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中国移动正式建设GPRS网(论文文献综述)
李康桥[1](2020)在《数字赋能和价值共创视角下电信运营商能力开放策略演化分析 ——以中国移动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4G技术的成熟和普及,信息化、智能化已经遍布我们生产生活的各个角落,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等新式IT服务层出不穷,全球各行业的数字化转型已成趋势。ICT技术的发达促进了产业链横向拓宽和纵向延长,从价值链角度看,企业生产模式已从过去的链状关系演变成现在的网络状关系,产业链复杂而专业分工程度高。现在已经没有任何企业可以独自完成全产业链各个模块的任务,必须通过跨公司甚至跨行业合作才能完成产品价值的创造,能力开放便成为了未来企业发展重要的业务模式。面对技术和商业环境的快速变化,电信运营商必须准确评估自身特色优势,牢牢把握价值网络的某一环节,在促进信息社会发展的同时,赢得自身价值的最大化。本文以中国移动为案例,从数字赋能和价值共创视角分析其能力开放演化历程,并构建分析模型。研究发现,中国移动能力开放的三个阶段其产业链复杂度不断提升,新的参与主体不断加入,运营商在价值链中的定位也在不断变化,过程中数字赋能方式逐渐从以结构赋能为主转向资源赋能。同时随着电信运营商能力开放产业链的发展,参与主体的价值共创模式由服务主导逻辑向顾客主导逻辑迁移,价值创造由加法效益逐渐转变为乘法效益,在受益主体范围和受益程度上都有所体现。另一方面,ICT技术是社会发展进步的重要推动力之一,电信运营商过去拥有着网络通信能力与用户大数据等关键资源,在未来ICT技术继续升级、产业链维度继续拓宽拓深的趋势下,中国移动应以网络大连接能力和用户大数据、万物互联大数据等关键资源为抓手,深入参与全行业数字化转型浪潮。电信运营商不应盲目追求绝对的主导,唯有发挥自身独有能力融入价值链的某一环节,才能实现自身与整体产业链条的价值最大化。
陈灼[2](2019)在《移动互联网背景下小城镇用户数据流量消费行为研究》文中认为移动互联网的高速发展,带来的不仅仅是一个信息化的加速,同时也催生了一个巨大的移动互联网市场。目前,移动终端成为移动互联的重要载体,是一个重要的可随时随地交流、处理信息的平台;数据流量作为其核心属性,已经成为各大互联网企业提供产品和服务时的重要因素,因而数据流量及其流量消费逐渐受到学界越来越多的关注。与大城市相比,小城镇用户有自身独特的人文地理环境和消费行为特征,在移动互联网背景下,针对小城镇用户推出适宜的营销方案对运营商来说可谓机遇与挑战并存。因此,本文以小城镇用户为研究对象,研究不同消费类型用户的消费行为特征,并对用户进行消费类别判定,进而分析其数据流量消费行为,挖掘其真正的消费意向,以期为运营商实现精准营销提供参考。本文以小城镇用户流量消费现状为研究切入点,对用户进行消费行为特征分类,并在此基础上筛选具有高价值和高潜力的用户进行诸如流量、语音等属性在内的偏好研究,以针对不同类别的移动用户提供不同的营销建议。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及创新点、不足如下:本文一共分为七个章节,第一章阐述了本文的研究背景、意义、研究内容、研究思路及创新不足;第二章阐述了移动互联网、小城镇和精准营销等相关概念界定,以及消费行为理论、行为模式等基础理论;第三章分析了小城镇用户的流量消费行为、消费特点、消费效应及其影响因素;第四章将小城镇用户分类,并对四类用户进行特征画像;第五章在精准营销视角下将四类用户分为两类用户:高价值、高潜力用户和不属于高价值、高潜力的用户,并做用户消费类型判定;第六章基于选择实验模型对精准营销用户进行消费行为分析;第七章在展望中表达了对高价值、高潜力用户的精准营销重点发展方向。论文的创新点在:(1)消费行为模式的创新:将传统的消费行为模型在移动互联网背景下进行综合运用,突出多样化和复杂化,丰富、补充和完善了消费行为理论;(2)消费行为研究方法的创新:本文引入随机森林算法和选择实验模型,并用其对精准营销用户进行数据流量属性的效用分析、相对重要性分析及支付意愿分析,为数据流量的精准营销提供决策依据;(3)运营商决策流程的创新:本文构建了一套以现状分析、用户分类分析、用户预测分析和用户偏好性分析为一体的研究流程,为各大互联网运营商抢占市场提供了一套完整的营销方案;(4)研究维度的创新:本文选取小城镇为研究区域,与以往研究大城市不同,不仅能满足小城镇用户的需求,更能为运营商精确、科学地提供差异化营销,增加了研究区域维度,让运营商无市场死角。本文的不足之处:(1)由于研究水平和研究环境的限制使得对消费行为的研究较为宏观;(2)用户聚类细分属性的选择及随机森林训练集数据和测试集数据的划分标准存在一定局限性,有待补充完善。本文的不足指出在今后的工作中有待加强和学习。本文围绕小城镇用户和数据流量等关键词,系统地研究了以XJ县为例的小城镇移动用户的数据流量消费行为现状、不同消费类型的用户特征、精准营销类型用户的分类判定,及其属性、偏好性、支付意愿分析,对丰富消费行为理论、帮助运营商掌控市场无死角,及提供精准营销参考策略具有重要的理论及实际意义。
蒋小林[3](2018)在《基于4G网络的集团专线无线保护方案的研究》文中指出中国移动在获得了工信部颁发的固网业务经营牌照之后,为迅速抢占固网业务市场,斥巨资加大了固网基础网络建设,其中尤以集团专线网络发展势头最为猛烈。集团专线网络是指中国移动等运营商利用其丰富的网络传输资源,为集团企业客户的总部与分支机构之间,提供一条二层专线网络,实现企业总部和分支机构独立于公共网络的二层通信。虽然中国移动不计成本地持续加大固网传输领域的资源投入,但毕竟固网业务发展起步晚,管道光缆资源有限,随着业务发展的逐步深入,集团专线业务发展也逐渐遇到瓶颈。其中集团专线第二路由保护资源尤为受限,没有足够的管道光缆资源为一些重要客户提供第二路由保护,或者只能提供同缆的逻辑双路由保护。在这种情况下,一旦有线链路发生中断,无法为集团企业用户的专线提供业务保护。本文研究内容利用了4G网络高速度、广覆盖的特点,采用基于无线传输的保护方案来达到为资源受限的集团专线提供第二路由保护的目的。同时,也可以为已经是物理双路由保护的集团专线提供一种基于无线传输的第三路由保护。实现在有线链路完全中断的情况下,继续依靠4G网络进行无线传输。本研究方案采用了VXLAN的透传技术,实现了二层专线数据在三层网络中进行透传,利用热备份技术实现有线无线融合接入和自动倒换,最后通过4G APN专网技术实现无线网络的安全接入,保障了数据在三层网络中传输的安全性。实现的结果可以使在集团专线有线网络正常的情况下,通过有线网络进行数据传输,无线网络处于备份状态;在有线链路发生中断的情况下,自动切换至4G无线网络传输,并能自主监测有线网络的恢复情况;在有线链路恢复正常以后,自动切换至有线链路进行数据传输,而无线链路则继续处于备份状态。本研究的无线保护方案时延可以控制在120 ms以内,有线无线自动切换时长可以保持在5 s以内,传输速率峰值可以达到6 Mbps以上,丢包率保证在0.2%以内。研究的成果可以应用于集团专线保护路由传输速率需求在6Mbps以内的集团专线客户,以及有紧急链路保护需求的集团客户。
阮大兴[4](2017)在《长江航标遥测遥控终端系统设计》文中指出航标,作为航道和航路上主要的助航设施,是船舶航行安全的重要保障,对水路航运起到了重要作用。随着长江经济带建设的发展,长江黄金水道的建设,航标大型化,航标数量的不断增加,对航标的可靠性和及时性的要求越来越高。长江航标遥测遥控系统的出现可以提高航标运行的可靠性,提升航标维护的及时性,降低航标维护的总体成本,提高航道管理水平,为长江数字航道的建设提供了基础应用平台。本文在分析长江航道建设在长江经济带的重要地位,航标遥测遥控系统对航道管理的重要性的基础上,从理论和实际出发,分析了目前国内遥测遥控系统存在的问题,根据长江航道的需求提出了研制具有高精度、低功耗、远程维护等功能的长江航标遥测遥控系统的研究目标,并针对本系统研究的四大难点提出了拟采用的技术路线。在系统的设计方面首先提出系统的总体框架,并在系统总体框架下设计了各个部分的方案,其次对航标遥测遥控系统终端、无线通讯网络、DGPS差分以及通信协议四个方面进行了详细设计。在航标遥测遥控系统终端的详细设计中对终端的主控芯片设计、省电设计、可靠性设计和遥测遥控、报警功能设计提出了具体方案,并设计完成了本系统终端的相关电路方案。在无线通讯网络设计中根据现行网络技术及现场环境条件进行分析,提出了系统的无线通讯网络的详细设计方案。在DGPS差分设计中运用GPRS网络传送差分数据,通过前后差分设计方案提高系统定位精度。在通讯协议设计中详细论述了通讯协议的结构,提出了通讯协议的规则,确保系统数据传输的稳定性。最后本系统的设计成果已应用于长江航道南京辖区数字航道项目工程,系统效果达到主动报警、高可靠性、低功耗、高精度、远程维护的目标,为长江航道维护人员对航标的远程遥测遥控提供一种较为理想的技术手段,为长江航道的维护提供了有力的支撑。
杨少宁[5](2016)在《TD-LTE核心网技术研究及网络规划设计》文中指出随着我国通信行业的快速发展以及智能手机的普遍应用,用户对高速上网业务的需求越来越明显。TD-LTE作为3G后续演进技术,具有高速度、低延时的技术特性,LTE时代的移动通信核心网络将采用EPC网络承载。面对技术发展,如何做好移动核心网络规划设计十分重要。本文首先对TD-LTE核心网技术进行了研究,阐述了EPC核心网体系架构、主要网元功能以及接口与协议。其次,在对湖北移动核心网络现状及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的基础上,对用户规模进行了预测,阐明了湖北移动采用与现有2G/TD核心网融合的方式建设EPC核心网的策略,并对核心网网元建设方案以及对现有2G/TD核心网元改造方案进行了详细说明,对核心网与各类网络组织的连接方式以及语音、数据、短信等不同业务的实现方案进行了论述,并明确了各种路由选择路径。再次,对编号计划、IP地址方案、网络及计费管理、带宽需求、时钟同步等进行了分析。最后,实际网络运行结果表明,方案对网络建设提出了较详细的要求,具有较高的可操作性,可以很好地指导项目实施。
徐斌[6](2015)在《移动通信分组交换域核心网网络风险评估与安全防护》文中指出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发展,移动数据通信网的基础性、社会性和全局性地位日益凸显。国家、社会、民众对移动数据通信网的依赖程度日益增强,并成为我们日常生产、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技术的发展,伴随移动数据业务的种类多样化,激发了数据业务的使用量。作为通信运营商,不仅要对广大用户提供高可用性的移动数据网络接入服务,更要尽可能确保用户的各项应用在网络环境中的安全性。因此,本文主要对提升移动通信分组交换域核心网网络、业务安全性进行研究。首先,介绍论文的研究背景,国内外移动通信业务发展状况以及研究重要意义。然后对2/3G分组交换域系统进行概述,包括基本技术的研究现状及意义。同时介绍传统电信网、数据网、分组域核心网的基本网络安全、手机病毒恶意软件的风险。基于上述的概念及知识,再系统性地分析分组交换域核心网的安全隐患,对区别于传统电信网、数通网络的重要安全漏洞,进行分析论述。除了网络层面,还对现网上手机恶意软件的感染情况深入研究,提出并引入多层手机防恶意软件系统,给出上述研究的实施结果及评估。最后,在之前研究的基础上进行总结,给出研究、实践的结论以及未来的建议。
卢云,李晓宾[7](2013)在《四网协同资源配置关键影响因素探讨》文中研究指明四网协同作为中国移动通信集团三大战略之一,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础。对四网协同资源配置的关键影响因素进行探讨分析,对于建立四网协同资源配置模型,实现四网协同战略落地意义重大。本文在四网大协同的战略背景下,对影响四网协同资源配置的关键影响因素进行探讨分析,从而为搭建体系化、标准化、可操作的四网协同资源配置模型提供更科学的指标。基于该模型,可以实现中国移动通信集团公司及各省公司的精细化管理工作,提升投资管理效益。
李剑波[8](2013)在《基于LT喷泉码和UDP协议的道路灾害无线视频监测系统设计与实现》文中指出公路交通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建设之一。在近几年公路运营中,国省公路边坡坍塌、滑坡等地质灾害非常普遍,经济损失惨重,高切和深挖边坡造成水土流失和环境破坏比较普遍。公路抵御突发性自然灾害的能力都比较弱,尤其以地养公路。此外,从我省已建成的公路来看,桥梁不但数量越来越多,而且桥梁病害的问题也越来越多,在自然灾害不断的破坏和车辆超载运输的损伤下,一些病害问题已对桥梁的正常使用、结构寿命、运营安全等产生了较为严重影响。数字视频技术在道路高边坡、桥梁、隧道、大纵坡路段等公路设施的监测和预警应用一直是世界各国公路管理中的一大难题。公路监控系统的应用主要是高速公路收费站、长隧道等独立的视频监控系统或者以路段为单位的视频监控系统,这些系统主要是采集实时三维公路场景,不能进行基于视频图像的公路设施分析。基于道路灾害无线视频监测系统对实时性和可靠性的要求,需要改良现有基于GPRS网络的视频数据传输。本文提出了在GPRS网络环境中采用喷泉码进行信道编码并进行通信的方式。本方法采用UDP协议结合LT喷泉码进行通信,对LT喷泉码编译码方法进行改进并采用联合度分布,实现了通过UDP协议保证信号传输实时性的同时,基于LT喷泉码编码方式进一步保证通信的可靠性。相对于采用TCP协议传输的传统方法而言,可节省信道资源和提高可靠性。本文提出的GPRS网络通信模式应用于某公路监管系统,仿真表明本方法对于在GPRS网络环境中进行可靠且有效的实时数据通信具有双重借鉴意义。
贾凡[9](2012)在《中国移动数据业务工程项目可行性研究》文中认为目前中国移动数据业务发展迅速,收入稳步增长,中国移动适时提出了“把握发展趋势,提前规划布局,争取在新技术、新领域的领先地位”的发展战略。为了保持数据业务的发展势头,争取数据业务的领先地位,中国移动应该建立完备的数据业务工程可行性研究参考模型和研究体系。本论文以当前云计算新技术领域的工程项目为案例,完整分析和梳理了中国移动数据业务工程方面的可行性研究参考模型,并给出了较为完善的数据业务工程可行性研究的主要内容和流程。本论文为中国移动建立完善可行性研究系统,统一可行性研究工作的标准,指导数据业务工程建设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郭园[10](2012)在《基于ZigBee和GPRS的LED路灯智能照明控制系统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近年来随着社会发展,节能和环保问题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对于占用电总量20%的城市路灯照明系统,人们也开始寻求用更加节能、环保的方式来科学的管理和监控。在此背景下,根据应用场景的需求,采用ZigBee和GPRS以及嵌入式系统热点技术设计了一套LED路灯智能照明控制系统。论文研究了LED路灯工作的原理、ZigBee技术的特点和应用、网络拓扑结构、协议栈结构和组网过程,GPRS网络结构和工作原理以及接入方式。为ZigBee技术在LED路灯监控系统中的应用提供必要的理论基础和知识保证。系统中主要硬件电路设计包括:LED路灯的驱动电路的设计;ZigBee模块的基于Jennic的JN5139的电源模块、电压电流测量模块、功率调节模块、掉电检测模块的设计;GPRS数传终端模块的主控制器子模块、GPRS网络接口子模块的设计;网络协调器模块的主控制器模块、射频通信模块和电测量模块的设计。软件方面,根据Jennic ZigBee协议栈分别编写了ZigBee终端控制器、ZigBee路由器和网络协调器的程序。设计了监控中心软件总体架构,包括监控界面、数据库和通信处理三部分,重点设计了数据库和通信部分。本课题设计的路灯照明控制系统具有良好的人机界面;能实现遥控、遥测、遥信、遥视和自动报警等功能。
二、中国移动正式建设GPRS网(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中国移动正式建设GPRS网(论文提纲范文)
(1)数字赋能和价值共创视角下电信运营商能力开放策略演化分析 ——以中国移动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1.2 研究内容 |
1.3 研究方法和创新点 |
第二章 文献综述 |
2.1 电信能力开放平台 |
2.1.1 平台 |
2.1.2 开放平台 |
2.2 价值共创 |
2.2.1 价值共创的概念研究 |
2.2.2 价值共创的实证研究 |
2.3 数字赋能 |
2.3.1 赋能理论 |
2.3.2 数字赋能 |
第三章 案例描述 |
3.1 中国移动能力开放平台介绍 |
3.2 1.0阶段(2000-2009): 移动梦网——2G时期的能力开放 |
3.3 2.0阶段(2009-2016): 移动应用商场——3G时代的能力开放 |
3.4 3.0阶段(2017—):能力开放商店——4G时代的能力开放 |
第四章 案例分析 |
4.1 数字赋能视角下的移动能力开放演化 |
4.2 价值共创视角下的移动能力开放演化 |
第五章 结论与反思 |
5.1 结论与实践意义 |
5.2 研究局限性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2)移动互联网背景下小城镇用户数据流量消费行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研究目标及内容 |
1.2.1 研究目标 |
1.2.2 研究内容 |
1.3 研究思路及方法 |
1.3.1 研究思路 |
1.3.2 研究方法 |
1.4 文献综述 |
1.4.1 消费行为模式 |
1.4.2 消费行为研究方法 |
1.5 研究创新点 |
1.6 本章小结 |
第2章 概念界定及理论基础 |
2.1 基本概念界定 |
2.1.1 移动互联网 |
2.1.2 小城镇 |
2.1.3 消费行为 |
2.1.4 精准营销 |
2.2 理论基础 |
2.2.1 消费行为理论 |
2.2.2 消费行为影响因素 |
2.2.3 移动互联网背景下消费行为 |
2.2.4 移动互联网背景下消费行为模式 |
第3章 小城镇用户数据流量消费现状分析 |
3.1 移动互联时代小城镇用户消费分析 |
3.2 移动互联时代小城镇用户数据流量消费行为分析 |
3.2.1 小城镇用户数据流量消费分布 |
3.2.2 小城镇用户数据流量消费动机 |
3.2.3 小城镇用户数据流量消费特点 |
3.2.4 小城镇用户数据流量消费效用 |
3.3 典型小城镇用户数据流量消费行为问卷分析 |
3.3.1 问卷设计 |
3.3.2 数据分析 |
3.4 本章小结 |
第4章 基于数据挖掘的不同消费类型小城镇用户特征分析 |
4.1 小城镇用户数据流量消费特征维度构建 |
4.1.1 数据收集与预处理 |
4.1.2 用户数据流量消费特征维度建立 |
4.2 数据流量业务下的小城镇用户聚类与行为分析 |
4.2.1 数据整理 |
4.2.2 聚类方法比较与选择 |
4.2.3 聚类结果分析 |
4.2.4 聚类合并 |
4.3 基于多维关联规则的不同消费类型用户特征分析 |
4.3.1 不同消费类型用户消费规律的挖掘 |
4.3.2 Apriori算法 |
4.3.3 改进的关联规则算法 |
4.3.4 关联规则的结果解释与分析 |
4.4 用户画像分析 |
4.5 本章小结 |
第5章 基于精准营销的小城镇用户消费类型分类 |
5.1 分类问题及随机森林算法 |
5.1.1 分类问题探讨 |
5.1.2 随机森林的算法定义 |
5.1.3 随机森林的泛化误差 |
5.1.4 OOB估计 |
5.1.5 Bagging与 Boosting算法 |
5.2 数据的预处理 |
5.2.1 粗糙集理论 |
5.2.2 高维数据特征提取 |
5.3 随机森林分类模型构建 |
5.3.1 基本决策树算法 |
5.3.2 决策树剪枝 |
5.4 模型应用 |
5.4.1 数据的选择及描述性统计 |
5.4.2 参数选择 |
5.4.3 模型验证与分析 |
5.5 本章小结 |
第6章 基于选择实验模型的小城镇用户消费行为分析 |
6.1 选择实验理论及模型(CE) |
6.1.1 选择实验法的基本理论 |
6.1.2 选择实验模型比较与选择 |
6.1.3 选择实验法设计步骤 |
6.1.4 选择实验法的优势及需要注意的问题 |
6.2 选择实验模型(CE)的问卷设计 |
6.2.1 属性及其水平选择 |
6.2.2 选择集样本选取 |
6.2.3 问卷设计 |
6.3 问卷收集与整理 |
6.3.1 调研方案 |
6.3.2 预调研 |
6.3.3 正式调研 |
6.3.4 问卷数据整理 |
6.4 实证分析 |
6.4.1 影响用户数据流量消费行为的关键属性描述性统计分析 |
6.4.2 用户对以数据流量为主属性的各效用分析 |
6.4.3 用户对以数据流量为主属性的相对重要性分析 |
6.4.4 用户对以数据流量为主属性的支付意愿分析 |
6.5 本章小结 |
第7章 结论与展望 |
7.1 主要结论 |
7.2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学术成果 |
附录 |
(3)基于4G网络的集团专线无线保护方案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课题背景及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1.2 专线保护技术的发展现状 |
1.2.1 传统专线保护技术的发展瓶颈 |
1.2.2 专线行业的研究现状 |
1.3 论文的研究内容和总体思路 |
第2章 无线备份保护方案的可行性分析 |
2.1 引言 |
2.2 二层数据在三层网络中透传可行性研究 |
2.2.1 VXLAN技术的研究 |
2.2.2 透传方案设计 |
2.2.3 广播风暴控制处理 |
2.3 4G网络结构及传输质量可靠性研究 |
2.3.1 4G网络关键技术 |
2.3.2 4G系统的网络架构 |
2.3.3 MTU自适应技术 |
2.4 无线保护方案的设计要求 |
2.5 本章小结 |
第3章 无线备份保护方案的设计与实现 |
3.1 引言 |
3.2 整体网络结构的设计 |
3.2.1 网络透传的设计与实现 |
3.2.2 有线无线融合接入的设计与实现 |
3.2.3 有线无线自动倒换的设计与实现 |
3.3 专线数据在4G网络中传输的安全性研究 |
3.3.1 传统VPN技术研究 |
3.3.2 APN技术研究 |
3.3.3 无线安全接入方案的设计与实现 |
3.4 本章小结 |
第4章 无线保护方案的测试及分析 |
4.1 引言 |
4.2 无线保护方案的测试方法和测试环境 |
4.2.1 无线保护方案的测试环境介绍 |
4.2.2 测试的方式 |
4.3 无线保护方案的测试过程及结果 |
4.4 无线保护方案测试结果分析 |
4.4.1 功能测试结果分析 |
4.4.2 性能测试结果分析 |
4.5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4)长江航标遥测遥控终端系统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引言 |
1.1 论文选题的理由或意义 |
1.2 选题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 研究目标 |
1.4 研究内容 |
第二章 总体技术思路 |
2.1 总体思路 |
2.2 采用的技术路线 |
第三章 长江航标遥测遥控终端系统方案 |
3.1 系统方案 |
3.2 长江航标遥测遥控终端系统监控中心方案 |
3.2.1 服务器 |
3.2.2 客户端 |
3.2.3 通信方案 |
3.3 长江航标遥测遥控终端系统终端方案 |
3.3.1 电源方案 |
3.3.2 灯质调理与测量 |
3.3.3 撞击检测 |
3.3.4 嵌入系统软件 |
3.3.5 GPS定位精度 |
第四章 长江航标遥测遥控终端设计 |
4.1 长江航标遥测遥控终端概述 |
4.2 ARM设计 |
4.3 长江航标遥测遥控终端的省电设计 |
4.4 长江航标遥测遥控终端RTU的可靠性设计 |
4.5 长江航标遥测遥控终端遥测遥控和报警功能设计 |
4.5.1、在线遥测功能 |
4.5.2、实时报警功能 |
4.5.3、智能化遥控设置功能 |
4.6 长江航标遥测遥控系统终端主要部件电路图 |
4.6.1 串口拓展电路设计 |
4.6.2 A/D测量电路设计 |
4.6.3 灯质测量电路 |
4.6.4 电源控制电路 |
4.6.5 GSM电路图设计 |
4.6.6 GPS定位模块 |
4.6.7 GPS高精度模块设计 |
4.6.8 倾角和撞击测量电路 |
第五章 无线通信网络设计 |
5.1 无线通信网络的选择 |
5.2 无线通信方案 |
第六章 DGPS差分设计 |
6.1 终端GPS“前差分”方案设计 |
6.2 终端GPS“后差分”方案设计 |
6.3 移动站差分信息接收和处理的设计 |
第七章 通讯协议 |
7.1 通信接口 |
7.2 终端与航标灯器之间的通信协议 |
7.3 终端与监控中心服务端之间的通信协议 |
第八章 总结与展望 |
8.1 总结 |
8.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5)TD-LTE核心网技术研究及网络规划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专用术语注释表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意义 |
1.3 国内外LTE发展情况 |
1.4 本文主要研究工作 |
第二章 TD-LTE核心网技术研究 |
2.1 EPC核心网体系架构 |
2.2 主要网元功能 |
2.3 接口与协议 |
第三章 湖北移动现有网络概况及存在问题分析 |
3.1 核心网网络现状 |
3.1.1 2G/TD核心网电路域 |
3.1.2 2G/TD核心网分组域 |
3.1.3 七号信令网 |
3.1.4 PCC网络现状 |
3.2 IP承载网现状 |
3.2.1 CMNET网络 |
3.2.2 IP专用承载网 |
3.3 存在问题分析 |
第四章 业务预测及拟建规模 |
4.1 业务预测 |
4.2 拟建规模 |
第五章 本期工程建设方案 |
5.1 本期工程采用的核心网网络架构 |
5.2 本期工程核心网建设目标 |
5.3 核心网容量需求 |
5.4 EPC核心网建设方案 |
5.4.1 建设原则 |
5.4.2 核心网网元建设方案 |
5.4.3 其它网元建设方案 |
5.4.4 本工程建设的核心网设备汇总 |
5.5 现有 2G/TD核心网元改造方案 |
5.5.1 MSC Sever |
5.5.2 SGSN |
5.6 核心网网络组织 |
5.6.1 无线网与核心网间网络组织 |
5.6.2 核心网内网络组织 |
5.6.3 核心网与外部数据网间网络组织 |
5.6.4 核心网与现有核心网间网络组织 |
5.6.5 本期工程核心网总体网络组织 |
5.7 业务实现方案 |
5.7.1 语音业务 |
5.7.2 数据业务 |
5.7.3 短信业务 |
5.8 核心网路由原则 |
5.8.1 2G/TD路由计划 |
5.8.2 LTE路由计划 |
5.8.3 VoLTE路由计划 |
5.9 编号计划 |
5.9.1 2G/TD编号计划 |
5.9.2 LTE编号计划 |
5.10 IP地址方案 |
5.10.1 设备IP地址 |
5.10.2 用户IP地址 |
5.11 网络管理 |
5.12 计费 |
5.13 核心网带宽计算 |
5.13.1 业务模型 |
5.13.2 带宽需求 |
5.14 时钟和时间同步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6.1 全文总结 |
6.2 后续工作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6)移动通信分组交换域核心网网络风险评估与安全防护(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语 |
第一章 绪论 |
1.1 移动通信分组域的安全风险问题简述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3 研究内容和思路 |
第二章 分组交换域核心网系统及业务安全隐患介绍 |
2.1 分组交换域核心网系统概述 |
2.2 分组交换域系统拓扑 |
2.2.1 重要节点简介 |
2.2.2 重要接口简介 |
2.3 分组交换域业务流程 |
2.3.1 用户附着流程 |
2.3.2 2/3G用户激活流程 |
2.3.3 分组域用户状态变换 |
2.4 分组交换域安全风险分析 |
2.4.1 协议安全 |
2.4.2 分组域系统接口安全 |
2.4.3 承载业务安全风险 |
2.4.4 运维风险分析 |
2.4.5 接入风险分析 |
2.5 运营商移动数据业务安全风险 |
2.5.1 WAP业务概述 |
2.5.2 WAP业务特征及一般业务分类 |
2.5.3 WAP业务系统面临的安全风险 |
2.6 手机病毒恶意软件风险 |
2.6.1 手机恶意软件介绍 |
2.6.2 手机恶意软件的分类和生命周期 |
2.6.3 手机恶意软件的传播 |
2.6.4 手机恶意软件的危害 |
2.7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上海移动分组交换域核心网系统安全分析研究 |
3.1 分组交换域核心网现网用户接入安全分析 |
3.1.1 分组交换域核心网用户附着网络的安全特性 |
3.1.2 分组交换域用户接入附着网络的隐患 |
3.1.3 应对手段 |
3.2 分组交换域核心网现网Gn接口安全研究 |
3.2.1 GTP协议安全 |
3.2.2 网元安全研究 |
3.2.3 应对手段 |
3.3 现网WAP应用安全研究 |
3.3.1 WAP网关及其业务 |
3.3.1.1 WAP网关协议安全性 |
3.3.1.2 WAP网关配置安全性 |
3.3.1.3 WAP网关接口安全性 |
3.3.1.4 WAP应用服务器安全性 |
3.3.2 WAP业务应用层安全 |
3.3.3 WAP PUSH安全 |
3.3.4 应对手段 |
3.4 手机恶意软件及防范系统研究 |
3.4.1 手机防恶意软件系统研究 |
3.4.2 手机杀毒产品局限性 |
3.4.3 现有手机恶意软件管控的局限性 |
3.4.4 手机恶意软件多层防范体系的构建思路 |
3.4.5 恶意软件多层防范体系和方法 |
3.4.5.1 网络侧全方位防范构架 |
3.4.5.2 终端侧防范构架 |
3.4.5.3 手机防恶意软件客户端功能 |
3.4.5.4 手机防恶意软件服务器端功能 |
3.4.5.5 多层防范手机防恶意软件的应用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上海移动分组交换域核心网安全实现方案 |
4.1 分组交换域核心网系统安全实现方案 |
4.1.1 Gb/Iu接口的用户鉴权 |
4.1.2 Gn接口的风险防范 |
4.2 WAP业务安全加固 |
4.2.1 查证分析过程及原因 |
4.2.1.1 查证过程 |
4.2.1.2 原因分析 |
4.2.2 解决方案及建议 |
4.3 手机防恶意软件系统应用 |
4.3.1 前端采集监测部分 |
4.3.2 后端服务器 |
4.3.3 手机恶意软件的控制与封堵 |
4.3.4 手机恶意软件监控系统技术方案 |
4.3.5 手机恶意软件防治系统的应用效果评估 |
4.3.6 总体效果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全文总结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攻读学位期间参加科研项目的情况 |
(8)基于LT喷泉码和UDP协议的道路灾害无线视频监测系统设计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1.1 概述 |
1.1.2 典型的公路自然灾害 |
1.1.3 交通信息化应用 |
1.2 本项目的研究意义 |
1.3 外国研究现状 |
1.4 国内研究现状与趋势 |
1.5 论文组织结构 |
1.6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系统研究与开发实施方案 |
2.1 引言 |
2.2 关键技术问题 |
2.3 系统实施的具体内容 |
2.4 技术指标 |
2.4.1 系统要求 |
2.4.2 摄像头的选用与相关技术简介 |
2.5 通用分组无线服务技术 GPRS 的技术长处 |
2.6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基于 OpenJTAG 的路面图像监测 |
3.1 引言 |
3.2 OpenJTAG 调试器 |
3.2.1 概述 |
3.2.2 软硬件特点 |
3.2.3 基于 usb 接口的视频图像采集技术 |
3.3 JTAG 接口 |
3.4 图像处理模块和服务器之间的交互流程 |
3.5 客户端软件 |
3.6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基于 GPRS 的图片传输系统 |
4.1 引言 |
4.2 基于 GPRS 的传输系统 |
4.2.1 概述 |
4.2.2 无线视频监控原理 |
4.3 道路灾害图像监测系统英特网架构 |
4.4 基于 GPRS 的视频图像数据传送技术 |
4.5 GPRS 服务器端软件 |
4.6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基于 LT 喷泉码的 GPRS 传输信道改进策略 |
5.1 引言 |
5.2 基于 GPRS 网络的道路监控管理系统结构 |
5.3 基于 DCT 变换的视频图像数据压缩技术 |
5.4 基于 DCT 变换的图像压缩编码算法 |
5.5 喷泉码 |
5.5.1 概述 |
5.5.2 基于喷泉码的 GPRS 信道模型 |
5.5.3 喷泉码基本原理 |
5.6 LT 码编码 |
5.7 改进的 LT 码译码 |
5.8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实验结果与分析 |
6.1 引言 |
6.2 实验方案 |
6.3 GPRS 传输可靠性测试 |
6.4 硬件串口与 PC 的文件互传 |
6.4.1 测试说明 |
6.4.2 向 PC 发送文件 |
6.4.3 用 PC 向开发板发送文件 |
6.5 不同图像变换耗时测试与比较 |
6.6 在 GPRS 信道下喷泉码的应用测试 |
6.7 道路图片的测试 |
6.8 本章小结 |
总结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附件 |
(9)中国移动数据业务工程项目可行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1.2 研究现状综述 |
1.2.1 项目可行性研究在国外的发展情况 |
1.2.2 项目可行性研究在国内的发展情况 |
1.3 研究的主要内容、思路和方法 |
1.4 论文的创新点 |
第二章 项目可行性研究的理论研究 |
2.1 项目可行性研究的定义 |
2.2 项目可行性研究的技术、流程和范畴 |
2.3 项目可行性研究种类的划分 |
2.4 项目可行性研究的普遍准则 |
2.5 项目可行性研究的原则 |
2.6 项目可行性研究的最新发展和存在的问题 |
第三章 中国移动WAP网关、MMSC数据业务云计算资源池工程可行性研究成果 |
3.1 项目概述 |
3.1.1 可行性研究报告编制的依据 |
3.1.2 可行性研究报告涉及的范围 |
3.1.3 主要建设内容及规模 |
3.1.4 本项目可研简要结论 |
3.2 云计算技术发展趋势 |
3.2.1 云计算技术发展现状 |
3.2.2 电信运营商开始利用云计算解决现实问题 |
3.3 工程建设目标 |
3.3.1 中国移动云计算实施措施分析 |
3.3.2 本工程建设试点目标 |
3.4 工程建设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
3.4.1 工程建设的必要性 |
3.4.2 工程建设的可行性 |
3.5 工程建设规模 |
3.5.1 中国移动WAP网关业务系统现状 |
3.5.2 中国移动MMSC系统现状 |
3.5.3 本工程建设规模取定 |
3.6 工程建设方案 |
3.6.1 本工程建设原则 |
3.6.2 业务云总体架构 |
3.6.3 业务系统建设方案 |
3.6.4 资源池建设方案 |
3.6.5 系统安全方案 |
3.6.6 系统管理方案 |
3.6.7 系统扩展方案 |
3.7 工程设备配置 |
3.7.1 业务应用对资源池的需求 |
3.7.2 资源池设备配置 |
3.7.3 本工程设备配置汇总 |
3.8 工程进度和实施 |
3.8.1 工程进度安排 |
3.8.2 工程实施 |
3.9 人员编制和培训 |
3.10 机房环境要求 |
3.10.1 机房位置 |
3.10.2 机房环境条件 |
3.10.3 电源及空调 |
3.11 环境保护、节能、劳动保护和消防安全 |
3.11.1 环境保护 |
3.11.2 节能 |
3.11.3 劳动保护 |
3.11.4 消防安全 |
3.12 工程建设投资 |
3.12.1 投资估算的依据 |
3.12.2 工程建设投资估算 |
3.13 工程经济评价 |
3.13.1 经济评价方法 |
3.13.2 综合分析 |
3.13.3 经济评价结论 |
第四章 中国移动数据业务工程可行性研究总结 |
4.1 数据业务工程可行性研究的内容 |
4.1.1 加强工程建设的必要性和可行性研究 |
4.1.2 加强多方案比选 |
4.2 数据业务工程可行性研究流程 |
参考文献 |
致谢 |
(10)基于ZigBee和GPRS的LED路灯智能照明控制系统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课题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
1.2 国内外路灯控制系统现状 |
1.3 系统通讯方式的选择 |
1.4 论文的组织和安排 |
第二章 智能照明控制系统的关键技术 |
2.1 LED 照明技术 |
2.1.1 LED 光源特点 |
2.1.2 LED 光源发光原理 |
2.2 ZigBee 技术 |
2.2.1 ZigBee 技术特点及应用 |
2.2.2 ZigBee 网络基础 |
2.2.2.1 ZigBee 网络节点类型 |
2.2.2.2 ZigBee 网络拓扑结构 |
2.2.3 ZigBee 协议栈 |
2.3 GPRS 技术 |
2.3.1 GPRS 技术特点及应用 |
2.3.2 GPRS 系统结构 |
2.3.3 GPRS 工作原理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路灯照明控制系统的总体设计 |
3.1 路灯照明控制系统总体设计 |
3.2 系统的硬件电路设计 |
3.2.1 LED 驱动电路设计 |
3.2.2 ZigBee 路灯控制器硬件电路设计 |
3.2.2.1 ZigBee 解决方案 |
3.2.2.2 JN5139 简介 |
3.2.2.3 ZigBee 路灯控制器硬件电路设计 |
3.2.3 GPRS 模块及外围电路设计 |
3.2.3.1 GPRS 模块解决方案 |
3.2.3.2 MC35i 模块简介 |
3.2.3.3 GPRS 接口电路设计 |
3.2.4 网络协调器的硬件电路设计 |
3.3 系统的软件设计 |
3.3.1 监控中心软件设计 |
3.3.1.1 监控中心软件开发环境 |
3.3.1.2 监控中心的功能 |
3.3.1.3 监控中心界面设计 |
3.3.1.4 数据库设计 |
3.3.1.5 通信处理 |
3.3.2 监控终端软件设计 |
3.3.2.1 ZigBee 路灯控制器程序设计 |
3.3.2.2 ZigBee 路灯路由器的程序设计 |
3.3.2.3 网络协调器程序设计 |
3.4 GPRS 网络 |
3.4.1 GPRS 网络组网方案的选择 |
3.4.2 GPRS 通信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ZigBee 路灯监控网组网的研究 |
4.1 ZigBee 网络拓扑的选择 |
4.2 ZigBee 组网流程 |
4.2.1 建立一个新网络 |
4.2.2 ZigBee 设备加入网络 |
4.3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总结和展望 |
5.1 总结 |
5.2 前景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四、中国移动正式建设GPRS网(论文参考文献)
- [1]数字赋能和价值共创视角下电信运营商能力开放策略演化分析 ——以中国移动为例[D]. 李康桥. 北京邮电大学, 2020(05)
- [2]移动互联网背景下小城镇用户数据流量消费行为研究[D]. 陈灼. 成都理工大学, 2019(02)
- [3]基于4G网络的集团专线无线保护方案的研究[D]. 蒋小林. 哈尔滨工业大学, 2018(02)
- [4]长江航标遥测遥控终端系统设计[D]. 阮大兴. 湖北工业大学, 2017(01)
- [5]TD-LTE核心网技术研究及网络规划设计[D]. 杨少宁. 南京邮电大学, 2016(02)
- [6]移动通信分组交换域核心网网络风险评估与安全防护[D]. 徐斌. 上海交通大学, 2015(03)
- [7]四网协同资源配置关键影响因素探讨[J]. 卢云,李晓宾. 互联网天地, 2013(07)
- [8]基于LT喷泉码和UDP协议的道路灾害无线视频监测系统设计与实现[D]. 李剑波. 华南理工大学, 2013(S2)
- [9]中国移动数据业务工程项目可行性研究[D]. 贾凡. 北京邮电大学, 2012(02)
- [10]基于ZigBee和GPRS的LED路灯智能照明控制系统的研究[D]. 郭园. 青岛科技大学, 2012(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