髋臼骨折及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

髋臼骨折及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

一、髋臼骨折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论文文献综述)

吴优[1](2021)在《髋臼T型及横断骨折前后柱骨块移位距离分析》文中认为目的:髋臼骨折(Acetabular fractures)的发生率越来越高,有手术需求的患者数量也大大增加。然而,因其解剖关系复杂,手术难度大,且经手术治疗后,出现并发症的概率同样也很高。本文通过三维重建技术,测量髋臼T型及横断骨折前、后柱移位距离,对比分析前、后柱移位差异,总结骨折块的移位规律。方法:连续收集河北医科大学第三医院创伤急救中心从2015年5月到2019年5月共49例髋臼T型及横断骨折患者术前骨盆螺旋CT扫描资料,应用Mimics20.0(Materialise公司,比利时)软件,重建生成三维模型,通过软件镜像功能,测量骨折线上前、后柱空原点及复位后点间的移位距离,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在髋臼T型骨折患者中,前柱移位距离:(17.49±9.69)mm,后柱移位距离:(22.70±12.14)mm,前后柱移位距离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髋臼横断骨折患者中,前柱移位距离:(17.79±9.01)mm,后柱移位距离:(20.27±10.09)mm,前后柱移位距离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髋臼横断骨折和T型骨折患者中,前柱的移位距离小于后柱的移位距离。应用三维重建技术可以更加精准的展示骨折移位的空间参数。通过测量分析骨折的移位情况,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帮助临床医生选择合适的手术方案,指导手术的进行,使临床医生可以更加精准的复位骨折,从而降低手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以此来达到良好的手术效果。

焦甲勋,朱小丽,索娜[2](2020)在《苦碟子预防老年骨盆髋臼骨折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临床研究》文中指出目的:探讨苦碟子注射液联合低分子肝素预防老年骨盆及髋臼骨折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LEDVT)形成的效果及机制。方法:选取2018年1月—2019年1月老年骨盆髋臼骨折患者共100例,采用随机数字法分为对照组(n=50)及观察组(n=50)。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对照组术后给予低分子肝素治疗,观察组术后给予低分子肝素联合苦碟子注射液治疗。治疗后,比较两组患者LEDVT发生率、患肢肿胀程度、疼痛程度、血液流变学指标、炎性因子水平、凝血功能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术后30天内,LEDVT发生率观察组为6%,低于对照组的2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7天,与对照组比,观察组血液流变学指标及炎性因子显着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患肢肿胀、疼痛程度观察组较对照组明显减轻,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观察组与对照组凝血功能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与对照组不良反应发生率分别为6%和4%,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苦碟子注射液联合低分子肝素能够有效预防老年骨盆髋臼骨折术后LEDVT的发生,显着改善患者血液流变学指标,减轻机体炎症反应,减轻患者患肢肿胀、疼痛程度,且不良反应轻微,临床上值得推广应用。

付亚辉,尚昆,王宝辉,张斌飞,王鹏飞,张红,严婷,庄岩,张堃[3](2020)在《不同血栓风险评估量表对骨盆髋臼骨折患者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预测价值分析》文中认为目的比较4种不同血栓风险评估量表对骨盆、髋臼骨折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的预测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西安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红会医院创伤骨科2014年7月至2018年7月期间收治的235例骨盆、髋臼骨折患者资料。男168例,女67例;年龄为18~90岁,平均43.5岁。根据静脉超声检查结果,将患者分为DVT组和非DVT组,分别采用RAPT、Caprini、Wells、Autar评估量表对患者DVT的发生风险进行评估,比较两组患者的4种血栓风险评估表评分;同时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计算曲线下面积(AUC),评价4种血栓风险评估表对骨盆、髋臼骨折患者下肢DVT的预测价值。结果 235例患者中104例(44.3%)患者发生DVT。两组患者术前一般资料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DVT组患者的RAPT评分、Wells评分及Autar评分显着高于非DVT组患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RAPT、Caprini、Wells、Autar评估量表的AUC分别为0.84±0.02、0.65±0.05、0.81±0.02、0.72±0.0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1.254,P=0.031);RAPT、Wells评估量表的AUC显着大于Caprini、Autar评估量表,而Autar评估量表的AUC又显着大于Caprini评估量表,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RAPT、Caprini、Wells、Autar评估量表诊断DVT的灵敏度分别为94.0%、65.0%、90.6%、84.0%,特异度分别为62.1%、51.8%、67.2%、32.5%。结论虽然4种血栓风险评估量表对骨盆、髋臼骨折患者下肢DVT的发生均有一定预测价值,但是RAPT及Wells评估量表的风险预测价值较高。

李树灏[4](2020)在《下肢闭合骨折24小时内和延迟入院后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发生规律》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探讨下肢闭合骨折后下肢深静脉血栓(Deep Vein Thrombosis,DVT)的发生情况,对不同院前等待时间与下肢DVT发生率的关系进行分析,排除院前等待因素影响后,分析了下肢骨折后24h内入院和陈旧性下肢骨折下肢DVT的发生规律。方法:回顾性分析西安交通大学附属红会医院2014年07月至2019年8月收治的3052例下肢闭合骨折(包括骨盆骨折和髋臼骨折)资料。所收集的内容包括患者的年龄、性别、骨折部位、受伤时间、入院时间、陈旧性骨折陈旧的原因、合并多发伤情况、是否慢性肝炎、是否合并内科疾病[包括原发性高血压、2型糖尿病、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Coronary Heart Disease,CHD)和脑卒中]、入院时实验室检查结果(包括血红蛋白、红细胞压积、纤维蛋白原、血浆D-二聚体)、双下肢静脉超声检查时间及检查结果。所有患者入院后24h内行双下肢静脉超声检查。根据下肢静脉超声结果,将患者分为为血栓组和非血栓组,分别分析了患者下肢闭合骨折后所有骨折、受伤24h内入院和陈旧性骨折患者的危险因素。根据院前等待时间(受伤时间至行超声检查时间)进行分组,绘制院前等待天数与下肢DVT发生率的变化曲线。先采用单因素分析筛选危险因素,再采用多因素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确定独立危险因素。并按不同的影响因素根据院前等待天数进行分组,绘制不同院前等待天数的下肢DVT发生率变化曲线,进一步说明该因素对下肢DVT发生的影响。结果:3052例下肢闭合骨折中,下肢DVT的发生率为29.16%(890/3052),近端血栓和混合血栓的发生率为3.64%(111/3052)。血栓组和非血栓组在性别、年龄、骨折部位、合并CHD、合并慢性肝炎、合并原发性高血压、合并2型糖尿病、院前等待天数、血红蛋白量、红细胞压积的比较存在统计学差异(P均<0.05)。纳入多因素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骨折部位、院前等待时间及红细胞压积是下肢骨折形成下肢DVT的独立危险因素。由院前等待天数与下肢DVT发生率变化曲线可以看出下肢闭合骨折后,24h内入院的患者下肢DVT发生率最低,为21.61%;随着院前等待时间的延长,下肢DVT的发生率逐渐升高,在814d达到了最高,为47.47%;当>14d时,DVT的发生率逐渐下降。对于近端血栓和混合血栓的发生率,有同样的规律。随着院前等待时间的延长,血浆D-二聚体量逐渐降低,在>21d降到最低。血红蛋白与红细胞压积逐渐降低,在814天降到最低,随后逐渐升高。在排除院前等待因素影响后,用同样的方法进行统计分析得到1046例下肢闭合骨折受伤24h内入院患者发生下肢DVT的独立危险因素为年龄、骨折部位、红细胞压积。170例陈旧性下肢闭合骨折患者的独立危险因素为男性、合并多发伤。导致骨折陈旧原因中合并其他疾病组DVT发生率最高。结论:1、下肢闭合骨折后24h内就会发生下肢DVT,也会发生近端血栓和混合血栓。在下肢闭合骨折后24h内入院患者中高龄、股骨粗隆下骨折、股骨干骨折、股骨粗隆间骨折及红细胞压积越低的患者更易发生下肢DVT。2、不同院前等待时间的下肢DVT的发生率不同,随着院前等待时间的延长,下肢DVT的发生率逐渐升高,在814d达到最高,随后逐渐下降。红细胞压积越低,下肢DVT的发生率越高。3、陈旧性下肢骨折仍会发生下肢DVT。男性、合并多发伤者在陈旧骨折中更易发生下肢DVT。下肢闭合骨折后第一时间入院治疗并对DVT进行筛查和诊治,防止DVT的进一步进展增加医疗负担和致命性肺栓塞的发生。

费晨[5](2020)在《创伤骨科下肢骨折患者远端深静脉血栓早期变化规律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探讨创伤骨科收治的下肢骨折患者在抗凝情况下远端深静脉血栓(DDVT)的分布情况、早期变化规律以及评估影响DDVT分布类型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1月至2018年12月按照纳入标准收集的892例术前合并DDVT的下肢骨折患者资料。分别在术前及术后进行双下肢深静脉超声检查,详细记录血栓分布的静脉位置,统计不同位置形成血栓的发生率,通过术后DDVT分布位置的变化及转归情况评估药物抗凝对DDVT的治疗效果。将所有DDVT根据累计静脉的数量分为A组(血栓仅累及一种静脉或一个解剖部位)和B组(血栓同时累及两种或两种以上静脉),首先对与下肢骨折患者DDVT分布类型有关的年龄、性别、骨折侧别、骨折部位、合并疾病、BMI、手术方式、受伤至入院时间、受伤至手术时间、手术时长、输血量、失血量、输液量及术前、术后血清学指标等因素进行单因素分析,再采用多元Logistic回归方程进行多因素分析得出危险因素,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892例术前合并DDVT的下肢骨折患者中A组患者有761例(85.31%),其中累及肌间静脉674例(88.57%),其次为胫后静脉69例(9.06%),腓静脉18例(2.37%);B组患者有131例(14.69%),以肌间静脉、胫后静脉和腓静脉中的2支或3支同时受累最为多见。209例患者在术后血栓消失,513例血栓分布位置未发生变化,DDVT从累及多支静脉变化为累及单支静脉34例;术后从DDVT变化为近端血栓/混合血栓50例,近端静脉血栓延伸率为5.61%,DDVT从累及单支静脉变化为累及多支静脉86例。术后633例DDVT中A组患者有485例(76.62%),包括累及肌间静脉459例(94.64%),其次为胫后静脉19例(3.92%),腓静脉7例(1.44%);B组患者有148例(23.38%),以肌间静脉、胫后静脉和腓静脉中的2支或3支同时受累为主,术后DDVT分布类型和术前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术前402例(45.07%)患者DDVT发生在左下肢,331例(37.11%)发生在右下肢,159例(17.82%)在双侧下肢同时存在;术后244例(35.72%)发生在左下肢,179例(26.21%)发生在右下肢,260例(38.07%)在双侧下肢同时存在,术后DDVT分布侧别和术前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术前609例(68.27%)为患侧血栓,283例(31.73%)为健侧血栓;术后386例(56.52%)为患侧血栓,297例(43.48%)为健侧血栓,术后DDVT分布健/患侧肢体和术前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骨折至手术时间(OR=1.086;95%CI1.017-1.159;P=0.014)和术后1d D-二聚体(OR=1.050;95%CI 1.020-1.081;P=0.001)分别是影响术前及术后DDVT分布类型的危险因素。结论:1.创伤骨科下肢骨折患者术前及术后形成的DDVT最常累及的部位是肌间静脉,累及多支静脉的DDVT中,以肌间静脉、胫后静脉和腓静脉中的2支或3支同时受累最为多见。DDVT好发于患侧肢体,在未受伤下肢也存在较高的血栓发生率。2.骨折至手术时间是影响下肢骨折患者术前DDVT分布类型的独立危险因素,即对于下肢骨折患者,术前等待时间越长,DDVT累及多支静脉的可能性越高。3.对无抗凝禁忌症的下肢骨折患者入院后立即进行抗凝治疗,可使57.51%的DDVT位置固定,27.24%的DDVT可出现减少或溶解消失,仅有5.61%的DDVT延伸至近端深静脉。早期、积极的抗凝治疗可有效使血栓的位置稳定、甚至可使已形成的DDVT发生自溶而减少或消失,可有效减少下肢骨折患者术后DDVT的蔓延增多和向近端静脉延伸,且没有致死性肺栓塞和严重的出血事件发生。

黄复铭[6](2020)在《直接后方入路治疗髋臼后部骨折的解剖学研究及临床应用》文中提出背景:由于髋臼解剖位置复杂、骨性形态不规则,其治疗一直是创伤骨科医生的重点难点。对于累及后壁、后柱的髋臼后部骨折,其毗邻的臀上神经血管束、坐骨神经、旋股内侧动脉等组织无疑增加了手术风险和难度。目前治疗髋臼后部骨折的常见手术入路有经典Kocher-Langenbeck(K-L)入路、改良Gibson入路、大转子翻转截骨术以及改良K-L入路等。然而,这些入路或学习曲线较长,或手术创伤较大,或手术并发症较多。因此,本课题组针对目前术式的不足及解剖学特点,提出治疗髋臼后部骨折的直接后方入路,以期能经肌肉间隙进行显露并实现骨折复位内固定,从而减少手术创伤、缩短手术时间、减少术中出血、降低手术并发症的发生,最终在临床应用中取得良好疗效。目的:本研究旨在测量直接后方入路的安全显露范围,评价其治疗髋臼后部骨折的安全性;探讨该入路的手术方法,并对直接后方入路与K-L入路治疗髋臼后部骨折的临床疗效进行对比分析。方法:1.取新鲜尸体标本6具,双侧臀部均采用直接后方入路模拟手术操作,测量髋臼后部显露范围,记录臀上神经血管束及坐骨神经相关解剖参数。2.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至2017年6月经直接后方入路治疗的10例髋臼后部骨折患者资料,收集术中、术后相关数据;采用Matta改良的Merle d’Aubigne-Postel评分系统评价末次随访髋关节功能。3.回顾性分析2012年1月至2018年6月收治的45例髋臼后部骨折患者资料,其中2012年1月至2017年1月采用K-L入路者24例;2016年1月至2018年6月采用直接后方入路者21例。比较分析两组患者的术中、术后及随访资料。结果:1.直接后方入路显露范围是整个髋臼后壁、部分关节囊及大部分髋臼后柱(坐骨大孔上缘至坐骨棘),平均切口长9.82 cm。臀上动脉、静脉、神经与坐骨大切迹相交处距坐骨大切迹顶点的平均距离分别为10.55、15.02、3.00 mm。坐骨神经外侧缘与梨状肌上缘、下缘相交处距坐骨大切迹顶点的平均距离分别为18.85、28.06 mm。2.10例患者平均切口长9.6 cm,平均手术时间50 min,平均术中出血310 ml,平均骨折愈合时间9.3周。根据Mata影像学标准,复位质量优7例,良3例。根据改良Merled’Aubigne-Postel评分系统,末次随访患髋功能优6例、良2例、可2例。3.直接后方入路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及切口长度均小于K-L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的末次随访患髋功能差异也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两组的复位质量及平均骨折愈合时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直接后方入路能够在不离断外旋肌群的情况下经臀中肌-梨状肌肌间隙直接显露髋臼后部,既能为手术提供足够的安全显露范围,也能避免损伤周围血管神经组织,能获得较满意的临床疗效,可作为治疗髋臼后部骨折的一种不错选择,值得进一步推广研究。

张成绩,王海虎,倪进荣,邓杰林[7](2020)在《依诺肝素钠预防髋周或下肢骨折术前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效果分析》文中指出目的探讨依诺肝素钠预防髋周或下肢骨折术前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的效果。方法选取2016年6月~2019年4月因髋周或下肢骨折在我院行手术治疗且术前行双下肢静脉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的患者258例,根据是否预防性使用依诺肝素钠将患者分为抗凝组和未抗凝组,其中抗凝组157例,未抗凝组101例,比较两组患者术前总体DVT发生率差异及髋周骨折、下肢骨折各自术前DVT发生率差异。结果抗凝组总体DVT发生率为7.0%,未抗凝组总体DVT发生率为20.8%,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抗凝组髋周骨折DVT发生率(8.0%)明显低于未抗凝组髋周骨折DVT发生率(22.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抗凝组下肢骨折DVT发生率(6.1%)明显低于未抗凝组下肢骨折DVT发生率(2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髋周或下肢骨折术前DVT发生率并不低,早期预防性应用依诺肝素钠可有效降低髋周或下肢骨折术前DVT的发生。

唐斌[8](2020)在《3D打印辅助预成型接骨板治疗成人髋臼骨折的疗效观察》文中研究指明目的:将3D打印技术与预成型接骨板用于治疗成人髋臼骨折患者,观察患者的手术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1月至2019年6月在郴州市第一人民医院治疗的成人髋臼骨折患者28例,根据是否使用3D打印技术分为实验组(即3D打印组)和对照组(即传统手术组),每组各14例,实验组术前应用3D打印技术制造出骨盆髋臼模型及预成型接骨板来进行术前规划和体外模拟演练;对照组术前依靠传统影像学资料进行术前规划。观察记录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手术出血量、术中C臂透射次数、Matta骨折复位质量、术前和术后1周的VAS评分、术后6月随访的Merle D’Aubigne和Postel评分、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两组患者共28例均获得6-18月的有效随访,平均随访时间为(12.64±4.99)月。两组患者术前一般资料比较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中的手术时间、手术出血量、术中C臂透射次数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的Matta骨折复位质量、术前和术后1周的VAS评分、术后6月随访的Merle D’Aubigne和Postel评分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后均未出现明显的切口感染、神经血管损伤、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异位骨化、创伤性关节炎等并发症。结论:术前应用3D打印技术辅助预成型接骨板来治疗成人髋臼骨折患者,比较传统手术方式,能显着减少手术时间、手术出血量、术中C臂透射次数,降低了手术难度,提高了手术安全性。

靳泽岳[9](2020)在《创伤性骨折的危险因素研究 ——一项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文中研究指明目的:创伤性骨折给我国卫生保健系统带来了巨大的负担,因此了解及掌握外伤性骨折的发生率、分布及危险因素对规划和预防极其重要。The China National Fracture Study(CNFS)是一项针对我国骨折的流行病学调查,该研究确定了许多外伤性骨折的危险因素,但该调查是针对全国人群开展的,对于需要行手术治疗的创伤性骨折患者的危险因素调查相关研究较少,因此,本研究通过比较住院患者中创伤性骨折患者和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的相关数据,探讨导致创伤性骨折的主要危险因素。方法:将我院骨科需行手术治疗的创伤性骨折患者和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纳入本研究,分为创伤性骨折组和腰椎间盘突出症组。以问卷调查的方式采集两组患者的年龄、性别、民族、职业、文化程度、睡眠时间、吸烟史、饮酒史、体重指数(Body Mass Index,BMI)、慢性病史、个人既往骨折史、骨质疏松史、骨折家族史,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创伤性骨折的危险因素。结果:2018年3月至5月开展本调查,共纳入410例患者,其中创伤性骨折患者203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207例。单因素分析显示家属既往骨折史(χ2=8.490,P=0.004)、吸烟史(χ2=9.511,P=0.002)、饮酒史(χ2=1.851,P=0.174)、性别(χ2=39.937,P<0.001)、睡眠时间(χ2=30.052,P<0.001)、慢性病史(χ2=35.058,P<0.001)、骨质疏松史(χ2=1.721,P=0.190)、年龄分级(χ2=101.605,P<0.001)、体重指数分级(χ2=11.585,P=0.009)、职业(χ2=53.530,P<0.001)、文化程度(χ2=16.265,P=0.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示与≥65岁相比,2544岁人群易发生创伤性骨折(OR=12.836);男性较女性相比更容易骨折(OR=4.057);饮酒是创伤性骨折的危险因素(OR=2.823)。充足的睡眠时间(>7小时/晚)是创伤性骨折的保护因素(OR=0.479)。结论:青年、男性、饮酒是发生创伤性骨折的危险因素,充足的睡眠时间是创伤性骨折的保护因素。

肖宇威,赵宇,肖保辉,尹坤,尚学红[10](2019)在《利伐沙班与低分子肝素用于复杂骨盆髋臼骨折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的预防效果比较》文中研究指明目的分析利伐沙班与低分子肝素对复杂骨盆髋臼骨折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DVT)的预防效果。方法选取2015年1月—2018年4月收治的复杂骨盆髋臼骨折126例,按用药方法分为低分子肝素组和利伐沙班组,每组63例。观察2组DVT发生情况、血小板(PLT)计数、血红蛋白(Hb)水平、血液流变学、凝血功能变化,并观察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 2组DVT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手术前后PLT计数和Hb水平、血液流变学、凝血功能的组内和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利伐沙班与低分子肝素在预防复杂骨盆髋臼骨折术后DVT方面均有良好效果,安全性均较高,且利伐沙班为口服用药,依从性较高。

二、髋臼骨折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髋臼骨折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论文提纲范文)

(1)髋臼T型及横断骨折前后柱骨块移位距离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骨盆髋臼骨折的解剖、治疗以及最新研究热点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2)苦碟子预防老年骨盆髋臼骨折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1.2纳入标准
    1.3 排除标准
    1.4 脱落病例标准
    1.5 治疗方法
    1.6 观察指标
    1.7 统计学分析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DVT发生率比较
    2.2 两组患者血液指标比较
    2.3 两组患者炎性因子水平比较
    2.4 两组患者下肢肿胀情况
    2.5 两组患者疼痛程度情况
    2.6 两组患者凝血功能比较
    2.7 两组患者不良事件发生率比较
3 讨论

(4)下肢闭合骨折24小时内和延迟入院后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发生规律(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语表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前言
文献回顾
1 内容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1.2 纳入与排除标准
    1.3 研究方法
    1.4 统计学原理
2 结果
    2.1 下肢闭合骨折患者的一般资料
        2.1.1 所有下肢闭合骨折患者一般资料
        2.1.2 下肢闭合骨折后24h内入院患者一般资料
        2.1.3 陈旧性下肢闭合骨折患者一般资料
        2.1.4 陈旧性下肢闭合骨折陈旧原因分类
    2.2 下肢闭合骨折DVT发生规律
        2.2.1 下肢闭合骨折受伤后24h下肢DVT发生规律
        2.2.2 所有下肢闭合骨折DVT发生规律
        2.2.3 陈旧性下肢闭合骨折下肢DVT发生规律
3 讨论
    3.1 下肢闭合骨折患者下肢DVT的发生率
    3.2 下肢闭合骨折患者发生下肢DVT的危险因素分析
        3.2.1 年龄因素
        3.2.2 骨折部位因素
        3.2.3 性别因素
        3.2.4 红细胞压积因素
        3.2.5 多发伤因素
    3.3 下肢闭合骨折患者院前等待时间与下肢DVT发生率的关系
    3.4 陈旧性骨折患者陈旧原因分析及与下肢DVT发生的关系
    3.5 本研究可能存在的偏倚与不足
    3.6 未来与展望
4 结论
参考文献
个人简历和研究成果
    个人简历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5)创伤骨科下肢骨折患者远端深静脉血栓早期变化规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语表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前言
文献回顾
1 研究资料
    1.1 研究对象
    1.2 纳入标准
    1.3 排除标准
    1.4 观察指标
2 研究方法
    2.1 研究方法
    2.2 超声检查设备
    2.3 超声检查方法
    2.4 DVT诊断标准
    2.5 DVT分类标准
    2.6 骨折及血栓部位分组
    2.7 DDVT预后情况
    2.8 统计方法
3 结果
    3.1 下肢骨折患者术前DDVT累及的静脉分布
    3.2 下肢各部位骨折患者术后DDVT累及的静脉分布
    3.3 影响下肢骨折患者术前及术后DDVT分布类型的危险因素
    3.4 下肢骨折术前至术后DDVT的转归情况
    3.5 下肢骨折术前及术后DVT累及肢体分布及变化情况
4 讨论
    4.1 创伤骨科下肢骨折患者远端深静脉血栓的发生机制及诊断
    4.2 创伤骨科下肢骨折患者远端深静脉血栓的分布规律
    4.3 下肢骨折患者远端深静脉血栓的分布类型影响因素分析
    4.4 创伤骨科下肢骨折患者远端深静脉血栓的变化转归及治疗
    4.5 不足与展望
小结
参考文献
附录
个人简历和研究成果
    个人简历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6)直接后方入路治疗髋臼后部骨折的解剖学研究及临床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章 直接后方入路治疗髋臼后部骨折的解剖学研究
    1.1 引言
    1.2 材料与方法
    1.3 结果
    1.4 讨论
    1.5 本章小结
第二章 直接后方入路治疗髋臼后部骨折的临床研究
    2.1 引言
    2.2 材料与方法
    2.3 结果
    2.4 讨论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直接后方入路与Kocher-Langenbeck入路治疗髋臼后部骨折的疗效比较
    3.1 引言
    3.2 材料与方法
    3.3 结果
    3.4 讨论
    3.5 本章小结
    3.6 典型病例
全文总结
参考文献
中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攻读学位期间成果
致谢

(7)依诺肝素钠预防髋周或下肢骨折术前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效果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2 方法
    1.3 统计学处理
2 结 果
3 讨 论

(8)3D打印辅助预成型接骨板治疗成人髋臼骨折的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中英文缩略词索引
第1章 引言
第2章 资料和方法
    2.1 研究对象
        2.1.1 纳入标准
        2.1.2 排除标准
    2.2 术前处理
        2.2.1 术前常规检查和处理
        2.2.2 术前3D打印及手术方案设计
    2.3 术中处理
        2.3.1 术者及麻醉方式
        2.3.2 手术操作步骤
    2.4 术后处理
    2.5 主要观察指标
        2.5.1 术中指标
        2.5.2 影像学指标
        2.5.3 疼痛视觉模拟评分
        2.5.4 髋关节功能
        2.5.5 术后并发症
    2.6 统计学方法
第3章 研究结果
    3.1 一般资料评估
        3.1.1 性别
        3.1.2 年龄
        3.1.3 受伤原因
        3.1.4 合并症
        3.1.5 骨折分型
        3.1.6 手术入路
    3.2 术中指标评估
    3.3 影像学评估
    3.4 疼痛视觉模拟评分评估
    3.5 髋关节功能评估
    3.6 术后并发症评估
第4章 讨论
    4.1 髋臼骨折特征与治疗
    4.2 3D打印应用于髋臼骨折中的疗效结果分析
    4.3 髋臼骨折术后并发症及其分析
    4.4 3D打印应用于髋臼骨折中的不足之处原因分析
    4.5 研究的不足之处
第5章 结论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
    文献综述参考文献
作者攻读学位期间的科研成果
致谢

(9)创伤性骨折的危险因素研究 ——一项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写
前言
材料与方法
    1 病例纳入与排除标准
        1.1 创伤性骨折患者
        1.2 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
    2 调查内容及方法
    3 统计学处理
结果
    1. 一般情况
    2. 单因素分析结果
    3. 多因素分析结果
讨论
    1. 年龄及性别因素
    2. 饮酒因素
    3. 睡眠时间因素
    4. 本研究的不足之处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髋臼骨折合并同侧股骨骨折的研究进展及治疗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10)利伐沙班与低分子肝素用于复杂骨盆髋臼骨折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的预防效果比较(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1.2 治疗方法
        1.2.1 手术方法:
        1.2.2 预防DVT用药方法:
    1.3 观察指标及方法
        1.3.1 DVT发生情况:
        1.3.2 血小板 (PLT) 计数和血红蛋白 (Hb) :
        1.3.3 血液流变学指标:
        1.3.4 凝血功能:
        1.3.5 不良反应发生情况:
    1.4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2.1 DVT发生情况
    2.2 PLT计数和Hb水平
    2.3 血液流变学指标
    2.4 凝血功能指标
    2.5 不良反应发生情况
3 讨论

四、髋臼骨折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论文参考文献)

  • [1]髋臼T型及横断骨折前后柱骨块移位距离分析[D]. 吴优. 河北医科大学, 2021(02)
  • [2]苦碟子预防老年骨盆髋臼骨折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临床研究[J]. 焦甲勋,朱小丽,索娜. 中国中西医结合外科杂志, 2020(05)
  • [3]不同血栓风险评估量表对骨盆髋臼骨折患者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预测价值分析[J]. 付亚辉,尚昆,王宝辉,张斌飞,王鹏飞,张红,严婷,庄岩,张堃. 中华创伤骨科杂志, 2020(06)
  • [4]下肢闭合骨折24小时内和延迟入院后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发生规律[D]. 李树灏. 西安医学院, 2020(08)
  • [5]创伤骨科下肢骨折患者远端深静脉血栓早期变化规律研究[D]. 费晨. 西安医学院, 2020(08)
  • [6]直接后方入路治疗髋臼后部骨折的解剖学研究及临床应用[D]. 黄复铭. 南方医科大学, 2020(01)
  • [7]依诺肝素钠预防髋周或下肢骨折术前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效果分析[J]. 张成绩,王海虎,倪进荣,邓杰林. 临床医药文献电子杂志, 2020(38)
  • [8]3D打印辅助预成型接骨板治疗成人髋臼骨折的疗效观察[D]. 唐斌. 南华大学, 2020(01)
  • [9]创伤性骨折的危险因素研究 ——一项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D]. 靳泽岳. 河北医科大学, 2020(02)
  • [10]利伐沙班与低分子肝素用于复杂骨盆髋臼骨折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的预防效果比较[J]. 肖宇威,赵宇,肖保辉,尹坤,尚学红. 解放军医药杂志, 2019(07)

标签:;  ;  ;  ;  ;  

髋臼骨折及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