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和亚急性脑出血的护理

急性和亚急性脑出血的护理

一、脑出血急性期、亚急性期的护理(论文文献综述)

梁静[1](2021)在《基于CGA综合评估干预模式对改善老年脑出血患者便秘的效果》文中指出

钱茜[2](2021)在《运动结合认知训练在脑出血患者肢体功能早期康复中的应用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研究目的:探讨运动结合认知训练在脑出血患者肢体功能早期康复中的作用,同时还探讨该训练对脑出血患者日常生活活动能力、住院周期以及出院后锻炼依从性的影响,以期为今后的临床康复护理实践提供指导和依据。研究方法:根据文献调研及专家咨询,结合脑出血患者的实际运动情况,最终形成运动结合认知训练方案。选取76例湖州市某医院2020年01月至2021年01月收治的神经外科脑出血患者。研究对象按照SPSS形成的随机分组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两组各38例。对照组给予常规肢体康复护理,试验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增加认知训练,发病24h后开始干预,干预周期为2周,1次/天,45分钟/次。收集患者的一般资料、肢体运动功能评分、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评分、住院总时长和锻炼依从性得分。将数据录入SPSS23.0进行统计分析,以P<0.05表示有统计学意义。研究结果:研究结束后,共有73例患者完成了全部资料的收集,失访3例。干预2周后两组比较结果如下:(1)肢体运动功能情况:两组研究对象的FMA得分及等级比较均有显着差异。试验组FMA总分明显提高至72.19±8.29分,对照组总分提高至66.11±11.71分;肢体运动功能障碍由重到轻可分为Ⅰ级到Ⅳ级,试验组Ⅰ级的占比低于对照组,Ⅱ级和Ⅲ级的占比高于对照组(试验组Ⅰ级0.0%、Ⅱ级94.6%、Ⅲ级5.4%;对照组Ⅰ级13.9%、Ⅱ级86.1%、Ⅲ级0.0%)。(2)日常生活活动能力情况:两组研究对象的MBI得分及等级比较均有显着差异。试验组明显提高至70.03±17.61分,对照组提高至60.03±20.14分;试验组日常生活明显依赖和需要帮助的占比低于对照组,基本自理的占比高于对照组(试验组明显依赖8.1%、需要帮助18.9%、基本自理73.0%;对照组明显依赖27.8%、需要帮助25.0%、基本自理47.2%)。(3)住院周期情况:试验组患者住院总天数少于对照组患者(试验组15.84±2.14天;对照组17.97±3.10天)。(4)锻炼依从性情况:出院2周后试验组患者锻炼依从性得分高于对照组患者(试验组40.16±2.19分;对照组36.25±1.52分);试验组患者锻炼依从率高于对照组患者(试验组71.72±3.92%;对照组64.73±2.71%)。研究结论:运动结合认知训练应用于脑出血患者的肢体功能康复是有效的、安全可行的。该训练能够显着提高患者的肢体运动功能,改善患者的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还可以减少患者的住院时长,同时适当提高了患者出院后的锻炼依从性,值得在脑出血早期康复护理中应用推广。

李丹[3](2020)在《GUSS吞咽功能筛查联合摄食训练在脑卒中后吞咽障碍患者中的应用研究》文中指出目的:探讨GUSS吞咽功能筛查联合摄食训练对脑卒中后吞咽障碍患者吞咽功能恢复状况、胃管留置时间及胃管拔除率、吸入性肺炎发生率、营养状况及吞咽生存质量的影响,旨在弥补现有吞咽-摄食管理工作的不足,为规范脑卒中吞咽障碍临床护理工作提供参考。方法:选择2019年1月至10月于广西中医药大学附属瑞康医院神经内科住院治疗,且符合纳入标准的84例脑卒中吞咽障碍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入院时间先后顺序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n=42)给予神经内科吞咽障碍常规护理,内容包括间歇性经口至食管鼻饲、饮食指导、口腔护理、健康宣教、心理护理等;观察组(n=42)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GUSS吞咽功能筛查联合摄食训练进行干预,内容包括GUSS吞咽功能筛查、吞咽辅助训练、调整进食体位、代偿性吞咽、量化食物性状和一口量、进食监测及随访等。本研究采用SPSS 20.0软件进行数据录入和统计分析,两组数据中的计量资料采用两独立样本t检验进行组间比较,用均数土标准差表示;计数资料用率或百分比表示,采用卡方检验或连续校正卡方检验;等级数据比较采用秩和检验,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评价两组患者干预前后吞咽功能恢复状况,胃管拔除率及胃管留置时间,吸入性肺炎发生率、营养状况及生存质量的影响。结果:1.基线资料比较: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文化程度、主要照顾者、医疗付费方式、脑卒中类型、病程、NIHSS评分、病变部位、洼田饮水试验吞咽状况等方面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基线一致,具有可比性。2.吞咽功能恢复状况比较:干预结束后,观察组患者吞咽功能恢复总有效率90.00%(36/40)明显高于对照组67.50%(27/4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3.胃管拔除率及胃管留置时间比较:干预结束后,观察组胃管拔除率68.00%(17/25)明显高于对照组20.83%(5/24),胃管留置时间(17.40±2.62)明显少于对照组(24.50±2.9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4.吸入性肺炎发生率比较:干预28天后,观察组吸入性肺炎发生率2.50%(1/40)低于对照组12.50%(5/40),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5.营养状况比较:研究结果显示,治疗前两组患者BMI、HB、ALB、TP状况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治疗后观察组HB、ALB、TP(122.65±9.56、38.50±2.46、63.45±2.42)明显优于对照组(116.10±9.62、36.50±2.76、60.50±2.89),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治疗后观察组BMI得分(19.80±1.51)与对照组(19.60±1.60)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6.吞咽生存质量比较:治疗前两组患者吞咽生存质量各维度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治疗后观察组患者心理负担、进食时间、进食欲望、症状频率、选择食物、恐惧、心理健康及社会交往状况(6.05±0.95、7.00±0.64、10.50±1.24、54.85±3.31、8.30±0.73、12.60±1.14、17.15±2.94、9.70±2.03)明显优于对照组(4.45±0.61、5.25±0.64、7.65±1.39、41.15±3.15、6.55±0.61、11.40±0.10、14.20±1.15、8.50±0.6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在语言交流、睡眠、疲劳程度等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GUSS吞咽功能筛查联合摄食训练有效提高脑卒中后吞咽障碍患者吞咽功能的恢复率,提高胃管拔除率、缩短胃管留置时间,对不良结局的预防和改善患者生存质量具有积极作用,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何云[4](2020)在《颈内动脉次全闭塞型脑梗死亚急性期血管开通的临床研究》文中指出目的:探讨血管内支架成形术治疗颈内动脉次全闭塞型脑梗死亚急性期患者的疗效与安全性。方法:选取2017年9月~2019年10月本医院收治的60例颈内动脉次全闭塞型脑梗死亚急性期患者临床资料及影像学资料,随机将患者分为单纯药物组(行亚急性期脑梗死常规用药治疗)和血管内治疗组(常规药物治疗基础上行球囊扩张术+支架置入成形术),每组患者30例。记录患者的一般资料,临床症状以及脑梗死相关危险因素,记录两组患者治疗前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脑卒中量表(NIHSS)和改良Rankin量表(m RS)分以及治疗后第7、30、60、90、180天评分,并记录手术成功率、血管再通率、并发症发生率以及PWI指标(患侧大脑半球脑血流量(CBF)、脑血容量(CBV),平均通过时间(MTT)、达峰时间(TTP)),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1、血管内治疗组和单纯药物组患者性别、年龄、发病时间、临床症状以及脑梗死相关危险因素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血管内治疗组患者住院时间较单纯药物组患者长(P<0.05);2、血管内治疗组患者血管介入手术成功率为100%,血管再通率、症状改善率分别为96.7%和93.3%;单纯药物组患者血管再通率、症状改善率分别为16.7%、56.7%,血管内治疗组均高于单纯药物组(P<0.05);血管内治疗组并发症发生率远低于单纯药物组(P<0.01),好转率明显高于单纯药物组(P<0.001),血管再狭窄率低于单纯药物组(P<0.05);3、血管内治疗组患者治疗后第7、30、60、90、180天患侧大脑半球脑血流量(CBF)、脑血容量(CBV)较治疗前均明显增高(P<0.01),平均通过时间(MTT)、达峰时间(TTP)较治疗前明显缩短(P<0.01);NIHSS评分平均改善(3.44±2.15)分,较治疗前明显改善(P<0.05),m RS评分平均改善(1.63±0.68)分,较治疗前均有所改善(P<0.05),且改善程度优于单纯药物组患者(P<0.05);4、单纯药物组患者治疗后第7、30、60、90、180天患侧大脑半球CBF、CBV、MTT和TTP较治疗前均无明显变化(P>0.05);NIHSS评分平均改善(2.40±1.71)分,患者治疗后m RS评分平均改善(1.26±0.28)分,较治疗前有所改善(P<0.05);5、两组患者治疗前双侧大脑半球PWI灌注参数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第7、30、60、90、180天评分血管内治疗组患者CBF和CBV高于单纯药物组,而MTT和TTP较单纯药物组降低(P<0.01);治疗前两组患者NIHSS评分和m RS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第7、30、60、90、180天NIHSS评分和m RS评分改变程度均优于单纯药物组(P<0.05)。结论:血管内支架成形术治疗次全闭塞型脑梗死亚急性期患者安全、有效,可有效缓解患者临床症状,实现病变血管再通,与单纯药物治疗组相比可有效降低患者并发症的发生。

王莎莎[5](2020)在《中性粒细胞和淋巴细胞比值与颅内静脉窦血栓患者的预后价值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背景:颅 内静脉窦血栓(Cerebral Venous Sinus Thrombosis,CVST)是在颅内静脉或硬脑膜静脉窦中形成的血栓,是一种在临床工作中较少见的缺血性脑血管疾病,在脑卒中人群中的发病率约为0.5-1%左右,以儿童和青壮年多见。随着影像诊断技术的改进,CVST的早期诊断率明显升高,患者得以充分的治疗,早期死亡率较前明显下降。尽管如此,CVST患者的神经功能预后差异也很大。目前研究发现与CVST患者预后不良相关的危险因素大多为临床症状及影像学特征方面,但缺乏对血液学指标的探讨。已知炎症水平在CVST的发生发展过程起到了重要作用,越来越多的证据显示,白细胞及其各亚型、中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比值(Neutrophil to lymphocyte ratio,NLR)是心血管疾病、肿瘤、脑卒中及其并发症的独立预后危险因素。然而,目前国内外很少有研究报道白细胞及其各亚型、NLR水平与CVST患者临床预后之间的关系。目的:本研究旨在探讨白细胞总数(Whiteblood cell,WBC)、绝对中性粒细胞计数(Absolute neutrophil count,ANC)、绝对淋巴细胞计数(Absolute lymphocyte count,ALC)、NLR与CSVT患者临床预后之间的关系并评估其预测价值,以便临床医生识别高风险患者,对其进行潜在的干预以改善临床预后结局。方法:回顾性分析自2011年11月至2019年4月期间在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神经内科、急诊内科、神经外科、神经重症及神经介入科等相关科室住院治疗的符合研究纳入和排除标准的CVST患者。神经功能预后情况根据改良Rankin量表评分(modified Rankin Scale,mRS)评估,将mRS≤2分定义为预后良好、mRS>2分定义为预后不良,比较两组患者之间的基线特征。采用Cox回归分别分析NLR、ANC、ALC、WBC与CVST患者临床预后之间的关系。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 curve,ROC)分别对 NLR、ANC、ALC、WBC进行分析,并根据曲线下面积(Area Under the Curve,AUC)、灵敏度、特异度评估其预测CVST患者临床预后的能力。根据NLR最佳截断点将所有患者分为高水平组与低水平组,采用Kaplan-Meier法分析高水平与低水平NLR组的生存率,并采用Log-Rank检验比较两组的生存曲线;随后采用Cox回归分析进一步评估高水平组NLR与CVST患者出院后死亡的关系,并进行亚组分析以排除年龄、性别、感染、妊娠/产褥史等潜在因素的影响。结果:1.本研究共纳入360例CVST患者,中位随访时间为9月(6.3,17.5),其中预后良好组308例(85.6%);预后不良组52例(14.4%),包括死亡患者38 例(10.5%)。2.多元Cox回归分析结果显示,高水平NLR(HR=1.05;95%CI 1.02-1.09;P=0.002)、ANC(HR=1.04;95%CI 1.00-1.08;P=0.029)、WBC(HR=1.04;95%CI 1.01-1.07;P=0.020)显着增加CVST患者神经功能预后不良的风险。此外,高水平NLR(HR=1.06;95%CI 1.03-1.10;P<0.001)、ANC(HR=1.05;95%CI 1.01-1.09;P=0.012)、WBC(HR=1.05;95%CI 1.01-1.08;P=0.010)及低水平 ALC(HR=0.44;95%CI 0.22-0.86;P=0.017)与 CVST 患者出院后死亡的发生密切相关。3.NLR、ANC、ALC和WBC受试者工作曲线的AUC结果显示,NLR预测CVST患者死亡风险的准确性最高,其AUC为0.81(95%CI 0.76-0.85,P<0.001),最佳截断点为5.6,敏感度为84.2%,特异度为69.9%。4.多元Cox回归分析显示,与低水平NLR组相比,高水平NLR组(HR=5.65,95%CI 2.33-13.73,P<0.001)可显着增加CVST患者出院后死亡发生的风险;在年龄(<45岁或≥45岁)、性别、感染、妊娠/产褥期、昏迷及神经影像学提示的脑出血的亚组分析中,均显示类似的统计结果。结论:入院时高水平NLR、WBC和ANC可能是影响CVST患者出院后神经功能预后不良及死亡的危险因素;入院时低水平ALC可能是影响CVST患者出院后死亡的危险因素。

黄琬婷[6](2020)在《通腑泻浊化瘀药对脑出血后脑水肿炎症因子的影响及疗效观察》文中提出目的:观察使用通腑泻浊化瘀药对自发性脑出血后脑水肿患者的疗效及血清炎症因子的表达,并对照使用甘露醇治疗的患者,探讨两者疗效及安全性对比,为中医药治疗自发性脑出血后脑水肿提供理论依据。方法:按照纳入标准及排除标准,选择临床上符合自发性脑出血诊断标准,并排除手术指征的患者50例,采简单随机化将患者分为2组,观察组25例和对照组25例。观察组予通腑泄浊化瘀药口服或鼻饲,对照组予甘露醇静滴,其他基础治疗皆相同,疗程均为13-15天。分别观察治疗前(第1天)、治疗中(第5±1天)、治疗后(第14±1天)患者的IL-6、IL-8、CRP指标,治疗前后NIHSS评分、症候积分,治疗中及治疗后头颅CT或MRI的水肿带体积,治疗过程中的电解质情况,治疗后GOS评分及ADL评分,并对所得数据进行相关统计学分析,评价两种治疗方案的效果。结果:在水肿量、NIHSS评分、GOS评分、ADL评分等方面,两组治疗后皆较治疗前改善(P<0.05),但两组之间疗效无明显差异(P>0.05)。症候总积分两组治疗后皆较治疗前改善(P<0.05),其中,运用通腑泻浊化瘀药与运用甘露醇治疗相比,症候总积分改善更为明显(P<0.05)。在症候改善方面,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6%,对照组总有效率为72%,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安全性指标方面,观察组发生电解质紊乱的情况较对照组少(P<0.05)。结论:运用通腑泻浊化瘀药或甘露醇治疗非手术的脑出血后脑水肿患者皆具疗效,两组在水肿量、NIHSS评分、GOS评分、ADL评分及主症积分方面的疗效对比无明显差异,对于症候总积分及总有效率而言,通腑泻浊化瘀药组较甘露醇组疗效更显,使用通腑泻浊化瘀药治疗则较少发生电解质紊乱。

姜杨[7](2020)在《亚急性期基底节区脑出血后精神障碍临床特征》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分析亚急性期基底节区脑出血后各类精神障碍的发生率及其相关特征,为亚急性期基底节区脑出血后精神障碍的早期诊断和治疗提供理论指导。方法:2018年10月—2019年3月在湖南省脑科医院神经外科住院的基底节脑出血患者60例,收集其一般资料包括:性别、年龄、职业、婚姻状况、经济状况、个人嗜好、头部CT结果、有无手术治疗、有无破入脑室、血肿大小、病变部位等,患者住院2周病情稍稳定后进行精神症状评估,探讨脑出血患者各类精神障碍的发生情况及其相关性。采用蒙特利尔认知评估量表(Montreal Cognitive Scale,MOCA)评估认知功能、阳性与阴性症状量表(Positive and Negative Syndrome Scale,PANSS)评估精神病性症状、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ilton anxiety scale,HAMA)、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ilton Depression Scale,HAMD)评估焦虑抑郁情绪、Bech-Rafaelsen躁狂量表(Bech-Rafaelsen Mania Rating Scale)评估躁狂症状、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Pittsburgh sleep quality index,PSQI)评估睡眠状况,改良Rankin量表(Modified Rankin Scale score,MRS)评估肢体残疾程度和巴氏指数(Barthel index,BI)评估日常生活能力。结果:1.60例基底节脑出血患者中,精神病阳性症状4例,占6.67%,躁狂症状3例,占5%,精神病性障碍和躁狂发作出血部位均为右侧基底节。焦虑症状8例,占13.3%,8例焦虑障碍中6例出血部位为左侧基底节,2例为右侧基底节。抑郁症状23例,占38.3%;睡眠障碍34例,占56.7%;认知功能障碍41例,占68.3%。2.脑出血患者中无肢体残疾4例,占6.7%;轻度肢体残疾37例,占61.7%;中度肢体残疾15例,占25%;重度肢体残疾4例,占6.7%。日常生活能力轻度功能障碍9例,占15%;中度功能障碍34例,占56.7%;重度功能障碍17例,占28.3%。3.肢体残疾程度与焦虑、抑郁与呈显着正相关(r=0.420、0.548,P<0.05),认知功能与焦虑和抑郁呈负相关(r=-0.417、-0.329,P<0.05),日常生活能力焦虑抑郁呈显着负相关(r=-0.405、-0.321,P<0.05)结论:1.亚急性期基底节脑出血患者常伴发幻觉妄想、焦虑抑郁情绪、睡眠及认知等各类精神障碍;存在较高程度肢体残疾,日常生活自理能力受损严重。2.亚急性期基底节脑出血肢体残疾程度和日常生活自理能力与焦虑抑郁情绪呈显着相关,积极外科或内科处理的同时重视基底节脑出血患者焦虑抑郁情绪的早期干预。

马潇越[8](2020)在《多模态磁共振成像与人工智能在脑卒中患者中的应用》文中研究指明第一章饱和脉冲参数调制磁共振成像在急性脑卒中患者中的初步研究目的:初步探究饱和脉冲参数调制(length and offset varied saturation,LOVARS)磁共振成像(magneticresonanceimaging,MRI)在检出和鉴别急性缺血性脑卒中与急性脑出血方面的应用价值。方法:前瞻性连续收集了发病24小时内的11位急性缺血性脑卒中受试者和9位急性脑出血受试者的计算机体层摄影(computed tomography,CT)、常规MRI、LOVARS MRI和临床数据。所有急性缺血性脑卒中受试者经CT或磁共振(magnetic resonance,MR)弥散加权成像(diffusion weighted imaging,DWI)确诊,所有急性脑出血受试者经CT或MR磁敏感加权成像(susceptibility weighted imaging,SWI)确诊。2位神经影像医生各自独立测量缺血性脑卒中病变、脑出血病变与镜像区正常脑白质的LOVARS MRI实部分量值。采用配对样本t检验比较缺血性脑卒中病变与镜像区正常脑白质、脑出血病变与镜像区正常脑白质的LOVARS MRI实部分量值,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比较缺血性脑卒中病变与脑出血病变的LOVARS MRI实部分量值,均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11位急性缺血性脑卒中受试者病变的LOVARS MRI实部分量值显着低于镜像区正常脑白质的LOVARS MRI实部分量值,9位急性脑出血受试者病变的LOVARS MRI实部分量值显着高于镜像区正常脑白质的LOVARS MRI实部分量值,急性脑出血病变的LOVARS MRI实部分量值显着高于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病变的LOVARS MRI实部分量值(所有P<0.01)。结论:LOVARS MRI能够同时检出并鉴别急性缺血性脑卒中与急性脑出血,为实现急性脑卒中的一站式检查提供了可能。第二章 绝对定量磁共振灌注成像在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中的初步研究目的:初步探究绝对定量动态磁敏感对比增强自校准平面回波灌注加权成像(self-calibrated echo planar imaging perfusion weighted imaging,SCALE-PWI)在定量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脑血流动力学变化方面的应用价值。方法:前瞻性收集了 14位缺血性脑卒中受试者的常规MRI、SCALE-PWI和临床数据。SCALE-PWI检查采用高压注射器以4 mL/s的流速依次注射单剂量(0.1 mmol/kg)钆对比剂(Magnevist,Berlex,Montville,NJ,USA)和20mL生理盐水。随后,在线自动后处理生成定量脑血流(quantitative cerebral blood flow,qCBF)图和定量脑容量(quantitative cerebral blood volume,qCBV)图。2位神经影像医生各自独立测量低灌注区、缺血核心区与镜像区的qCBF和qCBV,并计算缺血半暗带区与镜像区的qCBF和qCBV。采用配对t检验、威尔科克森符号秩检验、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等方法进行统计学分析,均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14位缺血性脑卒中受试者低灌注区、缺血核心区、缺血半暗带区的qCBF和qCBV均低于镜像区正常脑白质的相应值(所有P<0.05),缺血核心的qCBF和qCBV均低于缺血半暗带的相应值(qCBF平均值分别为:16.42 mL/100g/min和21.54mL/100g/min,P=0.013;qCBV平均值分别为:1.23 mL/100g和 1.47mL/100g,P=0.049)。缺血核心qCBF的最佳临界值为18.18 mL/100g/min,缺血半暗带qCBF的最佳临界值为28.09 mL/100g/min。结论:不同于以往的半定量灌注成像,SCALE-PWI能够在短时间内检测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绝对定量血流动力学信息,有助于识别缺血核心和缺血半暗带,具有指导制定个体化治疗方案的潜力。第三章 缺血性脑卒中深度学习工具: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缺血核心分割与预后预测目的:开发一套新的三维全自动评估缺血性脑卒中的人工智能工具,用于分割缺血核心及预测预后,有助于提高分割的精确度。方法:2019年回顾性收集了麻省总医院收治的1205例经MR DWI确诊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本试验利用手动标注数据开发并训练深度卷积神经网络,采用改良的U-Net神经网络模型进行深度卷积神经网络训练,同时整合多种网络结构训练集成模型。采用曼-惠特尼U检验测试集的S(?)rensen-Dice相似系数评估U-Net模型和集成模型的性能,采用组内相关系数评估手动分割体积与自动分割体积的一致性,均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最佳算法是三维4 Inception U-Nets集合模型,其S(?)rensen-Dice相似系数的中位数是0.737。手动标注和自动标注体积计算具有高度一致性,相关系数为0.977。模型对腔隙性脑卒中(平均梗死核心体积为0.155 mL)及位于皮质、深层白质的缺血性脑卒中识别能力较弱。自动体积计算具有预测缺血性脑卒中90天预后的潜力。结论:基于深度学习的全自动脑卒中分割工具能够准确分割缺血核心,具有广阔的临床应用和科学研究前景。

付雨桐[9](2020)在《脑卒中患者双重任务训练后功能恢复及皮质脊髓束变化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1.亚急性期脑卒中患者进行双重任务训练及单一任务训练的临床随机对照试验,比较两组患者的认知、平衡、运动等功能的改善情况。2.使用确定性追踪算法的纤维分配方法对两组患者的双侧皮质脊髓纤维束重建,并且进行皮质脊髓束定量分析,评价各向异性、平均扩散率、轴向扩散系数、径向扩散率、皮质脊髓束纤维长度和数量的变化。[方法]收集2018年4月至2020年1月在昆明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康复医学部的门诊及住院部符合条件的亚急性期脑卒中患者30例进行为期3周的训练。随机分配到实验组15例进行双重任务康复训练,以及对照组15例进行单一任务康复训练并进行相应的临床功能评估。实验组8例脑卒中患者分别在双重任务康复治疗前后进行弥散张量成像(Diffusion Tensor Imaging,DTI)扫描。对照组7例患者分别在单一任务训练前后进行DTI扫描。主要的评估量表包括:简易精神状态检查量表(Mini-Mental State Examination,MMSE);Berg平衡量表(Berg Balance Scale,BBS)、运动功能评定量表(Fugl-Meyer assessment,FMA)、改良生活指数评定(Modified Barthel Index,MBI)、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ilton Depression Scale,HAMD)。利用DTI描述受试者治疗前后的CST变化,通过多个DTI参数与临床功能评估分数提供关于受试者功能恢复的有价值的信息。[结果]1.经过3周的康复训练,两组治疗后的认知、平衡、运动功能、生活能力及抑郁情绪与治疗前相比均有明显改善(p<0.05)。与对照组相比,实验组经过双重任务训练后的平衡功能显着改善(p<0.001),运动功能、生活能力改善有统计学意义(p<0.05),认知功能和抑郁水平改善无统计学意义(p>0.05)。2.实验组5名受试者治疗后的平衡功能、运动功能、生活能力、抑郁水平较治疗前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认知功能变化无统计学意义(p>0.05)。CST的DTI数据结果显示。治疗前、治疗后的健侧和患侧的FA值、皮质脊髓束纤维长度和数量值比较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健侧和患侧的MD值、AD值、RD值在治疗前和治疗后相比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的患侧皮质脊髓束纤维长度和数量值与治疗前相比差值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的健侧和患侧的FA值、MD值、AD值、RD值与治疗前相比差值无统计意义(p>0.05)。[结论]1.亚急性期脑卒中患者进行双重任务训练,可有效改善患者的平衡、运动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且效果优于单一任务训练。2.双重任务训练使亚急性期脑卒中患者的皮质脊髓束发生了可塑性变化,远期影响还需长期随访动态观察得出结论。

孟宪梅[10](2019)在《脑卒中患者护理方案构建及临床实践转化研究》文中认为研究目的:基于脑卒中给患者及家庭造成的健康社会问题日趋严重、而国内现有脑卒中护理实施尚不规范的现状,通过本研究制定基于最佳证据、涵盖脑卒中不同疾病阶段及健康问题的护理方案,为规范我国脑卒中整个疾病过程的护理实践,保障脑卒中康复护理服务的科学性、连续性提供理论指导及依据。研究方法:1.研究一—现况研究:通过在三家医疗机构进行田野研究及对服务于脑卒中不同疾病阶段的多学科专业人员进行半结构访谈,对国内脑卒中临床护理实践现况进行研究,并依据i-PARIHS框架,分析影响实施的促进及障碍因素。2.研究二—基于循证理念的护理方案初步构建:基于国内脑卒中护理实践现况,对脑卒中护理相关循证指南及系统评价进行文献检索,进而运用AGREEⅡ及OQAQ对指南及系统评价文献进行再评价,依据JBI标准,统一证据分级及推荐分级。组织专家论证,确定本研究护理方案主题及相关证据推荐等级,形成方案的理论主干,并在5W1H指导下,具体形成护理方案初稿。3.研究三--基于专业判断及利益相关者意愿的方案修订:为保障护理方案在多学科合作的流畅性,采用立意取样法对不同学科专业人员进行半结构访谈,及组织四家转化基地的护理专家进行焦点小组访谈,分别从不同学科专业判断及利益相关者层面对护理方案进行修订及讨论方案转化实施可行性。4.研究四--护理方案临床转化试点运行及评价研究:基于前期研究结果及转化基地现况,选择代表全程性护理方案的深静脉血栓预防护理方案、及代表专科性护理方案的吞咽障碍及营养护理方案在三个转化基地(包含急性期及康复期疾病阶段),依据i-PARIHS框架,进行方案实施现况审查,发现障碍因素,并通过PDCA循环,予以解决障碍因素,对实施规范化,并从结构、过程、及结果三个层面对临床转化效果进行评价。研究结果:1.研究一:在三个田野地进行田野观察及对15名医生、护士、康复治疗师的半结构访谈结果显示,现有脑卒中护理实践涉及超急性期、急性期、及康复期疾病阶段,以基础护理为主,涉及康复护理实践内容有限,并存在护理实践不规范、与康复治疗师职责界定不清等问题。与最佳证据相比,从护理实践范畴及实践系统性上都存在很大差距。护士专业知识不足、临床护理工作庞杂、护理时间零散、学科成员间沟通缺乏等对方案实施带来困难。可考虑利用领导层的支持鼓励、护士改进康复护理的意愿、康复团队成员互动机会、及机动护理人员配备等有利因素推进护理方案实施。2.研究二:以“脑卒中”“护理”及相关检索词,从循证数据库及指南网站进行检索,最终纳入44篇指南文献及64篇系统评价文献进行质量评价,最终确定囊括超急性期、急性期、康复期三个疾病阶段、四个并发症预防及护理主题(深静脉血栓预防、压力性损伤、跌倒预防、抑郁)、及五个康复护理主题(两便护理、吞咽障碍及营养、痉挛/挛缩、语言障碍康复、二级预防)的384条证据,形成方案理论主干,在此基础上,形成方案初稿。3.研究三:15名医生、护士、康复治疗师的半结构访谈及来自4个转化基地9名护理专家(专家权威系数为0.925)的焦点小组访谈,对护理方案进行以下修订:(1)不同疾病时期护理方案以不同医疗地点为导向;(2)根据国情,剔除院前护理实践内容;(3)精炼超急性期转诊内容;(4)在急性期护理方案中补充抑郁筛查及护理内容;(5)将两便护理及饮食护理重新命名为两便管理及吞咽障碍管理,纳入到“康复护理”条目中;(6)根据临床现况,对部分护理措施进行删除、补充、及更换等修订。4.研究四:临床转化方案一(深静脉血栓预防护理方案)运行结果:三个转化基地两轮PDCA循环研究,形成深静脉血栓预防护理记录规范:入院深静脉血栓筛查表,护理记录单,及患者健康教育手册;方案实施管理规范:专人负责方案管理,入组患者管理方式,及明确方案实施各时间节点。5.研究四:临床转化方案二(吞咽障碍及营养护理方案)运行结果:在遵循转化方案一所制定的实施规范基础上,扩展吞咽康复管理规范:入院患者吞咽障碍筛查表,言语治疗师及护士吞咽康复管理职责,首发脑卒中患者吞咽障碍康复治疗师/护士记录单,及现场示范---配合指导---独立完成的技能培训模式。6.研究四:临床转化效果评价:方案一临床转化效果显示,57名接受健康教育的患者/家属,在健康教育后对深静脉血栓预防护理知识的掌握有显着性提高(Z=-6.457,P<0.01);26名接受培训的护士,培训前后知识掌握情况有显着性差异(Z=-4.244,P<0.01);且方案实施后的护理行为,在使用信效度高的筛查工具、对患者/家属的健康教育、观察出血倾向、熟悉IPC使用注意事项及对皮肤评估等方面的依从性较前有显着性提高(P<0.05)。方案二临床转化效果显示,15名接受健康教育的患者/家属,健康教育后对吞咽障碍及营养不良护理知识的掌握有显着性提高(t=-7.046,P<0.01);23名接受培训的护士,培训后知识掌握有显着性提高(t=-15.842,P<0.01);且方案实施后护理行为,在接受培训、入院及时筛查、跟进筛查、使用信效度高的筛查工具、吞咽筛查异常转介言语治疗师、跟进吞咽康复训练及效果等方面依从性较前有显着提高(P<0.05)。另外,对9名实施方案护士的半结构访谈结果分析:实施方案后,护理工作变得系统化、规范化、且主动及时;对自身的影响包括:扩充专科知识、增加专业自信心、增加护理实践意识、改善护患关系、及增加科研意识;可承受增加的工作量,并可通过常规化、碎片化服务、及优先筛查等策略解决。结论:本研究基于循证理念,构建基于最佳证据且符合中国国情的囊括超急性期、急性期、康复期三个疾病阶段的护理方案及九个健康问题护理方案,为脑卒中专科护士提供统一护理实践规范框架,使脑卒中科学性连续性护理服务成为可能。本研究所构建的护理方案遵循美国护士协会5W1H的护理实践要求,明确与其他学科团队成员间的协调,体现脑卒中护理专科性及专业价值。通过对深静脉血栓预防护理方案及吞咽障碍及营养护理方案的试点运行,从全程性及专科性层面对护理方案进行临床转化验证,制定了护理方案的实施规范,尤其是康复问题的护理规范模式,使多学科团队合作成为可能,为护理方案的有效实施及临床推广提供有价值的参考。研究结果显示,本研究所构建的脑卒中护理方案具有科学性及可行性,可为临床实践提供理论指导。

二、脑出血急性期、亚急性期的护理(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脑出血急性期、亚急性期的护理(论文提纲范文)

(2)运动结合认知训练在脑出血患者肢体功能早期康复中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表
1 绪论
    1.1 引言
    1.2 早期康复的理论机制
    1.3 运动结合认知训练的理论机制
    1.4 国内外研究现状
        1.4.1 早期康复
        1.4.2 运动结合认知训练
    1.5 研究目的及意义
        1.5.1 研究目的
        1.5.2 研究意义
2 研究内容与方法
    2.1 前期准备
        2.1.1 文献检索及回顾
        2.1.2 成立研究团队
        2.1.3 初步形成干预方案
        2.1.4 预试验
    2.2 研究对象
        2.2.1 病例选择
        2.2.2 纳入标准
        2.2.3 排除标准
        2.2.4 剔除标准
    2.3 研究方法
        2.3.1 样本量计算
        2.3.2 随机分组方法
        2.3.3 干预方案
    2.4 伦理原则
    2.5 研究工具
        2.5.1 一般情况调查表
        2.5.2 肢体运动功能评定量表
        2.5.3 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评分表
        2.5.4 脑卒中功能锻炼依从性量表
        2.5.5 认知干预用物
    2.6 方案实施过程中的注意事项
    2.7 资料收集与统计
    2.8 技术路线
    2.9 质量控制
        2.9.1 课题实施前
        2.9.2 课题实施阶段
        2.9.3 数据处理阶段
3 结果
    3.1 样本流失情况
    3.2 研究对象一般情况分析
    3.3 干预效果的评价
        3.3.1 干预前后两组患者FMA情况
        3.3.2 干预前后两组患者MBI情况
        3.3.3 干预后住院总天数
        3.3.4 干预后两组患者出院2 周后锻炼依从性情况
4 讨论
    4.1 研究对象一般情况分析
    4.2 运动结合认知训练在临床护理中实施的安全性及可行性
    4.3 运动结合认知训练可以提高患者的肢体运动功能
    4.4 运动结合认知训练可以改善患者的日常生活活动能力
    4.5 运动结合认知训练可以缩短患者的住院周期
    4.6 运动结合认知训练可以提高患者出院后的锻炼依从性
5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创新性
    5.3 不足及展望
        5.3.1 不足
        5.3.2 展望
附录
参考文献
综述 脑出血患者早期康复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读研期间科研成果
致谢

(3)GUSS吞咽功能筛查联合摄食训练在脑卒中后吞咽障碍患者中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研究背景
    1 吞咽障碍概述
        1.1 吞咽障碍是脑卒中后常见并发症
        1.2 吞咽障碍定义及分期
        1.3 吞咽障碍主要危害
    2 吞咽障碍的研究现状
        2.1 临床常用床旁筛查工具及GUSS吞咽功能评估量表的应用现状
        2.2 国内外吞咽障碍患者摄食训练研究现状
    3 早期吞咽筛查与摄食管理现存问题
        3.1 吞咽筛查质量参差不齐
        3.2 吞咽筛查结果处理不足
第二章 研究内容
    1 研究对象
        1.1 病例来源
        1.2 诊断标准
        1.3 纳入标准
        1.4 排除标准
        1.5 剔除标准
        1.6 脱落标准
    2 研究方法
        2.1 样本量估算
        2.2 分组
        2.3 患者一般资料及临床资料收集
        2.4 具体实施方法
        2.5 研究工具
        2.6 资料统计与分析
        2.7 医学伦理学原则
        2.8 质量控制
        2.9 技术路线
第三章 结果
    1 两组患者基本资料比较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干预后吞咽困难恢复率比较
        2.2 两组患者胃管拔除率及胃管留置时间比较
        2.3 两组患者干预后吸入性肺炎发生率比较
        2.4 两组患者干预前后营养状况比较
        2.5 两组患者干预前后吞咽相关生存质量比较
第四章 讨论
    1 GUSS 吞咽筛查联合摄食训练有效改善患者的吞咽功能
    2 GUSS 吞咽筛查联合摄食训练有效缩短留置胃管时间、增加胃管拔出率
    3 GUSS 吞咽筛查联合摄食训练对预防吸入性肺炎的影响
    4 GUSS 吞咽筛查联合摄食训练对吞咽障碍患者营养状况的影响
    5 GUSS 吞咽筛查联合摄食训练有效提高吞咽障碍患者生存质量
第五章 结论
    1 研究结论
    2 研究的创新性和局限性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1 知情同意书
    附录2
    附录3 GUSS 吞咽功能筛查记录表
    附录4 才藤式吞咽疗效评价标准
    附录5 吞咽相关生存质量量表
    附录6 吞咽辅助训练具体方法
缩略词表(Abbreviations)
综述 脑卒中吞咽障碍患者评估与摄食训练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及攻读学位期间获得的科研成果

(4)颈内动脉次全闭塞型脑梗死亚急性期血管开通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
1 引言
2 资料与方法
    2.1 研究资料
        2.1.1 研究对象
        2.1.2 病例定义及诊断
        2.1.3 病例纳入标准
        2.1.4 病例排除标准
    2.2 研究方法
        2.2.1 分组方法
        2.2.2 治疗方法
        2.2.3 观察指标
        2.2.4 评估使用工具
        2.2.5 研究伦理问题
    2.3 统计学方法
3 研究结果
    3.1 患者一般及临床资料比较
        3.1.1 一般资料比较
        3.1.2 脑梗死危险因素比较
        3.1.3 临床资料比较
    3.2 两组患者疗效分析
        3.2.1 临床症状改善情况
        3.2.2 血管再通情况比较
        3.2.3 并发症比较
        3.2.4 转归情况比较
    3.3 两组患者疗效评估
        3.3.1 患者近期疗效评估
        3.3.2 远期疗效评估
4 讨论
    4.1 安全性及有效性评估
        4.1.1 治疗依据及时机选择
        4.1.2 血管再通及再狭窄
        4.1.3 并发症及预后
    4.2 治疗疗效评估
        4.2.1 血管狭窄程度改善
        4.2.2 动脉血流改善
        4.2.3 神经功能改善与恢复
5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图
综述 颈动脉闭塞诊疗现状及展望
    参考文献

(5)中性粒细胞和淋巴细胞比值与颅内静脉窦血栓患者的预后价值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中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1 背景与目的
2 研究对象与方法
3 结果
4 讨论
5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颅内静脉窦血栓的影像学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个人简历、在校期间发表论文与研究成果
致谢

(6)通腑泻浊化瘀药对脑出血后脑水肿炎症因子的影响及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理论研究
    1. 中医理论研究
        1.1 中医对脑出血脑水肿的认识
        1.2 中医病因病机
        1.3 中医治疗
    2. 现代医学研究概况
        2.1 脑水肿分类
        2.2 脑水肿形成机制
        2.3 脑水肿临床分期
        2.4 脑水肿影像学及水肿量计算
        2.5 治疗
    3. 卒中后胃肠道反应
    4. 通腑泻浊化瘀方的理论研究
临床研究
    1. 研究对象
        1.1 病例选择
        1.2 分组情况
        1.3 诊断标准
        1.4 纳入标准
        1.5 排除标准
    2. 研究方法
        2.1 治疗方案
        2.2 观察指标
        2.3 观察时点
        2.4 统计学处理
    3. 研究结果
        3.1 一般资料比较
        3.2 两组治疗前后比较
    4. 结论
    5. 讨论
        5.1 对水肿量影响观察
        5.2 对炎症因子及CRP影响观察
        5.3 治疗前后评分比较
        5.4 安全性指标观察
    6. 问题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7)亚急性期基底节区脑出血后精神障碍临床特征(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
前言
第一部分 资料与方法
    1.一般临床资料
        1.1 研究对象:基底节区脑出血患者
        1.2 病例来源
        1.3 诊断标准
        1.3.1 抑郁症状分级标准
        1.3.2 认知功能障碍筛查
        1.3.3 睡眠障碍评估
        1.3.4 焦虑障碍评估
        1.3.5 精神症状评估
        1.3.6 残疾程度评估
        1.3.7 日常生活能力评估
        1.3.8 躁狂症状评估
        1.4 纳入标准
        1.5 排除标准
    2.方法
        2.1 资料收集
        2.2 质量控制
    3.统计分析及方法
第二部分 结果与分析
    1.一般资料与精神障碍发生率
    2.精神病性症状与躁狂症状
    3.焦虑抑郁症状
    4.睡眠症状
    5.认知损害
    6.基底节脑出血后肢体残疾程度及日常生活自理能力
第三部分 讨论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汉密尔顿抑郁量表
    改良Rankin评分量表
    BI指数
    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量表
综述 自发性脑出血后精神障碍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参与的课题及发表的学位论文

(8)多模态磁共振成像与人工智能在脑卒中患者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中英文缩略词表
引言
第一章 饱和脉冲参数调制磁共振成像在急性脑卒中患者中的初步研究
    前言
    研究对象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第二章 绝对定量磁共振灌注成像在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中的初步研究
    前言
    研究对象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第三章 缺血性脑卒中深度学习工具: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缺血核心分割与预后预测
    前言
    研究对象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附图
参考文献
综述 神经影像学在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中的应用
    参考文献
个人简历及学术成绩
致谢

(9)脑卒中患者双重任务训练后功能恢复及皮质脊髓束变化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词表(以字母顺序排列)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分析脑卒中患者微结构变化的弥散张量模型技术概况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获得的学术成果
致谢

(10)脑卒中患者护理方案构建及临床实践转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表
前言
第一部分 文献回顾
    一、核心概念界定
    二、理论基础
    三、文献回顾及国内外研究现状
第二部分 研究方案及技术路线
    一、研究方案
    二、技术路线
第三部分 现况研究--田野研究及多学科人员半结构访谈
    一、田野研究
    二、多学科人员半结构访谈
    三、小结
第四部分 基于循证理念的护理方案初步构建
    一、明确方案主题
    二、成立研究小组
    三、指南文献的检索及评价
    四、系统评价文献的检索及评价
    五、证据推荐等级评价
    六、脑卒中护理方案拟定
第五部分 基于专业判断及利益相关者意愿的护理方案修订
    一、基于专业判断的方案修订--多学科人员半结构访谈
    二、基于利益相关者意愿的方案修订--转化基地护理专家焦点小组访谈
第六部分 临床转化一全程性护理方案试点转化应用及评价研究:以深静脉血栓预防护理方案为例
    一、研究目的
    二、研究步骤及方法
    三、研究结果
    四、小结
第七部分 临床转化二专科性护理方案试点运行及评价研究:以吞咽障碍及营养护理方案为例
    一、研究目的
    二、研究步骤及方法
    三、研究结果
    四、小结
第八部分 临床转化应用效果评价
    一、研究目的
    二、研究对象
    三、研究方法
    四、研究质量控制
    五、伦理考虑
    六、研究结果
    七、小结
第九部分 总结
    一、主要研究内容及结论
    二、研究的创新点
    三、研究的局限性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1 访谈知情同意书
    附录2 纳入指南文献
    附录3 纳入系统评价文献
    附录4 吞咽障碍及营养护理方案
    附录5 深静脉血栓预防护理方案
    附录6 专家咨询知情同意书
    附录7 脑卒中深静脉血栓预防护理行为调查表
    附录8 深静脉血栓健康知识问卷(护士版)
    附录9 深静脉血栓预防患者健康教育手册(修订版)
    附录10 深静脉血栓健康知识问卷(病人版)--后测(出院前/一周)
    附录11 脑卒中吞咽障碍及营养护理行为调查表
    附录12 吞咽障碍及营养不良护理知识问卷(护士版)
    附录13 吞咽障碍及营养不良健康知识问卷(病人版)--后测
    附录14 访谈知情同意书
文献综述
    参考文献
在读期间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
致谢

四、脑出血急性期、亚急性期的护理(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CGA综合评估干预模式对改善老年脑出血患者便秘的效果[D]. 梁静. 华北理工大学, 2021
  • [2]运动结合认知训练在脑出血患者肢体功能早期康复中的应用研究[D]. 钱茜. 湖州师范学院, 2021(12)
  • [3]GUSS吞咽功能筛查联合摄食训练在脑卒中后吞咽障碍患者中的应用研究[D]. 李丹. 广西中医药大学, 2020(02)
  • [4]颈内动脉次全闭塞型脑梗死亚急性期血管开通的临床研究[D]. 何云. 湖南中医药大学, 2020(03)
  • [5]中性粒细胞和淋巴细胞比值与颅内静脉窦血栓患者的预后价值研究[D]. 王莎莎. 郑州大学, 2020(02)
  • [6]通腑泻浊化瘀药对脑出血后脑水肿炎症因子的影响及疗效观察[D]. 黄琬婷. 南京中医药大学, 2020(01)
  • [7]亚急性期基底节区脑出血后精神障碍临床特征[D]. 姜杨. 湖南中医药大学, 2020(02)
  • [8]多模态磁共振成像与人工智能在脑卒中患者中的应用[D]. 马潇越. 郑州大学, 2020(02)
  • [9]脑卒中患者双重任务训练后功能恢复及皮质脊髓束变化的研究[D]. 付雨桐. 昆明医科大学, 2020
  • [10]脑卒中患者护理方案构建及临床实践转化研究[D]. 孟宪梅. 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军医大学, 2019(03)

标签:;  ;  ;  ;  ;  

急性和亚急性脑出血的护理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