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土壤离子电导率测量在可地浸砂岩铀矿找矿勘查中的实验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龚庆杰,夏学齐,刘宁强[1](2020)在《2011~2020中国应用地球化学研究进展与展望》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在分析应用地球化学发展历程的基础上总结了应用地球化学的研究内容,着重介绍了勘查地球化学在调查、评价、开发和修复四个阶段近十年的研究进展。调查方法可分为传统化探和非传统化探方法,传统化探方法日趋成熟、规范并得以持续推广应用,非传统化探方法在覆盖区勘查备受重视;评价主要集中在确定元素组合、圈定异常和评价异常方面,除持续应用外,其方法技术仍以对比为主导,但知识驱动技术初露端倪;在开发方面则主要体现在地浸法铀矿采选方面;修复主要是针对矿山环境的修复,由此产生了地球化学工程学这一新兴领域。
康欢[2](2020)在《深穿透地球化学勘查技术在隐伏砂岩型铀矿中的应用》文中指出可地浸隐伏砂岩型铀矿体常产出于埋深大于100 m的缓倾斜砂岩层的氧化—还原过渡带中,因其上沉积覆盖较厚,地表矿化信息微弱,导致传统地球化学找矿方法无法有效地圈定铀矿床成矿的有利区段。为了判别和示踪覆盖区砂岩型铀矿床的地球化学异常源,本文在二连盆地哈达图铀矿床不同铀品位见矿钻孔和无矿钻孔上方的表层土壤分别进行土壤瞬时氡浓度测量、细粒级土壤活动态铀和210Po含量分析,并且首次在隐伏铀矿体上方开展一定埋深第四纪沉积物和钻孔岩心矿物颗粒光释光年龄/信号研究。不同铀品位见矿钻孔和无矿钻孔地表地球化学异常分析表明土壤瞬时氡浓度与钻孔品位呈正相关关系,而细粒级土壤活动态铀和210Po的含量与钻孔品位无明显相关性。石英光释光年龄分析结果表明地表一定埋深第四纪沉积物的光释光视年龄较真实沉积年龄老。在同一采样深度,石英光释光视年龄与钻孔品位成正比;同一钻孔,石英光释光视年龄与采样深度呈正相关。同时,利用同一钻孔、不同埋深第四纪沉积物间视年龄与引用真实沉积年龄的差异及两者等效剂量间的差异推算出深部异常来源的年龄增加率和放射性体系的衰变率分别为0.063 ka/cm和0.19 Gy/cm。相反,钻孔岩心的长石红外激发释光信号显示出与采样深度、采样地层和钻孔品位无相关性,指示长石释光信号已达到饱和。矿物颗粒光释光年龄/信号特征研究表明地表一定埋深第四纪沉积物石英光释光年龄异常可指示隐伏铀矿体,而前第四纪地层(pre-Quaternary)钻孔岩心长石光释光信号特征无指示意义。此外,利用矿物颗粒光释光年龄特征对地表地球化学异常进行检验,结果显示隐伏砂岩型铀矿床上方一定埋深的第四纪沉积物石英光释光年龄异常可有效识别矿致异常,即地表土壤瞬时氡浓度异常为隐伏砂岩型铀矿床的矿致异常。由于地表细粒级土壤活动态铀和210Po含量异常无法与地表第四纪沉积物矿物颗粒光释光年龄异常相匹配,所以活动态铀和210Po含量的异常是否来源于隐伏铀矿体还需要进一步的检验。这是首次对覆盖区隐伏砂岩型铀矿地表地球化学异常的可靠检验。
罗齐彬[3](2019)在《隐伏铀矿勘探中地气测量机理及其应用研究》文中指出随着我国核能及国防核资源战略的发展,铀矿找矿逐步向深部隐伏铀矿勘探方向转变,大幅增长的铀资源需求与目前非常有限的铀矿勘探深度之间存在日益凸显的矛盾。地气测量方法以其元素深穿透特性,对深部隐伏铀矿具有优秀的示矿能力,推广地气测量方法有助于改善我国目前大部分铀矿特别是华南典型热液型铀矿勘查深度局限于数百米的现状。为模拟研究铀元素在地层介质中的运移行为,本文对多孔覆盖层介质中的流体流动特性、孔中铀元素传质机制等方面进行耦合物理场数值分析和实验观测研究,分析总结铀元素及含铀微粒在覆盖层中随地气或地下水迁移的运移规律。在优化实验模型结构前提下设计并研制了水平扩散铀运移、垂向柱式铀运移以及立方式铀运移等地气模型,实现了模型系统参数的自动控制。研究结果表明,铀元素能够以微粒形式随气相流体在多孔岩土介质中产生运移,其运移行为并不受特殊地气气体成分的决定。快速对流并非是介质孔隙中含铀微粒运移的必需动力,但运移行为会受到孔隙介质和孔隙度等特性的影响:泥质介质对含铀微粒具有较强的截留吸附作用,但不足以压制地气中含铀微粒的强穿透性;相同条件下孔隙度较大的介质更有利于含铀微粒的运移。不同于干孔中的铀元素运移,铀元素在饱水覆盖层介质中主要以离子态随地下水运移,且液相地下水对孔隙中的铀元素具有更强的运载能力。横向对流地下水以及破碎带等因素很大程度上可使隐伏铀矿在地表形成的矿致异常信息位置发生偏移;在时间尺度上,横向对流地下水会减缓地面上可观测矿致异常信息的形成,破碎带及裂隙通道则更有利于铀元素定向、超前运移,加速地面上可观测矿致异常信息的形成。在野外勘探作业中,采用自行研制的恒流式地气采集器进行主动式抽气方式进行地气采集,采集样品进行质谱分析方法进行多元素含量测定。通过居隆庵地区已知剖面上的试验研究,提出一套联合应用地气测量与地面γ能谱测量、钋-210活度测量以及土壤热释光测量的综合放射性勘探方法,通过主成分分析和变异系数赋权方法等数据处理手段,能有效提取出深部隐伏铀矿所致异常信息,从而对浅表及深部埋藏的铀矿进行有效勘探。根据对相山地区典型热液型隐伏铀矿的综合放射性勘探结果可知,勘探区内主要存在杏树下一带、上家岭一带两个具有深部铀矿有利成矿条件的预测靶区以及乐家北东侧一带、燕窝-响石中部一带两个具有中深部铀矿有利成矿条件的预测靶区。这些预测靶区内分布有明显的中高值综合放射性异常,且基本上符合断裂构造控矿特征,解释结果与项目组内其他物化探勘探结果具有较好的一致性。通过大量的模型实验、模拟计算以及野外试验和应用研究,不仅进一步丰富了深部隐伏铀矿在地面形成地气元素异常的认识,为今后地气中铀元素运移研究提供了重要手段;同时也进一步推广了地气测量在铀矿勘探中的应用,为热液型深部隐伏铀矿找矿提供了重要技术支撑。
吴泽民[4](2019)在《地气测量及放射性测量在隐伏铀矿勘探中的应用研究》文中提出为更好的推广地气法在深部隐伏铀矿勘探中的应用,将地气测量、地面伽马能谱测量、土壤天然热释光测量、钋-210测量联合使用,在铀矿区已知剖面进行试验。利用自行研制的恒流式动态采样系统,分别使用固体捕集介质(高密度海绵)和液体捕集介质(硝酸溶液)采集地气样,并对比两种介质的采集效果。试验中分别对比分析了地气测量和其它放射性测量在隐伏铀矿勘探中的异同。结果表明:地气测量能够在地表反映出埋深超过900m的铀矿体的矿致异常;针对铀矿体,液体捕集介质的效果更优;地气测量与土壤热释光测量所反映的隐伏矿矿致异常分布具有较好的一致性;断裂对地气异常具有“积极”的影响,在铀矿体存在于断裂附近的情况下,通常会在断裂处形成高异常,在铀矿处形成次高异常。联合应用地气测量和土壤热释光测量在未知铀矿区开展隐伏铀矿勘探工作,工作区域覆盖面积32.6km2。根据两种方法的测量结果绘制剖面曲线图及平面等值线图,结果显示测区西北侧主断裂带处整体呈地气高异常,控制范围长度约2.4km,宽度约300m。测区中部有两处呈块状的偏高异常场。热释光高值异常主要分布于测区北部及中部,而在断裂处无明显异常。根据两种测量方法的结果绘制综合异常分布图,结合根据已知剖面试验总结的规律,大致划分出具有较大隐伏矿找矿潜力的远景区。
张江旭[5](2018)在《鄂尔多斯盆地北东缘砂岩型铀矿勘查中的综合物探方法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铀矿作为我国的战略性资源,事关国防、核电及国民经济建设等多个方面。自上个世纪90年代以来,核工业系统分别在新疆、内蒙古等多个中新生代盆地找到了万吨级大型地浸砂岩型铀矿床。多年来,核地质工作者尝试了众多方法,试图通过其他技术手段来进行前期勘查评价,尽可能地减少钻探施工。由于盆地内往往第四系覆盖层较厚,岩石露头很少,严重限制了常规地质方法的应用效果。实践证明,各类物探方法技术在盆地构造划分、地层对比及砂体圈定、沉积环境认识、氧化还原界线及矿化信息识别等方面具有不同程度的应用效果。因此,需要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砂岩型铀矿勘查地球物理方法组合,建立信息反演模型意义重大。分别从理论和实际两个方面综合分析各类物探方法在盆地砂岩型铀矿勘查应用效果,尽可能多地为地质勘查提供找矿依据,指导钻探施工。鄂尔多斯盆地是我国重要的能源基地,蕴含石油、天然气和煤炭资源,相应部门做了大量的基础地质工作。矿产的勘查以石油及煤炭为主,其中石油、天然气、煤炭地质的勘查工作始于上世纪中叶,原地矿部下属的多家单位对盆地北部展开了不同程度的勘查工作,取得了初步成果。铀矿地质工作始于1958年,直到2000年以后,由中国核工业地质局下达,核工业xxx大队等单位相继开展了编图研究、专题研究、铀资源调查评价与勘查等工作才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鄂尔多斯盆地隶属古老的华北地台,具有漫长的演化史,经多旋回叠加而成,整体结构稳定、简单。盆地北部布格重力异常形态简单,变化平缓,异常主要呈南北或东西向条带状展布。盆地边缘布格重力异常较高,盆地内部布格重力异常相对较低。区域磁场特征主要反映了鄂尔多斯盆地结晶基底太古界和元古界岩石的磁性差异以及基底的构造形态。北部磁异常场形态比较简单,全区磁异常场变化平缓,正负磁异常变化不大,一般为-250nT330nT,局部磁异常可达-500nT900nT。北部航放地球物理特征主要反映了出露地层放射性元素含量的差异,同时也反映了近代放射性地球化学环境的变化。东部地区地层出露较全,但岩性较简单,构造也不发育,地层产状平缓。除上石炭统外,放射性伽玛照射量率低,伽玛值变化区间小。本文采用了自然电位法、210Po测量、音频大地电磁综合物探方法,对新街-红石峡地段进行了详细的研究。根据自然电位法推断出氧化还原过渡带的位置,210Po测量结果与工作区配套的1:25万带钻工业孔钻探效果吻合较好,音频大地电磁为揭露的地层及砂体展布为铀矿勘查工程布设提供有效依据。三种方法综合使用可以对地下地质结构进行分析,同时对分层信息以及矿区结构来进行刻画,如此就可以实现高精度的深部探测圈定,各类物探方法技术在盆地构造划分、地层对比及砂体圈定、沉积环境认识、氧化还原界线及矿化信息识别等方面具有不同程度的应用效果。
袁增翔[6](2018)在《西藏邦卓玛矿区地电化学集成技术寻找金多金属矿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西藏地区始终是国内地质工作者和研究学者找矿突破的热点,其以高原寒冷山区为主要地球化学景观,在这种特殊的景观条件下对于常规勘查方法无疑是艰巨的挑战。本文首次应用具有深穿透能力的地电化学集成技术在西藏邦卓玛矿区进行深部找矿预测。本文对西藏邦卓玛矿区开展了地电化学集成技术与土壤地球化学测量法对比研究和地电集成技术有效性试验研究,讨论高寒山区应用该技术所获得数据寻找深部金多金属矿体的合理性和规律性,采用衬度方法有效的圈定地电化学集成技术反映深部矿体信息的异常区,加强了异常信息的提取,并分析土壤热释汞测量法、土壤离子电导率法、地电提取方法异常特征,确定邦卓玛矿区最佳地电集成技术的找矿标示。并以地电化学集成技术为主体,综合矿区地质-构造特征,建立适合邦卓玛矿区地电集成技术找矿模式,并在矿区及外围开展了地电集成技术的深边部找矿预测。取得以下主要研究认识:1、本文选择邦卓玛矿区0勘探线开展了地电化学集成技术方法深部找矿有效性试验。结果表明,不仅在埋深200米的已知矿体上方,还是推测已知矿体延伸的400米以下位置,地电化学集成技术都呈现出清晰的土壤热释汞异常、土壤电导率异常和电提取的成矿元素异常套合关系,说明地电化学集成技术在该矿区能够有效地指示深部矿体。同时开展了地电化学集成技术和土壤地球化学测量方法对比研究。试验结果表明所进行的地电化学集成技术显示深部矿体异常优于土壤地球化学测量。2、西藏高原寒冷山区金多金属矿的地电集成技术提取异常以Au、Ag、Cu、Zn、Pb为主,As元素与Au的重合性较好。3、西藏高原寒冷山区最佳热释汞温度区间为280℃330℃温度,汞价态以硫化态为主,汞的硫化态可能是热液时期金形成过程的伴生物。土壤热释汞硫化态汞和金多金属的关系密切。4、应用线金属量和标准化面金属量,在定量上突出地电化学集成技术反映的异常区深部找矿效果良好。5、综合地质、地电集成技术的研究结果,在邦卓玛矿区建立找矿模式,为今后在同类似的地球化学景观区进行深部找矿预测提供了一套可行的技术手段。6、结合地质特征及土壤热释汞异常、土壤离子电导率异常、地电提取元素衬度异常以及综合异常叠加情况,在该区划分出Ⅰ、Ⅱ、Ⅲ三个综合异常靶区,为该区深部找矿提供依据。
索林娜[7](2018)在《土壤离子电导率法在青藏高原冻土覆盖区寻找隐伏金矿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为研究土壤离子电导率在青藏高原冻土覆盖条件下反映与金矿体信息有关的可溶性离子以何方向迁移及有何异常特征。通过在冻土所覆盖的西藏邦卓玛金矿0号线剖面上进行土壤离子电导率对比实验,在已知矿体的垂直上方反映出土壤离子电导率异常高且陡,而偏离矿体上方位置则反映的异常微弱。结果表明:土壤离子电导率法在冻土覆盖区条件下,矿体正上方反映的电导率平均异常强度大于矿体斜上方平均异常强度,金矿体在电化学溶解作用产生的可溶性离子,主要以垂直方式迁移到金矿体上方,形成电导率异常,并呈陡峭山峰状,应用该方法在矿区外围宁拉测区进行了找矿预测,圈定出5个有利找矿靶区,解决冻土覆盖区找矿难得问题,为今后类似地区寻找隐伏金矿指明方向。
刘洪军[8](2017)在《砂岩型铀矿勘查地电化学提取技术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砂岩型铀矿是我国主要的铀矿类型之一,属全盲矿,找矿难度大。地电化学方法作为深穿透地球化学方法的分支之一,为隐伏铀矿勘查提供了新的技术手段。地电化学法主要借助于外加电场的将地表活动态的金属离子定向迁移至特制的接收装置,通过分析装置中的电解物,提取元素含量分布、组合及异常特征,从而发现与隐伏矿床有关的异常信息,达到找矿目的。目前该法用于寻找隐伏金矿、钨锡矿、铜矿等有色金属和贵金属的研究较多,对于隐伏的铀矿的研究却相对较少。从地电化学的理论出发,砂岩型铀矿具备地电化学找矿的理论基础。本论文主要开展了以地电化学方法为主的隐伏砂岩型铀矿勘查研究,分析了具有典型找矿意义的异常特征变化、成矿指示元素组合,解释它们内在的地球化学机理和地质含义,解析元素组合与铀矿体空间位置的关系及其迁移富集扩散规律。主要取得以下认识:(1)通过水地球化学模拟计算,总结了在砂岩型铀矿区土壤及地下水中铀元素的存在形式及迁移规律,认为在砂岩型铀矿上方地下水及土壤中铀离子会同时以带正电的铀酰离子和带负电的络阴离子存在,因此在进行地电提取时,采用双极提取的方式,即同时提取正极和负极所吸附的带电离子。(2)优选出了一套包括提取电压、吸附材料、泡塑负载剂、提取极距、采样深度及供电时间等在内的最佳技术参数组合;极棒材料选用碳纤维棒,最佳提取电压为9V,吸附材料为低密度聚氨酯泡塑,泡塑负载剂为TRPO(三烷基氧膦),提取剂为柠檬酸、柠檬酸铵,最佳提取距离为5075cm,供电时间为618h。(3)通过氯化铵、柠檬酸和柠檬酸铵等多种地电提取剂的提取效果对比试验,认为氯化铵因浸出的U含量过低而并不适宜作为地电提取剂,而柠檬酸和柠檬酸铵能够在不破坏矿物晶格的情况下浸出与粘土吸附态U相近的U含量,均可以作为有效提取活动态U元素的环保型地电提取剂,能够有效将吸附态的铀离子从土壤中溶解出来,便于地电提取吸附,达到增强异常信息的目的。(4)研制了一种便携式多功能地电化学野外供电装置,具有多档电压可调、电量显示等多种功能,装置的定时自动断电功能也消除了干电池野外供电造成的各测点间不可避免的供电时间差异,有效保证了供电电压的稳定性和各测点间供电时间的一致性和准确性。(5)在二连盆地巴彦乌拉铀矿区和鄂尔多斯盆地大营铀矿区分别开展了地电化学方法应用试验,综合分析了已知铀矿床上地电化学方法的有效性,总结出了隐伏砂岩型铀矿上方地电提取异常的空间分布特征,认为在砂岩型铀矿体上方,地电提取U、Li、V等元素含量主要呈现为跳跃的锯齿状高值异常,建立了砂岩型铀矿地电化学找矿标志和模式。在鄂尔多斯盆地大营铀矿区的面积性应用试验结果表明,地电提取U、Sr、Li元素异常对埋深大于500m的深部隐伏砂岩型铀矿化信息具有较好的指示作用。
柯丹,刘洪军,侯惠群,吴国东,郝伟林,易超[9](2016)在《层间氧化带砂岩型铀矿地电化学异常形成机理及其找矿意义》文中认为层间氧化带砂岩型铀矿是我国主要的砂岩型铀矿类型之一,属全盲矿,找矿难度大。地电化学方法作为深穿透地球化学方法的分支之一,为隐伏铀矿勘查提供了新的技术手段,并在实际找矿中取得了明显的效果。研究表明,在隐伏砂岩型铀矿上方,存在着地电化学提取U元素异常。总结和分析了层间氧化带砂岩型铀矿形成的物理化学条件以及在实际试验中发现的铀矿上方地电提取铀异常特征,在前人提出的元素由深部向地表迁移机制的基础上,进一步归纳了砂岩型铀矿地电化学异常的形成机理。层间氧化带砂岩型铀矿上方地电提取U元素主要呈现为跳跃的锯齿状高值异常,可以作为深部铀矿找矿的指示标志。
郭帮杰[10](2016)在《准噶尔盆地东缘铀及多金属勘查高光谱遥感应用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准噶尔盆地位于中亚成矿带,是铀、金、铜、锡、钼等多金属矿的重要产地。本论文研究区地处准噶尔盆地东缘喀拉麦里断裂带和阿尔曼太断裂带之间,是金矿和锡矿重要产地,喀拉麦里断裂带北侧发育大面积石炭纪富铀花岗岩和侏罗纪砂岩,是砂岩型铀矿成矿有利区。在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本文利用新型遥感技术方法,开展砂岩型铀矿及金、锡、铜等多金属矿的成矿条件遥感地质评价与靶区预测研究。主要采用航空高光谱遥感(CASI-SASI-TASI)数据,结合ASTER、Quick Bird及Landsat8等多光谱数据,识别了研究区区域构造、控矿构造、蚀变等信息,开发了SiO2和石英矿物含量热红外高光谱遥感定量计算模型,构建了砂岩型铀矿及多金属矿遥感找矿模式。在此基础上,优选了砂岩型铀矿及多金属矿成矿远景区。具体成果和认识如下:(1)开发了热红外高光谱遥感SiO2和石英矿物含量定量算法热红外高光谱遥感能够较精确提取SiO2和石英矿物含量信息,SiO2含量与波段8.6μm附近的发射峰和9.25-9.75μm范围内递增的发射率光谱曲线特征密切相关。8.6μm波长位置的发射峰是石英矿物特有的发射光谱特征,该处发射峰的发射率值与石英含量密切相关,能够精确反映石英的含量。本文开发了热红外高光谱遥感SiO2和石英矿物含量定量算法,有效区分了硅化带和酸性岩脉。(2)精确提取了研究区构造和多种蚀变矿物,为砂岩型铀矿和多金属矿成矿条件评价提供了重要依据。基于航空高光谱遥感、Quick Bird、ASTER及Landsat8等多光谱遥感数据处理,完成了研究区的构造和蚀变等信息提取,效果良好。利用遥感数据提取的构造、蚀变矿物、SiO2含量和石英含量等信息,根据铀矿和多金属矿不同成矿类型主要成矿要素组合特征,完成了研究区铀矿和多金属矿成矿潜力遥感地质评价。(3)评价了研究区砂岩型铀矿成矿条件,优选了铀成矿远景区,部分地段经野外查证,发现了较好的铀矿化现象。研究区富铀花岗岩硅化、粘土化等蚀变强烈,是良好的铀源。通过对硅化蚀变、粘土化蚀变等遥感信息异常提取,以及对地层石英含量的提取,评价铀源条件、径流区含氧水渗透条件等效果良好。喀拉萨依地区是研究区砂岩型铀矿重要的成矿远景区,远景区位于喀拉萨依断裂以南至老鸭泉花岗岩体以北。塔克尔巴斯塔乌东南乌伦古东断裂和红盆断裂之间亦是砂岩型铀矿远景区之一。研究区砂岩型铀矿与乌伦古坳陷-滴水泉北凹陷的油气相关,受层间氧化带、油气及多期次构造运动等多因素控制。(4)优选了金、锡、铜等多金属矿成矿靶区,野外查证效果良好。航空高光谱遥感在锡矿、金矿和铜矿等多金属矿床的勘查过程中具有重要的作用,能够精确识别与多金属矿矿化相关的多种蚀变矿物,继而快速有效地确定多金属矿床成矿远景区的位置和范围。本文根据遥感数据提取的构造、蚀变矿物、SiO2含量和石英含量等信息,优选了研究区内的铜矿、金矿和锡矿等成矿远景区,其中金矿主要与韧性剪切带相关,成矿远景区主要分布于库布苏构造带,其次阿拉比也岩体为中酸性花岗岩型金矿远景区。锡矿远景区分布于老鸭泉岩体北侧边缘地带及附近的岩脉区,具有强烈的硅化和绢(水)云母化特征。斑岩型铜矿具有典型的蚀变分带特性,依坚迪加曼可里克岩体东部有发育迹象。老鸭泉北侧伴有硅化和绢云母化的小型岩体、酸性岩脉含铜量较高,是铜矿发育的远景区。上述部分多金属矿远景区野外遥感地质验证,发现了较好的矿化现象,为研究区矿产勘查提供了有效的遥感技术支撑。
二、土壤离子电导率测量在可地浸砂岩铀矿找矿勘查中的实验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土壤离子电导率测量在可地浸砂岩铀矿找矿勘查中的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2011~2020中国应用地球化学研究进展与展望(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
1 应用地球化学概况 |
1.1 发展历程 |
1.1.1 起源阶段 |
1.1.2 初创阶段 |
1.1.3 确立阶段 |
1.1.4 发展阶段 |
1.2 研究内容 |
2 勘查地球化学 |
2.1 调查 |
2.1.1 传统化探方法 |
(1)系统总结。 |
(2)持续发展。 |
2.1.2 非传统化探方法 |
(1)地气测量。 |
(2)地电化学测量。 |
(3)其他非传统化探方法。 |
2.2 评价 |
2.2.1 元素组合 |
2.2.2 异常圈定 |
(1)单元素异常圈定。 |
(2)综合异常圈定。 |
2.2.3 异常评价 |
(1)单元素异常评价。 |
(2)综合异常评价。 |
(3)找矿预测区评价。 |
2.3 开发 |
2.4 修复 |
3 总结与展望 |
(2)深穿透地球化学勘查技术在隐伏砂岩型铀矿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1 引言 |
1.1 选题背景 |
1.2 研究现状与存在问题 |
1.2.1 深穿透地球化学勘查技术在隐伏砂岩型铀矿勘查中运用 |
1.2.2 地球化学异常迁移模型 |
1.2.3 光释光技术及其在隐伏铀矿勘查中的运用 |
1.2.4 铀资源及中国主要砂岩型铀矿床特征 |
1.3 论文依托 |
1.4 研究意义 |
1.5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
1.5.1 研究内容 |
1.5.2 技术路线 |
1.6 论文工作小结 |
1.7 创新点 |
2 研究区概况 |
2.1 地理位置及气候条件 |
2.2 区域地质概况 |
2.2.1 地层 |
2.2.2 岩浆岩和铀源岩石 |
2.2.3 区域构造 |
2.2.4 砂岩型铀矿床 |
3 地表地球化学异常 |
3.1 土壤瞬时氡 |
3.1.1 土壤瞬时氡采样和分析 |
3.1.2 土壤瞬时氡分析结果 |
3.2 土壤~(210)Po |
3.2.1 土壤~(210)Po采样和分析 |
3.2.2 土壤~(210)Po分析结果 |
3.3 土壤活动态铀 |
3.3.1 土壤活动态铀采样和分析 |
3.3.2 土壤活动态铀分析结果 |
3.4 讨论与小结 |
3.4.1 土壤瞬时氡异常 |
3.4.2 土壤~(210)Po异常 |
3.4.3 土壤活动态铀异常 |
3.4.4 本章小结 |
4 近地表第四纪沉积物光释光定年 |
4.1 第四纪沉积物光释光样品采样和分析 |
4.2 第四纪沉积物光释光样品分析结果 |
4.3 讨论与小结 |
4.3.1 第四纪沉积物石英光释光年龄异常 |
4.3.2 第四纪沉积物矿物颗粒光释光年龄异常的意义 |
4.3.3 本章小结 |
5 钻孔岩心光释光 |
5.1 岩心光释光样品采样和分析 |
5.2 岩心光释光分析结果 |
5.3 讨论与小结 |
6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1: 光释光测年方法 |
附录2: 个人简历 |
(3)隐伏铀矿勘探中地气测量机理及其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地气测量方法发展现状 |
1.2.1 地气中的元素迁移 |
1.2.2 地气样品采集及分析方法 |
1.3 地气测量模型研究现状 |
1.4 地气测量在隐伏矿勘探中的应用研究现状 |
1.4.1 隐伏金属矿勘探中地气测量研究现状 |
1.4.2 隐伏铀矿勘探中地气测量研究现状 |
1.5 论文选题来源及项目支撑 |
1.6 论文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
1.6.1 论文主要研究内容 |
1.6.2 论文实施技术路线 |
1.7 论文主要创新点 |
2 多孔覆盖层介质中的流体流动与传质 |
2.1 多孔覆盖层介质中的流体与运移铀元素 |
2.2 多孔介质中流体运移基本方程 |
2.2.1 均质流体连续性方程 |
2.2.2 均质流体动量守恒方程及Navier-Stokes方程 |
2.2.3 均质流体能量守恒方程 |
2.2.4 流体中溶质的质量守恒方程 |
2.2.5 应用实例:放射性气体通过薄层多孔介质的扩散迁移 |
2.3 球形颗粒在气相流体中的迁移 |
2.4 放射性核素在多孔介质液相流体中的运移 |
2.4.1 地下多孔介质中流体流动 |
2.4.2 溶质在多孔介质中的水动力弥散 |
2.4.3 放射性核素在多孔介质流体中的主要源汇项 |
3 铀元素随地气迁移的数值模拟与实验 |
3.1 模拟计算与实验条件 |
3.1.1 数值计算平台与方法简介 |
3.1.2 微型柱式模型的初步验证 |
3.1.3 实验平台的搭建 |
3.2 微孔中的流体流动与元素迁移 |
3.2.1 基于随机生长算法的多孔介质模型建立 |
3.2.2 多孔介质的有效孔隙度测量 |
3.2.3 多孔介质中的微观单相流动与传质 |
3.3 不同特性覆盖层中铀的迁移行为 |
3.3.1 均匀覆盖层介质中铀元素随地下水迁移 |
3.3.2 出露破碎带对均匀覆盖层中铀元素运移的影响 |
3.3.3 压力对地气中铀迁移的影响 |
3.3.4 孔隙介质对地气中铀迁移的影响 |
3.4 地气模型中的铀运移综合实验观测 |
3.4.1 水平扩散铀运移模型实验 |
3.4.2 立方式铀运移模型实验 |
4 地气测量及其他放射性勘探方法试验研究 |
4.1 地气采集及分析方法 |
4.1.1 主动式地气采集原理 |
4.1.2 捕集剂的选取 |
4.1.3 基于分光光度法的地气中微量铀检测 |
4.2 地面放射性γ能谱测量 |
4.2.1 天然放射性元素及其分布 |
4.2.2 多道能谱仪探测深度及元素含量计算 |
4.3 α径迹累积氡测量 |
4.4 土壤热释光测量 |
4.5 钋-210 活度测量 |
4.6 相山居隆庵已知剖面的试验测量及初步分析 |
4.6.1 试验剖面工区简介 |
4.6.2 地气测量结果 |
4.6.3 地面γ能谱测量结果 |
4.6.4 其他放射性勘探方法测量结果 |
5 综合放射性勘探数据处理研究 |
5.1 放射性勘探数据初步处理 |
5.1.1 勘探数据统计分析中的相关系数 |
5.1.2 勘探数据拟合优度评价 |
5.1.3 勘探数据的规范化处理 |
5.2 勘探数据的平滑与去噪 |
5.2.1 多点多项式平滑(MPS)滤波 |
5.2.2 快速傅里叶变换(FFT)滤波 |
5.2.3 MPS滤波与FFT滤波处理效果比较 |
5.3 放射性勘探数据区域成图方法 |
5.4 综合勘探数据主成分分析及异常信息提取 |
5.4.1 一些矩阵理论中的基本概念及定理 |
5.4.2 矩阵的奇异值分解(Singular Value Decomposition,SVD) |
5.4.3 主成分分析(Principal Component Analysis,PCA) |
5.4.4 主成分分析在MATLAB R2014a中的实现 |
5.4.5 基于变异系数赋权的深部铀矿致异常提取方法 |
6 地气测量在华南热液型隐伏铀矿勘探中的应用 |
6.1 野外测量工作方法简介 |
6.2 综合放射性勘探工作区概况 |
6.3 测区内放射性勘探数据统计特性 |
6.4 相山地区放射性场区域异常分析 |
6.5 相山地区隐伏铀矿致地气异常提取及找矿预测 |
7 结论与建议 |
7.1 论文主要结论 |
7.2 论文不足与进一步研究建议 |
致谢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
参考文献 |
(4)地气测量及放射性测量在隐伏铀矿勘探中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选题依据与研究意义 |
1.2 地气测量研究现状 |
1.2.1 地气测量概念的形成及初步试验 |
1.2.2 地气物质迁移机理研究进展 |
1.2.3 地气测量在隐伏金属矿勘探中的应用现状 |
1.2.4 地气测量在铀矿勘探中的应用现状 |
1.3 其它放射性测量方法应用现状 |
1.4 论文主要内容及技术路线 |
1.4.1 主要内容 |
1.4.2 技术路线 |
第2章 地气测量及其它放射性测量技术方法 |
2.1 地气测量原理 |
2.1.1 地气的形成 |
2.1.2 测量原理 |
2.2 野外地气采集技术 |
2.2.1 被动式地气采集 |
2.2.2 主动式地气采集 |
2.3 恒流式地气采样器 |
2.4 地气样品元素分析方法 |
2.5 综合放射性测量方法 |
2.5.1 地面伽马能谱测量 |
2.5.2 土壤天然热释光测量 |
2.5.3 ~(210)Po测量 |
2.6 小结 |
第3章 地气及放射性测量在已知剖面中的试验研究 |
3.1 研究区地质背景及测线布置 |
3.2 地气元素异常分布与解释 |
3.2.1 固体介质中元素含量分布 |
3.2.2 液体介质中元素含量分布 |
3.2.3 固体介质和液体介质捕集效果对比 |
3.3 地气测量与放射性测量方法对比 |
3.3.1 地气测量与地面伽马能谱测量对比 |
3.3.2 地气测量与土壤天然热释光测量对比 |
3.3.3 地气测量与210Po测量对比 |
3.4 小结 |
第4章 地气测量在相山铀矿区的应用研究 |
4.1 相山工作区简介 |
4.1.1 工区地层及构造 |
4.1.2 测线布置 |
4.2 地气测量数据质量控制 |
4.3 相山工作区综合异常分布与解释 |
4.3.1 4条剖面上地气U含量及热释光强度分布 |
4.3.2 工作区地气及热释光异常分布 |
4.4 小结 |
第5章 总结 |
5.1 结论 |
5.2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5)鄂尔多斯盆地北东缘砂岩型铀矿勘查中的综合物探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前言 |
1.1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1.2 研究区自然地理条件 |
1.3 鄂尔多斯盆地铀矿勘查概况 |
1.3.1 区域地质工作 |
1.3.2 矿产地质工作 |
1.3.3 铀矿地质工作 |
1.3.4 存在的主要地质问题 |
第2章 区域地质、地球物理特征 |
2.1 地质概况 |
2.1.1 地质构造特征 |
2.1.2 地层特征 |
2.1.3 铀矿化特征 |
2.2 区域地球物理特征 |
2.2.1 区域重力场特征 |
2.2.2 区域磁场特征 |
2.2.3 区域电场特征 |
2.2.4 放射性异常场特征 |
2.2.5 测井参数特征 |
第3章 综合物探方法的应用研究 |
3.1 综合物探方法的应用前景 |
3.2 综合物探方法组合模型 |
3.3 综合物探方法组合应用实例 |
3.3.1 自然电位法 |
3.3.2 ~(210)Po测量 |
3.3.3 地面伽马能谱测量 |
3.3.4 音频大地电磁测量 |
第4章 结语 |
4.1 总结 |
4.2 不足与展望 |
4.2.1 不足之处 |
4.2.2 展望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介 |
致谢 |
(6)西藏邦卓玛矿区地电化学集成技术寻找金多金属矿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引言 |
1.1 选题依据和研究意义 |
1.2 工作区位置及自然地理 |
1.3 地电化学集成技术的发展过程和研究现状 |
1.4 技术路线 |
1.5 论文研究的主要内容 |
1.6 完成的工作量 |
第2章 地质概况 |
2.1 区域地质概况 |
2.1.1 地层 |
2.1.2 构造 |
2.1.3 岩浆岩 |
2.1.4 变质作用 |
2.2 工作区地质概况 |
2.2.1 地层 |
2.2.2 构造 |
2.2.3 岩浆岩 |
2.2.4 变质作用 |
第3章 地电集成技术方法简介及深部有效性对比分析 |
3.1 地电化学提取法 |
3.1.1 地电化学提取技术基本原理 |
3.1.2 工作方法 |
3.1.2.1 工作方法及技术参数 |
3.1.3 地电提取法的主要功能和作用 |
3.2 土壤热释汞测量法 |
3.2.1 基本原理及适合应用地区 |
3.2.2 工作方法及汞质量检验 |
3.3 土壤离子电导率测量法 |
3.3.1 基本原理 |
3.3.2 工作方法及电导率质量检验 |
3.3.3 主要特点 |
3.4 地电化学技术找矿的可行性对比研究 |
3.4.1 已知剖面地质特征 |
3.4.2 地电化学集成技术异常特征 |
3.4.2.1 地电提取法与土壤地球化学对比研究 |
Au元素异常 |
As元素异常 |
Ag元素异常 |
Mo元素异常 |
Bi元素异常 |
Pb元素异常 |
Zn元素异常 |
3.4.2.2 土壤热释汞测量法有效性试验分析及汞来源研究 |
3.4.2.3 电导率有效性试验分析 |
3.4.3 地电化学集成技术找矿有效性试验结论 |
3.4.4 最佳工作技术指标和工作方案 |
第4章 地电化学集成技术数据处理方法研究及异常特征参数 |
4.1 直方图解法 |
4.2 元素分布规律 |
4.3 地电集成技术已知剖面提取数据统计参数法特征 |
4.4 单点异常衬度值 |
4.5 单点衬度法圈定异常 |
4.6 衬度异常对比原始数据的突出优势 |
4.7 线金属量计算 |
4.8 标准化面金属量计算 |
4.9 对比异常区标准化面金属量 |
第5章 工作区地电集成技术异常特征 |
5.1 地电提取集成技术各元素异常特征与靶区划定 |
5.1.1 土壤热释汞(HG)异常平面特征 |
5.1.2 土壤离子电导率异常特征 |
5.1.3 地电提取集成技术各元素异常平面特征 |
Au元素衬度异常特征 |
As元素衬度异常特征 |
Ag元素衬度异常特征 |
Cu元素衬度异常特征 |
Pb元素衬度异常特征 |
Zn元素衬度异常特征 |
Mn元素衬度异常特征 |
Mo元素衬度异常特征 |
Co元素衬度异常特征 |
Sb元素衬度异常特征 |
Ba元素衬度异常特征 |
Bi元素衬度异常特征 |
Sn元素衬度异常特征 |
W元素衬度异常特征 |
Hg元素衬度异常特征 |
5.2 地电异常靶区划分 |
5.3 综合异常区圈定及评价 |
5.4 找矿模式的建立 |
5.4.1 找矿标志 |
5.4.1.1 地质找矿标志 |
5.4.1.2 土壤热释汞找矿标志 |
5.4.1.3 地电球化学找矿标志 |
5.4.2 地电化学集成技术综合信息找矿模式 |
5.5 矿床成因 |
5.6 成矿规律 |
第6章 认识与结论、存在的问题 |
6.1 .认识与结论 |
6.2 存在的问题 |
个人简历、申请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7章 致谢 |
参考文献 |
(7)土壤离子电导率法在青藏高原冻土覆盖区寻找隐伏金矿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研究区地理、地质概况 |
2 工作方法 |
2.1 野外采样与加工 |
2.2 室内实验测试 |
3 寻找隐伏金矿可行性对比试验 |
4 可溶性离子迁移及电导率异常特征分析 |
4.1 冻土覆盖区可溶性离子迁移方式 |
4.2 冻土覆盖区电导率异常特征 |
5 未知区研究及找矿预测 |
5.1 宁拉测区电导率异常特征 |
5.2 宁拉测区找矿预测 |
6 结论 |
(8)砂岩型铀矿勘查地电化学提取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引言 |
1.1 选题依据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存在问题 |
1.2.1 深穿透地球化学的发展和研究现状 |
1.2.2 地电化学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3 活动态元素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4 存在问题 |
1.3 完成工作量 |
1.4 技术路线 |
2 研究区地质概况 |
2.1 巴彦乌拉铀矿区 |
2.1.1 研究区范围与自然地理条件 |
2.1.2 区域构造及地层特征 |
2.2 大营铀矿区 |
2.2.1 自然地理及交通概况 |
2.2.2 地质概况 |
3 研究工作基础 |
3.1 理论基础 |
3.2 迁移机制模型的建立 |
3.3 地球化学障与地表赋存状态 |
3.4 地电化学方法原理简介 |
3.4.1 地电化学提取装置 |
3.4.2 地电化学提取剂的选择 |
3.4.3 地电化学异常形成机理 |
3.4.4 地电化学的有效提取域 |
4 数据处理方法 |
4.1 背景值、异常下限的确定 |
4.2 数据分析方法 |
5 室内及野外工作方法研究 |
5.1 室内工作方法及材料准备 |
5.1.1 吸附材料对比试验 |
5.1.2 吸附泡塑的去本底试验 |
5.1.3 提取电压对比试验 |
5.1.4 泡塑负载剂对比试验 |
5.1.5 提取剂对比试验 |
5.2 野外工作方法 |
5.2.1 极棒的埋置及回收 |
5.2.2 样品预处理 |
5.2.3 提取过程中土壤pH值的变化规律 |
5.3 地电化学方法工作流程 |
5.4 最佳技术参数的确定 |
6 地电提取结果分析 |
6.1 铀离子存在形式及迁移规律 |
6.1.1 铀离子存在形式 |
6.1.2 铀离子迁移规律 |
6.2 应用试验结果分析 |
6.2.1 巴彦乌拉铀矿区 |
6.2.2 大营铀矿区 |
6.3 砂岩型铀矿地电化学找矿模式和指标 |
7 结论 |
7.1 结论 |
7.2 创新点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 |
攻读硕士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
个人简介 |
(9)层间氧化带砂岩型铀矿地电化学异常形成机理及其找矿意义(论文提纲范文)
1地电化学方法 |
2层间氧化带砂岩型铀矿物理化学特征 |
2.1铀富集机制 |
2.2层间水中铀的迁移形式 |
2.3酸化“谷”现象 |
3砂岩型铀矿地电提取铀异常特征 |
3.1样品采集与分析 |
3.2地电提取铀异常特征 |
4地电提取铀异常形成机理分析 |
4.1深部迁移机制 |
4.2地表富集过程 |
5结论 |
(10)准噶尔盆地东缘铀及多金属勘查高光谱遥感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选题依据、研究目的及意义 |
1.1.1 选题依据 |
1.1.2 研究目的 |
1.1.3 选题意义 |
1.2 研究区范围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1 遥感技术发展及其地质应用研究现状 |
1.3.2 准噶尔盆地东缘地质遥感研究现状 |
1.3.3 存在的主要问题 |
1.4 研究的主要内容和关键技术 |
1.4.1 主要研究内容 |
1.4.2 关键技术 |
1.5 研究思路和方法 |
1.5.1 总体研究思路 |
1.5.2 技术方法和途径 |
1.6 研究进展和实物工作量 |
1.7 主要成果和创新点 |
1.7.1 主要成果 |
1.7.2 创新点 |
2 研究区地质概况 |
2.1 大地构造位置 |
2.2 大地构造演化过程 |
2.3 构造单元划分 |
2.4 地层 |
2.4.1 古生代地层 |
2.4.2 中新生代地层 |
3 遥感数据处理 |
3.1 数据技术参数 |
3.1.1 航空高光谱遥感数据 |
3.1.2 多光谱遥感数据 |
3.2 遥感数据处理 |
3.2.1 CASI-SASI数据处理 |
3.2.2 TASI数据处理 |
3.2.3 多光谱遥感处理 |
4 硅化带热红外高光谱信息识别 |
4.1 SiO_2(石英)定量高光谱信息识别模型 |
4.1.1 硅化带识别原理 |
4.1.2 SiO_2特征波段 |
4.1.3 SiO_2定量反演模型构建 |
4.1.4 石英含量反演高光谱模型构建 |
4.2 SiO_2含量定量提取 |
4.3 石英含量定量提取 |
4.4 硅化带提取 |
4.4.1 SiO_2定量算法提取硅化带 |
4.4.2 石英定量算法提取硅化带 |
4.4.3 结合其他波段的遥感图像 |
5 研究区铀成矿地质特征分析 |
5.1 砂岩型铀矿类型与主要成矿模式 |
5.1.1 砂岩型铀矿类型 |
5.1.2 砂岩型铀矿主要成矿模式 |
5.2 研究区及周边地区铀异常点类型 |
5.2.1 热液型铀异常点 |
5.2.2 砂岩型铀异常点 |
5.3 研究区砂岩型铀矿成矿过程 |
6 砂岩型铀成矿条件遥感地质评价与靶区优选 |
6.1 铀源区地质评价 |
6.1.1 铀源区放射性异常特征 |
6.1.2 铀源区蚀变特征 |
6.1.3 砂体供铀条件 |
6.2 构造条件 |
6.3 水文地质条件 |
6.4 沉积相条件 |
6.5 砂岩型铀矿区特征 |
6.6 砂岩型铀矿找矿模式建立及远景区预测 |
6.6.1 高光谱遥感砂岩型铀矿找矿模式 |
6.6.2 砂岩型铀矿远景区预测 |
7 多金属成矿条件遥感地质评价与靶区预测 |
7.1 研究区及周边地区多金属矿研究现状 |
7.1.1 铜矿 |
7.1.2 金矿 |
7.1.3 锡矿 |
7.2 多金属矿远景区预测 |
7.2.1 研究区花岗岩特征 |
7.2.2 研究区蚀变特征 |
7.2.3 研究区多金属矿预测 |
7.2.4 研究区多金属矿预测 |
8 结论与讨论 |
8.1 结论 |
8.2 存在问题和下一步工作方向 |
(1)存在问题 |
(2) 下一步工作方向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四、土壤离子电导率测量在可地浸砂岩铀矿找矿勘查中的实验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2011~2020中国应用地球化学研究进展与展望[J]. 龚庆杰,夏学齐,刘宁强. 矿物岩石地球化学通报, 2020(05)
- [2]深穿透地球化学勘查技术在隐伏砂岩型铀矿中的应用[D]. 康欢.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2020(01)
- [3]隐伏铀矿勘探中地气测量机理及其应用研究[D]. 罗齐彬. 东华理工大学, 2019(12)
- [4]地气测量及放射性测量在隐伏铀矿勘探中的应用研究[D]. 吴泽民. 东华理工大学, 2019(01)
- [5]鄂尔多斯盆地北东缘砂岩型铀矿勘查中的综合物探方法研究[D]. 张江旭. 吉林大学, 2018(04)
- [6]西藏邦卓玛矿区地电化学集成技术寻找金多金属矿研究[D]. 袁增翔. 桂林理工大学, 2018(05)
- [7]土壤离子电导率法在青藏高原冻土覆盖区寻找隐伏金矿研究[J]. 索林娜. 中国锰业, 2018(01)
- [8]砂岩型铀矿勘查地电化学提取技术研究[D]. 刘洪军. 核工业北京地质研究院, 2017(04)
- [9]层间氧化带砂岩型铀矿地电化学异常形成机理及其找矿意义[J]. 柯丹,刘洪军,侯惠群,吴国东,郝伟林,易超. 地质学报, 2016(12)
- [10]准噶尔盆地东缘铀及多金属勘查高光谱遥感应用研究[D]. 郭帮杰. 核工业北京地质研究院, 2016(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