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吉坦伽利》看西方对东方英国文学的接受

从《吉坦伽利》看西方对东方英国文学的接受

一、从《吉檀迦利》看东方英语文学在西方的接受(论文文献综述)

金盾[1](2020)在《从归化和异化角度对比《吉檀迦利》的三个中译本》文中研究说明在中国近百年来的翻译实践活动中,归化与异化一直拥有一席之地。归化策略考虑到目的语读者的阅读感受,使得翻译更贴近目的语读者的语言习惯。而异化策略的使用则保留了异国的特色,从而使得读者更加直观的了解到别国的文化。本文透过对《吉檀迦利》三个译本的比较,从语言和文化两方面探讨了在翻译《吉檀迦利》时,译者对归化和异化的选择和使用。本文共分五章。第一章为引言,介绍研究背景、目的以及方法。第二章为文献综述,介绍《吉檀迦利》以及三个中译本,探讨了前人对《吉檀迦利》所作的研究。第三章为理论框架,对归化异化策略的形成和发展进行叙述。第四章从归化与异化理论出发,以泰戈尔最经典的诗集之一《吉檀迦利》为例,结合其三个中文译本,从语言层面和文化层面进行对比分析,试图通过三位译者对字、词、句子、宗教思想和美学风格的翻译,找到归化与异化理论在诗歌翻译中最适宜的处理方法。第五章对文章进行总结,归纳文章的不足,并对之后的工作提出建议。本研究认为,翻译是非常复杂的过程,语言,文化,语境和个人因素都会对翻译过程产生影响。在《吉檀迦利》这本诗集中,字、词、句、宗教思想以及包含重复句、音节和韵律在内的美学风格都影响着诗歌的翻译,因此在翻译过程中,译者对归化与异化策略的选择并不是单一的,而是相辅相成的。灵活采用归化和异化策略,能够使译文符合汉语表达习惯,同时也保留了独特的异国情调。

郭晨光[2](2017)在《“谁使人在夜间歌唱”—论《吉檀迦利》的多重阐释空间》文中指出被誉为“诗圣”泰戈尔与被视为“先知”的马丁·布伯,二者声誉的形成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现代性与民族传统遭遇时,受民族传统文化影响的知识分子是以何种身份回应时代性与历史性的挑战。在马丁·布伯的《我与你》中包含着契合于泰戈尔的《吉檀迦利》之处:《我与你》中包含着可供阐释《吉檀迦利》的“我-你”“我-他”关系。而“我-你”“我-他”关系不仅作为两组相互对立的哲学概念,而且可以由此出发作为理解与考察诗歌中文本意义空间生成与意象结构的枢要。而本文在使用马丁·布伯“我-你”“我-他”概念对《吉檀迦利》进行阐发的同时,也充分考虑到对文本进行细读的必要性;同时利用伽达默尔与保罗·利科的阐释学,在后现代的语境中进行文本阐释。而本文将首先讨论《我与你》与《吉檀迦利》的互文性为文本阐释所开拓的方向:诗人形象的制作与《吉檀迦利》这个特定文本所具有的可写性;其后,将着重分析在“我-你”主题中意象组合的三种方式:歌-歌者的自我指涉结构,旅人-等候者的双重维度结构,以孩童意象为中轴的情人-乞者与国王-你的平行结构。在此基础上,尝试从“我-你”“我-他”关系之外“他者性”的角度,审视并选择《吉檀迦利》中的部分意象,组成新的意象群组。以期在后现代的语境中,重释《吉檀迦利》中存在的“宏大叙事”与后现代接受语境中“碎片化叙事”的冲突。

朱振武,刘略昌[3](2015)在《“非主流”英语文学的历史嬗变及其在中国的译介与影响》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非主流"英语文学有着共同的历史境遇和类似的发展进程,其开端与英国陆续推进的殖民扩张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迄今为止,"非主流"英语文学的发展经历了一九七〇年代之前的发轫期、一九七〇至一九八〇年代的发展期和一九九〇年代之后的繁荣期。虽然依旧在不断增殖和发生变化,但"非主流"英语文学还是可以笼统地划分为刻画地域生活、书写民族历史、接轨国际前沿、彰显多元文化和揭示移民体验等几大流派。"非主流"英语文学在我国的译介和研究除了受到本土的文化诉求和接受环境影响之外,还受到了输出国文学成熟与否的制约。综合影响文学接受的因素观之,"非主流"英语文学在我国的流传呈现出明显的阶段性。从整个世界文坛和话语主导权来看,"非主流"英语文学和中国文学都处于一种相对弱势的低位,"非主流"英语文学取得的成功可给中国文学更好地走向世界提供一定启示。

马牧野[4](2014)在《从接受美学角度看冰心汉译《吉檀迦利》》文中认为1913年,泰戈尔以《吉檀迦利》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成为亚洲得此奖项的第一人。在中国,冰心译本的《吉檀迦利》被视为公认的权威版本,得到读者的普遍欢迎。本文将从接受美学角度出发,以冰心对于译文读者的关照为切入点,来分析冰心的译本。接受美学原本是一种文学批评理论,于19世纪60年代到70年代诞生于德国康斯坦茨大学。该理论以现象学和阐释学为基础,把当代文学批评理论的重点从作者和文本转向了读者。而本文将尝试把接受美学理论应用于对于冰心汉译本《吉檀迦利》的研究。本文首先将接受理论的关键术语如“不确定性”、“视野融合”等与翻译活动结合起来。再通过具体举例来分析冰心翻译过程中体现出来的对于作者、译者、读者的“期待视野”的巧妙融合,以及对于“空白结构”的再现。最后本文将重点研究冰心在实现对于读者的关照时,具体运用了的翻译策略和翻译手法。通过分析发现,冰心在翻译中平衡了归化和异化这两种翻译策略,使译文不失汉语文采的同时,又有着恰如其分的异国情调。诗中蕴含的神秘主义和宗教信仰更是为诗歌注入了经久不衰的生命力。在遣词造句方面,冰心运用了很多的翻译技巧。比如有与英文原文相对照的词语的对仗和句式的对仗;有因语言表达方式不同而进行的很多句式调整;有很多叠字、四字词等中国传统文字表达技巧的运用;还有在文字和意象的翻译上适度的创造性叛逆的运用。冰心对于读者的重视和负责,冰心对于翻译技巧得心应手的运用,都很值得我们翻译学习者学习。本文通过从接受美学角度分析冰心汉译的《吉檀迦利》,为对于其他汉译作品的研究提供了新的参考。不论是译者对于文本和翻译方法的选择,出版商对于出版书目的选择,读者对于阅读书目的选择,还是学者对于翻译现象的研究,接受美学都是很好的参考。另外通过本文的研究,启发了译者对于翻译方法做选择时,不必只选择一种方法走极端,还应该结合读者的需求,将多种方法平衡地结合在一起,以达到最佳效果。然而本文依然有很多局限性与不足之处。希望有更多的学者能进行对于接受美学的拓展研究,从对于读者的重视的角度,来挖掘更多翻译名家的翻译技巧,以此在翻译上获得更多的启发,取得更多的进步。

颜治强[5](2010)在《论印度英语文学的起点》文中研究说明对于印度英语文学的起点,学界普遍采用血统定位法,即从当地出生的第一位作者算起。由于没有充分考虑当时的政治现实所造成的局限,这种方法未能说明这种文学的本质特征,既未能确定其真正的起点,又给今天的研究造成了混乱。文章首先分析印度一词在历史上的不同含义,指出英属印度与独立印度的区别;然后从大一统的印度入手,揭示社会需要英语和英语文学的原因;最后从20世纪30年代的几个代表人物,推导出印度英语文学的本质特征,从而解决了其起点问题。

陈吉荣[6](2009)在《文本双语主义考辨——西方语言自译作品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西方语言的自译作品以语言和意义的不同方式为文本双语主义提供了经验基础,具体化为文本双语主义中主体属性的特点、文本双语主义形成的心理动因及实现途径。为此,从语言到语境、从作家到作品、从文学创作到生存方式都体现了对异质他者焦虑的抵抗或折中。

王坤宇[7](2007)在《国内《吉檀迦利》研究的困境及新的研究范式的垦殖》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泰戈尔是现代东方之于西方的一个重要的文化使者。他对自己诗歌的选择和编译成就了其世界性的名望。《吉檀迦利》是为其赢得这一名望的最为重要的代表作品。国内对这部诗集的研究经历了一个由极冷到极热的过程。特别是近些年来,相关的学术论文层出不穷,“撞车”之声不绝于耳。这些研究主要集中在思想研究、艺术价值研究、影响研究、翻译研究等几个方面。其中,试图通过《吉檀迦利》来窥探泰戈尔的哲学和宗教思想的研究最为突出,占了这个研究领域的七分江山。遗憾的是,不少研究的重复和雷同现象非常严重,创新乏力。《吉檀迦利》是一个异常复杂的文学现象,它在作品的组成、产生、翻译和流传的过程等方面都有其固有的特点。不首先对这个过程进行审视而直接进入经过两次转译的文本迷宫,再深入的研究也难免本末倒置。正是对这个过程的疏于考察导致了当前国内《吉檀迦利》研究的困境。本文力图从文本的选择和组成、作者的自译、作品的流传、作品的接受、中文翻译等多个侧面对这一文学现象进行再审视。从而为《吉檀迦利》这个独特的文学现象量体裁衣,开拓新的研究范式。这一研究以艾布拉姆斯的文学四要素说为框架,以接受美学、现代翻译理论、后殖民主义文论为主要的理论指导,从历史事实出发,用数字和统计说话,希图为《吉檀迦利》研究找到一个正确的学术路向。

颜治强[8](2003)在《从《吉檀迦利》看东方英语文学在西方的接受》文中认为随着 1912年发表的《吉檀迦利 :献歌》 ,泰戈尔成为第一个被西方广泛承认的东方英语作家。本文分析了当时西方人的评价 ,指出了他的英语诗能够在西方被人接受的原因。这将为我们认识新的、不断产生的东方英语文学作品提供一种根据

二、从《吉檀迦利》看东方英语文学在西方的接受(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从《吉檀迦利》看东方英语文学在西方的接受(论文提纲范文)

(1)从归化和异化角度对比《吉檀迦利》的三个中译本(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Chapter Ⅰ Introduction
    1.1 Research Background
    1.2 Research Aims
    1.3 Research Methods
    1.4 Thesis Structure
Chapter Ⅱ Literature Review
    2.1 Introduction of Gitanjali and the Three Translated Versions of Gitanjali
    2.2 Previous Studies on Gitanjali
Chapter Ⅲ Theoretical Framework-Domestication and Foreignization Strategies
    3.1 A General Introduction of Domestication and Foreignization Strategies
    3.2 Development of Domestication and Foreignization Strategies
        3.2.1 Domestication and foreignization strategies in foreign countries
        3.2.2 Domestication and foreignization strategies in China
Chapter Ⅳ Comparative Studies of Different Translated Versions of Gitanjali fromthe Perspective of Domestication and Foreignization Strategies
    4.1 Comparison of the Three Translated Versions from the Linguistic Prospective
        4.1.1 Vocabulary translation in the three translated versions
        4.1.2 Sentence translation in the three translated versions
    4.2 Comparison of the Three Translated Versions from the Cultural Prospective
        4.2.1 Religious thought in the three translated versions
        4.2.2 Aesthetic style in the three translated versions
Chapter Ⅴ Conclusion
Bibliography
ACKNOWLEDGEMENTS

(2)“谁使人在夜间歌唱”—论《吉檀迦利》的多重阐释空间(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国内外研究现状
    第一节:诗论和诗歌的时代性与诗歌的超时代性
    第三节:马丁·布伯与泰戈尔的“遥契”
第一章 《吉檀迦利》意象关系分析
    第一节:自我指涉结构的歌-歌者意象组
    第二节:旅人-等候者双重维度的意象结构
    第三节:以孩童为中轴情人-乞者与国王的平行意象组
第二章:《吉檀迦利》中的“我-你”“我-他”关系
    第一节:《吉檀迦利》中的“我-你”关系
    第二节:《吉檀迦利》中的“我-他”关系
第三章:《吉檀迦利》在后现代语境下的的再阐释
    第一节:后现代性语境下的“我-你”“我-他”
    第二节:对《吉檀迦利》的重新阐释向度的可能性
    第三节:向“我-你”关系的不可能的回归
结语:解释的冲突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致谢

(3)“非主流”英语文学的历史嬗变及其在中国的译介与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一、“非主流”英语文学的历史嬗变
二、“非主流”英语文学的流派谱系
三、“非主流”英语文学在我国的译介与影响
结语

(4)从接受美学角度看冰心汉译《吉檀迦利》(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Introduction
Chapter One The Basic Theory of Reception Aesthetics
    1.1 Reader’s Status
    1.2 Indeterminacy
    1.3 Horizon Expectation and Horizon Fusion
Chapter Two Bing Xin’s Translation of Gitanjali from Reception Aesthetics
    2.1 Three Horizons of Expectations represented in Gitanjali
    2.2 Fusion of Horizon in Bing Xin’s Translation
    2.3 Indeterminacy of expression represented in Bing Xin’s Translation
Chapter Three Bing Xin’s Translation Skills in the Realization of Reception Aesthetics
    3.1 The Balance between Domestication and Foreignization
        3.1.1 Domestication
        3.1.2 Foreignization
        3.1.3 Combining of Domestication and Foreignization
    3.2 Translation methods
        3.2.1 Antithesis and Assonance
        3.2.2 Segmentation in the Adjustment of Expression
        3.2.3 Reduplication and Repetition
        3.2.4 Creative Treason in Words Translation
        3.2.5 Creative Treason in Image Translation
Conclusion
Bibliography
Acknowledgements

(5)论印度英语文学的起点(论文提纲范文)

引言
一、三种不同的印度概念
二、印度人用英语创作的原因
三、印度英语文学生成期的基本特点
结论

(6)文本双语主义考辨——西方语言自译作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引言
一、文本双语主义的来源与表象
二、文本双语主义的主体属性特点
三、文本双语主义的心理动因及实现途径
结语

(7)国内《吉檀迦利》研究的困境及新的研究范式的垦殖(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言
    《吉檀迦利》研究的价值
第一章 国内《吉檀迦利》研究的困境
    第一节 国内《吉檀迦利》研究综述
    第二节 当前国内《吉檀迦利》研究的困境
    第三节 问题产生的原因
第二章 新的研究范式的垦殖
    第一节 诗人的信仰
    第二节 作品的产生和组成
    第三节 “自译”过程中的再创造
    第四节 诗集与诗人的关系
    第五节 西方人的接受对这一文学现象的影响
    第六节 中文翻译对文本的影响
总结及现实意义
附录:《翻译、殖民主义与诗学:两个世界中的泰戈尔》
参考文献
后记

(8)从《吉檀迦利》看东方英语文学在西方的接受(论文提纲范文)

泰戈尔的英语能力
英文本《吉檀迦利》
结论

四、从《吉檀迦利》看东方英语文学在西方的接受(论文参考文献)

  • [1]从归化和异化角度对比《吉檀迦利》的三个中译本[D]. 金盾. 北京邮电大学, 2020(05)
  • [2]“谁使人在夜间歌唱”—论《吉檀迦利》的多重阐释空间[D]. 郭晨光. 青岛大学, 2017(01)
  • [3]“非主流”英语文学的历史嬗变及其在中国的译介与影响[J]. 朱振武,刘略昌. 东吴学术, 2015(02)
  • [4]从接受美学角度看冰心汉译《吉檀迦利》[D]. 马牧野. 四川师范大学, 2014(02)
  • [5]论印度英语文学的起点[J]. 颜治强. 南亚研究, 2010(04)
  • [6]文本双语主义考辨——西方语言自译作品研究[J]. 陈吉荣. 外国语(上海外国语大学学报), 2009(02)
  • [7]国内《吉檀迦利》研究的困境及新的研究范式的垦殖[D]. 王坤宇. 北京语言大学, 2007(05)
  • [8]从《吉檀迦利》看东方英语文学在西方的接受[J]. 颜治强. 外国语言文学, 2003(04)

标签:;  ;  ;  ;  ;  

从《吉坦伽利》看西方对东方英国文学的接受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