染色体结构异常致畸谱系分析

染色体结构异常致畸谱系分析

一、染色体结构异常导致畸胎家系分析(论文文献综述)

刘晓林[1](2021)在《CUL4B丧失功能突变iPSC模型构建及其初步应用》文中研究说明骨架蛋白CUL4B作为Cullin家族的一员,参与构成Cullin 4B-RING E3泛素连接酶复合物(Cullin 4B-RING E3 ligases,CRL4Bs),通过多泛素化修饰底物蛋白介导蛋白降解和单泛素化H2AK119并协同多种转录抑制复合物发挥表观调控作用。2007年英国研究小组和本课题组先后发现CUL4B基因突变导致X连锁智力低下综合征,随后陆续有研究证实CUL4B基因突变是X连锁智力低下综合征的最常见的三个病因之一。分析已报道的CUL4B突变患者临床表型发现,智力低下、身材矮小、失语和癫痫是CUL4B突变患者最常见的临床表现。利用基因敲除小鼠模型研究发现,中枢神经系统缺失CUL4B的小鼠表现为学习记忆能力低下、海马中PV-阳性GABA能中间神经元数量减少、海马神经元树突分支减少、胞体减小、树突棘密度和形态异常等,但目前关于CUL4B突变引起智力低下等表型的机制尚不清楚。诱导多能干细胞(induced pluripotent stem cells,iPSCs)是一类由终末分化细胞重编程得到的具有自我更新和多向分化潜能的胚胎干细胞样细胞,具有供体细胞来源丰富、可大量扩增并定向分化为各种功能细胞等优点。自iPSCs技术问世以来,患者突变特异性iPSCs及其定向分化细胞模型被用于各种遗传性疾病研究,尤其是神经发育和神经退行性疾病,因为这类疾病的病变组织获取困难,加之人类中枢神经系统结构复杂精细,小鼠等动物模型不能很好地再现人类疾病的病理特征。为研究CUL4B丧失功能突变导致X连锁智力低下综合征的发生机制,本课题拟通过构建CUL4B突变特异性iPSCs模型,分析CUL4B缺失对iPSCs产生、iPSCs增殖以及由iPSCs诱导形成的神经祖细胞的影响,为理解CUL4B突变致病机制奠定基础。第一部分CUL4B缺失型小鼠诱导多能干细胞模型构建及其初步应用尽管许多研究显示CUL4B突变是导致X连锁智力低下综合征的三个主要致病原因之一,基因敲除小鼠模型也证实缺失Cul4b的小鼠表现为学习记忆能力障碍,但目前关于CUL4B突变导致X连锁智力低下综合征认知障碍的机制尚不清楚。iPSCs是研究遗传性疾病尤其是神经发育疾病发病机制的良好平台。因此,本课题拟建立CUL4B突变特异性iPSCs模型,并探讨其在研究CUL4B突变引起的智力低下综合征发生机制中的作用。研究显示表观遗传修饰改变会影响体细胞重编程,CUL4B复合物可以通过催化组蛋白H2AK119单泛素化进而改变多种转录抑制复合物在特定基因启动子区域的结合状态。因此,我们推测CUL4B丧失功能突变可能会影响体细胞重编程效率。为此,本研究的第一部分我们首先分析了缺失CUL4B对小鼠胚胎成纤维细胞(mouse embryonic fibroblast cells,MEFs)重编程及其产生的 miPSCs 功能的影响,取得了如下结果:1.通过将Cul4bfn/fn雌鼠与Sox2-Cre+/-雄鼠进行交配,获得缺失CUL4B和对照MEFs;EdU掺入实验显示缺失CUL4B的MEFs存在增殖缺陷。2.将Oct4、Sox2、c-Myc和Klf4四种转录因子转入对照和Cul4b敲除的MEFs,诱导得到两种基因型的miPSCs。3.对miPSCs进行特性鉴定:1)多能干细胞标志物分析:免疫荧光染色检测OCT4、SOX2和SSEA1的表达情况,发现诱导得到的miPSCs均有表达;Real-time qPCR检测发现内源多能性基因被激活,而外源多能性基因被沉默;2)三胚层分化潜能分析:多能干细胞的重要特性是能分化成多种功能细胞。为分析CUL4B缺失是否影响iPSCs分化潜力,我们采用体外和体内分析方法分析了两种基因型miPSCs的三胚层分化潜力。发现两种基因型miPSCs分化形成的组织中可以检测到内胚层、中胚层和外胚层特异性标志物表达;3)核型分析显示,缺失CUL4B和对照miPSC均显示正常核型。4.发现缺失CUL4B增加MEFs重编程效率:将相同数目的野生型和Cul4b敲除的MEFs分别进行诱导,9天后进行碱性磷酸酶(Alkaline phosphatase,AP)染色,发现Cul4b敲除的细胞形成的AP阳性克隆数目明显高于野生型;RT-qPCR和Western Blot显示CUL4B缺失导致内源Nanog基因表达升高,说明CUL4B在miPSCs的重编程过程中起到抑制作用。5.发现CUL4B通过调控E-Cadherin表达而调控MEFs重编程:1)利用Western Blot分析已知的调控体细胞重编程的信号通路分子表达情况发现,缺失CUL4B不影响Wnt通路、BMP通路和H3K9me3;但显着上调E-Cadherin蛋白和mRNA表达;2)进一步分析发现,过表达CUL4B导致E-Cadherin表达下调、重编程效率降低,说明CUL4B负向调控E-Cadherin的表达,且CUL4B在重编程过程中起抑制作用;3)为证实CUL4B调控MEFs重编程是通过调控E-Cadherin表达介导的,我们在Cul4b敲除的MEFs中敲低Cdh1,使其E-Cadherin降到与野生型相似水平,发现敲低Cdh1基因,可以拯救由于缺失CUL4B引起的重编程效率上调,证实CUL4B调控重编程是通过调控E-Cadherin表达实现的;4)为分析CUL4B调控Cdh1基因表达机制,我们采用ChIP实验分析了CUL4B复合物在Cdh1基因启动子区域结合情况,发现CUL4B及其复合物组份DDB1和催化产物H2AK119ub1均可以结合到Cdh1的启动子上,而且敲除CUL4B减少其催化产物H2AK119ub1和相互作用复合物PRC2催化产物H3K27me3在Cdh1的启动子上的富集程度。说明CUL4B复合物通过催化H2AK119ubl而抑制Cdh1基因转录。6.发现缺失CUL4B抑制miPSCs增殖:利用EdU掺入实验检测miPSCs的增殖,发现Cul4b敲除的miPSCs增殖率明显降低;将野生型和Cul4b敲除的miPSCs等比例混合培养,发现Cul4b敲除的miPSCs数量逐渐减少,并很快消失;细胞周期分析显示敲除Cul4b导致G1期阻滞;蛋白分析显示缺失CUL4B导致p21上调。7.将miPSCs诱导分化成神经祖细胞(neural progenitor cells,NPCs),并进行鉴定;利用EdU掺入实验检测野生型和Cul4b敲除的NPCs增殖率,发现CUL4B缺失会导致NPCs增殖能力下降;流式检测细胞周期发现CUL4B缺失导致NPCs G1期阻滞,同时伴随着p21累积。8.诱导NPCs向神经元和神经胶质细胞分化,发现CUL4B缺失导致NPCs向神经元分化减少,且神经元轴突分支减少,NPCs的NOTCH1表达升高。当加入Notch通路的抑制剂DAPT时,可以拯救由于CUL4B缺失导致的神经元分化比例减少。说明CUL4B缺失使Notch通路异常活化,阻碍神经元的分化。综上所述,我们利用经典四因子方法成功将Cul4b敲除和对照MEFs诱导成为miPSCs,且在体内和体外均具有三胚层分化能力。CUL4B通过结合到Cdh1的启动子上,发挥转录抑制功能,进而降低E-Cadherin的表达,阻碍重编程的进程。CUL4B缺失导致miPSCs和诱导的NPCs在G1期阻滞,增殖能力下降,并异常活化Notch通路,从而阻碍NPCs向神经元分化。第二部分CUL4B丧失功能突变患者及对照个体iPSCs模型构建及其初步分析为构建CUL4B丧失功能突变患者iPSCs模型,我们对前期研究发现的两个CUL4B突变家系患者进行了分析,其中患者1的突变为c.1564C>T,p.R388X,患者2的突变为c.10071011del,p.Ile336fs。通过采集患者和对照个体体细胞,经过重编程获得hiPSCs,并对hiPSC进行特性鉴定和功能分析,取得了以下结果:1.构建了 2种不同突变患者和2名对照个体iPSCs:从2名患者和1名对照个体采集外周血,分离单个核细胞;从1名对照个体获得尿液细胞;采用非整合质粒转染方法获得了患者和对照个体hiPSCs;2.hiPSCs特性鉴定:对获得的hiPSCs,从以下方面进行了特性分析:1)采用免疫荧光染色和RT-qPCR分析方法检测了多能性基因表达情况,结果显示hiPSCs高表达多能性蛋白标志物OCT4、SOX2、SSEA4、TRA-1-60和TRA-1-81;内源的OCT4、SOX2和NANOG表达量均达到与胚胎干细胞H9相同的水平。2)三胚层定向诱导分化分析显示,来自患者和对照个体的hiPSCs可以向三胚层分化;3)外源基因表达检测:对10代以上的hiPSCs提取基因组DNA,用外源基因特异性引物进行PCR扩增,未检测到外源基因表达;4)核型及STR位点分析:核型分析发现hiPSCs构建过程中并没有发生染色体畸变;STR位点分析表明hiPSCs来源于对应患者的PBMCs,没有其他细胞污染;5)CUL4B突变和表达分析:对两名患者来源hiPSCs进行CUL4B基因测序分析,发现获得的hiPSCs具有与来源细胞相同的基因突变;且不表达CUL4B蛋白,CUL4B的mRNA水平也显着降低,说明两种CUL4B突变均引起无义突变介导的mRNA降解。3.将hiPSCs诱导分化为NPCs,并通过免疫荧光检测SOX2、NESTIN和PAX6的表达,确定分化的NPCs纯度较高。4.CUL4B突变对NPCs增殖的影响:EdU掺入实验检测显示CUL4B突变患者来源的NPCs增殖能力显着下降。5.CUL4B突变对NPCs迁移的影响:为分析CUL4B突变对NPCs迁移的影响,我们进行划痕实验,结果显示CUL4B突变患者来源的NPCs迁移能力显着降低。6.NPCs分化能力检测:将NPCs向神经元分化,免疫荧光染色显示CUL4B突变患者来源的NPCs向成熟神经元的分化减少,向GABA能神经元分化减少。7.转录组分析:将正常人和患者来源的NPCs进行RNA-Seq分析,共检测出2075个差异基因。为缩小范围,我们将筛选条件定为2倍以上差异,且Q-Value<0.01,由此我们得到上调基因31个,下调基因116个。1)分别对上调基因和下调基因进行GO-cfp分类分析,发现其生物学分类大致相同,但在下调基因中有与迁移和增殖相关的基因。分别对迁移相关基因和增殖相关基因进行聚类分析和表达验证,在迁移相关基因中,患者来源的NPCs的SEMA6D、ONECUT2和RHOD表达量明显下降;在增殖相关基因中,TBX3、CTHRC1、PRRX1表达量明显下降;2)对患者来源NPCs中下调基因进行了 KEGG-pathway富集分析,发现其中有GABA能突触相关的基因。对这几个基因进行聚类热图分析以及qPCR验证,发现相关的三个基因GABRE、CACNA1A和PRCKB在患者来源的NPCs中均明显下调,与我们观察到的CUL4B突变导致GABA能神经元分化减少表型一致。综上所述,我们成功构建了两例CUL4B突变患者的hiPSCs细胞系,并将其分化成NPCs,发现其增殖减慢、迁移能力下降、向GABA能神经元分化减少。通过RNA-Seq分析,发现与增殖、迁移及GABA能神经元分化相关基因表达差异,提示我们患者来源的NPCs可能由于这些基因的下调导致其一系列表型的出现,具体机制有待进一步分析。

李晓亮[2](2020)在《15q11.2微缺失导致全肺静脉异位引流心肌发育异常的分子机制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完全型肺静脉异位引流(TAPVC)是一种先天性心血管疾病,约占先天性心脏病的2%,不仅心肺连接出现异位,心脏结构发育和功能也会出现异常,但其致病机制不明。本文通过对TAPVC病例进行拷贝数变异检测,并且进一步通过细胞模型研究拷贝数变异导致TAPVC并引起心肌机能改变的发生机制,以从拷贝数变异、体外心肌分化过程中转录组差异和心肌特性的改变入手,解释TAPVC的发生机制。方法:1.利用CNVplex?技术,对231例TAPVC患者和200例健康对照样本进行检测,探讨TAPVC患者中CNV的发生率以及与相关临床表型的关系。2.利用i PSC技术诱导15q11.2微缺失的TAPVC患者核心家系(Trio)的i PS细胞系,建立细胞研究模型,通过i PSC体外诱导分化成心肌细胞,并对分化过程中关键阶段的细胞进行转录组测序,检测受影响的信号通路以及心肌细胞各阶段形态功能和分化标志物,分析患者和正常人之间心肌细胞的形态、分化效率、分化各个时期标志物的表达量和定位的差异。3.通过对15q11.2 BP1-BP2区域内相关基因的敲除,研究15q11.2微缺失对心肌细胞分化和功能的影响,初步阐明15q11.2微缺失与心肌功能异常的相关性。结果:1.231例TAPVC患者中,携带可能致病的拷贝数变异患者22例;200例健康对照组中检测出临床意义不明的拷贝数变异6例。统计学分析显示,与正常组比较15q11.2近端微缺失在TAPVC患者中显着富集。2.通过i PS技术建立15q11.2微缺失的TAPVC患者核心家系的i PS细胞系模型,研究发现患儿的i PSCs在心肌分化的过程中,分化各个时期标志物和15q11.2区域蛋白编码基因的表达量、分化效率、心肌细胞形态、跳动频率和收缩力度相较于正常对照组均降低,结果存在统计学差异;转录组测序结果表明TAPVC致病相关基因(如PITX2,NKX2-5和ANKRD1)在先证者中存在显着的高表达。3.家系成员中表型正常的先证者父亲i PSCs在干细胞阶段TUBGCP5和NIPA1的表达存在异质性,不同克隆之间表现出TUBGCP5和NIPA1表达的不一致性,并且发现TUBGCP5基因表达降低的克隆,心肌分化效率降低。4.TUBGCP5敲除后的i PSCs在诱导分化心肌细胞过程中分化各个时期标志物的表达量、分化效率、心肌细胞形态,跳动频率和收缩力度相较于正常对照组都有降低的趋势,结果存在统计学差异。说明微缺失中TUBGCP5基因表达的异常是引起心肌功能异常的关键基因之一。结论:本研究发现15q11.2微缺失在TAPVC患者中显着富集。细胞模型实验表明,TAPVC核心家系中15q11.2缺失携带者的TUBGCP5、CYFIP1、NIPA2和NIPA1基因表达受到了显着影响,在不同克隆之间存在异质性。TUBGCP5表达降低的克隆,心肌分化过程中Marker基因表达以及心肌分化效率和质量均受到影响,利用转录组测序发现在心肌细胞分化过程中胚层阶段15q11.2微缺失会引起TAPVC的致病相关基因(如PITX2,NKX2-5和ANKRD1)表达量升高。进而利用Crispr敲除发现,15q11.2微缺失中TUBGCP5基因表达降低影响心肌细胞的正常分化,是导致TAPVC发病的重要分子机制。

熊婧[3](2020)在《基于芯片的儿童卵巢未成熟畸胎瘤的microRNA表达谱初步研究及分子标记物筛选》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探索儿童卵巢未成熟畸胎瘤的miRNA分子表达谱并筛选其特异性分子标记物。方法:收集儿童卵巢肿瘤组织标本共20例,其中18例为石蜡切片标本,包括卵巢囊肿2例、成熟型畸胎瘤3例、未成熟畸胎瘤6例、卵黄囊瘤3例、幼年型颗粒细胞瘤3例、无性细胞瘤1例;2例为冰冻组织标本,1例为成熟型畸胎瘤,1例为卵黄囊瘤。运用美国安捷伦公司的基因芯片检测样本表达的miRNA,分为三组进行统计学分析,主要将卵巢未成熟畸胎瘤与其他卵巢肿瘤(卵巢囊肿、成熟型畸胎瘤、卵黄囊瘤、无性细胞瘤、颗粒细胞瘤)进行比较筛选差异miRNA,并分析卵巢良性肿瘤与恶性肿瘤组间的差异miRNA、不同病理级别卵巢未成熟畸胎瘤间的差异miRNA。对得到差异miRNA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包括在miRWalk、miRDB、DAVID数据库中进行靶基因预测,GO(Gene Ontology)分析,KEGG(Kyoto Encyclopedia of Genes and Genomes)分析,miRNA-靶基因-信号通路网络分析,探讨与儿童卵巢未成熟畸胎瘤发病、诊断、治疗及预后相关的miRNA。结果:1、基因芯片筛选差异miRNA:筛选出卵巢良恶性肿瘤组间44个差异miRNA;未成熟畸胎瘤(与其余5类肿瘤比较)特异性的13个差异miRNA;未成熟畸胎瘤不同病理级别间的18个差异miRNA。2、生物信息学分析:1)卵巢良性肿瘤与恶性肿瘤组间重要差异miRNA为miR-106b-5p、miR-20a-5p、miR-20b-5p,差异miRNA的靶基因在功能上主要参与转录及转录调节(蛋白质结合、RNA聚合酶Ⅱ核心启动子近端序列特异性DNA结合、转录因子活性、蛋白磷酸酶调节活性),涉及的信号通路主要为癌症相关通路,参与调控轴突导向、Fox O信号通路。2)卵巢未成熟畸胎瘤的特异性miRNA的靶基因功能也主要富集在转录和转录调节,包括转录因子活性、RNA聚合酶Ⅱ转录因子活性、DNA特异序列结合、蛋白质结合。参与调控长寿调节通路、谷氨酸能突触、生理周期调节通路,涉及的靶基因主要有FOXO1、AKT3。核心miRNA包括miR-129-5p、miR-124-3p、miR-7-5p、miR-4698。3)不同病理级别(Ⅰ级VSⅡ级)卵巢未成熟畸胎瘤中的差异miRNA与神经系统发育有关,miRNA-4673、miRNA-378h、miRNA-6857-5p特异性地在Ⅰ级未成熟畸胎瘤中表达上升。相关靶基因有MAPK家族、VEGFA、HGF,参与MAPK信号通路、c AMP信号通路、神经营养因子信号通路的调控。结论:1、首次通过石蜡样品的基因芯片分析建立儿童卵巢未成熟畸胎瘤miRNA表达谱,并获得13个特异性miRNA,筛选出重要miRNA包括miR-129-5p、miR-124-3p、miR-7-5p、miR-4698,可能是鉴别卵巢未成熟畸胎瘤与其他卵巢肿瘤的生物标记物,为后续在血标本、新鲜组织标本中试验奠定了基础;2、通过差异性miRNA的生物信息学分析,对儿童卵巢未成熟畸胎瘤特异miRNA的相关靶基因功能、信号通路进行了探索,并建立miRNA-靶基因-信号通路网络,筛选出重要靶基因和miRNA。3、通过对比不同病理级别儿童卵巢未成熟畸胎瘤,获得了差异表达miRNA,并发现这些差异miRNA与神经组织的发育、分化相关,可能为病理分级诊断提供了更客观的指标选择。

陈沛沛[4](2020)在《利用诱导多能干细胞探索长QT综合征7型心肌发育分化相关致病调节机制》文中研究指明[背景]由KCNJ2基因突变引起的长QT综合征7型Andersen-Tawil综合征(Andersen-Tawil syndrome,ATS)常导致室性心律失常,周期性麻痹和骨骼发育畸形临床三联征。既往研究发现全基因敲除的动物出现发育畸形,且不能长期存活。已有研究证实该基因突变影响了颅面部发育时的膜电位电压变化,进而影响重要的颅面相关基因表达导致ATS患者颅面部发育畸形。因此证明该致病基因会影响正常器官发育。心肌细胞的发育分化及电生理成熟对心脏功能至关重要,其改变可能促进ATS疾病的病理生理。尽管人们初步了解ATS心肌QT间期延长的原因与内向整流钾通道相关,但KCNJ2基因对心肌细胞正常的发育分化影响知之甚少。[目的]本研究拟建立可特异性复现ATS疾病表型的人类心肌细胞模型,更好的了解KCNJ2基因对心肌细胞发育分化的致病调节机制,探索潜在的转录因子和相关靶基因。[方法]利用ATS患者的外周血重编程为诱导多能干细胞(induced pluripotent stem cells,iPSC),并同时和进行了 Crispr修复突变位点的修复CRISPR组iPSC一起定向分化为心肌细胞(induced pluripotent stem cell-derived cardiomyocytes,iPSC-CM)。iPSC经过形态学、核型分析、畸胎瘤实验、流式检测、免疫共聚焦染色及qPCR实验来鉴定。iPSC-CM经过形态学自主搏动记录、免疫共聚焦染色及膜片钳动作电位和Kir2.1通道电流变化来鉴定。根据发育分化经典的不同阶段进行基因及染色质开放性检测。使用加权基因共表达网络分析(weighted gene co-expression network analysis,WGCNA)对发育分化特定阶段的共表达基因群进行模块分类及权重评分,并将权重排名前100位的基因与人类转录因子JASPAR数据库进行比对获得潜在调控的转录因子,并利用同步检测的ATAC-seq染色质开放性表观遗传学数据来验证这些特定阶段潜在转录因子。最后通过新收集最接近临床表型的两组成熟心肌细胞,联合转录组和蛋白组数据,使用单样本基因集富集分析(single-sample gene set enrichment analysis,ssGSEA)从通路角度整体进行联合分析,评估钾离子相关通路调控状态,同时也能在转录和蛋白水平关联分析中找出关键靶基因,并进行验证,以获得可能受到转录因子调控的疾病相关的关键靶基因。[结果]成功建立了稳定传代,均一的突变与修复组的诱导多能干细胞系,既保留了患者特异性的遗传信息,同时也具有可诱导定向分化的干细胞特性。并且成功分化了突变组与修复组的心肌细胞,可自主规律搏动,分化率>90%,突变组搏动率明显低于修复组,心肌特异性标志物(TNNT2和NKX2.5)均阳性。突变组的动作电位时程延长,内向整流钾离子通道Kir2.1电流呈现负向效应特征,与患者临床表型一致;修复组与健康对照组的电生理特征无明显差异。WCGNA分析结果显示一致性发育分化相关的染色质开放可及性增高的转录因子有5个:中胚层(Day2,MIXL1);心脏中胚层前体细胞(Day4,GBX1);早期搏动心肌(Day8,DLX5);电生理成熟心肌(Day15,HOXB4);晚期心肌(Day30,ZEB1)。致病性相关的转录因子仅有ZNF528,从心脏中胚层前体细胞阶段(Day4)开始开放调控,并在突变组持续低表达。上述转录因子均获得了 ATAC-seq数据的验证。随后在新收集的晚期心肌细胞中同步检测转录组和蛋白组,使用ssGSEA在基因和蛋白层面同时评估钾离子通道相关通路的整体调控状态,结果显示突变组与修复组有7条差异钾离子通道相关通路富集分数显着降低(P均<0.05)。含突变基因KCNJ2参与的3条钾离子相关通路与内向整流钾通道的钾离子进入细胞内发挥作用的全程相关,从电压门控钾通道复合体感应(GO:0008076),随后钾离子跨膜进入到细胞内(GO:1990573),最后到维持细胞内钾离子稳态(GO:0030007)的通路均受到抑制。另外同时受到影响的4条通路与调控钾离子跨膜途径和钠:钾交换ATP酶相关(P均<0.05)。这些下调的钾离子通道相关通路差异基因共有19个,差异蛋白有4个,关联交集分析获得趋势一致的差异低表达的基因蛋白有3个(KCNJ2、CTTN和ATP1B1),即可能是潜在被转录因子ZNF528开放性降低所下调显着的关键靶蛋白。[结论]建立了特异性复现ATS疾病表型的人类心肌细胞模型可为探索疾病机制或药物治疗提供可靠的平台。验证了 ATS早期心肌发育分化不同阶段的转录因子(MIXL1、GBX1、DLX5、HOXB4和ZEB1),以及致病性相关的潜在转录因子ZNF528。成熟的心肌细胞中钾离子内流全程和能量消耗相关通路受到明显抑制,受到突变KCNJ2基因的直接或间接影响,关联分析获得转录因子ZNF528潜在调节下调显着的3个关键靶蛋白(KCNJ2,CTTN和ATP1B1)。转录因子及关键靶蛋白的低表达可能导致或加重ATS患者心肌发育功能和电生理成熟的异常。今后有望通过干预关键调节转录因子,以达到调节靶基因的作用,从而改善ATS患者心肌电生理紊乱的症状,为治疗罕见病提供新的思路。

张志涛[5](2020)在《脑桥小脑发育不良2B型家系TSEN2基因突变鉴定及功能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脑桥小脑发育不良(Pontocerebellar hypoplasias,PCH)是一种罕见的遗传性神经退行性疾病,临床症状表现为严重的认知障碍,运动障碍以及癫痫发作。神经放射学和神经病理学特征将PCH分为19个亚型,其共同特征为腹桥、下橄榄和小脑的进行性变性。目前已鉴定出16个与PCH相关的基因,包括VRK1、EXOSC3、TSEN54、TSEN2、TSEN34、SEPSECS、RARS2、CHMP1A等。其中TSEN2是PCH2B的致病基因。PCH2B是PCH最常见的一个类型,典型的临床特征为出生时呼吸和进食困难、运动障碍、认知和运动发育严重障碍、进行性小头畸形、婴儿期晚期或幼儿早期夭折。PCH2B的MRI表现为脑干和小脑发育不全,小脑半球比蚓部受影响更大。在约40%的PCH2患者中,大脑皮层显示轻度或重度脑萎缩。在前期工作中,我们收集到了1个PCH2B家系,先证者临床表现为小头畸形伴小脑脑干发育不良,并且出现严重的智力和运动发育障碍。基因检测结果提示先证者携带TSEN2基因复合杂合突变:c.926A>G(p.Y309C)和c.882_883insT(p.E295*),父母均为杂合携带者。该家系母亲第二次妊娠产前羊水基因检测结果提示胎儿亦同时携带TSEN2基因复合杂合突变,与先证者一致,并且超声提示胎儿头围小于正常孕周。经充分交待后,家属选择引产。目前对TSEN2基因突变导致PCH2B的机制研究非常少,文献通常探讨TSEN2基因本身对tRNA催化功能的研究,但是其对于细胞尤其是神经细胞的影响报道尚少。因此,本课题拟根据前期发现的突变位点,构建突变型及野生型的TSEN2表达质粒,并研究二者对神经细胞的影响,阐明TSEN2基因复合杂合突变的功能及导致畸形表型的分子机制,使我们对该病的发生理解的更加充分,并为该家系的产前诊断及植入前诊断提供理论依据。方法:1、标本及细胞系收集PCH2B患者及家系成员的外周血样及羊水。该家系成员及监护人均签署知情同意书。小鼠海马神经元细胞系(HT22细胞)及人神经母细胞瘤细胞系(SHSY5Y细胞系)购自武汉普诺赛生命科技有限公司。2、实验方法(1)应用全外显子测序结合Sanger测序的方法筛查PCH2B家系患者及成员基因突变;(2)应用在线生物信息学软件SWISS-MODEL Workspace预测野生型与突变型TSEN2蛋白的结构差异;(3)应用Sanger测序的方法对PCH2B家庭进行羊水产前基因诊断;(4)应用免疫组化及Western-blot方法检测引产胎儿脑组织中TSEN2表达情况;(5)合成人TSEN2基因及小鼠Tsen2基因野生型及突变型表达质粒,转染SHSY5Y细胞及HT22细胞,应用实时定量PCR检测Tsen2基因的mRNA表达水平,用Western-blot检测Tsen2蛋白表达水平;(6)观察SHSY5Y细胞及HT22细胞生物学特征(增殖、迁移和侵袭)。结果:1、对PCH2B家系进行突变检测后,发现TSEN2基因两个突变c.882_883insT及c.926A>G,其中c.882_883insT为新发现的突变,未见报道;2、对突变c.926A>G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结果提示野生型与突变型TSEN2蛋白结构存在明显差异,c.882_883insT可导致TSEN2蛋白截短;3、羊水基因检测结果提示胎儿为PCH2B患儿;4、胎儿脑组织中TSEN2表达降低;5、将两种突变型TSEN2基因表达载体转染SHSY5Y细胞及HT22细胞后,发现细胞中TSEN2基因mRNA及蛋白表达均下降。6、共转染两种突变型TSEN2基因表达载体后,SHSY5Y细胞及HT22细胞增殖水平降低,迁移和侵袭能力下降。结论:1、发现TSEN2基因c.882_883insT及c.926A>G两个新突变,是PCH2B患者发病的原因;2、TSEN2基因突变抑制神经细胞的增殖、降低神经细胞的迁移和侵袭能力。

宋津京[6](2020)在《超常记忆能力自闭症学者的UiPSC神经细胞模型的研究》文中认为自闭症谱系障碍(Autism spectrum disorder,ASD)是一系列具有异质性特征的复杂神经发育障碍(Neurodevelopmental disorder,NDD),到目前为止尚有很多不明的致病机制。全球ASD患病率约为1%,男性患病率高于女性。有些ASD患者伴随有学者症候群(Savant syndrome)的特殊才能,他们被称作自闭症学者(Autistic savant)。大多数自闭症学者的研究都以稀有的特殊病例报告为主,少有研究其生理病理学的细胞模型。在本课题中,我们利用人源诱导多能干细胞(Human induced pluripotent stem cells,hi PSCs)技术将患者尿液样本中肾上皮细胞重编程,构建出自闭症学者的Ui PSCs(Urinary induced pluripotent stem cells)研究模型。该13岁男性自闭症学者具有超常记忆能力——图片式记忆(Photographic memory),并伴随严重的言语语言障碍(Speech-language deficit)。自闭症学者来源的神经元在分化成熟早期(分化第42天)表现为:ASD风险基因/学习困难相关基因PAX6、TBR1和FOXP2表达上调;谷氨酸脱羧酶(Glutamic acid decarboxylase,GAD)GAD65表达下降;NMDA(N-methyl-D-aspartic acid,NMDA)受体亚基NR2B的磷酸化下降;伴随神经元胞体和树突棘大小增加,树突棘密度降低;自发性兴奋性突触后电流(Spontaneous excitatory postsynaptic currents,s EPSCs)的频率增加。本课题自闭症学者同时具有类似“雨人”的图片式记忆能力和严重的言语语言障碍,这样的临床样本极其罕见。在以往关于ASD和智力障碍的报道中,PAX6,TBR1和FOXP2要么表达不足,要么功能缺失。ASD核心风险基因TBR1突变与社会交往、发声、记忆和认知损伤有关。PAX6和FOXP2也参与调节高级认知功能,其中包括言语和语言功能。而在本文自闭症学者来源的神经元中,他们均上调表达。PAX6,TBR1和FOXP2的上调表达为自闭症学者的超常记忆能力和言语语言缺陷提供新的研究思路。在已报道的小鼠模型中,Tbr1通过Wnt7b调节突触数量。TBR1下游靶向基因,调节细胞粘附和轴突生长的膜蛋白基因,CDH10,GPC6,LMO7和CNTN2,都在本课题自闭症学者来源神经元中上调表达。这些基因的上调可能解释自闭症学者来源神经元在分化早期胞体和树突棘体积增大,树突棘密度降低的变化。为了进一步解释神经元胞体大小和树突棘大小密度的变化,未来会下调自闭症学者来源神经元表达TBR1,以找到关键调控通路。此外,本课题自闭症学者的Ui PSC模型为未来进一步利用CRISPR/Cas(The clustered regularly interspaced short palindromic repeats/Cas,CRISPR/Cas)系统研究重要风险基因在自闭症学者的生理病理机制中的作用奠定了基础。

陈赛明,周小柳,陈穗俊,张华宋,李智群,何金龙[7](2019)在《先天性外中耳畸形染色体核型分析及家系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通过对存在先天性外中耳畸形合并耳前瘘管家族的染色体研究,探讨染色体与先天性外中耳畸形合并耳前瘘管家族的遗传因素关系。方法:收集3个先天性外中耳畸形合并耳前瘘管的家系成员的临床资料,绘制家系图谱,抽取家系成员的外周静脉血样进行染色体核型分析。结果:收集3个家族三代家族成员共21例,其中发现染色体异常9例,其中患者3例,携带者6例,包括3个家族中父亲及祖父,表现均为染色体结构异常。结论:这3个家族先天性外中耳畸形合并耳前瘘管的遗传模式符合常染色体隐性遗传,家系调查有助于先天性外中耳畸形的进一步研究。

马尔哈巴·艾山江[8](2019)在《基于耳聋特异性诱导多能干细胞研究m.7511T>C突变和YARS2 c.572G>T突变对线粒体功能的影响》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线粒体tRNASer(UCN)7511T>C突变是导致非综合征型耳聋的致病突变位点之一。前期研究发现携带m.7511T>C突变的母系遗传性耳聋家系成员呈现不同程度的听力损伤,表明可能存在核修饰基因对耳聋的发病起重要作用。为研究母系遗传性耳聋发病机制,我们对一个携带m.7511T>C突变耳聋家系的成员全外显子测序分析。首次发现YARS2(线粒体酪氨酰tRNA合成酶)可能是与m.7511T>C突变协作的耳聋核修饰基因。本家系中发现的YARS2 c.572G>T突变位于YARS2催化结构域,并导致YARS2蛋白第191位点高度保守的甘氨酸(Gly)突变成为缬氨酸(Val)。m.7511T>C突变破坏tRNASer(UCN)5,接受臂上高度保守的4A-65U配对,影响tRNASer(UCN)的结构。本研究通过建立不含突变的对照,只含 c.572G>T 纯合突变,m.7511T>C 突变、含 m.7511 T>C 及 YARS2 c.572G>T杂合突变和含m.7511T>C及YARS2 c.572G>T纯合突变的淋巴细胞系并进行细胞功能分析。研究发现YARS2 c.572G>T突变组YARS2蛋白的表达水平下降。同时携带含m.7511T>C及YARS2 c.572G>T突变组的tRNA稳态水平较对照组明显降低,凋亡水平上升。结果表明YARS2突变协同m.7511T>C突变造成线粒体功能缺陷,调控母系遗传性耳聋发病的表型表达。利用诱导性多能干细胞(induced pluripotent stem cells,iPSCs)模型可有效解决组织特异性的问题。本研究我们以永生化淋巴细胞为材料用核转附加体质粒的方法,成功的构建了五株iPS细胞。获得的iPS细胞具有胚胎干细胞形态特征,对iPS细胞突变位点进行验证,显示五株iPS细胞仍然保留对应的突变位点并未出现新的突变,碱性磷酸酶染色呈阳性,表达干性标志基因和蛋白,具有在体外拟胚体和体内畸胎瘤形成实验中分化为三胚层细胞的潜能。随后,我们利用五株iPS细胞研究m.7511T>C及YARS2 c.572G>T突变对胚胎干细胞的功能。结果显示,与对照组iPS细胞相比,m.7511T>C及YARS2 c.572G>T突变的细胞线粒体ATP合成,线粒体ROS水平,线粒体膜电势无显着差异,但细胞凋亡水平上升。综上所述,本研究成功建立了携带m.7511T>C及YARS2 c.572G>T突变的永生化淋巴细胞系和iPS细胞模型。研究了 m.7511T>C及YARS2 c.572G>T突变导致耳聋的致病机制,为耳聋的诊断和治疗供了理论基础和科学依据。

谢晓蕊[9](2018)在《单核苷酸多态性微阵列技术(SNP-array)在自然流产遗传学诊断中的应用》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比较单核苷酸多态性微阵列技术(SNP-array)与传统G显带核型分析在自然流产遗传学诊断的临床应用价值,评价SNP-array的应用优势,为自然流产的遗传咨询与诊治提供病因学依据与指导。方法:1.收集2015年1月至2018年1月就诊的稽留流产患者82例,行人流术后无菌操作留取流产胚胎绒毛组织;2.SNP-array检测拷贝数变异,并行细胞培养后G显带核型分析;3.综合分析SNP-array及染色体核型分析结果,比较两种方法检测在周期﹑成功率与准确性上的差异,同时明确自然流产的遗传学病因;4.应用SPSS18.0统计学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1.82例流产绒毛标本SNP-array检测周期为34天,行细胞培养后G显带核型分析检测周期为1220天,相比传统核型分析检测周期显着缩短;2.82例流产绒毛组织SNP-array检测拷贝数变异,成功率100%(82/82),而行细胞培养仅成功68例,失败14例,培养成功率为82.9%(68/82),与细胞培养相比,前者成功率提高(P<0.01)。3.细胞培养成功的68例流产绒毛组织经传统染色体核型分析,检出正常核型34例,异常核型34例,异常率为50.0%(34/68)。异常核型中,染色体数目异常占88.2%(30/34);染色体结构异常占5.9%(2/34);数目异常合并结构异常占5.9%(2/34)。4.82例经SNP-array检测的流产绒毛标本中,检出异常基因组拷贝数变异42例,异常率为51.2%(42/82),高于核型分析。其中,染色体数目异常占85.7%(36/42);染色体结构异常占11.9%(5/42);数目异常合并结构异常占2.4%(1/42)。5.68例培养成功的绒毛组织标本,两种检测方法结果完全一致的有56例,不一致11例,不完全一致1例。6.检出的9例染色体结构异常,经家系验证后证实3例来源于母亲,2例来源于父亲,3例为新发突变,1例部分结构异常来源于父亲,部分为新发突变。结论:1.早期自然流产的主要原因为胚胎染色体异常;2.SNP-array相对于传统核型分析,检测自然流产绒毛染色体变异的周期显着缩短,成功率更高,诊断效率和异常检出率提高;3.SNP-array可作为自然流产遗传学病因检测的有效补充手段。

罗玉琴[10](2019)在《NIPT在胎儿染色体异常中的应用研究及GUCY2D基因突变功能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第一部分 NIPT在胎儿染色体异常中的应用研究研究目的:通过分析62780例孕妇NIPT产前筛查结果,进行了无创胎儿染色体数目及结构异常全基因组新型检测技术的探索。探讨利用孕妇血浆中cffDNA检测胎儿染色体数目及结构异常的新方法及评价其在临床上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自愿参与NIPT检测的单胎孕妇60961例,双胎孕妇1819例,经高通量测序和数据分析后,将NIPT筛查高风险的胎儿全部纳入实验组,包括13、18、21号染色体非整倍体高风险、胎儿性染色体非整倍体高风险、罕见染色体非整倍体高风险及存在基因组拷贝数异常的病例。经知情同意后通过介入性产前诊断技术,对NIPT产前筛查结果为胎儿染色体的数目异常及大片段结构异常,以染色体核型为金标准,NIPT产前筛查结果为基因组拷贝数变异,经染色体微阵列芯片(CMA)验证结果为依据。结果:1.共检测60961例单胎孕妇标本,检出13、18、21非整倍体高风险孕妇482例,其中368例接受胎儿染色体核型分析,确诊胎儿染色体异常311例,胎儿染色体正常57例;检出性染色体非整倍体高风险孕妇270例,其中138例接受胎儿染色体核型分析,确诊胎儿染色体异常79例,胎儿染色体正常59例;检出罕见染色体非整倍体高风险孕妇158例,其中94例接受胎儿染色体核型分析,确诊胎儿染色体异常8例,胎儿染色体正常86例。NIPT低风险孕妇中有3例非整倍体假阴性:2例21三体、1例18三体。2.共筛查出T21高风险孕妇301例,251例进行核型分析,其中确诊236例(内含6例嵌合型21三体,3例易位型21-三体),假阳性15例,本研究中NIPT检测胎儿T21 的敏感度为 99.16%(97.00-99.90%),特异度99.98%(99.96-99.99%),阳性预测值94.02%(90.46-96.31%),阴性预测值 100.00%(99.99-100.00%);T18高风险孕妇127例,82例进行核型分析,其中确诊61例(内含2例嵌合型18三体),假阳性21例,检测T18的敏感度为98.41%(91.47-99.96%),特异度99.97%(99.95-99.98%),阳性预测值 74.70%(65.79-81.93%),阴性预测值100.00%(99.99-100.00%);T13高风险孕妇54例,35例进行核型分析,确诊14例,假阳性21例,检测T13的敏感度为100%(76.84-100.00%),特异度99.97%(99.95-99.98%),阳性预测值40.00%(65.79-81.93%),阴性预测值 100.00%。3.共筛查出45,X高风险孕妇120例,58例进行核型分析,其中确诊18例,假阳性40例,NIPT筛查45,X的敏感度为100%,特异度99.93%,阳性预测值31.03%,阴性预测值100.00%。47,XXX高风险孕妇62例,35例进行核型分析,其中确诊22例,假阳性13例,47,XXX敏感度为100.00%,特异度99.98%,阳性预测值62.86%,阴性预测值100.00%。47,XXY高风险孕妇48例,28例进行核型分析,确诊24例,假阳性4例,47,XXY敏感度为100.00%,特异度99.99%,阳性预测值85.71%,阴性预测值100.00%。47,XYY高风险孕妇40例,17例进行核型分析,确诊15例,假阳性2例,47,XYY敏感度为100.00%,特异度100%,阳性预测值85.24%,阴性预测值100.00%。4.检出罕见染色体非整倍体高风险孕妇158例,95例进行核型分析,其中87例胎儿染色体正常,另外8例确诊为胎儿染色体异常,胎儿染色体非整倍体异常8 例为:47,XN,+2[7]/46,XN[43]、47,XN,+5[25]/46,XN[25]、47,XN,+15[4]/46,XN[46]、47,XN,+22[10]/46,XN[40]、47,XN,+16[2]/46,XN[74]、47,XN,+16[2]/46,XN[98]、47,XN,+9[10]/46,XN[40]、47,XN,+9[11]/46,XN[39]。5.染色体结构异常及基因组拷贝数变异高风险133例,其中72例在我院接受胎儿染色体核型及CMA分析,确诊胎儿染色体结构异常及基因组拷贝数变异34例,胎儿染色体结构正常及基因组拷贝数正常38例。检出染色体缺失及重复不平衡易位1例,16号染色体部分三体1例、两例Emanuel综合征等,漏诊两例胎儿,1例为22q13.3区域发生4.03Mb片段缺失的Phelan—McDermid综合征(Phelan-McDermid syndrome,PMDS,OMIM 606232),另 1例为Xp22.33拟常染色体区均存在857kb杂合缺失。6.共检测1819例双胎孕妇标本,检出高风险孕妇13例。10例进行核型分析,21三体高风险5例均为一胎21三体,另一胎核型正常,18三体高风险3例,确诊2例,XXX高风险1例,确诊一胎为47,XXX,另一胎核型正常。NIPT结果提示染色体13q14.3-q21.1存在6.19Mb缺失结构异常高风险1例,3号染色体长臂3.06Mb的母体CNV导致了 NIPT结果的假阳性。结论:1.NTPT共检测62780例孕妇标本,其中单胎孕妇60961例,双胎孕妇1819例。我们研究结果表明NIPT使98.3%(61724/62780)的孕妇避免了不必要的有创性产前诊断操作,减少了受检者的经济负担和不必要的心理压力。2.NIPT对于T13、T18、T21敏感性及特异性均高于98%,T21、T18、T13的阳性预测值分别为94.02%、74.70%、40.00%,NIPT会导致假阳性及假阴性结果的出现,其阳性结果仍需要有创产前诊断确证胎儿核型。3.NIPT技术虽然可以检测出性染色体的异常,但对于45,X 阳性预测值较低。NIPT的筛查范围可以扩大至性染色体非整倍体,但出现假阳性的可能性增加,特别是Turner综合征,必须行有创产前诊断确诊。4.60961例中仅仅检测到8例罕见的嵌合型的常染色体三体患者,由于一些罕见的染色体嵌合的核型、程度、范围各异,没有固定的答案可循。NIPT—般不建议NIPT用于筛查13、18、21号染色体以外的罕见的常染色体非整倍体,NIPT扩大到检测罕见的非整倍体时,应向患者解释假阳性的可能,同时进行B超检测及有创的产前诊断来进一步诊断。5.NIPT检测胎儿染色体大片段结构异常及微缺失微重复具有可行性,cffDNA筛查可能有助于识别胎儿的缺失和重复,在某些情况下可能表明父母是平衡易位携带者的风险,从而为怀孕夫妇提供了明确的产前诊断和遗传咨询。对有异常临床表型的孕妇,在行NIPT检测出现阳性结果时,应首先排除孕妇本人遗传背景的影响。若证实其为母源因素造成的假阳性,也不应轻易放弃对其深入的分析,对这些遗传因素的深入分析,有助于NIPT检测在染色体微小结构异常的结果分析。6.NIPT用于双胎孕妇的筛查具有良好的检测效率,21三体检出率和特异性均为100%,虽然不能通过NIPT来判断异常胎儿的个数和位置,但是可以避免98%以上的双胎孕妇进行羊水穿刺带来的痛苦和流产风险。双胎NIPT研究报道数量少,样本量有限,双胎NIPT检测仍需要更多的研究进行论证。7.NIPT检测具有高敏感性和高特异性,但由于这项技术只能用于筛查而不是对胎儿核型的诊断,NIPT高风险孕妇仍需要通过有创产前诊断确诊。第二部分 GUCY2D基因突变功能研究研究目的:Leber先天性黑蒙症(Leber’s congenital amaurosis,LCA)是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可导致婴儿在出生后不久完全丧失视力并伴有一系列严重并发症。通过二代测序及Sanger测序技术,在先证者家系中检测GUCY2D基因发现三个临床意义未明突变 c.139139delC(Ala49Profs*36)、c.2783G>A(Gly928Glu)和 c.835G>A(Asp279Asn)。经查阅数据库及文献,这三个突变属于新发突变无相关数据库及文献报道。采用SIFT、Polyphen-2和Mutation Tasting三个工具软件预测分析,其结果都是有害致病突变。对这三个突变的细胞生物学和功能研究将为LCA致病机制的探索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和结果:采用UCSF Chimera软件对野生型及突变型蛋白Gly928三级结构进行分析,结果提示Gly928突变造成催化功能降低。构建野生型及突变型Ala49Profs*36、Asp279Asn和Gly928Glu与绿色荧光蛋白EGFP融合表达载体,荧光共聚焦显微镜观察Ala49Profs*36荧光信号弱,提示蛋白降解。Asp279Asn和Gly928Glu经HPLC-MS/MS分析,发现其cGMP均降低,提示突变改变了酶活性。结论:通过荧光共聚焦显微镜观察和HPLC-MS/MS分析,分别证实Ala49Profs*36、Asp279Asn和Gly928Glu为GCUCY2D基因致病突变。本研究是在二代高通量测序基础上,对GUCY2D基因发现的三个新突变位点开展的功能研究,不仅能明确患者致病基因、致病突变及其功能影响,还能丰富疾病表型谱和突变谱,为研究GUCY2D基因致病机制提供理论依据,对遗传咨询、基因诊断、产前诊断、植入前遗传学诊断等临床遗传学服务具有重要应用价值。研究证实二代测序技术在遗传病的诊断中有极大的应用价值,致病性突变功能研究为疾病致病机制的研究提供了理论依据。

二、染色体结构异常导致畸胎家系分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染色体结构异常导致畸胎家系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CUL4B丧失功能突变iPSC模型构建及其初步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符号说明
前言
第一部分 CUL4B缺失型小鼠诱导多能干细胞模型构建及其初步应用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第二部分 CUL4B丧失功能突变患者及对照个体iPSCs模型构建及其初步分析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Western Blot原始数据
致谢
综述 诱导多能干细胞在神经发育疾病研究中的应用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英文论文Ⅰ
英文论文Ⅱ
英文论文Ⅲ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2)15q11.2微缺失导致全肺静脉异位引流心肌发育异常的分子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cat
符号说明
绪论
第一部分 TAPVC患者基因组拷贝数变异分析
    1.1 材料
        1.1.1 研究对象
        1.1.2 主要实验仪器及试剂
    1.2 方法
        1.2.1 样本DNA的提取
        1.2.2 CNVplex?技术检测CNV
        1.2.3 基因组拷贝数的计算
        1.2.4 CNV致病性判断
        1.2.5 全基因组芯片验证(Affymetrix Cyto Scan750k芯片)
        1.2.6 统计学分析
    1.3 结果
        1.3.1 TAPVC患者拷贝数变异检测结果
        1.3.2 健康对照组拷贝数变异检测结果
        1.3.3 CMA验证结果
        1.3.4 15q11.2缺失的发生率
    1.4 讨论
第二部分 1例TAPVC核心家系iPS细胞的建立以及心肌分化和转录组分析
    2.1 材料
        2.1.1 研究对象
        2.1.2 主要实验试剂和仪器
    2.2 方法
        2.2.1 培养基的配置
        2.2.2 单个核细胞分离培养与扩增
        2.2.3 非基因整合方法重编程PBMC为 iPSCs
        2.2.4 TRA-1-60活染鉴定完全重编程的克隆
        2.2.5 iPSCs单克隆的挑选和接种培养
        2.2.6 iPSCs单克隆的免疫荧光
        2.2.7 RNA提取及cDNA合成
        2.2.8 qPCR检测RNA水平
        2.2.9 iPS核型鉴定
        2.2.10 畸胎瘤形成实验
        2.2.11 心肌细胞的分化和纯化
        2.2.12 分化阶段细胞收集、RNA的抽提和反转录
        2.2.13 细胞总蛋白的提取及定量
        2.2.14 Westen Blot鉴定iPSCs中TUBGCP5的表达
        2.2.15 Real-time PCR
        2.2.16 转录组测序(RNAseq)
        2.2.17 RNAseq数据处理
    2.3 结果
        2.3.1 先证者和父母的表型和拷贝数鉴定
        2.3.2 iPSCs的诱导和鉴定
        2.3.3 心肌分化各阶段标志物表达分析
        2.3.4 心肌分化各阶段15q11.2区域基因表达分析
        2.3.5 TAPVC家系成员不同iPSCs克隆之间15q11.2 区域基因表达量的差异
        2.3.6 Western blot验证TUBGCP5蛋白的表达量
        2.3.7 早期心肌细胞分化中转录组分析结果
        2.3.8 家系成员CHD相关基因差异表达分析
        2.3.9 CHD相关基因表达热敏分析及RT-qPCR验证
    2.4 讨论
第三部分 15q11.2区域基因TUBGCP5敲除影响心肌分化
    3.1 材料
        3.1.1 研究对象
        3.1.2 主要实验仪器和试剂
    3.2 方法
        3.2.1 TUBGCP5敲除质粒的构建
        3.2.2 目的质粒的抽提
        3.2.3 慢病毒的包装和浓缩
        3.2.4 慢病毒感染正常iPSCs
        3.2.5 细胞总蛋白的提取及定量
        3.2.6 Westen Blot鉴定iPSCs中TUBGCP5的表达
        3.2.7 TUBGCP5敲除后的iPSCs心肌细胞分化
        3.2.8 心肌细胞分化阶段细胞收集
        3.2.9 分化阶段细胞RNA的抽提和反转录
        3.2.10 Real-time PCR反应
    3.3 结果
        3.3.1 Western blot验证TUBGCP5的敲除
        3.3.2 TUBGCP5敲除后对心肌细胞分化各时期标志物表达的影响
    3.4 讨论
全文总结
参考文献
综述 肺静脉异位引流的遗传学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学术论文和科研成果目录
致谢

(3)基于芯片的儿童卵巢未成熟畸胎瘤的microRNA表达谱初步研究及分子标记物筛选(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CAT
前言
第一部分 基于芯片的差异性miRNA筛选
    一、实验样品与方法
    二、结果
    三、小结
第二部分 差异miRNA生物信息研究
    一、研究对象和方法
    二、结果
    三、小结
讨论
全文结论
创新性与不足
参考文献1
文献综述 儿童青少年卵巢恶性生殖细胞肿瘤分子水平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2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已录用的论文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项目

(4)利用诱导多能干细胞探索长QT综合征7型心肌发育分化相关致病调节机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部分 长QT综合征7型——Andersen-Tawil综合征患者特异性诱导多能干细胞系的建立与鉴定
    (一) 实验材料
    (二) 实验方法
        1、收集临床信息
        2、患者及匹配健康对照者的外周血单核细胞的提取备用
        3、患者特异性诱导多能干细胞系的转染重编程过程
        4、患者特异性诱导多能干细胞系的鉴定
        5、对照组的选择
    (三) 实验结果
        1、CRISPR修复成功
        2、类干细胞克隆鉴定结果
    (四) 实验小结
第二部分 突变及CRISPR组的诱导多能干细胞系定向分化为心肌细胞及电生理实验结果
    (一) 实验材料
    (二) 实验方法
        1、诱导多能干细胞向心肌细胞定向分化
        2、诱导多能干细胞来源的心肌细胞形态学变化记录、冻存及爬片制备
        3、诱导多能干细胞来源的心肌细胞的鉴定
    (三) 实验结果
        1、诱导多能干细胞定向分化为心肌细胞的形态学变化
        2、诱导干细胞来源的心肌细胞鉴定及电生理检测
    (四) 实验小结
第三部分 LQT7型诱导多能干细胞来源的心肌细胞分化发育的加权基因共表达分析及染色质开放性变化的鉴定
    (一) 实验材料
    (二) 实验方法
        1、转录组样本收集和准备
        2、数据分析
        3、ATAC-seq染色体可及性样本收集和准备
        4、ATAC-seq联合分析染色质开放的可及性
    (三) 实验结果
        1、突变组与CRISPR组样本转录组整体分析
        2、突变组与CRISPR组样本进行发育分化阶段WGCNA分析
        3、染色质在心肌细胞发育分化阶段的高度动态变化分析
    (四) 实验小结
第四部分 LQT7型诱导多能干细胞来源的心肌细胞转录组和蛋白组联合分析验证转录因子调控关键靶基因
    (一) 实验材料
    (二) 实验方法
        1、转录组实验
        2、蛋白组测序TMT步骤
    (三) 实验结果
        1、突变组与CRISPR组晚期心肌细胞样本蛋白组分析
        2、突变组与CRISPR组晚期心肌细胞样本转录组联合蛋白组分析
    (四) 实验小结
讨论
    (一) 患者外周血单核细胞来源的特异性诱导多能干细胞的建立与鉴定
    (二) Andersen-Tawil综合征患者特异性诱导多能干细胞来源心肌细胞模型建立成功
    (三) KCNJ2基因突变导致Andersen-Tawil综合征的hiPSC-CM发育分化相关致病调节机制探索
    本课题的创新点
研究结论
局限与展望
参考文献
综述 干细胞定向分化为心肌细胞发育过程中的电生理特征及应用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期间科研工作
致谢

(5)脑桥小脑发育不良2B型家系TSEN2基因突变鉴定及功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词
第一部分 :脑桥小脑发育不良2B型家系TSEN2基因新突变的鉴定
    1 前言
    2 材料和方法
        2.1 研究对象
        2.2 主要试剂
        2.3 主要仪器
        2.4 国际生物学信息途径和计算机分析软件包
        2.5 实验方法
        2.5.1 外周血样本、羊水样本及组织采集
        2.5.2 DNA提取
        2.5.3 全外显子测序
        2.5.4 数据分析流程
        2.5.5 Sanger测序
        2.5.6 突变位点保守性预测及突变蛋白结构分析
    3 结果
        3.1 先证者家系及临床表现
        3.2 全外显子测序结果
        3.3 Sanger测序结果
        3.4 羊水检测结果
G突变位点保守性分析及蛋白结果预测'>3.5 c.926A>G突变位点保守性分析及蛋白结果预测
        3.6 c.882_883ins T突变位点导致TSEN2 蛋白截短
    4 讨论
    5 结论
第二部分 :TSEN2基因突变对神经细胞生物学功能的影响
    1 前言
    2 材料和方法
        2.1 对象与试剂
        2.1.1 研究对象
        2.1.2 主要试剂
        2.1.3 主要仪器
        2.2 实验方法
        2.2.1 细胞培养
        2.2.2 细胞转染
        2.2.3 免疫组织化学(IHC)实验
        2.2.4 细胞总RNA提取
        2.2.5 Quantitative Real-time PCR(qRT-PCR)
        2.2.6 CCK8细胞增殖实验
        2.2.7 Matrigel侵袭实验
        2.2.8 划痕实验
        2.2.9 Western blot实验
    3 实验结果
        3.1 脑组织中TSEN2的表达
        3.2 体外改变TSEN2的表达并验证
        3.3 HT22/SHSY5Y细胞过表达TSEN
        3.4 TSEN2 杂合突变抑制HT22/SHSY5Y细胞生物学特性
    4 讨论
    5 结论
本论文创新性的自我评价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个人简历

(6)超常记忆能力自闭症学者的UiPSC神经细胞模型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常用缩略词中英对照表
第一章 引言
    1.1 自闭症学者
        1.1.1 自闭症谱系障碍
        1.1.2 自闭症学者的特征
        1.1.3 自闭症学者与自闭症谱系障碍关系
    1.2 自闭症谱系障碍的研究进展
        1.2.1 自闭症谱系障碍患儿的临床表现
        1.2.2 环境风险因素
        1.2.3 遗传风险因素
        1.2.4 神经病理学研究
        1.2.5 动物模型研究
        1.2.6 ASD的治疗方式
    1.3 HIPSC技术在神经发育障碍中应用
        1.3.1 hiPSC技术
        1.3.2 ASD的hiPSC模型
    1.4 课题研究思路与策略
        1.4.1 课题研究策略
        1.4.2 本文研究策略
        1.4.3 后续研究策略
第二章 实验方法及材料
    2.1 自闭症学者的遗传学分析
        2.1.1 超常记忆能力ASD患儿的临床表现
        2.1.2 自闭症学者家庭成员与健康对照的取样信息
        2.1.3 样本基因组抽提实验
        2.1.4 自闭症学者的基因组变异程度分析
    2.2 构建自闭症学者的UiPSC疾病模型
        2.2.1 实验仪器与耗材
        2.2.2 实验试剂
        2.2.3 试剂配方
        2.2.4 营养支持细胞
        2.2.5 实验步骤
    2.3 鉴定UiPSCs的多能干性特征
        2.3.1 实验仪器与耗材
        2.3.2 实验试剂
        2.3.3 试剂配方
        2.3.4 实验动物
        2.3.5 实验步骤
    2.4 诱导UiPSCs分化成前脑神经元
        2.4.1 实验仪器与耗材
        2.4.2 实验试剂
        2.4.3 试剂配方
        2.4.4 实验动物
        2.4.5 实验步骤
    2.5 自闭症学者来源神经元的分子生物学实验
        2.5.1 实验仪器与耗材
        2.5.2 实验试剂
        2.5.3 试剂配方
        2.5.4 实验步骤
    2.6 自闭症学者来源神经元的组织结构学实验
        2.6.1 实验仪器与设备
        2.6.2 实验试剂
        2.6.3 染料准备与试剂配方
        2.6.4 实验步骤
    2.7 自闭症学者来源神经元的电生理学实验
        2.7.1 实验仪器与设备
        2.7.2 实验试剂
        2.7.3 试剂配方
        2.7.4 实验步骤
    2.8 实验数据的统计分析
    2.9 后续实验:利用慢病毒调节自闭症学者来源神经元的TBR1基因表达
        2.9.1 实验试剂
        2.9.2 实验细胞系
        2.9.3 实验步骤
第三章 实验结果
    3.1 全外显子测序的结果
        3.1.1 在自闭症学者CNVs中筛查出多个ASD风险基因
        3.1.2 在自闭症学者SNPs中发现31个特有的有害突变
        3.1.3 自闭症学者的有害性InDel筛选结果
    3.2 构建自闭症学者的UiPSC疾病模型
        3.2.1 扩大培养尿液样本中肾上皮样细胞
        3.2.2 成功重编程尿液细胞为UiPSCs
    3.3 鉴定UiPSCs的多能干性特征
        3.3.1 UiPSCs阳性表达多能干性标志物
        3.3.2 论文所用UiPSCs的核型正常未发生突变
        3.3.3 5株UiPSCs都具有良好的体内和体外多能分化特性
    3.4 成功诱导UiPSCs分化成前脑神经元
    3.5 自闭症学者来源神经元上调表达PAX6,TBR1和FOXP2
        3.5.1 UiPSCs来源神经元的转录组分析结果
        3.5.2 Western blot验证DEGs的蛋白表达结果
    3.6 自闭症学者来源神经元胞体与树突棘体积增大但树突棘密度降低
        3.6.1 Dil标记UiPSC来源神经元的结构
        3.6.2 自闭症学者来源神经元胞体与树突棘增大,树突棘密度降低
    3.7 分化第42天的UiPSC来源的神经元很难诱发动作电位
    3.8 分化第42天的自闭症学者来源神经元的sEPSCs频率增加
    3.9 分化第70天的自闭症学者来源神经元的sEPSCs与健康对照无差异
第四章 讨论与总结
    4.1 建立首个自闭症学者来源的UiPSC疾病模型
        4.1.1 自闭症学者研究进展
        4.1.2 本课题首创性的研究意义
    4.2 超常记忆能力的自闭症患儿基因组发生多个ASD风险基因变异
        4.2.1 自闭症学者的多个ASD风险基因发生变异
        4.2.2 自闭症学者的记忆能力相关基因发生变异
        4.2.3 患儿新生有害性突变基因可能将成为自闭症学者的候选风险基因
    4.3 自闭症学者UiPSCs来源的神经元的异常表型与患者临床表现相关
        4.3.1 选择UiPSCs来源的神经元表型检测时间的探讨
        4.3.2 自闭症学者来源神经元上调表达与认知功能相关的PAX6、TBR1和FOXP2
        4.3.3 自闭症学者来源神经元下调表达GABA合成限速酶GAD65
        4.3.4 自闭症学者来源神经元NMDA受体亚基NR2B磷酸化率降低
        4.3.5 自闭症学者来源神经元胞体和树突棘肥大但树突棘密度降低
        4.3.6 分化成熟早期的神经元sEPSCs的频率增加
    4.4 本文总结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博士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7)先天性外中耳畸形染色体核型分析及家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2 方法
    1.3 染色体核型分析
2 结果
    2.1 家系图谱分析
    2.2 染色体核型分型
3 讨论

(8)基于耳聋特异性诱导多能干细胞研究m.7511T>C突变和YARS2 c.572G>T突变对线粒体功能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线粒体与线粒体DNA
        1.1.1. 线粒体的起源
        1.1.2. 线粒体DNA
        1.1.3. 线粒体功能
        1.1.4. 线粒体疾病
    1.2 耳聋疾病
        1.2.1. 耳聋与耳聋的分类
        1.2.2. 与非综合征型耳聋相关的线粒体基因突变
        1.2.3. 线粒体氨酰-tRNA合成酶(AARS2)
    1.3 诱导多能性干细胞(iPSC)技术的研究与iPS细胞发展
        1.3.1. 诱导多能性干细胞(iPSC)
        1.3.2. 患者组织特异性iPS细胞模型
        1.3.3. iPS细胞的潜在应用
第二章 实验材料和方法
    2.1 实验材料
    2.2 实验仪器
    2.3 实验试剂及配制
    2.4 实验方法
        2.4.1 血液DNA及细胞DNA的提取方法
        2.4.2 PCR扩增及测序
        2.4.3 永生化淋巴细胞的培养
        2.4.4 Western Blot检测蛋白表达量
        2.4.5 Northern Blot印记杂交实验
        2.4.6 ATP检测
        2.4.7 线粒体内活性氧(ROS)水平检
        2.4.8 线粒体膜电势(MMP)检测
        2.4.9 Annexin V和PI双染检测细胞凋亡
        2.4.10 永生化淋巴细胞系重编程为诱导性多能干细胞
        2.4.11 iPS细胞突变位点测序
        2.4.12 iPS细胞碱性磷酸酶染色
        2.4.13 iPS细胞免疫荧光染色
        2.4.14 iPS细胞标志基因的RT-PCR检测
        2.4.15 iPS细胞体外拟胚体分化实验
        2.4.16 iPS细胞体内畸胎瘤形成实验
第三章 实验结果
    3.1 非综合征型耳聋家系分析和临床评估
C及YARS2 c.572G>T突变家系的发现'>3.1.1 携带m.7511T>C及YARS2 c.572G>T突变家系的发现
C及YARS2 c.572G>T突变耳聋家系的临床表型'>3.1.2 携带m.7511T>C及YARS2 c.572G>T突变耳聋家系的临床表型
        3.1.3 线粒体基因及YARS2基因突变检测分析
C及YARS2 c.572G>T突变对线粒体功能的影响'>3.2 携带m.751T>C及YARS2 c.572G>T突变对线粒体功能的影响
T突变影响YARS2三维结构稳定性'>3.2.1 YARS2 c.572G>T突变影响YARS2三维结构稳定性
C突变影响tRNA~(Ser)(UCN)结构稳定性'>3.2.2 m.7511T>C突变影响tRNA~(Ser)(UCN)结构稳定性
C及YARS2 c.572G>T突变导致YARS2蛋白表达量减少'>3.2.3 携带m.7511T>C及YARS2 c.572G>T突变导致YARS2蛋白表达量减少
C及YARS2 c.572G>T突变导致tRNA稳态水平显着降低'>3.2.4 携带m.7511T>C及YARS2 c.572G>T突变导致tRNA稳态水平显着降低
C及YARS2 c.572G>T突变导致凋亡水平上升'>3.2.5 m.7511T>C及YARS2 c.572G>T突变导致凋亡水平上升
    3.3 永生化淋巴细胞系重编程为诱导多功能干细胞
        3.3.1 附加体质粒法重编程永生化淋巴细胞系
        3.3.2 诱导多功能干细胞(iPSC)克隆的形成
C及YARS2 c.572G>T突变的检测'>3.3.3 iPS细胞m.7511T>C及YARS2 c.572G>T突变的检测
        3.3.4 iPS细胞的碱性磷酸酶染色检测
        3.3.5 iPS细胞干性标志基因的检测
        3.3.6 iPS细胞特异性标志蛋白的免疫荧光检测
        3.3.7 iPS细胞体外拟胚体分化实验
        3.3.8 iPS细胞体内畸胎瘤形成实验
C及YARS2 c.572G>T突变对线粒体功能的检测'>3.4 诱导多能性干细胞研究携带m.7511T>C及YARS2 c.572G>T突变对线粒体功能的检测
        3.4.1 线粒体ATP生成水平和ROS产量未有显着性变化
        3.4.2 线粒体膜电势水平未有显着性变化
        3.4.3 细胞凋亡水平上升
第四章 讨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及硕士期间科研成果

(9)单核苷酸多态性微阵列技术(SNP-array)在自然流产遗传学诊断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附录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前言
对象与方法
    1.研究对象
    2.试验所需仪器及试剂
        2.1 主要仪器设备
        2.2 试剂耗材
    3.实验方法
        3.1 标本采集
        3.2 绒毛染色体核型制备与分析
        3.3 单核苷酸多态性微阵列检测
        3.4 家系验证
    4.统计学分析
结果
    1.患者一般情况
    2.细胞培养G显带核型分析与单核苷酸多态性微阵列分析检测周期
    3.细胞培养G显带核型分析与单核苷酸多态性微阵列分析检测成功率
    4.细胞培养G显带核型分析与单核苷酸多态性微阵列分析检测结果
        4.1 细胞培养G显带核型分析结果
        4.2 单核苷酸多态性微阵列分析检测结果
    5.培养失败的流产绒毛基因芯片检测结果
    6.G 显带染色体核型分析与SNP-array检测结果比较
    7.家系验证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在学期间发表的文章
致谢

(10)NIPT在胎儿染色体异常中的应用研究及GUCY2D基因突变功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缩略词表
第一部分 NIPT在胎儿染色体异常中的应用研究
    1 引言
    2 材料和方法
        2.1 研究对象
        2.2 主要试剂
        2.3 主要仪器
        2.4 方法
    3 结果
        3.1 一般临床资料
        3.2 高风险染色体非整倍体检出情况
        3.3 NIPT检测13、18、21非整倍体结果及分析
        3.4 3例假阴性结果
        3.5 NIPT检测性染色体非整倍体结果分析
        3.6 NIPT检测罕见染色体非整倍体结果分析
        3.7 NIPT检测染色体结构异常及微缺失微重复结果
        3.8 NIPT检测双胎染色体结果分析
    4 讨论
        4.1 NIPT的临床意义
        4.2 NIPT在13、18、21非整倍体中的应用
        4.3 NIPT在性染色体非整倍体中的应用
        4.4 NIPT在罕见染色体非整倍体中的应用
        4.5 NIPT在检测染色体结构异常及微缺失微重复中的应用
        4.6 NIIPT在双胎中的应用
        4.7 NIPT的假阳性、假阴性原因分析
    5 小结
    6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GUCY2D基因突变功能研究
    1 引言
    2 材料和方法
        2.1 实验对象
        2.2 实验试剂
        2.3 实验仪器
        2.4 实验方法
    3 实验结果
        3.1 构建GUCY2D突变重组质粒
        3.2 GUCY2D突变重组质粒测序验证
        3.3 ROS-GC1野生型及突变型细胞定位
        3.4 突变对蛋白膜定位分析
        3.5 突变对蛋白酶活性的影响
        3.6 突变对蛋白催化结构域的影响和保守性分析
    4 讨论
    5 小结
    6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四、染色体结构异常导致畸胎家系分析(论文参考文献)

  • [1]CUL4B丧失功能突变iPSC模型构建及其初步应用[D]. 刘晓林. 山东大学, 2021(11)
  • [2]15q11.2微缺失导致全肺静脉异位引流心肌发育异常的分子机制研究[D]. 李晓亮. 上海交通大学, 2020(01)
  • [3]基于芯片的儿童卵巢未成熟畸胎瘤的microRNA表达谱初步研究及分子标记物筛选[D]. 熊婧. 上海交通大学, 2020(01)
  • [4]利用诱导多能干细胞探索长QT综合征7型心肌发育分化相关致病调节机制[D]. 陈沛沛. 北京协和医学院, 2020
  • [5]脑桥小脑发育不良2B型家系TSEN2基因突变鉴定及功能研究[D]. 张志涛. 中国医科大学, 2020(01)
  • [6]超常记忆能力自闭症学者的UiPSC神经细胞模型的研究[D]. 宋津京. 上海交通大学, 2020(01)
  • [7]先天性外中耳畸形染色体核型分析及家系研究[J]. 陈赛明,周小柳,陈穗俊,张华宋,李智群,何金龙. 海南医学院学报, 2019(08)
  • [8]基于耳聋特异性诱导多能干细胞研究m.7511T>C突变和YARS2 c.572G>T突变对线粒体功能的影响[D]. 马尔哈巴·艾山江. 浙江大学, 2019(03)
  • [9]单核苷酸多态性微阵列技术(SNP-array)在自然流产遗传学诊断中的应用[D]. 谢晓蕊. 福建医科大学, 2018(04)
  • [10]NIPT在胎儿染色体异常中的应用研究及GUCY2D基因突变功能研究[D]. 罗玉琴. 浙江大学, 2019(03)

标签:;  ;  ;  ;  ;  

染色体结构异常致畸谱系分析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