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乳猪母源性蛔虫病的诊治(论文文献综述)
曹淑强,李明耀,李金秀,董云宝[1](2019)在《猪腹泻的临床诊治》文中提出猪腹泻一直是规模养殖场和散养户经常发生的疾病,有时难以诊断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现将发病原因及防治措施分述如下:1大肠杆菌病临床上常见的有以下几种:1)仔猪黄痢,又叫早发性大肠杆菌病,多发生于初生仔猪,是急性、致死性传染病。以出生后数小时至5日龄仔猪易发,1~3日龄最多,1周龄以上仔猪较少发生,一窝仔猪的发病率可达100%,死亡率可达50%~100%。随日龄增加发病率和死亡率减少,临床
施网强[2](2018)在《盐城市大丰区规模化养殖场猪肠道寄生虫与弓形虫的感染现状调查与分析》文中研究表明猪寄生虫病是一类慢性消耗性疾病,在养猪生产中普遍存在,而且寄生虫种类繁多,其中猪肠道寄生虫是猪场流行最广,危害最严重的一类寄生虫,尽管大多数病猪感染后缺乏典型症状,死亡率相对较低,但感染率很高,同时也可引起猪增重减慢,生长发育受阻,免疫力下降,影响猪肉品质和质量,严重感染可引起猪的消瘦、贫血、饲料转化率降低、孕猪空怀、早产、流产,甚至发生死亡,还有些寄生虫病可以人畜共患,对人类健康和生命安全也会产生很大威胁。寄生虫在宿主间的传播和流行不但与寄生虫的生活史密切相关,而且与动物饲养管理方式也相关。目前我国养猪业已逐渐转化为规模化、集约化、封闭式的养殖模式,这一饲养模式的改变对猪寄生虫病的流行会带来怎样的变化还有待调查分析。为此,本文对江苏省盐城市大丰区规模化养殖场猪群进行了肠道寄生虫及弓形虫的流行病学调查,以丰富在规模化、集约化、封闭式养殖模式下猪寄生虫病的流行病学资料,同时也为该市规模化猪场寄生虫病的防治提供理论依据。1.大丰区规模化养殖场猪肠道寄生虫流行病学调查采集来自大丰区各养殖场不同日龄的猪粪便样品共538份,通过水洗沉淀法及饱和食盐水与糖水(饱和食盐水与饱和糖水比例为1:1)漂浮法进行检查,根据寄生虫图谱对虫体和虫卵进行鉴定。结果显示,大丰区规模化养殖场猪肠道寄生虫的总感染率为11.71%(63/538);共检查到猪小袋纤毛虫和猪等孢球虫2种寄生虫,其中猪小袋纤毛虫感染率为7.62%(41/538),猪等孢球虫感染率4.09%(22/538);卡方检验分析表明季节以及猪群日龄是猪小袋纤毛虫及等孢球虫感染的重要影响因素。2.大丰区规模化猪场隐孢子虫感染现状调查采集7~15日龄仔猪新鲜粪便样品300份,提取粪便样品DNA后,采用2对特异性引物建立的巢式PCR方法进行检测,阳性率为13.67%(41/300),纯化的PCR产物与T载体连接后进行基因克隆,测序结果显示此序列与鸵鸟隐孢子虫(Cryptosporidium struthioni)的同源性最高。同时,系统发育进化树分析也证实所获隐孢子虫为鸵鸟隐孢子虫,将此序列命名为Cstruthionis CS-JS-1提交至GenBank,获取登陆号为MH449666。3.大丰区规模化养殖场猪弓形虫病流行病学调查和分析采集大丰区养殖场共161份猪血液样品,分别采用IHA血清学及血液DNA样品PCR方法进行检测。结果显示,该市规模化养殖场猪群弓形虫检测综合阳性率为6.83%(11/161),其中种母猪阳性率最高,而保育猪阳性率最低。IHA检测结果显示猪感染弓形虫平均阳性率为5.59%(9/161),PCR方法检测显示仅有2份DNA样品扩增出与预期大小一致的目的条带(531 bp),弓形虫阳性率仅为1.24%(2/161)。结果提示该市规模化猪场猪群弓形虫感染方式主要为慢性感染或隐性感染,同时PCR阳性结果的出现说明该猪场也存在弓形虫早期感染的情况。
连小丽[3](2015)在《仔猪腹泻的原因及防治》文中研究指明仔猪腹泻是一种典型的多因素性疾病。引起仔猪腹泻的病原种类繁多,病性复杂,有多种病原混合感染,长期以来仔猪腹泻是引起仔猪生长受阻和仔猪高死亡率的重要原因,仔猪腹泻的防治一直是一个引人注目的世界性问题。仔猪腹泻每年给养猪业带来的直接经济损失上亿元。引起仔猪腹泻的病因归纳为非传染性腹泻与传染性腹泻两大类,防治仔猪腹泻,主要应采取综合防治措施,良好的饲养管理是防治仔猪腹泻的基础,针对性疫苗和敏感药物的正确选用是防治仔猪腹泻的技术关键。
张炯[4](2013)在《新疆若羌生猪规模化养殖场疫病调查与防制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在我国大部分地区,在生猪的养殖过程中,生猪疫病是时有发生的,特别是近年来重大的生猪疫病给产业造成相当大的影响。生猪发生疫病事,将会给生猪生产者带来严重的经济损失。本文运用流行病学调查等相关理论和方法,在已有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分析了新疆若羌生猪疫病的种类及流行情况,为生猪规模化养殖场的持续发展提供一些参考。本文的主要结论有:第一,生猪疫病风险极大地影响着养殖户的生产经营活动,养殖户疫病风险大小与其养殖特征有关。第二,调查中共发现生猪疫病12种,分别为猪瘟、猪丹毒、猪流行性感冒、猪传染性胃肠炎、猪副伤寒、仔猪白痢、仔猪黄痢、猪水肿病、猪附红细胞体病、猪链球菌病、猪支原体肺炎、蛔虫病等。第三,通过对各类生猪疫病进行流行病学调查发现,1日龄70日龄仔猪发病病种最多,发病数最多,死亡数亦最多;本地土猪发病数和死亡数明显少于外来杂交品种猪;母猪发病数也高于种公猪。第四,发生疫病时,应将病猪立即进行隔离治疗,对病猪群进行检疫并适当的观察,随时发现与随时治疗相配合,并对猪舍进行带猪消毒,理应每天1次。隔离舍除了要每天消毒外,还需要污染后立即进行消毒,未病的生猪及时进行紧急预防接种,以便有效的控制疫情的发展。第五,我县动物疫病主要为原发性疫病和引入性疫病。原发性疫病传播发生的原因主要是:兽医传播疫病;畜主传播疫病;无自繁自养体系,引猪时引入疫病;.其他动物带病传播。引入性疫病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经济利益的驱动;地方保护主义的存在;动物防疫监督机构专业技术人员不足;动物防疫工作得不到社会充分认可。
韩战强,梁楠,李鹏伟[5](2013)在《猪肠道寄生虫流行病学研究进展》文中认为据国内的报道显示,四川、湖南、广西、湖北、河南规模化猪场寄生虫感染率分别为:61.11%、17.68%、28.70%、81.88%、56.61%,主要感染寄生虫种类有蛔虫、鞭虫、类圆线虫、食道口线虫、小袋纤毛虫、球虫和隐孢子虫。这些寄生虫均属于土源性寄生虫,因生活史简单,发育过程中不需要中间宿主,且虫卵的抵抗力强,容易通过饮水
王念[6](2011)在《仔猪腹泻的流行及诊治》文中提出在农村的养猪生产中,仔猪腹泻是临床症状,很多因素都可引发。在养猪生产中,仔猪腹泻发生率很高,尤其是13月龄的仔猪更为常见。断奶后的仔猪腹泻发生率高达30%,死亡率达10%15%。发病后患猪生长速度缓慢,饲料报酬降低,同时由于腹泻,体
陈志好[7](2011)在《EM在动物养殖中的应用》文中指出1增加畜禽营养EM是许多有益微生物(酵母菌、光合细菌、乳酸菌)的混合物,不仅含有丰富的蛋白质,氨基酸组成完整,还含有丰富的维生素以及大量的类胡萝卜素、生长素和提高机体免疫能力的活性物质。EM作为饲料添加剂能增加畜禽营养,增进畜禽生长,提高日增重,缩短饲养时间。因为改良了饲料的适口
刘丽萍,王守君,单艳君,朱永信,张玲,张谦[8](2011)在《猪高热病的诊断与防治》文中研究表明猪高热病是由高致病性蓝耳病等病毒和细菌、寄生虫等多种病原混合或继发感染引起的急性、热性、高致病性和致死性的传染性疾病。近年来,猪高热病在不少地方经常发生,尤其是高温高湿夏季。
段再博,杨大为,沈维力[9](2010)在《当前北方几种主要猪病的流行情况与防治对策》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猪病是养猪业中令人最为关心的话题,也是养猪业中最为棘手的问题。根据笔者从事兽医临床三十余年经验,特别是近几年来对有关猪场猪病调查和临床诊治结果认为,在黑龙江省相当一部分猪场猪群中,旧的疫病尚未采取有效措施来控制和净化(如猪瘟和猪喘气病等),新的疫病在不断出现
张玲,董绍松[10](2003)在《乳猪母源性蛔虫病的诊治》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
二、乳猪母源性蛔虫病的诊治(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乳猪母源性蛔虫病的诊治(论文提纲范文)
(1)猪腹泻的临床诊治(论文提纲范文)
1 大肠杆菌病 |
2 仔猪红痢 |
3 猪传染性胃肠炎 |
4 猪流行性腹泻 |
5 猪轮状病毒病 |
6 猪痢疾 |
7 猪增生性肠炎 |
8 虫源性腹泻 |
8.1 仔猪球虫病 |
8.2 鞭虫病 |
8.3 蛔虫病 |
9 营养性腹泻 |
(2)盐城市大丰区规模化养殖场猪肠道寄生虫与弓形虫的感染现状调查与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符号说明 |
前言 |
文献综述: 猪寄生虫病及其防控研究进展 |
1 猪蠕虫病 |
2 猪原虫病 |
3 猪外寄生虫病 |
4 小结 |
第一章 大丰区规模化养殖场猪肠道寄生虫流行病学调查 |
1 材料与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第二章 大丰区规模化猪场隐孢子虫感染现状调查 |
1 材料与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第三章 大丰区规模化养殖场猪弓形虫流行病学调查和分析 |
1 材料与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参考文献 |
全文总结 |
致谢 |
(3)仔猪腹泻的原因及防治(论文提纲范文)
1非传染性腹泻 |
2传染病腹泻 |
3非传染性腹泻的综合防治措施 |
4传染病腹泻的综合防治及措施 |
4.1 不同年龄不同原因引起猪腹泻的治疗 |
4.2 病毒性腹泻的综合防治技术 |
4.3 细菌性腹泻的综合防治技术 |
4.4 寄生虫性腹泻的综合防治技术 |
(4)新疆若羌生猪规模化养殖场疫病调查与防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词表 |
第一章 绪论 |
1.1 生猪养殖产业的概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 猪主要疫病流行的现状 |
1.4 生猪养殖存在的疫病及其症状 |
第二章 新疆若羌县生猪的常见疾病及流行情况 |
2.1 若羌县养猪业发展现状 |
2.2 若羌县生猪疫病的调查时间及对象 |
2.3 调查方法 |
2.4 结果 |
2.5 讨论 |
2.6 小结 |
第三章 新疆若羌县生猪养殖疫病的防治措施 |
3.1 加强科学饲养管理,全面落实安全措施,防制疫病发生与流行 |
3.2 严禁饲喂发霉变质的饲料 |
3.3 针对疫病合理使用抗生素药物 |
3.4 搞好免疫预防,提高猪群的特异性免疫力 |
3.5 发生疫情应采取的扑灭措施 |
3.6 科学制定饲养规程,努力培养饲养员与猪的和协关系 |
3.7 合理制定免疫程序、定期进行疫病监测、做好猪场的病原管理 |
3.8 科学用药 |
第四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历 |
(5)猪肠道寄生虫流行病学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猪蛔虫 |
2 猪毛首线虫 (鞭虫) |
3 猪球虫 |
4 猪结肠小袋纤毛虫 |
5 猪类圆线虫 |
6 猪隐孢子虫 |
(6)仔猪腹泻的流行及诊治(论文提纲范文)
1 发病原因 |
2 流行病学 |
3 临床症状 |
4 剖检变化 |
5 防治措施 |
(7)EM在动物养殖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 增加畜禽营养 |
2 提高畜禽免疫能力 |
3 改良肉的品质 |
4 消除粪尿恶臭 |
(8)猪高热病的诊断与防治(论文提纲范文)
1 流行特点 |
2 临床症状 |
3 剖检变化 |
4 预防措施 |
5 治疗方案 |
(9)当前北方几种主要猪病的流行情况与防治对策(论文提纲范文)
1 猪瘟仍是当前养猪业的头号“杀手”, |
2 猪繁殖与呼吸道综合症开始流行, 危害严重 |
3 弓形虫不可忽视 |
4 冬季不可忽视的猪气喘病 |
5 治疗方法 |
5.1 处方一:本方适用发病初期 |
5.3 巩固疗效 |
1 0 克、鞣酸蛋白1 0 克、胃蛋白酶1 0 克, |
(10)乳猪母源性蛔虫病的诊治(论文提纲范文)
1 症状 |
2 诊断 |
3 病理分析 |
4 治疗 |
5 体会 |
四、乳猪母源性蛔虫病的诊治(论文参考文献)
- [1]猪腹泻的临床诊治[J]. 曹淑强,李明耀,李金秀,董云宝. 中国动物保健, 2019(08)
- [2]盐城市大丰区规模化养殖场猪肠道寄生虫与弓形虫的感染现状调查与分析[D]. 施网强. 扬州大学, 2018(05)
- [3]仔猪腹泻的原因及防治[J]. 连小丽. 农家顾问, 2015(06)
- [4]新疆若羌生猪规模化养殖场疫病调查与防制研究[D]. 张炯. 新疆农业大学, 2013(05)
- [5]猪肠道寄生虫流行病学研究进展[J]. 韩战强,梁楠,李鹏伟. 畜禽业, 2013(07)
- [6]仔猪腹泻的流行及诊治[J]. 王念. 养殖技术顾问, 2011(07)
- [7]EM在动物养殖中的应用[J]. 陈志好. 养殖技术顾问, 2011(04)
- [8]猪高热病的诊断与防治[J]. 刘丽萍,王守君,单艳君,朱永信,张玲,张谦. 养殖技术顾问, 2011(04)
- [9]当前北方几种主要猪病的流行情况与防治对策[J]. 段再博,杨大为,沈维力. 中国畜禽种业, 2010(01)
- [10]乳猪母源性蛔虫病的诊治[J]. 张玲,董绍松. 河南农业科学, 2003(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