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药物分子设计中心成立

北京药物分子设计中心成立

一、北京药物分子设计中心成立(论文文献综述)

张玥[1](2021)在《BM2通道蛋白质子传递的影响因素及其与质子通道阻断剂相互作用的理论研究》文中认为流行性感冒病毒(简称流感)引起的传染性极强的急性呼吸道传染严重威胁着人类生命健康和社会经济发展。据世界卫生组织统计,季节性流感每年都会造成数百万例严重病例,并导致数十万人死亡。人类流感主要由甲型和乙型流感病毒引起,乙型流感病毒引起的疾病占流感病毒感染总数约为50%。位于流感病毒包膜上的通道蛋白M2,可以在酸性环境下激活并传递质子,在病毒的复制、出芽等生命活动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阻断M2通道蛋白质子传递就可阻止病毒脱壳,从而阻止病毒RNA释放到细胞质中,达到中断病毒早期复制的目的,起到抗流感病毒的作用。迄今为止,尚无有效的靶向乙型流感病毒抑制剂。研发抗乙型流感病毒药物是应对流感大规模爆发的迫切需要。功能域高度保守的乙型流感病毒通道蛋白(BM2)被视为抗乙型流感的理想靶点。BM2通道蛋白质子传递过程的深入研究,对探讨该蛋白的生理机制具有重要意义,可为抗乙型流感病毒药物研发提供可靠的理论依据。BM2通道蛋白以同源四聚体的形式发挥其生理功能。2009年,James J Chou等人通过突变和质子流实验指出,位于BM2通道蛋白N端的极性丝氨酸三联体的突变会显着降低通道的质子传导率。Mei Hong课题组的NMR实验以及Gai Feng课题组的荧光光谱结果表明,BM2通道蛋白的构象以及与质子传递密切相关的水合作用可能会受到负电细胞膜环境和胆固醇的影响。上述研究工作提出了可能对通道质子传递过程有影响的因素,对BM2通道质子传递过程的理解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但是具体的微观动态机制尚不明确。因此,明确影响BM2通道质子传递的关键因素,阐明其微观作用机制,对相关的实验探索和药物研发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随着科学技术发展,单从生化实验等研究方法研究蛋白质功能已经无法满足科研工作者的需求,这也成为研究蛋白质功能中的艰巨挑战。以计算机模拟技术为依托的分子模拟方法应运而生。近年来,分子模拟技术日益发展,在蛋白质等复杂生物体系的应用为蛋白质结构和功能预测以及蛋白质模型构建提供了全新的手段。同时,对于实验手段难以涉及的研究领域,如蛋白质与抑制剂的相互作用的动态信息和通道蛋白的变构机制等,提供了有力的补充,实现了多学科多领域的交叉结合。现在,分子模拟在化学、物理、生物、医学、材料等诸多研究领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借助计算机技术的分子模拟方法已经成为研究蛋白质结构与功能的有力工具。本论文主要采用分子模拟手段,通过多种分子动力学模拟方法,对BM2通道蛋白质子传递的影响因素以及BM2通道蛋白与目前已有的质子通道阻断剂的相互作用机制进行了系统、深入的理论研究。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极性氨基酸对BM2通道蛋白质子传递的影响为了阐明丝氨酸三联体对BM2通道蛋白质子传递的影响,我们利用分子动力学模拟和计算平均力势(PMF)的方法在原子尺度上研究了丝氨酸三联体对BM2通道蛋白构象、水合作用以及质子传递的影响。分子动力学模拟结果显示,丝氨酸三联体的存在与His19四分体形成稳定的氢键网络,有利于BM2通道C端的打开,通道可以容纳更多的水分子进入,增强通道内水合作用。我们还通过自适应拉伸分子动力学模拟了水合质子在BM2通道内的扩散过程,并计算了相应的PMF值。计算结果表明,丝氨酸三联体形成的极性环境有利于质子在BM2通道蛋白内的扩散和传递。该项研究工作在原子水平上阐述了丝氨酸三联体调控BM2通道蛋白构象,水合作用和质子传递的微观机制,这将有助于我们在原子尺度上进一步了解BM2通道蛋白结构与功能的关系。此外,我们指出丝氨酸三联体所形成的极性环境是影响BM2通道功能的关键因素,这将有助于阻断BM2通道蛋白质子传递的抗乙型流感药物设计。2.细胞膜环境对BM2通道蛋白结构和水合作用的影响为了阐明负电脂质和胆固醇影响BM2通道蛋白功能的微观机制,我们构建了不同的细胞膜环境-BM2通道蛋白复合模型,利用分子动力学模拟方法对不同细胞膜环境下BM2通道蛋白的构象变化和水合作用进行了研究。分子动力学模拟结果表明,在细胞膜中引入负电脂质,细胞膜有序性和膜厚度增加,脂质堆积得更加紧密,通道有更大的打开空间。脂质与BM2通道蛋白C端形成稳定的氢键网络,该氢键网络的存在可以有效维持BM2通道C端处于稳定的打开状态。通道内水密度的计算结果表明,负电脂质的引入可以增强通道内部的水合作用。此外,我们还构建了不同浓度的胆固醇膜环境模型,研究了胆固醇对BM2通道蛋白构象和水合作用的微观调控。结果表明,随着胆固醇在细胞膜环境中占比增加,细胞膜有序性和膜厚度增加,脂质堆积更紧密,通道打开程度增大,通道内部的水合作用增强。该项工作指出了膜环境是影响BM2通道蛋白结构与水合作用的重要因素,明确了BM2通道蛋白膜环境对其功能的微观调控过程,丰富了我们对BM2通道蛋白结构-功能的理解与认识。3.质子通道阻断剂金刚烷胺与BM2通道蛋白的相互作用功能域高度保守的BM2通道蛋白被视为抗乙型流感病毒的有效靶点。但迄今为止,针对BM2通道蛋白的有效抑制剂尚未出现。为了深入了解BM2通道蛋白详细的结构特征信息进行相应的药物研发设计,本工作中,我们通过多种分子动力学模拟方法(包括经典分子动力学模拟、自适应拉伸分子动力学模拟和加速分子动力学模拟)探索了现有的质子通道阻断剂金刚烷胺与BM2通道蛋白的相互作用细节。我们的计算结果表明,金刚烷胺与BM2通道蛋白相互作用遵循结合翻转机制(bind and flip mechanism)。金刚烷胺主要采取up模式结合在BM2通道蛋白N端。当金刚烷胺采取down结合模式时,在BM2通道C端的静电排斥作用驱动下,质子通道阻断剂金刚烷胺会从down模式翻转成up模式。此外,我们还发现质子通道阻断剂金刚烷胺不能有效抑制BM2通道蛋白的另一重要原因是金刚烷胺与BM2通道蛋白内部空腔的空间几何构型不匹配。与此同时,在本工作中,我们还明确了设计靶向BM2通道蛋白的抑制剂应考虑的因素。该项研究结果丰富了BM2通道蛋白结构特征信息,为靶向BM2通道蛋白的抗流感药物设计研发提供了理论依据。

崔佳旭[2](2021)在《贝叶斯图优化:关注成本的网络优化理论与方法》文中认为以网络为主要研究对象的网络科学是发现复杂系统运行规律和释放大数据价值的关键,其正在形成的理论和算法框架将成为众多领域新的驱动力。网络的结构和属性共同决定了网络系统的功能和动力学特性,因此网络科学面临的一个基本研究问题是:如何设计具有最优功能或动力学特性的网络结构和属性,即网络优化问题。目前,随机搜索、演化算法和强化学习方法已被用于解决不同领域的网络优化任务。但这些方法大都忽略了评估成本的问题,为了避免寻优过程陷入局部最优,通常需要评估大量个体来维护种群或训练集的多样性,在求解评估成本高昂和搜索空间巨大的优化问题时需要消耗过多的资源和时间开销。如何突破现有方法的局限性,在提升求解质量的同时显着降低求解成本,是大幅节省设计成本、缩短设计周期的关键,但该问题极具挑战性,迄今仍未取得突破性进展。贝叶斯优化是一种基于模型的全局优化算法,其适合优化评估成本高昂的黑盒函数。这恰好契合了网络优化的特点,有望为关注成本的网络优化提供更加理想的通用求解框架。基于以上认识,本文研究:如何把贝叶斯优化的优势迁移到网络优化问题,以尽可能少的评估成本获得最优目标性质的网络。针对此问题,本文提出了三种新型的贝叶斯图优化方法,主要贡献如下:1)提出基于核学习的贝叶斯图优化方法。该方法通过向量核函数处理明确的显式特征,而把网络直接输入到图核函数自动地提取未知的隐式特征,融合了拓扑结构与图的全局属性信息,同时能够自动地学习特征重要性以及对目标优化问题的认知程度。应用提出的方法求解若干具有实际意义的网络优化任务,具体包括基础设施系统的可靠网络设计、社会网络中最活跃节点识别以及城市交通网络设计问题。在这些现实任务中我们的方法均在最少的评估成本下获得最优解。同时,为路网优化任务提出了全新的基准:开放小区问题。据我们所知,这是首个应用贝叶斯优化处理该问题的工作。此外,根据对实验结果的详细分析,我们建议在求解过程中与其他机器学习技术协作,增加优化过程的可解释性。在开放小区问题中我们发现了若干具有指导意义的、可迁移的知识规则,进而辅助专家决策。2)提出基于深度学习的贝叶斯图优化方法。该方法是国际上首次融合了图神经网络和贝叶斯优化的工作,充分利用图上拓扑结构与所有属性信息,减少评估成本,加速优化过程。由于以图神经网络为基础构建的新型深度概率代理模型能够以数据驱动的方式自动提取图特征,因此可避免文中提出的第一个工作中手工设计图核函数的繁琐工作,且能够直接扩展到其他领域应用。同时,对该方法进行了时间复杂性和收敛性理论分析,这也是首个在理论上保证深度贝叶斯优化收敛性的工作。应用提出的方法处理化学领域分子发现、交通领域路网优化和神经架构搜索等多领域问题,实验结果表明:结构相关属性确实可为网络优化任务提供帮助;该方法可在多个领域问题上得到最优或近似最优解,同时相比于各领域最新技术能够显着降低评估成本。3)提出基于生成模型的贝叶斯图优化方法。目标驱动的图生成模型为网络优化任务提供了一个具有潜力的解决方案。我们从节约评估成本的图生成角度出发,提出一种通用的基于生成模型的贝叶斯图优化方法,解决当前生成方法需较高评估成本的难题,同时突破本文前两项工作需预先给定候选图集合的限制,以尽可能低的成本产生新的、具有最优目标性质的网络。该方法是一个迭代过程,其主要思想是在每次迭代中利用生成模型产生接近最优目标的理想网络集合,然后使用深度贝叶斯优化从候选集中选取最有潜力的网络进行评估。我们应用提出的方法求解分子发现和神经架构搜索两个具有挑战性的现实任务,实验结果表明:该方法在产生最优目标网络的同时,可较最新技术节约30%到95%的评估成本。相信本文提出的三种贝叶斯图优化方法为药物设计、晶体结构优化、电路设计、交通路网优化、材料设计等评估成本高昂的领域提供了有效的解决方案。

叶丽(盖娅丽丽)(Lily Gaia Ye)[3](2021)在《论用艺术提升医学博物馆的公共性》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博物馆不仅作为一个具有历史性、文化性和公共性的展示、教育和休闲的空间,同时也是一个公共文化服务的机构,它是现代语境下文化再生产必不可少的场域。随着社会进入信息数字化的生物医学的21世纪,博物馆正走向多元化的发展方向,尤其是在构建和提升博物馆公共性和民主性方面。博物馆的公共性是现代博物馆进行各项工作的基础,如何创生和提高医学博物馆的公共性就成为了本论文研究讨论的重点。全文主要以艺术的亲和性与数字科技的传播性为视角,以医学博物馆的历史演进、展览藏品、公众教育和公共空间的多重维度为切入点,论文分为六个部分展开研讨。首先,从回顾西方医学博物馆的产生、发展和演变开始,以医学知识的传承记载、人体标本的收藏保存和医学教育为主轴,总结医学博物馆在历史各个阶段的里程碑事件和重要医学发现。接着从回顾艺术与医学的交融演绎的关系入手,分析了艺术对医学的发展进步和传承的历史贡献,艺术品本身和博物馆治疗对人类身心健康和疾病的疗愈功效。其次,结合麦克卢汉提出的“媒介即讯息”理论,拓展了医学博物馆改革的思维模式,讨论了如何在展品和展览空间的设计中注入艺术审美概念,探索运用多媒体、数字技术和人工智能等高新科技来提升医学博物馆对公众的吸引力,从而改善公众教育的可能性。然后,借鉴最前沿的重组教育的理念,分析了在医学博物馆的公众普及教育中如何形成新的学习生态系统,以自主导向的体验式、社会性和分散式学习为特征,创造出特殊的文化景观和开放的公共场域的新型医学博物馆空间,有效地达成普及健康卫生教育的重要职能。探究了在信息网络全球化的后真相时代,医学博物馆在公众健康教育方面不可替代的优势,提出了博物馆公共教育的策略。接着结合布尔迪厄“文化再生产”理论以公众化的视角,阐述了用艺术提升医学博物馆公共性,从而打破现有文化区隔的可能性,推演了艺术与医学的跨界融合将极大程度地推动医学博物馆的健康知识民主化的进程。最后,以列斐伏尔“空间的生产”作为理论原点,首次提出了未来大医学艺术博物馆的概念,结合文化资本再生产理论探究在未来大医学艺术博物馆的再生产模式、路径及其在公众教育方面的策略,展望了未来大医学艺术博物馆对社会福祉和健康文化的贡献。希望该研究结果能为传统医学博物馆的改革和发展提供一些理论参考,对医学博物馆的公共性和公众健康教育的发展和未来布局有一定的借鉴作用。

李瑾[4](2020)在《基于机器学习技术的药物虚拟筛选方法研究》文中认为作为药物研发的起点,苗头化合物的发现对整个研发过程至关重要。虚拟筛选是苗头化合物发现中的一项重要技术,它利用计算机从海量化合物中快速筛选出特定靶标的候选活性分子,大幅减少在生物化学实验阶段受试化合物数量。随着越来越多的蛋白晶体三维结构被解析,苗头化合物发现研究中基于结构的虚拟筛选方法显示出越来越明显的优势。基于结构的虚拟筛选方法依赖分子对接技术。然而,现有分子对接理论本身存在诸多缺陷,并且众多的对接程序性能各异,仅使用分子对接程序的对接及评分功能对化合物进行排序和筛选,在实际使用中往往无法达到稳定且较好的效果。因此,优化分子对接程序、制定筛选方案对提高基于结构的虚拟筛选方法的成功率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本研究利用机器学习技术对虚拟筛选方案进行优化,从三个方面共同提升苗头化合物发现的成功率和效率。一是改进分子对接方法,模拟小分子和靶标蛋白的结合构象;二是建立化合物活性分类方法,预测小分子的活性,针对模拟出的小分子构象进行初步筛选;三是构建蛋白质-配体结合亲和力预测模型,用于预测初步筛选出的小分子与靶标蛋白的结合强度,进行精细筛选。对此三个方面,本文的主要研究工作如下:1.提出一种基于烟花算法的构象搜索方法。首先明确分子对接中构象搜索过程的优化问题表示;其次,设计了烟花算法应用在分子对接问题上的核心策略,如爆炸算子、变异算子以及烟花选择策略等;再次,根据文化基因算法理论,将烟花算法与BFGS拟牛顿搜索算法相结合,利用烟花算法作为全局优化器在搜索空间中快速定位有希望的区域,BFGS拟牛顿搜索算法在局部进行精细搜索,从而加快收敛速度,以及增加找到最优解的机会;最后,将该方法在Autodock Vina的框架上予以实现,编写了分子对接程序FWAVina,并且在标准测试数据集上对FWAVina进行测试,结果显示,与经典对接程序Autodock Vina相比,FWAVina具有更快的收敛速度及更高的分子对接准确性。2.提出一种基于集成学习技术及Spark平台的化合物活性分类方法ENS-VS。首先,通过集成学习技术将蛋白质-配体相互作用特征和配体结构特征进行特征融合,集成支持向量机、朴素贝叶斯及决策树三种分类算法,提高该方法在不同靶标蛋白上的适用性及稳定性,同时解决活性化合物与非活性化合物样本数量严重不平衡的问题。其次,在Spark平台上实现本方法的并行加速,提高从海量化合物中进行活性化合物筛选的执行效率。最后,基于DUD-E标准数据库分别构建蛋白家族特异性模型、靶标特异性模型与通用模型,总结出模型适用标准:当靶标已知的活性化合物较多时,宜采用靶标特异性模型;当靶标已知的活性化合物较少时,宜采用蛋白家族特异性模型;当出现新的靶标蛋白时可采用通用模型。实验结果表明,对比经典的分子对接程序,ENS-VS方法能有效提高活性化合物筛选的命中率,并且ENS-VS方法可以与任意分子对接程序联合使用。3.提出一种基于图注意力网络的蛋白质-配体结合亲和力预测模型ComplexNet。首先,采用图论中的图结构来表示分子结构数据,旨在从原子水平上自动学习特征。其次,本研究在图注意力网络的基础上做出如下改进:一是在图注意力网络中设计了节点动态特征机制,将边信息动态加入节点特征,每个节点特征随聚合节点的不同而动态变化,解决图注意力网络无法处理边信息的问题;二是引入虚拟超级节点作为图级特征聚合机制,将节点级特征表示转换为图级特征表示,使该网络模型能用于图级的预测问题。再次,模型中引入隐层参数硬共享的多任务学习机制,以配体诱铒构象与晶体三维结构的均方根距离(RMSD)预测作为辅助任务,扩大数据集,以提高Complex-Net的泛化性能。最后,采用四种方案对模型性能进行测试,结果表明,在四种方案中Complex-Net预测结果的Pearson相关系数和Spearman相关系数两个指标均优于基准方法RF-Score及基于卷积神网络的代表方法Pafnucy。本文利用机器学习技术改进分子对接程序、建立化合物活性分类方法以及蛋白质-配体亲和力预测模型,从配体结合构象预测、初步筛选和精细筛选三个方面共同提升药物虚拟筛选方法性能。

朱嘉静[5](2020)在《基于机器学习的药物不良反应关键问题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近年来,因药物使用引发的安全性问题受到广泛重视,药物不良反应作为药物安全性研究的重要问题,其已成为继心血管疾病、癌症、感染性疾病后的第四大死亡因素。全球每年因药物不良反应导致的伤残或死亡患者达770000例,不仅对患者造成沉重的经济负担,也对医疗卫生系统造成巨大资源消耗。中药配伍禁忌和化学药物间不良反应是药物不良反应研究的重要研究内容。论文通过设计机器学习模型,构建中药配伍禁忌关系和化学药物间不良反应关系,实现中药配伍禁忌和化学药物间不良反应预测。论文研究工作如下:(1)复杂网络反社区检测能够发现节点间消极关系,中药配伍禁忌可视为中药间的消极关系,鲜见于相同方剂。通过方剂中中药高频共现关系构建中药药对网络,在药对网络中检测中药反社区,实现中药配伍禁忌预测。论文提出两种基于随机块模型的反社区检测算法,通过分析度数和自环因素对随机块模型影响,设计度数随机块模型DBM(Degree stochastic Block Model)和无自环随机块模型NESOM(No s Elf-edge Stochastic bl Ock Model),提出反社区结构评价函数L(C)和Q(C)、反社区结构人工网络DBM-Net(DBM-Network)和NESOM-Net(NESOM-Network)以及反社区检测算法LEOA(Local Expansion Optimization anti-community Algorithm)和NESOM-AC(No s Elf-edge Stochastic bl Ock Model Anti-Community algorithm)。通过引入平衡因子和平衡策略,NESOM-AC算法能检测更平衡的反社区结构,发现反社区中更多消极关系。实验结果表明,所提算法在人工网络和真实网络中均具有较好性能。(2)针对中药配伍禁忌预测问题,提出基于节点非邻居扩张反社区检测和基于节点度数和内外度比例反社区检测的中药配伍禁忌预测算法:REON(Random non-n Eighboring n Ode expansio N)和ANDERATION(ANti-community detection algorithm based on the DEgree and the RATio between the Inner degree and the Outer degree of a Node)。REON算法计算节点间最短距离,设计节点非邻居扩张策略,选择反模块度最大的节点集合实现反社区检测。通过分析节点度数和内外度比例对反社区检测的影响,发现度数大和内外度比例小的节点在反社区中的位置相对固定,故ANDERATION算法优先考虑度数大且内外度比例小的节点实现启发式反社区检测。实验结果表明,所提算法在中药药对网络中能检测中药反社区结构,通过中医专家筛选并验证,所检测反社区内能发现已知配伍禁忌和预测潜在配伍禁忌。(3)为更加准确地实现中药配伍禁忌预测,提出基于三元非负矩阵分解的中药配伍禁忌预测模型IHPreten(Incompatible Herb combinations Prediction with herb attributes and their correlation),基于中药功效和性味属性并结合属性间关联关系,通过假设检验验证中药间功效不相似性和性味不相似性与配伍禁忌间的关系,设计属性不相似性正则项和属性监督正则项,构建中药配伍禁忌预测模型。实验结果表明,所提模型在寒、凉、平、温、热五个配伍禁忌数据集均有较好预测性能,能实现潜在配伍禁忌的预测。(4)针对化学药物间不良反应预测,提出基于多任务多属性学习的化学药物间不良反应预测模型MTMA(Multi-Task Multi-Attribute)和基于依赖性和判别性特征选择的化学药物间不良反应预测模型DGDFS(Dependence Guided Discriminative Feature Selection)。所提模型采用化学药物分子结构和副作用构建化学药物间不良反应关系,引入化学药物属性自表示实现分子结构和副作用矩阵的线性重构。为挖掘引起化学药物间不良反应的关键因素,MTMA模型引入l2,1范数,约束化学药物属性预测矩阵;DGDFS模型基于判别性特征选择策略,对化学药物分子结构和副作用矩阵引入l2,0等式约束,探索引起化学药物间不良反应的判别性分子子结构和副作用。实验结果表明,所提模型针对化学药物间不良反应数据能取得较好预测性能,能挖掘化学药物间不良反应的关键分子子结构和副作用。

教育部[6](2020)在《教育部关于印发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和语文等学科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的通知》文中认为教材[2020]3号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教育厅(教委),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教育局:为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和全国教育大会精神,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完善中小学课程体系,我部组织对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和语文等学科课程标准(2017年版)进行了修订。普通高中课程方案以及思想政治、语文、

王彤[7](2020)在《新三板企业药石科技转板的动因及效应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新三板作为我国中小企业融资的主要场所和多层次资本市场的构成部分,在2013年进行扩容以后呈现高速发展的趋势,目前挂牌公司数量高于沪深交易所上市的公司数量总和。然而,近年来新三板出现流动性日益不足与挂牌企业不断发展的矛盾问题,使得众多优质企业纷纷走向转板,掀起一股转板热潮,而企业面临的转板问题却阻碍了其转板及后续发展。近年来国家对于新三板转板问题做出诸多努力,当前正值新三板进行深度改革,各项制度仍然有完善的空间。本文选取南京药石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药石科技)为研究蓝本,药石科技作为成功转板企业中历时最短和转板后股价最高的企业,深度剖析其转板前因后果及所遇问题对于新三板流动性改善、促进企业转板以及转板后企业的发展具有较高价值。本文主要采用案例分析法、定量分析与定性分析、对比分析以及事件研究法分析的方法来进行综合探究药石科技转板的环境现状、动因及效应,剖析本案例的前因后果,最后总结分析新三板转板企业在转板前后过程中遇到一系列问题,找出相应的问题解决措施。通过分析论证,本文的主要结论如下:(1)在新三板市场现状和药石科技转板环境方面,自2006年以来新三板市场规模整体呈现出先升后降的状态,且制造业企业居于多数,转板企业也逐渐增多且审核趋严,同时,通过分析宏微观环境发现药石科技转板前处于有利环境之中。(2)基于药石科技转板的动因研究得出,新三板市场流动性不足、转板政策以及区域资本市场发展从外部促使药石科技转板,而在融资、品牌建设、技术创新的需求进一步导致公司产生转板动机,且转板可行性分析是必要前提。(3)通过分析药石科技的转板效应可知,从市场层面来看,药石科技转板后股价表现较好,且股票流动性得到显着改善。从公司层面分析得出,转板后,公司融资、品牌价值和技术创新方面皆有良好效果,在财务效应和公司价值方面,转板上市使得药石科技公司整体财务状况良好,公司市值和战略价值也在创业板实现大幅度提升。(4)基于转板前后面临的流动性问题、转板成本以及后续风险方面提出相应建议:从提升新三板流动视角研究,提出“适时推出混合做市交易模式”、“建立以流动性为目标的做市商评价激励机制等改善举措,基于推动新三板企业转板的角度提出”完善转板机制,规范精选层的遴选”等的建议,在药石科技未来的发展角度提出“不断提升公司业绩,加强适当的形象宣传”等完善思路。本文是在探究新三板企业转板动因及效应基础上,以药石科技为研究对象,对药石科技转板前后遇到的问题进行剖析并提出针对性的建议,为药石科技转板后续发展提供思路,对拟转板的新三板企业具有良好的促进作用,也为进一步完善新三板市场提供一定的参考。

刘慧鸿[8](2020)在《回归上古天真 ——道学观照中的精神养生》文中研究说明目的:精神养生被认为是中医养生方法之一,并贯穿于养生始终,是养生活动的重要有机组成部分。人民在心理健康、道德健康等诸多方面的健康需求如何实现,是一个在宏观层面涉及社会文化,在微观层面涉及精神调摄的多层面问题。中医药学凝聚着的深邃哲学智慧和中华民族几千年的健康养生理念及其实践经验,对于创造性的解决如此宏大的健康需求提供了可能性。本研究目的在于通过对精神养生的文献、理论、案例和策略研究,对此种实际上涉及面甚广的健康需求提出精神养生的理解和主张,探索精神养生在现代社会中的存在状态和价值实现。方法:研究方法也属于人的精神心理活动或观念认知方面的事物。如有中医学者所认为的“由于时代性的遮蔽”,养生缺少精神独立的系统研究。解除时代性的遮蔽是社会文化层面的宏大的精神需求。所以在研究方法上,立足传统文化、体现文化自觉,从而其根本方法就是传统文化话语体系中的“道学的”“观照的”方法。同时研究内容,精神养生的“道”与“术”,根本上也是传统文化和文化自觉。所以研究方法和研究内容是相应、相融、相生的,在传统文化的“共冶一炉”中,这也是文化自觉的一个重要面向。个体、群体就是在文化的抱持中健康成长的,放眼古今中外,没有比文化自觉更能提升人民精神境界、鼓舞人心和促进个体健康的事物。“道学的”“观照的”方法的特征,首先是境界取向。境界立意高远,就能“整全”“顾及全面”。借鉴整体论、内省法、创造性诠释等已有的思想方法,这些思想方法无论是历史渊源还是思想内核,都承继了传统文化。同时,论文也使用文献研究、案例研究、问卷调查、比较研究等方法,由此呈现“整全的顾及全面的多层远近观”。具体步骤为,首先对精神养生与道学的关系进行探讨,然后以精神养生、心理养生、情志养生、心性修养等为检索关键词在中英文数据库对文献检索整理,并在此基础上对精神养生的传统智慧进行阐释。借鉴于阐释得到的洞见,先在宏观层面、社会层面进行考察以完成理论探索,并明确理想和主张;最后通过精神养生相关的实践进行体验和考察,对如何实现理想和主张提供策略建议。成果:在文化层面,立足传统文化,以“道学”的阐释能力,展示精神养生的内在体系,阐明精神养生的“道”与“术”、“知”与“行”,使得对精神养生之本来面目有一个意会。并将道学这个研究方法与精神养生这个研究对象交融在一起,呈现为文化自觉的一种形式。在个体层面,通过道学的观照使得个体对精神养生的面貌有一个俯瞰,心中对如何精神养生有一个总览而不失细节的心智地图,协助个体在有限的生命和急迫的生活节奏的两难中找到可行、必行、乐行的实践道路。结论:本研究开启精神养生的新的自觉,在最大的文化自信和理论自主的基础上阐释精神养生,在体现精神养生所追求的“精神内守”“独立守神”的境界中观照精神养生。论文主要有以下创新:一、在研究方法上,论文创造性的在养生学研究中运用整体论的、自本体诠释的方法、内省的方法等体现道学观照的方法;由分析式、还原式的研究范式,转向道学、整体论的、内省的方法;由以西诠中的解释转向自身解释,转向文化自觉的解释。论文将相关的现代健康理论、方法和技术纳入道学的观照之中,也就等于纳入了精神养生的理论和实践,这种纳入也是一种“与新科技相结合,多学科交叉”,是“超世界水平的发展方向”的一种可能形式,是文化自觉的呈现。二、论文以问道的精神把精神养生作为生命过程始终存在的一种本质。创造性的提出了“入道-养生-疗疾”的健康实践连续谱,鲜活的呈现了精神养生贯穿于养生始终,同时强调养生贯穿生活始终。三、论文阐释了精神养生“道”与“术”的知识体系结构,“施”与“受”的实践体系结构,“知识体系结构”与“实践体系结构”形成的真知真行结构,构成了精神养生的三重太极结构。论文清晰了精神养生知识丛林的观感,拓展实践视野,有利人们在生活中找到、选择自己的健康道路。四、论文从精神养生内生的理论视角初步提出发挥精神养生社会价值的建议。

苏冬冬[9](2020)在《药品专利链接制度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在医药技术、医药经济和公共健康备受关注的当下,如何有效对医药发明进行专利保护,既可以激励医药技术创新和促进医药产业发展,又可以满足药品可及性和保障公众健康权益的实现,已成为国内外学界和产业界讨论的重点话题。目前,我国药品注册审批环节不审查拟上市药品的专利状况,导致上市后的药品面临着专利侵权和退市的双重风险。药品注册审批环节缺乏有效的专利争议解决机制,难以有效保护药品专利权人的合法权益。为此,制度上需要引入一种机制将药品的注册审批与专利权的保护相联系。美国1984年的《Hatch-Maxman法案》首创药品专利链接制度,并在2003年的《医疗保险处方药改进和现代化法案》(MMA)中得到优化和完善。药品专利链接制度是一个复杂的制度体系,包括程序链接和职能机构链接,涵盖简化新药申请程序、专利信息公示、专利声明、暂缓审批期、专利挑战机制、首仿药市场独占期等内容。我国现行《药品注册管理办法》仅是对药品的审评审批与专利的权属状态之间的联系作出了原则性规定,尚未建立实质意义上的药品专利链接制度。我国既有规定过于简单宽泛,缺乏实际可操作性,实际运行效果不佳,难以满足医药产业创新发展的实际需求。为此,国家从宏观政策和立法层面提出要探索构建药品专利链接制度,这引起了理论界与实务界的广泛讨论。为了保障医药创新政策的有效部署落实和立法工作的顺利推进,有必要在科学研究的基础上设计药品专利链接制度的建构方案。对药品专利链接制度进行全方位和体系化的研究具有重要的实践和理论意义。本文通过全面梳理和分析药品专利链接制度产生的缘由、创立的背景、发展历程、基本内容、发挥的功效,挖掘该制度所蕴含的宗旨和价值理念,剖析制度的内在运行机理及其缺陷,探寻该制度建立、实施过程中的关键和重要影响因素,发现和解决药品专利链接制度与其他相关制度的协调与衔接问题,剖析制度运行中产生的竞争法问题,在对比分析美国、加拿大、韩国等建立药品专利链接制度国家的立法实践、实际运行状况及其实施效果、所进行的革新举措的基础上,总结分析不同立法模式的优缺点,吸收、合理借鉴这些国家在药品专利保护与药品监管制度改革方面所进行的有益尝试、探索和经验,结合我国医药产业发展实际、医药创新政策和制度环境,确立我国的药品专利链接立法模式和构建出科学、合理、健全的药品专利链接制度,完善我国药品专利保护与药品监管制度体系。本文除导论和结语外,共由六章构成,主要内容如下:第一章,药品专利链接制度的解读。本章从药品专利链接制度的内涵出发,厘清了药品专利链接制度的含义及其适用范围,明晰了药品专利链接制度建立的判断标准,梳理了药品专利链接制度的产生缘由与演变过程,剖析了药品专利链接制度的内在运行机制及其缺陷,确定了药品专利链接制度的功能及作用,分析了药品专利链接制度的基本内容。本章的内容为全文探讨药品专利链接制度奠定了基础。就药品专利链接制度本身而言,其是一把“双刃剑”,在发挥促进新药研发和及时确定专利法律状态的正效应时,也具有阻碍仿制药竞争和危及药品可及性的负效应。第二章,我国建立药品专利链接制度的必要性与可行性。本章通过深入剖析药品专利链接的制度逻辑及其合理内核,挖掘出该制度建立的正当性基础和基本价值取向,结合我国医药产业发展实际、医药产业政策的演变过程,探寻该制度在我国建立的必要性与可行性。药品专利链接制度为药品专利权人提供了在药品上市前解决专利纠纷的途径,是社会纠纷解决机制得以实现的手段之一。该制度遵循私有财产权不受侵犯的宪法原则、契合利益平衡的立法旨趣、合乎法律制度的基本价值目标、符合最优资源配置的要求和我国的知识产权政策立场和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政策目标。该制度有助于强化药品专利权的保护,激励药品创新;有利于促进仿制药与创新药的充分竞争,实现医药产业的良性发展;有助于解决公民健康需求与药品供给不足的矛盾。该制度是解决我国药品专利保护不力、医药产业创新不足和高质量药品紧缺问题的重要途径,是落实国家医药产业创新发展与深化审评审批制度改革鼓励药品创新政策和建设健康中国的重要制度设计。第三章,药品专利链接制度的比较法考察。本章主要考察了建立药品专利链接制度国家的立法和司法实践,同时结合近年来签订的区域自由贸易协定中有关药品专利链接制度的规定,对药品专利链接制度的未来发展趋势进行了展望。美国是世界上最早建立和实施药品专利链接制度的国家,其后得到加拿大、澳大利亚、韩国等国家的响应和仿效实施。实施药品专利链接制度的国家基于本国实际和政策目标采取了不同的链接模式,且产生了不同的实施效果。美国将国内立法中的药品专利链接机制通过双边或区域自由贸易协定的方式向其他国家或地区推行。现阶段,由于各成员经济发展水平以及经济结构不同,药品专利链接制度尚无法在国际范围内形成统一的标准。未来将会成为国际药品专利保护领域的一项基本准则。第四章,药品专利链接制度的配套法律制度。本章详细介绍了与药品专利链接制度相配套的药品试验例外、药品专利期限延长、药品试验数据保护的制度内容,分析了这三个制度的功能及作用、制度本身的利与弊,以及与药品专利链接制度之间的关系。这几个制度实质上是围绕着药品专利保护与创新药研发之间的矛盾和药品专利权人的私人利益与和社会福利的公共利益之间的关系而展开。药品试验例外制度与药品专利链接制度是相互配合、相互制约的关系。药品专利链接制度与药品专利期限延长制度的并行实施,起到了相互配合和相互制约的作用。药品试验数据保护是药品专利链接的基础,药品专利链接是药品试验数据保护的延伸。与药品专利链接制度相关的各个制度之间的相互配合、相互制约、相互平衡,能够起到共同激励创新药物的开发和加快仿制药及时上市的作用。第五章,药品专利链接制度滥用的法律规制。本章主要探讨了美国和加拿大在应对药品专利链接制度滥用问题方面的立法和司法实践,同时也考察了欧盟在应对相关问题上的经验做法。从微观的角度对药品专利链接制度实施中的典型案例进行深入剖析,挖掘法院对同类案件作不同处理的法理依据,总结归纳相关行为的违法性判定要件。针对药品专利链接制度实际运行中出现的问题,在借鉴他国经验的基础上,结合我国的医药产业发展实际、法律制度、司法体制,提出了我国应对相关问题的对策与建议。药品专利链接制度的滥用主要表现为药品专利常青(药品专利不当登记)和反向支付协议两类典型行为。药品领域的专利常青、反向支付协议问题本质上反映了药品创新激励保护和市场自由竞争之间的冲突与平衡问题。运用反垄断法规制药品专利常青行为和反向支付协议行为具有正当性基础,对这些行为的反垄断法规制应遵循合理分析原则,综合衡量其垄断行为对竞争的正负效应,以判定是否落入反垄断法的规制范畴。第六章,我国药品专利链接制度构建的体系化思考。本章在梳理及评析现有药品专利链接模式,分析我国与药品专利链接相关的现行立法规定、实施现状及其存在的问题,参考借鉴其他国家相关立法与实践的的基础上,结合我国医药产业发展实际和法制环境,提出该制度在我国建构的基本设想和具体实施方案。我国与药品专利链接相关的现行立法规定主要存在规定缺乏上位法依据、规定不具系统性、规范性和可操作性等突出问题。在药品注册审批实践中因药品注册申报引发的专利纠纷无法得到有效解决。因而,在我国构建药品专利链接制度需要补充制度创设的依据和设计具有可操作性的专利链接方案。同时,在具体制度设计时,需要立足我国实际、注重与相关法律制度的协调与衔接,并建立相应的配套法律机制。药品专利链接制度的合理内核在于利益平衡,其通过一系列精巧的平衡设计,激励原研药企业继续研发新药并推向市场,鼓励仿制药企业挑战原研药企业的专利,使原研药行业与仿制药行业保持良性协调发展。药品专利链接制度的有效实施及其所追求的利益平衡价值目标的实现,需要相关法律制度的制约、配合和支撑,构建起一套较为完整的促进原研药与仿制药协调发展的法律制度体系。在中国语境下实施药品专利链接制度,应当警惕该制度滥用可能带来的反竞争风险。立法者和政策制定者应科学评估药品专利链接制度的利弊,克服制度本身的内在缺陷,消解该制度对药品可及性所产生的不利影响。

张汝铮[10](2020)在《毒品犯罪认定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作为世界性公害,毒品犯罪在当今法治国家均作为重罪予以严惩。从国家依法管制毒品并将部分涉毒行为入罪化的事实来看,毒品管控是国家行使公权力的体现。同时,对毒品的管制应当科学化,对涉毒行为的定性应当确定化,让刑法真正发挥“大宪章”之功能。由于毒品犯罪的罪名在刑法条文中大多仅以简单罪状进行表述,使得司法实践中对于认定毒品犯罪仍然存在诸多争议,甚至出现案情相似而判决截然不同之情形,损害了法制的统一性和权威性。本文着重对当前司法实践中争议较多的主观明知认定问题、毒品数量计算问题、毒品犯罪形态认定等问题进行研究,丰富并深化毒品犯罪研究领域,研究成果有助于完善相关立法,同时对司法实务具有重要指导意义。引言部分论述了选题的缘起与研究范畴,通过对当前学界关于毒品犯罪问题的研究成果进行梳理,阐述本论文的研究意义、目的与价值。对当今禁毒司法实践中的争议性问题进行归纳总结,立足刑法学理论和禁毒实践,综合学界对毒品犯罪的研究成果与方法,明确未来禁毒刑事立法之走向。第一章为毒品与毒品犯罪概念界定。当前学界普遍认可的毒品定义三要素是违法性、成瘾性与危害性,其中成瘾性是毒品的自然属性,是物质作为毒品列管的必要条件。成瘾性应当由法律规范予以界定,违法性确认与国家管制有关,危害性是毒品的规范属性。将规范属性作为毒品的本质属性,可推动毒品管制法治化。因此,毒品的定义可归纳为:毒品是指国家规定管制的、使人形成瘾癖的药用类与非药用类麻醉药品和精神药品。毒品犯罪概念包括形式的概念和实质的概念,毒品犯罪是指违反禁毒法规,破坏禁毒管理秩序且严重危害或威胁社会公众身心健康,应当受到刑罚处罚的行为。第二章论述了毒品犯罪主观明知认定难的现实困境及破解路径。犯罪成立要求行为人主观方面具备有责性,证明毒品犯罪嫌疑人的主观明知是准确定罪量刑的关键。行为人应当明知其行为涉及的对象属于毒品,否则对毒品的认识势必沦为抽象甚至模糊的意象。由于法条欠缺充足的伦理性而使“知法拟制”遭受质疑,因此违法性认识也是明知的重要内容。对明知的证明困难导致刑事推定在实践中广泛适用,但推定明知容易侵犯人权,造成司法擅断。在诉讼程序中,应当明确推定适用的条件,从基础事实、中间联系与对推定事实的反驳三方面确立标准,对适用推定可能出现的风险予以规制。此外还应当丰富证明手段,完善司法程序,确保打击犯罪与保障权利兼顾与平衡。第三章论述了司法实践中毒品数量认定的疑难与解决对策。合成毒品滥用日益突出,同一罪名涉及两种以上毒品的情形并不鲜见。直接认定法与估算法都有其适用的局限性,折算法又难以保证司法的实质公平与正义。对同一罪名涉及的不同种类毒品,可采取先分类折算认定毒品数量,再根据具体情形对被告人从重或加重处罚,在保证司法效率前提下,兼顾刑法的正义性要求。第四章研究毒品犯罪既遂认定问题。当前,世界上多数国家均未在刑法中明示犯罪既遂的概念及标准,以德日为代表部分国家的刑法分则规定,均以犯罪既遂为模式,以“犯罪构成要件齐备说”作为犯罪既遂的标准。我国刑法学通说亦也采取该标准,但往往因其“形式主义”缺陷而引人诟病。“犯罪目的实现说”与“犯罪结果发生说”在破解“形式主义”道路上均做出有益探索,但各自存在无法克服的弊端。应当建立实质意义上的毒品犯罪既遂观,采取“实质客观说”标准认定犯罪既遂。在采取诱惑侦查措施侦破毒品犯罪案件时,基于该手段自带的诱导性和风险性特征,提出采取混合式标准认定毒品犯罪的既遂与未遂。第五章研究我国毒品犯罪共犯认定中的疑难问题。司法实践中,对毒品犯罪“共同犯罪故意”内涵的认定与共犯行为归责问题的争议由来已久,需要探讨并予以厘清。共同故意是共同犯罪成立的前提条件,共同意志是认定共同故意的决定性因素,参与意思是共同犯罪成立的必要条件,共犯合意内容是认定共同犯罪的核心要素。分析共犯行为归责要素时,因果关系是判断存在共犯行为的基础要素,犯罪阻止义务是判断共犯过限归责问题的核心要素,限缩适用是解决明知共犯司法悖论的关键性因素。第六章研究毒品犯罪罪数问题。本文重点探讨了与选择性罪名相关的罪数认定问题,对如何认定行为人对同宗或不同宗毒品实施两种以上行为,以及如何认定走私、贩卖、运输、制造毒品过程中非法持有毒品行为做出回答。从实践中法官运用牵连犯理论处理毒品犯罪案件遇到的困境入手,分析牵连犯的结构特征与判断标准,提出不采用牵连犯概念解决罪数问题的新思路;对毒品犯罪中的想象竞合犯问题进行研究,论述想象竞合犯“从一重处断”原则的具体适用。

二、北京药物分子设计中心成立(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北京药物分子设计中心成立(论文提纲范文)

(1)BM2通道蛋白质子传递的影响因素及其与质子通道阻断剂相互作用的理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引言
    1.1 生物信息学
    1.2 蛋白质结构与功能
    1.3 流感病毒M2 通道蛋白
    1.4 研究目的和研究内容
第2章 理论基础与计算方法
    2.1 分子力学
        2.1.1 分子力场概述
        2.1.2 常用分子力场
        2.1.3 能量最小化
    2.2 分子动力学
        2.2.1 分子动力学基本理论
        2.2.2 分子动力学的积分算法
        2.2.3 分子动力学积分步长选取
        2.2.4 周期性边界条件与长程静电力
        2.2.5 分子动力学计算流程
    2.3 自适应拉伸分子动力学模拟
    2.4 加速分子动力学模拟
第3章 极性氨基酸对BM2 通道蛋白质子传递的影响
    3.1 引言
    3.2 计算方法
        3.2.1 模型构建
        3.2.2 经典分子动力学模拟
        3.2.3 自适应拉伸分子动力学模拟和平均力势计算
    3.3 结果与讨论
        3.3.1 极性氨基酸影响BM2 通道构象变化
        3.3.2 极性氨基酸影响BM2 通道水合作用
        3.3.3 极性氨基酸影响BM2 通道质子传递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细胞膜环境对BM2 通道蛋白结构和水合作用的影响
    4.1 引言
    4.2 计算方法
        4.2.1 模型构建
        4.2.2 分子动力学模拟
        4.2.3 细胞膜性质分析
    4.3 结果与讨论
        4.3.1 负电脂质对BM2 通道构象和水合作用的影响
        4.3.2 胆固醇对BM2 通道构象和水合作用的影响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质子通道阻断剂金刚烷胺与BM2 通道相互作用
    5.1 引言
    5.2 计算方法
        5.2.1 模型构建
        5.2.2 经典分子动力学模拟
        5.2.3 自适应拉伸分子动力学模拟和平均力势计算
        5.2.4 加速分子动力学模拟
    5.3 结果与讨论
        5.3.1 金刚烷胺与BM2 通道蛋白的结合翻转机制
        5.3.2 金刚烷胺无效抑制BM2 通道蛋白的原因
    5.4 本章小结
总结与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2)贝叶斯图优化:关注成本的网络优化理论与方法(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本文的主要内容与创新性
    1.3 本文主要工作之间的关系
    1.4 本文的组织与内容安排
    1.5 本章小结
第2章 研究现状
    2.1 黑盒网络优化的相关工作
        2.1.1 基于随机搜索方法
        2.1.2 基于演化计算方法
        2.1.3 基于强化学习方法
        2.1.4 基于贝叶斯优化方法
        2.1.5 面向具体问题的方法
    2.2 贝叶斯优化原理及应用介绍
    2.3 本章小结
第3章 基于核学习的贝叶斯图优化方法
    3.1 引言
    3.2 相关工作
    3.3 相关知识
        3.3.1 贝叶斯优化
        3.3.2 图核
    3.4 图贝叶斯优化
    3.5 实验评估与结果分析
        3.5.1 对比算法和参数设置
        3.5.2 人工非线性函数
        3.5.3 不同图核对框架的影响
    3.6 现实网络分析任务中的应用
        3.6.1 基础设施系统的可靠网络设计
        3.6.2 社会网络中最活跃节点识别
        3.6.3 城市交通网络设计
    3.7 本章小结
第4章 基于深度学习的贝叶斯图优化方法
    4.1 引言
    4.2 问题形式化定义
    4.3 相关工作
        4.3.1 贝叶斯优化
        4.3.2 图神经网络
        4.3.3 结构优化方法
        4.3.4 图相关的贝叶斯优化方法
    4.4 深度图贝叶斯优化
        4.4.1 DGBO框架描述
        4.4.2 DPM_(GC):基于图卷积的深度概率代理模型
        4.4.3 DPM_(GN):基于图网络的深度概率代理模型
        4.4.4 深度概率代理模型的训练
        4.4.5 深度图贝叶斯优化的并行化扩展
        4.4.6 深度概率代理模型的架构优化
    4.5 理论分析
        4.5.1 收敛性分析
        4.5.2 时间复杂度分析
        4.5.3 小样本情况下的回归分析
    4.6 实验与结果分析
        4.6.1 数据集介绍
        4.6.2 对比算法与实验设置
        4.6.3 人工非线性函数
        4.6.4 分子发现任务
        4.6.5 城市路网结构优化任务
        4.6.6 神经架构搜索任务
    4.7 框架的局限性
    4.8 本章小结
第5章 基于生成模型的贝叶斯图优化方法
    5.1 引言
    5.2 相关工作
    5.3 CAGG:关注成本的目标导向图生成方法
        5.3.1 CAGG框架概述
        5.3.2 代理模型:鲁棒的贝叶斯图神经网络
        5.3.3 生成模型:目标导向的候选集生成
        5.3.4 采集函数
    5.4 实验与结果分析
        5.4.1 挑战性任务
        5.4.2 数据集
        5.4.3 对比算法
        5.4.4 实验设置
        5.4.5 分子发现任务上的实验结果与分析
        5.4.6 神经架构搜索任务上的实验结果与分析
        5.4.7 验证代理模型和生成模型在CAGG中的作用
    5.5 本章小结
第6章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3)论用艺术提升医学博物馆的公共性(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问题缘起和研究意义
    二、研究现状和文献综述
        (一)世界博物馆学的研究趋势
        (二)早期的医学博物馆馆藏研究推动了人文自然科学发展
        (三)医学博物馆学术研究概况
        (四)医学博物馆学术研究文献综述
        (五)艺术和医学的交融促进医学的发展和医学知识的传播
    三、研究方法和论文构架
第一章 西方医学博物馆的历史演变
    第一节 西方医学和医学史的记录和传承
        (一)史前医学时期
        (二)远古文明中的医学时期
        (三)古希腊医学时期
        (四、五、六)古罗马医学、中世纪医学、文艺复兴时期的医学时期
        (七)近现代医学时期
        (八)后现代医学时代
    第二节 西方医学博物馆的产生、发展和演变
        一、早期西方医学博物馆
        二、大众人体解剖博物馆
        三、卫生博物馆与健康博物馆
        四、医学相关专科博物馆
        五、西方医学史和医学博物馆沿革的历史时间轴
    第三节 欧美医学博物馆的现状和困境
        一、博物馆在当代被赋予了新的发展内涵
        二、欧美医学博物馆现状
        三、欧美医学博物馆困境成因分析
        四、欧美医学博物馆发展状况对中国医学博物馆发展的启示
    第四节 欧美博物馆与其瘟疫主题展
        一、20 世纪流行传染性疾病的主题教育展与其博物馆
        二、古老的黑死病与亚姆村瘟疫博物馆的建立
        三、其它博物馆的瘟疫教育展
第二章 艺术和医学的共同演绎
    第一节 对人体的研究是艺术与医学的永恒话题
        一、艺术与医学的交融与萌芽:人体
        二、艺术与医学的交汇与探究:人体解剖学
        三、人体艺术的西方具象写实与东方抽象写意
    第二节 世界名画里的人体和医学
        一、名画中人物的疾病和健康状况
        二、名画里反映出画家本人的身体疾病
        三、名画里反映的医护病患关系
        四、名画里记录着医学史中的重要事件
        五、名画里记录的瘟疫
    第三节 人体疾病和心理健康对艺术创作的影响
        一、身疾心病对艺术家创作的影响
        二、疾病对艺术创作影响的作用机制
    第四节 艺术对人类身心健康的影响:博物馆处方与艺术治疗
        一、博物馆处方和博物馆治疗
        二、艺术是一种新型的古老治疗工具
        三、艺术治疗的形式与主要方法
        四、绘画治疗的理论基础与作用机制
        五、艺术博物馆艺术治疗的有效性评估
    第五节 艺术在医院和临床医学的应用
        一、艺术有助于提升医务人员的人文修养
        二、艺术在现代临床医学中的应用
        三、医院空间环境的艺术化:绘画、雕塑、色彩和绿化等的治疗效果
    第六节 生物医学艺术:艺术与医学融合的新趋势
        一、欧美生物艺术的萌芽时期
        二、欧美生物艺术的发展阶段
第三章 医学博物馆艺术化的路径
    第一节 麦克卢汉的“媒介观”
    第二节 医学博物馆艺术化的重要手段:高新科技的应用
        一、医学博物馆艺术化的内涵
        二、医学博物馆的艺术化离不开科技化
    第三节 人体和医学展品的标本固定和保存的艺术化
        一、制成木乃伊(Mummification)
        二、蜜渍法(Mellification)
        三、古代防腐剂和福尔马林固定保存法(Formalin fixation)
        四、现代防腐剂:化学和物理方法综合使用(Embalming)
        五、人体冷冻(Cryogenics)
        六、塑化技术保存人体标本(Plastination)
    第四节 电子科技发展衍生人体艺术品:数字人体和数字解剖标本
        一、人体生物医学标本的数字化
        二、数码人体:电脑合成的三维人体
        三、人体虚拟尸体解剖
        四、3D-打印的人体器官标本
        五、医学数字产品和数字艺术品
        六、生物医学艺术作品
    第五节 医学博物馆展陈设计的艺术科技化
        一、围绕展品医学内涵和展览主题,强调知识性并突出审美感
        二、展陈空间中的科技、医学和艺术的融合
        三、应用数字医学标本和增强现实及虚拟空间:创造艺术化的虚拟场景
        四、虚拟艺术的传播作用与意义
    第六节 未来科技化的医学博物馆的表征
        一、博物馆的线上数字展览
        二、虚拟医学博物馆
        三、博物馆的人工智能和医学智能博物馆
    第七节 人体艺术标本和生物艺术品之伦理问题
        一、东西方的生死观的讨论
        二、海根斯塑化人体艺术的伦理道德问题
        三、生物医学艺术的伦理问题与特点
第四章 医学博物馆的专业教育及公众教育
    第一节 西方前沿的重组教育理念与博物馆教育改革
        一、当代教育体制的问题和挑战
        二、西方前沿的重组教育理念和学习网格模式
        三、后真相时代博物馆教育的公信力
    第二节 西方医学博物馆的专业教育
        一、传授医学知识是医生的重要职责
        二、医学博物馆是医学教学的重要课堂
        三、人体解剖也是早期艺术家的专业课
        四、医学博物馆专业教育的现状
    第三节 西方医学解剖博物馆的公众教育
        一、早期解剖博物馆的公众教育
        二、公共卫生运动的兴起和公众卫生健康教育普及
        三、现代医学博物馆的公众教育内容
        四、医学博物馆的公众教育的现状与策略
    第四节 医学博物馆不可替代的的公众教育特色
    第五节 医学博物馆公众教育上面临的挑战
        一、传统医学博物馆和现代医学博物馆的差别
        二、医学博物馆公众教育上面临的问题
        三、医学博物馆公众教育的意义
    第六节 现代医学健康公众教育有关主题展的实例解析
        一、心脏主题展
        二、大脑主题展
        三、人体解剖生理的公众教育:玻璃人和透明人人体模型
        四、灵活机动的博物馆公众教育:微型主题展
        五、人体生物科学技术内容主题展
第五章 拓展医学博物馆的公共性
    第一节 消失的边界:艺术与医学的跨界融合与边界拓容
        一、布尔迪厄的文化区隔理论与博物馆公共性的创生
        二、当代艺术和博物馆的公共性
        三、提升医学博物馆公共性的价值与实践意义
    第二节 当代医学博物馆公共性应有的审美表征
        一、生物艺术品和新标本艺术赋予新的审美特征
        二、艺术再造医学博物馆现代展陈语境
        三、艺术融入医学博物馆的公共空间与公共艺术
        四、医学和艺术并行:医学艺术混合展
        五、医学和艺术的融合:医学专家和艺术家合作
    第三节 医学美术在传播医学知识和拓展公共性上的作用
        一、医学美术的传播力:一图胜过千百字
        二、医学插图展现艺术家和医学的完美融汇
        三、超级写实主义雕塑表现人体医学的科学细节
        四、医学三维动画展示生命和疾病的机制
    第四节 提升医学博物馆公共性是一个系统工程
        一、用普惠美学思想指导医学博物馆公共性的建设
        二、医学博物馆工作人员需要多学科专业的培训
        三、数字时代展陈设计中文化再生产的新模式
        四、建构新型博物馆教育模式与加强公众健康知识的传播
        五、医学博物馆需融合市场经济建立可持续发展的博物馆运营模式
    第五节 解析公共性的典型案例:惠康医学博物馆
        一、惠康信托基金会和惠康典藏博物馆
        二、惠康典藏博物馆的公共性的表征之一:公众参与共建文化民主
        三、惠康典藏博物馆的公共性的表征之二:当代艺术融合医学艺术
        四、惠康典藏博物馆公共性的表征之三:分享主义与资源共享
        五、惠康典藏博物馆公共性的表征之四:公共性和精英性共存
第六章 走向未来的大医学艺术博物馆
    第一节 大医学艺术博物馆概念的界定与意义
        一、列斐伏尔的“空间理论”溯源
        二、大医学艺术博物馆概念形成的背景
        三、大医学艺术博物馆的概念的界定及其内涵
        四、大医学艺术博物馆的多元化的特点
    第二节 大医学艺术博物馆作为公共性的文化空间生产
        一、增强大医学艺术博物馆的公众影响力
        二、大医学艺术博物馆公众影响力的作用机制
        三、加强医学艺术博物馆公共性的审美表征
    第三节 大医学艺术博物馆的线上线下的运作机制
        一、线上大医学博物馆的运作机制
        二、大医学艺术博物馆智能化的管理系统
        三、医学健康普及的不仅是医学科学也是社会文化
        四、大医学艺术博物馆为中心的社区文化健康与福祉联盟
    第四节 大医学艺术博物馆建设的(SWOT)可行性分析
        一、机会与威胁分析(OT)主要是对环境和时势的分析
        二、优势与劣势分析(SW)主要是对自身优势和劣势的评估
        三、博物馆企业家在大医学艺术博物馆的作用与职能
    第五节 构建大医学艺术博物馆的策略
        一、打造大医学艺术博物馆的特色品牌
        二、寻求艺术家和医学博物馆的跨界合作
        三、寻求医学专家和医学博物馆的跨界合作
        四、大医学艺术博物馆与医学机构及博物馆的合作
        五、大医学艺术博物馆的主题展要围绕公众关心的健康话题
        六、大医学艺术博物馆社教部门的规划要反映新时代的述求
        七、大医学艺术博物馆要应用在多元文化空间生产的管理思维
        八、大医学艺术博物馆需要寻求为人类命运共同体服务的国际合作
结束语
附录一 、欧美十大医学博物馆
附录二、图版索引(按前后顺序)
参考文献
在读期间公开发表的学术文章
后记与致谢
附件

(4)基于机器学习技术的药物虚拟筛选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3 研究现状与问题
        1.3.1 药物虚拟筛选方法研究现状
        1.3.2 分子对接技术研究现状
        1.3.3 蛋白质-配体亲和力预测研究现状
    1.4 主要研究内容
        1.4.1 基于烟花算法的构象搜搜索方方法研究
        1.4.2 基于集成学习技术及Spark平台的化合物活性分类方法研究
        1.4.3 基于图注意力网络的的蛋白质-配体结合亲和力预测模型研究
    1.5 本文组织结构
2 研究相关理论基础
    2.1 计算机辅助药物设计
    2.2 蛋白质与配体分子
    2.3 虚拟筛选
    2.4 分子对接
    2.5 机器学习
    2.6 Spark分布式计算框架
        2.6.1 Spark概述
        2.6.2 基本概念和架构设计
    2.7 本章小结
3 基于烟花算法的构象搜搜索方方法
    3.1 引言
    3.2 烟花算法与BFGS算法介绍
        3.2.1 烟花算法基本框架
        3.2.2 BFGS拟拟牛顿优化算法
    3.3 FWAVina构象搜搜索方方法构建
        3.3.1 分子对接的模型表示
        3.3.2 适应度函数
        3.3.3 构象变化方式及约束条件
        3.3.4 烟花算法相关算子及策略设计
        3.3.5 FWAVina构象搜索方法整体流程
    3.4 FWAVina构象搜索方法的全局收敛性证明
    3.5 实验设计与结果
        3.5.1 环境搭建
        3.5.2 数据集
        3.5.3 分子对接实验方法
        3.5.4 虚拟筛选实验方法
        3.5.5 实验结果
    3.6 本章小结
4 基于集成学习技术及Spark平台的化合物活性分类方方法
    4.1 引言
    4.2 总体思路
    4.3 ENS-VS化合物活性分类方法构建
        4.3.1 分子对接
        4.3.2 特征提取
        4.3.3 基分类器的生成策略
        4.3.4 基分类器的选择策略
        4.3.5 ENS-VS算法详详细设计
        4.3.6 ENS-VS算法关键策略分析
    4.4 ENS-VS并行计算实现
        4.4.1 HDFS分布式数据存储
        4.4.2 Spark运行基本流程
        4.4.3 ENS-VS模型训练阶段并行方案
        4.4.4 ENS-VS模型测试阶段并行方案
    4.5 实验
        4.5.1 模型构建方案
        4.5.2 ENS-VS准确性测试
        4.5.3 Spark平台下ENS-VS并行性能测试
    4.6 本章小结
5 基于图注意力网络的蛋白质-配体结合亲和力预测模型
    5.1 引言
    5.2 图神经网络概述
    5.3 Complex-Net模型构建关键技术
        5.3.1 复合物图结构表示
        5.3.2 图注意力层
        5.3.3 动态特征机制
        5.3.4 虚拟超级节点
        5.3.5 辅助任务
    5.4 Complex-Net模型网络架构
        5.4.1 初始化方法
        5.4.2 辅助任务数据的随机抽样
        5.4.3 对于无标签数据的梯度计算
        5.4.4 网络正则化
        5.4.5 计算需求
        5.4.6 训练过程和模型选择
    5.5 实验
        5.5.1 数据集准备
        5.5.2 实验方案
        5.5.3 性能指标
        5.5.4 实验结果与分析
    5.6 本章小结
6 总结与展望
    6.1 工作总结与主要创新
    6.2 未来研究展望
附录
参考文献
攻博期间科研情况
致谢

(5)基于机器学习的药物不良反应关键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中药不良反应
        1.2.2 化学药物不良反应
    1.3 本文的主要贡献与创新
    1.4 本文的结构安排
第二章 相关基础知识
    2.1 药物不良反应
        2.1.1 中药配伍禁忌
        2.1.2 化学药物间不良反应
    2.2 机器学习
        2.2.1 非负矩阵分解
        2.2.2 多任务学习
        2.2.3 特征选择
    2.3 社区检测
        2.3.1 模块度
        2.3.2 随机块模型
        2.3.3 人工网络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基于随机块模型的反社区检测
    3.1 基于度数随机块模型的反社区检测算法
        3.1.1 度数随机块模型的反社区定义
        3.1.2 度数随机块模型
        3.1.3 基于度数随机块模型的人工网络
        3.1.4 LEOA算法设计
        3.1.5 实验与结果分析
    3.2 基于无自环随机块模型的平衡反社区检测算法
        3.2.1 无自环随机块模型的反社区定义
        3.2.2 无自环随机块模型
        3.2.3 平衡因子
        3.2.4 基于无自环随机块模型的平衡人工网络
        3.2.5 NESOM-AC算法设计
        3.2.6 实验与结果分析
    3.3 本章小结
第四章 中药配伍禁忌预测
    4.1 基于节点非邻居扩张反社区检测的中药配伍禁忌预测模型
        4.1.1 节点非邻居扩张
        4.1.2 最短距离计算
        4.1.3 反模块度
        4.1.4 REON算法设计
        4.1.5 实验与结果分析
    4.2 基于节点度数和内外度比例反社区检测的中药配伍禁忌预测模型
        4.2.1 节点度数对反社区检测影响分析
        4.2.2 节点内外度比例对反社区检测影响分析
        4.2.3 ANDERATION算法设计
        4.2.4 实验与结果分析
    4.3 基于三元非负矩阵分解的中药配伍禁忌预测模型
        4.3.1 中药配伍禁忌问题建模
        4.3.2 属性不相似性与中药配伍禁忌关系分析
        4.3.3 属性监督正则项
        4.3.4 IHPreten模型设计
        4.3.5 IHPreten模型优化
        4.3.6 实验与结果分析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化学药物间不良反应预测
    5.1 基于多任务多属性学习的化学药物间不良反应预测模型
        5.1.1 MTMA基础模型
        5.1.2 化学药物属性自表示
        5.1.3 化学药物间不良反应关键因素挖掘
        5.1.4 MTMA模型优化
        5.1.5 实验结果与分析
    5.2 基于依赖性和判别性特征选择的化学药物间不良反应预测模型
        5.2.1 DGDFS基础模型
        5.2.2 属性与化学药物间不良反应依赖性
        5.2.3 分子结构和副作用间依赖性
        5.2.4 化学药物属性自表示
        5.2.5 DGDFS模型优化
        5.2.6 实验结果与分析
    5.3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全文总结与展望
    6.1 全文总结
    6.2 后续工作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成果

(7)新三板企业药石科技转板的动因及效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和研究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选题意义
    1.2 国内外文献综述
        1.2.1 国外文献综述
        1.2.2 国内文献综述
        1.2.3 文献评述
    1.3 研究目标和研究方法
        1.3.1 研究目标
        1.3.2 研究方法
    1.4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1.4.1 研究内容
        1.4.2 技术路线
第二章 相关概念界定和理论基础
    2.1 概念界定
        2.1.1 新三板市场
        2.1.2 创业板市场
        2.1.3 我国多层次资本市场
        2.1.4 转板与转板机制
        2.1.5 转板动因及效应
    2.2 理论基础
        2.2.1 企业金融成长周期理论
        2.2.2 企业信息不对称下的信息传递理论
        2.2.3 公司治理理论
        2.2.4 企业流动性理论
第三章 新三板市场现状与药石科技转板环境分析
    3.1 新三板市场现状分析
        3.1.1 新三板企业规模与行业分布
        3.1.2 新三板企业成功转板企业分析
        3.1.3 新三板转板企业审核过会情况
    3.2 药石科技转板概况
        3.2.1 公司概况
        3.2.2 转板历程
    3.3 药石科技转板环境分析
        3.3.1 药石科技转板宏观环境分析——PEST模型分析
        3.3.2 药石科技转板微观环境分析
第四章 新三板企业药石科技转板的动因分析
    4.1 药石科技转板的外部动因分析
        4.1.1 新三板市场流动性不足
        4.1.2 转板政策的推动
        4.1.3 区域资本市场的发展
    4.2 药石科技转板的内部动因分析
        4.2.1 经营规模分析
        4.2.2 产品结构分析
        4.2.3 项目后续资金补给
        4.2.4 品牌建设需求分析
        4.2.5 技术创新需求分析
    4.3 药石科技转板可行性分析
        4.3.1 持续经营能力分析
        4.3.2 财务指标分析
        4.3.3 公司治理分析
第五章 新三板企业药石科技转板的效应分析
    5.1 市场层面的效应分析
        5.1.1 股价效应
        5.1.2 股票流动性效应
    5.2 公司层面的效应分析
        5.2.1 基于转板内部动因的效应
        5.2.2 基于公司财务绩效的效应
        5.2.3 基于公司价值的效应
第六章 药石科技转板前后的问题分析及对策建议
    6.1 药石科技转板前后的问题分析
        6.1.1 药石科技转板前流动性较差
        6.1.2 药石科技转板时耗费成本较高
        6.1.3 药石科技转板后面临一定风险
    6.2 解决药石科技转板前后问题的对策建议
        6.2.1 从提升新三板流动性的角度
        6.2.2 从推动新三板企业转板的角度
        6.2.3 从促进药石科技发展的角度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7.1 主要结论
    7.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导师评阅表

(8)回归上古天真 ——道学观照中的精神养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导论: 问道的精神
    1.1 道学与养生
        1.1.1 问“道”
        1.1.2 何谓道学?
        1.1.3 道学与养生
    1.2 道学与精神养生的交融
        1.2.1 精神养生及与道学
        1.2.2 “入道-养生-疗疾”健康实践的连续谱
        1.2.3 研究方法
    1.3 研究对象、意义与论文题目
        1.3.1 研究对象
        1.3.2 研究意义
        1.3.3 题解
    1.4 本章小结
第二章 精神养生的历史回望:超越时空的传统
    2.1 历史回望的文献范畴
    2.2 相关研究进展
        2.2.1 精神养生与道学的交汇
        2.2.2 精神养生、道学与“西学”的交汇
        2.2.3 精神养生与疗疾的交汇
    2.3 精神养生的知识结构——“道、法、术”
    2.4 儒家与精神养生
        2.4.1 儒家的精神养生之道
        2.4.2 儒家的精神养生“法术”
        2.4.3 教化与师表
    2.5 道家与精神养生
        2.5.1 道家的精神养生之道
        2.5.2 道家的精神养生“法术”
        2.5.3 俗世即道场、临炉指点、道侣
    2.6 佛家与精神养生
        2.6.1 佛家的精神养生之道
        2.6.2 佛家的精神养生“法术”
        2.6.3 迷时师度与船子投江
    2.7 古代医家与精神养生
        2.7.1 古代医家的精神养生之道
        2.7.2 古代医家的精神养生“法术”
        2.7.3 主体的转换——医者与患者,养生家与养生之家
    2.8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现代反思: 现代人的精神状况与问道东方
    3.1 西方文明范围中现代人的精神状况
        3.1.1 马克思恩格斯的研究
        3.1.2 雅思贝尔斯《时代的精神状况》
        3.1.3 加缪《鼠疫》
        3.1.4 小结
    3.2 精神养生与现代研究
        3.2.1 精神境界的现代研究
        3.2.2 精神养生“法术”的现代研究
        3.2.3 精神养生与养生的社会人文研究
    3.3 精神养生与身体——我们该如何意识我们的身体?
        3.3.1 立足于身体的精神养生
        3.3.2 当代身体意象的分裂特征
        3.3.3 当代身体实践的分裂特征
        3.3.4 精神养生与身体实践的内在统一性
        3.3.5 精神养生视野中的清醒与睡眠
        3.3.6 小结
    3.4 精神养生与语言——我们该如何言说健康?
        3.4.1 当下健康流行语言的荒诞与后现代主义的反抗
        3.4.2 精神养生与诊治的语言
        3.4.3 精神养生与食、药的语言
        3.4.4 精神养生与疾病谱、预防医学的语言
    3.5 中医养生学视野中的心性修养与人民的健康促进
        3.5.1 健康面临的人性挑战
        3.5.2 中医养生学视野中健康促进的理念与实践
        3.5.3 生生之道与中医养生学心性修养的实践观
        3.5.4 小结
    3.6 以道莅天下——《黄帝内经》“独立守神”的意义发现
        3.6.1 独立守神的渊源与探索路径
        3.6.2 早期社会文化与“独立守神”
        3.6.3 “独立守神”在传统文化实践中的显现
        3.6.4 “独立守神”在生物医学实践中的显现
        3.6.5 “独立守神”在心理治疗实践中的显现
        3.6.6 小结
    3.7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数则精神养生案例及其启示
    4.1 案例1: 何以解忧——竹林七贤作为团体形式精神养生的滥觞
        4.1.1 古代社会生活中团体的存在
        4.1.2 竹林之游的精神养生属性
        4.1.3 古代团体养生的存在状态及价值
        4.1.4 小结
    4.2 案例2: 某温泉度假村调训养生课程的精神心理效果考察
        4.2.1 调训课程介绍
        4.2.2 课程方案举例与纪实
        4.2.3 问卷调查部分
        4.2.4 调训课程组织者对课程的理解
        4.2.5 解读
        4.2.6 小结
    4.3 案例3: 某瑜伽自然疗法静修营实践
        4.3.1 背景
        4.3.2 内容
        4.3.3 讨论
        4.3.4 小结
    4.4 案例4: 某院慢性病辟谷实践的总结及比较研究
        4.4.1 某医院利用辟谷治疗代谢综合征的当代实践
        4.4.2 古今辟谷与正念饮食干预的比较研究
        4.4.3 小结
    4.5 启示
第五章 前行策略: 充分发挥精神养生力量的讨论
    5.1 提出策略建议的方法
    5.2 个体的内求为本
    5.3 个体内求与中医院校教育内求的相融、相生
    5.4 全民教育——全民的内求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
    6.1 题目作为核心论点之一
    6.2 健康实践的连续谱与精神养生的道学内涵
    6.3 文化自觉的一种呈现——方法与对象的同一
    6.4 精神养生的道与术、施与受、知与行的三重太极结构
    6.5 理论探索总结: 现代人的精神状况及精神养生
    6.6 案例启发与策略建议总结
    6.7 根本的结论
结语
    研究特色与创新之处
    特点与不足之处
        特点
        不足之处
    自反性陈述
参考文献
附录
在校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致谢
统计学审核证明

(9)药品专利链接制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导论
    一、研究背景与问题
    二、研究目的与意义
    三、研究现状述评
    四、研究内容、思路与方法
    五、创新之处
第一章 药品专利链接制度的解读
    第一节 药品专利链接制度的基本内涵
        一、药品专利链接制度的含义
        二、药品专利链接制度的适用范围
        三、药品专利链接制度的基本内容
    第二节 药品专利链接制度的溯源与发展
        一、药品专利链接制度建立的背景
        二、药品专利链接制度的正式确立
        三、药品专利链接制度建立的缘由及标准
        四、药品专利链接制度的发展历程
    第三节 药品专利链接制度的运行机制及缺陷
        一、药品专利链接制度的内在运行机制
        二、药品专利链接制度的内在缺陷
    第四节 药品专利链接制度的功能定位及作用
        一、药品专利链接制度的功能定位
        二、药品专利链接制度的作用解析
    第五节 药品专利链接制度与药品可及性
        一、对药品价格的影响
        二、对医药产业的影响
    本章小结
第二章 我国建立药品专利链接制度的必要性与可行性
    第一节 提升我国医药行业创新能力与产业发展的需要
        一、我国医药行业创新发展现状分析
        二、我国医药行业技术创新能力评价
        三、我国医药政策的演变
        四、我国医药产业的总体评价
        五、医药产业创新发展的制度保障
    第二节 保障公民健康权与生命权的重要途径
        一、药品取得是公共健康的重要保障
        二、利于解决药品短缺这一现实问题
    第三节 参与国际竞争与国际规则制定的需要
        一、提升我国医药企业国际竞争力
        二、我国对药品专利国际规则变革的需求
    第四节 制度移植可行性的多维分析
        一、遵循私有财产权不受侵犯的宪法原则
        二、契合利益平衡的立法旨趣
        三、合乎法律制度的基本价值目标
        四、符合最优资源配置的要求
        五、因应公共政策价值目标
    本章小结
第三章 药品专利链接制度的比较法考察
    第一节 美国药品专利链接制度的立法与实践
        一、美国药品专利链接制度的立法现状
        二、美国药品专利链接制度的实施效果
        三、评价及对我国的借鉴意义
    第二节 加拿大药品专利链接制度的立法与实践
        一、加拿大药品专利链接制度的立法现状
        二、加拿大药品专利链接制度的实施效果
        三、加拿大与美国药品专利链接制度的异同
        四、评价及对我国的启示
    第三节 韩国药品专利链接制度的立法与实践
        一、韩国药品专利链接制度的立法现状
        二、韩国药品专利链接制度的实施情况
        三、评价及对我国的借鉴意义
    第四节 药品专利链接制度的未来发展趋势
        一、自由贸易协定下的药品专利链接制度
        二、国际药品专利规则的未来走向
        三、药品专利链接制度的前景展望
    本章小结
第四章 药品专利链接制度的配套法律制度
    第一节 药品专利链接与药品试验例外
        一、药品试验例外的创立
        二、药品试验例外的正当性及制度功用
        三、药品专利链接与药品试验例外相互制衡
        四、药品专利链接与药品试验例外的冲突与解决
    第二节 药品专利链接与药品专利期限延长
        一、药品专利期限延长制度的创立与发展
        二、药品专利期限延长的制度评价
        三、药品专利链接与专利期限延长的关系
        四、我国的制度因应
    第三节 药品专利链接与药品试验数据保护
        一、药品试验数据保护的创立与发展
        二、药品试验数据保护的制度评价
        三、药品试验数据保护与药品专利链接的关系
        四、我国的制度因应
    本章小结
第五章 药品专利链接制度滥用的法律规制
    第一节 药品专利链接制度滥用法律规制的理论溯源
        一、创新激励与自由竞争之间的差异性
        二、创新激励与自由竞争之间的协调性
        三、专利法与反垄断法适用的竞合及取舍
    第二节 药品专利链接制度滥用的表现形式
        一、药品专利常青
        二、反向支付协议
    第三节 药品专利常青行为的法律规制
        一、典型国家的规制路径之考察
        二、我国的规制路径之选择
    第四节 反向支付协议的反垄断法规制
        一、典型国家的反垄断执法实践之考察
        二、我国对典型国家执法经验的现实借鉴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我国药品专利链接制度构建的体系化思考
    第一节 我国药品专利链接的规定及实践之评价
        一、我国现行药品专利链接规定之梳理
        二、我国现有实践之考察
        三、我国现行规定及实践存在的问题
    第二节 我国药品专利链接制度的本质定位与立法选择
        一、药品专利链接模式梳理与评介
        二、推行以利益平衡为核心的强保护模式
        三、制度设计应遵循的基本原则
    第三节 我国药品专利链接制度的规范设计
        一、补充制度设计的法律依据
        二、明确相关部门的职能衔接
        三、药品专利链接的具体操作流程
        四、药品专利信息的公示
        五、暂缓审批期的设定
        六、专利挑战制度的设计
        七、首仿药市场独占期制度的设计
    第四节 我国药品专利链接制度与其他制度的衔接
        一、与药品试验例外制度的衔接
        二、与药品专利期限延长制度的衔接
        三、与专利药品强制许可制度的衔接
        四、与诉前禁令制度的衔接
        五、与药品专利诉讼制度的衔接
        六、与专利行政处理制度的衔接
    第五节 我国药品专利链接制度的实施机制之完善
        一、简化药品上市审批程序
        二、适当提高医药发明可专利性标准
        三、修改和完善专利无效程序
        四、建立首仿药替代制度
        五、完善药品价格管控机制
        六、健全我国多层次医疗保障体系
    本章小结
结语
参考文献
在读期间科研成果
后记

(10)毒品犯罪认定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创新点摘要
摘要
ABSTRACT
引言
    一、问题的提出
    二、国内外研究综述
    三、本文主要研究思路
第一章 毒品与毒品犯罪概念
    第一节 毒品定义要素的分析与重构
        一、毒品定义探究
        二、毒品定义要素特征辨析
        三、我国毒品概念的重构
    第二节 “毒品犯罪”概念重构
        一、毒品犯罪的形式概念
        二、毒品犯罪的实质概念
        三、本文关于毒品犯罪概念的解读
第二章 毒品犯罪主观明知认定
    第一节 “明知”基本问题辨析
        一、“明知”的含义
        二、“明知”的对象
        三、“明知”的程度
        四、“明知”应否涵摄违法性
    第二节 “主观明知”认定难的现实困境
        一、证明环节存在的疑难
        二、推定适用存在的疑难
    第三节 解决主观明知认定难的路径
        一、规范推定的适用条件
        二、丰富证明手段
第三章 毒品数量认定
    第一节 毒品数量认定的司法现状与争议
        一、不同种类毒品数量计算的总体样态
        二、认定毒品数量的现状分析
        三、常见毒品数量认定方法之缺陷
    第二节 毒品数量认定的新思路
        一、“分类折算后从重处罚”设想提出
        二、设想的理论依据
        三、设想的实现路径
第四章 毒品犯罪既遂认定
    第一节 犯罪既遂标准新界说
        一、“犯罪构成要件齐备说”之反思
        二、“犯罪目的实现说”与“犯罪结果发生说”之检视
        三、犯罪既遂标准再分析
    第二节 毒品犯罪既遂标准重新解读
        一、争议观点聚讼
        二、“实质客观说”下认定犯罪既遂
        三、诱惑侦查侦破案件时犯罪既遂的认定
第五章 毒品犯罪共犯认定
    第一节 毒品犯罪中共犯的争议问题
        一、“明知说”与“共谋说”之争辩
        二、明知型共犯司法认定的悖论
    第二节 “共同故意”内涵之解读
        一、共同故意是共同犯罪成立的前提条件
        二、共同意志是认定共同故意的决定性因素
        三、参与意思是共同犯罪成立的必要条件
        四、共犯合意内容是认定共同犯罪的核心要素
    第三节 共犯行为之归责要素分析
        一、因果关系是判断共犯行为的必要条件
        二、阻止义务是共犯过限归责的核心要素
        三、限缩适用是解决明知共犯司法悖论的关键性要素
第六章 毒品犯罪的罪数问题
    第一节 与选择性罪名相关的罪数问题
        一、对同宗毒品实施两种以上行为的认定
        二、对不同宗毒品实施两种以上行为的认定
        三、走私、贩卖、运输、制造毒品同时非法持有毒品行为的认定
    第二节 牵连犯形态下犯罪认定问题
        一、实践中处理牵连犯问题的困境
        二、牵连犯的结构特征与判断标准
        三、不宜认定为牵连犯的解决方法
    第三节 想象竞合犯形态下的犯罪认定问题
        一、想象竞合犯认定之司法现状
        二、想象竞合犯认定之实践路径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公开发表论文
致谢
作者简介

四、北京药物分子设计中心成立(论文参考文献)

  • [1]BM2通道蛋白质子传递的影响因素及其与质子通道阻断剂相互作用的理论研究[D]. 张玥. 吉林大学, 2021(01)
  • [2]贝叶斯图优化:关注成本的网络优化理论与方法[D]. 崔佳旭. 吉林大学, 2021(01)
  • [3]论用艺术提升医学博物馆的公共性[D]. 叶丽(盖娅丽丽)(Lily Gaia Ye). 南京艺术学院, 2021(12)
  • [4]基于机器学习技术的药物虚拟筛选方法研究[D]. 李瑾. 西南大学, 2020(04)
  • [5]基于机器学习的药物不良反应关键问题研究[D]. 朱嘉静. 电子科技大学, 2020(03)
  • [6]教育部关于印发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和语文等学科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的通知[J]. 教育部.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公报, 2020(06)
  • [7]新三板企业药石科技转板的动因及效应研究[D]. 王彤. 石河子大学, 2020(08)
  • [8]回归上古天真 ——道学观照中的精神养生[D]. 刘慧鸿.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20(06)
  • [9]药品专利链接制度研究[D]. 苏冬冬.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 2020(07)
  • [10]毒品犯罪认定研究[D]. 张汝铮. 大连海事大学, 2020(01)

标签:;  ;  ;  ;  

北京药物分子设计中心成立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