森林健康理论与病虫害可持续防治——对美国林业考察队的思考

森林健康理论与病虫害可持续防治——对美国林业考察队的思考

一、森林健康理论与病虫害可持续控制——对美国林业考察的思考(论文文献综述)

王佳[1](2020)在《我国林权制度改革绩效及影响因素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全球化进程中“绿色发展”已经成为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共识。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发展是解决我国一切问题的基础和关键,必须坚定不移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走绿色发展之路”,而林业是推动绿色发展的重要力量。林业制度体系是推动我国林业持续发展的基础,林权制度则是其中的核心。经过多次改革,逐渐清晰、合理的林权制度在明确各林权主体权利边界,释放林业经营潜能,增加林业经营者收入,保持森林资源可持续利用,发挥林业经济、生态、社会综合功能等方面的推动作用已经凸显。但改革没有完全释放我国林权制度功能,全面实现改革目标,林权制度仍待完善。林权制度改革绩效是对改革后林权制度实施过程中基础性作用效果的全面展现,所以林权制度完善需要以绩效评价为依据。因此,本研究通过对我国林权制度改革绩效及影响因素进行分析评价,更加有针对性的完善现有林权制度,提升我国林权制度改革绩效。本研究以我国林权制度改革绩效为研究对象。通过对我国林权制度发展历程和现状,现有林权制度改革绩效情况及影响因素进行重点研究,以促进我国林权制度改革绩效进一步提升。在对我国林权制度发展历程进行的研究中,明确我国林权制度发展的动因、特征、趋势,并在此基础上对林权制度现状进行分析,明确我国现有林权制度目标、主体构成、权责划分及改革前后制度实施效果对比情况。在林权制度改革绩效评价部分,首先构建林权制度改革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其次运用基于熵权的灰色关联分析方法对我国现有林权制度改革绩效情况进行评价,明确林权制度改革绩效整体情况和国有、集体两种林权制度改革绩效各自情况。以上述林权制度改革绩效评价结论为基础,探究形成如上结论的影响因素,并运用层次分析、效用值法、相关性分析、DEA、Malmquist等方法对影响因素进行深入分析,明确我国林权制度改革尚待改进之处,从而有针对性的提出优化我国林权制度改革绩效的对策建议。首先对我国林权制度发展历程和现状进行研究。我国林权制度发展经历了萌芽时期、探索时期、完善时期三个阶段。运用以政府主导林业经营者参与的调整方式,通过森林资源稀缺性及林权制度对外部环境的不断适应、对各林权主体利益不断满足的推动,使林权逐渐清晰,林权主体利益关系日趋协调,林权制度改革绩效逐渐多元化。现阶段我国林权制度目标为实现经济、社会、生态综合绩效提升及国家、集体、林业经营者多方共赢。并通过对林权合理的分配激发各林权主体积极性,通过林权主体对权利的行使与保护促进林权制度实施,从而推动林权制度改革绩效显现。其次对我国林权制度改革绩效进行评价。从经济、生态、社会三方面构建林权制度改革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并以此为基础对林权制度改革绩效进行评价。林权制度改革后,现有林权制度的实施使我国林权制度改革绩效得到提升,且集体林权制度优于国有林权制度。但国有、集体两种林权制度改革绩效水平不高仍存在提升空间,且两者在经济、生态、社会三方绩效上呈现差异。林权制度改革带动了林业第一、三产业的发展并对各产业内部结构进行整合使林业产业结构整体得到优化。林业经营者在产业经营中获得收益,收入得到明显提升。上述表现使国有、集体两种林权制度改革经济绩效均明显增长,集体林权制度稍占优,两者差距不大。林权制度改革对森林生态功能发挥的重视使林业经营者造林、护林的意识和行为效果均得以优化,国有林权制度实施更注重森林管护,而集体林权制度则更侧重提高森林数量,所以国有、集体两种林权制度改革生态绩效均呈现波动上涨,且集体林权制度占优。国有林权制度改革社会绩效在显着提升后呈现下降趋势,集体林权制度呈整体波动上升趋势,但国有林权制度整体绩效水平稍高于集体林权制度。说明随着林权制度改革的深入集体林权制度社会绩效的显现逐步明显,而国有林权制度受改革程度的限制社会良性影响逐渐减弱。基于我国林权制度改革绩效评价结果,对影响绩效的因素进行探究。林权清晰度、林业生产要素投入及区域发展环境是影响我国林权制度改革绩效提升及形成国有、集体两种林权制度改革绩效差异的因素。林权清晰程度越高越有利于林权制度改革绩效提升,其对增加各林权主体权利实施主动性和优化权利实施效果的影响显着。而国有林权制度改革后的林权界定相比较于集体林权制度模糊、局限之处较多,所以其绩效提升幅度较低。林业生产要素投入越充足、合理越有利于林权制度改革绩效提升。林权制度实施过程中资金要素投入对绩效提升的带动明显优于劳动力和技术要素。国有林权制度的技术进步不足和集体林权制度技术进步与技术效率不同步使两者改革绩效呈现出不同。区域发展环境越完善对林权制度实施的支撑越充分则绩效提升越明显。国有林权制度代表省份的区域经济、政务、法治环境评分均明显低于集体林权制度代表省份,限制了改革后国有林权制度的实施,使国有林权制度改革绩效水平低于集体林权制度。根据林权清晰度、林业生产要素投入及区域发展环境从微观、中观、宏观三个层面对我国林权制度改革绩效形成影响的分析结果,从提高林权清晰度、完善林业生产要素投入、优化区域发展环境三个角度进行对策设计支持并进行综合运用,从而实现绩效的进一步提升及多方主体共赢。

李显良[2](2020)在《基于云模型的多尺度环洞庭湖区森林健康评价研究》文中提出以系统科学、林学、生态学和森林可持续经营等理论为指导,以环洞庭湖区的森林健康评价为研究对象,从森林健康的内涵入手,利用样地调查数据、森林资源二类调查数据与遥感数据,从典型样地、小班与景观三个尺度开展森林健康评价研究。将云模型首次运用于森林健康评价研究之中,运用熵权法确定各尺度中评价指标权重,丰富了森林健康评价理论与方法。主要研究内容和研究结论如下:(1)构建了不同尺度下的森林健康指标体系。①在研究区内沅江市龙虎山林场、汨罗市桃林林场等十个基本调查单元(林场)内共选取60个典型样地,调查分析了样地中树种类型、胸径、树高等相关指标,从结构性指标与功能性指标等方面进行了典型样地特征分析,选取了多样性指数等10个指标组成典型样地森林健康评价指标体系。②借助森林资源二类调查、遥感监测数据,从结构指标、活力指标、可持续指标和抗干扰性指标等四个方面,通过定性、定量分析后筛选出11个评价指标构成了小班森林健康评价指标体系。③利用森林资源二类调查数据和哨兵2号MSI数据,将环洞庭湖区的森林景观划分为24种类型,并计算了各种类型的景观指数,通过指标筛选,最终构建了由聚集指数等8个指标组成的景观健康评价指标体系。(2)分析了现有森林健康评价方法,在研究相关评价方法的理论与原理的基础上,首次将熵权-云模型法应用于森林健康评价中。运用熵权-云模型法对环洞庭湖区不同尺度下的森林健康进行了评价,得到了如下结果:①60个典型样地的森林健康状况总体较好,处于健康等级1级至V级的样地数分别为7、19、28、6、0个;②通过对等距间隔抽取的4627个小班的评价得知,环洞庭湖区的整体健康水平一般,处于最高健康等级的小班仅有2个,占0.04%;健康等级为Ⅱ级的小班数为2171个,占46.92%;健康等级为Ⅲ级的小班数为964个,占20.83%;健康等级为Ⅳ级与Ⅴ级的小班数为920个与5 70个,分别占比19.88%与12.32%,说明存在严重健康风险的小班不少;③通过对研究区的24种景观类型进行评价,景观层次的森林健康状况总体较好,所有景观类型的健康等级处于中间等级,其中处于Ⅱ至Ⅳ等级的景观分别为5类、15类与4类。(3)为验证云模型法用于森林健康评价的适应性与优势,将基于乘除法原理的多目标规划方法和云模型法的研究区森林健康评价结果分别与单因子最低值和中值予以比较分析。基于乘除法原理的多目标规划评价法的结果趋向于单个因子的最低值,结果过于极端,而云模型法的评价结果则与单因子中值整体相对吻合,证明了云模型法用于森林健康评价的优势。(4)依据三个尺度的评价结果,分别从不同视角提出了研究区森林健康经营措施,为针对性地开展森林经营提供了科学依据。典型样地森林健康评价为维护与提高样地内部整体结构稳定性提供参考,提出了环洞庭湖区的杨树林等典型优势树种及血防林等功能性树种的经营对策;依据小班尺度的森林健康评价结果,有针对性地为各健康等级森林小班经营与管理提出了优化策略;景观尺度的健康评价结果为森林景观规划与景观质量提升提供了科学依据,从研究区的立地水平、景观规划与调整以及景观类型水平等提出了优化措施。本文从典型样地、小班与景观三个尺度评价了研究区的森林健康状况,首次将云模型应用于森林健康评价领域,很好地解决了评价过程中定量指标与定性评价结果间的相互映射问题;熵权法有效解决了指标权重赋值的主观性;多尺度评价有助于多视角掌握森林健康状况,从而为生产经营与生态保护提供科学依据;遥感技术的充分运用,有效弥补了调查数据的不全面性与不及时性,提高了森林健康评价的效率与有效性。

李显良[3](2020)在《基于云模型的多尺度环洞庭湖区森林健康评价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以系统科学、林学、生态学和森林可持续经营等理论为指导,以环洞庭湖区的森林健康评价为研究对象,从森林健康的内涵入手,利用样地调查数据、森林资源二类调查数据与遥感数据,从典型样地、小班与景观三个尺度开展森林健康评价研究。将云模型首次运用于森林健康评价研究之中,运用熵权法确定各尺度中评价指标权重,丰富了森林健康评价理论与方法。主要研究内容和研究结论如下:(1)构建了不同尺度下的森林健康指标体系。(1)在研究区内沅江市龙虎山林场、汨罗市桃林林场等十个基本调查单元(林场)内共选取60个典型样地,调查分析了样地中树种类型、胸径、树高等相关指标,从结构性指标与功能性指标等方面进行了典型样地特征分析,选取了多样性指数等10个指标组成典型样地森林健康评价指标体系。(2)借助森林资源二类调查、遥感监测数据,从结构、活力性、可持续性和抗干扰性四种属性作为指标,通过定性、定量分析后筛选出11个评价指标构成了小班森林健康评价指标体系。(3)利用森林资源二类调查数据和哨兵2号MSⅠ数据,将环洞庭湖区的森林景观划分为24种类型,并计算了各种类型的景观指数,通过指标筛选,最终构建了由聚集指数等8个指标组成的景观健康指标评价体系。(2)分析了目前的森林健康评价方法,在研究相关评价方法的理论与原理的基础上,首次将熵权-云模型法应用于森林健康评价中。运用熵权-云模型法对环洞庭湖区不同尺度下的森林健康进行了评价,得到了如下结果:(1)60个典型样地的森林健康状况总体较好,处于健康等级Ⅰ级至Ⅴ级的样地数分别为7、19、28、6、0个;(2)通过对等距间隔抽取的4627个小班的评价得知,环洞庭湖区的整体健康水平一般,处于最高健康等级的小班仅有2个,占0.04%;健康等级为Ⅱ级的小班数为2171个,占46.92%;健康等级为Ⅲ级的小班数为964个,占20.83%;健康等级为Ⅳ级与Ⅴ级的小班数为920个与570个,分别占比19.88%与12.32%,说明存在严重健康风险的小班不少;(3)通过对研究区的24种景观类型进行评价,景观层次的森林健康状况总体较好,所有景观类型的健康等级处于中间等级,其中处于Ⅱ至Ⅳ等级的景观分别为5类、15类与4类。(3)为验证云模型法用于森林健康评价的适应性与优势,将基于乘除法原理的多目标规划方法和云模型法的研究区森林健康评价结果分别与单因子最低值和中值予以比较分析。基于乘除法原理的多目标规划评价法的结果趋向于单个因子的最低值,结果过于极端,而云模型法的评价结果则与单因子中值整体相对吻合,证明了云模型法用于森林健康评价的优势。(4)依据三个尺度的评价结果,分别从不同视角提出了研究区森林健康经营措施,为针对性地开展森林经营提供了科学依据。典型样地森林健康评价为维护与提高样地内部整体结构稳定性提供参考,提出了环洞庭湖区的杨树林等典型优势树种及血防林等功能性树种的经营对策;依据小班尺度的森林健康评价结果,有针对性地为各健康等级森林小班经营与管理提出了优化策略;景观尺度的健康评价结果为森林景观规划与景观质量提升提供了科学依据,从研究区的立地水平、景观规划与调整以及景观类型水平等提出了优化措施。本文从典型样地、小班与景观三个尺度评价了研究区的森林健康状况,首次将云模型应用于森林健康评价领域,很好地解决了评价过程中定量指标与定性评价结果间的相互映射问题;熵权法有效解决了指标权重赋值的主观性;多尺度评价有助于多视角掌握森林健康状况,从而为生产经营与生态保护提供科学依据;遥感技术的充分运用,有效弥补了调查数据的不全面性与不及时性,提高了森林健康评价的效率与有效性。

杨玉清[4](2020)在《江淮分水岭地区现代林业示范区规划研究 ——以定远百卉园林现代林业示范区规划为例》文中认为林业作为我国典型的一项社会基础性事业,承担着生态环境建设、林产品供给等重要任务,在经济、社会、生态方面发挥着关键作用。由于工业的迅速发展、城市化的不断推进不可避免的带来生态环境破坏等原因,导致当前我国林业资源及林业产业的发展情况不尽乐观。如何高效推进林业资源保护和绿化造林工作,实现传统林业向现代林业的转型,是当前各地林业部门落实林业可持续发展理念的首要任务。现代林业示范区建设正是转变林业发展模式,将先进的林业技术生产及运营模式大规模应用于实践的基础性工作。科学编制林业示范区总体规划是确保示范区建设合理规范的前提。本研究以如何编制现代林业示范区总体规划为主题,将凤阳益然、六安金都、以及马安寨林业生态园规划作为案例研究,对其整体编制结构进行评价,总结出现代林业示范区规划结构的共性和差异性。在现状资源调查和案例分析的基础上,依照现代林业编制相关技术规程,以定远百卉园林现代林业示范区规划为实证案例,论证了现代林业示范区总体规划方案。方案可用来指导定远百卉园林现代林业示范区建设,以及为江淮分水岭地区其他市县林业示范区规划提供一套具有代表性的参考案例。主要研究成果如下:(1)通过案例研究和查阅文献资料,总结了现代林业示范区规划的基本内容和存在的差异。林业示范区规划主要包括规划背景概述、建设条件分析、指导思想与原则、总体规划布局和功能分区、各类专项规划、效益分析等基础性内容。不同地区林业示范区规划的差异主要体现在建设条件、总体布局、功能定位三方面。(2)通过案例分析和对典型地区实地调查,确定江淮分水岭地区区位情况和生态现状。岭区为秦岭、大别山向东延伸部分,拥有得天独厚的生态资源,但该地区易旱、缺水及土壤不肥沃,传统农业在分水岭上前景不容乐观,实施森林保育、林下经济、水源涵养、生态旅游等工程,不仅是推进江淮生态廊道建设的基础内容,更是推动整个江淮地区产业发展强有力的生态保障。(3)定远百卉园林现代林业示范区属苗木花卉林。实地调查,定远县原生森林植被类型以北亚热带落叶阔叶林为主,主要有山槐(Albizia kalkora)、黄檀(Dalbergia hupeana)、黄连木(Pistacia chinensis)、枫香(Liquidambar formosana)、化香(Platycarya strobilacea)等阔叶树种和少量银杏(Ginkgo biloba)、漆树(Toxicodendron vernicifluum)等名贵树种等。此外,示范区毗邻大金山国有林场和金山滴水寺景区,拥有良好的林木资源和旅游资源。(4)实证案例定远百卉园林现代林业示范区在框架总结的基础上细化规划内容,为示范区建设及运营提供理论指导。

黄团冲[5](2019)在《青海省大通县宝库河流域主要森林类型健康评价研究》文中指出在全球变暖和环境污染日益严重的背景下,森林健康作为目前尚有争议的研究领域,其重要性越来越被森林工作者所重视,对森林健康展开评价有利于对当地森林资源现状更为全面的了解,从而有针对性地提出科学合理经营对策,营造更为适宜的林木生长环境,提升生物多样性的同时加强森林生态系统稳定性,全面发挥森林生态、社会和经济效益。宝库河流域是大通县黑泉水库水资源主要的来源,黑泉水库作为青海省西宁市重要的水源地,西宁市总供水量的60%来自于此,森林通过对降雨的拦蓄以及净化作用对水库的水质和水量水平起着重要的作用。本研究以宝库河流域主要森林为研究对象,从森林结构、立地条件、抵抗力和生产力四个方面出发,在借鉴以往学者的研究平台上,结合当地森林资源现状,构建了宝库河流域森林健康评价体系,并对其主要森林类型健康进行了评价,提出了相应的森林经营对策。主要研究结论如下:(1)本文以白桦林、华北落叶松林、青海云杉林、青杨林和青海云杉+白桦混交林5种代表性林分为研究对象,依据科学性、代表性、可操作性和系统性原则,从森林结构、生产力、抵抗力和立地条件四个方面选取了灌木盖度、草本盖度、郁闭度、物种多样性、龄组、自然更新、层次结构、林分混交度、平均树高、平均胸径、蓄积量、年净生长量、病虫害程度、人为干扰程度、火险状况、土壤厚度、土壤孔隙度、腐殖质厚度、坡度、坡向等20个相关指标,将指标划分为定量指标和定性指标,分别运用极差归一化和等级评分法分别进行标准化处理。(2)运用专家咨询法(Delphi法)结合层次分析法(AHP法)对各指标进行权重分析,其中准则层指标权重大小排序为:森林结构(0.3905)>立地条件(0.2671)>生产力(0.1953)>抵抗力(0.1381)。(3)通过森林健康评价模型计算得出,宝库河流域森林健康指数为0.56,总体处于健康状态,在所有调查的样地中,健康状态的样地个数最多,有19个,占总样地数的63.3%,良好健康的样地数有1个(3.3%),处于亚健康状态的样地有10个(33.3%),处于不健康和优质健康的样地有0个。在健康评价准则层指数中,健康得分排序为:森林结构指标>立地条件指标>抵抗力指标>生产力指标。对不同林型健康指数得分比较,得到其排序为:青海云杉+白桦混交林>青海云杉林>白桦林>青杨林>华北落叶松林。(4)将森林健康指数与其影响因素做Person相关性分析得出,灌木盖度、草本盖度、物种多样性、腐殖质厚度、坡向、蓄积量、平均树高、平均胸径对森林健康影响较大。(5)通过对健康评价结果以及相关森林资源现状分析,表明宝库河流域森林目前主要存在以下问题:树种组成结构单一、人工林占据比例较低、森林规划不合理、林分密度过大、林分结构不合理等,针对相应问题,在日后森林健康经营中提出林分结构调整、森林抚育等对策。

王文帆[6](2015)在《大兴安岭林分与立地因子对病虫害发生影响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文以控制森林主要病虫危害和提高森林健康为目标,为大兴安岭地区森林健康维护与提高提供技术支撑。对大兴安岭地区,5个林业局27林场从2008~2011年发生病虫害的情况进行研究,以期间发生的松针红斑病、落叶松毛虫、球果花蝇、松瘿小卷蛾、落叶松鞘蛾和落叶松八齿小蠹这6种森林主要病虫害为研究对象,通过研究各林业局病虫害发生与海拔分布、林型分布、坡向分布、坡位分布、土壤类型、林地起源、胸径、郁闭度、林龄等,计算出有虫株率、感病指数、Simpson多样性指数等指标,统计分析各项因子与病虫危害影响之间的关系。(1)松针红斑病发病小班110块,主要发病海拔区间为400m~780m;危害严重的3种林型:兴安杜鹃兴安落叶松林、兴安杜鹃白桦林、坡改落叶松林,占发病总数的70.91%。东南方向为松针红斑病发病严重的方向,占发病总数的72.72%;人工林小班发病率是天然林的6.08倍;郁闭度0.3~0.65占所有发病总数的88.19%,感病指数与坡度呈负极显着相关(P<0.01),与郁闭度显着相关(P<0.05);(2)松瘦小卷蛾受灾小班93块,主要海拔区间为400m~630m;危害严重的3种林型:兴安杜鹃兴安落叶松林、兴安杜鹃白桦林、坡改落叶松林;南坡发生数是北坡的2倍;郁闭度0.4~0.7占所有受灾小班总数的87.10%;人工林小班的虫害受灾率是天然林的3.84倍;乔木胸径范围主要集中在0~16cm,占受灾小班的93.55%,16cm以上胸径组,虫口密度最高为20.83±3.76;虫口密度与乔木平均树高呈显着相关(P<0.05),与乔木平均胸径呈显着相关(P<0.05)。(3)球果花蝇受灾小班61块,主要海拔区间为400m~625m;危害严重的3种林型:兴安杜鹃白桦林、草类兴安落叶松林、坡改落叶松林;南坡发生数是北坡的3.86倍;人工林小班的虫害受灾率是天然林的3.17倍;郁闭度0.4~0.7占发生总数的93.44%,种实被害率与坡度呈显着相关(P<0.01),与郁闭度呈显着相关(P<0.01)(4)落叶松鞘蛾受灾小班为26块,主要海拔区间为420m~750m;危害严重的3种林型:兴安杜鹃兴安落叶松林、兴安杜鹃白桦林、坡改落叶松林;人工林小班的虫害受灾率是天然林的6.06倍;郁闭度0.4~0.6占所有发生总数的92.31%,虫口密度与乔木平均树高呈显着相关(P<0.01),与乔木平均胸径呈显着相关(P<0.01)。(5)落叶松八齿小蠹受灾小班53块,主要海拔区间为420m~1100m;危害严重的4种林型:兴安杜鹃兴安落叶松林、偃松兴安落叶松林组、杜香兴安落叶松林组、藓类兴安落叶松林组;东坡发生数是西坡的3.625倍,人工林小班的虫害受灾率是天然林的5.73倍;郁闭度0.3~0.6占所有虫害受灾小班总数的77.36%;乔木胸径范围主要集中在10~13cm,发生所占比例88.68%。(6)将大兴安岭地区23种典型林型进行统计分析,布设575块样地,计算出各林型样地的Simpson指数均值和方差。发生比较严重的林型包括:兴安杜鹃兴安落叶松林、兴安杜鹃白桦林和坡改落叶松林这3种林型,Simpson指数分别为0.6292±0.0838,0.5692±0.0495,0.5492±0.1409 均属于 Simpson 指数较低林型。(7)以阿木尔林业局2008~2011年遭受病虫危害的林班为研究对象,将感病样地中的木本植物Simpson指数,与其感病指数进行一元二次方程拟合,得出:y=0.0022x2-0.1422x+2.7906,拟合度R2=0.7267;将受虫害样地的有虫株率和Simpson指数,进行-一元二次方程拟合得 y=0.0007x2-0.1174x+5.6639,拟合系数 R2=0.8096;随着 Simpson 多样性指数的增加,感病指数与有虫株率都有明显降低的趋势,认为不同类型林分物种组成的木本植物生物多样性存在差异,森林木本植物多样性高的林分,其抵御病虫危害作用能力相应提高。(8)本研究通过研究木本植物多样性指数与病虫侵害之间的关系,发现木本植物多样性指数高的样地对于病虫害的耐受性更高,即森林群落整体稳定性更高,利于被干扰后的森林系统恢复与再生,木本植物的多样性是群落稳定性的必要条件。

张江[7](2014)在《森林健康经营空间途径与评价系统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森林是一个复杂系统,结构与健康密切相关,影响因子繁多,涉及面广,维数多。从包含空间信息的森林结构及其优化调整研究森林健康经营的理论、方法和技术是国内外林学、生态学研究的热点和难点。我国南方,特别是长江以南,南方淡水湖泊周边森林群落,多年以来,湖泊不断萎缩,周边森林面积逐年缩小,生物资源急剧减少,外来树种增多,森林群落类型正快速从原生群落向人工群落演变,使这一地区森林生态系统的服务功能遭受了严重破坏,甚至影响到长江流域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因此,依据系统工程结构功能关系原理,从森林空间途径研究南方森林健康及其经营,通过调整森林空间结构,恢复森林生态系统功能,维持森林健康稳定,对提高研究区森林经营水平,构建“两型社会”和低碳经济社会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森林健康影响因子众多,经营措施各异,森林健康经营实际上是一个非线性多目标规划问题,国内外为对其研究也缺少系统和科学性。本文以长沙市大围山自然保护区、浏阳湖国有林场、长沙黑麇峰国家森林公园、长沙市湖南省森林植物园、沅江市龙虎山林场和湖北省崇阳县桂花林场典型阔叶混交林为研究对象,依据森林健康、生态学和系统工程等理论,从结构、功能与森林健康的关系入手,在森林生态系统尺度分析影响长沙市森林健康各因子,分析森林健康状况以及存在的问题,提出森林空间结构合理性评价标准和评价方法。应用数据挖掘、智能进化算法研究生态系统健康经营空间结构调控策略,在智能进化算法求解多目标规划问题的基础上,研究森林健康经营多目标空间结构优化问题,确定目标空间结构,建立长沙市典型森林类型健康经营空间结构优化模型,在此研究基础上,并提出了相应改善措施,调整森林生态系统空间结构,制定正确的经营思想和经营目标及措施。主要研究内容和研究结论如下:(1)基于Voronoi图的林分空间结构分格局分析方法研究。以研究区大围山自然保护区、浏阳湖国有林场、望城区黑麇峰国家森林公园,湖南省森林植物园天然次生林为对象,提出基于Voronoi图的林分空间结构分格局分析方法,研究结果表明,基于Voronoi图的格局分析方法同样能有效刻画林木空间分布特征,可从不同的时空尺度上描述了林分主要树种的空间格局动态。(2)基于多目标优化的森林空间结构综合评价研究。借鉴生态学有关生态系统内部均衡和均质原理,在森林生态系统(斑块)尺度,从空间结构的混交、竞争、空间分布格局三个方面分析提出森林空间综合评价方法和评价标准-林分均质性评价模型。长沙市大围山自然保护区、浏阳湖国有林场、长沙黑麇峰国家森林公园、长沙市湖南省森林植物园典型次生林林分空间结构综合评价结果表明:13个典型次生林林分平均空间结构均质性评价指数仅为0.25,均质性评价的五个等级中处于1级和2级的林分为12个,占77%,处于3级的林分只有3个,仅占23%。离理想空间结构1.00差距明显,说明研究区包含有空间信息的森林结构特征中存在的不合理性因素较多。这一结论较真实地反映了研究区次生林资源现状,按照不同海拔,林分空间结构均质性特征逐渐增强。与长期以来的自然和人为干扰、保护与恢复乏力有着密切的关系。森林生态系统空间优化均质性目标及均质性指数的提出是森林可持续经营空间途径的拓展,为森林经营的理想空间结构及其表达探索一条新途径。(3)提出了基于林木空间结构单元的自然构成指数和林分干扰指数。以处于演替高级阶段的树木在森林中所受到的竞争压力小于处于演替低级阶段的树木在森林中所受到的竞争压力为思想,通过对空间结构单元中参照树与相邻木的生长优势作对比,提出了反映森林现状与森林进展演替的差异程度的林分自然构成指数。桂花林场典型苦槠混交林分实例应用表明:自然构成指数为优化林分结构,促进林分更快的向顶级群落演替提供了理论指导。为综合衡量次生林受干扰程度,基于林木空间结构单元,采用林木现实冠幅与理想冠幅之比,提出了林分综合干扰指数,龙虎山林场青椆混交林实例分析表明,林分干扰指数可较好地描述次生林受自然和人为干扰状况,对明确森林空间结构优化目标提供新的思路。(4)林分空间结构多目标优化模型。综合考虑影响森林功能的林木水平分布格局、树种混交、种内及种间竞争、多层次垂直结构的基础上,提出基于系统论和结构化森林经营的天然次生异龄林空间结构多目标优化的经营模型,利用PSO算法搜索林分空间的薄弱环节,巧妙地将林分多目标空间规划问题转化为粒子群体迭代寻优问题。模型通过大围山自然保护区天然阔叶次生林实际应用,从研究结果来看,应用PSO算法求解林分空间结构多目标优化具有明显的效果,通过优化模型经营实例表明,模型突破了传统森林经营模式,在保持非空间结构树种、径阶、龄级分布均不变的基础上,林分空间结构各项指标(除林层指数外)均得到改善,从整体上提高林分空间结构的均质性目标,对促进生态系统的健康和稳定,恢复森林生态功能具有重要的实际意义。为智能信息技术在森林空间经营中的应用提供了新的思路。(5)长沙市典型森林生态系统健康评价。通过分析研究区典型森林类型林分结构功能特征,以及其生态系统健康概念和健康评价实践,确定森林生态系统健康不是简单的线性关系。遵循评价指标体系构建原则,建立了森林健康评价指标体系,评价标准,借助湖南省森林资源二类调查、典型样地调查、湖南省森林资源管理信息系统,选取了单位面积蓄积量、年凋落物量、年蓄积生长量、活立木生物量、叶面积指数、物种多样性、平均树高、年龄结构、平均胸径、乔木郁闭度、灌木盖度、草本盖度、枯落物盖度、空间结构均质性指数、人为干扰强度、火险等级、病虫害程度、近自然度、木质产品生产能力、非木质产品生产能力、水源涵养能力、水土保持能力、政策完善与产权明晰度、林农参与度、森林监管与保护等25个指标建立了基于森林(小班)的森林健康评价模型,依据因子分析方法中的方差贡献率大小确定指标权重,计算各林分健康得分并对其进行健康分级。在所选的110个典型森林生态系统(林分)中,优质林分2个,健康林分8个,亚健康林分71个,不健康小班4个,劣质林分2个,分别占总数的1.8%,22.7%,64.5%,7.3%和3.6%。研究区域森林生态系统总体处于亚健康状态。(6)森林健康评价与结构调控评价系统。以研究区典型森林类型为对象,在分析森林健康评价与结构优化评价系统特征的基础上,应用综合集成研讨厅技术,研究开发了基于智能进化算法的森林健康评价与结构调控智能系统。主要包括智能系统开发平台的设计、系统体系结构设计、软件架构设计以及评价与调控系统架构、模块分解等关键技术的开发。集成定性和定量的综合分析与综合评价诸多模型和方法。经测试,系统运行良好,智能化辅助决策程度较高。本文针对森林健康经营空间途径首次提出了基于Voronoi图的林木空间格局分析方法和林分空间结构多目标优化的均质性目标,为评价森林空间特征中存在的不合理性,确定合适的经营措施提供了理论依据;同时研究将智能进化算法空间搜索功能应用到森林空间结构调控的定位,使森林空间结构多目标优化有了新的突破研究开发的基于智能进化算法的森林健康评价与结构调控智能系统经调试和运行效果良好,可望为森林健康经营提供智能化系统支持平台。

苏靖缘[8](2014)在《气候变化视角下森林灾害防治法律制度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气候变化已经成为举世睹目的重大环境问题。尽管这种变化对社会的发展有一定的正面效应,但是,其带来的负面影响更为显着,尤其对各国的经济及生态环境的影响不可忽视。森林作为陆地上最主要的生态系统之一,是我国林业可持续发展最基本的物质保障,也是人类社会发展必不可少的基础性自然资源和战略性经济资源。它在提供林产品、维护国土安全、保护生态环境和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等多方面都有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但是,由于其自身的特殊性,在广阔复杂的地貌条件下和漫长的生长周期内,森林生态系统极易遭受各种自然灾害的侵袭和意外事故的迫害,是一项风险性很强的产业。尤其随着气候变化趋势的基本确定,极端气候事件的频发,进一步加大了森林灾害发生的可能性和森林生态系统的脆弱性,森林灾害防治形势十分严峻。因此,加强对森林灾害的有效防治,保护森林持续健康发展,从而促进森林碳汇作用高效发挥,保证林产品的持续供应及人类社会生态环境的改善,是我国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的一项重要举措。为此,本文以全球气候变化为背景,认真分析了气候变化对森林灾害产生的重大影响,在借鉴国内外相关研究成果和成功经验的基础上,从法律层面深入探究了我国森林资源应对气候变化下的不足,并从灾前预防、灾中应急和灾后保障三个方面相关的主要森林灾害防治法律制度进行完善,旨在促进我国森林灾害防治法律体系的构建和完善,为森林生态系统和林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保障。全文共包括六个部分。第一部分,从本文的选题背景、研究意义和研究目的入手,简要的介绍了文章的基本内容、研究路线及国内外相关森林灾害防治法律制度的研究现状;第二部分,对气候变化和森林灾害的基本概念进行阐述,着重分析了气候变化给我国森林灾害带来的重大影响以及气候变化背景下我国森林灾害对林业的可持续发展可能带来的消极反馈;第三部分,介绍了森林灾害防治的基本理论,主要包括生态系统理论、森林健康理论、森林灾害经济学理论和灾害风险管理理论,为后文森林灾害防治的法律制度探究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第四部分,主要介绍了美、日、德、芬四个国家的森林保护和灾害防治的法律制度建设,对我国森林灾害防治法律制度的健全起到了一定的启发和借鉴作用;第五部分,结合气候变化趋势,指出了我国现有的几种主要森林灾害防治法律制度在应对气候变化过程中存在的缺陷和不足;第六部分,在相关理论及国外成功经验的借鉴基础上,文章主要从灾前预防方面的森林防火制度和森林病虫害制度、灾中应急的森林火灾应急预案制度和林业有害生物应急管理法律制度、灾后保障的森林保险制度和林业基金制度进行了分析和完善,以促进气候变化背景下我国森林灾害防治法律体系的健全及,高效应对气候变化问题。

桂子凡[9](2013)在《广州市森林健康风险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当前,我国森林正面临着严重的健康风险问题,如森林覆盖率较低、立地质量较差、林分结构简单、人工林增多、生物多样性降低、水土流失严重、森林灾害频发等,给国家带来了巨大的生态和经济损失。因此,从系统和全局的高度对森林健康风险进行全面认识、客观分析、科学决策是森林可持续经营的重要任务,对促进林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际意义。本论文的研究是导师担任总技术负责人的重大项目:“广州数字林业及大树名木保护系统建设项目”(GZIT2010-ZB0533)的重要内容之一,本文以系统科学、可持续发展、森林健康等理论为指导,对广州市森林健康风险进行了全面的研究。研究过程中,对国内外关于森林健康的内涵、森林健康风险因子、森林健康风险评价、森林健康风险预警等方面的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结合广州市自然地理、社会经济、森林资源与森林健康现状,从森林结构、功能、环境三大方面对广州市森林健康风险进行了评价、预警、防范研究。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结合国内标准及专家学者的最新研究成果,从森林结构性、功能性、环境性风险三方面选取了20类风险因素,对广州市及其八个区(市)的森林健康风险进行了深度分析和计算,并按功能类别分成15类因素(C类)。(2)15类(C类)森林健康风险因素中,每类因素又有若干指标(D类),根据指标筛选原则,结合定性分析,并进行测度分析,筛选出了能综合反映森林健康风险的22个森林健康风险评价指标,编制了22个森林健康风险评价指标的分级阈值表,构建了广州市森林健康风险评价指标体系。(3)运用功效系数法和标准比值法进行计算,得到了两组广州市及其八个区(市)的22个森林健康风险评价指标的水平值,为森林健康风险评价及其类比评价提供了定量依据。(4)采用AHP法得到了广州市森林健康风险评价22个指标的权重,分别为D1(0.006)、D2(0.018)、D3(0.009)、D4(0.009)、D5(0.010)、D6(0.010)、D7(0.043)、D8(0.045)、D9(0.015)、D10(0.015)、D11(0.015)、D12(0.046)、 D13(0.046)、D14(0.046)、D15(0.031)、D16(0.043)、D17(0.192)、D18(0.192)、 Di9(0.069)、D20(0.113)、D2i (0.013)、D22(0.013)。(5)采用综合指数法、功效系数法、人工神经网络法、模糊综合评价法等,以年为时间尺度,以广州市及其八个区(市)为空间尺度,构建了风险评价模型。通过模型计算出了四组风险综合评价指数值,对森林健康风险进行了类比评价。依据五等级风险判别标准,得到了广州市及其八个区(市)森林健康风险综合评价等级均处于轻度。(6)根据预警指标筛选原则,并对各预警指标进行测度分析和定性分析,筛选出了16个风险预警指标,并确定了各风险预警指标处于无、轻度、中度、高度、巨大五个风险预警等级时的警限值,构建了广州市森林健康风险预警指标体系。(7)运用AHP法得到了森林未覆盖率、人工林面积占有率、商品林面积占有率、林分平均每公顷蓄积量等16个预警指标的权重:0.018、0.018、0.018、0.018、0.033、0.033,0.057,0.057,0.064、0.064,0.027,0.027,0.167、0.167,0.065,0.167。(8)运用功效系数法、标准比值法确定了广州市及其八个区(市)的预警指标值;对16个预警指标进行了单指标警情预报;采用综合指数法和功效系数法建立了相应的预警模型,得到了两组广州市及其八个区(市)森林健康风险预警综合指标值:0271、0283、0277、0258、0.316、0262、0263、0239、0324和90.659、0.682、0.614、0.637、0.542、0.643、0.681、0.682、0.619,根据预警等级判别标准,得到了广州市及其八个区(市)森林健康风险预警状态均为轻警,预警等级均处于2级。(9)通过对1984-2011年各类森林灾害法律、法规、文件进行研究,发现了森林火灾、病虫害、气象灾害防治及林地经营权与流转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建立健全广州市森林健康风险法制体系、构建森林健康风险灾害性保险共同体、建立森林健康风险动态预警系统、完善森林健康风险防范的经营技术措施等来防范未来森林健康风险。森林健康风险具有动态性、随机性,风险种类多,影响因素复杂,森林健康风险的预报预警、防范、治理将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重要任务,森林健康风险研究也将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新理论、新方法、新技术将进一步运用到森林健康风险研究、预防、治理工作中,开展对森林健康风险的全面研究,对减少生态和经济损失,促进林业可持续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陈望雄[10](2012)在《东洞庭湖区域森林生态系统健康评价与预警研究》文中指出论文以东洞庭湖区域森林生态系统健康评价、预警为主线,利用岳阳市森林资源二类调查、典型样地调查、湖南省森林资源管理信息系统、TM遥感影像、环保监测网络体系等方式获取研究数据,分别从小班水平、景观水平和区域水平对研究区域森林生态系统的健康状况进行了定量评价,应用BP神经网络对其健康状况进行了预警研究,然后对其森林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进行评价,在此研究基础上分析了该区域森林健康状况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相应改善措施。(1)分别从小班水平、景观水平和区域水平对东洞庭湖区域森林生态系统健康状况进行评价。a.小班水平上,借助岳阳市森林资源二类调查、典型样地调查、湖南省森林资源管理信息系统,选取了胸径、树高、单位面积活立木蓄积量、天然林更新状况、群落层次结构、林分郁闭度、近自然度、土壤厚度、土壤有机质、土壤N、P、K、森林火灾、病虫害程度等14个指标建立了基于小班的森林健康评价模型,依据因子分析方法中的方差贡献率大小确定指标权重,计算各小班健康得分并对其进行健康分级。在所选的329个森林小班样本中,优质小班14个,健康小班76个,亚健康小班221个,不健康小班18个,分别占所选样本总数的4.25%,23.1%,67.17%,5.47%;分别占总面积的7.33%,24.62%,61.34%,6.71%。研究区域森林生态系统总体处于不健康状态,若不加以保护和经营,可能向更严重状况发展,为此应加大营林力度、落实经营措施、提高管理水平来改善森林的健康状况。b.从景观水平上,利用2006,2009年两期东洞庭湖区域Landsat TM遥感影像数据,在ENVI4.9遥感软件平台下,进行图像增强,图像裁切以及几何精校正等图像预处理。利用ArcGIS软件中的ArcMap模块进行空间叠置分析,获得2006年和2009年岳阳土地利用类型图,将处理好的图片进行栅格化并导入fragstas3.3软件,计算出本研究相关的14个森林景观指数指标,并从景观格局要素构成、形状特征、异质性与多样性及空间分布4个方面对东洞庭湖区域森林景观格局进行分析。混交林和针叶林是该区域的主要优势景观类型,其斑块面积大,形状和分布比较复杂,但斑块的连通型较好。竹林和草地呈散点分布,斑块形状和分布复杂程度较低,边缘密度和斑块密度都较小,其破碎化程度较高,反映人为因素对其健康状况影响大。混交林,针叶林、阔叶林的景观要素斑块形状指数较大,边界形状复杂,景观斑块化程度较高,反映其较强的自我调节能力,能更好地整维持其健康状况。较高的香农多样性指数反映了研究区域景观中各个斑块类型分布不均衡,不定性的信息量较大,异质性较低。较高的香农均匀度指数说明各景观类型所占比例存在一定差异,存在优势类景观,如混交林的异质性较高,竹林的异质性较低。c.区域水平上,结合前人的研究成果从自然环境、森林结构、社会因素和经济因素四方面选取有代表性的18个指标,从区域水平评价森林生态系统的健康状况。采用层次分析法构造判断矩阵确定指标的权重,并将评价指标等级分为五级,将评价指标的原始数据通过隶属函数确定评价等级的隶属度,运用模糊综合评判计算各指标值在各指标等级的森林健康状态隶属度。将五个评价等级分别赋值后可计算出研究区的森林生态系统健康模糊综合指数γ=3.133。研究区域森林生态系统在0.1632程度上属于优质状况,在0.1810程度上属于健康状况,在0.3917程度上属于亚健康状况,在0.152程度上属于病态根据最大隶属度原则,东洞庭湖区域森林生态系统健康状况为Ⅲ级,即亚健康状态。森林生态系统健康状况介于Ⅱ级和Ⅲ级之间,严重偏向Ⅲ级,处于从健康状况向亚健康状况发展。总体评价结果与咨询的专家意见相同,评价结果较准确。(2)在选定森林健康评价指标的基础上,建立一个3层BP神经网络预警模型,用于预测东洞庭湖区域森林的健康状况,从预测结果看均方误差为9.83e-6,R=0.99994,表明输出值和期望值跟踪较好。依据神经网络输入、输出的权值和阈值,建立了森林小班健康评价BP神经网络预警模型,并利用模型对东洞庭湖区域森林生态系统健康状况进行了预警研究。结果表明基于BP神经网络对森林生态系统健康状况的预测具有良好的合理性和可靠性,能克服主观因素对评价结果的不利影响,有较大的应用价值。(3)对东洞庭湖区域森林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评价主要围绕木材生产效益、涵养水源、保育土壤、固碳释氧、积累营养物质、净化大气环境、森林防护和游憩价值等八个方面展开。对研究区价值量构成分析,木材生产效益为6.537亿元·a-1,涵养水源价值149.73亿元·a-1,保育土壤价值18.541亿元·a-1,固碳释02价值69.69亿元·a-1,积累营养物质价值1.48亿元·a-1,净化大气环境价值20.854亿元·a-1,森林防护价值12.538亿元·a-1,游憩价值为11.81亿元·a-1,东洞庭湖区域森林生态系统服务总效益为291.18亿元·a-1。如计算森林对环境气态有机污染物的净化效益,实际服务价值要比计算价值大。从森林生态服务价值与林分类型关系可知,马尾松提供的服务价值最大,为89.575亿元·a-1,其次是杉木林,提供的服务价值为58.052亿元·a-1,阔叶树也比较大,达到了37.186亿元·a-1,三杉提供的生态服务价值最小,为0.3835亿元·a-1。各种林分类型提供的生态服务价值排序为:马尾松>杉木>阔叶树>国外松>竹林>经济林>杨树>三杉。从单位面积林分类型所提供的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分析,马尾松所提供的生态服务价值最大,为6.033万元·hm-2·a-1,其次是国外松为6.017万元·hm-2·a-1,经济林所提供的生态服务价值最小为3.083万元·hm-2·a-1。从单位面积森林提供的各项生态服务价值与江西和河南进行横向比较可知,在森林涵养水源、保育土壤、固碳释氧、积累营养物质、净化大气环境方面,东洞庭湖区域单位面积森林的生态服务价值与健康状况良好的江西省存在不少差距,甚至在固碳释氧、积累营养物质、防护价值和游憩价值方面比健康状况一般的河南还低。所以,单从单位面积森林提供的生态服务价值角度去衡量森林的健康状况,东洞庭湖区域的森林总体上没有达到健康状态。(4)结合不同尺度水平下研究区域森林健康状况的评价结果,该区域森林总体上处于亚健康状态。分析了该区域森林健康状况所存在的主要问题:林种结构不合理,树种单一,生态稳定性差;森林空间分布不均匀,难以发挥其生态服务功能;单位面积森林生态服务价值低,与被比较区域差异明显;城市化快速发展和林地面积减少矛盾突出;森林景观呈现破碎化,人为干扰因素大。并从森林经营技术、林业政策、管理制度和运行机制等方面提出了改善措施。

二、森林健康理论与病虫害可持续控制——对美国林业考察的思考(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森林健康理论与病虫害可持续控制——对美国林业考察的思考(论文提纲范文)

(1)我国林权制度改革绩效及影响因素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综述
        1.3.1 国外研究综述
        1.3.2 国内研究综述
        1.3.3 国内外研究评述
    1.4 主要研究内容方法和研究技术路线
        1.4.1 主要研究内容
        1.4.2 研究方法
        1.4.3 研究技术路线
2 相关概念界定和理论基础
    2.1 相关概念界定
        2.1.1 产权制度
        2.1.2 林权制度
        2.1.3 制度绩效
        2.1.4 林权制度改革绩效
    2.2 理论基础
        2.2.1 制度变迁理论
        2.2.2 产权理论
        2.2.3 规模经济理论
        2.2.4 内生增长理论
    2.3 本章小结
3 我国林权制度发展历程及现状分析
    3.1 林权制度发展历程
        3.1.1 萌芽时期的林权制度(1949年-1978年)
        3.1.2 探索时期的林权制度(1979年-2000年)
        3.1.3 完善时期的林权制度(2001年-至今)
    3.2 林权制度发展历程特征及动因分析
        3.2.1 林权制度发展历程特征
        3.2.2 林权制度发展历程动因
    3.3 林权制度现状
        3.3.1 林权制度目标
        3.3.2 林权制度设计
        3.3.3 林权制度实施
    3.4 本章小结
4 我国林权制度改革绩效评价
    4.1 林权制度改革绩效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4.1.1 林权制度改革绩效评价指标选取依据
        4.1.2 林权制度改革绩效评价指标选取原则
        4.1.3 林权制度改革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建立
    4.2 林权制度改革绩效评价数据来源
    4.3 林权制度改革绩效评价过程
        4.3.1 熵权法评价过程
        4.3.2 灰色关联分析法评价过程
    4.4 评价结果分析
        4.4.1 总体林权制度改革绩效分析
        4.4.2 各维度林权制度改革绩效分析
    4.5 本章小结
5 我国林权制度改革绩效影响因素分析
    5.1 影响因素的选取
    5.2 影响因素与林权制度改革绩效的关系解析
        5.2.1 林权清晰度与林权制度改革绩效的关系解析
        5.2.2 林业生产要素投入与林权制度改革绩效的关系解析
        5.2.3 区域发展环境与林权制度改革绩效的关系解析
    5.3 本章小结
6 我国林权清晰度对林权制度改革绩效的影响
    6.1 指标选取
    6.2 分析方法的选取及数据来源
    6.3 评价过程
    6.4 结果分析
        6.4.1 林权清晰度对总体林权制度改革绩效的影响
        6.4.2 林权清晰度对国有林权制度改革绩效的影响
        6.4.3 林权清晰度对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绩效的影响
    6.5 本章小结
7 我国林业生产要素投入对林权制度改革绩效的影响
    7.1 指标选取及数据来源
    7.2 分析方法选取
        7.2.1 相关性分析方法的选取
        7.2.2 有效性分析方法的选取
    7.3 结果分析
        7.3.1 林业生产要素投入与林权制度改革绩效相关性结果分析
        7.3.2 林业生产要素投入与林权制度改革绩效有效性结果分析
    7.4 本章小结
8 我国区域发展环境对林权制度改革绩效的影响
    8.1 林权制度省份区域发展环境评价
        8.1.1 评价指标选取及数据来源
        8.1.2 分析方法选取
        8.1.3 分析过程
    8.2 结果分析
        8.2.1 区域发展环境对总体林权制度改革绩效的影响
        8.2.2 区域发展环境对国有林权制度改革绩效的影响
        8.2.3 区域发展环境对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绩效的影响
    8.3 本章小结
9 提升我国林权制度改革绩效的对策建议
    9.1 提高林权清晰度
        9.1.1 消除承包权经营权界定障碍
        9.1.2 优化林权确权赋权环节
        9.1.3 深化采伐许可制度调整
        9.1.4 厘清林权主体关系
    9.2 完善林业生产要素投入
        9.2.1 维持林权制度实施资金供给
        9.2.2 纠正劳动力投入偏差
        9.2.3 持续强化技术投入
    9.3 优化区域发展环境
        9.3.1 保持市场经济运行顺畅
        9.3.2 推动林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
        9.3.3 健全法治环境
    9.4 本章小结
10 结论与展望
    10.1 结论
    10.2 研究的创新之处
    10.3 研究的不足与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2)基于云模型的多尺度环洞庭湖区森林健康评价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森林健康评价与森林健康经营研究进展
        1.3.2 典型林分健康评价与经营技术研究进展
        1.3.3 森林景观结构与质量提升研究进展
        1.3.4 森林健康评价方法研究进展
    1.4 研究内容
    1.5 技术路线
2 研究区概况及数据来源
    2.1 研究区概况
        2.1.1 自然地理
        2.1.2 森林资源
        2.1.3 社会经济
    2.2 数据来源
        2.2.1 样地调查数据
        2.2.2 二类调查数据
        2.2.3 遥感监测数据
3 相关理论与方法
    3.1 理论基础
        3.1.1 系统科学中的森林健康理论
        3.1.2 景观生态学
        3.1.3 近自然经营理论
        3.1.4 森林健康与可持续发展
    3.2 熵权法
    3.3 云模型
        3.3.1 云模型的定义
        3.3.2 云模型的性质
        3.3.3 云模型的数字特征
        3.3.4 云的分类及产生过程
    3.4 熵权-云模型综合评价
    3.5 基于乘除法的多目标规划评价
4 典型样地尺度的森林健康评价
    4.1 典型样地概况
        4.1.1 典型样地确定原则
        4.1.2 典型样地概况
    4.2 样地数据处理
        4.2.1 边缘校正
        4.2.2 林分空间结构单元确定
    4.3 典型样地健康特征分析
        4.3.1 结构指标分析
        4.3.2 功能性指标分析
    4.4 典型样地森林健康评价
        4.4.1 典型样地森林健康指标解释
        4.4.2 基于云模型的典型样地森林健康评价
        4.4.3 评价结果及对比分析
        4.4.4 典型样地森林健康经营措施
    4.5 小结
5 小班尺度的森林健康评价
    5.1 数据来源与数据处理
    5.2 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
        5.2.1 评价指标设计原则
        5.2.2 评价指标构成
        5.2.3 小班尺度指标测度
    5.3 小班尺度森林健康指标筛选
        5.3.1 定性指标筛选
        5.3.2 定量指标筛选
        5.3.3 评价指标体系的确定
    5.4 实证研究
        5.4.1 评价参数选定及标准
        5.4.2 计算指标权重
        5.4.3 计算云模型参数和隶属度
        5.4.4 评价结果分析
        5.4.5 小班健康优化策略
    5.5 小结
6 景观尺度的森林健康评价
    6.1 森林景观区划
        6.1.1 森林景观区划基本原则
        6.1.2 景观区划的主要因子
        6.1.3 环洞庭湖森林景观区划结果
    6.2 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
        6.2.1 评价指标体系内容
        6.2.2 景观尺度指标测度
        6.2.3 景观尺度的健康评价指标计算及分析
        6.2.4 景观尺度的健康评价指标筛选
        6.2.5 景观健康评价指标标准
    6.3 基于景观的森林健康评价
        6.3.1 权重计算
        6.3.2 评价矩阵建立
        6.3.3 评价结果
    6.4 森林景观质量提升策略
    6.5 小结
7 结论与讨论
    7.1 结论
    7.2 创新点
    7.3 讨论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的主要学术成果
致谢

(3)基于云模型的多尺度环洞庭湖区森林健康评价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森林健康评价与森林健康经营研究进展
        1.3.2 典型林分健康评价与经营技术研究进展
        1.3.3 森林景观结构与质量提升研究进展
        1.3.4 森林健康评价方法研究进展
    1.4 研究内容
    1.5 技术路线
2 研究区概况及数据来源
    2.1 研究区概况
        2.1.1 自然地理
        2.1.2 森林资源
        2.1.3 社会经济
    2.2 数据来源
        2.2.1 样地调查数据
        2.2.2 二类调查数据
        2.2.3 遥感监测数据
3 相关理论与方法
    3.1 理论基础
        3.1.1 系统科学中的森林健康理论
        3.1.2 景观生态学
        3.1.3 近自然经营理论
        3.1.4 森林健康与可持续发展
    3.2 熵权法
    3.3 云模型
        3.3.1 云模型的定义
        3.3.2 云模型的性质
        3.3.3 云模型的数字特征
        3.3.4 云的分类及产生过程
    3.4 熵权-云模型综合评价
    3.5 基于乘除法的多目标规划评价
4 典型样地尺度的森林健康评价
    4.1 典型样地概况
        4.1.1 典型样地确定原则
        4.1.2 典型样地概况
    4.2 样地数据处理
        4.2.1 边缘校正
        4.2.2 林分空间结构单元确定
    4.3 典型样地健康特征分析
        4.3.1 结构指标分析
        4.3.2 功能性指标分析
    4.4 典型样地森林健康评价
        4.4.1 典型样地森林健康指标解释
        4.4.2 基于云模型的典型样地森林健康评价
        4.4.3 评价结果及对比分析
        4.4.4 典型样地森林健康经营措施
    4.5 小结
5 小班尺度的森林健康评价
    5.1 数据来源与数据处理
    5.2 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
        5.2.1 评价指标设计原则
        5.2.2 评价指标构成
        5.2.3 小班尺度指标测度
    5.3 小班尺度森林健康指标筛选
        5.3.1 定性指标筛选
        5.3.2 定量指标筛选
        5.3.3 评价指标体系的确定
    5.4 实证研究
        5.4.1 评价参数选定及标准
        5.4.2 计算指标权重
        5.4.3 计算云模型参数和隶属度
        5.4.4 评价结果分析
        5.4.5 小班健康优化策略
    5.5 小结
6 景观尺度的森林健康评价
    6.1 森林景观区划
        6.1.1 森林景观区划基本原则
        6.1.2 景观区划的主要因子
        6.1.3 环洞庭湖森林景观区划结果
    6.2 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
        6.2.1 评价指标体系内容
        6.2.2 景观尺度指标测度
        6.2.3 景观尺度的健康评价指标计算及分析
        6.2.4 景观尺度的健康评价指标筛选
        6.2.5 景观健康评价指标标准
    6.3 基于景观的森林健康评价
        6.3.1 权重计算
        6.3.2 评价矩阵建立
        6.3.3 评价结果
    6.4 森林景观质量提升策略
    6.5 小结
7 结论与讨论
    7.1 结论
    7.2 创新点
    7.3 讨论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的主要学术成果
致谢

(4)江淮分水岭地区现代林业示范区规划研究 ——以定远百卉园林现代林业示范区规划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CT
文献综述
1 引言
    1.1 研究背景
        1.1.1 林业转型发展大势所趋
        1.1.2 地区发展需要
        1.1.3 现有林业规划问题突出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研究内容
    1.4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1.4.1 研究方法
        1.4.2 研究技术路线
2 案例分析
    2.1 安徽凤阳益然现代林业示范区规划
        2.1.1 规划概况
        2.1.2 总体布局与功能分区
        2.1.3 效益分析
        2.1.4 项目评价
    2.2 六安金安绿都现代林业示范区规划
        2.2.1 规划概况
        2.2.2 规划定位与功能分区
        2.2.3 效益分析
        2.2.4 项目评价
    2.3 现代林业生态园总体规划研究—以马鞍寨现代林业生态园为例
        2.3.1 规划概况
        2.3.2 总体布局与功能分区
        2.3.3 评价
    2.4 案例分析总结
        2.4.1 基本内容
        2.4.2 差异性
3 实证案例—定远百卉园林现代林业示范区规划
    3.1 项目建设区位及必要性
        3.1.1 项目建设区位概况
        3.1.2 建设必要性
    3.2 建设条件与swot分析
        3.2.1 自然地理条件
        3.2.2 社会经济概况
        3.2.3 SWOT分析
    3.3 规划内容
        3.3.1 林业产业发展项目
        3.3.2 林业生态建设示范项目
        3.3.3 基础设施建设项目
        3.3.4 林业生态文化建设项目
    3.4 规划指导思想和原则
        3.4.1 指导思想
        3.4.2 规划原则
    3.5 规划期限与目标
        3.5.1 规划期限
        3.5.2 规划目标
    3.6 功能定位与总体布局
        3.6.1 园区功能定位
        3.6.2 总体布局
    3.7 分区建设规划
        3.7.1 农林生态养殖区
        3.7.2 特色花卉示范与生态科普区
        3.7.3 休闲观光与景观质量提升区
        3.7.4 特色经济林木示范区
    3.8 专项规划
        3.8.1 基础设施规划
        3.8.2 森林保护规划
        3.8.3 旅游规划
        3.8.4 数字林业建设
        3.8.5 环境保护规划
    3.9 效益分析
        3.9.1 社会效益
        3.9.2 生态效益
        3.9.3 经济效益
    3.10 保障体系
        3.10.1 资金保障
        3.10.2 组织管理保障
        3.10.3 人才与技术保障
        3.10.4 宣传保障
    3.11 本章小结
4 讨论与展望
    4.1 讨论
    4.2 展望
5 结论
附录 A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介

(5)青海省大通县宝库河流域主要森林类型健康评价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森林健康的概念
        1.3.2 森林健康监测
        1.3.3 森林健康评价
    1.4 森林健康评价方法
2 研究区概况
    2.1 地理位置
    2.2 气候特征
    2.3 地形地貌
    2.4 土壤植被状况
3 研究内容与方法
    3.1 研究内容
    3.2 研究方法
        3.2.1 样地选取
        3.2.2 样地调查
    3.3 技术路线
4 森林健康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4.1 评价指标的选取原则
    4.2 评价指标的选取及概述
        4.2.1 森林结构指标
        4.2.2 生产力指标
        4.2.3 抵抗力指标
        4.2.4 立地条件指标
    4.3 指标权重的确定
    4.4 评价指标的标准化处理
        4.4.1 定性指标标准化
        4.4.2 定量指标标准化
    4.5 评价模型的建立
    4.6 森林健康等级的划分
5 健康评价结果与分析
    5.1 总体评价结果
    5.2 准则层指标评价结果分析
    5.3 不同林型健康评价对比
    5.4 影响森林健康主要因素分析
6 宝库河流域森林健康经营对策研究
    6.1 林分结构调整
    6.2 森林抚育
7 结论
8 讨论
参考文献
个人简介
导师简介
获得成果目录
致谢

(6)大兴安岭林分与立地因子对病虫害发生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的目标和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目标
        1.1.3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林分主要因子与森林病虫害
        1.2.2 生物多样性与森林病虫害
        1.2.3 森林病虫害生态控制技术
        1.2.4 森林病虫害防治法律法规对策
    1.3 研究区域概况
        1.3.1 研究区域自然地理概况
        1.3.2 研究区域气候概况
        1.3.3 研究区域森林状况
        1.3.4 研究区域主要森林病虫害及防治方法
2 研究方法
    2.1 虫口密度调查方法
    2.2 有害生物成灾标准
    2.3 立地因子调查方法
    2.4 木本植物Simpson指数调查
    2.5 数据分析
        2.5.1 数椐统计
        2.5.2 数据处理
3 不同林业局病虫害发生状况分析
    3.1 阿木尔林业局病虫害发生状况分析
        3.1.1 阿木尔林业局历年病虫害发生类型及分布
        3.1.2 阿木尔林业局历年病虫害发生组成及动态变化
    3.2 呼中林业局病虫害发生状况分析
        3.2.1 呼中林业局历年病虫害发生类型及分布
        3.2.2 呼中林业局历年病虫害发生组成及动态变化
    3.3 松岭林业局病虫害发生状况分析
        3.3.1 松岭林业局历年病虫害发生类型及分布
        3.3.2 松岭林业局历年病虫害发生组成及动态变化
    3.4 塔河林业局病虫害发生状况分析
        3.4.1 塔河林业局历年病虫害发生类型及分布
        3.4.2 塔河林业局历年病虫害发生组成及动态变化
    3.5 图强林业局病虫害发生状况分析
        3.5.1 图强林业局历年病虫害发生类型及分布
        3.5.2 图强林业局历年病虫害发生组成及动态变化
    3.6 本章小结
4 林分因子与病虫害发生的相关性分析
    4.1 各林分因子与松针红斑病发生情况相关性分析
        4.1.1 松针红斑病的海拔分布
        4.1.2 松针红斑病发生的林型分布
        4.1.3 松针红斑病发生的坡向分布
        4.1.4 松针红斑病发生的坡位分布
        4.1.5 松针红斑病发生的土壤类型分布
        4.1.6 松针红斑病发生与林地起源关系
        4.1.7 松针红斑病发生的感病指数与郁闭度之间关系
        4.1.8 松针红斑病发生的感病指数与胸径之间关系
        4.1.9 松针红斑病发生的感病指数与林龄之间关系
        4.1.10 林分因子与松针红斑病的感病指数相关性分析
        4.1.11 松针红斑病发生情况归纳及生态防控建议
    4.2 各林分因子与松瘿小卷蛾发生情况相关性分析
        4.2.1 松瘿小卷蛾发生的海拔分布
        4.2.2 松瘿小卷蛾发生的林型分布
        4.2.3 松瘿小卷蛾发生的坡向分布
        4.2.4 松瘿小卷蛾发生的坡位分布
        4.2.5 松瘿小卷蛾发生的土壤类型分布
        4.2.6 松瘿小卷蛾发生与林地起源关系
        4.2.7 松瘿小卷蛾发生的虫口密度与郁闭度之间关系
        4.2.8 松瘿小卷蛾发生的虫口密度与胸径之间关系
        4.2.9 松瘿小卷蛾发生的虫口密度与林龄之间关系
        4.2.10 林分因子与松瘿小卷蛾虫口密度的相关性分析
        4.2.11 松瘿小卷蛾发生情况归纳及生态防控建议
    4.3 各林分因子与球果花蝇发生情况相关性分析
        4.3.1 球果花蝇发生的海拔分布
        4.3.2 球果花蝇发生的林型分布
        4.3.3 球果花蝇发生的坡向分布
        4.3.4 球果花蝇发生的坡位分布
        4.3.5 球果花蝇发生的土壤类型分布
        4.3.6 球果花蝇发生与林地起源关系
        4.3.7 球果花蝇发生的种实被害率与郁闭度之间关系
        4.3.8 球果花蝇发生的种实被害率与胸径之间关系
        4.3.9 球果花蝇发生的种实被害率与林龄之间关系
        4.3.10 林分因子与球果花蝇种实被害率的相关性分析
        4.3.11 球果花蝇发生情况归纳及生态防控建议
    4.4 各林分因子与落叶松鞘蛾发生情况相关性分析
        4.4.1 落叶松鞘蛾发生的海拔分布
        4.4.2 落叶松鞘蛾发生的林型分布
        4.4.3 落叶松鞘蛾发生的坡向分布
        4.4.4 落叶松鞘蛾发生的坡位分布
        4.4.5 落叶松鞘蛾发生的土壤类型分布
        4.4.6 落叶松鞘蛾发生与林地起源关系
        4.4.7 落叶松鞘蛾发生虫口密度与郁闭度之间的关系
        4.4.8 落叶松鞘蛾发生虫口密度与胸径之间的关系
        4.4.9 落叶松鞘蛾发生虫口密度与林龄之间的关系
        4.4.10 林分因子与落叶松鞘蛾虫口密度的相关性分析
        4.4.11 落叶松鞘蛾发生情况归纳及生态防控建议
    4.5 各林分因子与落叶松八齿小蠹发生情况相关性分析
        4.5.1 落叶松八齿小蠹发生的海拔分布
        4.5.2 落叶松八齿小蠹发生的林型分布
        4.5.3 落叶松八齿小蠹发生的坡向分布
        4.5.4 落叶松八齿小蠹发生的坡位分布
        4.5.5 落叶松八齿小蠹发生的土壤类型分布
        4.5.6 落叶松八齿小蠹发生与林地起源关系
        4.5.7 落叶松八齿小蠹发生有虫株率与郁闭度之间的关系
        4.5.8 落叶松八齿小蠹发生有虫株率与胸径之间的关系
        4.5.9 落叶松八齿小蠹发生有虫株率与林龄之间的关系
        4.5.10 林分因子与落叶松八齿小蠹有虫株率的相关性分析
        4.5.11 落叶松八齿小蠢发生情况归纳及生态防控建议
    4.6 各林分因子与落叶松毛虫发生情况相关性分析
    4.7 本章小结
5 森林木本植物多样性的测定
    5.1 大兴安岭地区23种典型林型
        5.1.1 草类兴安落叶松林
        5.1.2 兴安杜鹃兴安落叶松林
        5.1.3 胡枝子(蒙古栎)兴安落叶松林
        5.1.4 偃松兴安落叶松林
        5.1.5 杜香兴安落叶松林
        5.1.6 藓类兴安落叶松林
        5.1.7 溪旁兴安落叶松林
        5.1.8 绿苔水藓类兴安落叶松林
        5.1.9 兴安杜鹃樟子松林
        5.1.10 草类白桦林
        5.1.11 兴安杜鹃白桦林
        5.1.12 草类山杨林
        5.1.13 兴安杜鹃山杨林
        5.1.14 胡枝子蒙古栎林
        5.1.15 毛榛黑桦林
        5.1.16 河洼山杨林
        5.1.17 河洼柳树林
        5.1.18 绿苔云杉林
        5.1.19 水改兴安落叶松林
        5.1.20 坡改落叶松林
        5.1.21 坡地樟子松林
        5.1.22 杜香白桦林
        5.1.23 蒙古栎白桦林
    5.2 大兴安岭地区23种典型林型生物多样性的测定
    5.3 本章小结
6 森林木本植物多样性与病虫害之间关系
    6.1 回归分析的统计学原理
    6.2 森林木本植物多样性与感病指数之间的分析
    6.3 森林木本植物多样性与有虫株率之间的分析
    6.4 本章小结
7 结论
8 讨论及建议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7)森林健康经营空间途径与评价系统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目录
1 绪论
    1.1 选题背景
    1.2 森林健康经营研究进展
        1.2.1 森林健康的理论基础
        1.2.2 森林健康监测与评价
        1.2.3 森林健康经营
    1.3 森林生态系统经营的空间途径研究进展
        1.3.1 传统森林结构研究进展
        1.3.2 森林生态系统空间结构及其优化研究进展
    1.4 智能评价决策支持系统在林业应用研究进展
    1.5 存在问题及思考
    1.6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1.7 研究内容、方法与技术路线
        1.7.1 主要研究内容
        1.7.2 技术路线
2 研究区概况
3 数据来源及样地设置
    3.1 数据来源
    3.2 样地设置
4 森林空间结构分析与评价
    4.1 基于泰森多边形图的森林空间分布格局分析
        4.1.1 泰森多边形图与林木空间分布格局
        4.1.2 研究具体步骤
        4.1.3 研究结果
        4.1.4 小结
    4.2 基于多目标优化的森林空间结构综合评价研究
        4.2.1 林分尺度森林空间结构优化目标
        4.2.2 林分空间结构综合评价方法
        4.2.3 综合评价结果分析
        4.2.4 小结
5 基于森林空间结构多目标规划的森林健康经营研究
    5.1 基于林木空间结构单元的自然构成指数研究
        5.1.1 自然构成指数的提出
        5.1.2 自然构成指数案例应用分析
        5.1.3 小结
    5.2 基于林木空间结构单元的林分干扰指数
        5.2.1 具体方法
        5.2.2 结果与分析
        5.2.2.1 综合干扰指数的构建
        5.2.2.2 综合干扰指数的应用
        5.2.3 小结
    5.3 林分空间结构多目标优化模型
        5.3.1 林分空间结构优化目标的确定
        5.3.2 林分空间结构多目标优化模型
        5.3.2.1 林分结构多目标优化模型目标函数的确定
        5.3.2.2 约束条件的设置
        5.3.3 多目标优化模型求解
        5.3.3.1 粒子群原理
        5.3.3.2 林分结构的多目标粒子群优化
        5.3.3.3 粒子位置更新机制
        5.3.3.4 惯性因子设置
        5.3.3.5 适应度函数
    5.4 模型应用与结果分析
        5.4.1 数据分析
        5.4.2 MO-PSO模型输出结果
        5.4.3 空间结构单元调整
        5.4.4 经营效果评价
    5.5 小结
6 森林健康评价研究
    6.1 森林健康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6.1.1 评价指标选取原则
        6.1.2 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
    6.2 指标标准确定方法
    6.3 评价指标权重确定
        6.3.1 评价指标量化与离散化
        6.3.2 粗糙集信息熵方法确定客观权重
        6.3.2.1 粗糙集基本知识
        6.3.2.2 粗糙集赋权法
        6.3.3 主观权重
        6.3.4 指标综合权重的获得
    6.4 评价方法
        6.4.1 指标标准化
        6.4.2 模糊综合评价法
    6.5 评价结果
    6.6 小结
7 森林健康评价系统
    7.1 智能评价系统设计目标与原则
        7.1.1 系统设计目标
        7.1.2 系统设计原则
    7.2 智能评价决策推理技术
        7.2.1 智能评价决策推理方法
        7.2.2 推理的控制策略
        7.2.3 从定性到定量综合集成研讨厅技术
    7.3 森林健康经营评价系统结构
        7.3.1 系统概念结构
        7.3.2 系统的用户构成
        7.3.3 森林健康评价与调控系统的逻辑结构
    7.4 系统详细设计
        7.4.1 系统的功能模块设计
        7.4.2 知识库建立与专家系统设计
        7.4.3 评价系统性能分析
    7.5 系统应用实例分析
        7.5.1 森林健康评价系统
        7.5.2 森林健康经营结构调控系统
    7.6 小结与讨论
8 结论与展望
    8.1 主要结论
    8.2 主要创新点
    8.3 后续研究工作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A 攻读学位期间的主要学术成果
致谢

(8)气候变化视角下森林灾害防治法律制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选题背景
    1.2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2.1 研究的目的
        1.2.2 研究的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国内研究现状
        1.3.2 国外研究现状
    1.4 研究内容
    1.5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1.5.1 研究方法
        1.5.2 技术路线
2 气候变化与我国森林灾害基本问题概述
    2.1 气候变化概述
        2.1.1 气候变化的概念
        2.1.2 气候变化的成因
        2.1.3 气候变化的现状
    2.2 森林灾害概述
        2.2.1 森林灾害的概念
        2.2.2 森林灾害的分类
        2.2.3 我国森林灾害现状
    2.3 气候变化对森林灾害的影响
        2.3.1 气候变化对森林生物灾害的影响
        2.3.2 气候变化对森林非生物灾害的影响
    2.4 森林灾害应对气候变化的消极回馈
        2.4.1 减少森林碳汇
        2.4.2 增加温室气体排放
        2.4.3 破坏林业经济稳定发展
        2.4.4 阻碍社会可持续发展
    2.5 本章小结
3 森林灾害防治法律制度的基本理论
    3.1 生态系统理论
    3.2 森林健康理论
    3.3 森林灾害经济学理论
    3.4 灾害风险管理理论
    3.5 本章小结
4 国外森林灾害防治法律制度考察
    4.1 国外森林灾害防治法律制度概况
    4.2 主要发达国家森林灾害防治法律制度介绍
        4.2.1 美国森林灾害防治法律制度
        4.2.2 日本森林灾害防治法律制度
        4.2.3 德国森林灾害防治法律制度
        4.2.4 芬兰森林灾害防治法律制度
    4.3 启示与借鉴
        4.3.1 理论研究和实际情况调查是高效立法的基础
        4.3.2 完善的法律是森林资源管理的有效保障
        4.3.3 充足的资金扶持是灾后保障制度高效运行的根本
    4.4 本章小结
5 我国森林灾害防治法律制度现状及应对气候变化的不足
    5.1 我国森林灾害防治法律制度现状
        5.1.1 我国现行森林灾害防治基本法律制度
        5.1.2 我国关于森林灾害防治的其它规范性文件
    5.2 我国森林灾害防治法律制度应对气候变化的不足
        5.2.1 灾前防治法律制度的落后
        5.2.2 灾中应急法律制度的不足
        5.2.3 灾后保障法律制度的不健全
    5.3 本章小结
6 气候变化视角下我国森林灾害防治法律制度的完善
    6.1 灾前防治法律制度的完善
        6.1.1 健全森林防火机制
        6.1.2 完善森林病虫害防治制度
    6.2 灾中应急法律制度的健全
        6.2.1 完善森林火灾应急预案制度
        6.2.2 推进林业有害生物灾害应急法律制度构建
    6.3 灾后保障法律制度的构建
        6.3.1 完善森林保险制度
        6.3.2 健全林业基金制度
    6.4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9)广州市森林健康风险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2 相关概念
        1.2.1 森林健康
        1.2.2 森林健康风险
        1.2.3 森林健康风险预警
    1.3 国内外研究进展
        1.3.1 森林健康内涵研究进展
        1.3.2 森林健康风险因子研究进展
        1.3.3 森林健康风险评价体系研究进展
        1.3.4 森林健康综合评价方法研究进展
        1.3.5 森林健康风险预警研究进展
    1.4 研究的技术、方法
        1.4.1 人工神经网络技术
        1.4.2 综合指数评价法
        1.4.3 层次分析法
        1.4.4 层次分析法十模糊综合评价法
    1.5 存在问题和研究前景
        1.5.1 存在问题
        1.5.2 研究前景
    1.6 研究内容
    1.7 技术路线
2 广州市概况
    2.1 自然地理
        2.1.1 地理位置
        2.1.2 地形地貌
        2.1.3 气候
        2.1.4 水资源
        2.1.5 土地资源
        2.1.6 生物资源
        2.1.7 旅游资源
    2.2 社会经济
    2.3 森林资源概况
        2.3.1 森林资源分布
        2.3.2 森林起源
        2.3.3 林种结构
        2.3.4 树种结构
        2.3.5 植物群落结构类型
        2.3.6 龄组结构
        2.3.7 林业用地结构
        2.3.8 活立木蓄积量
        2.3.9 森林权属状况
        2.3.10 经济林资源
    2.4 森林健康风险现状
    2.5 小结
3 广州市森林健康风险分析
    3.1 引言
    3.2 森林结构性风险
        3.2.1 森林未覆盖率风险分析
        3.2.2 森林起源面积结构风险分析
        3.2.3 林分龄组结构风险分析
        3.2.4 林种结构风险分析
        3.2.5 优势树种(组)结构风险分析
        3.2.6 森林郁闭度风险分析
    3.3 森林功能性风险
        3.3.1 森林生产力风险分析
        3.3.2 森林土地利用变化风险分析
        3.3.3 森林固碳功能风险分析
        3.3.4 森林土壤侵蚀风险分析
        3.3.5 森林石漠化风险分析
        3.3.6 森林净化水环境风险分析
        3.3.7 森林生物多样性风险分析
        3.3.8 森林游憩风险分析
    3.4 森林环境性风险
        3.4.1 森林立地质量风险分析
        3.4.2 森林火灾风险分析
        3.4.3 森林有害生物风险分析
        3.4.4 森林大气污染风险分析
        3.4.5 气象因子风险分析
        3.4.6 市场多样化刚性需求风险分析
    3.5 小结
4 广州市森林健康风险评价指标体系研究
    4.1 引言
    4.2 森林健康风险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的原则
    4.3 森林健康风险评价指标测度分析
        4.3.1 森林结构性风险指标
        4.3.2 森林功能性风险指标
        4.3.3 森林环境性风险
    4.4 森林健康风险评价指标筛选
        4.4.1 定量筛选
        4.4.2 定性筛选
        4.4.3 筛选结果
    4.5 森林健康风险评价指标分级标准
    4.6 森林健康风险评价分析
        4.6.1 风险评价指标
        4.6.2 风险评价指标值的计算
        4.6.3 风险评价指标权重的确定
        4.6.4 风险评价方法研究
    4.7 小结
5 广州市森林健康风险预警研究
    5.1 引言
    5.2 森林健康风险预警指标
        5.2.1 警情指标
        5.2.2 警源指标
        5.2.3 警兆指标
    5.3 森林健康风险预警指标筛选
        5.3.1 指标筛选的条件
        5.3.2 指标筛选的原则
        5.3.3 指标阂值的确定
    5.4 森林健康风险预警指标体系构建的原则、方法
        5.4.1 构建指标体系的原则
        5.4.2 构建指标体系的方法
        5.4.3 预警的方法
    5.5 森林健康风险预警指标的测度分析
        5.5.1 森林结构性风险预警指标
        5.5.2 森林功能性风险预警指标
        5.5.3 森林环境性风险预警指标
    5.6 森林健康风险预警指标体系的构建
        5.6.1 预警指标的定性定量筛选
        5.6.2 预警指标的筛选结果
        5.6.3 预警指标标准
    5.7 森林健康风险预警分析
        5.7.1 预警指标权重的确定
        5.7.2 预警指标值的计算
    5.8 森林健康风险预警研究
        5.8.1 警情预报
        5.8.2 排警措施
    5.9 小结
6 广州市森林健康风险防范研究
    6.1 引言
    6.2 森林健康风险灾害性法制体系的构建
        6.2.1 森林火灾防治中存在的问题及防范对策
        6.2.2 森林病虫害防治中存在的问题及防范对策
        6.2.3 森林气象灾害防御中存在的问题及防范对策
    6.3 森林健康风险动态监测预警预报系统的构建
    6.4 森林健康风险保险共同体的构建
    6.5 森林健康风险的经营技术和措施
    6.6 小结
7 结论与讨论
    7.1 结论
    7.2 讨论
参考文献
附录:攻读博士期间参加的科研项目及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10)东洞庭湖区域森林生态系统健康评价与预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选题背景
    1.2 森林生态系统健康评价国内外研究概况
        1.2.1 森林生态系统与森林生态系统健康的概念
        1.2.2 森林健康的理论基础
        1.2.3 生态系统健康的研究内容
        1.2.4 森林生态系统健康评价国内外研究概况
    1.3 森林生态系统健康预警国内外研究概况
        1.3.1 森林生态系统预警内涵
        1.3.2 国内外森林生态系统预警研究概况
    1.4 维持森林健康状况,实现森林可持续经营国内外研究概况
    1.5 文献综述小结
    1.6 研究的目的意义
    1.7 研究内容、方法及技术路线
        1.7.1 研究内容
        1.7.2 研究方法
        1.7.3 数据获取
        1.7.4 技术路线
2 研究区概况
    2.1 研究区范围
    2.2 自然概况
        2.2.1 地质地貌
        2.2.2 气候
        2.2.3 水资源
        2.2.4 土壤
        2.2.5 植被
    2.3 社会经济概况
    2.4 森林资源概况
3 东洞庭湖区域森林生态系统健康评价
    3.1 基于小班水平的森林生态系统健康评价
        3.1.1 评价指标选取原则
        3.1.2 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
        3.1.3 森林健康评价指标测度分析
        3.1.4 指标量化与标准化
        3.1.5 评价指标权重确定
        3.1.6 健康等级
        3.1.7 结果分析
    3.2 基于景观水平的森林生态系统健康评价
        3.2.1 数据来源及处理
        3.2.2 景观类型划分
        3.2.3 景观格局指标选取
        3.2.4 结果分析
    3.3 基于区域水平的森林生态系统健康评价
        3.3.1 建立指标体系及评价标准
        3.3.2 数据来源及计算方法
        3.3.3 评价指标权重确定
        3.3.4 计算隶属度
        3.3.5 模糊综合评判
        3.3.6 结果分析
    3.4 本章小结
4 基于BP神经网络的东洞庭湖区域森林生态系统健康预警研究
    4.1 预警方法
    4.2 神经网络模型构建
    4.3 结果分析
        4.3.1 训练结果
        4.3.2 预警模型
        4.3.3 模型模拟分析
    4.4 本章小结
5 东洞庭湖区域森林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评价
    5.1 评价指标选取
    5.2 评价指标计算
        5.2.1 木材生产经济效益
        5.2.2 涵养水源
        5.2.3 保育土壤
        5.2.4 固碳释氧
        5.2.5 积累营养物质
        5.2.6 净化大气环境
        5.2.7 森林防护
        5.2.8 森林游憩价值
    5.3 森林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分析
        5.3.1 森林生态系统服务价值量构成分析
        5.3.2 森林生态系统服务价值与林分类型关系
        5.3.3 单位面积森林生态系统服务价值横向比较
    5.4 本章小结
6 东洞庭湖区域森林生态系统健康存在问题与改善措施研究
    6.1 东洞庭湖区域森林生态系统健康状况方面存在的问题
        6.1.1 林分结构不合理,树种单一,生态稳定性差
        6.1.2 森林空间分布不均匀,难以发挥其生态服务功能
        6.1.3 单位面积森林生态服务价值低,与被比较区域差异明显
        6.1.4 森林景观呈现破碎化,人为干扰因素大
        6.1.5 城市化的快速发展和林地面积减少矛盾突出
        6.1.6 林产品加工企业发展失控,对生态和环境造成很大破坏
    6.2 改善东洞庭湖区域森林森林生态系统健康状况的措施
        6.2.1 调整林分结构,充分发挥其生态服务功能
        6.2.2 加强林政管理力度,减少景观破碎化
        6.2.3 制定森林可持续经营指标、标准及经营方案
        6.2.4 完善森林融资机制和林权流转机制
        6.2.5 规范林政管理,加强森林火灾和林业有害生物防治
        6.2.6 充分利用森林防护价值,发展林下经济
7 结论与讨论
    7.1 研究总结
        7.1.1 森林生态系统健康评价
        7.1.2 森林生态系统健康预警研究
        7.1.3 森林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评价
        7.1.4 东洞庭湖区域森林生态系统健康存在问题与措施研究
    7.2 论文创新点
    7.3 讨论与问题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的主要学术成果
致谢

四、森林健康理论与病虫害可持续控制——对美国林业考察的思考(论文参考文献)

  • [1]我国林权制度改革绩效及影响因素研究[D]. 王佳. 东北农业大学, 2020(07)
  • [2]基于云模型的多尺度环洞庭湖区森林健康评价研究[D]. 李显良.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 2020
  • [3]基于云模型的多尺度环洞庭湖区森林健康评价研究[D]. 李显良.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 2020
  • [4]江淮分水岭地区现代林业示范区规划研究 ——以定远百卉园林现代林业示范区规划为例[D]. 杨玉清. 安徽农业大学, 2020(04)
  • [5]青海省大通县宝库河流域主要森林类型健康评价研究[D]. 黄团冲. 北京林业大学, 2019(04)
  • [6]大兴安岭林分与立地因子对病虫害发生影响研究[D]. 王文帆. 东北林业大学, 2015(05)
  • [7]森林健康经营空间途径与评价系统研究[D]. 张江.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 2014(01)
  • [8]气候变化视角下森林灾害防治法律制度研究[D]. 苏靖缘. 东北林业大学, 2014(02)
  • [9]广州市森林健康风险研究[D]. 桂子凡.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 2013(10)
  • [10]东洞庭湖区域森林生态系统健康评价与预警研究[D]. 陈望雄.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 2012(03)

标签:;  ;  ;  ;  ;  

森林健康理论与病虫害可持续防治——对美国林业考察队的思考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