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注重语用能力的大学英语教学模式探索——从一份问卷调查分析大学生的语用能力及提高对策(论文文献综述)
李红梅[1](2021)在《小学英语教师的语用教学现状调查研究》文中提出
李磷珂[2](2021)在《核心素养背景下的初中生英语语用能力培养行动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2017版)》指出义务教育阶段英语课程的总目标是:通过英语学习使学生形成初步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然而我国义务教育阶段的英语教学主要还是将学生对于语言知识的习得作为教学重点,忽略了对于学生语用能力的培养,导致大部分学生语用能力不足,语用失误频发,不利于其今后进行跨文化交际。因此应采取一定的教学设计,切实提高学生的语用能力。本研究以英语学科核心素养为背景,以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为理论基础,以山东省济宁市鱼台县某中学的45名学生和4名英语教师为研究对象,采用语用能力测试卷、调查问卷、半结构化访谈等形式调查学生的语用能力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并以此为基础进行注重学生语用能力培养的教学,通过对研究对象实施两轮行动研究,旨在回答以下三个问题:(1)初中生英语语用能力现状如何?存在哪些问题?(2)如何进行以语用能力培养为核心的课堂教学?(3)核心素养背景下的语用教学对于学生语用能力的提高是否有效?在对研究数据进行分析讨论后,得到以下发现:(1)该班学生语用能力整体水平较低,且学生之间语用能力的差距较大。学生语用失误现象频发,且出现在各种言语行为中。这主要是由于该校教师不注重学生语用能力的培养,语用意识不足,在教学中常常忽略学生的个体差异,不能使课堂教学面向全体学生且教师自身的语用能力不高。学生习惯于传统的外语教学方法,习惯于对知识的死记硬背而忽略了语言的表达和运用而且学生的不具备很高的自主学习能力,很少自主涉猎关于中外文化及语用差异方面的知识。(2)通过两轮行动研究的反思和调整,最终采用了由提供元语言信息、提供真实情境输入、练习、反馈、优化阅读教学以促进理解和表达和加强文化意识教学等方法构成的语用教学模式。(3)笔者在第一轮行动研究中进行的显性语用教学设计及在第二轮行动研究中加入的文化意识教学和读写课的优化教学都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学生语用能力的提高。虽然通过本研究使学生的语用能力得到了一定的提升,但如何通过各种课型使学生的语用能力得到较为系统的训练和提升还需要我们不断地进行探索。
闫月荣[3](2021)在《基于语篇的词汇衔接模式在高中英语阅读教学中的应用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阅读不应该只被视为是一种为了学习语法、词汇的利用工具,它更重要的功能是为了获取新知识,提高认知水平,增强分析和解决难题的能力。在这一方面,它与语言学习的目的相吻合。同样对于英语学习来说,阅读可谓是重中之重。究其原因在于长期以来,英语阅读不论是在英语教学中还是英语测试中都占据着相当大的比重。根据《普通高中英语新课程标准(实验)》所划分的阅读技能目标,要求高中阶段的学生在英语学习中能够浏览查阅英文诗歌散文、报纸期刊、国外名着以及英文说明书等非专业性的英文阅读材料并能抓住其基本文意;找出或获取文本中心思想、作者写作意图、观点或态度的相关信息;能根据语篇情境、上下文意、构词法以及句子结构来猜测生词或词组含义;能够分析篇章层次,理解关键从句,理清事件情节发展和预测可能发生的结局。此外,学生还需要培养形成良好的阅读习惯、阅读策略,激发阅读热情,最终提升英语阅读能力。而目前大部分传统的英语阅读授课模式过于强调对英语学科基础知识的讲解,缺乏对上述英语阅读技能目标的实现更仔细、深入的挖掘和探索。而Halliday的以语篇为依托的词汇衔接理论侧重培养学习者的篇章衔接意识,它不仅关注字词句等基础语言单位的衔接关系,还兼顾文章结构和体裁,与高中生需要达成的英语阅读技能目标相吻合。因此,本实证研究以Halliday和Hasan的词汇衔接理论为主要依据,以Hoey的词汇重复模式为辅助来指导高中英语阅读教学,以期解答“在词汇衔接模式的指导下,高中生在英语阅读成绩、阅读态度以及词汇衔接意识等方面有何种程度的变化?”的研究问题。本文采用问卷调查法、测试法、访谈法以及课堂观察法等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研究方法,旨在回答“以语篇为基础的词汇衔接阅读教学模式下,高中生的英语阅读成绩、阅读态度以及他们的词汇衔接意识有何种变化。”本研究抽取了哈尔滨市某高中一年级的两个平行班级作为实验班和对照班,每个班级各有50人。笔者对实验班的学生采取词汇衔接阅读教学模式,而对照班的阅读教学模式保持不变,实验时间为期4个月,在实验尾声,将之前所收集到的来自各个测量工具中的实验数据结合SPSS 24.0统计手段进行探讨。由最终分析结果显示:实验班受试对象的阅读理解成绩比对照班受试对象的成绩要高,且涨幅较为显着;根据调查问卷的前后测变化情况、实验中期的受试访谈结果和课堂观察量表结论汇总来看,学生对待英语阅读变得更加积极和自信,在解决英语阅读实际问题时所展现的词汇衔接意识得到了增强。由此可知,基于词汇衔接手段的阅读教学模式能够丰富高中生一贯的阅读理解技巧,使其英语阅读习惯向好发展,并且还可以和传统阅读教学模式互为表里。基于本研究的发现,笔者从教师的教学和学生的学习两方面对今后的英语阅读教学提出了展望建议:教师应当不断精进自身对词汇衔接理论基础知识的内化、有规律地设计英语阅读操练活动并辅之以英语语言基础知识的渗透;学生也要积极主动地配合教师,要努力积累英语语用基础知识、身体力行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并加强课后的英语写作练习,加深“以读促写,以写促读”英语技能的相得益彰。
方洪鹂[4](2020)在《基于需求分析的本科拔尖创新人才英语课程模块的研究 ——以上海外国语大学卓越学院为例》文中认为近年来国家对于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越来越关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明确要求:“遵循教育规律和人才成长规律,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创新教育教学方法,探索多种培养方式,形成各类人才辈出、拔尖创新人才不断涌现的局面。”拔尖创新人才的英语能力作为一项基本技能,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但是到现在为止,对于本科拔尖创新人才英语能力的培养研究还相对较少,特别是从拔尖创新人才需求方面的视角出发,分析其认为重要的英语能力并设计相关的英语课程模块的研究还比较少。基于上述情况,本研究对以往关于本科生拔尖创新人才的理论和实践研究进行回顾、整理和归纳,并基于需求分析理论,通过对上海外国语大学卓越学院学生及授课教师进行问卷调查、观察和访谈等手段,了解其对于英语能力的需求,旨在改善当前该英语模块的课程现状,更好地满足学生的需求。研究发现,卓越学院学生认为最需要的英语能力依次是:思辨能力及创新意识;用英语写论文和研究报告;语用能力;听懂全英语授课或学术演讲和报告;跨文化交际能力。这些能力明显地体现出拔尖创新人才英语能力的特征。最不需要的英语能力是:英语文学作品创作能力;英语语言学知识;法律英语。最后,本研究通过因子分析搭建了一套英语课程框架,将课程分为七大能力培养模块,即英语读写能力、英语语用能力、英语翻译能力、英语语言文学知识、专门用途英语能力、英语演讲辩论能力,和英语跨文化能力。并为每一个课程模块设置具体课程,以期为卓越学院的英语课程提供一些新的思路,从而更好地满足拔尖创新人才对于英语能力的需求。
陈俐鹏[5](2020)在《2019年高考英语全国卷Ⅰ命题一致性研究 ——以《新课标》和《量表》为标准》文中认为英语作为高考的科目之一,其重要性不言而喻。每年的高考英语命题也攒足眼球。命题工作者应紧紧围绕英语课程标准、考试大纲等来命题。《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2017年版)》(以下简称《新课标》)首次提出了基于核心素养的学业质量标准和高考英语命题建议,在此背景下探究高考英语命题与《新课标》的一致性具有必要性。《中国英语能力等级量表》(以下简称《量表》)是我国首个覆盖教育全学段的英语能力标准,高考英语命题工作者适时参照《量表》进行试题命制,能使高考英语更加符合国情和学情;同时,学生也能借助《量表》中的自我评价量表对自己的英语能力进行评价。因此,探究高考英语命题与《量表》的一致性具有重要意义。据此,本研究主要探讨以下三项内容:1)2019年高考英语全国卷Ⅰ的命题内容与《新课标》的一致程度;2)2019年高考英语全国卷Ⅰ的命题内容与《量表》描述语的一致程度;3)学生英语能力的自我评价情况及其与学生英语成绩的一致程度。本研究通过收集分析2019年高考英语全国卷Ⅰ的试题内容及听力文本材料,调查漳州市某中学402名高三学生的英语能力自我评价情况,并与高考英语成绩进行相关分析,主要有以下发现:1)2019年高考英语卷Ⅰ命题内容符合《新课标》必修课程和选择性必修课程对主题语境、语篇类型、语言知识和语言技能的要求,但对文化知识的考查较少,仅3个语篇涉及文化因素;在语言知识中的语法知识方面,主要考查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法知识,而同位语从句的考点属于选修(提高类)课程的要求,非必修和选择性必修课程的要求。在与英语学科核心素养的一致性分析上,本卷从多方面、多角度考查了学生语言能力和思维品质,符合英语学科核心素养的要求,但在文化意识的考查上,涉及文化因素的语篇较少,主题也比较局限,在具体试题中也未涉及到对文化知识的考查。2)2019年高考英语卷Ⅰ的命题内容与《量表》中组构知识运用能力、听力理解能力、阅读理解能力、书面表达能力4级描述语的要求一致,仅在语用能力方面,高考测试要求的难度大于4级《量表》中对语用能力的要求。3)总体上,学生在英语能力的自评上较为积极,五个维度均值由高到低依次是:书面理解能力(M=4.74)、语用能力(M=3.51)、组构知识运用能力(M=3.33)、听力理解能力(M=3.24)、书面表达能力(M=3.15);低(M=61.84)、中(M=73.45)、高分组(M=80.71)的问卷总分均值呈上升趋势,说明学生英语能力自我评价随英语成绩的上升而上升;学生英语成绩与英语能力自我评价呈中度相关(r=0.579),表明学生英语成绩越高,学生英语能力的自我评价能力越高,大部分学生能对自己的英语水平做出正确的自评。因本次研究的调查问卷取自《量表》自我评价量表中的4级量表,问卷结果与学生英语成绩呈正相关,也从另一方面表明2019年高考英语卷Ⅰ的命题内容与《量表》具有一致性。根据数据分析,笔者认为命题工作者要考虑融入更多类型的文化因素的语篇,并在语篇中适当加入文化知识考查的试题;英语教师在教学要紧紧围绕英语课程标准,创造性地利用《量表》,做到教-学-评一致,并引导学生学会自我评价;英语学习者要积极学习不同类型的语篇,从多方面提高自己的英语学科核心素养水平,同时学会反思,提高自我评价的能力,不断提升自主学习能力水平。
周丽[6](2020)在《高中英语教材中的语用知识呈现及教学案例研究》文中认为在语用学研究领域,语言能力理论的发展告诉我们,学习者的语言交际能力包括语言(语法)能力和语用能力两部分。在语言教学中两者不可或缺,前者事关语言使用的正确与否,后者关系到语言使用的恰当与习惯。学习者既要学习目的语的语法知识,又要注意学习目的语的语用知识。语法知识涉及单词发音、拼写、组词造句等语法规则,语用知识涉及语言使用中交际双方如何选词造句,如何得体恰当地使用话语,或者说如何按照目的语的语用规则使用语言。英语教学也不例外,我们既要注意学生的词汇语法教学,更要重视他们的语用教学,即语言表达习惯的学习,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学到自然地道的英语。多年来,中学英语教学以语言知识和语法为中心,教师主要侧重语言结构本身,关注语音、语法、词汇知识的讲解,对学生的要求也只是停留在对词汇语法知识的理解上,他们很少注意,甚至基本忽略学生语用知识的教学,致使中学英语教学费时低效,高分低能。2018年1月16日《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2017年版)》的正式发布,对高中英语教学明确提出了语用知识教学的要求,如何在高中英语教学中开展语用教学成为我们广大教师面临的挑战与问题。教材是外语语境下高中英语教学的主要材料,是高中学生学习外语的主要语言输入——在高中英语教学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同时教材也是实现课程标准的重要手段之一。因此,本研究以人教版高中英语教材必修一至五册的教学内容与组织设计和呈现分布为研究对象,调查研究高中英语教材中的语用知识呈现情况,在此基础上,以教学案例研究的方式,调查分析高中课堂教学的语用教学现状,研究发现:1.人教版高中英语教材强调学生英语语言运用能力的学习。教材全书共11册,每册书有五个教学单元,每个单元围绕一个主题语境开展教学,全书共55个主题语境,囊括了文化习俗、异国风情、文学艺术、自然环保、社会生活、现代科技、未来世界等各个方面。该教材不仅重视语言的学习,还重视语言的运用,强调语言教学与现实世界的联系。2.人教版高中英语教材语用呈现很明显。教材每个单元由主题、功能项目、(语法)结构、阅读、写作、学生用书6部分组成,外加最后的附录部分。主题明确了每个单元语篇类型以及语篇产生的场景;功能项目直接表明了每个单元不同的言语行为以及语用功能;写作部分则训练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和语篇能力;附录中的课文注释和单元词汇也部分地体现了语用知识。3.教学中教师对学生语用知识的教学有所忽视。在课例观察中,笔者发现高中英语教师仍没有结合教材呈现的语用知识进行教学。教师很少在热身(Warming up)、读前(Pre-reading)、阅读(Reading)、理解(Comprehending)、语言学习(Learning about language)、语言运用(Using Language)、小结(Summing up)、学习建议(Learning Tip)、趣味阅读(Reading for Fun)等九个教学步骤中融入语用知识的教学。人教版高中英语教材的语用知识点明显,但关键在于教师的在教学中语用意识以及语用教学。多年来形成的重语言、语法、词汇知识讲解,忽略学生语言运用能力培养的教学习惯或传统想一下改正过来,这的确有一定的难度。因此,本研究从教材入手,从教材内容设计、组织与编排的角度,展现了人教版高中英语教材必修一至五册的语用知识内容。这一方面给予一线教师一种从语用教学的角度分析教材的案例,另一方面也为一线教师提供了一种如何在教学中实践高中新课程标准的教学案例。笔者希望,本研究能引起广大高中英语教师对语用教学的注意,并在备课过程中从语用知识的角度出发实现高中英语新课程标准的教学目标和要求。
缪万庆[7](2020)在《交互阅读模式在小学高年级英语阅读教学中的实践研究 ——以GD小学为例》文中指出阅读能力是衡量学生语言运用能力的重要指标,良好的阅读习惯和阅读能力既能帮助学生在短时间内理解文章主旨,也能引导学生融合新旧知识,从而提升英语的综合语用能力。目前的小学阶段,许多教师对于交互阅读模式的理解还比较片面,阅读教学策略还有待提高。本研究从交互阅读模式的角度出发,运用行动研究,结合文献查找、问卷调查及学生访谈等方式,试图探究如何在小学高年级英语阅读教学中正确运用交互互阅读模式进行授课。自1977年Rumelhart提出交互阅读模式后,国内外对交互阅读模式的教学应用做了多方面研究,但具体对象多为大中学学生,针对小学生、尤其是对学生阅读能力转段提升至关重要的小学高年级学生阅读教学模式的研究则较少。因此,本研究旨在研究如何在小学高年级英语阅读课堂中正确运用交互阅读模式进行授课。本文分成六个部分,第一部分是绪论,介绍了研究的背景、内容、意义与方法。第二部分是文献综述,对阅读教学、交互阅读模式、交互阅读模式研究现状进行了介绍,同时分析了交互阅读模式的理论基础。第三部分进行了小学高年级英语阅读教学现状分析,通过研究小学高年级英语阅读教学基本情况和小学高年级师生在阅读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后找出原因,从而发现大部分教师对交互阅读模式理解并不十分正确,从而导致了课堂效率较差。第四部分笔者基于GD小学高年级阅读教学实际情况,在实践基础上梳理出适合GD小学高年级学情的交互阅读模式下的阅读教学设计流程,从多个方面进行了交互阅读模式下阅读教学设计的分析,并进行了交互式阅读模式教学框架的设计。第五部分是笔者的行动研究,选择了一篇阅读文本进行了两轮的交互阅读模式下的阅读课堂实践,每一轮教学中都有相应的教学设计思路、根据教研员与其他教师意见整理的教学反思以及对教学方案的改进,同时笔者对两轮的行动研究进行了总结与反思,希望能给予其他教师一些关于运用该模式教学的借鉴。最后是本研究的总结,以及研究中存在的问题。笔者希望通过这次行动研究,能更好地促进交互阅读模式在小学高年级英语阅读课堂上的运用,助力教师提高阅读教学能力,引导学生掌握正确的阅读方法并提高阅读水平,从而为学生阅读能力的长足发展奠定基础。
罗丹丹[8](2020)在《基于教材语用分析的高中学生英语语用能力培养》文中研究表明《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2017年版)》提出了英语学科的核心素养,语用知识学习和语用能力培养在高中英语中的重要地位日益凸显。然而,如今的高中英语教学依然更多的关注语言知识的积累和学习,忽略了对英语语用能力的培养。因此,本研究尝试探索在高中英语课堂中培养学生语用能力的方法,希望培养学生在语境下得体使用英语的能力。本研究希望通过实验研究探索如下问题:(1)如何在英语课堂中进行语用能力培养?(2)在课堂上对学生进行有意识的语用能力培养对于学生的语用能力有怎样的影响?首先,研究者以语用理论为基础分析了现行高中英语教材中包含的语用知识;然后,用语用能力测试问卷调查实验组和对照组的语用能力水平;接着,以教材中的语用知识为依托开展语用教学;最后,通过问卷调查和访谈对实验组和对照组学生的语用能力和语用学习意识进行了调查。经过实验和分析研究者发现,通过增加文化知识输入;利用语境顺应、合作原则和礼貌原则等语用知识分析材料;加强学习环节中的语境建设,在接近真实的环境下感知语言;设置培养语用能力的活动,在具体的情境中应用语言,可以把语用能力培养融入词汇、语篇、听力、口语等教学中。课堂上有意识的进行语用能力培养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的语用能力,但值得我们注意的是,语用能力是一项由推理能力、话语组织能力和社会语言能力等构成的综合能力,语用能力的总体提高并不意味着各方面的语用能力都得到了提高;另外,学生对于语用的认识十分片面,他们大多只注意到社会文化环境对语言使用的影响,而忽略了其他的如人的心理状态、身份地位、对话时间场合等对话语的影响。针对目前高中英语教学中的问题有以下几点启示,英语教学应当有培养语用能力的意识;增加从语用角度对语篇或者会话的解读;强调词汇语法等在具体情景中的应用;设置应用语用知识和培养语用能力的课堂活动。
李玉春[9](2021)在《兰州大学汉国教中国学生跨文化敏感度调查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跨文化敏感度作为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情感层面,是掣肘汉硕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重要因素。本研究借助跨文化敏感度量表,对兰州大学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在校中国学生的跨文化敏感度整体水平、跨文化敏感度内部五因子的相关关系加以测量,从个人经历、教资及志愿者考试经历、外语掌握情况、课程习得情况、跨文化交际活动、个人人际交往、实习及工作经历七个维度,探究了导致学生跨文化敏感度差异性的影响因素,随后根据调查结果从学生、任课教师、学院的角度,对提高学生跨文化敏感度给予针对性的建议,为优化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策略提供参考。
刘文琴[10](2020)在《初中英语教学培养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全球化进程的进一步加快,中国顺应时代发展潮流,以“一带一路”建设为重点,推动形成全面开放的新格局,密切了世界各国与中国的联系,使中国人民与各国人民的跨文化交际活动愈加频繁。在跨文化交际过程中,英语作为通用语尤为重要。同时,跨文化交际能力作为英语学科核心素养的组成部分,成为新时代下英语教学的重要教育目标。教育部于2017年发布的《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明确表明,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语言知识和技能,还要关注学生文化意识的发展,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慢慢理解、包容异国文化,逐步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即能正确识别、理解不同文化的行为功能;了解不同文化背景下人们日常生活习惯及言语行为方式;理解英语词汇内涵、外延蕴含的文化意义。初中阶段的英语教学可以帮助学生复习巩固小学阶段的知识、获取新知识为高中阶段做准备,是承上启下的黄金时期,因此,在初中英语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具有重要意义。综合文献综述内容和现实教学情况发现,当前英语教学忽视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在跨文化教学过程中存在诸多问题;且理论研究欠缺,实证研究不足;研究对象不全面,初中阶段的研究较为薄弱。基于此,本研究运用实证调查的方法,将研究视角锁定在初中阶段,为初中英语教学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这一课题提供数据支持和实证资料,补充完善该领域的研究。同时,关注初中英语教学在培养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过程中的问题,探讨有效策略,提升教师的跨文化教学。为了探究初中英语教学培养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现状,厘清培养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寻求初中英语教学培养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有效对策,本研究通过文献研究法、问卷调查法、访谈法、课堂观察法等四种方法展开研究。问卷调查选取了南京市X中学初一、初二、初三各个年级共389名学生以及三个年级的30名教师;教师访谈选取了9名教师;课堂观察总计45节课。调查结果发现以下问题:学生实际水平与文化意识目标尚有差距,现有的英语学习观造成跨文化意识缺失,跨文化学习活动多静少动;教师对跨文化教学认识不足,跨文化教学缺乏系统规划,跨文化教学活动缺乏新意。初中英语教学在培养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过程中存在的诸多问题是由多种因素导致的,其中有教育行政部门的原因(学业评价体系不涉及跨文化交际能力;教师的跨文化教学培训缺位);有学校的原因(受传统教育观念的影响;课堂教学环境的局限);有教师的原因(囿于“实用性”,抵触跨文化教学;理论知识难以支撑跨文化教学;“新”教学方法带有不确定性),也有学生的原因(英语学习能力不足;缺少将跨文化知识转化为跨文化行为的实践经历)。综合调查结果,从教育行政部门、教师、学生三方面提出了相应的针对性策略:教育行政部门要完善学业评价体系、在各个环节落实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目标;为英语教师提供跨文化教学培训;学校要更新教学理念,以培养跨文化交际的人为目标;营造跨文化教与学的氛围,助力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组建教学共同体,全力支持教师开展跨文化教学;教师要更新教育观念,发挥英语教学的育人功能;积极参加教师培训,提升个人文化能力和跨文化教学能力;利用教材中的文化元素,促进语言教学与跨文化教学的圆融;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意识及自主进行跨文化学习的能力;运用多种教学方法提升跨文化教学的质量及趣味性;组织富有文化色彩的课外活动,拉近学生与跨文化交际的距离;学生要重新认识学习英语的目的,同等对待语言知识学习与文化学习;以“跨文化的人”为目标,积极投身于文化学习;加强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帮助跨文化交际能力获得长远发展。
二、注重语用能力的大学英语教学模式探索——从一份问卷调查分析大学生的语用能力及提高对策(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注重语用能力的大学英语教学模式探索——从一份问卷调查分析大学生的语用能力及提高对策(论文提纲范文)
(2)核心素养背景下的初中生英语语用能力培养行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选题背景 |
1.2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论文总体结构 |
第二章 文献综述 |
2.1 核心概念 |
2.1.1 核心素养 |
2.1.2 语言能力 |
2.1.3 语用能力 |
2.1.4 语用失误 |
2.1.5 行动研究 |
2.2 语用能力培养国内外研究综述 |
2.2.1 语用能力培养国外研究综述 |
2.2.2 语用能力培养国内研究综述 |
2.3 理论基础 |
2.3.1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
2.4 文献简评 |
第三章 研究方法 |
3.1 研究问题 |
3.2 研究对象 |
3.3 研究方法 |
3.3.1 行动研究 |
3.3.2 测试法 |
3.3.3 问卷调查法 |
3.3.4 访谈法 |
3.4 研究工具 |
3.4.1 语用能力测试卷 |
3.4.2 英语学习情况调查问卷 |
3.5 研究程序 |
3.6 数据收集与分析 |
3.7 小结 |
第四章 行动研究报告 |
4.1 问题的发现 |
4.2 问题的调查和分析 |
4.2.1 该班学生语用能力总体现状 |
4.2.2 该班学生英语语用能力具体现状 |
4.2.3 造成该班学生语用能力现状的原因 |
4.2.3.1 教师因素 |
4.2.3.2 学生因素 |
4.3 问题的确认 |
4.4 行动计划的制定 |
4.5 第一轮行动研究 |
4.5.1 教学设计 |
4.5.2 第一轮行动研究的结果、反思和调整 |
4.5.2.1 行动结果 |
4.5.2.2 行动反思 |
4.5.2.3 行动调整 |
4.6 第二轮行动研究 |
4.6.1 教学设计 |
4.6.2 第二轮行动研究的结果、反思和调整思路 |
4.6.2.1 行动结果 |
4.6.2.2 行动反思 |
4.6.2.3 行动调整的思路 |
4.7 讨论 |
第五章 结论 |
5.1 研究的主要发现 |
5.2 对初中生语用能力培养的启示与建议 |
5.2.1 对教师的建议 |
5.2.2 对学生的建议 |
5.3 研究不足和后续研究的方向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 Ⅰ 初中生语用能力测试卷 |
附录 Ⅱ 初中生英语学习情况调查问卷 |
附录 Ⅲ 调查问卷回答情况统计表 |
附录 Ⅳ 教师访谈提纲 |
附录 Ⅴ 学生访谈提纲 |
致谢 |
(3)基于语篇的词汇衔接模式在高中英语阅读教学中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引言 |
一、研究背景 |
二、研究目的及意义 |
(一)研究目的 |
(二)研究意义 |
三、论文框架 |
第二章 词汇衔接模式与英语阅读的研究综述 |
一、词汇衔接模式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
(一)语篇衔接的界定 |
(二)词汇衔接的界定 |
(三)词汇衔接模式的国外研究综述 |
(四)词汇衔接模式的国内研究综述 |
二、阅读教学的国内外研究综述 |
(一)阅读的定义 |
(二)英语阅读态度的界定 |
(三)英语阅读教学的国内外研究综述 |
三、词汇衔接模式在阅读教学中的国内外应用研究 |
(一)国外应用研究成果 |
(二)国内应用研究成果 |
第三章 理论基础 |
一、韩礼德和哈桑的词汇衔接理论 |
(一)复现 |
(二)搭配 |
二、侯易的词汇重复模式 |
(一)连接和粘结的重复 |
(二)中心句和边缘句 |
(三)词汇重复类型 |
三、语言输入假设 |
第四章 研究设计 |
一、研究问题 |
二、研究对象 |
三、研究方法 |
(一)问卷调查法 |
(二)测试法 |
(三)访谈法 |
(四)课堂观察法 |
四、实验过程 |
(一)词汇衔接教学模式下的实验班 |
(二)传统阅读教学模式下的对照班 |
五、数据收集过程 |
(一)前测数据收集 |
(二)中测数据收集 |
(三)后测数据收集 |
第五章 数据分析与讨论 |
一、调查问卷数据分析 |
(一)调查问卷的基本信息分析 |
(二)可信度分析 |
(三)因子相关性分析 |
(四)描述性统计分析 |
(五)问卷前后测对比分析 |
二、测试成绩的数据分析 |
(一)前中后三次成绩对比分析 |
(二)实验班前后测成绩对比分析 |
(三)对照班前后测成绩对比分析 |
三、访谈结果与讨论 |
第六章 研究结论 |
一、主要发现 |
二、词汇衔接模式对英语阅读教学及学习的启示 |
(一)对英语阅读教学的启示 |
(二)对英语阅读学习的启示 |
三、研究局限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1 关于高中英语阅读态度及词汇衔接意识的调查问卷 |
附录2 阅读理解前测 |
附录3 阅读理解中测 |
附录4 阅读理解后测 |
附录5 访谈提纲 |
附录6 访谈转录 |
附录7 高中英语阅读课堂观察量表 |
附录8 三次高中英语阅读课堂观察量表结果汇总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致谢 |
(4)基于需求分析的本科拔尖创新人才英语课程模块的研究 ——以上海外国语大学卓越学院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选题背景 |
1.2 研究意义 |
第二章 文献综述 |
2.1 核心概念界定 |
2.1.1 本科拔尖创新人才的界定 |
2.1.2 本科拔尖创新人才英语能力的界定 |
2.1.3 课程模块的界定 |
2.1.4 需求分析理论 |
2.2 研究综述 |
2.2.1 国内研究综述 |
2.2.2 国外研究综述 |
2.2.3 文献述评 |
第三章 研究设计 |
3.1 研究内容 |
3.2 研究方法 |
3.3 研究对象 |
3.4 数据收集过程 |
3.4.1 问卷的制作与发放 |
3.4.2 问卷的信效度 |
3.4.3 访谈 |
第四章 调查结果分析 |
4.1 卓越学院学生调查结果 |
4.1.1 学生个人基本信息 |
4.1.2 英语能力的需求程度 |
4.2 卓越学院教师调查结果 |
4.2.1 教师基本信息 |
4.2.2 英语能力的需求程度 |
第五章 拔尖创新人才英语能力的需求分析 |
5.1 总体需求分析 |
5.2 性别差异分析 |
5.3 专业差异分析 |
第六章 创新拔尖人才需求的英语课程模块分析 |
6.1 学生总体需求的因子分析 |
6.2 课程模块需求的差异分析 |
6.2.1 总体分析 |
6.2.2 性别差异分析 |
6.2.3 专业差异分析 |
6.3 英语课程模块设置 |
第七章 结论 |
7.1 研究结论 |
7.2 研究的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一 上海外国语大学卓越学院学生英语能力需求调查问卷 |
附录二 上海外国语大学卓越学院英语能力调查问卷(教师版) |
附录三 学生访谈提纲 |
附录四 教师访谈提纲 |
(5)2019年高考英语全国卷Ⅰ命题一致性研究 ——以《新课标》和《量表》为标准(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引言 |
第一节 选题背景 |
第二节 研究目的 |
第三节 研究意义 |
一、理论意义 |
二、实践意义 |
第四节 论文的结构 |
第二章 文献综述 |
第一节 概念界定 |
一、语言测试与高考英语测试 |
二、一致性 |
三、英语能力自我评价 |
第二节 国内外研究述评 |
一、测试与课程标准的一致性研究 |
二、测试与《量表》的一致性研究 |
三、学生英语能力自我评价与学生英语成绩的一致性研究 |
第三节 研究依据 |
一、《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2017年版)》 |
二、《中国英语能力等级量表》 |
第三章 研究设计 |
第一节 研究问题 |
第二节 研究对象 |
一、2019年高考英语全国卷Ⅰ的试卷文本及听力文本 |
二、2019年漳州市某中学高三学生 |
第三节 研究方法 |
一、文献研究法 |
二、文本分析法 |
三、统计分析法 |
第四节 研究工具 |
一、《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2017年版)》及《中国英语等级量表》 |
二、高中生英语能力自我评价量表 |
三、SPSS21.0 |
第五节 研究过程 |
一、论文定题与开题阶段 |
二、数据收集阶段 |
三、论文撰写阶段 |
第四章 数据统计与分析 |
第一节 2019年高考英语卷Ⅰ与《新课标》的一致性分析 |
一、2019年高考英语卷Ⅰ命题内容与课程内容的一致性分析 |
二、2019年高考英语卷Ⅰ命题内容与英语学科核心素养的一致性分析 |
第二节 2019年高考英语卷Ⅰ与《量表》描述语的一致性分析 |
一、组构知识运用能力 |
二、听力理解能力 |
三、阅读理解能力 |
四、书面表达能力 |
五、语用能力 |
第三节 学生英语能力的自我评价情况及其与学生英语成绩的一致性分析 |
一、问卷的总体情况分析 |
二、问卷分项情况分析 |
三、不同水平学生的自我评价差异分析 |
四、学生英语成绩与学生英语能力自我评价的关系 |
第四节 结果与讨论 |
一、2019年高考英语卷Ⅰ的命题内容与《新课标》的一致性 |
二、2019年高考英语卷Ⅰ的命题内容与《量表》描述语的一致性 |
三、学生英语能力的自我评价情况及其与学生英语成绩的一致性 |
第五章 结语 |
第一节 研究发现 |
第二节 研究启示 |
一、高考英语命题的启示 |
二、英语教学的启示 |
三、英语学习的启示 |
第三节 研究局限性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1 2019 年高考英语全国卷I试题及听力文本 |
附录2 高中生英语能力水平自我评价调查问卷 |
致谢 |
(6)高中英语教材中的语用知识呈现及教学案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Abstract |
中文摘要 |
第一章 引言 |
第一节 研究背景 |
第二节 研究目标 |
第三节 研究意义 |
第四节 研究方法 |
一、文本分析 |
二、课堂观察 |
三、研究步骤 |
第五节 论文框架结构 |
第二章 文献综述 |
第一节 教材在外语教学中的作用 |
第二节 不同层次英语教材研究概览 |
一、初中层次英语教材 |
二、高中层次英语教材 |
三、大学层次英语教材 |
第三节 高中英语教材研究的内容与方法 |
一、高中英语教材研究的主要内容 |
二、高中英语教材研究的方法与路径 |
第四节 高中英语教材研究的语用思考 |
一、高中英语教材研究存在的问题 |
二、高中英语教材语用研究的必要性 |
(一)学生语用能力培养问题 |
(二)语用能力培养的意义 |
第三章 理论分析框架 |
第一节 高中英语教学培养目标 |
一、新课程标准中语言交际能力的解读 |
二、语用能力:语言交际能力的主要成分 |
第二节 国内外学者的语用能力观 |
一、国外学者的语用能力观 |
二、国内学者的语用能力观 |
第三节 本研究采用的语用知识分析框架 |
一、言语行为知识 |
二、社会文化知识 |
三、语境知识 |
四、语篇知识 |
第四章 高中英语教材的语用知识呈现 |
第一节 教材组成结构 |
第二节 高中英语教材的语用知识呈现 |
一、教材单元凸显的语用元素 |
二、单元主题的语用知识 |
三、功能项目的语用意义 |
四、写作部分的语用能力培养 |
五、课文注释的语用知识 |
六、单词和词块的语用训练 |
第三节 小结 |
第五章 高中英语语用教学课例分析 |
第一节 阅读教学案例 |
一、课堂教学组织与实施过程 |
二、阅读教学案例的语用分析 |
三、语用教学视野下的阅读教学设计 |
第二节 以读促写教学案例 |
一、课堂教学组织与实施过程 |
二、以读促写教学案例的语用分析 |
三、语用教学视野下的写作教学设计 |
第三节 小结 |
第六章 结论 |
第一节 研究发现 |
第二节 本研究的不足与局限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 1:人教版高中英语必修 4 的目录 |
附录 2:人教版高中英语必修1的第一单元阅读部分(参见第2和3页) |
附录 3:人教版高中英语必修5的第三单元读写课程(参见第17、18、19 页) |
(7)交互阅读模式在小学高年级英语阅读教学中的实践研究 ——以GD小学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内容 |
1.3 研究意义与方法 |
1.3.1 研究的理论意义 |
1.3.2 研究的实践意义 |
1.3.3 研究方法 |
第二章 文献综述 |
2.1 概念界定 |
2.1.1 阅读教学 |
2.1.2 交互阅读模式 |
2.2 理论基础 |
2.2.1 图式理论 |
2.2.2 建构主义理论 |
2.3 关于交互阅读模式的研究 |
2.3.1 交互阅读模式内涵研究 |
2.3.2 交互阅读模式策略研究 |
2.4 交互阅读模式在英语教学中的运用研究 |
2.4.1 交互阅读模式在大学教学中的运用研究 |
2.4.2 交互阅读模式在高中教学中的运用研究 |
2.4.3 交互阅读模式在初中教学中的运用研究 |
2.4.4 交互阅读模式在小学教学中的运用研究 |
2.5 小结 |
第三章 小学高年级英语阅读教学现状 |
3.1 小学高年级英语阅读教学的基本情况 |
3.2 小学高年级英语阅读教学中教师存在的问题 |
3.2.1 阅读前阶段忽视对学生图式的激活 |
3.2.2 阅读中阶段忽略对学生阅读方法的指导 |
3.2.3 阅读后阶段缺少对学生课外阅读材料的拓展 |
3.3 小学高年级英语阅读教学中学生存在的问题 |
3.3.1 英语阅读态度有待提高 |
3.3.2 英语阅读习惯有待培养 |
3.3.3 英语阅读中遇到的困难有待解决 |
3.3.4 英语阅读方法有待掌握 |
3.4 师生问题存在的原因分析 |
第四章 交互阅读模式下英语阅读教学的设计 |
4.1 教学内容的分析与教学目标的设计 |
4.2 学情的分析与教学策略的选择 |
4.3 阅读教学环节的设计 |
4.3.1 阅读前阶段,激活学生已有图式 |
4.3.2 阅读中阶段,指导学生获取信息 |
4.3.3 阅读后阶段,鼓励学生大量输出 |
4.4 交互阅读模式教学设计框架 |
第五章 The Double Ninth Festival阅读教学案例 |
5.1 The Double Ninth Festival教学方案的设计 |
5.1.1 教学内容的分析与教学目标的设计 |
5.1.2 学情的分析与教学策略的选择 |
5.1.3 第一轮教学方案 |
5.2 第一轮教学 |
5.2.1 第一轮教学过程 |
5.2.2 第一轮教学反思 |
5.2.3 第一轮教学方案的修改 |
5.3 第二轮教学 |
5.3.1 第二轮教学方案 |
5.3.2 第二轮教学过程 |
5.3.3 第二轮教学反思 |
5.3.4 第二轮教学方案的修改 |
5.4 两轮行动研究的总结与反思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1 学生调查问卷 |
致谢 |
附件 |
(8)基于教材语用分析的高中学生英语语用能力培养(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引言 |
1.1 选题背景 |
1.2 选题目的 |
1.3 选题意义 |
1.4 论文结构 |
第2章 理论基础 |
2.1 合作原则 |
2.2 礼貌原则 |
2.3 交际原则 |
2.4 语境顺应 |
2.5 语用能力相关概念 |
2.5.1 语用能力的定义 |
2.5.2 语用能力的构成要素 |
2.5.3 语用能力测试 |
第3章 文献综述 |
3.1 语用能力培养的研究 |
3.1.1 国外语用能力培养的相关研究 |
3.1.2 国内语用能力培养的相关研究 |
3.2 高中英语教学中的语用能力培养相关研究 |
第4章 高中英语教材相关的语用分析 |
4.1 教材基本概述 |
4.2 合作原则在高中英语教材中的体现 |
4.3 礼貌原则在高中英语教材中的体现 |
4.4 交际原则在高中英语教材中的体现 |
4.5 语境顺应在高中英语教材中的体现 |
第5章 高中英语课堂中语用能力培养研究设计 |
5.1 研究目的 |
5.2 研究问题 |
5.3 研究对象 |
5.4 研究工具 |
5.4.1 调查问卷 |
5.4.2 访谈 |
5.5 研究过程 |
5.5.1 学生语用能力前测 |
5.5.2 教学内容 |
5.5.3 教学设计 |
5.5.4 学生语用能力后测 |
5.5.5 学生访谈 |
5.6 教学实例 |
第6章 数据分析与讨论 |
6.1 语用能力前后测分析 |
6.1.1 学生语用能力前测分析 |
6.1.2 学生语用能力后测分析 |
6.2 访谈分析 |
6.3 综合分析 |
第7章 结论 |
7.1 研究发现 |
7.2 教学启示 |
7.3 研究局限和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1 教学设计及反思 |
附录2 英语语用能力测试 |
附录3 访谈记录 |
致谢 |
(9)兰州大学汉国教中国学生跨文化敏感度调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第一节 研究背景及缘起 |
第二节 研究意义 |
第三节 研究思路及方法 |
第一章 理论基础与研究综述 |
第一节 理论基础 |
第二节 研究综述 |
第二章 研究设计与实施 |
第一节 研究问题 |
第二节 调查问卷设计 |
第三节 问卷调查步骤与信效度分析 |
第三章 跨文化敏感度及影响因素调查结果 |
第一节 跨文化敏感度调查结果 |
第二节 跨文化敏感度影响因素调查结果 |
第四章 讨论及建议 |
第一节 跨文化敏感度影响因素整体分析 |
第二节 提高跨文化敏感度的建议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10)初中英语教学培养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 研究缘起 |
(一)“跨文化交际能力”是新时代背景下英语教学的重要教育目标 |
(二)初中英语教学在培养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过程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
(三)当前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薄弱 |
二 研究意义 |
(一)理论意义 |
(二)实践意义 |
三 研究综述 |
(一)国外关于跨文化交际能力及培养的研究 |
1、跨文化交际的产生与发展 |
2、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定义与要素 |
3、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测评 |
4、对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 |
(二)国内关于跨文化交际能力及培养的研究 |
1、跨文化交际的产生与发展 |
2、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定义与要素 |
3、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测评 |
4、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 |
(三)研究存在的问题及发展趋势 |
四 核心概念界定 |
(一)语言与文化 |
1、语言 |
2、文化 |
3、语言与文化的关系 |
(二)交际与交际能力 |
1、交际 |
2、交际能力 |
(三)跨文化交际与跨文化交际能力 |
1、跨文化交际 |
2、跨文化交际能力 |
第一章 研究设计 |
一 研究思路 |
二 研究目的 |
三 研究对象 |
四 研究方法 |
(一)文献研究法 |
(二)问卷调查法 |
(三)访谈法 |
(四)课堂观察法 |
五 研究工具 |
(一)学生调查问卷 |
(二)教师调查问卷 |
(三)教师访谈提纲 |
(四)课堂观察提纲 |
第二章 初中英语教学培养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调查结果与分析 |
一 学生问卷调查的结果与分析 |
(一)学生个人信息的调查结果及分析 |
(二)学生问卷的具体调查结果与分析 |
1、学生对文化意识目标要求的达成情况 |
2、学生对文化学习的认识与理解情况 |
二 教师问卷的调查结果与分析 |
(一)教师基本信息的调查结果与分析 |
(二)教师问卷的具体调查结果与分析 |
1、教师对跨文化交际的认知 |
2、教师对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态度 |
3、教师的跨文化教学情况 |
4、教师对学生学习跨文化交际知识途径的看法 |
三 教师访谈结果与分析 |
(一)对跨文化交际能力内容的理解 |
(二)对语言知识与跨文化交际能力两者关系的看法 |
(三)开展跨文化教学的方式 |
(四)对英语教材中的跨文化教学目标的认识 |
(五)对跨文化交际能力纳入学生考核标准的必要性的看法 |
(六)跨文化教学的障碍及制约因素 |
四 课堂观察的结果与分析 |
第三章 初中英语教学在培养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
一 存在的问题 |
(一)学生方面 |
1、学生实际水平与文化意识目标尚有差距 |
2、现有的英语学习观缺乏跨文化意识 |
3、跨文化学习活动多静少动 |
(二)教师方面 |
1、跨文化教学认识不足 |
2、跨文化教学缺乏系统规划 |
3、跨文化教学活动缺乏新意 |
二 原因分析 |
(一)教育行政部门的原因 |
1、学业评价体系不涉及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 |
2、教师的跨文化教学培训缺位 |
(二)学校的原因 |
1、传统教育观念的影响 |
2、课堂教学环境的局限 |
(三)教师的原因 |
1、囿于“实用性”,抵触跨文化教学 |
2、理论知识难以支撑跨文化教学 |
3、“新”教学方法蕴含诸多挑战 |
(四)学生的原因 |
1、英语学习能力不足 |
2、缺少将跨文化知识转化为跨文化行为的实践经历 |
第四章 初中英语教学培养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提升策略 |
一 对教育行政部门的建议 |
(一)完善学业评价体系,在各个环节落实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目标 |
(二)为英语教师提供跨文化教学培训 |
二 对学校的建议 |
(一)更新教育观念,以培养跨文化交际的人为目标 |
(二)营造跨文化学习的良好氛围,助力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提高 |
(三)组建教学共同体,全力支持教师开展跨文化教学 |
三 对教师的建议 |
(一)更新教学理念,发挥英语教学的育人功能 |
(二)积极参加教师培训,提升个人文化能力和跨文化教学能力 |
(三)利用教材中的文化元素,促进语言教学与跨文化教学的圆融 |
(四)增强学生的跨文化意识及自主进行跨文化学习的能力 |
(五)运用多种教学方法提升跨文化教学的质量及趣味性 |
(六)组织富有文化色彩的课外活动,拉近学生与跨文化交际的距离 |
四 对学生的建议 |
(一)重新认识学习英语的目的,同等对待语言知识学习与跨文化学习 |
(二)以“跨文化的人”为目标,积极投身于跨文化学习 |
(三)加强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助力跨文化交际能力长远发展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1 初中生跨文化交际能力调查问卷 |
附录2 初中英语教师跨文化交际教学情况调查问卷 |
附录3 初中英语教师跨文化教学访谈提纲 |
附录4 课堂观察提纲 |
致谢 |
四、注重语用能力的大学英语教学模式探索——从一份问卷调查分析大学生的语用能力及提高对策(论文参考文献)
- [1]小学英语教师的语用教学现状调查研究[D]. 李红梅. 西南大学, 2021
- [2]核心素养背景下的初中生英语语用能力培养行动研究[D]. 李磷珂. 曲阜师范大学, 2021(02)
- [3]基于语篇的词汇衔接模式在高中英语阅读教学中的应用研究[D]. 闫月荣. 哈尔滨师范大学, 2021(09)
- [4]基于需求分析的本科拔尖创新人才英语课程模块的研究 ——以上海外国语大学卓越学院为例[D]. 方洪鹂. 上海外国语大学, 2020(01)
- [5]2019年高考英语全国卷Ⅰ命题一致性研究 ——以《新课标》和《量表》为标准[D]. 陈俐鹏. 闽南师范大学, 2020(01)
- [6]高中英语教材中的语用知识呈现及教学案例研究[D]. 周丽. 云南师范大学, 2020(01)
- [7]交互阅读模式在小学高年级英语阅读教学中的实践研究 ——以GD小学为例[D]. 缪万庆. 上海师范大学, 2020(07)
- [8]基于教材语用分析的高中学生英语语用能力培养[D]. 罗丹丹. 西南大学, 2020(01)
- [9]兰州大学汉国教中国学生跨文化敏感度调查研究[D]. 李玉春. 兰州大学, 2021(02)
- [10]初中英语教学培养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研究[D]. 刘文琴. 南京师范大学, 20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