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利用Inspiration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论文文献综述)
姜雪[1](2021)在《创意写作思维训练对初中语文写作教学的启发与应用研究 ——以记叙文为例》文中研究表明初中语文写作教学存在诸多问题,关于写作思维的训练却微乎其微。创意写作项目自上世纪在西方兴起,培养出一大批创意作家。国内引入以小说类创作为主,包含叙事结构、叙事视角等多类型书籍。初中语文写作教学引入创意写作时,关注创意写作书籍中的各类思维训练方式与方法较少,本论文具体研究创意写作中的各类思维训练的方法,将之与初中语文写作教学结合,使学生掌握记叙文写作思维的基本方法,在培养学生的常规写作思维方式的同时,以富有创造性的思维方式开启文章的写作。本论文以初中语文写作教学与创意写作思维训练相结合为出发点,一共分为六个部分。在绪论部分,主要研究创意写作国外的发展状况以及国内引入的程度,分析目前创意写作在初中写作教学中的现状,寻找研究的落脚点,将创意写作思维训练与初中语文写作教学相结合确定为主要研究内容。第一章中主要完成对创意写作、写作思维、创意写作思维训练等相关概念的界定,明晰思维的品质、类型与方式,将创意写作思维训练归入思维训练中论述。重点分析创意写作思维训练的自由联想和动机拷问的方式,前者重在发散性思维方式的训练与培养,后者强调逻辑思维能力的训练,主要采用思维导图法、头脑风暴法和曼陀罗法等方法,激发写作灵感,进一步研究创意写作思维训练与语文写作思维训练结合的实现程度,使创意写作思维训练引入初中语文写作教学有据可依。在第二章中,选择部编版初中语文教材,分析写作教学单元的分布情况以及其中所对应的思维训练类型,以记叙文为主要研究对象,对激发写作灵感与创意的思维训练较少,再结合四个具体语文实践案例,分析初中语文写作教学中教师教学与学生学习方面存在的问题,着重寻找写作思维训练寻在的问题,一是认识不足,二是缺少专门的课时安排。在第三章中,主要分析创意写作思维训练的实例,从中找出具有启发性的地方。在第四章中,按照经验思维、理论思维、形象思维和灵感思维的方式,将创意写作多样化思维训练方式与初中语文写作教学相结合,建构写作思维训练方法策略,旨在打破学生的写作障碍。利用经验思维和形象思维,充实学生的写作知识储备,以学生能够联想到的事物和感知觉为基础,挖掘并还原生活中的细节体验,培养学生对写作的兴趣与爱好;灵感思维以激发创意为本原,酝酿写作灵感,产开自我联想,追求思维的灵感性与独创性,实现初中语文创意化写作。理论思维以叙事结构为基础,通过不断向自我拷问的方式,学会写作的基本创作理论与自检方法;第五章则是在前四章基础上,实践检验学生在创意写作与初中语文实际写作训练结合的效果,选择文章《在路上》,向学生提供四种灵感激发的方式,通过自由交流与分享的方式,酝酿写作灵感,课堂整体呈现效果良好,围绕存在的一些问题,反思课堂衔接处理上不足的问题。
宋举贤[2](2021)在《面向中学生创造性思维发展的教具设计与应用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近年来,教育行业涌现出一批旨在培养中小学生创造能力的校外教育机构。大多是照搬国外现成的机器人产品,再或是将国外已有的理论成果引进国内市场。优点是在国内传统教育模式中开辟了一条独特的道路。但大多理论薄弱,内容浅显,盈利至上。不难发现,现有关注中学生创新思维发展的相关文献甚少。并且在有限的相关文献中,大部分是基于教育学理论的角度着手,探讨如何通过提升教师能力或教育氛围的方法来促进我国素质教育,真切实际的探讨一种可行方法的文献更是寥若星辰。结合设计相关专业知识的文献也不多。由此可见中学生创造性思维发展的探讨空间很大。近年国家出台多方面政策,鼓励青少年全面发展,国家对于综合能力优秀的人才可谓求贤若渴,故着眼于青少年综合发展是顺应时代发展的必要之举。本文意在将教育学与设计理论结合,以激发中学生创造性思维发展为切入点,尝试交叉学科专业知识后,设计出一类可实际操作的、用以培养和激发中学生创造性思维的教具。以中学生的教具为设计主体,通过研究中学生的学习特点、学习心理、学习日常,了解创造性思维激发的过程以及需求;同时通过调研、访谈等方式对目标群体进行研究,根据真实课堂中师生双方的需求,评估产品核心功能,对市场现有创客教具调查研究,分析总结出课堂中落地产品需要遵循的设计原则。最终设计出一款针对中学生创造性思维培养发展的教具,并对其所内涵到的教育学理论以及设计理论和最终成果进行阐述。
翟俊卿,陈郁郁[3](2021)在《指向创造性思维:PISA 2021的启示与借鉴》文中提出创造性思维是人类发展所需的必要能力,可以帮助人们适应不断变化的世界和应对充满挑战的未来。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确定在PISA 2021中增加对创造性思维能力的评估,其发布的《PISA 2021创造性思维评估框架草案(第三版)》明确阐述了创造性思维的内涵、表现形式和促成因素,以系统的通用框架、科学简易的"三维度四领域"能力模型向公众提供了一个操作性强的评估系统。通过此次评估,各参与国家和地区可获得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可比数据,为未来教育政策的制定和教育实践的改进提供支持。基于PISA的经验,为了更好地评估和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我国可借鉴创造性思维能力模型,细化学科核心素养的考查;构建创造性课堂,加强学校创新氛围的建设;在课堂教学中以真实情境和实际问题为载体,培育和评价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崔东泽[4](2020)在《智慧学习环境下大学生创造力培养模式探究》文中指出创新意识、创新方法和创新创造能力的培养,将成为决定一个国家发展命运的关键因素。智慧学习环境是将新一代信息技术全面融入学习环境中的高级形态,探究智慧学习环境下大学生创造力的培养具有重要意义。创造力的系统观认为,创造力产生于多种因素的相互作用。本研究围绕三个问题展开,即大学生创造力的构成要素、创新思维水平的现状是什么?智慧学习环境下大学生创造力培养模式如何构建?智慧学习环境对于大学生创造力的提升是否有效?文章首先回顾了创造力的构成理论,根据创造力的影响因素设计了“大学生创造力现状调查问卷”、“创新思维问卷”和“创新知识问卷”,将分析结果作为课程设计的起点。在“大学生创造力的交互作用要素”基础上,结合活动设计理论提出了面向大学创造力培养的在线开放课程设计理论模型。以高校的公选课《创新思维与创新技法》为例,构建了基于课立方平台的智慧学习环境,并采用行动研究法对该理论模型进行了实证研究。研究验证数据来自四部分内容:后测调查问卷、学生访谈、课立方学习过程数据和学生创新设计作品。文末对研究进行了总结;结合人本主义学习理论,对高校的人才培养理念以及智慧环境下大学生创造力培养模式提出了一些策略和建议。
姚凤娟[5](2020)在《基于概念图的高中生物学教学的反思研究 ——以《分子与细胞》为例》文中研究指明20世纪八十年代初,西方国家师范教育首开“反思之风”,反思性教学便蓬勃兴起。近几年来,我国也轰轰烈烈地在教育领域刮起了一股“反思之风”,评价一位教师是否优秀,“反思”是其中的指标之一。反思性教学包括反思性学习,教师的教以学生的学为宗旨,教是为了学,学会教学与学会学习是相辅相成的。同时,新课程改革也为反思性学习提供了契机。生物概念图作为一种新颖的教学手段和评价手段在教学活动中取得的成效得到了一线教师的广泛认可,但是时至今日在概念图研究领域,以学生绘制生物概念图反馈学生对相关概念的掌握,并以此进行教学反思的研究还比较少。故本文选择基于概念图的高中生物学教学的反思研究作为研究课题。首先在综述已有研究的基础上,阐述了概念图的涵义,指出概念图是用来组织和表征知识的工具,归纳了概念图研究的几种方向,其中阐述了概念图作为评价工具的评价标准。本选题研究的重点是以概念图在教学中的应用完成教学反思研究。主要采用了文献研究法和教学实践法,以“细胞是生物体结构与生命活动的基本单位”大概念为研究背景,对高中生物必修一《分子与细胞》(人教版)的相关课程内容进行分析,完成教学设计研究。结合概念图的评价指标体系和标准概念图为参考标准,分别选择有代表性的三名学生,主要从概念节点、连接、组织结构、例子四个方面进行概念图评价,基于学生完成的概念图评价结果反馈学生对知识掌握情况的分析研究。以概念图的评价分析结果完成教学反思研究,以此优化学生的思维结构和知识体系,让学生能够深刻理解和应用重要的生物学概念,从而帮助学生形成生命观念,促进学科核心素养的落实;同时为教师的下一步教学内容设计提供依据,更为后续教学中进一步提高学生对概念内涵、外延的理解与掌握提供依据;找到影响教学效率的原因,实现教师对教学质量自评,较为准确地评价新授内容的教学质量,从而及时改进教学,做到因材施教,促使教师反思自己的教学并做出相应的改变,从而达到教学评价多样化的目的。通过对教学实践结果的分析,结果初步显示,学生制作的概念图可以直观反馈学生在高中生物课程学习中对相关概念掌握的情况,不同层次的学生对知识掌握的程度有明显差异。学生通过概念图进行学习活动,利于提高学习主动性。通过概念图进行教学评价,利于教师和学生双向发展。在本文最后,对高中生物教学中概念图的运用提出了建议,并补充说明了研究的局限性、待改进的问题和后续的研究方向。
李鸽[6](2020)在《创新思维的脑生理、心理协同发生机制探析》文中指出随着心理学、脑科学研究的不断深入,国内外对创新思维研究的重心发生了转移,视角也发生了一系列的变化,为人们理解、探索和研究创新思维扩大了科学的维度和视野。对人的心-脑问题的研究是当今科学技术领域的前沿问题,站在心理学和脑科学的前沿对创新思维展开研究是创新时代的重要问题。基于客观的立场在脑科学、心理学两个领域对创新思维发生机制的核心问题进行研究,揭示创新思维的产生、形成和运行规律,为创新思维的发生机制提供一个合理的解释和科学的认识。创新思维是人的脑生理和心理最佳状态的反映,它是由脑的自然本性所驱动,也需要心理的自觉性来表现。创新思维的脑生理在分子层面、突触层面、细胞层面和网络层面进行的局部运动和各层面之间紧密合作的系统运动体现了创新思维自然发生的逻辑规律。而创新思维的心理是在心理过程、心理状态和心理特征的协调作用下所体现的,其目的性、计划性和主动性体现了创新思维自觉发生的逻辑规律。每个人都是具有独特创新思维潜力的个体,只有通过反思、调整自身的脑生理、心理才能建立自己独特的创新思维特征,实现自己独特的创造才能。结合脑科学、心理学的发展,研究创新思维的脑生理和心理机制是为了深化人们对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理解。创新思维的发生机制并不是自我封闭隔离的系统,也不是处在一种对外部世界的表征,它更多的指向于嵌入现实世界的行动。创新思维在发生之中蕴含着对世界可能性的思索,当创新思维自然、自觉的发生时,这种对未来可能性世界图景的构建早已镶嵌在创新思维的发生过程之中。若不站在人类自我生存的意义角度在创新思维的发生阶段去反思创新思维对未来世界的重构的意义,无异于自毁人类的未来与前途。人们对人类生存意义的反思决定了创新思维的方向。可以说创新思维对改造世界的反思实际是人类对自我与客观相统一的真、善、美的价值理念的反思,因而有利于创新思维更加有效的发挥其在改造世界中的作用。创新思维以脑生理和心理的系统为基础,通过对自然世界和人文世界的重构,最终通向了一个自我实现的思维世界的重构之路。创新思维的脑生理和心理的协同机制让人的创新思维从自发走向了自觉,是自然秩序与心灵秩序的统一。创新思维体现了人的自然本性和自由意志,让人的创新思维从潜能走向现实,不仅完善了思维活动,创造了人类的自然世界和精神文化世界,也完善了人的自我世界。本文结合国内外神经科学、物理心理学、认知神经科学、神经心理学、神经化学、认知心理学、思维科学的最新研究成果,分别对创新思维的脑生理机制和心理机制进行了探索,重点研究创新思维脑生理和心理协同的发生机制以及其系统机制对可能性世界的重构问题。全文共分为六个基本的组成部分:第一部分:追踪创新思维研究的历史发展走向和主要观点。从创新思维的历史发展视角梳理国内外研究前史和当代界定,深入考察了哲学、心理学、脑科学、思维科学等学科领域对创新思维研究的新成就,力图从历史发展的路径对创新思维的脑生理、心理协同机制进行探索。从不同的历史阶段详细的研究了创新思维的脑机制和心理机制问题,并对创新思维研究的心理学主要流派进行了探索。提出了当前需要对脑生理和心理的研究来推动创新思维研究的发展。此外还论述了开展创新思维的脑生理机制和心理机制研究的理论意义、实践意义。第二部分:从创新思维的概念、特征和本质对其进行了较为全面的概述。从对创新思维相关和相混淆的概念的辨析中深刻论述了创新思维的开拓性、阶段性、综合性和可塑性的特征,提出了创新思维是建构与反思的统一、量变与质变的统一和出新与超越的统一的实践智慧的核心本质。第三部分:论述了脑生理机制是创新思维自然发生的基础。借鉴神经科学、物理心理学、认知神经科学、神经心理学、神经化学等学科的研究成果,按照层次由简单到复杂的顺序在分子层次、突触层次、细胞层次和网络层次四个水平对创新思维的脑生理机制进行了系统的分析,呈现出一个关于创新思维的脑生理结构和功能的动态图景。对不同层面的解释描绘了脑与创新思维之间的复杂联系,体现了创新思维的脑生理活动是一个既存在局部精细加工,又存在各个组织之间紧密合作的复杂系统。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创新思维在脑生理的研究上面临的困境及其相应的解决方案。第四部分:探讨了心理机制是创新思维自觉发生的基础。基于普通心理学的视角从心理过程、心理状态和心理特征三个方面系统的对创新思维的心理机制进行分析。主要提出了:创新思维作为一种个体心理活动是处在不稳定—稳定的连续统一体之中。心理过程包括认知过程对外源信息的创造性重构,情绪情感对创新思维提供的感性动力,意志对创新思维提供的持续动力作用。心理过程是一个富于变化、不断建构的形成过程,因此是创新思维的形成中最不稳定的状态,但它也为心理状态和心理特征的产生提供了基础和动力。创新思维的心理状态中的注意力、灵感、心境和激情相对于心理过程较为稳定,但相对于心理特征具有灵活、动态的特点,因此心理状态是创新思维的调控层次。创新思维的心理特征包括能力和人格等,是心理活动最稳固的部分。心理特征是在心理过程和心理状态中表现出来的,反之也对心理过程和心理状态提供了动力,并赋予其独特的个体特征。第五部分:从心灵哲学视域中探索创新思维发生机制中的心-脑关系,进而从协同学的角度阐释脑生理与心理的协同发生机制,并论述脑生理、心理协同发生的自组织演化规律,进一步揭示了创新思维脑生理、心理协同的发生机制的内涵。第六部分:对创新思维脑生理、心理的协同发生机制进行了评价与展望。主要对脑生理和心理协同作为创新思维的发生机制的重构功能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对创新思维脑生理、心理协同机制进行研究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以及主要的努力方向。以上几个部分存在着内在的相互联系,从而构成了本研究的有机整体。
张咪[7](2020)在《积极情绪和时间压力对小学生英语创造性思维能力发展的影响 ——一项基于绘本教学的实证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我国的小学英语绘本教学仍处于探索阶段,主要研究集中在绘本的讲解和选择以及绘本教学的策略研究这几个方面,而对于创造性思维教学的研究也只停留在具体日常的英语教学上。本文探讨在绘本教学中运用积极情绪、时间压力、积极情绪和时间压力两者结合的方法对小学英语创造性思维能力发展的影响。本研究旨在为小学英语绘本教学研究和创造性思维能力发展研究提供方法借鉴和实践启示,以期帮助教师改进小学绘本教学方法,从而有效提升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发展。本次实验主要探究以下几个问题:1)积极情绪、时间压力和两者结合,这三种不同的教学干预对小学生英语创造性思维的教学效果如何?是否有差异?2)如果有差异,那么造成这些差异的原因是什么?本文采用拉丁方教学实验设计和半结构化访谈收集数据,比较三种教学干预方法下小学生英语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发展。本研究采用便利抽样的方式选取了诸城市某小学五年级一班和二班60名学生为受试。实验进行两个月,每周进行一次。6名学生参与了访谈。实验数据采用SPSS 21.0进行分析处理,统计方法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研究结果显示:1)积极情绪、时间压力以及两者结合这三种不同的教学干预对小学生英语创造性思维的教学效果有显着差异。具体说来,两者结合效果最好,其次是积极情绪,再次是时间压力。2)积极情绪的消极影响和时间压力的积极影响相互抵消,导致了两者结合效果最好;积极情绪的诱导使学生学习兴趣大增,创造性思维能力得到了有效的激发,所以积极情绪和两者结合的教学干预优于单一时间压力的教学效果。根据以上实验结果,本研究得出如下启示:(1)将适当的时间压力与积极情绪相结合比一般的创造性思维教学法更有利于提升小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发展。一线教师应同时控制这些因素,以进一步提高创造性思维教学的效果。(2)建议一线教师应给学习者足够的时间来理解创造性思维的基本概念,然后利用时间压力来要求执行效率。(3)在教学活动中,合理营造时间压力感,可以减少学生的拖延行为,并且降低学习用时,客观上达到为学生减负的效果;如果能让学生对学习任务的结果抱有积极的期待,可以提高其动机和积极情绪,从而有益于身心健康和学习成果。
常雅欣[8](2020)在《思维导图在高中思想政治课中的应用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高中思想政治课是一门逻辑性、理论性、综合性都很强的学科,尽管内容繁杂,知识抽象,但是它对于学生的成才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这门课要求学生记忆的理论知识有很多,利用思维导图,以图示的方式建构知识体系,能够提高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和记忆,有助于学生高效地学习高中思想政治课。思维导图作为一个思维工具,通过可视化的方式将大脑中的思维过程完整呈现出来,具有直观性、发散性、聚合性、结构性的特征,可以培养良好的思维品质、提高课堂的教学效率以及促进有意义学习。用思维导图来指导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有利于优化教学设计、创新课堂教学、改进学生的笔记方式以及满足学科特点的要求。尽管思维导图能够实现良好的教学效果,但是思维导图在高中思想政治课中具体应用时仍存在一些问题,主要表现为:应用思维导图教学过于形式化;利用思维导图学习的积极性不高;绘制有效思维导图的难度较大;应用思维导图的校园氛围不浓。出现这些问题的原因,主要包括:教师应用思维导图的教学观念不强;师生对思维导图的认识不足;学生绘制思维导图的能力较弱;学校不够重视思维导图在教学中的应用。当前,提升思维导图在高中思想政治课中的应用效果,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做起:首先,转变教师教学观念,灵活应用思维导图教学。教师可以借助思维导图备课,应用思维导图上课以及利用思维导图小结。其次,加深师生对思维导图的认识,实现更好的应用效果。增强教师对思维导图的理解,有效优化教学方法;加强学生对思维导图的认识,有效建构知识体系。再次,掌握绘制思维导图的方法,提高学生学习效率。学生应该熟练运用手绘学习,也可以充分利用机绘辅助学习。最后,营造良好的校园氛围,重视思维导图在教学中的应用。学校要强化思维导图在教学中的应用意识,重视思维导图在高中思想政治课中的应用,以及积极开展思维导图相关教学实践活动。
陈凤玲[9](2020)在《好奇使员工更具有创造性 ——基于信息缺口理论的多方法检验》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长久以来,好奇被公认为创新的源泉和动力,然而相关的实证研究仍旧相当缺乏,好奇作用于创新的内部机制有待进一步揭示。同时越来越多的学者提出重视和加强工作场合的好奇对员工创新和组织创新的影响研究(Chang&Shih,2019a,2019b),并呼吁运用实验设计或长时纵向设计探索好奇与创新活动的因果关系(Celik et al.,2016;Schutte&Malouff,2019)。本研究基于信息缺口理论(Information Gap Theory),聚焦个体的状态性好奇及其引发的动力性影响——信息寻求和灵感唤起。信息缺口引起的好奇激发个体寻求信息奖赏,探索欲望启动灵感目标的追求,有助于促进灵感的唤起,最终灵感助力创新行为的发展。通过实验设计和纵向追踪,三个系列研究考察了状态好奇(认识性好奇,epistemic curiosity)影响创新行为(innovative behavior)的因果效应,验证了探索驱力(exploration drive)和灵感(inspiration)的链式中介作用。研究1为实验研究,采用单因素被试间设计,检验好奇状态对个体创新行为产生的因果影响。结果发现,当被试的好奇被激发时,其文学作品具有更高的创造性水平。研究2采用研究1的设计流程,探究了探索驱力和灵感在好奇与创新行为间的系列中介效应。结果表明,好奇先后通过探索驱力和灵感正向作用于个体的创新行为。研究3以全职员工为调查样本(N=85),采用经验取样法(Experience-Sampling Methodology,ESM)进行为期两周(10个工作日)的追踪调查,探究了2水平(个体内-个体间)下好奇、驱力、灵感和创新行为间的关系。结果显示,在个体内水平,每日好奇正向预测了每日创新行为,每日探索驱力和每日灵感的链式中介效应显着;在个体间水平,好奇先后通过探索驱力和灵感积极作用于员工的创新行为。借助信息缺口理论,本研究证实了状态好奇推动创新发展的因果效应,揭示了探索驱力和灵感的链式作用机制,为好奇如何促进创新提供了实证依据,为企业通过创设好奇情境激发员工创新行为,从“微创新”走向“大创新”提供启示。
杨忠旬[10](2020)在《民族地区中学数学非逻辑思维的调查研究 ——以三都水族地区为例》文中研究表明数学是一门逻辑严谨和体系形式化的学科,过分对学生逻辑思维的培养,会导致学生思维定势。数学中的科学与创造发明并不完全按照逻辑思维的法则进行,而非逻辑思维是创新思维的源泉,在数学教育中应注重对非逻辑思维与逻辑思维共同培养。民族地区的数学教育存在着跨文化的现象,并且教育观念较滞后,如何提高民族地区中学生创新意识成为当地教育者所面临的问题。本研究以民族地区中学生数学非逻辑思维的现状为着力点,提出培养学生非逻辑思维的建议,进而带动民族地区学生创新思维的发展。本研究主要运用文献法分析非逻辑思维的内涵与特点,厘清非逻辑思维与创新思维和逻辑思维之间的基本关系,并对民族地区《中学生数学非逻辑思维调查问卷》进行编制。运用问卷调查法了解水族地区中学生数学非逻辑思维的现状,探索初中与高中学生非逻辑思维是否存在着差异。采用访谈法了解水族地区一线教师对非逻辑思维的理解状况和民族地区教师授课方式是否有益于学生非逻辑思维的培养。根据众多学者对非逻辑思维的研究,确定了非逻辑思维的四个维度(发散思维、想象思维、直觉思维、灵感思维)。紧接着对水族地区两所初中学校与两所高中学校886位中学生进行调查,经过收集问卷并对实测数据进行均值检验、相关性分析、因子分析与主成分分析得到以下结论:(1)通过对性别、年级、不同学校之间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和单因素方差齐性检验得出,其Sig值均小于0.05,表明水族地区不同性别、不同年级、不同学校之间学生的非逻辑思维水平存在着显着性的差异。(2)通过对八年级到高三年级中学生非逻辑思维均值比较分析,其结果表现为:随着年级的升高,学生非逻辑思维水平越低;对于学生创新思维均值比较分析,也是随着年级的升高,学生的数学创新能力越低。表明水族地区的中学生随着知识经验越丰富,学生思维定势就越严重。(3)通过对非逻辑思维与创新思维进行相关性分析,其皮尔逊相关系数为0.712,Sig=0.000>0.01,表明非逻辑思维与创新思维相关性显着;与数学成绩进行相关性分析,其皮尔逊相关系数为0.357,在0.30~0.50之间,表明非逻辑思维与数学成绩是正相关,Sig=0.000,表明两者相关性显着。(4)通过对水族地区不同年级之间学生的非逻辑思维进行多重比较分析,其结果表现为:八年级与九年级到高三年级的非逻辑思维存在着显着的差异;九年级与高三年级的非逻辑思维的差异显着;高一年级与高二年级非逻辑思维的差异显着,高一年级与高三年级非逻辑思维的差异非常显着。(5)经过与水族地区师生进行访谈得知当地教师教育观念较滞后,同时受到教学进度与升学压力的影响,其教学方式不利于学生非逻辑思维的培养,师生教学过程配合不和谐,导致课堂氛围较差。根据研究结论与结合非逻辑思维的特点,以及水族地区中学生非逻辑思维的现状,提出了改变教师的传统教学观念、改变学生传统的学习方式、建立新异,立足于课堂,突破学生思维定势三点建议。
二、利用Inspiration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利用Inspiration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论文提纲范文)
(1)创意写作思维训练对初中语文写作教学的启发与应用研究 ——以记叙文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选题缘起 |
(一)语文新课程标准的要求 |
(二)教学实践中存在的问题 |
二、选题意义 |
(一)理论层面 |
(二)实践层面 |
三、文献综述 |
(一)国外研究现状及趋势 |
(二)国内研究现状及趋势 |
(三)当下研究的成果评述 |
四、论文研究方法 |
(一)文献研究法 |
(二)课堂观察法 |
(三)量化统计法 |
第一章 创意写作思维训练概述与实施基础 |
一、概念界定 |
(一)写作与创意写作 |
(二)思维与写作思维 |
(三)创意写作思维训练 |
二、创意写作思维训练的方式与方法 |
(一)创意写作思维训练的方式 |
(二)创意写作思维训练的方法 |
三、创意写作思维训练的教学价值 |
(一)有利于强化写作思维方式 |
(二)有利于深化写作思维类型 |
(三)有利于优化写作思维品质 |
第二章 初中语文写作思维教学探析 |
一、教材中写作单元思维训练分析 |
(一)写作单元分布情况分析 |
(二)写作单元思维训练分析 |
二、写作教学中思维训练观察分析 |
(二)学生“学”的问题分析 |
三、记叙文思维训练的教学价值和意义 |
(一)记叙文写作思维训练的教学价值 |
(二)记叙文写作思维训练的教学意义 |
第三章 创意写作思维训练案例分析及启发 |
一、创意写作案例中思维训练方式探析 |
(一)综摄法——外部启发 |
(二)思维导图法——全脑思考 |
(三)曼陀罗法——全局发现 |
(四)头脑风暴法——智慧共享 |
(五)强制关联法——激发主旨 |
二、对初中语文写作思维训练的启发 |
(一)设定“无强制主题”的写作要求 |
(二)选择“趣味与挑战”的写作材料 |
(三)开展“广泛且深入”的引导模式 |
(四)发展“及时且多维”的写作评价 |
第四章 创意写作思维训练在初中语文写作教学的应用策略 |
一、自我省察,破除静态封闭写作思维 |
(一)联想记录,梳理拖延行为 |
(二)拷问诊断,自检阻碍因素 |
二、求新求异,酝酿激活写作灵感思维 |
(一)逆向与侧向思维,追求叙事结构新颖 |
(二)联想与想象思维,创设情境设置新颖 |
(三)运用强制关联法,催生内容生成新意 |
(四)运用头脑风暴法,班级交叉共享新意 |
三、持续记录,丰富写作形象与经验思维 |
(一)弱化主要感觉,营造真实感觉形象 |
(二)体会人事情物,塑造可视情境形象 |
四、动机拷问,灵活使用故事理论思维 |
(一)绘制动机,锻炼叙事思维缜密性 |
(二)丰富图谱,培养叙事思维广泛性 |
(三)更换词语,促进记述思维灵活性 |
(四)逐项自检,提高记叙思维批判性 |
第五章 初中语文创意写作教学实践探索 |
一、案例背景 |
二、片段呈现 |
三、案例分析 |
(一)实践成效 |
(二)实践反思 |
结语 |
参考文献 |
A.连续出版物 |
B 专着 |
C 学位论文 |
D 国际、国家标准 |
附录 |
附录一:初中语文七年级写作单元思维训练体现汇总 |
附录二:初中语文八年级写作单元思维训练体现汇总 |
附录三:初中语文七年级写作单元思维训练体现汇总 |
附录四:小作文写作练习(案例一) |
附录五:大作文写作指导(案例二) |
附录六:研讨课写作教学(案例三) |
附录七:公开课教学成果展示(案例四)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致谢 |
(2)面向中学生创造性思维发展的教具设计与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选题意义与研究背景 |
1.1.1 研究选题 |
1.1.2 研究意义 |
1.1.3 国内研究现状 |
1.1.4 国外研究现状 |
1.2 核心概念界定 |
1.2.1 创客教育 |
1.2.2 教育学专业知识 |
1.2.3 教具及教学设计 |
1.3 研究综述 |
1.3.1 创新能力培养 |
1.3.2 中学生创造力培养 |
1.4 研究内容与方法 |
1.4.1 研究内容 |
1.4.2 研究方法 |
第二章 中学阶段是创新能力培养的关键时期 |
2.1 青少年创新能力发展的快速上升期 |
2.2 培养创新能力的最佳时期 |
2.2.1 促进创造性思维的健康发展 |
2.2.2 维护创新人格的健康发展 |
第三章 教育理论依据 |
3.1 建构主义理论及对本研究的启示 |
3.2 学习动机理论及对本研究的启示 |
3.3 学习动机理论对让学生自制教具的启示 |
3.4 生成性教学对本研究的启示 |
3.5 用生成性教学法培养学生的创新素养 |
3.6 参与式学习 |
第四章 创客教育课堂当中实际情况调研及教学模式探索 |
4.1 目前创客教育的检视 |
4.1.1 学科范围过于单一 |
4.1.2 价值预期被无限放大 |
4.2 创客教育机构课程中存在的问题梳理 |
4.2.1 学生主观能动性的实际发挥空间不足 |
4.2.2 “交差式”心理普遍存在 |
4.2.3 多学科知识交叉实践机会不足 |
4.3 创客教学模式的探索 |
4.4 深度访谈 |
4.4.1 访谈情况概要 |
4.4.2 访谈内容记录及总结 |
第五章 创客教具设计原则与需求 |
5.1 创客教具的需求 |
5.1.1 可建构性 |
5.1.2 可生成性 |
5.1.3 可拆卸性 |
5.2 模块化设计的运用 |
5.3 通感设计的运用 |
第六章 设计实践 |
6.1 设计方案展示 |
6.1.1 教具外观效果图 |
6.1.2 模块化部件展示图 |
6.2 创客教具应用 |
6.2.1 创客教具原则体现 |
6.2.2 教育学理论的指导 |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
7.1 研究总结 |
7.2 后续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一:中学生创客教育课堂问卷调查 |
附录二:深度访谈提纲设计 |
附录三: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致谢 |
(3)指向创造性思维:PISA 2021的启示与借鉴(论文提纲范文)
一、PISA 2021创造性思维评估内容 |
1. 创造性思维的定义 |
2. 创造性思维评估的主要领域 |
二、PISA 2021创造性思维评估方法 |
1. 创造性思维评估的认知测试 |
(1)能力模型 |
(2)任务分配 |
2. PISA 2021创造性思维问卷调查 |
三、PISA 2021创造性思维评估的特征 |
1. 简易科学的能力模型,降低了创造性思维评估多维度、多特点的复杂性 |
2. 聚焦“小创造力”,提高了测评结果的实践意义 |
3. 强调过程性,以发展的眼光看待各要素的关系 |
4. 注重情境性,在真实任务情境中提升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和创造性思维能力 |
四、启示与借鉴 |
1. 借鉴创造性思维能力模型,细化学科核心素养的考查 |
2. 加强课堂创新氛围的建设 |
3. 以真实情境和实际问题为载体,培育和评估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
(4)智慧学习环境下大学生创造力培养模式探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1 研究缘起 |
2.研究问题 |
3.研究方法 |
4.研究思路 |
5.研究意义 |
6.论文组织结构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1.1 相关概念界定 |
1.1.1 创造力(Creativity) |
1.1.2 创新思维(Innovative thinking) |
1.1.3 智慧学习环境(Smart Learning Environment,SLE) |
1.2 理论基础 |
1.2.1 人本主义理论 |
1.2.2 活动设计理论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1 创造力及创造性思维测试工具研究 |
1.3.2 智慧学习环境的教学设计与应用研究 |
1.3.3 智慧学习环境下大学生创造力培养研究 |
第二章 大学生创造力及创新思维现状调查 |
2.1 创造力的构成理论 |
2.2 调查工具的编制 |
2.2.1 课程起点综合问卷的编制 |
2.2.2 创新思维问卷的选取 |
2.2.3 创新知识问卷的编制 |
2.3 调查问卷的统计与分析 |
2.3.1 综合问卷的统计与分析 |
2.3.2 创新思维问卷的统计与分析 |
2.3.3 创新知识问卷的统计与分析 |
2.4 调查结论与启示 |
2.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面向“大学生创造力”培养的课程设计理论模型 |
3.1 大学生创造力的交互作用要素 |
3.2 面向“大学生创造力”培养的智慧课程设计理论模型 |
3.2.1 创造性思维过程的划分 |
3.2.2 按照创造性思维阶段设计课程和教学任务 |
3.2.3 创造力的交互作用因素设计 |
3.3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OBE导向的智慧学习环境构建 |
4.1 智慧学习环境的选取 |
4.2 OBE |
4.3 OBE导向的智慧学习环境的设计与建设 |
4.3.1 定义学习成果 |
4.3.2 确定课程教学目标 |
4.3.3 课程内容的选取与组织 |
4.3.4 学习资源设计 |
4.3.5 学习活动设计 |
4.3.6 学习评价设计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组合法”的教学设计与教学实施 |
5.1 “组合法”的教学设计 |
5.1.1 教学目标设计 |
5.1.2 教学内容设计 |
5.1.3 教学策略设计 |
5.1.4 教学活动设计 |
5.1.5 教学评价设计 |
5.2 教学实施 |
5.2.1 课堂观察 |
5.2.2 网上课程数据 |
5.3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智慧学习环境下大学生创造力的培养效果分析 |
6.1 问卷调查与后测 |
6.1.1 大学生“智慧课堂学习体验及满意度”调查问卷 |
6.1.2 创新思维问卷的前后测比较研究 |
6.1.3 创新知识问卷的前后测比较研究 |
6.1.4 创新知识和创新思维前后测综合研究 |
6.2 课程整体数据概况 |
6.3 学生访谈及分析 |
6.3.1 访谈对象 |
6.3.2 访谈提纲 |
6.3.3 访谈结果 |
6.3.4 访谈结论 |
6.4 学生的创新作品评价 |
6.4.1 评价标准 |
6.4.2 评价方式 |
6.4.3 创新作品评价统计 |
6.5 研究结论与启示 |
6.5.1 调查结论 |
6.5.2 研究结论与启示 |
6.6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研究总结与展望 |
7.1 研究总结 |
7.2 主要的创新点 |
7.3 不足之处 |
7.4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1 普林斯顿量表 |
附录2 知识调查量表 |
附录3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撰写的论文 |
致谢 |
(5)基于概念图的高中生物学教学的反思研究 ——以《分子与细胞》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导论 |
1.1 选题缘由 |
1.1.1 时代发展的需求 |
1.1.2 高中生物学课程标准的要求 |
1.1.3 教师成长的需求 |
1.2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
1.2.1 研究的目的 |
1.2.2 研究的意义 |
1.3 研究的思路与方法 |
1.3.1 研究的思路 |
1.3.2 研究的方法 |
2 研究综述 |
2.1 概念的定义 |
2.2 概念图的概述 |
2.2.1 国外概念图的研究现状 |
2.2.2 国内概念图的研究现状 |
2.3 反思的概述 |
2.4 理论基础 |
2.4.1 有意义学习理论 |
2.4.2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
2.4.3 认知结构学习理论 |
3 教学设计的研究 |
3.1 研究方法 |
3.2 研究结果 |
3.2.1 案例一《生命活动的主要承担者——蛋白质》 |
3.2.2 案例二《遗传信息的携带者——核酸》 |
3.2.3 案例三《细胞核——系统的控制中心》 |
4 基于概念图的学生知识掌握的研究 |
4.1 研究方法 |
4.1.1 研究对象 |
4.1.2 概念图的标准制定 |
4.2 研究结果 |
4.2.1 关于“蛋白质”的研究 |
4.2.2 关于“核酸”的研究 |
4.2.3 关于“细胞核”的研究 |
5 教学反思 |
5.1 反思方法 |
5.2 反思结果 |
5.2.1 案例一《生命活动的主要承担者——蛋白质》 |
5.2.2 案例二《遗传信息的携带者——核酸》 |
5.2.3 案例三《细胞核——系统的控制中心》 |
6 小结 |
6.1 研究结论 |
6.2 研究建议 |
6.3 研究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6)创新思维的脑生理、心理协同发生机制探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
1.1.1 选题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外研究 |
1.2.2 国内研究 |
小结 |
1.3 研究的创新点与难点 |
1.3.1 研究的创新点 |
1.3.2 研究的难点 |
第二章 创新思维的概述 |
2.1 创新思维的概念辨析 |
2.1.1 创新与创造 |
2.1.2 思维、精神、意识 |
2.1.3 创造力与创新思维 |
2.1.4 思维与创新思维 |
2.2 创新思维的特征 |
2.2.1 开拓性 |
2.2.2 阶段性 |
2.2.3 综合性 |
2.2.4 可塑性 |
2.3 创新思维的本质 |
2.3.1 创新思维是一种实践智慧 |
2.3.2 创新思维是建构与反思的统一 |
2.3.3 创新思维是量变与质变的统一 |
2.3.4 创新思维是出新与超越的统一 |
第三章 脑生理机制是创新思维自然发生的基础 |
3.1 分子层面:创新思维的驱动机制 |
3.1.1 神经递质—创新思维的信息传递分子使者 |
3.1.2 基因—创新思维的信息遗传载体 |
3.2 突触层面:创新思维的信息决策中心 |
3.2.1 电突触信息传递活动 |
3.2.2 化学突触信息传递活动 |
3.3 细胞层面:创新思维最基本的结构功能单位 |
3.3.1 神经元是创新思维活动中的核心细胞 |
3.3.2 胶质细胞是创新思维活动中的支持细胞 |
3.4 网络层面:创新思维的全脑整合区 |
3.4.1 皮层的形态学特征与创新思维 |
3.4.2 神经回路与创新思维 |
3.4.3 皮层的表征区域与创新思维 |
3.4.4 皮层区域联合系统与创新思维 |
3.4.5 大脑左右半球与创新思维 |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心理机制是创新思维自觉发生的基础 |
4.1 心理过程:创新思维形成层次 |
4.1.1 认知过程对外源信息的创造性重构 |
4.1.2 情绪情感是创新思维的感性驱动力 |
4.1.3 意志是创新思维的持续驱动力 |
4.2 心理状态:创新思维的调控层次 |
4.2.1 注意是调控创新思维的关键 |
4.2.2 灵感是激发创新思维的火花 |
4.2.3 积极的心境和激情是诱发创新思维发生的源泉 |
4.3 心理特征:创新思维的动力层次 |
4.3.1 能力是创新思维的动能之源 |
4.3.2 人格是创新思维的助燃之力 |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创新思维脑生理、心理协同发生机制的理论来源与内涵 |
5.1 从心灵哲学探索创新思维的心-脑复杂关系 |
5.1.1 心理属性不存在论的激进观点 |
5.1.2 心理属性的还原论观点 |
5.1.3 心理属性的突现论观点 |
5.1.4 解释主义的观点 |
5.2 从协同学揭示创新思维脑生理与心理的协同 |
5.2.1 脑生理与心理的协同原理 |
5.2.2 脑生理与心理的协同创新机制 |
5.3 创新思维脑生理、心理协同发生机制的内涵 |
5.3.1 创新思维的脑生理机制是创新思维的自然发生基础 |
5.3.2 创新思维的心理机制是创新思维的自觉发生基础 |
5.3.3 创新思维的发生机制是科学主义和人文主义共同的解释对象 |
5.3.4 创新思维脑生理、心理协同发生遵循自组织的演化规律 |
5.3.5 脑生理和心理的协同作为创新思维的发生机制促进了创新思维的发生 |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创新思维脑生理、心理协同发生机制的评价与展望 |
6.1 通向重构之路的创新思维脑生理、心理协同发生机制 |
6.1.1 对自然世界的重构 |
6.1.2 对人文世界的重构 |
6.1.3 对自我思维世界的重构 |
6.2 创新思维脑生理、心理协同发生机制的未来展望 |
6.2.1 加强跨文化的比较研究 |
6.2.2 实施创新思维的本土化的研究 |
6.2.3 深化创新思维的脑和心理的生命历程研究 |
6.2.4 建构创新思维的脑和心理与教育实践的桥梁 |
6.2.5 强化哲学解释学维度的创新思维研究 |
6.2.6 开展营养健康学与创新思维的研究 |
结语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介及科研成果 |
致谢 |
(7)积极情绪和时间压力对小学生英语创造性思维能力发展的影响 ——一项基于绘本教学的实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引言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 |
1.3 研究意义 |
1.4 论文总体结构 |
第二章 文献综述 |
2.1 名词解释 |
2.1.1 绘本 |
2.1.2 小学英语绘本教学 |
2.1.3 创造性思维 |
2.1.4 积极情绪 |
2.1.5 时间压力 |
2.2 理论基础 |
2.2.1 认知发展理论 |
2.2.2 有意义言语学习理论 |
2.2.3 扩展建构理论 |
2.3 小学英语绘本创造性思维教学的实证研究 |
2.3.1 国外实证研究 |
2.3.2 国内实证研究 |
第三章 研究方法 |
3.1 研究问题 |
3.2 研究对象 |
3.3 实验材料 |
3.4 教学干预方法 |
3.4.1 积极情绪 |
3.4.2 时间压力 |
3.4.3 积极情绪与时间压力两者结合 |
3.5 实验程序 |
3.5.1 拉丁方实验设计 |
3.5.2 实验时间 |
3.5.3 实验过程 |
3.5.4 前测和后测计分与评分 |
3.6 半结构访谈 |
3.7 数据收集与分析 |
第四章 研究结果与讨论 |
4.1 三种教学干预对创造性思维能力发展的影响结果 |
4.2 访谈结果 |
4.3 讨论 |
4.3.1 积极情绪、时间压力和两者结合三种教学干预对小学英语创造性思维的教学效果的差异 |
4.3.2 不同教学干预造成的教学效果差异的原因 |
第五章 结论 |
5.1 主要研究发现 |
5.2 对小学生创造性思维教学的启示与建议 |
5.3 研究的不足及未来研究的方向 |
参考文献 |
附录一 实验前测测评卷 |
附录二 两组前测成绩 |
附录三 两组后测成绩 |
附录四 From Head to Toe绘本简书 |
附录五 From Head to Toe教学设计 |
附录六 学生创造性思维作品 |
附录七 访谈问题 |
附录八 访谈内容转写 |
致谢 |
(8)思维导图在高中思想政治课中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研究背景及意义 |
1.研究背景 |
2.研究意义 |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
1.国外研究现状 |
2.国内研究现状 |
(三)研究思路及方法 |
1.研究思路 |
2.研究方法 |
(四)创新之处 |
一、思维导图及其在高中思想政治课中应用的重要性 |
(一)思维导图相关理论概述 |
1.思维导图的含义 |
2.思维导图的特征 |
3.思维导图的功能 |
(二)思维导图在高中思想政治课中应用的重要性 |
1.有利于优化教学设计 |
2.有利于创新课堂教学 |
3.有利于改进学生的笔记方式 |
4.有利于满足学科特点的要求 |
二、思维导图在高中思想政治课应用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及原因 |
(一)思维导图在高中思想政治课中应用的情况调查 |
1.调查方案设计与实施 |
2.调查结果分析 |
(二)思维导图在高中思想政治课应用中存在的突出问题 |
1.应用思维导图教学过于形式化 |
2.利用思维导图学习的积极性不高 |
3.绘制有效思维导图的难度较大 |
4.应用思维导图的校园氛围不浓 |
(三)思维导图在高中思想政治课应用中存在问题的原因 |
1.教师应用思维导图的教学观念不强 |
2.师生对思维导图的认识不足 |
3.学生绘制思维导图的能力较弱 |
4.学校不够重视思维导图在教学中的应用 |
三、提升思维导图在高中思想政治课中应用效果的对策 |
(一)转变教师教学观念,灵活应用思维导图教学 |
1.教师借助思维导图备课 |
2.教师应用思维导图上课 |
3.教师利用思维导图小结 |
(二)加深师生对思维导图的认识,实现更好的应用效果 |
1.增强教师对思维导图的理解,有效优化教学方法 |
2.加强学生对思维导图的认识,有效建构知识体系 |
(三)掌握绘制思维导图的方法,提高学生学习效率 |
1.学生熟练运用手绘学习 |
2.学生充分利用机绘辅助学习 |
(四)营造良好的校园氛围,重视思维导图在教学中的应用 |
1.学校强化思维导图在教学中的应用意识 |
2.学校重视思维导图在高中思想政治课中的应用 |
3.学校积极开展思维导图相关教学实践活动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 A 学案设计案例 |
附录 B 调查问卷 |
附录 C 访谈提纲 |
致谢 |
(9)好奇使员工更具有创造性 ——基于信息缺口理论的多方法检验(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 |
1.3 研究意义 |
第2章 文献综述 |
2.1 好奇的概念与分类 |
2.2 好奇的测量 |
2.3 员工创新行为的概念及其测量 |
2.4 影响创新行为的个体因素 |
2.5 好奇与创新关系的相关研究 |
第3章 理论与假设 |
3.1 好奇的信息缺口理论 |
3.2 研究假设 |
3.2.1 认识性好奇作为认知剥夺状态与创新行为 |
3.2.2 认识性好奇激发信息探索的欲望 |
3.2.3 探索驱力促进灵感目标的唤起 |
3.2.4 灵感推动创新行为:提高产品创造性 |
第4章 研究1 认识性好奇影响创新行为的实验研究 |
4.1 预实验研究 |
4.2 正式实验研究:情境实验 |
4.2.1 方法 |
4.2.2 结果与讨论 |
第5章 研究2 探索驱力与灵感的链式中介作用 |
5.1 方法 |
5.2 结果 |
5.3 讨论 |
第6章 研究3 认识性好奇影响员工创新行为的追踪研究 |
6.1 方法 |
6.1.1 被试与研究过程 |
6.1.2 测量工具 |
6.1.3 统计分析方法 |
6.2 结果 |
6.2.1 验证性因子分析 |
6.2.2 描述性统计与相关分析 |
6.2.3 零模型 |
6.2.4 层次回归分析:主效应与中介效应检验 |
6.3 讨论 |
第7章 总讨论 |
7.1 研究结果与讨论 |
7.1.1 剥夺性好奇的普遍存在性 |
7.1.2 好奇通过灵感提升创新行为 |
7.1.3 长时性好奇体验有助于灵感持续迸发 |
7.2 研究意义 |
7.2.1 理论意义 |
7.2.2 实践意义 |
7.3 研究局限与展望 |
研究结论 |
参考文献 |
研究成果与参与的重要学术会议 |
致谢 |
附录 |
(10)民族地区中学数学非逻辑思维的调查研究 ——以三都水族地区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创新型人才培养的要求 |
1.1.2 中学数学课程标准的要求 |
1.1.3 中学数学学科特点与教学现状 |
1.2 文献综述与核心概念的界定 |
1.2.1 国外非逻辑思维研究综述 |
1.2.2 国内非逻辑思维研究综述 |
1.2.3 核心概念的界定 |
1.2.4 非逻辑思维的局限性 |
1.2.5 非逻辑思维与逻辑思维的关系 |
1.2.6 非逻辑思维与数学创新思维的关系 |
1.3 研究问题 |
1.4 研究意义 |
1.4.1 理论意义 |
1.4.2 实践意义 |
1.5 研究创新 |
1.5.1 视角创新 |
1.5.2 内容创新 |
2 调研方法 |
2.1 调查对象 |
2.2 研究方法 |
2.2.1 文献分析法 |
2.2.2 问卷调查法 |
2.2.3 访谈法 |
2.2.4 课例分析法 |
2.3 调查问卷的编制 |
2.4 调查实施 |
2.5 研究框架 |
2.6 本章小结 |
3 资料与数据分析 |
3.1 三都水族地区中学生非逻辑思维现状调查 |
3.1.1 不同性别中学生非逻辑思维的差异 |
3.1.2 不同年级中学生非逻辑思维的差异 |
3.1.3 不同学校中学生非逻辑思维的差异 |
3.2 三都水族地区中学生数学创新思维现状调查 |
3.2.1 不同性别中学生数学创新思维的差异 |
3.2.2 不同年级中学生数学创新思维的差异 |
3.3 非逻辑思维与创新思维的相关性分析 |
3.4 中学生非逻辑思维与数学学习成绩的影响 |
3.5教师与学生访谈结果分析 |
3.5.1 教师访谈笔录 |
3.5.2 教师访谈总结 |
3.5.3 学生访谈笔录 |
3.5.4 学生访谈总结 |
3.6 随堂听课记录与分析 |
3.6.1 随堂听课前期工作 |
3.6.2 随堂听课分析 |
3.7 本章小结 |
4 讨论 |
4.1 水族地区中学生思维水平的差异性讨论 |
4.2 水族地区中学生思维定势的现状讨论 |
4.3 水族地区中学数学教师的教学方法 |
4.4 水族地区中学生的学习方式 |
5 对策或建议 |
5.1 改变教师传统的教学理念 |
5.2 建立新异、突破思维定势 |
5.3 改变学生传统的学习方式 |
6 结论 |
6.1 研究结论 |
6.2 研究不足 |
6.3 后续研究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一 :学生调查问卷 |
附录二 :访谈提纲 |
附录三:圆锥曲线中的三角形面积求解的探究 |
读研期间科研情况 |
致谢 |
四、利用Inspiration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论文参考文献)
- [1]创意写作思维训练对初中语文写作教学的启发与应用研究 ——以记叙文为例[D]. 姜雪. 山东师范大学, 2021
- [2]面向中学生创造性思维发展的教具设计与应用研究[D]. 宋举贤. 北方工业大学, 2021(01)
- [3]指向创造性思维:PISA 2021的启示与借鉴[J]. 翟俊卿,陈郁郁. 教育测量与评价, 2021(02)
- [4]智慧学习环境下大学生创造力培养模式探究[D]. 崔东泽. 南京邮电大学, 2020(02)
- [5]基于概念图的高中生物学教学的反思研究 ——以《分子与细胞》为例[D]. 姚凤娟. 西南大学, 2020(05)
- [6]创新思维的脑生理、心理协同发生机制探析[D]. 李鸽. 吉林大学, 2020(01)
- [7]积极情绪和时间压力对小学生英语创造性思维能力发展的影响 ——一项基于绘本教学的实证研究[D]. 张咪. 曲阜师范大学, 2020(02)
- [8]思维导图在高中思想政治课中的应用研究[D]. 常雅欣. 河南大学, 2020(02)
- [9]好奇使员工更具有创造性 ——基于信息缺口理论的多方法检验[D]. 陈凤玲. 暨南大学, 2020(04)
- [10]民族地区中学数学非逻辑思维的调查研究 ——以三都水族地区为例[D]. 杨忠旬. 黔南民族师范学院, 20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