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浅谈体育教学的课堂管理(论文文献综述)
唐春雨[1](2021)在《体育游戏在小学体育教学中的应用效果研究 ——以重庆市大足区实验小学为例》文中认为针对目前体育游戏在小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对现阶段体育游戏在小学体育教学中的应用情况进行归纳和综述。从体育游戏在小学体育教学中的应用现状,应用价值与功能以及如何有效地将体育游戏应用于体育教学这几个方面进行分类总结和探究。在对前人的研究成果进行详细总结的基础上,对体育游戏在小学体育教学中的应用现状、应用价值与功能进行了简要地评析,并指出应该怎么做才能使体育游戏有效地应用于体育教学以及未来的研究趋势。本文以重庆市大足区实验小学四年级二班的学生和四年级三班的学生作为实验对象,进行一个学期的教学实验活动。本文主要采用了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实验法、逻辑分析法、数理统计法,在传统那种单一、枯燥的体育教学中融入体育游戏,使体育游戏在课的准备部分、基本部分和结束部分合理应用,进而探索体育游戏在体育教学中的应用对学生体质各项指标、体育学习态度、体育学习兴趣水平的影响。针对所测的各项体质指标成绩进行对比分析,对学生的体育学习兴趣和态度的调查问卷数据进行对比分析,经过大量统计得出结果,并根据研究结果提出建议,以期为该领域的进一步研究提供参考,为我国小学体育教学改革提供可参考的依据。研究结果:1.将体育游戏在小学体育教学中的应用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各项体质指标。根据小学生的身心发展的特点,并结合教学内容设计出新颖且合理的体育游戏,运用合理的方法,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积极参与。学生在体育游戏中感觉很愉快,会很认真地学习体育各个项目,从而提高体质指标各项成绩。通过实验后,实验班与对照班在身高、体重、肺活量、50米跑上所对应的P值均大于0.05,即在身高、体重、肺活量、50米跑方面实验班与对照班均没有显着性差异;通过实验后,实验班与对照班在坐位体前屈、一分钟跳绳、一分钟仰卧起坐上所对应的P值小于0.01,即通过实验后,实验班在坐位体前屈、一分钟跳绳、一分钟仰卧起坐方面与对照班存在显着性差异。实验班实验前后在身高、肺活量、50米跑、坐位体前屈、一分钟跳绳、一分钟仰卧起坐上所对应的P值均小于0.01,即在这些指标上实验前后均存在显着性差异;在体重上对应的P值大于0.05,即体重在实验前后没有显着性差异。对照班实验前后在身高、体重、肺活量、50米跑、坐位体前屈、一分钟跳绳、一分钟仰卧起坐上所对应的P值均小于0.01,即在这些指标上实验前后均存在显着性差异。2.将体育游戏在小学体育教学中的应用有利于提高学生的体育学习兴趣。这既能培养学生的体育学习兴趣又能使学生更好的掌握动作要领,学生在体育课堂中能够更好的理解动作要领,掌握体育动作技能,从而使学生对体育课更加感兴趣。通过实验后实验班与对照班在兴趣上对应的P值小于0.05,表明这两个班级在兴趣上存在显着的差异,即实验班在这个维度上的得分显着大于对照班,说明将体育游戏在小学体育教学中的使用,实验班学生的学习兴趣有所提高。实验班在实验前后所对应的P值大于0.05,说明实验后与实验前不存在显着性差异。对照班实验前后所对应的P值大于0.05,说明实验后与实验前不存在显着性差异。3.将体育游戏在小学体育教学中的应用有利于提高学生的体育学习态度。游戏在课堂中的应用使学生更积极地参加体育锻炼,使学生在课中与老师互动很多。通过实验后实验班与对照班在态度上对应的P值小于0.05,表明这两个班级在态度上存在显着的差异,即实验班在这个维度上的得分显着大于对照班,说明将体育游戏在小学体育教学中的使用,实验班学生的体育学习态度有很大的改善。实验班实验前后在态度上所对应的P值小于0.05,说明通过实验后,实验班的学生体育学习态度有了很大提高。对照班实验前后在态度上所对应的P值小于0.05,说明对照班实验前后在态度上存在显着性差异。研究结论:1.体育游戏在小学体育教学中的合理应用对学生的体质各项指标成绩有一定的促进作用。更能保证学生积极地参加各项运动,使学生能够更好的掌握运动技能。2.体育游戏在小学体育教学中的合理应用对学生的体育学习兴趣有一定的促进作用。使学生参与体育课堂的氛围更浓厚,更能够增强学生的团结协作意识。3.体育游戏在小学体育教学中的合理应用对学生的体育学习态度有一定的促进作用。使学生更加专注地上体育课,促进学生与教师更好交流,能够使学生主动学习,养成自主学习的习惯。通过本次实验研究,证明了体育游戏在小学体育教学中的合理应用是有一定价值的,体育游戏值得在各个小学体育教学中被应用。
文君君[2](2021)在《初中空竹课堂教学设计与实践研究 ——以衡水市景县龙华德武体育学校为例》文中认为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怎样将优秀传统文化贯穿于学校各阶段,分阶段有序开展教学,这对学校传承优秀传统文化提出了新的挑战。当今时代的教育,呈现出信息交融化、多元化发展。因此,在对传统体育项目的教学中,更应结合时代发展,引入先进的教学理念,跨学科探索教学。一方面,可以促进多学科知识融合,培养学生综合发展的思维与意识;另一方面,可以激发学生学习与参与体育的兴趣,发展运动的能力,培养身心和谐统一的高质量人才。抖空竹作为我国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集休闲娱乐与健身于一体,有着重要的历史文化价值,现已成为我国非遗体育项目中的代表性运动之一。目前空竹在校园传承多为传统师傅进校园的授课方式,形式较为自由,内容比较随机,方法相对单一,效果参差不齐,使空竹在校园规范化开展出现了瓶颈期。如何突破与创新传统的教学模式、弥补阶段性教学以及寻找传承非遗文化的最佳发展途径,成为当前诸多专家、学者们探讨的重要内容。本研究以空竹为例,引入STSE先进教育理念,进行相关设计,为推动校园空竹的标准化发展提供参考。以初中空竹课堂教学为研究对象,采用文献资料法、访谈法、实验法、问卷调查法、数理统计法研究方法,对空竹领域内的专家、教师及课程教学设计领域的专家、老师进行访谈,了解校园空竹的开展现状以及进行初中空竹课堂教学设计的相关问题;并以河北衡水景县龙华德武体育学校部分学生为实验对象,进行空竹教学实验及问卷发放工作。从学生的空竹学习兴趣与各项测试结果,分析本研究教学设计的有效性与实践性。研究结论如下:1.目前校园空竹多在小学阶段开展,选用双轮空竹进行教学。教师多为俱乐部或社会上的教练员,教学目标较为单一,侧重于培养学生空竹运动技能,忽略了对空竹学习兴趣的培养与综合素质能力的提升。且缺乏统一、明确的教学目标体系。创新校园空竹教学模式成为当下传统文化进校园的发展需求。2.本研究结合STSE教学理念与学生发展特点来制定空竹教学的阶段性目标。并对初中空竹课堂教学进行相关设计,确定了空竹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任务、教学手段与教学评价方式。3.依据初中空竹课堂教学设计相关内容对衡水德武体育学校初一部分学生进行了空竹教学实验,学生居住地为乡镇级别,年龄在12—14岁,实验结果为:通过空竹课程的学习,学生空竹学习兴趣浓厚,课堂活跃程度积极性高;四大主题教育增加了学生对空竹的整体认知;采用《青少年空竹运动技能等级标准与测试方法》进行教学与测试,成绩呈现正态分布状态。4.在本研究中,学生对“空竹课堂”的教学反馈结果显示,学生对“空竹课堂”较为满意。其中在“教学内容”、“练习氛围”两方面满意程度最高,在“教师展示”、“教师技能水平”“练习心情愉悦”三方面满意程度次之,在“练习场地”、“空竹测试”、“课堂竞赛”三方面满意程度较差。
刘静明[3](2021)在《初中体育教师教学机智指标内容体系构建与发展路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教学机智是指教师面对课堂教学中的即时变化或意外事件,根据学生的身心特点和个性差异对其做出的迅速判断和准确处理的创造性实践行为。是机智的一部分,体现在课堂教学中所表现出来的智慧。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体育课程的学习由以往的重视传授知识,转向帮助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基础体育知识和技能,重视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能力发展、个性发展、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教育。即由应试教育转变为更加全面的素质教育,体育教育作为身体健康发展的重要手段是当前新课程改革的重点内容,如何提高体育教学的教学机智又成为其研究热点所在。体育教学机智是“一种在紧急情况下及时采取有效行动,主动创造有效课堂教学,并在长期实践教学中逐步发展起来的教师表现”。初中课堂灵活多变,学生较为活泼,尤其是体育教学的场所通常为室外教学场地,教学环节中表现出更多的意外性和突发性,因此教学过程中教师和学生所面临的意外风险更大,这严重影响着预期的教学效果。尤其是初中体育教师,相比小学和高中体育课程,需要更高的管理水平,因此提高初中体育教师教学机智的能力对课堂管理是尤为重要的。现阶段,我国师范教育中往往忽视教学机智的发展,体育教师教学机智的提升更多的是步入工作岗位之后。且就目前而言,我国初中体育教师的教学机智能力较为一般,部分教师缺乏关于体育课堂中出现教学意外的随机应变能力。因此,对于初中体育教师教学机智的研究需求较为突出。教学机智能力提升的研究一方面可以促进体育教师素质和专业化水平的提高,另一方面也符合新课程改革的要求。研究目的:本研究以初中体育教师教学机智指标内容体系构建与发展路径为研究对象,构建一套符合初中体育教师教学机智的评价体系,通过对部分地区初中体育教师的教学机智进行调查与分析,探索适合初中体育教师教学机智发展的路径。研究方法:本研究采用文献资料法和专家访谈法初步构建了教学机智的维度,此基础上本研究采用德尔菲法完成初中体育教师教学机智指标的构建,确立指标的权重值,并以此为基础设计教师问卷,采用问卷调查法调查了初中体育教师教学机智的现状,再采用录像观察法结合对初中体育教师的访谈和录像观察,利用数理统计法对初中体育教师教学机智发展现状进行了分析,并提出相关的发展路径。研究结果与结论:(1)评价体系包含了4个一级维度指标、11个二级维度指标,40个三级维度指标。(2)初中体育教师教学机智能力较差,在关于学生方面的教学机智表现出能力不足,对学生要求较为严格,对于学生成长缺乏必要的关心,同时对于教学过程中出现的超出预设的情况应对能力不足。关于教师自身机智方面表现较为一般,但对于整体的教学过程把控较好。关于教学内容中的教学提问的机智和教学管理的机智表现较为一般。(3)制约初中体育教师教学机智发展的因素较多,其主要有教师、学生、课堂、学校、社会。其中师德、知识储备、教师的心理和情感等方面会影响教师。(4)发展体育教师教学机智观念、发展体育教师教学机智素养、创建良好的体育教师教学机智生成环境、善于捕捉体育教学意外事件、注重教学经验的积累和课后反思、构建多元体育教学评价体系是提升体育教师教学机智的有效手段。
赵雨婷[4](2021)在《运用OT、TSOSP、TSOCM评定上海市小学体育兴趣化实施效果研究》文中提出2012年11月上海市教育委员会决定在本市部分高中开展“高中体育专项化”课程改革,经过几年改革的探索,专项化体育教学深受好评,学生对体育课的兴趣明显增加。在总结课程改革经验的基础上,经过充分调研和论证后,2015年9月上海市拉开了“小学体育兴趣化”课程改革的序幕。课程改革的实施,小学体育教师的注意力由传授运动技能转向激发学生的兴趣,小学体育课堂随之出现了一些令人惊喜的转变,学生的运动积极性得到提高,体育参与的效果也十分明显。但在实施过程中部分一线体育教师也会对一些问题感到困惑。因此,要进一步推进“小学体育兴趣化”课程的改革和发展,对课程改革的现状进行全面、深刻的研究和总结,就显得尤为重要。当前,有效的课程评价对课程改革的持续推进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只有不断更新教学评价手段,才能为传统体育课堂教学方式的转变指明方向。要推动上海市“小学体育兴趣化”课程改革朝着更科学地方向发展,对教师课堂教学质量和学生的学习过程及效果进行真实的评价是必不可少的。但传统的体育课堂教学研究都有其自身的侧重点和局限性,并不能全面地评价教学行为和学习行为的现状,而系统观察法刚好能够弥补当前我国体育课堂研究的薄弱之处。本研究所运用的学生在任务(On-Task,以下简称OT)时间、学生练习时间(Time Spent on Student Practice,以下简称TSOSP)、课堂管理时间(Time Spent on Class Management,以下简称TSOCM)等系统观察工具,对学生学习过程和教师课堂管理行为进行观察,符合推进课程改革发展的需要。因此,本研究对所使用系统观察工具的相关资料进行收集和整理之后,运用文献资料法、实验法、系统观察法和数理统计法,对上海市第一批实施“小学体育兴趣化”课程改革的22所学校和5所非试点学校的体育课堂进行直接观测。通过研究得出以下结论:1、实验组、对照组学生在任务比率均值分别为96.21%、94.80%,实验组高于BTPS所规定的95%的标准,说明实验组的体育教师教学活动安排合理,课堂秩序组织较好。而对照组没有达到95%的标准,说明兴趣化教学是可以促使学生更多的保持在在任务状态,对集中学生注意力、提升学生运动参与积极性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2、实验组、对照组学生练习时间均值为62.94%、57.09%,都高于BTPS规定的50%的标准,学生总练习时间设置合理。在体能、技能练习时间上,实验组和对照组相差不大,但游戏性活动时间占比差距较大,说明在“兴趣化”教学的影响下,上海市小学的体育教师更侧重于采用游戏化的形式进行课堂教学。3、实验组、对照组教师课堂管理时间的平均值分别为16.24%和18.01%,实验组和对照组均低于BTPS中规定的小于20%的标准,上海市体育教师课堂管理的时间较为合理。进行“兴趣化”教学的学校,教师课堂管理时间所占比例更小,在课堂秩序维护方面所用时间更少,说明在体育课堂中,充分调动学生的运动兴趣是降低体育教师课堂管理时间占比的有效途径。实验组与对照组体育教师知识讲解时间占全课时间的比例分别为11.96%和13.17%,略高于BTPS所规定的10%的标准,说明在本次观测的体育课堂中,教师仍然倾向于通过语言描述传授运动技能。
刘明伟[5](2021)在《运用FTS、LT、SS评定上海市“小学体育兴趣化”实施效果研究》文中提出2010年7月29日,《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在教育过程中要着重激起学习者学习的积极性与增强学习者的品行教育,激起学习者对学习产生浓厚兴趣,进而培养良好学习习惯。随着规划纲要的不断深入人心,人民的教育观、体育观、健康观发生质性的转变,以往传统的体育课程教学方法、教学组织方式已很难满足青少年的体育学习需要。而上海市作为全国体育教育改革的先驱,教育的前线,汇集世界各国的先进的体育教育与思想,历年来积极响应国家各种教育号召,致力于教育综合改革,深化课程与教学方法改革,积极探索适合学生的体育课程。2015年,上海市教育委员会在总结“高中体育专项化”各改革试点学校实践经验和科学论证基础上,基于较为成熟的体育课程改革方法和课程理念,决定进一步扩大课程改革试点范围,在小学阶段开展“小学体育兴趣化”课程改革。上海市“小学体育兴趣化”课程改革,关注学生体育兴趣,注重提高体育课堂教学质量,最终为学生身心健康的和谐发展与终身体育学习奠定基础,是我国当前体育课程改革的热点。在此基础上,本课题在上海市“小学体育兴趣化”背景下,运用“Feedback To Students(以下简称FTS)、Lag Time(以下简称LT)、Student Success(以下简称SS)”等常见的系统观察法对实验组176节课次880名学生及对照组48节课次240名学生进行系统观察测试,从而掌握当下上海市“小学体育兴趣化”课程改革实行效果、进展情况以及发现课改过程中出现的困难,为课改提供反馈和借鉴,使改革朝着更科学、更健康的方向发展。观测结果显示:1.根据“FTS”系统观察工具研究结果显示,实验组教师对学生在课堂中每分钟反馈均值在2.54次,特定技能反馈占总反馈的百分比均值在74.69%,均符合“FTS”系统观察工具中所规定的每分钟向一个班级的学生发送2-3次反馈信息,特定技能反馈占总反馈的75%左右的标准;而对照组教师对学生在课堂中每分钟反馈均值在1.49次,特定技能反馈占总反馈中百分比均值在71.22%,未达到“FTS”系统观察工具规定标准。这表明相对于运用传统体育教学模式的对照组,实行“小学体育兴趣化”的实验组更有利于学生在课堂中技能的学习或改善,对提升良好的体育教学效果有积极影响;2.根据“LT”系统观察工具研究结果显示,实验组学生无过渡滞后时间均值为3.18秒,有过渡的滞后时间均值为8.71秒,未达到“LT”系统观察工具无过渡滞后时间不超过2秒或更短的标准,达到有过渡滞后时间不超过10秒或更短的标准;对照组学生无过渡滞后时间均值为5.62秒,有过渡滞后时间均值为11.03秒,无过渡滞后时间与有过渡滞后时间都未达到“LT”系统观察工具不超过2秒或更短与不超过10秒或更短标准。这表明实验组学生在课堂中注意力集中,课堂中各种活动总能快速完成,学生会有更多的时间参与体育活动,从而使学生动作技术的训练时间增加,进一步提升学生学习效果;3.根据“SS”系统观察工具研究结果显示,实验组学校学生运动参与成功率均值为82.28%,对照组学校学生运动参与成功率均值为80.35%,两者均超出《Beginning Teacher Performance Standards》(以下简称BTPS)规定≧80%的标准,但实验组学校学生的运动参与成功率超过对照组学校学生,这表明在“兴趣化”教学的影响下,学生运动参与成功率效果高,体育课堂教学效果相对较好。
李亮[6](2020)在《初中体育教师课堂教学行为有效性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体育教师课堂教学行为是指体育教师在课堂教学目标的引领下,根据现有的教学资源以及资源特点进行的师生、生生间交互行为方式的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复杂过程。体育教师课堂教学行为对初中体育课堂教学的质量与效果具有决定性作用。为提升初中体育教师课堂教学行为有效性,本研究采用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专家访谈法、课堂观察法、数理统计法等研究方法,在调查初中体育教师课堂教学行为的现实情况、揭示初中体育教师课堂有效教学行为存在问题的基础上,试图阐释初中体育教师课堂教学行为有效性的影响因素,从而针对性的提出提升初中体育教师课堂教学行为有效性的对策与建议。论文主要从以下几个部分展开研究:第一部分为引言。主要是从初中生体育课堂教学质量改进的客观需求、初中生体育教师课堂有效教学的现实诉求、研究者的兴趣与关注等方面阐明研究的选题背景;从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两个维度阐明本本文的研究意义;从相关核心概念的界定、国内外有关体育课堂教学行为有效性方面进行文献的回顾与梳理;从理论研究、调查研究、量化研究、实践研究四个方面描述本文的研究思路和技术路线。第二部分是研究对象与方法。根据课题研究的目标和任务,本研究以“初中体育教师课堂教学行为有效性”为研究对象,采取分层抽样与随机抽样相结合的形式选取280名具有不同人口性质的初中体育教师为调查对象。并运用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专家访谈法、课堂观察法、数理统计法等研究方法,来尝试揭示体育课堂教学行为有效性的内在规律,为论文研究研究垫定方法论基础。第三部分是对体育课堂教学行为有效性相关理论的探讨。从体育课堂教学行为有效性的内涵意义、体育课堂教学行为有效性的基本特征、体育课堂教学行为有效性的评价指标、体育课堂教学行为有效性分析框架等四个方面进行阐述,为论文后续研究垫定理论基础。第四部分是对初中体育教师课堂教学行为有效性的现状调查。主要从教学准备环节、教学实施环节、教学反思环节等方面进行现状调查,并对不同类型学校、性别、教龄、职称的初中体育教师群体进行差异性的分析和探讨。结果表明:(1)在教学准备环节,课堂内容准备一般有效、课堂目标设定较低有效、课堂计划设定经常有效;(2)在教学实施环节,课堂开始部分、教学讲解经常有效,课堂提问与讨论、教学示范、复杂动作教学设计、独立练习与指导、学练时间管理等方面一般有效,激发动机、错误预防与纠正、课堂氛围管理较低有效;(3)教学反思环节较低有效;(4)在群体差异方面,完全中学优于其他类型学校、10年以上教龄有效性更高、高级或特级职称有效性更高。第五部分是初中体育教师课堂教学行为有效性存在的主要问题。通过对调查现状的研究与分析发现,当前初中体育教师的有效教学行为主要存在课堂目标设定偏离学生的学情、激发学生体育动机的力度不够、动作练习缺乏错误预防与纠正、体育课堂氛围管理的管理不足、体育教师教学反思的行为匮乏等5个方面的问题。第六部分为影响初中体育教师课堂教学行为有效性的因素分析。在把握调查现状和问题的基础上,得出影响初中体育教师课堂教学行为有效性缺失的因素主要有初中学校、体育教师、初中学生、教学内容、教学环境等五个层面的因素。其中初中学校层面包括课堂教学行为的监督与指导、体育教研氛围的营造、体育教师的培训与学习;体育教师层面包括学科教学知识、教学效能感、教学能力;初中学生层面包括体能与技能基础、体育学习的策略、对教学行为的反馈;教学内容层面包括教学内容的选择、教学内容的多少;教学环境层面包括自然条件因素、器材设施的配备情况、体育课堂同场教学情况、体育课堂教学氛围。第七部分为提升初中体育教师课堂教学行为有效性的对策。针对当前初中体育教师课堂教学行为存在的问题及其影响因素,提出的对策主要有:发挥初中学校的导向作用;强化体育教师的专业发展;提升学生体育学习的能力;优化体育教学内容的选择;创设良好的体育教学环境等。第八部分是结论与建议。研究者站在全局的宏观视角,对研究成果进行提炼和总结后,分别从理论内涵、调查结果、问题揭示、因素分析、提升策略五个方面下定结论。从初中学校、体育教师、中学生主体、后续展望四个方面提出重点建议。
王树伟[7](2020)在《兰州市区普通高中体育课堂教学有效性研究》文中指出本研究综合运用文献资料法、观察法、访谈法、问卷调查法和数理统计法分别梳理了国内外体育课堂教学有效性研究成果和教学演进,了解体育课堂教学有效性已有研究的不足。首先,参考李秉德教授提出的“教学七要素”和孙亚玲博士学位毕业论文,综合在校教师与学生的意见,对兰州市普通高中体育课堂教学有效性的评价标准进行理论建构,以厘清体育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内涵和特征。其次,设计出体育课堂教学标准实践对照评分表,用于实际测量体育课堂教学有效性,将理论层面的评价标准进行量化,在标准中为每个维度和指标赋予分数,便于科学合理的评判教学有效性,这也是本研究创新所在之处。最后,对40节体育课进行实地测量,召开校本教研大会对两个相反的案例进行深入探究,根据数据的统计结果,找到问题并提出应对策略。本研究得出以下结论:第一,高中体育教师与高中学生对《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17版)》解读和实施不到位,尤其是学生缺乏对自身的正确认识。第二,传统的体育课堂教学方式已无法满足学生在课堂中的真实需求。“适合学生需要”、“增加师生互动”、“多变的教学方法”、“经常进行教学反思”、“创建一种健康、有益的学习氛围”是重要因素。第三,兰州市区普通高中体育课堂教学有效性整体处于中等水平。第四,省级示范高中体育课堂教学有效性优于市级示范高中。第五,学生满足于现状、教师教学内容和方法的单一、课堂教学师生互动的缺乏、教学反思的欠缺、教师队伍的年轻化和体育教师的师资短缺是影响兰州市区普通高中体育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具体因素。第六,在考察提升课堂教学有效性时,通过课堂观察,听课及评课,开展校本教研活动,可以有效促进体育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提升。最后,为了确保兰州市区普通高中体育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本研究建议提升教师对学生的正确引导;从传统的体育课堂教学中取精华去糟粕,注重学生实际需求;建立竞赛机制,加强不同区域学校与学校之间的体育课堂教学经验交流与分享;建立一种有经验教师带动年轻教师的机制,壮大兰州市区高中体育教师师资队伍;不断提升教师体育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意识;促进各学校之间可以定时进行听评课和校本教研活动,从而有效的提升兰州市区普通高中体育课堂教学效果。
郭忠义[8](2020)在《延安市城区初中体育教学的有效组织现状调查与对策研究》文中指出近年来,我国青少年体质健康测试、体育中考正在如火如荼的进行,目的在于通过以上测试加强青少年的身体素质,确保在校学生的身体健康。但是,即使一系列测试、考评都在有条不紊的进行当中,但我国青少年体质健康仍处于逐年不断下降的趋势,延安市也不例外。究其原因,影响因素很多,而学校体育教学的开展情况与实际教学的实践效果,对在校青少年体质与健康水平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学校体育教学的实践效果,主要还是在于学校体育教学的有效组织能否合理开展,是否具备充足必要条件。有鉴于此,本文采用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访谈法、观察法、数理统计法对延安城区新区一中、新区二中、延大附中、宝塔区第一中学、宝塔区第三中学、宝塔区第四中学、宝塔区第五中学、枣园中学、延安职业技术学员附属中学、实验中学10所初中的体育负责人、体育教师及学生为研究对象,对延安市城区初中体育教学有效组织的现状及师资力量进行了调查研究,总结分析了延安市城区体育教学有效组织的影响因素,找出体育教学有效组织的改进策略。结合实际情况,得出以下结论:1.为实现多元化的教学目标,延安市城区各初中不断优化课程体系,体育教学内容比较丰富,主要包括田径、球类、武术、操类和体育游戏以及秧歌、腰鼓等当地民间传统体育项目。2.体育教学设计中的课堂时间分配比较合理,但在实践教学过程中留给结束部分的时间相对较少,教学过程略显拖拉,不重视放松整理活动。同时,无论是教学设计,还是课堂教学实践,教学各环节的时间分配都存在一定的教学内容与课程类别差异,但基本趋向于合理。3.从练习密度来看,设计环节预设的练习密度均高于实践教学过程中的实际安排。无论是在体育教学设计环节,还是在体育课堂实践过程中,都存在着明显的项目类别差异,课程内容不同,体育教师在体育课堂上所安排的练习密度也不相同;复习课的练习密度最大,综合课次之,新授课最小。4.从运动负荷来看,无论是体育教学设计环节,还是课程实践环节,准备和结束部分都以小负荷量为主,基本部分以中等负荷量为主,少数体育教师在课堂实践教学过程中的基本部分安排较大负荷量的运动强度。体育课堂教学的运动负荷明显存在项目类型差异,田径和操类课程运动负荷较大,武术和球类课程运动负荷较小,并且各项目运动负荷均高于预期设计。5.总体来讲,延安市城区初中体育教学的组织管理是比较有效的,取得了一定教学成效。体育师资基本合理,能够满足各学校体育教学的需要,但与国家相关要求与规定仍有一定差距,这是影响延安市城区体育教学有效组织的主要因素。教学内容不能严格贯彻教学大纲的要求,场地设施条件不足对该区域体育教学的有效组织产生了较大影响,师生关系的和谐和学生较强的学习动机又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教学组织的有效性。6.要提高延安市城区初中体育教学组织管理的有效性,就应该促使体育教师树立正确的教学观念,提升专业素养和教学能力,构建良好课堂教学氛围,同时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创新课堂教学等,才能达到预期效果。建议学校创造适宜的课堂环境,有效保障体育教学的开展;提升教师自身素养,运用不同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从而促进学生的锻炼,增强学生的体质;激发学生动机策略,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参与体育教学,学生参与度得到提升,体育教学则会更好开展,体育教学的有效组织将会得到进一步的保障。
易松琴[9](2020)在《运动教育模式在高中大班额排球教学中应用的实验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体育与健康新课程改革发展至今,各地体育与健康课程教学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健康第一”的课程理念已深入人心。然而我国经济水平发展较低的地区普遍存在班级规模严重超员的问题,大班教学不仅不利于教师关注到每一位学生的身心健康情况,而且会影响教学质量,甚至还存在安全隐患。原有体育教学方式单一、内容枯燥,只注重运动知识和技能的讲解与示范,缺乏对学生体育学习兴趣和技战术应用能力的培养,导致大班额学生的体育学习兴趣、课内身体活动水平和技战术应用能力普遍较低。因此,本研究将运动教育模式应用到大班额排球教学课程中,以探寻适合我国大班额体育与健康教学的课程模式,以及提高大班额学生体育学习兴趣、课内身体活动水平和技战术应用能力的方法。本研究主要通过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观察法、实验法和数理统计法对运动教育模式的发展现状和大班额体育教学现状进行了综述研究,并随机选取江西省抚州市第一中学2017级高一年级的两个大班额班级学生128人为实验对象,其中实验班63人(男生32人、女生31人),对照班65人(男生37人、女生28人)。实验班采用运动教育模式进行教学,而对照班不改变其原有的教学形式,进行为期12周的实验干预,最后通过实验前后学生体育学习兴趣、课内身体活动水平、课堂环境、教师干预和排球技战术应用能力的变化,来验证运动教育模式的实验效果。通过上述研究,得到以下结论:1.运动教育模式其新颖的教学组织形式和角色扮演有利于提高高中大班额学生的体育积极兴趣水平与体育参与程度,但在消极兴趣、自主与探究学习和体育关注度等方面收效甚微。2.运动教育模式相较于原有的体育教学方式而言,其以比赛为主、技能练习与体能练习为辅的课堂环境更有助于提高高中大班额学生的课堂运动负荷。3.运动教育模式通过创建比赛的应用情境,有助于高中大班额学生在该情境中掌握与运用所学的排球技战术,有效提高排球技战术应用能力,且男生比女生进步明显。
吴家倩[10](2019)在《课改背景下江西省高中体育教师课堂教学行为研究》文中研究表明2017年教育部正式颁布了《普通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以下简称《课标》),目的是为了学生通过体育学习与身体活动达到增强体能、形成良好习惯、养成健康生活方式,这些目标就要求体育教师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实施过程中科学合理的划分体育课程目标,加深对《课标》内容的全面认识与掌握。如何使《课标》的基本要求落实到实处,关键在于教师的行为的转变。本文以江西省高中体育教师为研究对象,基于生态系统理论对高中体育课程改革的影响,从而界定课堂教学行为、高中体育老师教学行为、高中体育老师教学行为、影响教师教学行为的因素的研究等五个概念,并设计出问卷。根据江西省区域划分特点,选择赣南、赣中、赣北三个区域具有代表性城市发放回收问卷。运用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数理统计法等研究方法,对高中体育教师课堂教学行为的现状进行了剖析,客观地分析了影响高中体育教师课堂教学行为的因素,得出以下结论:1.从调查样本的基本统计情况发现,调查样本中男性体育教师占主体部分;体育老师教龄集中在3-5年与5-10年这两个教师群体;体育教师职称二级占主体,本科学历教师入职满一年就可评二级职称,有些学校研究生学历入职直接定位二级职称;样本中体育教师学历以本科为主;班级人数集中在40-60人,赣南和赣北的高中学校相比赣中地区高中学校更多。2.运用交叉分析法,从高中体育教师的教龄、就职所在地分别与高中体育教师的教学准备工作、教学实施、教学反馈三个方面进行交叉分析,发现年轻的高中体育老师(教龄5年以下)注重三位目标并在重、积极参加集体备课,参加课前课后教师集体活动,年轻的教师与学生交流选项也明显高于年长的体育老师。随着体育教师教龄的增加,推测教师依据自己的教学风格和班级情况变化教学策略,因此和初入职的体育教师行为有所差异。从利用教师就职所在地区与教学准备、教学实施、教学反馈行为分析发现,不同地区教师教学准备行为总体上以课改要求进行教学行为。但赣中和赣北地区体育老师参与校本课比赣南地区高;赣北地区的体育教师相比赣南和赣中的体育教师更经常相互之沟通教学设计思路,集体备课讨论;赣中体育课组织形式相较于赣南和赣北更为丰富。3.结合前人研究和Bronfenbrenner的提出的生态系统理论,运用相关分析和岭回归分析法得出,个人因素、社会因素、学校因素和家庭因素与教师对新课改的态度均呈显着性相关。在这四个因素当中,社会因素与学校因素对高中体育教师课改认同支持态度的影响程度高于家庭因素和个人因素。模型公式为:态度=1.508+0.141*社会因素+0.065*家庭因素+0.293*学校因素+0.093*个人因素。
二、浅谈体育教学的课堂管理(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浅谈体育教学的课堂管理(论文提纲范文)
(1)体育游戏在小学体育教学中的应用效果研究 ——以重庆市大足区实验小学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前言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2 文献综述 |
2.1 相关概念界定 |
2.1.1 体育游戏概念 |
2.1.2 体育游戏教学的概念 |
2.2 体育游戏在小学体育教学中的应用现状 |
2.3 体育游戏在小学体育教学中应用的价值与功能 |
2.4 体育游戏如何有效应用于小学体育教学 |
3 研究对象及研究方法 |
3.1 研究对象 |
3.2 研究方法 |
3.2.1 文献资料法 |
3.2.2 问卷调查法 |
3.2.3 实验法 |
3.2.4 测量法 |
3.2.5 逻辑分析法 |
3.2.6 数理统计法 |
4 研究结果 |
4.1 实验前后实验组与对照组体质各项指标测试结果 |
4.1.1 教学实验前实验班和对照班学生体质各项指标情况 |
4.1.2 实验班实验前和实验后体质指标变化情况 |
4.1.3 对照班实验前与实验后体质各项指标情况 |
4.1.4 教学实验后实验班和对照班学生体质各项指标变化情况 |
4.2 实验前后实验组与对照组学生体育学习态度和体育学习兴趣水平测试结果 |
4.2.1 实验前实验班和对照班学生体育学习态度和体育学习兴趣水平的情况 |
4.2.2 实验班实验前和实验后学生体育学习态度和体育学习兴趣水平的情况 |
4.2.3 对照班实验前和实验后学生体育学习态度和体育学习兴趣水平的情况 |
4.2.4 实验后实验班和对照班学生体育学习态度和体育学习兴趣水平的情况 |
5 分析与讨论 |
5.1 体育游戏在小学教学中的应用对学生各项体质指标的影响分析 |
5.1.1 体育游戏在小学教学中的应用对学生身高、体重的影响分析 |
5.1.2 体育游戏在小学教学中的应用对学生肺活量的影响分析 |
5.1.3 体育游戏在小学教学中的应用对学生50 米成绩的影响分析 |
5.1.4 体育游戏在教学中的应用对学生坐位体前屈的影响分析 |
5.1.5 体育游戏在教学中的应用对学生一分钟跳绳的影响分析 |
5.1.6 体育游戏在教学中的应用对学生一分钟仰卧起坐的影响分析 |
5.2 体育游戏在教学中的应用对学生体育学习兴趣的影响分析 |
5.3 体育游戏在教学中的应用对学生体育学习态度的影响分析 |
6 结论与建议 |
6.1 结论 |
6.2 建议 |
6.2.1 游戏的创编要具有合理性 |
6.2.2 设计的体育游戏要与教学内容相匹配 |
6.2.3 游戏的应用要激发学生的自主性 |
6.2.4 游戏内容要根据学校实际情况不断创新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 |
附录1:小学生体育学习兴趣水平评价量表 |
附录2:小学生体育学习态度分量表 |
附录3:快速跑及体能练习教案 |
附录4:快速跑及体能练习教案 |
(2)初中空竹课堂教学设计与实践研究 ——以衡水市景县龙华德武体育学校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前言 |
1.1 研究背景 |
1.1.1 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需要 |
1.1.2 推进空竹进校园的需要 |
1.1.3 实行“新课改”的需要 |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研究假设 |
2 文献综述 |
2.1 国内外体育教学设计研究现状 |
2.1.1 关于教学设计的相关研究 |
2.1.2 关于初中体育教学的相关研究 |
2.1.3 关于体育学习兴趣的相关研究 |
2.2 关于空竹文化的相关研究 |
2.2.1 关于空竹的相关历史文化演绎 |
2.2.2 关于空竹健身作用的相关研究 |
2.2.3 关于空竹课堂教学的相关研究 |
2.3 关于STSE教学理论的相关研究 |
2.3.1 关于STSE教育的起源 |
2.3.2 关于STSE理念的实践应用研究 |
2.4 理论基础 |
2.4.1 布卢姆教学目标分类理论的概念与应用 |
2.4.2 掌握学习理论的概念与应用 |
2.4.3 最近发展区理论的概念与应用 |
3 研究对象与方法 |
3.1 研究对象 |
3.2 研究方法 |
3.2.1 文献资料法 |
3.2.2 访谈法 |
3.2.3 问卷调查法 |
3.2.4 实验法 |
3.2.5 数据统计法 |
4 研究结果与分析 |
4.1 初中空竹课堂教学设计 |
4.1.1 学情分析 |
4.1.2 STSE理念下的空竹教学优势分析 |
4.1.3 空竹课程设计 |
4.2 初中生空竹教学实验结果 |
4.2.1 空竹课堂实验基本信息 |
4.2.2 初中生空竹学习兴趣实验情况 |
4.2.3 空竹课堂理论知识掌握情况 |
4.2.4 空竹动作技能掌握情况 |
4.2.5 学生课堂表现评价 |
4.3 “空竹课堂”教学反馈情况 |
4.3.1 学生对“空竹课堂”的反馈情况 |
4.3.2 空竹教学反思与提升策略 |
5 结论与建议 |
5.1 结论 |
5.2 建议 |
6 参考文献 |
7 致谢 |
8 附件 |
9 附录 |
附录1 调查问卷 |
附录2 理论测验 |
附录3 教学反馈 |
附录4 空竹动作技能考核方法 |
附录5 访谈提纲 |
(3)初中体育教师教学机智指标内容体系构建与发展路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1 文献综述 |
1.1 相关概念的介绍 |
1.1.1 教学机智 |
1.1.2 体育教学机智 |
1.2 教学机智的研究内容 |
1.3 教学机智在其他学科领域中的应用 |
1.4 教学机智在体育教育中的应用 |
1.4.1 体育教学机智的特点 |
1.4.2 体育教学机智的意义 |
1.4.3 体育教学机智的研究进展 |
2 研究对象与方法 |
2.1 研究对象 |
2.2 研究方法 |
2.2.1 文献资料法 |
2.2.2 调查法 |
2.2.3 录像观察法 |
2.2.4 数理统计法 |
2.3 研究路线图 |
3 研究结果与分析 |
3.1 研究基础 |
3.1.1 教学机智的内涵依据 |
3.1.2 德尔菲的理论基础 |
3.1.3 初中体育教师教学机智的实践需求 |
3.2 初中体育教师教学机智的指标内容体系构建 |
3.2.1 教学机智的指标体系构建原则 |
3.2.2 教学机智的指标体系构建过程与方法 |
3.2.3 教学机智指标体系的建立 |
3.2.4 教学机智的指标内容分析 |
3.3 初中体育教师教学机智现状分析 |
3.3.1 教学机智认识现状分析 |
3.3.2 关于学生方面的教学机智现状分析 |
3.3.3 关于教师方面的教学机智现状分析 |
3.3.4 关于教学内容方面的教学机智现状分析 |
3.3.5 关于教学环境方面的教学机智现状分析 |
3.3.6 教学机智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其影响因素 |
4 初中体育教师教学机智发展路径 |
4.1 教学机智发展的理论依据及整体思路 |
4.1.1 理论依据 |
4.1.2 整体思路 |
4.2 体育教师教学机智发展路径 |
4.2.1 发展关于学生方面的教学机智路径 |
4.2.2 发展关于教师方面的教学机智路径 |
4.2.3 发展关于教学内容方面的教学机智路径 |
4.2.4 发展关于教学环境方面的教学机智路径 |
结论与建议 |
结论 |
建议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清单 |
(4)运用OT、TSOSP、TSOCM评定上海市小学体育兴趣化实施效果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前言 |
1.1 选题依据 |
1.2 研究目的 |
1.3 研究意义 |
1.4 研究方法 |
2 文献综述 |
2.1 核心概念的界定 |
2.1.1 课程 |
2.1.2 课程评价 |
2.1.3 体育课程评价 |
2.1.4 “小学体育兴趣化” |
2.2 国内研究现状 |
2.2.1 关于小学体育兴趣化可行性与必要性研宄 |
2.2.2 上海市“小学体育兴趣化”课程改革实施效果研究 |
2.2.3 体育课程评价研究 |
2.2.4 系统观察法研究 |
2.3 国外研究现状 |
2.3.1 关于体育兴趣化可行性与必要性研宄 |
2.3.2 体育课程评价研究 |
2.3.3 系统观察法研究 |
3 实证研究 |
3.1 上海市“小学体育兴趣化”课改下学生在任务(OT)行为观察结果与分析 |
3.1.1 调查对象 |
3.1.2 实验方法 |
3.1.3 实验过程 |
3.1.4 实验结果 |
3.1.5 兴趣化教学对促进学生在任务行为的分析 |
3.2 上海市“小学体育兴趣化”课改下学生练习时间(TSOSP)观察结果与分析 |
3.2.1 调查对象 |
3.2.2 实验方法 |
3.2.3 实验过程 |
3.2.4 实验结果 |
3.2.5 兴趣化教学对提高体育课学生练习时间和有效性的分析 |
3.3 上海市“小学体育兴趣化”课改下教师课堂管理时间(TSOCM)观察结果与分析 |
3.3.1 调查对象 |
3.3.2 实验方法 |
3.3.3 实验过程 |
3.3.4 实验结果 |
3.3.5 兴趣化教学对优化教师课堂管理时间和内容讲解时间的分析 |
4 结论与建议 |
4.1 结论 |
4.2 建议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5)运用FTS、LT、SS评定上海市“小学体育兴趣化”实施效果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前言 |
1.1 选题依据 |
1.2 立题背景 |
1.3 研究目的 |
1.4 研究意义 |
1.4.1 理论意义 |
1.4.2 实践意义 |
1.5 研究方法 |
1.5.1 文献调查法 |
1.5.2 系统观察法 |
1.5.3 实验法 |
1.5.4 数理统计法 |
2 文献综述 |
2.1 核心概念界定 |
2.1.1 评价 |
2.1.2 课程评价 |
2.1.3 体育课程评价 |
2.1.4 体育兴趣 |
2.1.5 小学体育兴趣化 |
2.2 国内研究现状 |
2.2.1 课程评价研究 |
2.2.2 体育课程教学评价研究 |
2.2.3 体育课堂评价研究 |
2.2.4 系统观察法研究 |
2.2.5 小学体育兴趣化研究 |
2.3 国外研究现状 |
2.3.1 课程评价研究 |
2.3.2 体育课程教学评价研究 |
2.3.3 体育课堂评价研究 |
2.3.4 系统观察法研究 |
2.3.5 体育兴趣化教学研究 |
3 运用FTS、LT、SS评定上海市“小学体育兴趣化”实施效果研究 |
3.1 实验组与对照组学校学生“FTS”系统观察工具测试 |
3.1.1 观测对象 |
3.1.2 实验方法 |
3.1.3 研究工具 |
3.1.4 测试过程 |
3.1.5 实验组与对照组学校学生“FTS”数据统计结果 |
3.1.6 实验组与对照组学校学生“FTS”统计结果分析 |
3.2 实验组与对照组学校学生“LT”系统观察工具测试 |
3.2.1 观测对象 |
3.2.2 实验方法 |
3.2.3 研究工具 |
3.2.4 测试过程 |
3.2.5 实验组与对照组学校学生“LT”数据统计结果 |
3.2.6 实验组与对照组学生“LT”统计结果分析 |
3.3 实验组与对照组学校学生“SS”系统观察工具测试 |
3.3.1 观测对象 |
3.3.2 实验方法 |
3.3.3 研究工具 |
3.3.4 测试过程 |
3.3.5 实验组与对照组学校学生“SS”数据统计结果 |
3.3.6 实验组与对照组学生“SS”统计结果分析 |
4 结论与建议 |
4.1 结论 |
4.2 建议 |
参考文献 |
附录1 FTS统计表 |
附录2 “LT”统计表 |
附录3 “SS”统计表 |
致谢 |
(6)初中体育教师课堂教学行为有效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引言 |
1.1 选题背景 |
1.1.1 初中生体育课堂教学质量改进的客观要求 |
1.1.2 初中生体育教师课堂有效教学的现实诉求 |
1.1.3 研究者的兴趣与关注 |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相关核心概念界定 |
1.3.1 体育课堂 |
1.3.2 体育课堂教学 |
1.3.3 体育课堂教学行为 |
1.3.4 体育课堂教学行为有效性 |
1.4 国内外相关文献综述 |
1.4.1 国内外课堂教学行为研究综述 |
1.4.2 国内外课堂教学行为有效性研究综述 |
1.4.3 国内外体育课堂教学行为有效性研究综述 |
1.4.4 对国内外相关文献述评 |
1.5 研究思路与技术路线 |
1.5.1 研究思路 |
1.5.2 技术路线 |
2 研究对象与方法 |
2.1 研究对象 |
2.2 研究方法 |
2.2.1 文献资料法 |
2.2.2 问卷调查法 |
2.2.3 专家访谈法 |
2.2.4 课堂观察法 |
2.2.5 数理统计法 |
3 研究结果与分析 |
3.1 体育课堂教学行为有效性研究相关理论探讨 |
3.1.1 体育课堂教学行为有效性的内涵意义 |
3.1.2 体育课堂教学行为有效性的基本特征 |
3.1.3 体育课堂教学行为有效性的评价指标 |
3.1.4 体育课堂教学行为有效性分析框架 |
3.2 初中体育教师课堂教学行为有效性现状调查 |
3.2.1 调查设计与实施 |
3.2.2 初中体育教师课堂教学行为有效性的总体情况 |
3.2.3 初中体育教师课堂教学行为有效性的差异分析 |
3.3 初中体育教师课堂教学行为有效性存在的主要问题 |
3.3.1 课堂目标设定偏离学生的学情 |
3.3.2 激发学生体育动机的力度不够 |
3.3.3 动作练习缺乏错误预防与纠正 |
3.3.4 体育课堂氛围管理的创设不足 |
3.3.5 体育教师教学反思的行为匮乏 |
3.3.6 体育教师群体人口学差异过大 |
3.4 影响初中体育教师课堂教学行为有效性的因素分析 |
3.4.1 初中学校层面的因素 |
3.4.2 体育教师层面的因素 |
3.4.3 初中学生层面的因素 |
3.4.4 教学内容层面的因素 |
3.4.5 教学环境层面的因素 |
3.5 提升初中体育教师课堂教学行为有效性的策略 |
3.5.1 发挥初中学校的导向作用 |
3.5.2 强化体育教师的专业发展 |
3.5.3 提升学生体育学习的能力 |
3.5.4 优化体育教学内容的选择 |
3.5.5 创设良好的体育教学环境 |
4 结论与建议 |
4.1 结论 |
4.2 建议 |
参考文献 |
附件 1 初中体育教师课堂教学行为有效性调查问卷 |
附件 2 初中体育教师课堂教学行为有效性访谈提纲 |
附件 3 初中体育课堂观察记录表 |
致谢 |
(7)兰州市区普通高中体育课堂教学有效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前言 |
1.1 选题依据 |
1.1.1 低效体育课堂普遍存在 |
1.1.2 教师缺乏提升体育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意识和策略 |
1.1.3 高考压力不断上升,更需有效的体育课堂教学 |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2 相关研究综述 |
2.1 国内相关研究综述 |
2.1.1 关于“教学有效性”演进的研究 |
2.1.2 关于“教学有效性”理论基础的研究 |
2.1.3 关于“教学有效性”实践应用的研究 |
2.2 国外相关研究综述 |
3 相关概念界定 |
3.1 课堂 |
3.2 有效 |
3.3 教学 |
3.4 教学有效性 |
4 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 |
4.1 研究对象 |
4.2 研究方法 |
4.2.1 文献资料法 |
4.2.2 观察法 |
4.2.3 访谈法 |
4.2.4 问卷调查法 |
4.2.5 数理统计法 |
5 研究结果与分析 |
5.1 兰州市区普通高中体育课堂教学基本情况调查 |
5.1.1 体育教师基本情况 |
5.1.2 教师与学生对《体育与健康》学科核心素养的认知情况 |
5.2 体育课堂教学有效性标准的制定 |
5.2.1 体育课堂教学有效性标准制定前的思考 |
5.2.2 体育课堂教学有效性标准制定的基础 |
5.2.3 体育课堂教学有效性标准制定的原则 |
5.2.4 体育课堂教学有效性标准的指标体系 |
5.3 兰州市区普通高中体育课堂教学有效性标准体系证明 |
5.3.1 教师的意见 |
5.3.2 学生的意见 |
5.4 兰州市区普通高中体育课堂教学有效性测量 |
5.5 兰州市区普通高中体育课堂教学有效性问题分析及应对策略 |
5.5.1 体育课堂教学有效性问题分析 |
5.5.2 体育课堂教学有效性问题应对策略 |
5.6 基于校本教研活动提升体育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案例考察 |
5.6.1 案例一:体育课堂高效教学案例分析 |
5.6.2 案例二:体育课堂低效教学案例分析 |
6 结论与建议 |
6.1 结论 |
6.2 建议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 A 兰州市区普通高中体育课堂教学教师基本情况调查问卷 |
附录 B 兰州市区普通高中体育课堂教学学生基本情况调查问卷 |
附录 C 教师访谈提纲 |
附录 D 课堂观察记录表 |
附录 E 兰州市区普通高中体育课堂教学有效性因素调查问卷 |
附录 F 兰州市区普通高中体育课堂教学标准实践对照评分表 |
附录 G 兰州市区普通高中体育课堂教学实践对照标准评分汇总表 |
个人简历、硕士期间发表的科研成果目录 |
(8)延安市城区初中体育教学的有效组织现状调查与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引言 |
1.1 选题依据 |
1.1.1 深化体育课程与教学改革,提升体育课堂教学质量 |
1.1.2 贯彻《体育强国建设纲要》文件精神,全面提升青少年体质 |
1.1.3 发展专业技能,提高体育教师的教学管理能力 |
1.1.4 对课堂教学有效组织的研究,有助于中小学开展体育课堂改革 |
1.2 选题目的与意义 |
1.2.1 选题目的 |
1.2.2 选题意义 |
1.3 相关概念与理论基础 |
1.3.1 体育教学的相关概念与理论基础 |
1.3.2 有效组织的相关概念 |
1.3.2.1 有效的概念 |
1.3.2.2 组织的概念 |
1.4 国内外研究现状评述 |
1.4.1 国外研究现状评述 |
1.4.1.1 有关教学有效组织的研究 |
1.4.1.2 有关体育教学有效组织的研究 |
1.4.2 国内研究现状评述 |
1.4.2.1 有关教学有效组织的研究 |
1.4.2.2 有关体育教学有效组织的研究 |
2 研究对象与方法 |
2.1 研究对象 |
2.2 研究方法 |
2.2.1 文献资料法 |
2.2.2 问卷调查法 |
2.2.3 访谈法 |
2.2.4 观察法 |
2.2.5 数理统计法 |
3 结果与分析 |
3.1 延安市城区初中体育课程设置现状分析 |
3.2 延安市城区初中体育教学有效组织的现状分析 |
3.2.1 体育课教学设计与课堂实践各部分时间分配现状分析 |
3.2.2 体育课教学设计与课堂实践练习密度现状分析 |
3.2.3 体育课教学设计与课堂实践运动负荷现状分析 |
3.3 延安市城区初中体育教学有效组织的影响因素调查分析 |
3.3.1 体育师资 |
3.3.2 教学内容 |
3.3.3 学习动机 |
3.3.4 师生关系 |
3.3.5 场地设施 |
3.4 体育教学有效组织的改进策略 |
3.4.1 树立正确的教学观念策略 |
3.4.2 提高体育教师的专业素养与教学能力 |
3.4.3 创设情境,构建良好课堂氛围策略 |
3.4.4 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策略 |
3.4.5 创新教学课堂策略 |
4 结论与建议 |
4.1 结论 |
4.2 建议 |
参考文献 |
附录 A |
附录 B |
附录 C |
附录 D |
附录 E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研究成果 |
(9)运动教育模式在高中大班额排球教学中应用的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一、研究背景 |
(一)各地教育发展水平不均衡,“大班额”教学现象依旧存在 |
(二)“大班额”体育教学质量不佳,影响学生身心健康发展 |
(三)原有体育教学方式存在局限性,忽略了学生运动技战术应用能力的提高 |
二、研究意义 |
(一)丰富大班额体育与健康教学的方式方法,为体育教师提供更多的教学参考 |
(二)探索适合大班额体育与健康课程的教学模式,提高大班额体育教学质量 |
(三)提出提高大班额学生技战术应用能力的方法,增强学生“会运动”的能力 |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
一、概念界定 |
(一)运动教育模式 |
(二)大班额体育与健康教学 |
二、运动教育模式的研究现状 |
(一)关于运动教育模式的理论研究 |
(二)关于运动教育模式的实证研究 |
三、大班额教学的研究现状 |
(一)关于大班额体育与健康教学的研究 |
(二)关于其他学科大班额教学的研究 |
四、小结 |
第二部分 实验研究 |
一、研究目的 |
二、研究对象与方法 |
(一)研究对象 |
(二)研究方法 |
三、实验时间与测量工具 |
(一)实验时间 |
(二)测量工具 |
四、实验变量选取 |
(一)自变量 |
(二)因变量 |
(三)无关变量的控制 |
五、实验步骤 |
(一)对实验人员的培训 |
(二)实验前测 |
(三)实验实施 |
(四)实验后测 |
(五)数据处理 |
六、结果与分析 |
(一)实验前实验班与对照班学生的差异性分析 |
1.实验前实验班与对照班学生在体育学习兴趣水平上不存在显着性差异 |
2.实验前实验班与对照班学生在课内身体活动水平上不存在显着性差异 |
3.实验前实验班与对照班在课堂环境结构上不存在显着性差异 |
4.实验前实验班与对照班在教师干预情况上不存在显着性差异 |
5.实验前实验班与对照班学生在排球技战术应用能力上不存在显着性差异 |
(二)实验后实验班与对照班学生的差异性分析 |
1.实验后实验班与对照班学生在积极兴趣和参与程度上存在显着性差异 |
2.实验后实验班与对照班学生在课内身体活动水平上存在显着性差异 |
3.实验后实验班与对照班在课堂环境结构上存在显着性差异 |
4.实验后实验班与对照班在教师干预情况上不存在显着性差异 |
5.实验后实验班与对照班学生在排球技战术应用能力上存在显着性差异 |
七、结论与建议 |
(一)结论 |
(二)建议 |
八、研究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1:高中生体育学习兴趣水平评价量表 |
附录2:SOFIT观测记录表 |
附件3:Rubric for Assessing Game Performance in Volleyball(排球技战术评分表) |
附录4:实验班体现运动教育模式特征的排球垫球课时计划 |
附录5:对照班原有体育教学方式的排球垫球课时计划 |
附录6:运动教育模式研究步骤及课时计划安排表 |
附录7:运动教育模式中正式比赛的秩序册 |
致谢 |
(10)课改背景下江西省高中体育教师课堂教学行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前言 |
1.1 选题依据 |
1.2 选题意义 |
2 文献综述 |
2.1 相关概念界定 |
2.1.1 课堂教学行为 |
2.1.2 体育教师教学行为 |
2.1.3 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 |
2.1.4 教师教学行为研究现状 |
2.1.5 教师行为影响因素 |
2.1.6 理论基础 |
2.1.7 文献小结 |
3 研究对象与方法 |
3.1 研究对象 |
3.2 研究方法 |
3.2.1 文献资料法 |
3.2.2 问卷调查法 |
3.2.3 实地调查法 |
3.2.4 数理统计法 |
4 研究结果与分析 |
4.1 高中体育教师基本情况 |
4.2 基于地区和职称与教学行为现状结果分析 |
4.2.1 教学准备行为 |
4.2.2 教学实施行为 |
4.2.3 教学反馈行为分析 |
5 新课改背景下高中体育教师课堂教学行为影响因素分析 |
5.1 问卷信效度检验 |
5.1.1 问卷信度检验 |
5.1.2 问卷效度检验 |
5.2 教师行为影响因素相关分析 |
5.2.1 教师影响因素岭回归分析 |
6 结论与建议 |
6.1 结论 |
6.2 建议 |
7 致谢 |
8 参考文献 |
附录A 调查问卷 |
个人简历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四、浅谈体育教学的课堂管理(论文参考文献)
- [1]体育游戏在小学体育教学中的应用效果研究 ——以重庆市大足区实验小学为例[D]. 唐春雨. 上海体育学院, 2021(11)
- [2]初中空竹课堂教学设计与实践研究 ——以衡水市景县龙华德武体育学校为例[D]. 文君君. 上海体育学院, 2021(11)
- [3]初中体育教师教学机智指标内容体系构建与发展路径研究[D]. 刘静明. 河北师范大学, 2021(12)
- [4]运用OT、TSOSP、TSOCM评定上海市小学体育兴趣化实施效果研究[D]. 赵雨婷. 上海师范大学, 2021(07)
- [5]运用FTS、LT、SS评定上海市“小学体育兴趣化”实施效果研究[D]. 刘明伟. 上海师范大学, 2021(07)
- [6]初中体育教师课堂教学行为有效性研究[D]. 李亮. 湖南师范大学, 2020(04)
- [7]兰州市区普通高中体育课堂教学有效性研究[D]. 王树伟. 西北师范大学, 2020(01)
- [8]延安市城区初中体育教学的有效组织现状调查与对策研究[D]. 郭忠义. 延安大学, 2020(12)
- [9]运动教育模式在高中大班额排球教学中应用的实验研究[D]. 易松琴. 华东师范大学, 2020(12)
- [10]课改背景下江西省高中体育教师课堂教学行为研究[D]. 吴家倩. 广州体育学院, 2019(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