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优质课活动的反思(论文文献综述)
马静[1](2021)在《“互联网+”背景下中职思政课教学模式的优化研究 ——以青海中职学校为例》文中研究指明
伍娉娉,刘一柱[2](2021)在《基于研训用一体化的“三磨二展”课例研训模式探索》文中提出教研是中小学教育教学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小学教育质量保障体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机制。教研组织管理模式的创新直接影响学科教学质量和教师队伍建设。笔者在实践中开发了基于研训用一体化的"三磨二展"课例研训模式。本文阐述了该模式的实践背景、内涵特征与应用操作等,为提升区域教学质量提供借鉴。
朱晨菲[3](2021)在《磨的是课,成的是人 ——数学评优课磨课活动的研究》文中认为磨课是为了课堂教学改进而进行的教师集体研究,是我国特色的教师专业发展活动。为了优秀课评比(俗称“赛课”)中参赛教师评优课的形成而展开的磨课是其中一种,它通常会在优秀课评比前系列化地进行多次。“磨的是课,成的是人”是许多一线教师经历系列评优课磨课后的共同感受。本研究以实践现象学为方法论,从过程性视角关注了该活动中“课”的改进和“人”的发展,研究问题有两个:1.在数学评优课磨课活动中,数学课怎样被改进?2.通过数学评优课磨课活动,参与教师有哪些专业发展?遵从方法论的引导,在充分论证了自身的研究条件、意向性和胜任力后,以研究者本人为工具实施了研究:首先,多来源地积累和感悟了他人(含文献)视域中的该活动。然后,兼有“局内人”和“局外人”角色,体验和洞见了两个系列的真实活动,整理并分析了采用多种研究方法获得的大量第一手资料。进而,经由反思,完成了与他人的“视域融合”,再“本质直观”出该活动中“课”如何改进、“人”有何发展的主题及其结构,并将各类资料灵活地按需融入不同主题。接着,对每个主题,采用现象学写作的方式,逐一阐释了研究结果,并对所有具体结果进行了整体梳理。对第一个研究问题:优秀课评比的规则使得参赛教师提前准备关于参赛课题的教学具备可能,而面向未知学情实施优质教学则是参赛教师执教现场评优课时的主要挑战。教师集体为了支持参赛教师有效应对挑战而展开系列化评优课磨课活动。“以发现问题为目的观察试教”是每次磨课的开端,分为“依据学生表现发现关键事件”和“在分析关键事件中提出问题”。“理解数学知识的境脉与本质”总被审慎地对待,包括“探究教材的编写逻辑与意图”、“从其他版本教材里获得启发”、“在数学知识体系中寻根究底”。“基于经验推理把握未知学情”是讨论的基础,先需“挖掘不同学情的特点与需求”,再“结合潜在难点制定教学目标”。“编排创意的课堂结构与任务”尤为重要,包括“建立简洁且深刻的课堂结构”、“设计合理创新的活动与问题”、“把握课堂容量与时间的平衡”。“设计灵活的启发时机与策略”时时发生,在“推测学生的思维方式与进程”基础上,会“预设弹性化的适时启发策略”和“规划即时性教学决策的方向”。“‘因师施磨’迭代推进问题解决”是系列磨课的发展趋势,体现为“注重教师的特质和自我建构”、“试教不同学情调适教学实施”。在系列磨课中,教师们通过一以贯之的各显所长、合作交流、协商共建、观点融合,逐渐生成多角度渐进性理解和多样化演进性建议,支持参赛教师评优课教学设计的不断完善和面向未知学情优质教学的逐步实现。对第二个研究问题:无论是短期或常年参与,经历了该活动后,参赛教师、教研员、专家教师、研究者都会产生各自的专业发展。参赛教师的发展表现在:即时判断能力达至“看得到”、即时决策能力达至“接得住”、教研理解能力达至“听得懂”、教研表达能力达至“说得出”、教研反思能力达至“想得清”、教学再设计能力达至“改得了”、研究性思维的整体优化上。教研员的发展表现在:理解教师能力的精深、教学设计能力的精进、磨课组织能力的精湛、研究性思维的持续完善上。专家教师的发展表现在:教学创新能力的改良、指导教师方法的改进、教研合作意识的改善、研究性思维的不断突破上。研究者的发展表现在作为“局内人”时数学教学观念的变革、有效备课方法的积累、卓越教学意愿的激发、教研合作意识的改良,作为“局外人”时研究方法及其实施、研究结果及其呈现、理解教育实践研究、理解教师专业发展四方面的发展,以及研究性思维的融合发展上。整体地看,以上方面的发展表现和程度都具有相对性,它们的产生均与各类教师更加善于理解他人、善于理解自己以及研究性思维的成长有关,对各类教师长期的专业发展都会形成积极影响。最后,研究者基于四个理由,提出:在现阶段,对评优课磨课活动的研究是一项“尚在起点的探索”。
吕俊思[4](2020)在《高中地理优质课堂中教学资源的利用研究》文中认为实现优质教育是我国教育发展历来的追求之一,而打造优质课堂是达成优质教育的重要途径,在地理优质课堂教学中,教学资源担负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教学资源是否有效利用直接影响着地理优质课堂的教学效果。对地理优质课堂中教学资源的利用情况进行研究,从而学习与改善地理教学资源的利用方法,优化地理课堂教学,也促进着地理教师的专业发展。研究主要采用课堂观察的方法对地理优质课堂教学样本进行内容分析,基于自然地理、人文地理和区域地理三个不同的教学内容,从教学资源筛选-整合-呈现的利用逻辑出发,分别对不同的地理教学内容进行教学资源利用的定量与定性分析,从而总结出地理优质课堂中教学资源利用的现状,并针对其中地理优质课堂中教学资源利用方面出现的问题进行归纳与原因分析,提出优化教学资源利用的对策。通过数据分析与总结可以得出以下结论:第一,自然、人文和区域地理教学中在资源的数量类型、资源的整合、资源的呈现和资源利用效果等方面都存在着一些共性,但由于不同教学内容的性质差异,其在教学资源的利用的各个环节上也都存在着许多的差异性。第二,不同教学内容的地理优质课堂虽然总体都比较优质,但在教学资源利用上都存在着一些共同的问题:(1)地理教学资源数量较多,存在堆砌感;(2)对学生和乡土生活资源利用不足,存在距离感;(3)地理教学资源机械整合,存在割裂感;(4)地理教学资源呈现方式传统,存在局限感。第三,针对地理优质课堂中普遍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一些具体的优化策略,比如说:(1)深入挖掘地理教学资源的多重价值和功能;(2)重视并发挥人力教学资源的独特作用;(3)教师团队协作开发乡土资源和生活资源;(4)利用多重地理教学资源打造教学合力;(5)提升教学资源意识与开发利用技能,等等。本研究从教学资源利用的角度研究地理优质课堂,创新了地理优质课堂的研究视角。而且研究从地理教学资源利用的具体逻辑过程出发,基于不同教学内容构建了全新的观察分析框架,这创新了教学资源利用研究的具体研究内容,为教学资源研究提供了新的思路与视角。
李美莹[5](2020)在《高中生物优质课课堂导入特征及启示 ——以30节优质录像课为例》文中研究表明课堂导入是课堂教学的起始环节,之于一堂课来说是重要的前奏。高中生物课程与现实生活关系密切,课堂导入是学生现实生活经验与其学科知识体系之间的一座密切桥梁,对学生整体知识的构架起到了良好的衔接作用。一个好的课堂导入,除了能够创设一种丰富的学习情境,引起学生注意,激发学生的兴趣之外,还可以帮助学生聚焦新的学习主题,激发学生知识与现实的转化能力,促进学生的思考,为超越单纯的知识识记,形成高阶思维和学习方式,奠定了良好的基础。本研究首先通过课堂观察,呈现了高中生物课堂导入的基本现状,分析了目前高中生物课堂导入存在的主要问题,分别是:课堂导入方法针对性较差、课堂导入手段简单、课堂导入内容单一、课堂导入主体固化、课堂导入时间掌握不当、课堂导入功能不够全面六个方面。然后通过半结构访谈发现造成这些问题的主要原因在于:教师的教学能力亟待提升、教师的教学观略显守旧、教师的生物专业知识储备不全面、教师对生物学科核心素养理解落实不深刻。最后,研究者从导入方法、导入手段、导入内容、导入时间、导入主体、导入功能六个维度对高中生物优质录像课的课堂导入环节进行研究,从中提取出优质课导入的主要特征,分别是:第一,课堂导入方法的导向性明显,与生产生活联系紧密;第二,课堂导入呈现出传统手段与多媒体手段相结合的特征;第三,课堂导入内容呈现出聚焦学习主题,逻辑性强的特征;第四,课堂导入时间分配合理;第五,课堂导入主体呈现出师生双主体的趋势特征;第六,课堂导入功能呈现出多功能的特征。本研究根据对高中生物优质课课堂导入六个维度的分析,结合实际高中生物课堂导入出现的问题以及成因,提出了提升高中生物课堂导入有效性的策略:第一,提高创新意识,注重导入方法多样性;第二,实现多种手段有机结合;第三,紧扣教学内容,提高导入内容的贴合度;第四,合理分配导入时间,增加课堂导入时效性;第五,在导入过程中体现师生双主体地位。基于教师本身提出了建议分别是:第一,提升课堂导入之于课堂教学的重要性;第二,提升教师专业化水平;第三,树立正确的教师教学观;第四,促进教师教学方式的同步改革,落实学科核心素养。
王耀[6](2020)在《高中地理优质课师生言语互动研究 ——以2019年地理教育年会展示课的分析为例》文中研究表明在地理课堂中,言语互动是师生交往的重要途径,对于促进学生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研究者通过文献梳理,在现有高中地理优质课师生言语互动研究的基础上,对弗兰德斯互动分析系统进行地理学科的适应性改进,借助课堂观察法从表层的角度分析高中地理优质课师生言语互动,借助第三层次分析法从深层的角度对高中地理优质课师生言语互动的问答互动进行聚焦分析。在总结高中地理优质课师生言语互动的特点、不足的基础上,提出优化策略。本研究主要包括以下几个阶段:第一阶段:通过梳理国内外相关文献,结合本研究的重点,对高中地理优质课师生言语互动进行概念界定,并明确理论基础。结合地理学科特色,在现有研究的基础上,对弗兰德斯互动分析系统进行适应性改进,并经过专家咨询和相关分析,最终确定本研究所使用的改进型FIAS编码系统。第二阶段:基于改进后的地理课堂FIAS,运用课堂观察法对采集到地理优质课样本进行观察、编码、分析。结果表明:在地理优质课堂中,师生言语行为差异较大,教师言语比重高,沉寂混乱比重极低,学生言语比重差异较大,主动表述多,但仍存在被动回答的情况,地图、实验和技术占比较高;情感气氛比较和谐,消极互动较少;教师主要向学生施加积极强化,消极强化较少,但对课堂的直接控制明显;师生问答以封闭性问答为主,开放性问答有待提高等。第三阶段:运用第三层次分析法,聚焦地理优质课师生言语互动中的问答互动,重点分析教师提出的问题、学生认知的变化以及此过程中沉寂混乱的情况。分析可以看出:地理教师提出的问题以地理理性知识为主,但涉及地理成因相对较少;学生的地理认知发生变化,仍比较浅显、破碎,变化不大,未建立完善的地理知识体系;沉寂混乱产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第四阶段:基于上述研究结果可以看出地理优质课存在许多优点,但也不可避免地仍存在一些瑕疵。针对存在的问题,笔者提出以下优化建议:更新教育理念,调动学生参与积极性;丰富互动主体,关注学生个体差异;转化问题类型,注重地理成因知识;完善教学细节,减少课堂沉寂和混乱;重视地图实验,引导学生主动提问。论文的主要结论有:(1)高中地理优质课师生言语互动总体较为理想,在课堂言语结构、师生情感气氛等方面有许多值得学习和借鉴的地方;(2)针对仍存在的一些不足,提出高中地理优质课师生言语互动的优化策略。论文的创新之处主要在于选题视角新颖。在地理教学领域,师生言语互动的研究一直是研究热点,但以往研究一般从数据角度进行表层分析,从多个角度来刻画地理优质课的师生言语互动的研究较少。笔者选择2019年地理教育年会展示课作为样本,从表层和深层两个角度分析地理优质课的师生言语互动,为地理教师提升课堂言语互动质量提供借鉴,研究视角更加新颖,也更加深入。论文的不足之处主要是优化策略的可行性问题、课堂观察及分析结果客观性问题以及改进系统的合理性问题。本研究的样本主要来自2019年代理教育年会展示课,但由于课堂观察、编码、统计均是人工完成,可能会存在疏漏之处;笔者所提出的策略未经过实际课堂的检验,其有效性或科学性难以保证;五大类言语的划分是否完全符合中学地理教学的现状?编码及操作性定义是否进一步完善?这些都是需要再反思之处。
卢薇[7](2019)在《初中英语阅读任务型教学的行动研究 ——以石河子X中学为例》文中指出阅读是英语教学中一个重要的环节,是学生获取信息和学习文化知识的重要手段,也是提升学生英语听、说、读、写能力的重要途径。《英语课程标准》提出,提高中学生的英语阅读能力是中学英语教学的重要目标之一。阅读的核心地位在英语课程设置、教材及测试中早已确立,提高学生的英语阅读水平是初中英语教学中的关键问题之一。2018年9月至2019年1月,研究者在石河子X中学进行实习,在实习班级听课的过程中,研究者发现授课教师以自己讲解和翻译文章为主,学生阅读理解能力薄弱,阅读成绩令人堪忧;学生对阅读的兴趣不高,课堂气氛沉默。初三年级即将面临中考,为了尽快解决上述问题,研究者通过与授课教师商讨,决定将任务型教学应用于初三(1)班阅读课中。本研究遵循行动研究的基本步骤进行研究,即“发现问题与提出假设--调查与确认问题--制定行动方案--实施行动计划--在实施中根据收集的反馈及时调整计划--根据阅读测试、调查问卷、学生访谈和教师反思日志进行数据分析--反思并进行总结”。研究者进行了历时近四个月的两轮行动研究,通过任务型教学应用于初三(1)班46名学生中,旨在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激发学生对阅读的兴趣和信心。研究者与授课教师合作,运用测试法、问卷调查法、访谈法、日志法和行动研究的方法着重对初中英语阅读教学进行研究,通过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方式对数据结果进行分析。通过一个学期的行动研究,得出以下结论:1.通过使用任务型教学,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提高,对主旨大意、事实细节、词义猜测、推理判断四类题型有不同程度的提高,对主旨大意题的提高最为明显,其次依次是词义猜测题、事实细节题和推理判断题。2.在英语阅读课中,任务型教学的使用极大程度的提高了学生对阅读的兴趣和积极性,树立了自信心。本研究对初中英语阅读教学有以下三点启示:第一,关注不同层次的学生;第二,精心设计教学任务;第三,教师应转变教学观念。最后研究者结合任务型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针对性意见,以期为任务型教学更好地应用于初中英语阅读教学提供参考性建议。
田洪英[8](2019)在《初中数学教师听课有效性不高的原因分析及对策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信息技术和经济全球化的发展,社会对义务教育的要求日益提高。数学作为三大主课之一,对培养学生的理性思维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因为初中是连接小学和高中的过渡阶段,所以社会和学校对初中数学教师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初中数学教师只有提高教学水平,促进自己的专业化成长才可以适应社会的发展和要求。听课活动对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但是当前初中数学教师的听课活动还存在一些问题,致使听课活动没有起到预想的效果。本研究的思路是通过文献法、访谈法和调查法了解初中数学教师听课的现状,并分析初中数学教师听课有效性不高的原因,根据原因提出相应的解决对策。本文通过文献查阅对初中数学教师听课的相关理论进行了梳理。根据文献分析和访谈分析,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制定了调查问卷。调查问卷分为基本情况、听课效果、听课方式、听优质课之后的几个问题和个人情况五部分。重点是对听课效果、听课方式和听优质课之后的问题的调查。通过同事的纸质版问卷调查和同学的电子版问卷调查,一共收回48份调查问卷结果。将调查结果进行统计后,利用Excel办公软件将数据形象呈现出来,进行分析后得到以下导致初中数学教师听课有效性不高的原因。初中数学教师听课有效性不高的外部原因包括:第一、缺乏听课培训;第二、听课制度不够完善;第三、课堂的复杂性;第四、听课活动的局限性;第五、优质课活动的局限性。初中数学教师听课有效性不高的个人原因包括:第一、听课前没有充分准备;第二、听课过程中听课方式不合理;第三、听课后的评课重视不够;第四、对于听课活动的认识片面;第五、对于优质课活动的认识不足;第六、没有以研究者的姿态对待听课活动。针对这些原因,提出初中数学教师提高听课有效性的解决对策:第一、调动自己在听课中的主动性;第二、听课前做好必要的准备;第三、在听课过程中把握好听课细节;第四、听课后及时评课反思;第五、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和专业化水平;第六、以研究者的姿态对待听课活动。最后进行了听课活动的案例分析。
裴蕾[9](2019)在《小学科学实验教学现状调查及对策研究 ——以扬州市某区为例》文中提出早期的科学教育对一个人科学素养的形成具有决定性的作用。《全日制义务教育小学科学课程标准》指出:小学科学课程要按照立德树人的要求培养小学生的科学素养,为他们的继续学习和终身发展打好基础。2017版《小学科学课程标准》规定小学科学是一门培养学生科学素养的基础性课程。实验教学作为小学科学课程教学的重要部分,有助于促进学生的科学知识形成,提高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科学态度。本文选取了扬州市某区的小学为对象,主要采取了调查法、访谈法和观察法,研究该区在实验室建设、实验仪器配备、科学教师配置、实验教学计划和内容、实验教学方法和评价方面的情况。调查的开展基于本区实际,深入了解该区小学科学实验教学开展的具体情况和发展趋势,分析目前该区小学科学实验教学的优势和存在问题,为教育者对扬州市小学科学实验教学的理论研究开辟思路,为扬州市小学科学课程改革奠定基础。研究发现该区小学科学实验教学存在的问题有:实验教学资源不足,缺少均衡和利用;实验教学内容和教学计划陈旧,缺少新颖和趣味;实验教学方法单一,缺少创新与融合;实验教学评价简单,缺少多元与实效。产生以上问题的原因主要是对科学学科不够重视,学校规模和管理制约,教师招聘指标少,个人工作量差异大,教师专业水平不高。针对这些问题提出四个建议:规范功能室管理,拓展实验教学资源;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提高教师专业素养:创新教学内容和方法,提高实验教学有效性;完善教学评价体系,提高实验教学多元性。
冉俊良[10](2018)在《且行且思且风景——2017年贵州省“甲秀之光”访问学者研修随感》文中研究表明行与思的结合,铸就了一路风景,历练、成长、感恩、展望,愿最美的遇见促成华丽的转身!——题记一场别宴,关怀、期待、祝福,不绝于耳,此时的我,心中满满的感动,扬起笑脸,四顾尽无言。访学这一年,经历了太多太多:临行前家人眼里的泪水与周末的等待,领导寄予的厚望与导师无微的
二、优质课活动的反思(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优质课活动的反思(论文提纲范文)
(2)基于研训用一体化的“三磨二展”课例研训模式探索(论文提纲范文)
一、“三磨二展”课例研训模式的内涵与特征 |
1.概念界定 |
2.基本特征 |
二、“三磨二展”课例研训模式的应用与操作 |
1.第一阶段:集中研学·研学模式 |
(1)理论学习 |
(2)现场实践 |
2.第二阶段:校本应用·应用模式 |
(1)主要任务 |
(2)注意事项 |
3.第三阶段:区域推广·推广模式 |
三、“三磨二展”课例研训模式的实践成效 |
四、“三磨二展”课例研训模式的实践反思 |
(3)磨的是课,成的是人 ——数学评优课磨课活动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缘起 |
1.1.1 几个机缘 |
1.1.2 初步推断 |
1.2 研究问题 |
1.2.1 研究问题的孕育 |
1.2.2 研究问题的确立 |
1.3 概念界定 |
1.3.1 数学评优课 |
1.3.2 数学评优课磨课活动 |
1.4 研究背景 |
1.4.1 通过优秀课评比推动教师发展:中国特色待阐扬 |
1.4.2 建设高质量基础教育教师队伍:教育发展新征程 |
1.4.3 数学教师专业发展的实践导向:相关研究正蓬勃 |
1.5 研究意义 |
1.5.1 增益中国数学教育教研的特色 |
1.5.2 丰富数学教师专业发展的研究 |
1.5.3 引导数学教师备好课、上好课 |
1.5.4 支持教研员有效组织教研指导 |
第2章 文献述评 |
2.1 文献主题的设计与组织 |
2.2 关于数学评优课磨课活动 |
2.2.1 优质数学课堂特征维度 |
2.2.2 已有研究的内容与方法 |
2.3 关于数学教师专业发展 |
2.3.1 数学教师的专业素养 |
2.3.2 数学教师的专业学习 |
2.4 关于数学课例研究 |
2.4.1 数学课例研究的过程与特点 |
2.4.2 数学课例研究对教师专业发展的影响 |
第3章 研究设计 |
3.1 方法论:实践现象学 |
3.1.1 本研究的基本定位和范式取向 |
3.1.2 研究者的人际关系和自身特点 |
3.1.3 方法论的规划选取和基本含义 |
3.1.4 来自实践现象学的多层次启发 |
3.2 研究思路与过程 |
3.2.1 积累与感悟已有认识 |
3.2.2 体验与洞见真实活动 |
3.2.3 反思与直观活动本质 |
3.3 研究方法与对象 |
3.3.1 观察法 |
3.3.2 访谈法 |
3.3.3 出声思维 |
3.3.4 自我反思 |
3.4 资料整理与分析 |
3.4.1 资料的汇总与归类 |
3.4.2 资料的理解与反思 |
3.4.3 资料的提炼与呈现 |
3.5 研究效度与伦理 |
3.5.1 研究的效度 |
3.5.2 研究的伦理 |
3.6 论文结构与写法 |
3.6.1 论文的结构 |
3.6.2 论文的写法 |
第4章 数学评优课磨课活动中“课”的改进 |
4.1 以发现问题为目的观察试教 |
4.1.1 依据学生表现发现关键事件 |
4.1.2 在分析关键事件中提出问题 |
4.1.3 小结:“烤” |
4.2 理解数学知识的境脉与本质 |
4.2.1 探究教材的编写逻辑与意图 |
4.2.2 从其他版本教材里获得启发 |
4.2.3 在数学知识体系中寻根究底 |
4.2.4 小结:“吃橘子” |
4.3 基于经验推理把握未知学情 |
4.3.1 挖掘不同学情的特点与需求 |
4.3.2 结合潜在难点制定教学目标 |
4.3.3 小结:“境与径” |
4.4 编排创意的课堂结构与任务 |
4.4.1 建立简洁且深刻的课堂结构 |
4.4.2 设计合理创新的活动与问题 |
4.4.3 把握课堂容量与时间的平衡 |
4.4.4 小结:“神来之笔” |
4.5 设计灵活的启发时机与策略 |
4.5.1 推测学生的思维方式与进程 |
4.5.2 预设弹性化的适时启发策略 |
4.5.3 规划即时性教学决策的方向 |
4.5.4 小结:“出彩” |
4.6 “因师施磨”迭代推进问题解决 |
4.6.1 注重教师的特质和自我建构 |
4.6.2 试教不同学情调适教学实施 |
4.6.3 小结:“陪伴” |
4.7 本章总结 |
第5章 数学评优课磨课活动中“人”的发展 |
5.1 参赛教师的主要发展 |
5.1.1 课堂教学中的能力发展 |
5.1.2 磨课活动中的能力发展 |
5.1.3 磨后反思中的能力发展 |
5.1.4 研究性思维的整体优化 |
5.1.5 小结:“名师之智” |
5.2 教研员的主要发展 |
5.2.1 理解教师能力的精深 |
5.2.2 教学设计能力的精进 |
5.2.3 磨课组织能力的精湛 |
5.2.4 研究性思维的持续完善 |
5.2.5 小结:“教研之慧” |
5.3 专家教师的主要发展 |
5.3.1 教学创新能力的改良 |
5.3.2 指导教师方法的改进 |
5.3.3 教研合作意识的改善 |
5.3.4 研究性思维的不断突破 |
5.3.5 小结:“专家之谋” |
5.4 研究者的主要发展 |
5.4.1 作为“局内人”的诸多发展 |
5.4.2 作为“局外人”的诸多发展 |
5.4.3 研究性思维的融合发展 |
5.4.4 小结:“科研之思” |
5.5 本章总结 |
第6章 结论与启示 |
6.1 结论 |
6.1.1 关于数学评优课磨课活动中“课”的改进 |
6.1.2 关于数学评优课磨课活动中“人”的发展 |
6.2 启示:“尚在起点的探索” |
参考文献 |
中文文献 |
英文文献 |
附录1 《二次函数的图像和性质(整体建构)》现场评优课教学设计 |
附录2 《中心对称与中心对称图形(第一课时)》现场评优课教学设计 |
作者简历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
致谢:行的是路,知的是情 |
(4)高中地理优质课堂中教学资源的利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意义 |
1.2.1 实践意义 |
1.2.2 理论意义 |
1.3 研究现状 |
1.3.1 优质课堂研究现状 |
1.3.2 地理优质课堂研究现状 |
1.3.3 地理教学资源研究现状 |
1.3.4 总体述评 |
1.4 研究方案 |
1.4.1 研究目的 |
1.4.2 研究内容 |
1.4.3 研究方法 |
1.4.4 技术路线 |
2 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 |
2.1 概念界定 |
2.1.1 优质课堂 |
2.1.2 地理优质课堂 |
2.1.3 地理教学资源 |
2.1.4 地理教学资源利用 |
2.2 理论基础 |
2.2.1 地理教学论 |
2.2.2 建构主义理论 |
2.2.3 多元智能理论 |
3 高中地理优质课堂观察 |
3.1 优质课堂观察的框架构建 |
3.2 优质课堂观察的样本选择 |
4 基于教学内容的地理教学资源利用 |
4.1 自然地理教学内容的资源利用 |
4.1.1 教学资源类型与数量 |
4.1.2 教学资源的整合 |
4.1.3 教学资源的呈现 |
4.1.4 教学资源利用的效果 |
4.2 人文地理教学内容的资源利用 |
4.2.1 教学资源类型与数量 |
4.2.2 教学资源的整合 |
4.2.3 教学资源的呈现 |
4.2.4 教学资源利用的效果 |
4.3 区域地理教学内容的资源利用 |
4.3.1 教学资源类型与数量 |
4.3.2 教学资源的整合 |
4.3.3 教学资源的呈现 |
4.3.4 教学资源利用的效果 |
4.4 本章小结 |
5 高中地理优质课堂教学资源利用的问题与对策 |
5.1 地理教学资源利用存在的问题 |
5.1.1 地理教学资源数量较多,存在堆砌感 |
5.1.2 对学生和乡土生活资源利用不足,存在距离感 |
5.1.3 地理教学资源机械整合,存在割裂感 |
5.1.4 地理教学资源呈现方式传统,存在局限感 |
5.2 优化地理教学资源利用的对策 |
5.2.1 深入挖掘地理教学资源的多重价值和功能 |
5.2.2 重视并发挥人力教学资源的独特作用 |
5.2.3 教师团队协作开发乡土资源和生活资源 |
5.2.4 利用多重地理教学资源打造教学合力 |
5.2.5 提升教学资源意识与开发利用技能 |
6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5)高中生物优质课课堂导入特征及启示 ——以30节优质录像课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引言 |
(一)研究缘起 |
1.新课程标准对课堂导入的要求 |
2.高中生认知特点对课堂导入的要求 |
3.教育实习中对高中生物课堂导入的思考与困惑 |
(二)核心概念界定 |
1.课堂导入 |
2.优质课 |
(三)文献综述研究 |
1.关于课堂导入方法的研究 |
2.关于课堂导入手段的研究 |
3.关于课堂导入内容的研究 |
4.关于课堂导入时间的研究 |
5.关于课堂导入主体的研究 |
6.关于课堂导入功能的研究 |
7.关于课堂导入原则的研究 |
8.关于优质课的研究 |
9.高中生物课堂导入研究现状 |
(四)研究意义 |
1.理论意义 |
2.实践意义 |
一、研究设计与方法 |
(一)研究问题 |
(二)研究对象 |
(三)研究方法 |
1.录像分析法 |
2.课堂观察法 |
3.访谈法 |
(四)研究过程 |
1.研究维度的建立 |
2.研究对象的处理收集及编码 |
3.研究框架 |
二、高中生物课堂导入现状分析 |
(一)高中生物课堂导入存在的问题 |
1.课堂导入方法针对性差 |
2.课堂导入手段简单 |
3.课堂导入内容单一 |
4.课堂导入主体固化 |
5.课堂导入时间掌握不当 |
6.课堂导入功能不够全面 |
(二)高中生物课堂导入中存在问题的成因分析 |
1.教师的教学能力亟待提升 |
2.教师的教学观略显守旧 |
3.教师的生物专业知识储备不全面 |
4.教师对生物学科核心素养理解落实不深刻 |
三、高中生物优质课导入的特征分析 |
(一)导入方法呈现出导向性明显,与生产生活联系紧密的特征 |
1.导入方法的总体情况 |
2.导入方法的具体情况 |
3.不同生物学习领域导入方法对比 |
(二)导入手段呈现出传统与多媒体相结合的特征 |
1.导入手段的总体情况 |
2.导入手段的具体情况 |
3.不同生物学习领域导入手段对比 |
(三)导入内容呈现出聚焦学习主题,逻辑性强的特征 |
1.导入内容总体情况 |
2.导入内容具体情况 |
3.不同生物领域导入内容的对比分析 |
(四)导入时间呈现出分配合理的特征 |
1.导入时间的具体情况 |
2.不同领域导入时间对比 |
(五)导入主体呈现出师生双主体的趋势特征 |
1.导入主体的总体情况 |
2.不同领域导入主体的对比分析 |
(六)导入功能呈现出多样化的特征 |
1.导入功能的总体情况 |
2.导入功能的具体情况 |
3.不同生物领域导入功能对比 |
四、高中生物课堂导入启示 |
(一)基于课堂导入本身提出策略 |
1.提高创新意识,注重导入方法多样性 |
2.实现多种手段有机结合 |
3.紧扣教学内容,提高导入内容的贴合度 |
4.合理分配导入时间,增加课堂导入时效性 |
5.在导入过程中体现师生双主体地位 |
(二)提升高中生物教师课堂导入能力的建议 |
1.提升课堂导入之于课堂教学的重要性 |
2.提升教师专业化水平 |
3.树立正确的教师教学观 |
4.促进教师教学方式的同步改革,落实学科核心素养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后记 |
在学期间公开发表论文及着作情况 |
(6)高中地理优质课师生言语互动研究 ——以2019年地理教育年会展示课的分析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地理教育年会为优质课提供展示的平台 |
1.1.2 言语互动成为师生交往的重要途径 |
1.1.3 地理课堂师生言语互动现实问题的驱动 |
1.2 研究意义 |
1.2.1 理论意义 |
1.2.2 实践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1 国内外言语互动研究现状 |
1.3.2 国内外地理优质课研究现状 |
1.3.3 国内外研究现状评述 |
1.4 研究方案 |
1.4.1 研究目的 |
1.4.2 研究内容 |
1.4.3 研究方法 |
1.4.4 技术路线 |
1.4.5 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
1.4.6 创新之处 |
2 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 |
2.1 概念界定 |
2.1.1 地理课堂师生言语互动的相关概念 |
2.1.2 地理优质课的相关概念 |
2.2 理论基础 |
2.2.1 社会互动理论 |
2.2.2 三层次分析理论 |
2.3 本章小结 |
3 地理优质课师生言语互动的表层分析 |
3.1 分析目的 |
3.2 分析系统确定 |
3.2.1 弗兰德斯互动分析系统(FIAS) |
3.2.2 地理课堂师生言语互动分类编码 |
3.2.3 观察和记录编码的规定标准 |
3.2.4 数据处理与分析方法 |
3.2.5 地理课堂改进型FIAS分析系统的科学性 |
3.3 分析过程 |
3.3.1 数据来源 |
3.3.2 编码及结果统计 |
3.3.3 课堂言语结构:师生言语差异大,地图实验比重高 |
3.3.4 师生情感气氛:情感气氛和谐,消极反馈少 |
3.3.5 教学倾向或风格:积极强化为主,但直接控制明显 |
3.3.6 师生问答:封闭性问答为主,开放性问答有待提高 |
3.3.7 曲线分析:交叉型曲线为主,总体互动良好 |
3.4 分析结论 |
3.5 本章小结 |
4 地理优质课师生言语互动的深层分析 |
4.1 分析目的 |
4.2 分析维度 |
4.2.1 教师提问分析 |
4.2.2 学生认知变化分析 |
4.2.3 沉寂混乱分析 |
4.3 分析结论 |
4.4 本章小结 |
5 地理优质课师生言语互动特点与问题 |
5.1 特点总结 |
5.1.1 课堂言语结构特点 |
5.1.2 师生情感气氛特点 |
5.1.3 教学倾向或风格特点 |
5.1.4 师生问答特点 |
5.1.5 师生言语曲线特点 |
5.2 存在问题 |
5.2.1 教师言语主导课堂,学生参与度有待提高 |
5.2.2 师生言语互动主体单一,互动机会失衡 |
5.2.3 教师开放性提问偏少,地理成因知识关注不足 |
5.2.4 教师干扰或操作不当,造成沉寂混乱 |
5.2.5 学生主动提问言语少,缺乏质疑精神 |
5.3 本章小结 |
6 地理优质课师生言语互动优化策略 |
6.1 更新教育理念,调动学生参与积极性 |
6.2 丰富互动主体,关注学生个体差异 |
6.3 转化问题类型,注重地理成因知识 |
6.4 完善教学细节,减少课堂沉寂混乱 |
6.5 重视地图实验,引导学生主动提问 |
6.6 本章小结 |
7 结论与展望 |
7.1 基本结论 |
7.2 存在不足 |
7.3 前景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7)初中英语阅读任务型教学的行动研究 ——以石河子X中学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研究背景和问题提出 |
二、研究目的 |
三、研究意义 |
四、研究思路 |
五、研究重难点 |
六、研究框架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一、国外任务型教学研究现状 |
二、国内任务型教学研究现状 |
第二章 理论基础及核心概念界定 |
一、理论基础 |
二、核心概念界定 |
第三章 行动研究设计 |
一、调查问题 |
二、确认问题 |
三、研究对象 |
四、研究方法 |
五、研究工具 |
六、研究方案 |
第四章 行动研究实施过程 |
一、第一轮行动研究 |
二、第二轮行动研究 |
第五章 行动研究的结果及分析 |
一、英语阅读测试结果的分析与讨论 |
二、调查问卷的分析与讨论 |
三、学生访谈的分析与讨论 |
四、教师反思日志的分析与讨论 |
第六章 结语 |
一、研究结论 |
二、研究启示 |
三、研究的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1 行动研究前英语阅读测试试卷 |
附录2 第一轮行动研究后英语阅读测试试卷 |
附录3 第二轮行动研究后英语阅读测试试卷 |
附录4 中学生英语阅读兴趣调查问卷 |
附录5 学生三次访谈提纲 |
附录6 教师反思日志(部分) |
致谢 |
作者简介 |
附件 |
(8)初中数学教师听课有效性不高的原因分析及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引言 |
第一节 选题的原因 |
第二节 国内外关于听课的研究综述 |
第三节 研究问题与研究思路、研究方法与研究意义 |
第二章 初中数学听课的理论基础 |
第一节 相关名词 |
第二节 影响听课有效性的因素 |
第三章 初中数学教师听课有效性不高的调查与分析 |
第一节 初中数学教师听课有效性不高的调查 |
第二节 数据的处理 |
第三节 结果分析 |
第四章 初中数学教师听课有效性不高的原因分析和对策研究 |
第一节 初中数学教师听课有效性不高的原因分析 |
第二节 初中数学教师听课有效性不高的解决对策 |
第三节 听课的案例 |
注释 |
参考文献 |
附录一:数学教师听课现状调查问卷 |
附录二:访谈提纲 |
致谢 |
(9)小学科学实验教学现状调查及对策研究 ——以扬州市某区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研究背景及意义 |
(一) 研究背景 |
(二) 研究意义 |
二、国内外小学科学实验教学的研究 |
(一) 国外小学科学实验教学的相关研究 |
(二) 国内小学科学实验教学的相关研究 |
三、研究方法 |
四、创新之处 |
第一章 实验和实验教学 |
一、实验教学概述 |
二、实验教学的价值 |
第二章 小学科学实验教学现状调查 |
一、小学科学实验教学资源 |
(一) 小学科学教师队伍 |
(二) 小学科学实验教学条件 |
二、小学科学实验教学计划 |
三、小学科学实验教学内容 |
(一)规定的实验教学内容 |
(二) 创新的实验教学内容 |
四、小学科学实验教学方法 |
(一) 小学科学实验教学的常用方法 |
(二) 小学科学实验教学方法的创新 |
五、小学科学实验教学评价 |
(一) 小学科学实验教学评价内容 |
(二) 小学科学实验教学评价方法 |
第三章 小学科学实验教学存在问题及原因分析 |
一、小学科学实验教学存在的问题 |
(一) 实验教学资源不足,缺少均衡和利用 |
(二) 实验教学计划重复,缺少目的和个性 |
(三) 实验教学内容陈旧,缺少新颖和趣味 |
(四) 实验教学方法单一,缺少创新与融合 |
(五) 实验教学评价简单,缺少多元与实效 |
二、小学科学实验教学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
(一) 对小学科学不够重视 |
(二) 学校规模和管理制约 |
(三) 教师招聘指标少 |
(四) 个人工作量差异大 |
(五) 教师专业水平不高 |
第四章 小学科学实验教学改进对策 |
(一) 规范功能室管理,拓展实验教学资源 |
(二) 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提高教师专业素养 |
(三) 创新教学内容和方法,提高实验教学有效性 |
(四) 完善教学计划和评价,提高实验教学多元性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10)且行且思且风景——2017年贵州省“甲秀之光”访问学者研修随感(论文提纲范文)
一、加强理论研习, 与教师共同成长 |
二、作好教研规划, 有序开展教研 |
三、抓好团队建设, 区域教研与校本教研齐头并进 |
四、结语 |
四、优质课活动的反思(论文参考文献)
- [1]“互联网+”背景下中职思政课教学模式的优化研究 ——以青海中职学校为例[D]. 马静. 青海师范大学, 2021
- [2]基于研训用一体化的“三磨二展”课例研训模式探索[J]. 伍娉娉,刘一柱. 中国教师, 2021(10)
- [3]磨的是课,成的是人 ——数学评优课磨课活动的研究[D]. 朱晨菲. 华东师范大学, 2021(08)
- [4]高中地理优质课堂中教学资源的利用研究[D]. 吕俊思. 华中师范大学, 2020(02)
- [5]高中生物优质课课堂导入特征及启示 ——以30节优质录像课为例[D]. 李美莹. 东北师范大学, 2020(06)
- [6]高中地理优质课师生言语互动研究 ——以2019年地理教育年会展示课的分析为例[D]. 王耀. 华中师范大学, 2020(01)
- [7]初中英语阅读任务型教学的行动研究 ——以石河子X中学为例[D]. 卢薇. 石河子大学, 2019(01)
- [8]初中数学教师听课有效性不高的原因分析及对策研究[D]. 田洪英. 山东师范大学, 2019(09)
- [9]小学科学实验教学现状调查及对策研究 ——以扬州市某区为例[D]. 裴蕾. 扬州大学, 2019(02)
- [10]且行且思且风景——2017年贵州省“甲秀之光”访问学者研修随感[J]. 冉俊良. 贵州教育, 2018(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