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微波炉踏踏实实用(论文文献综述)
梁海兰[1](2021)在《复合浆果酵素生产工艺研究》文中提出红树莓和黑加仑具有多种营养和健康功效,开发两种及以上原料的复合酵素是浆果工业集约化加工的一种方式,多种原料能发挥各自的优势,营养有效互补。而且两种或者多种果蔬复合酵素的研究也是目前功能性饮料发展的趋势。本试验对原材料进行了初处理,并对植物乳杆菌、酵母菌以及两种菌混合菌种的发酵复合浆果酵素的工艺进行了优化。发酵液中活菌的数量和超氧化物歧化酶(SOD)的活性被用作该实验的综合评价指标。对发酵温度、初始糖含量、接种量和发酵时间等影响因素进行分析并考虑各因素之间的耦合效应设计正交实验,进而确定最佳的发酵条件。结果如下:1.以解冻时间和汁液损失率为指标。确定微波炉解冻功率。结果表明,采用功率为350W(即中火范围)的微波解冻,解冻速冻红莓和速冻黑加仑,解冻时间短,汁液损失率低。2.通过感官评价对红树莓和黑加仑发酵的比例进行研究。结果表明:红树莓与黑加仑最优配比为1:1感官评价为89.0,因此,复合浆果原料的比例可用于优化两种菌种发酵复合酵素的工艺研究。3.植物乳杆菌发酵,最佳发酵工艺条件是:发酵温度是39℃,发酵时间是24h,起始糖含量是18%,接种量为3%。4.酵母菌发酵,最优发酵工艺条件是:发酵温度是28℃,时间是40h,起始糖含量是18%,酵母接种量为0.15%。5.复合菌种发酵,最佳发酵工艺条件是:在28℃下接种酵母菌,保温发酵至12h,升温到39℃,接种植物乳杆菌。保温静止发酵后24小时。
曾慧娟[2](2021)在《昆明市主城区基于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居民慢性肾脏病调查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 的]慢性非传染性疾病(NCD,Non-communicable chronic Diseases)是 2 1 世纪全球公共卫生问题,其中慢性肾脏病(CKD,chronic kidney disease)因为起病隐匿并发症严重,医疗资源消耗巨大,患者生存质量低,对家庭、社会、国家影响严重,CKD同样是一个严重的公共卫生挑战。CKD患病率高,在中国CKD患病率达10.8%,特别在CKD早期缺乏有效的早期诊断识别及管理。在《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指导下,强调基层预防疾病为重点,目前暂缺云南省CKD的公共卫生流行病学等相关调查,结合目前昆明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中已有的高血压、糖尿病慢性病管理基础,本研究将CKD在临床医学及预防医学中融合起研究,基于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从公共卫生角度按健康生态学模型理论,基于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对居民进行CKD的四部分系列调查研究,发现基于社区卫生服务中心CKD的影响因素及流行病学调查情况,建立社区CKD诊断模型,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管理CKD提供早期诊断及防治提供策略和理论依据。本研究旨在:1.探索CKD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中管理的可及性,基于健康生态模型理论,采用多维多层次健康相关调查方法,探讨云南省昆明市基于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居民中CKD影响因素等。2.基于目前已有国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慢性病管理基础,对CKD高危人群(糖尿病和高血压人群),进行CKD横断面流行病学调查,发现CKD高危人群的流行病学特点,为高危人群中CKD防控提供理论支持。3.考虑个体基因层面,对筛查出CKD患者进行分子流行病学实验研究调查,发现云南省昆明市社区居民CKD易感基因,提供精准的实验室诊断依据。4.探索构建适用于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中方便实用的CKD早期诊断模型,为社区CKD早期防治提供实用工具。5.提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管理CKD相关政策建议及管理策略。[方法]首先,基于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针对社区全部居民,采用宏观问卷调查及体格检查调查昆明市主城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居民关于CKD的基本情况,掌握居民关于CKD危险因素、知晓情况、社区卫生服务利用评价及居民健康素养情况调查。其次,针对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已经管理的慢性病人群(高血压和及糖尿病患者)进行CKD横断面流行病学调查:采用问卷、体格检查、血清实验学检测、尿常规分析、尿早期肾损伤(尿微量白蛋白)检测,得出这两类CKD高危人群中CKD流行情况。再次,针对个体先天特质,对CKD易感基因PVT1基因进行检测5个SNP基因位点多态性分析,为CKD诊断提供分子生物学证据。基于前三部分数据,采用机器学习建立四种基于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CKD风险评估预测模型,发现13个指标对模型建立起主要作用。并建立社区CKD诊断模型,对社区居民实现早期诊断CKD,为CKD早期诊断提供依据。最后,总结四部分研究结果,对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管理CKD提出建议及策略。[结果]第一部分,发现社区居民中对CKD管理需求度高,社区居民中CKD危险因素存在并在慢病人群突显,居民CKD知晓率低,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居民对CKD的供需矛盾不平衡,居民个人健康素养意识强,但实际居民健康效能评价低,特别需要关注慢性病CKD高危人群(高血压、糖尿病人群),慢性病人群对社区CKD管理的需求更高。第二部分,基于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高血压糖尿病人群中CKD流行病学调查,发现高血压糖尿病人群中CKD总患病率为42.6%。高尿酸、男性、肥胖是CKD危险因素。采用尿微量白蛋白检测,白蛋白尿异常阳性率高达37.0%。分别采用中国人改良MDRD公式、2009 CKD-EPI公式、2012 CKD-EPI胱氨酸抑制素C公式计算eGFR下降率不同,其中2012CKD-EPI胱氨酸抑制素C公式估算eGFR下降阳性率最高(13.4%),用中国人改良MDRD公式估算eGFR下降阳性率最低(4.8%)。通过采用患者积极度量表(PAM13)分析不同分组的慢性病人群,发现不同分组对疾病积极度有统计学差异,需要社区医护及患者提高对慢性病的积极度。第三部分,在昆明市主城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高血压糖尿病患者中,采用PCR-RFLP 进行 PVT1 基因 5 个 SNP 位点(rs1499368、rs1121947/rs2608030、rs11993333、rs2720659、rs2720660)多态性研究,基因 PVT1rs11993333 及rs2720659多态性在CKD组及非CKD组间有统计学差异,rs11993333基因型TC及TT基因和rs2720659基因型AG及GG在CKD组人群中高表达,其可能为CKD诊断预测的因素之一,并且建议采用PCR-RFLP对社区CKD高危人群进行PVT1基因进行SNP多态性检测,在早期筛查、疾病随访观察及并发症监测中作为影响因素分析。第四部分,基于前三部分调查数据,通过logistic回归分析,建立基于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CKD风险评估预测模型,发现13个指标对模型建立起主要作用,纳入并建立SVM、RF、Naive Bayes和ANN建立CKD预测模型,比较四种模型各项性能,提出最佳社区CKD诊断ANN模型。最后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提供实用方便的CKD诊断预测模型,最后提出社区筛查、管理CKD的策略及建议,为社区CKD管理提供理论依据。[结 论]基于昆明市主城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已经有的条件及资源,对社区中不同风险居民进行CKD防控非常有必要。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建立CKD管理,做好CKD基层预防。需要在社区慢性病人群(糖尿病高血压患者)开展早期CKD筛查,并对该类人群进行尿微量白蛋白检测,可以提高医护对CKD早期筛查的意识,给予社区管理的慢性病患者更多CKD早期防治干预。建立并实现为社区医护方便实用的社区CKD早期诊断模型,提高社区居民对CKD认识、早期发现CKD患者,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居民的CKD管理提供三级预防管理理论依据和策略。本研究创新性:本研究为云南省昆明市首个基于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CKD调查,研究按健康生态学模型理论,从个体先天特质、个体行为、家庭、社区及生活环境、社会经济卫生政策,包括健康因素的整个多维多层次内容,融合预防医学及临床医学,从公共卫生角度调查出发,基于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将CKD与慢性病高血压糖尿病防控结合,从全社区普通居民到CKD高危人群,再到筛查出CKD人群基因多态性分析,调查方法全面包括:宏观问卷调查、体格检查、血清生化检测及尿液检测、肾损伤早期标志物检测、基因多态性分子检测,弥补了既往单个层面的研究,最后构建出社区CKD早期诊断模型,为社区早期诊断评估CKD提供实用工具。
申现锋[3](2021)在《hMSH2在甲状腺乳头状癌和滤泡状癌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背景甲状腺癌是内分泌系统最常见的恶性肿瘤,发病人群以40~50岁居多。分化型甲状腺癌(differentiated thyroid carcinoma,DTC)是最常见的甲状腺癌,约占所有甲状腺癌的90%~95%,包括甲状腺乳头状癌(papillary thyroid carcinoma,PTC)和甲状腺滤泡状癌(follicular thyroid carcinoma,FTC)。PTC最为多见,肿瘤生长缓慢,恶性程度较低,但局部淋巴结转移较早。FTC较为少见,恶性程度较高,预后差。近年来研究发现错配修复基因(mismatch repair,MMR)系统与肿瘤发生发展密切相关。DNA复制或DNA错配修复基因缺陷(mismatch repair deficient,d MMR)可以导致基因突变,突变的不断积累就会导致微卫星不稳定(microsatellite instability,MSI),与肿瘤的发生发展有重要关联。hMSH2是第一个被分离的人类DNA错配修复基因。该基因与细菌的Mut S同源,位于人类二号染色体短臂上。现有研究表明错配修复基因hMSH2能够移动初级模板在DNA重复序列滑动时产生的插入-缺失环(insertion-deletion loop,IDL),纠正逃脱校正读码的单碱基错配,以预防自发突变的堆积,并保证DNA复制的完整性和稳定性。但相关研究主要集中在甲状腺乳头状癌,有关微卫星不稳定在滤泡状癌中的研究较少,两者的对比研究更少。另外,基因突变是肿瘤新抗原产生的主要原因,携带d MMR的肿瘤,突变积累越多,新抗原越多,引起抗肿瘤免疫的潜力就越大。研究发现d MMR在甲状腺癌患者中的比例高达63%,是含有d MMR最高的一种癌症。这也给甲状腺癌的免疫治疗带来潜在的价值,有待进一步的研究与验证。目的本研究主要通过检测hMSH2在PTC和FTC组织样本中的表达情况,并与年龄、性别、淋巴结转移、免疫组织化学评分等临床指标进行统计学分析,探讨hMSH2在两者中表达的差异和意义,以期揭示其与癌症发生发展、生物学特性和预后的关系,为临床防治提供理论支撑。方法1.收集漯河医专第一附属医院25例临床诊断为甲状腺乳头状癌和18例诊断为滤泡状癌患者的术后癌组织,以及患者年龄、性别、合并桥本甲状腺炎、淋巴结转移、远处转移、外周血白细胞数、血小板数、中性粒细胞数、淋巴细胞数、单核细胞数、TG含量等病例信息。2.手术切除的肿瘤样品,一半用于制备蜡块,一半立即在液氮中保存用于提取总RNA。分别采用反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everse transcription-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RT-PCR)和免疫组织化学法(Immunohistochemistry,IHC)检测hMSH2在其中的表达水平。3.进行hMSH2免疫组化评分与甲状腺乳头状癌和滤泡状癌临床指标的相关性分析。结果1.甲状腺乳头状癌比滤泡状癌组织中hMSH2 m RNA和蛋白表达水平高25例PTC组织中hMSH2 m RNA的表达水平显着高于18例FTC,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PTC的hMSH2强阳性率显着高于FTC组织,具有显着统计学差异(P<0.001)。PTC的hMSH2主要在甲状腺癌细胞的细胞浆和细胞膜上表达,细胞核不表达,FTC的hMSH2在甲状腺癌细胞的细胞核、细胞浆和细胞膜上均有表达。2.甲状腺乳头状癌和滤泡状癌的淋巴结转移、远处转移和hMSH2免疫组化评分等指标具有统计学差异25例PTC患者中央区淋巴结转移率显着高于18例FTC患者,具有显着统计学差异(P<0.001)。FTC患者远处转移显着高于PTC患者,具有显着统计学差异(P<0.001)。hMSH2免疫组化评分PTC患者高于FTC,具有显着统计学差异(P<0.001)。3.甲状腺乳头状癌患者的hMSH2免疫组化评分与临床分级和中央淋巴结转移呈正相关PTC患者中hMSH2免疫组化评分与临床分级(r=0.428,P=0.033)和中央区淋巴结转移(r=0.533,P=0.026)呈正相关。结论甲状腺乳头状癌比滤泡状癌组织中hMSH2蛋白表达水平高,分布与滤泡状癌不同。甲状腺乳头状癌的hMSH2免疫组化评分与临床分级和中央区淋巴结转移呈正相关。该研究对甲状腺乳头状癌的发生发展及预后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陈佳恒[4](2020)在《对外汉语中级综合课《今天都在送什么?》教学设计》文中研究表明教学设计是对外汉语教学中的关键环节,它体现了教师对课文的理解程度和教师的设计理念。教师要通过自己的课堂教学提高学生的汉语表达能力,完成教学目的,达到最好的教学效果,所以教师在开展教学之前需要对所有的教学环节都要进行设计,从而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促使他们积极地学习,取得更好的学习成绩。《博雅汉语》这本书是由钱旭菁、黄立主编,其中第七课的内容是《今天都在送什么?》,这一课程内容是汉语综合课。本节课的主要教学内容是从对外汉语教学角度对建构主义和人本主义进行分析学习,针对这篇课文的生词、语言点、课文等内容,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和手段来开展教学。教学过程中,始终坚守以“学生为中心,教师为主导”的基本原则,将语言教学和文化教学结合在一起,采取精讲多练的方式来开展教学,对教材的内容、教材的重点和目标有清晰的认识,依此为基础进行的具体详细的教学设计,希望通过此次设计能够对汉语国际教育教学实践提供帮助。本文共有五个章节,第一章是绪论部分,对本文的研究意义背景、研究现状以及研究方法进行了分析;第二章对教学过程中应用到的教学理论、教材、课型以及教学对象和教学环境等相关要素进行了分析;第三章是《今天都在送什么?》教学设计方案的描述,不仅介绍了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重难点、教学方法、课时安排等几个方面的主要内容,而且还详细说明了教学原则的使用;第四章是全文的核心,共分为四个课时详细说明了《今天都在送什么?》教学设计的具体实施流程;第五章对《今天都在送什么?》教学设计进行了总结和反思,同时对本次教学设计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还在此基础上系统地分析了该教学设计的优点和不足之处,并深刻反思,提出一些今后在教学中应该注意的问题。
朱菀蓉[5](2020)在《柬埔寨汉语教学情况调查报告 ——以DHY金边皇家大学中文系为例》文中认为随着中国的综合国力及国际地位的不断提高,汉语作为使用范围最广的语言,越来越多来自不同国家和地区的人民开始关注中国,学习汉语的人也日益增多,汉语教学的推广拥有广阔的发展前景。截至2020年4月,全球已有162国家(地区)设立了541所孔子学院和1170个孔子课堂。2020年,中国和柬埔寨共同走过了休戚与共的62年岁月,中国和柬埔寨长期保持着友好的贸易合作关系,中国“一带一路”的倡议为柬埔寨提供了新的机遇与发展。经济和政治的发展推动了文化的发展,在柬埔寨学习汉语的人数日益增多,推动了柬埔寨汉语教育事业的发展。金边皇家大学是柬埔寨办学时间最长,规模最大的公办高校机构,以其悠久的历史和庞大的规模一直荣居柬埔寨名校榜首。2007年12月12日,DHY汉语中心在金边皇家大学正式挂牌成立,首次将中文教育引入金边皇家大学,汉语作为柬埔寨高校的一门课程,首次正式进入柬埔寨高校课程体系中心,DHY汉语中心也成为柬埔寨高校内首家由官方认可的汉语中心。2010年4月,金边皇家大学中文系正式成立,并且获得了教育部的认可。本文选择柬埔寨金边皇家大学中文系作为个案研究对象,通过观察法、问卷调查法、访谈法这几种调查方法,介绍了金边皇家大学中文系的基本情况。从教学资源、师资情况、学生情况、课程设置和使用教材、教学管理这五个方面对柬埔寨金边皇家大学中文系的汉语教学情况作了相关的研究,在研究过程中发现金边皇家大学中文系汉语教学现状中存在的问题并针对问题提出改进方法,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柬埔寨高校汉语教学的相关情况,让更多的人了解柬埔寨金边皇家大学中文系的汉语教育发展现状。本文的主要价值在于丰富柬埔寨汉语教育现状的研究,为研究此方面的学者们提供一些真实详细的参考资料,也为金边皇家大学中文系目前现存的汉语教学问题和未来的汉语教学发展,提出一些可行性建议。
张涛[6](2020)在《非侵入式家用电器负荷监测技术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非侵入式负荷监测技术作为智能电网的一个重要发展方向,在电力公司与居民用户之间建立起通信桥梁,实现了两者的友好互动,并在提升电力系统的安全性、可靠性和稳定性方面具有显着作用。但是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家电负荷的种类层出不穷,给非侵入式负荷辨识带来了困难,特别是在辨识相似特性的负荷时,常常出现误判现象,从而降低了辨识准确率。并且在检测家电负荷投切事件时,存在定位时间精度不高问题,不能灵活的用于大多数的负荷投切事件检测。实现非侵入式负荷监测的一般流程是:采集原始数据、数据预处理、负荷事件检测、特征提取、负荷特征数据库和负荷辨识。本文结合该监测流程并针对上述问题,以常见的家用电器为研究对象,对非侵入式负荷监测技术展开了研究工作,具体内容如下:1.本文首先讨论了家电负荷特征的分类,说明各特征参数的计算方法,并研究了非侵入式负荷监测的实现原理。在采集原始数据阶段,本文详细搭建起非侵入式家电负荷数据采集平台,选择具有代表性的家电负荷,分别采集单负荷和混合负荷的电压、电流数据,并比较家电负荷的运行特性,说明负荷辨识的可行性。2.在数据预处理阶段,本文运用小波变换的方法对原始电流数据进行去噪处理,通过比较去噪后的效果,选择出去噪性能较好的小波函数。在负荷投切事件检测阶段,为了提高定位时间精度,本文提出一种基于改进的小波细节系数比值的负荷投切检测方法,并与传统的基于电流、有功功率比的事件检测方法进行对比。实验表明,本方法有效解决了时间窗长度的选择问题,并且具有更高的定位时间精度。3.在特征提取阶段,针对家电负荷辨识准确率低问题,本文在提取传统负荷特征的基础上,将小波稳态特征和小波暂态特征引入负荷辨识特征量中,并建立起5种家电负荷的特征数据库。在负荷辨识阶段,本文详细研究了基于多分类支持向量机的负荷辨识算法,设计出非侵入式家电负荷辨识流程。通过基于不同特征参数的负荷辨识实验对比,说明了小波特征的提取,能够增加负荷之间的可辨识度,有效提高非侵入式家电负荷辨识的准确率。
陈思霖[7](2020)在《TREM-2在HBV相关慢加急性肝衰竭预后判断中的意义》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本实验旨在探索髓样细胞触发受体2(TREM-2)在HBV相关慢加急性肝衰竭疾病预后判断中的意义,为临床上HBV相关慢加急性肝衰竭患者的预后判断提供新的参考指标。方法:本研究将研究对象分为实验组及对照组,实验组(HBV相关慢加急性肝衰竭患者):2019.01.01-2019.12.31之间,南昌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感染科的住院患者,诊断为HBV相关慢加急性肝衰竭且符合纳入条件(入选标准:按肝衰竭诊治指南(2018年版)进行筛选,并排外严重的心、脑、肾、肺及血液系统等重要器官疾病,排除甲、丙、丁、戊等肝炎病毒感染、合并其他明显感染及酒精性肝病、药物性肝病、自身免疫性肝病和原发性肝癌者)的患者,共50人,其中男性27人,女性23人。其中实验组再细分为两组,根据HBV相关慢加急性肝衰竭患者出院时的实际预后情况将其分为存活组及死亡组(自动出院及死亡患者均视为死亡组,所有入组患者住院时间均超过28天),存活组:共25人,其中男性15人,女性10人。死亡组:共25人,其中男性12人,女性13人。对照组:选取相同时期内在南昌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体检中心进行健康查体的健康人25人,其中包括男性14人,女性11人,尽量选取年龄与实验组相近的人员,并且排除存在明显感染、恶性肿瘤、严重心脑血管疾病等。早上6点空腹条件下,使用肝素钠抗凝管采集实验组及对照组外周静脉血4ml。收集血液后离心分离出上层血浆及下层血细胞,取上层血浆,检测其血浆中的TREM-2、IL-6、IL-8的浓度,下层血细胞提取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检测PBMC中TREM-2的mRNA的表达。健康对照组只采取一次血液样本,而HBV相关慢加急性肝衰竭患者则动态采取5次血液样本,时间分别为入院当天(1d),开始治疗后7天(7d)、14天(14d)、21天(21d)、28天(28d)。同时需要监测HBV相关慢加急性肝衰竭患者入院时及治疗28天后的相关临床指标,包括肝功能ALT、AST、TBIL及凝血功能INR等指标。结果:1、HBV相关慢加急性肝衰竭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中TREM-2的mRNA表达在存活组的各个时间点呈现出逐渐增加的趋势,且28d时显着高于对照组(p=0.000)。而在死亡组的各个时间点呈现出逐渐减弱的趋势,于28d时显着低于对照组(p=0.000)。2、HBV相关慢加急性肝衰竭患者外周血血浆中的TREM-2的含量在存活组的各个时间点总体上呈现出逐渐增加的趋势,入院当天1d、开始治疗后7d、14d、21d、28d的水平分别为1.49±0.85、1.62±0.58、1.95±0.69、2.33±0.71、2.00±0.67(ng/ml)。而死亡组TREM-2的表达在各个时间点呈现出逐渐减弱的趋势,入院当天1d、开始治疗后7d、14d、21d、28d的水平分别为1.40±0.73、1.59±0.79、1.56±0.80、1.05±0.49、0.81±0.21(ng/ml)。健康对照组血浆中的TREM-2的水平为1.25±0.35(ng/ml)。3、HBV相关慢加急性肝衰竭患者外周血血浆中的IL-6、IL-8的浓度在存活组的各个时间点呈现出逐渐降低的趋势,入院当天1d、开始治疗后7d、14d、21d、28d的水平分别为46.70±26.31、33.98±20.28、19.07±10.24、14.76±7.84、9.12±7.65及108.29±47.07、93.85±26.53、79.27±34.63、56.72±18.30、37.81±13.88(pg/ml)。而其表达在死亡组的浓度则在较高范围内波动,入院当天1d、开始治疗后7d、14d、21d、28d的水平分别为41.94±24.19、36.99±19.78、34.30±20.62、34.14±14.52、36.64±23.61及104.65±50.16、112.98±45.03、118.43±45.00、111.67±40.44、109.55±27.54(pg/ml)。4、双变量相关性分析结果提示外周血血浆中TREM-2的含量与血浆中促炎细胞因子IL-6、IL-8的水平均呈负相关(r=-0.224,p=0.025;r=-0.223,p=0.026)。5、ROC曲线分析,各个时间点的外周血单个核细胞TREM-2的mRNA的水平对HBV相关慢加急性肝衰竭患者预后判断的ROC的曲线下面积分别为1d=0.667,7d=0.757,14d=0.979,21d=0.986,28d=0.993。而其血浆中TREM-2的含量在各个时间点的ROC的曲线下面积分别为1d=0.522,7d=0.571,14d=0.658,21d=0.927,28d=0.994。结论:外周血单个核细胞中TREM-2的mRNA表达及其在血浆中的含量与HBV相关慢加急性肝衰竭患者的预后存在明显的相关性,其可能通过调节促炎细胞因子IL-6、IL-8的分泌抑制肝脏炎症反应,动态监测TREM-2在外周血的表达有利于判断HBV相关慢加急性肝衰竭患者的预后情况。
陈姗[8](2020)在《微型绿藻和高级氧化技术组合工艺对水体中磺胺类抗生素的去除机制研究》文中指出抗生素被广泛应用于人类医疗、畜牧业和水产养殖业等领域,常以原型或代谢产物形式排放至地表水中,造成河湖严重的抗生素污染,并危害非靶标水生生物,且“假持久性”的特性可能会引起环境中抗生素抗性基因的产生等严重后果。藻类是自然水体中的初级生产者,物种多样性高、生物量大;近期,有研究表明,藻类可作为一种潜在的生物资源,具有减轻和消除抗生素污染的能力。为了进一步解决抗生素在传统工艺下降解效率低的难题,本研究提出,利用藻类和高级氧化技术(AOP)组合工艺对一类具有代表性的抗生素——磺胺类抗生素(SAs)的去除效率进行了研究,并探究了该组合工艺对SAs的降解途径和机理。本研究为高效去除水环境中抗生素污染提供理论基础和技术支持。具体研究内容如下:1. 磺胺嘧啶(SD)、磺胺甲嘧啶(SM1)和磺胺二甲嘧啶(SM2)具有相似的结构,-CH3基团数量依次递增。通过将普通小球藻暴露在这3种SAs下进行为期7 d的实验,对藻细胞生理生化指标的变化进行了观察,并测定了该藻对SAs的去除效率。结果表明,10、30、90和270 mg/L的3种SAs对普通小球藻的生长抑制率分别为7.9-22.6%(SD)、7.2-45.9%(SM1)和10.3-44%(SM2)。在SAs的暴露下,藻细胞的蛋白质含量增加,可溶性糖含量降低。氧化应激造成了超氧化物歧化酶和谷胱甘肽还原酶的增加,过氧化氢酶的降低。抗氧化反应无法清除过量产生的活性氧物质,包括过氧化氢和超氧阴离子(·O2-)和无法阻止以丙二醛为代表的氧化损伤。超微结构和脱氧核糖核酸(DNA)完整性的观察结果分别表明,270 mg/L SAs严重损伤了藻细胞的细胞壁、叶绿体和线粒体等细胞器;造成了藻细胞DNA产生了严重的拖尾现象。在普通小球藻介导的环境中,7 d最高可降解29%的SD、16%的SM1和15%的SM2。2. 通过将胶网藻暴露在这3种SAs下进行为期16 d的实验,对藻细胞生理生化指标的变化进行了观察,并测定了该藻对SAs的去除效率。结果表明,暴露在1、5、20和50 mg/L的3种SAs下,胶网藻的生长未受显着抑制。藻细胞的叶绿素a含量在实验第7 d显着下降后发生了“补偿现象”;且在第7 d,与对照组相比,处理组的·O2-含量相对较高。藻细胞的蛋白质和多糖含量在SAs的暴露下发生的应激响应,其中,多糖包括胶鞘多糖和水溶性胞外多糖的含量与抗生素浓度呈强正相关关系。在胶网藻介导的环境中,16 d可降解35%-45%的SD、30%-42%的SM1和26%-51%的SM2。3. 通过普通小球藻和胶网藻分别与AOP组合工艺于5 mg/L混合SAs(SD/SM2(1:1,v/v)),并测定了SAs在7 d内的降解效率。实验选取了4种光催化剂:石墨相氮化碳(g-C3N4)、腐殖酸(HA)、钒酸铋(BiVO4)和铜掺杂二氧化钛(Cu-Ti O2)。结果表明,普通小球藻对SD和SM2的去除效率分别为20.23%和23.27%;胶网藻对SD和SM2的去除效率分别为26.59%和42.71%;4 种光催化剂对SAs的去除效率大小为:g-C3N4>BiVO4>HA>Cu-Ti O2。绿藻与4 种光催化剂组合工艺对SAs的去除效率大小为:BiVO4>g-C3N4>Cu-Ti O2>HA,其中起积极作用的光催化剂为:g-C3N4、BiVO4和Cu-Ti O2。对普通小球藻组合工艺去除SM2和SD起积极作用的光催化剂分别为BiVO4;g-C3N4和BiVO4,而对胶网藻组合工艺去除SM2和SD起积极作用的光催化剂分别为BiVO4和Cu-Ti O2;g-C3N4、BiVO4和Cu-Ti O2。在2种绿藻与BiVO4组合工艺中,第4 d降解效率最大,羟基自由基(·OH)和·O2-含量均增加,铵根、硝酸根和硫酸根含量也均增加,溶解性有机碳和无机碳基本没有变化。综合本实验结果得出,下一章节探究应用胶网藻和BiVO4组合工艺于SAs的去除途径和机理为宜。4. 通过自由基捕获实验和藻类代谢组学分析,探究了胶网藻和BiVO4组合工艺对SM2的光催化降解途径和机理。实验采用了6种表征手段,分别为:X射线粉末衍射、X射线光电子能谱、紫外可见漫反射光谱、透射电子显微镜、比表面积分析和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鉴别了制备样品为单斜白钨矿晶型的BiVO4。结果表明,BiVO4在4000 lux可见光照射下对SM2表现出较高的光催化性能,在藻-BiVO4系统中,SM2的降解效率达到80%以上。自由基捕获实验表明,三重激发态溶解性有机物(3DOM*)和·OH在SM2降解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藻类代谢组学分析表明,在藻组和藻-SM2组、藻-BiVO4组和藻-BiVO4-SM2组这两组比较组中共有91个显着性差异代谢物,而当BiVO4存在时,藻类的糖代谢通路增加和三羧酸循环被激活。综合本实验结果得出,在藻-BiVO4系统中,SM2的高效降解是通过3DOM*、·OH和藻共同作用的。
廖圆圆[9](2020)在《藏羊不同器官中水通道蛋白的表达特性研究》文中认为水通道蛋白(Aquaporin,AQP)是一种跨膜蛋白,主要作用于水分子,调节其跨膜运输,维持细胞内外的水液平衡。在机体的很多组织器官中均有表达,在机体内发挥重要的生理功能。藏羊为了适应高原低氧环境,心、肺等器官出现了与平原动物不同的结构特点。在高原,藏羊水代谢是否具有独特性,AQPs家族蛋白在其不同器官中是否表达,目前未见相关报道。为了研究AQPs在藏羊不同器官中的表达特性,揭示藏羊水代谢相关特点,为藏羊高原适应性提供理论依据。本研究采集藏羊大脑、小脑皮质及心、肝、脾、肺和肾组织,利用组织学技术研究藏羊相关组织的结构特点,免疫组织化学染色观察AQP1、AQP4和AQP9蛋白在上述组织中的表达特性,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AQP在各组织的表达情况。结果如下:1.藏羊心脏心外膜和心内膜厚度分别为343.53±18.91μm和259.93±17.4μm;肺脏肺泡隔厚度为2.53±0.16μm,单位面积内肺泡数为21.13±2.05(个/mm2),均显着高于低海拔的小尾寒羊(P<0.05)。2.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结果显示:在大脑和小脑皮质中,AQP1、AQP4和AQP9均定位于神经细胞胞质和神经纤维中,AQP9也出现在细胞核内,AQP4的表达强度分别为48.06±1.18和35.08±1.02,均显着低于AQP1(67.45±0.78,68.69±0.65)和AQP9(69.79±1.25,70.16±0.87)(P<0.05)。在心脏中,AQP1和AQP9主要定位于心内皮细胞、蒲肯野纤维、心肌细胞和血管平滑肌细胞胞质内,而AQP4主要定位于蒲肯野纤维和心肌细胞中,且蒲肯野纤维中阳性程度更强,AQP9的平均表达强度(18.57±0.74)显着低于AQP1(21.42±1.20)和AQP4(35.61±0.84)(P<0.05)。在肝脏中,AQP1主要定位于肝细胞胞质中,小叶间静脉、小叶间动脉血管内皮的表达较强,血管平滑肌中表达较弱,AQP4主要定位于肝细胞胞膜中,血管内皮和血管平滑肌呈阴性,AQP9在肝细胞胞质内表达较强,细胞核中也有表达,血管平滑肌中表达较强,AQP9的平均表达强度(60.28±1.67)显着高于AQP1(40.85±0.78)和AQP4(28.68±0.87)(P<0.05)。在脾脏中,AQP1主要定位于红髓中,被膜及脾小梁平滑肌中表达,中央动脉内皮中表达较强,AQP4在红髓中表达,AQP9主要分布在红髓、白髓中,主要见于中央动脉内皮,AQP4的平均表达强度(1.35±0.41)显着低于AQP1(10.45±0.96)和AQP9(10.51±1.01)(P<0.05)。在肺脏中,AQP1、AQP4和AQP9均可在肺泡上皮细胞中表达,AQP4在肺脏浆膜、血管平滑肌上表达丰富,AQP9在细支气管的上皮细胞中表达,可定位于细胞核,AQP9的平均表达强度(12.36±0.41)显着低于AQP1(52.86±1.28)和AQP4(44.13±0.61)(P<0.05)。在肾脏中,AQP1、AQP4、AQP9在肾小管和集合管上皮细胞胞质、血管内皮上表达,AQP9在肾小管中主要定位于上皮细胞基底部,AQP9的平均表达强度(27.50±0.89)显着低于AQP1(31.53±1.09)和AQP4(34.3±1.46)(P<0.05)。3.实时荧光定量PCR结果显示:AQP1、AQP4、AQP9在藏羊各组织中均有表达,表达水平存在很大差异。AQP1在小脑皮质中的表达量(8.51±0.54)显着高于心脏(3.22±0.73)、肝脏(4.15±0.18)、肾脏(3.87±0.43)、脾脏(1.95±0.48)(P<0.05);AQP4在大脑皮质中的表达量(5.8±0.53)均显着高于小脑皮质(3.96±0.39)、心脏(3.95±0.52)、肝脏(3.00±0.49)、脾脏(0.38±0.34)、肺脏(4.55±0.56)、肾脏(3.64±0.37)(P<0.05);AQP9在肝脏中的表达量(7.16±0.44)显着高于心脏(2.64±0.28)、肺脏(2.16±0.36)、肾脏(2.83±0.08)、脾脏(1.96±0.06)(P<0.05)。综上所述,藏羊各组织中均有AQP的分布,表达量和分布特征具有组织特异性,这些结果为进一步全面揭释高寒、低氧、低气压条件下动物的水代谢特征及其机理提供了实验依据。
廖瑞祥[10](2020)在《具有准椭圆频率响应的带通频率选择表面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随着无线通讯技术的高速发展与应用,频谱资源的利用率不断提高,导致电磁环境日趋复杂。频率选择表面(Frequency Selective Surface,FSS)作为空间滤波器,对空间中的不同频率、极化状态和入射角度的平面电磁波呈现出选择特性,因此被广泛地应用于在抗电磁干扰、电磁兼容、防电磁辐射等方面。提高频率选择性能往往是FSS设计的研究重点内容之一。本文在深入学习了FSS的基本工作原理、性能影响因素以及分析方法的前提下,提出了五款具有准椭圆频率响应的带通FSS结构。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提出了一款基于环形单元耦合结构的带通FSS。利用圆环谐振器之间的电磁耦合以及方环谐振器的谐振特点,引入了两个传输极点和三个传输零点,有效改善了FSS的频率选择特性和带外抑制度。通过等效电路模型对FSS的工作原理进行分析和讨论。然后借助电磁仿真软件CST对FSS的相关影响参数进行分析。等效电路模型和全波仿真结果验证了该设计的可行性。(2)提出了一款基于枝节加载圆环谐振器(Stubs-Loaded Ring Resonators,SLRR)的带通FSS。首先,提出了一种在平面波垂直入射情况下利用传输线模型来计算SLRR的谐振频率的方法,并且可以扩展到其他对称的枝节加载谐振器的计算中。然后对FSS结构建立了相应的等效电路模型,分析其工作原理和传输零极点产生的原因。然后对FSS的关键参数进行了扫参,归纳了结构参数的影响特点。最后,加工和装配了该FSS实物,并在半开放的环境下对FSS进行了测试。测量结果和仿真结果的良好吻合验证了所提出结构的正确性。(3)提出了两款基于天线-滤波器-天线(Antenna-Filter-Antenna,AFA)模型的带通FSS(FSS I和FSS II)。首先介绍了FSS I的设计结构和思路。根据腔模理论分析计算了FSS I结构中的天线部分的谐振频率。然后借助仿真软件对FSS I的工作机制进行讨论和分析。在FSS I的设计基础上进一步提出了FSS II的结构,通过改变滤波器部分的结构,引入了额外的传输极点和零点,有效的提高了频率选择性能和带外滚降特性。仿真结果表明,FSS I和FSS II表现出优秀的准椭圆频率响应特性和频率稳定性,具有很高的研究与应用价值。(4)提出了一款基于圆形波导结构的三维FSS。从结构分析、仿真结果和参数扫描方面研究了该三维FSS的工作原理。仿真结果表明,该三维FSS对垂直入射的电磁波具有良好的准椭圆频率响应。最后,加工了该三维FSS的实物并进行测试,验证了该设计的有效性。
二、微波炉踏踏实实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微波炉踏踏实实用(论文提纲范文)
(1)复合浆果酵素生产工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红树莓简介 |
1.2.1 红树莓的特征与产地 |
1.2.2 红树莓的营养及功能性 |
1.2.3 红树莓开发应用研究现状 |
1.3 黑加仑简介 |
1.3.1 黑加仑的特征与产地 |
1.3.2 黑加仑的营养及功能性 |
1.3.3 黑加仑开发应用研究现状 |
1.4 酵素概况 |
1.4.1 酵素的定义 |
1.4.2 酵素的兴起和发展 |
1.4.3 酵素国内研究现状 |
1.4.4 酵素国外研究现状 |
1.5 酵素的保健功效与制备工艺 |
1.5.1 酵素的保健功效 |
1.5.2 酵素的制备工艺 |
1.6 本课题主要研究内容 |
第2章 红树莓与黑加仑解冻工艺技术研究 |
2.1 引言 |
2.2 材料与设备 |
2.2.1 材料与试剂 |
2.2.2 试验仪器 |
2.3 试验方法 |
2.3.1 解冻时间的测定 |
2.3.2 汁液流失率的测定 |
2.4 结果与分析 |
2.4.1 速冻红树莓解冻功率的确定 |
2.4.2 速冻黑加仑解冻功率的确定 |
2.5 结论 |
第3章 复合浆果酵素发酵工艺技术硏究 |
3.1 复合浆果原料配比研究 |
3.1.1 浆果果浆的制备及发酵 |
3.1.2 自然发酵 |
3.1.3 感官评价 |
3.1.4 结果与讨论 |
3.2 不同菌种对复合浆果酵素发酵工艺技术研究 |
3.2.1 原材料与辅料 |
3.2.2 发酵菌种 |
3.2.3 实验药品及试剂 |
3.2.4 仪器与设备 |
3.2.5 菌种的活化 |
3.2.6 OD值与活菌数量的关系 |
3.2.7 试验方法 |
3.2.8 植物乳杆菌发酵复合浆果酵素单因素试验 |
3.2.9 正交实验优化植物乳杆菌发酵的最佳工艺条件 |
3.2.10 酵母菌发酵复合浆果酵素单因素试验 |
3.2.11 正交实验优化酵母菌发酵的最佳工艺条件 |
3.2.12 混合菌种发酵复合浆果酵素工艺条件优化 |
3.2.13 指标测定方法 |
3.3 植物乳杆菌发酵复合浆果酵素优化工艺结果 |
3.3.1 植物乳杆菌发酵复合浆果酵素单因素试验结果 |
3.3.2 植物乳杆菌发酵复合浆果酵素正交试验结果 |
3.3.3 植物乳杆菌发酵复合浆果酵素验证试验结果 |
3.4 酵母菌发酵复合浆果酵素优化工艺结果 |
3.4.1 酵母菌发酵复合浆果酵素单因素试验结果 |
3.4.2 酵母菌发酵复合浆果酵素正交试验结果 |
3.4.3 酵母菌发酵复合浆果酵素验证试验结果 |
3.5 酵母菌和植物乳杆菌复合发酵 |
3.6 酵素产品质量指标 |
第4章 结论 |
4.1 结论 |
4.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2)昆明市主城区基于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居民慢性肾脏病调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词表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研究背景 |
1. 慢性肾脏病是严重的公共卫生问题 |
2. 慢性肾脏病流行病学现状 |
3. 基于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慢性病管理 |
4. 健康生态学模型及我国慢病防控 |
5. 研究基础及重要性 |
研究目的及框架 |
1. 研究目的 |
2. 研究框架 |
第一部分 社区居民中CKD宏观基本情况调查——CKD危险因素、知晓情况、社区卫生服务利用评价及居民健康素养情况调查 |
资料与方法 |
1. 研究对象 |
2. 样本量估算 |
3. 研究地点选取 |
4. 抽样框架 |
5. 诊断标准 |
6. 调查研究方法 |
7. 统计方法 |
结果 |
1. 人口学特征描述 |
2. 居民个人健康体检情况 |
3. 居民CKD危险因素分析 |
4. 居民对CKD知晓情况分析 |
5. 居民健康素养评价 |
6. 社区卫生服务中心PCAT评价 |
7. 社区居民关于慢性肾脏病在社区管理意愿调查 |
讨论 |
1. 昆明市主城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调查居民基本情况 |
2. 昆明市主城区居民CKD危险因素 |
3. 昆明市社区居民CKD知晓率 |
4. 昆明市社区居民健康相关生命质量评分 |
5. 社区CKD管理可行性分析 |
结论 |
第二部分 高危人群CKD筛查——高血压、糖尿病患者中CKD流行病学调查研究 |
资料与方法 |
1. 研究对象 |
2. 样本量估算 |
3. 诊断标准 |
4. 研究方法 |
5. 统计方法 |
结果 |
1. 人口学特征描述 |
2. 社区不同慢性病人群实验室检测结果 |
3. 社区慢性病人群CKD相关影响因素分析 |
4. 慢性病人群慢性病控制情况问卷调查 |
5. 社区慢性病人群其他慢性病调查情况 |
6. 社区居民家庭支持调查及疾病指导需求调查 |
7. 慢性病患者积极度量表调查 |
讨论 |
1. 社区高血压、糖尿病患者中CKD流行病学调查分析 |
2. 社区高血压、糖尿病患者慢病控制调查分析 |
结论 |
第三部分 CKD患者基因多态性研究——PVT1基因5个位点实验研究 |
资料与方法 |
1. 研究对象 |
2 .样本量估算 |
3. 实验研究方法 |
4. 数据分析 |
结果 |
1. PVT1 5中SNPs实验图谱 |
2. 调查对象人口学资料 |
3. 基因型Hard-Weinbery平衡检验 |
4. PVT1 5个SNPs基因型在所有组间分布比较 |
5. PVT1 5个SNPs基因型在CKD和非CKD组间分布比较 |
讨论 |
结论 |
第四部分 建立CKD早期诊断预测模型——基于前期数据采用机器学习建模 |
资料与方法 |
1. 研究对象和相关资料 |
2. 统计学方法 |
3. 社区慢性肾脏病预测模型的建立 |
结果 |
1. Logistic回归建立CKD风险评估系统 |
2. SVM模型预测结果 |
3. RF模型预测结果 |
4. Naive Bayes模型预测结果 |
5. ANN模型预测结果 |
讨论 |
结论 |
全文总结 |
1. 本研究的意义 |
2. 本研究创新性 |
3. 本研究不足及未来展望 |
4. 政策建议 |
4.1 落实《“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预防为主、做好基层CKD防控 |
4.2 结合社区慢病管理基础,针对高危人群重点防控CKD |
4.3 基于社区,建立CKD三级防控 |
4.4 基于本研究结果,具体建议和措施 |
参考文献 |
附录1 CKD调查普通居民用表 |
附录2 CKD调查高血压、糖尿病患者用表 |
综述 慢性肾脏病流行病学调查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获得的学术成果 |
致谢 |
(3)hMSH2在甲状腺乳头状癌和滤泡状癌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1 材料与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4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分化型甲状腺癌微卫星不稳定性的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附录 英文缩略词表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文章情况 |
致谢 |
个人简历 |
(4)对外汉语中级综合课《今天都在送什么?》教学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现状 |
1.2.1 教学设计研究现状 |
1.2.2 对外汉语综合课教学设计研究现状 |
1.3 研究方法 |
第2章 教学设计的依据 |
2.1 理论基础 |
2.1.1 第二语言习得理论 |
2.1.2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
2.1.3 人本主义学习理论 |
2.2 教学原则 |
2.2.1 精讲多练原则 |
2.2.2 以学生为中心,教师为主导的原则 |
2.2.3 语言知识教学和文化教学相结合的原则 |
2.3 教学对象分析 |
2.4 教学环境分析 |
2.5 教材分析 |
2.6 课型分析 |
第3章 《今天都在送什么?》教学设计方案 |
3.1 教学目标 |
3.2 教学内容 |
3.3 教学重点 |
3.4 教学难点 |
3.5 教学方法 |
3.6 课时安排 |
第4章 《今天都在送什么?》教学流程 |
4.1 第一课时 |
4.2 第二课时 |
4.3 第三课时 |
4.4 第四课时 |
第5章 教学总结与建议 |
5.1 教学总结 |
5.2 教学建议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5)柬埔寨汉语教学情况调查报告 ——以DHY金边皇家大学中文系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选题背景 |
二、研究内容及方法 |
(一)研究内容 |
(二)研究方法 |
三、文献综述 |
(一)关于柬埔寨汉语教育现状研究 |
(二)关于柬埔寨孔子学院汉语教育现状研究 |
(三)关于柬埔寨华文教育现状研究 |
第一章 柬埔寨汉语教育现状 |
一、柬埔寨孔子学院汉语教育现状 |
(一)柬埔寨孔子学院介绍 |
(二)柬埔寨孔子学院的规模 |
二、柬埔寨华校汉语教育现状 |
(一)柬埔寨华校的介绍 |
(二)柬埔寨华校的规模 |
第二章 DHY金边皇家大学中文系的基本情况介绍 |
一、DHY金边皇家大学中文系的发展概况 |
二、DHY金边皇家大学中文系办学性质 |
(一)专业介绍 |
(二)入学条件 |
(三)培养目标 |
(四)学习模式 |
第三章 DHY金边皇家大学中文系的教学现状 |
一、教学资源 |
二、师资情况 |
(一)师资构成 |
(二)教师素质 |
三、学生情况 |
(一)学生背景 |
(二)学习动机 |
四、课程设置和使用教材 |
(一)课程设置 |
(二)教材使用 |
五、教学管理 |
(一)中文系管理 |
(二)教师和学生管理 |
(三)考试和成绩管理 |
第四章 DHY金边皇家大学中文系教学现状存在的问题 |
一、教学资源存在的问题 |
二、教师存在的问题 |
三、学生存在的问题 |
四、课程设置和使用教材存在的问题 |
五、教学管理存在的问题 |
第五章 对DHY金边皇家大学中文系教学现状的建议 |
一、针对教学资源的建议 |
二、针对教师的建议 |
三、针对学生的建议 |
四、针对课程设置和使用教材的建议 |
五、针对教学管理的建议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 1 柬埔寨DHY金边皇家大学中文系教学情况调查问卷——学生 |
附录 2 柬埔寨DHY金边皇家大学中文系汉语教学现状调查问卷 ——教师问卷 |
附录 3 中文系主任及教师访谈提纲 |
(6)非侵入式家用电器负荷监测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符号对照表 |
缩略语对照表 |
第一章 绪论 |
1.1 课题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非侵入式负荷监测研究现状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3 论文研究的主要内容 |
1.4 论文章节结构 |
第二章 家电负荷特征分析及数据采集 |
2.1 引言 |
2.2 家电负荷特征分类 |
2.2.1 稳态特征 |
2.2.2 暂态特征 |
2.3 非侵入式家电负荷监测的实现原理 |
2.4 负荷数据采集平台的搭建 |
2.4.1 电压采样 |
2.4.2 电流采样 |
2.4.3 ADC采集模块 |
2.4.4 电源模块 |
2.5 家电负荷数据的采集及分析 |
2.5.1 家电负荷选取 |
2.5.2 数据采集及分析 |
2.6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基于小波变换的负荷数据去噪与投切事件检测 |
3.1 引言 |
3.2 小波变换的理论基础 |
3.2.1 连续与离散小波变换 |
3.2.2 正交小波基函数 |
3.3 负荷数据去噪 |
3.3.1 小波分解层数 |
3.3.2 小波去噪性能评价指标 |
3.3.3 去噪效果比较 |
3.4 负荷投切事件检测 |
3.4.1 基于电流、有功功率比的负荷投切检测 |
3.4.2 基于改进的小波细节系数比值的负荷投切检测 |
3.4.3 检测结果分析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非侵入式家电负荷的辨识 |
4.1 引言 |
4.2 负荷特征参数的提取 |
4.2.1 稳态特征参数的提取 |
4.2.2 暂态特征参数的提取 |
4.2.3 稳态特征数据库 |
4.2.4 暂态特征数据库 |
4.3 基于支持向量机的负荷辨识算法 |
4.3.1 概述 |
4.3.2 线性支持向量机 |
4.3.3 非线性支持向量机 |
4.3.4 核函数 |
4.3.5 基于多分类支持向量机的负荷辨识算法 |
4.4 负荷辨识实验 |
4.4.1 基于传统稳态特征和暂态特征结合的负荷辨识 |
4.4.2 基于多特征参数的负荷辨识 |
4.4.3 投切时间间隔对辨识准确率的影响 |
4.4.4 实验结果分析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总结展望 |
5.1 论文总结 |
5.2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 |
(7)TREM-2在HBV相关慢加急性肝衰竭预后判断中的意义(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中英文缩略词表 |
第1章 前言 |
第2章 材料与方法 |
2.1 材料 |
2.1.1 研究对象 |
2.1.2 纳入标准 |
2.1.3 排除标准 |
2.1.4 实验分组 |
2.1.5 主要的实验仪器 |
2.1.6 耗材 |
2.1.7 主要的实验试剂 |
2.2 研究方法 |
2.2.1 标本采集 |
2.2.2 ELISA法检测血浆中TREM-2、IL-6、IL-8 的浓度 |
2.2.3 Q-PCR检测PBMC中 TREM-2 基因表达量的变化 |
2.3 数据分析及处理 |
第3章 结果 |
3.1 实验组及对照组的一般特征 |
3.2 HBV相关慢加急性肝衰竭患者1d及28d的一般临床资料 |
3.3 TREM-2 mRNA在HBV相关慢加急性肝衰竭组及健康对照组的表达差异 |
3.4 外周血血浆中TREM-2、IL-6、IL-8 的浓度 |
3.5 HBV相关慢加急性肝衰竭患者血浆中TREM-2与IL-6、IL-8 的相关性分析 |
3.6 HBV相关慢加急性肝衰竭患者外周血TREM-2 的表达对预后判断的ROC曲线分析 |
第4章 讨论 |
小结 |
研究的不足之处 |
第5章 结论与展望 |
5.1 结论 |
5.2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综述 |
参考文献 |
(8)微型绿藻和高级氧化技术组合工艺对水体中磺胺类抗生素的去除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1 研究背景 |
2 抗生素简介 |
3 磺胺类抗生素简介 |
4 磺胺类抗生素污染现状 |
4.1 使用现状 |
4.2 残留现状 |
5 磺胺类抗生素光降解的研究进展 |
6 绿藻降解抗生素的研究进展 |
7 研究内容、目的意义及技术路线 |
7.1 研究目的和意义 |
7.2 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 |
第一章 普通小球藻对磺胺类抗生素的耐受性研究 |
1 前言 |
2 材料与方法 |
2.1 微藻培养 |
2.2 实验材料 |
2.3 实验设计 |
2.4 藻细胞生长和叶绿素荧光参数的测定 |
2.5 藻细胞的收集和破碎 |
2.6 藻细胞能源物质的测定 |
2.7 藻细胞抗氧化能力的测定 |
2.8 藻细胞氧化损伤的测定 |
2.9 藻细胞超微结构和彗星试验的分析 |
2.10 抗生素浓度的测定 |
2.11 统计分析 |
3 结果 |
3.1 SAs对藻细胞生长的影响 |
3.2 SAs对藻细胞荧光参数的影响 |
3.3 SAs对藻细胞生化指标的影响 |
3.4 SAs对藻细胞超微结构的影响 |
3.5 SAs对藻细胞DNA完整性的影响 |
3.6 藻细胞对SAs的去除 |
4 讨论 |
5 小结 |
第二章 胶网藻对磺胺类抗生素的耐受性研究 |
1 前言 |
2 材料与方法 |
2.1 微藻培养 |
2.2 实验材料 |
2.3 实验设计 |
2.4 藻细胞生长和荧光叶绿素a含量的测定 |
2.5 藻细胞收集和破碎 |
2.6 藻细胞蛋白质和多糖含量的测定 |
2.7 藻细胞·O_2~-含量的测定 |
2.8 抗生素浓度的测定 |
2.9 统计分析 |
3 结果 |
3.1 藻细胞对SAs的去除 |
3.2 SAs对藻细胞生长的影响 |
3.3 SAs对藻细胞生化指标的影响 |
3.3.1 藻细胞的荧光叶绿素a |
3.3.2 藻细胞的·O_2~-含量 |
3.3.3 藻细胞的蛋白质含量 |
3.3.4 藻细胞的CPS和 RPS含量 |
4 讨论 |
5 小结 |
第三章 藻类和AOP组合工艺对磺胺类抗生素的去除研究 |
1 前言 |
2 材料与方法 |
2.1 微藻培养 |
2.2 实验材料 |
2.3 实验设计 |
2.4 生化指标的测定 |
2.5 抗生素浓度的测定 |
2.6 统计分析 |
3 结果 |
3.1 藻和AOP组合工艺对SAs的去除 |
3.2 环境溶液中ROS的变化 |
3.3 环境溶液中N、S、C元素的变化 |
4 讨论 |
5 小结 |
第四章 藻类和AOP组合工艺对磺胺类抗生素的光催化降解机理研究 |
1 前言 |
2 材料与方法 |
2.1 微藻培养 |
2.2 实验材料 |
2.3 BiVO_4的表征 |
2.4 实验设计 |
2.5 抗生素浓度的测定 |
2.6 降解机理分析 |
2.6.1 自由基捕获实验 |
2.6.2 代谢组学分析 |
2.7 统计分析 |
3 结果 |
3.1 BiVO_4的形态和结构 |
3.2 催化剂浓度对SM2降解的影响 |
3.3 藻和BiVO_4组合工艺对SM2 的去除 |
3.4 藻和BiVO_4组合工艺对SM2 的降解机理 |
3.4.1 自由基对SM2降解的影响 |
3.4.2 藻细胞代谢通路对SM2降解的影响 |
3.4.2.1 数据处理和质量控制 |
3.4.2.2 代谢物的鉴定 |
3.4.2.3 KEGG代谢通路分析 |
4 讨论 |
5 小结 |
总结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在读期间发表文章及获奖情况 |
致谢 |
(9)藏羊不同器官中水通道蛋白的表达特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词英文对照表 |
第1章 文献综述 |
1.1 藏羊与高原低氧适应性研究进展 |
1.1.1 藏羊血液生理与高原适应性 |
1.1.2 藏羊呼吸系统结构与高原适应性 |
1.1.3 藏羊脑动脉系统与高原适应性 |
1.2 高寒低氧适应研究相关技术的发展概况 |
1.2.1 基因检测相关技术 |
1.2.2 免疫组化技术 |
1.3 水通道蛋白 |
1.3.1 水通道蛋白的发现 |
1.3.2 水通道蛋白的分子结构 |
1.3.3 水通道蛋白的分类 |
1.3.4 水通道蛋白的组织分布及功能 |
1.3.5 水通道蛋白的调控机制 |
1.3.6 水通道蛋白在不同器官中的表达 |
1.3.7 水通道蛋白与疾病 |
1.4 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2章 藏羊主要脏器的组织学特征 |
2.1 引言 |
2.2 材料与试剂 |
2.2.1 试验材料 |
2.2.2 试剂与设备 |
2.3 试验方法 |
2.3.1 样品组织的石蜡切片制作 |
2.3.2 HE染色 |
2.3.3 Masson三色染色 |
2.4 数据分析 |
2.5 结果 |
2.5.1 藏羊大脑皮质组织结构 |
2.5.2 藏羊小脑皮质组织结构 |
2.5.3 藏羊心脏组织结构 |
2.5.4 藏羊肝脏组织结构 |
2.5.5 藏羊脾脏组织结构 |
2.5.6 藏羊肺脏组织结构 |
2.5.7 藏羊肾脏组织结构 |
2.5.8 藏羊脏器组织学数据 |
2.6 讨论 |
2.7 小结 |
第3章 藏羊不同器官中AQP1、AQP4和AQP9 蛋白的表达 |
3.1 引言 |
3.2 材料与试剂 |
3.2.1 试验材料 |
3.2.2 主要试剂 |
3.2.3 主要仪器 |
3.3 试验方法 |
3.4 数据分析 |
3.5 结果 |
3.5.1 藏羊大脑皮质中AQP1、AQP4和AQP9 蛋白的分布 |
3.5.2 藏羊小脑皮质中AQP1、AQP4和AQP9 蛋白的分布 |
3.5.3 藏羊心脏中AQP1、AQP4和AQP9 蛋白的分布 |
3.5.4 藏羊肝脏中AQP1、AQP4和AQP9 蛋白的分布 |
3.5.5 藏羊脾脏中AQP1、AQP4和AQP9 蛋白的分布 |
3.5.6 藏羊肺脏中AQP1、AQP4和AQP9 蛋白的分布 |
3.5.7 藏羊肾脏中AQP1、AQP4和AQP9 蛋白的分布 |
3.5.8 藏羊不同组织中AQP1、AQP4和AQP9 蛋白表达强度分析 |
3.6 讨论 |
3.7 小结 |
第4章 藏羊不同器官中AQP1、AQP4和AQP9 mRNA的表达 |
4.1 引言 |
4.2 材料与试剂 |
4.2.1 试验材料 |
4.2.2 主要试剂 |
4.2.3 主要仪器 |
4.3 试验方法 |
4.3.1 RNA的提取 |
4.3.2 M-MuLV第一链cDNA合成 |
4.3.3 引物设计 |
4.3.4 实时荧光定量PCR的扩增 |
4.3.5 数据统计分析 |
4.4 结果 |
4.4.1 总RNA的提取 |
4.4.2 熔解曲线与扩增曲线 |
4.4.3 AQP1 在藏羊不同器官中的表达 |
4.4.4 AQP4 在藏羊不同器官中的表达 |
4.4.5 AQP9 在藏羊不同器官中的表达 |
4.5 讨论 |
4.6 小结 |
全文总结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 |
硕士期间已发表论文 |
(10)具有准椭圆频率响应的带通频率选择表面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1.1 频率选择表面概述 |
1.1.2 频率选择表面的应用背景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 论文主要内容和安排 |
第二章 频率选择表面的理论知识 |
2.1 引言 |
2.2 频率选择表面工作原理 |
2.3 栅瓣现象 |
2.4 频率选择表面传输性能影响因素 |
2.5 频率选择表面分析方法 |
2.5.1 Floquet定理 |
2.5.2 谱域法 |
2.5.3 模式匹配法 |
2.5.4 等效电路模型分析法 |
2.6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基于环形单元耦合结构的FSS设计 |
3.1 引言 |
3.2 FSS单元结构设计 |
3.3 FSS的工作原理 |
3.3.1 相关谐振器分析 |
3.3.2 仿真结果及分析 |
3.3.3 等效电路模型 |
3.4 FSS相关参数影响分析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基于枝节加载圆环谐振器的FSS设计 |
4.1 引言 |
4.2 FSS单元结构设计 |
4.3 FSS的工作原理 |
4.3.1 枝节加载圆环谐振器分析 |
4.3.2 仿真结果及分析 |
4.3.3 等效电路模型 |
4.4 FSS相关参数影响分析 |
4.5 FSS测试结果及分析 |
4.6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基于天线-滤波器-天线的FSS设计 |
5.1 引言 |
5.2 基于AFA的 FSS概述 |
5.3 基于AFA的 FSS I的设计 |
5.3.1 FSSI单元结构设计 |
5.3.2 相关谐振器分析 |
5.3.3 FSSI仿真结果及分析 |
5.3.4 FSSI相关参数影响 |
5.4 基于AFA的 FSS Ⅱ的设计 |
5.4.1 FSSⅡ单元结构设计 |
5.4.2 相关谐振器分析 |
5.4.3 FSSⅡ仿真结果及分析 |
5.4.4 FSSⅡ相关参数影响 |
5.5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基于圆形波导结构的三维FSS设计 |
6.1 引言 |
6.2 FSS单元结构设计 |
6.3 FSS仿真结果及分析 |
6.4 FSS测试结果及分析 |
6.5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附件 |
四、微波炉踏踏实实用(论文参考文献)
- [1]复合浆果酵素生产工艺研究[D]. 梁海兰. 黑龙江大学, 2021(09)
- [2]昆明市主城区基于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居民慢性肾脏病调查研究[D]. 曾慧娟. 昆明医科大学, 2021
- [3]hMSH2在甲状腺乳头状癌和滤泡状癌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研究[D]. 申现锋. 新乡医学院, 2021(01)
- [4]对外汉语中级综合课《今天都在送什么?》教学设计[D]. 陈佳恒. 安阳师范学院, 2020(08)
- [5]柬埔寨汉语教学情况调查报告 ——以DHY金边皇家大学中文系为例[D]. 朱菀蓉. 吉林外国语大学, 2020(07)
- [6]非侵入式家用电器负荷监测技术研究[D]. 张涛.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2020(05)
- [7]TREM-2在HBV相关慢加急性肝衰竭预后判断中的意义[D]. 陈思霖. 南昌大学, 2020(08)
- [8]微型绿藻和高级氧化技术组合工艺对水体中磺胺类抗生素的去除机制研究[D]. 陈姗. 上海海洋大学, 2020(01)
- [9]藏羊不同器官中水通道蛋白的表达特性研究[D]. 廖圆圆. 西北民族大学, 2020(08)
- [10]具有准椭圆频率响应的带通频率选择表面的研究[D]. 廖瑞祥. 华南理工大学, 20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