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多层住宅坡屋面保温层设计(论文文献综述)
张新月[1](2021)在《西安市既有多层住宅外界面空间维护性再生设计策略研究》文中提出经过30多年的快速发展,我国的住房建设已经从增量阶段转变为存量阶段。然而,我国目前的既有住宅改造仍处于初级阶段,存在既有住宅资料数据不完善、改造方法不系统、改造持续性差等问题,制约了我国既有住宅品质的提高和日后的可持续再生改造。基于上述背景,本文选取西安市既有多层住宅外界面空间作为研究对象。具体由以下几个方面展开:首先,通过对我国既有住宅再生实践和国内外既有住宅更新理论的研究,指出维护性再生设计理论能够应对既有多层住宅外界面的持续更新微改造。接着对选取的典型住区的住栋的外界面进行实态调研和基础信息采集研究,确定了从宏观到微观的“层级-部位-要素”的外界面空间划分方式,构建出外界面的层级模型。按照“建筑层、设施层、环境层”的层级划分方式类型化诊断外界面空间构成要素的功能性问题、场所性病症问题。其次,根据维护性再生原则,分析总结发达国家和地区的既有住宅外界面空间提升方法和政策机制,搭建外界面空间维护性再生手法库。再次,从理论维度和实践维度出发,建立“分级响应”的既有住宅外界面再生策略,即基础复合类、优化完善类和特殊需求类,通过索引前文再生手法库手法的方式,根据需求的权重关联适宜的手法搭配,进而提出具体的再生修复方案。最后,结合提出的既有住宅外界面空间策略,按照科学的流程索引改造手法对调研的住栋实例进行试设计,以期对未来西安市的既有多层住宅外界面空间维护性改造实践提供更加多维的方法借鉴和思路延展。
刘鲁[2](2020)在《北方寒冷地区农居太阳能利用与围护体系改造方法探析 ——以临沂朱家林典型农居改造为例》文中提出近年来,北方寒冷地区农村经济发展迅速,由此带来的环境污染和能源危机问题日益严重。在当前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大力推进节能减排和新农村建设的形势下,有效解决北方寒冷地区现存农居能耗高、围护体系保温隔热性能低且室内舒适性差的问题具有现实紧迫性和战略意义。围护体系是室内外环境的重要分隔,提升围护体系的热工性能以降低农居的能耗需求,可以从根源上提升节能效果。在国家推广清洁能源供暖的现阶段,太阳能利用是适度调节农居室内热环境和降低能耗的有效方式。本研究以北方寒冷地区的农居为研究对象,从太阳能利用和围护体系改造两方面展开探究农居的节能方法。首先,实地调研北方寒冷地区农居现状并分析总结现存的问题,通过搜集整理寒冷地区和国外类寒冷地区的相关改造案例,剖析可供借鉴的改造经验;其次,提出结构可承载、经济适宜性、技术可行性、整装一体化作为农居太阳能利用的原则,总结了主动式和被动式太阳能技术策略。针对农居围护体系的改造,提出了安全可靠、经济可行、环境适宜、施工易行和风貌维护的五条改造原则,并系统梳理了外墙、屋顶、门窗、地面的改造路径。最后,针对临沂朱家林典型农居改造形成技术思路。利用Design Builder能耗模拟软件对改造前农居以及围护体系改造后农居和加建阳光间后农居的室内能耗和温度情况进行了模拟、量化,以数据分析为依据,形成了高成效改造方案。
曾星[3](2020)在《湖南地区既有住宅屋面低能耗改造技术研究》文中指出在我国工业化和城市化的进程中,建筑能耗呈现急剧上升的趋势,同时在能源消费总量中所占的比例从1978年的10%跃升到20.5%,逐渐接近发达国家的33%。2017年住建部对节能改造工作提出下一步的节能要求,在十三五期间积极探索适宜在夏热冬冷和夏热冬暖地区应用和推广的既有住宅节能改造技术路线与策略,同时开展节能示范,在2020年前完成实施既有住宅节能改造5亿m2以上。屋面作为夏季接受太阳辐射时间最长及冬季耗热量明显的部位,对其进行节能改造,对提高室内热舒适性具有重要的作用。本文以湖南地区气候和室内热环境概况为依据,分为五个部分开展研究:第一章系统论述了开展屋面改造工作的必要性,并通过研究国内外低能耗改造和屋面技术发展现状,得出国内对于屋面改造技术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屋面隔热技术的研究上,对于屋面同时需要满足保温和隔热的情况研究较少。第二章对湖南地区既有居住建筑围护结构、室内热环境现状进行调研,分析并总结既有居住建筑屋面存在热工性能差、能耗高、室内热舒适性差、屋面渗漏严重和后期维护不便等方面的问题,明确改造方向。第三章通过对热舒适性的理论研究和对夏热冬冷地区低能耗标准热工指标进行对比分析,确定适用于湖南地区的热舒适性指标和屋面低能耗改造热工指标。第四章对现有屋面改造技术进行总结分析,初步提出适合湖南地区应用和推广的屋面改造技术,即倒置式屋面、冷屋面、种植屋面、平改坡屋面。第五章通过模拟分析,从保温、隔热和热舒适性对几种屋面进行对比,发现保温层厚度对提升屋面保温效果十分显着,但厚度不宜≥90mm;夏季隔热效果最好的为冷屋面。在室内环境热稳定性上,种植屋面最佳,且无土种植屋面和土壤厚度为200mm的种植屋面在保温隔热性能上相差不多,甚至某些时刻无土种植屋面性能要优于土壤厚度为200mm的种植屋面。第六章从低荷载、经济性、热舒适性、环境友好以及丰富第五立面五个方面对屋面改造技术进行对比分析,得出适宜在湖南地区应用和推广的既有住宅屋面低能耗改造技术路线,即:1)以低荷载为目标导向,可优先选择无土种植屋面,其次可选择倒置式屋面和冷屋面;2)以节能、经济性和热舒适性为目标导向,可优先选择种植屋面,其次可选择冷屋面;3)以环境友好为目标导向,可优先选择种植屋面和冷屋面;4)以丰富第五立面为目标导向,可优先选择种植屋面和平改坡屋面。并结合实际应用所产生的问题,提出冷屋面改造策略、平改坡屋面改造策略、种植屋面改造及优化策略。最后通过对实际案例进行改造分析,得出筛选后的屋面改造技术均能有效降低既有住宅建筑能耗,其中种植屋面节能率为25.08%,可使夏季室内平均温度最高降低1.6℃;冬季室内平均温度最高提升了2.1℃。根据本文既有住宅屋面改造技术路线和改造策略,可为湖南地区开展的既有住宅屋面低能耗改造工程提供参考依据。
张乙川[4](2020)在《东北严寒地区住宅被动式节能优化设计研究 ——以黑龙江省为例》文中提出我国东北严寒地区冬季寒冷漫长,早晚温差大,年采暖时间普遍较长,该地区住宅每年用于采暖的能源消耗巨大,且每年新建住宅总量仍相当可观。在当今能源问题日益突出的背景下,进一步提升住宅的节能性能意义重大,而采用适宜技术降低建筑能耗水平,使建筑能够更好地适应气候环境,是缓解目前日益严重的能源问题和环境问题的重要途径。本文采用问卷调研、图纸查阅、现场测试等方式,从建筑空间体形设计和围护结构两方面对东北严寒地区住宅节能现状进行梳理,为进一步研究提供了现实依据。其次,结合调研结果,采用数值模拟的方式,得出了东北严寒地区住宅规划布局以及平面形状、平面长度、平面宽度、建筑层高与住宅采暖能耗之间的关系。然后,采用数值模拟并结合敏感性分析,探讨了围护结构对住宅节能的影响,得到不同围护结构节能性能参数对东北严寒地区住宅采暖能耗的影响程度从大到小依次为:换气次数>外窗太阳得热系数≈外窗传热系数>外墙传热系数>屋面传热系数>外墙表面太阳辐射吸收系数>屋顶表面太阳辐射吸收系数。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分析不同朝向外窗节能敏感性发现:对于南向外窗来说,采暖能耗对于太阳得热系数的敏感性更高,南向外窗节能选型时应该重视太阳得热系数的提升,而对于东向、西向和北向外窗来说,采暖能耗对外窗传热系数更加敏感,不同朝向外窗节能选型时应进行差异化考虑。最后在以上分析的基础上对各项围护结构节能技术进行优选分析,并对各项被动式节能技术在具体案例建筑中的节能优化效果进行分析得到:在分别采用平面优化、层高优化、外墙节能优化、屋面节能优化、外窗选型优化之后,节能率分别为4.63%、5.59%、7.68%、4.1%、9.42%,而采用被动式节能综合优化方案可获得27.38%的节能效果。
杨坤[5](2019)在《拉萨市多层住宅优先利用太阳能的建筑设计模式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由于拉萨市冬季寒冷,且采暖期较长,因此当地建筑的采暖能耗普遍居高。与此同时,拉萨市有着丰富的太阳能资源,无论是以年辐射强度,还是以晴空指数为划分依据,其都位于我国太阳能资源的最富集区,这为建筑利用太阳能来降低采暖能耗提供了良好的条件。近年来,拉萨市集合住宅的发展势头迅猛,考虑到城市空间布局和太阳能利用等诸多因素,可以发现多层住宅是当地集合住宅中较具潜力的一类,故而极具研究价值。本文共分六个章节,第一章节为绪论,主要介绍了本文的研究背景、范围、内容、及方法等;第二章节为对拉萨市多层住宅的现状调研,通过对拉萨市多层住宅的实地调研、测量及施工图收集,从而了解拉萨市多层住宅单体及太阳能利用的现状;第三章节为建筑利用太阳能的热原理分析,并对三种基本形式的热过程进行了探讨;第四章节为对太阳能设计策略的总结归纳,设计策略分为空间设计策略和界面设计策略。第五章节为太阳能设计策略在拉萨多层住宅设计应用上的分析,将前两章对原理、策略的分析借鉴与拉萨市多层住宅的设计相结合,通过Designbuilder软件对设计的节能效果进行数据验证,从而得出适合拉萨当地的太阳能建筑设计模式,其主要成果有:(1)多层住宅的朝向最佳朝向应为南偏东15°左右,并且尽量避免朝西偏向。(2)多层住宅应优先考虑大开间、短进深的平面。(3)多层住宅的北卧应尽量和南向空间组成连通空间,以增强南北空间的热对流效果。(4)南向阳台和南北双向阳台能增强对太阳辐射热的汲取、分配及保存。(5)集热蓄热墙、Low-E玻璃和中空屋面在多层住宅中应用,不仅能起到分隔室内外的外围护结构作用,同时其对太阳能辐射热的汲取和储存性能使多层住宅的采暖能耗大大降低,起到节能作用。在本文的最后一章,作者通过一个多层住宅的设计方案,将前几章节总结归纳的理论进行了运用。
吴迪[6](2019)在《被动式超低能耗建筑设计辅助决策方法研究 ——以寒冷地区居住建筑为例》文中研究表明作为一种量化目标导向的节能标准,德国被动房标准问世以来,对全世界产生了深远影响。我国被动式超低能耗建筑的相关标准就是在被动房标准的启发下,根据国情进行调整演化的产物,近年来在我国的建筑节能实践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目前,被动式超低能耗建筑相关标准的应用主要体现在设计过程的后期评价,难以落实到建筑前期的方案设计阶段,造成方案设计阶段仍以技术措施为导向、优化周期长、效率低的问题。为了将目标导向的性能化设计方法落实到被动式超低能耗建筑方案设计阶段,本文提出了“被动式超低能耗建筑设计辅助决策方法”研究课题,对于在建筑前期设计阶段有效控制能耗、提升设计效率、保证被动式超低能耗总体目标的实现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首先对德国被动房标准进行了研究,对欧洲其他国家针对自身国情调整被动房标准的理论研究和实践进行总结,进而分析我国被动式超低能耗建筑以被动房标准为基础的演化过程。然后,以被动式超低能耗建筑标准和现行节能设计方法的基本构成为逻辑依据,提出建筑前期方案设计阶段达成能耗目标的方法框架,包括能耗目标的分步实现、各阶段能耗目标的设定以及遴选适宜的设计策略等。确定了方法框架核心环节中“各阶段能耗目标值”及“设计策略敏感度分析”两个部分的研究步骤。基于上述框架和研究步骤,第4章在案例调研的基础上,按照居住建筑的类别,建立了寒冷地区被动式超低能耗居住建筑典型模型,筛选研究变量并确定变量的取值范围。第5章基于典型模型、能耗模拟、统计学分析方法及我国既有被动式超低能耗建筑标准,对我国寒冷地区被动式超低能耗居住建筑设计各阶段能耗目标值进行推导。第6章基于全局敏感度分析方法,对寒冷地区被动式超低能耗居住建筑方案设计阶段的设计策略进行敏感度分析和排序。最后,应用研究成果对两个案例进行优化设计,验证了方法的有效性。本文研究过程中采用了文献研究、比较分析、演绎推理等定性分析方法,及能耗模拟、回归分析、统计分析等定量分析方法。提出了面向方案设计阶段的被动式超低能耗建筑设计辅助决策方法框架、各阶段能耗目标值及寒冷地区被动式超低能耗居住建筑设计策略敏感度排序三个创新点,以期推进我国被动式超低能耗建筑设计的效率与进程。
郑远莹[7](2017)在《分析多层住宅坡屋面保温层设计》文中提出针对目前多层住宅进行坡屋面保温层设计过程存在的问题,本文从实践角度出发,分析了保温层设计的目标与方法,并提出去了设计实践的控制策略,其目的是为相关建设者提供一些理论依据。
詹俊[8](2017)在《太阳能热水器与既有多层住宅暖房改造一体化研究 ——以长春市为例》文中认为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使得常规能源开采过量、常规能源的过度消耗问题日益严重,给人们的生存空间与生活环境造成了不可估量的影响。同时,“高能耗、重污染”也日益成为制约国家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因素,特别是在建筑领域中,建筑的建造和使用过程中所产生的高能耗对社会造成了极其沉重的能源负担和严重的环境污染。而太阳能作为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绿色新能源,若在建筑中能够充分利用,将对能源节约、环境保护和降低成本方面都有非常积极的意义。本文针对吉林省长春市的既有多层住宅暖房改造工程,从既有多层住宅暖房改造和太阳能热水系统有机结合的角度出发,以实际的暖房改造工程为研究对象,进行具体的调研、设计和分析,探讨如何实现暖房改造中既有多层住宅与太阳能热水器的一体化,使暖房改造中的既有多层住宅安装太阳能热水器成为可能并让居民们都能用上热水,享受绿色能源带来的健康生活。论文通过目前多层住宅普遍使用太阳能热水器所存在的问题进行探讨以及相关的一体化设计理论进行研究,对暖房改造工程中既有多层住宅与太阳能热水器一体化进行试验,论证既有多层住宅如何安装太阳能热水器,并对既有多层住宅暖房改造中安装太阳能热水器进行一体化设计研究,特别是既有多层住宅的屋顶和立面部分是研究的重点,处理好屋顶和立面与太阳能热水器之间的关系是实行住宅与太阳能一体化的关键。希望通过本论文所提出的一体化设计方案能在今后的暖房改造工程中得到初步的应用与推广。暖房改造工程作为政府大力扶持的项目,将其与太阳能热水器结合,既能带动既有多层住宅暖房改造的大面积推广,又能带动太阳能热水器相关产业的发展,为太阳能利用在建筑领域中开辟新天地,也为实现国家的可持续发展战略锦上添花。
白雪[9](2016)在《传统民居节能改造措施研究 ——以扬州民居为例》文中研究说明随着我国建筑能耗总量占社会总能耗比重的逐年上升,建筑节能已经引起了人们的高度关注。从上个世纪八十年代至今,建筑节能经工作历了节能30%、节能50%、节能65%三个阶段,且取得了许多实质性进展。而既有建筑节能工作在我国起步较晚,蕴含巨大的节能潜力。传统民居作为既有建筑中的特殊群体,其节能改造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如何在保持其特殊的历史风貌和文化价值的同时,采取合理的改造措施,减少建筑能耗,提高居住舒适度,是一个需要研究的新问题。本文以扬州老城民居为例,研究了传统民居的适宜性改造措施。本文首先阐述了传统民居改造的背景和国内外建筑节能基本情况,探讨了既有建筑节能改造的一般方法和原理。然后,本文结合传统民居的特点,分析和总结了适合传统民居的节能改造措施。在此基础上,本文选取扬州老城一个具有典型性的民居建筑作为案例,讨论节能改造的技术措施,并重点对关键性的被动措施进行定性和定量分析,采用DesT节能软件进行能耗模拟,综合对比多个节能改造方案,提出适宜性改造方案。本文在既有建筑节能改造措施的基础上向前推进一步,结合民居所具有的特点,提出了适宜传统民居的节能改造措施,采用被动措施实现节能50%。案例研究虽然限定在扬州地区,但论文涉及节能改造的策略和措施对其他城市和地区的传统民居也具有参考与借鉴意义。
张希[10](2016)在《高寒地区小城镇多层住宅气候缓冲空间设计研究》文中提出建筑的起源与人类的需求是密不可分的,可以说人类从什么时候开始定居,建筑的历史便从什么时候开始了。从远古时代到当今社会,各种气候条件无时无刻不在影响着人类的生存与发展。随着环境污染的加剧及各种可持续发展理念的提出,在建筑设计中考虑气候因素的影响变得越来越迫切,这不仅仅是为了满足人类自身获得舒适健康的生活环境的需求而采取的措施,更是可以协调人类自身与环境之间可持续发展。高寒地区冬季漫长、采暖能耗高、冬天空气污染也较为严重,在建筑设计上施以合理的防寒措施,有助于降低冬季的采暖能耗。多层住宅在高寒地区小城镇有着天然的优势,该地区冬季太阳高度角低,利用日照对高寒地区尤为重要,多层住宅不会形成大量的阴影区域影响周边住宅对日照的利用。高寒地区的气候恶劣,冬季漫长且室内外温差较大,需要重视室内外过渡空间的设计,设置“气候缓冲空间”,所谓“气候缓冲空间”就是在室内与室外之间设置的一个中间层次的空间,这一空间好像热闸一样阻止室外冷风的直接渗透,减少外墙、外窗的热损失。处于室内与室外之间的空间如封闭阳台、楼梯间、坡屋顶下空间、地下室空间、这些都可以称之为气候缓冲空间,做好这些空间的设计、使它们成为一个温度阻尼区,可以达到节约能源,保护环境的目的。
二、多层住宅坡屋面保温层设计(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多层住宅坡屋面保温层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1)西安市既有多层住宅外界面空间维护性再生设计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时代背景——存量时代的来临 |
1.1.2 政策背景——再生改造的相关政策 |
1.1.3 发展背景——住宅再生的实践局限 |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1 国外研究 |
1.3.2 国内研究 |
1.4 相关概念界定 |
1.4.1 单位型住区 |
1.4.2 既有住宅 |
1.4.3 住区建筑 |
1.4.4 外界面 |
1.4.5 维护性再生 |
1.4.6 建筑病理学 |
1.5 研究对象的选取 |
1.6 研究方法 |
1.7 研究内容及框架 |
1.7.1 研究内容 |
1.7.2 研究框架 |
2 既有多层住宅建筑外界面空间层级模型构建 |
2.1 西安市既有多层住宅建设及改造实践概况 |
2.1.1 西安市既有住区发展概况 |
2.1.2 西安市既有住区分布概况 |
2.1.3 西安市既有住宅建筑改造实践概述 |
2.2 西安市既有多层住宅外界面空间品质实态调研框架 |
2.2.1 调研住区与住栋的选择 |
2.2.2 选择住栋的调研流程 |
2.2.3 外界面空间要素病症评估方法 |
2.3 西安市既有多层住宅建筑外界面空间层级模型的构建 |
2.3.1 兼顾功能性与文化性的外界面模型体系 |
2.3.2 外界面的“要素-部位-层级”层级模型 |
2.3.3 建筑层要素指标 |
2.3.4 设施层要素指标 |
2.3.5 环境层要素指标 |
2.4 本章小结 |
3 西安市既有多层住宅建筑外界面要素实态调研 |
3.1 西安市既有多层住宅建筑外界面建筑层要素实态 |
3.1.1 外界面建筑层要素类型化统计 |
3.1.2 外界面建筑层问卷调查及病症总结 |
3.2 西安市既有多层住宅建筑外界面设施层要素实态 |
3.2.1 外界面设施层要素类型化统计 |
3.2.2 外界面设施层问卷调查及病症总结 |
3.3 西安市既有多层住宅建筑外界面环境层要素实态 |
3.3.1 外界面环境层要素类型化统计 |
3.3.2 外界面环境层问卷调查及病症总结 |
3.4 本章小结 |
4 既有住宅外界面空间维护性再生案例分析与经验总结 |
4.1 国内外案例建筑层维护性再生手法 |
4.1.1 改善功能性的维护性再生手法 |
4.1.2 提升文化内涵的维护性再生手法 |
4.2 国内外案例设施层维护性再生手法 |
4.2.1 改善功能性的维护性再生手法 |
4.2.2 提升文化内涵的维护性再生手法 |
4.3 国内外案例环境层维护性再生手法 |
4.3.1 改善功能性的维护性再生手法 |
4.3.2 提升文化内涵的维护性再生手法 |
4.4 国内外案例外界面空间维护性再生政策机制 |
4.4.1 健全相关法规和评定标准 |
4.4.2 完善管理机制和全生命周期检验管理体系 |
4.4.3 采取施工流程化和菜单式的改造方法 |
4.5 本章小结 |
5 西安市既有多层住宅外界面空间维护性再生策略及再生试设计 |
5.1 外界面维护性再生指导原则 |
5.1.1 搭建层级模型理论体系 |
5.1.2 建立流程化的实践原则 |
5.1.3 因地制宜的菜单式改造选项 |
5.2 外界面空间维护性再生策略分类 |
5.2.1 “分级响应”的外界面再生策略分类 |
5.2.2 基础复合类 |
5.2.3 优化完善类 |
5.2.4 特殊需求类 |
5.3 外界面空间维护性再生试设计 |
5.3.1 基础复合类——以建大院3 号住栋为例 |
5.3.2 优化完善类——以中铁一局14 号住栋为例 |
5.3.3 特殊需求类再生策略——以交大财经南院13 号住栋为例 |
5.4 本章小结 |
6 结论 |
6.1 研究结论与研究创新 |
6.1.1 研究结论 |
6.1.2 研究创新 |
6.2 论文局限与不足 |
6.3 愿景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研究成果 |
图目录 |
表目录 |
附录A 中、日外界面空间功能品质诊断对比表 |
附录B 建筑层要素指标表 |
附录C 设施层要素指标表 |
附录D 环境层要素指标表 |
附录E 外界面空间实态调研案例 |
附录F 未来无人机参与下的外界面空间设计竞赛 |
附录G 第一轮调查问卷反馈情况 |
致谢 |
(2)北方寒冷地区农居太阳能利用与围护体系改造方法探析 ——以临沂朱家林典型农居改造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乡村建设的时代背景 |
1.1.2 北方寒冷地区农居节能改造的迫切性 |
1.1.3 北方寒冷地区农居太阳能利用和围护体系改造的适用性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3 研究范围 |
1.3.1 空间范围 |
1.3.2 时间范围 |
1.4 研究目的和意义 |
1.4.1 研究目的 |
1.4.2 研究意义 |
1.5 研究内容与方法 |
1.5.1 研究内容 |
1.5.2 研究方法 |
1.6 研究框架 |
第2章 北方寒冷地区农居现状调查及改造案例分析 |
2.1 北方寒冷地区农居现状调研 |
2.1.1 调研目的与内容 |
2.1.2 调研地点的选择 |
2.1.3 调研方法 |
2.1.4 农居围护结构现状调查分析 |
2.1.5 农居空间布局现状调查分析 |
2.1.6 农居冬季取暖和夏季降温方式 |
2.1.7 农居太阳能利用现状 |
2.1.8 农民改造意愿调查 |
2.2 农居中的主要问题及分析 |
2.3 寒冷地区与国外类寒冷地区居住建筑节能改造经验借鉴 |
2.4 寒冷地区与国外类寒冷地区居住建筑改造案例剖析 |
2.4.1 济南市刚家村农居节能改造项目 |
2.4.2 北京市农居围护结构节能改造项目 |
2.4.3 英国牛津市东街居住建筑节能改造项目 |
2.5 本章小结 |
第3章 北方寒冷地区农居太阳能利用原则与技术策略 |
3.1 农居太阳能利用的原则 |
3.1.1 结构可承载原则 |
3.1.2 经济适宜性原则 |
3.1.3 技术可行性原则 |
3.1.4 整装一体化原则 |
3.2 被动式太阳能技术策略 |
3.2.1 被动式太阳能利用模式 |
3.2.2 附加阳光间技术策略 |
3.3 主动式太阳能技术策略 |
3.3.1 太阳能光热技术 |
3.3.2 太阳能光电技术 |
3.3.3 太阳能组件与农居一体化设计 |
3.4 本章小结 |
第4章 北方寒冷地区农居围护体系改造原则与技术策略 |
4.1 农居围护体系节能改造原则 |
4.1.1 安全可靠原则 |
4.1.2 经济可行原则 |
4.1.3 环境适宜原则 |
4.1.4 施工易行原则 |
4.1.5 风貌维护原则 |
4.2 农居围护体系节能改造技术策略 |
4.2.1 外墙节能改造技术策略 |
4.2.2 屋顶节能改造技术策略 |
4.2.3 门窗节能改造技术策略 |
4.2.4 地面节能改造技术策略 |
4.3 本章小结 |
第5章 朱家林典型农居太阳能利用与围护体系节能改造设计 |
5.1 临沂朱家林典型农居概况 |
5.1.1 气候条件分析 |
5.1.2 建筑初始现状分析 |
5.1.3 农居室内外温度现状分析 |
5.2 农居空间布局优化及外立面改造设计 |
5.3 被动式太阳能利用:阳光间 |
5.3.1 平面结合形式与屋顶坡度 |
5.3.2 进深设计 |
5.3.3 冬季蓄热与夏季防热 |
5.3.4 立面设计 |
5.4 主动式太阳能技术的应用 |
5.4.1 加建展厅屋顶的太阳能利用 |
5.4.2 室外空廊的太阳能利用 |
5.5 围护体系改造技术选型及组合方案 |
5.5.1 围护体系改造技术选型 |
5.5.2 组合方案 |
5.6 本章小结 |
第6章 朱家林典型农居节能模拟与成效分析 |
6.1 节能改造模拟分析的设定 |
6.1.1 模拟软件的选取 |
6.1.2 模拟参数的设定 |
6.2 农居改造前能耗模拟分析 |
6.3 围护体系改造后能耗模拟分析 |
6.3.1 能耗模拟结果 |
6.3.2 能耗模拟数据分析 |
6.4 围护体系改造方案适用性分析 |
6.4.1 经济效益分析 |
6.4.2 环境效益分析 |
6.4.3 室内热环境分析 |
6.5 阳光间能耗室温模拟分析 |
6.5.1 室温模拟分析 |
6.5.2 能耗模拟分析 |
6.6 农居改造后的外观效果 |
6.7 本章小结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北方寒冷地区农居现状调查表 |
后记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论文发表及科研情况 |
(3)湖南地区既有住宅屋面低能耗改造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能源危机与环境现状 |
1.1.2 建筑节能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3 问题提出和研究意义 |
1.3.1 研究问题的提出 |
1.3.2 研究意义 |
1.4 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 |
1.4.1 研究内容 |
1.4.2 研究方法 |
1.5 研究对象界定 |
1.6 研究框架 |
第2章 湖南地区既有住宅现状 |
2.1 湖南省地理概况和气候特征 |
2.1.1 湖南省地理位置 |
2.1.2 气候条件 |
2.2 湖南地区既有住宅基本情况 |
2.2.1 既有住宅层数 |
2.2.2 既有住宅户型和房屋面积 |
2.2.3 既有住宅室内热湿环境现状 |
2.3 湖南地区既有住宅屋面现状调研 |
2.3.1 调研目的 |
2.3.2 调研范围 |
2.3.3 调研结果分析 |
2.3.4 湖南地区既有住宅屋面存在问题 |
2.4 本章小结 |
第3章 热舒适性及能耗指标 |
3.1 室内热舒适性指标 |
3.1.1 热舒适性定义及影响因素 |
3.1.2 热舒适性评价指标 |
3.2 屋面低能耗热工指标 |
3.2.1 低能耗与超低能耗定义 |
3.2.2 夏热冬冷地区居住建筑节能标准现状 |
3.2.3 湖南地区居住建筑屋面热工指标选用 |
3.3 本章小结 |
第4章 屋面改造技术研究 |
4.1 正置式屋面 |
4.2 倒置式屋面 |
4.3 通风隔热屋面 |
4.3.1 架空通风屋面 |
4.3.2 平改坡 |
4.4 冷屋面 |
4.5 被动式蒸发冷却屋面 |
4.5.1 蓄水屋面 |
4.5.2 多孔材料蓄水屋面 |
4.6 种植屋面 |
4.6.1 简单式 |
4.6.2 花园式 |
4.7 既有住宅屋面改造方案初步设计 |
4.8 本章小结 |
第5章 模拟分析计算 |
5.1 模拟计算目的 |
5.2 建筑模拟分析软件介绍 |
5.3 建筑模型建立 |
5.3.1 模拟计算模型 |
5.3.2 参数设置 |
5.4 模拟计算 |
5.4.1 供冷供暖能耗模拟计算 |
5.4.2 室内热环境模拟计算 |
5.5 本章小结 |
第6章 湖南地区既有住宅屋面低能耗改造策略 |
6.1 湖南地区既有住宅低能耗改造技术路线 |
6.1.1 屋面低能耗改造依据 |
6.1.2 屋面改造技术路线 |
6.2 湖南地区既有住宅屋面低能耗改造策略 |
6.2.1 屋面低能耗改造基本要求 |
6.2.2 屋面低能耗改造策略及优化 |
6.3 湖南地区既有住宅屋面低能耗改造设计实例 |
6.3.1 建筑基本情况 |
6.3.2 改造方案设计 |
6.3.3 改造方案模拟验证 |
6.4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A 攻读学位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附录B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参与的课题规程图集 |
附录C 攻读硕士期间参与学术会议 |
附录D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参与的项目 |
附录E 湖南地区既有居住建筑现状调研问卷 |
(4)东北严寒地区住宅被动式节能优化设计研究 ——以黑龙江省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课题来源 |
1.2 课题背景和意义 |
1.2.1 研究背景 |
1.2.2 研究目的及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概况 |
1.3.1 国外研究现状 |
1.3.2 国内研究现状 |
1.3.3 国内外研究概述 |
1.4 研究内容及方法 |
1.4.1 研究内容 |
1.4.2 研究方法 |
1.5 研究框架 |
第2章 东北严寒地区住宅现状调研分析 |
2.1 调研方案 |
2.2 东北严寒地区住宅空间体形设计现状 |
2.2.1 平面形状 |
2.2.2 平面长度与宽度 |
2.2.3 建筑层高 |
2.2.4 体形系数 |
2.3 东北严寒地区住宅围护结构现状 |
2.3.1 外墙 |
2.3.2 屋面 |
2.3.3 外窗 |
2.4 本章小节 |
第3章 东北严寒地区住宅空间体形设计对节能的影响 |
3.1 能耗模拟软件选择及参数设定 |
3.1.1 模拟软件选择 |
3.1.2 模型参数设定 |
3.2 建筑布局对节能的影响 |
3.3 建筑体形设计对节能的影响 |
3.3.1 平面形状对建筑能耗的影响 |
3.3.2 平面长度对建筑能耗的影响 |
3.3.3 平面宽度对建筑能耗的影响 |
3.3.4 层高对建筑能耗的影响 |
3.4 本章小结 |
第4章 东北严寒地区住宅围护结构对节能的影响 |
4.1 敏感性分析简介 |
4.2 围护结构设计参数对建筑能耗的影响 |
4.2.1 模拟方案 |
4.2.2 墙体传热系数 |
4.2.3 屋面传热系数 |
4.2.4 外窗传热系数 |
4.2.5 外窗太阳得热系数 |
4.2.6 外墙表面太阳辐射吸收系数 |
4.2.7 屋顶表面太阳辐射吸收系数 |
4.2.8 围护结构气密性指标 |
4.2.9 围护结构各参数节能性能敏感性比较分析 |
4.3 窗墙比对建筑能耗的影响 |
4.3.1 模拟方案 |
4.3.2 不同朝向窗墙比对室内太阳辐射得热量的影响 |
4.3.3 不同朝向窗墙比对采暖能耗的影响 |
4.4 不同朝向外窗热工性能参数对建筑能耗的影响 |
4.4.1 模拟方案 |
4.4.2 不同朝向外窗传热系数对节能的影响 |
4.4.3 不同朝向外窗太阳得热系数对节能的影响 |
4.4.4 不同朝向外窗热工性能参数节能敏感性比较分析 |
4.5 本章小结 |
第5章 东北严寒地区住宅被动式节能优化设计及效果分析 |
5.1 案例建筑概况 |
5.2 东北严寒地区住宅被动式节能优化设计 |
5.2.1 外墙节能技术优化 |
5.2.2 屋面节能技术优化 |
5.2.3 外窗节能技术优化 |
5.2.4 建筑平面优化 |
5.2.5 建筑层高优化 |
5.3 东北严寒地区住宅被动式节能优化效果分析 |
5.4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5)拉萨市多层住宅优先利用太阳能的建筑设计模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拉萨市独特的气候特征 |
1.1.2 拉萨市利用太阳能资源的必要性 |
1.1.3 拉萨市对太阳能建筑设计方法的需求 |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研究范围与对象 |
1.3.1 研究范围 |
1.3.2 研究对象 |
1.4 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 |
1.4.1 国外对太阳能利用研究现状 |
1.4.2 国内对太阳能利用研究现状 |
1.5 研究内容 |
1.6 研究方法 |
1.6.1 文献研究 |
1.6.2 实地调研 |
1.6.3 实验性研究 |
1.7 研究框架 |
2 拉萨市多层住宅现状的调研与分析 |
2.1 拉萨市城镇住宅建筑的发展格局 |
2.1.1 拉萨住宅的分布概况 |
2.1.2 拉萨市住宅的组成 |
2.1.3 拉萨市多层住宅的发展潜力 |
2.2 拉萨市多层住宅现状 |
2.2.1 拉萨市多层住宅的空间设计现状 |
2.2.2 拉萨市多层住宅的界面设计现状 |
2.3 拉萨市对太阳能技术的利用现状 |
2.3.1 直接收益式窗 |
2.3.2 集热蓄热墙 |
2.4 模拟拉萨市多层住宅能耗的现状 |
2.4.1 数据模拟分析软件 |
2.4.2 模拟软件的参数设置及结果分析 |
2.5 本章小结 |
3 太阳能热利用的原理及其基本形式 |
3.1 太阳能热利用的分类 |
3.1.1 主动式太阳能热利用 |
3.1.2 被动式太阳能热利用 |
3.2 建筑利用太阳能的原理分析 |
3.2.1 温室效应 |
3.2.2 扩散效应 |
3.3 太阳能热利用的基本形式 |
3.3.1 直接受益式 |
3.3.2 集热蓄热墙式 |
3.3.3 附加阳光间 |
3.3.4 太阳能基本形式的总结 |
3.4 本章小结 |
4 优先利用太阳能热的设计策略 |
4.1 优先利用太阳能的空间设计策略 |
4.1.1 辐射接受面的朝向 |
4.1.2 平面布置的形状 |
4.1.3 缓冲空间 |
4.1.4 阳光间 |
4.2 优先利用太阳能的界面设计策略 |
4.2.1 外墙 |
4.2.2 外窗 |
4.2.3 屋面 |
4.3 本章小结 |
5 太阳能设计策略在拉萨市多层住宅上的应用与分析 |
5.1 空间设计策略 |
5.1.1 建筑朝向设计及分析 |
5.1.2 平面尺寸设计及分析 |
5.1.3 空间组合设计及分析 |
5.1.4 南向阳台的设计及分析 |
5.1.5 南北双阳台的设计及分析 |
5.2 界面设计策略 |
5.2.1 外墙的设计及分析 |
5.2.2 外窗的设计及分析 |
5.2.3 屋面的设计及分析 |
5.3 本章小结 |
6 拉萨市多层住宅的方案设计 |
6.1 方案设计效果图 |
6.2 设计说明 |
6.2.1 空间设计 |
6.2.2 界面设计 |
6.2.3 色彩设计 |
6.3 软件模拟评价 |
6.3.1 软件参数设置 |
6.3.2 概念方案的模拟分析 |
7 结论 |
7.1 论文主要结论 |
7.2 论文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图表目录 |
附录 |
攻读硕士期间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6)被动式超低能耗建筑设计辅助决策方法研究 ——以寒冷地区居住建筑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背景及缘起 |
1.1.1 建筑节能的宏观背景 |
1.1.2 德国被动房的产生及其影响 |
1.1.3 被动式超低能耗建筑在我国的蓬勃发展 |
1.1.4 研究缘起 |
1.2 概念界定 |
1.2.1 被动房 |
1.2.2 被动式超低能耗建筑 |
1.2.3 设计辅助决策 |
1.2.4 寒冷地区 |
1.3 相关研究现状 |
1.3.1 被动式超低能耗建筑设计方法研究 |
1.3.2 建筑设计决策研究 |
1.3.3 方案设计阶段的能耗模拟与优化研究 |
1.3.4 研究现状分析 |
1.4 研究目的、方法与意义 |
1.4.1 研究目的 |
1.4.2 研究方法 |
1.4.3 研究意义 |
1.5 创新点与研究框架 |
1.5.1 创新点 |
1.5.2 研究框架 |
第2章 从德国被动房标准到我国被动式超低能耗建筑标准 |
2.1 德国被动房标准分析 |
2.1.1 被动房标准 |
2.1.2 被动房设计工具包(Passive House Planning Package,PHPP) |
2.1.3 被动房标准适用性 |
2.1.4 被动房标准特点 |
2.2 欧洲其他国家被动式超低能耗建筑标准分析 |
2.2.1 英国AECB标准 |
2.2.2 挪威NS3700标准 |
2.2.3 瑞士Minergie-P标准 |
2.3 中国被动式超低能耗建筑标准分析 |
2.3.1 产生背景 |
2.3.2 《被动式超低能耗绿色建筑技术导则(试行)(居住建筑)》 |
2.3.3 《北京市超低能耗建筑示范项目技术要点》 |
2.3.4 《近零能耗建筑技术标准(征求意见稿)》 |
2.4 我国被动式超低能耗建筑标准的借鉴与调整 |
2.4.1 对被动房标准的借鉴 |
2.4.2 对被动房标准的调整 |
2.5 本章小结 |
第3章 被动式超低能耗建筑设计辅助决策方法构建 |
3.1 方法构建的逻辑基础 |
3.1.1 被动式超低能耗建筑标准 |
3.1.2 现行节能设计方法横向分析 |
3.2 被动式超低能耗建筑设计辅助决策方法框架 |
3.2.1 超低能耗目标的分步实现 |
3.2.2 设定各阶段的能耗目标 |
3.2.3 高效遴选设计策略 |
3.2.4 基本流程 |
3.3 方法框架核心环节分析 |
3.3.1 各阶段能耗目标 |
3.3.2 各阶段能耗目标值 |
3.3.3 基准评价的能耗模拟软件 |
3.3.4 设计策略敏感度分析 |
3.3.5 能耗目标值与敏感度分析的研究步骤 |
3.4 本章小结 |
第4章 寒冷地区被动式超低能耗居住建筑典型模型建立 |
4.1 寒冷地区居住建筑分类与案例调研 |
4.1.1 寒冷地区居住建筑分类 |
4.1.2 案例调研与数据处理 |
4.2 典型模型的建立 |
4.2.1 几何特征提取 |
4.2.2 典型模型建立 |
4.3 典型模型变量设置 |
4.3.1 寒冷地区被动式超低能耗居住建筑设计案例库 |
4.3.2 设计策略归纳与变量筛选 |
4.3.3 形体生成阶段变量区间赋值 |
4.3.4 综合完善阶段变量区间赋值 |
4.4 本章小结 |
第5章 寒冷地区被动式超低能耗居住建筑设计能耗目标值研究 |
5.1 能耗目标值的推导方法 |
5.1.1 形体生成阶段能耗目标值的推导方法 |
5.1.2 综合完善与协同深化阶段能耗目标值的推导方法 |
5.2 形体生成阶段能耗目标值研究 |
5.2.1 建筑能耗模拟 |
5.2.2 能耗模拟结果检验 |
5.2.3 形体生成阶段能耗目标值推导 |
5.3 综合完善阶段能耗目标值研究 |
5.3.1 既有标准能耗目标值分析 |
5.3.2 综合完善阶段能耗目标值推导 |
5.4 协同深化阶段能耗目标值研究 |
5.4.1 既有标准能耗目标值分析 |
5.4.2 协同深化阶段能耗目标值推导 |
5.5 本章小结 |
第6章 寒冷地区被动式超低能耗居住建筑设计策略敏感度分析 |
6.1 敏感度分析方法 |
6.1.1 全局敏感度分析 |
6.1.2 逐步回归 |
6.2 形体生成阶段设计策略敏感度分析 |
6.2.1 形体生成阶段能耗模拟 |
6.2.2 回归方程建立 |
6.2.3 回归方程检验 |
6.2.4 形体生成阶段设计策略敏感度分析 |
6.3 综合完善阶段设计策略敏感度分析 |
6.3.1 综合完善阶段能耗模拟 |
6.3.2 回归方程建立 |
6.3.3 回归方程检验 |
6.3.4 综合完善阶段设计策略敏感度分析 |
6.4 本章小结 |
第7章 被动式超低能耗建筑设计辅助决策方法应用 |
7.1 被动式超低能耗建筑设计辅助决策方法归纳 |
7.2 案例应用一:寒冷地区被动式超低能耗低层住宅优化设计 |
7.2.1 案例基本信息 |
7.2.2 建筑形体优化与决策 |
7.2.3 围护结构与HVAC系统优化与决策 |
7.3 案例应用二:寒冷地区被动式超低能耗高层住宅优化设计 |
7.3.1 案例基本信息 |
7.3.2 建筑形体优化与决策 |
7.3.3 围护结构与HVAC系统优化与决策 |
7.4 本章小结 |
第8章 结论与展望 |
8.1 论文工作总结 |
8.2 研究局限及后续研究方向 |
参考文献 |
附录 A 寒冷与国外类似气候条件地区被动式超低能耗居住建筑案例库 |
附录 B 形体生成阶段回归正交试验安排 |
附录 C 综合完善阶段回归正交试验安排 |
附录 D 平面图(案例一) |
附录 E 平面图(案例二) |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
致谢 |
(7)分析多层住宅坡屋面保温层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引言 |
1 研究多层住宅坡屋面保温层设计的现实意义 |
2 多层住宅坡屋面保温层设计目标 |
3 多层住宅坡屋面保温层设计方法分析 |
3.1 坡屋面基层构造方法 |
3.2 瓦材与屋面连接方法 |
3.3 保温层与基层粘结 |
4 多层住宅坡屋面保温层设计质量控制实践 |
5 结束语 |
(8)太阳能热水器与既有多层住宅暖房改造一体化研究 ——以长春市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论文背景 |
1.1.1 我国能源及环境现状 |
1.1.2 我国太阳能资源现状 |
1.2 论文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
1.2.1 研究的目的 |
1.2.2 研究的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 |
1.3.1 国内外太阳能在建筑中的应用发展现状 |
1.3.2 我国太阳能热水系统在建筑中的应用现状 |
1.3.3 太阳能热水系统在多层住宅中的应用现状及存在问题 |
1.4 论文研究的主要内容和研究方法 |
1.4.1 研究的主要内容 |
1.4.2 研究的方法 |
1.5 本章小结 |
第2章 多层住宅与太阳能热水器一体化的设计理念 |
2.1 一体化的设计理念 |
2.1.1 一体化的概念 |
2.1.2 一体化的应用 |
2.2 太阳能热水器的分类及适用的建筑类型 |
2.2.1 太阳能热水器的分类及特点 |
2.2.2 各类太阳能热水器适用的建筑类型 |
2.3 整体式太阳能热水器在多层住宅中的设计理念 |
2.3.1 在坡屋顶上的设计原则 |
2.3.2 在平屋顶上的设计原则 |
2.4 分体式太阳能热水器在多层住宅中的设计理念 |
2.4.1 在阳台上的设计原则 |
2.4.2 在墙面上的设计原则 |
2.4.3 在屋顶上的设计原则 |
2.5 本章小结 |
第3章 基于多层住宅暖房改造安装壁挂太阳能热水器一体化试验研究 |
3.1 试验研究目的 |
3.2 试验方案设计 |
3.2.1 试验用房的设计 |
3.2.2 墙面安装太阳能集热器的设计 |
3.2.3 贮水箱和管线的设计 |
3.2.4 节点大样的设计 |
3.3 试验研究步骤 |
3.3.1 试验用房的建造 |
3.3.2 壁挂式太阳能热水器的安装 |
3.3.3 试验观测与现场节点处理 |
3.3.4 数据的采集 |
3.4 试验研究总结 |
3.4.1 墙面安装太阳能热水器的变形分析 |
3.4.2 节点处温差变化和室内湿度变化的分析 |
3.4.3 贮水箱和管线与建筑一体化的设计 |
3.5 本章小结 |
第4章 既有多层住宅暖房改造与太阳能热水器一体化的设计研究 |
4.1 多层住宅暖房改造中太阳能热水器与屋顶的一体化设计研究 |
4.1.1 太阳能热水器与坡屋顶的一体化设计 |
4.1.2 太阳能热水器与平屋顶的一体化设计 |
4.2 多层住宅暖房改造中太阳能热水器与立面的一体化设计研究 |
4.2.1 太阳能热水器与窗槛墙的一体化设计 |
4.2.2 太阳能热水器与窗间墙的一体化设计 |
4.3 在试验基础上实际工程的示范 |
4.4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致谢 |
(9)传统民居节能改造措施研究 ——以扬州民居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课题的研究背景 |
1.1.1 社会背景 |
1.1.2 传统民居面临的问题 |
1.1.3 传统民居保护的原因 |
1.2 课题研究的内容 |
1.2.1 相关概念的界定 |
1.2.2 研究的对象 |
1.2.3 研究内容 |
1.3 课题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1.3.1 课题研究的目的 |
1.3.2 课题研究的意义 |
1.4 研究方法和研究路径 |
1.4.1 研究方法 |
1.4.2 研究路径 |
1.5 论文框架 |
第2章 相关研究与实践 |
2.1 节能改造相关概念 |
2.1.1 建筑节能与节能改造 |
2.1.2 建筑能耗 |
2.1.3 节能改造的基本途径 |
2.2 国内相关研究与实践 |
2.2.1 国内居住建筑节能改造现状 |
2.2.2 国内传统民居相关研究 |
2.2.3 国内传统民居的节能改造案例 |
2.3 国外相关理论与实践 |
2.3.1 国外居住建筑节能改造现状 |
2.3.2 国外传统民居相关研究 |
2.3.3 国外传统民居的节能改造案例 |
2.4 本章小结 |
第3章 传统民居节能改造措施 |
3.1 既有建筑节能改造的措施 |
3.1.1 墙体的改造设计 |
3.1.2 屋面的改造设计 |
3.1.3 外窗的改造设计 |
3.1.4 地面的改造设计 |
3.1.5 改造中热桥的处理 |
3.2 传统民居的特征 |
3.2.1 传统民居现状 |
3.2.2 传统民居特点 |
3.2.3 扬州民居介绍 |
3.3 传统民居节能改造措施 |
3.3.1 外墙改造措施 |
3.3.2 屋面改造措施 |
3.3.3 外窗改造措施 |
3.3.4 地面改造措施 |
3.3.5 改造过程中热桥的处理 |
3.3.6 外部环境的改善 |
3.3.7 可再生能源的利用 |
3.4 居民节能行为的引导 |
3.5 本章小结 |
第4章 案例研究 |
4.1 案例介绍 |
4.1.1 案例环境 |
4.1.2 案例调研与原始资料收集 |
4.2 案例建筑节能改造技术路线 |
4.2.1 改造原则 |
4.2.2 整体改造方案 |
4.3 案例建筑能耗基线值确定 |
4.3.1 模拟分析的目的 |
4.3.2 建筑基线能耗模拟 |
4.4 关键改造措施模拟分析 |
4.4.1 改造方案设计 |
4.4.2 单项措施模拟 |
4.4.3 关键改造措施的结论 |
4.5 综合改造方案的模拟分析 |
4.5.1 节能65%改造方案 |
4.5.2 节能50%改造方案 |
4.6 本章小结 |
第5章 结语与展望 |
5.1 结语 |
5.2 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一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成果 |
致谢 |
(10)高寒地区小城镇多层住宅气候缓冲空间设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选题背景 |
1.1.1 建筑节能 |
1.1.2 建筑地方特色 |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相关概念介绍 |
1.3.1 建筑气候学 |
1.3.2 建筑地域性 |
1.3.3 气候缓冲空间 |
1.3.4 高寒地区 |
1.3.5 小城镇 |
1.3.6 多层住宅 |
1.4 相关理论研究 |
1.4.1 国外相关理论研究 |
1.4.2 国内相关理论研究 |
1.5 研究方法与研究框架 |
1.5.1 研究方法 |
1.5.2 研究框架 |
第二章 国内外气候寒冷地区住宅建筑案例分析 |
2.1 国内外传统民居例案例分析 |
2.1.1 国内传统民居案例分析 |
2.1.2 国外传统民居案例分析 |
2.2 国内外现代住宅案例分析 |
2.2.1 国内现代住宅案例分析 |
2.2.2 国外现代住宅案例分析 |
第三章 高寒地区多层住宅整体设计策略 |
3.1 大兴安岭地区简介及调研内容 |
3.1.1 地区概况 |
3.1.2 气候特点 |
3.1.3 住宅发展过程及现状 |
3.1.4 具体调研计划及内容 |
3.2 合理的居住区规划 |
3.2.1 居住区选址 |
3.2.2 布局与朝向 |
3.3 高寒地区建筑体形 |
3.3.1 建筑体形 |
3.3.2 住宅体形系数与长、宽、高的关系 |
3.3.3 规矩紧凑的平面形式 |
3.4 室外气候缓冲策略 |
3.5 立面气候缓冲策略 |
3.5.1 外墙 |
3.5.2 外窗 |
3.6 户型内部气候缓冲策略 |
3.6.1 温度梯度建立 |
3.6.2 高寒地区户型特点 |
第四章 高寒地区多层住宅气候缓冲空间设计研究 |
4.1 高寒地区阳台设计 |
4.1.1 北阳台特点及气候缓冲作用 |
4.1.2 北阳台与室内空间的隔断形式 |
4.1.3 南阳台特点 |
4.1.4 南阳台形式演变过程及原因 |
4.1.5 南阳台形式研究 |
4.2 高寒地区坡屋顶设计 |
4.2.1 坡屋顶现状 |
4.2.2 坡屋顶的优点及能耗优势 |
4.2.3 坡屋顶空间被动式太阳能利用 |
4.2.4 太阳能屋顶一体化与坡屋顶空间利用 |
4.3 高寒地区楼梯间设计 |
4.3.1 楼梯间特点 |
4.3.2 楼梯间保温 |
4.3.3 合理的入口形式 |
4.3.4 电梯设置及其他 |
4.4 高寒地区地下室设计 |
4.4.1 地下室功能 |
4.4.2 能耗优势及其优点 |
4.4.3 室内环境 |
第五章 结束语 |
5.1 主要工作与创新点 |
5.2 本文的不足及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1 |
附录2 |
致谢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已发表的论文 |
四、多层住宅坡屋面保温层设计(论文参考文献)
- [1]西安市既有多层住宅外界面空间维护性再生设计策略研究[D]. 张新月.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21
- [2]北方寒冷地区农居太阳能利用与围护体系改造方法探析 ——以临沂朱家林典型农居改造为例[D]. 刘鲁. 山东建筑大学, 2020(12)
- [3]湖南地区既有住宅屋面低能耗改造技术研究[D]. 曾星. 湖南大学, 2020
- [4]东北严寒地区住宅被动式节能优化设计研究 ——以黑龙江省为例[D]. 张乙川. 哈尔滨工业大学, 2020(01)
- [5]拉萨市多层住宅优先利用太阳能的建筑设计模式研究[D]. 杨坤.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19(06)
- [6]被动式超低能耗建筑设计辅助决策方法研究 ——以寒冷地区居住建筑为例[D]. 吴迪. 天津大学, 2019
- [7]分析多层住宅坡屋面保温层设计[J]. 郑远莹. 建材与装饰, 2017(46)
- [8]太阳能热水器与既有多层住宅暖房改造一体化研究 ——以长春市为例[D]. 詹俊. 吉林建筑大学, 2017(09)
- [9]传统民居节能改造措施研究 ——以扬州民居为例[D]. 白雪. 南京工业大学, 2016(04)
- [10]高寒地区小城镇多层住宅气候缓冲空间设计研究[D]. 张希. 上海交通大学, 2016(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