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人工耳蜗的外科合作

小儿人工耳蜗的外科合作

一、小儿电子耳蜗植入术的手术配合(论文文献综述)

陆云霏,王文静[1](2021)在《同期双侧人工耳蜗植入术婴幼儿患者的手术配合体会》文中指出目的探讨同期双侧人工耳蜗植入术婴幼儿患者的手术配合方法。方法对9例双侧人工耳蜗植入术的婴幼儿患者进行了个性化的术前访视、术中管理与配合。结果 9例患儿双侧人工耳蜗均顺利植入,术中阻抗测试结果满意,术后一个月开机调试均可获得听反应。结论术前访视注重患儿及家属的心理护理,术中紧密与医生进行手术配合,注重患儿术中体温、体位和气道管理,确保了手术的顺利进行。

郝嘹亮[2](2021)在《HRCT下内耳畸形面神经隐窝相关解剖测量在人工耳蜗植入术中的临床应用》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通过颞骨高分辨率CT(High resolution computer tomography,HRCT)及多平面重组(Multiplanar reconstruction,MPR)技术测量内耳畸形(Inner ear malformation,IEM)面神经隐窝(Facial nerve recess,FNR)的宽度及周围相关解剖结构的距离,来了解IEM患者FNR解剖发育情况,评估IEM患者人工耳蜗植入(Cochlear implantation,CI)难易程度及术中最大可切除范围,保护面神经(Facial nerve,FN),为临床CI提供数据支持和参考范围。方法:收集到2015年4月至2021年2月延安大学附属医院耳科行单侧CI患者的颞骨HRCT共68例(136耳)。依据目前临床上公认的2010年Sennaroglu等的IEM分类方法,对内耳进行分析和分类,其中双耳畸形或双耳正常者66例(132耳),一侧耳畸形且另一侧耳正常者2例(4耳),将该两例归纳为IEM组中,即IEM组36例(70耳)作为实验组,内耳正常组32例(66耳)作为对照组。其中IEM组双耳畸形者34例(68耳),单耳畸形者2例(2耳);IEM组男性29耳,女性41耳,右侧34耳,左侧36耳,年龄为1岁~18岁,6(3.00-11.00)岁。然后通过颞骨HRCT及MPR技术在轴位圆窗龛(Round window niche,RWN)层面进行FNR的宽度及周围相关解剖的测量,具体测量内容为:1.FNR的宽度;2.锥隆起的高度;3.面神经垂直段(Vertical facial nerve,VFN)内侧缘至RWN的距离;4.VFN外侧缘至乳突外侧壁的距离;5.砧骨短脚距面神经第二膝部(即面神经水平段和VFN的转折处)的距离;6.镫骨头至RWN的距离。比较IEM组与内耳正常组FNR的宽度及其周围相关解剖点测量数据是否有差异,IEM组FNR的宽度及其周围相关解剖点的测量在男女、左右侧耳方面是否有不同,将IEM组根据年龄分三组(第一组1岁-4岁,第二组5岁-10岁,第三组11岁-18岁),并探讨IEM组FNR的宽度及其周围相关解剖结构的发育是否随着年龄的变化而变化。结果:1.内耳正常组FNR宽度为(4.17±0.39)mm,锥隆起的高度为(1.92±0.22)mm,VFN内侧缘至RWN的距离为(5.23±0.34)mm,VFN外侧缘到乳突外侧壁的距离为(17.46±3.27)mm,砧骨短脚到面神经第二膝部距离为(3.09±0.32)mm,镫骨头至RWN的距离为(2.05±0.21)mm;IEM组FNR宽度为(4.15±0.22)mm,锥隆起的高度为(1.98±0.19)mm,VFN内侧缘至RWN的距离为(5.33±0.33)mm,VFN外侧缘到乳突外侧壁的距离为(16.99±3.50)mm,砧骨短脚到面神经第二膝部距离为(3.11±0.20)mm,镫骨头至RWN的距离为(2.11±0.36)mm。两组之间各解剖点的测距数值差异均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2.IEM组中男性组FNR宽度为(4.17±0.24)mm,锥隆起的高度为(1.93±0.18)mm,VFN内侧缘至RWN的距离为(5.38±0.30)mm,VFN外侧缘到乳突外侧壁的距离为(16.81±370)mm,砧骨短脚到面神经第二膝部距离为(3.12±0.20)mm,镫骨头至RWN的距离为(2.12±0.40)mm;女性组FNR宽度为(4.14±0.20)mm,锥隆起的高度为(2.01±0.16)mm,VFN内侧缘至RWN的距离为(5.28±0.35)mm,VFN外侧缘到乳突外侧壁的距离为(17.15±3.36)mm,砧骨短脚到面神经第二膝部距离为(3.09±0.20)mm,镫骨头至RWN的距离为(2.10±0.33)mm;男女两组之间各解剖点的测距数值差异均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3.IEM组中右耳组FNR宽度为(4.16±0.23)mm,锥隆起的高度为(1.99±0.19)mm,VFN内侧缘至RWN的距离为(5.33±0.33)mm,VFN外侧缘到乳突外侧壁的距离为(16.71±3.54)mm,砧骨短脚到面神经第二膝部距离为(3.13±0.16)mm,镫骨头至RWN的距离为(2.13±0.38)mm;左耳组中VFN宽度为(4.14±0.23)mm,锥隆起的高度为(1.97±0.19)mm,VFN内侧缘至RWN的距离为(5.33±0.34)mm,VFN外侧缘到乳突外侧壁的距离为(17.25±3.50)mm,砧骨短脚到面神经第二膝部距离为(3.08±0.23)mm,镫骨头至RWN的距离为(2.10±0.36)mm;左、右耳两组之间各解剖点的测距数值差异均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4.IEM三组年龄之间FNR的宽度、锥隆起的高度、VFN内侧缘至RWN的距离、砧骨短脚到面神经第二膝部距离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VFN外侧缘到乳突外侧壁的距离在三个年龄组之间测量的数据差异有显着性意义(P<0.05);进一步两两组比较后发现VFN外侧缘到乳突外侧壁的距离在每两组之间差异均有显着性意义。结论:1.IEM组与内耳正常组FNR的宽度及其周围相关解剖距离均无明显差异。2.IEM组患者FNR的宽度及其周围相关解剖距离在性别,左、右侧别两方面均无明显差异。3.IEM组患者VFN外侧缘到乳突外侧壁的距离随年龄的增长在变化。而FNR的宽度及其周围其他解剖结构的距离从出生即已发育完全,不随年龄的变化而变化。

张凯[3](2021)在《耳大神经联合枕小神经阻滞用于小儿电子耳蜗植入术术后镇痛的随机对照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探究耳大神经联合枕小神经阻滞用于小儿电子耳蜗植入术术中及术后镇痛的安全性、有效性,为小儿电子耳蜗植入术提供切实有效、简单可行的镇痛方案。方法:本试验选择自2020年6月至2021年1月在我院行电子耳蜗植入手术患儿40例,所有患儿均诊断为双侧感音神经性耳聋,年龄1~7岁,ASAⅠ~Ⅱ级。随机分为两组(n=20):耳大神经阻滞组(A组,超声引导下耳大神经阻滞,0.25%罗哌卡因2ml;超声引导下枕小神经阻滞,0.9%生理盐水2ml)与耳大神经联合枕小神经阻滞组(B组,超声引导下行耳大神经及枕小神经阻滞,0.25%罗哌卡因各2ml)。记录患儿进入麻醉后恢复室(PACU)即刻(T1)、30min(T2)、1 h(T3)、2 h(T4)、4 h(T5)、6 h(T6)、8 h(T7)的FLACC评分及Comfort评分;术后补救性镇痛药物需求比例;分别在切皮前(T0)、切皮后6h(T8)、切皮后24 h(T9)采集静脉血并测定血清P物质、白介素-6(IL-6)、白介素-10(IL-10)及食欲素A(Orexin-A)浓度。结果:两组患儿年龄、体重、身高、手术及麻醉时间没有统计学差异(P>0.05);术后补救性镇痛药物需求比例B组明显少于A组(P<0.01);与A组相比,B组T2-T7时间点FLACC评分明显降低(P<0.05);与A组相比,B组Comfort评分T2-T4、T6、T7评分降低(P<0.05);与A组相比,B组切皮后6h(T8)及24h(T9)P物质浓度降低(P<0.05);两组患儿均未出现局麻药毒性反应及穿刺部位血肿。结论:超声引导下耳大神经0.25%罗哌卡因2ml联合枕小神经0.25%罗哌卡因2ml阻滞用于小儿电子耳蜗植入术安全有效,可以在临床中推广应用。

令娜娜[4](2021)在《术前残余听力与CI术后听觉言语康复效果的相关性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回顾性分析接受单侧人工耳蜗植入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残余听力与内耳形态的相关性,探究术前残余听力对CI术后疗效的影响,揭示术前残余听力对CI患者术后听觉言语康复效果评估的价值。方法:选取2012年-2015年于兰州大学第二医院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接受单侧人工耳蜗植入术的383例患者,收集患者的临床资料,按Sennaroglu内耳畸形分类标准将所有患者分为内耳结构正常组、EVA畸形组、EVA+IP-II畸形组、其他内耳畸形共4组,结果采用SPSS 26.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比较各组的残余听力分布情况,分析残余听力与内耳形态的相关性。对术前完成ASSR检查的患者分为有残余听力组和无残余听力组,评估术后听觉言语康复效果,研究两组患者CI术后疗效的差异,分析术前残余听力阈值与CI术后疗效的相关性。结果:1.影像学诊断本组病例内耳畸形的发生率为25.07%,最常见的三种内耳畸形为EVA畸形、EVA+IP-II畸形、IP-II畸形。2.术前听力学评估及残余听力情况:所有患者经临床检查及听力学检查确诊为重度及极重度感音神经性听力损失,ABR对残余听力的检出率为13.97%,ASSR对残余听力的检出率为60.12%。按内耳形态分类的内耳结构正常组、EVA畸形组、EVA+IP-II畸形组和其他内耳畸形共4组,各组间ABR阈值的分布差异具有显着性(P<0.001),其中EVA畸形组与EVA+IP-II畸形组的ABR阈值比内耳结构正常组及其他内耳畸形组有更好的残余听力,差异有统计学意义。ASSR结果与此吻合,4组患者各频率残余听力的分布均有显着性差异(P<0.001),其中EVA畸形组与EVA+IP-II畸形组ASSR各频率的阈值比内耳结构正常组及其他内耳畸形组有更好的残余听力,差异有统计学意义。3.CI患者的术前残余听力与术后听觉言语康复效果的相关性完成ASSR的242例患者,有残余听力组患者的声调、扬扬格词、安静环境下中文标准短句识别率优于无残余听力组,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进一步比较不同内耳形态患者中残余听力对术后疗效的影响:在内耳结构正常患者中,有残余听力患者的单音节字、韵母、声调、扬扬格词及安静环境下中文标准短句识别率优于无残余听力组,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内耳畸形患者的残余听力与术后疗效无类似的相关性,有残余听力患者与无残余听力患者的助听听阈、问卷评估及开放式言语识别率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4.CI患者的术前残余听力阈值与术后听觉言语康复效果的相关性CAP评分、SIR评分与ASSR各频率阈值及平均听阈呈负相关,声调与1.0kHz残余听力与的识别呈负相关,扬扬格词识别率与1.0 kHz、2.0 kHz、4.0kHz及平均听阈阈值呈负相关,安静环境下中文标准短句识别率与0.5 kHz、1.0 kHz及平均听阈阈值呈负相关,余各频率未见相关关系。0.5kHz残余听力与CAP评分、SIR评分及安静环境下中文标准短句识别率呈负相关,1.0kHz残余听力与CAP评分、SIR评分、声调、扬扬格词及安静环境下的中文标准短句识别率均呈负相关,2.0kHz及4.0kHz残余听力与CAP评分、SIR评分及扬扬格词识别率呈负相关,ASSR的平均听阈阈值与CAP评分、SIR评分、扬扬格词及安静环境下的中文标准短句识别率呈负相关。结论:1.EVA畸形及EVA+IP-II畸形患者的听力学特征一致,且较内耳结构正常组、其他内耳结构畸形患者的残余听力好。2.残余听力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内耳形态正常的CI患者术后听觉言语康复效果,而对内耳畸形患者的CI术后疗效影响不明显。3.低频残余听力对CI患者的术后康复具有一定的正向益处,有利于患者早期的听觉言语康复,术中保存残余听力也是术后康复的实际需要。4.对大多数ABR和ASSR未引出残余听力的感音性听力损失患者,接受CI手术也可获得一定的疗效。5.接受CI手术的非综合征型感音神经性听力损失人群中,内耳畸形的发生率为25.07%,最常见的三种内耳畸形为EVA畸形、EVA+IP-II畸形和IP-II畸形。

刘学宝[5](2020)在《探究单频(500Hz)ASSR、单频(500Hz)Tb-AB在重度感音神经性耳聋患者低频听阈水平评估中的价值》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探究单频(500Hz)ASSR、单频(500Hz)Tb-ABR在重度感音神耳聋患者低频听阈水平评估中的价值。方法:收集2018年06月01日至2019年08月01日期间在我院门诊就诊及住院部就诊的重度感音神经性耳聋患者30例;并在我院行影像学检查、声导抗、纯音测听(Pure Tone Audiometry,PTA)、多频听性稳态诱发电位(Multi-frequency auditory steady-state evoked potential,m-ASSR)、单频(500Hz)听性稳态诱发电位(Single-frequency auditory steady-state evoked potential,s-ASSR)及Tb-ABR检查。结果:首先m-ASSR和PTA在0.5Hz、1.0Hz、2.0Hz和4.0Hz四个频率上的`x±S分别为83.0±3.6;87.7±4.0;87.0±6.3;86.3±3.4和72.7±3.1;77.0±4.4;78.0±4.0;82.3±4.1;同时在0.5Hz、1.0Hz、2.0Hz和4.0Hz四个频率上的相关性分别为:0.79、0.83、0.82、0.87;进一步对m-ASSR在0.5Hz、1.0Hz、2.0Hz和4.0Hz四个频率间行单因素方差分析结果F=12.7,P<0.01;500Hz和其他三个频率上的阈值均值均存在差异,P<0.01;其他三个频率上的阈值均值均不存在差异,P>0.05(具体P值见表2);最后m-ASSR、s-ASSR和Tb-ABR在0.5KH处分别和PTA的相关性为:0.79;0.92和0.76且P值均小于0.01。结论:m-ASSR和PTA在0.5Hz、1.0Hz、2.0Hz和4.0Hz四个频率上相关性比较中,500Hz处相关性较其他三个频率处差;500Hz处m-ASSR预测PTA阈值准确性较Tb-ABR高,500Hz处s-ASSR预测PTA阈值准确性较m-ASSR高。

马东晖,王胜春,钟桥生[6](2020)在《不同右美托咪定给药时机在小儿电子耳蜗植入术中的应用效果观察》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探讨不同右美托咪定给药时机在小儿电子耳蜗植入术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120例择期行小儿电子耳蜗植入术患儿,随机分为D1组、D2组、D3组,每组40例。所有患儿术中均使用地氟烷1.2 MAC维持麻醉, D1组术中不给予右美托咪定;D2组于麻醉诱导插管后给予0.5μg/(kg·h)右美托咪定,持续泵注10 min;D3组于手术结束前泵注0.5μg/(kg·h)右美托咪定10 min。比较三组患儿入室时(T0)、手术开始时(T1)、手术15 min时(T2)、手术30 min时(T3)、术毕时(T4)心率及平均动脉压;从地氟烷关闭至睁眼及拔管时间;入麻醉后监测治疗室(PACU)时、入PACU15 min时、入PACU30 min时的麻醉苏醒躁动评分。结果与本组T0时比较,三组T2、T3和T4时心率波动幅度较为明显,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本组T0时比较,三组T2、T3和T4时平均动脉压波动幅度较为明显,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入PACU15、30 min时麻醉苏醒躁动评分均低于本组入PACU时,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D2组患儿入PACU15、30 min时的麻醉苏醒躁动评分分别为(4.5±0.5)、(3.3±0.6)分, D3组患儿分别为(4.5±0.6)、(3.4±0.4)分,均明显低于D1组的(5.5±0.2)、(5.4±0.5)分,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D1组患儿从地氟烷关闭到睁眼时间及拔管时间分别为(12.3±0.6)、(8.8±0.4)min,D2组患儿分别为(12.6±0.3)、(8.9±0.3)min,均短于D3组的(14.5±0.4)、(9.6±0.2)min,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麻醉诱导插管后泵入0.5μg/(kg·h)右美托咪定10 min,可使术中血流动力学稳定,减少了麻醉苏醒躁动,同时不会影响麻醉苏醒及拔管时间,是较为合理的临床用药时机。

何佳凝[7](2020)在《脑发育异常患儿人工耳蜗植入疗效分析》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本研究主要通过比较伴有和不伴有脑发育异常的双侧极重度感音神经性语前聋患儿在接受人工耳蜗植入后听觉和言语能力的变化,评估人工耳蜗在治疗伴有脑发育异常的极重度感音神经性聋中的作用和价值,为提高特殊情况下重度/极重度耳聋的治疗效果提供借鉴和参考。研究方法:对2013年11月至2015年9月在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行人工耳蜗植入术的38例脑发育异常及38例脑发育正常的双侧极重度感音神经性语前聋患儿进行比较分析研究。所有患儿术前均进行听力学、影像学、发育状况的评估,全麻下行单侧人工耳蜗植入术,手术为同一术者完成,术后3-4周开机,开机后均在辽宁省聋儿康复中心行康复训练。于开机后6、12、18、24、30、36个月分别进行声场下听阈测试,并使用听觉行为分级标准(CAP)和言语可懂度分级标准(SIR)对患儿的听觉言语能力进行分级评估,并做统计学分析比较。结果:(1)异常组患儿在开机后第6、12、18、24个月的声场下听阈测试,两两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第24、30和36个月两两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异常组和对照组患儿在开机后6、12、18、24、30、36个月时的CAP得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开机后6、12、18、24、30、36个月时的SIR得分差异也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本研究表明,脑发育异常的双耳极重度感音神经性聋患儿人工耳蜗植入后可获得良好的听觉和言语能力;脑发育异常包括多重和严重脑发育异常的重度、极重度感音神经性聋患儿可行人工耳蜗植入手术。

高铭[8](2020)在《73例人工耳蜗植入患儿病例的回顾性分析》文中研究说明目的:了解耳聋基因突变在人工耳蜗植入群体中的情况,将不同基因突变患者的言语听力康复情况进行对比,初步给予重度耳聋行人工耳蜗手术患者一定的临床指导。方法:收集2011年1月2019年5月在我院接受单侧人工耳蜗植入(Cochlear implant,CI)的患儿73例,其中,男41例,女32例,年龄1.07.0岁,平均3.86岁。提取其静脉血中的DNA,对国人常见的4个耳聋基因9个突变热点进行检测。依据基因筛查结果进行相应分组。术后对患者在开机后1月、3月、6月行听觉行为分级标准(CAP)、听觉意义整合量表(MAIS)、言语可懂度分级标准(SIR)等电话问卷调查。对术前、术后MAIS、SIR、CAP得分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术后随访调查各组患者MAIS、CAP、SIR术前、开机后1、3、6个月得分结果,发现在各个时间段得到的结果存在显着性差异(P<0.01),而同一时间段其各实验组内差异不显着(P>0.05)。结论:接受人工耳蜗植入术的重度-极重度感音神经性耳聋患者能够在术后获得较好的言语听觉恢复效果,且恢复效果与植入时间呈正相关。术后6个月内,GJB2组、SLC26A4组、对照组的言语听觉恢复效果差异较小,不具备统计学意义,说明基因突变对人工耳蜗植入术后效果的影响较小。

殷霞丽,宋芬,栾笑溪[9](2019)在《右美托咪定麻醉在耳聋小儿人工耳蜗植入术中的效果及安全性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探讨右美托咪定麻醉在耳聋小儿人工耳蜗植入术中的效果及安全性分析。方法将2016年1月-2019年6月我院收治的68例小儿耳聋拟行人工电子耳蜗植入术患儿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给予右美托咪定)和对照组(给予等量生理盐水),各34例。所有患者均给予丙泊酚、瑞芬太尼联合七氟烷静吸复合麻醉,观察组在手术结束前30 min泵入右美托咪啶,对照组则泵入生理盐水。对比两组患者用药前(T0)、用药后5 min(T1)、15 min(T2)、30 min(T3)的血流动力学变化情况,并观察用药后临床疗效、躁动程度及拔除气管导管的时间、睁眼及意识恢复时间、镇静满意率及苏醒后不良反应。结果 T0时,两组HR、MAP、DBP及SBP相比无明显差异(P>0. 05)。T1~T3时,观察组HR均出现下降,与T0相比,差异明显(P<0. 05)。观察组T1~T3的HR均低于对照组(P<0. 05);观察组T1~T3的MAP、DBP及SBP与对照组相比无明显差异(P>0. 05)。用药后,观察组临床疗效、躁动程度、拔除气管导管时间、睁眼及意识恢复时间、镇静满意率明显优于对照组(P<0. 05),而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 05)。结论在耳聋小儿人工耳蜗植入手术结束前应用右美托咪定麻醉,可有效降低心率,缓解躁动程度,安全性高,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曾小珍,何凤仪[10](2019)在《小儿人工耳蜗植入术的手术护理体会》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研究分析小儿人工耳蜗植入术的手术护理。方法选取我院2017年1月至2018年6月期间耳鼻喉科收治的行小儿人工耳蜗植入术的患儿20例作为研究对象,给予其手术护理措施,观察护理效果。结果 20例行小儿人工耳蜗植入术的患儿,手术顺利,术后人工耳蜗电极测试均正常,无1例出现术后并发症。结论人工耳蜗植入术,给予手术护理,患儿出院后给予积极的复查、调机和语言训练,均可以取得良好的效果。

二、小儿电子耳蜗植入术的手术配合(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小儿电子耳蜗植入术的手术配合(论文提纲范文)

(1)同期双侧人工耳蜗植入术婴幼儿患者的手术配合体会(论文提纲范文)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1.2 手术方法
2 手术配合
    2.1 术前护理
        2.1.1 患者准备
        2.1.2 环境、物品准备
    2.2 术中配合
        2.2.1 巡回护士
        2.2.3 器械护士手术配合
3 讨论

(2)HRCT下内耳畸形面神经隐窝相关解剖测量在人工耳蜗植入术中的临床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资料和方法
    1.1 研究对象
    1.2 测量内容及方法
    1.3 统计方法
    1.4 植入侧别的选择
    1.5 手术方法
第二章 研究结果
    2.1 具体颞骨HRCT轴位层面FNR周围相关解剖点的测量图
    2.2 基本资料比较
    2.3 实验数据的比较
第三章 讨论
    3.1 IEM颞骨影像分类结果的讨论
    3.2 FNR周围相关解剖测量及其临床应用
    3.3 人工耳蜗术中、术后并发症的探讨
    3.4 总结、不足、展望
第四章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综述 面神经隐窝相关解剖测量结合影像测量研究进展
    综述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研究成果

(3)耳大神经联合枕小神经阻滞用于小儿电子耳蜗植入术术后镇痛的随机对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背景回顾
    1.耳及耳后神经支配
    2.耳大神经解剖学基础及临床应用
    3.枕小神经解剖学基础及临床应用
    4.耳大神经及枕小神经定位与穿刺
    5.常用药物和剂量
    6.不良反应以及局限性
内容和方法
    1.试验设计
    2.研究内容
    3.纳入标准
    4.排除标准
    5.随机分组及盲法
    6.试验药物及仪器
    7.试验方法
        7.1 技术路线图
        7.2 术前准备
        7.3 全身麻醉
        7.4 神经阻滞操作方法
        7.5 术后处理
        7.6 数据采集
        7.7 终止试验及剔除标准
        7.8 FLACC评分
        7.9 Comfort评分
        7.10 数据处理及统计学方法
结果
    1.试验概述
    2.一般资料
    3.术后补救性镇痛药物需求比例比较
    4.术后各时间点FLACC评分比较
    5.术后各时间点Comfort评分比较
    6.血清P物质、IL-6、IL-10及Orexin-A浓度比较
讨论
    1.干扰因素的控制
    2.试验效果评价
结论
研究创新性
研究局限性及展望
参考文献
综述 超声引导耳大神经及枕小神经阻滞的临床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附录一
附录二
附录三
附录四
附录五
附录六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致谢

(4)术前残余听力与CI术后听觉言语康复效果的相关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中英文对照表
第一章 背景
第二章 研究对象方法
    2.1 研究对象
    2.2 病史资料采集
    2.3 CI术后听觉言语康复效果评估
    2.4 分组及比较方法
    2.5 数据分析
第三章 结果
    3.1 临床资料
    3.2 内耳结构发育与残余听力的相关性分析
    3.3 CI患者的术前残余听力与术后听觉言语康复效果的相关性分析
    3.4 不同内耳结构患者的术前残余听力与CI术后听觉言语康复效果的相关性分析
    3.5 术前残余听力程度与CI术后听觉言语康复效果的相关性分析
第四章 讨论
    4.1 人工耳蜗植入术前听力评估
    4.2 内耳形态与残余听力的相关性
    4.3 CI患者的术前残余听力与术后听觉言语康复效果的相关性
第五章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遗传性耳聋的基因治疗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附录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致谢

(5)探究单频(500Hz)ASSR、单频(500Hz)Tb-AB在重度感音神经性耳聋患者低频听阈水平评估中的价值(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引言
1 资料与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附录A 英语术语(缩略词)对照表
    附录B 个人简历及已发表论文或专利申报等其他成果
    附录C 文献综述
        参考文献

(6)不同右美托咪定给药时机在小儿电子耳蜗植入术中的应用效果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2 方法
    1.3 观察指标及判定标准
    1.4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2.1 三组T0、T1、T2、T3、T4时心率比较
    2.2 三组T0、T1、T2、T3、T4时平均动脉压比较
    2.3三组入PACU时、入PACU 15 min时、入PACU30 min时麻醉苏醒躁动评分比较
    2.4 三组从地氟烷关闭至睁眼时间与拔管时间比较
3 讨论

(7)脑发育异常患儿人工耳蜗植入疗效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语
1 前言
2 对象与方法
    2.1 临床资料
    2.2 术前检查
    2.3 手术方式
    2.4 术后听觉言语能力评估
    2.5 统计学方法
3 结果
    3.1 声场下听阈测试结果
    3.2 开机后不同时期听觉言语能力评估结果
4 讨论
5 结论
本研究创新性的自我评价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个人简历

(8)73例人工耳蜗植入患儿病例的回顾性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摘要
ABSTRACT
前言
内容与方法
    1.研究对象
    2.术前检查
        2.1 问诊及耳科检查
        2.2 术前听力学评估
        2.3 影像学评估
        2.4 基因筛查
        2.5 手术方式及术后情况
        2.6 术后听力言语评估
        2.7 统计学分析
结果
讨论
小结
致谢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导师评阅表

(9)右美托咪定麻醉在耳聋小儿人工耳蜗植入术中的效果及安全性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2 方法
    1.3 观察指标
    1.4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2.1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
    2.2 两组血流动力学变化情况比较
    2.3 两组躁动程度、拔除气管导管时间、睁眼及意识恢复时间比较
    2.4 两组镇静满意率及苏醒后不良反应比较
3 讨论

(10)小儿人工耳蜗植入术的手术护理体会(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2 治疗方法:
    1.3 护理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四、小儿电子耳蜗植入术的手术配合(论文参考文献)

  • [1]同期双侧人工耳蜗植入术婴幼儿患者的手术配合体会[J]. 陆云霏,王文静. 当代护士(下旬刊), 2021(08)
  • [2]HRCT下内耳畸形面神经隐窝相关解剖测量在人工耳蜗植入术中的临床应用[D]. 郝嘹亮. 延安大学, 2021(11)
  • [3]耳大神经联合枕小神经阻滞用于小儿电子耳蜗植入术术后镇痛的随机对照研究[D]. 张凯. 兰州大学, 2021(09)
  • [4]术前残余听力与CI术后听觉言语康复效果的相关性研究[D]. 令娜娜. 兰州大学, 2021(12)
  • [5]探究单频(500Hz)ASSR、单频(500Hz)Tb-AB在重度感音神经性耳聋患者低频听阈水平评估中的价值[D]. 刘学宝. 蚌埠医学院, 2020(01)
  • [6]不同右美托咪定给药时机在小儿电子耳蜗植入术中的应用效果观察[J]. 马东晖,王胜春,钟桥生. 中国现代药物应用, 2020(08)
  • [7]脑发育异常患儿人工耳蜗植入疗效分析[D]. 何佳凝. 中国医科大学, 2020(01)
  • [8]73例人工耳蜗植入患儿病例的回顾性分析[D]. 高铭. 新疆医科大学, 2020(07)
  • [9]右美托咪定麻醉在耳聋小儿人工耳蜗植入术中的效果及安全性分析[J]. 殷霞丽,宋芬,栾笑溪. 解放军预防医学杂志, 2019(11)
  • [10]小儿人工耳蜗植入术的手术护理体会[J]. 曾小珍,何凤仪. 中国医药指南, 2019(17)

标签:;  ;  ;  ;  ;  

小儿人工耳蜗的外科合作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