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合并院校图书馆工作的实践与探索(论文文献综述)
宋哲琦[1](2020)在《《装饰》杂志设计文化发展研究(1958-2018)》文中认为《装饰》作为国内重要的艺术设计类核心期刊,从1958年创刊起,与中国设计共同成长,记录了工艺美术与现代设计的发展历程,汇集了国内外着名专家学者。以《装饰》作为展现学术思想、指导学科实践的平台。本文以《装饰》发展历程为线索,通过期刊分析、文献分析、表格梳理、人物访谈等的研究方法,根据不同时期不同的内容侧重点将杂志发展分为三个阶段来进行分析,论述《装饰》与中国设计文化发展之间的关联,并对20年来的杂志内容进行系统的整理,更全面的阐述该杂志的发展历程与时代背景下相互影响的关系,以及对《装饰》、对中国设计文化、教育的作用与影响进行总结。
刘奕[2](2020)在《5G网络技术对提升4G网络性能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越来越多的设备接入到移动网络,新的服务与应用层出不穷,对移动网络的容量、传输速率、延时等提出了更高的要求。5G技术的出现,使得满足这些要求成为了可能。而在5G全面实施之前,提高现有网络的性能及用户感知成为亟需解决的问题。本文从5G应用场景及目标入手,介绍了现网改善网络性能的处理办法,并针对当前5G关键技术 Massive MIMO 技术、MEC 技术、超密集组网、极简载波技术等作用开展探讨,为5G技术对4G 网络质量提升给以了有效参考。
陈沛酉[3](2019)在《从就业导向到生涯导向:高等职业院校组织转型研究》文中认为社会环境的急剧变迁导致发展的不确定性和复杂性日益严峻。这一情形使得“转型”成为各类组织解决危机、谋求生存的不二法则。高等职业院校组织亦是如此。但转型不是对未来的空想式建构,须是站在已有积淀上的优化与完善。因此,亟待从组织的视角和历史的眼光来审视改革开放40年来高职院校转型的过程、要素及逻辑。本研究综合运用文献考察法、历史研究法以及延伸个案法等质性研究方法和基于新制度主义学派的“组织场域”、“制度逻辑”以及伯顿·克拉克创业型大学组织转型理论搭建的分析框架,深入考察了围绕着高职院校组织的诞生与转型所形成的场域关系、转型要素及其中的多重制度逻辑。研究的主要结论如下:首先,本研究基于国家(政府)、行业企业、高职院校以及受教育者及其家庭等多方行动体的核心利益考量,本研究将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问题的发生、变化及解决作为高职院校组织转型的“核心议题”,从而确立了高职院校组织从升本导向到就业导向再到生涯导向的转型历程:(1)升本导向阶段(1980年~2003年)。1980年,“收费、走读、短学期、不包分配”的短期职业大学的相继成立,标志着中国现代高等职业教育的蹒跚起步。而后经由1996年“三改一补”、1997年规范命名、1998年“三教统筹”、1999年高校扩招以及2000年管理权下放等等正式制度供给,以职业大学、职业技术学院、高等专科学科为组织形式的高职院校组织种群获得了数量上的跨越式发展。(2)就业导向阶段(2003年~2010年)。2003年,在扩招后第一届本科毕业生就业之际,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难问题爆发。基于此,中央政府部门确立了职业教育的“就业导向”转型目标,并综合运用择优项目引领示范与人才培养评估等举措,引导建立“地方政府主责、行业企业参与、高职院校实施”的组织转型场域关系。高职院校组织场域行动体对“高职的基本特征是什么、高职应该如何办”达成多项规范性共识:工学结合、校企合作、双师型教师、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开发、顶岗实习等等办学观念深入人心。(3)生涯导向阶段(2010年至今)。就业导向组织转型带来了就业率显着提升,但以数字为单一表征方式的一次就业率并不能完全、真正地反映各高校的就业情况。高职院校毕业生在就业质量和职业生涯发展等指标上的表现却不尽如意。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新危机引起高职院校组织场域中的行动体围绕着“提升高等职业教育质量”和“提高职业教育吸引力”为主要内容的内涵式转型策略。在《国家中长期教育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顶层设计推动下,地方政府、行业企业和高职院校组织间的互动关系得以制度化,高职院校组织亦与四年制大学重新建立起合作交流。同时,高职院校组织自身开始强调职业素养教育。其次,高职院校组织转型的制度逻辑。在升本导向阶段,受国家政策分层歧视与升格诱导、市场生源选择偏好以及大学理性神话的规范性和模仿性力量等多重逻辑制约下的高职院校选择了模仿本科院校学科教育,即把升为本科院校当做规划目标,把大学课程进行“压缩饼干式”删减、把毕业生“专升本”率高低当做招生噱头的“漂移性”组织生存策略。在就业导向阶段,支配组织场域行动体实现就业导向组织转型的制度逻辑有:“教育为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服务”、“就业是民生之本”的国家逻辑,“项目驱动”的科层制逻辑,“生源充盈”、“满足企业需求”的市场逻辑以及“职业主义”的教育逻辑。在生涯导向阶段,高职院校组织场域行动体受到“办人民满意的教育”的国家逻辑、“国家推动、地方创新”的科层制逻辑以及“生源危机”、“产业转型升级下的企业新需求”的市场逻辑和教育“成人”逻辑的共同支配。
郭裕湘[4](2018)在《基于新结构经济学视角的西部地方高校学术竞争力研究 ——以广西H学院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国家“西部大开发”、“一带一路”等战略的实施,西部地方高校的发展及其学术竞争力的提升对推动西部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作用日益被认识。西部地方高校学术竞争力作为西部地方高校在学术竞争中表现出来的一种综合优势能力,在支撑西部地区实现知识创新、科技创新、国防创新、区域创新、文化创新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但目前的现实是,西部地方高校发展速度和学术水平都难以承担起这一历史赋予的责任,因而探索西部地方高校及其学术快速发展的有效途径也就成为一个理论和现实研究的重要课题。本研究试图在新结构经济学视角下对西部地方高校学术竞争力发展的理论框架和实践路径进行一些尝试性探索和研究。本文运用文献研究方法,分析和概括了西部地方高校学术竞争力的概念、内涵和要素系统,在辨析和借鉴新结构经济学核心概念和核心观点的基础上,从起点、路径、关键点、外部引擎四个方面阐述了新结构经济学对西部地方高校学术竞争力发展的理论价值;本文运用比较研究、文献研究等方法,从西部地方高校学术竞争力发展起点——要素禀赋结构,发展路径——遵循比较优势战略,关键环节——学术自生能力获得,以及外部引擎——政府和市场作用发挥等四个方面构建了西部地方高校学术竞争力发展的“EASV-MG”分析框架,并运用案例研究、调查研究、文献研究等方法在“EASV-MG”框架下对案例高校——广西H学院基于自身要素禀赋结构决定的比较优势发展路径进行了梳理。在总结案例高校渐进式发展路径经验的同时,也从理论上厘清了比较优势发展路径与特色化发展路径的异同。论文深入探讨了案例高校遵循基于比较优势发展学术竞争力的问题及其背后的原因,并从有为政府和有效市场角度提出了发展西部地方高校学术竞争力的政策建议。本文基于学术生产活动的特点,从资源、成果、过程三个层面对高校学术竞争力的内涵和要素系统进行了诠释。从资源要素看,高校学术竞争力是高校学者、学术物力、学术财力有机结合的综合优势能力;从成果要素看,高校学术竞争力表现为学术发现、综合、传播和应用知识的综合优势能力;从过程要素看,高校学术竞争力是高校技术创新、学术制度和学术文化等要素协同作用所体现出的综合优势能力。以上三个层面的十个要素构成了西部地方高校学术竞争力的一般要素子系统。而西部地方高校所拥的独特的、不可复制的地域性、民族性和自然性特殊要素则构成了西部地方高校学术竞争力的特殊要素子系统。基于此,本文提出,西部地方高校学术竞争力是西部地方高校学者获取和利用学术设施、资金、设备,以及西部地区特有学术资源等,在技术创新、学术制度和学术文化的影响下,以学科为基本单元,在发展知识的学术活动中表现出来的一种集学术发现竞争力、学术综合竞争力、学术传播竞争力和学术应用竞争力为一体的综合优势能力。本文尝试运用新结构经济学作为研究的视角,对西部地方高校学术发展的理论困惑和现实困境进行解析。新结构经济学是建立在欠发达国家经济发展与转型成败经验总结基础上的一门发展经济学理论,它也可作为一个独特的理论视角,为同样欠发达的西部地方高校,在“先决条件不足”的情况下快速提升学术竞争力,提供一条可供选择借鉴的新路径。该视角的独特之处在于:与过往的趋同模仿的发展模式相比,该理论视角更重视内在要素禀赋在提升学术竞争力过程中的作用;与当前的特色化发展理论视角相比,它在研究起点、发展战略、研究方法等方面也存在根本差别。而对于欠发达的西部地方高校来说,这一来源于欠发达经验总结的新研究视角显然对其学术竞争力提升具有较强的理论针对性和实践指导性,但就目前情况来看,运用该视角研究欠发达高校学术发展的研究非常少,研究欠发达西部地方高校学术竞争力提升的专题研究基本没有。因而,将该理论视角应用于分析西部地方高校学术竞争力提升和发展,是一个新的理论和实践研究的尝试。从新结构经济学视角出发,本文借鉴了新结构经济学提出的核心概念思想,以“要素禀赋结构(E)—比较优势(A)—发展战略(S)—学术自生能力(V)”为内生路径,以有效市场(M)和有为政府(G)为外引两翼,构建了西部地方高校学术竞争力发展的“EASV-MG”分析框架。通过广西H学院的案例分析发现,“EASV—MG”框架,它既是分析西部地方高校学术竞争力发展的一个新理论框架,也是引导欠发达西部地方高校学术竞争力提升的一条新实践路径。在实践中,“EASV—MG”框架不仅为西部地方高校提供了一条遵循基于自身学术生产要素禀赋结构所决定的比较优势发展学术竞争力的合理路径,还为西部地方高校提升学术竞争力指明了一条“欠发达”追赶“发达”高校的渐进式“结构变迁”路径。这条渐进式的“结构变迁”路径,既包含因学校要素禀赋结构变化带来的比较优势结构及其比较优势战略、学科专业结构的升级和变化,还伴随有政府制度结构的变化。在循序渐进的“结构变迁”中,遵循比较优势发展的欠发达西部地方高校学术竞争力可实现向发达高校的渐进式追赶和提升。从广西H学院的案例出发,运用伯顿·克拉克的三角协调理论分析了目前西部地方高校学术竞争力提升过程中存在政府作用过度、市场作用不足,以及西部地方高校学术自主不够等问题,这些问题产生的原因表面上是西部地方高校学术竞争力提升过程中政府、市场和西部地方高校三个主体间关系的不和谐,深层次的原因则是政府权力过大,而政府权力过大则是政府计划思维惯性制约、有效学术市场机制缺失,以及高校学术竞争意识不足等历史和现实原因造成的。西部地方高校要摆脱学术竞争力的落后状况,一方面需要遵循基于自身要素禀赋结构所决定的比较优势来发展学术竞争力,另一方面需要进一步发挥市场在学术资源配置中的重要作用,需要充分发挥政府因势利导学校发展优势学科专业、完善软硬基础设施、解决外部性问题等作用。就我国当前转型发展时期而言,政府当务之急是需要进一步合理定位角色因势利导学校发展、健全社会主义有效学术市场机制、改革高校评价标准实施分类评价等,以帮助西部地方高校更快更好地提升和发展学术竞争力。
王伟[5](2010)在《我国高等医学信息教育25周年发展历程述要与评价》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从中国医学信息教育的早期实践与探索、高等医学信息专业教育的创建、演变与发展以及新世纪医学信息教育发展的新格局和新变化等方面论述和评价了中国医学信息专业教育的改革和发展历程。
罗军强[6](2008)在《高职院校图书馆人才队伍建设实践与探索》文中研究说明高职院校图书馆人才队伍建设问题,已经成为制约图书馆发展的突出矛盾,是一个急待解决的问题。湖南大众传媒职业技术学院图书馆,在人才队伍建设上做了一些有益的实践与探索,其经验可供高职院校图书馆作为参考。
娄翠迪,汪旸,赵丽颖,徐训航,余京飞,卓扬凯,苏子涵,王倩宏,程薇[7](2021)在《我国高校多校区建设现状研究——以教育部直属高校为例》文中研究说明以教育部直属75所高校为样本,对各高校多校区建设情况进行分析,了解我国高校多校区的现状,为高校多校区发展提供建议。通过调查分析显示,高校多校区已成常态化,其中65所为多校区高校,校区数量多为2~5个,主要为同城校区;高校多校区可划分为合并重组型、新建校区型和混合型,形成时间集中在1992年至今。多校区高校具有校区分散、学校规模大、校区情况复杂等特点,需合理控制办学规模,把控办学成本,优化资源配置,提升资源共享。
阎蓉[8](2021)在《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研究——以杨凌职业技术学院为例》文中研究表明本文从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出现的问题和融合的意义切入,引出杨凌职业技术学院将传统文化融合到校园文化建设的举措,总结分析优秀传统文化与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融合的重要性。
孙朝霞,陈丹燕[9](2021)在《现代远程教育学习支持服务研究述评》文中认为在终身教育和开放教育过程中,通过学习支持服务来提升教学质量的研究受到高度关注。以现代远程教育学习支持服务为主题,选取相关期刊于1999—2019年发表的271篇论文为样本,运用文献计量和内容分析等方法,发现学习支持服务的研究主题的演变路径:支持范围,从E-Learning走向U-Learning;支持手段,从服务群体转化为以个性化服务为主;支持方式,从非实时支持扩展到实时与非实时并重;支持内容,从以学术支持为主扩展到学术与非学术并重。通过比较国外同类研究,目前我国研究还存在着本土化的理论探索与创新相对薄弱、研究范围比较狭窄、优质服务体系和模式仍需完善、技术应用有待探索等问题。结合未来终身教育服务的需求,还需立足本国国情,加强本土学习支持服务的理论实践探索;拓宽研究范围,关注社区和老年人学习支持服务体系研究;强化制度建设,构建面向优质服务的学习支持服务体系;应用智能技术,助力学习者实现移动化、泛在化的学习。
邵志国,李梦笛,安安[10](2021)在《多校区高校教学资源配置问题及优化策略研究》文中提出多校区教学资源优化配置可扩大教学规模、增强学校竞争优势,但实践中常面临教学资源浪费、师资队伍分配不均衡、教学信息不同步、网络教学资源不共享等诸多问题。有效解决此类问题对实现多校区良好办学具有重要意义。因此,本文以青岛某大学为研究对象,通过发放调查问卷,调研该大学三校区教学资源配置中面临的问题,总结为教学管理规章制度、教学资源浪费、教学信息的同步与共享、师资队伍、网络教学资源等五大问题,并从完善教学管理的组织机构、合理规划各校区资源、增强各校区职能部门协作、提高教师资源有效共享、建立统一的网络教学平台等方面提出优化策略。研究成果可促进该校教学资源更好的优化配置,对同类高校也具备启示或借鉴意义。
二、合并院校图书馆工作的实践与探索(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合并院校图书馆工作的实践与探索(论文提纲范文)
(1)《装饰》杂志设计文化发展研究(1958-2018)(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致谢 |
1 绪论 |
1.1 研究的背景及意义 |
1.2 相关领域研究现状 |
1.2.1 期刊论文类 |
1.2.2 专着类 |
1.3 研究的方法、思路 |
1.3.1 研究的方法 |
1.3.2 研究的思路 |
2 百花盛开的工艺美术发展(1958-1961) |
2.1 《装饰》创刊溯源 |
2.2 《装饰》杂志风格主要视觉特点 |
2.2.1 封面文字 |
2.2.2 封面视觉图案 |
2.2.3 内页版面设计 |
2.3 传统工艺美术的发展 |
2.3.1 重新重视民间美术 |
2.3.2 指导工艺美术创作 |
2.4 为美化人民生活服务 |
2.4.1 面向大众生活创作 |
2.4.2 向西方世界开展学习 |
3 求索争鸣的设计萌芽(1980-1996) |
3.1 复刊时代背景 |
3.2 《装饰》视觉元素的变化 |
3.2.1 封面设计形式的探索 |
3.2.2 封面主体立意的变迁 |
3.2.3 内页版式的有序与变化 |
3.3 工艺美术的变革 |
3.3.1 “工艺美术“名词的局限 |
3.3.2 “装饰热”的兴起 |
3.4 现代化的新浪潮 |
3.4.1 科技与艺术的大讨论 |
3.4.2 现代设计的浪潮 |
3.5 《装饰》步伐的“守”与“进” |
4 对话世界文化自信的设计现代化(1997-2018) |
4.1 走入“全球化” |
4.2 《装饰》设计的多元化 |
4.2.1 和谐的整体性 |
4.2.2 现代感的民族美 |
4.2.3 敢于尝试的创意美 |
4.2.4 版式装饰的简洁美 |
4.3 开放视野立足传统 |
4.3.1 工艺美术的新发展 |
4.3.2 设计批评的引入 |
4.3.3 中国创造带来的思考 |
4.4 面向时代关注当下 |
4.4.1 设计的伦理学问题 |
4.4.2 技术与设计的关系 |
4.4.3 从设计艺术到设计科学 |
4.5 《装饰》内容的“质”与“量” |
5 总结 |
5.1 从工艺美术到现代设计 |
5.2 从教育理论到学科实践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一 采访文字稿 |
附录二 《装饰》1958-2018杂志封面 |
附录三 《装饰》1958-2018文章整理 |
作者简介 |
(2)5G网络技术对提升4G网络性能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引言 |
1 4G网络现处理办法 |
2 4G网络可应用的5G关键技术 |
2.1 Msssive MIMO技术 |
2.2 极简载波技术 |
2.3 超密集组网 |
2.4 MEC技术 |
3 总结 |
(3)从就业导向到生涯导向:高等职业院校组织转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第一节 研究问题 |
第二节 研究综述 |
一、国内“高校组织转型”相关研究 |
二、国外“高校组织转型”相关研究 |
三、“高职转型”相关研究 |
四、研究述评 |
第三节 研究意义 |
一、理论意义 |
二、实践意义 |
第二章 研究设计 |
第一节 核心概念的界定 |
一、高等职业院校 |
二、组织转型 |
三、就业导向与生涯导向 |
第二节 研究方法的选取 |
一、文献考察法 |
二、历史研究法 |
三、延伸个案法 |
第三节 分析框架的建立 |
一、高职院校组织转型的场域互动与要素变化 |
二、高职院校组织转型的制度逻辑 |
第四节 篇章结构的安排 |
一、高职院校组织转型的“关键节点”:就业问题的变化 |
二、高职院校组织转型的阶段划分:从升本到就业再到生涯 |
第三章 升本导向下高职院校组织“漂移性”诞生 |
第一节 改革开放带来的高校与环境矛盾 |
一、数量供给不足造成的人才浪费 |
二、结构供给矛盾造成的人才缺失 |
第二节 高职院校组织种群的混乱“前世” |
一、高职院校的雏形:职业大学的兴起、扩散与分流 |
二、“三教统筹”:高职院校组织种群的形成与缓慢发展 |
三、1999 年扩招后高职院校组织种群的激增 |
第三节 案例院校“升本导向”组织要素的建构 |
一、“专升本”目标的形成 |
二、领导管理理念与直线职能式组织结构运行 |
三、学科本位的人才培养模式 |
四、组织文化整合 |
第四节 “漂移性诞生”的制度逻辑 |
一、高职院校组织诞生与扩散的逻辑 |
二、高职院校组织漂移的逻辑 |
第四章 就业导向下高职院校组织“规范化”转型 |
第一节 “就业难”与“技工荒”的吊诡 |
一、“难中之难”: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问题 |
二、悖论:“中国制造”下的“技工荒” |
第二节 国家引导下的高职院校转型历程分析 |
一、转型目标的生成:“以就业为导向” |
二、转型项目的启动:“示范校”建设 |
三、转型成果的扩散 |
第三节 案例院校“就业导向”组织要素的转型 |
一、目标使命调整:安心做职教 |
二、领导“职教”办学理念形成与组织结构调整 |
三、“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人才培养模式变革 |
四、组织文化:新公共管理主义盛行与企业文化融入 |
第四节 “规范化转型”的制度逻辑 |
一、国家的逻辑 |
二、科层制的逻辑 |
三、市场的逻辑 |
四、教育的逻辑 |
第五章 生涯导向下高职院校组织“内涵式”转型 |
第一节 “好就业”与“就好业”的新矛盾 |
一、目标替代:就业导向异化为就业率导向 |
二、就业率导向形成的根源 |
第二节 质量观变化与高职院校转型分析 |
一、“服务社会需求”的高职院校质量提升运动 |
二、“服务学生需求”的精英高职院校实践探索 |
三、后示范期组织场域行动体满足双需求的举措 |
第三节 案例院校“生涯导向”组织要素的转型 |
一、目标使命调整:从“示范”到“优质” |
二、领导办学理念更新与组织结构优化 |
三、“促进学生生涯发展”的人才培养模式创新 |
四、组织文化:自主发展的开放型文化模式 |
第四节 “内涵式转型”的制度逻辑 |
一、国家的逻辑 |
二、科层制的逻辑 |
三、市场的逻辑 |
四、教育的逻辑 |
第六章 结语与展望 |
第一节 总结 |
一、场域互动关系:高职院校组织转型的“脉络” |
二、自主发展探索:高职院校组织转型的“特色” |
三、多重制度逻辑:高职院校组织转型的“指南” |
第二节 研究创新点、不足与展望 |
一、研究创新点 |
二、研究不足 |
三、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
致谢 |
(4)基于新结构经济学视角的西部地方高校学术竞争力研究 ——以广西H学院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选题缘由 |
1.2 文献综述 |
1.3 研究设计 |
2 西部地方高校学术竞争力基本概念与内涵 |
2.1 西部地方高校 |
2.2 西部地方高校学术竞争力 |
3 新结构经济学与西部地方高校学术竞争力发展理论分析 |
3.1 新结构经济学的产生与影响 |
3.2 新结构经济学理论概述 |
3.3 新结构经济学对西部地方高校提升学术竞争力的理论价值 |
4 西部地方高校学术竞争力发展的EASV-MG分析框架 |
4.1 西部地方高校学术竞争力发展的要素禀赋结构 |
4.2 西部地方高校学术竞争力发展的比较优势与战略选择 |
4.3 西部地方高校的学术自生能力 |
4.4 西部地方高校学术竞争力发展的市场和政府作用 |
4.5 西部地方高校学术竞争力EASV-MG发展路径 |
5 基于EASV-MG框架的案例分析——以广西H学院为例 |
5.1 案例对象及其选择缘由 |
5.2 广西H学院学术竞争力发展案例分析 |
6 西部地方高校学术竞争力发展的问题及政策建议 |
6.1 西部地方高校学术竞争力发展的问题 |
6.2 西部地方高校学术竞争力发展存在问题的原因 |
6.3 西部地方高校学术竞争力提升的政策建议 |
结语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5)我国高等医学信息教育25周年发展历程述要与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1 早期医学信息教育的实践与探索 |
1.1 几个重要历史事件 |
1.2 早期医学信息教育实践与探索的意义 |
1.2.1 开创了专门学科领域图书情报人才培养的新途径 |
1.2.2 缓解了部分医学图书情报机构人才紧缺的压力 |
1.2.3 在教学实践中培养了一批优秀教师, 形成了一定规模的师资队伍 |
1.2.4 初步建立了具有医学图书情报专业特色的教材体系 |
2 我国高等医学信息专业教育的创建、演变与发展 |
2.1 20世纪80年代五次会议的沟通与合作 |
2.2 20世纪90年代改名大潮的冲击和影响 |
3 新世纪我国医学信息教育发展的新格局、新变化 |
3.1 21世纪我国医学信息专业教育规模迅速扩大 |
3.2 破冰行动——沟通、合作与可持续发展 |
3.3 医学信息教育学术组织的创建和作用 |
(6)高职院校图书馆人才队伍建设实践与探索(论文提纲范文)
一、图书馆人才队伍建设的背景 |
二、改革前的图书馆人才队伍状况 |
三、图书馆人事管理制度改革方案 |
1. 营造改革氛围。 |
2. 制定改革方案。 |
3. 培训考试内容。 |
四、改革后的图书馆人才队伍状况 |
1. 人员编制适应图书馆工作需要。 |
2. 机构设置具有前瞻性。 |
3. 学历、年龄结构得到调整。 |
五、取得的经验 |
1. 做好改革的舆论准备工作。 |
2. 争取领导与职能部门支持。 |
3. 做好细致的思想工作。 |
4. 对现有工作人员进行培训。 |
5. 图书馆面貌发生变化。 |
(7)我国高校多校区建设现状研究——以教育部直属高校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1.1 数据来源 |
1.2 纳入与排除标准 |
2 研究结果 |
2.1 高校基本情况 |
2.2 高校校区情况 |
2.3 多校区高校地理分布情况 |
2.4 高校多校区办学的基本类型 |
2.5 高校多校区管理模式 |
3 讨论 |
3.1 多校区高校具有校区分散、学校规模大、校区情况复杂等特点 |
3.2 合理控制办学规模,把控办学成本 |
3.3 优化资源配置,提升资源共享 |
(8)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研究——以杨凌职业技术学院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一、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校园文化建设中的问题 |
(一)相对于本科院校,高职院校对文化建设重视程度不足。 |
(二)高职院校将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校园文化建设中缺乏创新性。 |
二、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与校园文化建设融合的意义 |
(一)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校园文化建设中更好地提升校园文化底蕴。 |
(二)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校园文化建设可不断丰富学生文化生活。 |
三、我院将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校园文化建设的举措 |
(一)将我院办学理念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相融合。 |
(二)我院将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校园环境建设。 |
(三)我院将传统文化的精髓融入学院校训中。 |
(四)学校将传统文化思想融入学院校风建设中。 |
(五)学院充分利用网络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校园文化建设。 |
(六)学院充分调动学生的力量将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校园文化建设。 |
(9)现代远程教育学习支持服务研究述评(论文提纲范文)
一、前言 |
二、文献述评 |
三、研究方法与数据来源 |
四、研究结果与分析 |
(一)学习支持服务研究基本特征分析 |
1. 文献年度分布。 |
2. 学术期刊分布。 |
3. 作者共现网络。 |
4. 学术机构合作情况。 |
(二)学习支持服务研究主题的演变分析 |
1. 支持范围: |
2. 支持手段: |
3. 支持方式: |
4. 支持内容: |
(三)学习支持服务研究成果的集中领域 |
1. 学习支持服务的宏观理论研究。 |
2. 学习支持服务的对象研究。 |
3. 学习支持服务的体系和模式研究。 |
4. 学习支持服务的技术应用研究。 |
5. 学习支持服务的其他研究。 |
五、研究结论与启示 |
(一)研究结论 |
(二)研究启示 |
1. 立足本国国情,加强本土学习支持服务理论与实践探索。 |
2. 拓宽研究范围,关注社区和老年人教育支持服务体系研究。 |
3. 强化制度建设,构建面向优质服务的学习支持服务体系。 |
4. 应用智能技术,助力学习者实现移动化、泛在化的学习。 |
(10)多校区高校教学资源配置问题及优化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一、青岛某大学教学资源配置情况 |
(一)数据收集 |
(1)调查目的。 |
(2)问卷设计。 |
(二)数据分析 |
(1)指标的信度检验。 |
(2)指标的效度检验。 |
二、多校区教学资源配置中存在的问题 |
(一)教学管理规章制度问题 |
(二)教学资源浪费问题 |
(三)教学信息的同步与共享问题 |
(四)师资队伍问题 |
(五)网络教学资源问题 |
三、多校区教学管理面临问题的优化策略 |
(一)建立和健全教学管理机构 |
(二)合理规划各校区教学资源 |
(三)增强各校区职能部门协作 |
(四)提高教师资源有效共享 |
(五)建立统一的网络教学平台 |
四、结论 |
四、合并院校图书馆工作的实践与探索(论文参考文献)
- [1]《装饰》杂志设计文化发展研究(1958-2018)[D]. 宋哲琦. 浙江大学, 2020(12)
- [2]5G网络技术对提升4G网络性能的研究[J]. 刘奕. 数码世界, 2020(04)
- [3]从就业导向到生涯导向:高等职业院校组织转型研究[D]. 陈沛酉. 天津大学, 2019(01)
- [4]基于新结构经济学视角的西部地方高校学术竞争力研究 ——以广西H学院为例[D]. 郭裕湘. 华中科技大学, 2018(03)
- [5]我国高等医学信息教育25周年发展历程述要与评价[J]. 王伟. 中华医学图书情报杂志, 2010(11)
- [6]高职院校图书馆人才队伍建设实践与探索[J]. 罗军强. 经济师, 2008(05)
- [7]我国高校多校区建设现状研究——以教育部直属高校为例[J]. 娄翠迪,汪旸,赵丽颖,徐训航,余京飞,卓扬凯,苏子涵,王倩宏,程薇. 中医教育, 2021(06)
- [8]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研究——以杨凌职业技术学院为例[J]. 阎蓉. 办公室业务, 2021(20)
- [9]现代远程教育学习支持服务研究述评[J]. 孙朝霞,陈丹燕. 职教论坛, 2021(10)
- [10]多校区高校教学资源配置问题及优化策略研究[J]. 邵志国,李梦笛,安安. 科技风, 2021(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