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冻盐水灌注兔膝的实验研究

冷冻盐水灌注兔膝的实验研究

一、冰冻盐水灌注兔膝关节的实验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文根[1](2020)在《血管灌注量及位置对动脉化静脉皮瓣的早期成活的机制研究及临床应用》文中研究说明目的:动脉化静脉皮瓣是以皮下静脉网作为供血系统的特殊类型的组织瓣,具有供区选择范围大,供区损伤小,切取容易等优势。然而也存在静脉淤血、动脉血供不足、皮瓣部分或全部坏死等并发症。为提高动脉化静脉皮瓣的早期成活率,本课题探讨动脉灌注量及灌入位置对其影响,从而指导动脉化静脉皮瓣在临床中的应用。方法:第一部分:血管灌注量对动脉化静脉皮瓣早期成活及代谢影响的实验研究取48只新西兰兔随机分为实验组(36只)和对照组(12只)。对照组麻醉后画出皮瓣区域而不进行血管离断处理。实验组36只新西兰兔随机均分为三组(A/B/C)。首先,建立腹部动脉化静脉皮瓣动物模型:腹部正中设计一个10cm×10cm的动脉化静脉皮瓣,近心端边缘恰好低于双侧第一乳头连线的水平,远心端位于双侧腹股沟连线区域;皮瓣尾端掀起,皮瓣平面包括表皮,真皮,肉膜组织,于皮瓣远端分离右侧胸腹静脉后切断;分离右侧股动脉于膝关节平面结扎,近端向大腿根部游离,扭转后用8-0无损伤缝线与右侧胸腹静脉近端吻合。其次,A、B两组分别以直径1mm、1.5mm血管吻合器限制股动脉直径,以控制动脉血流灌注量,C组不使用血管吻合器。三组均仅保留皮瓣头端胸腹静脉完整以形成皮瓣流出血管,皮瓣游离完全后原位缝合。最后,术后即刻、术后3天以激光多普勒检测皮瓣血流相对值、术后3天取皮瓣局部组织分别测定水、蛋白、乳酸及葡萄糖含量。第二部分:血管灌入位置对动脉化静脉皮瓣早期成活及代谢影响的实验研究采用12只新西兰兔,每只兔子在腹部依前法设计腹部动脉化静脉皮瓣,再沿腹正中线将皮瓣均分为左、右两块皮瓣,每个皮瓣大小为10cm×5cm。分离双侧股动脉于膝关节平面结扎,股动脉近端向大腿根部游离,使用8-0无损伤缝线将股动脉近端与同侧胸腹静脉近端吻合,所有皮瓣均保留头端胸腹静脉完整以形成皮瓣流出血管。将24块皮瓣均分为两组:边缘蒂组(输入血管位于皮瓣边缘)12块(左右各6)和内部蒂组(输入血管位于皮瓣内部4cm)12块(左右各6)。每只动物两块皮瓣分别纳入边缘蒂组和内部蒂组。皮瓣游离完全后原位缝合。术后即刻、术后3天以激光多普勒检测皮瓣血流相对值、术后3天取皮瓣局部组织分别测定水、蛋白、乳酸及葡萄糖含量。第三部分:改善血管灌注量及位置对提高动脉化静脉皮瓣早期成活的初步临床应用研究根据前二部分的实验结果,在动脉化静脉皮瓣设计及受区血管选择方面进行了适当改进,应用于修复手足部皮肤软组织缺损12例。在不影响受区远端血供的情况下,尽量选取较粗大的动脉血管进行吻合;其二,静脉皮瓣中灌入动脉血的静脉向皮瓣内部适当游离。术后观察皮瓣存活情况。结果:第一部分:结果显示实验组与对照组相比皮瓣血流相对值、皮瓣水含量、葡萄糖含量、乳酸含量均低于对照组,两组间有统计学差异。通过血管吻合器直径控制血流灌注量,结果显示A、B两组与C相比血流量更小,水含量、葡萄糖含量低、乳酸含量高,两组之间亦有差别。第二部分:皮瓣灌注部位内部蒂与边缘蒂相比,血流量更大,葡萄糖含量更高,水含量及乳酸含量无明显差异。第三部分:12例动脉化静脉皮瓣都完成了重要组织结构的覆盖,10例皮瓣完全成活,2例皮瓣出现边缘部分坏死,经换药后好转。术后随访6-18月皮瓣色泽、质地与周围正常皮肤相似,外观满意,无挛缩。结论:通过新西兰兔腹部动脉化静脉皮瓣的动物实验研究发现,增加血管灌注量和内部灌入均能有效提高静脉皮瓣血流量及改善代谢状态,有利于皮瓣的早期成活;将此实验发现应用于手足部皮肤缺损修复的临床应用中,取得了较好的临床效果。

祁乐[2](2020)在《药物动员骨髓干细胞促进重症糖尿病大鼠创面愈合及其作用机制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研究目的当前,糖尿病足溃疡(Diabetic Foot Ulcer,DFU)的治疗方案单一,以局部清创、药物涂抹为主,疗效欠佳。基于创面愈合的研究很多,但是尚无通过系统给药显着性促进创面愈合的药物。为了探究普乐沙福/释倍灵(AMD3100,Plerixafor,Mozobil)联合低剂量他克莫司/普乐可复(FK506,Tacrolimus,Prograf)治疗方案(简写AF治疗方案)是否可以促进糖尿病大鼠皮肤伤口愈合,以及愈合过程中AF治疗方案是如何发挥促进愈合的作用及其潜在的分子机制,本项目从验证药物有效性着手,通过寻找相关分子通路,希望为临床应用自体骨髓干细胞医治DFU提供一个可行的方案。研究方法本实验利用链脲佐菌素(STZ)诱导1型糖尿病(Type 1 Diabetes Mellitus,T1DM)大鼠模型;同时使用Goto-Kakizaki(GK)大鼠复制2型非肥胖自发糖尿病模型。在确定其已合并周围神经和外周血管病变的重症糖尿病并发症后给予AF药物治疗,分别测试药物在这两种模型中对糖尿病创面愈合的修复作用。利用新合成的FK506类似物FKVP来探究BMP通路在AF治疗方案中影响愈合的机制。1.SD大鼠腹腔注射STZ诱导T1DM大鼠模型,制作后背和足伤口模型,观察愈合时间、计算瘢痕大小及评估愈合质量。2.利用GK大鼠的自发2型糖尿病(Type 2 Diabetes Mellitus,T2DM)的特点,制作后背伤口模型,观察愈合时间,计算瘢痕大小及评估愈合质量。3.收集早期创面组织,分析肉芽组织中干细胞和新生血管的变化。4.分离给药前后外周血中骨髓来源细胞,评估细胞数量,判断干细胞或祖细胞的动员情况。5.观察治疗组和对照组肉芽组织内Ym1+/Ym2+M2巨噬细胞的数量、蛋白的表达,推测伤口处募集干细胞的机制。6.检测肉芽组织内影响愈合的细胞因子VEGFA和HGFα的表达情况。7.将GFP+大鼠骨髓移植给非GFP+大鼠并诱导T1DM,判断早期肉芽组织内CD133+干细胞的来源。8.长期治疗后,观察GK大鼠后肢温度和末梢血管病变程度,判断AF治疗方案对改善糖尿病微循环的作用。9.利用合成新化合物FKVP探究BMP通路在AF治疗方案中对愈合影响的机制。研究结果1.T1DM SD大鼠模型的背部皮肤伤口愈合时间由原来的27d缩短到了19d,DFU愈合时间由25d缩短到了20d。2.T2DM GK大鼠模型的背部皮肤伤口愈合时间由原来的26d缩短到了21d。AF方案不仅加速了创面愈合,而且缩小了瘢痕面积并促进了毛囊的再生。3.早期肉芽组织中,AF募集了更多的CD133+,CD34+和SDF-1α+细胞,促进了RECA-1+新生血管和αSMA+新生血管的生成。4.AF治疗方案动员骨髓来源CD133+CD31+和CD34+干细胞或内皮祖细胞释放入血。5.AF治疗组早期肉芽组织中的Ym1+/Ym2+M2巨噬细胞显着增加。其中一部分细胞同时表达SDF-1α。6.AF治疗组早期肉芽组织中细胞因子VEGFA和HGFα的表达显着增加。7.AF治疗组骨髓移植-糖尿病-伤口模型早期肉芽组织中可见大量骨髓来源GFP+细胞与CD133+细胞共定位。8.AF治疗组的T2DM GK大鼠后肢温度显着高于对照组;过碘酸雪夫染色结果显示治疗组微血管病变程度没有对照组严重。9.FK506或者它的无免疫抑制作用的类似物FKVP通过FKBP12,活化BMPR1激酶,胞内激活BMP通路,促进了伤口愈合。研究结论1.在T1DM SD大鼠模型中,切除全层皮肤后皮肤愈合时间显着延长,AF治疗组使愈合时间缩短,基本等同于非糖尿病大鼠自然愈合的时间。2.即使T2DM GK大鼠患有严重外周神经和血管病变,AF治疗方案也可以加速伤口愈合。3.AF方案可以动员单核细胞和CD34+、CD133+CD31+的干细胞进入血液循环,增加肉芽组织中Ym1/Ym2+M2巨噬细胞、CD133+和CD34+干细胞表达SDF-1α。4.肉芽组织中VEGF-A和HGFα表达增强,AF治疗方案促进了新生血管的生成。5.骨髓移植联合糖尿病伤口模型证实了应用AF后,骨髓来源干细胞促进糖尿病伤口愈合的重要作用。6.AF治疗方案减轻了大鼠后肢糖尿病血管病变;提高了足部皮肤温度并改善了末梢循环。7.BMP通过内源性激活通路与AF促进糖尿病伤口愈合关系密切;该研究为临床治疗DFU提供了一个可能的治疗方案。

罗美玲[3](2020)在《不同水平神经元电活动对脊髓损伤后少突胶质谱系细胞发育及髓鞘再生修复影响的实验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脊髓损伤(spinal cord injury,SCI)后,形成髓鞘的少突胶质细胞会大量死亡,导致轴突发生脱髓鞘改变,引起轴突电活动传导受阻,是最终导致机体损伤侧肢体运动、感觉等功能障碍的重要原因之一。如何促进轴突脱髓鞘病变后,髓鞘的再生修复及机体结构与功能的恢复,是目前国内外研究的重点与难点。个体发育过程中,髓鞘的形成过程较为复杂,涵盖了少突胶质前体细胞(oligodendrocyte precursor cells,OPCs)的迁移、增殖、分化,少突胶质细胞(oligodendrocytes,OLs)的成熟以及完成轴突的髓鞘化等一系列复杂过程。完整的髓鞘结构是维持轴突正常电传导的必要条件,此外,研究还发现,作为轴突信号的一种,神经元电活动对髓鞘发育形成的全过程发挥着至关重要的影响。此外,也有研究发现,在SCI后,增强神经元电活动可以有效地促进OPCs增殖、分化以及OLs成熟,从而提高机体髓鞘再生能力。因此,研究神经元电活动是如何影响中枢神经系统损伤后髓鞘的再生修复过程,可为临床治疗脊髓损伤、多发性硬化等疾病提供临床应用的理论依据。但是,目前我们对于神经元电活动影响髓鞘再生修复的具体过程仍不甚清楚,还有待进一步研究。化学遗传学技术作为一种有价值的科学研究工具,它是利用遗传学原理,通过化学小分子来干扰或者过表达某类物质,从而实现生理过程中对特定蛋白质功能的调节,具有创伤性小、靶向精准调控的特点。特定药物激活特定受体技术(designer receptors executively activated by designer drugs,DREADDs)也归属于化学遗传学技术,它通过与N-氧化氯氮平(CNO)的联合应用,可用于特定时间靶向操控特定神经元的电活动兴奋性,受到了广大神经科学研究学者的喜爱。小鼠解剖功能定位显示,控制小鼠后肢运动功能的锥体束主要分布在胸10(T10)及以下脊髓后索的皮质脊髓束,这些神经轴突主要起源于躯体运动皮层的第V、VI层锥体神经元。因此,本研究中,在小鼠T10节段轻度脊髓挫裂伤所致的背侧皮质脊髓束(dorsal corticospinal tract,d CST)脱髓鞘病变后,我们通过DREADDs策略控制其大脑初级运动皮层第V层的锥体神经元电活动,探讨了不同水平(激活/正常/抑制)的神经元电活动兴奋性,对d CST髓鞘再生修复过程及小鼠运动功能恢复的影响。实验方法:1.轻度脊髓挫裂伤模型的d CST脱髓鞘验证:使用Allen’s打击仪,打击重量为5g,分别设置假手术组,2.5mm×5g组,5mm×5g组,7.5mm×5g组,共4种打击力度致小鼠T10节段的脊髓挫裂伤。伤后利用小鼠BMS试验,评估实验动物脊髓损伤的严重程度;伤后2w,通过EC染色、免疫荧光染色以及电镜检测每组小鼠d CST脱髓鞘情况。2.首先于成年雄性野生型小鼠初级运动皮质的第Ⅴ层,行病毒的脑立体定位注射(激活型:p AAV-h Syn-HA-h M3D(Gq)-IRESm Citrine,抑制型:p AAV8-h Syn-DIO-h M4D(Gi)-m Cherry)。病毒注射后2w,对所有的动物实施轻度脊髓损伤(2.5mm×5g)。SCI后2w,予以为期4w的每日小鼠腹腔注射,其中实验组注射CNO(激活DREADDs受体),对照组注射等量生理盐水。腹腔注射结束后对所有实验动物进行灌注取材,通过免疫荧光染色观察少突胶质谱系细胞(OPCs、少突胶质细胞)的变化;使用BMS量表及不规则水平楼梯试验,评价SCI后小鼠后肢运动功能的恢复。实验结果:1.小鼠BMS试验:SCI后2w内所检测的时间点,2.5mm×5g组小鼠的评分均明显高于5mm×5g组和7.5mm×5g组(P<0.0001),且2.5mm×5g组在SCI 2w时的评分与假手术组相比没有明显的统计学差异。EC染色:SCI 2w后,假手术组小鼠的染色结果在脊髓白质中显示正常;2.5mm×5g组的脊髓后索中包括d CST的染色明显变浅;5mm×5g组中染色变浅范围增大,达到了白质前联合;7.5mm×5g组中染色变浅范围最大,甚至到达了前索,组织结构非常紊乱。GFAP免疫荧光共染:2.5mm×5g打击力度所致的SCI后,星形胶质细胞数量反应性增加,但胶质瘢痕界限范围较小,5mm×5g组中可见胶质瘢痕界限超过脊髓后索甚至延伸到两侧后角灰质,且组织结构紊乱,7.5mm×5g组中胶质瘢痕界限超过灰质前联合,脊髓大部分组织受到严重损坏。透射电镜图:进一步显示2.5mm×5g组中,d CST处大部分轴突保留相对完好,并且存在广泛的髓鞘脱失现象。2.神经元电活动被激活后,皮质神经元的神经原癌基因蛋白(c Fos)表达量增多,而抑制组中c Fos表达量减少(P<0.001)。经过4w的神经元电活动调控,检测到激活组的MBP荧光强度明显增高(P<0.001),而抑制组中MBP荧光强度明显低于其他三组(P<0.001);处在增殖期的少突胶质前体细胞(Ki67+/Pdgf Rα+/DAPI+),激活组明显多于其他三组(P<0.001),抑制组OPCs数量则少于对照组(P<0.05);激活组中成熟的少突胶质细胞(APC/CC1+Olig2+/DAPI+)数量多于其他三组(P<0.01),而抑制组则少于对照组(P<0.05)。行为学结果:小鼠BMS评分在SCI后1d降至最低,后逐渐恢复至伤前水平,但四组间没有出现明显的统计学差异;不规则水平楼梯试验显示,激活神经元电活动2w后,小鼠左侧后肢的错误率低于其他三组(P<0.05),这种情况持续保持至4w后,小鼠左侧后肢的错误率仍旧明显低于其他三组(P<0.01)。结论:1.Allen’s打击仪2.5mm×5g(轻度)的致伤力度,能较好的造成成年小鼠脊髓T10节段的轻度脊髓挫裂伤,使得病灶处d CST发生广泛的脱髓鞘改变而轴突得以保留,符合实验需要。2.利用化学遗传学策略DREADDs,即脑立体定位注射AAVs联合腹腔注射CNO,能够成功激活或抑制皮层神经元电活动。3.双向调控神经元电活动兴奋性,能有效操控少突胶质谱系细胞的发育及髓鞘再生,且主要影响少突胶质前体细胞的增殖、少突胶质细胞的成熟过程及轴突的再髓鞘化。4.提高初级运动皮层神经元电活动兴奋性,能促进轻度脊髓挫裂伤小鼠,后肢技巧性运动功能的恢复;但降低神经元电活动水平对小鼠技巧性运动功能的恢复影响不明显。

尧林鹏[4](2020)在《伊文思蓝坏死亲和性的多模态影像学实验研究及其机制探讨》文中提出研究背景:坏死亲和性化合物是一类能够利用生物体内坏死组织暴露的大量靶点,特异性地与其结合并浓聚于坏死组织的物质。通过特异性靶向坏死组织,坏死亲和性化合物已被用于坏死相关疾病的诊断和检测,如心肌梗死范围的精确定量、组织活性的评价、肿瘤治疗后的疗效评估等。此外,坏死亲和性化合物标记上放射性核素在实体肿瘤的治疗方面也展现出巨大的潜力。众多坏死亲和性化合物中,金丝桃素及其放射性标记物的研究最为广泛。然而,由于金丝桃素水溶性差、易自聚以及光毒性等缺陷,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其发展和临床转化。因此,寻找一种药代动力学分布好、生物安全性高的坏死亲和性化合物成为新的研究方向。伊文思蓝(Evans Blue,EB),是一种人工合成的双偶氮类染料,其作为生物染料和诊断剂已有很悠久的历史。由于其白蛋白结合特性及荧光特性,EB已被广泛应用于生物医学中,包括孕妇和婴幼儿的血容量测定。近期有研究发现EB和油红-碘油溶液(RIO)的多重染色可用于风险心肌中梗死心肌的识别,表明EB可能具有坏死亲和特性。此外,由于EB的结构易折断和易螯合,基于EB和EB衍生物合成的大量示踪剂已应用于临床当中。因此,探究EB的坏死亲和特性及其靶向坏死的机制有利于开发EB的新用途,EB的生物安全性及其多模态成像表明其在临床转化方面具有巨大的潜能。研究目的:本文拟从活体、组织和细胞层面探究EB及放射性标记的EB示踪剂(131I-EB)的坏死亲和特性,并阐述其靶向坏死的机制。研究方法:1.通过建立大鼠再灌注部分肝梗死模型、兔VX2肿瘤自发性坏死模型和斑马鱼肌肉坏死模型等多种动物坏死模型,静脉注射EB溶液后荧光成像探究EB靶向坏死组织的分布情况。2.采用Iodogen氧化法制备131I-EB,利用SPECT成像、荧光成像、伽马计数和放射自显影等技术在大鼠再灌注部分肝梗死模型上探究其生物学分布和坏死亲和特性。3.诱导组织和细胞坏死,通过孵育结合血清白蛋白的EB溶液后荧光成像,从组织层面和细胞层面探究EB的坏死亲和特性。4.通过坏死细胞孵育EB溶液后共聚焦拍照,探究EB的细胞内定位;利用光谱学实验研究EB与DNA或蛋白质之间的相互作用;通过蛋白电泳和质谱分析探究EB与靶向蛋白的结合情况。研究结果:1.成功建立大鼠再灌注部分肝梗死模型、兔VX2肿瘤自发性坏死模型和斑马鱼肌肉坏死模型等多种动物坏死模型,静脉注射EB溶液24 h后,EB能够选择性积聚在坏死的肝脏组织、坏死的肿瘤组织和坏死的肌纤维中,与正常组织的摄取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2.采用Iodogen氧化法成功制备131I-EB,标记率高达97%。SPECT成像可见坏死肝脏区域放射性摄取逐渐浓聚,伽马计数、放射自显影和体外荧光成像均显示坏死肝脏和正常肝脏之间131I-EB的摄取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3.组织和细胞孵育EB溶液后荧光成像显示坏死肝脏组织可见红色荧光,正常肝脏组织未见红色荧光;坏死细胞显示出强烈的红色荧光,存活细胞几乎未见红色荧光。4.共聚焦拍照显示红色荧光主要位于坏死细胞的细胞核内,核仁最强;光谱学实验显示EB不会与DNA结合,而与蛋白质发生相互作用;蛋白电泳和质谱分析显示坏死组织和坏死细胞中EB结合的蛋白质主要是白蛋白。结论:1.建立大鼠再灌注部分肝梗死模型、兔VX2肿瘤自发性坏死模型和斑马鱼肌肉坏死模型等多种动物坏死模型可作为坏死亲和性化合物研究的基础平台。2.本研究从活体、组织和细胞三个层面均证实了EB具有坏死亲和特性,靶向坏死的机制与坏死细胞内暴露的DNA无关,与暴露的大量蛋白质结合相关。3.Iodogen氧化法制备131I-EB的标记过程简单有效,标记率高。研究表明131I-EB同EB一样具有坏死亲和特性,作为一种多模态的坏死靶向探针在坏死靶向成像和实体肿瘤治疗方面具有广阔前景。

孙磊[5](2019)在《HUC-MSCs、hNSCs、电刺激治疗大鼠脊髓损伤的实验研究》文中指出第一部分HUC-MSCs联合hNSCs移植治疗大鼠脊髓损伤的实验研究研究背景脊髓损伤是脊柱骨折脱位的严重并发症,常导致损伤节段以远感觉、运动及其他躯体功能严重障碍,不仅给患者的身心造成巨大的影响,还会对其家庭及社会带来沉重的负担。目前,临床上还没有找到一种令人满意的方法来治疗或治愈此疾病。间充质干细胞(MSCs)属于多能干细胞,具有自我复制及多向分化潜能。MSCs能分泌多种神经营养因子和细胞因子,具有免疫调节,抗细胞凋亡和抗炎作用,能够促进神经细胞的存活及再生。神经干细胞(NSCs)是能够自我复制及具有多种神经细胞分化潜能的干细胞,能够促进脊髓损伤后受损的神经通路的修复重建。但由于受到损伤脊髓局部炎性环境的影响,移植的NSCs存活率较低。有研究表明,MSCs可以调节NSCs生长的微环境,提高其存活率。此外,许多研究指出,MSCs可以减少与干细胞移植相关的肿瘤形成。我们应用hUC-MSCs与hNSCs联合移植治疗大鼠脊髓损伤,经查阅国内外文献,未见有报道。本研究旨在找寻治疗脊髓损伤更为有效的方法及探索其内在机制,为将来hUC-MSCs与hNSCs的临床应用垫定基础。研究目的(1)研究hUC-MSCs与hNSCs联合移植对大鼠脊髓损伤的修复作用。(2)研究hUC-MSCs与hNSCs单独移植修复大鼠脊髓损伤的作用及对二者进行比较研究。(3)通过免疫组化、免疫荧光、Elisa实验、LFB-CV染色等方法来研究探索hUC-MSCs与hNSCs移植修复大鼠脊髓损伤的作用机制。研究方法(1)HUC-MSCs的分离、培养及鉴定新鲜脐带于孕38~40周的健康产妇剖宫产术中获取。我们应用组织块贴壁法培养hUC-MSCs。将自脐带分离的华通胶切成细小碎块后,转入细胞培养瓶中,在添加有相应添加剂的DMEM完全培养基中培养。在含5%CO2的细胞培养箱中37℃下培养7~10天后,吸除组织块,重铺贴壁细胞,每3天换液1次。细胞经传代后,收集第3~5代细胞用于移植实验。以流式细胞仪鉴定细胞表面特异标志物;细胞经成骨成脂诱导分化后,应用茜素红S染色及油红0染色鉴定其分化能力。(2)HNSCs的分离、培养及鉴定我们采用常规人工流产的8~10周龄胚胎来获取前脑组织。通过机械分离法提取细胞,加入到NSCs无血清培养基中,在5%CO2的培养箱中37℃下培养。每周2次换液,7~10天便可形成神经球。细胞经传代后,获取第3~5代NSCs备移植用。同时应用细胞免疫荧光的方法鉴定细胞特异性标志物;细胞经诱导分化后,以抗β-tubulinⅢ与抗GFAP抗体通过免疫荧光鉴定其分化能力。(3)实验分组、脊髓损伤模型制作及细胞移植本研究采用NYU撞击器对成年雌性Wistar大鼠建立中度脊髓挫伤模型。造模后第二天BBB评分≤2的大鼠被选用。本实验共选取了 108只脊髓损伤大鼠进行研究,随机分为以下五组:1)hUC-MSCs组;2)hNSCs组;3)hUC-MSCs+hNSCs组;4)PBS组(对照组);5)Sham组(假手术组)。我们在大鼠脊髓损伤1周后于T10节段行干细胞髓内注射移植治疗。(4)指标检测在大鼠SCI之前和之后1天用BBB评分法对所有动物进行评估,然后每周一次直至实验结束。细胞移植后2周,处死部分大鼠并提取脊髓组织,行冰冻切片,进行免疫荧光和免疫组织化学检测,观察及评估移植干细胞的存活、分化及受损脊髓BDNF的表达。细胞移植后2周处死部分大鼠,提取新鲜脊髓组织行脊髓匀浆,以夹心ELISA法检测BDNF的表达。在大鼠SCI造模后第8周,将实验动物处死并提取脊髓组织,行石蜡切片,进行Luxol Fast Blue-Cresyl Violet染色,检测脊髓损伤部位髓鞘及脊髓前角运动神经元的数量。研究结果(1)细胞培养及鉴定我们以组织块贴壁培养方法从脐带华通胶基质中成功分离培养出hUC-MSCs。获取的第三代细胞经流式细胞仪检测其表面标志物,结果为高表达CD44,CD90,CD105,而CD34和CD45则表达阴性。经成骨与成脂培养基诱导分化后,茜素红S染色及油红0染色均为阳性结果,表明其具有成骨及成脂分化能力。我们通过从常规人工流产的胚胎前脑组织中成功分离和培养出hNSCs。其细胞标志物Nestin和SOX2免疫荧光染色阳性。经诱导分化后,免疫荧光结果显示β-tubulinⅢ与GFAP抗体染色阳性,证实其具有分化为神经元及星形胶质细胞的能力。(2)BBB评分结果自大鼠SCI后第2周至实验结束,hUC-MSCs+hNSCs组BBB评分明显高于其他3个治疗组,结果存在显着统计学差异。自大鼠SCI后4周开始,hNSCs组评分高于PBS组,其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并持续至试验结束。在大鼠SCI后第5周,hUC-MSCs组的BBB评分迅速增加,与PBS组相比有显着差异,并且这种趋势一直持续到第8周(P<0.01)。在整个实验过程中,hUC-MSCs组大鼠的BBB评分与hNSCs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3)干细胞的存活与分化关于细胞移植后2周所移植干细胞存活的计数,hUC-MSCs+hNSCs组明显高于hNSCs组(P<0.05)和hUC-MSCs组(P<0.01)。在PBS组(阴性对照组)中未发现有HuNu 阳性细胞。hUC-MSCs组与hNSCs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在 hUC-MSCs 组中,未观察到 HuNu-GFAP、HuNu-β-tubulinⅢ 或 HuNu-CNP抗体双标阳性的细胞,说明所移植存活的干细胞未向神经元、星形胶质细胞及少突胶质细胞分化。而在hNSCs组和hUC-MSCs+hNSCs组中均可观察到上述双标阳性细胞,表明此2组中所移植的干细胞可分化为神经元、星形胶质细胞及少突胶质细胞。根据免疫荧光图像,我们还可以观察到存活的hUC-MSCs分布比较集中,大部分位于注射移植点附近,与宿主组织未能很好的整合;但在hNSCs组和hUC-MSCs+hNSCs组中,所移植干细胞比较分散,游走距离较远,与宿主组织整合较好。(4)BDNF免疫组化及ELISA检测结果干细胞移植2周后受损脊髓组织BDNF免疫组化表达结果为:三个干细胞移植组较PBS组明显增高,其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BS组vs hUC-MSCs+hNSCs组,P<0.01;PBS组vs hUC-MSCs组与hNSCs组,P<0.05)。但在三个干细胞移植组两两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脊髓组织匀浆的BDNF表达ELISA检测结果与免疫组织化学结果一致。(5)脊髓损伤部位髓鞘及脊髓前角运动神经元的检测结果在大鼠SCI后第8周,我们行脊髓横切面Luxol Fast Blue-Cresyl Violet染色,结果显示4个脊髓损伤组的脊髓横切面可见大量坏死细胞碎片,轴突退变和空洞。各组髓鞘染色的IOD值,三个干细胞移植组均较PBS组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BS 组 vs hUC-MSCs+hNSCs 组,P<0.01;PBS 组 vs hUC-MSCs 组与hNSCs 组,P<0.05)。hUC-MSCs+hNSCs 组髓鞘染色 IOD 值最高(hUC-MSCs+hNSCs组 vs UC-MSCs 组,P<0.01,hUC-MSCs+hNSCs 组 vs hNSCs 组,P<0.05)。三个干细胞移植组脊髓灰质前角中运动神经元的数量显着高于PBS组(hUC-MSCs+hNSCs 组与 hUC-MSCs 组 vs PBS 组,P<0.01;hNSCs 组 vs PBS组,P<0.05)。三个干细胞移植组与假手术组相比,其脊髓前角运动神经元数量均明显减少(P<0.01),但此三组两两之间无统计学差异。研究结论(1)本研究表明,hNSCs,hUC-MSCs或hNSCs+hUC-MSCs在大鼠脊髓损伤亚急性期局部髓内移植均能够促进脊髓损伤大鼠后肢功能的恢复,且联合移植组效果更佳。(2)联合移植hNSCs和hUC-MSCs可以促进所移植干细胞的存活。(3)HNSCs,hUC-MSCs或hNSCs+hUC-MSCs三种细胞移植方法均能促进脊髓损伤瘢痕周围BDNF的分泌。(4)HUC-MSCs单独移植后于体内未分化为神经谱系细胞,hNSCs则在移植后可分化为神经元、星形胶质细胞及少突胶质细胞。(5)HNSCs,hUC-MSCs或hNSCs+hUC-MSCs移植均能够增加受损脊髓髓鞘的数量及脊髓前角运动神经元的数量。联合移植对增加髓鞘数量的作用效果最显着。第二部分HNSCs联合电刺激治疗大鼠脊髓损伤的实验研究研究背景脊髓损伤(SCI)是指由于脊髓组织受到各种损伤因素的破坏,导致躯体神经功能发生暂时或永久性的改变。脊髓一旦严重损伤,修复将十分困难。关于脊髓损伤的治疗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神经保护与神经再生。神经保护能够防止或减缓神经损伤后继发性损害,而神经再生则旨在恢复中断的神经通路,恢复神经功能。目前,干细胞移植是脊髓损伤治疗的研究热点。由于干细胞可以分化成脊髓损伤后所缺失的多种类型的细胞,而且还能够分泌多种营养因子,调节损伤局部炎性反应,干细胞移植成为将来修复受损脊髓缺失组织和促进神经保护和神经再生十分有前景的方法。而NSCs,作为神经再生的种子细胞,更具有其独特的优势。脊髓损伤破坏了大脑和身体之间的通信,导致大脑失去了对完整躯体神经肌肉系统的控制。目前研究者已经开发了许多神经假体,以通过中枢和外周神经系统的功能性电刺激(FES)来恢复部分躯体功能,并能够加强肌肉强度及减轻其萎缩。研究发现,电刺激的作用并非局限于此,受损脊髓部位局部的电刺激,还具有改善局部血液循环,抵消局部内生电流,维持细胞膜的稳定性,激活内源性神经再生等功能。由于脊髓损伤的病理生理过程复杂,靠单一的治疗方式,很难有满意的疗效。而联合多种方法治疗,是目前修复脊髓损伤的一个趋势。我们已有前期研究证实,MSCs联合电刺激治疗脊髓损伤比单独行细胞移植或电刺激效果更好。关于hNSCs联合电刺激治疗脊髓损伤,目前国内外还未有研究报道,我们进行此项研究,旨在寻求更好的治疗脊髓损伤的方法及探索其作用机制,为将来治疗甚至治愈脊髓损伤垫定基础。研究目的(1)研究hNSCs移植联合电刺激对大鼠脊髓损伤的治疗作用。(2)探索hNSCs移植、电刺激分别对大鼠脊髓损伤的治疗作用及对二者进行比较研究。(3)通过免疫组化、免疫荧光、组织western blot等方法探索hNSCs及电刺激对脊髓损伤修复的病理生理机制。(4)探索电刺激对所移植的hNSCs在损伤脊髓局部存活、向神经元分化等生物学行为的影响。研究方法(1)hNSCs的分离、培养我们选择常规人工流产的8-10周龄胚胎来提取前脑组织。通过机械分离法提取细胞,加入到NSCs无血清培养基中,在含5%CO2的细胞培养箱中37℃下培养。每周2次换液。7-10天便可形成神经球,细胞经传代后,获取第3-5代NSCs备用。(2)动物分组、脊髓损伤动物模型制作、细胞移植及电刺激我们于大鼠胸10水平以NYU脊髓打击器建立大鼠SCI模型。选取SCI造模成功的成年雌性Wistar大鼠共100只。随机分为4组,分别为hNSCs组,ES组,hNSCs+ES组及PBS组(对照组),每组25只大鼠。在SCI模型建成1周后行刺激电极安装固定手术及hNSCs移植手术。自安装刺激电极后第二天开始,电刺激组给予电刺激干预,每日2次,直至造模后第10周实验结束。(3)指标检测在大鼠SCI之前和之后1天及之后每周进行后肢运动功能BBB评分至第10周实验结束。实验结束时处死大鼠并提取脊髓组织。行脊髓组织切片,进行免疫组化及免疫荧光检测,观察hNSCs的存活、分化情况;观察NF-H、GFAP的表达情况;HE染色观察局部空洞形成情况;脊髓组织匀浆后行Western blot检测,观察受损脊髓组织内NF-H,NGF蛋白表达情况。研究结果(1)BBB评分本实验结束时,各组大鼠后肢功能BBB评分由高到低排列分别为:hNSCs+ES组,ES组,hNSCs组,PBS组;各组间表达差异均具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1)。(2)免疫荧光hNSCs的存活及向神经元分化的检测所移植hNSCs的存活检测结果为:hNSCs+ES组存活数量大于hNSCs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所移植存活的细胞分化为神经元的数量,hNSCs+ES组大于hNSCs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NF-H免疫荧光表达结果HNSCs组、ES组及hNSCs+ES组脊髓损伤部位瘢痕组织周围NF-H的表达较PBS组均增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BS组vs hNSCs组,P<0.05;PBS组vs ES组及hNSCs+ES组,P<0.01)。三个治疗组NF-H表达由高到低为hNSCs+ES组、ES组及hNSCs,三组两两之间表达差异亦具有统计学意义(hNSCs+ES组vs ES组,p<0.05;hNSCs+ES 组 vs hNSCs 组,p<0.01;ES 组 vs hNSCs 组,P<0.01)。(4)免疫组化检测GFAP在脊髓损伤部位胶质瘢痕中的表达脊髓损伤部位胶质瘢痕组织GFAP表达,三个治疗组与对照组(PBS组)相比,GFAP表达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BS组vs hNSCs组及hNSCs+ES组,P<0.01;PBS组vs ES组,p<0.05)。其中,hNSCs+ES组表达最低,与其余三组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hNSCs+ES组vs hNSCs组,p<0.05;hNSCs+ES组vs ES及 PBS 组,p<0.01)。(5)脊髓损伤部位坏死空洞区域HE染色HE染色检测脊髓损伤局部坏死空洞面积,hNSCs组及hNSCs+ES组小于PBS组,数据差异有统计学意义(hNSCs组vs PBS组,p<0.05;hNSCs+ES组vs PBS组,p<0.01)。ES组面积数值虽比PBS组小,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6)Western blot检测受损脊髓组织匀浆NF-H及NGF表达NF-H的检测结果,三个治疗组,hNSCs+ES组、ES组及hNSCs组较对照组均明显增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hNSCs+ES组较ES及hNSCs组表达增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ES组较hNSCs组亦明显增高(P<0.01)。关于NGF的western blot检测,hNSCs+ES组、ES组及hNSCs三个治疗组较PBS组均明显增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但三个治疗组间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研究结论(1)HNSCs移植及电刺激均能促进脊髓损伤大鼠后肢功能的恢复,以二者联合应用效果最好。(2)电刺激能促进hNSCs的存活,并能提高其分化为神经元的数量。(3)HNSCs移植及电刺激在体内能通过促进受损脊髓组织中NGF分泌、NF-H的表达,下调损伤局部GFAP的表达,抑制受损脊髓局部胶质瘢痕形成等机制,促进受损脊髓的修复。

陈广东[6](2019)在《镇痛药早期干预对骨关节炎软骨下骨影响的实验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第一部分:早期使用COX-2抑制剂对小鼠内侧半月板失稳骨关节炎模型建立过程中的软骨下骨影响目的:探讨早期使用COX-2抑制剂对小鼠DMM骨关节炎模型建立过程中的软骨下骨影响。方法:选取50只雄性C57BL/6J小鼠,随机分为5组:假手术组(Sham group),关节炎模型+安慰剂注射组(DMM+vehgroup),关节炎模型+5mg/kg COX-2抑制剂注射组(DMM+C5 group),关节炎模型+10mg/kg COX-2抑制剂注射组(DMM+C10 group),关节炎模型+20mg/kg COX-2抑制剂注射组(DMM+C20group),每组10只小鼠。采用横断内侧半月板韧带来诱导骨关节炎模型的建立,在开始造模后,每组分别腹腔注射0.1mL的安慰剂、5mg/kg COX-2抑制剂、10mg/kg COX-2抑制剂和20mg/kg COX-2抑制剂,每周注射3次。Sham组的手术过程与其余几组相同,但不切断内侧半月板韧带。四周后,小鼠安乐死,收集膝关节标本,进行Micro-CT、原子力显微镜(AFM)分析、苏木素&伊红染色(H&E)和番红快绿染色(Safranin O-Fast Green)等检测。结果:Micro-CT结果显示相对于Sham组,DMM+veh组胫骨内侧软骨下骨量增加,呈现为软骨下骨硬化状态;而三种浓度的COX-2抑制剂组胫骨内侧软骨下骨量相对于DMM+veh组降低,与Sham组相比,骨量亦有所降低。AFM结果显示,与Sham组相比,DMM+veh组软骨下骨弹性模量降低,而DMM+C5组、DMM+C10组和DMM+C20组弹性模量则有进一步降低趋势(p<0.05)。病理组织学染色结果显示Sham组软骨表面完整,软骨形态良好,关节软骨蛋白聚糖丢失不明显,无明显结构破坏,软骨细胞形态以及着色正常。DMM+veh组关节软骨浅层部分蛋白聚糖丢失,软骨表面粗糙、不连续,部分软骨表面不规则。DMM+C5组、DMM+C10组、DMM+C20组软骨情况与DMM+veh组无显着性差别。滑膜HE染色结果显示,DMM+veh组的滑膜形态略差于Sham组,而DMM+C5组、DMM+C10组、DMM+C20组滑膜情况与DMM+veh组相比,尚未出现显着差别。结论:COX-2抑制剂对小鼠DMM模型建立过程中软骨下骨重塑有一定程度的影响,降低了软骨下骨硬化,而对软骨未产生明显影响。第二部分:曲马多对小鼠DMM模型建立过程中软骨下骨的影响目的:探讨曲马多对小鼠DMM骨关节炎模型建立过程中的软骨下骨影响。方法:实验采用50只8周龄雄性C57BL/6小鼠,随机分为5组,每组10只:假手术组(Shamgroup),关节炎模型+安慰剂注射组(DMM+vehgroup)、关节炎模型+曲马多注射组(10mg/kg,20mg/kg,40mg/kg)。Sham组进行手术创伤后未切断小鼠内侧半月板韧带;而DMM组在小鼠右侧膝关节施行内侧半月板去稳定手术后随即缝合,术后第二天向小鼠腹腔内注射等量的无菌生理盐水;关节炎模型+曲马多注射组(10,20,40 mg/kg)在小鼠腹腔内注射不同浓度相同剂量的曲马多溶液。整个注射过程持续四周,每周三次,而后采用脱颈法处死小鼠,收集小鼠右侧膝关节,分别行Micro-CT、原子力显微镜(AFM)、苏木素&伊红染色(H&E)和番红快绿染色(S afranin O-Fast Green)等检测。结果:Micro-CT结果显示,相对于Sham组,DMM+veh组胫骨内侧软骨下骨量增加,呈现为软骨下骨硬化状态。DMM+veh组较Sham组软骨下骨BV/TV有所升高(p<0.01),曲马多组的 BV/TV 低于 DMM+veh 组和 Sham 组(p<0.05)。AFM 结果显示,与Sham组相比,DMM+veh组软骨下骨弹性模量有所降低,而DMM+T10组、DMM+T20组和DMM+T40组弹性模量亦有所降低(p<0.05)。病理组织学染色结果显示,Sham组软骨表面完整,软骨形态良好,关节软骨中蛋白聚糖丢失不明显,无明显结构破坏,软骨细胞形态以及着色正常。DMM+veh组关节软骨浅层部分蛋白聚糖丢失,软骨表面粗糙、不连续,部分软骨表面不规则。DMM+T10组、DMM+T20组、DMM+T40组软骨情况与DMM+veh组无显着性差别。滑膜HE染色结果显示,DMM+veh组的滑膜形态略差于Sham组。与DMM+veh相比,DMM+T10、DMM+T20组滑膜评分未见显着性差异(p>0.05)。结论:曲马多干预小鼠DMM模型建立的过程中,对关节软骨影响甚微,主要对软骨下骨重塑产生了一定程度的影响,降低了软骨下骨硬化。第三部分:COX-2抑制剂或曲马多联合阿伦磷酸钠对小鼠DMM模型建立过程中软骨下骨的影响目的:探讨COX-2抑制剂或曲马多联合阿伦磷酸钠对小鼠DMM模型建立过程中的软骨下骨影响。方法:实验采用60只8周龄雄性C57BL/6小鼠,随机分为6组,每组10只:假手术组(Shamgroup),关节炎模型+安慰剂注射组(DMM+vehgroup)、关节炎模型+COX-2抑制剂注射+安慰剂注射组(DMM+C20+vehgroup),关节炎模型+COX-2抑制剂注射+阿伦磷酸钠注射组(DMM+C20+A40 group),关节炎模型+曲马多注射+安慰剂注射组(DMM+T10+veh group)以及关节炎模型+曲马多注射+阿伦磷酸钠注射组(DMM+T10+A40 group)。采用横断内侧半月板韧带来建立骨关节炎模型,按照实验设计,开始造模后,腹腔注射0.1mL的安慰剂、20mg/kg COX-2抑制剂、10mg/kg曲马多和40mg/kg阿伦磷酸钠等,每周注射3次。Sham组的手术过程与其余几组相同,但不切断内侧半月板韧带。四周后,小鼠安乐死,收集膝关节标本,进行Micro-CT、AFM分析、HE染色和番红-O快绿染色等检查。结果:Micro-CT结果显示,相对于Sham组,DMM+veh组胫骨内侧软骨下骨量增加,呈现为软骨下骨硬化状态;而DMM+C20+veh组相比于DMM+veh组表现为胫骨内侧软骨下骨量降低。相比于DMM+C20+veh组,DMM+C20+A40组中胫骨内侧软骨下骨量有所升高(p<0.05)。同样的,相比于DMM+T10+veh组,DMM+T10+A40组中胫骨内侧软骨下骨量亦有所升高(p<0.05)。AFM结果显示,与Sham组相比,DMM+veh组软骨下骨弹性模量有所降低,而DMM+C20+veh组弹性模量则进·步降低。相比于DMM+C20+veh组,DMM+C20+A40组中胫骨内侧软骨下骨弹性模量有所升高(p<0.05)。同样的,相比于DMM+T10+veh组,DMM+T10+A40组中胫骨内侧软骨下骨弹性模量亦有所升高(p<0.05)。病理组织学染色结果显示Sham组软骨表面完整,软骨形态良好,关节软骨中蛋白聚糖丢失不明显,无明显结构破坏,软骨细胞形态以及着色正常。DMM+veh组关节软骨浅层部分蛋白聚糖丢失,软骨表面粗糙、不连续,部分软骨表面不规则。DMM+C20+veh组,DMM+C20+A40组,DMM+T10+veh组以及DMM+T10+A40组软骨无显着性差别。DMM+C20+A40组以及DMM+T10+A40组中滑膜评分略低于DMM+C20+veh组以及DMM+T1 0+veh组。结论:阿伦磷酸钠和COX-2抑制剂或曲马多联合使用能够提升小鼠DMM模型建立过程中的软骨下骨量,改善软骨下骨生物力学性能。此外,阿伦磷酸钠和COX-2抑制剂或曲马多联合使用可以部分改善滑膜反应,对膝关节软骨无明显影响。

罗瑶[7](2019)在《间歇式气动压力联合冰敷对闭合性胫腓骨骨折患者术前肿胀的效果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比较闭合性胫腓骨骨折患者术前采用间歇式气动压力治疗联合冰敷消肿与术前单纯冰敷消肿对患肢肿胀、疼痛、睡眠的影响。方法:本研究收集江苏省人民医院溧阳分院骨科符合纳入排除标准的闭合性胫腓骨骨折患者60例,观察组30例采用间歇式气动压力治疗联合冰敷消肿,对照组30例采用单纯的冰敷消肿。对照组单纯冰敷消肿的方法是采用PVC生物冰袋持续冰敷,即用三联冰袋在患肢最肿胀的部位环形冰敷,冰敷30分钟,撤去1小时,再冰敷30分钟,再撤去1小时……如此循环至手术前一天。每次冰敷时需从冰箱更换三个冰袋。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用间歇式气动压力治疗,治疗周期为入院至手术前一天,治疗时间为每天2次,每次1小时,上午下午各一次。比较在不同的时间点患肢小腿肿胀周径差值、患肢小腿肿胀分度的评分、疼痛分值和患者的睡眠质量。结果:①术前两组患者缓解患肢肿胀周径差值的情况比较,观察组与对照组之间比较,两组患者在入院第一天和第二天的患肢肿胀周径差值没有明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入院第三天至第五天,观察组患肢肿胀周径差值由5.91±0.80下降至2.25±0.57,对照组患肢肿胀周径差值由6.13±1.18下降至3.23±0.76。观察组患肢肿胀周径差值减少优于对照组,比较差异性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与对照组各自比较,观察组入院第二天至第五天的周径差值由6.03±0.88下降至2.25±0.57,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入院第二天至第五天的周径差值由6.27±0.99下降至3.23±0.76,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②术前两组患者缓解患肢肿胀程度分值的比较,两组患者在入院第一天和第二天的患肢肿胀程度的评分没有明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入院第三天至第五天,观察组由3.35±0.14下降至2.53±0.15,对照组由4.25±1.18下降至3.02±0.11,观察组患肢肿胀程度评分减少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组内比较,观察组入院第二天至第五天的肿胀程度评分由4.50±0.13下降至2.53±0.15,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入院第二天至第五天的肿胀程度评分由4.66±0.07下降至3.02±0.11,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③术前两组患者减轻患肢疼痛的情况比较,观察组与对照组之间比较,两组患者在入院第一天的面部表情疼痛分级(Face Rating Scale,FRS)评分没有明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两组患者在入院第二天至第五天比较,观察组的疼痛分值由6.49±0.58下降至2.15±0.57,对照组的疼痛分值由7.52±0.43下降至3.37±0.76。观察组的FRS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观察组与对照组各自比较,观察组在入院第一天分别与入院第二天至入院第五天比较(P<0.05),差异性有统计学意义;对照组在入院第一天分别与入院第二天至入院第五天比较(P<0.05),差异性有统计学意义。④术前两组患者睡眠质量的情况比较,入院第一天,两组患者的匹兹堡睡眠质量(Pittsburgh Sleep Quality Index,PSQI)评分没有明显的差异(P=0.851>0.05)。观察组和对照组在入院第二天PSQI评分没有明显差异(P=0.614>0.05)。从入院第三天开始,对照组与观察组的PSQI评分均有所下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但在入院第一天至入院一周,对照组的PSQI评分均高于观察组,说明观察组的睡眠质量优于对照组。以PSQI评分>7分作为判断睡眠障碍的临界状态,观察组在入院第一天至第四天的PSQI评分>7分,说明患者在入院四天内存在不同程度的睡眠障碍;对照组在入院至第六天的PSQI评分>7分,说明患者在入院六天内存在不同程度的睡眠障碍。结论:在本研究中,观察组与对照组缓解肿胀的研究均令人满意,观察组加用间歇式气动压力能有效缓解患肢的肿胀、减轻患肢的疼痛、改善住院病人的睡眠质量,效果及优势比单纯冰敷护理更加明显。

吴林峰[8](2019)在《全膝关节置换术后应用非持续性低温冷疗加速患者康复的对比研究及安全性评价》文中研究说明研究背景:1、全膝关节置换术(Total Knee Arthroplasty,TKA)后患者患肢在手术刺激、机体应激反应等影响下会出现疼痛、肿胀、皮温升高、渗出等伴随症状,严重影响患者术后机体恢复、患肢康复活动的进行,并同时增加并发症的风险及延长住院时间。2、目前低温冷疗(Cryotherapy)已广泛应用于骨科闭合性跌打损伤等早期处理,并能有效降低局部软组织肿胀及疼痛。3、膝关节置换术后患膝是否应用局部冷疗目前尚存争议,有专家学者认为:①膝关节局部的发热及疼痛是机体自身免疫系统的正常生理反应,应用冷疗是否会抑制局部免疫效应而增加关节感染的风险。②冷疗的温度和频率目前尚无统一标准,应用冷疗是否会造成并发症发生率升高。③目前多模式镇痛已在临床证明能取得良好的效果,应用冷疗是否是多此一举。4、在医保监管控费日益严峻的情况下,如何能以最经济、简便、实用、不增加并发症发生率的前提下提高患者TKA术后康复效率也是目前关节外科面临的问题。目的:本研究通过应用局部非持续性低温冷疗,并观察患者相关指标评估该方法对TKA患者术后快速康复的辅助作用,并对其安全性进行评估。旨在以实施简便、高效、价格低廉的辅助手段,来提高TKA患者术后快速康复效率,增加患者满意度,缩短住院时间,提高患者周转率,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方法:采用前瞻性对照研究,选取2018年1月至2019年2月在昆明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骨科诊断为单纯性重度膝关炎骨性关节炎的患者(Kellgren-Lawrence分级3-4级),经保守治疗无效,拟接受全膝关节置换的病人,病例共计60例。①实验分组:随机将患者分为实验组30例,对照组30例。所有病人采用标准化快速康复流程进行管理。其中,实验组患者在常规治疗基础上予以非持续性局部冷疗,对照组不予冷疗,余治疗及功能锻炼皆相同。②疗效性指标观察:通过记录并比较患者术后6h、24h、48h的引流量及术前、术后1d、3d、5d、7d的HGB值,评估渗出情况;术前,术后6h、24h、48h、72h的静息、运动VAS评分,术后三天疼痛援助次数,评估疼痛情况;术前、术后1d、2d、3d、5d时膝关节ROM,术前、术后1w时HSS评分,评估患者患膝功能情况;同时记录患者住院时间,评估是否能提高周转率。通过以上指标对比局部低温冷疗加速TKA术后患者康复效率的疗效。③安全性指标观察:观测记录患者术前、术后1d、3d、5d、7d切口局部皮温,术前、术后1d、3d、5d、7d时血液学相关指标,2w时切口愈合情况、切口感染情况及DVT发生情况,以此评估低温冷疗应用于TKA术后患者的安全性。结果:①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分布、体重指数(BMI)、手术时间等基线资料上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②两组患者术后6h、24h、48h引流量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同时,两组患者术后1d、3d、5d、7d血红蛋白(HGB)的值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由此表明使用低温冷疗具有减少患者渗出,减少失血的作用。③术前两组患者静息、动态VAS评分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6h、24h、48h、72h两组患者静息、动态VAS评分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使用低温冷疗的实验组的疗效优于对照组。④术前两组患者膝关节ROM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d、2d、3d、5d两组患者膝关节ROM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使用低温冷疗的实验组的疗效优于对照组。⑤两组患者术后一周HSS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同时两组患者术后三天疼痛援助例数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同时,两组患者住院时间情况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明,应用低温冷疗可以提高HSS评分,减少疼痛药使用并减少住院时间。⑥组内比较,两组患者皮温健侧和患侧均比术前升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比较,健侧术后1d、3d、5d、7d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而患侧术后1d、3d、5d的皮温对照组均高于实验组,对照组患侧皮温的平均值分别比实验组高0.35℃、0.54℃、0.43℃,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第7d两组皮温比较差异无意义(P>0.05)。说明患侧膝关节使用低温冷疗可以降低局部皮温。⑦两组WBC、CRP、ESR、PCT四个指标术后1d、3d、5d、7d分别与术前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组间对应时间点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⑧实验过程两组患者中,实验组出现切口并发症2例,对照组出现1例,二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同时,两组分别比较2w时切口甲级愈合例数(28 VS 29)及术后1W时DVT发生例数(5 VS 4),其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表明应用低温冷疗并不会增加相关并发症的发生率。结论:1、应用本研究非持续低温冷疗在TKA术后早期可以明显减少患者疼痛、提高患膝活动度(ROM)、减少出血渗出、提高HSS评分、减少疼痛药物使用等作用,从而提高患者术后早期快速康复效率。2、本研究中,在TKA术后早期,患者局部皮温和血液WBC、CRP、ESR、PCT等指标会呈现升高的趋势,正常情况下于术后第三天达到峰值,随后出现下降趋势。应用本非持续低温冷疗可轻度降低术后患膝皮温,但并不会使相关感染指标明显升高,故从血液感染指标评估,应用本非持续性局部低温冷疗并不会增加患者术后感染的发生。3、通过观测两组患者术后切口愈合情况及DVT发生情况表明,应用本低温冷疗并不会明显增加并发症发生率,故TKA术后应用本低温冷疗相对安全。

王巧侠[9](2019)在《膝骨关节炎模型大鼠腧穴敏化不同时间节点的肥大细胞机制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研究目的本研究旨在深入探讨膝骨关节炎模型大鼠腧穴敏化不同时间节点穴区局部肥大细胞(MC)形态和功能变化的时空特征,初步阐明穴位敏化中MC的细胞分子水平的机制,为针灸临床治疗膝骨关节炎提供客观的实验支撑,进一步丰富穴位敏化MC相关的机制研究,解释穴位敏化细胞分子层面的科学内涵。研究方法SD雄性大鼠120只,随机分为正常(N)组、生理盐水(NS)组、模型(KOA)组三组,每组40只。然后每组按照0、7、14、21、28天五个时间节点随机再分为五组,每组8只。适应性饲养后造模,KOA组采用单碘乙酸盐(MIA)诱导膝骨关节炎模型,大鼠麻醉后,清理关节附近的鼠毛,将关节屈曲到最大限度后向双侧的膝关节腔内注射MIA 3mg/50 L 9%生理盐水,NS组用同样的方法于双侧膝关节腔内注入50 L 9%的生理盐水,N组则不做处理。三组仅饲养,均不做任何干预处理。N组、NS组及KOA组分别在实验开始的第7天随机处死6只动物并取动物的左侧膝关节,采用番红固绿染色对关节软骨进行染色,观察关节软骨的形态,并对关节软骨进行OA评分。N组、NS组及KOA组分别在实验开始的第0、7、14、21、28天随机处死6只动物,分别以右侧鹤顶穴、阳陵泉穴、委中穴为中心取1.5mm×1.5 mm×1.5 mm体积大小的标本(包含皮肤及皮下结缔组织),采用甲苯胺蓝染色技术观察MC形态和功能的变化,每张切片手动随机选取6个不重复视野,分析并记录MC的数目和脱颗粒变化,计算脱颗粒率。N组、NS组及KOA组分别在实验开始的第0、7、14、21、28天随机选取2只小鼠灌流取穴区组织,采用免疫荧光(IF)染色技术观察不同时间节点鹤顶穴、阳陵泉穴、委中穴穴区组织内肥大细胞类胰蛋白酶(MCT)与5-羟色胺(5-HT)、组织胺(HA)共表达情况。研究结果1.番红固绿染色结果显示,N组和NS组的关节软骨表面光滑连续、无损伤,而KOA组关节软骨的形态学出现明显的改变,关节软骨表面不连续,基质损伤或者缺失、断裂、剥夺,甚则软骨组织被侵蚀,关节表面轮廓发生典型的病理改变。KOA组关节软骨的OA评分显着高于N组、NS组(P<0.05)。2.甲苯胺蓝染色结果显示,三穴在N组及NS组不同时间节点MC的数量和脱颗粒率无统计学差异(P>0.05);KOA组鹤顶穴及阳陵泉穴在相同时间节点上MC的数量和脱颗粒率显着高于N组和NS组(P<0.05);KOA组内比较结果显示鹤顶穴及阳陵泉穴自第7天至28天MC的数量及脱颗粒率均高于0天,在不同时间节点上穴区MC数量及脱颗粒率比较有显着差异(P<0.05)。3.IF染色结果显示,KOA组鹤顶穴及阳陵泉穴MCT与5-HT、HA存在共表达现象,而委中穴没有或者较少出现共表达情况;N组及NS组未出现上述共表达现象。结论1.关节腔注射MIA能够造成关节软骨明显的病理变化,这种方法能成功诱导出膝骨关节炎模型。2.穴位敏化中穴区MC发生了典型的募集和脱颗粒变化,其中鹤顶穴和阳陵泉穴在不同时间节点穴区MC有时空变化的特征;穴位敏化是一个动态变化的过程,从某一时间点开始敏化并持续一段时间;穴位敏化有时空变化的特征。3.穴位敏化中MC脱颗粒释放的递质有5-HT、HA,这两种物质在敏化的不同时间节点有不同的表达,穴位敏化中MC与5-HT,HA变化的机制可能是5-HT,HA以及MCT的释放直接影响患病的受影响的穴位处的循环,神经和免疫网络,在穴位敏化中起到触发效应。

任国强[10](2017)在《间断冷疗对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后肿痛及关节活动度的疗效观察》文中认为目的:观察间断冷疗在人工膝关节置换术后肿痛及关节活动度的疗效。方法:60例单侧人工膝关节置换(TKA)病人随机分为试验组30例和对照组30例,试验组术中关节周围注射“鸡尾酒”,硬膜外镇痛泵自控及口服非甾体抗炎药镇痛,术后冰袋间断冷疗,对照组不给于冰袋冷疗,余治疗及功能锻炼与治疗组相同,分别记录术前、术后6h、24h、48h、72h的运动痛评分(VAS),膝关节术前、术后1d、2d、3d、1w的关节活动度(Range of Motion,ROM值),术后6h、24h、48h所有血性引流液总量(ml),术后并发症及患者满意度。结果:通过对两组患者术前、术后不同时间点运动VAS值变化情况分析比较,两者组内比较,较术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镇痛方案选择有效,可减低TKA术后疼痛评分;而试验组与对照组比较,而冷疗组疼痛改善较明显,二者比较有统计学意义,这说明冷疗在镇痛方面效果显着。?两组患者术后不同时间点关节活动度比较,两组组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这说明早期镇痛效果显着,关节及早得到有效地功能锻炼,膝关节活动范围增大;而试验组膝与照组比较试验组优于对照组,二者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间断冷疗可改善膝关节早期活动度。?通过对两组术后6h、24h、48h引流量的分析,二者比较试验组优于对照组,二者有统计学意义(P<0.05)。(4)通过对两组患者副反应分析,试验组无明显相关并发症出现,说明间断冷疗并不增加不良反应的发生率。(5)两组满意率比较,试验组满意率为93.33%,对照组满意率为83.3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说明间断冷疗可提高患者的满意度。结论:间断冷疗可有效改善人工全膝关节术后疼痛、肿胀程度,改善关节活动度,具有不良反应小,临床满意度高的优势,具有成本低廉,操作简单,疗效确切,值得在TKA术后推荐应用。

二、冰冻盐水灌注兔膝关节的实验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冰冻盐水灌注兔膝关节的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血管灌注量及位置对动脉化静脉皮瓣的早期成活的机制研究及临床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参考文献
第一部分 血管灌注量对动脉化静脉皮瓣早期成活及代谢影响的实验研究
    一、材料和方法
    二、结果
    三、结论
    四、讨论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血管灌入位置对动脉化静脉皮瓣早期成活及代谢影响的实验研究
    一、材料及方法
    二、结果
    三、结论
    四、讨论
    参考文献
第三部分 改善血管灌注量及位置对提高动脉化静脉皮瓣早期成活的初步临床应用研究
    一、手术方法
    二、典型病例
    三、讨论
    参考文献
总结
综述一 静脉皮瓣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综述二 动脉化静脉皮瓣的临床应用
    参考文献
综述三 四肢皮肤软组织缺损修复的皮瓣选择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期间公开发表的论文
致谢

(2)药物动员骨髓干细胞促进重症糖尿病大鼠创面愈合及其作用机制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引言
第2章 文献综述
    2.1 糖尿病及糖尿病足的流行病学
    2.2 正常皮肤的结构
    2.3 伤口愈合的生物学过程及基本理论
    2.4 针对糖尿病皮肤伤口的临床治疗及科研现状
        2.4.1 清创术
        2.4.2 预防细菌感染
        2.4.3 负压引流
        2.4.4 输血疗法-血小板富集血浆
        2.4.5 高压氧
        2.4.6 物理治疗
        2.4.6.1 光疗
        2.4.6.2 冲击波治疗
        2.4.6.3 超声治疗
        2.4.6.4 电刺激敷料
        2.4.7 生长因子与细胞因子
        2.4.8 组织移植、皮肤移植与皮瓣移植
    2.5 干细胞在糖尿病皮肤伤口愈合中的治疗及研究进展
    2.6 AMD3100或FK506 对促进组织修复和再生的研究进展
第3章 AMD3100+低剂量FK506 促进糖尿病大鼠伤口愈合的有效性研究
    3.1 材料与方法
        3.1.1 主要实验仪器
        3.1.2 主要实验材料、试剂和抗体
        3.1.3 实验动物
        3.1.4 1型糖尿病大鼠模型的建立
        3.1.5 2型糖尿病大鼠模型的建立
        3.1.6 大鼠背部伤口模型
        3.1.7 大鼠足背部伤口模型(糖尿病足模型)
        3.1.8 照片拍摄、伤口及瘢痕大小的测量方法及愈合标准的判定
        3.1.9 病理切片普通及特殊染色
        3.1.9.1 苏木素&伊红(H& E)染色
        3.1.9.2 Masson’s trichrome染色
        3.1.9.3 过碘酸雪夫(PAS)染色
        3.1.10 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及免疫荧光染色
        3.1.10.1 抗CD133 抗体染色
        3.1.10.2 抗CD34 抗体染色
        3.1.10.3 抗Ym1/Ym2 抗体染色
        3.1.10.4 抗RECA-1 抗体染色
        3.1.10.5 抗αSMA抗体染色
        3.1.10.6 抗PGP9.5 抗体染色
        3.1.10.7 抗CD68(ED1)和Ym1/Ym2 荧光共染
        3.1.10.8 抗SDF-1α和 Ym1/Ym2 荧光共染
        3.1.10.9 GFP+早期肉芽组织标本CD133 抗体染色
        3.1.11 Western Blot蛋白印迹
        3.1.12 大鼠断尾采血、骨髓细胞分离、外周血单个核细胞分离及流式细胞术
        3.1.13 骨髓移植术
        3.1.14 大鼠下肢(足)皮肤温度的测量
        3.1.15 大鼠热板实验
        3.1.16 数据统计分析
    3.2 实验结果
        3.2.1 在T1DMSD大鼠模型中,切除全层皮肤,皮肤愈合时间显着延长,AF使治疗组愈合时间缩短,基本等同于非糖尿病大鼠自然愈合的时间。
        3.2.2 AF治疗方案可以缩短患有严重外周神经和血管病变的GK T2DM大鼠伤口愈合的时间
        3.2.3 AF方案可以动员单核细胞和标记CD34、CD133 的干细胞入血,增加肉芽组织中Ym1/Ym2M2 巨噬细胞、CD133、CD34干细胞表达SDF-1α
        3.2.4 伤口处募集干细胞,VEGF-A和 HGFα表达增强,促进了新生血管的生成
        3.2.5 骨髓移植模型证实了在应用AF治疗方案后,骨髓来源的干细胞促进糖尿病伤口愈合的重要作用
        3.2.6 AF治疗方案改善了大鼠后肢糖尿病血管病变,提高了足部皮肤温度
    3.3 讨论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BMP信号通路的激活促进伤口愈合的实验研究
    4.1 材料与方法
        4.1.1 实验动物及饲养环境
        4.1.2 伤口模型及分组情况
        4.1.3 免疫组化染色
        4.1.4 细胞培养与转染
        4.1.5 细胞活力测定
        4.1.6 Western Blot蛋白印迹
        4.1.7 FKBP12-SNAP的下拉(Pull-Downs)
        4.1.8 敲除FKBP的细胞系
        4.1.9 BMP和 NFAT途径报告基因
        4.1.10 FKVP的合成和用于动物实验的配方
        4.1.11 数据统计分析
    4.2 实验结果
        4.2.1 合成了没有免疫抑制作用的FK506 类似物FKVP
        4.2.2 FKVP联合AMD3100 可以促进伤口愈合,且结果同AF治疗方案一样好
        4.2.3 FKVP通过BMP-1 型受体激活ID-1 报告基因且使SMAD1/5 磷酸化
        4.2.4 FKVP诱导的SMAD1/5 磷酸化仅需要FKBP
        4.2.5 AF联合治疗在加速伤口愈合中的作用需要BMP信号传导
    4.3 讨论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结论
第6章 创新点
参考文献
作者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3)不同水平神经元电活动对脊髓损伤后少突胶质谱系细胞发育及髓鞘再生修复影响的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英汉缩略语名词对照表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参考文献
第一部分 轻度脊髓挫裂伤模型的制备与评价
    前言
    1 材料与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DREADDs调控的神经元电活动对脊髓损伤后髓鞘再生修复过程影响的实验研究
    前言
    1 材料和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参考文献
全文总结
附图
文献综述:神经元电活动调控中枢神经系统再髓鞘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位论文

(4)伊文思蓝坏死亲和性的多模态影像学实验研究及其机制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英文缩略词表
前言
第一部分 伊文思蓝的坏死亲和性:在多种动物坏死模型中的实验研究
    1 引言
    2 材料与方法
    3 结果
    4 讨论
    5 结论
第二部分 ~(131)I-EB作为坏死靶向探针在大鼠再灌注部分肝梗死模型上的多模态影像学研究
    1 引言
    2 材料与方法
    3 结果
    4 讨论
    5 结论
第三部分 伊文思蓝靶向坏死组织的机制探讨
    1 引言
    2 材料与方法
    3 结果
    4 讨论
    5 结论
全文总结
参考文献
综述 靶向坏死的分子成像和治疗策略
    参考文献
附录
作者简历及在学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5)HUC-MSCs、hNSCs、电刺激治疗大鼠脊髓损伤的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引言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英汉缩略语名称对照
第一部分 HUC-MSCs联合hNSCs移植治疗大鼠脊髓损伤的实验研究
    前言
    一、 材料与方法
    二、结果
    三、讨论
    四、结论
    附图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HNSCs移植联合电刺激治疗大鼠脊髓损伤的实验研究
    前言
    一、材料与方法
    二、结果
    三、讨论
    四、结论
    附图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英文论文一
英文论文二

(6)镇痛药早期干预对骨关节炎软骨下骨影响的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参考文献
第一部分: 早期使用COX-2抑制剂对小鼠内侧半月板失稳骨关节炎模型建立过程中的软骨下骨影响
    材料与方法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曲马多对小鼠DMM模型建立过程中的软骨下骨影响
    材料与方法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第三部分: COX-2抑制剂或曲马多联合阿伦磷酸钠对小鼠DMM模型建立过程中的软骨下骨影响
    材料和方法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结论
综述 膝关节骨性关节炎治疗进展
    参考文献
中英文对照表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科研情况
致谢

(7)间歇式气动压力联合冰敷对闭合性胫腓骨骨折患者术前肿胀的效果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前言
    1 研究背景
    2 文献回顾
    3 研究目的及意义
    4 技术路线
第二章 资料与方法
    1 临床资料
    2 人员的选择与培训
    3 研究方法与步骤
    4 观察指标
    5 统计分析
    6 医学伦理学
    7 质量控制
第三章 结果
    1 两组患者一般资料对比分析
    2 两组患者患肢肿胀周径差值的比较
    3 两组患者患肢肿胀程度评分的比较
    4 两组患者患肢疼痛分值的比较
    5 两组患者睡眠质量的比较
第四章 讨论
    1 关于本次研究的可信性分析
    2 间歇式气动压力联合冰敷减轻闭合性胫腓骨骨折患者患肢的肿胀周径
    3 间歇式气动压力联合冰敷改善闭合性胫腓骨骨折患者患肢的肿胀分度
    4 间歇式气动压力联合冰敷减轻闭合性胫腓骨骨折患者患肢的疼痛分值
    5 间歇式气动压力联合冰敷可以改善闭合性胫腓骨骨折患者的睡眠质量
第五章 结论
第六章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综述 闭合性胫腓骨骨折患者术前缓解患肢肿胀现状及干预方法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一 患者相关数据收集
    附录二 冰袋及间歇式气动压力系统照片
    附录三 疼痛宣教评估单
    附录四 患肢肿胀分度评分量表
    附录五 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量表
    附录五 伦理审核
    附录六 开展临床研究知情同意书
英文缩略词表
致谢

(8)全膝关节置换术后应用非持续性低温冷疗加速患者康复的对比研究及安全性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词表(以字母顺序排列)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前言
材料与方法
技术路线图
结果
讨论
课题不足及展望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综述
    参考文献
致谢

(9)膝骨关节炎模型大鼠腧穴敏化不同时间节点的肥大细胞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文献综述
    综述一 穴位敏化研究的进展
        1 文献研究进展
        2 穴位敏化的生物物理特性研究进展
        3 穴位敏化的临床研究进展
        4 穴位敏化的机制研究进展
        5 结语与展望
    综述二 穴位与MC研究进展
        1 MC是穴位局部重要的组织形态学依据
        2 针刺与穴区局部MC关系的研究进展
        3 结语与展望
    综述三 穴位处的5-HT、HA研究进展
        1 5-HT、HA与免疫的关系
        2 5-HT、HA与神经压痛关系密切
        3 5-HT、HA是重要的血管活性物质
    4 结语与展望
    参考文献
前言
实验部分
    时间轴示意图
    实验一 膝骨关节炎模型制备及评价
        1 材料与方法
        2 模型制备
        3 番红固绿染色
        4 统计学分析
        5 实验结果
        6 小结
    实验二 膝骨关节炎模型大鼠不同时间节点穴区MC研究
        1 材料与方法
        2 甲苯胺蓝染色
        3 MC检测
        4 统计学分析
        5 实验结果
        6 小结
    实验三 膝骨关节炎模型大鼠穴位敏化不同时间节点穴区MC分子研究
        1 材料与方法
        2 组织取材及样本处理
        3 IF染色
        4 IF图像分析
        5 实验结果
        6 小结
讨论
    1 动物模型的选择依据
    2 穴位选择依据
    3 研究时间点选择依据
    4 指标选择依据
结语
    1 结论
    2 本研究的创新点
    3 本研究存在的问题和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10)间断冷疗对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后肿痛及关节活动度的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资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冷疗在人工膝关节置换术后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四、冰冻盐水灌注兔膝关节的实验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血管灌注量及位置对动脉化静脉皮瓣的早期成活的机制研究及临床应用[D]. 文根. 苏州大学, 2020(06)
  • [2]药物动员骨髓干细胞促进重症糖尿病大鼠创面愈合及其作用机制的研究[D]. 祁乐. 吉林大学, 2020(08)
  • [3]不同水平神经元电活动对脊髓损伤后少突胶质谱系细胞发育及髓鞘再生修复影响的实验研究[D]. 罗美玲. 重庆医科大学, 2020
  • [4]伊文思蓝坏死亲和性的多模态影像学实验研究及其机制探讨[D]. 尧林鹏. 浙江大学, 2020(01)
  • [5]HUC-MSCs、hNSCs、电刺激治疗大鼠脊髓损伤的实验研究[D]. 孙磊. 山东大学, 2019(02)
  • [6]镇痛药早期干预对骨关节炎软骨下骨影响的实验研究[D]. 陈广东. 苏州大学, 2019(06)
  • [7]间歇式气动压力联合冰敷对闭合性胫腓骨骨折患者术前肿胀的效果研究[D]. 罗瑶. 苏州大学, 2019(02)
  • [8]全膝关节置换术后应用非持续性低温冷疗加速患者康复的对比研究及安全性评价[D]. 吴林峰. 昆明医科大学, 2019(05)
  • [9]膝骨关节炎模型大鼠腧穴敏化不同时间节点的肥大细胞机制研究[D]. 王巧侠.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19(04)
  • [10]间断冷疗对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后肿痛及关节活动度的疗效观察[D]. 任国强. 郑州大学, 2017(02)

标签:;  ;  ;  ;  

冷冻盐水灌注兔膝的实验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