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盘湖王宋》谈畲族的起源与迁徙

从《盘湖王宋》谈畲族的起源与迁徙

一、从《盘瓠王歌》探讨畲族来源和迁徙(论文文献综述)

叶何洁[1](2021)在《景宁畲族服饰文化旅游资源开发研究》文中研究表明

吴潘婧,郭克俭[2](2020)在《“云赏·山哈”,情动畲乡——线上“三月三”畲族风情节人类学观察》文中研究指明"三月三"是畲族最为盛大的节日,由于新冠肺炎疫情的影响,各地畲族"三月三"均开启了首届云上直播。考察分析2020"三月三"云赏山哈直播活动的节目内容、呈现方式及观众互动特点,对比历届"三月三"与云上直播的异同点,对"三月三"畲族风情节云直播的文化意义进行总结和阐释,可以为少数民族的文化传播与传承提供借鉴。

闫晶[3](2019)在《畲族服饰文化变迁及传承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畲族是我国为数不多的主要聚居于华东地区的少数民族之一,有其自身独特的文化体系。畲族服饰不仅是畲族人民遮体御寒的生活必需品,还是畲族人文精神和民族审美的集中体现,也是畲族区别于其他民族的重要外部特征之一。统观畲族服饰文化逾千年变迁,不仅能领略到形态丰富?精美绚丽的民族艺术,体验到随山散处、生态自然的游耕生产生活方式,还能发现闽越土着百越族群和以客家文化为代表的汉族文化对畲族的渗透影响。探究畲族服饰文化的演进脉络和规律可以为传承和发扬民族文化提供理论借鉴。本研究以畲族服饰为研究对象,综合运用文化人类学?艺术学?社会学?历史学及纺织科学技术等学科的研究视角、方法和成果,在文献考据的基础上结合田野调查、问卷调查和实物分析,梳理了畲族传统服饰形制类型及染色工艺,考据了古代、近代和现代畲族服饰的文化变迁历程,进而构建了畲族服饰文化生态系统的关系模型,以生态后现代的理念观照其内在价值,探索畲族服饰在当代的传承发展路径。在文献考据和田野考察的基础上,本研究从空间的维度对覆盖畲族人口超过90%的浙闽徽黔粤赣六省一百多个市县的畲族传统服饰形制进行梳理,将其按形制归纳为目前最为完整的14种类型:浙江省的景宁式?丽水式?平阳式、泰顺式,福建省的福鼎式、霞浦式、福安式、罗源式、延平式、顺昌式、光泽式和漳平式,江西樟坪式和贵州六堡式。并运用艺术学的相关原理和方法从色彩、材质、图案、造型和配饰五个方面对畲族服饰艺术特点作整体性的研究,将其艺术特征总结为:青蓝为基,多彩点缀;麻棉为主,丝草俱辅;花草为多,边缘适合;凤冠为识,地方变异;银饰为盛,巧织惠裁。提出畲族在历史上的迁徙和族间影响并不仅仅是递进式的,而极有可能是阶梯式和回溯式的。本研究通过对华东地区畲族传统染整技艺及相关植物进行调查梳理,对13种畲族染色植物进行了民族植物学编目,并对植物中的染色色素进行分类分析,发现其色素种类覆盖吲哚类?类胡萝卜类?类黄酮化合物?多酚类化合物?醌类化合物等品类。进而研究畲族最具代表性的靛蓝染色的机理和方法,判定畲族染蓝多用发酵法还原染色。采用超高效液相色谱-光电二极管阵列检测-串联四级杆飞行时间质谱(UHPLC-DAD-Q-TOF-MS)分析畲族文物中的蓝色染料,通过鉴别其中的合成靛蓝和天然靛蓝可知清末时丽水地区可能兼用合成靛蓝染料和天然靛蓝染料;民国时期景宁地区化工染料染色纱线可能已进入民间;新中国成立初期景宁地区畲族可能仍延续使用植物染料。以古代畲族服饰发展和演变的历程为经?不同时期畲族的生活文化背景为纬,本研究梳理了汉唐至清的畲族服饰文化变迁轨迹,并归纳其发展阶段为原始时期(汉唐)?多源融合时期(宋元)?流徙从简时期(明)和涵化成型时期(清)4个时期。借鉴文化变迁理论,通过分析畲族文化生活背景对服饰发展变化的影响,解读畲族古代服饰文化变迁的动因为引起服饰演变和促使服饰传承两方面因素。其中演变因素又可分为生物因素、地理因素、经济因素、工艺发展因素、文化传播因素、心理因素等;传承因素则主要集中在民族信仰因素和民族性格因素两方面。民族服饰的演变往往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反映了中华民族文化及凝聚力的形成与发展。本研究以畲族主要聚居地浙闽粤赣地区的代表性服饰为例,梳理近代畲族服饰形制及变迁,发现其发展历程表现出对主流服饰文化的趋从,在此基础上探究畲族服饰所承载的地理、社会、经济、历史、政治等各方面的文化信息为:分域成型,城山为界;技术依赖,弱势趋从;宗教等级,家族伦理;一脉相承,蛰伏汉化。通过对现代畲族服饰演变历程进行梳理,发现现代畲族服饰发展出激变、简化、稳进、采借、嫁接和消隐等态势并存的多元化格局。这一过程反映了畲族人民经济水平?文化程度?政治地位等各方面的提升,也透露出文化全球化冲击之下保持自身文化根基的隐忧。通过自2010年到2016年5次畲族服饰文化现状问卷调查所收集起来的279份数据,本研究对畲族服饰文化现状的国内外反馈差异?民族学校传承现状?城乡差异和年龄性别差异等情况进行了调查分析。结果表明,畲族人民尤其是青少年,穿着畲服的情况很不普遍;畲服的穿着场合与传统民俗事项联系并不紧密;相比畲族服饰,青少年明显倾向现代服饰;在大多数受访者心目中,畲族服饰突出彰显的是以其身份认知功能为代表的意识形态特征;各地普遍认可程度较高的畲族服饰的代表性特点是“彩线绣花”和“凤凰髻”;大多数受访者认为传统畲族服饰文化对于当下畲族的作用是积极的;年龄越大?居住地越靠近乡村的畲民越是坚持扞卫传统。本研究将服饰文化置于生态文化系统的坐标下,运用质性研究的扎根理论的方法对畲族服饰文化及其内在关系进行细分研究,构建出畲族服饰文化生态系统的关系模型,指出其内核为“忠勇后裔”的信仰观、“平等尊重”的社会观和“物我为一”的自然观。继而探讨现代主义思潮影响下畲族服饰文化变迁的动因是与畲族传统思维范式相悖的机械主义的自然观?单面性的男性精神及经济主义思想等。最后以生态后现代的视角观照畲族服饰文化的传承可知,需要以有机整体观、内在和谐观和尊重和关心生命共同体的文化对待畲族服饰传承,实现知识信息社会与传统文化传承的双赢。

裴家莉[4](2014)在《浙西南畲族装饰图案的视觉符号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浙西南畲族装饰图案是来源于少数民族并且与日常生活密切相关民间装饰艺术表现形式。其包含着丰富的民族历史、文化、理想以及追求等语义,具有很浓郁的地域特征。但是,现今畲族装饰图案正在逐渐消逝,特别是它作为探知畲族装饰艺术文化的精髓和畲族的审美心理的部分。针对这种情况,需要我们重新系统的认知畲族装饰图案,思考它历史的存在状态。论文立足于历年畲族装饰文化研究基础及对浙西南、闽东地区畲族田野考察的成果,从符号学、图案学的角度,结合运用设计学、民俗学、民族学、人类学等研究理论及方法,对畲族装饰图案视觉符号形成的历史文化渊源及特征进行系统的分析,对畲族装饰图案视觉符号的语汇及语义进行深入剖析,对畲族装饰图案视觉符号的语构类型及其法则进行尝试性分与归纳。主要得出如下几点认识:1、畲族装饰图案视觉符号受到了畲族历史的民族崇拜、聚居迁徙、农耕经济、汉族交往、宗教文化的影响,因为这些不同因素,给了畲族装饰图案创作灵感,同时赋予装饰图案灵魂,使得这些装饰图案不再只是简单的点线面,而是能够传达语义的视觉符号,进一步形成了属于本民族范畴的独特的视觉符号语言。2、畲族装饰图案不仅是约定俗成的具有认知性和实用性的视觉符号,同时也是具有鲜明隐喻性、生动形象性和丰富情感性的艺术符号。其中丰富情感构成了畲族装饰图案作为视觉符号的核心内涵,也是其艺术性的本质体现。3、畲族装饰图案视觉符号主要表现对本民族的崇拜;对生活赞美及憧憬;以及趋利避害、期盼美好生活歌颂美好爱情的语义特点。也进一步阐释了装饰图案是对一个民族在社会发展过程中不断变化的有力证明;同时也说明装饰图案是承载着代表本民族的审美情感的民族文化心理的客体表达方式。研究浙西南畲族装饰图案的视觉符号不仅拓展了符号学在视觉艺术的应用领域,有助于建构浙西南畲族装饰图案视觉符号系统体系,同时对畲族整个民族的文化研究的有效补充,进而也对当今艺术设计的民族化与地域化特色有一定的借鉴作用。

王敏[5](2014)在《畲族祖先信仰与村落秩序建构 ——基于广东东源漳溪乡篮大将军出巡仪式的田野调查》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广东省东源县漳溪畲族乡,位于河源市北部,境内畲族19409人,主要集中在上篮和下篮两个村寨。其先祖早在明洪武年间即来到这里繁衍生息,每年的四月初九是他们的传统祭祖节日。届时,请出篮大将军的神位,巡游全村,为篮氏子孙驱邪纳福。此习俗历数百年而不衰,是畲族人民祖先信仰的集中体现。本文是在田野调查的基础上所做的关于河源漳溪畲族村的祖先信仰的民族志,全程记录了祭祖仪式——篮大将军出巡,旨在探讨新的时空背景下,传统民族村落的祖先信仰是如何进行调适的及其在村落秩序建构中的作用。全文共有五章:第一章是绪论,介绍选题缘由、研究方法及文献综述;第二章介绍上、下篮村的基本情况,村落的权利结构,以及自然、经济、饮食、服饰、婚姻习俗等;第三章围绕村落的祖先信仰的主题,介绍村落的族谱、神位、祠堂等,全面展现村落的宗族信仰与村落生活的关系;第四章是本文的重点,对上、下篮村的传统民俗篮大将军出巡仪式做了细致的深描,从仪式的各项准备,直至请神、出巡、送神的全部过程,全面真实的再现祭祖仪式的原始面貌。最后一章是对这种传统祭祖展演形式在村落建构中的功能的分析,以及对这种文化现象由于新的时代元素的融入而产生的一些变异与调适所做的反思。篮大将军出巡仪式作为畲族人民的纪念祖先,祈福未来的传统方式,有的功能在失去,而一些新的功能又补充进来,在村落秩序建构中继续发挥着历史记忆、心理安慰和村落整合的巨大作用。并且,在新的时空背景下,祖先传说、祭祖仪式逐渐失去了其神秘性,呈现出家族神向村落神过渡的迹象,宗族文化作为一种当地资源被开发经营,为当地创造着经济利益。在祭祖事宜中,村落精英掌握着主要的话语权力,发挥着传统家族的族长的作用,为整个家族、村落创造着尽可能大的福利空间,同时,也实现个人利益的最大化,对村落秩序的建构起着重要的作用。在研究方法上,主要运用了田野调查法和文献法,同时,还借鉴了人类学、历史学、地理学、考古学、社会学以及其他相关学科的研究方法。

孟令法[6](2013)在《畲族图腾星宿考 ——关于盘瓠形象传统认识的原型批评》文中认为畲族是我国五十六个民族中不可分割的重要一员。在历史的积淀中,盘瓠神话经久不息地在畲民口头流传,并被记录于谱牒之中,刻画于祖图之内,成为展示民族远古史的重要材料。自汉代起,盘瓠神话就已成为汉族文人加以记录的对象,其中最早将盘瓠神话予以记载的是东汉·应劭《风俗通义》,而后世则以晋·干宝《搜神记》的记述最为典型,并为《后汉书》的作者范晔所征引,成为记述多个民族——畲、瑶、苗等盘瓠氏集团的“正史”。对这种记述,后人多有疑问甚至批驳(如唐·刘知几,宋·罗泌等),但由于古代社会的科举制度以及印刷业的落后状况,助长了盘瓠神话的正史地位,成为古代大部分文人墨客了解南方少数民族的重要途径,并在人们的意识中形成固化认识。随着封建社会的覆灭,西方科技文化以及学术理论的东渐,我国学者逐渐开启对图腾文化的探讨。图腾一词乃北美阿尔哥昆恩人的奥吉布瓦部族的方言“奥图特曼”的译音,有人认为它最早出现于英国人类学家龙格的《一个印第安译员兼商人的航海探险》,也有人认为它最早见于意大利法学家维柯的《新科学》。实际上,对该词出现年代的追述,中国学者并未特别关注,而图腾概念与图腾理论则为我国早期人类学家、民族学家所利用,并亲身实践于我国民族图腾文化的研究中。畲族图腾的关注点缘起于流传了千百年的盘瓠神话,以及被畲族民众视为珍宝的谱牒与祖图。在传统的认知领域,学者们特别重视有关血缘关系的图腾理论,而现代汉族学者对畲族图腾的研究既遵循古史文献的有关记载,同时将这种理论应用于盘瓠形象的理解中。但畲民们的认识与汉民的传统话语形成鲜明对比,同时引发了畲民对这种研究成果的反对,进而促使图腾成为畲族文化研究中的一块禁地,而这种现象正体现了汉族文人对史籍反对意见的置之不理。为了突破汉民传统的意识形态,有志于畲族文化研究的学者们开始另辟蹊径,从各种历史典籍以及民间文献出发,由此出现以郭志超教授为代表的“水獭原型说”。然而,通过盘瓠神话的母题学分析后发现,盘瓠形象经历了复杂的演变过程:星宿→茧卵→龙麒→龙(龙犬)→兽首人身→人(现代),并且体现了感生神话、卵生神话与变形神话的复合。“原型”曾在哲学、心理学中得到普遍应用,进而成为文学研究中重要的理论概念之一,而在图腾文化的研究中尚未得到进一步阐发,但哲学、心理学以及文学领域的原型理解在图腾研究中可被译为:初始的形体构型,变异形象的发展基础。结合盘瓠形象的发展脉络来看,畲族的图腾信仰中依然保有“星宿崇拜”痕迹,从而进一步说明了盘瓠形象的星宿原型。所谓星宿,本是对自然天体的泛称,同时也是先民标记方位、星空分区、制定历法的依据之一。随着道教文化的兴起,星宿逐渐被赋予具体的神的形象,并进入人们的信仰世界。实际上,星宿崇拜自原始人时代就已萌芽,并广泛存在于世界各地的各民族中,最为典型的莫过于日月崇拜,以及由此发展而来的鸟崇拜。根据图腾理论中有关“紧密联系”的论述,畲族图腾的星宿原型并非仅是畲民口述、谱牒记载或祖图刻画中的“娄宿”或“亢宿”的具体指向,而是对可见天体的整体性敬畏,这种心理倾向的发生当与远古时代的天体运动有着密切的关联。由于星宿没有固定形象的特点,原始先民无法直观地认识到星象所呈现的族群关联,而原始时代的氏族发展总是在融合中扩大,并逐渐向国家过渡。畲族的初始形态同样经历了多氏族融合的过程,在此期间,族群标帜同样于选择中逐渐定型,而这种选择也许正是盘瓠神话所展现的那样:从无形走向有形,从物形走向人形。尽管神话由于人为因素而产生诸多变异,但畲民族的各种记述都没有隐没最原始的星宿崇拜,只不过是在此基础做出了适应民族发展的改变而已。随着人类对自身认识的不断加深,因自然所决定的生存模式的蒙昧时代趋于瓦解,而野蛮时代也逐渐向文明时代发展,从而引发图腾自然属性的丧失,成为结合了祖先崇拜的人类文化,而这也为现代学者从“他的亲族”(血缘关系)入手研究图腾的提供了便利。可是,并非所有的民族都将图腾作为民族始祖的形象加以膜拜,甚至不能仅从膜拜中看出族民是在祭奠祖先,还是对族群标帜在凝聚族民中所起作用的感怀。而东北太平洋沿岸的部分印第安图腾柱足以证明图腾并非仅是血缘关系的纽带,而是民众情感得以表达的象征,或地域、方向的指示性标牌。从表面看,畲民口述、谱牒记载和祖图刻画似乎展示了畲族图腾的“血缘性”,但这并不能说明畲族就是一个视图腾物为祖先的民族,更何况在大多数时间里,不论是谱牒还是祖图都被秘密珍藏,因此对图腾形象的认识也并非所有族人都能得到亲身体会。虽然有人认为“传师学师”乃畲族成年礼或祭祖仪式,但从整个活动进程看,祖图的悬挂并非是在彰显图腾信仰,而仅是对族源归属与祖先崇拜的辅助性展示。所以,畲族民众对民族图腾形象的认识大部分源自于汉民的歧视性说辞(尤其是隋唐以来),而正是由于这些言语的存在,进一步促使作为外来者的畲族长期处于较低的社会地位中。为了消除这种蔑视性话语带来的不利影响,畲族民众对民族起源神话作出了独具民族特色的重塑,即将盘瓠形象定位在龙与麒的结合体中,并称之为龙麒。学者们在追溯畲族来源时有一种看法,即认为畲族源出于东夷(徐夷)部落,而他们的图腾信仰也保有崇鸟的特点,这在畲族妇女的服饰上表现得尤为充分。所以,畲族民众有意识地摒弃了原始而无形的自然天体以及落人口舌的动物形象,并逐渐走向趋同于汉族的“龙”“凤”崇拜。信仰同其他文化形式一样,也是在时代的适应中得以发展。星宿崇拜是畲族最原始的图腾信仰,星宿则是盘瓠形象的原始构型,而后世得以发展的各种盘瓠形象无不源出于星宿原型。畲族原始文化得以复原的基础正是在于认清民族图腾的原型,只有这样才能打开畲汉隔膜千百年的心结,为畲族文化持续而健康的发展提供坚实的力量源泉,同时也为畲族文化(尤指原始文化与宗教信仰)的研究带来新的气象。

边秀梅[7](2012)在《赣闽粤边区畲族民歌的文化内涵与教育功能》文中认为本文介绍了畲族民歌的形成基础、文化内涵及其教育功能。并且对畲族民歌进行了深度的分析,这样有利于学生认识本土音乐文化传统,而且有利于进一步培养学生关心民族文化生存发展的情感.引导学生热爱祖国,理解音乐文化,形成人文素养。

李心妍[8](2012)在《赣东地区畲族民俗信息传播方式解读 ——江西乐安金竹畲乡个案研究》文中指出畲族是我国东南部一个古老的少数民族,自称“山哈”或“山达”,意为“山里的客人”,主要分布在闽浙赣等地的广大山区。金竹是江西省乐安县下辖的一个畲族乡,地处赣东地区。在历史发展长河中,金竹畲族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民俗信息传播方式。本文即以金竹畲乡为个案,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通过田野调查并结合相关研究方法,对该地的民俗信息传播方式进行了系统分析和梳理。研究赣东地区的畲族民俗信息传播方式既有学术意义又不乏现实意义。文章围绕金竹畲乡的民俗信息传播环境进行实地调研,主要对该地区的自然地理环境、交通状况、经济收入、人口、民族分布、教育等进行分析和阐述,并对“民俗信息”概念进行了界定。笔者主要是从非语言符号传播、语言符号传播、人际传播三方面叙述当地民俗信息的主要传播方式,并以具有典型代表性的例子来解释说明各传播形态的特征。最后,文章对赣东地区民俗信息传播的主要特质进行了简要总结与归纳,并为提升民俗信息的大众传播效果提出一些想法和建议,以期将理论研究上升到实践指导层面。民俗信息是人类历史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有着显着的研究价值。如何将民俗信息的传统传播方式和谐地融入到大众传播实践,是值得我们深思的一个问题。

董波[9](2008)在《从东家人到畲族 ——贵州麻江县六堡村畲族的人类学考察》文中指出东家人向畲族的转变是在1996年完成的。明清时期,东家人曾经被视作“东苗”、“冬苗”或“鸭子苗”。从新中国成立到1996年之前,居住在黔东南地区的东家人作为贵州省的一个待识别民族,一直是国家民族大家庭中的“黑户”。1996年6月,经贵州省人民政府批准,东家人的民族身份被确定为畲族。其中,都匀市有2979人,福泉县4583人,凯里市1596人,麻江县32366人,共计41524人。麻江县的人口最多,占认定总人数的78.1%。六堡村是麻江县杏山镇的一个东家人聚居村落,因为其东家人口居住集中、传统文化保留最为完整,而成为笔者此行人类学考察的重点。通过对以六堡村为中心的东家人的历史来源、迁徙、婚丧嫁娶、生命礼仪、民间信仰、建筑、服饰等方面的考察,文章认为,就社会历史文化而言,东家人既不同于周边的其他少数民族如苗族、瑶族、仫佬族等,也不同于闽、粤、赣、浙、皖等省的畲族,而是有其自身的特点。它与贵州省内目前还作为待识别民族存在的(亻革)家人,在社会文化方面具有较多的相似性。东家人从一个地方族群向畲族的转变,是在国家、地方政府和地方群体本身这三者的共同推动下完成的,其中既涉及原生性的民族情感,也有工具主义的利益考量的因素。随着其民族身份转变为畲族,东家人产生了双重的认同:原有的族群认同(东家人认同)和新的民族认同(畲族认同)。可以预言,经过若干代人的累积与建构,更广泛的畲族民族认同将取代以往较为狭窄的东家人族群认同,成为其占主导的民族情感。东家人的民族身份向畲族的转变意味着,在我国畲族的民族大家庭中,又增加了黔东南畲族这一特殊的成员。黔东南畲族有其独特的社会文化特征,值得学者们做进一步的研究。对热心畲族研究的学者来说,曾经被称为“东家人”的黔东南畲族无疑将成为他们新的研究热点。

刘美崧[10](2001)在《论南海王国古越人与闽粤赣边区客家先民的历史关系——兼论畲族与客家关系》文中研究说明本文论证了西汉前期的南海王国是古越人一支建立的 ,南海王的封邑及其疆域位于闽、粤、赣交界地区 ,宋元时期这一毗邻地带成为客家人的大本营。文章指出客家人的来源除以中原陆续南迁的汉族为主体外 ,也融合了当地土着古越人 ,这从考古学、语言学、民族学、民俗学等方面都可得到印证。畲族先民迁入闽、粤、赣的时间较晚 ,与汉族 (含客家人 )是两个民族 ,各有独特文化 ;元明清时期 ,畲族与客家人也曾相互影响。

二、从《盘瓠王歌》探讨畲族来源和迁徙(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从《盘瓠王歌》探讨畲族来源和迁徙(论文提纲范文)

(2)“云赏·山哈”,情动畲乡——线上“三月三”畲族风情节人类学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一、畲族“三月三”风情节概览
二、云直播“三月三”节目特点
    (一)节目内容丰富
    (二)呈现方式多样
    (三)观众互动频繁
三、云直播与现场活动之比较
    (一)节约观演成本,扩充观赏群体
    (二)受限直播平台,缺乏多维互动
    (三)削减线下活动,探索新型变革
四、“云赏·山哈”活动的文化意义
    (一)转化文化资源,扩大经济优势
    (二)承继畲族传统,共品文化魅力
    (三)重组文化结构,唤醒族群认同
五、小结

(3)畲族服饰文化变迁及传承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选题与意义
    1.2 研究对象及概念界定
    1.3 研究现状
        1.3.1 国内研究现状
        1.3.2 国外研究现状
    1.4 研究理论与方法
        1.4.1 研究理论
        1.4.2 主要研究方法
    1.5 主要研究内容
第二章 畲族服饰类型及特征
    2.1 畲族服饰形制类型
        2.1.1 景宁式
        2.1.2 丽水式
        2.1.3 平阳式
        2.1.4 泰顺式
        2.1.5 福鼎式
        2.1.6 霞浦式
        2.1.7 福安式
        2.1.8 罗源式
        2.1.9 延平式
        2.1.10 顺昌式
        2.1.11 光泽式
        2.1.12 漳平式
        2.1.13 樟坪式
        2.1.14 六堡式
    2.2 畲族服饰艺术特征
        2.2.1 色彩——青蓝为基多彩点缀
        2.2.2 材质——麻棉为主丝草俱辅
        2.2.3 图案——花草为多边缘适合
        2.2.4 造型——凤冠为识地方变异
        2.2.5 配饰——银饰为盛巧织惠裁
    2.3 小结
第三章 畲族服饰的传统染色技艺
    3.1 畲族服饰传统染色的植物原料
        3.1.1 畲族服饰传统染色的植物
        3.1.2 畲族服饰染色色素
    3.2 畲族蓝染
        3.2.1 畲族蓝染机理
        3.2.2 靛蓝的传统染色方法
    3.3 畲族服饰中染料的分析——以靛蓝为例
        3.3.1 实验部分
        3.3.2 结果与讨论
    3.4 小结
第四章 畲族服饰文化变迁
    4.1 古代畲族服饰文化变迁历程
        4.1.1 原始时期
        4.1.2 多源融合时期
        4.1.3 流徙从简时期
        4.1.4 涵化成型时期
    4.2 文化变迁视野下的古代畲族服饰变迁动因
        4.2.1 古代畲族服饰的演变因素
        4.2.2 古代畲族服饰的传承因素
    4.3 近代畲族服饰形制
        4.3.1 近代丽水地区畲族服饰形制
        4.3.2 近代福州地区畲族服饰形制
        4.3.3 近代江西地区畲族服饰形制
        4.3.4 近代广东地区畲族服饰形制
    4.4 近代畲族服饰文化
        4.4.1 分域成型城山为界
        4.4.2 技术依赖弱势趋从
        4.4.3 宗教等级家族伦理
        4.4.4 一脉相承蛰伏汉化
    4.5 现代畲族服饰文化变迁
        4.5.1 激变
        4.5.2 简化
        4.5.3 稳进
        4.5.4 采借
        4.5.5 嫁接
        4.5.6 消隐
    4.6 小结
第五章 畲族服饰文化传承现状调查与分析
    5.1 国内外反馈差异的调查分析
        5.1.1 调查样本背景及特征
        5.1.2 调查问卷统计结果分析
        5.1.3 调查结论
    5.2 民族学校传承现状的调查分析
        5.2.1 调查样本特征及背景
        5.2.2 调查问卷统计结果分析
        5.2.3 调查结论
    5.3 城乡差异的调查分析
        5.3.1 调查样本背景及特征
        5.3.2 调查问卷统计结果分析
        5.3.3 调查结论
    5.4 年龄性别差异的调查分析
        5.4.1 调查样本背景及特征
        5.4.2 调查问卷统计结果分析
        5.4.3 调查结论
    5.5 小结
第六章 畲族服饰文化生态系统及其可持续传承
    6.1 畲族服饰文化生态系统
        6.1.1 基于扎根理论的畲族服饰文化生态系统建构
        6.1.2 畲族服饰文化生态系统的内核——观照世界的思维范式
    6.2 现代主义思潮影响下畲族服饰文化变迁的动因
        6.2.1 机械主义的自然观——现代性的源头
        6.2.2 单面性的男性精神——现代性的强权意识
        6.2.3 经济主义思想——现代性的片面人生观
    6.3 生态后现代主义视阈下民族服饰文化传承
        6.3.1 有机整体和内在和谐的观念
        6.3.2 尊重和关心生命共同体的文化
        6.3.3 知识信息社会与传统文化传承的双赢
    6.4 小结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7.1 主要结论
    7.2 主要创新点
    7.3 研究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1 作者在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专着
附录2 畲族头饰梳妆过程
附录3 畲族服饰文化现状及发展动态调查问卷
附录4 畲族服饰文化原始语句初始编码

(4)浙西南畲族装饰图案的视觉符号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目录
1 绪论
    1.1 论题的缘起与研究意义
    1.2 主要概念的界定
    1.3 研究现状综述
    1.4 研究内容及创新点
    1.5 研究思路及研究方法
        (1)文献资料搜集研究
        (2)田野考察法
        (3)定性研究法
2 畲族装饰图案视觉符号形成的文化渊源及特征
    2.1 畲族装饰图案视觉符号形成的文化渊源
        2.1.1 始祖渊源及图腾崇拜对畲族装饰图案视觉图案形成的影响
        2.1.2 动植物的崇拜对畲族装饰图案视觉符号形成的影响
        2.1.3 民族文化交流对畲族装饰图案视觉符号形成的影响
    2.2 畲族装饰图案视觉符号的特征
        2.2.1 畲族装饰图案视觉符号之艺术特征
        2.2.2 畲族装饰图案视觉符号之情感性特征
        2.2.3 畲族装饰图案视觉符号之历时性特征
3 畲族装饰图案视觉符号的语汇及语义解析
    3.1 畲族装饰图案视觉符号的语汇研究
        3.1.1 畲族装饰图案视觉符号造型语汇分类
        3.1.2 畲族装饰图案视觉符号色彩语汇分析
    3.2 畲族装饰图案视觉符号的语义分析
        3.2.1 表达民族崇拜的语义
        3.2.2 对生活赞美、憧憬的语义
        3.2.3 期盼吉祥如意以及趋利避害的语义
        3.2.4 歌颂美好爱情、幸福和谐的语义
4 畲族装饰图案视觉符号的语构探析
    4.1 视觉符号语构方式的类型
        (1)构形性
        (2)指示性
        (3)抽象性
        (4)表意性
        (5) 约定性
    4.2 视觉符号的语构法则
        (1) 变化与统一法则
        (2)拟形法则
        (3)均衡对称法则
        (4)随意性构成法则
5. 畲族装饰图案视觉符号在现代设计中的应用
    5.1 在服装设计中的应用
    5.2 在建筑装饰中的应用
    5.3 在平面设计中的应用
6 结论
参考文献
    1. 期刊
    2. 专着
    3. 学位论文
附录:图片来源明细
个人简介
致谢

(5)畲族祖先信仰与村落秩序建构 ——基于广东东源漳溪乡篮大将军出巡仪式的田野调查(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目录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选题缘由及研究意义
    第二节 关于畲族文化研究的文献综述
    第三节 主要研究方法
第二章 祖先信仰的社会背景
    第一节 村落概况
    第二节 村落的权力结构
    第三节 村落的生活形态
第三章 祖先信仰及其象征
    第一节 家族传说与宗族信仰现状
    第二节 祖先信仰的象征
第四章 祖先信仰的集中展演——“篮大将军”出巡仪式
    第一节 祭祖与宗族文化
    第二节 祭祖仪式的筹备
    第三节 祭祖仪式——“篮大将军”出巡
第五章 祖先信仰与村落建构
    第一节 祖先信仰的文化意义
    第二节 村落中的家族精英
    第三节 祖先信仰与村落秩序建构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6)畲族图腾星宿考 ——关于盘瓠形象传统认识的原型批评(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一、绪论
    1、本课题的创新前景与科学意义
    2、本课题研究思路与方法
    3、畲族图腾研究综述
    4、本文各章节的主要内容
二、引言
三、图腾与星宿:盘瓠原型的解读基础
    1、图腾:氏族的血缘认同与文化标帜
        1.1 图腾的思维基础与基本概念
        1.2 图腾的起源理论与类型划分
    2、星宿:天文历法与天体崇拜的来源
        2.1 自然天体与二十八宿
        2.2 地理空间的划分与天文历法的制定
        2.2.1 地理空间的划分
        2.2.2 天文历法的制定
        2.3 民众心理的反映——天体崇拜
    3、原型:初始的形体构型,变异形象的发展前提
        3.1 “原型”在心理学与文学中的概念阐释及“图腾原型”的探索
        3.2 神话母题研究与盘瓠神话的原型构拟
四、盘瓠图腾的星宿原型:传统认知上的新思考
    1、神兽图腾:汉族对盘瓠原型的传统认知
    2、水獭形象:盘瓠原型的另类解读
    3、星宿图像化的氏族标帜:盘瓠原型的新思考
        3.1 盘瓠:星宿原型的民族记述
        3.1.1 民间口述的历史记忆
        3.1.2 家族谱牒的文字记载
        3.1.3 祖图长连的图像刻画
        3.2 盘瓠原型的星宿考述
        3.2.1 二十八宿与天文历法:天象观测在盘瓠氏族中的应用
        3.2.2 天体运动与氏族生活:图腾选择的自然因素
        3.2.3 姓氏起源与感生神话:两个畲族姓氏——娄与盘
        3.2.4 族群斗争与农耕习俗:族星崇拜的心理积淀
        3.3 星宿图腾的社会作用:多氏族融合的文化象征
        3.3.1 氏族融合与婚姻制度的统筹标志
        3.3.2 民族凝聚力得以彰显的根本动力
        3.3.3 人生的价值取向:“忠”“勇”精神与民族性格的传承
五、民族文化的交流与遗存:盘瓠原型的两种重塑
    1、龙麒:民族文化的异(汉)族趋同
        1.1 盘瓠形象的“龙麒”塑造
        1.2 “龙麒”形象的生成动因
    2、凤鸟:畲族女性集团特殊的品德标帜
        2.1 凤鸟图腾的畲族存续
        2.2 凤鸟图腾的女性象征
六、星宿原型的湮没:汉族对盘瓠形象的曲解
    1、盘瓠神话的历史记载与民间口述
        1.1 盘瓠神话的文献遗传
        1.2 盘瓠神话的多民族口述
    2、畲民并非“敬犬如祖”
    3、汉族传统话语对盘瓠“犬”形像认识的虚妄
        3.1 古代文人的手抄传统
        3.2 盘瓠“犬”形象的正反两认识
        3.3 现代学者研究视野的局限
    4、图腾“星宿说”为盘瓠原型正名
七、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 A 《史记》、《汉书》、《三统历》与印度、水族、普米族、苗族和现代不同体系的二十八宿宿名对应表
    附录 B 五方、四象、二十八星宿、动物神(神兽)与五行、五色对应表
    附录 C 《太上黄录斋仪》、《灵宝领教济度金书》、《度星经》与《洞渊集》有关二十八宿的记载
    附录 D 《移星科文》
    附录 E 《中华畲族宫》序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8)赣东地区畲族民俗信息传播方式解读 ——江西乐安金竹畲乡个案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目录
引言
1 绪论
    1.1 研究对象与选题意义
        1.1.1 研究对象
        1.1.2 选题意义
    1.2 相关研究综述
        1.2.1 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
        1.2.2 国内外研究的不足之处
    1.3 本文的研究思路、框架及创新之处
        1.3.1 研究的基本思路
        1.3.2 论文的基本框架
        1.3.3 论文的创新之处
2 赣东金竹畲乡民俗信息传播概况
    2.1 金竹畲乡的信息传播环境
        2.1.1 自然地理环境
        2.1.2 人文社会环境
    2.2 金竹畲乡民俗信息传播方式的形态描述
        2.2.1 何谓“民俗信息”
        2.2.2 民俗信息传播的基本形态
3 金竹畲乡民俗信息的非语言符号传播方式
    3.1 畲族传统服饰
        3.1.1 金竹当地畲族服饰的主要特色
        3.1.2 畲族服饰的符号内涵
    3.2 畲族祭祀舞蹈《铃刀舞》
        3.2.1 《铃刀舞》与盘瓠祭祀
        3.2.2 《铃刀舞》的表演形式
        3.2.3 《铃刀舞》的符号内涵
    3.3 “祭狗”仪式与“游神”仪式
        3.3.1 忌吃狗肉与“祭狗”仪式
        3.3.2 “太子”信仰与“游神”仪式
        3.3.3 “祭狗”与“游神”仪式的符号内涵
    3.4 畲族民俗信息非语言符号传播方式解读
4 金竹畲乡民俗信息的语言符号传播方式
    4.1 民间神话传说
        4.1.1 “盘瓠杖”传说
        4.1.2 “流舍”村名由来传说
        4.1.3 “白石岗”传说
        4.1.4 “乌龙仓增谷”传说
        4.1.5 “钓鱼垅”传说
        4.1.6 民间神话传说的传播内涵及意义
    4.2 长篇叙事诗《高皇歌》
        4.2.1 《高皇歌》的基本内容
        4.2.2 《高皇歌》的传播内涵及意义
    4.3 畲乡山歌酒令
        4.3.1 传统畲族山歌
        4.3.2 酒令畲歌
        4.3.3 山歌酒令的传播内涵及意义
    4.4 畲族民俗信息语言符号传播方式解读
5 金竹畲乡民俗信息的人际传播方式
    5.1 六月初六“晒谱”
        5.1.1 “晒谱”仪式的主要内容
        5.1.2 “晒谱”节中的人际传播互动
    5.2 金竹“冬至街”庙会
        5.2.1 “冬至街”庙会的主要内容
        5.2.2 “冬至街”庙会中的人际传播互动
    5.3 金竹的婚嫁丧葬仪式
        5.3.1 畲族婚嫁仪式
        5.3.2 畲族丧葬仪式
        5.3.3 婚嫁丧葬仪式中的人际传播互动
    5.4 畲族民俗信息人际传播方式解读
6 结论
    6.1 赣东地区畲族民俗信息传播方式特质总结
    6.2 对提升当地大众传播效果具有借鉴意义
    6.3 本文的不足
参考文献
致谢
在读期间公开发表论文(着)及科研情况

(9)从东家人到畲族 ——贵州麻江县六堡村畲族的人类学考察(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研究的缘起
    第二节 学术史回顾
    第三节 论文框架
第二章 东家人及其历史沿革
    第一节 东家与苗族、(亻革)家
    第二节 东家人的来源与迁徙
第三章 六堡村概况
    第一节 六堡村生态环境与经济
    第二节 六堡村村名由来与历史沿革
    第三节 六堡村社会人文环境
第四章 东家人的社会文化
    第一节 婚姻风俗
    第二节 丧葬习俗
    第三节 生命礼仪
    第四节 民间信仰
    第五节 建筑仪式和服饰
第五章 从东家人转变为畲族
    第一节 申请确认为畲族的过程
    第二节 申请确认为畲族的社会背景
第六章 结论与思考
参考文献
附录
后记

四、从《盘瓠王歌》探讨畲族来源和迁徙(论文参考文献)

  • [1]景宁畲族服饰文化旅游资源开发研究[D]. 叶何洁. 西北师范大学, 2021
  • [2]“云赏·山哈”,情动畲乡——线上“三月三”畲族风情节人类学观察[J]. 吴潘婧,郭克俭. 美育学刊, 2020(06)
  • [3]畲族服饰文化变迁及传承研究[D]. 闫晶. 江南大学, 2019(01)
  • [4]浙西南畲族装饰图案的视觉符号研究[D]. 裴家莉. 浙江农林大学, 2014(04)
  • [5]畲族祖先信仰与村落秩序建构 ——基于广东东源漳溪乡篮大将军出巡仪式的田野调查[D]. 王敏. 广东技术师范学院, 2014(09)
  • [6]畲族图腾星宿考 ——关于盘瓠形象传统认识的原型批评[D]. 孟令法. 温州大学, 2013(02)
  • [7]赣闽粤边区畲族民歌的文化内涵与教育功能[J]. 边秀梅. 学术交流, 2012(S1)
  • [8]赣东地区畲族民俗信息传播方式解读 ——江西乐安金竹畲乡个案研究[D]. 李心妍. 江西师范大学, 2012(03)
  • [9]从东家人到畲族 ——贵州麻江县六堡村畲族的人类学考察[D]. 董波. 厦门大学, 2008(08)
  • [10]论南海王国古越人与闽粤赣边区客家先民的历史关系——兼论畲族与客家关系[J]. 刘美崧. 中南民族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01(02)

标签:;  ;  ;  ;  ;  

从《盘湖王宋》谈畲族的起源与迁徙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