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临界CO_2流体提取虾青素的研究

超临界CO_2流体提取虾青素的研究

一、超临界CO_2流体提取虾青素的工艺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高岩[1](2021)在《典型水产品中虾青素精准检测及对D-半乳糖致衰老小鼠肝保护作用的研究》文中认为虾青素广泛存在于自然界,其中虾蟹外壳、鲑鳟鱼、藻类和真菌中都富含虾青素,并主要以酯态形式存在。由于酯态虾青素的结构复杂,对应的标准品难以获得,因此无法直接进行测定。为了充分开发利用水产品中的虾青素资源,本研究研发了特有的虾青素及其衍生物确证质谱库,系统分析了6种典型水产品不同部位中虾青素的组成和含量,并优化水解条件建立了酯态虾青素的准确定量的方法。最后,通过建立D-半乳糖诱导的衰老小鼠肝损伤模型,选择了代表性来源的虾青素进行干预,探讨了不同来源虾青素对D-半乳糖致衰老小鼠肝的保护作用,以期为不同来源虾青素资源评价和合理利用提供基础资料。具体研究内容如下:1、基于高效液相色谱-高分辨质谱仪,构建了特有的虾青素及其衍生物确证质谱库,并将其用于精准分析典型水产品不同部位中虾青素及其衍生物组成。(1)探究不同形态虾青素的一级和二级质谱图并解析二级质谱碎片结构,推测其质谱裂解规律,筛选可标识虾青素类化合物的质谱裂解标志物。(2)将虾青素与40种脂肪酸中的一种或两种进行全组合,根据筛选出的23种可标识虾青素类化合物的质谱裂解标志物,计算相应的二级质谱碎片的理论分子量,构建了1个包含860种虾青素酯分子、分子式、分子量,3440个二级质谱碎片理论分子量的数据库。(3)以雨生红球藻、克氏原螯虾、南极磷虾、南美白对虾、虹鳟和中华绒螯蟹为研究对象,以Full MS/dd-MS2模式采集,采用自建质谱数据库进行确证。结果显示,不同水产品中虾青素及虾青素酯的组成和含量存在差异,且不同部位间也有差异。从雨生红球藻中鉴定出19种虾青素酯,主要结合C16:0、C18:1、C18:2和C18:3;克氏原螯虾虾壳中鉴定出42种,虾头和虾肉中分别为16、18种,主要与C12:0、C13:0、C16:0等饱和脂肪酸结合;南极磷虾虾头(30种酯态)比虾壳(11种)和虾肉(9种)丰富,以C16:0、C18:1、C20:5为主;与前2种虾相比,南美白对虾中的虾青素酯种类较少,虾头中8种、虾壳中16种、虾肉中只存在游离态不存在酯化态;虹鳟肌肉中只存在游离态,鱼皮中仅含有2种单酯;中华绒螯蟹头胸甲(20种)与躯体(19种)中的虾青素酯组成相似,性腺中鉴定出4种单酯。2、优化了酶解法的水解条件,探明了酶解法和皂化法对酯态虾青素组成和定量分析的影响,并将其用于典型水产品中虾青素的准确定量检测。(1)首先,以南极磷虾中分离制备的虾青素单、双酯为研究对象,通过单因素和正交实验优化酶解的最佳工艺,可将酯态虾青素最大化转化成游离态。结果表明,单酯在底物浓度为0.5μg/m L,反应体系酶浓1.14 U/m L,反应温度25℃,反应时间75 min时,游离虾青素得率为(94.56±1.24)%;双酯在底物浓度为1.0μg/m L,反应体系酶浓0.92 U/m L,反应温度为20℃,反应时间为75min时,游离虾青素得率为(98.28±0.84)%。该方法稳定性好,重复性强,优化好的反应温度较低,对游离虾青素损失较少,适用于酯态虾青素的定量测定。(2)探究了虾青素酯在皂化过程中含量的变化,皂化时间为0-18h时,游离虾青素损失(6.21%-19.89%),高于酶解法(4.84%-8.9%);单酯在皂化14h时游离虾青素得率达到最大值(89.54%);同样双酯在16h时游离虾青素得率最高为89.76%,均显着低于酶解法。另外,单、双酯在皂化2h时游离虾青素得率分别为31.58%和3.02%,说明单酯比双酯转化效率高。(3)比较分析皂化和酶解过程中虾青素几何异构体变化,结果表明,与单酯和双酯虾青素相比,游离虾青素更容易异构化,转化成异构体的先后顺序为13-cis、9-cis。与酶解法相比,皂化法产生更高比例的异构体。(4)对皂化过程中单、双酯中主要的虾青素酯分子种进行了更深入的分析发现虾青素结合1个脂肪酸时,结合SFA的虾青素酯的稳定性>MUFA虾青素酯>PUFA虾青素酯;结合两个脂肪酸时,两者均结合SFA的虾青素双酯最为稳定。(5)利用酶解和皂化法测定典型水产品中虾青素含量,结果表明两种方法均具有较高的准确性,能够满足水产品中虾青素检测的要求,对于胆固醇酯等含量较高的样品不适用于酶解法,更适用于皂化法。两种方法各有优缺点,可根据样品基质和研究需求选择合适的方法。3、不同来源虾青素对D-半乳糖致衰老小鼠肝脏的保护作用。60只小白鼠被随机分成6组:对照组(CON)、D-半乳糖组(D-gal)、南极磷虾组(ANT)、雨生红球藻组(HAE)、法夫红酵母组(PHA)、和化学合成虾青素组(SYN),记录小鼠体质量变化并计算肝脏系数;生物化学法测定肝脏中:丙二醛(MDA)含量和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谷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过氧化氢酶(CAT)、总抗氧化能力(T-AOC)的活性;荧光定量PCR法检测谷胱甘肽S-转移酶A1(GSTA1)、血红素加氧酶-1(HO-1)、醌氧化还原酶1(NQO1)、Bax、Bcl-2和Caspase3的m RNA相对表达量;HE染色法对肝组织进行病理学分析。结果如下:(1)与其他各组相比,D-gal组小鼠体质量略低;与D-gal组相比,4个虾青素治疗组肝脏系数均明显增加(P<0.05),HAE组明显高于其他组(P<0.05),ANT组较高于PHA和SYN组,但无显着差异(P>0.05)。(2)与D-gal组相比,4个虾青素组小鼠肝组织中CAT、GSH-PX、T-AOC和SOD活性显着升高(P<0.05),而MDA含量显着下降(P<0.05)。不同来源虾青素之间抗氧化酶活性为HAE和ANT组高于PHA组与ANT组,MDA含量为HAE和ANT组低于PHA组与ANT组。(3)与D-gal组相比,4个虾青素组小鼠体内抗氧化相关基因HO-1、GSTA1、NQO1和Bcl-2相对表达量显着提高(P<0.05),Bax和Caspase3相对表达量显着降低(P<0.05)。(4)D-gal组小鼠肝脏损伤严重,肝窦扩大,肝细胞排列紊乱,4个虾青素组肝损伤程度均有不同程度的减轻。总之,虾青素可以减轻小鼠肝细胞形态结构的破坏,提高肝脏抗氧化酶活力,增强抗氧化酶和Bax的表达,降低Bcl-2和Caspase3 m RNA的表达,来改善D-gal引起的氧化应激,减少对肝脏的损伤。且HAE组和ANT组对D-gal诱导衰老小鼠肝氧化损伤保护作用强于PHA组SYN组。

李雨霖,余炼,倪婕,姜毅,江虹锐,刘小玲[2](2020)在《对虾加工下脚料的综合提取技术研究进展》文中认为随着我国对虾加工行业的迅速发展,产生的加工下脚料也急剧增多,主要包括虾头、虾壳和虾尾,这些下脚料中有很大一部分未被利用导致了资源浪费。工厂一般采用化学法等较简易的方法提取甲壳素、蛋白质、虾青素和虾油,得率低、纯度不高、综合利用率较差,且由于使用大量化学试剂也易造成环境污染。近期的研究发现了超临界CO2萃取、离子液体等新的提取工艺对虾加工下脚料中营养物质的方法,不仅更环保,还能提高得率和纯度以及避免活性物质的破坏和损失。本文针对对虾加工下脚料中营养成分的提取方法进行了综述,比较并分析了化学法、酶法等传统提取技术与微生物发酵法、离子液体法、超临界及亚临界等新的工艺技术的特点,并对其综合提取技术进行了初步探讨,以期为进一步高效开发利用对虾的加工下脚料资源提供一定借鉴。

刘萧峰[3](2020)在《植物乳杆菌CHU-R中虾青素提取工艺及产业化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虾青素是一种含氧的类胡萝卜素,是目前自然界中发现最强的抗氧化剂,具有抗肿瘤、抗衰老、预防心脑血管疾病等功能,在化妆品、保健品、药品等行业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由于其生物来源有限和提取困难等原因,市场价格昂贵。乳杆菌是益生菌家族的一员,经诱导培育的植物乳杆菌CHU-R可以产生虾青素等类胡萝卜素,安全性高,具有很高的开发利用价值。本文将L.plantarum CHU-R作为一种新的虾青素生物来源,在乙醇体系下发明了球磨破壁和超临界(SCCO2)提取工艺,优化了工艺参数,并进行了产业化放大。(1)探究了转速(Rs)、菌珠比(A)、醇菌比(B)、时间(C)、球磨珠(D)对破壁的影响,结果表明:在Rs=650 r/min、A=0.5、B=0.8、C=4 h、D为五种球磨珠混合的条件下,D50=100nm,破壁率Cd>98%,OD值达1.096。(2)采用单因素实验考察了压力(P)、温度(T)、时间(t)、制粒比(R)、固容比(L)、含水量(H)对SCCO2提取的影响,并设计正交实验对提取工艺进行了优化,影响SCCO2提取率的主次因素为T>t>P>R,在P=20 MPa、T=55 oC、t=80 min、R=0.22、L=0.8、H=30%的条件下,总提取率为12.82%,比溶剂法提高4倍多。(3)建立了Uv-vis检测总类胡萝卜素和HPLC检测虾青素的方法,探讨了时间、碱浓度(Ac)、温度对虾青素酯皂化的影响,在T=4 oC、Ac=0.4 mol/L、t=9 h的条件下,游离虾青素浓度达29.34μg/m L,SCCO2提取时总类胡萝卜素含量为20.5 mg/g乳杆菌油、虾青素含量为1.6 mg/g乳杆菌油,优于溶剂法。(4)采用薄层层析和柱层析等方法对虾青素粗提物进行了纯化,用FT-IR、HPLC、Uv-vis、HRMS、GC-MS等表征手段鉴别了主要成分,发现粗提物中含虾青素、β-胡萝卜素等类胡萝卜素成分,发现10种脂肪酸、1种麦角甾醇。(5)探讨了溶剂、温度、光照、氧气、添加剂等对粗提物中总类胡萝卜素稳定性的影响,色素溶解在植物油中,在4 oC条件下避光存放30天,残存率为92.2%。(6)进行了破壁提取放大试验,设计、优化了生产方案,完成了产业化试验和分析。投资一条年产1.0 t乳杆菌油的生产线,投资回收期为1.37年。本文取得了系列专利技术,对菌体破壁提取、虾青素纯化和产业化具有借鉴意义。

邓敏[4](2020)在《柑橘皮渣超临界CO2萃取及其d-柠檬烯潜在利用价值研究》文中指出柑橘皮渣是芸香科柑橘属植物果实加工后的副产物。中国每年约有柑橘皮渣1000多万吨,但综合利用率不高,从而导致了严重的环境污染和资源浪费。柑橘皮渣主要利用途径为生物活性成分提取、饲料制作、可降解包装材料等方面。柑橘皮渣富含d-柠檬烯(d-limonene)、类黄酮(flavonoids)、类胡萝卜素(carotenoids)、类柠檬苦素(limonoids)等多种生物活性物质。其中,d-柠檬烯因具有祛痰镇咳、抗菌抑菌、抗肿瘤、抗氧化、抗炎、抗疲劳等作用而受到广泛关注,常用的提取方法为蒸馏法和有机溶剂提取等,存在提取率低、纯度不高、有毒试剂残留等问题。超临界CO2萃取是一种分离效果好、纯度高、无毒的天然绿色提取方法。目前,国内外关于超临界CO2萃取柑橘生物活性物质的研究多集中于柑橘类黄酮物质,且滞留在物质萃取阶段,并未对得到的萃取物进行下一步开发利用。因此,研究柑橘皮渣超临界CO2萃取及其d-柠檬烯潜在利用价值,是很有前景的一个柑橘资源利用方向,旨在提出和开发一条促进柑橘皮渣深度综合利用的工业化新途径。本研究以生产上榨汁后的柑橘皮渣为材料,采用超临界CO2萃取法、超声辅助水蒸气蒸馏提取法、超声辅助有机溶剂萃取法获取柑橘皮渣精油,比较三种方法萃取率和d-柠檬烯萃取效果。对超临界CO2萃取得到的超临界柑橘皮渣精油进行分子蒸馏富集d-柠檬烯,并将超临界柑橘皮渣精油添加于护肤乳液中测定乳液理化性质、保湿性、抗氧化性、抑菌性。主要结果如下:(1)柑橘皮渣精油的萃取工艺优化。超临界CO2萃取法的最佳萃取工艺为:萃取压力25 MPa,萃取温度35℃,萃取时间150 min。超声辅助水蒸气蒸馏提取法:超声功率350 W,料液比1:12 g/mL,超声时间60 min,蒸馏时间150 min。超声辅助有机溶剂萃取法:乙醇体积分数90%,料液比1:14 g/mL,超声功率400W,超声时间25 min。(2)柑橘皮渣精油的3种萃取方法萃取率及d-柠檬烯相对含量比较。萃取率:超声辅助有机溶剂萃取(4.63%)>超临界CO2萃取(2.21%)>超声辅助水蒸气蒸馏提取(0.79%);在三种不同萃取方式下得到的柑橘皮渣精油中,d-柠檬烯相对含量:超临界CO2萃取(57.89±0.73%)>超声辅助有机溶剂萃取(1.36±0.05%)>超声辅助水蒸气蒸馏提取(0.43±0.13%)。(3)分子蒸馏法富集超临界柑橘皮渣精油中d-柠檬烯。最佳工艺条件:真空度100 Pa,蒸馏温度55℃,刮膜转速300 r/min,进料流速5.0 mL/min,d-柠檬烯得率为8.53%,分子蒸馏后精油中d-柠檬烯相对含量为76.17±0.63%,富集效果明显。(4)超临界柑橘皮渣精油护肤乳液的功能性测定。物理稳定性良好,易于皮肤涂抹吸收;3 h内能让皮肤含水量保持在45%47%;综合抗氧化能力随着护肤乳液中超临界柑橘皮渣精油含量增加而增强;相对含量2%的超临界柑橘皮渣精油护肤乳液能显着抑制青霉菌和大肠杆菌生长。

高岩,邢丽红,孙伟红,吴旭干,祖露[5](2020)在《不同来源虾青素提取、纯化及定量检测方法的研究进展》文中提出虾青素是一种较强的天然抗氧化剂,能有效淬灭单线态氧和清除自由基,减少氧化对组织细胞和DNA损伤的能力,能有效防治相关的疾病,还可用作鱼类和家禽饲料的添加剂,改善皮肤和肌肉颜色、提高繁殖能力、增加营养及商品价值,在饲料、食品、医药及化妆品等领域具有广泛的应用。天然虾青素存在于虾蟹外壳、牡蛎、鲑鱼及藻类和真菌中,其存在形态和结构存在差异。由于虾青素有3种光学异构体、多种几何异构体,且极易与脂肪酸结合形成虾青素单酯、虾青素双酯,导致虾青素的结构复杂多样,对虾青素的分析存在许多困难和挑战。本文从虾青素的结构、应用、破壁方法、提取纯化及定量检测方法等方面,对不同来源的虾青素进行了概述,以期为虾青素资源的深入研究和开发利用提供参考。

李莉[6](2019)在《夏侧金盏花中虾青素酯类化合物皂化及其它化合物的分离鉴定研究》文中认为夏侧金盏花是一种毛茛目、毛茛科、侧金盏花属的一年生草本植物,含有抗氧化活性极高的虾青素。因此,从夏侧金盏花提取虾青素及其它天然化合物引起研究者的极大关注。虾青素具有很强的抗氧化活性,主要从雨生红球藻和其它水生动植物中提取获得,而从陆生植物中进行提取研究较少,夏侧金盏花作为虾青素的陆生植物来源,具有很大的研究潜力。本论文以陆生植物夏侧金盏花为研究对象,通过有机溶剂萃取的方式得到粗提物。对提取得到的虾青素类衍生物进行皂化反应条件优化,TLC检测获得的最佳皂化条件为:20 mg的粗提物使用7 mL的二氯甲烷:0.5%NaOH甲醇溶液=1:3为皂化溶剂,室温25oC,皂化1 h。在此皂化条件下,对样品进行脂肪酸成分分析,得到主要脂肪酸类型为C18:3不饱和脂肪酸类化合物,并用制备薄层(pTLC)制备分离得到游离的虾青素,经核磁共振技术进行结构鉴定,并测得其含量为0.513%(以干花计)。本论文对夏侧金盏花提取得到的粗提物进行了分离鉴定,得到14个单体化合物,其中含有虾青素的自氧化产物2个(AA 1-2)、黄酮类化合物4个(AA 3-6)、甾体类化合物3个(AA 7-9)、木脂素类化合物1个(AA 10)、简单化合物2个(AA 11-12)、脂肪酸类化合物2个(AA 13-14);其中化合物AA 1为新化合物,并对其进行了生源途径的推测。对所分离得到的部分化合物进行DPPH清除自由基活性及抗菌活性实验测试,黄酮类化合物的清除自由基活性较强,其中化合物AA 3、AA 4、AA 6的IC50值分别为10、8、50μg/mL;在抗菌活性试验中,化合物AA 3、AA 4和AA 6均对大肠杆菌、嗜水气单胞菌、哈氏弧菌、副溶血性弧菌、鳗弧菌具有抗菌活性;化合物AA 1对大肠杆菌、小麦纹枯病菌、柑橘绿霉病菌表现出一定的抑菌活性;化合物AA 2对大肠杆菌、柑橘绿霉病菌表现出一定的抑菌活性。本研究结果表明,夏侧金盏花中具有较高的虾青素含量,提取、分离方法简单易行,是一种具有发展潜力的虾青素来源。对虾青素酯类的皂化条件进行了合理优化,得到最佳皂化条件;并对夏侧金盏花中其它的化合物进行了分离鉴定,对其中部分化合物活性进行研究分析,为夏侧金盏花的种植应用提供了科学依据。

谢丹[7](2019)在《南极磷虾油的分级制备及功能评价》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南极磷虾油指提取自南极大磷虾(Euphausia superba)中的脂质,近年来由于其独特的脂类组成而受到学术界及产业界广泛关注,但标准的缺失、组成的复杂以及加工方式的差异极易导致南极磷虾油产品品质不稳定,进而限制了对其功能特性的深入研究,制约了行业发展。本论文围绕南极磷虾油的加工、组成与功能特性三者之间的关系,以全脂南极磷虾粉为原料,在考察溶剂种类对南极磷虾油得率及组成影响的基础上,开发南极磷虾油分级制备技术,制取三种组成差异显着的分级南极磷虾油,并评价它们的抗氧化能力及抗炎活性,旨在探明其组成与功能之间的相关性,从而科学指导南极磷虾油生产。首先,采取七种常用制油溶剂分别从全脂南极磷虾粉中提取南极磷虾油,考察溶剂种类对得油率及组成的影响。结果表明,醇类溶剂(乙醇、异丙醇)得油率较高,所提虾油中磷脂含量也较高,但微量成分含量相对较低;烷类溶剂(异己烷、己烷、亚临界丁烷)和乙酸乙酯因不能有效提取磷脂,导致得油率较低,微量成分含量居中;丙酮因对磷脂的选择性最差,其得油率也最低,但含有最高水平的虾青素、甾醇及较高水平的生育酚和维生素A。磷脂酰胆碱与磷脂酰乙醇胺是南极磷虾油中的主要磷脂,分别占总磷脂质量的87.35%95.16%和4.84%12.07%,溶剂种类对二者比例无显着影响。同时还发现南极磷虾油中的二十碳五烯酸(EPA)和二十二碳六烯酸(DHA)多与磷脂结合,二者含量与磷脂含量呈正相关关系。整体而言,提取溶剂显着影响了南极磷虾油得率和磷脂、EPA、DHA及各微量成分含量。其次,开发了一种分级提取南极磷虾油的工艺。以全脂南极磷虾粉为原料,选取丙酮进行一级提取,在温度5℃、料液比1:2、提取时间15 min的条件下,得到一级南极磷虾油(KO1):磷脂含量2.39 g/100 g,虾青素、生育酚、维生素A和胆固醇含量分别为519.00 mg/kg、29.65 mg/100 g、33.54 mg/100 g和28.13 mg/g,EPA与DHA总含量占总脂肪酸质量的11.52%;以一级提取后的饼粕为原料,采用己烷进行二级提取,在温度30℃、料液比1:2、提取时间15 min的条件下,得到二级南极磷虾油(KO2):磷脂含量35.02 g/100 g,虾青素、生育酚、维生素A和胆固醇含量分别为30.03 mg/kg、11.57 mg/100g、11.84 mg/100 g和18.69 mg/g,EPA与DHA总含量占总脂肪酸质量的26.17%;以一、二级提取后的饼粕为原料,选择乙醇进行三级提取,在温度30℃、料液比1:3、提取时间15 min的条件下,得到三级南极磷虾油(KO3):磷脂含量62.79 g/100 g,虾青素、生育酚、维生素A和胆固醇含量分别为9.50 mg/kg、3.73 mg/100 g、2.62 mg/100 g和9.01mg/g,EPA与DHA总含量占总脂肪酸质量的41.39%。三种分级南极磷虾油在磷脂含量及微量物质含量上差异显着,不仅丰富了产品种类,也为后续研究南极磷虾油组成与功能特性之间的关系提供了原料。再次,通过对清除自由基能力、细胞抗氧化能力(CAA)、氧化诱导时间以及Schaal烘箱加速氧化等多指标测试,评价了三种分级南极磷虾油的抗氧化能力,探讨其组成与抗氧化能力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在四种化学法清除自由基能力实验中,FRAP法和DPPH法不适用于评价南极磷虾油的抗氧化能力,ORAC法和ABTS法尽管在测量数值上具有差异,但三种南极磷虾油抗氧化能力呈现的趋势均为KO2>KO1>KO3;CAA与氧化诱导时间的结果也与此一致。此外,Schaal加速氧化实验表明过氧化值和硫代巴比妥酸值低估了南极磷虾油的氧化程度,磷脂、吡咯及游离氨基酸的变化证实非酶褐变参与了虾油的氧化过程,但由于组成的不同,三种南极磷虾油在氧化与非酶褐变程度上存在差异:KO1含有最多的生育酚和虾青素,二者含量在储藏期间稳步下降,呈现了对KO1的保护作用,但生成了最少的具有抗氧化特性的美拉德产物—吡咯;KO3吡咯生成量最多,但由于缺乏生育酚和虾青素的保护,其酸价在储藏期间仍大幅度增高,磷脂也迅速降解;KO2则由于天然生育酚和虾青素的保护、适度的吡咯生成量、以及磷脂和生育酚的协同抗氧化作用等,呈现出最高的氧化稳定性。最后,评价了三种分级南极磷虾油的抗炎活性。以脂多糖(LPS)刺激的小鼠腹腔巨噬细胞RAW264.7炎症反应为模型,考察不同浓度的分级南极磷虾油对RAW264.7的细胞活性、炎症介质一氧化氮(NO)生成量、炎症因子包括肿瘤坏死因子(TNF-α)、白介素(IL)-1β、IL-6的分泌量、以及TNF-α、IL-1β、IL-6、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iNOS)、环氧合酶-2(COX-2)的基因相对表达量的影响。结果表明,RAW264.7细胞对KO1和KO2的最大耐受浓度为200μg/mL,对KO3的最大耐受浓度为100μg/mL;在25、50、100μg/mL的给药浓度下,三种分级南极磷虾油均能抑制细胞中NO的生成量、TNF-α、IL-1β、IL-6的分泌量及其基因相对表达量、以及炎症相关诱导酶iNOS、COX-2的基因相对表达量;KO3在中、高给药浓度下,抗炎活性显着高于KO2与KO1,但在低浓度下,抗炎活力大小为KO3≈KO2>KO1。整体而言,高磷脂或EPA、DHA含量的南极磷虾油抗炎活性更强。综上所述,南极磷虾油的组成受到提取方法的显着影响,进而影响其抗氧化能力和抗炎活性,提示今后南极磷虾油的研究及开发应注重典型加工过程对组成、结构与功能特性的影响及相关机制,以实现南极磷虾油品质功能导向的精准调控与高效制造。

方婷[8](2019)在《雨生红球藻中虾青素类成分的提取分离及活性评价》文中研究表明虾青素类成分由于具有极强的抗氧化及抗衰老、增强免疫功能等多种生物活性,具有较好的应用前景。雨生红球藻(Haematococcus pluvialis)是目前发现的游离虾青素及其酯类含量最高的天然来源。虾青素类尤其是游离虾青素极不稳定、存在顺反异构等异构体,传统的提取分离方法由于存在温度高、时间长等缺点,容易导致虾青素类成分氧化降解或异构体之间相互转化,游离虾青素极其难分离,极大地限制了其活性研究及其产品的开发及利用。针对上述问题,本研究采用低温高压提取、工业色谱分离等先进技术,研究从雨生红球藻中提取分离总虾青素及游离虾青素类成分的新方法,同时采用多种抗氧化评价方法和体外抗肿瘤活性筛选模型对雨生红球藻各提取部位及游离虾青素单体的抗氧化活性及抗肿瘤活性进行初步评价,为虾青素类成分的大量制备提供先进的工艺,为新产品开发提供依据和奠定技术基础。本文主要研究内容与结果如下:1、采用超临界CO2提取结合工业色谱分离纯化方法,从雨生红球藻中分离得到2个化合物,通过UV、LC-MS、1H-NMR及13C-NMR等光谱技术及文献对比,鉴定其结构为已知的游离虾青素化合物反式虾青素(trans-astaxanthin)和脱氢虾青素(dehydro-astaxanthin)。为后续有关成分的定量及提取分离工艺等研究提供了对照品。2、采用紫外分光光度法及高效液相色谱法,建立总虾青素及主要游离虾青素含量测定方法,方法学证明两种分析方法准确可靠、精密度和重现性良好,可用于总虾青素及主要游离虾青素含量的测定。3、采用两种新型低温高压提取技术—低温高压破碎提取、高压超临界CO2萃取技术,以提取物收率及虾青素类物质的收率为评价指标,研究了从雨生红球藻中提取虾青素类成分的工艺。确定了低温高压破碎提取最佳工艺参数为:提取溶剂为乙醇,固液比为1:30,提取压力150 MPa,连续提取2次,提取时间30 min;最佳工艺下,提取物收率为14.43%,总虾青素收率为4.18%,主要游离虾青素trans-atx及dehydro-atx收率分别为2.18%、0.76%,其中提取物中总虾青素含量为21.29%,游离虾青素trans-atx及dehydro-atx含量分别为13.58%、4.29%。高压超临界CO2萃取虾青素类成分的最佳工艺条件为:采用两级分离,萃取温度50℃,萃取压力65 MPa,分离釜I温度50℃,分离釜I压力8 MPa,分离釜II温度40℃,分离釜II压力6 MPa,萃取时间30 min;在此条件下,提取物收率为18.15%,总虾青素收率为4.86%,游离虾青素trans-atx及dehydro-atx收率分别为2.78%、0.79%,其中提取物中总虾青素含量为28.20%,游离虾青素trans-atx及dehydro-atx含量分别为15.31%、4.35%。这两种新技术提取所得提取物中虾青素类成分收率及含量均明显高于传统提取法,其中高压超临界CO2萃取更具有优势。高压超临界提取过程的动力学研究可直观看出,高压萃取(65 MPa)比传统压力萃取(小于40 MPa)更具有优势。4、采用动态轴向压缩的工业色谱定向分离技术,进一步研究了超临界CO2提取物中主要游离虾青素类成分的分离纯化与制备工艺。以两种游离虾青素的分离效果或相对纯度作为评价指标,对工业色谱分离纯化过程中的各影响因素进行优化,得到了最佳工艺为:以C30键合硅胶为色谱填料,98%甲醇为洗脱液,流速为13 m L/min,单次最佳进样量为5 m L,检测波长478 nm。在此工艺条件下,trans-atx和dehydro-atx的相对纯度均高于98%,可对两个游离虾青素大规模制备。5、采用铁还原法、ABTS法及FRAP法研究了雨生红球藻各提取物及游离虾青素单体的抗氧化活性。结果表明,各提取物及游离虾青素单体均有较强抗氧化活性,其中两种游离虾青素单体抗氧化活性强于各提取物,trans-atx抗氧化活性最强、其次是dehydro-atx。同时,采用MTT法初步评价了雨生红球藻各提取物及游离虾青素单体对人肝癌细胞Hep G-2、人乳腺癌细胞MCF-7及人非小细胞肺癌细胞A549的抑制作用。结果表明,trans-atx对Hep G-2肿瘤细胞有一定的抑制作用,抑制率为72.89%。dehydro-atx对Hep G-2及MCF-7肿瘤细胞均有较强抑制作用,浓度为200μg/m L时对Hep G-2肿瘤细胞的抑制率为98.74%、IC50值为140.5μg/m L,对MCF-7肿瘤细胞的抑制率为97.13%、IC50值为118.9μg/m L。此外,雨生红球藻各提取物及trans-atx、dehydro-atx对A549肿瘤细胞无明显抑制作用。

李佩[9](2019)在《雨生红球藻生长及其虾青素累积过程中植物色素作用机制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虾青素超强的抗氧化性赋予了其突出的生理功能,尤其在提高免疫力、清除自由基、活性氧等方面作用显着,其在食品、化妆品、药品等方面具有广泛的应用价值和前景。雨生红球藻是目前被认为生产虾青素较为理想的生物来源。所以,关于提高雨生红球藻的生物量以及细胞内虾青素积累量的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本研究在阐明的虾青素合成通路的基础上,研究了合成途径中的三个重要底物:番茄红素、β-胡萝卜素、玉米黄素对雨生红球藻的生长及其积累虾青素的影响,并对其作用机制进行了初步分析。研究结果表明,不同浓度植物色素对雨生红球藻的生长具有不同程度的影响,番茄红素浓度为0.5 mg/L时,效果最佳,680 nm的吸光值为0.701,细胞密度达到6.25×105个/mL,相比对照组提高了8.51%。l.0 mg/L的处理组次之,吸光值为0.672,细胞密度为6.01×105个/mL。β-胡萝卜素添加浓度为1.0 mg/L时,效果最佳,680 nm的吸光值为0.705,细胞密度达到6.57×105个/mL,相比对照组提高了9.03%。玉米黄素处理过的雨生红球藻通常提前至第7天进入稳定期,相比对照组提前3天。在比较第10天的细胞密度发现,1.0 mg/L的玉米黄素对雨生红球藻的生长最为有利,吸光值为0.669,细胞密度达到5.98×105个/mL,相比对照组提高了3.81%。添加不同植物色素对虾青素积累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当番茄红素的添加量为0.5mg/L时,对雨生红球藻积累虾青素的作用最为明显,较对照组增加了88%。1.0mg/L的β-胡萝卜素处理组效果最为明显,处理第15天时,该处理组虾青素含量为18.817 mg/L,比对照组提高了71.37%。玉米黄素对于雨生红球藻累积虾青素的实验结果表明,其对虾青素产量影响不显着。对外源添加色素影响虾青素积累的作用机制进行研究,选取了在虾青素合成通路中与植物色素有关的三个关键酶,并对实验组和对照组的关键酶基因表达量水平进行检测。诱导条件下,雨生红球藻虾青素的大量合成经常伴随着虾青素合成相关基因转录水平的高表达。用qRT-PCR的方法测定0.5 mg/L番茄红素和1.0 mg/Lβ-胡萝卜素诱导的雨生红球藻虾青素相关合成基因相对表达水平。在高光照、高温诱导条件下,实验组的虾青素合成相关基因bkt、lcy、CrtR-B均出现了较高表达。该实验对不同植物色素浓度条件下β-胡萝卜素酮化酶、β-胡萝卜素羟化酶、番茄红素β-环化酶编码基因表达量的测定结果表明,bkt、lcy、CrtR-B基因表达量的高低与虾青素的合成有着直接的联系。这说明一定浓度的植物色素可以通过改变代谢过程关键酶基因的表达进而调控虾青素的积累。该研究初步揭示了可以通过外源添加植物色素的方式,可以改善雨生红球藻生长状况,提高其应激条件下的虾青素累积量,为开展大规模养殖及虾青素生产,提供了新思路。

孙德伟[10](2018)在《南极磷虾脂质分离制备与评价》文中认为南极磷虾脂质富含ω-3多不饱和脂肪酸(ω-3 PUFA,主要是EPA和DHA)、磷脂,及虾青素、维生素E等天然抗氧化物质,具有重要的生理功能,但其高水分含量、高热敏特征使其加工和利用受到极大限制。本文围绕南极磷虾适温脱水及脂质低温分离制备新工艺,分析了南极磷虾脂质性质及结构,并利用动物模型进行了生物功能评价,为南极磷虾资源的开发利用提供指导基础。主要研究内容和结果包括:(1)研究了热泵联合冷冻脱水对南极磷虾适温脱水。分析了原料的基本组分,通过核磁技术(1H-LNMR)分析了脱水过程原料中不同水分的迁移规律;通过对原料的水分活度、玻璃化转变温度、脱水时间及能源消耗、干品颜色及微观构造等,脂质提取率、酸价、过氧化值、ω-3 PUFA含量、虾青素含量等指标,找到了最佳水分转换点(40±1%);对比研究了不同脱水方式制备南极磷虾干品(粉),发现冷冻干燥与耦合脱水干品脂质提取率高,其脂质酸价较低、虾青素含量较高;与完全冷冻脱水方式相比,耦合脱水方式可缩短63%的脱水时间和节省50%的脱水能量;建立了南极磷虾干品(粉)质量评价体系,结果显示耦合脱水干品用于脂质提取具有综合比较优势。(2)研究了南极磷虾脂质的亚临界分离制备技术。分析比较脂质分离技术,确定亚临界分离制备技术,以其高效和高营养因素的保留。进一步研究单因素考察了亚临界丁烷提取温度、提取次数、单次提取时间、提取压力等对脂质分离的影响;通过响应面(RSM)方法设计了系列实验,在实验基础上进行了数字模拟、方差分析、并采用响应曲面及等高线进行交互作用分析,计算最佳实验条件,根据实际操作经验将该条件修正为在40°C、1.0 MPa条件下动态提取120 min,脂质提取率为81.2±0.4%;比较研究了亚临界丁烷、超临界CO2、普通溶剂制备的脂质,结果发现亚临界丁烷脂质提取较高,其脂质被氧化程度低、磷脂含量相对较高(28.7±1.4%)、富含虾青素(248.4±5.2 mg/kg)。此外,亚临界丁烷对维生素E(67.7±3.2 mg/kg)的提取有特异性。(3)分析和比较了南极磷虾脂质理化性质及化学结构。分析了脂质的酸价、过氧化值、氧化稳定时间等基本理化指标,及脂肪酸组成、磷脂含量、虾青素含量、维生素含量等;对脂质中甘油三酯、磷脂、脂肪酸及其它微量成分进行了分析,结果发现,甘油三酯中脂肪酸主要是C14:0、C16:0、C18:1、C20:1、EPA及DHA,其中EPA和DHA含量之和接近30%,甘油三酯中Sn-2脂肪酸特征与甘油三酯中脂肪酸特征一致,但其EPA和DHA含量之和为44.64%,甘油三酯分子种中含有较多的长链不饱和脂肪酸,磷虾磷脂中可以检出不同的类别,其中以磷脂酰胆碱为主;对不同类型磷脂的脂肪酸分析发现,其脂肪酸组成与与总脂肪脂肪酸特征相一致;磷脂分子种显示不同种磷脂的Sn-1或Sn-2分布较多的ω-3 PUFA;虾青素(酯)是南极磷虾脂质的最重要抗氧化成份,其主要以虾青素二酯的形式存在(占总虾青素70.3±4.66%),其连接的脂肪酸以丰富的EPA和DHA为特征;通过对南极磷虾脂质的分析和鉴定,建立了联合感官评定、基本指标、化学组成、特殊结构及危害因子等指标,以“综合分析、分类量化”为主要思想的南极磷虾脂质品质评价方法。(4)构建高脂饮食C57bl/6J小鼠模型,以此评价了新工艺南极磷虾脂质的生物功能,并与棕榈油及棕榈油基极性物质为主的高脂饮食动物模型进行比较。研究了南极磷虾脂质对实验小鼠的生长发育、脂肪及糖代谢的影响。结果发现,总能量摄入基本相同的情况下,高脂饮食更易导致肥胖,其中棕榈油及极性物质易导致动物体内脂肪聚集,南极磷虾脂质对体重控制有正面效应;高脂饮食小鼠体重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小鼠的体重增加,其中棕榈油组小鼠和高脂组小鼠的体重增重相对较多,分别为11.45±0.19 g和10.05±0.14 g;饲料添加南极磷虾脂质及添加极性物质喂养小鼠体重增重相对较少,分别为7.88±0.16 g和8.49±0.13 g;棕榈油及棕榈油基极性物质对高脂膳食背景实验小鼠的脂代谢和糖代谢造成了紊乱,对其组织细胞也有一定损伤,增加了实验小鼠罹患心血管疾病及糖尿病风险;实验小鼠摄入富含ω-3 PUFA、磷脂、虾青素、维生素E等天然抗氧化成分的南极磷虾脂质后发现,其肝脏中调控脂质合成的上游基因Srebp-1c表达下调、调控脂质氧化分解的相关基因PPARα及其下游基因表达上调,这说明南极磷虾脂质可降低实验小鼠体内脂肪积累效应,降低了罹患相关疾病风险。

二、超临界CO_2流体提取虾青素的工艺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超临界CO_2流体提取虾青素的工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典型水产品中虾青素精准检测及对D-半乳糖致衰老小鼠肝保护作用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1章 虾青素的定性、定量分析及生物活性研究进展
    1.1 虾青素简介
        1.1.1 虾青素的结构及存在形态
        1.1.2 虾青素的来源
        1.1.3 虾青素的生理功能及应用
    1.2 虾青素提取及检测方法研究进展
        1.2.1 虾青素的提取方法
        1.2.1.1 溶剂提取法
        1.2.1.2 超临界CO_2辅助提取
        1.2.1.3 负压空化法
        1.2.1.4 微波辅助提取法
        1.2.1.5 超声波辅助提取法
        1.2.1.6 其他方法
        1.2.2 不同形态虾青素的分离纯化
        1.2.2.1 薄层层析法
        1.2.2.2 柱层析法
        1.2.2.3 高效液相色谱法
        1.2.3 虾青素的定性、定量检测方法
        1.2.3.1 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
        1.2.3.2 薄层色谱法
        1.2.3.3 高效液相色谱法
        1.2.3.4 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
    1.3 虾青素生物活性研究进展
        1.3.1 抗氧化作用
        1.3.2 增强免疫力
        1.3.3 抗癌作用
        1.3.4 其他作用
    1.4 研究内容、目的意义和技术路线
        1.4.1 研究目的和意义
        1.4.2 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
第2章 典型水产品中虾青素及衍生物质谱库的构建与应用
    2.1 实验材料和仪器设备
        2.1.1 材料与试剂
        2.1.2 仪器与设备
    2.2 实验方法
        2.2.1 标准溶液的配制
        2.2.2 样品前处理
        2.2.3 仪器检测方法
        2.2.3.1 色谱条件
        2.2.3.2 质谱条件
    2.3 数据处理
    2.4 结果与讨论
        2.4.1 虾青素及其衍生物质谱数据发掘
        2.4.2 虾青素及其衍生物质谱确证数据库的构建
        2.4.3 典型水产品中虾青素及其衍生物分子种组成和含量分析
        2.4.3.1 雨生红球藻中虾青素及其衍生物组成和含量
        2.4.3.2 克氏原螯虾不同部位中虾青素及其衍生物组成和含量
        2.4.3.3 南极磷虾不同部位中虾青素及其衍生物组成和含量
        2.4.3.4 南美白对虾不同部位中虾青素及其衍生物组成和含量
        2.4.3.5 中华绒螯蟹不同部位中虾青素及其衍生物组成和含量
        2.4.3.6 虹鳟不同部位中虾青素及其衍生物组成和含量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水解条件对酯态虾青素组成和定量分析的影响
    3.1 实验材料与仪器设备
        3.1.1 材料与试剂
        3.1.2 仪器与设备
    3.2 实验方法
        3.2.1 南极磷虾中单、双酯虾青素的分离和鉴定
        3.2.1.1 单、双酯的分离
        3.2.1.2 单、双酯的鉴定
        3.2.2 酶解法测定
        3.2.2.1 酶解流程
        3.2.2.2 虾青素的提取和测定
        3.2.2.3 单因素试验
        3.2.2.4 正交实验
        3.2.3 皂化法测定
        3.2.3.1 虾青素含量的测定
        3.2.3.2 酯态虾青素组成分析
    3.3 数据处理
    3.4 结果与讨论
        3.4.1 单、双酯质谱裂解信息及鉴定结果
        3.4.2 虾青素酯酶解过程中含量的变化
        3.4.2.1 酶解法单因素实验结果
        3.4.2.2 酶解法正交实验结果
        3.4.2.3 最佳工艺条件验证
        3.4.3 虾青素酯皂化过程中含量的变化
        3.4.4 酶解和皂化过程中虾青素几何异构体的变化
        3.4.5 皂化过程中酯态虾青素组成变化规律
        3.4.6 典型水产品中虾青素酯的测定方法比较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不同来源虾青素对D-半乳糖致衰老小鼠肝脏的保护作用
    4.1 实验材料与仪器设备
        4.1.1 材料与试剂
        4.1.2 仪器与设备
    4.2 实验方法
        4.2.1 D-半乳糖致小鼠衰老模型建立
        4.2.2 MDA含量、T-AOC和抗氧化相关酶活性的测定
        4.2.3 荧光定量PCR检测抗氧化酶和凋亡相关酶的m RNA表达
        4.2.4 肝脏组织病理学分析
    4.3 数据处理
    4.4 结果与分析
        4.4.1 不同来源虾青素对小鼠体质量和肝脏系数的影响
        4.4.2 不同来源虾青素对小鼠肝脏中抗氧化相关指标的影响
        4.4.3 不同来源虾青素对小鼠肝脏中Ⅱ期解毒/抗氧化酶和凋亡相关酶mRNA表达的影响
        4.4.4 肝组织病理学观察
    4.5 讨论
        4.5.1 不同来源虾青素对小鼠肝脏系数和肝细胞结构的影响
        4.5.2 不同来源虾青素对小鼠肝脏抗氧化能力的影响
        4.5.2.1 对MDA含量和抗氧化酶活力的影响
        4.5.2.2 对Ⅱ期解毒/抗氧化酶m RNA表达的影响
        4.5.3 不同来源虾青素对小鼠肝脏凋亡相关酶m RNA表达的影响
    4.6 本章小结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硕士期间发表论文
致谢

(2)对虾加工下脚料的综合提取技术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甲壳素
    1.1 概述
    1.2 提取方法
        1.2.1 酸碱法
        1.2.2 酶解法
        1.2.3 微生物发酵法
        1.2.4 离子液体法
2 蛋白质
    2.1 概述
    2.2 提取方法
        2.2.1 碱法
        2.2.2 酶法
        2.2.3 微生物发酵法
3 虾青素
    3.1 概述
    3.2 提取方法
        3.2.1 碱法
        3.2.2 溶剂萃取法
        3.2.3 酶法
        3.2.4 超临界CO2萃取法
        3.2.5 离子液体-盐双水相萃取
4 脂肪
    4.1 概述
    4.2 提取方法
        4.2.1 溶剂萃取法
        4.2.2 酶辅助法
        4.2.3 超临界CO2萃取法
        4.2.4 亚临界萃取法
5 结语

(3)植物乳杆菌CHU-R中虾青素提取工艺及产业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2 虾青素概述
        1.2.1 虾青素结构和性质
        1.2.2 虾青素的功能及应用
        1.2.3 天然虾青素的来源
        1.2.4 天然虾青素的提取
    1.3 植物乳杆菌概述
    1.4 超临界流体萃取技术
    1.5 研究目标与研究内容
        1.5.1 研究目标
        1.5.2 研究内容
第二章 菌体破壁及虾青素提取皂化工艺研究
    2.1 实验材料及试剂
        2.1.1 实验试剂
        2.1.2 实验材料
    2.2 实验仪器
    2.3 实验设计与方法
        2.3.1 菌体脱水及含水量的测定方法
        2.3.2 菌体破壁及表征方法
        2.3.3 制粒方法
        2.3.4 SCCO_2协同提取方法
        2.3.5 传统有机溶剂提取方法
        2.3.6 虾青素酯皂化和HPLC检测方法
        2.3.7 定量方法
    2.4 结果与讨论
        2.4.1 乳杆菌破壁实验
        2.4.2 SCCO_2提取实验
        2.4.3 虾青素酯皂化实验
        2.4.4 虾青素提取结果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虾青素粗提物的纯化鉴定及稳定性研究
    3.1 实验材料及试剂
        3.1.1 实验材料
        3.1.2 实验试剂
    3.2 实验仪器
    3.3 实验设计与方法
        3.3.1 元素分析
        3.3.2 薄层色谱
        3.3.3 柱层析
        3.3.4 纯度检测方法
        3.3.5 Uv-vis表征方法
        3.3.6 化学显色方法
        3.3.7 FT-IR表征方法
        3.3.8 HRMS表征方法
        3.3.9 GC-MS表征方法
        3.3.10 稳定性分析方法
    3.4 结果与讨论
        3.4.1 元素分析结果
        3.4.2 展开剂筛选结果
        3.4.3 柱层析结果
        3.4.4 化学显色反应结果
        3.4.5 Uv-vis表征结果
        3.4.6 HPLC检测结果
        3.4.7 FT-IR表征结果
        3.4.8 HRMS表征结果
        3.4.9 GC-MS表征结果
        3.4.10 稳定性分析结果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乳杆菌破壁提取放大试验及产业化分析
    4.1 实验材料及试剂
    4.2 实验仪器
    4.3 实验设计与方法
        4.3.1 破壁放大方法
        4.3.2 表征方法
        4.3.3 提取放大方法
    4.4 结果与讨论
        4.4.1 破壁结果
        4.4.2 SCCO_2提取结果
        4.4.3 产业化分析
    4.5 本章小结
结论和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附件

(4)柑橘皮渣超临界CO2萃取及其d-柠檬烯潜在利用价值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文献综述
    1.1 柑橘资源概况
    1.2 柑橘皮渣利用研究进展
    1.3 d-柠檬烯研究进展
    1.4 超临界CO_2萃取结合分子蒸馏技术的应用研究
    1.5 天然提取物在化妆品行业的应用
第2章 引言
    2.1 研究目的和意义
    2.2 研究的技术路线
第3章 材料与方法
    3.1 实验材料
    3.2 主要试剂和仪器设备
    3.3 实验方法
    3.4 数据统计分析
第4章 结果与分析
    4.1 柑橘皮渣精油的萃取
    4.2 柑橘皮渣精油GC-MS成分检测及d-柠檬烯含量分析
    4.3 分子蒸馏法对超临界柑橘皮渣精油中d-柠檬烯得率的影响
    4.4 超临界柑橘皮渣精油富集前后d-柠檬烯相对含量变化
    4.5 柑橘皮渣d-柠檬烯超临界CO_2萃取结合分子蒸馏整体工艺
    4.6 护肤乳液的功能性分析
第5章 讨论
    5.1 柑橘皮渣精油最佳萃取方法
    5.2 不同分离参数对柑橘皮渣精油d-柠檬烯富集效果的影响
    5.3 柑橘皮渣d-柠檬烯超临界CO_2萃取结合分子蒸馏的技术可行性
    5.4 超临界柑橘皮渣精油作为护肤乳液核心成分的应用评价
第6章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参研课题

(5)不同来源虾青素提取、纯化及定量检测方法的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引言
2 虾青素
    2.1 虾青素的结构及存在形式
    2.2 虾青素天然来源
    2.3 虾青素的生物活性及应用
3 不同来源虾青素的提取方法
    3.1 破壁方法
        3.1.1 机械破壁法
        3.1.2 生物酶解破壁法
        3.1.3 化学破壁法
        3.1.4 破壁新技术
    3.2 虾青素的提取方法
        3.2.1 溶剂提取
        3.2.2 超临界CO2辅助提取
        3.2.3 负压空化法
        3.2.4 微波辅助提取法
        3.2.5 超声波辅助提取法
        3.2.6 其他方法
    3.3 虾青素的分离纯化方法
        3.3.1 薄层层析法
        3.3.2 柱层析法
        3.3.3 高效液相色谱法
4 虾青素的定量检测方法
    4.1 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
    4.2 薄层色谱法
    4.3 高效液相色谱法
    4.4 高效液相色谱-质谱联用法
5 结论

(6)夏侧金盏花中虾青素酯类化合物皂化及其它化合物的分离鉴定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化合物结构式
引言
第一章 绪论
    1.1 夏侧金盏花的研究进展
        1.1.1 夏侧金盏花介绍
        1.1.2 夏侧金盏花的虾青素
        1.1.3 夏侧金盏花中化合物
        1.1.4 侧金盏花属植物中化合物
    1.2 虾青素的发展及研究现状
        1.2.1 虾青素简介
        1.2.2 虾青素来源
        1.2.2.1 化学合成
        1.2.2.2 生物来源
        1.2.2.3 分子改造
        1.2.3 虾青素提取方式
        1.2.4 虾青素检测方法
        1.2.5 虾青素的皂化实验
        1.2.6 虾青素的功能及应用
        1.2.6.1 虾青素的功能
        1.2.6.2 虾青素的应用
    1.3 本论文的研究意义、主要内容及创新点
第二章 虾青素酯的皂化水解
    2.1 实验部分
        2.1.1 实验试剂及仪器
        2.1.2 实验方法和步骤
        2.1.2.1 样品处理
        2.1.2.2 皂化条件选择
        2.1.2.3 皂化后脂肪酸分析
        2.1.2.4 虾青素含量分析
    2.2 实验结果与讨论
        2.2.1 样品TLC分析
        2.2.2 皂化实验
        2.2.2.1 皂化溶液浓度
        2.2.2.2 皂化时间影响
        2.2.2.3 碱量的影响
        2.2.3 皂化后脂肪酸分析
        2.2.4 皂化后虾青素含量
        2.2.4.1 样品处理结果
        2.2.4.2 皂化实验
        2.2.4.3 虾青素含量
        2.2.4.4 皂化后虾青素鉴定
    2.3 小结
第三章 夏侧金盏花中化合物的分离鉴定
    3.1 实验部分
        3.1.1 实验试剂及仪器
        3.1.2 实验方法和步骤
        3.1.2.1 样品处理
        3.1.2.2 化合物活性测试
    3.2 实验结果与讨论
        3.2.1 化合物的结构鉴定
        3.2.1.1 新化合物的结构鉴定
        3.2.1.2 已知化合物的结构鉴定
        3.2.2 化合物AA1 合成途径分析
        3.2.3 化合物物理性质和波谱数据
        3.2.4 部分化合物生物活性研究
        3.2.4.1 DPPH活性测试
        3.2.4.2 抑菌活性测试
    3.3 小结
第四章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附录 化合物AA1的谱图
致谢

(7)南极磷虾油的分级制备及功能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写符号说明
第一章 绪论
    1.1 南极磷虾概述
        1.1.1 南极磷虾的生物资源量
        1.1.2 南极磷虾的开发现状
    1.2 南极磷虾油的主要组成
        1.2.1 脂质类别
        1.2.2 脂肪酸组成
        1.2.3 微量成分
    1.3 南极磷虾油的制取
        1.3.1 溶剂提取
        1.3.2 无溶剂提取
        1.3.3 超临界/亚临界流体提取
        1.3.4 酶法辅助提取
    1.4 南极磷虾油的生理活性
        1.4.1 抗炎作用
        1.4.2 预防心血管疾病
        1.4.3 支持妇女健康
        1.4.4 神经保护作用
        1.4.5 抗癌作用
    1.5 南极磷虾油的市场化现状及存在问题
    1.6 立题背景及意义
    1.7 论文主要研究内容
第二章 不同溶剂提取对南极磷虾油品质的影响
    2.1 引言
    2.2 材料与仪器
        2.2.1 实验材料与试剂
        2.2.2 实验仪器与设备
    2.3 实验方法
        2.3.1 南极磷虾油的提取
        2.3.2 南极磷虾油得率的计算
        2.3.3 南极磷虾油中磷脂的测定
        2.3.4 南极磷虾油总脂脂肪酸的组成测定
        2.3.5 南极磷虾油磷脂及甘三酯组分中脂肪酸组成的测定
        2.3.6 南极磷虾油中微量物质的测定
        2.3.7 数据分析
    2.4 结果与讨论
        2.4.1 不同溶剂所提取的南极磷虾油的得率
        2.4.2 不同溶剂所提取的南极磷虾油的磷脂含量及组成
        2.4.3 不同溶剂所提取的南极磷虾油中的脂肪酸组成及其在磷脂及甘三酯中的分布
        2.4.4 不同溶剂所提取的南极磷虾油的微量物质组成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南极磷虾油的分级制备
    3.1 引言
    3.2 材料与仪器
        3.2.1 实验材料与试剂
        3.2.2 实验仪器与设备
    3.3 实验方法
        3.3.1 南极磷虾油的分级制备工艺流程
        3.3.2 各级提取的脂质得率及脂质提取率的计算
        3.3.3 南极磷虾油中磷脂的测定及各级磷脂提取率的计算
        3.3.4 南极磷虾油脂肪酸组成的测定
        3.3.5 南极磷虾油中微量物质的测定及各级微量物质提取率的计算
        3.3.6 南极磷虾粉中总脂的提取
        3.3.7 数据分析
    3.4 结果与讨论
        3.4.1 南极磷虾粉的总脂以及各主要指标含量
        3.4.2 一级提取南极磷虾油工艺条件的优化
        3.4.3 二级提取南极磷虾油工艺条件的优化
        3.4.4 三级提取南极磷虾油工艺条件的优化
        3.4.5 最优工艺条件下南极磷虾油的分级提取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分级南极磷虾油的抗氧化能力评价
    4.1 引言
    4.2 材料与仪器
        4.2.1 实验材料与试剂
        4.2.2 实验仪器与设备
    4.3 实验方法
        4.3.1 化学法自由基清除能力实验
        4.3.2 细胞法评价磷虾油的抗氧化性能
        4.3.3 Oxitest仪测定氧化诱导时间
        4.3.4 Schaal烘箱加速储藏实验
        4.3.5 数据分析
    4.4 结果与讨论
        4.4.1 分级南极磷虾油的化学清除自由基能力
        4.4.2 分级南极磷虾油的细胞内抗氧化能力(CAA)
        4.4.3 分级南极磷虾油的氧化诱导时间
        4.4.4 Schaal烘箱加速储藏实验评价分级南极磷虾油的氧化稳定性
        4.4.5 南极磷虾油的组成与抗氧化能力之间的相关性探讨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分级南极磷虾油的抗炎活性研究
    5.1 引言
    5.2 材料与仪器
        5.2.1 实验材料与试剂
        5.2.2 实验仪器与设备
    5.3 实验方法
        5.3.1 RAW264.7 细胞培养的基本操作
        5.3.2 细胞活力的测定
        5.3.3 NO生成量的测定
        5.3.4 ELISA法测定细胞因子TNF-α、IL-1β、IL-6 的分泌量
        5.3.5 TNF-α、IL-1β、IL-6、iNOS和 COX-2 的基因相对表达量的测定
        5.3.6 数据分析
    5.4 结果与讨论
        5.4.1 分级南极磷虾油对RAW264.7 细胞活力的影响
        5.4.2 分级南极磷虾油对RAW264.7 炎症细胞产NO的影响
        5.4.3 分级南极磷虾油对RAW264.7 细胞炎症因子分泌量的影响
        5.4.4 分级南极磷虾油对RAW264.7 细胞炎症基因表达的影响
        5.4.5 南极磷虾油组成与细胞抗炎活性之间的相关性探讨
    5.5 本章小结
主要结论与展望
论文创新点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作者在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8)雨生红球藻中虾青素类成分的提取分离及活性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前言
    1.1 虾青素类成分研究概况
        1.1.1 结构及存在形式
        1.1.2 来源
        1.1.3 生物活性
        1.1.4 开发与应用
    1.2 传统提取分离方法研究概况
        1.2.1 雨生红球藻中虾青素类成分提取方法
        1.2.2 雨生红球藻中虾青素类成分分离纯化方法
    1.3 现代提取分离技术研究概况
        1.3.1 负压空化法
        1.3.2 低温高压破碎提取技术
        1.3.3 超临界CO_2萃取技术
        1.3.4 工业色谱分离纯化技术
    1.4 本课题的目的意义及主要内容
        1.4.1 课题的研究目的及意义
        1.4.2 课题主要研究内容
第二章 雨生红球藻中虾青素类单体分离及鉴定研究
    2.1 仪器与材料
        2.1.1 仪器与设备
        2.1.2 材料与试剂
    2.2 方法与结果
        2.2.1 提取与分离
        2.2.2 结构鉴定
        2.2.3 本章小结
第三章 虾青素类成分的分析方法建立
    3.1 仪器与材料
        3.1.1 仪器与设备
        3.1.2 材料与试剂
    3.2 方法与结果
        3.2.1 紫外分光光度法测定
        3.2.2 高效液相法测定
        3.2.3 本章小结
第四章 雨生红球藻虾青素类成分的低温高压提取工艺研究
    4.1 仪器与材料
        4.1.1 仪器与设备
        4.1.2 材料与试剂
    4.2 方法与结果
        4.2.1 低温高压破碎提取工艺研究
        4.2.2 高压超临界CO_2萃取工艺研究
        4.2.3 高压超临界CO_2提取物质量评价
        4.2.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主要游离虾青素化合物的工业色谱纯化制备工艺研究
    5.1 仪器与材料
        5.1.1 仪器与设备
        5.1.2 材料与试剂
    5.2 方法与结果
        5.2.1 虾青素酯的皂化方法
        5.2.2 工业色谱纯化制备工艺研究
        5.2.3 工艺验证试验
        5.2.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雨生红球藻相关提取部位及游离虾青素活性评价
    6.1 仪器与材料
        6.1.1 仪器与设备
        6.1.2 材料与试剂
    6.2 方法与结果
        6.2.1 抗氧化活性评价
        6.2.2 抗肿瘤活性评价
        6.2.3 本章小结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
    7.1 研究结果
    7.2 创新点
    7.3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9)雨生红球藻生长及其虾青素累积过程中植物色素作用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虾青素概述
        1.1.1 虾青素结构及性质
        1.1.2 虾青素的来源
    1.2 雨生红球藻
        1.2.1 影响雨生红球藻生长的因素
        1.2.2 影响雨生红球藻积累虾青素的因素
        1.2.3 天然虾青素提取方法
    1.3 研究目的及意义
第二章 添加色素对雨生红球藻生长的影响
    2.1 材料与设备
        2.1.1 实验材料
        2.1.2 实验所用仪器
        2.1.3 实验试剂
    2.2 实验方法
        2.2.1 实验仪器的灭菌
        2.2.2 培养基的配制
        2.2.3 雨生红球藻的扩大培养
        2.2.4 雨生红球藻生长曲线的测定
        2.2.5 细胞密度和相对生长量关系曲线
        2.2.6 雨生红球藻培养单因素实验
    2.3 结果与讨论
        2.3.1 相对生长量与细胞密度关系曲线图
        2.3.2 雨生红球藻FACHB-712 生长曲线
        2.3.2 番茄红素对雨生红球藻生长的影响
        2.3.3 β-胡萝卜素对雨生红球藻生长的影响
        2.3.4 玉米黄素对雨生红球藻生长的影响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添加色素对虾青素积累量的影响
    3.1 材料与设备
        3.1.1 实验原料
        3.1.2 实验设备
        3.1.3 实验试剂
    3.2 实验方法
        3.2.1 雨生红球藻藻液的准备
        3.2.2 诱导雨生红球藻产生虾青素
        3.2.3 虾青素含量测定
    3.3 结果与讨论
        3.3.1 番茄红素对雨生红球藻积累虾青素的影响
        3.3.2 β-胡萝卜素对雨生红球藻积累虾青素的影响
        3.3.3 玉米黄素对雨生红球藻积累虾青素的影响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植物色素作用机制分析
    4.1 前言
    4.2 材料与设备
        4.2.1 实验原料
        4.2.2 实验设备
        4.2.3 实验试剂
    4.3 实验方法
        4.3.1 酶基因的引物设计
        4.3.2 雨生红球藻总RNA的提取
        4.3.3 合成及验证cDNA
        4.3.4 测定雨生红球藻虾青素合成相关酶基因表达量
        4.3.5 数据处理
    4.4 结果与讨论
        4.4.1 提取的RNA样品
        4.4.2 反转录结果检测
        4.4.3 雨生红球藻虾青素合成相关酶基因表达量分析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10)南极磷虾脂质分离制备与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写符号对照表
第一章 绪论
    1.1 南极磷虾概论
        1.1.1 南极磷虾的资源
        1.1.2 南极磷虾的利用状况
    1.2 南极磷虾脱水概论
        1.2.1 南极磷虾脱水研究现状
        1.2.2 南极磷虾干品评价现状
    1.3 南极磷虾脂质制备概论
    1.4 南极磷虾脂质性质及其品质评价现状
    1.5 南极磷虾脂质生理功能研究概况
    1.6 立题背景及意义
    1.7 本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第二章 南极磷虾适温脱水研究
    2.1 引言
    2.2 材料与方法
        2.2.1 实验材料
        2.2.2 实验仪器
        2.2.3 实验方法
        2.2.3.1 南极磷虾及其脂质基本指标分析
        2.2.3.2 南极磷虾水分分布分析
        2.2.3.3 南极磷虾脱水处理
        2.2.3.4 南极磷虾水分活度及玻璃化转变温度检测
        2.2.3.5 南极磷虾粉色泽及微观结构检测
        2.2.3.6 南极磷虾脱水消耗时间和能量计算
        2.2.3.7 南极磷虾脂质制备
        2.2.3.8 南极磷虾脂质酸价检测
        2.2.3.9 南极磷虾脂质脂肪酸检测
        2.2.3.10 南极磷虾脂质中虾青素检测
        2.2.4 统计学分析
    2.3 结果与讨论
        2.3.1 南极磷虾基本组分分析
        2.3.2 脱水方式及最佳脱水条件研究
        2.3.2.1 南极磷虾不同脱水方式水分迁移规律研究
        2.3.2.2 南极磷虾不同温度热泵脱水效率研究
        2.3.2.3 脱水过程南极磷虾水分活度和玻璃化转变温度的变化
        2.3.2.4 不同水分点耦合脱水效果研究
        2.3.3 耦合脱水对南极磷虾及其脂质的影响
        2.3.3.1 不同脱水方式对南极磷虾干品微观构造的影响
        2.3.3.2 不同脱水方式对南极磷虾干品色泽的影响
        2.3.3.3 南极磷虾耦合脱水效果分析
        2.3.4 南极磷虾干品(粉)评价体系初探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南极磷虾脂质亚临界流体制备研究
    3.1 引言
    3.2 材料与方法
        3.2.1 实验材料
        3.2.2 实验仪器
        3.2.3 实验方法
        3.2.3.1 南极磷虾脂质分离方法
        3.2.3.2 南极磷虾脂质分离效率计算
        3.2.3.3 南极磷虾脂质酸价及过氧化值测定
        3.2.3.4 南极磷虾脂质中磷脂成分检测
        3.2.3.5 南极磷虾脂质中脂肪酸组成分析
        3.2.3.6 南极磷虾脂质中虾青素及维生素含量分析
        3.2.3.7 HS-SPME-GC-MS分析
        3.2.4 统计学分析
    3.3 结果与讨论
        3.3.1 不同亚临界流体对南极磷虾脂质分离研究
        3.3.2 亚临界丁烷不同提取条件对南极磷虾脂质提取的影响
        3.3.3 南极磷虾脂质亚临界流体萃取动力学研究
        3.3.4 亚临界丁烷分离南极磷虾脂质条件响应面优化
        3.3.4.1 数学模拟
        3.3.4.2 方差分析
        3.3.4.3 交互作用
        3.3.4.4 模型参数及验证
        3.3.5 亚临界丁烷较佳条件分离脂质比较研究
        3.3.5.1 南极磷虾脂质提取条件及提取率的比较
        3.3.5.2 南极磷虾脂质性质及组成比较研究
        3.3.5.3 南极磷虾脂质虾青素及维生素A及维生素E比较研究
        3.3.5.4 南极磷虾脂质特征挥发性成分比较研究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南极磷虾脂质性质及成分研究
    4.1 引言
    4.2 材料与方法
        4.2.1 实验材料
        4.2.2 实验仪器
        4.2.3 实验方法
        4.2.3.1 南极磷虾脂质抗氧化检测方法
        4.2.3.2 南极磷虾甘三酯和磷脂分离及其脂肪酸分析
        4.2.3.3 南极磷虾甘三酯Sn-2脂肪酸分析
        4.2.3.4 南极磷虾脂质磷脂组成及磷脂分子种分析
        4.2.3.5 南极磷虾脂质中微量组分分析
        4.2.3.6 南极磷虾脂质挥发性成分分析
        4.2.4 统计学分析
    4.3 结果与讨论
        4.3.1 南极磷虾脂质抗氧化性能研究
        4.3.2 南极磷虾脂质甘三酯研究
        4.3.3 南极磷虾脂质磷脂研究
        4.3.3.1 南极磷虾脂质中磷脂组成及其脂肪酸分析
        4.3.3.2 南极磷虾脂质中磷脂分子种分析
        4.3.4 南极磷虾脂质中虾青素等微量组分研究
        4.3.5 南极磷虾脂质中挥发性成分研究
        4.3.6 南极磷虾脂质品质评价体系初探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南极磷虾脂质生物学评价
    5.1 引言
    5.2 材料与方法
        5.2.1 实验材料
        5.2.2 实验仪器
        5.2.3 实验方法
        5.2.3.1 棕榈油基极性物质测定及分离
        5.2.3.2 实验小鼠的分组与喂养
        5.2.3.3 实验小鼠葡萄糖耐量的测定
        5.2.3.4 实验小鼠生物组织的收集
        5.2.3.5 实验小鼠肝脏的组织化学分析
        5.2.3.6 实验小鼠血清生物化学指标测定
        5.2.3.7 实验小鼠肝脏脂肪酸特征分析
        5.2.3.8 实验小鼠肝脏中相关基因表达水平的测定
        5.2.4 统计学分析
    5.3 结果与讨论
        5.3.1 棕榈油基极性物质测定及分离
        5.3.2 南极磷虾脂质对实验小鼠摄食及生长的影响
        5.3.3 南极磷虾脂质对实验小鼠脂代谢及肝脏组织的影响
        5.3.4 南极磷虾脂质对实验小鼠氧化应激性及肝脏功能的影响
        5.3.5 南极磷虾脂质对实验小鼠肝脏脂肪酸组成的影响
        5.3.6 南极磷虾脂质对实验小鼠糖代谢的影响
        5.3.7 南极磷虾脂质对实验小鼠肝脏中相关基因表达的影响
    5.4 本章小结
主要结论与展望
    主要结论
    展望
论文创新点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作者在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四、超临界CO_2流体提取虾青素的工艺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典型水产品中虾青素精准检测及对D-半乳糖致衰老小鼠肝保护作用的研究[D]. 高岩. 上海海洋大学, 2021(01)
  • [2]对虾加工下脚料的综合提取技术研究进展[J]. 李雨霖,余炼,倪婕,姜毅,江虹锐,刘小玲. 食品工业科技, 2020(23)
  • [3]植物乳杆菌CHU-R中虾青素提取工艺及产业化研究[D]. 刘萧峰. 华南理工大学, 2020(02)
  • [4]柑橘皮渣超临界CO2萃取及其d-柠檬烯潜在利用价值研究[D]. 邓敏. 西南大学, 2020(01)
  • [5]不同来源虾青素提取、纯化及定量检测方法的研究进展[J]. 高岩,邢丽红,孙伟红,吴旭干,祖露. 食品安全质量检测学报, 2020(05)
  • [6]夏侧金盏花中虾青素酯类化合物皂化及其它化合物的分离鉴定研究[D]. 李莉. 青岛大学, 2019(02)
  • [7]南极磷虾油的分级制备及功能评价[D]. 谢丹. 江南大学, 2019(01)
  • [8]雨生红球藻中虾青素类成分的提取分离及活性评价[D]. 方婷. 广东药科大学, 2019(02)
  • [9]雨生红球藻生长及其虾青素累积过程中植物色素作用机制研究[D]. 李佩. 济南大学, 2019(01)
  • [10]南极磷虾脂质分离制备与评价[D]. 孙德伟. 江南大学, 2018(12)

标签:;  ;  ;  ;  ;  

超临界CO_2流体提取虾青素的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