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豆乳清培养基生产细菌纤维素

大豆乳清培养基生产细菌纤维素

一、BACTERIAL CELLULOSE PRODUCTION BY SOYBEAN WHEY BASED MEDIUM(论文文献综述)

张焕焕,徐雅芫,李婷婷,钱坤,苏世广,程江华[1](2021)在《豆制品黄浆水综合利用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文中研究表明黄浆水也叫豆清水,是豆制品生产过程中产生的有机废水,其含有大量的水溶性蛋白质、氨基酸等的营养成分。目前,国内大部分豆制品生产企业都面临着黄降水处理的产业难题,新的《环保法》禁止直接排放,但目前处理技术和方法仍然不够成熟,不但给企业造成了沉重的负担,而且浪费资源。因此,通过介绍黄浆水的营养成分分析,以及黄浆水中功能性物质提取分离、综合利用等方面研究现状、进展和趋势,为提高黄浆水综合利用效率和促进传统豆制品加工产业发展提供理论和技术支撑。

王鸿[2](2018)在《用豆腐废水制作碳量子点及其发光机制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在一般情况下,豆腐生产过程中产生的豆腐黄浆水作为废水排放。由于豆腐黄浆水含有高浓度有机物(如蛋白质,氨基酸,多糖,柠檬酸,有机酸,水溶性维生素等),所以豆腐黄浆水的直接排放会造成环境污染。本论文以石屏的豆腐废水(黄浆水)为碳源,通过水热法或热解法两种反应,使黄浆水中的有机物在高温下碳化,形成碳量子点(CQDs),再利用化学修饰剂对其进行修饰,使其成为水溶性强荧光碳量子点。该方法通过简单工艺,将豆腐黄浆水资源化利用,生产高附加值的碳量子点发光材料,变废为宝,同时大幅度削减化学需氧量COD,使之达到国家排放标准,从源头解决云南九大高原湖泊之一─石屏异龙湖国家湿地公园多年来饱受豆制品废水污染的问题。本论文具有创新性的研究结果如下:1.以石屏的豆腐废水(黄浆水)为碳源,通过热解使黄浆水中的有机物脱水、碳化形成碳量子点,再利用不同化学修饰剂对其进行修饰并调节荧光波长,使之成为波长可调的水溶性强荧光碳量子点。2.采用去离子水分散CQDs使其功能化,XPS测试结果表明,CQDs表面存在-COOH、-O-C=O、-OH等多种亲水性含氧官能团,这些官能团导致CQDs具有优越的水溶性,并且在365 nm的紫外光照射下发射明亮的蓝色荧光。3.采用纯碱溶液修饰CQDs,TEM测试结果显示碳量子点具有粒径分布集中于2-10 nm,其平均尺寸为3.5 nm,分布均匀,结晶度高,晶格条纹清晰,晶面间距约为0.22 nm,对应于(100)面,在365 nm波长紫外光照射下发绿色荧光。4.采用氢氧化钠溶液修饰CQDs有许多吸收峰。在220 nm、262 nm附近有明显特征吸收峰,由C=C双键中π-π*跃迁引起;325 nm附近伴有微弱吸收,它与CQDs发射荧光密切相关,由C=O双键n-π*跃迁所致。在365 nm波长紫外光照射下发绿色荧光。

朱忠顺[3](2017)在《细菌纤维素的发酵生产及其对重金属离子的吸附作用》文中研究表明对实验室筛选出的驹型杆菌(Komagataeibacter medellinensis)进行研究,在试验中研究了不同的发酵培养条件和营养成分对细菌纤维素合成量(Bacterial Cellulose,简称BC)的影响,并对影响细菌纤维素生产量的因子进行优化。通过对培养基中碳源、氮源、有机酸和磷酸盐,发酵培养条件中pH、接种量、培养温度多个因素进行考察,在单因素实验探究各个培养基组分的浓度对细菌纤维素合成量的影响试验中得出,3个主要要素的响应面试验设计的中心点为30 g/L、2 mL/L、1.0 g/L。最终通过响应面分析法得到发酵培养基的配方,BC的最高合成量能够达到6.281 g/L。确定的最佳培养基组成为:葡萄糖24 g/L,蔗糖17 g/L,酵母浸粉32.153g/L,醋酸2.013 mL/L,KH2PO4 1.026g/L。借助正交试验可以得出最佳的培养条件组合是温度32 oC,接种量2%,初始pH 5.0。依据验证实验得到使用优化后的培养条件发酵生产BC可以得到6.713 g/L。本文借助多种分析仪器对所获得的细菌纤维素进行研究,主要是它的结构及性质。首先利用傅里叶红外光谱分析得到的K.medellinensis C-3-1产物,结果发现与纤维素标品中含有的主要基团相符,并且其主要吸收峰形状和出现的位置与标品一致,说明实验中提取的为细菌纤维素;通过将细菌纤维素溶解利用比色法检测实验室获取的细菌纤维素纯度,结果表明实验室获得的细菌纤维素纯度超过了98%,细菌纤维素的纯度达到较高水平;通过扫描电镜对细菌纤维素进行观察,可看到细菌纤维素呈现出超微的立体网状结构大量微小的超微纤维素丝之间的相互缠绕和无规则的絮状折叠而成。对细菌纤维素进行持水性分析,可以看出细菌纤维素膜具有较高的含水率和吸水性能。由于细菌纤维素是纳米级的超微结构,而干燥的过程会使细菌纤维素原来的结构遭到破坏,不能再恢复到干燥前的溶胀状态,造成纤维素的含水率高于吸水率。考察了细菌纤维素对一些重金属离子的吸附效果。以Cr6+和Cu2+两种金属离子为考察对象,测定在不同条件下:溶液pH、离子初始浓度和吸附剂用量对实验结果的影响,可结果可看出细菌纤维素对Cu2+和Cr6+均有一定的吸附效果,在影响吸附的因素中,对于Cr6+的吸附条件为pH1.5,细菌纤维素用量为1 g/L,离子浓度为100μg/m L时吸附效果最好,对Cu2+的吸附条件为pH为5.0,纤维素用量为1 g/L,离子浓度为100μg/mL时,吸附效果最好。细菌纤维素对Cr6+的吸附效果比Cu2+的要好,单位吸附量分别为16.1mg/g和10.5 mg/g。对吸附了重金属的细菌纤维素做了解吸试验,可以看到经0.02 mol/L HCl溶液能有效解吸后的BC仍然可以很好的吸附Cu2+和Cr6+,在经过两次的解吸后BC对Cu2+和Cr6+的解吸率分别为90.6%和93.2%,故细菌纤维素作为重金属吸附剂可多次重复利用。

孔彦卓,尹乐斌,雷志明,朱朋艳,杨莹,赵良忠[4](2017)在《豆清液综合利用研究进展》文中指出豆清液是豆制品生产过程中的副产物,由于其含有丰富的蛋白质、脂肪、糖类及有机酸等营养物质,化学需氧量较高,直接排放不仅造成资源浪费还严重污染环境,不利于清洁生产和增加大豆加工的附加值。就目前国内外有关豆清液的营养成分、发酵生产、提取功能性成分、生产饮料、菌株的筛选等综合利用方面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为其综合利用提供思路。

李昊燃[5](2016)在《红茶菌中细菌纤维素产生菌的筛选鉴定及发酵条件优化》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细菌纤维素(Bacterial Cellulose,BC),是一种由微生物分泌的次级代谢产物,它是由β-1,4糖苷键相互连接而形成的胞外多糖。它跟木质纤维素相比,具有复杂的网状三维立体结构、与材料结合能力强,生物相容性良好、纯度非常高、持水能力出色,是当前社会研究的重点方向,在许多领域都能发挥出重要的作用。本文主要研究了从红茶菌中分离出的产细菌纤维素菌株,并鉴定其为醋酸杆菌,并对醋酸杆菌生产细菌纤维素的发酵工艺进行了初步优化。首先从实验室提供的红茶菌混合菌群中分离出产细菌纤维素的菌株,并对这些能产生细菌纤维素的菌株进行遗传稳定性实验,筛选出产量较高,遗传性状稳定的菌株,经过生理生化和16S rDNA分子鉴定为葡糖杆菌科醋酸杆菌属菌种,并对其产生的菌膜进行电镜和红外光谱扫描,确定其产物为细菌纤维素,并对实验室生产的细菌纤维素进行了纯度检测,经计算得到BC的纯度为98.02%。对醋酸杆菌的发酵培养基进行了优化,绘制醋酸杆菌在种子培养基中的生长曲线,发酵培养基选择对数期30 h时的菌种进行接种,本次实验主要验证了当发酵培养基选择不同的碳源、氮源、有机酸、磷盐时,细菌纤维素产量的变化情况,并将本次实验找出的发酵培养基组分进行了不同浓度梯度的对照试验,每组实验进行三组平行实验。通过本次实验,找出了对细菌纤维素产量变化影响较为明显的三个因素,分别是:醋酸、酵母浸粉、磷酸二氢钾。设计三因素三水平的响应面实验(RSM),将细菌纤维素的产量作为响应面实验的响应值,对照实验结果得到的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建立醋酸、酵母浸粉、磷酸二氢钾这三个因素与BC产量之间的二次元模型,通过SAS数据分析软件对二次元回归方程进行极值分析及预测,当酵母浸粉为3.08%、醋酸0.2%(v/v)、磷酸二氢钾0.12%、葡萄糖0.8%、蔗糖1.5%时,细菌纤维素产量达到最大,约为5.64 g/L,与响应面预测值基相符合。对部分发酵条件进行了优化,对温度、初始pH、初始接种量进行了单因素分析,选择影响显着的三个水平,设计三因素三水平正交实验,考察不同温度、初始pH、初始接种量在相互作用时,细菌纤维素产量的变化情况,根据实验结果进行极差分析,根据分析结果得出,对细菌纤维素产量的影响,接种量大于初始pH大于温度,得到的最佳培养条件为:培养温度30℃、初始接种量2.0%、初始pH6.0,综上所述,当醋酸杆菌在30℃、初始接种量2.0%、初始pH6.0时,静置培养7 d后细菌纤维素的产量达到5.7 g/L,相比优化之前,产量提高10倍。

郑玉玺[6](2015)在《大豆黄浆水回收利用研究进展》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大豆黄浆水是豆制品加工过程中所产生的废水,将其回收利用既减轻环境污染又能实现资源的循环利用。本文通过对大豆黄浆水的特点、回收利用途径研究现状进行了综述,分析了可能存在的问题,并预测其发展前景,以期为黄浆水的回收利用明确方向提供理论参考。

薛艳芳[7](2014)在《大豆乳清低聚糖的超滤提取及纯化研究》文中指出大豆低聚糖具有多种生理保健功能和良好的加工性能,被广泛关注及利用,消费需求也在逐年增加。本研究以生产大豆分离蛋白所产生的乳清废水为原料提取和富集大豆低聚糖,减少大豆乳清废水的排放及其所引起的环境污染,提高附加值,同时改进提取大豆低聚糖生产工艺,研究通过絮凝、超滤、离子交换树脂技术等方法分离纯化大豆低聚糖,并对其理化性质及降低超滤膜污染技术进行了探讨。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超滤分离大豆乳清低聚糖预处理方法的研究。实验以大豆乳清废水为原料,对比了壳聚糖絮凝,石灰乳絮凝,转谷氨酰胺酶聚合法对大豆乳清中蛋白脱除率、蛋白截留率、总糖透过率及膜污染度的影响。综合比较分析表明,壳聚糖絮凝法优于其他两种方法,并优化反应条件为:壳聚糖添加量0.8g/L,静沉时间60min,温度30℃,pH值5.5。在此条件下,大豆乳清中蛋白质含量由0.63%降至0.24%,去除率达61.21%。总糖损失率为3%。色值减小了24.5%,透光率增加了99.4%。通过预处理大豆乳清液,超滤膜通量衰减值从6.31L/m2h减小到2.5L/m2h左右,超滤膜污染得到了有效降低。2.超滤分离大豆乳清低聚糖的研究。以预处理液为原料,研究分子截留量为5000Da再生纤维素膜对超滤分离大豆乳清低聚糖过程中总糖透过率、蛋白截留率、、膜污染度及膜通量的影响。结果表明,与死端式操作、错流单程操作相比较,错流间歇超滤方式适于分离大豆乳清低聚糖;由单因素实验优化超滤参数为,最适浓缩比4:1,压力40~60KPa, pH6.5~7.5,稀释倍数0-2倍。通过响应面分析法(RSM)优化实验表明,条件为压力(x1)、pH值(x2)、稀释倍数(x3)对蛋白截留率和总糖透过率影均显着,且影响顺序均依次为x2>x3>x1;最佳条件为压力55KPa、pH值7.3、稀释倍数1倍。在此条件下,蛋白截留率、总糖透过率分别为95.87%和82.14%,蛋白含量减少93.54%,色值降低了62.42%,透光率由68.4%提高到90.1%。经HPLC分析,超滤液中蔗糖、棉籽糖、水苏糖含量分别为1.77mg/ml、0.57mg/ml、4.89mg/ml。超滤有效分离提取了大豆乳清中低聚糖,所得粗糖液黄色,澄清透明。3.降低超滤膜污染的清洗技术研究。结果表明,水力冲洗时,在压力50KPa,35℃条件下,冲洗时间10min,膜通量恢复32%。化学清洗时,采用浓度0.2mol/L的NaOH溶液,清洗20min时,膜通量恢复达90%以上。动洗后一般采用NaOH浸泡增加膜通量恢复,膜污染程度越大,浸泡时间一般相应增加。4.离子交换树脂富集大豆低聚糖研究。以超滤后粗糖液为原料,研究离子交换树脂静态吸附及动态吸附对大豆低聚糖脱盐脱色性能的影响。静态吸附性能比较得出,阳离子001×7、D113交换树脂脱盐率较高,阴离子D301-T、D301-R交换树脂脱色率较高。动态吸附实验结果表明,采用阴阳离子交换树脂联用纯化大豆低聚糖,最佳条件为:001×7强酸性阳离子交换树脂柱与D301-T大孔弱碱性阴离子交换树脂以先阳后阴顺续串联,柱体积比1:1,流速2.4BV/h。在此条件下,室温下处理4BV大豆低聚糖,5BV去离子水洗脱浓缩后,脱盐率为81.12%,脱色率为94%,低聚糖保留率为91%。通过HPLC成分进行分析,与相同固形物含量的超滤后样品对比,纯化后大豆低聚糖含量提升了13.43%,总低聚糖含量占固形物含量的51.64%,功能性低聚糖占37.96%,棉籽糖、水苏糖含量分别为4.74%、33.22%。大豆低聚糖通过离子交换树脂处理获得较好的除杂提纯效果,低聚糖损失率较小,低聚糖含量得到有效提高。5.大豆低聚糖理化性质研究。大豆低聚糖液在真空冷冻干燥后呈白色粉末状,气味、滋味、杂质、水分、灰分均符合GB/T22491-2008中理化标准;大豆低聚糖水溶液粘度随温度升高而降低,且浓度越大降低越显着;大豆低聚糖在酸性及中性条件下溶解性较好,碱性条件下有所降低;褐变度在酸性及中性条件下变化不显着,碱性条件有利于褐变反应。

赵思雨,陈仕艳,王华平[8](2013)在《细菌纤维素的生产及其在食品工业中的应用》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细菌纤维素拥有膳食纤维的诸多优点,具有独特的生理功能.细菌纤维素具有预防心脑血管疾病、糖尿病、便秘、结肠癌、直肠癌、脂肪肝以及吸附人体内毒素等功用,所以在食品工业中应用十分广泛.本文简要介绍细菌纤维素的生产过程以及其在食品工业上的应用.

黄莉,王英男,夏秀芳,丁一,杨明,王松[9](2013)在《细菌纤维素的基本特性与其应用》文中研究说明细菌纤维素是由微生物发酵合成的天然无毒的纳米材料。能够合成细菌纤维素的微生物共有8种,这8种微生物可通过静态发酵和动态发酵两种方式产生细菌纤维素。因为细菌纤维素具有高纯度、高结晶度、精细的网络结构、生物适应性和可降解性等特性,所以在食品及其包装行业、医药保健品业、以及造纸工业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丁振涛[10](2012)在《副溶血弧菌防治用纳豆菌微生态制剂的研制与开发》文中研究说明纳豆芽孢杆菌(Bacillus natto)分离自一种功能性食品——纳豆,是我国农业部批准的可直接用于动物饲喂的12个微生物菌种之一。本文以三种日本纳豆为原材料对纳豆菌进行了分离、纯化及生理生化鉴定,以副溶血性弧菌做指示菌通过琼脂扩散法比较了各纳豆菌株发酵液的抑菌作用,并通过淀粉平板法及酪蛋白平板法比较了各菌株的产淀粉酶能力和产蛋白酶能力,最后筛选出一株优势纳豆菌。通过纳豆菌和副溶血性弧菌的共培养实验,研究了纳豆菌对副溶血弧菌(Vibrio parahaemolyticus)的拮抗机制。然后,对该菌株进行了温度耐受试验。以豆制品生产废液——大豆乳清为培养基,对纳豆菌的发酵条件进行了优化。以此为基础,在20L发酵罐中进行扩大培养,取其20h发酵液添加10%的麦芽糊精、5%的可溶性淀粉和5%的脱脂奶粉做保护剂进行喷雾干燥实验,以所得干粉的状态、含水量和活菌含量为指标筛选喷雾干燥的出风温度。结果:1.纳豆菌的分离和鉴定。根据菌落和菌体形态特征初步分离到9个菌株,根据生理生化鉴定实验和纳豆试制实验结果,其中6个菌株被鉴定为纳豆芽孢杆菌。2.生产菌株的筛选。筛选到一株产酶能力和抑菌作用都较好的纳豆菌BN-5。共培养实验表明,纳豆菌初始浓度占优势时可有效抑制副溶血弧菌的增殖。温度耐受实验结果显示,纳豆菌在70℃仍能保持活力,温度高于80℃纳豆菌将迅速失活。3.发酵条件的优化。单因素实验表明温度、初始pH、装液量和转速是主要影响因素。四因素三水平正交试验优化得到最佳条件组合为:装液量20ml/100ml,温度30℃,初始pH6.5,转速200r/min。验证实验表明纳豆菌在此条件下发酵20h活菌浓度可达3.0×109cfu/ml。4.喷雾干燥出风温度的优化。对出风温度进行了优化,得到最佳出风温度为70℃。

二、BACTERIAL CELLULOSE PRODUCTION BY SOYBEAN WHEY BASED MEDIUM(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BACTERIAL CELLULOSE PRODUCTION BY SOYBEAN WHEY BASED MEDIUM(论文提纲范文)

(1)豆制品黄浆水综合利用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1 大豆生产黄浆水的主要成分及生产
2 黄浆水的功能性成分特点及提取
    2.1 黄浆水异黄酮的分离提取
    2.2 黄浆水中提取大豆乳清蛋白及利用
    2.3 黄浆水中大豆低聚糖的提取
    2.4 黄浆水中提取维B12
3 利用大豆黄浆水加工食品
    3.1 发酵制备豆腐凝固剂
    3.2 黄浆水制造饮料
    3.3 黄浆水制造调味品
4 大豆黄浆水作为发酵制备
    4.1 发酵制备细胞纤维素
    4.2 发酵制备虾青素、核黄素
    4.3 黄浆水作培养基发酵制备GABA,SAM,Se,曲酸
5 结语

(2)用豆腐废水制作碳量子点及其发光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引言
    1.2 豆腐废水
        1.2.1 豆腐废水的产生及排放
        1.2.2 豆腐废水的主要成分
        1.2.3 豆腐废水对生态的影响
    1.3 豆腐废水综合利用的研究进展
        1.3.1 豆腐废水的营养价值及利用潜力
        1.3.1.1 大豆的营养价值
        1.3.1.2 豆腐废水的营养价值
        1.3.1.3 豆腐废水的利用潜力
        1.3.2 豆腐废水的处理工艺
        1.3.3 豆腐废水的资源化利用
        1.3.3.1 国内的资源化利用状况
        1.3.3.2 国外的资源化利用状况
        1.3.4 豆腐废水制作水溶性碳量子点
        1.3.4.1 豆腐废水治理面临的挑战
        1.3.4.2 合成工艺优化及其产业化情况
        1.3.4.3 满足环保要求,污水达标排放
    1.4 本论文的研究意义、目的及研究内容
        1.4.1 选题背景及其课题来源
        1.4.2 研究目的及意义
        1.4.3 研究内容
第二章 豆腐废水热解反应制作碳量子点
    2.1 引言
    2.2 实验部分
        2.2.1 实验所用试剂
        2.2.2 实验所用仪器设备
        2.2.3 碳量子点的合成
        2.2.4 实验测定方法
        2.2.4.1 实验溶液的选择和处理
        2.2.4.2 紫外-可见光(UV-Vis)吸收光谱测试
        2.2.4.3 光荧光(PL)光谱测试
        2.2.4.4 高分辨透射电镜(HRTEM)测试
        2.2.4.5 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测试
        2.2.4.6 荧光量子产率(QY)测试
    2.3 结果与讨论
        2.3.1 碳量子点的形貌结构分析
        2.3.1.1 高分辨透射电镜(HRTEM)分析
        2.3.1.2 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分析
        2.3.2 碳量子点的光学性质研究
        2.3.2.1 紫外-可见光吸收光谱(UV-Vis)分析
        2.3.2.2 光荧光光谱测试(PL)分析
        2.3.2.3 禁带宽度计算
        2.3.3 荧光量子产率的计算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豆腐废水水热反应制作碳量子点
    3.1 引言
    3.2 实验部分
        3.2.1 实验所用仪器设备
        3.2.2 实验所用试剂
        3.2.3 碳量子点的合成
        3.2.4 实验测定方法
        3.2.4.1 实验溶液的选择和处理
        3.2.4.2 紫外-可见光(UV-Vis)吸收光谱测试
        3.2.4.3 光荧光(PL)光谱测试
        3.2.4.4 高分辨透射电镜(HRTEM)测试
        3.2.4.5 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测试
    3.3 结果与讨论
        3.3.1 碳量子点的结构分析
        3.3.1.1 高分辨透射电镜(HRTEM)分析
        3.3.1.2 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分析
        3.3.2 碳量子点的光学性质研究
        3.3.2.1 紫外-可见光吸收光谱(UV-Vis)分析
        3.3.2.2 光荧光光谱测试(PL)分析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碳量子点发光机制及调色方法研究
    4.1 发光机制
    4.2 调色方法
    4.3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期间参与的课题
攻读硕士期间的专利申请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
致谢

(3)细菌纤维素的发酵生产及其对重金属离子的吸附作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细菌纤维素的结构
    1.2 细菌纤维素的性质
        1.2.1 高纯度
        1.2.2 较高的机械强度
        1.2.3 高持水能力
        1.2.4 较高的生物相容性和良好的生物可降解性
        1.2.5 超细性
    1.3 细菌纤维素的生物合成
        1.3.1 细菌纤维素的产生菌株
        1.3.2 细菌纤维素的合成途径
    1.4 细菌纤维素的发酵生产
        1.4.1 培养基组分对细菌纤维素发酵生产的影响
        1.4.2 培养条件对细菌纤维素发酵生产的影响
    1.5 细菌纤维的应用
        1.5.1 在食品领域的应用
        1.5.2 在高级音响等声学设备的应用
        1.5.3 在医用材料的应用
        1.5.4 在造纸行业的应用
        1.5.5 在其他领域的应用
    1.6 本论文的研究背景及内容
        1.6.1 研究背景
        1.6.2 研究内容
2 细菌纤维素发酵工艺的研究
    2.1 引言
    2.2 材料和方法
        2.2.1 菌种
        2.2.2 培养基
        2.2.3 主要试剂
        2.2.4 主要设备
    2.3 试验方法
        2.3.1 细菌纤维素产量检测
        2.3.2 最佳种龄选择
        2.3.3 发酵培养基的优化
        2.3.4 发酵培养条件的优化
    2.4 结果与分析
        2.4.1 最佳种龄的选择
        2.4.2 发酵培养基的优化
        2.4.3 PB试验设计
        2.4.4 响应面实验
        2.4.5 发酵培养条件的优化
    2.5 结论
3 细菌纤维素的结构与性质
    3.1 引言
    3.2 材料、药品和仪器
        3.2.1 实验材料
        3.2.2 主要仪器
        3.2.3 主要试剂
    3.3 实验方法
        3.3.1 细菌纤维素的扫描电镜观察
        3.3.2 红外光谱分析
        3.3.3 细菌纤维素的纯度测定
        3.3.4 细菌纤维素的持水性分析
    3.4 结果与讨论
        3.4.1 细菌纤维素扫描电镜观察
        3.4.2 红外光谱分析
        3.4.3 细菌纤维素的纯度测定
        3.4.4 细菌纤维素的持水性
    3.5 本章小结
4 细菌纤维素对重金属离子的吸附
    4.1 引言
    4.2 材料、药品和仪器
        4.2.1 主要仪器
        4.2.2 主要试剂
    4.3 实验方法
        4.3.1 重金属离子溶液的配制
        4.3.2 计算公式
    4.4 对重金属离子的吸附
        4.4.1 pH值对吸附的影响
        4.4.2 初始离子浓度对吸附的影响
        4.4.3 细菌纤维素添加量对吸附的影响
    4.5 解吸实验
    4.6 本章小结
5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4)豆清液综合利用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豆清液的营养成分
2 豆清液的发酵生产
    2.1 发酵制备豆腐凝固剂
    2.2 发酵生产细菌纤维素
    2.3 发酵酿制醋
    2.4 作为培养基制备白灵菇液体菌种
3 功能性成分提取
    3.1 制备大豆乳清蛋白与活性肽
    3.2 提取大豆低聚糖
    3.3 提取大豆异黄酮
4 饮料生产
5 分离筛选优良生产菌株
    5.1 分离筛选乳酸菌
    5.2 分离筛选酵母菌
6 豆清液的探索及无害化处理
    6.1 对豆清液的探索
    6.2 豆清液的无害化处理
7 前景展望

(5)红茶菌中细菌纤维素产生菌的筛选鉴定及发酵条件优化(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细菌纤维素的概述
    1.2 细菌纤维素的应用
        1.2.1 在食品领域的应用
        1.2.2 在医学领域的应用
        1.2.3 在声学领域的应用
        1.2.4 在复合材料领域的应用
        1.2.5 在其他领域的应用
    1.3 细菌纤维素的工业合成
        1.3.1 纤维素的分类
        1.3.2 细菌纤维素的合成途径
    1.4 细菌纤维素的发酵生产
        1.4.1 菌种的选育
        1.4.2 菌种的鉴定
        1.4.3 发酵工艺的研究现状
        1.4.4 不同的发酵条件对细菌纤维素产量的影响
    1.5 红茶菌中筛选产细菌纤维素菌株的研究内容和研究意义
        1.5.1 实验方案
        1.5.2 研究意义
2 一株产细菌纤维素菌株的分离与鉴定
    2.1 引言
    2.2 实验材料
        2.2.1 主要仪器与试剂
        2.2.2 培养基
    2.3 实验方法
        2.3.1 菌种筛选与遗传稳定性实验
        2.3.2 菌膜产量的测定及电镜扫描
        2.3.3 细菌纤维素检测与纯度测定
        2.3.4 形态特征
        2.3.5 生理生化鉴定
        2.3.6 16SrDNA基因序列分析
    2.4 结果与分析
        2.4.1 菌种筛选结果
        2.4.2 遗传稳定性实验
        2.4.3 扫描电镜
        2.4.4 形态特征
        2.4.5 部分生理生化鉴定
        2.4.6 16SrDNA序列分析
        2.4.7 菌膜的确定
        2.4.8 细菌纤维素纯度的测定
    2.5 结论
3 细菌纤维素发酵工艺的优化
    3.1 引言
    3.2 材料和方法
        3.2.1 实验仪器与试剂
        3.2.2 初始菌种
        3.2.3 培养基
        3.2.4 培养方法与条件
    3.3 实验方法
        3.3.1 细菌纤维素产量的测定
        3.3.2 发酵条件的优化
    3.4 结果与分析
        3.4.1 优秀种龄的选择
        3.4.2 发酵培养基中组分的选择
        3.4.3 摇瓶发酵培养基组分的优化
        3.4.4 部分发酵条件的优化
    3.5 结论
4 结论
5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6)大豆黄浆水回收利用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一、大豆黄浆水的特点
二、大豆黄浆水的回收利用技术
    (一) 物质提取
    (二) 食品加工
    (三) 发酵制备
三、小结

(7)大豆乳清低聚糖的超滤提取及纯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CONTENTS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背景
    1.2 大豆乳清水
        1.2.1 大豆乳清的组成
        1.2.2 大豆乳清废水的利用
    1.3 大豆低聚糖
        1.3.1 大豆低聚糖组成及结构
        1.3.2 大豆低聚糖理化性质
        1.3.3 大豆低聚糖的功能性质
        1.3.4 大豆低聚糖的应用
    1.4 分离提取及纯化技术的应用
        1.4.1 壳聚糖絮凝技术
        1.4.2 超滤技术
        1.4.3 离子交换技术
    1.5 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
2 材料与方法
    2.1 试验材料
        2.1.1 原料
        2.1.2 主要试剂
        2.1.3 主要设备
        2.1.4 主要仪器
    2.2 试验方法
        2.2.1 工艺路线图
        2.2.2 基本成分测定
        2.2.3 分析方法
    2.3 实验设计
        2.3.1 大豆乳清制备低聚糖预处理研究
        2.3.2 超滤分离大豆乳清低聚糖研究
        2.3.3 超滤膜污染的清洗研究
        2.3.4 离子交换树脂纯化大豆低聚糖研究
        2.3.5 大豆低聚糖理化性质分析
    2.4 统计分析方法
3 结果与讨论
    3.1 壳聚糖在大豆乳清低聚糖预处理中的应用研究
        3.1.1 预处理方法比较分析
        3.1.2 各因素对蛋白去除率的影响
        3.1.3 壳聚糖絮凝除蛋白反应条件的优化
        3.1.4 预处理前后对超滤膜通量的影响对比
        3.1.5 预处理后大豆乳清成分分析
    3.2 超滤分离大豆乳清低聚糖的工艺研究
        3.2.1 超滤方式比较分析
        3.2.2 浓缩比对超滤性能的影响
        3.2.3 压力对超滤性能的影响
        3.2.4 pH值对超滤性能的影响
        3.2.5 稀释倍数对超滤性能的影响
        3.2.6 超滤分离大豆乳清低聚糖工艺条件优化
        3.2.7 超滤液成分分析
    3.3 超滤膜污染的清洗技术研究
        3.3.1 水力清洗研究
        3.3.2 化学清洗研究
    3.4 离子交换树脂纯化大豆低聚糖研究
        3.4.1 静态树脂吸附性能比较
        3.4.2 动态串联组合方式确定
        3.4.3 树脂比例对脱盐脱色的影响
        3.4.4 流速对脱盐脱色的影响
        3.4.5 洗脱倍数对大豆低聚糖保留率的影响
        3.4.6 纯化后糖液成分分析
    3.5 大豆低聚糖理化性质分析
        3.5.1 基本理化指标分析
        3.5.2 粘度分析
        3.5.3 溶解性分析
        3.5.4 美拉德褐变反应分析
4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8)细菌纤维素的生产及其在食品工业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 细菌纤维素的生产
    1.1 我国细菌纤维素的生产状况
    1.2 食用细菌纤维素生产流程
2 细菌纤维素Nata在食品工业上应用
    2.1 在果冻中应用
    2.2 在酸奶中应用
    2.3 在冰淇淋中应用
    2.4 在肉制品加工中应用
    2.5 在烘焙食品中应用
    2.6 作为食品基料使用
    2.7 在茶类饮品中应用
3 结语

(9)细菌纤维素的基本特性与其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1 生产细菌纤维素的菌属
2 细菌纤维素的合成途径和方法
3 细菌纤维素的特性
4 细菌纤维素的应用
    4.1 细菌纤维素在食品工业中的应用
    4.2 细菌纤维素在保健品行业的应用
    4.3 细菌纤维素在食品包装行业的应用
5 研究前景与展望

(10)副溶血弧菌防治用纳豆菌微生态制剂的研制与开发(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献综述
    引言
    1.副溶血性弧菌
    2.纳豆芽孢杆菌微生态制剂
    3.大豆乳清
第二章 材料与方法
    2.1 实验材料
    2.2 分析纯试剂
    2.3 常用试剂的配制
    2.4 常用培养基配方
    2.5 实验设备
    2.6 实验方法
    2.7 统计学分析
第三章 结果
    3.1 纳豆菌的分离、纯化
    3.2 纳豆菌的鉴定
    3.3 生产菌株的筛选
    3.4 生产菌株的性质
    3.5 发酵条件优化
    3.6 喷雾干燥
第四章 讨论
第五章 结论
本论文不足之处
参考文献
致谢

四、BACTERIAL CELLULOSE PRODUCTION BY SOYBEAN WHEY BASED MEDIUM(论文参考文献)

  • [1]豆制品黄浆水综合利用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J]. 张焕焕,徐雅芫,李婷婷,钱坤,苏世广,程江华. 农产品加工, 2021(02)
  • [2]用豆腐废水制作碳量子点及其发光机制研究[D]. 王鸿. 云南大学, 2018(01)
  • [3]细菌纤维素的发酵生产及其对重金属离子的吸附作用[D]. 朱忠顺. 河南大学, 2017(05)
  • [4]豆清液综合利用研究进展[J]. 孔彦卓,尹乐斌,雷志明,朱朋艳,杨莹,赵良忠. 现代农业科技, 2017(01)
  • [5]红茶菌中细菌纤维素产生菌的筛选鉴定及发酵条件优化[D]. 李昊燃. 河南大学, 2016(03)
  • [6]大豆黄浆水回收利用研究进展[J]. 郑玉玺. 广州城市职业学院学报, 2015(02)
  • [7]大豆乳清低聚糖的超滤提取及纯化研究[D]. 薛艳芳. 东北农业大学, 2014(02)
  • [8]细菌纤维素的生产及其在食品工业中的应用[J]. 赵思雨,陈仕艳,王华平. 湛江师范学院学报, 2013(06)
  • [9]细菌纤维素的基本特性与其应用[J]. 黄莉,王英男,夏秀芳,丁一,杨明,王松. 包装与食品机械, 2013(05)
  • [10]副溶血弧菌防治用纳豆菌微生态制剂的研制与开发[D]. 丁振涛. 中山大学, 2012(09)

标签:;  ;  ;  ;  ;  

大豆乳清培养基生产细菌纤维素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