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辅助监测手段的理论依据——用调频音箱监听电视伴音原理探析(论文文献综述)
张伟勇[1](2014)在《调频发射系统干扰研究及干扰检测仪设计》文中认为近年来,随着各种无线电通信业务的发展,调频广播干扰事件逐渐增多。最为严重的是对民航通信的干扰,将直接影响飞行安全。如何有效解决调频干扰问题,成为了调频发射台急需研究的问题。通过理论研究发现,调频发射系统的干扰主要体现为互调干扰。影响互调干扰的因素有许多,主要有发射机残波功率异常、天馈系统隔离指标下降及台站设计不合理这三方面。本文根据实际的干扰案例,通过测量调频发射系统各环节残波辐射及互调干扰的频谱情况,着重研究了调频发射系统的干扰信号的特点,并提出了相应的干扰解决方案。本文参考米波调频发射标准,并结合干扰信号的特点,设计了一种调频发射系统干扰检测设备。设备能不间断地对发射台所有播出频率的残波(二次谐波)指标进行检测。当不达标时,设备可提供报警提示,提醒值班人员予以注意。本设备提高了调频发射台的干扰应对能力。本文研究的内容具有一定的应用意义,可作为调频广播与民航通信之间干扰问题解决的参考文本。
孔繁黎[2](2013)在《电视演播室系统高清化改造与集群方案设计》文中研究指明随着数字电视技术、计算机和网络技术的不断发展,电视演播室的功能和形式也在不断的变化。由于大连广播电视台现有的演播室系统为标清系统,且许多设备和设施经十多年的使用已部分老化,存在许多安全隐患,系统设备迫切需要更新升级。本文旨在通过大连台对演播室系统进行高清化改造,采用整体集群设计,分步实施的方式,改变原演播室系统录制模式单一,设备使用效率低等弊端;最终实现高清制作、各演播室之间资源共享、提高设备使用效率、降低投入成本和系统设备相互应急备份以保障系统安全的目的。在演播室集群方案设计中,视频系统以共享矩阵为平台,采用CCU集中控制,光缆跳线,将所有CCU输出信号以及外来信号经共享矩阵分配至每个演播室导控间,实现演播室之间信号、设备资源的共享。音频系统以数字音频网络路由矩阵为基础,以中央路由器为核心,构成一个数字音频网络,并通过网络接口机箱实现各演播室音频系统之间的信号灵活调度和互联共享。同时阐述了演播室集群改造后的优势。本文视频系统采用纯高清加上下变换设计,以满足目前高标清同播阶段节目制作的需求;音频系统采用两台相同型号的数字调音台二级调音互为备份设计。系统以全数字设备搭建,解决了原演播室系统由于模拟和数字设备并存,数模转换频繁,造成信号劣化的问题;同时阐述了视音频系统改造后的优势。采用本文设计的高清演播室系统可以轻松制作高清节目和立体声音频,并通过下变换兼容标清节目的制作。利用本文设计的演播室集群方案,可以使每个演播室系统改造后,既能完成自身的系统功能也能完成集群组合后的综合功能,为共同完成各种复杂的节目制播任务提供可靠的技术支持。
林田[3](2010)在《数字化广播直播机房的设计与实现》文中认为推动广播电视数字化,是我国国家信息化的根本要求,符合我国国情,广播电视数字化对广播电视、信息产业乃至整个社会都将带来一场深刻的变革。广播电视是我国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阵地,是我国最为普及的信息工具和最为便捷的信息载体,我国电视机和收音机的拥有量分别达到四亿台和五亿台,可以说广播电视数字化是一项惠及千家万户的阳光工程、民心工程和信息工程,对于推动我国信息化进程,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和信息需求,具有重要意义。2006年以来,福建广电集团加大力度,稳步快速推进台内的广播直播机房的数字化建设,引进了先进的ON AIR3000网络化数字调音台,代表了广播领域调音台应用的崭新发展方向,以内部数字音频切换矩阵作为音频处理结构的基础,控制面板与主机箱相对独立的分体式结构,音频信号与网络控制信号分开传输,应用了TCP/IP和RS422两种协议,实现了异地同步控制和远程管理维护,实现了音频处理过程数字化、音频传输和信号控制网络化,集成了CF卡录音机与数字音频联网备份录音等新方法解决目前存在的普遍问题,消除了安全隐患。本文根据该项目的建设,从设计原则、设计理念、系统设计、系统原理以及最后的系统扩展等多方面,本文通过理论分析,实际应用,特点特征以及最后的性能测试等步骤,就如何建设一个符合要求、技术领先、设备优良、安全保障的数字化直播机房进行探讨和研究。在改造过程中,笔者参与改造的每个环节,从初期的技术指标设计,到设备的了解、选型以及最终方案的完成,都主动参与,较熟悉得掌握了广播机房数字化改造的技术理念,对今后的其他广播数字化改造奠定了良好的基础,认识了将来广播数字化的主流发展方向,并根据参与其中所得出的经验,撰写了此篇论文。
王文亮[4](2007)在《基于Linux的Hi-Fi嵌入式系统的实现》文中指出随着Linux操作系统在嵌入式平台的广泛应用,一方面Linux被移植到越来越多的平台,另一方面Linux上的应用越来越丰富。SH7751R开发板是Renesas公司开发的32位高性能处理器平台,并且有内建的PCI总线与PC机及多媒体设备兼容。虽然SH7751R平台的功能足够强大,但是基于该平台并没有构建非常好的Hi-Fi音频系统。本文就是要基于SH7751R平台,利用PCI总线来实现一个完整可靠的Hi-Fi音频系统。本文的研究重点是,在嵌入式Linux环境下,在SH7751R开发板上实现一个HI-FI音频系统。本文的研究内容主要是以下几个方面:在文章的最开始,介绍数字音频及Hi-Fi系统的相关知识,并对主要支持的音频格式做一些了解。随后文章介绍了嵌入式系统和嵌入式Linux的相关知识,并对各主流嵌入式操作系统做比较,道出为什么选择嵌入式Linux系统。接着讨论了整个Hi-Fi系统的设计。首先对系统进行了需求分析,随后给出系统的总体设计,接着讨论了相应的硬件部分和软件架构方面的设计。然后,用一个章节描述了环境搭建的相关工作,包括桌面环境,Linux内核以及SH4平台环境。再来介绍如何依据音频系统构架来构建整个Hi-FI音频系统,包
张斌[5](2004)在《论视听资料的法律地位与可采性》文中研究说明当前视听资料法律地位和可采性的理论研究,有五个问题具有争议。 第一,视听资料应当作何理解?是“视听(资料)与资料”还是“视听的资料”?从立法本意来看,似乎应当理解为“视听(资料)与资料”。但是,如果作这种理解,就会与书证的范围发生交叉,因为所有的书证,都可以看作是“资料”。反过来讲,如果做“视听的资料”理解,电子计算机证据不应当包括在内,由此,有关计算机证据的法律地位,就像当初刑事诉讼法没有规定视听资料一样,使用起来总有“名不正言不顺”之感。 第二,视听资料是否是高精技术证据的同义语?除了计算机证据以外,有学者认为其他高科技设备产生的资料,如卡类支付工具、电报、传真、照片(包括红外、紫外、X射线)、缩微胶卷、中子活化分析结果、雷达扫描资料,都可以归入视听资料的范围,这样使视听资料成为一个种类繁多、表现各异、无所不包的庞大体系。甚至有学者认为视听资料可以解释成“新的科学技术”。如此一来,既难于划清视听资料与书证、鉴定结论的界限,也容易混淆侦查、庭审阶段形成的录音、录像资料的性质,更搞不清楚科学技术与视听资料的关系。 第三、视听资料规定为独立的证据种类是否合理。这个问题从我国1982年颁布《民事诉讼法(试行)》开始、经1989年的《行政诉讼法》、1991年《民事诉讼法》、再到1996年的《刑事诉讼法(修正案)》这整整15年的时间里,学者之间的论争就一直没有停止过。争论的主要原因在于,与物证、人证等证据种类通过“物”、“言词”这种一元的表现形态相比,视听资料具有录音带、录像带、电影胶片、计算机数据等多元的复杂的表现形态,这种多元的形态能不能用一种证据种类来规定呢?赞成与反对的声音时有所闻。%年的《刑事诉讼法(修正案)》虽然为这种论争暂时划上了句号,但目前学者对证据制度修改的论证和建议,再一次提出这个问题。有学者基于数字化技术在电子商务方面的高速发展,甚至主张将数字证据从“视听资料说”的观点中解脱出来,把数字证据作为一种新型证据方法,确立数字证据自身统一的收集、审查、判断规则。从而使视听资料法律地位问题更加复杂化。 第四、具备视听资料形式的材料是否一定可采?我国在涉黑犯罪、毒品犯罪和职务犯罪等领域,常运用秘密录音、秘密录像和对计算机搜查等侦查措施;民事领域的当事人,也不时采用秘密录音录像手段获取有利的证据;有关学校、商店使用监控设备侵犯公民名誉权、隐私权的案例,常见诸于报端;证人、被害人远程电话作证、电子邮件的网上调查,在一些地方被作为经验推广;甚至,“私人侦探”所用的特种窃听、窃照设备,在一些地方的电器市场也不难找到。这些具有视听形式的材料是否具有证据能力,与收集这些材料的证据调查行为合法性有紧密关系。怎样限制这些证据调查行为的滥用,以保证被调查人正当权益,是视听资料可采性必须解决的问题。 第五,怎么确定视听资料的可信性和真实性?这是世界各国公认的证据学难题。英美法系国家主要用传闻规则和鉴证规则来解决,大陆法系国家则主要靠法官的自由裁量。相比之下,英美有关视听资料的可信性保障要件规定更为详尽和可操作。因而,尽快确立视听资料可信性保障要件和相关运用规则,是视听资料研究重点所在。 为解决上述五大问题,本篇博士论文提出了“语义结构一证据功能”这一分析框架。其目的有二,一是能用此框架分析视听资料一作为证据种类一一所遇到的基本理论问题,并给出较为合理的理论解决方案,二是使这个框架不仅能分析视听资料,也能分析其他证据种类所遇到的同样问题。 视听资料作为一种证据形式,必定具有自身的内在结构,这是视听资料发挥证据功能的前提和物质基础。但是,把握视听资料的结构,却是一个见仁见智的问题。视听资料与其他证据种类显着不同在于,能够运用视听资料一词的场合太多。法律领域,据笔者考证学者对视听资料的界定有十余种,对视听资料的称谓也有十余种。不仅如此,非法律领域,如图书情报、新闻与传播、档案学、影视艺术、无线电电子、甚至日常生活中,出现了视听资料或者与其类似的说法。如果套用语言分析的术语,这一突出问题可以表述为,使用视听资料的语境过多,对视听资料的语义影响太大。因此,必须通过限定使用视听资料的语境因素,来限定视听资料的语义,从而准确把握视听资料的结构。在本文这称为“语义结构”。明确视听资料语义结构的目的,是要为视听资料与其他证据形式之间寻找一个合理的区分标准。怎样找到这样一个标准,有赖于我们对证据形式发挥作用的认识。法定证据形式发挥的作用,在本文称为“证据功能”。要准确把握证据形式发挥的作用,需要对我国现有证据种类的立法渊源进行详细考察,并与学界常用的可采性概念作一比较。 基于以上考虑,本文分三章来进行研究。第一章总论主要研究视听资料的概念、法律定位和源起三大问题。(1)对其概念,在总结学界有关视听资料概念四种学说的基础上,利用语言分析工具将视听资料拆分成“音像证据”和“电子计算机证据”,分析了音像证据的信息
罗诗星[6](2000)在《辅助监测手段的理论依据——用调频音箱监听电视伴音原理探析》文中研究说明
二、辅助监测手段的理论依据——用调频音箱监听电视伴音原理探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辅助监测手段的理论依据——用调频音箱监听电视伴音原理探析(论文提纲范文)
(1)调频发射系统干扰研究及干扰检测仪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调频广播干扰研究现状 |
1.2.1 调频广播现状与发展趋势 |
1.2.2 民航通信抗干扰技术 |
1.2.3 无线电干扰监测手段 |
1.2.4 无线电干扰监测新方法——无线电监测网 |
1.3 论文的主要内容与章节安排 |
第二章 调频发射系统干扰研究 |
2.1 调频发射系统干扰产生机理 |
2.1.1 残波辐射的产生 |
2.1.2 无源互调的产生 |
2.1.3 调频发射系统的干扰信号特点 |
2.1.4 调频互调干扰分类 |
2.2 调频干扰产生的主要因素 |
2.2.1 有源设备故障 |
2.2.2 天馈系统指标下降 |
2.2.3 台站设计问题 |
2.3 航空干扰归属问题判定方法 |
2.3.1 民航干扰分类 |
2.3.2 A类干扰判定 |
2.3.3 调频电台判定方法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调频发射系统干扰测试与分析 |
3.1 问题提出 |
3.2 干扰测试相关介绍 |
3.2.1 测试理论依据 |
3.2.2 测量方法 |
3.2.3 测试说明 |
3.2.4 测量仪器 |
3.3 FM2发射系统干扰情况测试 |
3.4 干扰解决 |
3.5 再次测试与分析 |
3.5.1 发射机残波指标测试 |
3.5.2 多工器残波指标测试 |
3.5.3 开路残波指标测试 |
3.5.4 开路航空频段干扰测试 |
3.6 其他测试 |
3.6.1 调制度与二次谐波带宽的关系 |
3.7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调频干扰检测仪设计 |
4.1 引言 |
4.2 设计思路 |
4.3 调频接收电路设计 |
4.3.1 TEDE9-281A介绍 |
4.3.2 可编程调谐模块设计 |
4.3.3 二次下变频电路设计 |
4.4 解调模块设计 |
4.5 调频干扰检测设计 |
4.5.1 硬件设计 |
4.5.2 TA7640功率电平检测功能实验 |
4.5.3 调频干扰检测实现方法 |
4.6 关机误报警判断程序设计 |
4.7 辅助电路设计 |
4.8 实物介绍 |
4.9 功能测试 |
4.10本章小结 |
第五章 结束语 |
5.1 主要工作与创新点 |
5.2 后续研究工作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已发表或录用的论文 |
(2)电视演播室系统高清化改造与集群方案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数字电视技术由标清向高清化发展 |
1.2 高清电视相关信号标准与国内外发展概况 |
1.3 本文的主要工作 |
2 高清演播室系统的设计原则与基本原理 |
2.1 高清演播室系统的设计原则 |
2.2 高清演播室系统的基本原理 |
2.2.1 高清演播室兼容系统流程 |
2.2.2 高/标清视频幅型上下变换原理分析 |
2.2.3 高清音频5.1环绕声原理及编码技术 |
3 演播室集群方案的设计 |
3.1 演播室集群方案的设计思路 |
3.1.1 演播室群的定义及设计思路 |
3.1.2 演播室集群系统搭建应考虑的因素 |
3.2 演播室集群方案视频系统设计 |
3.2.1 演播室集群视频信号制作系统设计 |
3.2.2 演播室集群同步系统设计 |
3.2.3 演播室集群通话系统设计 |
3.3 演播室集群方案音频系统设计 |
3.4 演播室集群改造后的优势 |
4 600m~2高清演播室视频系统搭建与设备选型 |
4.1 视频系统高/标清兼容的实现方式 |
4.2 视频系统的构成与信号流程 |
4.3 视频信号制作系统关键设备选型及功能 |
4.3.1 摄像机 |
4.3.2 切换台 |
4.3.3 视频矩阵与信号调度 |
4.3.4 多画面分割器与监视器 |
4.3.5 录像机 |
4.3.6 字幕机与在线包装 |
4.3.7 周边设备 |
4.4 视频信号制作支持系统 |
4.4.1 同步系统 |
4.4.2 通话系统 |
4.4.3 TALLY系统 |
4.4.4 时钟系统 |
4.5 视频系统测试 |
4.6 演播室视频系统高清化改造后的优势和效果 |
5 600m~2高清演播室音频系统搭建与设备选型 |
5.1 演播室音频系统的功能设计要求 |
5.1.1 音频系统的声学特性要求 |
5.1.2 制作播出与现场扩声之间的关系 |
5.1.3 音频系统的二级调音和备份功能 |
5.2 演播室音频系统的搭建和信号流程 |
5.3 演播室音频系统的配置和设备选型 |
5.3.1 调音台 |
5.3.2 传声器 |
5.3.3 音源设备 |
5.3.4 扩声系统和监听 |
5.3.5 周边设备 |
5.3.6 数字音频系统的同步要求 |
5.3.7 现场扩声系统对电源的要求 |
5.4 音频系统测试 |
5.5 演播室音频系统数字化改造后的优势和效果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
致谢 |
(3)数字化广播直播机房的设计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目录 |
第一章 引言 |
1.1 背景 |
1.2 国内外业界发展动态 |
1.3 我台的现状和面临的主要问题 |
1.4 课题提出 |
1.5 本文结构概述 |
第二章 技术理论基础 |
2.1 模拟音频技术基础 |
2.2 数字音频技术基础 |
2.3 ISDN 技术 |
2.4 NTP 对时 |
2.5 近讲效应 |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方案需求和系统总体设计 |
3.1 设计原则 |
3.2 系统需求 |
3.3 系统总体设计 |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模块化详细设计 |
4.1 调音台子系统 |
4.2 数字音频工作站 |
4.3 ISDN 现场直播子系统 |
4.4 节目录音主备子系统 |
4.5 应急切换子系统 |
4.6 音箱布局设计 |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课题实施 |
5.1 设备选型 |
5.2 配置 |
5.3 安装 |
5.4 调试和改进 |
5.5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效果分析 |
6.1 模拟音频测试 |
6.2 数字音频测试 |
6.3 管理功能效果分析 |
6.4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 |
7.1 总结 |
7.2 展望 |
结束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 |
(4)基于Linux的Hi-Fi嵌入式系统的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引言 |
1.2 研究现状 |
1.3 研究内容及意义 |
1.4 本文的组织结构 |
第二章 嵌入式Hi-Fi 音频系统 |
2.1 数字音频 |
2.1.1 数字音频概述 |
2.1.2 数字音频基本知识 |
2.1.3 数字音频压缩技术 |
2.2 Hi-Fi 系统 |
2.2.1 什么是Hi-Fi? |
2.2.2 国际数字音频Hi-Fi 标准 |
2.2.3 国内数字音频Hi-Fi 标准 |
2.3 主要支持的音频格式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嵌入式系统 |
3.1 嵌入式系统 |
3.1.1 嵌入式系统的定义 |
3.1.2 嵌入式系统的特点 |
3.1.3 嵌入式操作系统 |
3.2 嵌入式操作系统比较 |
3.3 嵌入式Linux |
3.3.1 嵌入式Linux 的优势 |
3.3.2 Linux2.6 内核的新特性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嵌入式Hi-Fi 系统设计 |
4.1 系统需求分析 |
4.2 系统总体设计 |
4.3 硬件环境设计 |
4.3.1 系统总体设计 |
4.3.2 Linux SH4 开发板 |
4.3.3 选择合适的声卡 |
4.4 音频软件系统设计 |
4.4.1 ALSA |
4.4.2 JACK |
4.4.3 LADSPA |
4.4.4 音频应用程序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嵌入式系统环境搭建 |
5.1 桌面环境搭建 |
5.2 Linux 内核移植及配置 |
5.2.1 Linux 2.6 中添加对SH 开发板的支持 |
5.2.2 Linux 内核的配置 |
5.3 SH4 平台环境的搭建 |
5.3.1 CF 卡挂载 |
5.3.2 配置编译BusyBox |
5.3.3 系统启动必要文件 |
5.3.4 Openssh 远程登陆 |
5.3.5 X Windows |
5.4 建立PC 到SH4 开发板的网络连接 |
5.5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Hi-Fi 音频系统实现及测试优化 |
6.1 声卡驱动ALSA |
6.1.1 声卡驱动的安装 |
6.1.2 让ALSA 支持多音频流 |
6.2 音频播放系统 |
6.3 系统优化 |
6.3.1 内核优化及精简 |
6.3.2 CF 卡及文件系统 |
6.4 Hi-Fi 音频系统测试 |
6.5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总结和展望 |
7.1 总结 |
7.2 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致谢 |
(5)论视听资料的法律地位与可采性(论文提纲范文)
0章 序论 |
1章 总论 |
1.1 视听资料的概念 |
1.1.1 四种观点 |
1.1.2 语言分析视野下的视听资料 |
1.1.3 证据表现形式的类型学研究 |
1.1.4 视听资料的属性 |
1.2 视听资料的法律地位 |
1.2.1 “独立论”与“非独立论” |
1.2.2 我国应采行“独立论” |
1.2.3 计算机证据的法律定位 |
1.2.4 视听资料法律规定的“创举说” |
1.3 视听资料的源起 |
1.3.1 技术源起 |
1.3.2 法律源起 |
1.3.3 形上思考 |
2章 音像证据论 |
2.1 录音证据 |
2.1.1 两大法系国家的相关规定 |
2.1.2 在我国的法律规定及运用 |
2.1.3 录音证据具体问题研究 |
2.2 录像证据 |
2.2.1 两大法系国家的相关规定 |
2.2.2 在我国的法律规定及运用 |
2.2.3 录像证据具体问题研究 |
3章 计算机证据论 |
3.1 计算机证据 |
3.1.1 计算机证据的概念 |
3.1.2 计算机证据的分类 |
3.1.3 计算机证据的获取 |
3.2 计算机证据规则:以美国为例 |
3.2.1 计算机证据的违法排除 |
3.2.2 计算机证据的传闻问题 |
3.2.3 计算机证据的鉴证 |
3.2.4 计算机证据的原件问题 |
3.3 我国计算机证据规则的立法与运用 |
3.3.1 我国有关立法之评析 |
3.3.2 美国有关做法的启示 |
3.3.3 对我国计算机证据的立法建议 |
3.3.4 案例研究 |
参考文献 |
在读期间的成果 |
声明 |
致谢 |
四、辅助监测手段的理论依据——用调频音箱监听电视伴音原理探析(论文参考文献)
- [1]调频发射系统干扰研究及干扰检测仪设计[D]. 张伟勇. 上海交通大学, 2014(03)
- [2]电视演播室系统高清化改造与集群方案设计[D]. 孔繁黎. 大连理工大学, 2013(06)
- [3]数字化广播直播机房的设计与实现[D]. 林田. 福州大学, 2010(06)
- [4]基于Linux的Hi-Fi嵌入式系统的实现[D]. 王文亮. 上海交通大学, 2007(06)
- [5]论视听资料的法律地位与可采性[D]. 张斌. 四川大学, 2004(02)
- [6]辅助监测手段的理论依据——用调频音箱监听电视伴音原理探析[J]. 罗诗星. 声屏世界, 2000(S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