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中药外敷用于静脉注射外渗的探讨(论文文献综述)
马娜[1](2021)在《双香藤芷贴治疗化疗性静脉炎的临床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本课题通过临床研究观察双香藤芷贴(山西省中医院制剂)对于化疗所致静脉炎的疗效,致力于为化疗性静脉炎患者提供更有效、经济的治疗方法,更好的展现中医药在治疗现代疾病中的独特优势,通过尽早地干预治疗化疗后出现的外周静脉损伤,保障治疗过程的有序进行,缓解患者身心痛苦,提高生活质量,同时丰富目前治疗化疗性静脉炎的方法。方法本研究通过观察2020年1月-2020年12月,就诊于山西省中医院住院部及门诊部,因化疗期间出现或伴既往化疗所致的陈旧性损伤的化疗性静脉炎患者。随机分为双香藤芷贴组(治疗组)和喜辽妥软膏组(对照组),特定的观察人员记录临床基本信息,根据登记表内容,完整、准确、无误的记录,包括一般情况(性别、年龄、既往病史、化疗次数、凝血检查等),治疗前后的静脉炎分级、中医总证侯积分、单项证状积分、起效时间、疼痛情况、静脉彩超情况及安全性,并录入EXCEL表格,运用SPSS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做出最终的临床疗效评价。结果:本研究纳入病例64例,两组各32例,其中治疗组脱落2例,对照组脱落2例,最终纳入的病例数为60例,治疗组30例,对照组30例,经统计分析,两组一般情况分析具有可比性。(1)静脉炎分级比较:经统计分析,结果提示两组之间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组在静脉炎级别改善上优于对照组。(2)中医证侯总积分比较:(1)治疗前后组内比较,两组组内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明两组均可改善中医证候;(2)治疗后组间比较,治疗组与对照组的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在改善中医证候上,疗效优于对照组。(3)中医证侯总有效率比较:治疗组的总有效率为93%,对照组的总有效率为77%,经统计分析,治疗组的有效率优于对照组(P<0.05)。(4)中医单项证候比较:(1)治疗前后组内比较,经统计分析,治疗组与对照组各单项证候积分均明显下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2)两组治疗后组间比较,治疗组在皮肤疼痛、皮肤肿胀上疗效优于对照组(P<0.05),在皮肤颜色、皮肤发热,经分析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5)疼痛缓解情况:经统计分析,治疗组的疼痛缓解情况优于对照组(P<0.05)。(6)起效时间:经统计分析,两组之间无显着性差异(P>0.05);(7)静脉彩超情况:彩超下探索性发现双香藤芷贴可改善化疗性静脉炎患者的病变范围(P<0.05)。(8)安全性评价:在治疗过程中,两组均未出现皮肤过敏等其他不良反应。结论与喜疗妥相比,双香藤芷贴虽在起效时间上与对照组相比无明显差异,但能有效改善中医证候评分,尤其对疼痛、肿胀方面的改善疗效显着,可有效降低静脉炎分级以及疼痛评分,并探索性发现双香藤芷贴可改善化疗性静脉炎患者病变范围。
王一同[2](2021)在《华蟾素注射液治疗结肠癌腹水的优效人群分析及对VM的作用机制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研究背景恶性腹水是晚期结肠癌患者的常见并发症,是临床治疗的难点。西医目前主要采用腹腔穿刺置管引流、全身化疗或联合腹腔灌注化疗等方法,但恶性腹水患者多为肿瘤晚期,经过多程放、化疗治疗,体质较差,再次化疗的敏感性及耐受性降低,且恶性腹水多为血性,无法大量置管引流,使腹胀、喘憋等症状持续存在,严重影响生活质量。因此需探索更为温和、有效的治疗方法。中药腹腔灌注,可避免口服汤药引起的胃肠不适,副反应小,近年来广泛应用于恶性腹水的临床治疗。本团队致力于华蟾素注射液腔内灌注治疗研究多年,发现华蟾素注射液对恶性浆膜腔积液有一定的疗效,庄等研究发现,华蟾素注射液腔内灌注治疗恶性浆膜腔积液,有效率为66.42%;杨等研究发现,华蟾素注射液腔内灌注对于恶性胸水有效率为60.00%;袁等研究发现,华蟾素注射液对于消化系统肿瘤来源恶性腹水有效率为75.4%,疗效更好,但前期研究对于不同癌种患者分层后病例数较少,未进行具体分层讨论。恶性腹水的生成与血管新生密切相关。本团队前期基础研究发现华蟾素注射液能够降低恶性腹水中的红细胞数量,使腹水颜色变浅,推测华蟾素注射液可能通过抑制肿瘤血管新生干预恶性腹水的生成。血管生成拟态(Vasculogenic Mimicry,VM)是近年来提出的全新肿瘤血管新生模式,可能与传统内皮细胞参与的肿瘤血管新生共同促进恶性腹水的生成。既往多数研究关注在华蟾素对内皮细胞参与的肿瘤血管新生的影响,鲜有研究探究华蟾素对VM形成的影响。研究目的临床部分:明确华蟾素注射液腹腔灌注治疗对于结肠癌这一单一病种来源的恶性腹水的疗效及该治疗方法对应的优效人群特征,以期为华蟾素注射液腹腔灌注治疗结肠癌恶性腹水提供更为个体化的临床指导。实验部分:由临床现象探索内在机制。以VM为新切入点,通过体内、体外实验观察华蟾素注射液对结肠癌HCT116细胞VM形成的影响及作用机制,从而更为全面地从肿瘤血管新生角度阐述华蟾素注射液腹腔灌注抑制结肠癌恶性腹水的作用机制。研究方法临床部分:采用单臂回顾性研究方法,收集2010年1月1日~2020年12月31日于北京中医药大学东方医院肿瘤科行华蟾素注射液腹腔灌注治疗的结肠癌恶性腹水的患者临床资料,从腹水量控制率、腹水质改善率、KPS评分改善情况及患者生存期方面进行疗效评价,同时评价安全性。进一步对比不同因素(如肿瘤原发病特点、转移情况、整体及局部中医辨证分型、合并全身治疗等)对疗效的影响,从中筛选优效病例,总结优效人群特征。实验部分:(1)采用结肠癌HCT116细胞腹腔+脾脏原位接种法建立BALB/C裸鼠结肠癌血性腹水模型;观察造模前后及华蟾素注射液干预前后裸鼠一般体征、体重、腹围、腹水量、腹水红细胞数量及腹腔转移瘤瘤重等。(2)采用CoCl2化学诱导建立结肠癌HCT116细胞体外缺氧模型;采用CCK-8实验、细胞划痕实验、Transwell实验检测缺氧微环境及华蟾素注射液对结肠癌HCT116细胞增殖、迁移及侵袭能力的影响。(3)采用Matrigel基质胶细胞三维培养建立结肠癌HCT116细胞体外VM模型;通过PAS-CD31组织化学与免疫组化双染法显示结肠癌HCT116细胞体内VM的形成;显微镜下计数VM形成数目,观察缺氧微环境及华蟾素注射液对结肠癌HCT116细胞体内、体外VM形成的影响。(4)采用RT-qPCR、Western-blot实验检测缺氧微环境及华蟾素注射液对结肠癌 HCT116 细胞 VM 形成相关靶点 HIF-1α、VEGF、MMP2、MMP9、VE-cadherin mRNA及蛋白表达的影响。研究结果临床部分:(1)腹水量疗效评价:研究共纳入135例患者。灌注后腹围较灌注前显着减小(P<0.01);完全缓解2例,部分缓解25例,稳定56例,合计有效83例,无效52例,总有效率61.5%。(2)腹水质疗效评价:灌注后腹水红细胞数、腹水肿瘤标记物、腹水乳酸脱氢酶水平较灌注前显着下降(P<0.01);腹水红细胞较治疗前下降≥25%者94例,总有效率74.0%;腹水肿瘤标记物较灌注前下降≥25%者70例,总有效率55.1%,其中CEA、CA199、CA724水平下降显着,铁蛋白水平较灌注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腹水乳酸脱氢酶较治疗前下降≥25%者50例,总有效率39.4%。(3)KPS评分疗效评价:灌注后KPS评分较灌注前显着提高(P<0.01);较治疗前提高者41例,较治疗前稳定者82例,较治疗前减少者12例。(4)生存情况疗效评价:纳入患者截至末次随访,仍存活者2例,腹水生存期为1~31个月,平均腹水生存期5.66±4.59个月,中位腹水生存期4.00个月;腹水1年生存率为9.6%,2年生存率为3.7%,未见大于3年生存者。(5)安全性评价:出现不良反应者27例,占比20.0%,主要不良反应为腹痛(10例)、发热(11例)、恶心呕吐(3例)、腹泻(3例),多可耐受或对症治疗后可较快缓解,为1级轻度不良反应。未见由药物引起的骨髓抑制、肝、肾功能异常及心电图改变,未见腹腔感染、肠梗阻、消化道出血等严重并发症,安全性良好。(6)短期疗效优效人群特征分析:对于男性、有饮酒史、左半结肠、灌注前血液NLR≤2.81、初诊即诊断恶性腹水、血性腹水、全身辨证含瘀毒证,全身辨证非肝肾阴虚证、局部辨证为湿热毒证及合并全身中医治疗患者的腹水量控制方面疗效更好,其中结肠癌位置、腹水性质、合并全身中医治疗是影响腹水量控制率的独立预后因素;对于有饮酒史、无肝转移、有腹腔淋巴结转移、无胆红素升高、血性腹水、局部辨证为湿热毒证及合并全身中医治疗患者的腹水颜色改善方面疗效更好,其中肝转移、胆红素升高、腹水性质、局部辨证为影响腹水颜色改善率的独立预后因素。(7)长期疗效优效人群特征分析:有家族史、左半结肠、无肝转移、无脑转移、转移部位≤2个、灌注前无血中乳酸脱氢酶升高、初诊即诊断恶性腹水、全身辨证非肝肾阴虚证、无不良反应及腹水量得到控制的患者腹水生存期更长,但与外部研究结果对比生存期未见明显延长。实验部分:(1)结肠癌HCT116细胞腹腔+脾脏原位接种可建立较为稳定的BALB/C裸鼠结肠癌血性腹水模型;Matrigel基质胶细胞三维培养可建立结肠癌HCT116细胞体外VM模型。(2)华蟾素注射液腹腔注射可抑制结肠癌血性腹水的生成、降低腹水中红细胞数目,抑制结肠癌腹腔转移瘤的生成。(3)缺氧微环境可促进结肠癌HCT116细胞迁移、侵袭,增强体外VM的形成能力。(4)华蟾素注射液可逆转缺氧对HCT116细胞造成的不良影响,抑制其增殖、迁移、侵袭及体内、体外VM的形成。(5)缺氧微环境可上调HCT116细胞HIF-1α、VEGF、MMP2、MMP9、VE-cadherin mRNA及蛋白的表达,华蟾素注射液干预后可抑制HIF-1α、VEGF、MMP2、VE-cadherinmRNA及蛋白表达,对MMP9 mRNA及蛋白未见显着影响。研究结论临床部分:(1)华蟾素注射液腹腔灌注可有效抑制结肠癌恶性腹水的产生,延缓病情进展,降低腹水中的红细胞数量,提高KPS评分,改善患者生活质量,安全性良好;(2)左半结肠癌、无肝转移、无胆红素升高、血性腹水、局部辨证为湿热毒证及合并全身中医治疗的患者是华蟾素注射液腹腔灌注治疗的优效人群,通过人群特征初步筛选后用药可提高临床疗效。实验研究:华蟾素注射液腹腔灌注抑制结肠癌血性腹水的机制,可能与其逆转肿瘤缺氧微环境,下调HIF-1α、VEGF、MMP2、VE-cadherin mRNA及蛋白的表达从而抑制结肠癌细胞体内、体外VM的形成,同时抑制结肠癌细胞增殖、迁移及腹腔侵袭有关。
刘柳红[3](2021)在《白杨素对大鼠胺碘酮外渗性皮肤损伤影响的实验研究》文中指出目的:通过在SD大鼠皮下注射胺碘酮注射液建立外渗性皮肤损伤模型,观察白杨素对胺碘酮外渗性损伤的干预效果;从组织病理学、细胞生物学方面探讨白杨素对胺碘酮外渗造成组织损伤的影响,将基础医学融入到护理工作中,为临床输液外渗的护理工作提供实验依据。方法:1.大鼠胺碘酮外渗模型的制备:将SD大鼠随机分成4组:5%GS阴性对照组、12.5%低浓度胺碘酮组、25%中浓度胺碘酮组、50%高浓度胺碘酮组。分别在皮下注射0.5ml的5%GS、12.5mg/ml胺碘酮、25mg/ml胺碘酮、50mg/ml胺碘酮,建立液体外渗模型。通过动态性观察大鼠注射部位皮肤形态变化、计算损伤面积和对损伤程度评分以及病理组织学改变,分析胺碘酮外渗是否损伤皮肤,并为下一步研究的损伤模型选择合适浓度。通过采集第0、3、7天的图像及损伤面积、采集各组大鼠第0、7天注射部位周围组织做HE染色观察组织病理学变化明确胺碘酮外渗是否会造成皮肤损伤并选择合适的造模浓度。2.白杨素对胺碘酮外渗性皮肤损伤的影响:根据在造模实验中确定的浓度建立45只大鼠胺碘酮外渗性损伤模型。随机分成空白对照组、10%DMSO溶剂对照组、低浓度白杨素组(10mg/ml)、中浓度白杨素组(20mg/ml)、高浓度白杨素组(40mg/ml)。在造模后30分钟内开始局部给药,连续7天,以造模当日为第0天,在给药第0、3、7、10天动态观察创面,拍照记录皮损部位图像,计算面积并采集皮损部位组织检测。动态性观察损伤面积和组织病理学结果分析白杨素对胺碘酮外渗性损伤的修复是否有促进作用;通过ELISA法检测促炎性因子IL-6、TNF-α水平,分析白杨素对创面炎症的影响;通过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检测伤口组织成纤维细胞因子(b FGF)蛋白表达水平分析,白杨素与成纤维细胞的影响,进一步探讨其机制。结果:1.在注射溶液半小时后,各组均出现了不同程度的皮肤损伤变化,损伤发生率为100%,在第3d、7d,中、高浓度组损伤评分为2分的占比明显高于5%GS阴性对照组、低浓度胺碘酮组,各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皮下注射溶液半小时后、3d、7d,各组大鼠均出现损伤,其中损伤面积最大的是高浓度胺碘酮组,低、中、高浓度胺碘酮组与5%GS阴性对照组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皮下注射溶液半小时后皮肤组织结构都发生了病理改变,在第7d,5%GS阴性对照组皮肤组织结构正常,中、高浓度胺碘酮组真皮层明显可见炎性细胞浸润。2.在胺碘酮溶液外渗后,各组注射部位组织中IL-6、TNF-α迅速上升,在第3天达到峰值后下降。在干预第3、7、10天,高浓度白杨素组损伤面积明显低于空白对照组、10%DMSO溶剂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白杨素干预组的组织学改变轻于空白对照组和10%DMSO溶剂组;在干预后各时间点,中、高浓度白杨素组的IL-6、TNF-α水平低于空白对照组和溶剂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各时间点,中、高浓度白杨素组的b FGF蛋白表达高于空白对照组和溶剂组,且随着浓度的递增,表达水平也随之递增,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胺碘酮外渗会造成皮肤组织形态发生改变,引起皮肤损伤,浓度越高,损伤程度越大。2.白杨素早期干预能减轻胺碘酮外渗创面的损伤程度,减少组织炎性细胞的浸润,通过抑制TNF-α、IL-6的过度分泌而控制创面炎症反应;在早期能刺激组织分泌b FGF,促进成纤维细胞增殖并合成胶原,促进肉芽组织的生成,进而促进创面愈合。
刘维海,常青[4](2020)在《药物外渗的原因分析及处理措施》文中研究表明通过临床输液实践和药物外渗文献实例,总结药物外渗的原因,以避免在治疗疾病过程中对患者机体造成一定的损伤,并准确判断外渗的发生;根据不同药物引起外渗的表现和处理方式来进行治疗药物和治疗措施的选择,进一步提高临床实践操作和处理药物外渗的能力,更好地为患者服务。
唐紫薇[5](2020)在《复方苦参注射液联合顺铂腹腔灌注治疗恶性腹腔积液的Meta分析》文中提出目的:探究复方苦参注射液联合顺铂腹腔灌注治疗恶性腹腔积液的疗效及安全性,分析复方苦参注射液与顺铂联合应用的临床价值,为中药注射液辅助化疗治疗恶性腹腔积液在减轻不良反应、优化治疗效果的评价研究等方面提供循证医学证据。方法:全面检索中英文数据库,包括万方数据库、维普中文期刊数据库、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服务系统、中国知网数据库及The Cochrane Library、Embase及Pub Med等数据库中有关的临床随机对照研究文献。根据纳入标准和排除标准进行严格文献筛选,采用偏倚风险评估工具进行文献质量评价,提取所纳入文献中的有效率、生活质量状况、毒副反应、免疫功能等结局指标数据,利用Stata15.1软件对数据进行异质性检验及各项结局指标的Meta分析。结果:研究共纳入17项RCT研究,共1382例患者,其中治疗组690例,对照组692例,对各结局指标进行分析评价,结果如下:(1)主要结局指标有效率比较结果表明,复方苦参注射液联合顺铂提高有效率更为明显[OR=3.43,95%CI(2.68,4.39)],较顺铂组更具优势,亚组分析所示药物剂量[OR=3.43,95%CI(2.68,4.39)],疗程[OR=3.43,95%CI(2.68,4.39)],表明该优势未受不同药物剂量及疗程的影响而发生变化;(2)9项研究对生活质量状况进行评价,分析结果表明复方苦参注射液可以显着改善患者生活质量[OR=3.91,95%CI(2.75,5.54)],提高KPS评分[WMD=10.97,95%CI(9.09,12.85)];(3)毒副反应指标中的所纳入文献,8项对骨髓抑制进行报道的研究,复方苦参注射液组骨髓抑制发生率低于单药顺铂组[OR=0.40,95%CI(0.28,0.57)];10项研究报告恶心呕吐结果,复方苦参注射液组恶心呕吐发生率明显低于单药顺铂组[OR=0.34,95%CI(0.24,0.48)],亚组分析显示:药物剂量[OR=0.34,95%CI(0.24,0.48)]、疗程[OR=0.33,95%CI(0.22,0.49)];3项研究对腹痛腹泻情况进行报道,复方苦参注射液可减少腹痛腹泻发生[OR=0.25,95%CI(0.11,0.56)];4项研究报告发热乏力情况,复方苦参注射液可减少发热乏力发生[OR=0.41,95%CI(0.22,0.78)];4项研究报道了肝肾功能损伤情况,复方苦参注射液组肝肾功能损伤低于单药顺铂组[OR=0.51,95%CI(0.30,0.86)];(4)5项研究对免疫指标进行报道,免疫细胞计数:CD3+[WMD=6.59,95%CI(2.29,10.89)]、CD4+[WMD=7.03,95%CI(3.39,10.67)],CD4+/CD8+比值[WMD=0.33,95%CI(0.12,0.54)],可见复方苦参注射液联合顺铂在改善恶性腹腔积液患者免疫功能方面,较单纯顺铂更具有优势,且不受药物剂量及疗程的影响,一定程度上可能提高免疫力。结论:(1)复方苦参注射液可有效提高恶性腹腔积液治疗有效率、改善患者生活质量,且疗效不受药物剂量及疗程影响。(2)复方苦参注射液在有效减少骨髓抑制、恶心呕吐、腹痛腹泻、发热乏力发生,降低肝肾功能损伤方面均具有明显优势。
王煜[6](2019)在《中药湿热敷预防外周静脉输液10%氯化钾溶液引起局部疼痛感的临床研究》文中指出目的观察中药(大黄、芒硝)湿热敷预防外周静脉输液含有10%氯化钾药物引起局部疼痛的可行性,为提高外周静脉输液舒适度提供一种安全有效的中医护理技术手段。方法采用文献回顾法、专家小组会议首先验证中药湿热敷经验方的有效性等。并且采用头脑风暴法对中药湿热敷操作流程进行优化与规范化。进一步采用随机对照,根据纳入、排除标准选取2018年9月2019年2月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曙光医院普外科、肝胆外科、胃肠外科患者外周留置静脉留置针且静脉输液含有10%氯化钾药物首次发生疼痛的患者。分为三组:(大黄芒硝)中药湿热敷组(试验组)、单纯(热纱布)湿热敷组(对照组)和空白对照组。对于纳入标准的患者进行调研与观察,记录患者的一般资料,以了解患者的一般情况、血管条件等情况。大黄芒硝中药湿热敷组予以常规护理+中药湿热敷的方式,在输液含钾离子同时予以大黄芒硝中药湿热敷30min,干预2次,每天1次。对照组予以常规护理+单纯湿热敷的方式,在输液含钾离子同时予以单纯(热纱布)湿热敷30min,干预2次,每天1次。空白对照组予以常规护理。三组患者分别记录首次疼痛、第一次干预结束后及输液后、第二次干预结束后及输液后的疼痛评分,并观察患者有无拔针要求、输液依从性、患者生命体征(血压及心率)、满意度。结果1中药湿热敷经验方确定为大黄5g,芒硝20g,蜂蜜水100ml。2优化并确立了中药湿热敷操作流程。3主要指标3.1疼痛比较应用数字评估法结合脸谱评估法,结果显示:外周静脉输液含有10%氯化钾溶液引起的疼痛均表现为轻度中度疼痛,落实预防措施后,仍会出现疼痛,但疼痛感明显比首次未预防时下降,中药湿热敷组和单纯湿热敷组已经陆续出现无疼痛发生的患者,第一天干预后(或30’)未发生疼痛分别为空白对照组0%,对照组4.8%,试验组7.1%;第一天输液结束后未发生疼痛分别为空白对照组0%,对照组7.1%,试验组16.7%;第二天干预后(或30’)未发生疼痛分别为空白对照组0%,对照组0.8%,试验组9.5%;第二天输液结束后未发生疼痛分别为空白对照组0%,对照组7.1%,试验组31.0%。第一天干预后及输液后、第二天干预后及输液后疼痛评分,三组之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且P=0.000(P<0.01)有明显差异,且中药湿热敷优于其他两组。3.2患者是否要求拔针重置的比较患者对于拔针的需求不同,但在第一天干预后(或30’)(P=0.002<0.01)及到输液结束(P=0.046<0.05)这一期间三组拔针需求差异有统计学意义。通过多重两两之间比较中药湿热敷组及单纯湿热敷均优于空白对照组(P<0.05),但中药湿热敷组与单纯湿热敷组之间无差异性(P>0.05)。3.3患者输液依从性之间的比较通过三组Nemenyi法两两比较结果显示:无论第一天干预后、输液结束后;第二天干预后、输液结束后哪一个阶段进行依从性的测试,中药湿热敷与空白组、单纯湿热敷与空白组均有统计学差异(P=0.000<0.05),然而中药湿热敷组与单纯湿热敷组之间比较无统计学差异。3.4患者心率、血压变化的比较(1)疼痛影响心率波动变化较明显,轻度疼痛(13分)组之间的心率及血压变化无差异性,重度疼痛(46分)组之间的心率及血压变化无差异性。(2)干预后与干预前三组患者在心率、收缩压、舒张压变化在统计学意义上无明显差异,说明无论干预与否,三组在心率及血压方面效果均等。3.5患者满意度间的比较(1)正向、反向总分进行三组Nemenyi法两两之间多重比较,空白对照组与单纯湿热敷组和中药湿热敷组均有显着差异性(P=0.000<0.01),并且单纯湿热敷组与中药湿热敷组之间同样具有显着差异性。且中药湿热敷的正向分值均高于其他两组,负向分值均低于其他两组。单纯湿热敷的正向分值高于空白对照组,负向分值低于空白对照组。(2)单一条目进行非参数检验,结果显示患者分别在条目49、1120均有显着统计学差异(P<0.01),在条目10有统计学差异(P<0.05),在条目13中没有差异性(P>0.05)。结论1中药湿热敷对于个体有差异性,不能达到100%预防疼痛的目的,但能够降低外周静脉输液含有10%氯化钾溶液引起的输液性局部疼痛感。2外周静脉输液含有10%氯化钾溶液引起的输液性局部疼痛感以轻中度疼痛为主,且中度疼痛能够引起心率明显波动。3中药湿热敷安全有效,满意度、接受度都是比较好的,值得推广。
廖伟华[7](2016)在《CT增强扫描中对比剂外渗的预防及护理进展》文中研究表明对CT增强扫描中对比剂外渗的原因进行分析,综述对比剂外渗的预防措施及护理研究进展。
苏仁玲[8](2014)在《门诊输液渗漏的护理方法研究进展》文中指出针对门诊输液渗漏现象的普遍存在,就目前报道的护理方法做了总结;还阐述了各种护理方法的特点和禁忌;当临床上发生液体渗漏时,要根据渗漏药物的性质、渗漏时间及患者局部反应的不同,采取相应的护理方法。应对输液渗漏的主要护理方法有冷热敷、封闭疗法和拮抗剂的使用、西药湿敷、食材和中药外敷、药膏和贴剂的应用、照射疗法及其他方法的联合使用等。
杨丽娜[9](2014)在《雷公藤制剂的指纹图谱与抗炎细胞药效学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雷公藤制剂广泛用于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肾病综合征、系统性红斑狼疮等自身免疫性疾病,疗效确切。但其临床应用不良反应高发,不同厂家制剂疗效和不良反应存在较大差异,如何使其临床应用安全有效是雷公藤研究的热点及难点。鉴于雷公藤成分和结构的复杂性,目前仅对雷公藤内酯醇或雷公藤内酯甲进行控制,缺乏完善的质量控制标准。本文建立了8个不同厂家雷公藤制剂的高效液相指纹图谱,以脂多糖诱导的RAW264.7细胞为药效模型,进行不同厂家雷公藤制剂的抗炎作用研究,初步考察了雷公藤制剂指纹图谱与抗炎活性之间的谱效关系。为了使指纹图谱更好的表征雷公藤制剂的特征信息,本课题采用高效液相色谱分析方法,以共有特征峰的峰面积和分离度为指标,对雷公藤制剂的提取纯化条件进行考察。通过对提取溶剂、提取时间、固相萃取柱种类、洗脱溶剂、洗脱体积依次进行选择,初步确定雷公藤制剂提取物制备工艺为:乙酸乙酯作为提取溶剂,超声10min进行提取,中性氧化铝柱作为纯化柱,以10mL乙酸乙酯洗脱并收集。对制备的雷公藤制剂提取物进行高效液相分析,对色谱条件(包括色谱柱、流动相、检测波长、洗脱梯度等)进行了优化,完成了系统的方法学考察,建立了8个不同厂家雷公藤制剂的高效液相指纹图谱。运用“中药色潜指纹图谱相似度评价系统2004A版”软件处理,生成对照指纹图谱,确定了11个共有特征峰。对8个厂家样品指纹图谱进行相似度分析,结果表明,不同厂家雷公藤制剂之间的相似度相差较大,说明厂家间产品差异大,推测是药材来源不同以及生产工艺存在差异。采用1μg·mL-1的脂多糖刺激RAW264.7细胞建立体外细胞炎症模型,以肿瘤坏死因子-α、白介素-6和一氧化氮含量为指标,对8个厂家雷公藤制剂提取物进行药效学评价。结果发现,不同厂家雷公藤制剂提取物的抗炎活性存在显着差异,抗炎作用强弱与雷公藤制剂提取物的浓度之间呈现一定的剂量依赖关系。最后,采用多元线性回归分析中的偏最小二乘法,将指纹图谱中共有峰的峰面积数据与雷公藤制剂提取物的抗炎作用结果进行回归分析,得到4个能够表征雷公藤制剂提取物抗炎活性的多元线性回归方程(1)Y=一0.052X1-0.078X2-0.060X3-0.046X4-0.027X5+0.002X6-0.055X7-0.050X8-0.106X9-O.048X10-0.164X11;(2)Y=0.071X1.0.028X2-0.033X3-0.004X4-0.012X5-0.018X6-0.039X7-0.058X8-0.173X9-0.148X10-0.230X11;(3)Y=一0.030X1-O.058X2-0.056X3-0.046X4-0.042X5-0.025X6O.065X7-0.060X8-0.116X9-0.047X10-0.144X11;(4)Y=.0.012X1-0.024X2+0.050X3+0.052X4-0.162X5-0.220X6-0.120X7-0.045X8-0.138X9-0.093X10+0.004X11。
王玲,杨璇,李青[10](2013)在《中西药结合治疗静脉输液外渗的临床观察》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探讨自制中药与喜辽妥交替使用治疗静脉输液外渗的临床疗效。方法:因输入高浓度刺激性药液外渗引起局部损害的患者30例,随机分成A组(自制中药治疗)、B组(喜辽妥治疗)、C组(喜辽妥与中药交替使用)3组,3组疗效对照比较。结果:A组较B组有优势,C组较另两组有着显着优势。结论:自制中药与喜辽妥交替使用是治疗静脉输液外渗引起的局部损害理想治疗方法。
二、中药外敷用于静脉注射外渗的探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中药外敷用于静脉注射外渗的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1)双香藤芷贴治疗化疗性静脉炎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前言 |
1.临床资料 |
1.1 病例来源 |
1.2 诊断标准 |
1.3 纳排标准 |
1.4 剔除标准 |
1.5 退出标准: |
1.6 病例的脱落与处理 |
1.7 质量控制 |
2.研究方法 |
2.1 治疗药物与方法 |
2.2 观察指标 |
2.3 评价标准 |
2.4 数据统计与处理 |
3.研究结论 |
3.1 一般情况分析 |
3.2 疗效分析 |
3.3 安全性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综述 化疗性静脉炎中医药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 |
(2)华蟾素注射液治疗结肠癌腹水的优效人群分析及对VM的作用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符号说明 |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
综述一 恶性腹水的中西医研究进展 |
1. 恶性腹水的西医研究进展 |
1.1 恶性腹水的形成机制 |
1.2 恶性腹水的西医诊断 |
1.3 恶性腹水的西医治疗 |
2. 恶性腹水的中医研究进展 |
2.1 恶性腹水的中医病因病机 |
2.2 恶性腹水的中医辨证 |
2.3 恶性腹水的中医治疗 |
3. 结语 |
参考文献 |
综述二 血管生成拟态(VM)在结肠癌中的研究进展 |
1. 结肠癌VM的发现及生物学特性 |
2. VM的形成机制 |
2.1 肿瘤缺氧微环境与VM |
2.2 肿瘤干细胞与VM |
2.3 上皮间质转化与VM |
2.4 促血管生成相关因子与VM |
2.5 VM形成相关信号通路 |
3. VM与结肠癌不良预后的相关性 |
4. VM与结肠癌的治疗 |
5. 结语 |
参考文献 |
综述三 华蟾素注射液干预肿瘤血管生成作用的研究进展 |
1. 肿瘤血管生成的病理机制 |
2. 华蟾素注射液的主要化学成分及其抗肿瘤作用 |
3. 华蟾素注射液干预肿瘤血管生成的机制 |
3.1 VEGF/VEGFR通路抑制作用 |
3.2 MMPs/TIMPs通路抑制作用 |
3.3 肿瘤血管内皮细胞诱导凋亡作用 |
3.4 其他潜在靶点 |
4. 结语 |
参考文献 |
前言 |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华蟾素注射液腹腔灌注治疗结肠癌恶性腹水的疗效评价及优效人群分析 |
1. 资料与方法 |
1.1 研究方法 |
1.2 研究对象 |
1.3 病例筛选方法 |
1.4 治疗方法 |
1.5 提取指标 |
1.6 疗效评价 |
1.7 安全性评价 |
1.8 统计方法 |
1.9 技术路线图 |
2. 研究结果 |
2.1 总体资料分析 |
2.2 疗效评价 |
2.3 安全性评价 |
2.4 优效人群特征筛选 |
3. 讨论 |
3.1 结肠癌恶性腹水的治疗现状 |
3.2 优效人群研究的必要性 |
3.3 华蟾素注射液治疗结肠癌恶性腹水的潜在机制 |
参考文献 |
第三部分 实验研究 基于血管生成拟态(VM)研究华蟾素注射液抑制结肠癌血性腹水的机制 |
实验一: 华蟾素注射液抑制裸鼠结肠癌血性腹水生成的研究 |
1. 实验材料 |
2. 实验方法 |
3. 实验结果 |
4. 讨论 |
实验二: 华蟾素注射液体外抑制结肠癌细胞增殖、迁移、侵袭的研究 |
1. 实验材料 |
2. 实验方法 |
3. 实验结果 |
4. 讨论 |
实验三: 华蟾素注射液体内、体外抑制结肠癌细胞VM形成的研究 |
1. 实验材料 |
2. 实验方法 |
3. 实验结果 |
4. 讨论 |
实验四: 华蟾素注射液抑制结肠癌VM形成的机制研究 |
1. 实验材料 |
2. 实验方法 |
3. 实验结果 |
4. 讨论 |
参考文献 |
结语 |
1. 研究结论 |
2. 研究创新性 |
3. 不足与展望 |
附录 |
致谢 |
个人简历 |
(3)白杨素对大鼠胺碘酮外渗性皮肤损伤影响的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外渗的概念及流行病学 |
1.1.2 胺碘酮外渗性损伤及现状 |
1.1.3 胺碘酮外渗性损伤机制 |
1.1.4 胺碘酮外渗的护理 |
1.1.5 白杨素的研究现状 |
1.1.6 白杨素在既往研究中的用法、用量 |
1.2 研究目的 |
1.3 研究内容 |
1.4 研究意义 |
第二章 胺碘酮外渗致大鼠皮肤损伤模型的建立 |
2.1 前言 |
2.2 实验材料 |
2.2.1 实验动物 |
2.2.2 实验主要药品和试剂 |
2.2.3 实验主要仪器和用品 |
2.2.4 实验试剂配制 |
2.3 实验方法 |
2.3.1 大鼠损伤模型的制备 |
2.3.2 肉眼观察损伤区域局部表现 |
2.3.3 损伤区域面积 |
2.3.4 损伤部位周围组织取材和组织病理切片制作 |
2.3.5 切片脱蜡石蜡切片 |
2.3.6 苏木精-伊红染色 |
2.3.7 统计学方法 |
2.4 结果 |
2.4.1 局部组织损伤程度肉眼观察 |
2.4.2 局部组织损伤面积 |
2.4.3 注射部位组织镜下病理观察 |
2.5 讨论 |
2.5.1 胺碘酮外渗在大鼠模型上的特点和造模浓度的选择 |
2.5.2 胺碘酮外渗致皮肤损伤的机制探讨 |
2.6 小结 |
第三章 白杨素对胺碘酮外渗致大鼠皮肤损伤的影响 |
3.1 前言 |
3.2 实验材料 |
3.2.1 实验动物 |
3.2.2 主要药品和试剂 |
3.2.3 实验主要仪器和用品 |
3.3 实验方法 |
3.3.1 实验中药品及溶液配制 |
3.3.2 胺碘酮外渗性损伤模型的构建和分组 |
3.3.3 给药方法 |
3.3.4 外渗损伤部位局部变化 |
3.3.5 采集外渗损伤部位的图像并计算损伤面积 |
3.3.6 伤口组织取材、病理切片制做和观察 |
3.3.7 切片脱蜡 |
3.3.8 HE染色 |
3.3.9 用ELASE测各组创面组织IL-6、TNF-α含量 |
3.3.10 石蜡切片免疫组化染色 |
3.3.11 统计学方法 |
3.4 实验结果 |
3.4.1 损伤创面的形态、面积变化 |
3.4.2 各组组织病理学观察 |
3.4.3 各组创面组织IL-6、TNF-α水平 |
3.4.4 各组创面组织b FGF的表达 |
3.5 讨论 |
3.5.1 白杨素对胺碘酮外渗区域创面的影响 |
3.5.2 白杨素对胺碘酮外渗区域皮肤组织炎性因子的影响 |
3.5.3 白杨素对胺碘酮外渗区域皮肤组织b FGF的影响 |
3.5.4 本研究对临床护理工作的意义 |
3.6 小结 |
第四章 结论与展望 |
4.1 结论 |
4.2 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中英文缩略词 |
致谢 |
攻读硕士期间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成果 |
(4)药物外渗的原因分析及处理措施(论文提纲范文)
1 引起药物外渗的原因 |
1.1 药物因素 |
1.1.1 高渗透压性药物: |
1.1.2 血管收缩性药物: |
1.1.3 血管刺激性药物: |
1.2 患者因素 |
1.3 输液操作因素 |
2 发生药物外渗的治疗和护理 |
2.1 化疗药外渗的治疗和护理 |
2.1.1化疗药外渗治疗流程: |
2.1.2主要处理措施: |
2.1.3 其他注意事项: |
2.2 造影剂外渗的治疗 |
2.2.1 治疗药物: |
2.2.2 治疗注意: |
2.3 其他药物外渗的治疗 |
2.3.1 治疗药物: |
2.3.2 治疗注意事项: |
2.4 中医药治疗方法 |
2.5 其他方法 |
(5)复方苦参注射液联合顺铂腹腔灌注治疗恶性腹腔积液的Meta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中英文缩略词表 |
引言 |
一、资料与方法 |
1 研究背景及目的 |
2 研究方法 |
2.1 纳入标准 |
2.2 排除标准 |
2.3 检索策略 |
2.4 文献筛选及资料提取 |
2.5 文献质量评价 |
2.6 统计分析方法 |
二、研究结果 |
1 文献筛选 |
2 纳入文献特征 |
3 文献质量评价 |
4 Meta分析结果 |
4.1 有效率 |
4.2 生活质量状况 |
4.3 毒副反应 |
4.4 免疫指标 |
5 小结 |
三、讨论 |
1 复方苦参注射液治疗MA的疗效评价 |
2 MA的中西医发病机制 |
3 复方苦参注射液的中医药切入点及优势 |
4 本研究结论的局限性或偏倚性 |
5 本研究的创新点及特色 |
结论 |
问题与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文献综述 恶性腹水的中医治疗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附录 在读期间公开发表的学术论文、专着及科研成果 |
(6)中药湿热敷预防外周静脉输液10%氯化钾溶液引起局部疼痛感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中英文缩略词表 |
引言 |
第一部分 文献回顾及技术路线 |
1 相关概念定义 |
1.1 局部疼痛感的操作性定义 |
1.2 中药湿热敷的定义及适用范围 |
2 文献回顾 |
2.1 外周静脉输液引起局部疼痛的发生机制及其相关因素 |
2.2 静脉输液10%氯化钾的必要性及输注含有10%氯化钾溶液引起疼痛的产生机制 |
2.3 中西医干预静脉输液引起疼痛的临床护理方法 |
2.4 中医护理技术在静脉输液引起疼痛干预中的优势 |
2.5 文献回顾总结 |
3 研究目的 |
4 技术路线 |
第二部分 中药湿热敷经验方的验证 |
1 经验方来源 |
2 研究目的 |
3 研究方法 |
3.1 文献查阅法 |
3.2 专家小组会议 |
4 研究结果 |
4.1 文献查阅结果 |
4.2 小组讨论结果分析 |
5 研究结论 |
第三部分 中药湿热敷在外周静脉输液引起局部疼痛中应用的护理操作流程优化 |
1 研究目的 |
2 研究方法 |
2.1 头脑风暴人员纳入 |
2.2 头脑风暴内容 |
2.3 头脑风暴讨论议程 |
3 研究结果 |
4 研究结论 |
第四部分 中药湿热敷预防外周静脉输液引起局部疼痛的临床研究 |
1 研究目的 |
2 研究方法 |
2.1 研究设计 |
2.2 研究对象 |
2.3 干预方法 |
2.4 研究工具与指标 |
2.5 资料收集方法 |
2.6 数据统计与分析 |
2.7 质量控制 |
2.8 伦理保护的措施 |
3 结果 |
3.1 三组患者一般资料均衡性检验 |
3.2 三组患者临床研究结果 |
4 分析与讨论 |
4.1 中药湿热敷的作用机制 |
4.2 中药湿热敷预防外周静脉输液含有10%氯化钾溶液引起局部疼痛的作用 |
4.3 中药湿热敷对疼痛引起心率血压变化的间接影响 |
4.4 中药湿热敷改善患者输液依从性的影响 |
4.5 中药湿热敷组患者的满意度 |
4.6 中药湿热敷实施过程中的注意事项 |
4.7 中医适宜技术应用前景展望 |
第五部分 总结 |
1 本研究的结论 |
2 创新性、局限性与展望 |
2.1 创新性 |
2.2 局限性 |
2.3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一 文献综述(全文) 药物引起静脉局部疼痛感的临床应用研究探讨 |
参考文献 |
附录二 在校期间发表学术论文(全文) |
附录三 在校期间发表论文情况及参加学术会议情况 |
附录四 静脉输液治疗常见特殊药物 |
附录五 调查问卷 |
附录六 伦理审查审批件 |
附录七 知情同意书 |
(7)CT增强扫描中对比剂外渗的预防及护理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CT增强扫描临床应用现状及对比剂外渗原因分析 |
1.1 对比剂应用情况 |
1.2 对比剂外渗原因 |
1.2.2 对比剂注射速率过快 |
1.2.3 操作人员处理不当 |
1.2.4 疾病因素 |
2 对比剂外渗的预防、护理及发展趋向 |
2.1 对比剂外渗的预防 |
2.1.1 穿刺前的护理 |
2.1.2 心理护理 |
2.1.3 改革注射对比剂工具 |
2.1.4 合理选择穿刺部位 |
2.1.5 提高穿刺技巧 |
2.1.6 合理选择与应用对比剂, 加强观察及采用试推法 |
2.2 对比剂外渗后的护理措施 |
2.2.1 对比剂外渗分度 |
2.2.2 对比剂外渗处理常规 |
2.2.3 轻度渗出 |
2.2.4 中等量渗出病人处理 |
2.2.5 大量渗出的病人处理 |
2.3 对比剂的发展趋向 |
3 小结 |
(8)门诊输液渗漏的护理方法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常用的护理方法 |
1.1 物理方法 |
1.1.1 冷敷。 |
1.1.2 热敷。 |
1.2 封闭疗法和拮抗剂的使用 |
1.3 西药湿敷 |
1.3.1 乙醇湿敷。 |
1.3.2 硫酸镁湿热敷。 |
1.3.3 山莨菪碱湿敷。 |
1.3.4 芒硝外敷。 |
1.4 食材外敷 |
1.4.1 马铃薯外敷。 |
1.4.2 白萝卜外敷。 |
1.5 中药外敷 |
1.5.1 芦荟外敷。 |
1.5.2 金黄散外敷。 |
1.5.3 丹参液外敷。 |
1.6 药膏外敷 |
1.6.1 喜辽妥药膏。 |
1.6.2 湿润烧伤膏。 |
1.6.3 止痛消炎软膏。 |
1.7 贴剂 |
1.7.1 降温贴。 |
1.7.2 康惠尔透明贴。 |
1.8 照射疗法 |
1.9 其他 |
1.9.1 云南白药气雾剂。 |
1.9.2 吊钟花配合红砂糖外敷。 |
2 小结 |
(9)雷公藤制剂的指纹图谱与抗炎细胞药效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目录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第一章 雷公藤制剂HPLC指纹图谱研究 |
1 仪器与试药 |
1.1 仪器 |
1.2 药物与试剂 |
2 雷公藤制剂HPLC指纹图谱的建立 |
2.1 色谱条件的确定 |
2.2 供试品溶液的制备 |
2.3 方法学考察 |
2.4 HPLC指纹图谱的建立 |
2.5 HPLC指纹图谱的评价 |
3 讨论 |
4 结论 |
第二章 雷公藤制剂细胞药效学研究 |
1 仪器与试药 |
1.1 仪器 |
1.2 药物与试剂 |
1.3 细胞株 |
2 方法 |
2.1 主要试剂配制 |
2.2 小鼠单核巨噬细胞RAW264.7细胞的培养 |
2.3 细胞计数 |
2.4 有机溶剂毒性考察 |
2.5 给药时间的考察 |
2.6 CCK-8法测定细胞增殖 |
2.7 酶联免疫吸附法测定TNF-α、IL-6含量 |
2.8 硝酸还原酶法测定NO含量 |
2.9 统计学分析 |
3 结果 |
3.1 有机溶剂对细胞增殖的影响 |
3.2 给药时问对TNF-α、IL-6和NO生成的影响 |
3.3 雷公藤制剂提取物对细胞增殖的影响 |
3.4 雷公藤制剂提取物对TNF-α、IL-6和NO生成的影响 |
3.5 同一浓度雷公藤制剂提取物对TNF-α、IL-6和NO生成的影响 |
4 讨论 |
5 结论 |
第三章 雷公藤制剂抗炎活性谱效关系的研究 |
1 实验材料 |
2 偏最小二乘法 |
2.1 偏最小二乘法概述 |
2.2 偏最小二乘法原理与算法 |
3 结果 |
3.1 雷公藤制剂HPLC指纹图谱与IC_(50)值的相关分析 |
3.2 雷公藤制剂HPLC指纹图谱与与TNF-α值的相关分析 |
3.3 雷公藤制剂HPLC指纹图谱与与IL-6值的相关分析 |
3.4 雷公藤制剂HPLC指纹图谱与与NO值的相关分析 |
4 讨论 |
5 结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文献综述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历 |
(10)中西药结合治疗静脉输液外渗的临床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1.1 临床资料: |
1.2 方法 |
1.2.1 纳入排除标准: |
1.2.2 病例选择: |
1.2.3 研究方法: |
1.3 评价指标: |
1.3.1 药物渗出临床表现及分级0级: |
1.3.2 疗效观察标准治愈: |
1.4 统计学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4 结论 |
四、中药外敷用于静脉注射外渗的探讨(论文参考文献)
- [1]双香藤芷贴治疗化疗性静脉炎的临床研究[D]. 马娜. 山西中医药大学, 2021(09)
- [2]华蟾素注射液治疗结肠癌腹水的优效人群分析及对VM的作用机制研究[D]. 王一同.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1(01)
- [3]白杨素对大鼠胺碘酮外渗性皮肤损伤影响的实验研究[D]. 刘柳红. 广东药科大学, 2021(02)
- [4]药物外渗的原因分析及处理措施[J]. 刘维海,常青. 中国医院用药评价与分析, 2020(09)
- [5]复方苦参注射液联合顺铂腹腔灌注治疗恶性腹腔积液的Meta分析[D]. 唐紫薇. 成都中医药大学, 2020(02)
- [6]中药湿热敷预防外周静脉输液10%氯化钾溶液引起局部疼痛感的临床研究[D]. 王煜. 上海中医药大学, 2019(03)
- [7]CT增强扫描中对比剂外渗的预防及护理进展[J]. 廖伟华. 全科护理, 2016(17)
- [8]门诊输液渗漏的护理方法研究进展[J]. 苏仁玲. 医学理论与实践, 2014(24)
- [9]雷公藤制剂的指纹图谱与抗炎细胞药效学研究[D]. 杨丽娜. 福建中医药大学, 2014(09)
- [10]中西药结合治疗静脉输液外渗的临床观察[J]. 王玲,杨璇,李青. 内蒙古中医药, 2013(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