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发达国家的矿产资源战略(论文文献综述)
孟兆磊[1](2021)在《我国天然石墨行业可持续发展问题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石墨被誉为“工业黑金”,主要分为晶质石墨和隐晶质石墨两大类,在现代工业体系中起到重要的作用。中国作为全球最大的石墨生产国,目前的年产量约占全球总产量的60%。随着资源的深入开采利用,我国天然石墨行业有限的资源储量与快速新增的市场需求、严格的环保政策与粗放的开采方式、不断提升的技术需求与相对滞后的技术研发之间的矛盾日益尖锐。如何科学合理地掌握行业发展趋势,实现天然石墨行业的可持续发展,是未来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问题之一,因而成为学界和行业关注的热点。本论文从供给和需求两个方面研究了石墨行业的发展规律:从供给方面,在梳理石墨发展历程的基础上,揭示了石墨生产周期的波动规律;在需求方面,运用定量方法对石墨需求总量和需求结构进行了预测。本文围绕我国天然石墨行业可持续发展的主题,结合天然资源、产能和不断发展的需求,以及对现行政策的分析,给出了行业可持续发展的建议,主要内容如下:第一,分析了国内外天然石墨行业生产周期的变化趋势,揭示了国内外天然石墨产销发展周期的基本规律。利用滤波分析的方法,分析了连续40年的生产数据,结果显示:国内外天然石墨产销发展周期时间长度基本一致,都是波谷对波谷周期为10年左右,波峰对波峰周期为12年左右。目前国内外的天然石墨行业发展均处于刚刚经历过一次极值的阶段,近期预计会处于较为平稳的发展阶段,出现发展拐点的概率较小。第二,以满足我国未来经济社会发展需求为可持续发展目标,对石墨需求量进行了预测,具体包括:对天然石墨的总需求量和一些重要行业对各类天然石墨的需求量影响预测。研究了影响天然石墨需求的关键因素,确定了经济发展水平等四个关键影响因素并据此细分为12个量化指标,进而给出了相应的量化关系。运用Dematel方法分析了影响天然石墨需求的影响因素,结果显示有四个关键影响因素,分别是经济发展水平、技术水平、关联行业发展和政策影响。将这四个关键影响因素细分为12个量化指标,运用回归分析方法对12个量化指标计算的结果为:对于晶质石墨,关键指标为专利数量、锂电池产量、电动汽车销量;对于隐晶质石墨,关键指标为粗钢产量和高品质无烟煤价格。GDP水平则对两类石墨都有较为明显的影响。第三,进行了行业可持续发展的潜力分析,利用系统动力学方法构建模型,预测了不同场景、不同因素影响下的天然石墨的需求变化。模型主要分为人口、钢铁、政策和石墨预测四个子系统,包括35个辅助变量、3个水平变量、4个流量变量和2个影变量。分析结果显示,在静态场景下,以探明储量计算,国内晶质石墨资源量可满足未来242.69年的供需平衡,隐晶质石墨可保证未来55年的供需平衡。以可开采储量计算,国内晶质石墨可满足59.1年供需平衡,隐晶质石墨可满足13.4年的供需平衡。随着新能源汽车的市场规模急速增长和未来我国城镇化进程的推进,石墨消费量大幅度攀升,仅靠天然石墨很难满足市场需求,二者的探明储量都只能满足30年左右的市场需求,可开采储量满足年限更短。因此,应充分考虑高品质无烟煤对隐晶质石墨的替代作用,以及人造石墨对晶质石墨的替代作用。在有人造石墨替代的前提下,晶质石墨的可持续发展周期延长至103年。进而提出了促进天然石墨行业可持续发展的途径。第四,利用语义分析方法,分析了我国原有天然石墨行业管理政策的重点及其作用,结合前述研究成果,从两个维度给出了天然石墨行业的发展建议:横向上从行业本身、产业链两个角度提出了促进行业可持续发展、拓展高新材料产业链的建设思路;纵向上给出了带有时间节点的发展路径建议。为我国天然石墨行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一种决策依据。
朱永光[2](2021)在《战略性关键矿产可供性影响因素及其作用机制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进入21世纪以来,以新一代信息、智能制造、生物医药、新能源和绿色环保为代表的新兴战略产业将成为世界各国产业革命和技术革命的核心竞争力,是拉动世界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和世界各国重塑全球产业竞争力的重要途径和标志。以新金属材料、精细陶瓷和光纤等为代表的新材料是支撑新兴战略产业发展的基石,是支撑国家崛起的物质基础。研发新材料所需的矿产资源被国际组织和学术界称为关键矿产(原材料)。近些年,美国、欧盟等西方发达国家和经济体先后颁布了关键矿产(原材料)清单,制定了一系列的国家战略保障关键矿产的可持续供应。我国自然资源部也于2016年在《全国矿产资源规划2016-2020》中首次官方颁布了战略性矿产资源目录,首次明确提出了战略性矿产概念。战略性关键矿产是指涉及中国及西方发达国家和经济体的经济利益和国家安全且未来存在较大供需矛盾的矿产资源,一方面包括了传统意义上的大宗矿产,如铜等,也包括了新兴产业亟需的三稀矿产,如铟、锂、钴、稀土等。与传统的大宗矿产相比,战略性关键矿产在地质属性上具有共伴生、精细化、三稀等特征。由于其独特的地质特征,导致其在经济属性展现了高成本、高技术以及高垄断等“三高”特点。矿产资源可供性研究是经济学家和地质学家长期关注的科学问题,是经济、地质、矿业工程领域的交叉科学问题。当前的矿产资源可供性研究方法可以分类两大类:以最终可采资源量为核心的物理研究范式和以资源开发利用的机会成本为核心的经济学研究范式。在经济学领域,典型的研究方法有自然资源经济领域的Hotelling模型和能源经济领域的Hubbert模型。经济学中一般生产理论假设商品或服务的数量取决于其供需曲线的交点,供需两侧往往有不同的影响因素,Hubbert模型是其中的特例。Hubbert模型假定供应曲线是最终可采资源量的指数形式生产函数,存在峰值和拐点。Hotelling模型则是假定矿产资源稀缺性随着资源开发程度的增加而增加,导致价格上涨。因此,Hotelling模型的价格成本曲线应当存在一个随着时间上涨的趋势。然而,历史数据显示出战略性关键矿产的最终可采资源量并没有随着时间而减少,而是在不断增加,实际价格也存在明显的下降趋势。这些事实表明,虽然传统的Hotelling模型和Hubbert模型在评估传统大宗矿产可供性上有效的,但一方面传统的理论无法完全解释战略性关键矿产可供性,另一方面随着地质勘探开发领域的发展,战略性关键矿产也有了一些新特征,不再适用传统可供性模型的基本假定。随着战略性关键矿产越来越受到理论界和社会的关注,如何科学评估战略性关键矿产可供性,战略性关键矿产可供性受到哪些因素影响等等,这些都是亟待解决的科学问题。因此,本文以矿产资源经济理论为基础,以战略性关键矿产的主要特征研究为重点,研究战略性关键矿产可供性的影响因素及作用机制,提出适用于战略性关键矿产的可供性测度方法。本文从地质、经济、技术、突发事件四个维度分别研究了不同维度下战略性关键矿产的主要特征对可供性的影响,主要有以下结论:第一,研究了地质因素对战略性关键矿产可供性影响。共伴生是战略性关键矿产的主要地质特征。基于战略性关键矿产的共伴生的地质特征,提出利用Copula函数拟合共伴生矿产资源之间的相关性,构建了一个包括Copula函数的共伴生关键矿产生产函数,称之为Copula-Hubbert生产函数。考虑到关键矿产铟全球大约95%的产量是从金锌精炼过程中提炼出来的,因此选取金属铟作案例研究,金属锌作为主矿种加入模型中。比较了三种Copula函数拟合结果和传统Hubbert模型的估计结果,预测了全球铟的峰值将在2030年左右达到,全球锌的峰值将在2050年之后达到。同时,本文也发现伴生矿产与主矿产之间存在不对称的影响关系,主矿产的生产不容易受到伴生矿产的影响,但伴生矿产的生产主要依赖于主矿产的生产。实证研究表明,将Copula函数引入到Hubbert生产函数中是解决共伴生相关关系度量的有效方法。第二,研究了宏观经济因素对战略性关键矿产可供性影响。宏观经济因素通过需求影响战略性关键矿产可供性。产业结构演进是战略性关键矿产可供性结构和规模变动的主要驱动力。战略性关键矿产可供品种也从早期的大宗战略性关键矿产到后来的工业关键金属矿产,再到现在高技术关键矿产。在此基础上,本文基于构建的面板门限回归模型,选取世界26个主要国家的历史数据,分析产业结构变化、技术进步对矿产资源可供性影响。结果显示,能源消耗、经济增长、技术进步等基本影响因素均有显着地影响作用。产业演进过程中,战略性关键矿产可供品种显着增加,存在着多阶段的门限效应。战略性关键矿产品种从早期的铁、铜、铝等大宗矿产,到后来的铅、锌、锡等工业金属,再到后来的高技术矿产。实证研究表明,与西方发达国家不同,中国目前的战略性关键矿产还处于工业关键金属矿产阶段,而不是高技术关键矿产阶段。第三,研究了采矿技术因素对战略性关键矿产可供性的影响。从技术演进视角,推导了采矿技术与战略性关键矿产可供性的地质因素和市场因素之间的关系。从地质维度的物理机制和市场维度的经济机制两个维度分别构建了关键矿产可供性指标,提出了一个二维可供性潜力评价坐标系。其中,物理机制维度选取的是采矿技术的边际效应作为未来可供性潜力评价的指标,市场机制维度选取的储量生产者价格弹性与产量市场价格弹性之比。用上述两个指标构建平面坐标系,将战略性关键矿产分为四个象限对应的四大类:强潜力型、偏技术型、偏市场型以及弱潜力型。在此基础上,选取我国13种战略性关键矿产作为研究对象进行实证分析。结果表明,金、锡、铅是强潜力型战略性关键矿产,铁、铝、铜是弱潜力型战略性关键矿产。另外,锆、铬、锂、钴、钨、镍是偏技术型战略性关键矿产,钼是偏市场型战略性关键矿产。第四,研究了突发事件对战略性关键矿产可供性的影响。基于新冠疫情这一突发事件,分析了新冠疫情对战略性关键矿产可供性影响。与传统大宗矿产不同,战略性关键矿产的下游消费部门在此次疫情期间受到较大影响,如航空、汽车等行业。战略性关键矿产的影响规模和强度与新冠疫情在空间地理上的位置和规模直接相关。非洲、南美等主要战略性关键矿产供应地区,虽然未发生大规模停工停产活动,但是受到新冠疫情的影响潜在风险较大,尤其是对依赖于手工小规模矿山的高技术矿种,如钴等。价格低弹性是关键矿产可供性短期影响小的原因,同时也是未来不确定性下战略性关键矿产可供性受到较大影响的成因。由于疫情的不可预期性,因此未来的关键矿产供应很难定量预测。目前的流行强度下,至少也要一到两年才有可能逐步恢复到疫情之前的状态。然而,考虑到矿业投资的长周期性,这将对未来5-10年战略性关键矿产可供性产生较大影响。最后,本文从战略性关键矿产基础信息数据、统计标准和分类管理等方面提出了相关的政策建议,并对本领域的未来研究进行了展望。本文在理论和应用上主要有以下创新点:第一,基于关键矿产共伴生的主要地质特征,在传统的Hubbert模型基础上,用Copula函数刻画共伴生关键矿产间的相关关系,建立了包含Copula函数的共伴生关键矿产生产函数,并用实证方法证明了其有效性。第二,基于战略性关键矿产的高技术特征,利用技术增长、价格弹性等经济学原理,研究了战略性关键矿产可供性物理机制和市场机制的关系,建立了战略性关键矿产二维可供性潜力评价模型,完善了矿产资源可供性的评价理论与方法。第三,基于宏观经济因素研究发现,战略性关键矿产供应品种存在大宗战略性关键矿产、工业关键金属、高技术关键矿产三个阶段。我国战略性关键矿产正处于工业关键金属阶段,而不是西方发达国家的高技术关键矿产阶段。进而对我国战略性关键矿产可供性潜力进行评估,提出了我国战略性关键矿产的分类管理目录,为我国战略性关键矿产管理和政策制定提供了依据和参考。
翟明国,胡波[3](2021)在《矿产资源国家安全、国际争夺与国家战略之思考》文中研究表明在当前深刻变革和复杂调整的国际政治与经济形势下,大国博弈的核心是争夺地球资源及其控制权。国际政治经济格局的变动导致全球资源配置和经济全球化进程发生巨大变化以及不可预计的风险。美国总统特朗普2017年底签署了《关于确保关键矿产安全和可靠供应的联邦战略》(13817号)总统行政命令,2019年发布以资源争夺为核心内容的战略行动方案,欲确保美国对全球矿产资源的控制权。中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和发达国家相比仍有一定差距,对矿产资源的需求居高不下,显示了小(人均矿产占有量小)、大(需求和消费量大)、高(对外依存度和安全风险相对较高)和降(国内资源供应能力和资源保障均有所下降)的特点。当前中国多种大宗矿产资源现有探明储量面临开发殆尽的局面,新兴关键矿产家底不够清,开采和选冶技术需要提高,综合利用和绿色矿山的理念与制度需要加强完善,国家有关矿产政策需要进一步调整。基于此,本文将对矿产资源的国家安全、国际资源争夺进行简要分析,提出对中国的矿产资源战略的思考和建议。
胡盾[4](2020)在《我国矿产资源富集区生态文明建设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十八大报告中指出,建设生态文明,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并且,将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五位一体”的总布局中。矿产资源特别是矿产资源富集区的生态建设,对整个生态文明建设具有关键引领、示范作用。本论文以我国矿产资源富集区生态文明建设为研究对象,以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理论为基础,对生态文明建设相关理论进行了梳理,对矿产资源富集区的内涵及其相关概念进行了界定,对建国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历史经验做了总结,实事求是地剖析了在这个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其成因。在此基础上,结合新时代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及其生态文明建设的实际,提出了针对性的解决问题的路径、措施和对策。本论文的导论部分主要介绍了我国矿产资源富集区生态文明建设的目的与意义、国内外研究现状、研究内容与思路、重点难点和创新点等内容。研究的重点是分析了我国矿产资源富集区生态文明建设面临的主要问题及其成因,同时探讨了其整体原则与实施路径。本论文在研究视角和研究思路方面有所创新,在研究视角方面,以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理论为指导,同时借鉴中国传统文化的生态思想与西方文化的生态文明思想,对我国矿产资源富集区生态文明建设进行系统性的分析和宏观审视。在研究思路方面,本论文在新时代背景下,提出矿产资源富集区生态文明建设研究与“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目标相一致原则及“五化协同”推进矿产资源富集区生态系统和谐性。本论文论述了生态文明建设的理论基础,介绍了生态文明的基本内涵、基本要求、生态文明建设的基本理念,阐述了生态文明建设的理论指导和资源借鉴。在此基础上,介绍了我国矿产资源富集区概念的基础上,总结了我国矿产资源富集区生态文明建设的历程、经验与存在的问题。概括了做好矿产资源富集区生态文明建设的顶层设计、推进矿产资源开发利用的制度化法制化建设、矿产资源开发利用符合生态文明建设要求、注重发挥科技创新和制度建设的作用、重视矿产资源富集区生态环境保护的科学方法等经验;指出了生态承载力脆弱、产业结构失衡、矿产资源生态价值被遮蔽、生态文明意识缺失等方面问题。造成我国矿产资源富集区生态文明建设问题的主要原因是多方面的,比如矿产资源富集区的生态保护法律不完善、急功近利的追赶发展模式、环境责任意识薄弱淡化、利益主体多元的生态矛盾等方面进行阐发。矿产资源的生态利益是一种间接利益和公共利益,在追求经济和物质利益过程中,生态利益被放到了次要的地位,生态利益与其他诸利益产生了冲突,这是利益分化产生的深层生态矛盾。基于以上原因,我国矿产资源富集区生态文明建设要遵守以下原则与路径。首先,我国矿产资源富集区生态文明建设要处理好与“五位一体”总体布局、“五化”协同发展的关系。其次,要以绿色发展保护矿产资源富集区生态系统完整性,以科技创新维护其生态系统多样性,以制度完善保障其生态系统稳定性,以观念更新保持其生态系统可持续性,以利益整合守护其生态体系的和谐性。从而构建资源节约、清洁低碳的和谐生态系统,打造同生共兴、环境友好的和谐天人关系,推进素质提升、身心康健的和谐主体发展。应当指出的是,我国矿产资源富集区生态文明建设取得了相当可观的成就和经验,但也要清醒地认识到面临的问题与挑战也是不容忽视的。我们应以“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为目标,推动疫情后绿色复苏,构建“尊崇自然、清洁美丽”的“生态文明共同体”。提升人的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对追求崇尚自然、天人和谐、健康科学、丰富自我的美好生活需要,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
陈其慎,张艳飞,邢佳韵,龙涛,郑国栋,王琨,崔博京,覃升[5](2021)在《国内外战略性矿产厘定理论与方法》文中研究表明进入21世纪以来,矿产资源对人类社会的重要性在增强,矿产资源领域的博弈成为大国竞争的重要阵地,美国出台了危机矿产政策,欧盟出台了危机原材料政策。就战略性矿产问题,国内外学者开展了广泛深入的研究,目前存在两方面问题,一是多数相关研究往往过度重视清单厘定方法和清单中包含哪些矿种,忽视出台相关政策的背景、动因和采取的措施;二是将美国的危机矿产理解为关键矿产,错误判断了美国危机矿产的战略意图。针对这些问题,本文就国外战略性矿产的定位、定义、厘定过程、政策,我国矿产资源形势、我国战略性矿产厘定原则建议、我国战略性矿产厘定的思路建议,以及国内外战略性矿产厘定的共性及差异性,做一些个人的探讨,供矿产资源领域的研究者、管理者参考。
李燕玉[6](2020)在《日本海外资源开发战略的推进措施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随着全球资源形势的不断变化,世界各国围绕着全球资源控制权进行着激烈博弈,部分国家则制定实施了相应的海外资源开发战略。战后,日本为适应经济的快速发展及国际资源供求形势的不断变化,已形成了较为完整的海外资源开发战略及配套措施体系,在高效开发利用海外资源的过程中成效显着。在政府、独立行政法人机构、企业三方组成的良性互动机制下,日本政府主导的海外资源开发支援体系发挥着对内稳定资源供给、保证资源安全,对外增强日本资源开发企业国际竞争力的积极影响,这对于中国海外资源开发战略的制定及实施具有重要的启示和借鉴意义。近年来,中国资源开发国际合作范围不断扩大,从最初以石油、天然气为主,逐步扩展到了煤炭、电力、风能、生物质燃料、核能、能源科技等领域,合作水平也在不断提升。但同时,也面临着西方国家恶意狙击、资源民族主义影响以及国际资源市场剧烈波动的诸多挑战。在此背景下,本文选取了特点鲜明、成效显着的日本海外资源开发战略的推进措施作为研究对象,以国际投资理论、可持续发展理论、资源外交理论、国际地缘政治理论为支撑,全面系统地分析了日本海外资源开发战略的背景、特征、实施过程及体系构成,重点研究了日本实施海外资源开发战略的组织、经济、外交、技术等措施,并通过评价日本海外资源开发战略措施的成效,总结其经验,并对我国海外资源开发战略的制定和实施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主要研究内容及结论如下:(1)采用史论结合的方法,简要回顾了日本海外资源开发战略的形成历程,系统梳理了日本海外资源开发现状及战略体系实施现状,分析得出,日本获取海外资源的形式从单纯购买,逐渐转变为融资开发、合作开发及自主开发,且自主开发比率在不断上升,在战略布局上通过几十年的海外资源开发战略的推动和政策演变,已经实现了全球范围内的海外资源布局,其海外资源的开发和并购遍布世界各大洲。日本海外资源开发战略体系经过形成、确立、完善阶段,目前已形成扶持领域全面无缝隙、扶持力度强;政府引领、行政法人协调、企业组织实施,三驾马车齐头并进;资源外交全方位的战略体系特点。(2)重点探讨了日本实施海外资源开发战略的推进措施,分析得出,作为组织措施,具体包括建立完善的组织体系、加强各参与机构的内部协作;作为经济措施,具体包括实施海外资源基地补贴政策、建立海外资源风险勘查补助金制度等财政援助措施,投融资、债务担保等金融援助措施,实施备用金制度、税费特别扣减制度、税收抵免制度、资源开发亏损准备金制度等税收援助措施,以及设立资源能源综合保险、海外投资保险等保险援助措施;作为外交措施,包括推行综合性、多层次性资源外交策略,实施发挥技术、产业优势的资源外交策略,以及积极参与各类国际组织加强与国际组织之间的合作;作为技术措施,包括针对不同资源改良和提高开发技术,对资源开发作业现场进行技术援助,实施技术支持与咨询及技术人才培养,向资源国提供技术援助,以及大力支持环保技术的开发和应用。(3)采用定量分析方法,理性评估了日本海外资源开发战略推进措施的成效,研究证明,推进措施的有效实施拓宽了海外资源开发范围、提升了资源自主开发比率、增加了企业参与海外资源开发项目与权益。在提高资源开发效率方面,基于DEA数据包络分析法,得出的结果是,在总效率分析上,1995、2005、2012这三个年份效率最高,此外,从2013年到2018年也体现出规模报酬递增,说明资源产出的增加比例是大于政府的投入增加比例,即政府的政策措施达到了提高资源开发效率的效果,从技术效率和规模效率中也可以发现除了2016年之外,其它年份都表现出较高水平。(4)借鉴日本海外资源战略推进措施的经验教训,结合中国海外资源开发中存在的问题,从政府层面、行业层面、企业层面提出适合中国国情的海外资源开发战略的推进措施建议。建立一套包括政府、独立行政法人机构、企业三方有效联动的海外资源开发国际化战略体系,以政府牵头做好开发前期合作关系的确立,做好人力资本、技术安全、基础设施服务等方面的政策保障;鼓励民间资本积极参与海外资源开发活动,出台积极的财政政策、货币政策,消除产业链上的行政垄断现象,加速市场化改革进程;提高资源开发企业的公关能力建设,加强与资源国的深度合作,加大对技术创新的投资,做好长期、绿色、可持续发展战略规划。
范振林,李晶,刘文敏[7](2020)在《战略性矿产全球配置能力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从保障资源安全和经济发展角度出发,界定了战略性矿产和全球配置能力等概念内涵。系统梳理了全球战略性矿产供需格局与治理现状,分析了我国战略性矿产资源形势,总结出我国战略性矿产全球治理面临机遇、差距与挑战。立足全球化背景,基于我国战略性矿产禀赋特点和存在问题,提出了四点建议:尽快制定并积极实施战略性矿产安全战略;大力开展战略性矿产储备与清单管理制度;积极参与全球战略性矿产治理体系变革;增强我国战略性矿产全球治理话语权。
王艺皓[8](2020)在《中美贸易摩擦背景下我国稀土产业发展战略研究》文中提出稀土资源是我国重要的不可再生的战略性资源,它有“工业黄金”、“工业维生素”之称,广泛应用于涉及消费类电子产品、航空航天、风力发电、新能源汽车、医疗器械、汽车零部件、石油化工、军事工业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及传统制造业的性能提升。自2018年3月22日以来,中美贸易摩擦持续加剧,虽然曾一度因两国领导人达成共识而得以缓和,但美国从2019年5月10日起对价值2000亿进口中国产品征收关税从10%提高到25%,并拟对余下约3250多亿产品增收25%关税为标志,升级为全面贸易摩擦,特别是在今年年初爆发新冠肺炎疫情后中美贸易摩擦更加剧烈。在中美贸易摩擦的背景下,我国稀土产业的发展格外受到关注,被认为是我国手中的王牌。被提出可以用来对美国进行贸易反制。本文将深入分析国内外稀土形势,提出我国稀土产业的发展战略。本文首先介绍了论文的选题背景,美国为什么要发起贸易摩擦及发展战略研究国内外的发展现状,其次,对国外稀土产业发展状况进行分析,分别对上游稀土矿石开采、中游稀土冶炼分离加工、下游稀土在不同行业产品中的应用进行全方位的介绍分析,可以对全球稀土产业发展及战略更加了解,与我国稀土产业可以形成全方位对比,更容易找到我国稀土产业的优势与劣势。接着运用PEST分析方法对我国稀土产业进行外部分析,分析出我国在政治、经济、社会、技术方面稀土产业所面临的宏观外部环境。运用SWOT分析方法分析我国稀土产业的内在状况及稀土贸易所面临的优势和劣势、存在的机遇与威胁。再次,通过上述分析后,总结出我国稀土产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有:我国稀土资源虽然储量丰富且巨大,但是在经过多年的资源过度开采、盗挖盗采、非法出口等因素储量下降快速,在多年的粗狂性的开采冶炼后对环境造成了巨大的污染,没有完整的资源战略储备机制,稀土发展不平衡,我国的发展停留在中上游的稀土开采冶炼分离及初级加工阶段,高附加值的、高科技的下游产业发展滞后等。最后用SPSS软件的主成分分析方法进行对稀土贸易的实证分析,发现验证影响我国稀土贸易的重要因素。通过理论分析和研究发现的问题,提出如下发展战略:稀土产业以可持续高质量发展战略为核心,科学开采冶炼储备战略、生态及社会环境治理战略、结构调整战略、人才储备战略、稀土贸易地位战略为支撑的战略。为保障策略实施首先对我国稀土资源的开发利用进行科学规划并建立完善的储备机制,其次,加大稀土产业环境与非法现象的整理力度,再次,加强人才培养,加大科技创新投入,调整产业结构促进供给侧改革,最后提出我国稀土进出口贸易的地位提升的方式,和在中美贸易摩擦中可以起到的战略作用。使我国稀土产业可以健康的、高质量的、可持续的向稀土强国发展。
宁杰[9](2020)在《全球供应链重构下的我国矿业对外直接投资转型 ——基于投资模式和效率研究》文中指出中美贸易摩擦带来了全球范围内产业链的转移,导致全球供应链的断裂和重构。矿产资源作为重要的生产原材料,处于供应链中最上游,也是我国在重构全球供应链时必须着重考虑的一环。我国虽然拥有丰富的矿产资源,但不能完全满足经济发展的需求,供需缺口长期存在,需要从外部进口。对外直接投资和通过国际贸易获取矿产资源相比,在增强一国长期能源和资源的安全性上更加可靠。我国的矿业对外直接投资近年来在规模和数量上都出现了大幅的下降。目前处于结构转型期的我国经济,对矿产资源的需求开始出现结构变化,给我国矿业对外投资带来了相应的转型要求。了解当前我国矿业对外直接投资的状态和模式,对我国矿业对外投资转型有重要的参考意义。投资模式的选择是决定投资成败的重要因素。本文通过对比中国矿业对外进行绿地投资和跨国并购的数据,分析了两种模式各自的优劣,发现我国矿业对外直接投资中使用的主要模式是绿地投资模式,进而对各种影响因素研究发现,和东道国之间的地理距离是影响投资模式选择的主要因素。投资效率是制定我国的全球矿产资源战略布局和投资策略的重要参考。通过对我国矿业全球投资效率的研究发现,东道国的经济水平对中国矿业对外投资有正相关关系,而劳动力成本和制度距离有负相关关系。从总体上看我国矿业对外投资的效率相对于前沿水平的偏差为-36.3%,表现为投资不足的状态。而分区域来看,我国对大洋洲出现投资过度,对亚洲、非洲、美洲和欧洲则出现投资不足。在对104个国家和地区研究发现,我国在17个国家投资过度,而在剩下的87个国家投资不足。对特定区域研究发现,我国对“一带一路”沿线投资不足,对战略矿产资源丰富的国家研究发现,我国在这些国家的整体投资水平也呈现不足的状态。针对于目前我国矿业对外直接投资出现的投资不足和分布不均的情况,本文建议应合理选择投资模式,充分利用矿业资本市场对全球资源进行布局,同时也应加强对“一带一路”沿线的投资,构建矿产资源供给多元化的供应链体系。
马青青[10](2019)在《我国钼资源储备基地布局优化研究》文中指出钼资源是我国保护性开采的优势矿种之一,储量丰富,分布广泛。我国钼资源除满足国内需求外,大量出口满足世界经济发展需要,受国际市场价格影响较大。为争取更多国际资源话语权,保障国民经济的健康稳定发展,本文拟在钼资源供需结构视角下,针对我国优势钼资源开发利用问题,从资源供需缺口演化、资源储备基地布局等方面进行研究,这对解决钼资源开采企业之间无序竞争,压价出口可耗竭的矿产资源,保障国家经济安全等具有很好的理论意义和实用价值。论文综合应用灰色系统理论、多目标规划、智能算法等相关理论,采用文献查询、实地调研、问卷访谈、计量分析等方法,将理论与实证相结合,对我国钼资源储备基地布局进行了系统研究并取得了阶段性研究成果:(1)对我国钼资源生产与消费进行了系统分析,应用灰色系统理论,揭示了钼资源供需演变的脉络和发展态势;(2)在供需缺口演化分析的基础上,对我国31个省储备基地备选判定,形成了具有“S”型的源地、“C”型和倒“N”型汇地、“V”型交地的钼资源流动空间系统结构;(3)构建了钼资源战略储备基地多目标选址模型,分情景综合分析钼资源的战略储备布局,优化选址决策结果;(4)综合多种影响储备基地储备物流能力的因素,运用模糊综合评价方法优化了我国钼资源战略储备布局,并作出了宏观布局分析及对策建议。整个研究工作基于系统工程的思想,从我国这个大系统出发,探讨钼资源开发战略问题,寻求保障国民经济健康发展的全局最优解,而不是独立省市钼资源开发子系统的最优解,研究成果将对我国钼资源开发利用具有指导参考价值。
二、发达国家的矿产资源战略(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发达国家的矿产资源战略(论文提纲范文)
(1)我国天然石墨行业可持续发展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1 引言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
1.2.1 选题目的 |
1.2.2 选题意义 |
1.3 研究内容 |
1.4 技术路线图 |
2 文献综述 |
2.1 产业经济学理论与产业可持续发展 |
2.1.1 经济周期理论 |
2.1.2 产业周期理论 |
2.1.3 产业可持续发展理论 |
2.2 波特战略管理理论及其应用 |
2.2.1 波特战略管理理论及延伸 |
2.2.2 战略管理理论在行业研究中的应用 |
2.3 石墨行业的相关研究 |
2.3.1 石墨行业的基本介绍 |
2.3.2 技术角度的研究 |
2.3.3 政策角度的研究 |
2.3.4 评价角度的研究 |
2.4 研究方法综述 |
2.4.1 Dematel方法 |
2.4.2 系统动力学方法 |
2.5 本章小结 |
3 国内外天然石墨行业生产趋势分析 |
3.1 国际天然石墨行业发展现状 |
3.1.1 石墨矿产储量情况 |
3.1.2 天然石墨产量分布情况 |
3.1.3 天然石墨产业发展趋势 |
3.1.4 全球代表性石墨企业概况 |
3.2 我国天然石墨行业发展概况 |
3.2.1 我国石墨矿储量情况 |
3.2.2 我国天然石墨产量与产区 |
3.2.3 天然石墨的相关产业发展情况 |
3.2.4 国内代表性石墨企业概况 |
3.3 国内外天然石墨生产规律分析 |
3.3.1 国内外天然石墨生产波动性分析 |
3.3.2 国内外GDP与石墨生产关系分析 |
3.3.3 趋势分析 |
3.4 本章小结 |
4 我国天然石墨需求关键影响因素分析 |
4.1 天然石墨需求影响指标池的确定 |
4.1.1 基于Dematel的影响因素关系分析 |
4.1.2 影响因素指标池确定 |
4.2 晶质石墨需求影响因素确定 |
4.2.1 主要影响因素介绍 |
4.2.2 回归分析 |
4.3 隐晶质石墨的需求影响因素确定 |
4.3.1 主要影响因素介绍 |
4.3.2 回归分析 |
4.4 本章小结 |
5 分情景的我国天然石墨需求量发展趋势研究 |
5.1 场景设置 |
5.1.1 新能源汽车销量场景设置 |
5.1.2 专利数量的场景设置 |
5.1.3 人口迁移的场景设置 |
5.2 系统分析 |
5.3 系统结构及可靠性验证 |
5.3.1 人口模块 |
5.3.2 钢铁模块 |
5.3.3 预测模块 |
5.4 系统结果分析 |
5.4.1 分场景的趋势分析 |
5.4.2 按因素的趋势分析 |
5.4.3 趋势分析总结 |
5.5 本章小结 |
6 我国石墨行业的可持续发展潜力分析 |
6.1 |
6.1.1 可持续发展潜力静态分析 |
6.1.2 分场景的潜力动态分析 |
6.2 人造石墨替代条件下的可持续发展分析 |
6.2.1 人造石墨发展现状 |
6.2.2 人造石墨替代条件下的可持续发展潜力动态分析 |
6.3 本章小结 |
7 关于我国天然石墨行业可持续发展的建议 |
7.1 我国天然石墨行业现有政策分析 |
7.1.1 我国天然石墨行业相关政策的演变 |
7.1.2 我国天然石墨行业分领域的政策分析 |
7.1.3 我国天然石墨行业现有政策内容总结 |
7.2 我国天然石墨行业可持续发展的建议 |
7.2.1 加强天然石墨矿产勘查,确保可持续性资源供给 |
7.2.2 加强统筹规划和规范管理,引导产业良性发展 |
7.2.3 推进石墨产业结构调整,有效发挥资源优势 |
7.3 我国石墨产业链重点发展建议 |
7.3.1 关于我国石墨提纯产业的发展建议 |
7.3.2 关于锂电池石墨负极材料产业的发展建议 |
7.3.3 关于石墨烯产业的发展建议 |
7.4 我国天然石墨行业发展的路径建议 |
7.4.1 战略基础阶段(2020~2025年) |
7.4.2 战略成长阶段(2025~2030年) |
7.4.3 战略提升阶段(2030~2035年) |
7.5 本章小结 |
8 结论与展望 |
8.1 研究结论 |
8.2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调查问卷 |
石墨行业可持续发展调查问卷 |
作者简历及在学研究成果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2)战略性关键矿产可供性影响因素及其作用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作者简历 |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文献综述 |
1.2.1 关键矿产的概念 |
1.2.2 可供性的定义 |
1.2.3 Hubbert模型 |
1.2.4 财务模型 |
1.2.5 地质类比法 |
1.2.6 现有研究述评 |
1.3 研究内容及方法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方法 |
1.3.3 技术路线 |
1.4 主要创新点 |
第二章 理论基础 |
2.1 资源产业理论 |
2.2 Hotelling模型 |
2.3 Hubbert模型 |
2.4 累积可供曲线 |
2.5 联合生产理论 |
2.6 品位吨位理论 |
第三章 战略性关键矿产可供性影响因素 |
3.1 主要特征 |
3.1.1 地质属性 |
3.1.2 经济属性 |
3.1.3 环境属性 |
3.2 影响因素 |
3.2.1 地质因素 |
3.2.2 经济因素 |
3.2.3 技术因素 |
3.2.4 环境因素 |
3.2.5 突发事件 |
3.3 耦合作用机制 |
3.3.1 物理机制 |
3.3.2 市场机制 |
3.3.3 外生机制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地质因素对可供性影响机制研究 |
4.1 问题描述 |
4.2 Copula-Hubbert生产函数 |
4.2.1 理论假设 |
4.2.2 函数形式 |
4.3 实证研究 |
4.3.1 铟的伴生特征 |
4.3.2 参数估计 |
4.3.3 峰值模拟 |
4.3.4 结果讨论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经济因素对可供性影响机制研究 |
5.1 问题描述 |
5.2 理论模型 |
5.2.1 理论假设 |
5.2.2 门限模型 |
5.3 实证研究 |
5.3.1 变量与数据 |
5.3.2 平稳性检验 |
5.3.3 门限效应估计 |
5.4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技术因素对可供性影响机制研究 |
6.1 问题描述 |
6.2 理论模型 |
6.2.1 理论分析 |
6.2.2 地质维度 |
6.2.3 市场维度 |
6.3 实证研究 |
6.3.1 数据及变量 |
6.3.2 参数估计结果 |
6.3.3 评价结果 |
6.4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突发事件对可供性影响机制研究 |
7.1 问题描述 |
7.2 市场影响 |
7.2.1 国际市场 |
7.2.2 中国市场 |
7.3 可供性影响 |
7.3.1 理论分析 |
7.3.2 在险产量 |
7.3.3 未来的不确定性及对策 |
7.4 本章小结 |
第八章 结论与启示 |
8.1 主要结论 |
8.2 政策启示 |
8.3 研究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A门限效应检验结果 |
B新冠疫情下国际金属市场预测 |
(3)矿产资源国家安全、国际争夺与国家战略之思考(论文提纲范文)
0 引 言 |
1 矿产资源的性质 |
1.1 什么是矿产资源 |
1.2 矿产资源的自然属性 |
2 矿产资源的政治属性和国际争夺态势 |
2.1 政治属性 |
2.2 国际争夺态势 |
3 中国矿产资源的消费现状和供应形势 |
3.1 矿产供应安全已越红线 |
3.2 对矿产资源的短、中、长期需求需要科学判断 |
3.3 关键矿产资源争夺及其对策 |
4 对中国矿产资源形势的基本判断和主要建议 |
4.1 矿产资源形势的基本判断 |
4.2 矿产资源安全供应的主要建议 |
5 在中国开展关键矿产资源调查和基础研究的必要性 |
5.1 建议开展全国关键金属资源调查 |
5.2 深入开展关键矿产资源的基础研究 |
5.2.1 宗 旨 |
5.2.2 核心科学问题 |
5.2.3 关键科学问题 |
(1)地球多圈层相互作用与关键金属元素富集。 |
(2)关键金属元素成矿机制与规律。 |
(3)关键金属元素赋存状态与强化分离机理。 |
5.2.4 主要研究内容 |
(1)关键金属矿床的成矿背景与元素行为。 |
(2)关键金属矿床的成矿过程和富集机制。 |
(3)关键金属重要成矿区带和矿床时空分布规律。 |
(4)关键金属元素赋存状态和共生分异机制。 |
(5)关键金属选冶基础理论。 |
5.2.5 目 标 |
(4)我国矿产资源富集区生态文明建设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导论 |
一、选题的目的与意义 |
(一)选题目的 |
(二)选题意义 |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
(一)国内研究现状 |
(二)国外研究现状 |
(三)研究动态评析 |
三、研究内容与创新点 |
(一)主要内容 |
(二)创新点 |
四、研究思路与方法 |
(一)研究思路 |
(二)研究方法 |
五、研究重点与难点 |
(一)研究重点 |
(二)研究难点 |
第一章 生态文明建设的理论基础 |
1.1 生态文明的概念 |
1.1.1 生态文明的基本内涵 |
1.1.2 生态文明的基本要求 |
1.1.3 生态文明建设的基本理念 |
1.2 生态文明的特征 |
1.2.1 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
1.2.2 人与人的和谐全面发展 |
1.2.3 社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
1.3 生态文明建设的理论 |
1.3.1 马克思主义的生态文明理论 |
1.3.2 中国传统文化的生态思想 |
1.3.3 西方文化的生态文明思想 |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我国矿产资源富集区生态文明建设的经验与问题 |
2.1 矿产资源富集区生态文明概述 |
2.1.1 矿产资源富集区内涵 |
2.1.2 我国矿产资源富集区的概况 |
2.1.3 我国矿产资源富集区生态文明建设历程 |
2.2 我国矿产资源富集区生态文明建设的经验 |
2.2.1 做好矿产资源富集区生态文明建设顶层设计 |
2.2.2 推进矿产资源开发利用制度化法制化建设 |
2.2.3 矿产资源开发利用符合生态文明建设要求 |
2.2.4 注重发挥科技创新和制度建设的作用 |
2.2.5 重视矿产资源富集区生态环境保护的科学方法 |
2.3 我国矿产资源富集区生态文明建设面临的问题 |
2.3.1 生态承载力脆弱 |
2.3.2 产业结构失衡 |
2.3.3 矿产资源生态价值被遮蔽 |
2.3.4 生态文明意识缺失 |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我国矿产资源富集区生态文明建设存在问题的成因 |
3.1 生态保护法律法规不完善 |
3.1.1 生态环境保护法律不健全 |
3.1.2 环境保护法律覆盖领域存在漏洞 |
3.1.3 保护生态环境的激励机制落实不到位 |
3.2 急功近利的赶超发展模式 |
3.2.1 生态环境与经济增长存在矛盾 |
3.2.2 经济结构不合理 |
3.3 环境责任意识薄弱淡化 |
3.3.1 环境责任意识有待提高 |
3.3.2 生态环境保护管理体制不健全 |
3.3.3 对“自然”的认知存在偏差 |
3.4 利益主体多元的生态矛盾 |
3.4.1 环境保护与社会公平之间的矛盾 |
3.4.2 环境保护与利益分化之间的矛盾 |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我国矿产资源富集区生态文明建设的原则与路径 |
4.1 我国矿产资源富集区生态文明建设的整体原则 |
4.1.1 保持与国家“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目标相一致 |
4.1.2 “五化协同”推进矿产资源富集区生态文明建设 |
4.2 我国矿产资源富集区生态文明建设的实施路径 |
4.2.1 以绿色发展保护矿产资源富集区生态系统完整性 |
4.2.2 以科技创新维护矿产资源富集区生态系统多样性 |
4.2.3 以制度完善保障矿产资源富集区生态系统稳定性 |
4.2.4 以观念更新保持矿产资源富集区生态系统可持续性 |
4.2.5 以利益整合守护矿产资源富集区生态系统和谐性 |
4.3 我国矿产资源富集区生态文明建设的美好愿景 |
4.3.1 构建资源节约、清洁低碳的和谐生态系统 |
4.3.2 打造同生共兴、环境友好的和谐天人关系 |
4.3.3 推进素质提升、身心康健的和谐主体发展 |
本章小结 |
结语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个人简况及联系方式 |
(5)国内外战略性矿产厘定理论与方法(论文提纲范文)
1 国外战略性矿产政策 |
1.1 美国危机矿产(Critical Minerals) |
1.2 欧盟危机原材料(Critical Raw Materials) |
1.3 日本战略性矿产(戦略的鉱物资源) |
1.4 澳大利亚Critical Minerals |
1.5 各国战略性矿产对比 |
2 我国矿产资源形势 |
2.1 我国矿产资源需求形势探讨 |
2.2 我国矿产资源供应情况 |
2.3 我国矿产资源对外依赖状况 |
3 我国战略性矿产厘定原则建议 |
3.1 目标 |
3.2 定义 |
3.3 原则 |
4 我国战略性矿产厘定的建议 |
4.1 具有国家重大战略意义的矿产 |
4.2 经济意义重大且大量依赖进口的矿产 |
4.3 对战略性新兴产业具有关键作用且大量依赖进口的矿产 |
4.4 具有较强国际市场优势的矿产 |
4.5 其他需要强化管理的矿产的厘定 |
5 讨论 |
5.1 关于国内外战略性矿产的定位 |
5.2 关于厘定方法 |
5.3 关于战略性矿种清单 |
5.4 关于战略性矿产与矿产资源战略 |
(6)日本海外资源开发战略的推进措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导论 |
1.1 选题背景与意义 |
1.1.1 选题背景 |
1.1.2 选题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文献综述 |
1.2.1 国内研究文献综述 |
1.2.2 国外研究文献综述 |
1.2.3 简要评述 |
1.3 研究目的与方法 |
1.3.1 研究目的 |
1.3.2 研究方法 |
1.4 基本内容和框架 |
1.5 创新与不足 |
1.5.1 本文可能的创新之处 |
1.5.2 主要不足 |
第2章 海外资源开发战略的一般分析和理论基础 |
2.1 海外资源开发战略的一般分析 |
2.1.1 资源的概念界定及分类 |
2.1.2 海外资源开发的概念界定及形式 |
2.1.3 资源外交的概念界定 |
2.2 海外资源开发战略理论基础 |
2.2.1 可持续发展战略理论 |
2.2.2 国际投资理论 |
2.2.3 资源外交理论 |
2.2.4 国际地缘政治理论 |
2.3 本章小结 |
第3章 日本海外资源开发战略的实施背景及海外资源开发现状 |
3.1 日本实施海外资源开发战略的背景 |
3.1.1 对海外资源依赖度不断加大 |
3.1.2 海外资源开发面临新的挑战 |
3.2 战后日本海外资源开发现状 |
3.2.1 战后30年海外资源开发情况 |
3.2.2 20世纪90年代之后海外资源开发现状 |
3.3 日本海外资源开发战略布局现状 |
3.4 本章小结 |
第4章 日本海外资源开发战略的确立及实施现状 |
4.1 日本海外资源开发战略体系的建立与完善 |
4.1.1 1950~1960年代:探索阶段 |
4.1.2 1970~1980年代:初步形成阶段 |
4.1.3 1990年代:确立阶段 |
4.1.4 21世纪后:完善阶段 |
4.2 日本海外资源开发战略体系的特点 |
4.2.1 强有力的政策扶持体系 |
4.2.2 政府、独立行政法人机构和企业三者良性互动体系 |
4.2.3 全方位资源外交体系 |
4.3 日本海外资源开发战略的实施现状 |
4.3.1 在中东地区的实施现状 |
4.3.2 在非洲地区的实施现状 |
4.3.3 在其他地区的实施现状 |
4.4 本章小结 |
第5章 日本海外资源开发战略的组织措施 |
5.1 建立完善的组织体系 |
5.1.1 领导机构 |
5.1.2 服务机构 |
5.1.3 推进机构 |
5.1.4 执行机构 |
5.2 加强各职能机构的内部协作 |
5.3 本章小结 |
第6章 日本海外资源开发战略的经济措施 |
6.1 财政政策措施 |
6.1.1 实施海外资源基地补贴政策 |
6.1.2 建立海外资源风险勘查补助金制度 |
6.2 金融政策措施 |
6.2.1 金融政策的具体内容 |
6.2.2 金融政策的具体成果 |
6.3 税收政策措施 |
6.3.1 实施备用金制度 |
6.3.2 实施税费特殊减免制度 |
6.3.3 实施税费抵扣制度 |
6.3.4 实施资源开发亏损准备金制度 |
6.4 保险政策措施 |
6.4.1 设立海外事业资金贷款保险 |
6.4.2 设立海外投资保险 |
6.5 本章小结 |
第7章 日本海外资源开发战略的外交措施 |
7.1 推行综合性、多层次性资源外交策略 |
7.1.1 以加强高层往来为引领创造有利的国际环境 |
7.1.2 以技术资金援助为手段树立良好国家友好形象 |
7.1.3 积极利用国际合作平台拓展开发空间 |
7.2 日本海外资源开发外交措施的效果 |
7.2.1 中东地区资源开放程度及合作模式 |
7.2.2 日本在中东地区的资源外交 |
7.3 本章小结 |
第8章 日本海外资源开发战略的技术措施 |
8.1 针对不同资源改良和提高开发技术 |
8.1.1 石油天然气资源 |
8.1.2 金属矿产资源 |
8.2 对资源开发作业现场进行技术援助 |
8.2.1 石油天然气资源开发作业现场 |
8.2.2 金属矿物资源开发作业现场 |
8.2.3 煤炭资源开发作业现场 |
8.3 技术支持及国内技术人才培养 |
8.3.1 技术支持 |
8.3.2 开放技术中心实验室 |
8.3.3 国内技术人才培养 |
8.4 向资源国提供技术援助与人才培养 |
8.4.1 提供技术方面的解决方案 |
8.4.2 实施技术转移 |
8.4.3 举办产油气国技术人员研修 |
8.4.4 向资源国提供资源信息 |
8.4.5 提供专门面向海外的技术教材 |
8.5 大力支持环保技术的开发和应用 |
8.5.1 采取节能激励政策 |
8.5.2 大力发展新能源技术 |
8.5.3 明确政府、企业和公众的责任 |
8.6 本章小结 |
第9章 日本海外资源开发战略推进措施的成效 |
9.1 资源开发权益方面的成效 |
9.1.1 拓宽了海外资源开发范围 |
9.1.2 提高了资源自主开发比率 |
9.1.3 增加了企业参与海外资源开发项目与权益 |
9.2 资源开发效率方面的成效 |
9.2.1 模型与方法介绍 |
9.2.2 变量的选择与数据收集 |
9.2.3 结论与分析 |
9.3 本章小结 |
第10章 日本推进海外资源开发战略对中国的启示 |
10.1 日本推进海外资源开发战略的经验教训 |
10.1.1 经验 |
10.1.2 教训 |
10.2 中国海外资源开发实施现状及问题分析 |
10.2.1 中国海外资源开发实施现状 |
10.2.2 中国海外资源开发面临的问题及挑战 |
10.3 积极推进中国海外资源开发的对策建议 |
10.3.1 政府层面的对策建议 |
10.3.2 行业层面的对策建议 |
10.3.3 企业层面的对策建议 |
10.4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学术成果 |
致谢 |
(7)战略性矿产全球配置能力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一 概念界定 |
(一)战略性矿产 |
(二)全球配置能力与话语权 |
二 战略性矿产全球供需格局和治理现状 |
(一)全球供需格局 |
1.开发潜力较大,空间分布不均,供应格局重塑 |
2.矿产需求分异,总量缓慢增长,需求结构分化 |
3.矿产供需分离,海上通道集中,存在安全风险 |
(二)全球治理现状和特征 |
1.不同类别战略性矿产的全球治理有较大差异 |
2.矿产资源全球治理目标呈现多样化态势 |
3.发达国家居于主导地位,持有较大话语权 |
三 中国战略性矿产资源状况 |
(一)矿产资源总量丰富,主要能源矿产人均拥有量较低 |
(二)主要能源矿产依托进口,个别金属矿产出口量大 |
(三)固定资产投资萎缩,矿业发展受限 |
(四)战略性矿产资源禀赋状况 |
四 面临的机遇、差距与挑战 |
(一)机遇 |
1.推进实施“一带一路”战略,战略性矿产配置能力不断提升 |
2.积极参与全球治理,战略性矿产全球治理话语权不断提升 |
(二)差距 |
1.全球配置力与发达国家存有差距 |
2.安全保障措施实施差距 |
(三)挑战 |
1.海外供应通道安全风险增大 |
2.资源民族主义抬头加剧海外投资风险 |
3.全球矿产治理向非经济领域聚焦 |
五 建议 |
(一)尽快制定实施战略性矿产安全战略 |
(二)开展战略性矿产储备与清单管理制度 |
(三)参与全球战略性矿产治理体系变革 |
(四)增强我国战略性矿产全球治理话语权 |
(8)中美贸易摩擦背景下我国稀土产业发展战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背景及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的发展概况 |
1.2.1 国外研究 |
1.2.2 国内研究 |
1.3 本课题主要研究内容及意义 |
1.4 主要研究方法及技术路线 |
第2章 国内外稀土产业发展现状分析 |
2.1 稀土产业链发展现状 |
2.1.1 矿石资源开采 |
2.1.2 矿石的冶炼分离 |
2.1.3 稀土新材料及终端应用 |
2.2 稀土产业现状的战略分析 |
2.3 本章小结 |
第3章 我国稀土产业现状分析 |
3.1 PEST分析法 |
3.1.1 政治法律环境分析 |
3.1.2 经济环境分析 |
3.1.3 社会环境分析 |
3.1.4 技术环境分析 |
3.2 SWOT分析法 |
3.2.1 主要优势 |
3.2.2 主要劣势 |
3.2.3 机遇 |
3.2.4 威胁 |
3.3 稀土产业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
3.3.1 资源过度开采 |
3.3.2 生态环境破坏 |
3.3.3 稀土下游产业科技创新不足 |
3.3.4 稀土贸易地位不高 |
3.4 本章小结 |
第4章 稀土贸易影响因素实证分析 |
4.1 模型构建 |
4.2 指标解释及数据说明 |
4.3 我国稀土价格影响因素实证分析 |
4.3.1 多重共线诊断 |
4.3.2 主成分分析 |
4.3.3 主成分回归 |
4.4 结果分析 |
4.5 本章小结 |
第5章 我国稀土产业发展战略建议 |
5.1 我国稀土产业发展战略设计 |
5.1.1 指导思想 |
5.1.2 战略目标 |
5.1.3 战略选择 |
5.2 我国稀土战略管理策略实施保障 |
5.2.1 科学开采冶炼并完善储备机制 |
5.2.2 整治稀土产业环境破坏及非法现象 |
5.2.3 调整产业结构,加大科创投入 |
5.2.4 提升我国稀土贸易中的地位 |
5.2.5 稀土在中美贸易摩擦中的战略 |
5.3 本章小结 |
第6章 研究成果和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9)全球供应链重构下的我国矿业对外直接投资转型 ——基于投资模式和效率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选题背景 |
1.1.1 国际矿业新形势 |
1.1.2 国内矿业形势 |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1 对外投资理论研究综述 |
1.3.2 我国矿业对外直接投资研究综述 |
1.4 主要内容 |
1.5 研究路线与研究方法 |
1.6 主要创新点 |
2 全球供应链重构与矿产资源 |
2.1 现代全球供应链的定义和内涵 |
2.2 全球供应链的重构分析 |
2.2.1 全球供应链的重构历程 |
2.2.2 全球供应链的重构趋势 |
2.3 全球供应链重构对中国的影响 |
2.3.1 全球供应链重构的背景 |
2.3.2 中国全球供应链的战略意义 |
2.4 全球供应链重构的矿业视角分析 |
2.4.1 供应链上游的话语权和利益分配 |
2.4.2 供应链上游的竞争和战略产业发展 |
2.5 我国供应链上游面临的问题与对策 |
2.6 本章小结 |
3 我国矿产资源特征及对外直接投资现状 |
3.1 我国矿产资源特征分布 |
3.2 我国矿业对外直接投资发展历程 |
3.2.1 初始阶段(1993年以前) |
3.2.2 起步阶段(1993-2000年) |
3.2.3 增长阶段(2000-2013年) |
3.2.4 调整阶段(2013至今) |
3.3 我国矿业对外投资现状 |
3.3.1 投资规模和数量 |
3.3.2 投资区域分布 |
3.3.3 投资种类和权益分布 |
3.3.4 投资主体构成 |
3.4 我国矿业对外直接投资趋势 |
3.4.1 我国矿业对外投资的机遇正在形成 |
3.4.2 我国矿业对外投资的需求不断加大 |
3.5 本章小结 |
4 我国矿业对外直接投资的模式分析 |
4.1 我国矿业对外直接投资模式比较 |
4.2 中国矿业对外投资模式演进历程 |
4.2.1 绿地投资模式 |
4.2.2 跨国并购模式 |
4.2.3 两种投资模式对比分析 |
4.3 我国矿业对外投资模式选择的影响因素分析 |
4.3.1 企业自身因素对投资模式的影响 |
4.3.2 东道国因素对投资模式的影响 |
4.4 中国矿业对外投资进入方式影响因素实证分析 |
4.4.1 数据来源与变量选取 |
4.4.2 模式建立与估计方法 |
4.4.3 实证结果分析 |
4.5 本章小结 |
5 中国矿业对外直接投资效率分析 |
5.1 研究方法介绍 |
5.2 变量选取和数据说明 |
5.2.1 变量选取和说明 |
5.2.2 数据来源及描述 |
5.3 单边随机前沿模型 |
5.3.1 模型构建 |
5.3.2 实证结果和分析 |
5.4 双边随机前沿模型 |
5.4.1 模型构建 |
5.4.2 基础模型估计 |
5.4.3 实证结果和分析 |
5.4.3.1 投资效应总结 |
5.4.3.2 投资净效应区域分布 |
5.4.3.3 投资净效应国家分布 |
5.4.3.4 一带一路和战略矿产国家的投资净效应 |
5.5 本章小结 |
6 我国矿业对外直接投资的转型探索 |
6.1 中国矿业对外直接投资的模式选择 |
6.1.1 并购为主的投资模式 |
6.1.1.1 有利于提高企业的国际竞争力 |
6.1.1.2 有利于获得矿产品定价权 |
6.1.2 并购的具体策略 |
6.1.2.1 以间接并购为主,直接并购为辅 |
6.1.2.2 以联合并购为主 |
6.1.2.3 灵活使用支付手段 |
6.1.2.4 以参股为主,谨慎控股 |
6.1.3 识别和应对并购风险 |
6.1.3.1 并购风险识别 |
6.1.3.2 风险应对策略 |
6.1.4 把握对外并购时机 |
6.2 中国矿业直接对外直接投资的策略建议 |
6.2.1 合理布局全球矿产资源 |
6.2.1.1 理性选择投资目标和区位 |
6.2.1.2 充分利用发达国家的矿业资本市场 |
6.2.2 加大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投资规模 |
6.2.2.1 我国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之间的投资机遇 |
6.2.2.2 我国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投资面临的挑战 |
6.2.2.3 我国矿业投资“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策略建议 |
6.3 本章小结 |
7 结论 |
7.1 本文结论 |
7.2 本文不足与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10)我国钼资源储备基地布局优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
1.2.1 供需分析及预测的研究现状 |
1.2.2 全球物资战略储备研究现状 |
1.2.3 资源储备基地的选址研究现状 |
1.3 主要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
1.3.1 主要研究内容 |
1.3.2 论文研究技术路线 |
1.4 本章小结 |
2 相关概念与理论基础 |
2.1 相关概念界定 |
2.1.1 资源战略储备的界定及划分 |
2.1.2 矿产资源战略储备与相关储备概念辨析 |
2.1.3 全球范围不同国家矿产资源储备特征 |
2.1.4 国家钼矿资源储备基地布局的概念及内涵 |
2.2 主要理论基础 |
2.2.1 供需关系理论 |
2.2.2 设施选址理论 |
2.2.3 多目标优化问题的模型与求解算法 |
2.3 本章小结 |
3 钼资源生产与消费分析 |
3.1 引言 |
3.2 我国钼资源的生产供应与消费演变 |
3.2.1 中国钼资源生产及供应 |
3.2.2 中国钼资源消费及需求 |
3.3 钼矿资源开发与供应 |
3.3.1 钼资源开发主要生产企业 |
3.3.2 未来钼矿资源供应能力分析 |
3.4 钼资源消费与需求 |
3.4.1 钼资源应用及消费 |
3.4.2 钼矿资源需求量预测 |
3.5 钼资源供需缺口演化 |
3.5.1 钼资源供需分析 |
3.5.2 未来钼矿资源供需演变趋势 |
3.6 本章小结 |
4 钼资源空间结构及选址分析 |
4.1 我国钼资源储备布局的目标和影响因素 |
4.1.1 战略储备选址的原则 |
4.1.2 战略储备选址的影响因素 |
4.2 钼资源流动系统的区域空间结构分析 |
4.2.1 钼资源区域流动职能 |
4.2.2 钼资源区域流动空间结构 |
4.2.3 钼资源需求点和备选储备点选择 |
4.3 国家钼资源储备选址多目标优化模型 |
4.3.1 变量定义与假设提出 |
4.3.2 多目标选址模型构建 |
4.3.3 国家钼资源战略储备基地多目标选址NSGA_II求解算法 |
4.4 本章小结 |
5 国家钼资源储备基地空间布局优化及对策 |
5.1 我国资源储备基地选址结果分析 |
5.1.1 参数描述及设置 |
5.1.2 模型求解结果及服务空间格局分析 |
5.2 钼资源储备基地优化布局对策 |
5.2.1 基于模糊综合评价下的改进优化布局 |
5.2.2 钼资源储备基地宏观布局分析及建议 |
5.3 本章小结 |
6 结论与展望 |
6.1 主要结论 |
6.2 研究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和参加的科研项目 |
四、发达国家的矿产资源战略(论文参考文献)
- [1]我国天然石墨行业可持续发展问题研究[D]. 孟兆磊. 北京科技大学, 2021(08)
- [2]战略性关键矿产可供性影响因素及其作用机制研究[D]. 朱永光. 中国地质大学, 2021
- [3]矿产资源国家安全、国际争夺与国家战略之思考[J]. 翟明国,胡波. 地球科学与环境学报, 2021(01)
- [4]我国矿产资源富集区生态文明建设研究[D]. 胡盾. 山西大学, 2020(02)
- [5]国内外战略性矿产厘定理论与方法[J]. 陈其慎,张艳飞,邢佳韵,龙涛,郑国栋,王琨,崔博京,覃升. 地球学报, 2021(02)
- [6]日本海外资源开发战略的推进措施研究[D]. 李燕玉. 吉林大学, 2020(01)
- [7]战略性矿产全球配置能力研究[J]. 范振林,李晶,刘文敏. 国土资源科技管理, 2020(04)
- [8]中美贸易摩擦背景下我国稀土产业发展战略研究[D]. 王艺皓. 华北电力大学(北京), 2020(06)
- [9]全球供应链重构下的我国矿业对外直接投资转型 ——基于投资模式和效率研究[D]. 宁杰.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2020(01)
- [10]我国钼资源储备基地布局优化研究[D]. 马青青.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19(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