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对田径运动训练中专项技术与身体素质关系的再认识(论文文献综述)
杨洋[1](2021)在《2017年全运会女子撑杆跳高前八名冬训负荷研究》文中研究说明
刘翠玲[2](2021)在《江西省普通高校田径高水平运动队建设的优化路径研究》文中提出体育强国建设背景下要求提升竞技体育的综合实力,创新优秀运动员培养和优秀运动队组建模式,充分调动高校参与竞技体育积极性。高水平运动队作为培养竞技体育人才的最后集结地,加强对高水平运动队的管理建设是必要的。运用文献资料法、实地考察法、问卷调查法、专家访谈法等研究方法,基于调查现状、发现困境、优化路径的逻辑学思路,对江西省普通高校田径高水平运动队数量及分布、竞赛成绩、制度建设、日常训练、福利待遇、后勤保障、教练员配备等现状的调查分析,剖析其面临的困境,并通过借鉴国内知名高校田径高水平运动队在招生、学习、训练、比赛、文化等建设管理优势,从而对江西省普通高校田径高水平运动队建设进行合理性优化,主要得出以下结论:(1)江西省目前有6支田径高水平运动队,整体运动成绩还有待提高;大部分学校能够按专业分班,耽误的文化课部分也能及时安排补课;训练次数一般为4天,每天能达1-2个小时;大部分学校没有安排经费补助;场地器材、领导重视程度有待加强;教练员学历较高但培训相对较少。(2)江西省田径高水平运动队面临的困境有:招收的运动员整体竞技水平有待提高;制度管理不严格,运动员较散漫;部分教练员缺少带队经验,缺乏较专业的培训;运动员训练及参赛次数较少,缺少训练补助,身体素质有待加强;缺少训练场地,专业训练设施准备不充分;学校提供就业机会较少。(3)国内部分知名高校在田径高水平建设中招生范围更广,招收条件较好;在学习上,文化学习与竞赛成绩相挂钩,设立考核机制,深入促进体教融合;训练次数与时间较为充足,每人能按不同的运动等级得到训练补贴;设置入学奖励以及参赛奖励,提供保研政策;教练员在职称晋升和岗位聘任中享受折算论文、课题的待遇,也能根据所指导运动员参赛名次获得相应奖金;每所学校都有自身独特的办队理念,为培养优秀竞技后备人才做努力。(4)立足江西,面向全国,江西省的田径高水平运动队需加强领导重视,加大资金投入,吸引优秀的教练员与运动员;完善管理制度,采纳管理建议,做好招生政策;采用学分制管理,加大保研比例,提升教练员知识储备;做好详细训练计划,发挥优势项目,挖掘潜优势项目,增加餐补,做好再生恢复训练,提高运动员身体素质;增加参赛次数,加大奖励力度;引领运动员通过喊口号、设计队旗、起队名、张贴海报、收集代表物等方式来激励自身,增强团队凝聚力。
肖金兰[3](2021)在《广西羽毛球女队后场杀球技术训练理念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训练理念是教练员在训练前对为什么练、练什么非常明确,对怎么练“胸有成竹”,对训练的准备、训练的过程及训练的结果的正向逻辑关系预测,是理论到具体实践的中介。它对整个运动训练实践过程具有极为重要的导向作用。教练员在进行运动训练实践前,首先要对运动项目的特征和训练方法学特征(训练方法形成过程)规律有正确的认识和深刻把握,产生科学的训练理念;有了科学的训练理念,才能正确、有效地实施于运动训练实践。因此,科学的训练理念对运动训练实践起直接指导作用。也因此,对训练理念研究就成为运动训练实践的重中之重。本研究以广西羽毛球女队后场杀球技术训练理念为研究对象,运用文献资料法、访谈法、个案研究法、逻辑分析法,研究了广西羽毛球女队后场杀球技术的项目特征和训练方法学特征(训练方法形成过程),最后,然后再根据实践运用的方法通过逻辑推理高度概括出广西羽毛球女队后场杀球技术的训练理念。为科学指导广西羽毛球女队专项技术训练实践提供理论依据,以期希望促进广西羽毛球竞技水平提升,同时,为提高我国羽毛球运动技术训练提供科学的理论参考。研究表明:(1)训练内容的理念是“循序渐进”、“高速度和强力量”。“循序渐进”是技术训练内容的选择有利于技术动作的形成。“高速度和强力量”是指体能训练内容主要是以力量和速度为核心。(2)训练方法(手段)的理念是“合理有效”。其中“合理”表现为体能训练方法(手段)符合专项技术的要求。“有效”指技术训练方法(手段)围绕实战方式进行。(3)训练负荷的理念是“适宜”。“适宜”指训练负荷安排有利于保持运动员最佳的竞技状态。(4)训练安排的理念”是“系统、科学、合理和适宜”。其中“系统”是指年度周期训练安排时期特征明显。“科学”是指训练内容安排阶段和时期特征明显。“合理”是指训练方法手段的选择具有很强的目的性和针对性。“适宜”是指训练负荷性质安排有利于竞技状态的形成。
马占伟,赵延祥[4](2020)在《对田径运动训练中专项技术与提高中学生运动素质的再认识》文中认为在社会经济与科技飞速进步的背景下,人们更加注重健康与发展。在对中考中增加体育项目和大学的体能测试等,都从侧面印证了在素质教育中对运动素质的重视程度。但由于中学生的升学压力过大,无法保质保量进行体育活动,给学生的身体素质提升造成了一些影响。在进行训练时也应该重视恢复放松,避免剧烈运动给学生的身体健康带来损害。因此,本文系统性地介绍了田径训练的概念和中学运动素质现状,通过分析田径运动的积极作用,讨论提升训练效果的有效途径。
谢震业[5](2020)在《我国田径径赛项目成绩发展特征研究(1978-2018)》文中认为为了探寻和总结我国田径径赛项目的发展情况,本文以1978-2018年的14个径赛项目为研究对象,通过构建径赛项目发展指数(DITE)模型,对比分析了近四十年来我国与国际田径径赛各项目最好成绩之间差距,分阶段、分项目对数据进行了整理、对比和分析,总结了我国田径径赛项目过去四十年的发展规律和阶段特点,并针对问题,提出了后续发展的对策建议。对全面把握我国田径项目,特别是径赛项目的发展具有一定的实践指导意义和借鉴价值。研究结果:(1)我国许多径赛项目在1999-2008年阶段发展最快,这可能与2008年北京奥运会有较大关系。(2)我国径赛项目总体女子略优于男子,但表现出一定的项目特点。男子短距离项目发展略优于女子,而中、长距离项目发展女子明显优于男子。(3)我国20公里竞走项目上具有国际竞争力,近20年来男子110米栏项目取得了非常出色的成绩。(4)团队项目总体发展水平不高,但2008-2018年男子4×100米接力和1999-2008年女子4×100米接力项目发展较好(5)男子800米、1500米、5000米和3000米障碍项目发展缓慢,而女子在200米、400米和800米项目上发展相对较为缓慢。(6)除我国20公里竞走项目外,多数中、长距离项目和男子3000米障碍项目,有阶段性提升期,但之后回落后发展缓慢。后续发展的对策建议:(1)重点突破男子短距离项目,继续坚持“走出去”到美国等科学化训练程度高的国家训练以及“接力促单项”等策略。(2)继续保持女子20公里竞走项目的集团优势,继续坚持“请进来”,聘请世界着名的教练员担任外教,努力提高国内教练的执教理念和水平,通过国家队“训科医管”复合型教练团队的共同努力,保持我国女子20公里竞走项目的集团优势,在东京奥运会上再创辉煌。(3)重塑男子20公里竞走项目的辉煌,需要在专项技术、体能、大赛经验和战术运用能力等方面进行有针对性的训练与提高。(4)进一步实行“资源”的高效整合,全方位的评估长期颓势项目,把竞技领域“资源”有限的情况下,进行更有效的“分配”。
黄瑞前[6](2020)在《上海优秀残奥田径投掷运动员备战东京残奥会训练特征研究》文中提出残疾人竞技体育近年来在我国取得骄人的成绩,连续几届奥运会金牌榜都遥遥领先,上海市为国家队输送众多优秀残奥田径投掷运动员,在2020东京残奥会中,上海市优秀残奥投掷运动员也是国家残奥投掷队的重点夺金点。本研究主要对上海市优秀残奥投掷运动员备战中2019年度训练进行追踪,对3名重点运动员的训练安排、生理及心理进行系统的追踪并分析,为运动员在残奥会备战中提供强有力的科技服务保障工作。方法:本文以3名上海市优秀残奥田径投掷运动员为研究对象,主要运用追踪调查法对运动员备战残奥会中训练情况进行分析并及时反馈给教练,运用个案分析法对运动员赛前周训练安排进行分析,总结运动员赛前调整训练变化规律,同时通过测试法对3名运动员各周期训练后进行机能评定,探究运动员各生理生化指标的变化,为运动员的训练和监控提供一定的参考依据。结果显示:上海市优秀残奥田径投掷运动员在备战残奥会2019年度中采用双周期,另加一个备战残奥会的冬训期,第Ⅱ周期较第Ⅰ周期时间较长,2个准备期时间差异不大,第Ⅱ周期比赛期比第Ⅰ周期比赛期长;全年训练内容比例在各周期中有所差异,全年训练内容以力量训练和专项技术为主,准备期以一般力量和专项力量训练为主,比赛期的专项投掷力量训练和专项技术训练占比例较大;备战世锦赛赛前3名运动员训练量都有明显变化,专项力量和专项技术训练比例增加,特别是室外投掷训练课比例增加,总投掷量减少,但强度更大,一般力量训练比例减少,王彦章和张亮敏世锦赛赛前训练周增大训练强度,以大强度训练为主,傅昕翰以中大强度为主,而负荷量有明显减少,赛前训练课投掷量在15-25次间;在第Ⅰ周期、第Ⅱ周期、冬训前期结束后对反应运动员身体机能生理生化指标:白细胞、血红蛋白、血清肌酸激酶、T/C值进行测试,结果显示运动员各个指标大体在正常范围,运动员身体机能状态良好,第Ⅰ周期训练结束后傅昕翰血清睾酮较低值,经过调整训练后恢复到正常水平;运动员2019年初心理状态出现波动,经过各种心理调整手段进行辅导,回到稳定的心理状态;全年训练按计划得到正常进行,运动员全年参赛成绩稳定,且有一定幅度的提高,说明全年运动员竞技状态保持平稳,为运动员备战东京残奥会中奠定良好的竞技状态。
杨文嘉[7](2020)在《影响黑龙江省高校田径运动发展的因素及对策研究》文中提出田径运动一直以来都是所有体育运动的基础。在高校经常从事田径运动,能够使学生强身健体,在运动过程中提高自身的体质健康水平和竞技能力;培养学生面对困难不服输,攻坚克难的意志品质;积极向上,勇于挑战的竞争精神;让学生在运动中不断磨练自己,使各方面的素质能力得以提升。田径运动不仅体现在体育教学的课程中,还表现在全民健身、业余训练、体质健康测试和体育运动竞赛中。涉及的内容宽、范围广、影响大。调查中发现,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与发展,田径运动在高校的开展并不像想象中的那样受欢迎,一方面,大多数学生认为田径运动过于枯燥单一缺乏娱乐性、训练过程难以承受、害怕田径运动项目因专业性强而考试不通过等原因,不选择田径运动作为普及技能和强身健体的主要手段。另一方面,因为黑龙江省地处东北地区,春秋凉,冬季天气寒冷等因素的影响,导致了田径运动备受冷落的现状。在黑龙江省高校中,田径运动的发展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制约和挑战,发展前景令人担忧。本文通过访谈法、问卷调查法、数理统计法等调查方法,分析了黑龙江省高校田径运动发展的现状,通过对黑龙江省6所具有代表性的高校田径运动发展现状的调查研究,罗列分析了影响黑龙江省田径运动发展的因素,并对黑龙江省高校田径运动发展提出了有建设性和针对性的意见及建议,得出以下结论:一、目前,黑龙江省高校田径运动发展前景不容乐观。高校作为培育人才的摇篮,田径运动又作为基础性项目,其发展本应受到普及和重视。调查结果表明,现黑龙江省田径运动发展呈下降趋势,发展前景令人堪忧。二、男女生选择项目的出发点不同,选择田径运动的男生多,女生少。而且田径运动本身缺少互娱性、较为枯燥,不容易使学生接受。加之,从教学内容到教学模式手段单一,长期以来并没有明显的变化,教学及训练模式过于传统化,缺乏新意。三、高校田径运动的开展会受到场地器材及天气因素的影响。在调查的6所高校中,其中5所拥有标准室外田径场地,但均没有室内田径场地。12.8%的学生因为场地设施建设不足、器材破损严重、陈旧等问题而不选择接触田径运动。黑龙江省冬季周期短、天气寒冷,导致授课困难,无法满足多数田径运动项目的学习和训练的需要。四、高校田径专业师资力量不足,缺乏新鲜血液。受选课制度改革和东北天气原因的影响,大多数高校在师资力量建设方面都不愿引进田径方向专业的教师,造成了各综合类院校没有田径专业的教师或有极少数田径专业方向的教师。五、高校对于田径运动的宣传力度不够高,缺少田径类运动项目的社团性活动,以至于有些学生根本不懂“田径”一词的概念,不了解田径运动,对田径运动健身价值认识不足,接触不到田径运动项目,因而不能参与到田径运动中来,感受不到校园中的体育文化。六、对田径训练队队员的培养不够重视,高校训练队普遍训练时间不足,训练量及训练强度都达不到提高的标准。没有重视队员成绩的提高与培养,对田径队员的培养缺乏全局意识,影响了田径训练队人才队伍的建设。
张好迪[8](2020)在《功能性训练对挺身式跳远技术教学效果影响的实验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功能性训练起源于20世纪末,最早出现在物理治疗以及康复领域,由于它在运动损伤康复治疗中的表现优异,随后被应用到竞技体育的训练当中,并取得了不错的成绩。随着人们对功能性训练认识的不断加深,功能性训练在提高运动员运动能力、运动效率以及改善身体素质方面的作用逐渐被发掘出来,这也使得功能性训练迅速走红,随之席卷了体育界,成为了体育界的研究热点。近几年功能性训练手段逐渐被应用到了体育教学中,并且取得了不错的成绩。本研究通过将功能性训练应用到体育教育专业学生的挺身式跳远技术教学中,期望通过整合学生的各项身体机能来提高挺身式跳远的教学效果以及学生对基本知识、基本技术、运动能力的掌握,同时为体育专业的跳远技术教学提供一些参考价值。本文采用了文献资料法、专家访谈法、问卷调查法、教学实验法以及数理统计法。以功能动作训练对挺身式跳远技术教学效果的影响为研究对象。选取山东师范大学体育学院2018级田径普修授课班级中的两小班作为实验对象(两班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每个班均为20人且均为男生)。实验前对两个班的同学进行身体形态指标、专项素质以及功能性动作筛查的测试,以此确保两个班学生的各项指标不存在显着性差异,并根据功能性动作筛查的测试结果对学生的身体素质进行分析,结合跳远的专项特征,来设计教学实验的内容。在教学实验中,实验组在常规挺身式跳远技术教学的基础上加入功能性训练对实验进行干预,对照组采用常规的挺身式跳远技术教学内容。通过为期十二周的教学实验,来分析两个班实验前后学生功能性动作筛查、学生专项素质的变化、实验后两个班学生技评成绩和达标成绩以及两个班学生参与状态的变化。教学实验得出结论如下:(1)功能性训练手段的运用对学生掌握挺身式跳远的专项技术、专业知识、提高运动技能、培养多维身体素质的整合能力等方面都具有积极作用。(2)经过十二周的教学实验,研究结果表明功能性训练对提高学生身体的稳定性、柔韧性、对称性和灵活性方面都有明显的效果。(3)通过功能性训练的干预,可以使学生的动作结构更加合理,提高了速度、力量的利用效率,改善了身体对髋、膝、踝以及核心部位的控制能力,确保学生在跳远运动过程中可以更好的完成“跑跳结合”以及更好的掌握空中技术动作。(4)功能性训练可以有效提高学生在课堂中的运动状态,提高学生的纠错能力和合作探究能力,增强学生的主体地位。由于受时间、天气、教学经验以及教学水平的限制,导致部分学生对功能性训练个别动作的掌握还存在一定的问题。这需要在以后的教学过程中进一步的去完善和提高。
李昊[9](2020)在《梁瑞备战2018年世界竞走团体锦标赛训练负荷特征研究》文中指出我国优秀竞走运动员梁瑞在2018年太仓世界竞走团体锦标赛中取得女子五十公里项目冠军,与此同时也打破了世界纪录,作为一名从二十公里刚刚转型五十公里的竞走运动员,梁瑞仅仅用了半年时间就以个人最好成绩取得世界冠军并打破世界纪录,这充分体现出梁瑞本阶段运动的负荷安排的合理性与科学性。以梁瑞备战二零一八年太仓世界竞走团体锦标赛赛前一百六十二天的训练负荷为研究对象,利用文献资料法以及数理统计法等,从运动训练、运动身体学、运动负荷,运动生理学等多方面分析梁瑞训练的负荷特征,研究表明,梁瑞在如皋平原阶段的训练时间最长,训练强度、训练量最大,为之后丽江高原训练打下了夯实的专项基础,在丽江高原阶段以长专项训练为主,一般有氧训练和跑为辅。得出以下结论:1、对于50公里运动员,特别是女子50公里竞走运动员来说,50公里竞走对于运动员的损耗是巨大的,是以有氧供能系统为主的项目,合理安排训练计划最关键的,以低强度、长距离训练来训练运动员的有氧耐力,一两周进行一次小强度的无氧阈训练承受刺激运动员的提升速度素养,还能加强运动员的耐力,待运动员适应当前训练量及训练负荷时可根据实际情况提高训练量及训练负荷。2、注重单次课的完成质量(包括运动员训练心率、训练乳酸是否下降,训练强度是否提升),其余课次以调整恢复为主,确保运动员提升自身的恢复素养,维持不错的体能,是专项课长距离单次课完成质量的保障。3、每一两周进行一次身体生化指标检测,承受辅助教练科学有效的制定训练计划,小强度间歇训练与长距离有氧耐力练习来结合身体生化指标,承受合理的安排运动的负荷强度与训练量,这是稳步提升运动员运动成绩的关键。
唐海峰[10](2019)在《中国田径男子100米成绩演变及伴生特征研究》文中指出田径100米是奥林匹克运动会中最早的运动项目之一,它拥有其他田径项目不可比拟的项目影响力和关注度,对赛场下其他相关因素的影响也是其他项目不可比拟的。国际比赛中,百米飞人大战一直是最大看点和焦点,是赛事的压轴项目。100米在竞技体育里具有重要的意义,中国尚处于落后阶段,对其研究重在找出问题,促进发展。中国田径男子100米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历经快速发展期、停滞倒退期、低迷稳定期、快速突破期,目前中国田径男子100米成绩呈现良好势头。通过对中国男子100米成绩演变及伴生特征系统梳理,能够认清新时代下中国男子100米形势与主要任务,总结成功经验,剖析存在问题,更系统更全面更深入摸索适合中国男子100米成绩突破的发展之路,缩短中国田径男子100米成绩突破时间,使中国早日向短跑强国迈进。论文以中国田径男子100米成绩演变及伴生特征为对象,运用文献资料法、历史研究法、数理统计法、对比分析法、逻辑分析法、访谈法、计量可视化分析法对中国田径男子100米成绩演变与世界进行对比,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从选材、训练、竞赛、管理、环境等伴生因素进行集成式梳理分析。得出结论如下:1.中国田径男子100米成绩演变大致分为快速发展期、停滞倒退期、低迷稳定期、快速突破期四个阶段,与世界100米成绩经历的11秒时代、10秒时代、9秒时代成绩演变相差甚大,但随着近几年男子100米成绩的突破,呈现良好发展态势。2.中国田径男子100米最佳成绩总体上呈现波折起伏的动态发展趋势,成绩表现越来越好,特别是在2008年以后,男子100米最佳成绩发展迅速,截止2018年男子100米成绩已经达到9.91秒的黄种人最快纪录,追平卡特尔归化选手奥古诺德的亚洲纪录。3.中国田径男子100米最佳前十运动员输出省市区总体上呈现扩大趋势,由80年代的11个扩展到21世纪初的18个省市。优秀100米运动员输出主要集中在华北、东部、东南沿海以及内陆地区四川等省份,特别是广东具有强有力的男子100米运动员输出。4.中国田径男子100米成绩伴生特征表现为:具有省级行政单位隶属、地域地理位置、GDP水平表现和跨界跨项的选材特征;具有年龄、身高、步幅、步长的身体形态特征;具有起跑反应时、途中着地缓冲技术、全程速度变化的技战术特征;具有基层管理、高层管理的发展规划和训练基本理念特征;具有后备人才基地培养、训练的后备力量特征以及请进来走出去的教练员职业水平特征。5.强化小学—中学—大学—省队或国青队—国家队为主体的选材培养模式,弱化业余体校俱乐部、专业队为主的选材培养模式,构建体并与教“三位一体”的选材机制,是100米跑改革创新成绩突破的必然趋势。6.运动员以学习为主线进行幼儿、小学、中学、大学、硕博五个阶段的竞技训练,同时在各个训练阶段实行相应的科学合理的竞赛体制,以保持运动员的兴奋性,形成训练和竞赛的良性循环。教练员根据运动员身体发育情况和认知规律,制定负荷强度计划,有条不紊开展基础训练和专项训练,让运动员达到高级专项训练阶段和保持高级专项阶段水平。7.多元化管理体系中,国家从宏观上对目标制定、政策管理、监督协调、信息反馈进行整体布局;微观上对运动员管理伴生出的对教练员队伍管理、运动队管理、科研攻关人员管理、后勤服务管理等进行细节把控。并通过训练过程管理和后勤管理为100米成绩突破奠定坚实的基础。8.中国田径男子100米成绩取得除对运动员科学选材、训练、竞赛、管理有严格要求外,还对比赛场地、外出比赛时差以及气温、气压、温度、风、雨等气象因素都有严格要求,这些因素直接影响比赛运动员心理变化,影响100米运动员正常水平发挥。
二、对田径运动训练中专项技术与身体素质关系的再认识(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对田径运动训练中专项技术与身体素质关系的再认识(论文提纲范文)
(2)江西省普通高校田径高水平运动队建设的优化路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前言 |
1.1 选题依据 |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2 文献综述 |
2.1 相关概念释义 |
2.2 国内研究现状 |
2.2.1 高水平运动队建设的起源与发展 |
2.2.2 普通高校高水平运动队建设研究热点、前沿分析 |
2.2.3 普通高校田径高水平运动队建设 |
2.3 国外研究现状 |
3 研究对象与方法 |
3.1 研究对象 |
3.2 研究方法 |
3.2.1 文献资料法 |
3.2.2 实地考察法 |
3.2.3 问卷调查法 |
3.2.4 数理统计法 |
3.2.5 专家访谈法 |
4 研究结果与分析 |
4.1 江西省普通高校田径高水平运动队现状分析 |
4.1.1 数量及分布 |
4.1.2 竞赛成绩情况 |
4.1.3 制度建设情况 |
4.1.4 日常训练情况 |
4.1.5 福利待遇情况 |
4.1.6 后勤保障情况 |
4.1.7 教练员配备情况 |
4.2 江西省普通高校田径高水平运动队建设面临的困境 |
4.2.1 招生政策方面 |
4.2.2 制度建设方面 |
4.2.3 教练员方面 |
4.2.4 运动员训练方面 |
4.2.5 后勤保障 |
4.2.6 就业方面 |
4.3 国内部分知名高校田径高水平运动队的借鉴 |
4.3.1 田径高水平运动员招生机制 |
4.3.2 田径高水平运动员学习管理 |
4.3.3 田径高水平运动员训练管理 |
4.3.4 田径高水平运动员比赛管理 |
4.3.5 田径高水平运动队文化建设 |
4.4 江西省普通高校田径高水平运动队建设的优化路径 |
4.4.1 校领导重视是江西田径高水平运动队建设的保障 |
4.4.2 制度建设是江西田径高水平运动队建设的骨骼 |
4.4.3 学习管理是江西田径高水平运动队建设的生命 |
4.4.4 训练管理是江西田径高水平运动队建设的魂灵 |
4.4.5 比赛管理是江西田径高水平运动队建设的鹄的 |
4.4.6 文化建设是江西田径高水平运动队建设的营养 |
5 结论与建议 |
5.1 结论 |
5.2 建议 |
5.3 研究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在读期间公开发表论文(着)及科研情况 |
(3)广西羽毛球女队后场杀球技术训练理念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前言 |
1.1 选题依据 |
1.1.1 树立科学训练理念是提高运动训练水平的要求 |
1.1.2 训练理念是科学理论向具体运动训练实践转化的中介 |
1.1.3 训练理念是抽象、语言是平实、通俗易懂的 |
1.1.4 微观的训练理念才能指导训练实践 |
1.1.5 研究羽毛球后场杀球技术训练理念的可行性 |
1.1.6 研究广西羽毛球女队后场杀球技术训练理念具有重要意义 |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文献回顾 |
1.3.1 一般训练学视角:训练理念硏究的现状 |
1.3.2 专项训练学视角:训练理念研究的现状 |
1.4 研究思路及技术路线 |
1.4.1 研究的思路 |
1.4.2 研究的技术路线 |
1.5 研究的创新点 |
1.5.1 理论视角的创新 |
1.5.2 研究对象的创新 |
1.5.3 调查对象的创新 |
1.5.4 研究内容的创新 |
1.6 研究的重点与难点 |
2 研究对象与方法 |
2.1 研究对象 |
2.2 调查对象 |
2.3 研究方法 |
2.3.1 文献资料法 |
2.3.2 访谈法 |
2.3.3 个案研究法 |
2.3.4 逻辑分析法 |
3 结果与分析 |
3.1 训练理念的内涵、外延及提炼途径 |
3.1.1 训练理念的内涵 |
3.1.2 训练理念的外延 |
3.1.3 提炼训练理念的途径 |
3.2 羽毛球后场杀球技术的项目特征 |
3.2.1 运动技术特征 |
3.2.2 能量供能特征 |
3.2.3 身体素质特征 |
3.3 羽毛球后场杀球技术的训练方法学特征 |
3.3.1 根据后场杀球技术的供能特点确定训练负荷 |
3.3.2 根据后场杀球技术的运动技术和身体素质特征确定训练内容 |
3.3.3 .根据周期训练特点制定训练计划 |
3.4 羽毛球后场杀球技术训练理念 |
3.4.1 训练内容的理念 |
3.4.2 训练方法的理念 |
3.4.3 训练负荷的理念 |
3.4.4 训练安排的理念 |
4 结论 |
5 研究的不足之处及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件1 杀球技术训练理念访谈提纲 |
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 |
致谢 |
(4)对田径运动训练中专项技术与提高中学生运动素质的再认识(论文提纲范文)
引言 |
1、田径运动训练的概述 |
2、中学生运动素质的现状 |
3、田径运动的积极作用 |
3.1、改善神经心肺 |
3.2、提升运动能力 |
3.3、缓解心理压力 |
3.4、提升协作适应 |
4、提升田径训练的主要方法 |
4.1、完善训练制度 |
4.2、提升教师素养 |
4.3、寓游戏于训练 |
4.4、明确训练意义 |
4.5、重视放松恢复 |
5、结束语 |
(5)我国田径径赛项目成绩发展特征研究(1978-2018)(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1 引言 |
1.1 选题依据 |
1.2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2 文献综述 |
2.1 田径项目的概念 |
2.2 新中国田径发展历程 |
2.2.1 改革开放前 |
2.2.2 改革开放后 |
2.2.3 改革开放以后我国田径相关政策的变迁和发展 |
2.3 田径相关前期研究成果 |
2.3.1 我国田径前期研究 |
2.3.2 数据统计分析在田径领域的研究 |
2.3.2.1 国外的相关研究 |
2.3.2.2 国内的相关研究 |
3 研究对象与方法 |
3.1 研究对象 |
3.2 研究方法 |
3.2.1 径赛成绩数据标准化处理方法 |
3.2.2 径赛项目发展指数算法 |
3.2.3 径赛项目发展各阶段的划分 |
3.2.4 数据来源及处理 |
4 研究结果与分析 |
4.1 各径赛项目阶段发展分析 |
4.1.1 短距离径赛项目阶段发展特点分析 |
4.1.2 中距离径赛项目阶段发展特点分析 |
4.1.3 长距离径赛项目阶段发展特点分析 |
4.1.4 障碍项目阶段发展指数特点分析 |
4.1.5 团队项目阶段发展指数特点分析 |
4.1.6 小结 |
4.2 径赛项目发展指数及阶段特点 |
4.2.1 短距离径赛项目阶段发展指数及特点 |
4.2.2 中距离径赛项目阶段发展指数及特点 |
4.2.3 长距离径赛项目阶段发展指数及特点 |
4.2.4 障碍项目阶段发展指数及特点 |
4.2.5 团队项目阶段发展指数及特点 |
4.2.6 我国径赛项目优势发展期 |
4.2.7 各个径赛项目总体(1978-2018)发展指数及特点 |
4.2.8 小结 |
5 讨论 |
5.1 关于径赛项目发展指数 |
5.2 我国田径径赛项目的阶段发展 |
5.3 我国径赛项目发展不平衡的原因分析 |
6 结论 |
7 对策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历 |
(6)上海优秀残奥田径投掷运动员备战东京残奥会训练特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前言 |
1.1 选题依据 |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2 文献综述 |
2.1 残疾奥林匹克投掷项目的特征、分类及发展 |
2.1.1 残奥投掷项目的特征 |
2.1.2 残奥投掷项目运动员的医学功能分级 |
2.1.3 残疾奥林匹克运动会起源与发展 |
2.2 关于运动训练安排相关研究 |
2.2.1 运动训练周期理论相关研究 |
2.2.2 年度运动训练安排相关研究 |
2.3 国内残疾投掷项目相关研究 |
2.3.1 F11铁饼训练方面相关研究 |
2.3.2 F35男子铅球训练方面相关研究 |
2.3.3 F34标枪训练方面相关研究 |
2.4 国外残疾投掷项目相关研究 |
2.5 残疾投掷运动员身体机能及心理相关研究 |
3 研究对象与方法 |
3.1 研究对象 |
3.2 研究方法 |
3.2.1 文献资料法 |
3.2.2 实验法 |
3.2.3 个案分析法 |
3.2.4 数理统计法 |
4 结果与分析 |
4.1 上海市优秀残奥田径投掷运动员备战残奥会2019年度训练周期划分 |
4.2 上海市优秀残奥田径投掷运动员备战残奥会2019年度训练安排分析 |
4.2.1 上海市优秀残奥田径投掷运动员年度训练目标分析 |
4.2.2 上海市优秀残奥田径投掷运动员年度训练内容安排 |
4.3 上海市优秀残奥运动员准备期、比赛期、恢复期及冬训前期训练安排分析 |
4.3.1 上海市优秀残奥田径投掷运动员准备期训练安排分析 |
4.3.2 上海市优秀残奥田径投掷运动员比赛期训练安排分析 |
4.3.3 上海市优秀残奥田径投掷运动员恢复期训练分析 |
4.3.4 上海市优秀残奥田径投掷运动员冬训期训练安排 |
4.4 上海市优秀残奥田径投掷运动员备战中2019年度周训练课安排分析 |
4.4.1 张亮敏比赛期周训练安排分析 |
4.4.2 傅昕翰比赛期周训练安排分析 |
4.4.3 王彦章比赛期周训练安排分析 |
4.4.4 上海市优秀残奥投掷田径运动员冬训前期周训练安排分析 |
4.5 上海优秀残奥田径投掷运动员年度训练负荷安排分析 |
4.5.1 张亮敏负重抗阻训练负荷分析 |
4.5.2 张亮敏年度专项技术训练负荷分析 |
4.5.3 傅昕翰负重抗阻训练负荷分析 |
4.5.4 傅昕翰年度专项技术训练负荷分析 |
4.5.5 王彦章负重抗阻训练负荷分析 |
4.5.6 王彦章年度专项技术训练负荷分析 |
4.6 上海优秀残奥投掷田径运动员2019年训练负荷监控分析 |
4.6.1 上海市优秀残奥田径投掷运动员第Ⅰ周期身体机能监控分析 |
4.6.2 上海市优秀残奥田径投掷运动员第Ⅱ周期身体机能监控分析 |
4.6.3 上海市优秀残奥田径投掷运动员冬训前期周期身体机能监控分析 |
4.7 上海市优秀残奥田径投掷运动员备战期中心理调整方法 |
4.8 上海优秀残奥田径投掷运动员2019年度参赛成绩分析 |
5 结论与建议 |
5.1 结论 |
5.2 建议 |
6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 A |
附录 B |
(7)影响黑龙江省高校田径运动发展的因素及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前言 |
1.1 选题依据 |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的理论意义 |
1.2.3 研究的实践意义 |
2.文献综述 |
2.1 国外研究现状 |
2.1.1 日本(亚洲)高校田径运动发展现状 |
2.1.2 德国(欧洲)高校田径运动发展现状 |
2.1.3 美国(北美洲)高校田径运动发展现状 |
2.2 国内研究综述 |
2.2.1 田径运动价值的相关研究 |
2.2.2 田径运动教学的相关研究 |
2.2.3 田径运动竞技的相关研究 |
2.2.4 田径运动发展的相关研究 |
3.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 |
3.1 研究对象 |
3.2 研究方法 |
3.2.1 文献资料法 |
3.2.2 访谈法 |
3.2.3 问卷调查法 |
3.2.4 数理统计法 |
3.2.5 逻辑分析法 |
4.研究结果与分析 |
4.1 黑龙江省高校田径运动开展的现状 |
4.1.1 黑龙江省高校田径课程的开展现状 |
4.1.2 黑龙江省高校场地器材现状 |
4.1.3 黑龙江省高校田径师资现状 |
4.1.4 体质健康测试 |
4.1.5 体育运动竞赛 |
4.1.6 全民健身 |
4.1.7 业余训练 |
4.2 影响黑龙江省高校田径运动发展的因素 |
4.2.1 田径运动本身枯燥无味 |
4.2.2 田径运动开展受器材场地、气候等因素影响 |
4.2.3 教师团队师资力量不足 |
4.2.4 教学模式手段单一,技术动作单调 |
4.2.5 对田径运动健身价值认识不足 |
4.2.6 粗放式训练,缺乏对田径训练队队员的培养 |
4.3 黑龙江省高校田径运动发展的对策 |
4.3.1 加大校园宣传力度,开展田径社团性活动 |
4.3.2 加大对体育场馆的投资与建设 |
4.3.3 完善师资力量,加强教师培训与思想道德建设 |
4.3.4 改变传统教学模式,丰富田径课程内容 |
4.3.5 肯定田径运动健身价值 |
4.3.6 科学训练,重视田径训练队队员的培养 |
5.结论与建议 |
5.1 结论 |
5.1.1 黑龙江省高校田径运动发展前景不容乐观 |
5.1.2 男女生选择项目的出发点不同,田径运动不容易被多数学生接受 |
5.1.3 高校田径运动受场地器材及天气因素的影响 |
5.1.4 现有田径专业教师团队师资力量不足,缺乏新鲜血液 |
5.1.5 高校对于田径运动的校园宣传力度不够高 |
5.1.6 高校学生对田径运动健身价值认识不足 |
5.1.7 对田径训练队员的培养不够重视 |
5.2 建议 |
5.2.1 尊重高校学生的个体差异,以学生为中心 |
5.2.2 培养学生主动参与体育运动的意识 |
5.2.3 尽快完善高校体育场馆基础设施 |
5.2.4 适应高校对人才培养质量的要求 |
5.2.5 尽快改变高校学生对田径运动的现有印象 |
5.2.6 使学生充分了解田径运动,肯定田径运动健身价值 |
5.2.7 科学选材,充实田径训练队人才力量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个人简历 |
(8)功能性训练对挺身式跳远技术教学效果影响的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前言 |
1.1 选题依据 |
1.2 选题意义 |
2 文献综述 |
2.1 功能性训练的相关综述 |
2.1.1 国内外对功能性训练的应用与研究 |
2.1.2 功能性训练概念的界定 |
2.1.3 功能性训练的特征 |
2.1.4 功能性训练在田径教学中的应用 |
2.2 跳远的相关综述 |
2.2.1 跳远的项目特征 |
2.2.2 跳远的教学方法研究 |
3 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 |
3.1 研究对象 |
3.2 研究方法 |
3.2.1 文献资料法 |
3.2.2 专家访谈法 |
3.2.3 问卷调查法 |
3.2.4 教学实验法 |
3.2.5 数理统计法 |
4教学实验 |
4.1 实验目的 |
4.2 实验时间、地点 |
4.2.1 实验时间 |
4.2.2 实验地点 |
4.3 实验对象、实验分组 |
4.3.1 实验对象 |
4.3.2 实验分组 |
4.4 实验指标和实验器材 |
4.4.1 实验中测试指标介绍 |
4.4.2 实验器材 |
4.5 实验内容 |
4.5.1 实验中练习手段的确定 |
4.5.2 实验内容安排 |
4.6 实验过程安排 |
4.6.1 实验设计流程安排 |
4.6.2 实验前安排 |
4.6.3 正式实验安排 |
4.7 实验控制 |
5 结果与分析 |
5.1 功能性训练对学生身体功能的影响 |
5.1.1 实验后实验组和对照组FMS测试结果分析 |
5.1.2 实验组和对照组在实验前、后的FMS测试结果分析 |
5.2 功能性训练对学生专项素质的影响 |
5.2.1 实验后实验组和对照组专项素质测试结果分析 |
5.2.2 实验组和对照组在实验前、后的专项素质测试结果分析 |
5.3 功能性训练对学生挺身式跳远成绩的影响 |
5.3.1 挺身式跳远成绩评分标准 |
5.3.2 实验后实验组和对照组挺身式跳远测试结果分析 |
5.4 功能性训练对学生参与状态的影响 |
5.4.1 功能性训练对学生课堂表现的影响 |
5.4.2 功能性训练对学生主体地位的影响 |
5.4.3 功能性训练手段在实验组学生中的教学反馈情况 |
6.结论与建议 |
6.1 结论 |
6.2 建议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着目录 |
致谢 |
(9)梁瑞备战2018年世界竞走团体锦标赛训练负荷特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1 前言 |
1.1 选题依据 |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
2 文献综述 |
2.1 国内研究现状 |
2.2 国外研究现状 |
3 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 |
3.1 研究对象 |
3.2 研究方法 |
3.2.1 文献资料法 |
3.2.2 跟踪观察法 |
3.2.3 数理统计法 |
4 结果与分析 |
4.1 梁瑞世界竞走团体锦标赛赛前阶段划分 |
4.1.1 梁瑞世界竞走团体锦标赛选拔赛赛前阶段划分 |
4.1.2 梁瑞世界竞走团体锦标赛选拔赛竞赛 |
4.2 梁瑞备战世界竞走团体锦标赛赛前训练课安排特征 |
4.3 梁瑞备战世界竞走团体锦标赛赛前训练课周安排特征 |
4.4 梁瑞备战世界竞走团体锦标赛选拔赛整体及分阶段运动的负荷特征分析 |
4.4.1 梁瑞备战选拔赛前秦皇岛平原恢复体能阶段运动的负荷结构特征分析 |
4.4.2 梁瑞备战选拔赛前如皋平原专项训练强化阶段运动的负荷结构特征分析 |
4.4.3 梁瑞备战选拔赛前黄山赛前准备阶段运动的负荷结构特征分析 |
4.5 梁瑞备战世界竞走团体锦标赛整体及分阶段运动的负荷特征分析 |
4.5.1 梁瑞备战世界竞走团体锦标赛赛后体能恢复阶段运动的负荷结构特征分析 |
4.5.2 梁瑞备战世界竞走团体锦标赛赛前高原专项强化阶段运动的负荷结构特征分析 |
4.5.3 梁瑞备战世界竞走团体锦标赛赛前准备阶段运动的负荷结构特征分析 |
4.6 梁瑞身体素质训练特征 |
4.7 梁瑞备赛阶段机体生化指标变化情况 |
4.7.1 梁瑞备战团体锦标赛阶段白细胞(WBC)测试情况 |
4.7.2 梁瑞备战团体锦标赛阶段红细胞(RBC)测试情况 |
4.7.3 梁瑞备战团体锦标赛阶段血红蛋白(Hb)测试情况 |
4.7.4 梁瑞备战团体锦标赛阶段血清肌酸激酶(CK)测试情况 |
4.7.5 梁瑞备战团体锦标赛阶段血尿素(BU)测试情况 |
5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与关键成果 |
个人简历 |
(10)中国田径男子100米成绩演变及伴生特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前言 |
1.1 选题依据 |
1.1.1 新时代下体育强国建设的客观要求 |
1.1.2 中国田径男子100米发展的必要性 |
1.1.3 中国田径男子100米成绩急需突破的现实需求 |
1.1.4 中国田径男子100米备受社会关注的现实需求 |
1.1.5 基于相关研究不足对其研究的重要性 |
1.2 研究目的与研究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文献综述 |
1.3.1 国内研究现状 |
1.3.1.1 中国短跑成绩演变特征相关研究 |
1.3.1.2 中国100米成绩演变特征研究 |
1.3.1.3 中国短跑突破相关研究 |
1.3.1.4 中国100米跑成绩突破研究 |
1.3.1.5 中国田径男子100米成绩伴生特征研究 |
1.3.2 国外研究现状 |
1.3.3 文献述评 |
2 研究对象与方法 |
2.1 研究对象 |
2.2 研究方法 |
2.2.1 文献资料法 |
2.2.2 历史研究法 |
2.2.3 数理统计法 |
2.2.4 对比分析法 |
2.2.5 逻辑分析法 |
2.2.6 访谈法 |
2.2.7 计量可视化分析法 |
3 国内外田径男子100米跑成绩发展的演变特征 |
3.1 国外100米跑成绩发展的演变特征 |
3.2 国内100米跑成绩发展的演变特征 |
3.3 国内外100米跑成绩发展的对比分析 |
4 中国100米跑成绩表现的伴生特征 |
4.1 伴生诠释 |
4.2 中国田径男子100米跑成绩表现的选材特征 |
4.2.1 中国男子100米跑选材的省级行政单位隶属特征 |
4.2.2 中国男子100米跑选材的地理位置特征 |
4.2.3 中国男子100米跑选材的GDP水平表现特征 |
4.2.4 中国男子100米跑跨界跨项选材特征 |
4.3 中国男子100米跑成绩表现的年龄身体形态特征 |
4.3.1 中国男子100米跑成绩表现的年龄特证 |
4.3.2 中国男子100米跑成绩表现的身高、步幅、步长特证 |
4.4 中国田径男子100米跑成绩表现的技战术特征 |
4.4.1 中国100米跑成绩表现的起跑反应技术特征 |
4.4.2 中国100米跑成绩表现的途中着地缓冲技术特征 |
4.4.3 中国100米跑成绩表现的全程速度变化特征 |
4.5 中国田径男子100米跑成绩表现的管理特征 |
4.5.1 中国100米跑成绩表现发展规划特征 |
4.5.2 中国100米跑成绩表现的训练基本理念特征 |
4.5.3 中国100米跑成绩表现基层业余体校特征 |
4.5.4 中国100米跑成绩表现突出省份管理体系特征 |
4.6 中国100米跑成绩表现的后备力量特征 |
4.6.1 后备人才范围界定 |
4.6.2 全国后备人才基地情况特征 |
4.6.3 山东省后备人才基地情况特征 |
4.7 中国100米跑成绩表现的教练员师资水平特征 |
4.7.1 教练员运动经历情况 |
4.7.2 教练员师资队伍培训情况 |
5 中国100米跑成绩突破发展启示 |
5.1 基于突破的理论阐释 |
5.2 100米跑制胜的本质特征 |
5.3 中国100米跑成绩突破的指标体系 |
5.3.1 基于“三位一体”选材机制下的突破 |
5.3.2 基于多维度视角下科学化训练的突破 |
5.3.3 基于多层次有重点的竞赛突破 |
5.3.4 基于多元化战略下的创新管理突破 |
5.3.5 基于全方位多点开花的环境突破 |
6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件1 |
附件2 |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 |
致谢 |
四、对田径运动训练中专项技术与身体素质关系的再认识(论文参考文献)
- [1]2017年全运会女子撑杆跳高前八名冬训负荷研究[D]. 杨洋. 中国矿业大学, 2021
- [2]江西省普通高校田径高水平运动队建设的优化路径研究[D]. 刘翠玲. 江西师范大学, 2021(12)
- [3]广西羽毛球女队后场杀球技术训练理念研究[D]. 肖金兰. 广西师范大学, 2021(12)
- [4]对田径运动训练中专项技术与提高中学生运动素质的再认识[J]. 马占伟,赵延祥. 文体用品与科技, 2020(22)
- [5]我国田径径赛项目成绩发展特征研究(1978-2018)[D]. 谢震业. 浙江大学, 2020(05)
- [6]上海优秀残奥田径投掷运动员备战东京残奥会训练特征研究[D]. 黄瑞前. 上海体育学院, 2020(01)
- [7]影响黑龙江省高校田径运动发展的因素及对策研究[D]. 杨文嘉. 哈尔滨体育学院, 2020(11)
- [8]功能性训练对挺身式跳远技术教学效果影响的实验研究[D]. 张好迪. 山东师范大学, 2020(09)
- [9]梁瑞备战2018年世界竞走团体锦标赛训练负荷特征研究[D]. 李昊. 吉林体育学院, 2020(03)
- [10]中国田径男子100米成绩演变及伴生特征研究[D]. 唐海峰. 曲阜师范大学, 2019(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