量子论哲学思想研究——评玻尔和海森堡的自然科学哲学

量子论哲学思想研究——评玻尔和海森堡的自然科学哲学

一、量子理论哲学思想研究——玻尔、海森堡自然科学哲学观评述(论文文献综述)

成素梅[1](2022)在《科学与哲学在哪里相遇?——从量子理论的发展史来看》文中研究说明近代自然科学的发展使科学从哲学的母体中分离出来。20世纪初,逻辑经验主义者将哲学定位于语言分析,发动了使哲学放弃认知功能的哲学运动。然而,相对论与量子理论的发展表明,科学与哲学在前沿科学领域和科学思想的交汇地带再次相遇。科学家承担起了使科学哲学化的工作。哲学开始于科学停止的地方,并贯穿于科学发现过程中出现理解歧义的各个环节。在科学基础的转变或变革时期,伟大的科学家同时也是深刻的哲学家。科学研究越深入、越技术化、越工程化,就会带来越多的哲学问题。因此,科学—技术—社会深度纠缠发展的时代也是哲学问题迸发的时代,更是科学、技术、哲学交汇发展的时代。

魏悦[2](2021)在《薛定谔的哲学思想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作为物理学家,薛定谔的波动理论为近代量子力学奠定了坚实基础。不囿于对自然科学的深刻研究,薛定谔对哲学问题亦有着深邃的思考。相比被学界透彻研究的波动理论,薛定谔的哲学思想鲜有问津者。现有研究多以科学哲学视角,总结薛定谔在认识论层面的实在主义观点(自然的客观性、可理解性等),以及本体论层面的唯物主义观点。目前的研究内容过于集中且结论大多一概而论,除上述讨论,学者们对薛定谔其他哲学思想的关注则少之又少。现有研究存在着许多对其思想的误解,更因此导致了一些有失偏颇的评价。实际上,薛定谔的哲学思想是多元且动态的,其人生中各阶段、各研究领域的思想、观点不甚相同。薛定谔在其着作《科学与人文主义中》中,曾阐述哲学思想(或形而上学信念)在科学工作中扮演的引导者角色,而他本人的哲学思想也始终贯穿于科学探索中。对薛定谔哲学观念的明晰有利于深刻把握其科学态度,也有利于将其学说作为一个有机整体并深入探索薛定谔本人的思想内核以及对现代社会、科学研究的启示作用。从而,尝试深度挖掘薛定谔哲学思想,进行较全面地梳理与系统研究是必要的。薛定谔不同时期、各研究领域中的哲学思想存在较大差异——这在方法论、认识论与本体论等层面都有所体现。薛定谔主要研究理论物理的早期,理论中体现着严格因果律的方法论——延续了经典力学的思想;而通过理论预设和演绎法得出波动方程的认识论思想则属于唯理论的。中期的生物学研究表达出薛定谔有别于严格因果律的几率律思想。这一阶段薛定谔对因果律的思想进行了详细探讨,并将严格因果律归纳于几率律的范畴,从而将因果律统一于几率律;他的认识论思想在这一阶段逐渐转变为以实验、观察为知识来源的经验主义。薛定谔早期到中期的思想在方法论与认识论层面的转变主要源于两方面原因。其一,薛定谔在量子力学时期(早期)通过预设与演绎推理导出的波动力学体系,其理论缺乏完备的关于波函数ψ在实际意义上的诠释;此外,生物学作为实验科学,以实验、观察作为经验来源的学科特性促使薛定谔放弃了唯理论的观点。薛定谔在上述两个时期思想的共同之处在于始终坚持的唯物主义世界观。薛定谔晚年专注于研究哲学基本问题,对物质与意识的关系、外部世界是否存在等问题进行了讨论。通过逻辑论证,他抛弃了外部世界的观念进而得到意识第一性的本体论思想,也因此倒向唯心主义。其本体论思想的转变原因在于,薛定谔疑惑于自然科学对主体与客体关系的处理——他发现在自然科学研究中“构造了客观世界的主体(或意识)并不在客体世界中出现”。不满于自然科学理论对生命体原子、分子(物质)与意识作用机制的诠释,薛定谔断言了物质与意识间的相互独立。他将外部世界的概念从哲学范畴剔除,最终放弃了物质第一性的观念。薛定谔的哲学思想虽多元化,其中仍具有贯穿各时期的同一性观点。薛定谔多次尝试不同方法乃至不同领域的理论统一,始终将理论普适性作为其学术追求与信仰。在如今科学被日益精细划分的二十一世纪,薛定谔对理论加以综合、统一的工作成果与其中的哲学思想对当今学界具有深刻启示性意义。薛定谔也始终坚持着决定论思想,以严谨的态度研究问题,这提醒着学者们对如今广泛运用的许多基于相关性研究的方法进行反思的必要性。对充斥着快餐文化的当代社会而言,决定论思想能促使人们重塑深度思考的习惯,更加深刻、理性地看待与解决问题。

章慧[3](2021)在《旋光理论量子力学诠释的先驱——莱昂·罗森菲尔德》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要深入了解20世纪手性光谱学的迷人历史及其与量子物理学史的联系,最好的方式之一是探寻特定学者生动的人生故事。本文描述了比利时理论物理学家莱昂·罗森菲尔德(1904–1974)创建旋光理论量子力学诠释的鲜为人知的经历。在科学文献史上,关于罗森菲尔德基本上是一张白纸,但作为探究光学活性量子起源的先驱,他在手性光谱学发展史上有着不可替代的地位。

高雪冰[4](2020)在《罗素物的分析思想探究》文中指出伯特兰·罗素,20世纪的哲学巨匠,同时又是着名的数学家,逻辑学家,社会活动家,分析哲学主要创始人之一。《物的分析》是罗素的一部重要着作,于1927年在英国出版。罗素在完成了其第二部着作,即《论几何学的基础》后,就把注意力转向了物理学的哲学基础问题;他通常称之为“物的问题”,或简称“物”。罗素对物理学哲学的思考的结果就凝结在这本《物的分析》中。在《物的分析》中,逻辑构造是解决物理学真理性问题的关键所在。罗素在其中借助于奥康剃刀原理,从本体论的角度对一些哲学概念进行了探讨。在罗素看来,物理学就是科学的典范。对罗素而言,解决物理学真理性问题就是解决了科学知识的真理性问题,在《物的分析》中,罗素在深入探讨知觉与物理学二者关系问题的基础上,着力解决物理学的真理性问题。论文第一章简要介绍物之分析的问题脉络,从直接实在论,唯我论与现象论三方面选取具有代表性的哲学家的具体理论对问题进行梳理。论文核心是第二章与第三章。第二章对知觉与物理学之间的关系进行了论证,第三章从物理学角度对事件进行了释义。在论文最后一部分,对罗素物的分析思想进行总结和评价,以说明罗素物的分析思想对前人理论的超越之处。

陶家欣[5](2020)在《文化翻译观指导下《犹太人与诺贝尔奖》传记翻译实践报告》文中指出本篇翻译实践报告选自传记《发现犹太人丛书——犹太人与诺贝尔奖》,本书介绍了18位犹太人诺贝尔奖获得者的生平经历,介绍了他们或辉煌灿烂或崎岖坎坷或孜孜以求的一生。日前,此译本已由清华大学出版社出版发行。笔者以苏珊·巴斯耐特文化翻译观中文化对等、译者主体性和文化不可译三部分内容为理论基础,辅以传记翻译真实性与文学性的特点,针对语言层面以及文化层面上的问题提出翻译要求与翻译技巧。在语言层面的词汇翻译中,笔者采用了音译法、音译加直译法和惯例翻译法保证翻译准确、专业,使之具有真实性,并且通过增强译者主体性,尽可能在描述性语言中选用汉语四字格,增加目标语言美感与可读性,使之具有文学性;在语言层面的句法翻译中,考虑到文化翻译观促进两种文化交流互通的目的,采用灵活的翻译方法,主要运用顺译法、倒叙译法、分译法以及综合译法,使译文符合中文语言表达特点,贴近读者与译作距离;在文化层面主要讨论了文化缺省的翻译,根据文化翻译观中文化不可译的特点,充分考虑文化因素,使用音译法、音译加注、直译加注和意译加注的方法,尽量充分传达源语文化信息,弥补文化鸿沟。笔者通过讨论巴斯耐特文化翻译观对传记翻译的适用性及指导作用,期望让中国读者了解犹太文化,促进中以文化交流互通,同时也希望此翻译报告为日后传记翻译的实践提供借鉴与启发。

赵肖荣[6](2019)在《科学主义在当代中国的历史与现实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科学主义是科学发展过程中出现的一种特殊现象。科学主义定义繁多,内涵复杂,典型的是对科学技术盲目崇拜、过度乐观,视科学理论为绝对真理,将科学方法和科学价值无限外推。科学主义并非科学本身,也非科学精神,而是一种非理性的科学观。本研究以科学主义在当代中国的历史与现实为考察对象。1949年建国后,中国的政治文化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科学发展模式从“欧美模式”转向“苏联模式”,科学发展受到教条化辩证唯物论的影响,发展了多种形式的科学主义观念和实践。1978年,中国改革开放,迎来了自由开放的年代。伴随着对“文革”的反思,以及科学技术的负面作用日益彰显,中国掀起反思科学和科学主义的热潮。反思科学、探讨科学主义,绝不是反对科学,而是为了更好地发展科学事业。在当下世界各国以科学技术为核心的综合国力竞争中,发达国家竞相实施以科技创新带动经济发展的战略,我国也正在实施“科教兴国”战略。讨论科学主义问题,对我们重新理解、传播和吸收科学文化,长远健康发展中国的科学技术事业,有着重要的意义。本研究通过文献分析、历史分析和个案分析,取得了以下创新性成果:(1)对以往研究中国科学主义问题做了文献梳理和综述,将这一研究领域分为三个层面:中国学者对西方科学主义理论的译介;学者对中国科学主义的考察;科学文化学者对科学主义的反思。以此为基础,本研究认为以西方话语考察中国问题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应将科学主义表现还原到中国特定的历史情境、社会现实和传统文化中,做具体的历史和现实分析。因此,本研究试图考察科学主义在中国的特殊表现。(2)建国以后,中国全面向苏联学习。在科学发展模式上从“欧美模式”转变为“苏联模式”。这一转变的历史逻辑是中苏两国有着共同的意识形态,苏联科学技术先进,愿意帮助我们。由于意识形态的对抗,以及辩证唯物论的教条化影响,苏联和我国发展了带有意识形态色彩的科学观——唯“社会主义科学”论,其核心思想是:科学发展的社会制度决定论、自然科学的阶级属性论、科学思想的唯物论。本研究详细考察了这一科学观诞生的历史背景、观念主张和危害。(3)唯“社会主义科学”论,使得中国人对西方科学在整体上持有负面的评价:资本主义制度是腐朽的,资本主义科学也必然是走向衰亡的。以此为基础,中国发动了批判自然科学的运动,这一运动的内外部历史根源,胡化凯等学者已经做了充分的考察。本研究从科学主义维度分别考察了中国批判相对论、大爆炸宇宙学和量子力学哥本哈根解释的思想根源。这一研究视角与学界从“反科学”视角研究科学批判有所不同。本研究认为,以教条化辩证唯物论为依据的科学唯物论思想及绝对真理观将相对论曲解为“相对主义”是批判相对论的两大科学主义根源。通过介绍和分析爱因斯坦社会主义观、哲学思想,以及相对论的科学思想,本研究认为爱因斯坦和相对论,与辩证唯物论在思想上有同质性和相容性。(4)本研究以1973-1976年《自然辩证法杂志》批判大爆炸宇宙学的16篇文献为第一手研究资料,从“20世纪某些宇宙学观点挑战了辩证唯物论的宇宙观”、“一种变形的科学主义——‘唯上的真理观’”、“以科学主义眼光看待当代物理”三个主题,分析了这一批判与科学主义的关系。(5)通过梳理我国对量子力学哥本哈根解释态度在不同时期的变化,考察我国批判量子力学哥本哈根解释与科学主义之间的关系。本研究认为,经典物理学的成功促使了科学主义的诞生,经典物理学塑造的世界观是科学主义的信念支柱,量子力学挑战了经典物理学的世界观,动摇了科学主义的还原主义、扩张主义和理想主义。通过辨析经典物理学和科学主义的关系,以及量子力学哥本哈根解释对两者的挑战,层层剖析,阐述了我国批判量子力学哥本哈根解释和科学主义之间的内在关系。(6)20世纪80年代后,中国改革开放,在科学发展和学术思想上都呈现出新的面貌。新的时代文化背景,科学主义也有着不同的表现。以北京、上海两地部分科学文化学者举行的“科学文化研讨会”为起点,将科学主义这一议题,从学术象牙塔,推向了公众视野,引发了广泛的关注和争议。本研究梳理了研讨的内容,分析了争论的过程、观点和性质,探讨了研讨与争论的意义。(7)本章以若干科学争议为案例,考察科学主义在中国的表现。当下,科学争议日益频繁,为研究科学主义提供了丰富的资料。本研究以“中医存废之争”、“转基因主粮产业化之争”和“全球气候变暖之争”为案例,考察这一时期科学主义对争议的影响和表现。(8)考察科学主义在中国的历史与现实,是为了更好地理解和发展科学。科学主义会造成种种危害,科学-人文的分裂是其中的一大后果。本研究分析了科学-人文分裂的现象、危害,探索逐步实现科学-人文融合的途径。提出需要建设性的反科学主义,以及加大科学史的传播力度。

康佩文[7](2020)在《《量子空间:圈量子引力及对空间、时间和宇宙结构的探索》(节选)英汉翻译实践报告》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当代物理学的蓬勃发展,量子力学与狭义相对论这两大基础理论受到广泛关注。其研究大至宇宙,小至基本粒子等一切物质最基本的运动形式和规律,成为其他自然科学的研究基础,在经济学、社会学、工程学等众多领域有着广泛的用途。因此如何将此类文本相对准确地呈现给国内读者成为一个值得研究的问题。本次翻译实践报告节选自吉姆·巴戈特所着的《量子空间:圈量子引力及对空间、时间和宇宙结构的探索》一书,由牛津大学出版社于2018年出版。笔者以文本类型理论为指导,选取前三章有关万有引力、相对论和量子力学17,000字的内容进行翻译实践,探讨了物理类科普性文本的翻译技巧。本次翻译实践旨在提供可读性强的译本,以期为关注物理领域的读者提供借鉴和参考。本报告共分为四个章节:第一章为翻译任务简介,主要介绍了文本来源、文本特点及翻译实践的意义;第二章为翻译过程,笔者以译前准备、译中、译后质量控制为时间轴再现了翻译的全过程;第三章为案例分析,在文本类型理论的指导下,笔者结合具体案例从词汇和句法层面分析了该理论指导翻译实践的方法;第四章为本次翻译实践的总结部分,包括翻译心得以及报告中存在的局限性。最终笔者得出结论:由于物理类科普性文本属于信息型文本,因此在翻译该领域书籍时,在文本类型理论的指导下,译者可以采用多种翻译技巧,以达到科普类文本翻译传递信息的目的。

程守华[8](2019)在《量子场论的实在论研究》文中认为量子场论的实在论研究在国内属于空白领域。国际上近十年,量子场论的哲学研究逐渐如火如荼,集中在实在论和反实在论在微扰论的重正化技巧的哲学解释上,解决发散困难的多种理论构造上的竞争关系,定域性和非定域性的关系上。本文就以上几方面撰写了量子场论的发展简史、概念体系和数学形式以及实在论和反实在论的历史传统带来的哲学见解,进而构筑语境实在论的量子场论哲学。并创新性的提出模态实在和结构实在融合基础上的跨语境共享共生实在论。论文运用了逻辑方法、实验证实方法和语境方法。绪论介绍了国际上量子场论实在论的研究状况。主要就关系实在论、要素实在论、实体实在论、结构实在论和语义研究的特征进行综述。并简介了数学和经验之间的多样化层次性的冲突。第一章就发散困难引起的非充分决定性论题进行语境实在论的解释,指出次论题的本质是数学和经验的关系问题。第三章,继续第二章的数学和经验之间的表征关系指出,定域性难题,数学表征物理研究对象的表征是根本难题。第四章,运用模态逻辑和模糊模态逻辑指出物理世界的动态性。第五章,指出量子拓扑场论是对定域性和非定域性难题的多样数学进路的统一,第六章给出跨语境的实在论解释。结束语提出跨语境共享共生实在论,为人机共生、人机交互技术和新材料的研发提供了哲学理论解释。为实在论提出一元论的辩护。本文的理论创新是,首次提出跨语境共享共生实在论,给出物质和意识统一的数学统一和逻辑统一表述。方法论创新:全面移植语境方法论到量子场论的实在论研究中。社会科学技术应用价值创新:为当今的量子计算机的设计新材料的量子计算的数学计算指出新的出路。

陈国庆[9](2019)在《一朵“小小的乌云”带来的争论——对海森堡不确定性原理的哲学思考》文中研究表明由于"作用量子"存在等因素,量子力学公理体系与经典物理有本质上区别。不确定性原理是量子力学形式体系内蕴的一个推论,这就意味着,几率特征是微观粒子本质现象,并非是由于认识方面的偏差。爱因斯坦出于对物理决定论的普遍有效性的固执,认为量子力学只能描述微观客体的几率特征,是量子力学不完备的表现;玻尔则认为,微观客体的几率特征是内禀的,量子力学是完备的理论体系。这场未果的争论持续了近九十年,衍生出如量子通讯等许多有价值的成果。反思这场争论对我们加深对微观世界的认识,推动科学发展都有重要的意义。

王伟长[10](2018)在《量子逻辑的概念、方法和体系》文中指出狭义的“量子逻辑”一般是指从量子力学的数学结构出发,与经典命题逻辑的布尔代数结构相对比而得出的非经典的逻辑结构和逻辑系统。学界公认的量子逻辑的开端是1936年伯克霍夫和冯诺伊曼发表的文章《量子力学的逻辑》(The Logic of Quantum Mechanics)。现在人们普遍认为量子力学命题对应于该系统希尔伯特空间的闭子空间,所有这些闭子空间构成一个正交模格(orthomodular lattice)。这种代数结构需要满足的条件比布尔代数弱,因而相应的量子逻辑系统的概念比经典命题逻辑系统的概念外延更广。本文采用广义的方式理解“量子逻辑”,即把它解读为“能够合理地解释量子力学哲学问题的逻辑系统”。包括三值量子逻辑、次协调量子逻辑和禁自返量子逻辑在内的一系列逻辑体系就都可以算作“量子逻辑”。通过考察和分析由逻辑学达到对量子力学的理解的诸多方法,我们可以认识到这些方法体现出来的多元性。量子力学的逻辑结构与逻辑特性是基于“宽容原则”的逻辑多元主义的一个极好的案例。与量子力学相关的每一种逻辑系统都可以从某一个视角为量子力学提供一种合理的解释,而我们既不能根据经验事实也不能根据量子力学的数学基础彻底否定任何一种逻辑系统作为量子逻辑的合理性,更不能盲目地根据某种量子逻辑体系的合理性排斥其他的立场和观察角度。为了论证这样的结论,我们将本文各章内容安排如下:第一章是绪论,简要介绍本选题的国内外研究现状、研究的意义和研究方法。由于一个量子逻辑系统总是会与各种量子力学解释一并讨论,所以在第二章简要介绍量子力学的历史之后,我们必须再介绍一些量子力学解释理论。不过,因为量子力学解释并不是本文的核心内容,所以我们的介绍仅限于后面的章节将会用到的解释理论。在第三章我们将会介绍赖欣巴哈的量子力学哲学思想和他的三值量子逻辑。通过他的哲学思想我们可以认识到即使是经典力学现象也是离不开解释理论的,而包括经典力学解释和量子力学解释在内的多种物理学解释之间的区别是非本质的。个别的经典力学解释可以免受“因果反常”的“困扰”,但大多数物理学解释——特别是量子力学解释——都是包含着“因果反常”的。因此,包括“因果反常”在内的因素都不能作为辨别解释理论优劣的绝对标准。另一方面,尽管三值量子逻辑面临着一些困难,但是作为量子力学的一种“限制性解释”,它可以为一些量子力学现象提供合理的解释,于是物理学解释的多元性就解决了三值量子逻辑的合理性问题。第四章则是对达科斯塔的次协调逻辑和禁自返逻辑的介绍,包括通过这些逻辑系统解释量子力学哲学问题的具体方法。如果我们用解释量子力学现象的效力来衡量次协调量子逻辑和禁自返量子逻辑,就不难发现它们分别对量子叠加态和量子同一性问题的解释都是令人满意的。并且,通过对这些逻辑系统的语义学问题的分析,我们将认识到利用元语言的经典性来拒斥非经典逻辑的合理性是不恰当的。第五章阐释“狭义的”量子逻辑——即量子逻辑的代数方法——以及冯诺依曼本人和后继学者对这一类方法的探索。在这里我们将看到通常意义上的“量子逻辑”和冯诺依曼最初主张的“量子逻辑”之间的区别。前者与量子力学的数学结构的联系最紧密,但它与概率的频率解释是冲突的;而冯诺依曼构造的另一种代数量子逻辑尽管缓和了这种冲突,但他最终也没有完美地解决这个问题。另一方面,同样是从量子力学的代数结构入手的操作主义量子力学学派不断地尝试利用不同的代数结构来构造适当的量子逻辑系统。我们认为,对操作主义原则的分析有助于理解“利用多元主义原则来批判多元主义”的问题。这个问题将在第六章通过卡尔纳普的“宽容原则”来解决。在第六章我们将集中处理量子逻辑的哲学问题,包括逻辑与经验的问题、全域性逻辑的问题以及解决这些问题的逻辑多元主义立场。以普特南为代表的学者曾主张量子力学的新的经验现象迫使我们修正以往的逻辑学,代之以所谓的“量子逻辑”。这种观点在一定意义上是正确的,但是他进一步主张经典逻辑实际上就是经过伪装的量子逻辑,因此逻辑学也像几何学一样是随着经验的发展而改变的,这种观点就只能在个别的量子力学解释的框架下才能成立。可以说,普特南用逻辑一元论的观点来看待量子逻辑是不成功的,我们认为用逻辑多元主义的观点来看待众多量子逻辑系统构成的体系才是恰当的。苏珊·哈克的逻辑多元主义与卡尔纳普的“宽容原则”的一致性保证了多元主义原则不被绝对化。在逻辑多元主义的方法论层面上,发源于量子力学哲学思想的“广义对应原理”是多种非经典逻辑的助发现原理。第七章是本文的结论,我们将通过前面所讨论的逻辑体系达到对逻辑多元主义的一种理解和认同。

二、量子理论哲学思想研究——玻尔、海森堡自然科学哲学观评述(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量子理论哲学思想研究——玻尔、海森堡自然科学哲学观评述(论文提纲范文)

(1)科学与哲学在哪里相遇?——从量子理论的发展史来看(论文提纲范文)

一、科学与哲学相互远离的学科背景
二、科学与哲学相遇在科学变革的前沿领域
三、科学与哲学相遇在科学思想的交汇地带
结 语

(2)薛定谔的哲学思想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目的与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目的
        1.1.3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1.2.1 国内研究综述
        1.2.2 国外研究综述
    1.3 研究思路及方法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方法
2 薛定谔哲学思想形成的基础
    2.1 波动力学前的量子力学基础
        2.1.1 玻尔的量子理论
        2.1.2 德布罗意的物质波理论
    2.2 物理学的研究方法
        2.2.1 经典力学的方法论
        2.2.2 麦克斯韦的类比思想
        2.2.3 玻尔兹曼的几率律思想
    2.3 哲学基础与时代背景
        2.3.1 哲学基础
        2.3.2 时代背景
3 薛定谔各时期的哲学思想
    3.1 早期哲学思想
        3.1.1 机械因果律的方法论
        3.1.2 唯理论——基于理论预设的认识论
    3.2 中期哲学思想
        3.2.1 连续观念的怀疑与几率律的方法论
        3.2.2 基于实验与观察的经验主义认识论
        3.2.3 统一物理学与生物学的普适性思想
    3.3 晚期哲学思想
        3.3.1 意识第一性的本体论思想
        3.3.2 决定论思想
4 对薛定谔哲学思想的总结与评价
    4.1 薛定谔哲学思想的转变及原因
        4.1.1 从因果律到几率律——方法论的转变与原因
        4.1.2 从唯理论到经验论——认识论的转变与原因
        4.1.3 从“世界是物质的”到“意识第一性”——本体论的转变及原因
    4.2 对薛定谔的思想特点的总结与评价
        4.2.1 追求理论统一的普适性思想
        4.2.2 溯本求源的因果思想
    4.3 薛定谔哲学思想的当代价值
        4.3.1 对当代学科发展的思维启示
        4.3.2 薛定谔哲学思想在当下社会的意义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致谢

(3)旋光理论量子力学诠释的先驱——莱昂·罗森菲尔德(论文提纲范文)

1 科莫会议与瓦伦纳会议
2 罗森菲尔德和手性光谱的量子力学理论
3 徐光宪与旋光度理论计算
4 罗森菲尔德传奇的一生
5 结语

(4)罗素物的分析思想探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国内研究现状
    二、国外研究现状
    三、研究目的
    四、研究方法与创新
第一章 罗素物的分析的问题脉络
    第一节 物的分析之直接实在论传统
        一、爱奥尼亚学派对本原的探求
        二、德谟克利特提出的原子论
    第二节 物的分析之唯我论传统
        一、休谟的实体不可知论
        二、康德的物自体不可知论
    第三节 物的分析之现象论传统
        一、笛卡尔的心灵实体说
        二、贝克莱的存在说
第二章 知觉与物理学分析
    第一节 知觉是物理学分析的条件
        一、罗素的知觉观念
        二、物理学分析的逻辑条件与知觉条件
    第二节 知觉与物的分析
        一、基本知觉与物理学
        二、客观性与知觉
        三、什么是实体
第三章 物理学事件说
    第一节 量子理论及物理实在观的变革
        一、量子理论的发展
        二、量子理论对于物理实在观的影响
    第二节 物理学的描述方式与特性
        一、物理学与空间
        二、物理学的抽象性
    第三节 点的思维连续统
        一、时—空顺序
        二、类时间、类空间
    第四节 物质片
        一、电子、质子与事件
        二、物理现象的类型
第四章 罗素物的分析思想的理论意义
    第一节 常识与物理学:对常识与物理学的桥接
        一、常识与物理学的分离
        二、常识与物理学的联系
    第二节 中立一元论:对心物二元论的超越
        一、罗素的中立一元论思想起源
        二、罗素中立一元论概要
        三、中立一元论中的物是什么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

(5)文化翻译观指导下《犹太人与诺贝尔奖》传记翻译实践报告(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Chapter One Introduction
    1.1 Research Background
    1.2 Research Significance
    1.3 Structure of the Report
Chapter Two Task Description
    2.1 Background of the Translation Task
    2.2 Characteristics of the Source Text and Task Requirement
Chapter Three Progress Description
    3.1 Pre-translation
        3.1.1 Theoretical preparations
        3.1.2 Practical preparations
    3.2 In-translation
    3.3 Post-translation
Chapter Four Case Analysis
    4.1 Linguistic Level:Lexical Translation and Syntatic Translation
        4.1.1 Lexical translation
        4.1.2 Syntactic translation
    4.2 Cultural Level:Cultural Default
Chapter Five Conclusion
Acknowledgements
References
Appendix

(6)科学主义在当代中国的历史与现实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问题:科学主义在中国的特殊表现
    1.2 对已有研究的综述
        1.2.1 中国学者对西方科学主义理论的译介
        1.2.2 学者对中国科学主义的考察
        1.2.3 科学文化学者对科学主义的反思
        1.2.4 进一步研究的若干可能的维度
        1.2.4.1 紧跟西方前沿理论,从中获得启发和参考
        1.2.4.2 在中国历史和现实中考察科学主义问题
        1.2.4.3 动态地把握科学主义的表现
    1.3 本研究的主要内容、方法及创新性
        1.3.1 本研究的主要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3.2.1 文献分析法
        1.3.2.2 历史分析法
        1.3.2.3 个案分析法
        1.3.3 创新点
        1.3.3.1 考察“科学主义”与“科学批判”的关系
        1.3.3.2 从一般性理论到特殊的事实
        1.3.3.3 考察1949-1978特殊时段的科学主义
第二章 一种特殊的科学观:唯“社会主义科学”论
    2.1 唯“社会主义科学”论的内涵和性质
    2.2 唯“社会主义科学”论的历史背景
        2.2.1 科学革命带来认识论的改变
        2.2.2 第三次技术革命的非和平特征
        2.2.3 科学技术现状加剧了赶超心理
    2.3 唯“社会主义科学”论的核心思想
        2.3.1 科学发展的社会制度决定论
        2.3.2 自然科学的阶级属性论
        2.3.3 科学思想的唯物论
第三章 相对论批判与科学主义
    3.1 相对论及其意义
    3.2 中国人眼中爱因斯坦形象的变迁
        3.2.1 建国前-1951:“科学的革命家”
        3.2.2 1952-1966:“唯心主义者”
        3.2.3 1966-1978:“帝国主义的御用学者”
    3.3 相对论批判的科学主义根源
        3.3.1 对已有研究的综述
        3.3.2 对批判的科学主义根源分析
        3.3.2.1 对哲学的教条化理解
        3.3.2.2 科学理论的绝对真理观
    3.4 爱因斯坦与马克思主义
        3.4.1 爱因斯坦论社会主义
        3.4.2 爱因斯坦、相对论与辩证唯物主义
第四章 大爆炸宇宙学批判与科学主义——以《自然辩证法杂志》为例
    4.1 对大爆炸宇宙学的批判
        4.1.1 对宇宙学的批判
        4.1.2 对爱因斯坦和相对论的批判
        4.1.3 对粒子物理学和核物理学的批判
        4.1.4 对“惯性、质量和能量”的讨论和批判
        4.1.5 对批判的特征分析
    4.2 对批判的科学主义动因分析
        4.2.1 大爆炸宇宙学挑战了无限宇宙观
        4.2.2 科学主义的变形——“唯上的真理观”
        4.2.3 以科学主义眼光看待当代物理
第五章 量子力学哥本哈根解释批判与科学主义
    5.1 量子理论与哥本哈根解释
        5.1.1 量子论史的一个简要概括
        5.1.2 量子力学的哥本哈根解释
    5.2 中国人对量子力学哥本哈根解释的态度变化
        5.2.1 建国前:“世界知名之物理学泰斗”
        5.2.2 50年代-70年代:“其唯心主义阻碍了量子力学的发展”
        5.2.2.1 苏联批判哥本哈根解释的政治背景和代表性观点
        5.2.2.2 中国批判哥本哈根解释的政治背景和代表性观点
        5.2.2.3 中国批判量子力学哥本哈根解释的风格转向
        5.2.2.3 对批判过程、性质和外部根源的归纳
        5.2.3 80年代末-90年代初:三种不同的观点
    5.3 哥本哈根解释批判与科学主义关系研究
        5.3.1 经典物理学与科学主义的关系
        5.3.1.1 经典物理学的成功导致科学主义诞生
        5.3.1.2 经典物理学塑造的世界观是科学主义的信念支柱
        5.3.2 量子力学对经典物理学世界观的挑战
        5.3.2.1 世界是决定论的,还是概率的?
        5.3.2.2 物理实在是独立于观察者,还是观察创造实在?
        5.3.3 量子力学对科学主义的挑战
        5.3.3.1 量子力学改变了还原主义的基石
        5.3.3.2 量子力学动摇了扩张主义的信念
        5.3.3.3 量子力学动摇了理想主义的根基
第六章 走向公众视野的科学主义
    6.1 科学主义、科学传播与科学文化
    6.2 科学文化与科学主义的争论
        6.2.1 争论过程和内容
        6.2.2 争论的性质
        6.2.2.1 反科学主义与反科学的关系
        6.2.2.2 科学理论与客观真理的关系
        6.2.2.3 科学落后与科学主义的关系
    6.3 研讨与争论的意义
        6.3.1 “科学主义”从学术圈走向公众视野
        6.3.2 提高了科学史学科的影响力
        6.3.3 反思科学拓宽了理论视野
第七章 科学争议中的科学主义
    7.1 为何会出现科学争议?
        7.1.1 科学技术的不确定性
        7.1.2 公众理解科学的必要性
    7.2 我国若干科学争议案例中的科学主义表现
        7.2.1 科学主义表现之一:用科学标准评判其他知识
        7.2.2 科学主义表现之二:将社会问题简化为科学问题
        7.2.3 科学主义表现之三:“唯科学”引导媒体立场的“一边倒”
第八章 结语
    8.1 全球化时代科学-人文的分裂
    8.2 探索科学-人文融合的途径
        8.2.1 提倡建设性的反科学主义
        8.2.2 大力普及科学史教育
    8.3 小结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7)《量子空间:圈量子引力及对空间、时间和宇宙结构的探索》(节选)英汉翻译实践报告(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Chapter 1 Task Description
    1.1 Introduction to the Source Text
    1.2 Features of the Source Text
    1.3 Significance of the Task
Chapter 2 Practice Description
    2.1 Preparations before Translation
    2.2 Translation Process
    2.3 Quality Control
Chapter 3 Case Analysis
    3.1 Analysis at Lexical Level
    3.2 Analysis at Syntactical Level
Chapter 4 Summary
    4.1 Translation Experience
    4.2 Limitations and Suggestions for Future Studies
Bibliography
Appendix Ⅰ: Target Text
Appendix Ⅱ: Source Text
Author's Resume
Acknowledgements
Thesis Data Collection

(8)量子场论的实在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1.选题意义
    2.国内外研究现状
    3.国外研究现状
    4.论文思路
    5.应用价值
    6.创新之处
第一章 量子场论发展简史、概念体系和数学形式体系
    1.1 量子场论的发展历史
        1.1.1 量子场论的发展脉络
        1.1.2 量子场理论经验预言:粒子物理学的标准模型
        1.1.3 量子场论的数学语言:拉格朗日函数
        1.1.4 结语
    1.2 三种数学形式
        1.2.1 三种通往量子场论的数学途径
        1.2.2 量子场论的数学竞争与走向
    1.3 量子场论的概念体系
        1.3.1 “场粒二象性”
        1.3.2 “一次量子化”与“场量子化”
        1.3.3 重整化
        1.3.4 真空或基态
        1.3.5 拓扑斯和量子拓扑
    1.4 量子场论的实在论研究主要观点
        1.4.1 实体实在论
        1.4.2 多维度的量子场论实在论
        1.4.3 自然主义的实在论
        1.4.4 实践整体下的语境实在论
        1.4.5 结语
第二章 重整化技巧的语境分析
    2.1 重整化理论的历史和概念基础
        2.1.1 临界现象中的物理洞见:重整化群方程的定点解
        2.1.2 度规不变性和重整化群方法
    2.2 重整化技巧的数学形式
        2.2.1 重整化技巧及语境
        2.2.2 不同结构的重整化语境
        2.2.3 重整化群的构造及其语境
        2.2.4 重整化技巧的经验性
        2.2.5 小结
    2.3 重整化与非充分决定性命题
        2.3.1 量子场论语境下的非充分决定性论题的提出
        2.3.2 量子场论的非充分决定性内涵
        2.3.3 量子场论的非充分决定性症结
        2.3.4 结构实在论的回应
        2.3.5 小结
第三章 可能世界、模态及代数量子场论
    3.1 量子场论的模态解释
        3.1.1 Dieks的量子场论的模态解释
        3.1.2 移植量子力学的模态解释
        3.1.3 分离性和退相干的模态解释
    3.2 Rob Clifton 的量子场论的模态解释
        3.2.1 量子力学模态解释
        3.2.2 模态解释的非原子版本和原子版本
        3.2.3 联合概率解释
    3.3 量子场论的模态解释的方法论特征
        3.3.1 对量子力学模态解释的继承和发展
        3.3.2 两种定域方法的局限性
        3.3.3 模态解释的实在论特征
        3.3.4 小结
第四章 非定域性论题的语境论分析
    4.1 非定域性论题的起源
        4.1.1 产生语境:非相对论量子力单个粒子系统的玻恩概率解释
        4.1.2 解释语境:量子场论的模定域
        4.1.3 非定域论题的本质
        4.1.4 “真空极化”与拓扑分裂
        4.1.5 非定域性论题的意义
    4.2 模态逻辑与模糊概念分析的语境模型
        4.2.1 语境模型
        4.2.2 模态逻辑
        4.2.3 总结
第五章 量子拓扑与量子逻辑和实在的跨语境追踪的表征
    5.1 量子场论的数学统一:量子拓扑
        5.1.1 意识的量子拓扑表征
        5.1.2 量子场论中的拓扑量子计算
        5.1.3“耗散脑”的热量子场论系统的余代数模型化拓扑形式
    5.2 余代数和模态逻辑
        5.2.1 余代数
        5.2.2 余代数模态逻辑
        5.2.3“自然计算”:量子场论的“量子拓扑”计算和“耗散脑”计算的统一
    5.3 量子场论和量子场逻辑
        5.3.1 拓扑斯与量子逻辑
        5.3.2 量子拓扑学的基础结构
        5.3.3 “局部引理”和自由格的构造
    5.4 分形逻辑与量子逻辑的语境构造
第六章 量子场论的语境实在论构建
    6.1 物理学的统一之路
        6.1.1 物理数学和物理实验两个分支的历史走向和统一特征
        6.1.2 语境实在的整体性和唯一性
    6.2 代数背景中的量子场论是时空参量代数网格
        6.2.1 定域协变态与全域几何性的模同构
        6.2.2 大脑和意识
        6.2.3 高维代数的拓扑量子理论与希尔伯特态语境
结束语:跨语境的共享共生实在论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个人简况及联系方式

(9)一朵“小小的乌云”带来的争论——对海森堡不确定性原理的哲学思考(论文提纲范文)

一、不确定性原理的由来
    (一) “小小的乌云”掀起的物理学革命
    (二) 量子力学形式体系内蕴着不确定关系
二、围绕不确定性原理的争论
    (一) 爱因斯坦的立场观点及与玻尔的争论过程
    (二) 以玻尔为代表的哥本哈根学派的主张
    (三) 加入战阵其他学者的一些观点
三、对围绕不确定性原理争论的评判
    (一) 经典物理学强化物理决定论的缘由
    (二) 量子力学何以催生出非决定论思维方式
    (三) 爱因斯坦的得与失
    (四) 玻尔等人的对与错
四、结语

(10)量子逻辑的概念、方法和体系(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现状
        1.1.1 国内研究现状
        1.1.2 国外研究现状
    1.2 研究的意义与研究方法
2 量子力学的历史与解释
    2.1 量子力学的发展脉络
        2.1.1 能量子
        2.1.2 原子结构
        2.1.3 矩阵力学和波动力学
        2.1.4 波恩的几率诠释
    2.2 量子力学解释
        2.2.1 物理状态和态函数的“坍缩”
        2.2.2 哥本哈根解释
        2.2.3 玻尔-爱因斯坦论战和EPR佯谬
        2.2.4 量子力学的隐变量理论和贝尔不等式
3 赖欣巴哈的三值量子逻辑
    3.1 赖欣巴哈的量子力学哲学
        3.1.1 基本立场
        3.1.2 不确定性原理
        3.1.3 未被观测物体的物理理论
        3.1.4 波动和粒子
        3.1.5 双缝干涉实验
        3.1.6 详尽解释和限制性解释
    3.2 基于三值逻辑的量子逻辑
        3.2.1 对限制性解释的分析
        3.2.2 “不确定”的引入
        3.2.3 赖欣巴哈的三值逻辑系统
        3.2.4 三值逻辑和量子力学解释
    3.3 三值量子逻辑评析
        3.3.1 对三值量子逻辑的批评
        3.3.2 对三值量子逻辑的综合评价
4 达科斯塔的量子逻辑构造
    4.1 次协调逻辑与量子叠加态的解释
        4.1.1 达科斯塔的次协调逻辑系统
        4.1.2 量子叠加态和基于经典逻辑的解读
        4.1.3 次协调逻辑对量子叠加态的解释
    4.2 禁自返逻辑与量子同一性问题
        4.2.1 量子物理学中的同一性概念
        4.2.2 禁自返逻辑及其对量子同一性的解释
        4.2.3 量子同一性和禁自返逻辑的语义学问题
        4.2.4 量子同一性的本体论重构
    4.3 方法论意义
5 量子逻辑的代数方法
    5.1 代数结构上的量子逻辑
        5.1.1 经典力学的代数结构与经典逻辑
        5.1.2 量子力学的代数结构与量子逻辑
    5.2 冯诺依曼的量子逻辑思想
        5.2.1 正交模格和模格
        5.2.2 模条件与概率的频率解释
        5.2.3 冯诺依曼代数与II_1型因子
    5.3 代数方法的后续发展与操作主义精神的萌发
        5.3.1 操作主义量子力学的发展脉络
        5.3.2 形而上学原则在科学理论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
        5.3.3 对操作主义精神的理解
6 量子逻辑与逻辑哲学
    6.1 逻辑是经验的吗?
        6.1.1 Finkelstein和普特南的“逻辑经验说”
        6.1.2 作为量子力学解释的量子逻辑
        6.1.3 质疑的声音和普特南的思想波动
    6.2 存在一种“全域性的”逻辑学吗?
        6.2.1 普特南对量子逻辑“全域性”的论断
        6.2.2 量子逻辑成为“全域性”逻辑的条件
    6.3 多元主义的逻辑哲学观
        6.3.1 卡尔纳普的“宽容原则”
        6.3.2 苏珊·哈克的逻辑多元主义思想
        6.3.3 苏珊·哈克的逻辑多元主义与宽容原则的一致性
    6.4 广义对应原理:逻辑多元主义的方法论原理
        6.4.1 对应原理的广义理解
        6.4.2 “连续性”的对应原理及其在科学哲学中的作用
        6.4.3 “突变性”的对应原理及其在逻辑学中的作用
7 结语
参考文献

四、量子理论哲学思想研究——玻尔、海森堡自然科学哲学观评述(论文参考文献)

  • [1]科学与哲学在哪里相遇?——从量子理论的发展史来看[J]. 成素梅. 社会科学战线, 2022(01)
  • [2]薛定谔的哲学思想研究[D]. 魏悦. 大连理工大学, 2021(02)
  • [3]旋光理论量子力学诠释的先驱——莱昂·罗森菲尔德[J]. 章慧. 大学化学, 2021
  • [4]罗素物的分析思想探究[D]. 高雪冰. 黑龙江大学, 2020(05)
  • [5]文化翻译观指导下《犹太人与诺贝尔奖》传记翻译实践报告[D]. 陶家欣. 南京理工大学, 2020(02)
  • [6]科学主义在当代中国的历史与现实研究[D]. 赵肖荣. 上海交通大学, 2019(06)
  • [7]《量子空间:圈量子引力及对空间、时间和宇宙结构的探索》(节选)英汉翻译实践报告[D]. 康佩文. 山东科技大学, 2020(06)
  • [8]量子场论的实在论研究[D]. 程守华. 山西大学, 2019(01)
  • [9]一朵“小小的乌云”带来的争论——对海森堡不确定性原理的哲学思考[J]. 陈国庆. 韩山师范学院学报, 2019(01)
  • [10]量子逻辑的概念、方法和体系[D]. 王伟长. 华中科技大学, 2018(05)

标签:;  ;  ;  ;  ;  

量子论哲学思想研究——评玻尔和海森堡的自然科学哲学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