栀子三黄滴耳液治疗慢性中耳炎临床观察

栀子三黄滴耳液治疗慢性中耳炎临床观察

一、栀子三黄滴耳液治疗慢性中耳炎临床观察(论文文献综述)

秦晏平[1](2021)在《疏风化痰净耳汤联合西药治疗化脓性中耳炎的临床观察》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探讨疏风化痰净耳汤联合西药治疗化脓性中耳炎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50例化脓性中耳炎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75例。对照组给予常规西医抗感染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加用疏风化痰净耳汤口服治疗。比较两组患者临床症状恢复时间、听力功能指标及分泌物病原菌清除率。结果:观察组各项临床症状恢复时间均短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纯音气导听阈、气骨导差均低于治疗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纯音气导听阈、气骨导差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分泌物病原菌清除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疏风化痰净耳汤联合西药治疗化脓性中耳炎疗效较好,可显着缓解患者耳痛症状,消退鼓膜红肿,改善其听力功能指标。

梁咏诗[2](2020)在《抗中耳炎的超声敏感型丹参酮-姜黄素共晶复合物的构建与评价》文中指出中耳炎是临床常见发病率极高的耳科疾病,目前主要采用全身给药与局部应用滴耳液给药相结合对其进行治疗。但应用的药物多为抗生素,具有一定的耳毒性,长期应用会造成药源性听力损失。再者,抗生素的滥用容易导致细菌产生耐药性,对中耳炎的治疗效果产生一定影响。中药是我国医药宝库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独特的配伍规律及安全有效性已为数千年的临床实践所证明。目前中药走向现代化主要面临的问题是中药大部分为难溶性药物,导致药物的生物利用度较低,限制了中药在临床的进一步应用。因此结合现代药剂学研究成果,合理构建具有现代化的中药复方递药系统,为新型中药复方应用提供借鉴。本课题设计了一个由丹参酮ⅡA、姜黄素组成的声敏型共晶复合物递药系统,并将其应用于中耳炎的治疗。将丹参酮ⅡA和姜黄素制成API-API型药物共晶以改善丹参酮ⅡA、姜黄素的溶解度,使药物充分发挥良好的协同抗菌作用。此外本文还利用姜黄素自身的声敏性质,将声动力疗法与化学疗法有机结合,应用声敏剂介导的声动力抗菌化学疗法进一步充分发挥协同抗菌的疗效,构建了抗菌性能更佳、无潜在耐药性及无明显副作用的新型超分子复合物递药系统,并将其应用于中耳炎的治疗。首先采用溶析结晶法制备丹参酮ⅡA-姜黄素共晶复合物,通过改变溶剂、良溶剂/不良溶剂比例、药物浓度及比例和壳聚糖浓度进行丹参酮ⅡA-姜黄素共晶复合物的处方工艺筛选。然后采用粒径(DLS)和电位分析(ZP)、扫描电镜(SEM)、粉末X射线衍射分析(PXRD)、傅立叶红外光谱(FTIR)及差式扫描量热法(DSC)对其进行表征。结果表明,制得的丹参酮ⅡA-姜黄素共晶复合物在SEM下呈现纤维状的针状晶体,平均粒径约为650 nm,分散性好,带有大量的正电荷。PXRD、FTIR及DSC结果均显示成功制备丹参酮ⅡA-姜黄素共晶复合物。其次,采用K-B纸片扩散法、微量肉汤二倍稀释法、棋盘微量稀释法、时间-杀菌曲线评价丹参酮ⅡA-姜黄素共晶复合物的抗菌性能,结果发现该共晶复合物具有良好的抗菌作用,且丹参酮ⅡA与姜黄素之间存在协同抗菌作用。采用荧光成像共定位、扫描电镜(SEM)对丹参酮ⅡA-姜黄素共晶复合物的抗菌机制进行初步的研究,结果显示该共晶复合物的抗菌机制可能是通过改变细菌细胞膜的通透性进而破坏细菌细胞膜的完整性,从而发挥良好的抗菌作用。通过鼓室注射金黄色葡萄球菌菌悬液建立豚鼠急性化脓性中耳炎模型,造模3 d后连续给药3 d,在第7 d取样进行细菌培养菌落计数。实验结果发现丹参酮ⅡA-姜黄素共晶复合物和造模组相比,细菌培养菌落总数显着下降,表明所制备的共晶复合物具有良好的抗菌作用,可对化脓性中耳炎疾病进行治疗。然后,考察了姜黄素作为声敏剂介导的声动力抗菌疗法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抗菌作用。研究结果发现,姜黄素的浓度及菌悬液浓度与抗菌效果呈正相关。与姜黄素相比,丹参酮ⅡA-姜黄素共晶复合物具有相似的声动力抗菌作用,表明丹参酮ⅡA-姜黄素共晶复合物可作为声敏剂达到良好的声动力抗菌作用,且从侧面证明制备的丹参酮ⅡA-姜黄素共晶复合物具有明显提高丹参酮ⅡA和姜黄素的溶解度的作用。最后,初步建立丹参酮ⅡA-姜黄素共晶复合物递药系统,以生物相容性的材料制备得的微管作为“炮筒”,全氟壬烷乳剂为发射动力,丹参酮ⅡA-姜黄素共晶复合物为“子弹”,期望在超声作用下全氟壬烷乳剂以声致液滴蒸发的原理产生气泡,推动药物的跨鼓膜的递送,并发挥声动力抗菌作用。但目前仅建立了该递药系统,其递送能力及疗效还需进一步考察。综上所述,本研究将中药活性成分与现代科技技术有机结合,设计了一种具有良好抗菌作用的丹参酮ⅡA-姜黄素超声敏感型共晶复合物,并初步建立丹参酮ⅡA-姜黄素共晶复合物递药系统,为新型递药系统的设计提供了新的设计思路,在治疗中耳炎疾病中具有较高的潜在应用价值。

唐浩斌,陈舒华[3](2019)在《我国慢性化脓性中耳炎的中西医诊疗进展》文中研究说明慢性化脓性中耳炎是耳科常见的慢性疾病,是一种慢性的化脓性炎性疾病,主要累及中耳腔、乳突腔的粘膜及骨质。多年以来,我国的现代医学及传统医学对慢性化脓性中耳炎的诊治均有丰厚的认知,现综述如下。

王可超,周密群[4](2018)在《芪丹泻肝托毒方联合抗生素治疗化脓性中耳炎45例》文中研究表明慢性化脓性中耳炎(chronic suppurative otitis media,CSOM)是临床耳鼻喉科的常见病,多数是由于急性化脓性中耳炎迁延不愈,导致细菌侵入中耳黏膜、骨膜或达到深层骨质,造成不可逆损伤[1]。主要临床表现为耳内长期或间歇流脓、鼓膜穿孔,听力下降伴有头晕耳鸣,甚至造成耳聋,严重者会引起严重的颅内、外并发症,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2]。临床分为单纯型、骨疡型及胆脂瘤型3种,其中单纯

周欢[5](2017)在《脓耳辨证论治的古今文献研究》文中指出研究目的:课题主要对脓耳的辨证论治规律进行研究,通过对古代和现代文献的查阅和研究,对资料的整理和分析,总结古代和现代医家对脓耳的辨证论治等方面的规律,提出治疗脓耳的辨证论治之法,希望对现代医学研究和临床治疗脓耳提供参考。研究方法:本课题通过各种检索方式,确定入选文献,并对文献整理总结后,通过对比分析,对治疗脓耳的证治规律及用药进行比较,确定古今治疗脓耳的异同点,并提出个人观点,以供参考。研究对象来源:古文献主要查阅各年代医家着作,查找记录与脓耳有关文献并精读总结,确定入选文献。现代文献主要选取自1990年至2016年在国内学术期刊中公开发表的与治疗脓耳相关的中医及中西医文献。文献纳入标准:文章内容与脓耳治疗有关。文章发表单位属于国家新闻出版署正规法定刊物,时间为1990年到2016年间。患者明确诊断为脓耳,文章所报道病例数不少于10例。辨证分型治疗明确者优先。方药纳入标准:为中药或中西医结合用药。方药有明确药物组成,治疗效果获得认可。外治、内服药物均可入选。方药排除标准:只有西药治疗。方剂组成不明确。数据库的建立:使用Excel软件建立研究数据库。其内容主要包括:病因病机、治法、方药等。使用Excel软件,对所要研究的内容进行分析,得出结果。研究结果:(1)纳入研究文献:古代文献共从45部医家着作中查找到52卷与脓耳病因病机或治疗用药有关内容。现代文献通过维普、知网等数据库检索,共检索与脓耳有关文献430篇,再进行高级检索关键字“化脓性中耳炎”“中医”、“脓耳”等,对每篇文献进行细读总结后,排除不符合研究标准文献,共筛选出符合条件文献61篇。(2)病因病机学分析:古代文献中,论述脓耳与脏腑之关系,主要可分为:与肾相关:共23篇,其中肾气热结12篇,肾气虚7篇,肾阴虚4篇。与肝相关:共11篇,肝胆火盛8篇,肝风妄动3篇。与心相关:共7篇,心火亢盛1篇,风热邪毒随心经上壅6篇。与脾相关:共4篇,脾虚胃湿4篇。与肺相关:共1篇,肺气虚1篇。现代61篇文献主要从肺、肝、脾、肾四脏论治。主要可分为:与肺相关:共36篇,肺经风热36篇。与肝相关:共35篇,肝胆火盛26篇,风热外侵随肝经上犯耳窍9篇。与肾相关:共21篇,肾元亏损21篇。与脾相关:共27篇,脾胃虚弱27篇。(3)辨证论治分析古代医家主要将脓耳分为六种证型:肾气热结证、肝胆火盛证、肾元亏损证、风热外侵证、脾虚胃湿证、肝风妄动证。现代医家主要将脓耳分为四种证型:风热外侵证、脾胃虚弱证、肝胆火盛证次、肾元亏损证。(4)用药分析:古代外用药以解毒杀虫燥湿止痒药(矾石统一用白矾代替)、开窍药(麝香、冰片)、拔毒化腐生肌药(铅粉、轻粉)、活血化瘀药(干胭脂)为主。古代内服药用药以清热药(地黄、栀子、黄芩、赤芍、牡丹皮、连翘、野菊花、天花粉、玄参)、解表药(柴胡、防风、升麻、蔓荆子、荆芥、牛蒡子)、补气药(甘草、人参、山药、黄芪)、利水渗湿药(茯苓、木通、泽泻、车前子)为主。现代外用药出现频率最高的分别是清热药(黄连、黄柏、苦参、黄芩)、开窍药(冰片、麝香)、解毒杀虫燥湿止痒药(白矾)。现代内服药出现频率较高的为清热药(金银花、蒲公英、黄芩、黄柏、野菊花、玄参、连翘)、补气药(甘草、黄芪、白术、党参、山药)、利水渗湿药(茯苓、薏苡仁、泽泻、车前子)、解表药(白芷、柴胡、防风、升麻)。讨论:通过学习总结与脓耳相关的古今文献,本文对脓耳的病因病机、辨证思路、辨证论治等提出了讨论意见。本人认为脓耳的辨证治疗与外科学治疗疮疡之法有异曲同工之妙。可将脓耳的发病分为前、中、后三期,前期采用“消”法,中期采用“托”法,后期采用“补”法,此三法灵活运用于每一期的治疗当中。前期的主要证型有肺经风热证、少阳风热证、肝胆火盛证;中期的主要证型为脾虚湿滞证;后期的主要证型有肾阴亏虚证、肾阳亏虚证。

潘万兴[6](2017)在《针刺配合西药治疗急性化脓性中耳炎临床观察及实验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临床研究部分目的:通过随机对照的方法比较针刺结合西药为主的治疗组和以西药为主的对照组的疗效优劣及不良反应,对急性化脓性中耳炎中西医结合治疗方法的临床疗效进行客观评价。方法:将60例符合纳入标准的急性化脓性中耳炎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0例。治疗组采用针刺耳门、听会、翳风、足三里、丘墟,并采用0.3%氧氟沙星滴耳液滴耳治疗,对照组采用单纯西药治疗,针刺每日1次,连续5次,休息2天为1周,西药每日1次,共2周。治疗结束后比较两组患者临床改善总有效率及不良反应率,以评估针刺对本病疗效的影响。结果:治疗组与对照组患者临床改善总有效率分别为92.9%、82.8%,治疗组临床改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K0.05)。而治疗组与对照组患者耳部刺痛发生率分别为3.57%、10.34%,耳部瘙痒发生率分别为7.14%、13.79%,治疗组患者耳部刺痛及耳部瘙痒发生率虽都低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相比于西药组,针刺联合西药治疗急性化脓性中耳炎具有缓解患者病情,减少不良反应,预后优势明显等优点,具有临床推广使用价值。实验研究部分目的:通过观察电针及氧氟沙星滴耳液分别对急性化脓性中耳炎模型的大鼠血清中致炎因子TNF-α、IL-6、耳蜗血流动力学指标及炎症状态等相关指标的改变,探讨电针对本病的作用机制。方法:挑选39只符合标准的雄性大鼠接受急性中耳炎模型造模,造模成功后(造模过程中死亡3只)随机分成3组,每组12只。造模3天后,①组给予0.2ml的0.9%氯化钠盐水滴耳,②组采用皮内针电针大鼠双侧耳部,治疗20min,③组给予氧氟沙星滴耳液0.2ml滴耳。各组均2次/天,共治疗7天。各组测定血清致炎因子TNF-a、IL-6在造模前、造模完成后、治疗3天、治疗7天后的水平;试验结束后再各自检测耳蜗微循环血液流动学指标,包括耳蜗血流量、平均动脉压;处死豚鼠后记录中耳炎症情况及细菌培养计数。结果:电针组和西药组的血清致炎因子TNF-a、IL-6低于对照组,差异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5);电针组与西药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实施干预的两个组与对照组比较,平均动脉压、耳蜗血流量等血流动力学指标都有所上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P<0.05);实施干预的两组之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实施干预的两组与对照组比较,中耳炎症评分、细菌培养计数水平都有所下降,差异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1);实施干预的两组之间比较,中耳炎症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细菌培养计数差异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电针或氧氟沙星滴耳液均能够降低血清致炎因子以及升高平均动脉压、耳蜗血流量,降低中耳炎症评分及减少细菌培养计数,具有加快耳蜗微循环血流及杀菌、消炎的优点,使其促进豚鼠中耳炎达到痊愈。在抗菌方面,电针较氧氟沙星西药组效果更佳,具有临床推广使用价值。

徐志立,张莹,陶小军,张明波,窦德强,康廷国[7](2017)在《中药与抗感染西药联用中的增效减毒相互作用》文中研究说明提高抗感染药物合理用药水平一直是临床研究的热点,而耐药性的产生与不断提高是抗感染药物使用中的主要问题。该文讨论中药与抗感染药物联用中发生的增效减毒的有益相互作用,为临床更合理使用抗感染药物提供新的思路和选择。

王志坚(Wong Chi Kin)[8](2016)在《《临证指南医案》中黄柏应用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通过研究《临证指南医案》中黄柏的应用规律,并与本草文献和《伤寒杂病论》内对黄柏之运用作比较,探索黄柏在应用规律和温病学派对伤寒之继承和发扬,总结黄柏之功效及运用原则,为现代中医临床正确地运用黄柏的依据。方法:以《临证指南医案》为基础,分析有关黄柏运用和含有黄柏的医案,对其病种、症状、证型、病程长短、就诊次数和各卷门中的应用、病机、望诊、舌诊、脉象、黄柏配伍、成方等,采用EXCEL建立数据库,整理相关数据,应用IBM SPSS Statistics 20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在《临证指南医案》记载有关黄柏的医案中,(1) 10卷中各卷都有应用黄柏的医案,但其应用次数不同,其中卷七应用最多,共应用26次,占应用总数的25.2%;其次是卷三,共应用21次,占应用总数的20.4%。(2) 62门中共有39门应用黄柏,应用频次最多的依次为淋浊、遗精、痿、痢、便闭、疝、虫、便血、痹等。(3) 绝大部分医案全程运用黄柏,共80则,占所有103则医案的77.7%。(4) 记载的诊次一般为1次,共占所有医案的66.0%。其次为2次,占15.5%。(5) 应用黄柏医案遍及8大现代医学系统,应用较多的系统依次为消化、运动、泌尿、生殖、神经、循环等,其中消化系统最多(34次,33.0%)。(6) 只有3次论及患者舌象情况,其中舌白、舌干苔白、舌灰边白各1次。(7) 全书合共有23处记载脉象。依次序出现次数最多为数脉, 其后为其他相兼脉,沉脉,弦脉,细脉,实脉,洪大脉,散脉,濡脉及革脉。(8) 最多见的证型为实证(多为湿热、热毒、心肝肠实火),近45%,而虚证(多为肝、肾单独或同时阴虚)稍多于虚实夹杂证(多为肾虚合并湿热,或心肾不交)(9) 根据《医学心悟》治病八法,除汗法和吐法外,其余下、和、温、清、消、补,六法都有医案记录。其中以清兼补法用最多。其后依次为清法,温补法,清和法,消法,清兼下法,消补法,温下法与补法。。(10)共有103条含黄柏组方,共采用四种剂型,其中采用汤剂69条,占67%;丸剂31条,占30%。(11)含黄柏的成方只有9条,其中出现最多的是滋肾丸,共出现12次,占所有成方的31.6%;其次安胃丸7次,占18.4%。成方以丸剂多见,共出现30次,占78.9%;其次为汤剂,出现7次,占18.4%;散剂出现1次,占2.7%。(12)与黄柏配伍最多的中药依次是黄连、茯苓、知母、泽泻、熟地黄、白芍、川萆薛、生地、人参、肉桂、龟版(连同龟甲)、广皮、牛膝、山栀、青皮、茅苍术、川楝子、当归。配伍次数最多的是黄连,共28次,占4.1%。(13) 标记了7中炮制类型的黄柏,分别为:炒焦黄柏、炒黑黄柏、略炒黄柏、盐水炒黄柏、炒黄柏、黄柏、生黄柏。运用最多的是黄柏,共应用93次,占总数的90.3%。(14) 共有8处记载黄柏的用量,用量从5分到8两不等。结论:(1) 叶氏使用黄柏的医案多是一两剂药即对症取效,而且多在全程或前期就使用黄柏。疗效之显着,反映了叶氏辩证能力超群,或者揭示黄柏使用指征的把握其实并不困难。(2) 叶氏应用黄柏治疗的病症广泛,月.不同的炮制方法,能分治表里上、中、下三焦,或趋降其寒性,增加其疗效。但其主治仍离不开其清热燥湿,泻火除蒸,解毒疗疮,苦寒坚阴等。(3) 黄柏药性苦寒最善清化湿热,滋阴降火。故望诊中出现湿热蕴结(色黄、形膨、胀、肿)、湿热熏蒸蒙蔽清窍(色苍、神呆、迷、欲昏),叶氏承《神农本草经》之旨,认为黄柏善解湿热蕴结,可使湿去热走,燥湿而不伤阴。或阴虚火旺(形瘦)、虚火上炎(色赤)等证候是叶氏使用黄柏的指征,叶氏多次提及黄柏的潜阳、和阳功效。(4) 叶氏在医案中只有3次论及舌象。分别为舌白、舌干苔白、舌灰边白。证明黄柏在炮制后,寒性趋降,但仍能保持其化湿特性。(5) 所有黄柏医案中未见迟脉、结代脉等脉象,笔者认为若遇寒邪凝滞证型不宜用黄柏。(6) 脾胃虚弱、肾阴阳两虚、或素体虚寒者,慎用黄柏,或师李东垣法配伍健脾胃药或师朱丹溪法配伍补肾药。叶氏不只是一味使用黄柏泻实火,解热毒,还用来清虚火、潜阳、和阳,黄柏祛湿,湿去热走而阳气归源。(7) 清补法之所以使用最多,这是由于这些医案中,都不是以黄柏作为主药的缘故。(8) 叶氏擅长使用黄柏与其它药味配伍,实现相须为用或制约温燥药药性。(9) 叶氏使用含黄柏的内服膏剂和酊剂,这种剂型创新值得后世借鉴和研究。(10) 叶氏继承并进一步发扬了李东垣独创的滋肾丸,大胆创新性地使用滋肾丸治疗多种病症如肝风、遗精、淋浊、便闭、疝、诸痛等,并取得良效。叶氏安胃丸是在仲景《伤寒论》中乌梅丸化裁而来,体现了叶氏对经方的传承与创新。(11) 叶氏采用含黄柏成方时多选丸剂,表明其使用黄柏每次量少,且不入汤剂水提取药理成分,而以吞服为主的用药特色。(12) 叶氏认为黄柏炒制的辅料及程度如果不同,可能引起不同的疗效药性药理变化。(13) 叶氏使用黄柏量小效宏的临床经验值得进一步深入研究。

韩浩伦,丁瑞英,吴玮[9](2008)在《化脓性中耳炎药物治疗进展》文中提出

张丹丹[10](2008)在《复方滴耳液治疗急性化脓性中耳炎的临床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探讨自制复方滴耳液治疗急性化脓性中耳炎的临床疗效,并从理论和临床研究两个方面系统探讨复方滴耳液治疗急性化脓性中耳炎的机制。方法:临床选择符合纳入标准的急性化脓性中耳炎患者40例(40耳),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用复方滴耳液滴耳,对照组用0.25%氯霉素眼药水滴耳,观察两组的临床疗效。结果:临床研究显示,治疗7天后,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0%,对照组总有效率为85%,经Ridit分析,u=0.7668,P>0.05,说明治疗组与对照组之间无显着性差异,但治疗组对急性化脓性中耳炎具有一定的有效性、安全性、实用性,并且动物实验已证明复方滴耳液的半数致死量结果与人临床拟用量相比,其用药安全范围大。结论:急性化脓性中耳炎是临床常见的一种耳病,若失治误治,可引起颅内、外并发症,而常规卡那霉素、庆大霉素和多粘菌素等药物具有内耳毒性作用,可引起感音性神经性聋,同时动物实验证明氯霉素可引起听力下降,且为不可逆性,从而使耳科用药受到极大限制,所以研制了中药滴耳液治疗本病。总之,复方滴耳液治疗急性化脓性中耳炎在临床应用上有着更广泛的前景。

二、栀子三黄滴耳液治疗慢性中耳炎临床观察(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栀子三黄滴耳液治疗慢性中耳炎临床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1)疏风化痰净耳汤联合西药治疗化脓性中耳炎的临床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1.2 诊断标准
    1.3 纳入标准
    1.4 排除标准
2 治疗方法
    2.1 对照组
    2.2 观察组
3 疗效观察
    3.1 观察指标
    3.2统计学方法
    3.3 结果
4 讨论

(2)抗中耳炎的超声敏感型丹参酮-姜黄素共晶复合物的构建与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引言
    1.1 共晶概述
        1.1.1 超分子化学概述
        1.1.2 药物共晶概述
        1.1.3 共晶的制备与表征
        1.1.4 共晶的应用
    1.2 中耳炎概述
        1.2.1 中耳感染概述
        1.2.2 中耳炎概述
        1.2.3 中耳炎的临床表现
        1.2.4 中耳炎的治疗
    1.3 中药在抗菌领域的应用
        1.3.1 中药在抗微生物感染中应用
        1.3.2 中药在抗菌方面的研究
    1.4 抗菌药物-丹参酮 ⅡA、姜黄素
        1.4.1 丹参酮 ⅡA 及姜黄素的结构和理化性质
        1.4.2 丹参酮 ⅡA 及姜黄素在中医和现代医学中的作用
        1.4.3 姜黄素及丹参酮 ⅡA 在抗菌方面的研究
        1.4.4 丹参酮 ⅡA、姜黄素的配伍应用
    1.5 超声协同抗菌概述
        1.5.1 声动力抗菌化学疗法
        1.5.2 超声与中药结合在抗菌方面的研究
    1.6 本课题的研究内容及意义
第二章 丹参酮ⅡA-姜黄素共晶复合物的制备
    2.1 材料
        2.1.1 仪器
        2.1.2 试剂
        2.1.3 供试病原菌
    2.2 方法
        2.2.1 丹参酮 ⅡA 和姜黄素体外分析方法的建立
        2.2.2 丹参酮ⅡA-姜黄素共晶复合物的制备
        2.2.3 丹参酮ⅡA-姜黄素共晶复合物的工艺优化
    2.3 结果与讨论
        2.3.1 方法专属性
        2.3.2 标准曲线与线性范围
        2.3.3 丹参酮ⅡA-姜黄素共晶复合物的工艺优化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丹参酮ⅡA-姜黄素共晶复合物的表征及体外评价
    3.1 材料
        3.1.1 仪器
        3.1.2 试剂
        3.1.3 供试细胞
    3.2 方法
        3.2.1 粒径与电位
        3.2.2 SEM
        3.2.3 PXRD
        3.2.4 DSC
        3.2.5 FTIR
        3.2.6 饱和溶解度的测定
        3.2.7 稳定性的考察
        3.2.8 细胞毒性的考察
    3.3 结果与讨论
        3.3.1 粒径及电位
        3.3.2 SEM
        3.3.3 PXRD
        3.3.4 DSC
        3.3.5 FTIR
        3.3.6 饱和溶解度的测定
        3.3.7 稳定性
        3.3.8 细胞毒性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丹参酮ⅡA-姜黄素共晶复合物的抗菌活性及其机制研究
    4.1 材料
        4.1.1 仪器
        4.1.2 试剂
        4.1.3 供试病原菌
        4.1.4 实验动物
    4.2 方法
        4.2.1 菌种的活化及菌悬液的准备
        4.2.2 抑菌圈的测定
        4.2.3 MIC及 MBC的测定
        4.2.4 棋盘微量稀释法
        4.2.5 杀菌曲线
        4.2.6 豚鼠中耳炎模型中的抗菌活性
        4.2.7 荧光成像观察细菌细胞膜的完整性
        4.2.8 SEM观察细菌细胞膜的形态
    4.3 结果与讨论
        4.3.1 丹参酮ⅡA-姜黄素共晶复合物的体外抗菌活性
        4.3.2 丹参酮ⅡA-姜黄素共晶复合物的体内抗菌性能
        4.3.3 丹参酮ⅡA-姜黄素共晶复合物的抗菌机制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丹参酮ⅡA-姜黄素共晶复合物的声敏抗菌特性及递药系统的构建
    5.1 材料
        5.1.1 仪器
        5.1.2 试剂
        5.1.3 供试病原菌
    5.2 方法
        5.2.1 菌种的活化及菌悬液的准备
        5.2.2 姜黄素的声敏抗菌活性
        5.2.3 丹参酮ⅡA、姜黄素及壳聚糖物理混合物的声敏抗菌活性
        5.2.4 丹参酮ⅡA-姜黄素超分子共晶的声敏抗菌活性
        5.2.5 发射装置微管的制备及表征
        5.2.6 全氟壬烷乳剂的制备及表征
        5.2.7 丹参酮ⅡA-姜黄素共晶复合物递药系统的构建
        5.2.8 丹参酮ⅡA-姜黄素共晶复合物递药系统载药量的测定
    5.3 结果与讨论
        5.3.1 姜黄素的声敏抗菌活性
        5.3.2 丹参酮ⅡA、姜黄素及壳聚糖物理混合物的声敏抗菌菌落计数
        5.3.3 丹参酮ⅡA-姜黄素共晶复合物的声敏抗菌活性
        5.3.4 微管的SEM表征
        5.3.5 全氟壬烷乳剂的表征
        5.3.6 丹参酮ⅡA-姜黄素共晶复合物递药系统载药量的测定
        5.3.7 CLSM观察丹参酮ⅡA-姜黄素共晶复合物递药系统的构建情况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3)我国慢性化脓性中耳炎的中西医诊疗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概述和历史
2 病因
3 诊断与分型
4 西医治疗CSOM
    4.1 手术治疗
    4.2 抗感染治疗
5 中医治疗CSOM
    5.1 内治法
    5.2 外治法
6 中西医结合治疗CSOM
7 总结

(4)芪丹泻肝托毒方联合抗生素治疗化脓性中耳炎45例(论文提纲范文)

1 临床资料
2 方法
    2.1 治疗方法
    2.2 疗效标准
    2.3 观察指标
    2.4 统计学分析
3 结果
    3.1 两组患者临床疗效的比较
    3.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听力测试结果的比较
    3.3 两组患者复发情况比较
4 讨论

(5)脓耳辨证论治的古今文献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部分 现代西医学研究
    1. 化脓性中耳炎的病因
    2. 病理改变
    3. 主要临床表现
    4. 化脓性中耳炎的诊断
    5. 化脓性中耳炎的鉴别
    6. 化脓性中耳炎的治疗
第二部分 古代医家对脓耳的认识
    1. 病名认识
    2. 病因病机认识
    3. 古代治疗
第三部分 现代中医认识
    1. 病因病机认识
    2. 中医辨证论治
    3. 中医现代文献
第四部分 研究结果
    1. 研究目的及方法
    2. 确定研究文献
    3. 研究结果
    4. 常用药物性味归经
    5. 常用药物现代药理研究
第五部分 脓耳辨证论治的讨论
    1. 脓耳病因病机探讨
    2. 脓耳辨证论治思路探讨
    3. 脓耳的辨证论治
    4. 脓耳外治探讨
    5. 总结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
    参考文献
致谢

(6)针刺配合西药治疗急性化脓性中耳炎临床观察及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文献研究
    第一节 临床部分
        一、祖国医学对急性化脓性中耳炎的研究近况
        (一) 耳的认识
        (二) 古代文献对本病的认识
        (三) 祖国医学治疗本病的研究概况
        二、现代医学对急性化脓性中耳炎的研究
        (一) 病因
        (二) 生理病理
        (三) 西医治疗
        (四) 综合治疗
    第二节 实验部分
        一、小鼠中耳炎模型的建立
        二、建立小鼠中耳炎模型
        三、小结
第二章 临床研究
    第一节 临床部分
        一、研究设计
        (一) 研究目的
        (二) 研究对象
        (三) 研究方法
        (四) 统计分析
        二、结果与分析
        (一) 基本情况
        (二) 结果
    第二节 动物实验部分
        一、材料与方法
        (一) 材料
        (二) 实验方法
        二、研究内容
        (一) 观察指标
        (二) 统计学处理
        三、结果与分析
        (一) 实验动物死亡情况
        (二) 实验观察指标结果
    第三节 讨论
        一、临床研究部分
        二、动物试验部分
        三、创新性
        四、不足与展望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详细摘要

(7)中药与抗感染西药联用中的增效减毒相互作用(论文提纲范文)

1 β-内酰胺类与中药联用的增效减毒相互作用
2 大环内酯类、林可霉素类及多肽类与中药联用的增效减毒相互作用
3 氨基糖苷类与中药联用的增效减毒相互作用
4 四环素类与中药联用的增效减毒相互作用
5 人工合成抗菌药与中药联用增效减毒的相互作用
6 抗病毒药、抗真菌药与中药联用增效减毒的相互作用
7 小结

(8)《临证指南医案》中黄柏应用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部分 文献研究
    1.1 《临证指南医案》相关研究进展
        1.1.1 《临证指南医案》中单味药的应用研究进展
        1.1.2 《临证指南医案》中对某病用药规律的研究进展
    1.2 黄柏相关研究进展
        1.2.1 地道沿革
        1.2.2 分布
        1.2.3 性状
        1.2.4 炮制
        1.2.5 性味归经
        1.2.6 功效主治及相关论述
        1.2.7 现代应用
        1.2.8 张仲景对黄柏的方证研究
        1.2.9 近代名老中医对黄柏用药的体会
        1.2.10 黄柏配伍研究进展
        1.2.11 黄柏药理研究进展
        1.2.12 黄柏安全性研究进展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2.1 临床资料
        2.1.1 资料来源
        2.1.2 研究对象
        2.1.3 纳入标准
        2.1.4 排除标准
    2.2 研究步骤
        2.2.1 分析黄柏的药性与功效
        2.2.2 分析黄柏在经方中的应用
        2.2.3 筛选医案
        2.2.4 收集数据,建立数据库
        2.2.5 统计分析
    2.3 研究结果
        2.3.1 黄柏在各卷中的应用情况
        2.3.2 黄柏在各门中的应用情况
        2.3.3 黄柏在病程不同时期的应用情况
        2.3.4 医案中患者的就诊次数
        2.3.5 所论述症状在现代医学系统中的分类情况
        2.3.6 医案中所论述望诊的情况
        2.3.7 医案中所论述舌象的情况
        2.3.8 医案中所论述脉象的的情况
        2.3.9 含黄柏医案的证型及脏腑虚实分布情况
        2.3.10 医案选用的治法分布情况
        2.3.11 含有黄柏的成方
        2.3.12 黄柏成方在各卷中的应用情况
        2.3.13 各门中含黄柏成方应用的情况
        2.3.14 各条含黄柏成方在各门中详细应用情况
        2.3.15 各条含黄柏成方在不同证型中的详细应用情况
        2.3.16 各条含黄柏成方在阴阳辩证中的应用情况
        2.3.17 各条含黄柏成方在各脏腑中的应用情况
        2.3.18 含有黄柏组方的剂型分布
        2.3.19 与黄柏配伍的药味及其频次
        2.3.20 各种炮制黄柏的运用情况
        2.3.21 各种黄柏的用量统计
第三部分 讨论
    3.1 黄柏在《临证指南医案》中各卷、门、系统应用的分析
    3.2 《临证指南医案》中应用黄柏医案病证虚实、病位、病机与治则、治法的分析
    3.3 《临证指南医案》中应用黄柏医案望诊的分析
    3.4 《临证指南医案》中应用黄柏医案切诊的分析
    3.5 《临证指南医案》中应用黄柏医案的病程及就诊次数的分析
    3.6 《临证指南医案》中应用黄柏医案的成方及其在卷门中分布情况的分析
    3.7 《临证指南医案》中应用黄柏医案组方剂型的分析
    3.8 《临证指南医案》中黄柏与药味配伍的分析
    3.9 《临证指南医案》中黄柏炮制种类的分析
    3.10 经方与《临证指南医案》中黄柏用量的对比分析
    3.11 黄柏的药用忌宜
第四部分 结语
第五部分 参考文献
第六部分 附录
第七部分 致谢

(9)化脓性中耳炎药物治疗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病因及病理
2 全身药物治疗
3 局部药物治疗
    3.1 局部用药的选择原则
    3.2 用药前的清洗工作
    3.3 局部药物选择
4 中西医结合治疗

(10)复方滴耳液治疗急性化脓性中耳炎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前言
文献综述
    1 祖国医学对急性化脓性中耳炎的认识
        1.1 病名和证候表现的认识
        1.2 病因病机的认识
    2 现代医学对急性化脓性中耳炎病因病机的认识
    3 中医药治疗
        3.1 内服疗法
        3.2 外治疗法
        3.3 内外联合治疗
        3.4 辩证论治
        3.5 经验方治疗
        3.6 针刺治疗
        3.7 中药注射液
    4 现代医学治疗进展
        4.1 西医治疗
        4.2 中西医结合综合治疗
        4.3 复方滴耳液现代药理研究
临床研究
    1 临床资料
    2 临床试验方法
    3 结果与分析
讨论与体会
致谢
参考文献

四、栀子三黄滴耳液治疗慢性中耳炎临床观察(论文参考文献)

  • [1]疏风化痰净耳汤联合西药治疗化脓性中耳炎的临床观察[J]. 秦晏平. 中国民间疗法, 2021(16)
  • [2]抗中耳炎的超声敏感型丹参酮-姜黄素共晶复合物的构建与评价[D]. 梁咏诗. 广东药科大学, 2020(01)
  • [3]我国慢性化脓性中耳炎的中西医诊疗进展[J]. 唐浩斌,陈舒华. 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 2019(37)
  • [4]芪丹泻肝托毒方联合抗生素治疗化脓性中耳炎45例[J]. 王可超,周密群. 中国中医药科技, 2018(05)
  • [5]脓耳辨证论治的古今文献研究[D]. 周欢. 云南中医学院, 2017(02)
  • [6]针刺配合西药治疗急性化脓性中耳炎临床观察及实验研究[D]. 潘万兴.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17(01)
  • [7]中药与抗感染西药联用中的增效减毒相互作用[J]. 徐志立,张莹,陶小军,张明波,窦德强,康廷国. 时珍国医国药, 2017(01)
  • [8]《临证指南医案》中黄柏应用的研究[D]. 王志坚(Wong Chi Kin).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16(11)
  • [9]化脓性中耳炎药物治疗进展[J]. 韩浩伦,丁瑞英,吴玮. 总装备部医学学报, 2008(04)
  • [10]复方滴耳液治疗急性化脓性中耳炎的临床研究[D]. 张丹丹. 长春中医药大学, 2008(04)

标签:;  ;  ;  ;  ;  

栀子三黄滴耳液治疗慢性中耳炎临床观察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