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细胞免疫功能测定及其发病因素探讨(论文文献综述)
徐鹏[1](2021)在《隔药饼灸治疗内异症miRNAs及PI3K-Akt信号通路的理论和实验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1、通过文献研究法,梳理古今医家和现代医学对内异症的研究,探究灸法治疗内异症的原理及作用规律。2、通过改良的自体移植法诱导建立内异症小鼠模型,在验证隔药饼灸对内异症痛经具有良好的镇痛作用、抑制异位内膜体积生长的基础上,探究隔药饼灸对内异症小鼠miRNA表达的影响,并进行PCR验证,检测其对PI3K/Akt信号通路表达的影响。3、综合文献和实验研究,通过对经络、腧穴、筋膜、miRNA、信号通路关系的研究,探讨隔药饼灸抗细胞粘附侵袭、抗细胞生长增殖和抗血管生成作用的经络机理,研究关元穴隔药饼灸治疗内异症具体的机制。方法:44只SCID实验小鼠,五只一笼,采用改良自体移植法,将一侧子宫裁剪成大小为5×5mm的片段,把子宫内侧面固定在另一侧的腹壁上,术后断食一天并连续肌注青霉素三天防止感染,七天后随机选取两只,开腹显示病灶处异位内膜体积增大,为直径5~8mm的半透明囊泡,内有液体积聚,有新生血管,表明造模成功。将造模成功的小鼠不区分体重大小等因素,随机分为模型组(A组)、西药组(B组)、隔药饼灸组(C组),每组12只,按每笼4只饲养。各组自造模结束后第14天起给药,每天一次,连续两周。模型组用8号灌胃针进行等体积生理盐水灌胃。隔药饼灸组用附子、红花、当归等中药按比例打粉并与黄酒混合,用自制模具制作规格为10mm×10mm×4.5mm的药饼,用模具制作的艾炷于关元穴进行隔药饼灸,每只小鼠灸4壮。西药组用达那唑溶液按36mg/kg体质量进行灌胃。治疗期间记录隔药饼灸镇痛效果,治疗结束后测量各组异位内膜组织大小,提取各组小鼠的异位内膜组织并用保存并进行相关检测。高通量测序方法筛选EMs实验各组的异位内膜差异表达miRNAs,预测miRNA的下游靶基因,通过MAGIA2软件和Pearson相关系数将靶基因与miRNAs进行配对,采用qRT-PCR的方法对以上确定出的关键miRNAs和靶基因进行验证;对调控网络中基因差异表达进行分析,使用DAVID软件对筛选的miRNA进行功能分析,并应用超几何检验获得显着富集的GO条目和KEGG路径图谱;利用western blotting技术检测PI3K-Akt-mTOR信号通路及相关因子的表达。结果:1、隔药饼灸组发生扭体反应总次数呈下降趋势,有扭体反应的小鼠数量、扭体次数和扭体发生率均在降低,且数据具有统计学意义,表明隔药饼灸对小鼠痛经的镇痛效果明显。2、隔药饼灸组的平均生长抑制率为86.28%,优于西药组的78.65%,隔药饼灸的对异位内膜的生长抑制作用效果更明显。3、差异化表达的miRNA与模型组相比,隔药饼灸组筛选出4个下调miRNA:miR-6538,miR-3470a,miR-2137,miR-5126。与西药组相比,隔药饼灸组筛选出9个下调miRNA:miR-499-5p,miR-133b-3p,miR-496a-3p,miR-206-3p,miR-21a-5p,miR-3473b,miR-493-5p,miR-133a-3p,miR-487b-3p。筛选出4个上调miRNA:miR-183-5p,miR-205-5p,miR-181a-2-3p,miR-200c-3p。与模型组相比,西药组筛选出10个下调miRNA:miR-21a-5p,miR-3473b,miR-483-3p,miR-6240,miR-3963,miR-3970,miR-15a-5p,let-7i-5p,miR-2137,miR-5126。筛选出7个上调miRNA:miR-195a-3p,miR-615-3p,miR-708-3p,miR-296-3p,miR-671-3p,miR-298-5p,miR-181a-2-3p。4、PCR验证miRNA通过各组共同调控的miRNA,筛选出miR-2137、miR-5126、miR-3963、miR-6240、miR-1981-5p、miR-708-3p、miR-3473b、miR-206-3p、miR-21a-5p、miR-181a-2-3p这十个miRNA,经过实时荧光定量检测,筛选出miR-708-3P、miR-5126-3P、miR-1981-5P、miR-206-3p这4个miRNA,最终确定miR-708-3P、miR-5126-3P这两个miRNA符合条件。5、PCR验证mRNA对PCR筛选出的miR-708-3P、miR-5126-3P各自调控的mRNA有Igf1r、Mapk1、VEGF、Ppp2r5c、Magi2、Wnt7a、Nprl3、Rps6ka2、Igf1、Sos1进行实时荧光定量检测,结合miRNA与mRNA的负调控关系,筛选出Vegf、Ppp2r5c、Wnt7a、Rps6ka2这四个靶基因。6、Western Blot检测PI3K-Akt-mTOR蛋白WB检测各组相应的PI3K、Akt、mTOR三种蛋白的表达含量,与模型组相比,隔药饼灸组的三种蛋白表达含量均下降且具有统计学意义,而西药组虽然三种蛋白表达含量亦下降,但PI3K蛋白的降低量未达统计学意义,Akt、mTOR的下降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1、隔药饼灸对内异症小鼠具有显着的镇痛作用和抑制异位内膜组织生长得作用。2、隔药饼灸可以调控内异症小鼠的miRNA和相应的靶基因,调控PI3K/Akt/mTOR信号通路,进而抗细胞粘附侵袭、抗细胞生长增殖和抗血管生成,对异位内膜组织起到治疗作用。3、对关元穴隔药饼灸可以调控筋膜上的miRNA、靶基因PI3K/Akt/mTOR信号通路,调整三焦焦膜的理化特性,进而调整冲任二脉的经气,治疗子宫内膜异位症。
肖晓霞[2](2020)在《内异停方通过PD-1/PD-L1途径调节子宫内膜异位症Thl7/Treg表达失衡》文中指出目的:1、建立大鼠自体移植子宫内膜异位症模型,检测该模型异位内膜中PD-1及其配体PD-L1,Th17、Treg细胞特异性核转录因子RoR-γ t、Foxp3,以及外周血中Th17、Treg分泌的相关细胞因子的表达。探讨在该模型中是否存在PD-1/PD-L1信号以及Th17、Treg细胞的表达或分布异常。2、观察院内制剂内异停对PD-1/PD-L1信号和Th17/Treg表达失衡的影响,初步探讨内异停能否通过PD-1/PD-L1途径干预Th1 7/Treg表达失衡从而发挥治疗作用,以期为内异停的临床推广提供新的理论依据和研究基础。方法:45只雌性SD大鼠随机分为空白对照组、模型组、PD-1抗体组、中药内异停组、内异停低剂量组,每组各9只。空白对照组不给予任何处理,其余各组大鼠均进行子宫内膜自体移植手术,术后28天,每组随机抽取1只大鼠开腹观察异位内膜生长情况。其余大鼠连续给药2周后,动物麻醉,腹主动脉采血并取异位病灶。Westren-blot检测异位内膜中PD-1、PD-L1、Foxp3、RoR-γ t 的表达,Elisa 检测外周血中细胞因子 IL-17A、IL-22、IL-10、TGF-β的表达。结果:1、成功建立SD大鼠自体移植子宫内膜异位症模型,术后28天开腹可见移植部位形成典型的半球形囊状小泡,囊肿与周围组织融合生长,表面或可见血管,内含澄清透亮的液体。Western-blot结果显示,与空白对照组相比,子宫内膜异位症模型组大鼠异位内膜中PD-1、PD-L1的表达均显着升高;与模型组相比,中药内异停组和PD-1抗体组大鼠异位内膜PD-1、PD-L1的表达均显着降低;内异停低剂量组大鼠异位内膜PD-1、PD-L1的表达无明显变化,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2、与空白对照组相比,子宫内膜异位症模型组大鼠外周血中IL-17A、IL-22的表达显着升高,IL-10、TGF-β的表达显着降低;中药内异停、内异停低剂量组大鼠外周血中IL-17A、IL-22的表达均显着降低,IL-10、TGF-β的表达均显着升高,与PD-1抗体组作用相似。子宫内膜异位症模型组大鼠异位内膜中RoR-γ t的表达显着降低,Foxp3的表达显着升高;中药内异停组大鼠异位内膜RoR-γ t的表达呈明显上升趋势,与PD-1抗体组作用相似;中药内异停组大鼠异位内膜Foxp3的表达显着减少,与PD-1抗体组作用相似;内异停低剂量对子宫内膜异位症大鼠异位内膜RoR-γ t、Foxp3的表达无明显影响,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结论:1、大鼠自体移植子宫内膜异位症异位内膜中存在异常激活的PD-1/PD-L1信号,中药内异停表现出与PD-1抗体类似的降低PD-1、PD-L1表达的作用。2、子宫内膜异位症中存在Th17/Treg表达和分布失衡,使用PD-1抗体阻断PD-1/PD-L1信号能调节Th17/Treg失衡。3、内异停表现出与PD-1抗体类似的抑制异位内膜PD-1、PD-L1表达及调节Th17/Treg的作用,提示其治疗子宫内膜异位症的作用机制可能与其阻断PD-1/PD-L1途径从而调节Th17/Treg失衡有关,且其作用效果正常剂量组优于低剂量组。
李爽爽[3](2019)在《子宫内膜异位症寒热辨证相关因素的比较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本研究探讨子宫内膜异位症寒凝血瘀证和瘀热蕴结证在发病危险因素、临床表现以及外周血清的理化指标等方面的差异性,从而在一定程度上揭示中医寒热辨证的实质,以利于更客观化、规范化的利用现代医学微观指标辅助中医宏观辨证治疗。方法:采用问卷调查及外周血清的理化指标检查的方式,采集患者的基本信息、临床表现和外周血清理化指标结果等,检查确认无误后录入表格,进行统计学分析,得出结论。结果:在发病危险因素和临床表现方面,在病程的长短、慢性盆腔痛评分、月经情况评分和肛门坠胀感疼痛比例上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以瘀热蕴结证的数值显着较大。在痛经的比例、症状评分和VAS评分上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以寒凝血瘀证的数值显着较大。而在年龄、慢性盆腔痛比例、月经情况异常比例、性交痛比例、生活质量改变比例及评分、流产比例、不孕比例上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外周血清的理化指标方面,在CA125和TGF-β1的阳性率及水平上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以寒凝血瘀证的数值显着较大。在CA199的阳性率、ESR水平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以瘀热蕴结证的数值显着较大。而在CRP、TNF-α、IL-6、IL-8、EMAb、PGE2这6项指标的阳性率及水平,以及CA199水平、ESR阳性率上,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的发病病程、慢性盆腔痛评分、月经情况评分、肛门坠胀疼痛感比例、痛经比例、痛经症状评分及痛经VAS评分数值在中医寒热辨证之间存在统计学差异,有望作为临床辨证诊治的参考指标。2.基于本研究小样本量的探索发现,外周血清的CA125、CA199、TGF-β1、ESR指标在子宫内膜异位症中医寒热辨证中存在统计学差异,有望作为中医宏观辨证的临床微观参考指标。
罗辉[4](2019)在《中医体质学体病相关临床研究的系统评价和方法学研究》文中指出中医体质和疾病相关性(简称“体病相关”)是中医体质学的关键科学问题之一。2009年4月《中医体质分类与判定》标准(简称“《标准》”)的发布,为体病相关临床研究提供了科学、公认的标准化测量工具。因此,近10年来采用该标准开展临床研究所发表的文献从无到有,迅速增长,积累了大量的临床证据,对于认识体质和疾病的关系,促进体质在中医治未病和疾病诊疗中的应用,均具有重要的价值。但目前尚未见到对于现有体病相关临床研究文献以及临床研究方法学的全面系统研究。现有研究的文献计量学特征如何?研究的重点病种和体质有哪些?各研究在体质和疾病的相关性方面有哪些发现?现有研究的方法学质量如何?如何深度挖掘和有效利用现有文献对临床实践的价值?如何开展高质量的体病相关临床研究?等等,对于这些问题,目前尚未见到相关论文发表。因此,本研究综合采用文献计量分析、系统评价、理论研究等方法尝试对上述问题进行系统研究和分析。1研究目的(1)通过对《标准》发布以来的所有体病相关临床研究文献的分析和评价,总结现有研究的文献计量学特征、体病关系结果、研究质量等,以期为读者了解体病相关研究领域的历程、现状以及各中医体质类型和疾病的相关性,提供较为全面的信息。(2)采用循证医学系统评价研究方法,选择一个特定的病种(代谢综合征),检索、纳入所有研究该疾病与体质相关性的临床研究文献,通过对文献中相关数据的meta分析,研究该疾病人群的体质分布特征、体质与疾病发生的相关性,以获得基于更大人群的体病关系结果,从而为疾病防治提供更高级别的循证医学证据,并为今后体病相关临床研究文献的及时总结和应用提供示范。(3)分析体病相关临床研究的特殊性和面临的方法学挑战,为体病相关临床研究的设计、实施和报告提出具体的建议和对策,以期为今后开展高质量的体病相关临床研究提供方法学指导,并为体病相关临床研究实施和报告相关标准规范的制定提供参考,从而推动更多高质量临床证据的产生和应用。2研究方法文献计量研究(研究一):全面系统地检索中国知网、万方数据、维普、PubMed和Embase数据,检索期限从2009年4月1日(《标准》的颁布日期)至2018年12月31日。纳入所有研究中医体质与疾病关联性的文献(包括横断面研究、病例对照研究和队列研究),从各文献中提取文献计量学特征、内容、结果、方法学要点等内容。采用横断面研究AHRQ标准、病例对照研究和队列研究的NOS量表评价纳入研究的方法学质量。所有数据均采用描述性统计方法进行分析。系统评价研究(研究二):以代谢综合征(metabolic syndrome,MS)为例,采用循证医学系统评价的研究方法开展对体病相关临床研究文献的深度研究,分析MS患者的中医体质分布及其与性别和年龄的关系、与MS发病有关的危险体质因素。文献的检索数据库、研究类型、质量评价方法同研究一。采用R 3.5.2软件对各研究报告的MS患者人群中主要体质比例数据进行meta分析;采用Cochrane协作网提供的Reviewer Manager 5.3软件比较MS患者和一般人群中各体质的分布差异,并用倒漏斗图评价发表偏倚。方法学研究(研究三):在研究一、二的基础上,综合采用文献和理论研究、访谈循证医学和中医体质学专家等方式,应用临床流行病学研究思路分析中医体质研究的特殊性,从体病相关临床研究的设计、实施、质量评价和报告方面提出提高研究质量的相关建议。3研究结果研究一:共纳入1441篇体病相关临床研究文献,样本量总数达858271例。研究地域覆盖中国大陆29个省区、台湾、香港以及马来西亚、韩国、新加坡、泰国、法国。研究病种313个,覆盖了国际疾病分类标准ICD-10的19个疾病类别,研究较多的病种包括高血压、糖尿病、脑卒中、冠心病、失眠、痛经、乳腺癌、乙肝、脂肪肝、骨质疏松症等。研究类型以横断面研究最多,共1300篇(90.2%),病例对照研究和队列研究分别有81篇和60篇。各体质的疾病谱分布:(1)气虚质在糖尿病、脑梗死、艾滋病、慢阻肺、冠心病、亚健康、失眠、慢性疲劳综合征、乙肝、乳腺癌等疾病中分布较高。(2)阳虚质在不孕症、骨质疏松症、肠易激综合征、膝骨关节炎、痛经、多囊卵巢综合征、更年期综合征、类风湿关节炎、复发性流产等疾病中分布较高。(3)阴虚质在高血压、糖尿病、便秘、更年期综合征、骨质疏松症、干眼症、肺癌、复发性脑卒中、失眠等疾病中分布较高。(4)痰湿质在高血压、脂肪肝、糖尿病、代谢综合征、脑卒中/梗死、冠心病、血脂异常、高尿酸血症、多囊卵巢综合征、肥胖/超重、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等疾病中分布较高。(5)湿热质在痤疮、高尿酸血症、慢性胃炎、少弱畸形精子症、湿疹、乙肝、便秘、胆石症、高血压、痛风等疾病中分布较高。(6)气郁质在乳腺增生、乳腺癌、失眠、抑郁症、卵巢早衰、偏头痛、青光眼、不孕症、甲状腺功能亢进、甲状腺结节、子宫腺肌病等疾病中分布较高。(7)血瘀质在冠心病、子宫内膜异位症、脑卒中等疾病中分布较高。(8)特禀质在哮喘、变应性鼻炎等疾病中分布较高。各体质发病风险较高的疾病:(1)气虚质发生肥胖、糖尿病、慢性疲劳综合征、焦虑症等的风险较高。(2)阳虚质发生骨质疏松症、肥胖、颈椎病、慢性疲劳综合征等的风险较高。(3)阴虚质发生高血压、骨质疏松症、糖尿病等的风险较高。(4)痰湿质发生脑梗死、高血压、肥胖、高脂血症、糖尿病、代谢综合征等的风险较高。(5)湿热质发生便秘、高血压等的风险较高。(6)气郁质发生亚健康、更年期综合征、骨质疏松症、焦虑、乳腺癌、乳腺增生、痛经等的风险较高。(7)血瘀质发生骨质疏松症、脑卒中、高血压、高脂血症等的风险较高。(8)特禀质发生哮喘的风险较高。方法学质量:横断面研究高、中、低质量的文献分别占4.6%、90.8%和4.6%;病例对照研究高、中、低质量的文献分别占27.2%、51.9%和21.0%;队列研究高、中、低质量的文献分别占28.3%、58.3%和13.3%。各研究在体质测量的质量控制、控制混杂因素、应答率等条目的报告较差。研究二:共纳入23项研究代谢综合征与中医体质相关性的临床研究文献,总样本量21239例,其中MS患者13393例,对照组人群7846例。按研究设计分类,病例对照研究3项,横断面研究20项,无队列研究。MS患者体质类型比例最高的3种依次为痰湿质[30%(22%-39%)]、气虚质[20%(15%-26%)]和湿热质[14%(11%-18%)]。痰湿质发生MS风险的OR值为1.75(95%CI:1.17-2.62),校正混杂因素后的OR值为3.46(95%CI:2.14-5.59)。气虚质发生MS风险的OR值为1.39(95%CI:1.04-1.85)。男性患者的痰湿质、湿热质比例分别是女性患者的1.19和2.10倍,女性患者的气虚质比例是男性的1.32倍。45岁以下MS患者痰湿质、气虚质和湿热质的比例在各年龄组人群中均为最高。2项横断面研究属于高质量文献;20项横断面研究均属于中等质量文献。倒漏斗图分析显示:各文献向周围分散,呈现明显的不对称,提示发表偏倚和研究异质性的存在。研究三:体病相关临床研究属于一种特殊的观察性研究,开展高质量研究面临各种方法学挑战:一是观察性研究在中医药领域的应用较少,临床方法学研究滞后;二是体病关系的研究受多种混杂因素的影响,且体质对疾病的影响贯穿从发病到预后的全过程;三是体质自身存在的特殊性,包括体质的主观性对量表调查质量提出更高要求,体质的动态可变性不利于长周期研究的开展。横断面研究、病例对照研究和队列研究在体病相关临床研究中各有其应用范围和作用,对揭示体质和疾病的关联或因果关系的论证强度也有差异,应根据研究目的和条件选择设计类型。研究实施阶段,受试者纳入尽可能选择典型体质的新发病例,并报告样本量估算依据;基线资料信息的采集做到全面、定量;体质测量应高度重视质量控制,确保测量结果的准确性;数据统计分析应采用多元分析方法,控制混杂因素对结果的影响;谨慎客观地作出体病关系的结论。观察性研究国际公认的现有标准和规范具有普适性,大部分条目适用于体病相关临床研究的评价和报告。本研究根据体病相关临床研究的特点,尝试在现有标准和规范的基础上对相关条目进行完善,为制定体病相关临床研究的实施和报告规范提供参考。4研究结论《标准》发布10年来的体病相关临床研究取得了丰硕成果,充分验证体病相关理论的科学性,发现各体质类型与相关疾病存在的密切关联,为体质辨识在中医临床和公共卫生实践中的应用提供了重要依据。循证医学系统评价研究方法有助于对体病相关临床研究文献的深度分析,提供体病关系的更高级别证据,并为辨体-辨证-辨病诊疗模式提供参考。开展体病相关临床研究,在遵循临床研究的基本原则和相关标准规范的前提下,需充分考虑体质研究的特殊性,根据研究目的选择适当的设计类型,研究实施全过程均应重视质量控制,降低偏倚,研究的报告应遵循相关的报告规范,并体现中医体质的特色。最后,本文提出了体病相关临床研究的质量评价和报告规范的修改和完善建议,以期为高质量研究的开展和发表提供指导,从而促进中医体质在疾病治疗和治未病中的应用。
陈怡瑾[5](2019)在《化瘀宁坤液治疗子宫内膜异位症的临床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子宫内膜异位症又简称内异症,是近年来逐渐引起广泛重视的妇科疾病,在临床较为常见,多发病在育龄期。近年来子宫内膜异位症的发病率明显上升,目前认为与现在的高剖宫产率以及人工流产、宫腹腔镜操作相关。子宫内膜异位症在临床主要表现为疼痛、不孕等。疼痛主要表现为继发性痛经、盆腔痛以及病灶所在部位的疼痛,有逐渐加重的特点,并且有30%左右的不孕患者与子宫内膜异位症相关。子宫内膜异位症的治疗,随着对其认识的深入也在不断地发展中。针对子宫内膜异位症的治疗目前没有标准化的方案,西医治疗以手术治疗和药物治疗为主,手术治疗主要应用于子宫内膜异位形成的囊肿、粘连;药物治疗以抑制卵巢功能、阻止疾病发展为目的。中医对于其治疗主要是辨证论治,或在此基础上联合中医的其他外治疗法。化瘀宁坤液是着名中医妇科专家郭志强教授自拟的保留灌肠方,在目前的临床使用中已经帮助了众多的输卵管性不孕的患者得到症状的缓解,部分患者也获得了生育机会。输卵管性不孕常见的因素包括了盆腔炎性疾病后遗症、子宫内膜异位症以及盆腔操作导致的损伤等。在团队前期的研究中,已经明确了化瘀宁坤液对慢性盆腔炎性疾病后遗症的临床疗效,在此次研究中我们也回顾性探索了郭教授使用化瘀宁坤液的临床使用依据,在我们所搜集使用过化瘀宁坤液的病例中,有部分患者被明确诊断过内异症,但化瘀宁坤液对于子宫内膜异位症的疗效尚且没有被明确证实。为了初步明确、评估化瘀宁坤液对子宫内膜异位症的疗效及安全性,我们进行了此项研究。研究目的:本研究旨通过前瞻性临床试验研究,探究和评估化瘀宁坤液治疗子宫内膜异位症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研究方法:根据所拟定的子宫内膜异位症的西医诊断标准((1)渐进性痛经;(2)慢性盆腔痛;(3)性交痛;(4)肛门坠痛;(5)后穹隆、子宫骶骨韧带或子宫峡部触痛性结节;(6)子宫一侧或双侧可触及囊性或囊实性肿块,可与周围组织粘连成包块;(7)不孕;(8)CA125增髙;(9)经超声检查有具体征象者。凡有以上1-4点之一项并5-9点之二项,即可作为临床诊断。经腹腔镜检查、病理诊断者可直接诊断)选取符合诊断的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31例。以化瘀宁坤液免煎颗粒保留灌肠连续治疗3个月,评估治疗前后以及治疗结束后1月患者痛经情况的变化以及妇科检查、超声检查并血清CA125的变化,并记录治疗过程中出现的不良反应。研究结果:(1)治疗前后痛经观察表的变化:与治疗前相比,治疗后及随访的痛经观察表评分明显低于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与随访的痛经观察表评分比较,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2)治疗前后痛经COX症状量表评分的变化:与治疗前相比,治疗后及随访的痛经COX症状持续时间评分与症状程度评分均明显低于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与随访比较,差异均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3)治疗前后McGill疼痛问卷评分变化:与治疗前相比,治疗后及随访的McGill疼痛问卷评分明显低于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与随访的评分比较,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4)治疗前后妇科检查记录表评分变化:与治疗前相比,治疗后及随访的妇科检查记录表评分明显低于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与随访的妇科检查记录表评分比较,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5)治疗前后超声检查记录表评分变化:与治疗前相比,治疗后及随访的超声结果记录表评分明显低于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与随访的评分相比较,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6)治疗前后血清CA125的变化:治疗前血清CA125在正常范围的患者在整个治疗过程中CA125均在正常范围。治疗前CA125异常的病例,治疗后及随访CA125水平较治疗前均明显降低(P<0.05),治疗后与随访CA125水平相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7)治疗后痊愈0例;显效6例(19.35%),其中怀孕3例;有效25例(80.65%);无效0例,总有效率达100%。治疗过程中出现过敏1例(局部眼睑水肿,无其他不适),停药后未再出现,其他患者未出现不良反应。结论:化瘀宁坤液免煎颗粒能够显着缓解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痛经情况并且能够改善妇科检查、超声检查征象,对于血清CA125异常的患者能够降低血清CA125水平,在整个治疗过程中仅出现1例过敏现象,症状轻停药即缓解。化瘀宁坤液治疗子宫内膜异位症疗效显着且较安全。
宋泽齐[6](2019)在《Tim-3在子宫内膜异位症外周血T细胞中的表达及意义》文中指出目的:检测T细胞免疫球蛋白粘蛋白分子3(T cell immunoglobulin domain and mucin domain,Tim-3)在卵巢子宫内膜异位症(endometriosis,EM)外周血T淋巴细胞上的表达水平,从而探讨Tim-3表达水平与子宫内膜异位症发生发展的关系。方法:采用流式细胞仪检测经腹腔镜手术并经病理诊断证实的卵巢子宫内膜异位症外周血32例(其中γ-AFS分期为III-IV期21例,I-II期11例)和15例对照组外周血T细胞上Tim-3的表达水平,并探讨其与卵巢子宫内膜异位症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结果:与对照组相比,卵巢子宫内膜异位症外周血CD8+T细胞上Tim-3的表达升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二者在CD4+T细胞上Tim-3的表达水平无统计学意义(P>0.05);γ-AFS分期为III-IV的EM组CD8+T细胞上Tim-3的表达水平明显高于I-II期,且有统计学意义(P<0.05);Tim-3在CD4+T细胞和CD8+T细胞的表达水平与CA125水平、年龄无相关性(P>0.05)。结论:Tim-3在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外周血CD8+T细胞表面的异常高表达,提示T细胞相关的免疫调节功能异常与子宫内膜异位症的发生发展有着密切关系,从而可以为子宫内膜异位症的预防及治疗提供新方向。
钟月圆(Chung yueh yuan)[7](2017)在《基于因子分析子宫腺肌病主要证候要素调查及活血消症方调控子宫腺肌病模型大鼠疼痛机制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1.探讨子宫腺肌病中医证候与临床多信息因素的相互关系,为本病的诊断辨证依据提供参考。2.通过中医药干预子宫腺肌病模型大鼠神经生长因子及其受体调控,探求活血消症方对子宫腺肌病痛经神经生长因子和其受体的调节机制,为临床诊治本病提供实验及理论依据。方法:1.采用临床流行病学调查方法,编制子宫腺肌病中医证候分布规律流行病学调查表,建立数据库,应用证型分析病患诊治史,生活史及带下月经史的背景资料,同时以因子分析子宫腺肌病说明本次调查的中医证候要素的主要临床特征信息。2.以Wistar雌性大鼠为实验对象,采用将子宫内膜与肌层缝合的外科手术诱导法,复制子宫腺肌病模型。将造模成功的50只大鼠随机分为疾病模型组、米非司酮组、活血消症方低、中、高剂量组,平均每组10只,另设假手术组、正常对照组各10只。观察免疫组织化学S-P法检测各组大鼠子宫组织NGF和TrkA的表达。结果:1.本研究共纳入子宫腺肌病患者199例,所纳入病人高发年龄段26-45岁占79.5%;其证型以气虚血瘀证最多,占40.2%,其次是气滞血瘀证占24.6%,第三位是寒凝血瘀证占18.1%;有月经不调史、中医诊治史、妇科疾病史者在各证型均值都有显着差异,有西医治疗史在各证型未有差异,有妇科手术史在热灼血瘀证、气滞血瘀证、肾虚血瘀证、阴虚血瘀证之均值有显着差异,有母姊痛经史在痰瘀互结证、热灼血瘀证、寒凝血瘀证、肾虚血瘀证、阴虚血瘀证之均值有显着差异;喜冷饮在热灼血瘀证、气滞血瘀证之均值有显着差异,经期洗头在热灼血瘀证、肾虚血瘀证、痰瘀互结证、气滞血瘀证、阴虚血瘀证之均值有显着差异;经期剧烈运动在气滞血瘀证、痰瘀互结证、热灼血瘀证、阴虚血瘀证之均值有显着差异;性情烦躁易怒在各证型之均值高于非性情急躁者;性情乐观者在各证型之均值低于性情非乐观者;工作或生活压力大者在各证型之均值均高于无工作或生活压力不大者;组间比较,痛经程度重者在气虚血瘀证之均值显着高于痛经程度轻者;组间比较,不同月经量在各证型未有差异;经血黏稠者在各证型之均值均显着高于经血正常者;组间比较结果显示,经血夹带血块者,在热灼血瘀证、肾虚血瘀证、痰瘀互结证、阴虚血瘀证四组中大血块组之均值均大于小血块组和无血块组;寒凝血瘀证之均值则为大血块组和小血块组高于无血块组;组间比较结果显示,不同带下量各组间之均值均未达显着差异;组间比较结果显示,痰瘀互结证、阴虚血瘀证上带下质地黏稠组之均值显着高于正常者;子宫腺肌病患者脉象以细脉(27.86%)、弦脉(25.00%)、沉脉(22.66%)比例最高,细脉分布以气虚血瘀证最高(49.53%),其次寒凝血瘀证(20.56%),弦脉以气滞血瘀证最高(36.46%),其次气虚血瘀证(32.29%),沉脉以气虚血瘀证最高(35.63%),其次为气滞血瘀证(25.29%)、寒凝血瘀证(22.99%)相近;因子分析影响力较大的的因子共七组公因子,以第一因子涵盖乏力、气短、少气懒言,神疲易倦等四个症状,因子解释方差为24.463%,四个证候要素分析为气虚,第二个因子包含五心烦热、性欲减退、潮热盗汗、口干咽燥、头晕耳鸣、小腹灼热等六个症状,因子解释方差为7.560%,六个症状证候要素分析为肾阴虚,其他因子解释量低,影响力小。2.七组大鼠子宫内膜组织中NGF之均值差异达显着水准;七组大鼠子宫内膜组织中TrkA之均值差异达显着水准;NGF和TrkA相互决定比例约56.9%,显示二者关联性高,二者为正相关。结论:1.气虚血瘀证为子宫腺肌病最常见证型,气虚为最主要证候要素,其次为气滞血瘀证及寒凝血瘀证。因此,气虚血瘀证和气滞血瘀证及寒凝血瘀证将是今后子宫腺肌病痛经诊治的研究关注重点。2.NGF及其受体是导致子宫腺肌病痛经的机理之一,通过活血消症方调节NGF及其受体的失衡状态,改善及抑制痛经进展。
王汝倩[8](2017)在《内异方改善子宫内膜异位症小鼠生殖能力及其机制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背景子宫内膜异位症(Endometriosis,EM)是指子宫内膜组织腺体和间质在子宫以外的部位生长的雌激素依赖性妇科疾病。EM在生殖年龄妇女中的发病率为1015%;不孕妇女中有20%50%患有EM,而30%50%的EM妇女患有生殖能力低下或者不孕。EM性不孕症发病机制复杂,目前尚无理想的治疗方案,严重影响了患者的生活质量,越来越受到医学研究者们的关注。内异方是导师俞超芹教授临床治疗EM性不孕症的有效中药复方,在多年来的临床实践中取得了良好的疗效,但其确切的作用机制目前尚不明确。目的1、采用模拟经期的内膜组织,腹腔注射方式建立EM小鼠模型。2、观察EM模型小鼠的生殖能力,探讨影响EM小鼠生殖能力的可能机制。3、探讨内异方对EM模型小鼠生殖能力的影响,并从卵泡发育、盆腔微环境、盆腔粘连的角度探讨内异方的作用机制,为内异方的临床推广应用奠定基础。方法1、采用5只C57BL/6小鼠和4只增强型绿色荧光蛋白(enhanced green fluorescent protein,EGFP)转基因小鼠作供体,20只C57BL/6小鼠作受体。模拟供体小鼠的月经周期,将其经期子宫内膜组织剪碎后分别注射入受体小鼠的腹腔。普通模型组接受C57BL/6供体小鼠的子宫内膜碎片,EGFP模型组接受EGFP供体小鼠的子宫内膜碎片。3周后模型建立成功。通过小动物活体成像、大体解剖、病理形态学观察的方式,了解此造模方法的成模情况;将2组模型小鼠内异灶大小、数量和盆腔粘连评分进行统计学比较,选择最优造模方式。2、建立EM小鼠模型,设为模型组(n=21),并设立假手术组(n=21),空白组(n=15),共3组。通过阴道脱落细胞学方法对小鼠动情周期进行观察,于动情前期随机处死模型组和假手术组各6只小鼠,取其卵巢组织进行组织形态学观察;于动情间期对剩余3组小鼠行眶静脉采血。将3组小鼠与性成熟雄鼠随机2:1比例合笼,进行交配实验,合笼至出现阴栓,见栓记为妊娠第1天。孕鼠于妊娠18天脱颈处死,处死后取腹腔冲洗液;模型组不孕小鼠行阴道涂片,于动情间期采血,脱颈处死后取腹腔冲洗液。通过大体解剖法,观察3组小鼠妊娠情况、胚胎情况,以及模型组小鼠内异灶、盆腔粘连情况。通过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enzyme-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ELISA)检测动情间期小鼠血清性激素(FSH、LH、E2、PRL)水平和糖类抗原125(carbohydrate antigen 125,CA125)水平,以及腹腔液中白介素-2(interleukin-2,IL-2)水平。通过动情周期、交配实验、大体解剖、卵巢组织形态学观察结果和ELISA检测结果,了解EM模型小鼠的生殖能力及盆腔微环境、盆腔粘连的状况,探讨其生殖能力下降的可能机制。3、建立EM小鼠模型78只,按随机数字法将其分为内异方组(n=26)、孕三烯酮组(n=26)、模型组(n=26)3组,并设立假手术组为正常对照组(n=26)。连续药物干预15天,同时停药。药物干预结束后每组随机选择6只小鼠,于动情前期处死,取其卵巢组织行组织形态学观察。药物干预第15天傍晚行交配实验,雌雄比4:1,连续合笼15天。大体解剖观察4组小鼠妊娠结局和胚胎情况,以及EM模型小鼠的内异灶、盆腔粘连情况。对4组小鼠肝、脾、肾脏进行组织形态学观察。ELISA方法检测腹腔液中炎症因子IL-2、IL-6和IL-10的水平。通过交配实验、大体解剖和卵巢组织形态学的观察结果和ELISA检测结果,了解内异方对EM模型小鼠生殖能力的影响,及对卵泡发育、盆腔微环境和盆腔粘连的改善作用。结果1、用模拟经期内膜组织腹腔注射的方法可成功建立EM小鼠模型(成模率达100%)。荧光穿透性较差,小动物活体成像对皮下内异灶标记敏感,对腹盆腔深部病灶的观察仍需剖腹后再行拍摄。普通模型组和EGFP模型组两组小鼠建模情况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故后续实验采用普通模型组的EM小鼠作为实验研究对象。2、EM模型小鼠的妊娠率明显下降(P<0.05),动情间期模型组不孕鼠血清中FSH、PRL水平发生异常改变(P<0.01),LH、CA125水平未见明显变化(P>0.05),腹腔液中IL-2水平显着升高(P<0.01)。EM模型小鼠动情周期规律,模型组小鼠无论妊娠与否,其内异灶个数、体积、粘连评分的比较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组织形态学观察显示模型组小鼠的卵巢颗粒细胞间有较多炎性细胞浸润;与假手术组比较,模型组小鼠始基卵泡、窦前卵泡、窦状卵泡构成比明显下降,闭锁卵泡构成比显着升高(P<0.01)。3、内异方组小鼠的妊娠率明显提高(P<0.05)。内异方组小鼠内异灶个数减少、体积缩小,粘连评分降低(P<0.01)。卵巢组织形态学观察显示内异方组始基卵泡、窦前卵泡、窦状卵泡构成比高于模型组、孕三烯酮组,闭锁卵泡构成比低于模型组和孕三烯酮组。在改善EM模型小鼠卵巢各级卵泡构成比方面,内异方优于孕三烯酮(P<0.05),孕三烯酮并不能改善EM小鼠各级卵泡构成比(P>0.05)。模型组小鼠腹腔液中IL-2、IL-6水平均发生异常升高(P<0.01),IL-10水平发生明显降低(P<0.05)。药物干预作用下内异方组和孕三烯酮组小鼠的腹腔液中IL-2、IL-6水平均显着下降,孕三烯酮组小鼠的腹腔液中IL-10水平明显升高,有统计学意义。孕三烯酮组小鼠妊娠率未能改善,且药物处理后体重、肝脏湿重、肾脏湿重均减轻。与孕三烯酮相比,内异方药物毒副性极小,未见肝脾肾损害。结论1、用模拟经期内膜组织成功地建立了EM小鼠模型。2、EM模型小鼠的生殖能力明显下降。EM模型小鼠卵巢功能受损,各级卵泡发育受到影响,盆腔微环境发生改变,盆腔粘连形成,这些均可能是造成EM小鼠生殖能力低下的重要病机。3、内异方通过抑制内异灶的生长,减少盆腔粘连,改善盆腔微环境,改善各级卵泡发育,提高了EM小鼠的生殖能力,且无毒副作用,安全性好。
肖鸥,阙朝锦[9](2015)在《蠲痛饮加减方通过抑制子宫内膜抗体对抗子宫内膜异位症痛经的观察》文中认为目的:探讨蠲痛饮加减方治疗子宫内膜异位症痛经的临床疗效及部分机制。方法:将本院2011年4月至2013年11月50例子宫内膜异位症痛经纳入研究,根据入院先后顺序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25例。对照组予口服孕三烯酮,自月经当天起开始服用,口服2次/周,2.5 mg/次,连续服用12周。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方案的基础上再予口服蠲痛饮加减方,自月经结束第2日起开始服用,2次/d,每次100 m L温服,连续服用12周。2组患者治疗期间均无服用其他药物。疗程结束后观察2组患者的肝肾功能、痛经程度积分、子宫内膜中子宫内膜抗体(Em Ab)的浓度。结果:1)经过药物干预后痛经积分均有所下降,其中观察组下降的幅度更明显(P<0.05);2)蛋白印迹法(Western Blotting)、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Em Ab水平,发现2组患者子宫内膜的Em Ab水平均下降,其中观察组患者血清中Em Ab浓度下降趋势较对照组明显(P<0.05);3)2组均无肝肾功能损害发生。结论:Em Ab升高能够诱发子宫内膜异位症痛经,而蠲痛饮加减方能够通过降低Em Ab浓度达到治疗子宫内膜异位症痛经的目的。
王宇非[10](2012)在《丹参酮ⅡA对体外培养的子宫内膜异位症在位内膜细胞粘附作用的影响》文中指出目的:子宫内膜异位症是目前临床常见的妇科疑难疾病之一,其发病机制至今尚不十分明确,因此其治疗也大多停留在改善临床症状上。目前多数中医学者认为瘀血阻滞是其主要的病因病机,活血化瘀为其基本治疗大法。现代研究证实子宫内膜能在异地种植生长,需经过粘附-侵袭-血管生成三个病理过程,分子水平的机理研究提示,阻断三者之一,即可影响子宫内膜异位症的形成和发展。而子宫内膜异位症在位内膜是关键,在位内膜的差异是发生内异症及内异症复发的决定因素。粘附是子宫内膜异位症形成的第一步骤。因此我们选择将药物直接干预在在位内膜上,研究其对粘附作用的影响,望求从“源头”阻止其发病。本课题成功的完成了子宫内膜异位症在位内膜细胞的体外培养工作,将活血化瘀药物丹参提取物丹参酮IIA作用于在位内膜,并探讨了丹参酮IIA对其粘附作用的影响。方法:1、参照Ryan等的细胞培养方法,成功建立了子宫内膜异位症在位内膜细胞体外培养模型。2、将不同浓度的丹参酮IIA作用于在位内膜细胞上,用western blot方法检测E-钙粘蛋白、CD44V6、ICAM-1蛋白含量的表达结果:1、本实验证明两组不同时期在位内膜细胞培养成活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经不同途径取材得到的子宫内膜细胞成活率无统计学意义,P>0.05。2、空白对照组E-钙粘蛋白、CD44V6蛋白、ICAM-1蛋白呈高表达丹参素IIA高剂量组与空白对照组比较,E-钙粘蛋白、CD44V6蛋白、ICAM-1蛋白含量较少,具有明显的统计学差异,p<0.01。丹参素IIA中剂量组和丹参素IIA低剂量组与空白对照组比较E-钙粘蛋白、CD44V6蛋白、ICAM-1蛋白明显较少,p<0.05。结论:1、体外培养子宫内膜异位症在位内膜细胞成功可行2、本实验结果表明丹参酮ⅡA可提高子宫内膜异位症在位内膜细胞粘附蛋白E-cadherin.CD44v6及ICAM-1的含量,可能会阻止子宫内膜异位症的发生发展。
二、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细胞免疫功能测定及其发病因素探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细胞免疫功能测定及其发病因素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1)隔药饼灸治疗内异症miRNAs及PI3K-Akt信号通路的理论和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注释表 |
引言 |
第一部分 理论研究 |
1 中医对内异症的认识 |
1.1 古代文献对内异症的认识 |
1.1.1 胞宫生理 |
1.1.2 月经生理 |
1.1.3 子宫内膜异位症的文献记载 |
1.2 子宫内膜异位症的病因病机 |
1.3 现代中医名家对内异症的认识 |
1.3.1 朱南孙 |
1.3.2 夏桂成 |
1.3.3 柴嵩岩 |
1.3.4 梁瑞宁 |
1.3.5 韩延华 |
1.3.6 金季玲 |
1.4 针灸作用机理的分子细胞生物学研究 |
1.4.1 针灸调控miRNA |
1.4.2 针灸调控PI3K/Akt信号通路 |
2 现代医学对子宫内膜异位症的认识 |
2.1 子宫内膜异位症的发病机制 |
2.1.1 在位内膜决定论 |
2.1.2 免疫调节学说 |
2.1.3 菌群失调 |
2.2 子宫内膜异位症的流行病学特征 |
2.2.1 基因 |
2.2.2 遗传/家族史 |
2.2.3 体重 |
2.2.4 精神心理 |
2.2.5 职业性质 |
2.2.6 其它 |
2.3 miRNA与子宫内膜异位症 |
2.3.1 miRNA与细胞粘附、侵袭 |
2.3.2 miRNA与细胞生长、增殖 |
2.3.3 miRNA与血管形成 |
2.4 PI3K/Akt/mTOR信号通路与EMs |
第二部分 实验研究 |
2.1 实验材料与方法 |
2.1.1 实验材料 |
2.1.2 实验方法 |
2.2 观察指标 |
2.2.1 形态学观察 |
2.2.2 分子生物学观察 |
2.3 实验步骤 |
2.3.1 small RNA测序技术,筛选差异表达miRNAs |
2.3.2 靶基因功能分析 |
2.3.3 PCR验证EMs差异表达的miRNA和 mRNA |
2.3.4 WB技术检测PI3K-Akt-mTOR信号通路 |
2.4 统计分析 |
2.5 实验结果 |
2.5.1 镇痛作用 |
2.5.2 生长抑制率 |
2.5.3 差异化表达的miRNA |
2.5.4 PCR验证各组共同调控的miRNA |
2.5.5 靶基因功能分析 |
2.5.6 PCR验证靶基因 |
2.5.7 WB检测PI3K-Akt-mTOR信号通路 |
第三部分 讨论 |
3.1 灸法在治疗内异症中的作用 |
3.1.1 艾灸调整冲任经气 |
3.1.2 中药调整冲任经气 |
3.2 腧穴在治疗内异症中的作用 |
3.2.1 关元的功效 |
3.2.2 关元与冲任的关系 |
3.2.3 关元穴作用的原理 |
3.3 隔药饼灸与miRNA、信号通路、内异症关系探讨 |
3.3.1 miRNA表达 |
3.3.2 信号通路 |
3.3.3 隔药饼灸的作用机理 |
第四部分 不足与展望 |
结语 |
参考文献 |
文献综述 子宫内膜异位症发病机制与治疗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个人简介 |
(2)内异停方通过PD-1/PD-L1途径调节子宫内膜异位症Thl7/Treg表达失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第一部分 理论研究 |
1 子宫内膜异位症的中医研究进展 |
1.1 中医古籍对子宫内膜异位症病名的认识 |
1.2 中医病因病机 |
1.3 中医治疗进展 |
2 子宫内膜异位症的西医研究进展 |
2.1 定义及现状概述 |
2.2 发病机制 |
2.3 子宫内膜异位症的诊断 |
2.4 子宫内膜异位症的西医治疗进展 |
第二部分 实验研究 |
第一节 内异停对EMs大鼠PD-1/PD-L1表达的影响 |
1 实验材料和方法 |
2 数据统计 |
3 结果 |
4 小结 |
第二节 内异停对EMs大鼠Th17/Treg表达的影响 |
1 实验材料和方法 |
2 数据统计 |
3 结果 |
4 小结 |
第三部分 分析与讨论 |
1 本研究的立项依据 |
1.1 内异停对EMs免疫功能的调控作用 |
1.2 Th17/Treg表达失衡与EMs的相关研究 |
1.3 PD-1/PD-L1信号途径与EMs的相关研究 |
1.4 PD-1/PD-L1信号影响Th17/Treg失衡的相关研究 |
2 研究结果分析 |
3 研究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
致谢 |
(3)子宫内膜异位症寒热辨证相关因素的比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主要缩略词表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第一部分 :理论研究 |
1.1 祖国医学对内异症寒凝血瘀证和瘀热蕴结证的认识 |
1.1.1 血瘀证与内异症的关系 |
1.1.2 祖国医学对寒凝血瘀证的认识 |
1.1.3 祖国医学对瘀热蕴结证的认识 |
1.2 现代医学对内异症的研究概述 |
1.2.1 内异症的发病机制学说 |
1.2.2 内异症的发病危险因素 |
1.2.3 内异症的临床表现及形成机理 |
1.2.4 内异症相关理化指标的研究 |
1.3 本研究的前期基础 |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
2.1 临床研究设计 |
2.1.1 病例来源 |
2.1.2 诊断标准 |
2.1.3 纳入标准 |
2.1.4 排除标准 |
2.1.5 观察指标 |
2.1.6 研究方法 |
2.1.7 统计学方法 |
2.2 结果 |
2.2.1 入组患者概况 |
2.2.2 常见发病危险因素 |
2.2.3 常见临床表现 |
2.2.4 理化指标 |
2.2.5 结果小结 |
2.3 讨论 |
2.3.1 发病危险因素 |
2.3.2 临床表现 |
2.3.3 理化指标 |
结论 |
不足与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一 相关表格 |
附录二 综述 关于子宫内膜异位症发病相关因素的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4)中医体质学体病相关临床研究的系统评价和方法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符号说明 |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
综述一 中医体质学体病相关理论综述 |
1 体病相关理论的渊源 |
2 体病相关理论的内涵 |
综述二 体病相关理论的临床研究进展 |
1 体病相关临床研究开展的背景 |
2 体病相关临床研究的文献计量学研究 |
3 体病相关临床研究的文献综述 |
综述三 体病相关临床研究的设计及方法学质量评价 |
1 适用于研究体病相关的临床研究方法概述 |
2 体病相关临床研究设计的质量评价和报告规范 |
3 体病相关临床研究的质量评价现状 |
前言 |
第二部分 体病相关临床研究文献的系统研究与分析 |
1 资料与方法 |
1.1 纳入/排除标准 |
1.2 文献检索和筛选 |
1.3 资料筛选与提取 |
1.4 数据分析 |
2 研究结果 |
2.1 检索结果与流程 |
2.2 文献计量学特征 |
2.3 研究设计基本信息 |
2.4 各体质类型的疾病谱分布 |
2.5 各体质类型发病风险较高的疾病 |
2.6 各体质类型发病风险较低的疾病 |
2.7 纳入研究的方法学质量评价 |
2.8 纳入研究的体质测量方法信息 |
3 讨论 |
3.1 近10 年来体病相关临床研究的学术成就和贡献 |
3.2 各体质与疾病的关联性及其对临床和公共卫生的意义 |
3.3 体病相关临床研究的方法学质量分析 |
3.4 与其他同类研究结果的比较 |
3.5 对今后体病相关研究和应用的启示 |
3.6 本研究的局限性 |
4 结论 |
第三部分 体病相关临床研究文献的meta分析:以代谢综合征为例 |
1 资料与方法 |
1.1 纳入/排除标准 |
1.2 检索策略 |
1.3 资料筛选与提取 |
1.4 方法学质量评价 |
1.5 数据分析 |
2 研究结果 |
2.1 检索结果与流程 |
2.2 纳入研究的基本特征 |
2.3 中医体质分布的meta分析 |
2.4 代谢综合征患者与一般人群体质类型比较的meta分析 |
2.5 中医体质在不同性别、年龄的分布比较 |
2.6 纳入研究的方法学质量 |
2.7 倒漏斗图分析 |
3 讨论 |
3.1 代谢综合征与体质的关联性分析 |
3.2 纳入研究存在的方法学问题 |
3.3 对临床和科研的启示 |
3.4 本研究的局限性 |
4 结论 |
第四部分 体病相关临床研究的方法学研究 |
1 体病相关临床研究的特殊性 |
1.1 中医药领域观察性研究应用和方法学的相对滞后 |
1.2 体病关系的全过程均易受到混杂因素影响 |
1.3 体质自身的特殊性对体病关系研究的影响 |
1.4 体病相关临床研究相对其他观察性研究的优势 |
2 体病相关临床研究的设计和实施 |
2.1 研究设计类型的选择与比较 |
2.2 受试者纳入和基线资料采集 |
2.3 体质测量中的质量控制措施 |
2.4 研究数据的处理和统计分析 |
3 体病相关临床研究的质量评价 |
3.1 现有标准在体病相关临床研究质量评价中的适用性分析 |
3.2 根据现有标准制定体病相关临床研究质量评价标准的建议 |
4 体病相关临床研究的报告规范 |
4.1 现有报告规范在体病相关临床研究论文报告的适用性分析 |
4.2 在STROBE声明基础上完善体病相关临床研究报告质量的建议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在学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
(5)化瘀宁坤液治疗子宫内膜异位症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符号说明 |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
综述一 子宫内膜异位症的中西医研究现状 |
1.中医病因病机 |
2.发病机制及诊断 |
3.治疗方案 |
4.总结 |
参考文献 |
综述二 超声技术在子宫内膜异位症中的应用 |
1.概述 |
2.超声在子宫内膜异位症不同类型中的应用 |
3.经腹部超声和经阴道超声 |
4.超声的其他应用 |
5.总结 |
参考文献 |
第二部分 前期研究 |
1.资料与方法 |
1.1 病例来源 |
1.2 病例纳入标准 |
1.3 病例及信息无效标准 |
1.4 观察指标 |
1.5 数据统计与分析 |
2.结果 |
2.1 一般情况 |
2.2 就诊主诉 |
2.3 使用依据统计结果 |
3.讨论 |
参考文献 |
前言 |
第三部分 化瘀宁坤液免煎颗粒治疗子宫内膜异位症的临床疗效观察 |
1.研究对象 |
1.1 病例来源 |
1.2 病例诊断标准 |
1.3 病例纳入标准 |
1.4 病例排除标准 |
1.5 病例脱落标准 |
2.研究方法 |
2.1 试验药物及使用方法 |
2.2 观察指标及时间 |
2.3 疗效判定 |
2.4 不良事件的记录与处理 |
2.5 患者知情同意 |
2.6 数据管理与统计分析 |
3.结果 |
3.1 一般资料 |
3.2 试验结果 |
3.3 脱落病例及不良反应处理 |
3.4 结论 |
4.讨论 |
4.1 从中医角度认识子宫内膜异位症 |
4.2 本研究对化瘀宁坤液治疗内异症的认识 |
4.3 本研究对化瘀宁坤液的组成配伍及方义的理解 |
4.4 结果分析 |
结语 |
1.结论 |
2.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 |
在学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
(6)Tim-3在子宫内膜异位症外周血T细胞中的表达及意义(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语 |
1 前言 |
2 材料与方法 |
2.1 研究资料 |
2.1.1 研究对象与分组 |
2.1.2 临床标本收集 |
2.2 主要试剂和仪器 |
2.2.1 实验主要试剂 |
2.2.2 实验主要仪器 |
2.3 研究方法 |
2.3.1 统计一般资料 |
2.3.2 统计学方法 |
3 结果 |
3.1 Tim-3在EM组及对照组外周血CD4+T细胞上的表达水平比较 |
3.2 Tim-3在EM组及对照组外周血CD8+T细胞上的表达水平比较 |
3.3 外周血CD8+T细胞上Tim-3 的表达水平与γ -AFS分期相关 |
4 讨论 |
5 结论 |
本实验创新性的自我评价 |
参考文献 |
综述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7)基于因子分析子宫腺肌病主要证候要素调查及活血消症方调控子宫腺肌病模型大鼠疼痛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提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部分 文献研究 |
一、现代医学对子宫腺肌病发病机制的研究现况 |
(一) 子宫腺肌病疼痛机制研究现况 |
(二) 子宫腺肌病生长因子发病机制研究现况 |
(三) 子宫腺肌病凋亡和自噬发病机制研究现况 |
(四) 子宫腺肌病免疫发病机制研究现况 |
二、现代医学治疗子宫腺肌病的研究现况 |
(一) 药物治疗 |
(二) 手术治疗 |
三、中医学对子宫腺肌病发病机制的研究现况 |
(一) 瘀血内阻 |
(二) 肾虚血瘀 |
(三) 瘀热互结 |
(四) 痰瘀互结 |
(五) 湿热瘀互结 |
(六) 气滞血瘀 |
(七) 气虚血瘀 |
(八) 寒凝血瘀 |
(九) 寒热错杂 |
(十) 肝脾肾及气血津液功能失调 |
四、中医学治疗子宫腺肌病的研究现况 |
(一) 瘀血内阻病机的治疗 |
(二) 肾虚血瘀病机的治疗 |
(三) 瘀热互结病机的治疗 |
(四) 痰瘀互结病机的治疗 |
(五) 湿热瘀互结病机的治疗 |
(六) 气滞血瘀病机的治疗 |
(七) 气虚血瘀病机的治疗 |
(八) 寒凝血瘀病机的治疗 |
(九) 寒热错杂病机的治疗 |
(十) 肝脾肾及气血津液功能失调病机的治疗 |
五、子宫腺肌病动物模型研究进展 |
(一) 手术诱导 |
(二) 药物诱导 |
六、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
一、研究内容与方法 |
(一)病例来源 |
(二) 诊断标准 |
(三) 纳入标准 |
(四) 排除标准 |
(五) 调查步骤 |
(六) 数据采集整理及统计方法 |
二、研究结果 |
(一) 病例来源 |
(二) 一般资料 |
(三) 子宫腺肌病的证型分布情况 |
(四) 子宫腺肌病证型与诊治史的差异性分析 |
(五) 子宫腺肌病证型与生活方式差异性分析 |
(六) 痛经程度、月经量、经血质地、血块、带下量、带下质地与子宫腺肌病各证型单因素方差分析 |
(七) 脉象与子宫腺肌病证型交叉表 |
(八) 痛经总积分与子宫腺肌病证型积差(pearson)相关分析 |
(九) 子宫腺肌病证候要素因子分析 |
三、讨论 |
(一) 子宫腺肌病患者发病年龄分析 |
(二) 子宫腺肌病患者月经量及痛经年数分析 |
(三) 诊治史与了宫腺肌病证型分析 |
(四) 生活方式与子宫腺肌病证型分析 |
(五) 痛经程度,月经量、质地,是否夹血块、带下量、质地与子宫腺肌病证型分析 |
(六) 脉证交叉与子宫腺肌病证型分析 |
(七) 痛经总积分与子宫腺肌病证型分析 |
(八) 子宫腺肌病常见证型分析 |
(九) 探索性因子分析子宫腺肌病证候要素 |
第三部分 活血消症方对子宫腺肌病模型大鼠神经生长因子的影响 |
材料与方法 |
一、实验动物 |
二、实验环境 |
三、主要药品及器械 |
四、主要仪器设备 |
五、实验步骤 |
(一) 动情周期检测 |
(二) 动物模型建立 |
(三) 动物及分组 |
(四) 取材方法 |
(五) 制备与检测 |
六、统计学处理 |
结果 |
一、造模结果 |
(一) 子宫腺肌病大鼠模型建立情况 |
(二) 行为学观察 |
(三) 组织形态学观察 |
(四) 各组间子宫重量及子宫系数比较 |
二、各组大鼠子宫内膜组织中NGF免疫组化检测结果及统计分析 |
三、各组大鼠子宫内膜组织中TrkA免疫组化检测结果及统计分析 |
四、子宫腺肌病模型大鼠内膜组织中NGF和TrkA的相关分析 |
讨论 |
一、外科手术诱导法建立子宫腺肌病模型的沿革 |
二、NGF在子宫腺肌病中的表达及意义 |
三、TrkA在子宫腺肌病中的表达及意义 |
四、NGF与TrkA在子宫腺肌病中表达的相关性 |
五、活血消症方对子宫腺肌病疼痛机制的影响 |
(一)对NGF的调控 |
(二) 对TrkA的调控 |
(三) 活血消症方治疗子宫腺肌病组方思路 |
(四) 活血消症方方药分析 |
(五) 活血消症方方药现代药理研究 |
结语 |
参考文献 |
综述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查新报告 |
(8)内异方改善子宫内膜异位症小鼠生殖能力及其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缩略词表 |
前言 |
第一部分 用模拟经期的内膜组织建立EM小鼠模型 |
引言 |
一、材料 |
二、方法 |
三、结果 |
四、小结 |
第二部分 EM模型小鼠生殖能力的观察及其生殖能力下降的可能机制 |
引言 |
一、材料 |
二、方法 |
三、结果 |
四、小结 |
第三部分 内异方对EM模型小鼠生殖能力的影响及机制研究 |
引言 |
一、材料 |
二、方法 |
三、结果 |
四、小结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文献综述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工作的情况说明 |
致谢 |
(9)蠲痛饮加减方通过抑制子宫内膜抗体对抗子宫内膜异位症痛经的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1 临床资料和方法 |
1.1 一般资料 |
1.2 病例排除标准[4] |
1.3 治疗方法 |
1.4 观察指标 |
1.4.1 痛经程度评分 |
1.4.2 Em Ab浓度的检测 |
1.4.2. 1 Western blotting |
1.4.2. 2 Elisa |
1.5 治疗安全性 |
1.6 统计学处理 |
2 结果 |
2.1 蠲痛饮加减方能够明显降低患者的痛经程度 |
2.2 蠲痛饮加减方能够明显降低患者子宫内膜中Em Ab浓度 |
2.3 通过Logistic分析方法可知子宫内膜Em Ab与血清Em Ab浓度具有正相关关系,具体见表5。 |
2.4 安全性分析 |
3 讨论 |
(10)丹参酮ⅡA对体外培养的子宫内膜异位症在位内膜细胞粘附作用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词表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文献综述 |
一、祖国医学对子宫内膜异位症的认识 |
(一) 对子宫内膜异位症病名的认识 |
(二) 对子宫内膜异位症病因病机的认识 |
1. 中医古籍对子宫内膜异位症病因病机的认识 |
2. 现代中医学对子宫内膜异位症病因病机的认识 |
(三) 中医药治疗子宫内膜异位症 |
1. 中医古籍对子宫内膜异位症的治疗 |
2. 现代中医药对子宫内膜异位症的治疗 |
二、现代医学对子宫内膜异位症的认识 |
(一) 现代医学对子宫内膜异位症的定义 |
(二) 现代医学对子宫内膜异位症病因病机的认识 |
(三) 现代医学对子宫内膜异位症病因病机的治疗 |
实验研究 |
一、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在位子宫内膜细胞与正常子宫内膜细胞培养 |
(一) 实验材料 |
1. 主要实验试剂 |
2. 主要仪器 |
3. 主要试剂的配制 |
4. 实验器材清洗与消毒 |
(二) 实验方法 |
1. 标本来源 |
2. 原代培养 |
3. 传代培养 |
4. 细胞观察与鉴定 |
5. 细胞冻存与复苏 |
6. 统计学分析 |
7. 结果 |
(三) 结论 |
二、丹参素ⅡA对子宫内膜异位症在位内膜粘附系列指标的影响 |
(一) 实验材料 |
1. 实验分组及给药 |
2. 实验仪器设备 |
3. 实验试剂 |
4. 实验所需溶液的配置 |
(二) 实验原理 |
(三) 实验方法 |
1. 总蛋白的提取 |
2. 测蛋白质(Pr)含量 |
3. 冻存变形的蛋白质(Pr) |
4. Western Blot具体步骤 |
5. 统计学分析 |
6. 实验结果 |
讨论 |
一、立题依据 |
(一) 粘附与子宫内膜异位症 |
(二) 丹参酮ⅡA的药理药效研究 |
二、丹参酮ⅡA对体外培养的子宫内膜异位症在位内膜细胞粘附作用的影响 |
(一) E型钙依赖粘附蛋白(E-cadherin) |
(二) 粘附分子CD44拼构变异体6(CD44v6) |
(三) 细胞间粘附分子-1(ICAM-1) |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图 |
攻读博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个人简历 |
四、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细胞免疫功能测定及其发病因素探讨(论文参考文献)
- [1]隔药饼灸治疗内异症miRNAs及PI3K-Akt信号通路的理论和实验研究[D]. 徐鹏. 江西中医药大学, 2021(01)
- [2]内异停方通过PD-1/PD-L1途径调节子宫内膜异位症Thl7/Treg表达失衡[D]. 肖晓霞. 南京中医药大学, 2020(08)
- [3]子宫内膜异位症寒热辨证相关因素的比较研究[D]. 李爽爽. 上海中医药大学, 2019(03)
- [4]中医体质学体病相关临床研究的系统评价和方法学研究[D]. 罗辉.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19(04)
- [5]化瘀宁坤液治疗子宫内膜异位症的临床研究[D]. 陈怡瑾.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19(04)
- [6]Tim-3在子宫内膜异位症外周血T细胞中的表达及意义[D]. 宋泽齐. 中国医科大学, 2019(02)
- [7]基于因子分析子宫腺肌病主要证候要素调查及活血消症方调控子宫腺肌病模型大鼠疼痛机制研究[D]. 钟月圆(Chung yueh yuan). 山东中医药大学, 2017(01)
- [8]内异方改善子宫内膜异位症小鼠生殖能力及其机制研究[D]. 王汝倩. 第二军医大学, 2017(06)
- [9]蠲痛饮加减方通过抑制子宫内膜抗体对抗子宫内膜异位症痛经的观察[J]. 肖鸥,阙朝锦. 世界中医药, 2015(06)
- [10]丹参酮ⅡA对体外培养的子宫内膜异位症在位内膜细胞粘附作用的影响[D]. 王宇非. 黑龙江中医药大学, 2012(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