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执政为民”辨析(论文文献综述)
周乾[1](2019)在《论西柏坡精神对党内政治文化建设的贡献》文中提出西柏坡精神是中国共产党优秀的革命文化,集中表现在忧患意识、创业与守业意识、人民本位意识等,是中国共产党取得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建立新中国的精神动力。西柏坡精神是中国共产党宝贵的精神财富,对加强党内政治文化建设具有突出意义。当前,中国的发展进入关键期、攻坚期,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既依靠国家“硬实力”,也依靠国家“软实力”,而且随着时代的发展,更多的依靠国家的“软实力”。弘扬和传承西柏坡精神与加强党内政治文化建设紧密相连。中国共产党在西柏坡时期体现出来的从严治党、实事求是、群众路线、艰苦奋斗等精神是西柏坡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当前加强党内政治文化建设的重要方面,弘扬和传承西柏坡精神有利于加强党内政治文化建设。西柏坡精神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从新民主主义革命走向全国胜利,实现由战争走向和平、由农村走向城市、由革命走向建设,中国共产党即将成为执政党的过程中,我党党内政治文化建设的重要成果。西柏坡精神对党内政治文化建设有突出贡献,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奠定了中国共产党执政文化的基础;明确了中国共产党的基本执政理念;表明了中国共产党的基本执政方略;阐明了中国共产党要正确处理各种关系;指明了中国共产党的基本行为逻辑;规定了中共党员的基本行为规范。深入挖掘和传承西柏坡精神是加强党内政治文化建设的重要方面,是明确中国共产党的执政理念、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抓手。
孙志云[2](2018)在《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执政为民理念及基层政府实践问题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执政为民理念是中国共产党作为马克思主义政党所树立的价值导向。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的历史进程中,中国共产党人不断对执政为民理念进行发展创新,实现对执政实践的有力指导。目标方针确定后,实践的关键在于人。干部是执政实践的执行者,也是执政为民理念教育的对象,中国共产党执政为民理念的贯彻,最终要落实到干部的实际行动中,在政府组织执政为民的实践过程中显现成效。为了考察对干部进行执政为民理念教育的实际效果,本研究从基层视阈切入,对改革开放以来基层政府实践的现实状况进行了分析。本研究观察到,改革开放进程中基层政府实践存在偏离执政为民理念的现象,反映出执政为民理念教育有效性不足的问题,中国共产党执政为民理念指导基层实践的权威性、统一性受到一定程度的挑战。究其原因,一些基层政府在利益博弈中存在自身利益最大化的动因,对中央利民政策在执行上有所保留,对执政资源的配置、执政方略的选择有所偏好;一些基层干部在多重利益关系影响下体现出“理性经济人”的自利特点,存在认识偏差和逐利行为;基层的执政为民理念教育环境、教育主体、教育方法等方面存在不足,使得执政为民理念教育有效性有所欠缺。理论研究的价值在于指导实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已经进入新时代,本研究在对执政为民理念进行深刻认识、对其基层实践状况进行考察的基础上,研究解决执政为民理念与实践相结合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提出加强执政为民理念教育、推动基层政府执政为民实践的对策,具有十分积极的意义。本研究期望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考察影响干部认识与实践“知行”转换的外在因素,探寻研究干部思想政治教育问题的新视野、新途径,由此增强干部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性;期望引起相关研究者对于干部实践行为的关注,为相关研究者和干部教育工作者提供一定的参考和借鉴;期望执政为民理念对基层政府实践的引领作用不断加强,基层干部的思想政治素质得到提高,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得到更好地实现。本论文共有8个章节,具体内容包括:第一章对选题缘起和研究意义进行说明,对国内外相关问题研究成果进行梳理,明确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第二章对本文所涉及的主要概念进行释义,分析利益关系对基层政府实践的影响,对本文研究的理论基础和分析框架进行概括。第三章阐述中国共产党执政为民理念的历史渊源,梳理中国共产党人对执政为民理念的发展创新过程,总结各个历史时期基层政府实践执政为民理念的主要经验。第四章从基层政府与群众、基层政府与中央和上级政府、基层政府之间、基层干部自身4个层次,分析基层政府和干部出现群众观、政绩观、发展观和个体价值观偏离执政为民理念的问题。第五章分析基层政府偏离执政为民理念的根本原因,对基层政府利益偏好、基层政府博弈、干部私利、基层执政为民理念教育有效性不足等因素进行反思。第六章就执政为民价值理性复归和加强执政为民理念教育进行阐述,对马克思主义政治价值观建构、干部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培育进行分析,对执政为民理念教育的基本原则和现实要求进行概括,对执政为民理念教育主要途径和有效性的增强进行阐述,探讨促进干部从认识到实践的“知行合一”问题。第七章提出基层政府坚持执政为民价值导向的实践路向,对加强利益协调、建设服务型政府和法治政府、基层政府实践创新等进行阐述。论文最后结论部分总结了全文主要观点,指出了研究的不足之处和今后的努力方向。本文有三个方面创新之处:第一,拓展了马克思主义政治价值观问题的理论论域。中国共产党树立了以执政为民理念为核心的马克思主义政治价值观,本文对中国共产党执政为民理念的内涵和本质进行阐释,并对其理论渊源、历史发展进程与实践经验进行总结,系统梳理了中国共产党执政为民理念的理论要点,有助于推动中国共产党执政为民理念的理论体系建构。第二,扩大了中国共产党干部思想政治教育问题的研究视野。执政为民理念教育作为干部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最终目的是要推动执政为民实践。干部是执政为民理念教育对象也是基层政府实践的执行性主体,考察基层政府实践状况可以对干部群体接受执政为民教育的实际成效加以研判。本文从执政为民理念教育的有效性出发,对基层政府实践状况进行考察,分析基层政府实践所呈现的“价值导向—价值偏离—价值理性复归”演进趋势,探讨如何解决现实的利益矛盾,使接受执政为民理念教育的干部实现执政为民从认识到实践的“二次飞跃”,促进干部“知行合一”。第三,对如何促进执政为民理念的贯彻落实提出对策,使研究具备了积极的现实意义。本研究发挥学科交叉优势,综合运用多学科的理论工具,从中观和微观多层次进行考察,分析基层政府和干部在实践中出现的价值偏离问题及其原因,从价值理性复归和执政为民理念教育、基层政府实践路向两个方面提出对策,为强化执政为民理念的统一引领、维护党中央集中统一领导提供参考。
朱勇[3](2018)在《中国共产党执政伦理研究》文中提出在伦理学的意义上,处于从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快速过渡和急剧转型的中国社会已经凸显的所谓“现代性危机”,主要表现为道德失范和一定程度上的社会失序,这给中国共产党的思想整合及利益整合带来极大挑战。伦理是政治的一种属性,执政与伦理之间有着内在的逻辑关联。执政伦理是指执政党在掌握国家政权后,基于特定的政治目的而在处理一系列重要政治关系和政治问题的过程中形成并表现出来的一系列价值观念、行为规范和执政者道德品质的总和,是执政活动应当遵循的基本原则和行为规范。作为中国唯一的执政党,中国共产党执政伦理通过执政党的价值取向与制度的价值追求以及党员尤其是领导干部的言行影响着社会伦理的发展,对中国社会治理有着巨大的影响。执政党必须从价值伦理、制度伦理和主体伦理三个执政伦理的基本组成部分入手,积极构建起合乎社会发展规律和中国客观实际的执政伦理体系,积极应对挑战,不断推动社会发展进步。为民是中国共产党执政伦理的核心要义和根本价值所在,是执政党保持执政地位的基本前提。面对社会阶层分化和利益格局多元化的客观现实,坚持为民价值伦理的必然要求是坚决维护人民根本利益,坚持发展成果人民共享;积极整合当前社会多元而复杂的利益格局,妥善处理利益矛盾和冲突。为此,必须坚持市场化的改革方向,注重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发展,不断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必须坚持群众路线,真正站在人民群众的立场上来认识现实利益问题,从社会发展的实际情况出发来分析社会的主要矛盾,提高决策的民主化和科学化水平,切实保障和实现人民群众的利益诉求;必须建立和完善包括利益表达机制、利益分配机制和利益保障机制在内的利益协调机制。制度在现代社会治理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蕴含于具体制度及其运行机制中的制度伦理由此显得尤为重要。中国共产党执政,就是要形成并发挥促进自由与平等、实现社会公正并促进社会和谐、推动社会民主与法治进步的制度体系。自由与平等是执政党主导和坚持市场化改革方向的经济社会发展目标,也是推动市场经济进一步发展的前提。公正与和谐是社会制度创新和发展的价值取向,既是评价社会结构与制度运行的伦理价值尺度,也是实现社会自由与平等的基本保证。民主与法治既是执政党执政的基本原则与方略,也是进一步促进社会公正与和谐的基本条件。这三方面的制度伦理基本原则既相互独立,有各自不同的基本内涵及具体要求,又相互联系、相互制约、互为保证,构成了一个有机统一的中国共产党执政制度伦理体系,是制度公共性与合理性的来源与保证。忠诚、为民、务实、担当、清廉是执政党成员应当具备的五种基本道德要求。执政主体的德行养成要着重在加强个体修为和制度建设上下功夫。一方面,个体要加强理论学习,陶冶道德情操,推动理论创新;另一方面,制度要从提升党员队伍的整体素质,规范党内政治生活、净化党内政治生态,加强党内监督、严格执行党的廉洁从政规定上来规范养成。执政党提出全面从严治党,这是执政主体的道德自觉在新时代的具体体现与必然选择。这种道德自觉,具体表现为执政党对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责任担当、从严管党治党的清醒认识、共产党人坚定的理想信念和密切党群关系的认识四个方面。本文以马克思主义政治学理论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以伦理与执政的内在关联作为理论视角,在对中国共产党执政伦理形成与发展的历史脉络和重大实践活动进行梳理和阐释的基础上,对执政伦理的基本特征、功能、基本组成内容及形成途径等相关理论与实践问题进行研究及分析探讨。
殷春雨[4](2017)在《执政为民理念优化纳税服务研究》文中指出在服务型政府及其部门建设步伐不断加快的社会大背景下,税务机关的纳税服务意义凸显,但伴随近几年的发展变化,纳税服务实践中产生了一些值得关注的新问题。执政为民理论形成于中国共产党的执政实践中,是中国传统民本思想和马克思主义群众史观的碰撞和融合,它集中体现了党“为人民服务”的根本价值取向,是指导一切工作的指针。因此,本文以“执政为民理念下优化纳税服务研究”为课题,基于目前的纳税服务发展现状,以执政为民理念为指导,探求切实解决纳税服务不足与短板的途径,为提升纳税服务质效发挥作用。本文的总体结构:首先是绪论,概括本文选题的原因,综述纳税服务的研究状况,并阐明行文思路、研究方法、创新与不足。第二部分为执政为民与纳税服务概述,梳理理论来源,并在此基础上阐明二者之间辩证统一的关系。第三部分为我国纳税服务的现状,具体包括整体架构、执政理念、发展进程及主要成效,并从执政为民视角出发,审视其存在问题及成因。第四部分为纳税服务的国际经验教训及启示,从经验借鉴、教训总结正反两个角度着眼,全面揭示其给予我国纳税服务的启示。第五部分为执政为民理念下探索纳税服务的优化途径,在前文论述的基础上,立足于执政为民理念基点,从树立理念、完善机制、强化队伍建设、改进考核等几个方面着眼,提出优化我国纳税服务的途径建议。本文主要在以下方面进行了创新探索:一是视角的创新。在梳理多维视角理论之后,本文创造性地将纳税服务研究置于执政为民理念下,充分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方法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二是理论性和实用性兼备。作者利用工作优势,将执政为民理念与现阶段纳税服务实际状况相结合,有针对性地提出当前形势下完善我国纳税服务的途径。
王翔[5](2017)在《执政为民新理念的理论特质与践行路径》文中研究指明执政为民新理念是一个系统完整、逻辑严密的科学体系,闪耀着唯物辩证法和唯物史观的理论光辉,蕴含着政治性、历史性、经济性与伦理性的鲜明理论特质。中国共产党在践行执政为民新理念过程中应遵循理论引领、道德形塑、信念强化与制度约束等基本路径,从而有效巩固与提升执政党的政治合法性。
凌琦[6](2016)在《中国共产党为民思想研究》文中认为缘于对中国共产党政党历史的考察、政党本质的认识和应对挑战的关切,本文对中国共产党为民思想进行了较为全面和系统的梳理。中国共产党为民思想的理论渊源,既包括马克思、恩格斯的无产阶级政党学说及列宁、斯大林关于无产阶级政党建设的理论;又包括中国古代民本思想及中国近代资产阶级政党的民权思想;还包括西方人本主义思想、民主政治理论等其它思想资源及中国共产党对其他政党执政经验教训的深刻总结等。中国共产党为民思想的历史发展,可以划分为三个时期,即为民思想的提出和阐发(1921-1949年),为民思想的丰富和发展(1949-2012年),为民思想的深化(2012年至今)。中国共产党为民思想的基本内涵集中体现为“一个中心,五个基本点”,即以“一切为了人民”为中心,尊重人民的主体地位和创造精神,领导、支持和保证人民当家作主,实现、维护和发展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实现人自由而全面发展,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中国共产党关于“怎样实现为民”的思想可以归纳为牢固树立为民意识、锤炼提升为民本领、创造运用科学的方法、始终保持优良的作风、充分发挥制度的力量、把是否为民作为评判干部和工作的标准等,以此解决为民的认识、能力、途径、保障等问题。中国共产党关于“预防和惩治背离为民”的思想主要包括加强教育、严明纪律和规矩,建立健全预防和惩治腐败体系,严肃查办违纪违法案件等方面。总体上看,中国共产党为民思想最为突出的认识特点体现在真心实意、全心全意地为民,始终站在最广大人民的立场,深刻理解人民利益与党的利益的一致性、向人民负责与向党负责的一致性以及为民思想的真正落实上。中国共产党为民思想的建构特点在于把握规律性、体现系统性、注重中和性、保持先进性、富于开放性。正因为如此,它成为中国共产党加强自身建设的根本指针,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核心价值,是对科学社会主义本质认识的深化。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中国共产党践行为民思想更具重要性和紧迫性。如何迎接新挑战、经受新考验、化解新危险,提高党建科学化水平、在新的知行相资的为民实践中继续丰富和发展为民思想、更好地彰显人类社会发展最重要的价值之一——为民,值得我们继续探究和思考。
白涛[7](2015)在《法治视角下胡锦涛执政为民思想研究》文中指出党的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为核心的领导集体,对党在新世纪新阶段的执政为民问题进行了深入地思考、分析和研究,不仅提出了具有时代特征的执政为民思想,而且提出了如何利用法治来保障执政为民,形成了比较系统的执政为民思想,为加强和巩固党的执政建设作出了重要的贡献。本研究从法治和执政为民的基本内涵和关系出发,厘清了法治与胡锦涛执政为民思想之间的关系。通过介绍法治对胡锦涛执政为民思想形成的作用和该思想的形成过程,以及胡锦涛执政为民思想形成的理论渊源和特点,论述之所以法治对胡锦涛执政为民思想有重要的影响作用,主要在于党的十五大已经确立了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治国方略,胡锦涛提出的执政为民思想必然是法治下的执政为民,并且执政为民也必须通过法治的方式来落实。作为执政党,如何解决依法执政为了谁、依法执政要靠谁以及依法执政谁监督等问题,是胡锦涛执政为民思想的主要追求,也构成了胡锦涛执政为民思想的科学内涵。胡锦涛执政为民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要成果,是科学发展观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对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坚持和发展,对以习近平为总书记的新一代领导集体继续实现执政为民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指导意义。在执政过程中,如何从法治角度与时俱进地巩固党的执政基础,如何坚持科学的权力观、法治观和利益观,如何坚持执政的科学性、有效性与人民性的统一,如何通过加强法治建设来保障人民群众的利益和权益,对不断地增强中国共产党执政的合法性基础、执政理念和执政能力的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启示。
王兴龙[8](2015)在《习近平执政为民思想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执政为民思想是我党在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的指导下,结和中国的具体实际,在党的实践和探索的基础上,经过几代领导人的发展,而形成的科学的治国理政的理论,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过程中的重要成果。无论对中国的革命胜利还是对经济与社会的发展都具有重要意义。自十八大以来,中国共产党在习总书记的领导下进入了新的阶段,他不但继承了马克思主义科学的人的发展理论,还继承和发展了党的执政为民思想,这些与他个人的经历相结合,从而形成了他科学的执政为民思想,他的执政为民思想包含民生、民本和富民思想,这是在新的世情、国情、党情下的形成的科学理论,必将对中国的崛起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习近平的执政为民思想拥有两大特点,一个是务实性,他曾多次谈到“空谈误国,实干兴邦”,这也鲜明的反映在了他的治国方略上。另一个是他的思想具有鲜明的传统文化色彩,他在各次谈话中都引用了中国古代各种学术派别的治国名言,这也成为他执政为民思想的一大亮点。他的执政为民思想具有三大意义,第一,他的执政为民思想科学的创新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理论,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必将指导中国未来的建设和发展。第二,他的执政为民思想是对我党执政为民思想的继承和发展,必将对我党自身的成长产生深远的意义,也巩固了我党的执政地位。第三,他的执政为民思想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早日实现的有力支撑。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是真正的英雄,习近平的执政为民思想必将凝聚和发挥全体中国人民的力量,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闫超[9](2015)在《胡锦涛执政为民思想研究》文中提出胡锦涛执政为民思想是新时期中国共产党在社会主义建设实践当中的一项重要理论成果,集中体现出新时期党的领导集体的智慧,以及执政思想与执政方式的变化。胡锦涛执政为民思想提出以后,立刻收到了理论界关注,探究和分析执政为民思想的内容和含义,把握时代对党的执政理论建设的要求,更好的在实践中贯彻执行执政为民思想,对于提高中国共产党的执政能力,巩固执政地位具有重要意义。本文运用了文献研究法、历史研究法等多种研究方法,根据收集到的资料阐述了胡锦涛执政为民思想形成的时代背景,指出他的执政为民思想的形成与当前我党在执政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有密切的关系,指出在新时期的执政当中,由于忽视了党群关系、干群关系,导致党群关系、干群关系长期紧张,为了改善党群关系、干群关系,巩固中国共产党的执政基础,胡锦涛提出了执政为民思想。通过研究认为马列主义、毛泽东的执政为民思想是胡锦涛执政为民思想的理论渊源,胡锦涛的执政为民思想就是在邓小平、江泽民执政为民思想上,结合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经验和党在新时期的执政经验的结果。胡锦涛执政为民思想形成后与邓小平、江泽民执政为民的思想的一脉相承,深刻的反映出党在执政实践当中的经验教训。详细分析了胡锦涛执政为民思想的主要内容,总结了胡锦涛执政为民思想的科学内涵“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充分发挥全体人民的积极性来发展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始终是最紧要的”,“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是其执政为民思想的核心内容,坚持以兴国为己任、以富民为目标等是其执政为民思想奋斗目标,要求党在执政的过程中必须将维护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为己任。同时,论述了胡锦涛执政为民思想的实践路径和创新,指出实践路径主要包括胡锦涛执政为民思想实践路径的表现方式和胡锦涛执政为民思想的创新实践。最后,总结了胡锦涛执政为民思想重大意义,认为胡锦涛执政为民思想是新时期我党巩固执政地位、提高执政能力的重要指导思想,必须将其全面贯彻到执政实践当中,全体党员干部必须认真学习、领悟胡锦涛执政为民思想的要求,将思想转化为执政当中的具体行动。最后,对本课题的研究做简明扼要的总结,总结了研究的主要内容和观点等。
张聪聪[10](2015)在《对十六大以来中国共产党执政为民思想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2002年十六大报告中提出了高举邓小平理论旗帜,贯彻三个代表的主题发展要求,十六大中正式提出并讨论了执政为民思想的现代化理念。为了更好的探讨和分析十六大后中国共产党执政为民思想的实际发展,笔者系统化的对执政为民思想的历史发展、近期发展以及内容与价值进行了分析,以透视中国共产党执政为民思想的发展特点和底蕴。本文在分析过程中,以十六大会议核心为基础,探讨了该时间节点后执政为民思想的发展依据,对十六大以后中国共产党执政为民思想的实际发展过程进行分析,论证十六大后执政为民思想产生严谨的必然性,探讨了十六大后共产党在执政为民思想上的革新发展,同时也对十六大后两代领导人集体下的党的执政为民思想深化发展进行了总结。通过对新时期中国共产党执政为民思想的分析,重点总结十六大后执政为民思想的发展特点和实际价值,指出:执政为民思想理应不断的发展和创新;在党的执政体制改革与完善过程中,必须长久、持续的强化执政为民制度;在党的执政方式改进过程中,需要不断的深化执政为民的实践水平。本文分析中讨论十六大以来两届党中央在执政为民思想发展上的特点,重点分析近年来中国共产党执政为民思想的价值和启示,透视性的分析了十六大后中国共产党执政为民思想的形成依据和影响价值,为今后我国执政党执政为民思想的发展与改进提供一定的参考。
二、“执政为民”辨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执政为民”辨析(论文提纲范文)
(1)论西柏坡精神对党内政治文化建设的贡献(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一) 选题缘由与选题意义 |
1. 选题缘由 |
2. 选题意义 |
(二)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 关于西柏坡精神形成的背景研究 |
2. 关于西柏坡精神的内涵研究 |
3. 关于西柏坡精神的价值研究 |
4. 关于西柏坡精神的研究述评 |
5. 关于党内政治文化建设的背景研究 |
6. 关于党内政治文化建设的内涵研究 |
7. 关于党内政治文化建设的价值研究 |
8. 关于党内政治文化建设的研究述评 |
(三) 研究方法与重难点 |
1. 研究方法 |
2. 重难点 |
(四) 本文的核心概念及其内涵 |
1. 西柏坡精神的基本理论问题 |
2. 党内政治文化的基本理论问题 |
一、中国共产党从革命党向执政党转变与西柏坡精神的形成 |
(一) 解放战争即将胜利,中国由战争向和平转变 |
1. 国民党:撕毁“双十协定”,发动全面内战 |
2. 共产党:将革命进行到底,实现和平建国 |
(二) 中国共产党的工作重心由农村向城市转移 |
1. 军事战略重心由农村转向城市 |
2. 民主政权建设由农村转向城市 |
(三) 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任务由革命向建设转变 |
1. 新民主主义革命取得了阶段性重大胜利 |
2. 建设社会主义是巩固新生政权的必要途径 |
(四) 西柏坡精神的形成 |
二、西柏坡精神的内涵与实质 |
(一) 西柏坡精神的内涵 |
1. “两个敢于”——敢于接受挑战,敢于积极进取 |
2. “两个善于”——善于实事求是,善于破旧立新 |
3. “两个坚持”——坚持群众路线,坚持民主集中 |
4. “两个务必”——务必反腐倡廉,务必从严治党 |
(二) 西柏坡精神的实质 |
1. “两个务必”是西柏坡精神的集中体现 |
2. 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宗旨 |
3. 实事求是、敢打必胜的品质 |
4. 从严治党、发扬民主的特征 |
5. 艰苦奋斗、与时俱进的本质 |
(三) 西柏坡精神的重大意义 |
1. 体现了中国共产党社会主义的理想坚守 |
2. 体现了中国共产党执政为民的执政理念 |
3. 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 |
4. 体现了中国共产党艰苦奋斗的崇高品质 |
5. 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从严治党的重要原则 |
三、西柏坡精神对党内政治文化建设的贡献 |
(一) 西柏坡精神奠定了中国共产党执政文化的基础 |
1. 从总体上要求中国共产党要保住底线、与时俱进 |
2. 从内容上要求中国共产党要反腐倡廉、从严治党 |
(二) 西柏坡精神明确了中国共产党的基本执政理念 |
1. 中国共产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 |
2. 中国共产党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价值遵循 |
(三) 西柏坡精神表明了中国共产党的基本执政方略 |
1. 中国共产党要始终坚持共产主义,建设民主政治 |
2. 中国共产党要时刻保持忧患意识,增强使命担当 |
(四) 西柏坡精神阐明了中国共产党要正确处理各种关系 |
1. 中国共产党要正确处理党与人民、党与国家的关系 |
2. 中国共产党要正确处理中国共产党与民主党派的关系 |
3. 中国共产党要正确处理政府组织层级之间的关系 |
(五) 西柏坡精神指明了中国共产党的基本行为逻辑 |
1. 中国共产党要明确自己的角色定位,树立自己的光辉形象 |
2. 中国共产党要适应国内外环境,科学估计所面临的各种风险 |
3. 中国共产党要明确自己的工作重心,正确认识与处理当前的主要任务 |
(六) 西柏坡精神规定了中国共产党党员的基本行为规范 |
1. 中国共产党党员要坚持实事求是、民主集中制的基本原则 |
2. 中国共产党党员要发扬戒骄戒躁、艰苦奋斗的优良作风 |
四、深入挖掘西柏坡精神,推进党内政治文化建设向纵深发展 |
(一) 坚持正确的指导思想和社会主义发展方向 |
(二) 坚持实事求是的基本原则 |
(三) 坚持历史与现实、传承与创新相结合 |
(四) 立足中国社会实际,积极回应新时代课题 |
五、结语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致谢 |
(2)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执政为民理念及基层政府实践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选题缘起与研究意义 |
1.1.1 选题缘起 |
1.1.2 研究意义 |
1.2 文献综述 |
1.2.1 国内研究综述 |
1.2.2 国外研究综述 |
1.3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
1.3.1 研究思路 |
1.3.2 研究方法 |
1.4 研究的创新点 |
第2章 相关概念释义及研究的理论基础 |
2.1 中国共产党执政为民理念 |
2.1.1 中国共产党执政为民理念的内涵 |
2.1.2 中国共产党执政为民理念的实质 |
2.2 基层政府实践 |
2.2.1 基层政府实践的概念 |
2.2.2 基层政府实践的主体、客体及其关系 |
2.2.3 基层政府实践的影响因素 |
2.2.4 基层政府实践的价值标准与评估框架 |
2.3 执政为民理念教育 |
2.3.1 执政为民理念教育的内涵 |
2.3.2 执政为民理念教育的主客体关系 |
2.4 研究的理论基础 |
2.4.1 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理论 |
2.4.2 中国共产党建设理论 |
2.4.3 马克思主义政治伦理理论 |
2.4.4 马克思主义价值观和利益理论 |
2.4.5 理论的应用及关系 |
第3章 中国共产党执政为民理念的发展脉络与实践经验 |
3.1 中国共产党执政为民理念的历史渊源 |
3.1.1 秉承马克思主义群众观传统 |
3.1.2 汲取中国传统民本思想的精华 |
3.2 中国共产党人对执政为民理念的发展创新 |
3.2.1 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确立党的宗旨 |
3.2.2 明确“以经济建设中心”,抓住为民根本 |
3.2.3 强调“三个代表”,保持党的先进性 |
3.2.4 树立“以人为本”核心立场,推动科学发展 |
3.2.5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思想,描绘新时代发展蓝图 |
3.3 基层政府贯彻实践执政为民理念的历史经验 |
3.3.1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为民谋取实利,赢得人民拥护 |
3.3.2 社会主义建设时期:以基层广大民众为主体推动社会变革 |
3.3.3 改革开放时期:满足群众现实需要,激发发展活力 |
3.3.4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落实“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满足人民美好生活向往 |
第4章 改革开放进程中基层政府实践的价值偏离问题 |
4.1 群众观偏离:基层政府的责权利失衡现象 |
4.1.1 基层政府履责过程中存在公共服务缺位现象 |
4.1.2 基层政府执政过程中群众的政治参与不足 |
4.1.3 基层政府主导经济发展过程中存在争利行为 |
4.2 政绩观偏离:基层政府对中央利民政策的“选择性执行” |
4.2.1 基层政府“选择性执行”的突出表现 |
4.2.2 “选择性执行”使基层政府绩效产生价值偏离 |
4.3 发展观偏离:基层政府发展实践的价值选择 |
4.3.1 基层政府面临“公平—效率”选择矛盾 |
4.3.2 一些基层政府制定发展策略趋向功利化 |
4.3.3 基层政府采取功利型发展策略产生负面影响 |
4.4 个体价值观偏离:基层干部党风廉政问题 |
4.4.1 “官本位”意识与表现 |
4.4.2 基层干部脱离群众现象 |
4.4.3 贪污腐化与“隐性腐败” |
第5章 基层政府实践偏离执政为民理念的原因反思 |
5.1 基层政府利益主体地位的产生及工具理性膨胀 |
5.1.1 基层政府成为相对独立的利益主体 |
5.1.2 利益集团对基层政府产生显着影响 |
5.1.3 社会阶层分化加剧利益冲突 |
5.1.4 基层政府决策存在利益偏好 |
5.2 基层政府博弈挑战政治伦理秩序并导致自身异化 |
5.2.1 纵向博弈对中央—基层政治伦理秩序的影响 |
5.2.2 横向博弈对基层政府组织自身的异化 |
5.2.3 地方保护主义使中央调控面临现实阻力 |
5.3 干部个人主义利益追求对人的物化 |
5.3.1 生活世界中商品价值观的销蚀 |
5.3.2 基层干部的代理人角色 |
5.3.3 制约失效下的权力寻租 |
5.4 基层执政为民理念教育有效性不足 |
5.4.1 教育环境的复杂性对教育主体形成干扰 |
5.4.2 教育者有效性缺失影响受教育者的认同 |
5.4.3 教育方法单一影响教育的实际效果 |
第6章 执政为民价值理性复归和加强执政为民理念教育 |
6.1 以牢固树立马克思主义政治价值观为旨归 |
6.1.1 提高干部执政为民意识 |
6.1.2 增强干部的政治认同 |
6.1.3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思想 |
6.1.4 发扬党的宗旨保持优良作风 |
6.2 以培育马克思主义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为目标 |
6.2.1 坚持马克思主义群众观,实践群众路线 |
6.2.2 端正政绩观权力观,升华人生价值旨趣 |
6.2.3 重塑价值观利益观,统一精神物质生活 |
6.3 科学把握执政为民理念教育的原则与要求 |
6.3.1 明确执政为民理念教育的基本原则 |
6.3.2 把握执政为民理念教育的现实要求 |
6.4 对干部进行执政为民理念教育的主要途径 |
6.4.1 加强政治理论学习 |
6.4.2 深化主题教育活动 |
6.4.3 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 |
6.4.4 优化典型示范教育 |
6.5 知行合一:增强执政为民理念教育有效性 |
6.5.1 发挥基层干部在实践中的主体性作用 |
6.5.2 实现执政为民理念到实践的“二次飞跃” |
第7章 新时代基层政府坚持执政为民的实践路向 |
7.1 推进利益协调突破利益固化藩篱 |
7.1.1 维护党中央权威与集中统一领导 |
7.1.2 优化基层政府利益博弈关系 |
7.1.3 促进共同富裕与社会公平 |
7.1.4 共建共享让利于民 |
7.2 建设服务型政府强化政府责任 |
7.2.1 加强政府机构效能建设 |
7.2.2 完善群众利益表达机制 |
7.2.3 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
7.2.4 致力于保障和改善民生 |
7.3 建设法治政府提供制度保障 |
7.3.1 推进基层法治建设依法治理 |
7.3.2 优化基层权力运行制约机制 |
7.3.3 完善基层考核晋升激励机制 |
7.4 适应社会变革推动政府创新 |
7.4.1 弘扬中华文化:地方特色文化建设启示 |
7.4.2 推动乡村振兴:Y县经济发展方式考察 |
7.4.3 优化利益表达:L市网络问政状况分析 |
第8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附录1:本文研究调查对象基本情况统计表 |
附录2:中国共产党执政为民理念基层实践状况调查问卷(A卷) |
附录3:中国共产党执政为民理念基层实践状况调查问卷(B卷) |
(3)中国共产党执政伦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导言 |
一、研究背景及其意义 |
二、国内外研究综述 |
三、研究的主要内容和方法 |
第一章 执政伦理概述 |
第一节 执政伦理的概念、特征与功能 |
一、执政伦理的概念 |
二、执政伦理的特征 |
三、执政伦理的功能 |
第二节 执政伦理:问题可能与转型现实 |
一、执政伦理何以是一个“可能”问题? |
二、执政伦理转型何以是一个“现实”问题? |
第二章 中国共产党执政价值伦理 |
第一节 为民是中国共产党执政的核心价值追求 |
一、马克思主义人民主体理论的基本观点 |
二、为民是中国共产党对马克思主义人民主体理论的坚持与发展 |
第二节 坚决维护人民根本利益是坚持为民价值伦理的必然要求 |
一、正确界定人民的范围是维护人民利益的前提 |
二、推动经济发展是维护人民利益的基本条件 |
三、坚持群众路线是维护人民利益的主要途径 |
四、建立和完善利益协调机制是维护人民利益的根本之道 |
第三章 中国共产党执政制度伦理 |
第一节 自由与平等:执政制度的发展目标 |
一、马克思主义理论视域下的自由与平等 |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下的自由与平等 |
第二节 公正与和谐:执政制度的价值取向 |
一、社会公正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内在要求 |
二、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 |
第三节 民主与法治:执政制度的治理原则 |
一、民主是中国共产党长期执政的关键所在 |
二、法治是中国共产党长期执政的基本方略 |
第四章 中国共产党执政主体伦理 |
第一节 中国共产党人的基本道德准则 |
一、中国共产党员的基本道德要求 |
二、执政主体德性的养成途径 |
第二节 全面从严治党——执政主体道德自觉的体现与选择 |
一、中国共产党的道德自觉体现于对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责任担当 |
二、中国共产党的道德自觉体现于从严管党治党的清醒认识 |
三、中国共产党的道德自觉体现于共产党人坚定的理想信念 |
四、中国共产党的道德自觉体现于对密切党群关系的认识 |
结语 |
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期间的科研成果 |
致谢 |
(4)执政为民理念优化纳税服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
1.1.1 选题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3 写作思路及研究方法 |
1.3.1 写作思路 |
1.3.2 研究方法 |
1.4 论文的创新与不足 |
1.4.1 论文的创新 |
1.4.2 论文的不足 |
第2章 执政为民与纳税服务概述 |
2.1 执政为民概述 |
2.1.1 执政为民的理论渊源 |
2.1.2 执政为民的发展轨迹 |
2.1.3 执政为民的内涵 |
2.1.4 执政为民的原则 |
2.2 纳税服务概述 |
2.2.1 纳税服务理论依据 |
2.2.2 纳税服务的内涵 |
2.2.3 纳税服务的意义 |
2.3 执政为民与纳税服务的关联 |
2.3.1 理论来源承自一脉 |
2.3.2 实践层面辩证统一 |
第3章 中国纳税服务的现状 |
3.1 中国纳税服务的构架与执政为民元素 |
3.1.1 中国纳税服务的构架 |
3.1.2 中国纳税服务中的执政为民元素 |
3.2 中国纳税服务的发展历程 |
3.2.1 为纳税人服务的思想萌芽期 |
3.2.2 为纳税人服务的实践起步期 |
3.2.3 为纳税人服务的发展完善期 |
3.3 中国纳税服务的利民成果 |
3.3.1 为民服务的意识显着增强 |
3.3.2 利民服务的制度渐趋精细 |
3.3.3 便民服务的技术提档升级 |
3.3.4 惠民服务的举措提升鸣响 |
3.4 中国纳税服务的利民短板 |
3.4.1 为民服务的理念高度与人民的渴盼存在落差 |
3.4.2 为民服务的质量水准与人民的需求仍有矛盾 |
3.4.3 为民服务的社会合作与人民的标准不相匹配 |
3.4.4 为民服务的绩效评价与人民的诉求相距较远 |
3.5 中国纳税服务的问题成因 |
3.5.1“为民”理念贯彻上主体认识不高 |
3.5.2“知民”调研分析上制度支持不够 |
3.5.3“便民”技术手段上信息化程度不强 |
3.5.4“利民”团队搭建上人员配备不精 |
第4章 纳税服务国际经验教训及启示 |
4.1 国外纳税服务的典型经验 |
4.1.1 美国迎合需求模式 |
4.1.2 德国突出合作模式 |
4.1.3 澳大利亚便于遵从模式 |
4.1.4 日本注重宣教模式 |
4.2 国外纳税服务的主要教训 |
4.2.1 理念偏差导致政府公信力不高 |
4.2.2 手段落后导致纳税人获得感不强 |
4.2.3 经费失衡导致机制定位不当 |
4.2.4 税负超高导致满意程度不佳 |
4.3 国外纳税服务给予中国的启示 |
4.3.1 树立正确理念是纳税服务的先导 |
4.3.2 重视税收宣传是纳税服务的基石 |
4.3.3 强化信息技术是纳税服务的助推器 |
4.3.4 提升满意程度是纳税服务的努力方向 |
4.3.5 加强队伍培育是纳税服务的保障 |
第5章 执政为民理念下探索纳税服务的优化途径 |
5.1 树立执政为民理念以扶正服务思想 |
5.1.1 严格履行法定义务和职责 |
5.1.2 认真推行纳税服务文化 |
5.1.3 积极践行群众史观 |
5.2 健全配套制度以满足服务需求 |
5.2.1 建立突出“育民”效果的宣传教育机制 |
5.2.2 建立突出“利民”特色的社会合作服务机制 |
5.2.3 建立突出“爱民”内核的长效需求满足机制 |
5.3 培育专业队伍以打造服务品牌 |
5.3.1 以思想教育提升纳税服务人员的“为民”意识 |
5.3.2 以业务培训提升纳税服务团队的“惠民”能力 |
5.3.3 以内外监督提升纳税服务人员的“忠民”素养 |
5.4 推进人民参与以完善服务考核 |
5.4.1 突出纳税人在评价人员中的主角地位 |
5.4.2 突出纳税服务在内部评价中的主力作用 |
5.4.3 突出满意度在评价结果中的主导地位 |
结语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
致谢 |
(5)执政为民新理念的理论特质与践行路径(论文提纲范文)
执政为民新理念的理论特质 |
执政为民新理念的践行路径 |
(6)中国共产党为民思想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博士生自认为的论文创新点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导论 |
一、论文缘起 |
(一) 基于对中国共产党政党历史的考察 |
(二) 基于对中国共产党政党本质的认识 |
(三) 基于对中国共产党应对挑战的关切 |
二、理论界相关问题研究综述 |
(一) 研究问题界定 |
(二) 研究发展脉络 |
(三) 研究现状评析 |
三、本文的研究思路、方法、重点、难点和创新 |
(一) 研究思路 |
(二) 研究方法 |
(三) 研究重点、难点和创新 |
第一章 中国共产党为民思想的理论溯源 |
第一节 中国共产党为民思想的理论渊源 |
一、中国古代民本思想 |
二、中国近代资产阶级政党的民权思想 |
第二节 中国共产党为民思想的理论基础 |
一、马克思、恩格斯关于无产阶级政党的学说 |
二、列宁、斯大林关于无产阶级政党建设的理论 |
第三节 中国共产党为民思想的其它理论资源 |
一、对西方人本主义思想、“主权在民”思想的批判吸收 |
二、对其他政党执政经验教训的深刻总结 |
第二章 中国共产党为民思想的历史发展 |
第一节 民族民主革命条件下中国共产党为民思想的提出和阐发(1921-1949年) |
一、建立一个为无产阶级之利益而奋斗的政党 |
二、争取中华民族之独立自由与解放 |
三、真心实意地为群众谋利益 |
四、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一切为了人民群众,一切向人民群众负责 |
五、建立人民自己的政权 |
第二节 全面执政条件下中国共产党为民思想的丰富和发展(1949-2012年) |
一、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
二、把人民拥护不拥护、赞成不赞成、高兴不高兴、答应不答应作为制定方针政策和作出决断的出发点和归宿 |
三、执政为民,始终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
四、以人为本,让发展的成果惠及全体人民 |
第三节 新的历史条件下中国共产党为民思想的进一步深化(2012年至今) |
一、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 |
二、党要管党、从严治党,永葆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 |
三、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新理念及实践新目标 |
第三章 中国共产党为民思想的基本内涵 |
第一节 中国共产党为民思想的几个基本范畴 |
一、作为价值主体的人民 |
二、作为行为主体的政党 |
三、中国共产党对于党群关系的解读 |
第二节 中国共产党为民思想的基本内涵 |
一、以人民为中心,一切为了人民 |
二、尊重人民的意愿、主体地位和创造精神 |
三、保证人民当家作主、依法享有广泛的权利和自由 |
四、实现、维护和发展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
五、以人为本,实现人自由而全面的发展 |
六、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携手共创人类更加美好的未来 |
第四章 中国共产党关于怎样实现为民的思想 |
第一节 牢固树立为民的意识,解决认识问题 |
一、加强党员的理想信念和群众观教育 |
二、正确看待和行使人民赋予的权力 |
三、不断提高党员干部的党性修养 |
第二节 锤炼提升为民的本领,解决能力问题 |
一、革命战争时期为民斗争的能力 |
二、和平建设时期为民执政的能力 |
第三节 创造运用科学的方法,解决路径问题 |
一、深入基层调查研究 |
二、制定、贯彻为民的路线方针政策 |
三、启发教育、示范引导、总结推广 |
四、协调好各种利益关系 |
五、解决好人民内部矛盾 |
第四节 始终保持优良的作风,解决公信力问题 |
一、理论联系实际,求真务实 |
二、密切联系群众,决不脱离多数群众 |
三、批评与自我批评,治病救人 |
四、谦虚谨慎,不骄不躁,艰苦奋斗,厉行节约 |
第五节 充分发挥制度的力量,解决体制机制问题 |
一、完善党的领导制度和党内制度 |
二、完善根本政治制度和基本政治制度 |
三、完善干部选拔任用和管理机制 |
四、健全群众工作制度和维护群众权益机制 |
五、推进协商民主广泛多层制度化发展 |
第六节 把是否为民作为评判干部和工作的标准,解决价值取向问题 |
一、把是否为民作为干部选用和业绩评价的标准 |
二、人民是党的工作的最高裁决者和最终评判者 |
第五章 中国共产党关于预防和惩治背离为民的思想 |
第一节 背离为民思想的几个层面 |
一、指导思想上出现偏差失误 |
二、一些基层党组织软弱涣散 |
三、一些党员、干部堕落腐败 |
第二节 加强教育,严明纪律和规矩 |
一、加强廉洁从政教育和干部自律 |
二、抓住领导干部这个“关键少数” |
三、严明党的纪律和规矩,坚决反对腐败 |
第三节 建立健全预防和惩治腐败体系 |
一、强化权力运行制约和监督体系 |
二、加强反腐败体制机制创新和制度保障 |
三、健全改进作风常态化制度 |
第四节 严肃查办违纪违法案件 |
一、把规矩和纪律挺在法律前面 |
二、坚决严肃查办违纪违法案件 |
第六章 中国共产党为民思想的特色、价值和影响 |
第一节 中国共产党为民思想的认识特点 |
一、真心实意、全心全意地为民 |
二、始终站在最广大人民的立场 |
三、深刻理解党的利益与人民利益的一致性、向人民负责与向党负责的一致性 |
四、实践为民重在三个方面的落实 |
第二节 中国共产党为民思想的建构特性 |
一、把握规律性,突出人民群众是历史发展和社会进步的主体力量 |
二、体现系统性,突出群众路线是党的根本工作路线 |
三、注重中和性,多方协调兼顾,更好地实现为民 |
四、保持先进性,始终是为民的先锋队 |
五、富于开放性,学习借鉴人类社会创造的为民成果 |
第三节 中国共产党为民思想的价值和影响 |
一、中国共产党为民思想的价值 |
二、中国共产党为民思想的影响 |
第七章 关于新的历史条件下中国共产党践行为民思想的几点思考 |
第一节 中国共产党践行为民思想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
一、践行为民思想是中国共产党对完成不同时期历史使命的经验总结 |
二、践行为民思想是中国共产党能够长期执政、执好政的必然要求 |
三、践行为民思想是中国共产党应对新挑战、解决新课题的现实需要 |
第二节 “打铁还需自身硬” |
一、中国共产党自身发生的新变化 |
二、直面“四大考验”、防范“四大危险” |
三、不断提高党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的水平 |
第三节 “赶考”远未结束 |
一、把意愿和利益作为践行为民思想的重要观测点 |
二、解决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 |
三、“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牢笼” |
四、跳出“周期率” |
第四节 在实践中丰富和发展中国共产党的为民思想 |
一、在实践中充分发挥为民思想的四个作用 |
二、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地惠及人民群众 |
三、继续丰富和发展中国共产党的为民思想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7)法治视角下胡锦涛执政为民思想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
1.1.1 选题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研究现状综述 |
1.2.1 国内研究现状 |
1.2.2 国外研究现状 |
1.2.3 关于法治与胡锦涛执政为民思想的结合方面 |
1.3 研究方法 |
1.4 研究思路 |
1.5 创新点 |
2 法治是胡锦涛执政为民思想的根本保障 |
2.1 法治与执政为民的内涵 |
2.1.1 法治的概念和基本内涵 |
2.1.2 执政为民的概念和内涵 |
2.2 法治与胡锦涛执政为民思想的关系论证 |
2.2.1 法治是实现胡锦涛执政为民思想的重要保证 |
2.2.2 胡锦涛执政为民思想是法治的内在要求 |
3 法治视角下胡锦涛执政为民思想的形成与特点 |
3.1 胡锦涛执政为民思想的形成过程 |
3.1.1 法治对胡锦涛执政为民思想形成的作用 |
3.1.2 胡锦涛执政为民思想的形成与发展 |
3.2 胡锦涛执政为民思想形成的理论渊源 |
3.2.1 直接理论继承 |
3.2.2 民族文化传承 |
3.2.3 西方思想影响 |
3.3 胡锦涛执政为民思想的特点 |
3.3.1 胡锦涛执政为民思想具有鲜明的法治特征 |
3.3.2 以胡锦涛为核心的领导集体智慧的结晶 |
3.3.3 与中国共产党执政建设和人民民主发展相一致 |
4 法治视角下胡锦涛执政为民思想的科学内涵 |
4.1 贯彻科学发展观的依法执政本质 |
4.1.1 解决依法执政为了谁的问题 |
4.1.2 依法执政要体现科学发展观的内涵 |
4.1.3 科学发展观是执政为民的重要理论基础 |
4.2 围绕“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执政党自身建设 |
4.2.1 解决执政党怎样保持与时俱进的问题 |
4.2.2 党的自身建设必须与法治建设相结合 |
4.3 人民民主与人民监督相结合的法治建设 |
4.3.1 解决如何有效依法执政的问题 |
4.3.2 坚持执政为民的根本要求 |
4.4 谁评执政:以人民群众的满意为目标构建法治 |
5 法治视角下胡锦涛执政为民思想的时代定位与现实发展 |
5.1 胡锦涛执政为民思想的理论创新 |
5.1.1 对马克思主义执政为民思想的创造性发展 |
5.1.2 对以传统“法治”思想为核心的执政为民理念的现代转化 |
5.2 胡锦涛执政为民思想的时代定位 |
5.2.1 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理论体系 |
5.2.2 新世纪中国共产党推进法治建设的理论和思想基础 |
5.3 胡锦涛执政为民思想的现实发展 |
6 法治视角下胡锦涛执政为民思想的启示 |
6.1 共产党必须坚持以人为本、执政为民 |
6.1.1 坚持法治精神,加强党的执政合法性建设 |
6.1.2 与时俱进地巩固党的执政基础 |
6.1.3 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维护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 |
6.2 坚持科学的权力观、法治观和利益观 |
6.2.1 坚持权为民所用 |
6.2.2 打击特权,依法维护全社会的公平正义 |
6.3 坚持依法执政科学性、有效性与人民性的统一 |
6.3.1 坚持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的有机统一 |
6.3.2 坚持人民民主和依法执政相结合 |
6.4 加强法治建设,保障人民群众的利益和权益 |
6.4.1 妥善处理人民内部矛盾,利用法律保护弱势群体利益 |
6.4.2 依法解决腐败、社会公平等关系人民切身利益的社会问题 |
6.4.3 积极推进民主政治建设,拓宽人民参与政治的渠道 |
结语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8)习近平执政为民思想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引言 |
1.1 选题目的和意义 |
1.2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
1.2.1 研究思路 |
1.2.2 研究方法 |
2 相关概念界定 |
2.1 民本思想 |
2.2 以人为本 |
2.3 民本与民主 |
2.4 民本与人本 |
2.5 执政为民 |
2.5.1 执政为民的主体 |
2.5.2 执政为民的客体 |
2.5.3 执政为民的目的 |
2.5.4 执政为民的条件 |
3 中国共产党“执政为民思想”的形成与发展 |
3.1 初建期——毛泽东时代 |
3.2 开创期——邓小平时代 |
3.3 确立期——以江泽民为核心的第三代领导集体 |
3.4 发展期——以胡锦涛为核心的中共中央领导集体 |
4 习近平执政为民思想形成的科学依据 |
4.1 习近平执政为民思想形成的理论依据 |
4.1.1 马克思主义经典着作中对执政为民的原则性要求 |
4.1.2 党的执政为民理论对习近平执政为民思想的深刻影响 |
4.1.3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民本思想对习近平执政为民思想形成的影响 |
4.2 习近平执政为民思想形成的现实依据 |
4.2.1 执政为民是现阶段中国国情的需要 |
4.2.2 执政为民是中国执政党自身建设的要求 |
4.3 习近平的人民情怀对其执政为民思想形成的影响 |
5 习近平执政为民思想的主要内涵 |
5.1 “民生思想”——民生才能国生 |
5.1.1 “一切工作出发点、落脚点都是让人民过上好日子” |
5.1.2 “让群众得到看得见、摸得着的实惠” |
5.1.3 “保障和改善民生没有终点站只有新起点” |
5.2 “民本思想”——民本才能立国 |
5.2.1 民为邦本,本固邦宁 |
5.2.2 坚持群众路线,发扬密切联系群众的领导作风 |
5.2.3 继续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和依法治国 |
5.2.4 以反腐肃贪的实际成效取信于民 |
5.3 “民强思想”——民强才能国强 |
5.3.1. 要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奋斗 |
5.3.2 以人为本推动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
5.3.3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贫穷不是社会主义 |
6 习近平执政为民思想的基本价值 |
6.1 习近平执政为民思想的两大特点 |
6.1.1 习近平执政为民思想的务实性 |
6.1.2 习近平执政为民思想中包含了深厚的传统文化思想 |
6.2 习近平执政为民思想的重要价值 |
6.2.1 习近平执政为民思想丰富了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理论 |
6.2.2 习近平执政为民思想创新了党的执政为民理论 |
6.2.3 习近平执政为民思想是实现中国梦的重要保障 |
结语 |
参考文献 |
作者在读期间科研成果简介 |
后记 |
(9)胡锦涛执政为民思想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第一节 选题的目的及意义 |
第二节 国内外研究的现状和发展趋势 |
第三节 主要研究内容 |
第四节 研究方法 |
第一章 胡锦涛执政为民思想的形成 |
第一节 胡锦涛执政为民思想形成的时代背景 |
第二节 胡锦涛执政为民思想的理论渊源 |
第三节 胡锦涛执政为民思想与邓小平、江泽民执政为民思想是一脉相承的 |
第二章 胡锦涛执政为民思想的主要内容 |
第一节 胡锦涛执政为民思想的目标 |
第二节 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是基本原则和要求 |
第三节 胡锦涛执政为民思想的实践机制 |
第三章 胡锦涛执政为民思想的重大意义 |
第一节 胡锦涛执政为民思想重大的理论意义 |
第二节 胡锦涛执政为民思想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实现民族伟大复兴阶段的实践意义 |
第三节 对习近平提出“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的影响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附件 |
(10)对十六大以来中国共产党执政为民思想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一、国内外研究现状 |
二、选题目的和意义 |
三、研究方法与创新点 |
第一章 十六大以来执政为民思想形成的依据 |
一、十六大以来执政为民思想形成的理论依据 |
(一)对马克思主义群众观的科学把握 |
(二)对传统民本思想的批判借鉴 |
(三)对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的执政为民思想的继承和发展 |
(四)对胡锦涛科学发展观的深化 |
二、十六大以来执政为民思想形成的现实依据 |
(一)国情变化:经济发展的同时社会矛盾加剧 |
(二)党情变化:部分党员干部脱离群众 |
(三)世情变化:当代世界政党经验教训的深刻启迪 |
第二章 十六大以来中国共产党执政为民思想的继承与发展 |
一、十六大以来中国共产党执政为民思想的继承过程 |
(一)党的十六大至十七大:中国共产党执政为民思想的继承 |
(二)党的十七大至十八大:中国共产党执政为民思想的发展 |
(三)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共产党执政为民思想的升华 |
二、十六大以来中国共产党执政为民思想形成演进的基本特点 |
(一)马克思主义历史观与中国实际的结合 |
(二)演进过程中继承与创新的统一 |
第三章 十六大以来中国共产党执政为民思想的基本内容 |
一、执政为民的本质内涵及其辩证关系 |
(一)执政为民的本质要求在于坚持以人为本 |
(二)完整理解执政为民蕴含的辩证关系 |
二、十六大以来中国共产党执政为民的基本思想 |
(一)十六大报告中提出“尊重和保障人权” |
(二)十六届三中全会强调“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 |
(三)十六届四中全会提出构建和谐社会的目标 |
(四)十八大报告中明确了党的“执政为民”方针 |
(五)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加强党风建设要求 |
三、十六大以来中国共产党执政为民的战略目标 |
(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
(二)提升我党执政能力 |
四、十六大以来中国共产党坚持执政为民的基本要求 |
(一)贯彻法治思想教育 |
(二) 健全政治决策机制 |
(三)着力党风整顿建设 |
第四章 十六大以来中国共产党执政为民思想的价值与启示 |
一、十六大以来中国共产党执政为民思想的重要价值 |
(一)丰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执政理论 |
(二)指导了新时期中国共产党执政为民的伟大实践 |
(三)坚定了中国共产党为民服务的执政本质思想 |
二、十六大以来中国共产党执政为民思想的现实启示 |
(一)坚持并发展党的执政为民思想 |
(二)完善执政为民落实的决策基础 |
(三)改进执政为民的落实方式 |
(四)全面深化为民谋利的本质目标 |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四、“执政为民”辨析(论文参考文献)
- [1]论西柏坡精神对党内政治文化建设的贡献[D]. 周乾. 华中师范大学, 2019(01)
- [2]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执政为民理念及基层政府实践问题研究[D]. 孙志云. 西北工业大学, 2018(02)
- [3]中国共产党执政伦理研究[D]. 朱勇. 云南大学, 2018(01)
- [4]执政为民理念优化纳税服务研究[D]. 殷春雨. 吉林大学, 2017(04)
- [5]执政为民新理念的理论特质与践行路径[J]. 王翔. 人民论坛·学术前沿, 2017(15)
- [6]中国共产党为民思想研究[D]. 凌琦. 武汉大学, 2016(07)
- [7]法治视角下胡锦涛执政为民思想研究[D]. 白涛. 西安科技大学, 2015(12)
- [8]习近平执政为民思想研究[D]. 王兴龙. 海南大学, 2015(07)
- [9]胡锦涛执政为民思想研究[D]. 闫超. 聊城大学, 2015(02)
- [10]对十六大以来中国共产党执政为民思想的研究[D]. 张聪聪. 长春理工大学, 2015(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