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立广电集团的时机不等我——论江西广电集团发展的实践和理论基础

成立广电集团的时机不等我——论江西广电集团发展的实践和理论基础

一、组建广电集团时不我待──试论江西广播电视集团化发展的现实依据和理论依据(论文文献综述)

崔政怡[1](2020)在《媒介生态学视域下县级融媒体中心主要模式的观察研究》文中认为随着WEB3.0时代的到来,话语权的下沉重塑了我国的传播格局,主流话语体系面临着巨大的冲击,甚至存在被消解的风险。为了占领舆论高地,与时俱进地升级传播体系,国家主流媒体纷纷开展了媒体融合之路。经过几年的努力,国家级与省市级的媒体基本完成融合升级,传播力、引导力大幅提升。然而县一级媒体仍存在传播力不足导致收视率下降、受众流失等问题,作为主流话语体系中最贴近基层的一级,县级媒体的传播力急需提升。为此,2018年8月21日,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开展县级融媒体中心的建设。至此媒体融合的浪潮正式延伸到“第三级”。县级融媒体中心是县级媒体转型升级深度融合的重要抓手,全国各县域此后便拉开了轰轰烈烈的建设序幕。本文基于媒介生态学的视角,首先审视当前县级融媒体中心建设过程中所面临的困境与存在的问题。通过引入媒介生态学中“内生态”与“外生态”这一理论框架,发现县级融媒体中心在建设过程中存在:产业结构定位尴尬、人才储备不足、盲目崇拜技术、体制机制僵化等问题。其次,本文分析了在当前激烈的竞争环境下,国内三种主流的县级融媒体中心建设模式,分别为“省级搭台”、“县域自主”、“集团化发展”三种,并选取了其中的优秀个案,结合访谈法与实地调研,深入分析其建设特征。最后,结合个案分析所得出的建设经验,本文运用媒介生态学中“生态位分化”、“生态位共生”与“构筑健康的内部生态”三重理论,为当前县级融媒体中心建设提出对策。以期解决当前县级融媒体中心建设过程中的困境,最终使县级融媒体中心能通过自主经营获取利润,完成向基层新型主流媒体的跃迁。

吴圆圆[2](2019)在《我国电视对农服务节目发展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电视对农服务一直是我国电视事业发展历史进程中高度关注且付诸实践的重要范畴之一。本论文史论结合,富有独到见解地把科技创新引领和惠农政策推动作为理论框架,全面系统深入的从传统电视时代(模拟技术时代)我国电视对农服务节目的发轫、数字电视时代为电视节目传播创造新的可能、互联网思维与环境对电视对农服务节目提出的挑战、广播电视政策对推进对农节目发展的特殊价值、典型案例调研看对农服务节目供求关系的新变化等多重维度,揭示了我国对农电视事业发展的基本规律,是科技创新引领和惠农政策推动作为两个核心要素,共同形成合力,推动对农电视事业的不断创新发展,全方位构建了我国广播电视事业对农节目发展的基本特色和基本格局。同时,对融合媒体时代,电视对农服务节目优化发展予以了若干建设性思考。本论文首先从媒体科技史的研究视角,将电视对农服务节目发展史划分为传统电视时代(即模拟技术时代)和数字电视时代两个部分,通过对传播科技与传播内容相互关系的把握,梳理广播电视对农服务节目的产生与发展。阐明了传统电视时代的广播科技开创我国广播电视对农服务节目的先河,对农节目从无到有,经历了栏目化、频道化的升级发展。二十世纪九十年代,数字技术进入电视实操领域,对农电视服务节目采编播各环节走向数字化、网络化、高效化,电视服务应用空间有力拓展,使传统电视对农节目从形式、内容到服务方式都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尤其是传输系统的升级与新媒体传输渠道的拓展使地方媒体对农传播的区域性局限得到突破。论文继而从政策推动的研究视角,系统论述了在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中,党和政府如何通过惠农政策为电视对农服务节目提供有效的保驾护航。“三农问题”主导了我国农村广电事业发展布局,在对农村广播电视基础设施建设和市场经济条件下广播电视节目内容生产方面,政府都有特殊考量和优惠政策。在具体的电视对农服务节目内容建构和生产体系上,惠农政策直接推动对农节目生产完整体系的建立,形成从频道到栏目再到节目的全方位全体系的对农服务平台。从原来节目的生产,节目中包含一部分对农服务要素,再到专门对农服务栏目再到专业对农频道,再到央视即将把原军事·农业频道分离,单独成立国家级专业对农频道,这都是基于更好的从层级上显示出对农服务政策优惠的国家考量。现在县级融媒体中心建设进一步实行电视惠农,从县级平台到省级乃至全国平台,来发挥拓展基层第一线的传播影响,通过移动手机终端服务农民的新需求,以融媒体中心平台作为依托将基层的、个体的需求放大到更大的层面,从而为点上的农村和农民服务。正是在科技创新引领和惠农政策推动两个核心要素的合力推动下,我国对农电视从四级覆盖、村村通、户户通、再到落实到人的电视扶贫产业政策,逐步形成当下我国对农传播的基础设施格局,同时,又在对农节目生产方面,形成从中央到地方、从专业对农服务频道到栏目再到节目的一个完整的电视对农服务节目体系。论文进而在上述论述基础上,进一步探讨媒体融合环境下我国电视对农服务节目面临的挑战及应对举措。笔者结合电视媒介的供求理论和传播学受众理论指导,基于东中西信息传播的“数字鸿沟”、四级广电媒体网络的平台差异的遴选原则和调研的可行性分析,遴选典型地区、典型节目展开实证调查研究。遴选了国家级专业对农频道中央电视台军事·农业频道富有代表性的《致富经》、《乡约》栏目(国家级对农频道典型)、安徽亳州电视台(市级专业对农频道)及亳州姜屯村(传统村庄)、浙江磐安电视台(县级频道)及磐安管头村等(特色乡村旅游村)进行案例分析和实地调研,获得第一手的对农服务节目供求关系新变化的认知。在深入阐释调研发现的对农服务节目供求新变化的基础上,对依托科技创新更好地建设县级融媒体中心,移动优先理念下传统对农电视服务节目的优化,更大面积地实现基层的对农服务等方面,提出了若干建议。

郑春风[3](2017)在《媒介技术、空间与权力控制游戏 ——中国大陆电视事业规制的结构弹性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当前,在中国大陆地区运行的一套具有中国特色的电视事业规制体制,是中国国家意识形态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国电视事业发展面临的根本性体制环境。通过对中国电视规制体制进行必要的结构分析,以探查隐藏在其背后的国家政治权力的作用逻辑、技术策略、多样性后果,以及中国电视事业所面临的发展环境与历史命运。本论文充分立足中国特殊的社会政治经济结构,通过相关历史资料、党和国家决策、措施以及相关政策文件的文献分析研究,对中国特殊社会情境中的电视技术、电视事业空间与国家电视事业规制体制之间复杂的、历史的与具体的关系进行批判式的考察,重点对中国大陆电视事业规制体制内部的主体权力结构形态进行了阐述与分析。本论文认为,中国电视事业规制体制内部存在一种结构弹性,而在当前社会政治经济结构中,这种结构弹性对于规制体制背后的权力系统与电视事业双方都是至关重要的:即它在使这套规制体制背后的国家权力维持对电视事业政治意识形态高效控制的同时,自身也存在着结构性的权力规制空隙,从而为中国电视事业提供了诸多正式/非正式的结构性机会,为中国电视事业创造了一个比较活跃的"边缘"动力空间。

张娣[4](2017)在《童年的“消逝”与“绽放” ——近30年中国少儿电视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本文对1958年至2015年"中国少儿电视"的发展历程进行了系统梳理。着重讨论了近30年间中国少儿电视发展的基本情况和电视环境下中国少儿文化的基本状况,讨论了在中国电视体制和规制下,中国少儿电视与中国少儿文化重构的关系,以及中国少儿电视进入频道时代后的繁荣与危机,讨论了产业化和新媒体为少儿电视所带来的挑战与机遇。本文以"童年的绽放"为标题,在认真汲取波兹曼《童年的消逝》这一"儿童电视文化史"的经典之作的学术素养的同时,也依据中国少儿电视发展的实际情况,对"童年消逝"理论的普适性问题提出了讨论和修正。依据本文的研究,无论是就中国少儿电视发展的文化环境而言,还是就电视这一媒介平台所承载的中国儿童的话语权、选择权而言,中国少儿电视文化在近30年中都得到了积极健康的发展,童年的"绽放"是近30年中国少儿电视发展史的主流。全文分为上下两篇。上篇除绪论外,正文共四章。第一章,简要梳理了中外少儿电视的历史。其基本材料和节点虽然来自《美国电视史》、《中外广播电视史》、《童年的消逝》等前人的着作,但在综合叙述的过程中,本文也尽可能地依据时代背景和技术发展,对不同时期少儿电视的特点进行归纳和提炼。其中,中国少儿电视"节目时代"、"频道时代"、"新媒体时代"三个阶段的划分等,是前人所未曾明确言及的。第二章,通过对中外电视体制、媒介产权、电视规制的对比,讨论并肯定了了中国少儿电视发展的制度优势与道路优势。同时,依据学术界的分类研究和个人的理解,对新闻类、娱乐类、教育类、服务类等类型的少儿电视节目的发展特征、制作方式、运营特点进行了分门别类的研究。第三章,讨论了中国少儿电视进入"频道时代"的背景、历程及意义。通过分析研究我国现阶段少儿电视呈现出的时代特征,阐释了"儿童本位"为出发点的中国少儿电视对中国少儿文化的曲折重构及贡献。认为与西方电视语境中的"童年消逝"最大的不同是,中国电视媒体兴起之后,对中国儿童的影响、对儿童本位的确立起到了促进作用。中国文化传统中相对缺失的"儿童本位",包括儿童的选择权、自主权、话语权等等,都因电视这一媒介平台而渐次建构。第四章,讨论了我国少儿电视频道进入新媒体时代的发展特征,机遇与困境,探讨其所处的政策规制、市场竞争、受众需求、互联网冲击,以及人才制约等方面的问题,认为少儿电视的节目化、少儿电视频道以及少儿电视频道产业化,是中国少儿电视发展的三大里程碑,也为中国少儿的健康成长,为他们的"童年绽放"搭建了最好的平台。同时以山东少儿频道产业化为案例,讨论了中国少儿频道产业化之路的可能性与可行性,提出少儿频道突破发展瓶颈的主要策略:内部架构的重建、节目品牌化的运作、构建节目之外的产业格局以及新媒体挑战下的媒体融合。下篇为《中国少儿电视大事年表》。《年表》以"条目纪年"的方式,尽可能清晰地"复现"近60年(1958-2016年)中国少儿电视绽放与发展的真实历程。《年表》中除了极少量的内容直接采自《1955-1983中央电视台大事记》外,其余的条目均来自网络主题检索和近百种《年鉴》、《年报》类纸质资料的逐页翻检,其中包含着大量的原始资料的首次辑录。这份《年表》也是一部微型的《中国少儿电视史》,多少可以填补这一研究领域的空白。

陈敏[5](2016)在《我国电视体制改革的路径研究》文中提出我国电视体制是一元体制,“一元体制”是我国特有的媒介体制,但实际上其运行机制是在一元体制下的双轨运行机制。“一元体制”是指电视为国家所有,由政府独办。“双轨运行机制”是指电视媒介利用国家所有制赋予的政治优势在市场中获取经济收入,又利用这种收益来完成意识形态的宣传任务,即“事业单位企业化管理”。电视实行“事业单位企业化管理”的双轨运行机制,依据制度变迁理论中的“路径依赖”原理,是电视从计划体制转向市场运作的过渡阶段,由原来的“意识形态媒介”转变成“兼顾产业经营的媒介”。电视机构本身是事业单位,同时积极进行企业化运作以获得经济效益。在这种双轨运行机制的完美设想下,一方面电视机构作为意识形态媒介,完成其意识形态宣传的功能;另一方面,电视机构又可以作为企业法人,实现其经济效益。但是实践证明,“事业单位企业化管理”这一理论层面的完美构想,在操作层面上不能两全其美。尽管这种双轨运行机制结构突破了旧有体制的束缚,释放了电视机构的经济属性,推动电视行业的发展。但就其本身存在逻辑上的矛盾,并且在具体运作中也表现出各种矛盾冲突,成为电视发展的体制性障碍。对于具有双重属性的电视来讲,政治属性和经济属性二者不可偏废,因此如何处理好二者的关系,突破“事业单位企业化管理”的双轨运行机制成为电视体制改革的关键。本文通过对“事业单位企业化管理”双轨运行机制的形成进行梳理,分析双轨运行机制建立的制度性依据和现实依据,剖析这一机制本身存在的缺陷以及在电视运行中所带来的桎梏,并在比较外国电视实行“二元体制”和“多元体制”的基础上,尝试为我国电视业突破机制改革局限,实现体制层面的改革设计新路径。

钟央[6](2015)在《电视新闻全媒体融合模式及其绩效评价》文中认为新媒体的裂变式发展,给以电视新闻为代表的传统媒体带来巨大挑战。人人都是公民记者,人人都可以通过手机客户端和网络随即发布和获取第一手新闻资讯。媒体格局和舆论生态的重构,使传统媒体的权威性和传播效率大打折扣,乃至被“边缘化”。为求生存谋发展,自2007年开始,国内掀起了电视台与广播台“两台合并”浪潮,并开始了与新兴媒体融合的尝试。然而,两台合并“形融而神未融”,与新兴媒体的融合也不尽如意。电视新闻真正的全媒体融合迫在眉睫。必须形成一个行之有效的融合模式和相应的绩效评价体系,使真正融合后的电视新闻媒体以其权威性和专业性,更具迅捷的反应能力、高效的采编播效率、丰富的受众定制服务,长久的持续发展能力。为此,作者选择了本论文命题,旨在从学术视角对媒体融合这一社会前沿问题做一点引导性探索,从研究的理论框架、研究视角和方法论层面为后续深化研究提供基础性参考,为业界实践提供有益借鉴。全文共分九章,包括四个部分。第一部分为绪论,主要阐释研究背景,进行文献综述,提出论文研究的主要内容、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第二部分为论文的基础性工作,共三章。首先,对相关的基础理论进行分析和阐释。包括媒体传播理论、产业融合理论、产业共生理论、合作及演化博弈理论等,勾勒出这些理论与本文研究课题之间的联系,作为论文研究的理论支撑。然后,对国内外传统电视新闻媒体的融合经验进行比较分析。这一工作得出相关启示:适度规模经营,快速与新媒体融合,在媒体融合中大胆创新。这些为后文研究提供参考。接下来,对我国电视新闻媒体融合发展的环境和动力机制进行剖析。包括电视新闻媒体融合发展的进程及困境、宏观环境、微观环境及市场环境等。结合分析结论基于系统学理论,构建了电视新闻媒体融合发展的动力机制模型。提出了电视新闻全媒体融合发展的动态演化过程及模式构建基础。第三部分为论文的主要研究工作,共四章。首先,提出了电视与广播、报刊资源整合发展模式:所有权融合。这是电视新闻全媒体融合的第一步。旨在探讨广电报如何进行实质性的全媒体融合。然后,提出了广电报媒体集团与新兴媒体的全媒体融合模式:合作联盟。是电视新闻全媒体融合的第二步。当然,这两步并不是严格锁定的。在进行第一步融合的同时,各传统主流媒体已在尝试与新兴媒体的融合,为第二步的融合奠定基础。对这两步的融合,分别运用演化及合作博弈理论构建博弈模型,通过博弈分析表明,媒体融合最终能够实现“多赢”。第三,构建了电视新闻全媒体融合的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由于媒体融合后的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尚无可借鉴的经验,论文主要基于平衡计分卡思想,通过文献研读及实地调研,综合运用频度分析法、专家咨询法、权重法和乘积法等,构建了该指标体系。再以SMG为例,对所构建的绩效评价指标体系进行应用验证。第四,联系实际并结合论文研究成果,从四个方面对我国电视新闻全媒体融合提出了相关对策建议。第四部分为论文的总结及展望。主要从理论层面、实践层面和方法层面,对论文的研究进行总结,然后对未来进行展望,提出今后的研究方向。论文创新点如下:(1)探讨了电视新闻全媒体融合的模式。包括:电视与广播、报刊的所有权融合模式,广电报媒体集团与新兴媒体的合作联盟融合模式。它给出了电视新闻全媒体融合真正一体化的管理和运作框架,以及未来与新兴媒体非产权融合的总体构架和运作框架。为后续理论研究提供基础性参考,为业界实践提供有益借鉴。(2)建立了电视新闻全媒体融合的演化博弈及合作博弈模型,进行了深入的演化博弈和合作博弈分析。包括电视与广播、报刊融合的演化博弈模型以及广电报媒体集团与新媒体融合的合作博弈模型。通过重复博弈分析探讨了如何通过机制设计推动参与融合的媒介组织实现深度合作。为该领域的进一步研究提供理论和方法论基础。(3)构建了电视新闻全媒体融合的动力机制模型。研究表明,电视新闻之所以能够进行全媒体融合,有其必然的动力机制。基于系统学思路建立的动力机制模型,包括引力、推力和支持力三大子系统。其相互影响和相互作用,共同构成了电视新闻全媒体融合的根本动力。为进一步深化研究提供新的研究视角。(4)构建了电视新闻全媒体融合的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媒体融合之后的绩效评价尚无经验可鉴,该指标体系的构建是一种尝试。为业界和研究者对其进一步探讨具有一定的引导性。

史松明[7](2015)在《二元体制下电视媒体人力资源管理研究》文中指出改革开放以来,电视传媒业因“事业单位企业化管理”逐步形成行政体制与产业体制交叉混合的二元体制。二元体制对于电视媒体人力资源管理的运行机制、组织方式、管理结构与制度设计具有根本性的巨大影响,构成无法回避的基本现状与特定管理情境。深入开展二元体制下电视媒体人力资源管理的研究具有一定的理论和实践价值。文章采用思辨研究、实证研究、文献研究方法,以战略人力资源管理为基本理论框架,运用了管理学、人力资源管理学、传播学理论及产业管理理论。通过对传媒产业化研究文献、中外人力资源管理研究文献、电视媒体人力资源管理研究文献的爬梳以及对电视传媒的案例分析,尝试构建二元体制下中国电视媒体人力资源管理的框架与体系。中国电视媒体“二元体制”凸显“三重矛盾”典型特征——事业与产业间的属性碰撞、行政机制与市场机制的博弈、官本位与职业化的冲突;二元体制对于电视媒体人力资源管理的影响带有根本性和全局性:制度设计上,行政导向与市场导向“两极”摇摆;运行机制上,路径依赖与管理创新此消彼长;管理方式上,行政调控与市场配置相互交织。因此,以“二元体制”及其衍生的矛盾特性为基本立足点,探索并建构符合中国国情、符合电视媒体行业特点的人力资源管理体系、原则与路径,成为必然选择。研究发现,行政干预适度,对于电视媒体人力资源管理具有正面功能;媒体的政治属性,决定了行政行为的必然性;市场导向的前提是基于法规约束的传媒使命与职业精神。基于这一基本判断,本文分别运用战略人力资源管理的匹配观、价值观、权变观、双层双元观,深入论述与尝试确立电视媒体人力资源管理的四项原则。即,塑造行政行为与市场导向共振管理模式;以价值创造作为二元体制下电视媒体人力资源管理的核心目标;摒弃行政行为绝对化路径依赖,塑造多元管理模式:构建匹配电视传媒人特征的人力资源管理模式。研究表明,二元体制下电视媒体人力资源管理实践应围绕以下四条优先路径展开:电视媒体主要负责人管理创新、电视媒体多通道岗位管理体系构建、电视媒体绩效量化考核机制构建和电视媒体多元化激励机制构建。通过大量实地调研和案例分析,文章对上述四条优先路径进行了深入探究与阐述,提出了塑造企业家政府管理模式、岗位动态调整的路径与机制构建、绩效量化指标的三重依据、植入产业体制激励方式等可资借鉴的方案与路径。

马芳[8](2014)在《中国电视制度变迁及创新研究》文中提出改革开放后,中国电视业经历多次变革,虽取得一定成绩,但在管理方式、产业发展和节目内容生产方面仍旧存在诸多旧有体制遗留下的问题。作为电视体制改革的重要指标与刻度,国家电视制度设计的宏观调整变化对电视业发展和电视体制改革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本文通过梳理中国电视制度中管理制度、产业制度、内容制度等相关制度,分类研究其制度的演变规律,横向梳理这些制度并结合数据分析了这些变化对中国电视各方面的影响。再结合不同的政治、经济、科技和国际背景,尝试对三类制度演变进行动因分析。通过横纵两轴的梳理,作者试着总结我国电视制度设计与管理中的过度与缺失。作者希望通过宏观梳理电视制度的演变,展示出改革开放三十年中制度的沿革过程,力图为优化我国电视制度制定提供依据,为改善电视生存状态提供出路,为电视生产、经营主体提供制度趋势分析,从而有利于当前的电视生产与经营。

吴锟[9](2013)在《广播电视改革及集团化道路研究 ——以江西广播电视台为例》文中认为文化体制改革是我国继经济体制改革之后又一项重大体制改革,而广播电视事业又是文化体制改革的重要内容之一。在文化体制改革和文化产业大发展的形势下,广播电视传媒领域又经历着一次重构,广播电视要摆脱过去单一的职能定位和守旧的发展模式,要打造综合性的传播媒体,大力发展传媒事业和文化产业,原有的事业化管理广播电视传媒早已经不适应时代的发展,本文通过实证研究法、比较分析法,以江西广播电视台为样本分析江西广播电视合并改革过程中存在的问题,综合国内其他体改先例的优秀媒体的发展经验,探索江西广播电视合并改革集团化发展的道路。通过探索研究,本文在综合多省市广播电视合并改革实际经验基础上,综合江西政治环境、经济环境、地理环境等各方面因素下,从整合广播电视资源、科学化人力资源管理、企业成本化财务管理及推进改革的基本配套政策等方面来实际解决江西广播电视合并改革集团化道路存在的问题。

强月新,姜欣[10](2012)在《谋划开局·深化改革·飞速发展——2011年中国媒体发展盘点》文中研究表明2011年的中国媒体发展可以归纳概括为谋划开局,深化改革,飞速发展十二个字。谋划开局,指2011年是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的开局之年。无论是报业、广播电视业、互联网行业、出版业还是电影行业,在这一年都本着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这一伟大目标,在本行业提出了一系列针对未来五年发展的高屋建瓴的规划与措施。深化改革,指2011年无论是从媒介经营还是政府规制这两方面,媒介变革正逐渐走向深化。无论是非时政类报刊的转企改制、广播电视媒体出台的一系列规制措施、互联网行业

二、组建广电集团时不我待──试论江西广播电视集团化发展的现实依据和理论依据(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组建广电集团时不我待──试论江西广播电视集团化发展的现实依据和理论依据(论文提纲范文)

(1)媒介生态学视域下县级融媒体中心主要模式的观察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研究背景与意义
    第二节 研究综述
        一、关于“媒体融合”的研究综述
        二、关于媒介生态学的研究综述
        三、关于县级融媒体中心的研究综述
    第三节 主要采取的研究方法
    第四节 主要创新点
第一章 媒介生态系统中县级融媒体中心建设的观察
    第一节 当前我国县级融媒体中心建设的基本面
        一、总体布局:由构造县域节点嵌入全国矩阵
        二、战略定位:由新闻媒体升级到治理主体
        三、进度扫描:全面挂牌、系统铺开与试点推进
    第二节 县级融媒体中心的媒介生态环境问题分析
        一、媒介生态环境的理论关照
        二、县级融媒体中心的内生态环境问题分析
        三、县级融媒体中心的外生态环境问题分析
第二章 当前我国县级融媒体中心建设的三种模式
    第一节 省域搭台模式的观察分析,以江西“赣鄱云”为例
        一、模式透析
        二、江西“赣鄱云”平台的建设概况
        三、“赣鄱云”平台特色分析
        四、省域搭台模式的可行性探讨
    第二节 县域探索模式的观察分析,以宁夏青铜峡融媒体中心为例
        一、模式透析
        二、宁夏青铜峡县级融媒体中心建设概况
        三、青铜峡“九渠云”融媒体平台特色分析
        四、县域探索模式的可行性探析
    第三节 集团化发展模式的观察分析,以浙江省长兴县融媒体中心为例
        一、模式透析
        二、浙江省长兴县融媒体中心建设概况
        三、集团化管理的“长兴模式”特色分析
        四、集团化发展模式的可行性探析
第三章 媒介生态学视角下,县级融媒体中心建设的出路考量
    第一节 平衡信息生态密度,从“供给端”发力掌握话语权
        一、因地制宜,深挖县域级个性内容潜力
        二、生态位分化,释放县域媒体“在地性”动力
    第二节 构筑共生的时空生态
        一、与技术共生:实现生产流程的再造
        二、与资本共生,空间生态位互利共赢
    第三节 建立科学的内部媒介生态
        一、重构管理体制改革,加强领导队伍建设
        二、创新人才引进机制,完善激励扶持政策
结论
致谢
中外文参考文献
附录
在学期间学术成果情况

(2)我国电视对农服务节目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选题背景及价值
        一、选题背景
        二、选题价值
    第二节 国内外研究综述
        一、国内研究现状
        二、国外研究现状
    第三节 研究方法与创新
        一、研究方法
        二、研究创新
第二章 传统电视时代(模拟技术时代)我国电视对农服务节目的发轫
    第一节 广播科技开创我国广播电视对农服务节目的先河
        一、广播对农服务的滥觞
        二、广播对农节目的社会效应
    第二节 电视科技促进我国电视对农服务节目的产生
        一、中国农业电影制片厂对电视对农服务节目的先导作用
        二、电视问世催生对农节目多彩新形态——从节目到栏目化、频道化
第三章 数字时代为电视对农服务节目传播创造新的可能
    第一节 节目制作环境的数字化、网络化技术改造
        一、电视节目采编制作的便捷高效
        二、数字电视服务的应用空间拓展
    第二节 数字电视技术促进对农电视新格局的产生
        一、节目内容生产的多样化与节目形态的变迁
        二、传输系统的升级拓展有力突破地方媒体对农传播的区域性局限
        三、对农传播新格局的形成
第四章 互联网思维与环境对电视对农服务节目提出的挑战
    第一节 互联网思维引发重新认识电视及其对农服务节目的传播理念与模式
        一、“互联网思维”及其在传播业的核心理念
        二、互联网思维对整个电视传播理念的颠覆与重塑
        三、互联网思维对传统电视对农服务节目及传播理念与模式的突破
    第二节 互联网环境引发电视对农服务节目内容生产的变化
        一、受众的变化:受众构成、需求和审美趣味
        二、传播环境的变化:从传统电视到三网合一的传输格局
        三、节目的变化:节目形态、传播渠道与盈利模式
第五章 我国广播电视政策对推动对农节目发展的特殊价值
    第一节 由“三农问题”主导的农村广电事业发展布局
        一、党和政府对三农问题的重视与政策深化
        二、党和政府对农村广播电视基础设施建设的特殊政策安排
    第二节 市场经济条件下广播电视节目内容生产的惠农政策
        一、传媒产业化的双重效益目标及其关系
        二、“社会效益优先”原则在对农节目生产供给中的特殊考量
第六章 从典型案例调研看对农服务节目供求关系的新变化
    第一节 典型案例的遴选
        一、典型案例的遴选依据
        二、研究方法的选择设计
    第二节 传统农民信息需求升级——安徽亳州调研发现
        一、亳州及其电视事业的基本现况
        二、具体调研的实施
        三、调研发现:基层农民对信息需求走向更高层次
    第三节 “走进来”:基于新型农村产业发展的新需求——浙江磐安调研发现
        一、磐安及其电视事业的基本现况
        二、调研的具体实施
        三、调研发现:农村新兴产业推动农民对农需求的多样化
    第四节 国家级对农节目的创新实践——央视《致富经》、《乡约》调研发现
        一、《致富经》、《乡约》基本情况
        二、《致富经》的创新探索
        三、《乡约》的创新探索
第七章 总论:对农传播优化发展的思考
    第一节 新媒体环境下农民对信息传播的需求变化
        一、电视对农服务须适应农民不断增长的信息需求
        二、新兴产业形态下的农民:主动传播需求有待满足
    第二节 县级融媒体中心建设为县级对农服务节目发展提供新指南
        一、建设县级融媒体中心是解决县级电视媒体发展困境的迫切需要
        二、县级融媒体中心建设的发展经验
        三、县级融媒体建设对对农服务持续优化的思考
    第三节 移动优先理念下对农电视服务节目的优化
        一、“内容为王”升级,大小屏差异化的战略布局
        二、传统优势对农节目走向移动终端的实现路径
        三、加大政府资金投入,实现对农服务节目分级扶持政策
参考文献
作者在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公开发表的论文
作者在攻读博士学位期间所作的项目
致谢

(3)媒介技术、空间与权力控制游戏 ——中国大陆电视事业规制的结构弹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选题背景与意义
    (一) 选题背景
    (二) 选题意义
    (三) 文献综述
第二节 研究内容与方法
    (一)研究内容
    (二) 研究方法
第三节 概念与框架的界定
    (一) 概念界定
    (二) 研究框架
第四节 论文创新与不足
    (一) 论文创新
    (二) 论文不足 第一章 中国特殊情境建构下的电视事业规制体制
第一节 特殊的国家-社会-市场空间结构
第二节 中国特殊政治结构对规制体制框架的构建
第三节 政府主导市场化改革的非预期性后果 第二章 中国电视技术形态的潜能及其边界
第一节 党和政府主导下的宣传技术体系
    (一) 党和政府主导下的技术引进与技术自主化
    (二) 传输技术的发展与接受设备的普及
    (三) 新电视技术浪潮的到来
第二节 电视事业规模与容量的增长
    (一) 传输与覆盖的扩展
    (二) 频道资源的增加与内容资源的丰富
第三节 电视事业主体性空间的边界
    (一) 自主运作空间的扩大与经济独立性的增长
    (二) 一种合法化政权的有效技术手段 第三章 对电视事业空间的策略性规制
第一节 监管机制内部的二元张力
    (一) 单位化制度:一种对政治风险的有效管控
    (二) 市场化策略:市场经济下的双赢抉择
    (三) 一个微妙的"二元悖逆"命题
第二节 互联网的渗透与区隔管理
    (一) 互联网新技术对传统电视事业及其边界的冲击
    (二) 互联网渗透引发的多元结构重组及其后果
    (三) 对电视事业空间结构可控可管的区隔管理
第三节 属地分治与分散风险
    (一) 电视事业中属地分治策略的确立
    (二) 属地化分治的客观多元化市场效果
    (三) 属地化分治作为分摊政治风险与获取政治增益资产的统一 第四章 中国电视事业规制体制的结构性机会
第一节 一种全新的媒介环境与一个有限的博弈空间
    (一) 中国情境下电视体制的市场化与去管制化
    (二) 有限博弈空间的出现
第二节 电视体制开放性与规制变量的产生
    (一) 业务主体从"国家"扩展到"国家-社会"
    (二) 规制体制内部结构变量的多元化
第三节 监管理性的局限性及其动力空间
    (一) 新媒体环境下监管体制效用的有限性
    (二) 游离在监管体制边缘的发展活力 结语 一种脆弱的平衡之术 参考文献 后记

(4)童年的“消逝”与“绽放” ——近30年中国少儿电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的缘起及意义
    二、相关概念阐释
    三、国内外研究综述
    四、研究思路、研究资料、研究方法
    五、创新点与不足
上篇
    第一章 国内外儿童电视发展历程
        第一节 国外少儿电视发展史
        一、"节目时代"的国外少儿电视
        二、"频道时代"国外少儿电视发展
        第二节 中国少儿电视第一个时期:节目时代(1958-1999)
        一、中国少儿电视分期的界定依据
        二、"节目时代"少儿电视发展脉络
        三、丰富、突破与交流: "节目时代"中国少儿电视的发展特征
        第三节 中国少儿电视第二个时期:频道时代(1999-2008)
        一、国内少儿频道成立之必然
        二、中国少儿电视"频道时代"的开启
        三、少儿电视频道的"绽放"
        四、精品节目与产业化:频道时代少儿电视的特征
        第四节 中国少儿电视第三个时期:新媒体时代(2008年至今)
        一、新媒体时代的少儿电视
        二、新媒体时代中国少儿电视的发展
    第二章 阳光与净土:近30年中国少儿电视的内容规制与分类研究
        第一节 社会效益至上:中国电视发展的道路自信
        一、世界三大电视体制概述
        二、社会效益至上:中国电视体制的文化选择与自信
        三、关于中国电视体制优劣的争议与结论
        第二节 不能污染的净土:中国少儿电视的内容规制
        一、中国少儿电视的内容规制与法律保护
        二、中国少儿电视保护规制的实践
        三、中国少儿电视节目的地位与作用
        四、中国少儿电视节目的分类
        第三节 少儿新闻类节目研究
        一、少儿新闻面面观
        二、少儿新闻类节目制作分析:以山东少儿《锵锵校园行》节目为例
        三、《锵锵校园行》与《新闻袋袋裤》节目比较研究
        第四节 少儿娱乐类节目研究及功能研究
        一、少儿娱乐类节目的发展与作用
        二、少儿娱乐类节目制作分析:以山东少儿《非常小孩》节目为例
        三、《非常小孩》与《快乐大巴》节目比较研究
        第五节 少儿教育类节目研究
        一、少儿教育类节目发展探究
        二、少儿教育类节目制作分析:以山东少儿《成长关注》节目为例
        三、《成长关注》与《幼儿缘》节目比较研究
        第六节 少儿服务类节目研究
        一、少儿服务类电视节目兴起与发展
        二、少儿服务类节目制作分析:以山东少儿《辣妈驾到》节目为例
        三、《辣妈驾到》与《非童小可》节目比较研究
    第三章 频道时代:少儿电视的绽放与中国少儿文化的重构
        第一节 少儿频道的建立与"频道时代"的到来
        一、余培侠与中国少儿频道的建立
        二、"频道时代"建立的政策因素与各地少儿频道的建立
        第二节 少儿频道的时代特征
        一、少儿频道的"公益性"
        二、"四级少儿频道"体制
        三、动漫播出平台与动漫产业
        四、传播平台更是教育平台
        第三节 频道时代中国儿童文化的重构
        一、儿童的缺失与"儿童本位"的艰难初现
        二、电视媒介实践中儿童权利的初步体现与成人权威的瓦解
        三、电视是儿童产生"自我认知"的助推器,赋予儿童更丰富的娱乐权与参与权
        四、频道时代电视媒介对儿童本位的确认
    第四章 新媒体时代:中国少儿电视的困境、机遇与未来
        第一节 中国少儿电视发展困境的深度分析:外部困境与内部因素
        一、政策环境:扶持与限制
        二、受众限制与发展道路的迷失
        三、来自内部的制约因素
        第二节 新媒体环境下中国少儿电视的危机与机遇
        一、中国新媒体发展概况
        二、新媒体发展的影响
        三、新媒体发展对少儿的隐忧
        第三节 产业化——中国少儿电视发展的被动与主动
        一、中国电视产业化概述
        二、中国少儿电视产业化的曲折历程:理念的分歧与政策、体制的波动
        第四节 中国少儿电视产业化的四个维度
        一、产业化的基石:少儿频道内部架构的重建
        二、产业化途径:少儿频道的品牌化发展
        三、产业化创新:少儿频道构建节目之外的产业格局
        四、产业化前沿:少儿频道的媒体融合
        第五节 中国少儿电视产业化案例讨论:山东少儿频道
        一、山东少儿频道的产业化概况
        二、山东少儿频道的组织架构与管理模式
        三、山东少儿频道产业布局与创新之一"品牌活动与儿童剧"
        四、山东少儿频道产业布局之二:儿童教育产业
        五、山东少儿频道产业布局之三:亲子服务产业
        六、山东少儿频道产业布局之四:云端上的产业战略
        七、山东少儿频道产业布局之五:全面的电子商务产业
下篇
    1. 《中国少儿电视大事年表》
    2. 《山东少儿电视大事年表》
结语
参考文献
后记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5)我国电视体制改革的路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目标
    1.2 研究综述
    1.3 研究方法及理论基础
    1.4 研究内容及框架
第二章 电视双轨运行机制的形成
    2.1 电视一元体制的建立
        2.1.1 何为电视一元体制、二元体制和多元体制
        2.1.2 何为电视业的一轨运行机制
        2.1.3 电视双轨运行机制的形成
    2.2 电视双轨运行机制形成的背景
        2.2.1 经济体制改革从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过渡
        2.2.2 政治体制改革从命令型政府到形成有效的社会激励机制
        2.2.3 社会文化从僵化的意识形态风气转为多元化
    2.3 电视双轨运行机制形成的依据
        2.3.1 电视双轨运行机制形成的政策依据
        2.3.2 电视双轨运行机制形成的理论依据
        2.3.3 电视双轨运行机制形成的现实依据
    2.4 电视双轨运行机制的意义
        2.4.1 突破旧体制的束缚
        2.4.2 促进电视媒介增量式发展
        2.4.3 推动国家媒介政策的开放
        2.4.4 塑造电视事业单位主体性
    小结
第三章 电视双轨运行机制的内在矛盾
    3.1 双轨运行机制的内在矛盾
        3.1.1 双轨运行机制自身逻辑的矛盾
        3.1.2 双轨运行机制功能定位的矛盾
        3.1.3 双轨运行机制目标导向的矛盾
    3.2 电视双轨运行机制的弊端
        3.2.1 市场主体的缺失
        3.2.2 行政垄断
        3.2.3 政府规制的双重失灵
    小结
第四章 电视双轨运行机制改革的动力与路径
    4.1 电视双轨运行机制改革的动力
        4.1.1 政府强制性变迁
        4.1.2 市场的诱致性变迁
    4.2 电视双轨运行机制改革的路径
        4.2.1 预备期区分事业和产业
        4.2.2 试点期宣传与经营分开
        4.2.3 推进期实现剥离转制
    小结
第五章 电视双轨运行机制改革的得失
    5.1 电视双轨运行机制改革的成效
        5.1.1 电视事企分开的政策更加明晰
        5.1.2 电视的经济属性不断加强
    5.2 双轨运行机制下电视存在的问题
        5.2.1 高度的行政依附性
        5.2.2 行政化的资源配置和管理
        5.2.3 现代企业制度的缺失
    5.3 电视双轨运行机制改革障碍性因素
        5.3.1 .渐进式改革的逻辑
        5.3.2 意识形态刚性需求
        5.3.3 既得利益刚性化
    小结
第六章 外国电视体制的比较研究
    6.1 英、美电视体制研究
        6.1.1 英国电视体制研究
        6.1.2 美国电视体制研究
    6.2 德国电视体制研究
        6.2.1 德国电视发展概况
        6.2.2 德国电视体制的变迁
        6.2.3 德国电视体制的特征
    6.3 亚洲电视体制研究
        6.3.1 韩国电视体制研究
        6.3.2 日本电视体制研究
    6.4 中、外电视体制比较和启示
        6.4.1 中国和外国电视体制的比较
        6.4.2 外国电视体制的启示
第七章 深化电视体制改革的新路径
    7.1 深化电视体制改革的可行性分析
        7.1.1 深化电视体制改革的理论支撑
        7.1.2 深化电视体制改革的政策支撑
        7.1.3 深化电视体制改革的现实依据
    7.2 深化电视体制改革的理念
        7.2.1 摆脱僵化的意识形态观念
        7.2.2 正视电视的意识形态属性
        7.2.3 经济绩效增强政府合法性
        7.2.4 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
    7.3 深化电视体制改革的新路径
        7.3.1 创新意识形态管理手段
        7.3.2 充实电视事企分开的理论准备
        7.3.3 分阶段深化电视体制改革
    小结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6)电视新闻全媒体融合模式及其绩效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文献综述
    1.2.1 国外相关研究
    1.2.2 国内相关研究
    1.2.3 综述小结
1.3 研究目标及研究内容
    1.3.1 研究目标和思路
    1.3.2 主要研究内容和创新点
1.4 研究方法及技术路线
    1.4.1 主要研究方法
    1.4.2 研究的技术路线 2 基础理论
2.1 媒体传播理论
    2.1.1 传媒的威权主义理论
    2.1.2 传媒的自由至上主义理论
    2.1.3 传媒的社会责任理论
    2.1.4 传媒的苏联共产主义理论
2.2 产业融合理论
    2.2.1 产业融合的内涵、类型及动力
    2.2.2 传媒产业融合的三种形式
2.3 产业共生理论
    2.3.1 产业共生理论内涵
    2.3.2 产业共生的特征
2.4 博弈理论
    2.4.1 合作博弈理论
    2.4.2 演化博弈理论
本章小结 3 国内外电视新闻媒体融合发展比较及启示
3.1 国内外电视新闻媒体融合发展经验
    3.1.1 英国BBC的媒体融合经验
    3.1.2 美国媒介综合集团的媒体融合经验
    3.1.3 美国CNN的媒体融合的经验
    3.1.4 法国France 24电视台的媒体融合经验
    3.1.5 日本NHK电视台的媒体融合经验
    3.1.6 上海文广集团的媒体融合经验
3.2 国内外电视新闻媒体融合发展比较
    3.2.1 国内外电视新闻媒体融合的相同点
    3.2.2 国内外电视新闻媒体融合的不同点
3.3 国内外电视新闻媒体融合的启示
    3.3.1 通过媒体融合实现适度规模经营
    3.3.2 传统主流媒体快速与新媒体融合
    3.3.3 在媒体融合中大胆创新
本章小结 4 我国电视新闻全媒体融合发展环境及动力机制
4.1 我国电视新闻媒体与新媒体的融合发展困境
    4.1.1 全媒体环境下我国广电新闻媒体的融合进程
    4.1.2 电视新闻全媒体融合发展中存在的困境
4.2 我国电视新闻全媒体融合发展的环境分析
    4.2.1 电视新闻全媒体融合发展的外部环境
    4.2.2 电视新闻全媒体融合发展的内部环境
    4.2.3 电视新闻全媒体融合发展的市场环境
    4.2.4 电视新闻全媒体融合发展环境的优化方向
4.3 我国电视新闻全媒体融合发展的动力机制
    4.3.1 电视新闻全媒体融合发展的利益相关主体
    4.3.2 电视新闻全媒体融合发展的动力系统分析
    4.3.3 电视新闻全媒体融合发展的动力机制模型构建
4.4 媒体融合发展的动态演化过程及模式构建的基础
    4.4.1 电视新闻全媒体融合发展的动态演化过程
    4.4.2 基于动态演化过程的媒体融合发展模式构建的基础
本章小结 5 电视媒体与广播及报刊媒体的所有权融合模式
5.1 广电报媒体融合模式构建的原则、依据及思路
    5.1.1 构建原则
    5.1.2 构建依据
    5.1.3 构建目标
    5.1.4 构建思路
5.2 广电报媒体所有权融合模式构建
    5.2.1 广电报媒体所有权融合模式总框架
    5.2.2 广电报媒体所有权融合模式的运作构架
5.3 广电报媒体所有权融合的演化博弈模型及分析
    5.3.1 广电报媒体所有权融合过程中的共生演化
    5.3.2 广电报媒体融合的决策
    5.3.3 广电报媒体融合过程中的资源共享
5.4 广电报媒体所有权融合后的自媒体引导能力建设
    5.4.1 提升互联网思维的新闻资讯自媒体传递能力
    5.4.2 提升新闻媒体的自媒体舆论引导能力
    5.4.3 做好新闻媒体自媒体平台的舆情监测
    5.4.4 利用新闻媒体的自媒体平台为经济建设服务
本章小结 6 广电报媒体集团与新兴媒体的合作联盟融合模式
6.1 广电报媒体集团与新兴媒体融合模式构建原则、依据及思路
    6.1.1 构建原则
    6.1.2 构建依据
    6.1.3 构建目标
    6.1.4 构建思路
6.2 广电报媒体集团与新媒体合作联盟融合模式的构建
    6.2.1 广电报媒体集团与新兴媒体合作联盟融合模式总框架
    6.2.2 广电报媒体集团与新兴媒体融合模式的运作框架
6.3 广电报媒体集团与新兴媒体融合的合作博弈模型及分析
    6.3.1 广电报媒体集团与新兴媒体融合的合作博弈过程分析
    6.3.2 广电报媒体集团与新兴媒体融合的合作博弈模型构建及分析
6.4 广电报媒体集团与新兴媒体融合的激励约束机制
    6.4.1 无激励约束机制
    6.4.2 引入激励约束机制
    6.4.3 博弈结果分析
本章小结 7 电视新闻全媒体融合的绩效评价
7.1 基于BSC的电视新闻全媒体融合绩效分析
    7.1.1 BSC的核心思想
    7.1.2 BSC在电视新闻全媒体融合绩效评价中的适用性
    7.1.3 电视新闻全媒体融合后共生演化运作绩效的四个层面
7.2 电视新闻全媒体融合绩效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7.2.1 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的原则、依据、目标
    7.2.2 基于BSC四层面的绩效指标的筛选
    7.2.3 基于BSC电视新闻全媒体融合绩效指标体系确定
    7.2.4 电视新闻全媒体融合的绩效指标体系权重确定
7.3 电视新闻全媒体融合绩效评价案例及分析
    7.3.1 目标案例的绩效评价
    7.3.2 目标案例绩效分析
本章小结 8 电视新闻全媒体融合发展的对策建议
8.1 建设和完善媒体规制
8.2 变革和创新体制与机制
8.3 处理好媒体经营与新闻生产的关系
8.4 强化新闻媒体自律和职业伦理 9 总结及展望
9.1 研究总结
9.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中文参考文献
英文参考文献 附录一(第一轮) 附录二(第二轮) 附录三(第三轮) 攻博期间发表的科研成果目录 致谢

(7)二元体制下电视媒体人力资源管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背景与意义
    二、文献综述
    三、理论、方法与结构
    四、创新与不足
第一章 二元体制:电视媒体人力资源管理现状
    第一节 “事业单位企业化管理”
    第二节 “三重矛盾”凸显
    第三节 人力资源管理呈现复杂局面
第二章 确立电视媒体人力资源管理的前提
    第一节 行政行为与市场导向实现“共振”
    第二节 树立价值创造的核心目标
    第三节 塑造多元管理体系
    第四节 匹配电视传媒人特征
第三章 创新电视媒体主要负责人管理模式
    第一节 管理创新的必然性和迫切性
    第二节 实行传媒职业经理人制
    第三节 管理创新路径的初步构想
第四章 岗位多通道:改进电视媒体人员职位管理体系
    第一节 多通道岗位管理实施之可能性
    第二节 多通道岗位管理的基本程序
    第三节 岗位任职资格设置的“三个维度”
    第四节 岗位动态调整的路径与机制
第五章 量化考核:优化电视媒体绩效评价机制
    第一节 绩效量化考核的价值凸显
    第二节 绩效量化指标的设置方式
    第三节 权重与分值设置的三重依据
    第四节 构建绩效量化考核制度
第六章 多元激励模式并存:完善电视媒体“奖惩”制度
    第一节 优化行政体制激励方式
    第二节 产业体制激励方式的借鉴
    第三节 搭建行政与市场共同作用激励体系
结论
参考文献
在读期间相关学术成果发表情况
致谢

(8)中国电视制度变迁及创新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1. 研究背景及目的
2. 相关研究现状
3. 研究内容与研究框架
4. 研究意义
5. 文献综述
6. 研究方法 一、中国电视制度的沿革
(一) 粗放探索阶段(1979-1991)
    1. 开启法规建设
    2. 确立“条块结合,以块为主”的行政管理模式
    3. “四级办台”
    4. 人事选拔
    5. 放开经营
    6. 鼓励有线电视
    7. 电视剧许可证制度
    8. 确保舆论导向
(二) 调整发展阶段(1992-2002)
    1. 出台《广播电视管理条例》
    2. 提出电视产业属性
    3. 建立年检制度
    4. 超量电视台规模治理
    5. 人事管理制度改革出现
    6. 资本准入加速开放
    7. 广电集团化启动
    8. 保护国产电视剧
    9. 强化中央电视台内容覆盖
    10. 限制广告播放内容及比例
(三) 分类管理阶段(2003-2010)
    1. 进一步集团化
    2. 准入部分资本类型
    3. 推动数字电视产业发展
    4. 人事管理进一步改革
    5. 互联网视听许可证
    6. 推动中央电视台覆盖
    7. 保护国产动画片
    8. 引导舆论监督导向
    9. 控制电视广告播放内容及比例
    10. 治理电视节目低俗化
    11. 治理电视剧超量播放 二、中国电视制度建立中存在的问题
(一) 中国电视制度内容分类
    1. 类型一:电视管理制度
    2. 类型二:电视产业制度
    3. 类型三:电视内容制度
(二) 电视制度建立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1. 制度建立基础薄弱
    2. 规范化管理缺失
    3. 内容监管程序随意 三、中国电视制度建立存在问题的成因与改善策略
(一) 电视制度建立中存在问题的成因
    1. 政治作用力
    2. 经济作用力
    3. 社会作用力
(二) 中国电视制度改善的建议
    1. 营造良善的政策环境
    2. 改善并拓宽投资融资渠道
    3. 建立科学的内容管理制度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9)广播电视改革及集团化道路研究 ——以江西广播电视台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目录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与研究问题
        1.1.1 选题背景
        1.1.2 研究问题
    1.2 相关文献综述
        1.2.1 国外研究综述
        1.2.2 国内研究综述
    1.3 研究思路及研究方法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方法
    1.4 研究意义与研究创新
        1.4.1 研究的意义
        1.4.2 研究的创新
第2章 国外广播电视管理体制启示及集团化道路战略启示
    2.1 典型国家的管理体制比较
        2.1.1 美国
        2.1.2 英国
        2.1.3 德国
    2.2 国外广播电视集团化采取的战略及其启示
        2.2.1 利用资本市场推进集团化
        2.2.2 构筑综合性传媒产业集团
        2.2.3 昨媒体企业与媒体企业整兮重组
第3章 江西广播电视改革的意义与必要性
    3.1 江西广播电视改革的意义
    3.2 江西广播电视改革的必要性
第4章 江西广播电视合并改革的现实困窘及解决方法的思考
    4.1 江西广播电视合并改革的宏观政治困窘
        4.1.1 经济体制改革即是政治体制改革
    4.2 江西广播电视合并改革的内部困境
        4.2.1 现阶段江西广播电视合并改革难以打破的部门界限
        4.2.2 现阶段江西广播电视合并改革难以打破的资源利益割据
第5章 集团化是江西广播电视改革的必然结果
    5.1 广播电视集团化的概念和内涵
    5.2 广播电视集团化的作用
    5.3 广播电视集团化发展的必要性
        5.3.1 应对国际传媒激烈竞争的需要
        5.3.2 顺应世界科技突飞猛进发展的需要
        5.3.3 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
第6章 我国广播电视集团化发展模式比较
    6.1 无锡模式
    6.2 湖南模式
        6.2.1 在机制改革方面
        6.2.2 大力实施品牌经营战略
        6.2.3 利用资本市场推进传媒产业化进程
第7章 江西广播电视改革集团化运作的战略选择
    7.1 摒弃行政分配,资源重组整合
    7.2 人未动,财先行——现代企业化管理成本核算
    7.3 集团化经营机制改革特点
    7.4 保障江西广电改革推进的基本配套政策
第8章 结论与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四、组建广电集团时不我待──试论江西广播电视集团化发展的现实依据和理论依据(论文参考文献)

  • [1]媒介生态学视域下县级融媒体中心主要模式的观察研究[D]. 崔政怡.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 2020(01)
  • [2]我国电视对农服务节目发展研究[D]. 吴圆圆. 上海大学, 2019(02)
  • [3]媒介技术、空间与权力控制游戏 ——中国大陆电视事业规制的结构弹性研究[D]. 郑春风. 上海社会科学院, 2017(01)
  • [4]童年的“消逝”与“绽放” ——近30年中国少儿电视研究[D]. 张娣. 山东大学, 2017(08)
  • [5]我国电视体制改革的路径研究[D]. 陈敏. 上海交通大学, 2016(04)
  • [6]电视新闻全媒体融合模式及其绩效评价[D]. 钟央. 武汉大学, 2015(01)
  • [7]二元体制下电视媒体人力资源管理研究[D]. 史松明. 南京师范大学, 2015(02)
  • [8]中国电视制度变迁及创新研究[D]. 马芳. 内蒙古大学, 2014(10)
  • [9]广播电视改革及集团化道路研究 ——以江西广播电视台为例[D]. 吴锟. 南昌大学, 2013(07)
  • [10]谋划开局·深化改革·飞速发展——2011年中国媒体发展盘点[J]. 强月新,姜欣. 中国媒体发展研究报告, 2012(00)

标签:;  ;  ;  ;  ;  

成立广电集团的时机不等我——论江西广电集团发展的实践和理论基础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