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五苓散治疗肾绞痛20例(论文文献综述)
郭晓媛[1](2021)在《滋肾丸干预糖尿病肾病肾小管上皮细胞焦亡作用及机制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探究滋肾丸(ZiShenWan,ZSW)对糖尿病肾病(diabetic nephropathy,DN)肾小管上皮细胞焦亡的干预作用及机制,通过网络药理学研究分析ZSW治疗DN的靶点及通路,为ZSW治疗DN提供科学依据。[方法]1.动物实验:采取随机对照方法,将雄性6周龄db/db小鼠分为模型组、阳性对照组、ZSW高剂量组、ZSW中剂量组、ZSW低剂量组(n=10);非糖尿病db/m小鼠为正常对照组(n=10)。适应性喂养2周后,ZSW各剂量组给予ZSW乙醇提取物灌胃(高剂量:6.0g/kg;中剂量:3.0g/kg;低剂量:1.5 g/kg);阳性对照组给予达格列净灌胃(1.0mg/kg);模型组和正常对照组同时给予等体积去离子水灌胃。每天灌胃1次,持续12周。每2周检测体重、尾静脉FBG;每4周检测尿液ACR、NAG酶、NGAL和CysC;给药12周后摘眼球取血,称量右肾脏重量,固定或冻存肾组织。血清检测HbA1c、BUN和CRE。肾组织经HE染色、PAS染色、Masson染色后光镜观察组织病理学改变,透射电镜观察超微结构改变,进行病理半定量评分;免疫组化染色观察分析肾小管上皮细胞上皮—间充质转化(EMT)标志物α-SMA和E-cadherin的表达强度;TUNEL染色观察分析肾小管上皮细胞核的损伤水平;Western blot及RT-qPCR分别检测NLRP3炎症小体相关蛋白NLRP3、ASC、Caspase-1以及焦亡相关炎症因子IL-1β、cleaved IL-1β和IL-18的蛋白及mRNA表达水平。2.细胞实验:正常人近端肾小管上皮细胞(HK-2)进行复苏、传代及培养。通过MTT法检测细胞增殖活力筛选细胞培养条件及药物干预剂量,以高渗葡萄糖(45μmol/L)培养HK-2细胞48 h诱导焦亡及EMT,分为高糖组、ZSW低剂量组、ZWS中剂量组、ZSW高剂量组、阳性对照组。ZSW各剂量组给予ZSW乙醇提取物干预(高剂量:15μg/ml;中剂量:7.5μg/ml;低剂量:3.75μg/ml);阳性对照组给予达格列净干预(0.1μmol/L)。另设空白组为正常对照、甘露醇组为高渗对照。光镜观察细胞形态改变;Transwell试验检测细胞迁移能力;TUNEL染色评估细胞核的损伤、LDH试验评估细胞膜的损伤、Annexin V/PI双染检测细胞焦亡水平;ELISA检测细胞上清液IL-1β、IL-18水平;Western blot 及 RT-qPCR 分别检测细胞 NLRP3、ASC、Caspase-1、IL-1β、cleaved IL-1 β、IL-18的蛋白及mRNA表达水平。3.网络药理学:通过检索数据库筛选ZSW的药物活性成分和DN的疾病靶点,获得ZSW治疗DN的作用靶点;应用Cytoscape软件构建ZSW治疗DN的“药物—成分—靶点”网络,应用STRING数据库构建ZSW治疗DN的关键靶点的PPI网络,筛选ZSW治疗DN的核心关键靶点;应用Cytoscape软件和DAVID数据库进行基因功能和通路分析。[结果]1.动物实验:(1)药效学:与正常对照组相比,模型组FBG、HbAlc、BUN、血CRE及尿ACR、NAG酶、NGAL、CysC显着升高(P<0.01)。经ZSW干预后上述指标均显着降低(P<0.01)。(2)肾组织病理学:模型组肾小球出现体积增大、基底膜不均匀增厚、系膜基质增生;肾小管出现上皮细胞空泡变性、炎性细胞浸润;胶原纤维染色面积、基底膜厚度、肾小管损伤指数显着升高(P<0.01)。ZSW不同程度减轻上述病理改变,显着降低病理半定量评分(P<0.01)。(3)肾小管上皮细胞EMT:与正常对照组相比,模型组肾小管上皮细胞α-SMA表达强度、肾组织α-SMA蛋白及mRNA表达显着升高;肾小管上皮细胞E-cadherin表达强度、肾组织E-cadherin蛋白及mRNA表达显着降低(P<0.01)。ZSW显着改变肾小管上皮细胞α-SMA和E-cadherin表达强度,不同程度降低肾组织α-SMA蛋白及mRNA表达、升高肾组织E-cadherin的蛋白及mRNA表达(P<0.05或P<0.01)。(4)肾小管上皮细胞焦亡:与正常对照组相比,模型组肾小管上皮细胞核碎裂增多,TUNEL染色阳性率显着升高,肾组织IL-1β、cleaved IL-1β和IL-18蛋白及mRNA表达显着升高(P<0.01)。ZSW减轻肾小管上皮细胞核碎裂,显着降低细胞TUNEL染色阳性率,显着降低肾组织IL-1β、cleaved IL-1β和IL-18蛋白及mRNA表达(P<0.01)。(5)肾组织NLRP3炎症小体活化:与正常对照组相比,模型组肾组织NLRP3、ASC和Caspase-1蛋白及mRNA表达显着升高(P<0.01),ZSW不同程度降低上述指标的蛋白表达(P<0.05或P<0.01),显着降低NLRP3、ASC mRNA表达(P<0.01),高剂量ZSW显着降低Caspase-1 mRNA表达(P<0.01)。2.细胞实验:(1)EMT:高糖培养使HK-2细胞形态发生间质细胞样改变,迁移能力显着增强,α-SMA蛋白及mRNA表达显着升高,E-cadherin蛋白及mRNA表达显着降低(P<0.01);ZSW抑制高糖诱导的HK-2细胞的间质样改变,显着降低细胞迁移能力,显着降低α-SMA蛋白及mRNA表达,不同程度升高E-cadherin蛋白及mRNA表达(P<0.05或P<0.01)。(2)焦亡:高糖培养使HK-2细胞的细胞核及细胞膜损伤加重,焦亡水平升高,IL-1β、IL-18释放增加,IL-1β、cleaved IL-1β和IL-18蛋白及mRNA表达显着升高(P<0.01);ZSW明显减轻细胞核及细胞膜损伤,显着降低焦亡水平,显着减少IL-1β、IL-18释放以及 IL-1β、cleaved IL-1β 和 IL-18 蛋白及 mRNA 表达(P<0.01)。(3)NLRP3炎症小体活化:高糖培养使HK-2细胞NLRP3、ASC和Caspase-1蛋白及mRNA表达显着升高(P<0.01);ZSW不同程度降低上述指标的蛋白及mRNA表达(P<0.05 或 P<0.01)。3.网络药理学:经筛选获得ZSW的56个有效活性成分,与数据库中DN的疾病靶点映射获得166个ZSW治疗DN的靶点,与51个ZSW的有效活性成分共同构建“药物—成分—靶点”网络,通过PPI网络筛选获得154个关键核心靶点,诸多靶点涉及炎症反应相关,主要富集在钙通道复合体、膜区、突触和细胞质等细胞组分;G蛋白偶联受体活性、神经递质结合等分子功能;脂多糖介导的信号通路、氧化还原、突触传递等生物学过程;包含NOD样受体(NLR)信号通路在内的炎症反应、晚期糖基化终末产物、细胞增殖分化、内分泌抵抗、神经组织传导等相关信号通路。[结论]1.ZSW有效降低db/db小鼠血糖,减少尿蛋白,改善肾小管早期损伤指标及肾功能,减轻肾组织病理损伤,抑制肾小管上皮EMT及焦亡,可能是通过抑制NLRP3炎症小体活化实现的。2.ZSW有效抑制高糖诱导的HK-2细胞EMT及焦亡,可能是通过抑制NLRP3炎症小体活化实现的。3.ZSW中的多种有效成分多靶点、多通路治疗DN,干预炎症反应是ZSW治疗DN的重要作用机制。
刘田[2](2021)在《基于Meta分析的中药复方联合ESWL治疗肾结石的临床评价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本研究通过Meta分析客观评价中药复方联合ESWL治疗肾结石的临床疗效,总结现有临床研究在方案设计及实施过程中的不足,为中药复方联合ESWL治疗肾结石提供循证医学证据,同时为今后更加进一步的临床研究提供参考。方法:根据研究目的确定计算机检索词、检索式,检索各个数据库,同时合并手工检索,全面检索出中药复方联合ESWL治疗肾结石的文献。检索日期为建库至2020年12月11日。所有检索到的文献导入Note Express软件中,先进行查重,剔除掉重复的文献,再根据纳入及排除标准进行筛选,确定最终纳入的文献。用Excel表格记录纳入文献的基本资料及数据,并绘制成三线表格资料,同时用Cochrane偏倚风险评价工具对纳入文献进行文献质量评估,并绘制图形。利用Review Manager 5.3软件对文献数据资料进行Meta分析,分析的结局指标主要有:有效率、Scr、BUN、血清Cys C、炎症指标(TNF-α、IL-2、IL-6)、T细胞亚群(CD3+、CD4+、CD8+及CD4+/CD8+)、排石时间、复发率,对其结果用森林图表示,对于纳入文献在10个以上时,用漏斗图分析是否存在发表偏倚,最后对所有结果进行分析。结果:最终纳入22篇文献进行分析,共包含2308例患者,治疗组有1156例,对照组有1152例。对22篇文献的8个结局指标进行Meta分析,结果表明:ESWL后加用中药复方的总体疗效优于无中药的对照组。(1)有效率:RR=1.2,95%CI[1.16,1.24],Z=10.23,P<0.00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Scr:MD=-12.48,95%CI[-13.07,-11.88],Z=41.05,P<0.00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3)BUN:MD=-1.06,95%CI[-1.19,-0.93],Z=16.04,P<0.00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4)血清Cys C:SMD=-0.81,95%CI[-1.30,-0.32],Z=3.26,P=0.001<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5)TNF-α:MD=-0.66,95%CI[-0.75,-0.61],Z=18.49,P<0.00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IL-2:MD=-1.76,95%CI[-1.87,-1.66],Z=31.85,P<0.00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IL-6:MD=-1.97,95%CI[-2.44,-1.49],Z=8.15,P<0.00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6)CD3+:MD=5.11,95%CI[3.92,6.30],Z=8.42,P<0.00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CD4+:MD=3.81,95%CI[2.76,4.86],Z=7.13,P<0.00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CD4+/CD8+:MD=0.18,95%CI[0.12,0.24],Z=5.49,P<0.00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CD8+:MD=-0.19,95%CI[-0.88,0.50],Z=0.54,P(29)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7)排石时间:SMD=-3.21,95%CI[-4.10,-2.32],Z=7.06,P<0.00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8)复发率:RR=0.33,95%CI[0.13,0.88],Z=2.22,P=0.03<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9)对22篇文献的中药复方分析,用药频次在10次及以上的中药有:金钱草、海金沙、鸡内金、牛膝、甘草、石韦、车前子、黄芪、滑石。对中药类别进行统计,主要由利水渗湿药、补虚药、活血化瘀药、理气药、清热药等几类组成,中药用药与临床上肾结石的中医治疗原则基本相符。结论:本研究Meta分析结果表明:中药复方联合ESWL治疗肾结石相对于ESWL治疗在提高临床有效率、促进肾功能恢复(Scr、BUN、Cys C)、改善炎症(TNF-α、IL-2、IL-6)、保护免疫功能(CD3+、CD4+、CD4+/CD8+)、缩短排石时间、降低复发率等方面疗效更加显着。但考虑本研究纳入文献的方法学质量偏低,导致本次Meta结果的有所偏倚,望日后能有更多高质量的RCT为中药复方联合ESWL治疗肾结石提供更准确的循证医学证据。
丁景泉[3](2021)在《化石丸联合坦索罗辛对输尿管结石ESWL术后促排石作用的临床研究》文中认为目的:通过化石丸联合坦索罗辛辅助输尿管结石体外冲击波碎石术(ESWL)后排石治疗的方法,观察与分析输尿管结石患者ESWL术后的疗效指标,探讨化石丸联合坦索罗辛对患者ESWL术后输尿管结石的促排作用以及血尿、腰痛等相关症状的改善作用。方法:选取江苏省中医院行ESWL治疗的输尿管结石患者60例,其中男性51例,女性9例,随机分为观察组(30例)与对照组(30例),其中对照组术后口服坦索罗辛治疗,观察组术后口服化石丸和坦索罗辛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术后14d、28d的结石排净情况,NRS评分,以及肾绞痛、血尿等发生情况。结果:两组患者年龄、结石大小等一般资料对比未见明显差异;对照组术后14d、28d结石排净率分别为41.4%、72.4%,观察组术后14d、28d结石排净率分别为69.0%、93.1%,观察组的结石排净率高于对照组(P<0.05);比较两组患者术后NRS评分发现,观察组术后NRS平均值为2.83±1.20分,有11例(37.9%)患者术后NRS评分≥4分,均低于对照组(P<0.05);比较两组患者术后肾绞痛发生情况,观察组有2例(6.9%)患者发生肾绞痛,对照组3例(10.3%),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比较两组血尿发生情况,观察组有13例(44.8%)患者出现血尿,对照组21例(72.4%),观察组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化石丸联合坦索罗辛辅助排石治疗,能有效促进ESWL术后结石排出,提高结石排净率,减轻患者术后疼痛症状,减少血尿发生风险,值得临床进一步推广与应用。
许玫[4](2020)在《麻黄附子细辛汤方证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麻黄附子细辛汤是张仲景所着《伤寒论》中的经典方剂,通过本次回顾性和现代文献的研究,总结麻黄附子细辛汤的应用指征,适应病症,适用人群,方药的安全剂量使用,为今后国内外医者对麻黄附子细辛汤的精准和更安全有效地应用,提供参考依据。方法:整理分析麻黄附子细辛汤的出处,历代医家的方论,海内外的实验室研究和近现代的临床应用报道,以及药物的研究和其方证鉴别。并收集纳入古代医案22例,近现代医案672例,火神派医案76例,黄煌教授医案118例,日本医案13例,进行统计分析性别,年龄,发病季节,疾病系统,症状与体征,应用剂量和加味合方等,进行全面系统的有关麻黄附子细辛汤的方证研究。统计分析“适用人群”体质特征和“适用病症”,归纳麻黄附子细辛汤的安全应用指征。结果:(1)麻黄附子细辛汤安全应用的人群特征。根据统计分析结果,适用麻黄附子细辛汤的人群以女性偏多。多见体形健壮偏胖,面色黄暗或发黑,无光泽,皮肤干燥,无汗,疲倦貌,面油,面浮肿,眼圈黑,口唇红,毛发浓密等特征。病人常见精神极度疲倦,表情淡漠,精神萎靡,无精打采,声音低弱,抑郁或焦虑烦躁神态,昏昏欲睡,反应迟钝。并有明显恶寒怕冷,流清涕,口不渴不欲饮水,痰液清稀,小便清长。舌质淡白,苔薄白,脉沉和脉沉细或微,脉沉紧。腹诊见腹部压痛和腹厚软。(2)麻黄附子细辛汤适用病症。麻黄附子细辛汤主治疾病涉及循环系统,呼吸系统,精神神经系统,五官科,皮肤科,风湿免疫系统,泌尿系统,运动系统,妇科及外感发热性疾病等。较为常见的疾病有病态窦房结综合症,心律失常,过敏性鼻炎,咽喉炎,耳聋,牙痛,支气管哮喘,肺炎,三叉神经痛,嗜睡症,糖尿病合并周围神经病变,慢性疲劳综合症,抑郁症,荨麻疹,带状疱疹,无汗症,痤疮,类风湿性关节炎,雷诺综合征,急慢性肾炎,肾病综合症,慢性前列腺炎,滑精,遗尿,腰椎间盘突出症,颈椎病,月经不调,痛经,不孕症,闭经,生长发育迟缓,糖尿病肾病,血栓性脉管炎,乳腺炎,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以及外感发热等。典型症状指征包括怕冷,发热,无汗,浮肿,乏力,嗜睡,情绪低沉,哈欠多,咳喘,胸闷,心动过缓,心悸,身痛,头痛,流清涕,耳聋耳鸣,牙痛,流涎,口不渴,音哑,咽喉不利,食欲不振,皮肤瘙痒干燥,肢体痛痹,肢体颤抖,下肢浮肿无力,肢冷,便溏,小便清长,月经错后,痛经,不举等症状。结论:通过对几大类医案的统计,特别是黄煌教授医案的具体分析和研究,明确了麻黄附子细辛汤适用人群的体质特点,主治病症和如何安全有效应用的客观指征。
刘菡[5](2019)在《中药改善输尿管镜碎石术后双J管症状的临床观察》文中指出背景:输尿管支架是一种中空的管形支架,以双端猪尾结构的双J管最为常见,在泌尿外科应用广泛。随着泌尿外科腔内手术的发展和普及,输尿管镜激光碎石术用于治疗泌尿系上尿路结石已成为手术治疗的主流。而术后留置输尿管支架是输尿管镜碎石术(URL)的重要部分,具有支撑、引流及提高结石清除率的作用。但随着双J管的留置,引起包括尿频、尿急、尿痛、尿不尽等下尿路症状、腰腹部疼痛等疼痛症状、血尿在内的双J管留置症状,极大影响了人们的生活质量。西医已对双J管留置相关症状进行了系统研究,提出改进改良支架管、服用口服药等措施改善相关症状,但仍未达成共识。中医药对泌尿系结石的治疗有独特优势。张耀圣教授根据多年临床实践,对泌尿系结石有丰富的治疗经验,认为结石术后双J管留置相关症状仍属“石淋”范畴,病机为湿热气滞血瘀,以利湿清热、理气化瘀法组方作为结石术后的辅助治疗。基于中医外科学对石淋的传统优势,结合在现代手术条件下对石淋病机演变的认识,将中医药与现代手术技术相结合,以减少不良反应、提高生活质量,是中西医结合治疗泌尿系结石的方向之一。目的:通过对输尿管镜碎石术后留置双J管病人予以利湿清热、理气化瘀法组方中药,观察拔除双J管时的排尿情况和疼痛情况,评价其对双J管留置引起的排尿症状、疼痛症状的治疗效果。方法:收集行输尿管镜激光碎石术的患者40例,随机分为中药组和对照组。术后均予抗炎止痛基本治疗,中药组术后予中药颗粒剂口服,每日一剂,共14天,对照组不予药物干预。两组均于术后14天拔除双J管。两组术前、术后、拔管时均完成输尿管支架症状问卷。结果的统计分析运用SPSS软件,以P<0.05为有统计学差异。结果:置管后与置管前相比,两组的排尿症状和疼痛症状评分均明显增加(P<0.05)。置管2周后,拔除双J管时,中药组排尿症状、疼痛症状评分与对照组相比,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排尿症状和疼痛症状具体评价,在排尿症状中,中药组的尿急、尿道灼热、尿不尽与对照组相比有显着差异(P<0.05),尿频和血尿两组间相比无明显差异(P>0.05);在疼痛症状方面,中药组的VAS、排尿疼痛症状与对照组相比有显着差异(P<0.05),活动时疼痛和排尿时腰痛症状两组相比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输尿管镜碎石术后留置双J管造成明显的排尿症状和疼痛症状。根据双J管留置症状属石淋,其病机为湿热气滞血瘀的基本认识,运用利湿清热、理气化瘀法为基本治法组方的中药,能够改善双J管留置引起的排尿症状和疼痛症状。输尿管支架留置症状是腔内碎石术存在的问题之一,本研究对输尿管镜碎石术后双J管症状的中医药干预经行了初步观察,同时是中医药应用于泌尿系结石在腔内碎石术条件下的探索应用,证明现代微创手术条件下中医药仍具有广阔的应用空间。将中医药应用于泌尿系结石的输尿管镜手术治疗具有现实的临床意义,并有进一步研究探索的价值。
全柳叶[6](2019)在《基于数据挖掘研究李明权教授治疗肾结石的用药规律及临床疗效》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应用数据挖掘技术及统计学方法,分析李明权教授治疗肾结石的临床经验,探索其证侯分布规律及用药规律,初步评价其临床疗效及安全性,为中药治疗肾结石提供临床指导。方法:本研究应用数据挖掘技术对李明权教授近年来积累的肾结石门诊电子病历进行收集整理,共纳入323例1018诊次,建立肾结石的Excel文件,采用频率分析、聚类分析、参数检验法、非参数检验法等,探讨证候分布规律、用药规律,初步评价临床疗效及安全性。结果:1.对纳入的323例治疗前的症状体征、舌脉、证型分布、结石大小、年龄性别情况进行分析,结果如下:频率在前10位的症状是口干、夜尿多、疲倦乏力、眠差、腰胀、口苦、腹痛、怕冷、便溏、尿频、尿不尽、头晕;前5位的舌质是舌质暗红、舌质红、舌质暗淡、舌质淡红、舌质紫暗;前5位的舌苔是苔薄黄、苔黄腻、苔黄微腻、苔薄白、苔薄黄微腻;前5位的脉象是脉细、脉微滑、脉滑、脉沉细、脉滑数;前5位证型是湿热血瘀、肾气虚湿热、肾气虚血瘀、肾气虚湿热血瘀、湿热下注,本虚证是肾气虚、肾阴虚、气阴两虚,标实证是湿热、血瘀、气滞;且肾结石发病受年龄性别的影响,李老师门诊病人中以结石小于1cm的患者居多。表明本肾结石的证型是符合症状体征、舌脉特点的。2.对纳入的323例1018个处方进行分析,结果如下:频率在前20的中药是麦芽、鸡内金、石韦、金钱草、车前草、甘草、延胡索、粉葛、柴胡、枳壳、白芍、海金沙、琥珀、牛膝、淡竹叶、瞿麦、茯苓、蒲公英、黄芩、白茅根。使用次数在前3位的中药类别是利湿、清热、补虚药;前3位的中药性能分别是寒温平、苦甘辛、肝胃肺;根据聚类分析结果及导师的临床经验,得出12个常用药对(琥珀配海金沙等),表明导师用药是根据证型分布规律,且紧密结合不同患者的疾病特点。3.对随访2次及以上的符合纳排标准的76例患者进行临床疗效分析,结果如下:中药治疗肾结石,肾结石≤1cm组及肾结石>1cm组总体有效率分别为80.78%、78.94%,治愈率(排石率)分别是:19.3%,5.26%。其中患者症状体征治疗后比治疗前明显缓解,肾结石≤1cm组有效率为56.72%,肾结石>1cm组有效率为56.00%,说明中药治疗肾结石对症状体征的改善有作用;此外对肾结石≤1cm组治疗前后结石大小行配对样本T检验,得出P<0.05,表示差异性显着,其中治疗前平均数大于治疗后平均数,肾结石>1cm组治疗前后结石大小经相关样本Wilcoxon检验,得出P<0.05,表示差异性显着,其中治疗前中位数大于治疗后中位数;说明治疗后肾结石小于治疗前肾结石。初步看出肾结石≤1cm组排石率高于肾结石>1cm组。结论:肾结石的形成受年龄、性别的影响。李明权教授门诊病人中以结石小于等于1cm的病人为主。湿热血瘀是肾结石的最常见证型,标实(湿热)、本虚(肾虚)是本病的主要病机,病位主要累及肝胃肺肾脾五脏,通过调节五脏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中药治疗重视清热药、补虚药、利湿药、活血化瘀药等的使用,与湿热、血瘀、肾虚居多的证型分布呈正相关;对首末次就诊症状体征、肾结石大小、综合指标进行临床疗效分析,初步说明李明权教授中药治疗肾结石疗效确切。初步总结出治疗肾结石小于1cm组的疗效高于结石大于1cm组,因基线资料存在差异,需完善相关实验加以证实。
张放放[7](2019)在《基于数据挖掘技术的四逆散医案研究》文中提出目的:通过运用数据挖掘技术,对近现代期刊及部分医案专着中的四逆散医案进行挖掘,为临床合理运用四逆散提供参考。方法:检索CNKI数据库相关期刊及《中华医典》医论医案部分,根据纳入标准,收集符合的古今四逆散医案,通过Microsoft access建立四逆散医案信息数据库,通过数据挖掘技术,对其药物用量、辨证理据、人群特征进行分析。结果:1、326例医案涉及中医病名105种,其中出现频率最高的是胃痛、胁痛、厥证。2、男性高频疾病依次为胃痛、胁痛、阳痿、泄泻,女性为胁痛、胃痛、厥证、腹痛。儿童为发热、腹痛、夜啼,成人为胃痛、胁痛、厥证。3、326例医案中303例描述了脉象,涉及脉象53种,高频脉象依次是弦脉、弦细脉;拆分相兼脉后,弦脉出现258次,占85.14%;241例医案描述舌质,高频舌质为红舌;283例医案描述舌苔,累计27种舌苔,薄白苔及薄黄苔出现频次最高。4、共纳入主症1478次,规范后累计为203种,高频主症依次为:食欲减退、四肢不温、腹痛。5、326例医案中1例使用散剂,325例使用汤剂;使用赤芍为30例,白芍305例,赤、白芍同用9例,使用枳壳94例,枳实232例,使用生甘草为205例,炙甘草为115例,6例医案中未使用甘草。6、在325例汤剂医案中药味剂量众数为:柴胡10g、赤芍10g、白芍15g、枳壳10g、枳实10g、生甘草6g、炙甘草6g;药味均值为:柴胡10.70g、赤芍11.50g、白芍15.40g、枳壳10.38g、枳实10.97g、生甘草6.53g、炙甘草8.56g;柴胡:芍药:枳实:甘草比例均值为1:1.57:1.04:0.72,众数为1:1:1:1,但仅25例按1:1:1:1运用。7、共加味中药951次,涉及中药209种,加味频次最高的中药依次为:郁金、香附、大黄,分类统计后理气药、活血化瘀药出现频次最高。8、女性四逆散用药剂量可能大于男性,儿童运用四逆散剂量较成人减少。结论:1、现代临床运用四逆散时,运用范围较《伤寒论》明显拓宽。2、四逆散在不同性别与年龄人群中主治病种有明显差异。3、现代临床运用中四逆散原方剂型及药味之间的比例与《伤寒论》原书中差异较大。4、在运用四逆散时,加味以理气药、活血化瘀药为多。5、儿童运用四逆散时剂量较成人减少。
洪佳辉[8](2018)在《基于痛性神经肽P物质探讨邱氏穴治疗肾绞痛的作用机理》文中提出目的:肾绞痛是泌尿外科常见急症,亦是急诊科常见急腹症之一,绝大多数是因泌尿系结石或其他因素引起尿路阻塞,致使输尿管蠕动加强、肾内压上升所致,常常引起腰腹部剧烈绞痛,其典型的症状是突然发作的腰腹部剧烈疼痛,伴面色苍白、冷汗淋漓、四肢无力、恶心呕吐等不适。该病起病突然,疼痛剧烈,无法忍受,往往要求临床医师在较短时间给予有效的止痛。本人导师邱云桥教授经多年在临床上反复论证并用于结石性肾绞痛特定穴位--邱氏穴,位置固定,止痛疗效明显。本研究通过比较研究指压邱氏穴与非经非穴治疗结石性肾绞痛患者的即时镇痛疗效及对血浆P物质(SP)表达的影响,从而初步探索邱氏穴治疗肾绞痛的机理是否与通过影响血浆痛性神经肽P物质的表达有关。方法:1、严格按照纳入及排除标准分别选取30例正常人组,120例结石性肾绞痛患者,年龄均在1865岁。2、将120例结石性肾绞痛病人按照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成:模型组、邱氏穴组、非经非穴1组(邱氏穴内1cm)、非经非穴2组(邱氏穴外1cm),各30例,邱氏穴组及非经非穴1、2组按要求行穴位指压,模型组予肾绞痛发作时抽取血液标本测定血浆P物质,抽取后常规止痛处理。3、通过VAS疼痛量表评分、疼痛强度分级、D-vas及疼痛起效时间,比较邱氏穴组及非经非穴1、2组临床疗效。4、通过ELISA试剂盒检测正常人组、模型组血浆P物质浓度水平,并得出血浆P物质浓度水平的基线,并通过比较邱氏穴组、非经非穴1、2组血浆P物质浓度水平与基线水平的关系。5.所有临床资料均导入Excel表格,并使用SPSS 22.0统计软件对所收集的资料进行统计运算,初步探索邱氏穴治疗肾绞痛的临床机理是否与通过影响血浆痛性神经肽P物质的蛋白表达有关。结果:1、所有研究对象均完成此次研究,期间无脱落及出现不良反应。研究对象的年龄、性别、结石部位、疼痛部位、治疗前VAS评分及疼痛程度级别,经统计学检验,各组资料具有可比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治疗后VAS评分比较,邱氏穴组与非经非穴1组、邱氏穴组与非经非穴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非经非穴1组与非经非穴2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邱氏穴组治疗前与治疗后VAS评分对比,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余2组治疗前与治疗后VAS评分对比,无统计学意义(P>0.05)。3、治疗后疼痛程度分级对比,邱氏穴组与非经非穴1组、邱氏穴组与非经非穴2组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非经非穴1组与非经非穴2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邱氏穴组治疗前后疼痛程度分级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余2组治疗前后疼痛程度分级对比,无统计学意义(P>0.05)。4、疼痛改善量化指标(D-vas),邱氏穴组与非经非穴1组、邱氏穴组与非经非穴2组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非经非穴1组与非经非穴2组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5、镇痛起效时间,邱氏穴组与非经非穴1组、邱氏穴组与非经非穴2组比较差异显着,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非经非穴1组、非经非穴2组无显着差异(P>0.05)。6、治疗前正常人组血浆P物质含量与模型组血浆P物质含量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邱氏穴组血浆P物质含量与正常人组血浆P物质含量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模型组血浆P物质含量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邱氏穴组与非经非穴1、2组比较差异显着,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非经非穴1组、非经非穴2组血浆P物质含量与正常人组血浆P物质含量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模型组血浆P物质含量比较无显着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非经非穴1组与2组比较无显着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指压邱氏穴治疗结石性肾绞痛即时镇痛疗效明显优于非经非穴组,并且下调结石性肾绞痛患者痛性神经肽血浆P物质,进而到达止痛的效果。
黄熙杰[9](2017)在《基于数据挖掘的《伤寒论》二便异常及其关系研究》文中提出二便异常的表现包含大便异常和小便异常,在《伤寒论》中有关二便异常的条文达200余条,占全书条文的二分之一,表明二便异常是临床之常见症状,常被作为诊察疾病性质和判断病情发展的眼目,故《素问·五脏别论》云:"凡治病必察其下",本文将应用数据挖掘的方法对《伤寒论》之二便异常进行理论探讨和临床应用文献统计分析,以期对中医临床"二便异常"疾病的诊治有所裨益。第一部分,就二便异常之文献报道及《伤寒论》治疗二便异常代表方剂之临床运用状况进行综述。试阐述《伤寒论》有关"二便异常"论述之观点以及现代中医临床运用五苓散、真武汤、猪苓汤、麻子仁丸、葛根芩连汤、黄芩汤之规律。此外,方剂的研究除了针对六个方剂在临床的应用外,也进行了方剂药理方面的研究探讨。第二部分,结合《伤寒论》相关条文对"二便异常"病证进行理论探讨。大便异常分别从下利、大便难、大便硬和初硬后溏四个方面进行,小便异常则从小便不利、小便难和小便数这三个方面进行,并针对其异常所提示的诊断及治疗意义进行总结和归纳。其后围绕大便异常和小便异常的出现及其辨证之间的关系进行理论研究,并尝试在大便和小便出现异常的过程中是否有相对应的联系。最终研究发现,二者发生异常最根本的原因是与体内水液代谢有关,体内水液代谢异常,会依据其发生病变的具体脏腑不同,而出现大便异常或小便异常,且大便的异常和小便的异常之间密切相关。除此以外,针对"利小便而实大便"法的理论探讨,并依据二便分消水液的理论,进而提出"通大便而缩小便"的观点,其根据则在于小肠的分清泌浊功能,水谷运行至小肠后,在其泌别清浊的作用下,吸收水谷精微由脾运转全身,而糟粕下传大肠,无用水液则下输膀胱。因而二便的异常与小肠功能失调有密切关系。小肠吸收水液的多寡直接关系到大便的溏与结、小便的利与不利。若小肠吸收水液不及导致大量水液随糟粕传至大肠,则可出现大便溏泻,此时可通过通利小便之法分消多余的水液;反之,若小肠泌别失常,水液偏渗膀胱,则会导致大便硬、小便数之象。第三部分,是运用《伤寒论》中治疗二便异常较经典的方剂进行循证医学分析。文献检索包括电子与手工检索;采用随机方案隐藏与Jadad质量记分法对纳入的RCT的方法学质量进行评价;两名作者按照事前所设计的资料提取表,对收集的资料进行独立提取,若是遇到不相同的部分,由第三者一起进行讨论并协商解决。采用的软件是由Cochrane协作网所提供的RevMan 5.3.5进行资料的统计分析。计数资料采用的是危险比率,连续变量使用均数差表示治疗效应,这两样数据都以效应值及其95%的可信区间来表示。如果meta分析的结果存在异质性,则使用随机效应模型来表达,反之,则用固定效应模型表达,当汇总效应出现不相同时,则提供两种模型的分析结果。发表偏倚使用倒漏斗图进行分析以及判断。选定的方剂为五苓散、真武汤、猪苓汤、麻子仁丸、葛根芩连汤、黄芩汤等六首,并对这几首方剂分别治疗肝硬化腹水、小儿秋泻、便秘以及溃疡性结肠炎等疾病进行统计分析,并提出建议的最佳治疗方案。研究结果表明,五苓散、真武汤以及猪苓汤在治疗肝硬化腹水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五苓散治疗小儿秋泻的治疗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麻子仁丸治疗便秘的临床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葛根芩连汤和黄芩汤治疗溃疡性结肠的临床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但这些系统评价大多由于临床实验研究的质量偏低,证据可靠性不足,所以没有办法真正体现出中药治疗这些疾病的优势。
宋太超[10](2016)在《针刺邱氏穴治疗结石性肾绞痛的临床镇痛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泌尿系结石引发的肾绞痛是我国南方地区的多发病之一。它常常突然起病,症状较为剧烈,往往要求在较短的时间里采取有效的止痛措施处理。本人导师邱云桥教授经多年反复探索发现一个治疗肾绞痛特效穴位,定名为“邱氏穴”。此穴位被导师临床运用穴位按压的方法治疗患者超过3000例,效果显着。因此设计此试验进行邱氏穴针刺疗法的观察。通过尝试针刺邱氏穴的方法治疗肾绞痛,进而寻找邱氏穴对肾绞痛更简便有效的治疗方式。目的:通过观察统计治疗组(针刺邱氏穴组)、对照一组(穴位按压邱氏穴组)、对照二组(针刺肾俞穴加减组)对结石性肾绞痛患者治疗后疗效、镇痛起效时间、镇痛持续时间等指标,来评价针刺“邱氏穴”疗法对结石性肾绞痛之镇痛效果。方法:1.纳入广州中医药大学急诊科、泌尿外科及门诊符合纳入标准的90例结石性肾绞痛患者。他们年龄区间18至65岁之间,其中男性59个,女性31个。2.随机分为治疗组(针刺邱氏穴组)、对照一组(穴位按压邱氏穴组)、对照二组(针刺肾俞穴加减组)三组,三组治疗均进行口服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制剂益肾排石合剂和其他补液治疗基础上进行。3.通过简化McGill疼痛评分表,统计治疗前后肾绞痛患者疼痛程度及伴随症状等临床指标。分别于治疗前、治疗后评分,并评定疗效,还要重点观察镇痛起效时间及镇痛持续时间,对比观察三组对肾绞痛的镇痛作用。4.采用统计软件SPSS21.0对所收集资料进行分析,评价针刺“邱氏穴”治疗结石性肾绞痛之临床镇痛效果。结果:1.三组患者治疗前在性别、发病次数、疼痛程度、疼痛持续时间、年龄上经卡方检验和方差分析(P>O.05),差别无统计学意义,三组病人可以比较。2.三组患者治疗前疼痛积分经方差分析,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三组疼痛积分,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01);治疗后三组疼感积分(简化MPQ)比较,对照二组疼痛积分显着高于治疗组和对照一组,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对照一组两组疼痛积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三组治疗前各组疼痛程度用等级资料秩和检验,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经等级资料配对秩和检验发现三组治疗前后疼痛水平,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01)。治疗后三组疼痛程度经等级资料秩和检验发现,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两两比较发现治疗组治疗后疼痛缓解水平显着优于对照一组和对照二组(P=0.026,P<0.001),对照一组和对照二组疼痛水平差别不明显(P=0.103)。4.三组治疗前后症状情况经等级资料配对秩和检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治疗后各组症状经等级资料秩和检验,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0.305)。5.三组治疗后镇痛起效时间经方差分析检验(P=0.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LSD两两比较后发现,治疗组镇痛起效时间显着低于对照一组和对照二组,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01);对照一组与对照二组镇痛起效时间差别没有统计学意义(P=-0.107)。6.三组患者治疗后镇痛持续时间经卡方检验(P=0.001),差别有统计学意义;三组治疗后镇痛持续时间经方差分析检验(P=0.001),表明三组差别有统计学意义;LSD两两比较后发现,治疗组镇痛持续时间显着长于对照一组和对照二组,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01,P<0.001);对照一组与对照二组镇痛起效时间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0.061)。7.针刺“邱氏穴”组治愈率86.20%,总有效率96.55%;穴位按压“邱氏穴”组组治愈率72.41%,总有效率89.66%;针刺肾俞穴加减组治愈率39.29%,总有效率82.14%。三组疗效经等级资料秩和检验,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01);两两比较发现治疗组疗效与对照一组、对照二组间差别,均具有统计意义(P<0.001),对照一组与对照二组间差别,也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9)。结论:针刺“邱氏穴”组治疗结石性肾绞痛具有镇痛起效快、镇痛持续时间久、改善疼痛程度大,疗效好的特点,穴位按压“邱氏穴”组次之。穴位按压“邱氏穴”组在疗效上及降低疼痛积分上优于针刺肾俞穴加减组。在改善疼痛水平、症状、镇痛起效时间和镇痛持续时间上大致相当。
二、五苓散治疗肾绞痛20例(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五苓散治疗肾绞痛20例(论文提纲范文)
(1)滋肾丸干预糖尿病肾病肾小管上皮细胞焦亡作用及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符号说明 |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
综述一 糖尿病肾病炎症机制及中医药干预研究进展 |
1 概述 |
2 糖尿病肾病炎症反应的主要参与成分 |
3 糖尿病肾病炎症反应的主要信号转导通路 |
4 糖尿病肾病炎症反应的中医病机与辨证 |
5 中医药干预糖尿病肾病炎症反应的作用及机制 |
6 中医药防治糖尿病肾病炎症反应的现代研究方法 |
参考文献 |
综述二 滋肾丸临床应用及相关研究进展 |
1 概述 |
2 滋肾丸的源流与命名 |
3 滋肾丸的方证与方义 |
4 滋肾丸的制方与化裁 |
5 滋肾丸的名家应用经验 |
6 滋肾丸的临床应用研究 |
7 滋肾丸的现代研究 |
参考文献 |
第二部分 实验研究 |
前言 |
实验一 滋肾丸干预糖尿病肾病小鼠肾小管上皮细胞焦亡作用研究 |
1 材料 |
2 方法 |
3 结果 |
4 小结 |
实验二 滋肾丸干预高糖培养的人近端肾小管上皮细胞焦亡作用研究 |
1 材料 |
2 方法 |
3 结果 |
4 小结 |
实验三 滋肾丸治疗糖尿病肾病网络药理学研究 |
1 资料 |
2 方法 |
3 结果 |
4 小结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 |
在学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
(2)基于Meta分析的中药复方联合ESWL治疗肾结石的临床评价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历史回顾 |
1 中医学对肾结石的认识 |
1.1 历史沿革 |
1.2 病因病机 |
1.3 中医治疗 |
2 现代医学对肾结石的认识 |
2.1 肾结石的流行病学 |
2.2 西医治疗 |
3 中药复方联合ESWL治疗肾结石的研究 |
1 资料与方法 |
1.1 文献检索 |
1.2 纳入标准 |
1.3 排除标准 |
1.4 文献筛选和资料提取 |
1.5 方法学质量评价 |
1.6 统计分析方法 |
1.7 技术路线图 |
2 结果 |
2.1 文献检索结果 |
2.2 纳入文献的特征 |
2.3 Meta分析结果 |
3 讨论与分析 |
3.1 ESWL后的并发症分析 |
3.2 肾损伤的生化指标 |
3.3 疗效性分析 |
3.4 中药用药规律分析 |
3.5 异质性来源分析 |
3.6 发表偏倚分析 |
3.7 本研究的不足与展望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个人简介 |
(3)化石丸联合坦索罗辛对输尿管结石ESWL术后促排石作用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第一章 理论研究 |
1、现代医学对泌尿系结石的研究进展 |
1.1 流行病学 |
1.2 发病机制 |
1.3 病因 |
1.4 治疗 |
2、中医药对泌尿系结石的研究进展 |
2.1 中医病名 |
2.2 病因病机 |
2.3 中医药治疗 |
2.4 针灸治疗 |
2.5 中西医结合治疗 |
3、化石丸(利胆化石丸) |
第二章 临床研究 |
1、研究目的 |
2、研究资料收集 |
2.1 研究对象 |
2.2 纳入标准 |
2.3 排除标准 |
2.4 脱出标准 |
3、研究方法 |
4、观察指标 |
5、统计学方法 |
6、研究结果 |
6.1 一般资料对比 |
6.2 患者术后14d、28d结石排净率比较 |
6.3 患者术后NRS评分比较 |
6.4 患者术后并发症肾绞痛、血尿发生情况比较 |
6.5 安全性分析 |
第三章 讨论 |
1、研究思路来源 |
2、研究讨论 |
3、临床疗效分析 |
4、结论 |
5、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1、中英文缩略表 |
2、疼痛数字评分表(NRS)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
致谢 |
(4)麻黄附子细辛汤方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第一章: 文献研究概论 |
1. 文献研究背景 |
1.1 关于麻黄附子细辛汤 |
1.2 少阴病论述 |
2. 国内对麻黄附子细辛汤的研究和应用 |
2.1 国内现代药理研究 |
2.2 国内临床研究与应用 |
3. 日本对麻黄附子细辛汤的研究和应用 |
3.1 日本医家方论 |
3.2 日本现代药理研究 |
3.3 日本临床研究与应用 |
4. 麻黄附子细辛汤药物研究 |
4.1 麻黄 |
4.2 附子 |
4.3 细辛 |
参考文献 |
第二章: 研究思路与方法 |
1. 文献收集与纳入标准 |
1.1 文献收集来源 |
1.2 纳入标准 |
2. 资料收集项目 |
3. 资料整理 |
4. 统计研究方法 |
参考文献 |
第三章: 研究结果 |
1. 古代医案研究结果与分析 |
1.1 发病季节统计分析 |
1.2 疾病系统统计分析 |
1.3 症状统计分析 |
1.4 舌象统计分析 |
1.5 脉象统计分析 |
2. 国内近现代医案研究结果与分析 |
2.1 性别与年龄比例统计分析 |
2.2 发病季节统计分析 |
2.3 疾病系统统计分析 |
2.4 症状统计分析 |
2.5 体征统计分析 |
2.6 近现代医案麻黄、附子、细辛药物应用剂量统计 |
2.7 近现代医案原方、加味、合方统计 |
2.8 近现代医案麻黄附子细辛汤常用加味药物统计 |
3. 火神派医案研究结果与分析 |
3.1 性别与年龄比例统计分析 |
3.2 发病季节统计分析 |
3.3 疾病系统统计分析 |
3.4 症状统计分析 |
3.5 体征统计分析 |
3.6 火神派医案麻黄、附子、细辛药物应用剂量统计 |
3.7 火神派医案原方、加味、合方统计 |
3.8 麻黄附子细辛汤常用加味药物统计 |
4. 黄煌教授医案研究结果与分析 |
4.1 性别与年龄比例统计 |
4.2 疾病系统统计分析 |
4.3 症状统计分析 |
4.4 体征(舌象、脉象、腹诊)统计分析 |
4.5 黄煌教授医案麻黄、附子、细辛应用剂量统计 |
4.6 原方、加味、合方统计分析 |
4.7 服用方法与煎煮 |
5. 日本医案研究结果与分析 |
5.1 性别与年龄比例与统计分析 |
5.2 疾病系统统计分析 |
5.3 症状统计分析 |
5.4 舌象统计分析 |
5.5 脉象统计分析 |
5.6 腹诊统计 |
第四章: 讨论 |
1. 麻黄附子细辛汤方证 |
1.1 方论 |
1.2 方证的概念 |
1.3 “方-病-人”思维模式 |
2. 麻黄附子细辛汤证病机分析 |
2.1 中医病机分析 |
2.2 方证病机分析 |
2.3 现代医学病机分析 |
3. 黄煌教授应用麻黄附子细辛汤临床医案总结 |
3.1 主治疾病 |
3.2 症状指证 |
3.3 体征指征 |
3.4 适用人群 |
3.5 黄煌教授推荐处方和注意事项 |
3.6 黄煌教授应用麻黄附子细辛汤临床医案分析 |
3.7 黄煌教授应用麻黄附子细辛汤关键点 |
3.8 黄煌教授经验介绍 |
4. 类方方证鉴别 |
4.1 麻黄附子甘草汤 |
4.2 麻黄附子汤 |
4.3 麻黄汤 |
4.4 桂枝去芍药加麻黄附子细辛汤 |
4.5 附子汤 |
4.6 桂枝加附子汤 |
4.7 大黄附子汤 |
4.8 桂枝芍药知母汤 |
4.9 四逆汤 |
4.10 真武汤 |
5. 安全应用与注意事项 |
5.1 如何安全和有效的应用麻黄附子细辛汤 |
5.2 掌握麻黄、附子、细辛三味中药的药性,安全剂量应用 |
5.3 注意事项 |
6. 麻黄附子细辛汤在海外的实际应用和规管 |
7. 结论 |
7.1 麻黄附子细辛汤方证 |
7.2 创新点 |
7.3 展望 |
7.4 不足之处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1 医案名称规范 |
附录2 古代医案摘录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 |
(5)中药改善输尿管镜碎石术后双J管症状的临床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符号说明 |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
综述一 输尿管支架相关并发症西医研究进展 |
1 输尿管支架简介 |
2 输尿管相关并发症的表现及机制 |
3 输尿管支架相关并发症治疗 |
4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二 中医对石淋辨证治疗及围手术期处理研究进展 |
1 石淋病机及辨证 |
2 石淋治疗 |
3 中医药在石淋围手术期研究进展 |
4 小结 |
参考文献 |
前言 |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
1.临床资料 |
1.1 病例来源 |
1.2 诊断标准 |
1.3 纳入标准 |
1.4 排除标准 |
2 研究方法 |
2.1 治疗方法 |
2.2 观察指标 |
2.3 统计分析方法 |
3 研究结果 |
3.1 入组病例基本情况 |
3.2 两组置管前症状比较 |
3.3 置管前后症状比较 |
3.4 两组置管后症状比较 |
3.5 两组拔管时症状比较 |
3.6 两组拔管时具体排尿症状和疼痛症状比较 |
4 研究结论 |
4.1 结论一 |
4.2 结论二 |
4.3 结论三 |
结语 |
1 本研究总体评价及讨论 |
1.1 研究选题设计讨论 |
1.2 利湿清热、理气化瘀法治疗双J管留置并发症的理论来源 |
1.3 研究结果讨论 |
2 双J管相关并发症的中医药研究展望 |
3 小结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 |
在学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
(6)基于数据挖掘研究李明权教授治疗肾结石的用药规律及临床疗效(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写词表 |
前言 |
第一部分 肾结石的证候分布规律研究 |
1 研究目的 |
2 研究对象 |
3 诊断标准 |
3.1 西医诊断标准 |
3.2 中医证候诊断标准 |
4 纳入排除标准 |
4.1 纳入标准 |
4.2 排除标准 |
5 研究方法 |
5.1 病例收集方法 |
5.2 创建肾结石数据库 |
5.3 统计处理数据的方法 |
6 研究结果 |
6.1 性别与年龄的研究结果 |
6.2 肾结石大小分布情况的研究结果 |
6.3 就诊疗程、就诊次数的研究结果 |
6.4 症状体征的研究结果 |
6.5 舌象研究结果 |
6.6 脉象研究结果 |
6.7 肾结石证型分布规律的研究结果 |
第二部分 李明权教授治疗肾结石的用药规律研究 |
1 研究目的 |
2 研究对象 |
3 诊断标准、纳入排除标准(同前) |
4 研究方法 |
4.1 病例收集方法 |
4.2 创建肾结石处方数据库 |
4.3 统计处理数据的方法 |
4.4 观察项目 |
5 研究结果 |
5.1 中药使用次数的研究结果 |
5.2 中药类别的研究结果 |
5.2.1 中药类别的分析 |
5.2.2 清热利湿补虚药具体分类的研究结果 |
5.3 中药性能的研究结果 |
5.3.1 中药四气的研究结果 |
5.3.2 中药五味的研究结果 |
5.3.3 中药归经的研究结果 |
5.4 中药配伍情况研究的结果 |
第三部分 中药治疗肾结石的临床疗效研究 |
1.研究目的 |
2.研究对象 |
3 诊断标准:(同前) |
4 纳入排除标准 |
4.1 纳入标准 |
4.2 排除标准 |
5.研究方法 |
5.1 创建数据库 |
5.2 统计处理数据的方法 |
5.3 观察项目 |
5.3.1 临床疗效观察指标 |
5.3.2 安全性观察指标 |
5.4 临床疗效评定 |
6.研究结果 |
6.1 研究对象纳入情况 |
6.2 临床疗效研究结果 |
6.2.1 肾结石≤1cm组 |
1cm组'>6.2.2 肾结石>1cm组 |
6.2.3 两组间疗效研究结果 |
6.3 安全性分析 |
讨论 |
1 肾结石的证候分布规律的讨论 |
2 肾结石的中药用药规律的讨论 |
3 肾结石的临床疗效的讨论 |
结论 |
问题与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文献综述 |
1.西医对肾结石发病机制的认识 |
2.肾结石西医的治疗进展 |
3.祖国医学对肾结石的认识 |
4.肾结石中医的治疗进展 |
参考文献 |
附件1 常用药物频数及频率表 |
附件2 76例患者治疗前后结石大小分布情况 |
附件3 在读期间公开发表的学术论文 |
(7)基于数据挖掘技术的四逆散医案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1.研究目的 |
2 研究方法 |
2.1 研究资料来源 |
2.2 资料收集标准 |
2.3 医案信息整理规范 |
2.4 建立数据库 |
2.5 数据挖掘方法 |
3 研究结果 |
3.1 四逆散方主治疾病统计结果 |
3.2 四逆散主症统计结果 |
3.3 舌象的统计 |
3.4 脉象的统计 |
3.5 性别的统计 |
3.6 年龄的统计 |
3.7 不同人群四逆散主治疾病及主症的统计 |
3.8 四逆散原方药物的统计 |
3.9 四逆散疗效统计结果 |
3.10 四逆散服药剂数统计 |
3.11 四逆散加味药物统计 |
3.12 四逆散合方统计结果 |
3.13 中药与主症关联规则分析 |
4 讨论 |
4.1 四逆散医案中舌脉的分析 |
4.2 四逆散医案中主治疾病的分析 |
4.3 四逆散主症分析 |
4.4 四逆散原方统计结果分析 |
4.5 四逆散加味中药统计结果分析 |
4.6 性别对四逆散用量影响的分析 |
4.7 年龄对四逆散用量影响的分析 |
4.8 四逆散加味药物与主症关联性统计结果分析 |
5 结论 |
6 创新性与特色 |
7 问题与展望 |
7.1 存在的问题 |
7.2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综述 |
参考文献 |
附件 1:在读期间公开发表的学术论文、专着及科研成果(示例) |
(8)基于痛性神经肽P物质探讨邱氏穴治疗肾绞痛的作用机理(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章 文献研究 |
第一节 西医对肾绞痛的认识和研究 |
一、肾绞痛的概况 |
二、肾绞痛的病因及病理研究 |
三、肾绞痛的临床表现 |
四、肾绞痛的治疗 |
五、P物质与肾绞痛的关系 |
第二节 中医对肾绞痛的认识和研究 |
一、肾绞痛的概况 |
二、肾绞痛的中医病因病机 |
三、肾绞痛的中医治疗 |
第三节 邱氏穴的认识和研究 |
一、邱氏穴的概况 |
二、邱氏穴的疗效研究及机理探讨 |
第四节 非经非穴的认识和研究 |
第二章 临床研究 |
第一节 研究对象 |
一、病例来源 |
二、诊断标准 |
三、纳入标准 |
四、排除标准 |
五、脱落标准 |
第二节 研究方法 |
一、样本数量 |
二、分组方案 |
三、治疗方案 |
四、结局指标的测定 |
五、数据统计方法 |
第三节 研究结果 |
一、研究对象基本资料及可比性分析 |
二、疗效评价及血浆P物质比较 |
第三章 讨论 |
一、本研究的结论 |
二、非经非穴取穴原因 |
三、邱氏穴止痛机理的探讨 |
四、存在不足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在校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
致谢 |
附件 |
(9)基于数据挖掘的《伤寒论》二便异常及其关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部分 综述 |
综述一:《伤寒论》"二便异常"的文献研究 |
1 《伤寒论》小便异常的表现 |
1.1 小便不利 |
1.2 小便不通(不尿) |
1.3 小便难 |
1.4 小便少 |
1.5 小便数 |
2 《伤寒论》大便异常的表现 |
2.1 泄泻 |
2.2 便秘 |
3 现代研究的大便和小便异常 |
3.1 大便异常的研究 |
3.2 小便异常的现代认识 |
4 "二便异常"的相关性 |
4.1 大便硬、小便利 |
4.2 小便不利、大便反自利 |
4.3 小便数、大便硬 |
4.4 小便量多、大便硬 |
5 利小便而实大便,通大便而缩小便 |
5.1 利小便而实大便 |
5.2 通大便而缩小便 |
综述二:五苓散的现代研究 |
1 五苓散方源 |
2 五苓散药物组成分析 |
3 五苓散现代临床研究 |
4 五苓散现代药理研究 |
4.1 双向调节尿液作用 |
4.2 抗动脉粥样硬化作用 |
4.3 抗变态反应作用 |
4.4 抑制排斥反应作用 |
4.5 保护肾脏作用 |
4.6 治疗心衰 |
4.7 抑制泌尿系结石生成作用 |
4.8 止泻作用 |
综述三:真武汤的现代研究 |
1 真武汤方源 |
2 真武汤药物组成分析 |
3 真武汤现代临床研究 |
3.1 心脏衰竭 |
3.2 外感 |
3.3 咳嗽 |
3.4 喘证 |
3.5 尿多 |
3.6 遗尿 |
3.7 水肿 |
3.8 泄泻 |
3.9 肝硬化腹水 |
4 真武汤现代药理研究 |
4.1 强心及改善心功能 |
4.2 温肾作用 |
4.3 抗衰老作用 |
4.4 减肥降脂作用 |
综述四:猪苓汤的现代研究 |
1 猪苓汤方源 |
2 猪苓汤药物组成分析 |
3 猪苓汤现代临床研究 |
3.1 急慢性肾炎 |
3.2 急慢性膀胱炎 |
3.3 泌尿系结石 |
3.4 肾积水 |
3.5 其它疾病 |
4 猪苓汤现代药理研究 |
综述五:麻子仁丸的现代研究 |
1 麻子仁丸的研究概况 |
2 麻子仁丸药物组成分析 |
3 麻子仁丸的临床使用概况 |
3.1 单纯性便秘 |
3.2 习惯性便秘 |
3.3 肛肠疾病 |
3.4 腰椎间盘突出症 |
3.5 小儿习惯性便秘 |
3.6 抗精神药物导致的便秘 |
3.7 老年便秘 |
3.8 肿瘤便秘 |
3.9 术后便秘 |
3.10 咳嗽 |
3.11 高脂血症 |
3.12 其他应用 |
4 麻子仁丸的实验研究 |
4.1 通便作用 |
4.2 抗粘连作用 |
4.3 抗氧化和抗衰老作用 |
4.4 降糖作用 |
综述六:葛根芩连汤的现代研究 |
1 葛根芩连汤方源 |
2 葛根芩连汤药物组成分析 |
3 葛根芩连汤现代临床研究 |
3.1 泄泻 |
3.2 胃肠炎 |
3.3 发热并发肝炎 |
3.4 脑梗死 |
3.5 外感类疾病 |
3.6 运动神经类疾病 |
3.7 糖尿病及并发症 |
3.8 代谢综合征 |
3.9 带下 |
3.10 阴道炎 |
3.11 更年期综合征 |
3.12 外科术后 |
3.13 皮肤类疾病 |
3.14 五官类疾病 |
3.15 其他杂病 |
4 葛根芩连汤现代药理研究 |
4.1 改善胰岛素抵抗,降低细胞炎症因子 |
4.2 抗细胞凋亡因子 |
4.3 调节胃动素(MTL)、血管活性肠肽(VIP) |
4.4 抑菌作用 |
4.5 解热作用 |
综述七:黄芩汤的现代研究 |
1 黄芩汤方源 |
2 黄芩汤药物组成分析 |
3 黄芩汤现代临床研究 |
4 黄芩汤现代药理研究 |
4.1 复方和单味同步实验结果分析 |
4.2 组方分析 |
4.3 拆方研究 |
4.4 复方作用机制研究 |
参考文献 |
第二部分 《伤寒论》二便异常的理论探讨 |
1 大便异常 |
1.1 下利 |
1.2 大便难 |
1.3 大便硬 |
1.4 初硬后溏 |
2 小便异常 |
2.1 小便异常的病因病机探讨 |
2.2 小便异常的诊治意义 |
3 二便的相关性探讨 |
3.1 《伤寒论》对二便关系的认识 |
3.2 "通大便而缩小便"探讨 |
参考文献 |
第三部分 经方治疗二便异常的meta分析 |
一、五苓散治疗肝硬化腹水的系统综述与meta分析 |
1 资料与方法 |
1.1 文献纳入标准 |
1.2 排除标准 |
1.3 检索策略 |
1.4 纳入研究的方法学质量 |
1.5 资料提取和分析 |
2 结果 |
2.1 文献的检索结果和纳入研究文献的基本特征 |
2.2 临床疗效 |
3 结论 |
4 讨论 |
4.1 五苓散治疗肝硬化腹水的疗效特点 |
4.2 五苓散治疗肝硬化腹水RCT的方法学质量 |
4.3 本系统评价的局限性 |
4.4 对未来研究建议 |
5 建议治疗方案 |
二、真武汤治疗肝硬化腹水的系统综述与meta分析 |
1 资料与方法 |
1.1 文献纳入标准 |
1.2 排除标准 |
1.3 检索策略 |
1.4 纳入研究的方法学质量 |
1.5 资料提取和分析 |
2 结果 |
2.1 文献的检索结果和纳入研究文献的基本特征 |
2.2 临床疗效 |
3 结论 |
4 讨论 |
4.1 真武汤治疗肝硬化腹水的疗效特点 |
4.2 方法学质量 |
4.3 本系统评价结果的局限性 |
4.4 结果的可推广应用性 |
4.5 结果对未来研究的意义 |
5 建议治疗方案 |
三、猪苓汤治疗肝硬化腹水的系统综述与meta分析 |
1 资料与方法 |
1.1 文献纳入标准 |
1.2 排除标准 |
1.3 检索策略 |
1.4 纳入研究的方法学质量 |
1.5 资料提取和分析 |
2 结果 |
2.1 文献的检索结果和纳入研究文献的基本特征 |
2.2 临床疗效 |
3 结论 |
4 讨论 |
4.1 猪苓汤治疗肝硬化腹水的疗效特点 |
4.2 猪苓汤治疗肝硬化腹水RCT的方法学质量 |
4.3 本系统评价的局限性 |
4.4 对未来研究建议 |
5 建议治疗方案 |
四、五苓散治疗小儿秋泻的系统综述与meta分析 |
1 资料与方法 |
1.1 文献纳入标准 |
1.2 排除标准 |
1.3 检索策略 |
1.4 纳入研究的方法学质量 |
1.5 资料提取和分析 |
2 结果 |
2.1 文献的检索结果和纳入研究文献的基本特征 |
2.2 临床疗效 |
3 结论 |
4 讨论 |
4.1 五苓散治疗小儿秋泻的疗效特点 |
4.2 方法学质量 |
4.3 本系统评价结果的局限性 |
4.4 结果的可推广应用性 |
4.5 结果对未来研究的意义 |
5 建议治疗方案 |
五、麻子仁丸治疗便秘的系统综述与meta分析 |
1 资料与方法 |
1.1 文献纳入标准 |
1.2 排除标准 |
1.3 检索策略 |
1.4 纳入研究的方法学质量 |
1.5 资料提取和分析 |
2 结果 |
2.1 文献的检索结果和纳入研究文献的基本特征 |
2.2 临床疗效 |
3 结论 |
4 讨论 |
4.1 麻子仁丸治疗便秘的疗效特点 |
4.2 麻子仁丸治疗便秘RCT的方法学质量 |
4.3 本系统评价的局限性 |
4.4 对未来研究建议 |
5 建议治疗方案 |
六、葛根芩连汤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系统综述meta分析 |
1 资料与方法 |
1.1 文献纳入标准 |
1.2 排除标准 |
1.3 检索策略 |
1.4 纳入研究的方法学质量 |
1.5 资料提取和分析 |
2 结果 |
2.1 文献的检索结果和纳入研究文献的基本特征 |
2.2 临床疗效 |
3 结论 |
4 讨论 |
4.1 葛根芩连汤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疗效特点 |
4.2 方法学质量 |
4.3 本系统评价结果的局限性 |
4.4 结果的可推广应用性 |
4.5 结果对未来研究的意义 |
5 建议治疗方案 |
七、黄芩汤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系统综述与meta分析 |
1 资料与方法 |
1.1 文献纳入标准 |
1.2 排除标准 |
1.3 检索策略 |
1.4 纳入研究的方法学质量 |
1.5 资料提取和分析 |
2 结果 |
2.1 文献的检索结果和纳入研究文献的基本特征 |
2.2 临床疗效 |
3 结论 |
4 讨论 |
4.1 黄芩汤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疗效特点 |
4.2 黄芩汤治疗溃疡性结肠炎RCT的方法学质量 |
4.3 本系统评价的局限性 |
4.4 对未来研究建议 |
5 建议治疗方案 |
总结 |
1 纳入研究的证据质量评估 |
1.1 方法学质量和偏倚风险评估 |
1.2 GEADE标准评估证据质量 |
2 本篇研究的不足 |
3 小结和展望 |
参考文献 |
结语 |
致谢 |
在学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
个人简历 |
(10)针刺邱氏穴治疗结石性肾绞痛的临床镇痛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章 文献研究 |
第一节 现代医学对结石性肾绞痛治疗的研究 |
一、肾绞痛的病因病机 |
二、肾绞痛临床表现 |
三、肾绞痛的治疗 |
第二节 中医对结石性肾绞痛的研究 |
一、肾绞痛的中医病因病机 |
二、肾绞痛的中医治疗状况 |
第三节 小结与展望 |
第二章 临床研究 |
第一节 研究对象 |
一、病例来源 |
二、诊断标准 |
三、纳入标准 |
四、排除标准 |
五、脱落标准 |
第二节 研究方法 |
一、样本数量 |
二、分组方法 |
三、治疗方案 |
四、观察指标 |
五、疗效评价标准 |
六、数据统计方法 |
第三节 统计结果 |
一、一般研究完成情况 |
二、三组可比性分析 |
三、三组患者治疗前后疗效比较 |
四、不良反应记录 |
第三章 讨论 |
第一节 结果与讨论 |
一、针刺“邱氏穴”治疗肾石症肾绞痛镇痛疗效评价 |
二、针刺治疗结石性肾绞痛原理探析 |
三、存在的问题及展望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统计学审核证明 |
四、五苓散治疗肾绞痛20例(论文参考文献)
- [1]滋肾丸干预糖尿病肾病肾小管上皮细胞焦亡作用及机制研究[D]. 郭晓媛.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1(01)
- [2]基于Meta分析的中药复方联合ESWL治疗肾结石的临床评价研究[D]. 刘田. 江西中医药大学, 2021(01)
- [3]化石丸联合坦索罗辛对输尿管结石ESWL术后促排石作用的临床研究[D]. 丁景泉. 南京中医药大学, 2021(01)
- [4]麻黄附子细辛汤方证研究[D]. 许玫. 南京中医药大学, 2020(08)
- [5]中药改善输尿管镜碎石术后双J管症状的临床观察[D]. 刘菡.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19(04)
- [6]基于数据挖掘研究李明权教授治疗肾结石的用药规律及临床疗效[D]. 全柳叶. 成都中医药大学, 2019(04)
- [7]基于数据挖掘技术的四逆散医案研究[D]. 张放放. 成都中医药大学, 2019(04)
- [8]基于痛性神经肽P物质探讨邱氏穴治疗肾绞痛的作用机理[D]. 洪佳辉.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18(02)
- [9]基于数据挖掘的《伤寒论》二便异常及其关系研究[D]. 黄熙杰.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17(08)
- [10]针刺邱氏穴治疗结石性肾绞痛的临床镇痛研究[D]. 宋太超.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16(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