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吐哈油田气举采油适应性分析(论文文献综述)
李垚,梁升平,赵晓龙,邢有为[1](2021)在《气举采油模拟试验系统设计方案》文中研究指明我国一直在探索开发气举采油技术,吐哈、中海油、冀东等油田在气举采油工艺方面都有成功的应用经验,也建立了自己独特的气举采油工艺方法及气举井下工具。介绍一套模拟现场采油环境的气举采油工艺模拟测试系统,可在实验室内进行气举采油工艺设计研究,根据现场要求进行可行性测试,不仅为后期气举新技术、新课题以及新井下工具的开发、井下工具使用等方面提供了一套测试系统,并为后期的现场应用提供理论支撑。
辛常青[2](2020)在《气举采油井下工具性能试验系统方案》文中指出气举采油对海上采油、斜井、含砂、含气较多和含有腐蚀性成分的油井有良好的适应性,气举采油井下工具性能试验系统是一套模拟现场采油环境的测试系统,在实验室内可以进行采油工艺设计研究,气举采油工具根据现场工艺要求的性能测试,为后期气举新技术新课题研究、新井下工具的开发、井下工具继续完善等方面提供了一套从理论研究到现实模拟的测试系统,为后期的现场应用提供了理论支撑。
唐安达[3](2020)在《气举采油技术在124区Azraq区块的研究与应用》文中研究表明本文系统介绍了气举采油技术在苏丹124区Azraq区块高气油比低压油气藏的研究与应用,通过对Azraq油田油藏地质的研究,提出了针对Azraq油田的气举采油方法、优选了气举参数、配套了气举管柱,并在现场试验中将3口停产井成功复产,取得了非常显着的增产效果。
冯笑雅[4](2020)在《柱塞气举工艺设计及举升能力分析》文中认为随着全球对油气资源的不断勘探开发,生产逐渐进入疲软阶段。为了最大程度的增加储层的有效面积,尽可能的提高油气产量,大斜度井和水平井技术被越来越广泛地应用于国内外各气田的开发当中。与此同时,随着气井的持续生产,井底积液不断增大,生产效率越来越低,必须及时采取排水采气措施以排出井底积液,使气井恢复产能且保持较长生产周期。其中,柱塞气举技术被认为是最经济有效的排水采气工艺,虽然已经被应用到一些大斜度和水平井中,但是由于目前的柱塞气举理论均是基于直井的条件,与大斜度井和水平井的井眼轨迹差异较大,且未考虑井斜角的影响,实际生产中存在较大问题。为此,本文对大斜度井和水平井中的柱塞气举进行模拟与优化,主要开展以下工作:(1)利用质量守恒定律等方法,考虑井斜角、柱塞运行始末状态和受力情况,对大斜度井和水平井中的柱塞气举运动的全过程进行研究,建立其动态举升模型。对地层流入动态进行详细的研究和分析,从而提高柱塞气举动态过程模拟的完整度和准确度;(2)根据所建立的动态模型,利用Visual Basic高级编程软件进行程序编写,模拟计算柱塞气举在工作过程中井口油套压、柱塞运动速度和举升液量等的变化。使用该程序对实例井的工作参数等进行计算,验证所建立模型的可靠性;(3)利用编写的程序对工艺运行过程中影响柱塞气举效率的各因素进行分析,对柱塞气举可以适用的地层压力、产气及产液能力范围进行评价,绘制柱塞气举的适应性范围图版,即举升能力分析;(4)以实际现场情况为例,对柱塞气举工艺设计的方案进行检验,根据检验结果对设计方案进行修改优化。
徐登科[5](2019)在《A油田复杂结构井气举生产及配套工具研究与应用》文中认为A油田急需大规模快速建产、快速收回投资。目前,作为油田的主要接替举升方式,连续气举在生产过程中面临的主要技术问题包括:(1)井身结构复杂,产出流体沥青质含量高,腐蚀性较强;(2)单井产量高,国内尚无配套的气举工具。为了加速推广连续气举工艺在A油田的大规模应用,现急需开展连续气举优化设计研究及配套工具研发。综合考虑连续气举井注气及举升过程,分别建立了环空注气压力计算方法及井筒压力温度计算方法,并在此基础上优化了连续气举降压设计方法。以目标油田垂直井和水平井为例,对油管尺寸、注气压力、注气深度、含水率及井口压力进行了敏感性分析,实现了连续气举井动态分析及优化设计。针对复杂结构井推导了井眼曲率半径及工具允许通过最大长度的计算公式,以此为指导研制了大尺寸气举工具及配套钢丝作业投捞工具,最终形成了一套多功能气举完井管柱,不仅可实现气井气举生产,还可进行化学注入、洗井等作业。目前,该技术在A油田已顺利施工54口井,施工成功率及投产成功率高达100%,各措施在初期生产平稳,为连续气举工艺在A油田的大规模推广奠定了一定基础。
回庆云[6](2019)在《海上XD平台伴生气气举工艺设计》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X油田XD平台油井采用电泵生产,因平台电力负荷有限,在新井投产时需关停已生产井,会造成产量损失,因此随着新井的不断投产,需要考虑改变生产工艺,从而稳定产量,减小经济损失。本文针对这种情况,完成以下工作:(1)对X油田XD平台油田地质、储层及流体等特征进行研究后认为其属于正常温压系统,分析其生产动态后对目前及未来气资源量进行计算并评价,认为X油田油井气资源量充足,且压缩机可以满足气举生产需要,因此考虑资源的充分利用及经济性,选择转气举工艺;(2)建立转气举井初选标准(电泵故障多、井深相对较深、产液多),初选Ⅰ、Ⅱ类井后,进行产量递减分析,并结合日产气量、产液量、流压等进行转气举井优选,通过计算其气举特性曲线,对注气压力进行敏感分析后确定转气举井;考虑井槽分布按“就近原则”设计两套配气方案后进行优化配气,最终确定转气举井为XD13、XD14、XD15、XD18;(3)对比后选择半闭式管柱,分析井眼参数后建议XD13井采用固定式气举阀,其余井建议采用投捞式气举阀;计算转气举井的压力剖面,进行节点分析,对注气压力、井口油压、油管尺寸进行敏感分析,最终给出参数优化后的转气举方案;(5)通过敏感注气压力、地层压力、采液指数等参数,分析不同条件下第一支阀和孔板阀的生产情况,给出第一支阀和孔板阀适合注气的压力范围,完成XD13井及XD15井的气举方案实施效果预测。本文可提高X油田XD平台开发效果,为类似情况油田提供借鉴指导,具有一定的经济意义和技术意义。
叶安臣[7](2019)在《柱塞气举排水采气系统研究与应用》文中研究说明针对目前苏里格气田应用的柱塞控制系统国产化率低、进口设备价格昂贵、设备维修不便、操作和管理费用升高、人工井口调参工作强度大、数字化水平低等主要问题,论文系统研究了气井井筒积液机理、积液判断准则和分析产水状况,对比分析不同工艺的适用条件,制定苏里格气田不同生产条件下积液气井排水采气措施表;研究了柱塞气举排水采气各阶段特征及周期性运动规律,基于质量、动量平衡方程等方法,建立了柱塞气举常微分动态方程,并基于Miline-Hamming预测校正法和Runge-Kutta法研究了微分动态方程的解析解;研究了合理携液生产制度与工艺因素分析,建立了气井分类管理制度;设计了适合苏里格井况的分体式柱塞结构及配套设备,并采用激光熔覆、硬质合金表面硬化等复合工艺加工,其中卡定器采用了高强度合金钢材料且表面渡铬,其卡爪镶嵌硬质合金且表面喷涂碳化钨,防喷管采用了基管整体锻造、机械和化学复合的防松丝扣连接的设计;采用时间循环和压力控制模式,设计了柱塞气举排水采气自动控制系统,远程控制气井生产,并对异常情况及时报警处理。室内试验与Fluent仿真结果表明,研制的柱塞具有较好的携液能力、抗磨损能力,卡定器腐蚀速率小于0.06 mm/a,防喷器丝扣螺纹连接可靠。经苏里格气田83口气井的应用,日增产气量14.93×104 m3/d,柱塞平均运行次数1.89次/天,相比原产气量提高了75.03%,增产效果明显。研究成果为柱塞气举技术的推广提供有力技术支持。
宋显民[8](2018)在《大斜度井气举投捞系统力学分析及安全控制方法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当前我国油气开发正在向滩海和海洋发展。冀东南堡油田是我国重要的滩海油田,受地面和地下条件限制,多采用丛式大斜度井平台结合气举采油技术进行开发。采用传统气举技术进行检阀作业时,频繁的管柱起下操作会导致高昂的费用投入,如,仅冀东南堡油田NP1-3人工岛大斜度气举井的检阀作业费及占井产量损失就高达2亿元以上。如果大斜度气举井采用钢丝投捞替代常规起下管柱方式更换气举阀,则可以大幅节省作业费用,缩短检阀操作占井时间,同时避免入井液对地层的伤害。尽管投捞式气举采油技术相对于传统的起下管柱技术具有明显的优势,但由于冀东油田大斜度井井身结构的复杂性(造斜点高、井斜角大、多井段),气举投捞技术的发展面临着一些需要克服的难题,体现在:①当井斜过大时,钢丝及投捞工具串对载荷、摩阻、速度的敏感性增强;②绞车、井斜、井型、投捞器参数、下冲距离等对气举投捞系统的投捞作业过程和下冲速度影响变大;③由于井斜变化大,投送器、工作筒对准锁紧控制困难;④随着井斜增加,气举投捞系统中用于气举阀投送的有效下冲物能够提供的能量越来越小,难以达到气举阀投送到工作筒偏孔中所需的最小能量要求。由于以上原因,国内外大斜度井气举钢丝投捞技术发展缓慢,极度缺乏大斜度井气举投捞系统力学模型、力学特性分析、关键工具和安全控制方法研究,严重束缚了冀东油田大斜度井气举投捞效率的提高。针对这一现状,本文在详细调研国内外气举投捞技术研究现状的基础上,以冀东油田大斜度井开发为背景,开展了大斜度井气举投捞系统力学及其安全控制方法的理论和实验研究,主要取得了以下研究成果和认识:(1)在详细分析大斜度井气举投捞工艺和工作机理的基础上,揭示了现有气举投捞系统在大斜度井中投捞失效机理,提出了气举投捞成功的判定法则,即投送器下冲剩余能大于阀入偏孔所需最小能量、导向对准度大于零。(2)提出了大斜度井井眼轨迹模拟、钢丝-油管接触分析、油管压差阻力计算等系列方法,以此建立了综合考虑井口滚筒、井口辅助装置、钢丝、投捞器相互作用的大斜度井气举钢丝投捞系统动力学模型,基于有限差分法、高斯消去法结合迭代法实现了模型的求解,采用现场实测结果验证了模型的有效性。(3)根据气举投捞系统的动力学模型,开展了大斜度井投捞系统力学特性研究,找到了投捞工具串下入、投送、上提、打捞等过程载荷变化规律,揭示了下冲过程中井斜、井深、井眼轨迹、冲程、投捞器几何参数等因素对下冲速度和下冲剩余能的影响机理,提出了大斜度井气举投捞系统的投捞运动方式,即,将整体投送工具串做为下冲物,并以较长冲距一次向下冲击,在工作筒内完成下冲旋转导向。(4)建立了投捞式气举阀、气举工作筒、投送器等大斜度井气举投捞关键工具的设计方法,完成了关键工具的研制。(5)在大斜度井气举投捞系统力学特征及关键工具研制的基础上,从井下气举管柱、地面提升系统、钢丝、投捞工具串等四个方面,提出了大斜度井气举投捞系统安全控制方法。在以上研究的基础上,形成了大斜度井气举投捞系统力学分析和安全控制方法理论技术体系。室内实验和现场应用表明,本论文提出的大斜度井气举投捞力学分析理论、控制方法、关键工具设计正确合理,可显着提高投捞成功率,降低作业费用,为冀东油田大斜度井气举投捞提供理论及技术支撑。
殷庆国,刘方,贺杰新,高强[9](2018)在《柱塞气举排水采气工艺技术研究与应用》文中研究说明针对吐哈丘东气田进入开发后期积液和停喷井逐渐增多,采用机抽工艺存在转抽作业污染严重、成本高和增产效果不明显等问题,开展了柱塞气举排水采气技术研究。通过对柱塞排水采气技术原理进行分析,建立了新型柱塞启动模型代替Foss和Gaul经典模型,用该模型进行柱塞适用性评价,以提高选井精度;研制核心配套工具,实现柱塞气举工艺及工具的国产化;采用免修井作业方式安装设备及投产,避免储层污染;设计出标准化地面流程,提高施工时效。柱塞气举排水采气技术在丘东气田累计应用18口井,平均单井气量增产率达到62%。该技术为低压凝析气藏的开发开辟了一条可借鉴之路,在同类气田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雷志华[10](2018)在《PH油区油气井气举优化技术研究》文中认为PH油区主要含油气层位为渐新统花港组油藏和以凝析气为主的始新统PH组气藏。1998年11月投入开发,目前有油气生产井各10口,其中气举油井有5口。花港组油藏以底水油藏为主,地层天然能量充足,经过近20年的开发,综合含水已达93%。PH组气藏上部层位发育有边底水,下部层位基本以定容气藏为主。随着采出程度的提高,部分气井已结束无水采气期,个别井已表现出生产不稳定,下层系定容气藏压力衰竭严重,产能下降明显,生产形势十分严峻。如何充分利用现有油气藏和基础设施,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是一项长期的艰巨任务,也是当前PH油区开发面临的严峻课题。论文开展气藏相关排水采气工艺研究,完成气井出水动态分析、气井积液预测以及气举排液优化设计,确保气井实现稳定携液生产。同时通过对油井气举工作制度合理性分析,及时发现生产中存在问题,充分利用平台现有动力源,进一步优选气举油井的合理举升参数,建立优化配气方案,为提高油气田的采收率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保障。在研究中,基于各生产井的流体高压物性、流入动态和井筒多相流规律的计算,实现油气井工作制度详细诊断分析、气井积液预测和气举排液优化、气举采油和配气优化设计,指导现场生产作业;针对气井实际工况,基于修正的气井临界携液理论公式和气井近期测试资料,对气井进行了临界携液流量的计算预测;同时针对油井气举常见故障问题,结合近几年对气举井日常诊断的实际经验,总结出一套适用于PH油区气举井的故障解决简易办法和流程,以供未来气举井故障时参考。最后,以PH油区目前生产要求为约束条件,以产油量为目标,提出PH油区油井的整体气举优化配气方案,给出不同注气量条件下的单井气举配气方案,对实现海上平台的资源优化配置,保证油藏的稳产、高产,降低生产成本和维护费用具有重要意义。
二、吐哈油田气举采油适应性分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吐哈油田气举采油适应性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气举采油模拟试验系统设计方案(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
1 试验系统依据的标准规范 |
2 试验系统规划方案 |
3 试验系统组成 |
3.1 室外气举工艺模拟试验井 |
3.2 供液供气系统 |
3.3 提升系统 |
4 工艺模拟试验的计算机测控系统 |
5 结束语 |
(2)气举采油井下工具性能试验系统方案(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
1 试验系统依据的标准规范 |
2 气举工具性能试验系统功能 |
3 气举工具性能试验系统组成 |
4 气举完井工具试验工艺流程 |
5 计算机测控系统 |
6 气举工具调试系统 |
7 辅助配套系统及功能 |
8 结束语 |
(3)气举采油技术在124区Azraq区块的研究与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 Azraq区块气举采油技术研究 |
1.1 地面工艺流程设计 |
1.2 注气压力设计 |
1.3 设计方法研究 |
1.4 气举阀孔尺寸选择 |
1.5 各井设计结果 |
1.6 气举管柱设计 |
1.7 水合物防治措施 |
2 技术应用效果 |
3 认识和结论 |
(4)柱塞气举工艺设计及举升能力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目的和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概况 |
1.3 本文主要工作 |
1.4 本文技术路线 |
1.5 本章小结 |
第2章 柱塞气举的机理分析 |
2.1 工艺简介 |
2.2 工艺要求 |
2.3 本章小结 |
第3章 柱塞举升的动态模型 |
3.1 动态模型的建立 |
3.2 地层流入动态 |
3.3 本章小结 |
第4章 柱塞气举设计程序编制 |
4.1 程序编写 |
4.2 模型验证 |
4.3 本章小结 |
第5章 柱塞举升能力分析 |
5.1 特性参数分析 |
5.2 适应性图版 |
5.3 本章小结 |
第6章 柱塞气举的优化设计 |
6.1 实例井的基本情况 |
6.2 工作参数优化设计 |
6.3 工作制度优化设计 |
6.4 本章小结 |
第7章 结论和建议 |
7.1 结论 |
7.2 建议 |
致谢 |
参考文献 |
个人简介 |
(5)A油田复杂结构井气举生产及配套工具研究与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目的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2章 连续气举井动态分析模型与设计方法研究 |
2.1 环空注气压力计算方法 |
2.2 连续气举井筒压力温度计算方法 |
2.2.1 井筒中流动压力分布计算方法 |
2.2.2 井筒中流动温度的计算方法 |
2.3 连续气举降压设计方法 |
2.4 本章小结 |
第3章 复杂结构井工具通过能力及气举敏感参数研究 |
3.1 复杂结构井井下工具通过能力分析 |
3.1.1 井眼曲率半径的计算 |
3.1.2 井下工具通过能力分析 |
3.2 井斜对布阀深度等参数的影响研究 |
3.3 复杂结构井连续气举敏感参数分析 |
3.4 本章小结 |
第4章 气举管柱与配套工具设计研究 |
4.1 气举管柱研发思路 |
4.1.1 针对复杂井身结构油井完井和安全正常生产的问题 |
4.1.2 气举完井工艺管柱研发 |
4.2 气举管柱下入深度优化 |
4.2.1 抗拉性能计算 |
4.2.2 管脚变化对气举效果的影响 |
4.3 主要配套工具研究 |
4.3.1 KPX-140/168 气举偏心工作筒 |
4.3.2 防硫化氢钢丝滑套的研制 |
4.3.3 气举阀 |
4.3.4 化学注入导管 |
4.3.5 化学剂注入工作筒 |
4.3.6 平衡式单流阀 |
4.3.7 坐放短节 |
4.4 常规机械投捞式打捞工具 |
4.4.1 普通造斜器 |
4.4.2 大尺寸工具造斜器 |
4.4.3 主要技术参数 |
4.4.4 室内模拟 |
4.5 井下牵引装置打捞工具 |
4.6 本章小结 |
第5章 现场应用与效果分析 |
5.1 A油田储层特征 |
5.2 A油田气举适应性评价 |
5.3 气举参数优化设计 |
5.4 气举生产效果分析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
致谢 |
(6)海上XD平台伴生气气举工艺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3 本文主要内容及研究思路 |
第2章 X油田地质及生产特征分析 |
2.1 X油田地质特征 |
2.1.1 构造及沉积特征 |
2.1.2 储层及流体特征 |
2.1.3 油藏类型和驱动方式 |
2.1.4 储量特征 |
2.2 生产动态分析 |
2.3 气资源量计算及评价 |
2.4 本章小结 |
第3章 转气举井选择 |
3.1 气举选井标准 |
3.2 转气举井初选 |
3.2.1 Ⅰ类转气举井 |
3.2.2 Ⅱ类转气举井 |
3.3 转气举井特性曲线 |
3.3.1 气举特性曲线 |
3.3.2 初选井气举特性曲线计算 |
3.4 转气举井的确定 |
3.4.1 预选方案确定 |
3.4.2 优化配气确定转气举井 |
3.5 本章小结 |
第4章 气举方案优化设计 |
4.1 气举管柱选择 |
4.2 气举阀选择 |
4.3 目标井气举方案优化设计 |
4.3.1 XD13井气举方案设计 |
4.3.2 XD15井气举方案设计 |
4.4 本章小结 |
第5章 气举方案实施效果预测 |
5.1 XD13井气举生产预测 |
5.1.1 第一支阀工作情况预测 |
5.1.2 孔板阀工作情况预测 |
5.2 XD15井气举生产预测 |
5.2.1 第一支阀工作情况预测 |
5.2.2 孔板阀工作情况预测 |
5.3 本章小结 |
第6章 结论与建议 |
6.1 结论 |
6.2 建议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7)柱塞气举排水采气系统研究与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目的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柱塞气举技术 |
1.2.2 柱塞气举装置的发展现状 |
1.2.3 柱塞气举技术在油田的应用情况 |
1.3 主要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
1.3.1 研究内容 |
1.3.2 拟解决的关键性问题 |
1.3.3 技术路线 |
1.4 创新点 |
第2章 排水采气工艺适应性评价 |
2.1 积液机理研究 |
2.1.1 井底积液的原因 |
2.1.2 井底积液的危害 |
2.2 井筒积液判断方法 |
2.2.1 孔板压力峰值法 |
2.2.2 产量递减曲线分析 |
2.2.3 压力测液面法 |
2.2.4 油套压对比分析法 |
2.2.5 临界携液流速法 |
2.2.6 凝析水量计算法 |
2.2.7 动能因子法 |
2.2.8 能量计算法 |
2.3 排水采气工艺适应性评价 |
2.3.1 泡沫排水采气工艺 |
2.3.2 速度管柱排水采气工艺 |
2.3.3 柱塞气举排水采气工艺 |
2.3.4 压缩机气举排水采气工艺 |
2.3.5 苏里格气田积液气井排水采气措施 |
2.4 本章小结 |
第3章 柱塞排水采气工艺优化 |
3.1 柱塞气举排水采气工艺 |
3.2 柱塞气举动态模型 |
3.2.1 柱塞上行阶段模型 |
3.2.2 续流阶段 |
3.2.3 柱塞下行阶段模型 |
3.2.4 关井复压阶段 |
3.2.5 模型求解 |
3.2.6 案例计算 |
3.3 合理工作制度研究及工艺因素分析 |
3.3.1 柱塞工作制度的制定方法 |
3.3.2 柱塞工作制度优化模拟 |
3.3.3 建立气井分类管理制度 |
3.4 本章小结 |
第4章 柱塞及配套设备设计与实验 |
4.1 柱塞的分体式结构设计 |
4.1.1 柱塞结构设计 |
4.1.2 柱塞结构仿真模拟 |
4.1.3 柱塞材质及加工工艺 |
4.1.4 柱塞工具室内试验 |
4.2 井下卡定器及减震弹簧一体化设计 |
4.2.1 井下卡定器结构设计 |
4.2.2 卡定器抗腐蚀试验 |
4.3 本章小结 |
第5章 柱塞气举地面系统设计 |
5.1 柱塞地面配套设备的设计 |
5.1.1 地面配套设备的结构设计 |
5.1.2 防喷管螺纹仿真分析 |
5.2 柱塞气举排水采气自动控制系统研究 |
5.2.1 硬件低功耗设计 |
5.2.2 低功耗系统软件设计 |
5.2.3 功能设计 |
5.3 本章小结 |
第6章 柱塞气举自动控制系统现场应用 |
6.1 现场试验 |
6.1.1 苏77-37-25 井现场试验情况 |
6.1.2 苏77-24-34 井现场试验情况 |
6.1.3 苏77-18-35 井现场试验情况 |
6.2 应用规模 |
6.3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
致谢 |
(8)大斜度井气举投捞系统力学分析及安全控制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目的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 |
1.2.1 国内外大斜度井采油技术现状 |
1.2.2 国内外气举技术现状 |
1.2.3 国内外直井气举投捞系统关键工具及控制方法研究现状 |
1.2.4 国内外大斜度井气举投捞系统关键工具及控制方法研究现状 |
1.2.5 国内外气举投捞系统力学分析研究现状 |
1.2.6 研究现状总结及问题的提出 |
1.3 研究目标、内容及创新点 |
1.3.1 研究目标 |
1.3.2 研究内容 |
1.3.3 技术路线 |
1.3.4 论文创新点 |
第2章 气举投捞工艺方法及工作机理 |
2.1 直井气举投捞系统工作机理及工艺分析 |
2.1.1 直井气举投捞过程运动分析 |
2.1.2 直井气举投捞系统关键工具 |
2.1.3 直井气举投捞系统控制方法 |
2.2 投送过程评价指标及大斜度井投送成功判定条件分析 |
2.2.1 投送过程评价指标 |
2.2.2 基于投送成功评价指标的直井气举投捞系统在大斜度井失效机理 |
2.2.3 大斜度井气举阀投送成功的判定条件 |
2.3 大斜度井气举投捞系统构成及其基本运动 |
2.4 本章小结 |
第3章 大斜度井气举投捞系统动力学模型 |
3.1 井眼轨迹的几何描述 |
3.1.1 空间坐标系的建立 |
3.1.2 曲线坐标系的基本理论 |
3.1.3 测斜数据的插值计算 |
3.2 井筒内液体引起的外力 |
3.2.1 钢丝在井下受到的粘滞力 |
3.2.2 造斜段钢丝中张力及摩擦力 |
3.2.3 投捞器在油管内和在工作筒内的压差阻力计算 |
3.3 全井系统动力学模型的建立 |
3.3.1 基本假设及计算模型建立 |
3.3.2 井口辅助提升装置相互作用模型 |
3.3.3 下入钢丝-投捞器相互作用模型 |
3.4 模型的求解方法及边界条件 |
3.4.1 差分公式 |
3.4.2 差分计算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
3.4.3 偏微分方程的求解 |
3.4.4 系统边界条件和初始条件分析 |
3.5 模型的实验验证 |
3.5.1 实验井基本情况 |
3.5.2 模型验证结果 |
3.6 本章小结 |
第4章 大斜度井投捞系统力学特性研究 |
4.1 典型大斜度井井身结构参数 |
4.2 投送器下放、上提过程力学分析 |
4.2.1 下入过程钢丝载荷分布 |
4.2.2 上提过程钢丝载荷分布 |
4.3 下冲速度(下冲剩余能)的参数影响分析 |
4.3.1 冲程的影响 |
4.3.2 开始下冲的固定点深度的影响 |
4.3.3 井斜的影响 |
4.3.4 井型的影响 |
4.3.5 投捞器几何参数的影响 |
4.4 本章小结 |
第5章 大斜度井气举投捞系统关键工具研制 |
5.1 大斜度井气举投捞运动方式 |
5.1.1 大斜度井气举投捞过程运动方式建立 |
5.1.2 大斜度井气举投捞操作运动方式设计 |
5.1.3 大斜度井气举投捞运动方式的实现途径 |
5.2 大斜度井气举工作筒设计原理 |
5.2.1 工作筒结构设计原理 |
5.2.2 关键工具参数关联分析及工作筒参数设计 |
5.2.3 材料优选及加工工艺 |
5.3 大斜度井投捞式气举阀设计原理 |
5.3.1 锁紧机构设计 |
5.3.2 主体结构设计 |
5.3.3 材料优选 |
5.4 大斜度井气举阀投送器设计原理 |
5.4.1 结构设计 |
5.4.2 材料优选 |
5.4.3 操作设计 |
5.5 本章小结 |
第6章 大斜度井气举投捞系统安全控制方法研究 |
6.1 大斜度井气举投捞操作控制方法 |
6.1.1 大斜度井投捞操作控制方法 |
6.1.2 投捞器在气举管柱内下行过程的安全控制方法 |
6.1.3 安全控制方法所涉及的关键参数 |
6.2 大斜度井气举投捞的井下管柱安全控制方法 |
6.2.1 大斜度投捞式气举管柱设计 |
6.2.2 大斜度投捞式气举井管柱安全控制方法 |
6.3 大斜度井气举投捞的地面提升系统安全控制方法 |
6.3.1 气举投捞钢丝作业地面防喷装置安全控制方法 |
6.3.2 试井车选择 |
6.4 大斜度井气举投捞的作业钢丝投捞工具串安全控制方法 |
6.4.1 钢丝选择及参数 |
6.4.2 工具串结构及参数优选 |
6.4.3 气举阀投捞过程安全控制方法 |
6.5 本章小结 |
第7章 大斜度井投捞系统室内试验及现场试验 |
7.1 试验目的、原理及方法 |
7.1.1 试验目的 |
7.1.2 试验原理 |
7.1.3 试验方法 |
7.2 试验结果 |
7.2.1 关键工具性能室内试验结果 |
7.2.2 气举投捞工艺室内投捞试验结果 |
7.2.3 大斜度试验井NP118X1的大斜度井气举投捞系统试验结果 |
7.2.4 NP13-X1938井气举投捞实验结果 |
7.2.5 其它大斜度井的气举投捞试验结果 |
7.3 试验分析 |
7.3.1 室内投捞试验分析 |
7.3.2 现场投捞试验分析 |
7.4 本章小结 |
第8章 结论与展望 |
8.1 结论 |
8.2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科研成果 |
附录 |
附录1 大斜度井气举井生产及投捞方式检阀的规程 |
附录2 大斜度井试井车安全控制规程 |
附录3 大斜度井钢丝作业操作规程 |
(9)柱塞气举排水采气工艺技术研究与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
1 柱塞排水采气原理及实施原则 |
1.1 原理 |
1.2 实施原则 |
2 柱塞启动模型建立 |
2.1 Foss和Gaul模型 |
2.2 柱塞启动模型建立 |
2.2.1 关井套压恢复及最大液量预测模型建立 |
2.2.2 柱塞举升特性计算方法 |
3 地面流程及井下管柱设计 |
3.1 地面标准化流程设计 |
3.2 完井管柱设计及配套工具研制 |
3.3 钢丝作业进行井下设备安装 |
4 现场应用 |
5 结论 |
(10)PH油区油气井气举优化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
1.1.1 选题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外研究状况 |
1.2.2 国内研究状况 |
1.2.3 目前存在问题 |
1.3 主要研究内容 |
1.4 研究技术路线 |
1.5 取得的主要成果 |
第二章 PH油区开发现状分析 |
2.1 油气藏地质特征 |
2.1.1 构造地质特征 |
2.1.2 储层物性特征 |
2.1.3 流体物性特征 |
2.1.4 油藏压力温度系统 |
2.2 当前开发存在问题 |
2.2.1 ODP设计与实际生产在井数、开采年限以及开采方式存在差别 |
2.2.2 生产实际需要探索新的替代工艺 |
2.3 小结 |
第三章 PH气井出水动态及气举排水采气初步研究 |
3.1 气举排水采气的探索 |
3.2 气井出水动态分析研究 |
3.3 气井临界携液流量计算 |
3.4 B7、B1 气举排水采气工艺设计与分析研究 |
3.4.1 B7 井气举诱喷方案可行性分析研究 |
3.4.2 B1 井气举过程中气举阀状态分析 |
3.5 小结 |
第四章 气井气举排液设计方法研究 |
4.1 气井气举排液工艺设计方法简介 |
4.1.1 气举排液设计的基础资料 |
4.1.2 建立单井基础模型 |
4.1.3 一级气举阀的校核 |
4.2 气井气举排液过程问题描述 |
4.3 问题分析与气举方法修正 |
4.3.1 设计温度误差因素 |
4.3.2 设计安全系数因素 |
4.4 小结 |
第五章 PH油区油井气举工作制度分析 |
5.1 气举工艺在PH油区的应用 |
5.1.1 气举工艺在PH油区的发展历程 |
5.1.2 气举采油的探索 |
5.2 油井气举生产动态简介 |
5.3 气举油井工作制度合理性分析 |
5.3.1 A5井 |
5.3.2 A8井 |
5.3.3 A9井 |
5.3.4 A11井 |
5.3.5 A10井 |
5.4 小结 |
第六章 PH油区油井气举工况诊断研究 |
6.1 油井气举工况诊断研究 |
6.1.1 油压、套压平衡点 |
6.1.2 工况条件下气举阀打开压力Pvo |
6.1.3 工作时气举阀关闭套压Pvc |
6.1.4 气举阀通气量 |
6.2 油井气举工况简易诊断方法 |
6.2.1 气举注气区的常见故障有七类 |
6.2.2 气举出油区的常见故障有三类 |
6.2.3 气举井下区常见故障有八类 |
6.3 小结 |
第七章 油井气举优化配气方案研究 |
7.1 整体优化配气数学模型的建立 |
7.2 当前管柱条件下优化配气方案研究 |
7.3 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
致谢 |
四、吐哈油田气举采油适应性分析(论文参考文献)
- [1]气举采油模拟试验系统设计方案[J]. 李垚,梁升平,赵晓龙,邢有为. 设备管理与维修, 2021(11)
- [2]气举采油井下工具性能试验系统方案[J]. 辛常青. 设备管理与维修, 2020(21)
- [3]气举采油技术在124区Azraq区块的研究与应用[J]. 唐安达. 内蒙古石油化工, 2020(04)
- [4]柱塞气举工艺设计及举升能力分析[D]. 冯笑雅. 长江大学, 2020(02)
- [5]A油田复杂结构井气举生产及配套工具研究与应用[D]. 徐登科.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 2019(09)
- [6]海上XD平台伴生气气举工艺设计[D]. 回庆云. 西南石油大学, 2019(06)
- [7]柱塞气举排水采气系统研究与应用[D]. 叶安臣.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 2019(09)
- [8]大斜度井气举投捞系统力学分析及安全控制方法研究[D]. 宋显民. 西南石油大学, 2018(06)
- [9]柱塞气举排水采气工艺技术研究与应用[J]. 殷庆国,刘方,贺杰新,高强. 石油机械, 2018(09)
- [10]PH油区油气井气举优化技术研究[D]. 雷志华.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 2018(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