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改进浸漆工艺 提高电机绕组浸漆质量(论文文献综述)
刘杰军,陈求索,魏雄强,王浙栋,代广超[1](2021)在《电加热紫外光固化浸漆工艺在新能源汽车电机制造中的应用》文中提出随着电机制造技术的进步,电机绝缘技术也在快速发展。根据在电动汽车/混合动力汽车(EV/HEV)驱动电机制造领域的工程实践,从绝缘浸渍漆、工艺、设备3方面出发,介绍了一种适用于散嵌绕组电机的新型绝缘处理技术:电加热紫外光固化工艺(E-UV)。通过实际应用,证实了该技术具有能耗低、生产周期短、绝缘浸渍漆利用率高等特点,适用于EV/HEV驱动电机的批量生产。
郭蓉[2](2020)在《用于斯特林发电系统的永磁直线振荡电机设计与分析》文中研究指明随着当今世界能源形势日趋严峻,空间能源的开发备受人们关注。其中,斯特林发电系统以其燃料来源广、污染小、效率高等优点,在空间技术、太阳能应用以及热能回收等领域被广泛应用。斯特林发电系统主要由斯特林发动机以及直线发电机构成,将直线发电机与斯特林发动机相连,首先将热能转换为机械能,再通过直线发电机将机械能转换为电能,从而实现热能-机械能-电能的转换,所以,直线电机的设计是该系统的重要环节之一。鉴于直线电机自身特有的结构特点(如齿槽效应、辅助齿效应、端部效应等),本文针对用于斯特林发电系统的永磁直线振荡电机,分别采用解析计算方法和数值分析方法进行优化设计,并对优化后的电机进行了实验测试。主要研究工作如下:1.以传统圆筒型永磁直线振荡电机为研究对象,对该直线电机基本结构以及运行原理进行了介绍,并对电机建立了解析计算模型,给出了现有电磁解析模型存在的问题。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基于极坐标转换方法的二维解析子域模型,该模型能够有效地考虑直线电机一次侧和二次侧端部效应。首先,采用极坐标转换方法对圆筒型永磁直线振荡电机建立二维子域分析模型,将该电机从圆柱坐标系下转换到极坐标系下进行求解,从而降低计算的复杂度。其次,对各求解区域列写拉普拉斯方程和泊松方程,采用精确子域法分别对各区域进行通解计算。基于该分析模型,圆筒型永磁直线振荡电机磁通密度和反电动势等电磁性能便可获得。最后,采用有限元方法以及实验验证了该等效子域模型的准确性。本文所提出的极坐标转换模型具有一定的通用性,可适用于任何结构的表贴式永磁直线电机。2.圆筒型永磁直线振荡电机由于其两端端部断开的结构,导致直线电机存在端部效应问题,过大的端部效应将影响电机平稳运行。传统抑制直线电机端部效应的方法是引入辅助齿结构,然而,对于辅助齿圆筒型永磁直线振荡电机的设计,大多数采用有限元方法进行分析,该方法能够准确地预测电机性能,但计算时间较长。本文针对此种类型电机,提出了一种基于磁场重组的方法,采用该方法能够有效地将辅助齿型直线电机齿槽效应、辅助齿影响以及端部效应全面考虑进去。首先,综合叙述了辅助齿型永磁直线电机传统计算方法,分析对比了传统方法存在的优劣性。其次,基于上述极坐标转换原理,建立辅助齿型直线振荡电机无槽情况下解析计算模型,采用该模型考虑电机两端端部效应的影响。而后,利用两步Schwarz-Christoffel变换方法对电机的辅助齿效应以及槽效应进行分析。随后,采用磁场重组技术,将上述结果进行整合,从而计算出该辅助齿型圆筒直线振荡电机的电磁性能。最后,通过与有限元分析结果和样机实验测试结果的对比,验证了所提方法的准确性。本文所提出的混合计算方法能够较好的权衡对于辅助齿型永磁直线振荡电机设计的计算时间以及计算精度,使用该方法得到的分析结果与有限元模型仿真结果非常吻合,并且与实验测量值相比偏差小于7%。因此,该方法可被视为辅助齿型直线电机初始设计过程中的有效工具。3.永磁直线振荡电机因其特有的端部效应,导致直线电机内部存在定位力问题,当电机运行在电动状态时,过大的定位力将引起电机振动,并影响系统定位精度。本文在上述辅助齿型永磁直线振荡电机的结构基础上,对该种类型电机的定位力进行优化设计。提出了一种基于弧形齿和内梯形齿相配合的新型弧形电机拓扑结构,该结构在保证电机总长度不变的情况下,能够有效地降低直线电机定位力。首先,采用傅里叶分析方法对影响直线电机定位力大小的主要参数展开研究。其次,提出一种混合优化方法对该新型弧形电机进行优化,该混合优化方法基于磁通管法和田口优化方法来确定电机的最佳结构参数。最后,通过有限元分析方法和实验对比验证了该新型弧形电机的优势。结果表明,改进后的新型拓扑电机在牺牲最小的电磁性能条件下,可将定位力有效地降低约70%。4.由于斯特林发电系统对于直线振荡电机的尺寸、动子质量具有特殊要求,本文根据设计要求,设计了一台双定子混合叠片圆筒型直线振荡电机,该电机相比于上述圆筒型直线振荡电机,体积小、结构紧凑、动子响应快,能够被很好的应用于空间斯特林发电系统中。本文首先介绍了该混合叠片双定子圆筒型直线振荡电机基本结构,并对该电机的运行原理进行了分析。而后,针对混合叠片技术进行了讨论,阐述了该电机混合叠片叠压方式,推导了不同分块数量对电机叠压系数的影响。最后,采用有限元方法对双定子直线电机电磁场进行分析,讨论了不同结构参数对电机空载电动势以及定位力的影响,从而确定出电机最终结构参数,并在此基础上,对该电机负载情况下电磁输出性能进行了研究。5.空间斯特林发电系统工作环境特殊,为了保证双定子混合叠片圆筒型直线振荡电机能够安全可靠的运行,需对其内部温度分布进行研究。首先,总结概括了电机内温度场热模型技术,分析对比了现有方法存在的优缺点。而后,提出了采用集总参数热网络方法对该双定子混合叠片圆筒型直线振荡电机进行温度场计算,通过对该电机传热路径的分析,建立了双定子电机的热网络解析计算模型。其次,对该解析模型中电机热参数以及热源进行了确定及求解,并采用该模型计算了电机连续运行2小时后稳态温度分布情况。最后,对影响电机槽内温度分布的主要因素进行了讨论,给出了不同槽满率以及加工工艺对槽内温升的影响。6.为了验证上述辅助齿型圆筒直线振荡电机和双定子混合叠片圆筒型直线振荡电机设计的合理性,本文根据上述两台电机参数,加工研制了实验样机。针对实验室现有的实验条件,搭建设计了圆筒型直线电机测试平台,对上述两台样机空载、负载、定位力以及温度分布进行了实验测试。测试结果表明:对于空载情况,辅助齿型圆筒直线振荡样机其空载反电动势、定位力基本与仿真值一致,而双定子混合叠片圆筒型直线振荡电机的实测值要略低于仿真值,主要由于双定子电机叠片结构受电机加工工艺影响较为明显,硅钢片片与片之间的缝隙以及混合叠片拼接处间隙是主要导致测量值偏低的原因。对于负载情况,辅助齿型圆筒直线振荡样机实测波形与仿真波形有少许相位偏差,其原因在于曲轴连杆装置与直线电机通过铁块连接,当电机往复振动时,铁块自身将受到往复拉力,导致曲轴连杆装置与直线电机运动速度存在轻微偏差,从而引起实验平台振动所致。双定子电机负载情况其实测波形与仿真波形基本一致,些许偏差由于变频器采用手动控制无法精确到被测频率所致。
赵祥[3](2020)在《高可靠模块化永磁直驱风力发电机关键技术的研究》文中提出风力发电是可再生能源领域技术最成熟、最具规模开发条件和商业化前景的发电方式之一。海上风电具有风资源丰富、不占用土地资源、风电并网和消纳容易等优点,得到规模化发展,但是海上风电建设和运维成本高,鉴于海上风电运行维护的特殊性,对产品的可靠性和发电机部件的快速更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增加单机容量、采用模块化设计,是降低海上风力风电度电成本(LCoE)的关键途径。但随着机组单机容量的增加,对其电传动系统的可靠性、模块化设计、高功率密度的电机设计等均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本文针对上述问题开展深入研究和分析,全文的主要内容如下:首先对典型风力发电的电气传动系统进行了可靠性分析,重点对永磁直驱模块化电传动系统在容错运行模式下电气传动系统的稳定性进行了研究。对比分析了四绕组和单绕组运行情况下的气隙磁密和转矩特性差异,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电传动系统容错运行的控制策略,经测试验证:该方法可以有效消除电机的6倍频振动,电机振动加速度由0.047g降低到0.025g。针对多极少槽模块化电机齿谐波引起的转子损耗和转矩脉动问题,构建了10极12槽单元电机电磁场计算模型,并以转子损耗和转矩脉动为目标,进行了拓扑结构优化,研究表明:采用转子铁心轭极间断开的结构能够有效降低转子损耗和转矩脉动,相比定子铁芯模块间增加间隙的方案,1次谐波降低约40%,转子铁心损耗降低约64%,平均电磁转矩增加8.9%,转矩脉动降低了49%。其次,针对永磁直驱风力发电机和变流器的协同设计,研究了不同整流模式对电气传动系统的影响,发现了被动整流方式的并联电容会因过补偿而导致的过电压现象;而可控整流方式可采用闭环控制策略灵活调节电机的转矩和端电压,并可根据设计需要实现功率因数校正。同时,研究了电机端口短路和变流器整流侧短路下的短路特性,结果表明:电机端口处两相短路或变流器整流侧的单个桥臂短路时,电机最大转矩增加到额定转矩的1.4倍,变流器整流侧单个桥臂短路时,短路电流最大,约为额定电流的3.8倍。此外,建立了永磁直驱风力发电机三维流体-热耦合计算模型,对10MW模块化电机的流场和热场进行了研究:绕组和铁心沿轴向的最高温度与最低温度的差仅为2.4K,而铁心和绕组之间的温差很小,仅为0.2K;16个径向通风道的流量分布差异较大,最大流量比最小流量高约34.7%。建立了电磁-流体-热多物理场耦合计算模型,实现了3.35MW模块化永磁直驱风力发电机原理样机优化设计,以电传动系统所要求的电压和电流限值为约束条件,完成了以损耗为优化目标下电机拓扑结构优化。同时对电机的通风冷却结构拓扑进行了优化,结果表明采用11k W的冷却风机较7.5k W的冷却风机的风量提高了约13%,绕组最高温度可降低5℃,说明通过增加冷却风机功率可降低电机绕组温升;在保持通风道数量和高度不变的条件下,通风槽钢径向宽度在35~40mm时,电机温升最小。建立了计及通风槽钢的永磁直驱风力发电机流体与传热数学模型,对36种不同结构的通风槽钢的流场和热场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与原设计方案相比,最优的方案绕组最高温度由102.6℃降低到91.4℃,降低了11.2K。通风冷却实验平台是实现高效通风冷却系统优化设计的关键,本文搭建了单绕组电机的通风冷却实验平台,对2种技术和工艺可行度高的通风槽钢方案开展实验测试,结果表明:优化后的通风槽钢可以使发电机温升降低3.9K。最后,为了验证10MW永磁直驱风力发电机设计方案的有效性,设计开发了一台3.35MW原理样机,并搭建了专用的全功率背靠背拖动测试台,对样机的空负载特性、噪音特性、振动特性和温升等关键参数进行了全面测试。试验结果表明:空载电压、负载电压、负载电流等参数与设计结果一致性较好;空、负载状态在不同转速下噪音在全转速范围内无异常;额定功率下电机温升为96.5K,永磁体的温升为48.4K,验证了所采用的多极少槽磁路拓扑、模块化结构和强迫通风冷却的技术等方案的准确性,为研制10MW及更大容量的风力发电机奠定了技术基础。
王鹏[4](2019)在《机车牵引电机浸漆工艺分析》文中研究说明在机车牵引电机检修过程中,部件浸漆是作为特殊过程进行管控。本文介绍了电机浸漆的作用及方式,从绝缘漆的性能、浸漆方式、浸漆参数等方面进行分析、对比,总结出交流电机和直流电机的浸漆工艺的异同点。
蒋新艳[5](2019)在《大功率交流机车主辅发电机转子检修工艺改进》文中研究表明与传统内燃机车主发电机相比,大功率交流内燃机车主辅发电机结构复杂,并且为进口或技术转让国产化的电机,对该型机车主辅发电机的检修工艺相当于从零开始研究,且国外对该型电机是根据状态检修,没有可以参考或者平移的检修工艺,因此该型电机的检修工艺需要进行系统性的研究和完善。本文通过对交流电机的原理、结构及检修工艺等相关理论知识的研究,结合大功率交流机车主辅发电机转子检修工艺,从转子对地绝缘不良、转子开路故障、转子短路故障这三个方面进行分析研究,制定改进措施。通过分析环境湿度、清洁度及浸漆工艺,提升转子对地绝缘性能;研究绑扎带绝缘性能选取合适材料,分析绑扎环的绑扎位置和方法,加强绑扎强度,提升转子绑扎环改造的工艺效果;根据滑环及转轴的尺寸及材质,对滑环的加热温度进行理论计算,确认影响滑环安装的关键因素,即滑环的相对膨胀量要足够大、滑环安装时滑环与转轴中心线达到重合。通过增加液氮冷却轴的方式扩大转轴和滑环的温差,同时设计并制作新滑环安装工装,改进了滑环安装的工艺方案。转子检修工艺改进后,经过厂内外实施验证,降低了主辅发电机转子的故障率,取得了丰富的检修经验,完善了电机转子检修工艺;同时节约了机车检修成本,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
仲伟波[6](2019)在《自由活塞直线发电机关键技术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自由活塞发动机与直线发电机可以集成在一起构成自由活塞直线发电系统。自由活塞斯特林发动机具有热效率高、污染少、噪音低等优点,且其工质密封在独立的区域内,与外部空间不存在气体交换,是下一代航天领域深空探测能源供给的重要手段之一。对于自由活塞斯特林发电系统,直线发电机设计是整个系统的重要环节之一。为了提高自由活塞斯特林直线发电机的效率和动态特性,本文提出了一种双定子结构的横向磁通永磁直线电机(Double Stator Transverse Flux Permanent Magnet Linear Machine,DSTFPMLM),并对电机的结构和性能参数进行了优化和实验验证。论文在自由活塞直线发电系统的基本组成和工作原理分析的基础上,对用于自由活塞发电机系统的直线发电机进行了选型分析。首先对磁通切换永磁直线电机(FSPMLM)的结构和工作原理进行了分析,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一种新型的电机结构。其次,对普通圆筒型永磁直线电机(TPMLM)进行了仿真和试验分析,重点研究分析了加工参数偏差对电机定位力的影响。最后对横向磁通永磁直线电机(TFPMLM)的结构和性能进行了研究,并分析和对比了单气隙和双气隙TFPMLM的结构和性能特点。仿真实验结果显示:FSPMLM的动子质量较大,电压调整率较大,新型结构FSPMLM的定位力降低为1.57%;TPMLM的动子质量较大,电机铁心难以实现叠片形式,使得电机铁耗较大;双气隙TFPMLM的动子质量较轻,动态性能好。根据自由活塞发电系统对直线发电机的具体要求,本文把TFPMLM作为自由活塞直线发电机研究的基本结构形式。根据自由活塞发电系统的动子运动近似正弦的特点,对单相、三相电机在匀速和正弦速度下的运动情况进行了分析,从提高电机效率和降低电能后处理难度的角度出发,提出了一种单相DS-TFPMLM,并对电机的磁场分布、感应电势、定位力等性能进行了研究和分析。根据电机的设计要求,对电机的结构和性能参数进行了优化。分析了电机运动行程和定子铁心长度的关系;分析了定子铁心长度、气隙长度和永磁体尺寸等参数对电机感应电动势和定位力的影响。分析结果表明:DS-TFPMLM在正弦运动状态下的感应电动势为正弦波形;DS-TFPMLM的定位力主要取决于定子铁心长度和永磁体长度。最后确定了电机的尺寸和参数。自由活塞发电系统工作在高温环境,为了保证DS-TFPMLM安全高效地运行,对DS-TFPMLM进行温度场计算和研究。首先对DS-TFPMLM的热源和各部分的导热系数进行计算和分析,对电机温升对电机电磁性能的影响进行了分析。在此基础上,建立了DS-TFPMLM的温度场仿真模型,对电机槽满率和浸漆工艺等因素对电机散热效果的影响进行了研究,对电机处于常温环境和太空环境下的温升情况进行了分析计算。分析结果显示:电机槽满率由0.6提高到0.8后,DS-TFPMLM的温升大幅度降低;DS-TFPMLM在常温环境和太空环境下的温升差别不大。为了验证DS-TFPMLM的理论分析正确性和仿真计算的准确性,研制了一台DSTFPMLM样机,设计搭建了直线电机测试平台,对DS-TFPMLM样机的定位力、空载、负载和温升等性能进行了测试。测试结果显示:DS-TFPMLM样机的定位力实测值为8.2N,比仿真结果大0.8N;在振荡频率为19.75Hz时,样机空载感应电动势的实测值为43.1V,比仿真结果低2.9V。通过对比实验结果和仿真结果发现,实验结果与仿真结果基本一致。
陈鹏满,王天雷,王柱[7](2019)在《电机定子绕组搅动浸漆工艺研究及自动浸漆机的开发》文中提出简述人工沉浸、静态浸漆和搅动浸漆3种浸漆方法,对3种不同的浸漆法进行对比试验。对测试结果的分析表明,搅动浸漆法在浸漆时间、挂漆量、表面漆膜质量与内部空隙充漆状况等均达到企业标准的要求,明显优于人工沉浸和静态浸漆法。基于上述浸漆工艺方法研究,设计开发一种全自动浸漆机,测试表明该机完全满足浸漆工艺要求,投产后大幅提高生产效率和产品的质量,取代人工操作,改善工作环境,取得了很好的经济效益。
张胜兰,陈雪勇,黎波,陈强[8](2018)在《精密电机有溶剂漆真空压力浸渍工艺研究及应用》文中研究指明针对军用精密电机槽满率高、工作环境恶劣等特性,要求其电枢浸漆处理后的绝缘稳定性好。从真空浸漆与真空压力浸漆效果比较、真空压力浸漆技术的工艺参数优化、不同保护非浸漆部位方式等方面进行了工艺研究。与传统方法相比,采用研究后的技术方法浸漆,挂漆量更大、湿热试验中电机的绝缘电阻稳定。解决了此前进行浸漆后电机在湿热状态下绝缘稳定性较差的难题,从而提高精密军用电机的绝缘一致性。
李晓华,黄苏融,张琪[9](2017)在《电动汽车用永磁同步电机定子结构固有频率分析》文中认为现代电动汽车驱动电机追求高密度低噪声和宽广的速度运行范围,模态频率的准确预测直接影响电磁振动噪声的预测和抑制。该文基于一台48槽8极车用永磁同步电机,研究分析定子绕组结构、绕组浸漆和绕组端部对电机定子结构固有频率的影响。首先,应用解析法估算定子结构的固有频率,将定子铁心(包括槽内绕组)和绕组端部等效成两自由度系统,分析绕组端部对定子固有频率和振型的影响;然后,建立逼近实际电机定子铁心的有限元模型,分析绕组及浸漆对定子铁心固有频率的影响;最后,用锤击模态实验方法验证解析法计算结果的正确性和有限元模型的精确性。
张润美[10](2013)在《无溶剂漆在矿用电机修理中的浸漆实践》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就矿用电机修理中,有溶剂漆和无溶剂漆的浸漆质量、材料消耗、作业人员的劳动条件和作业环境,用理论和实践的方法进行了分析比较,进一步验证了无溶剂漆比有溶剂漆浸漆具有优越性,并给出了无溶剂漆在浸漆中出现的问题的解决办法。
二、改进浸漆工艺 提高电机绕组浸漆质量(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改进浸漆工艺 提高电机绕组浸漆质量(论文提纲范文)
(1)电加热紫外光固化浸漆工艺在新能源汽车电机制造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0 引 言 |
1 E-UV工艺路线 |
2 绝缘材料的选择 |
3 生产设备的选择和应用 |
3.1 E-UV沉浸设备控温原理 |
3.2 首台E-UV沉浸设备的应用 |
3.3 第2台浸漆设备方案 |
3.4 工艺应用实例 |
4 结 语 |
(2)用于斯特林发电系统的永磁直线振荡电机设计与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课题研究背景、意义及目的 |
1.2 斯特林发电系统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斯特林发电系统国外研究现状 |
1.2.2 斯特林发电系统国内研究现状 |
1.3 直线电机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1 直线电机基本结构及分类 |
1.3.2 直线电机国外研究现状 |
1.3.3 直线电机国内研究现状 |
1.4 直线电机设计分析方法 |
1.5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
参考文献 |
第2章 基于子域模型圆筒型永磁直线振荡电机磁场解析 |
2.1 TLPMOG电机结构 |
2.2 TLPMOG电机等效解析模型 |
2.3 TLPMOG电机磁场分析计算 |
2.3.1 TLPMOG电机永磁体模型 |
2.3.2 TLPMOG电机求解区域磁场通解方程 |
2.3.3 TLPMOG电机各求解区域边界条件 |
2.4 TLPMOG电机电磁力和反电动势计算 |
2.5 TLPMOG电机有限元仿真及实验验证 |
2.5.1 TLPMOG电机有限元仿真验证 |
2.5.2 TLPMOG电机实验验证 |
2.6 本章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3章 基于磁场重组方法辅助齿型圆筒直线振荡电机磁场分析与研究 |
3.1 Aux-TLPMOG电机磁场解析方法概述 |
3.2 MFRC方法介绍 |
3.3 基于MFRC法磁场基本分析 |
3.3.1 Aux-TLPMOG电机结构 |
3.3.2 Aux-TLPMOG 电机磁场分析 |
3.4 Aux-TLPMOG电机有限元验证及实验测试 |
3.4.1 考虑辅助齿及末端效应无槽磁场分布 |
3.4.2 MFRC方法有限元仿真验证 |
3.4.3 MFRC方法实验验证 |
3.5 本章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4章 永磁直线电机定位力优化设计 |
4.1 AIL-PMLM电机结构 |
4.2 PMLM定位力产生机理 |
4.2.1 傅里叶方法分析齿槽力 |
4.2.2 傅里叶方法分析边端力 |
4.3 AIL-teeth PMLM优化设计 |
4.3.1 AIL-teeth PMLM弧形齿高度优化 |
4.3.2 基于Taguchi法 AIL-teeth PMLM电机内梯形齿优化 |
4.4 AIL-PMLM有限元及实验验证 |
4.5 本章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5章 基于混合叠片双定子圆筒型直线振荡电机设计 |
5.1 HL-DSTLOG电机基本结构与工作原理 |
5.1.1 HL-DSTLOG电机基本结构 |
5.1.2 HL-DSTLOG电机运行原理 |
5.2 HL-DSTLOG电机混合叠片技术研究 |
5.2.1 硅钢片叠片原理 |
5.2.2 TLPMOG电机不同叠片方式讨论 |
5.2.3 HL-DSTLOG电机混合叠片技术 |
5.2.4 HL-DSTLOG电机混合叠片参数分析 |
5.3 HL-DSTLOG电机电磁参数确定 |
5.3.1 HL-DSTLOG电机设计参数 |
5.3.2 HL-DSTLOG电机主要参数 |
5.3.3 HL-DSTLOG电机电磁负荷选择 |
5.3.4 HL-DSTLOG电机永磁体参数 |
5.4 HL-DSTLOG电机电磁场分析 |
5.4.1 HL-DSTLOG有限元模型 |
5.4.2 HL-DSTLOG电机磁场分析 |
5.4.3 HL-DSTLOG电机空载感应电动势 |
5.4.4 HL-DSTLOG电机定位力分析 |
5.4.5 HL-DSTLOG电机结构参数 |
5.4.6 HL-DSTLOG电机负载电磁特性分析 |
5.4.7 HL-DSTLOG电机铁心损耗分析 |
5.5 本章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6章 HL-DSTLOG电机温度场分析 |
6.1 热传导基本定律 |
6.1.1 温度场的数学模型 |
6.2 电机温度场热模型技术概述 |
6.2.1 数值分析技术 |
6.2.2 集总参数热网络 |
6.3 HL-DSTLOG电机LPTN模型构建 |
6.3.1 LPTN方法基本原理 |
6.3.2 HL-DSTLOG电机热传导路径 |
6.3.3 HL-DSTLOG电机求解区域划分 |
6.3.4 HL-DSTLOG电机LPTN模型建立 |
6.4 HL-DSTLOG电机LPTN模型热参数计算 |
6.4.1 LPTN热网络模型导热热阻计算 |
6.4.2 LPTN热网络中对流传热热阻计算 |
6.5 LPTN网络中节点损耗分布 |
6.5.1 HL-DSTLOG电机内发热热源计算 |
6.5.2 HL-DSTLOG电机节点损耗分布 |
6.6 HL-DSTLOG电机温度场结果分析 |
6.6.1 HL-DSTLOG电机稳态温度分布 |
6.7 电机温度场影响因素分析 |
6.7.1 槽满率影响 |
6.7.2 绕组浸漆影响 |
6.8 本章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7章 圆筒型永磁直线振荡电机实验研究 |
7.1 TLPMOG发电机测试平台 |
7.1.1 TLPMOG发电机电磁性能测试平台 |
7.1.2 TLPMOG发电机定位力测试平台 |
7.1.3 TLPMOG发电机温度场测试平台 |
7.2 Aux-TLPMOG电机实验测试 |
7.2.1 Aux-TLPMOG电机实验样机 |
7.2.2 Aux-TLPMOG电机电磁性能测试 |
7.3 HL-DSTLOG电机实验 |
7.3.1 HL-DSTLOG样机加工 |
7.4 HL-DSTLOG电机性能测试 |
7.4.1 HL-DSTLOG发电机空载测试 |
7.4.2 HL-DSTLOG发电机负载测试 |
7.4.3 HL-DSTLOG电机定位力测试 |
7.5 HL-DSTLOG电机温升测试 |
7.5.1 电机温升测试 |
7.6 本章小结 |
第8章 总结与展望 |
8.1 全文总结 |
8.2 工作展望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
致谢 |
(3)高可靠模块化永磁直驱风力发电机关键技术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1 引言 |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 |
1.1.1 永磁直驱成为海上风力发电机的主要技术特征 |
1.1.2 技术发展的主要瓶颈 |
1.2 风力发电发展趋势 |
1.2.1 我国风力发电持续高速发展 |
1.2.2 风力发电机向直驱永磁化发展 |
1.3 模块化风力发电机研究现状 |
1.3.1 国外模块化电机研究现状 |
1.3.2 国内模块化电机研究现状 |
1.3.3 模块化风力发电机的应用现状及特点 |
1.4 本文的主要内容 |
2 10MW模块化永磁直驱风力发电机组设计与分析 |
2.1 模块化永磁直驱电气传动系统可靠性分析 |
2.1.1 不同电气传动系统的可靠性研究 |
2.1.2 模块化永磁直驱风力发电机组电气传动链设计 |
2.2 模块化永磁直驱发电机传动链可利用率分析 |
2.2.1 可利用率理论分析 |
2.2.2 可利用率验证 |
2.3 低损耗模块化发电机转子的结构分析 |
2.3.1 发电机结构对转子损耗影响 |
2.3.2 发电机结构对转矩特性的影响 |
2.4 10MW高可靠性模块化直驱风力发电机方案设计 |
2.4.1 10MW模块化发电机设计技术条件 |
2.4.2 10MW模块化发电机主要结构参数确定 |
2.4.3 10MW模块化发电机详细方案设计 |
2.5 本章小结 |
3 模块化永磁直驱发电机电磁-流体-热协同研究 |
3.1 模块化永磁直驱发电机电气控制分析 |
3.1.1 电气控制参数分析 |
3.1.2 控制策略分析 |
3.1.3 电气整流方式分析 |
3.2 模块化永磁直驱发电机电磁参数分析 |
3.2.1 模块化电机电磁参数与结构参数分析 |
3.2.2 不同短路工况对应的外电路结构研究 |
3.3 模块化发电机温度场的研究 |
3.3.1 风力发电机三维流场-温度耦合计算模型及边界条件的建立 |
3.3.2 永磁风力发电机内热源及材料导热系数的确定 |
3.3.3 永磁风力发电机三维流体温度耦合计算结果 |
3.4 基于电磁-流体-热多参数耦合的模块化永磁直驱发电机设计分析 |
3.5 本章小结 |
4 模块化永磁直驱发电机通风冷却结构优化研究与实验验证 |
4.1 大型永磁直驱发电机冷却技术现状研究 |
4.2 10MW模块化永磁直驱发电机通风冷却结构研究 |
4.2.1 通风冷却结构设计与研究 |
4.2.2 通风冷却结构优选 |
4.3 通风冷却实验验证 |
4.3.1 风力发电机冷却模拟实验台搭建 |
4.3.2 不同通风槽钢实验结果比较 |
4.4 本章小结 |
5 模块化永磁直驱发电机样机研制及试验验证 |
5.1 3.35MW模块化永磁直驱发电机样机分析计算 |
5.1.1 3.35MW模块化永磁直驱发电机样机电磁仿真 |
5.1.2 3.35MW模块化永磁直驱发电机样机运行效率分析 |
5.2 模块化永磁直驱发电机样机结构设计与分析 |
5.3 模块化永磁直驱发电机样机相关试验测试 |
5.3.1 试验平台的搭建 |
5.3.2 空载试验结果及分析 |
5.3.3 负载试验结果及分析 |
5.4 本章小结 |
6 总结与展望 |
6.1 总结 |
6.2 下一步工作的展望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历及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4)机车牵引电机浸漆工艺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电机浸漆的主要作用 |
2 浸漆的主要方式 |
3 交、直流电机浸漆工艺异同点分析 |
3.1 绝缘浸渍漆性能及耐热等级不同 |
3.2 浸漆参数存在差异。 |
4 电机浸漆过程中的注意事项 |
5 结束语 |
(5)大功率交流机车主辅发电机转子检修工艺改进(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课题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电机检修技术的国内外发展 |
1.2.1 电机的发展及轨道交通的应用 |
1.2.2 机车电机检修周期 |
1.2.3 Y公司机车检修技术的发展及运行情况 |
1.3 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 |
1.4 课题研究的目标 |
2 主辅发电机介绍及检修工艺 |
2.1 主辅发电机结构介绍 |
2.1.1 电机简介 |
2.1.2 滑环介绍 |
2.2 电机检修技术 |
2.2.1 电机检修原理 |
2.2.2 电机检修概况 |
2.2.3 转子检修工艺流程 |
2.2.4 电机对地绝缘的检测方法 |
2.3 本章小结 |
3 转子故障分析 |
3.1 转子对地绝缘不良故障分析 |
3.1.1 转子对地绝缘不良故障统计及分析 |
3.1.2 环境湿度对转子绝缘的影响分析 |
3.1.3 清洁度对转子绝缘的影响分析 |
3.1.4 绝缘浸漆工艺对转子绝缘的影响分析 |
3.2 转子联线开路故障分析 |
3.2.1 故障转子解体分析 |
3.2.2 绑扎用绝缘材料分析 |
3.2.3 绑扎方式及绑扎部位的确定 |
3.3 转子短路故障分析 |
3.3.1 故障滑环的统计及分析 |
3.3.2 滑环安装的分析调研 |
3.3.3 滑环加热温度的理论计算 |
3.3.4 滑环安装的工艺试验 |
3.4 本章小结 |
4 转子检修改进方案 |
4.1 提高转子绝缘的改进方案 |
4.2 提高绑扎强度的改进方案 |
4.3 滑环安装工艺的改进方案 |
4.4 本章小结 |
5 转子检修工艺改进后效果检验 |
5.1 措施有效性检验 |
5.1.1 厂内效果检验 |
5.1.2 厂外效果检验 |
5.2 经济效益 |
5.3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
致谢 |
(6)自由活塞直线发电机关键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课题的背景、目的和意义 |
1.2 自由活塞发动机的研究现状 |
1.2.1 自由活塞斯特林发动机研究现状 |
1.2.2 自由活塞内燃发动机研究现状 |
1.3 直线发电机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1 直线电机的演变过程及分类 |
1.3.2 自由活塞直线发电机国外研究现状 |
1.3.3 自由活塞直线发电机国内研究现状 |
1.4 本课题主要研究内容和论文结构 |
1.4.1 本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 |
1.4.2 论文结构 |
第二章 自由活塞发电机系统运动模型 |
2.1 机械振动基本理论 |
2.1.1 机械振动的力学模型 |
2.1.2 机械振动的分类 |
2.1.3 简谐振动的动力学特征 |
2.1.4 单自由度系统振动理论 |
2.2 自由活塞斯特林发电机系统的工作原理和工作特性 |
2.2.1 自由活塞斯特林发电机系统的组成 |
2.2.2 自由活塞斯特林发电机系统的工作原理 |
2.2.3 自由活塞斯特林发电机系统的工作特性 |
2.3 自由活塞内燃发电机系统工作原理和工作特性 |
2.3.1 自由活塞内燃发电机系统的组成和工作原理 |
2.3.2 自由活塞内燃发电机系统的工作特性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自由活塞直线发电机的选型设计 |
3.1 磁通切换永磁直线电机 |
3.1.1 磁通切换永磁直线电机的结构和工作原理 |
3.1.2 磁通切换永磁直线电机电磁性能分析 |
3.2 圆筒型永磁直线电机 |
3.2.1 圆筒型永磁直线电机的结构 |
3.2.2 圆筒型永磁直线电机性能分析 |
3.3 横向磁通永磁直线电机 |
3.3.1 横向磁通永磁直线电机的结构 |
3.3.2 横向磁通永磁直线电机性能分析 |
3.4 三种电机的特点比较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DS-TFPMLM的优化设计与性能分析 |
4.1 DS-TFPMLM的基本结构与工作原理 |
4.1.1 DS-TFPMLM的基本结构 |
4.1.2 DS-TFPMLM的工作原理 |
4.2 永磁电机的分析方法 |
4.2.1 永磁电机的磁路等效 |
4.2.2 DS-TFPMLM的磁路分析 |
4.2.3 DS-TFPMLM的推力和感应电势分析 |
4.3 DS-TFPMLM主要参数的选择和优化 |
4.3.1 DS-TFPMLM的相数选择 |
4.3.2 DS-TFPMLM定子槽数的选择 |
4.4 DS-TFPMLM的电磁分析 |
4.4.1 DS-TFPMLM的有限元模型 |
4.4.2 DS-TFPMLM的磁场分析 |
4.4.3 DS-TFPMLM的空载感应电动势 |
4.4.4 DS-TFPMLM的定位力 |
4.4.5 DS-TFPMLM的设计参数 |
4.4.6 DS-TFPMLM的负载分析 |
4.5 DS-TFPMLM的结构设计 |
4.6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DS-TFPMLM的温度场分析 |
5.1 热传递的基本理论 |
5.1.1 热能传递的基本方式 |
5.1.2 温度场的数学模型 |
5.2 电机内的热源计算 |
5.2.1 铁耗计算 |
5.2.2 铜耗计算 |
5.2.3 机械损耗计算 |
5.3 温度场热参数计算 |
5.3.1 导热系数的计算 |
5.3.2 对流系数的计算 |
5.4 温升对电机性能的影响 |
5.4.1 温度对铁心损耗的影响 |
5.4.2 温度对铜耗的影响 |
5.5 温度场计算与分析 |
5.5.1 电机温度场求解模型 |
5.5.2 电机温度场计算结果分析 |
5.6 电机温度场的影响因素 |
5.6.1 槽满率对电机温度场的影响 |
5.6.2 制造工艺对电机温度场的影响 |
5.7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DS-TFPMLM样机加工与实验 |
6.1 DS-TFPMLM样机加工 |
6.1.1 DS-TFPMLM样机的参数 |
6.1.2 DS-TFPMLM样机结构 |
6.2 DS-TFPMLM实验平台的搭建 |
6.2.1 自由活塞运动方式模拟分析 |
6.2.2 测试平台的设计与搭建 |
6.3 DS-TFPMLM的性能测试 |
6.3.1 DS-TFPMLM的定位力测试 |
6.3.2 DS-TFPMLM发电机测试 |
6.3.3 DS-TFPMLM电动机测试 |
6.3.4 DS-TFPMLM温升测试 |
6.4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 |
7.1 论文总结 |
7.2 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科研成果 |
致谢 |
(7)电机定子绕组搅动浸漆工艺研究及自动浸漆机的开发(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
1 浸漆工艺试验与分析 |
1.1 定子浸漆工艺流程 |
1.2 试验安排 |
1.3 浸漆动作设计 |
2 试验结果分析 |
2.1 人工浸漆法 |
2.2 静态浸漆法 |
2.3 搅动浸漆法 |
2.4 定子绕组3种浸漆方法的对比分析 |
3 KX-1自动浸漆机的开发 |
3.1 整机布局 |
3.2 主要技术参数 |
3.3 机械手设计 |
4 生产验证 |
5 结束语 |
(8)精密电机有溶剂漆真空压力浸渍工艺研究及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
1 电机电枢浸漆的作用 |
1.1 真空压力浸漆原理 |
1.2 真空压力浸漆的目的 |
1.3 真空压力浸漆后电枢的质量检验 |
2 真空压力浸漆技术验证方案 |
2.1 验证产品的选取 |
2.2 影响浸漆质量的工艺参数 |
2.3 浸漆质量的检验要求及方法 |
3 关键技术攻关与解决途径 |
3.1 真空压力浸漆工艺参数的确定及验证 |
3.2 真空压力浸漆效果的验证 |
4 主要试验验证结果 |
4.1 真空压力浸漆与传统真空浸漆效果比较 |
4.2 滴漆状态对浸漆效果的影响验证 |
4.3 试验件电枢的湿热试验 |
4.4 整机试验结果 |
5 结论 |
(10)无溶剂漆在矿用电机修理中的浸漆实践(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
1 两类漆的分析比较 |
1.1 两类浸渍漆的特点比较 |
1.2 浸漆质量 |
1.3 材料消耗 |
1.4 作业人员的劳动条件和作业环境 |
1.5 现场实验比较 |
2 工艺改进 |
3 应用情况 |
4 结束语 |
四、改进浸漆工艺 提高电机绕组浸漆质量(论文参考文献)
- [1]电加热紫外光固化浸漆工艺在新能源汽车电机制造中的应用[J]. 刘杰军,陈求索,魏雄强,王浙栋,代广超. 电机与控制应用, 2021(02)
- [2]用于斯特林发电系统的永磁直线振荡电机设计与分析[D]. 郭蓉. 东南大学, 2020(02)
- [3]高可靠模块化永磁直驱风力发电机关键技术的研究[D]. 赵祥. 北京交通大学, 2020(06)
- [4]机车牵引电机浸漆工艺分析[J]. 王鹏. 电力机车与城轨车辆, 2019(S1)
- [5]大功率交流机车主辅发电机转子检修工艺改进[D]. 蒋新艳. 大连理工大学, 2019(08)
- [6]自由活塞直线发电机关键技术研究[D]. 仲伟波. 东南大学, 2019(05)
- [7]电机定子绕组搅动浸漆工艺研究及自动浸漆机的开发[J]. 陈鹏满,王天雷,王柱. 机电工程技术, 2019(03)
- [8]精密电机有溶剂漆真空压力浸渍工艺研究及应用[J]. 张胜兰,陈雪勇,黎波,陈强. 现代机械, 2018(02)
- [9]电动汽车用永磁同步电机定子结构固有频率分析[J]. 李晓华,黄苏融,张琪. 中国电机工程学报, 2017(08)
- [10]无溶剂漆在矿用电机修理中的浸漆实践[J]. 张润美. 同煤科技, 2013(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