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建立廉租住房供应体系的另一种思路——实施租金货币化补贴(论文文献综述)
黄俊峰[1](2015)在《低收入群体住房保障中的政府责任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党的十八大胜利召开以来,以习近平总书记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集体明确提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奋斗目标,继续深化改革,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实现“中国梦”。尽管自改革放开以来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势头强劲,已基本实现小康社会,人民收入水平及总体住房条件均有了翻天覆地的改善。但是,一系列繁荣的景象掩盖不了高企的房价、大规模的住房需求与居民收入水平较低、增速较缓之间的矛盾紧张关系,低收入群体的住房问题越来越成为阻碍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困难之一。因此,为了有效地解决低收入住房困难群体对于住房的需求,我国政府通过实施住房保障制度改革,积极探索并实践深层次、多角度的住房保障体系。然而,由于全国各地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存在较大的差异,部分地区保障性住房的建设和供应较为滞后,难以满足广大低收入群体的住房需求,并且保障性住房的规划、建设、供应和监督管理等环节仍存在一定的问题,实际工作中出现了诸多不足及亟待完善之处,政府与低收入群体之间关于住房供需方面依然存在很尖锐的矛盾。该等问题的存在,对于进一步解决低收入群体住房保障问题提出了更高要求,要求政府必须提高服务意识、强化低收入群体住房保障方面的责任;深化住房保障机制改革;实践完善深层次、多角度的住房保障体系。低收入群体的住房保障问题是我国现阶段社会保障领域中亟需重视和解决的核心所在,规范并完善住房保障体系必将有力地推动和促进城市化的进程以及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而无论是国内外先进理论学说,抑或是我国现阶段基本国情,都要求政府必须在低收入群体住房保障方面切实、充分履行责任。通过对西方发达国家有关低收入群体住房保障领域经验教训的学习、借鉴,立足我国基本国情,可知政府对于低收入群体施以住房保障应当是一项长期工作,且应当不断完善和进步,应当建构起该领域中政府责任履行的总体框架,并不断进行制度设计与完善,切实保证从组织、规划、资源供给、财政、监督及制度保障和法律体系建设等方面履行对低收入群体住房保障的责任,并理论联系实际,在责任承担方面有所侧重。本文共分为七个部分。绪论主要提出了低收入群体住房问题的研究缘起、目的及意义,从国内外相关研究中总结归纳并创新本文的研究思路、方法和结构安排;第一章从社会主义本质及中国梦思想、马克思恩格斯经典学说及国内外学者理论观点着手研究对于低收入群体住房保障的必要性,并从现实、理论和法理等方面阐述政府在该领域承担责任、履行义务之必然和必要;第二章理论联系实际,着重论述了政府承担低收入群体住房保障责任的三个层次内容、实践形式及其总体目标;第三章讲述我国住房保障制度改革的历史发展进程,总结并归纳各历史发展阶段成效,结合现阶段低收入群体住房保障深化改革中的矛盾关系,提出政府应解决的问题;第四章通过反思政府在低收入群体住房保障方面的责任缺失问题,明确低收入群体住房保障所面临的困难同政府保障责任缺位之间的必然关联;第五章通过对典型国家关于低收入群体住房保障政策和制度的比较研究,总结其借鉴意义以及对我国政府履行低收入群体住房保障责任的启示;第六章主要在于低收入群体住房保障政府责任之新构建,探索和实践一条适合完善我国政府在低收入群体住房保障方面责任承担之新路径。“住有所居”作为实现“中国梦”的关键,政府应将解决低收入群体住房保障问题纳入工作重点,力求规范和完善科学合理的住房保障制度及政府责任体系,切实保障低收入群体住房权利,推动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承担应有之职责。
谭英俊,段瑞琼[2](2013)在《民生热点:城市农民工住房问题研究综述》文中提出城市农民工住房问题是近年来的民生热点问题,已引起了学界的高度关注。学者们对城市农民工住房现状、制约因素、国外经验、解决对策等方面进行了研究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总结城市农民工住房问题的研究成果对进一步解决城市农民工住房问题具有重要的意义。
雷雨[3](2010)在《我国经济适用住房成本控制和价格预测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中国以“家”为核心的儒家文化源远流长,“家”文化的物质载体则是住宅,所以对于中国人来说就更需要拥有属于自己的住宅。居高不下的商品房价格导致人们只能求助于经济适用住房这根“救命稻草”,但是,经济适用住房政策在实施过程中暴露的诸多问题,使经济适用住房遭人质疑、弃购等现象的时有发生。论文首先介绍经济适用住房的概念及发展历程,用暴露出来的实例分析现实存在的问题,虽然出现种种看似难以调和的矛盾,但根据我国每年用于经济适用住房的投放资金占全部住宅投资的比例发现,国家不但不会停滞投资,还会坚持大力发展经济适用住房。论文以美国的住房建设为实例,借鉴美国作为世界上解决住房问题比较成功的国家之一曾出台的各项政策来解决我国面临解决的问题。其次拆分经济适用住房的价格构成,找出影响房价的因素。土地拆迁和安置成本的增加、以钢材和水泥为主导的建筑原材料价格上涨都直接对价格产生影响。大量农村人口的涌入引起住房刚性需求的增加、不断调整的金融政策也间接对价格产生影响。笔者认为在众多的经济适用住房价格影响因素中,有一些是人为可以调控的。在实际中,只有把成本降下来,才能把价格中不合理的水分挤掉,所以文章从政府和开发商角度分别进行成本控制。从政府角度进行的成本控制主要是控制土地、建筑面积、建筑设计、贷款政策等方面;从开发商角度进行的成本控制是控制其直接费和间接费,以控制直接工程费为主。利用指数平滑法和龚柏兹模型两种预测方法,以二线城市(西安市)为例,预测其未来4年的经济适用住房的价格增长走势。而后根据现实情况对两种预测结果赋予不同的权重再次预测其价格,使预测结果更加真实、科学化。最后从加强宏观管理,明确购买对象和建设标准、配套设施、产权、金融支持等方面提出进一步完善我国经济适用住房的相关政策。本文认为,在众多政策中,首先是加强对购买对象的划分与审核,即建立成熟的全国联网的个人收入信息查询系统,杜绝中高收入人群的购买,或者对于“骗购”、闲置和出租经济适用住房的人给予一定的惩罚,避免其扰乱保障政策的公平性。其次是切断利润的源头,即在实行政府“回购”的同时还要降低其购买经济适用住房后倒手卖出的资金回报率,从上市交易中严格的条件、有限的资金回报率等方面来杜绝和避免问题的产生。
黄瑞捷[4](2008)在《南宁市城镇弱势群体的廉租住房制度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廉租住房制度是住房保障制度的重要举措之一,对于建设和谐社会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将理论联系实际,研究了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南宁市如何解决城镇弱势群体的住房问题,并对完善南宁市廉租住房制度提出了系统的政策建议。文章共分五个部分,主要观点概况如下。第一章绪论部分提出了研究背景和所要研究的问题,论述了现有的相关研究存在的不足,指出了本文与现有研究的不同之处。第二章介绍了我国廉租住房制度的概况,对弱势群体和廉租住房相关概念进行界定,论述了建设廉租住房的必然性。第三章阐述了南宁市城镇廉租住房制度的发展概况和取得的成效。通过比较分析南宁市廉租住房政策的演进变迁,进而对政策实施进行效果评估,总结了南宁市廉租住房制度所取得的成效。第四章,南宁市城镇廉租住房政策存在问题及原因分析。根据已有的文本资料和房产局的入户调查资料,分别从政策执行主体和政策受益客体两个角度进行阐述,指出目前南宁市廉租住房制度运行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寻找造成这些问题的原因所在。最后一章针对南宁市城镇廉租住房制度所存在的具体问题,从政策主体出发提出完善这一制度的政策建议。
张卓[5](2008)在《城市混合居住模式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居住是城市的基本功能之一,城市住区则是城市结构中的聚居形态,强调的是一定的规模下的形态与空间的功能单位,是城市空间结构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在市场经济改革之后,城市住区建设蓬勃发展,城市居住区相关理论研究也得到了深入的发展。但同时,随着土地和住房的商品化,居民收入差距拉大城市居住空间中不同阶层居民间的分化与隔离现象也日趋明显。这种分化与隔离是市场经济下城市级差地租的空间显现,但同时也带来了诸如社会资源分配不公、设施重复建设、阶层之间矛盾加深空间和社会等方面的问题。为此,旨在推动不同阶层混合居住,努力实现居民安居乐业和社会和谐发展的一系列住宅建设新政不断出台。我国学者也在借鉴国外相关经验的基础上,对混合居住模式进行了很多有益的研究和尝试,但仍缺少从其各层面的模式建构到宏观、中观、微观等各层次的对策与方法的系统研究。因此,进行城市混合居住模式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论文尝试将城市规划、建筑学、城市设计、经济学、地理学、社会学、环境行为学等相关学科理论应用于城市混合居住模式建设领域,以期建立一套具有理论价值和应用价值的城市混合居住模式。论文首先从居住分异、规模层次、组织管理和规划设计等几个方面研究分析了我国城市居住模式的现存问题。接着论文结合和谐社会的内涵和基本特征对建构和谐社会居住模式进行了社会和经济分析,提出了和谐社会居住模式的发展趋势。总结了混合居住模式相关理论研究和各国混合居住模式的相关实践,并在此基础上对城市混合居住模式进行了建构,提出了城市混合居住模式的目标与原则;在规模层次、组织管理、开发建设和空间组织等方面进行理论框架的建构。最后,从宏观的土地政策、住房政策、金融和税收政策以及低收入住房保障体系等方面提出了政策保障,在中观层面的规范与标准的制定原则、公共服务设施配套指标体系和相关指标标准的制定等方面提出了技术支持,并从各层次规划的设计策略等方面对实现混合居住模式提出相应的对策与途径。
杜文[6](2006)在《我国城镇住房保障制度研究》文中认为建立完善的城镇住房保障制度,是对市场机制的必要补充,也是国家社会政策与社会保障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了实现社会公平,保障居民特别是中低收入阶层居民的居住权,必须通过政府采取有效措施,解决低收入家庭的住房问题。论文拟对城镇住房保障制度的基本理论基础进行分析和思考,探讨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与西方经济理论关于社会保障和住房保障问题的论述及启示,通过对主要经济发达国家不同时期住房保障制度的内容、手段、实施环境和效果的分析与比较,找出规律,总结经济发达国家解决低收入家庭住房问题的经验和教训,并结合中国实际,设计我国住房保障制度的理想模式和基本思路。 根据研究主题和方法的要求,本选题的研究分理论基础和实证分析两部分。第一部分为城镇住房保障制度的基础理论分析,即导论和第一、二、三章的内容。第二部分为城镇住房保障制度建设的实证考察和对策分析,即第四、五、六、七、八章的内容。 第一章,导论。本章的主要任务是描绘论文的研究框架,分析本选题的研究背景、本选题的研究方法和结构,提出本选题的特色和创新之处。 第二章,分析基础Ⅰ:住房与住房保障制度。本章的主要任务是确立全文研究的基本范畴,从住房、住房保障、住房保障制度等基本概念入手,层层深入,探讨社会保障的历史渊源和基本内涵,分析住房属性与公共住房的本质,探讨住房保障制度的基本内涵。 第三章,分析基础Ⅱ:城镇住房保障制度的理论探源。本章的主要任务是确立论文研究的理论基础,通过对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和西方经济理论关于社
翁大伟,刘大海,杜文[7](2001)在《建立廉租住房供应体系的另一种思路——实施租金货币化补贴》文中研究说明 (一)廉租住房实物分配与三种住房供应体系。 建立一个兼顾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的住房供应体系是国际上通行的做法(包括经济发达国家),其核心是推行“住房差别价格政策”,即对不同收入的居民实行不同层次的住房供应,包括不同档次的住房类别和不同的住房价格。《国务院关于进一步深化城镇住房制度改革加快住房建设的通知》提出“建立和完善商品住房、经济适用住房和廉租住
二、建立廉租住房供应体系的另一种思路——实施租金货币化补贴(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建立廉租住房供应体系的另一种思路——实施租金货币化补贴(论文提纲范文)
(1)低收入群体住房保障中的政府责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第一章 低收入群体住房保障政府责任的理论基础 |
第一节 低收入群体住房保障研究的理论依据 |
一、低收入群体住房保障的界定 |
二、社会主义本质及实现“中国梦”的住房保障要求 |
三、马克思恩格斯经典学说的理论要点简析 |
四、西方其他学者关于低收入群体住房保障理论的探索 |
第二节 低收入群体保障性住房改革中政府承担责任的依据 |
一、责任政府的内涵与我国政府的性质 |
二、政府承担责任的现实依据 |
三、政府承担责任的理论依据 |
四、政府承担责任的法律依据 |
第二章 低收入群体住房保障政府责任的内容及总体目标 |
第一节 低收入群体住房保障政府责任的内容 |
一、基础性责任:满足低收入群体的基本住房需求 |
二、中层次责任:保障低收入群体公平的居住权 |
三、高层次责任:改善和提高低收入群体居住水平 |
第二节 低收入群体住房保障中政府责任的实践形式 |
一、廉租房的保障责任 |
二、公共租赁住房的保障责任 |
三、经济适用房的保障责任 |
四、两限房的保障责任 |
五、棚改房的保障责任 |
六、共有产权房的保障责任 |
第三节 低收入群体住房保障政府责任的总体目标 |
一、低收入群体住房保障政府责任与城市化进程相协调 |
二、低收入群体住房保障政府责任与经济发展相协调 |
三、低收入群体住房保障政府责任与可持续化发展相协调 |
第三章 我国低收入群体住房保障改革中政府责任的实践 |
第一节 低收入群体住房保障改革发展的历史沿革 |
一、改革开放以前——福利分房阶段 |
二、1978-1998年——福利分房与商品化并举 |
三、1998-2006年——单一的市场化阶段 |
四、2006年-2014年——住房保障深化改革阶段 |
第二节 低收入群体住房保障改革中政府履责的成功经验 |
一、住房保障改革政府责任总体评价 |
二、住房保障改革政府责任的成效 |
三、住房保障改革中制度完善的成果体现 |
四、由深圳等地经验看我国政府住房保障责任的发展方向 |
第四章 当前我国低收入群体住房保障中政府责任的反思 |
第一节 我国低收入群体住房保障政府责任缺失的表现 |
一、住房保障立法滞后 |
二、供给财政投入不足 |
三、住房保障机制不全 |
四、住房保障政策失范 |
五、供给总体水平偏低 |
六、公积金使用效率低 |
七、住房保障覆盖面窄 |
八、行政执行监督不力 |
第二节 低收入群体住房保障政府责任缺失的主要原因 |
一、组织因素 |
二、规划因素 |
三、资源供给因素 |
四、分配因素 |
五、利益冲突因素 |
六、监督因素 |
七、责任实现机制因素 |
第五章 国外低收入群体住房保障政府责任的实现形式 |
第一节 国外典型国家政府责任的实现形式 |
一、英国政府住房保障责任的实现形式 |
二、美国政府住房保障责任的实现形式 |
三、德国政府住房保障责任的实现形式 |
四、日本政府住房保障责任的实现形式 |
五、新加坡政府住房保障责任的实现形式 |
第二节 国外典型国家政府责任承担及履行之共性 |
一、发展历程相似 |
二、住房政策惠及社会大众 |
三、多方式结合解决低收入群体之住房问题 |
四、提倡住房分配政策上的公平 |
五、完善住房法律体系配套政策 |
第三节 对我国政府承担低收入群体住房保障责任之启示 |
一、具体化政府在低收入群体住房保障中的角色及责任 |
二、规范并完善低收入群体住房保障制度和法律体系 |
三、明确规定保障之目标范围,实现真正、公平的保障 |
四、科学合理地界定住房保障之标准 |
五、拓宽保障性住房建设资金来源渠道 |
第六章 我国低收入群体住房保障中政府责任体系的完善 |
第一节 优化决策体系,完善政府组织责任 |
一、坚持政府住房保障责任主体地位 |
二、各级政府承担责任的重心及内容 |
三、明确政策执行主体的职责权限 |
四、科学设计住房保障制度建设、管理模式 |
五、合理确定住房保障的广度和深度 |
六、加强保障房建设管理环节的监管 |
七、加强对于住房租赁领域的支持和拓展 |
第二节 科学合理规划,满足住房保障资源需求 |
一、解决保障房建设土地瓶颈,确保资源有效供给 |
二、合法规范执行,维护保障房用地供应机制 |
三、产业化发展,充分合理利用有限土地 |
四、利用农村土地流转为保障房建设提供必需资源 |
第三节 拓宽融资渠道,满足住房保障资金需求 |
一、突出政府财政投资的核心作用 |
二、合理利用住房公积金及其他相关政策性金融产品 |
三、鼓励和引导社会资金的投入,创新参与方式 |
四、以国家开发银行为核心,创新政策性支持手段 |
五、鼓励综合性商业投融资模式的参与 |
六、探索实践保障房产品的资产证券化模式 |
第四节 严格准入机制,健全退出机制,完善政府分配责任 |
一、采取立法、政府干预手段建设保障房准入和退出机制 |
二、推行考核制度,制定符合实际的准入和退出条件 |
三、设计准入和退出程序和标准,界定保障对象 |
第五节 加强责任监督,实现政府责任承担 |
一、加强内部及外部监督管理 |
二、建立良性互动的社会监督机制 |
第六节 推进保障房产业化的实践,创新政府责任承担途径 |
一、保障性住房产业化政府责任层面的困境 |
二、政府应支持和引导,实践并推广保障房产业化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2)民生热点:城市农民工住房问题研究综述(论文提纲范文)
一、城市农民工住房问题研究的脉络与发展 |
(一) 研究缘起阶段 (2003-2006) |
(二) 初步发展阶段 (2006-2008) |
(三) 逐步深化阶段 (2008-至今) |
二、城市农民工住房问题研究聚焦的主题 |
(一) 农民工住房面临的突出问题 |
1. 居住面积小。 |
2. 与城市居民居住水平差距大。 |
3. 安全保障低。 |
4. 居住环境差、设施不完备。 |
(二) 制约解决农民工住房问题的因素 |
1.“城乡二元”体制的制约。 |
2. 相关政策和法律缺失的制约。 |
3. 农民工自身因素的制约。 |
(三) 农民工住房的实践模式探索 |
(四) 国外解决城市低收入群体住房问题的经验 |
(五) 农民工住房问题的对策研究 |
三、城市农民工住房问题研究的评价与展望 |
(一) 研究方法应更加科学 |
(二) 研究思路应更加开阔 |
(三) 研究主题应具有前瞻性 |
(四) 研究对策应注重实效 |
(3)我国经济适用住房成本控制和价格预测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1.3 本文的技术路线 |
1.4 研究内容和方法 |
2 经济适用住房的概念与国内发展现状分析 |
2.1 经济适用住房的定义与特性 |
2.2 我国经济适用住房发展历程及现状分析 |
2.2.1 经济适用住房的由来 |
2.2.2 经济适用住房现状分析 |
3 美国解决中低收入者住房问题的经验 |
3.1 美国住房情况概述 |
3.2 美国历年解决房屋问题的金融保障政策 |
3.3 解决问题的实际办法 |
4 经济适用住房价格分析 |
4.1 经济适用住房价格构成 |
4.2 经济适用住房价格构成与商品房价格构成的区别 |
4.2.1 土地价格的区别 |
4.2.2 税费的区别 |
4.2.3 利润和管理费的区别 |
4.3 经济适用住房价格影响因素分析 |
4.3.1 征地费及拆迁安置补偿费 |
4.3.2 建安工程费和设施建设配套费 |
4.4 宏观调控对经济适用住房价格的影响分析 |
4.4.1 土地政策的宏观调控 |
4.4.2 产业政策的宏观调控 |
4.4.3 银行政策的宏观调控 |
4.4.4 经济政策的宏观调控 |
5 经济适用住房成本控制 |
5.1 从政府角度进行经济适用住房成本控制 |
5.1.1 控制土地政策 |
5.1.2 控制建筑面积 |
5.1.3 控制建筑设计 |
5.1.4 谨慎引入房地产开发企业 |
5.1.5 控制贷款政策 |
5.2 从开发企业角度进行经济适用住房的成本控制 |
5.2.1 直接成本的控制 |
5.2.2 间接成本的控制 |
6 经济适用住房价格预测 |
6.1 指数平滑法 |
6.1.1 指数平滑法概述 |
6.1.2 指数平滑法模型的建立 |
6.1.3 指数平滑法模型下对西安市经济适用住房价格的预测 |
6.2 龚柏兹模型 |
6.2.1 龚柏兹模型概述 |
6.2.2 龚柏兹模型的建立 |
6.2.3 龚柏兹模型下对西安市经济适用住房价格的预测 |
6.3 指数平滑法与龚柏兹模型的综合运用 |
7 进一步完善我国经济适用住房政策的建议与对策 |
7.1 进一步完善与经济适用住房相关的政策法规 |
7.1.1 补贴模式的调整 |
7.1.2 经济适用住房产权变更政策 |
7.2 加强对经济适用住房的宏观管理 |
7.2.1 经济适用住房供给的宏观管理 |
7.2.2 加强政府部门的监管力度 |
7.3 明确界定经济适用住房的购买对象 |
7.3.1 购买对象的划分 |
7.3.2 购买对象的审核 |
7.4 政府干预与市场调节相结合 |
7.4.1 政府的干预 |
7.4.2 市场的调节 |
7.5 适当控制经济适用住房房价的过快增长 |
7.6 加强对经济适用住房面积标准的控制 |
7.7 合理选择区位,加强配套设施建设,使经济适用住房真正适用 |
7.8 发挥金融体系和产权政策对经济适用住房的支持 |
结束语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件 |
作者在读期间的研究成果 |
(4)南宁市城镇弱势群体的廉租住房制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问题的提出 |
1.1.1 住房问题的重要性和社会意义 |
1.1.2 廉租住房制度是解决南宁低收入家庭住房问题的重要方式 |
1.1.3 南宁市廉租住房制度在运行和实施过程中还存在较多的问题 |
1.2 文献综述 |
1.2.1 廉租住房制度的理论依据 |
1.2.2 我国廉租住房制度相关研究 |
1.3 研究思路 |
1.3.1 研究的目的 |
1.3.2 研究的方法 |
1.3.3 文章的结构 |
第二章 我国弱势群体的廉租住房制度概况 |
2.1 弱势群体和居住弱势群体 |
2.2 廉租住房制度概述 |
2.2.1 廉租住房制度的内涵和特点 |
2.2.2 我国廉租住房制度的发展 |
2.3 实施廉租住房制度的重要意义 |
第三章 南宁市廉租住房制度发展及成效 |
3.1 南宁市弱势群体及其住房状况 |
3.1.1 南宁市弱势群体的构成 |
3.1.2 南宁市弱势群体住房概况 |
3.2 南宁市廉租住房制度发展过程与成效 |
3.2.1 南宁市廉租住房制度的发展 |
3.2.2 南宁市廉租住房制度实施的积极意义 |
第四章 南宁市廉租住房政策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分析 |
4.1 政策主体存在的问题分析 |
4.1.1 国家住房法律法规建设滞后,制约了廉租住房制度发展 |
4.1.2 机构设置尚未达到上级要求,廉租住房制度缺乏长远规划 |
4.1.3 廉租房资金来源有限,成为廉租住房制度发展的瓶颈 |
4.1.4 廉租房房源数量有限,廉租住房保障进程缓慢 |
4.2 政策作用客体存在的问题分析 |
4.2.1 保障对象的界定标准不合理,保障覆盖面狭窄 |
4.2.2 廉租对象收入划分不科学,资格审核困难 |
4.2.3 廉租住房位置偏远,增加了租房者的生活成本 |
第五章 对完善南宁市弱势群体的廉租住房制度的思考 |
5.1 确立廉租住房制度的基本原则 |
5.1.1 适度保障的原则 |
5.1.2 循序渐进的原则 |
5.1.3 分层次保障的原则 |
5.2 政策建议 |
5.2.1 全面加强廉租住房制度的法制化、配套性和长远性 |
5.2.2 充分发挥政府自身职责和作用,健全政策运行机制 |
5.2.3 深入住房体制改革,构建南宁市弱势群体住房保障体系 |
结束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及参与科研活动的情况 |
(5)城市混合居住模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
1.1.1 研究的背景 |
1.1.2 研究的意义 |
1.2 相关概念解析 |
1.2.1 混合居住模式 |
1.2.2 居住分异 |
1.2.3 均好性 |
1.3 研究框架与内容 |
1.3.1 研究的内容 |
1.3.2 论文的研究框架 |
第2章 城市混合居住的背景分析 |
2.1 我国城市居住模式的现存问题 |
2.1.1 城市居住分异 |
2.1.2 规模层次问题 |
2.1.3 组织管理问题 |
2.1.4 规划与设计问题 |
2.2 和谐社会的居住空间发展趋势 |
2.2.1 和谐社会的内涵与基本特征 |
2.2.2 建构和谐社会混合居住模式的社会与经济分析 |
2.2.3 不同阶层混合居住模式的内容、价值和问题 |
2.3 混合居住模式的相关理论研究与实践借鉴 |
2.3.1 城市混合居住模式的理论探讨 |
2.3.2 各国城市混合居住模式的实践借鉴 |
2.4 本章小结 |
第3章 城市混合居住模式建构 |
3.1 城市混合居住模式的目标与原则 |
3.1.1 目标 |
3.1.2 原则 |
3.2 模式建构 |
3.2.1 规模层次模式 |
3.2.2 组织管理模式 |
3.2.3 开发建设模式 |
3.3 空间组织模式 |
3.3.1 城市空间结构与居住空间布局模式 |
3.3.2 混合功能社区模式 |
3.3.3 居住单元模式 |
3.4 本章小结 |
第4章 实现混合居住模式的对策与途径 |
4.1 宏观层面的政策保障 |
4.1.1 土地政策 |
4.1.2 住房政策 |
4.1.3 金融、税收政策 |
4.1.4 低收入阶层住房保障体系 |
4.2 中观层面的技术支持 |
4.2.1 规范与标准的制定原则 |
4.2.2 公共服务设施的配套指标体系 |
4.2.3 相关指标标准的制定 |
4.3 各层次规划设计策略 |
4.3.1 城市总体规划阶段 |
4.3.2 详细规划阶段 |
4.3.3 多样化的住宅设计 |
4.4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致谢 |
(6)我国城镇住房保障制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导论 |
1.1 本选题的研究背景和意义 |
1.1.1 本选题研究的背景 |
1.1.2 本选题研究的现状 |
1.1.3 本选题研究的意义 |
1.2 本选题的研究方法和结构 |
1.2.1 本选题的研究思路与方法 |
1.2.2 本选题的研究结构 |
1.3 本选题的特色和创新 |
2 分析基础Ⅰ:社会保障与住房保障制度 |
2.1 社会保障 |
2.1.1 社会保障的历史渊源 |
2.1.2 社会保障的内涵 |
2.1.3 社会保障体系 |
2.2 住房与住房保障 |
2.2.1 住房及其属性 |
2.2.2 住房问题的实质 |
2.2.3 住房保障 |
2.3 住房保障制度 |
2.3.1 制度与住房制度 |
2.3.2 住房保障制度 |
2.3.3 建立和完善住房保障制度的必要性分析 |
3 分析基础Ⅱ:城镇住房保障制度的理论探源 |
3.1 马恩经典作家关于社会保障和住宅问题的论述及启示 |
3.1.1 马恩经典作家关于社会保障问题的论述 |
3.1.2 恩格斯关于住宅问题的理论思想 |
3.1.3 马克思主义的社会保障与住宅理论的基本特点与启示意义 |
3.2 西方经济学关于社会保障和住房保障问题的论述及启示 |
3.2.1 西方经济学关于社会保障问题的论述 |
3.2.2 西方经济学关于住房保障问题的论述 |
4 实证考察Ⅰ:世界各地住房保障制度的比较分析 |
4.1 世界各地代表性住房制度及特征 |
4.1.1 世界各地代表性住房制度简析 |
4.1.2 西方各国住房制度的基本特征 |
4.2 世界各国住房保障制度比较分析 |
4.2.1 住房保障的财政政策比较 |
4.2.2 世界主要住房金融模式的比较 |
4.2.3 住房保障调控手段的比较 |
4.2.4 住房发展管理机构的比较 |
4.2.5 住房保障制度实施效果的比较评价 |
5 实证考察Ⅱ:我国城镇住房保障制度的变迁与绩效评价 |
5.1 计划经济体制下城镇住房保障制度与绩效评价 |
5.1.1 计划经济体制下住房保障政策的主要内容 |
5.1.2 计划经济体制下住房保障政策的基本特点 |
5.1.3 计划经济体制下住房保障政策的绩效分析 |
5.2 经济体制转轨时期城镇住房保障制度与绩效评价 |
5.2.1 城镇住房保障制度的改革阶段回顾 |
5.2.2 转轨经济时期住房保障制度改革的若干重要政策 |
5.2.3 对转轨时期住房保障政策绩效的经济学分析 |
6 城镇住房保障制度改革的目标模式与思路 |
6.1 我国城镇住房保障制度的目标模式 |
6.1.1 构建住房保障体系的重要性 |
6.1.2 住房保障模式设计的理论基础 |
6.1.3 住房保障政策的目标和原则 |
6.1.4 中国住房保障制度目标模式的设计 |
6.2 城镇住房保障制度改革的路径思考 |
6.2.1 住房保障体系构建过程中的政府与市场关系 |
6.2.2 政府在住房制度中的职能定位 |
6.2.3 我国政府在构建住房保障制度体系中的职能 |
7 城镇住房保障制度改革的路径选择 |
7.1 我国住房公积金制度创新的路径选择 |
7.1.1 住房公积金制度性质的定位 |
7.1.2 住房公积金制度创新路径设计 |
7.1.3 住房公积金制度创新的环境再造 |
7.2 我国经济适用房制度创新的路径选择 |
7.2.1 经济适用房的制度创新思路 |
7.2.2 经济适用房保障制度的优化创新 |
7.2.3 经济适用房的发展取向 |
7.3 我国廉租房保障制度创新的路径选择 |
7.3.1 构建廉租房体系的制度框架 |
7.3.2 廉租房保障体系的供给机制创新 |
7.3.3 完善廉租房保障体系的对策 |
8 我国城镇住房保障制度改革的财政金融保障 |
8.1 优化城镇住房保障的财政支持 |
8.1.1 财政政策与住房保障 |
8.1.2 完善我国城镇住房保障制度的财政政策 |
8.1.3 完善我国城镇住房保障的税收政策 |
8.2 优化城镇住房保障的金融支持 |
8.2.1 金融政策与住房保障 |
8.2.2 我国住房金融的现状分析 |
8.2.3 完善我国城镇住房金融政策的路径 |
参考文献 |
作者在读期间科研成果 |
后记 |
四、建立廉租住房供应体系的另一种思路——实施租金货币化补贴(论文参考文献)
- [1]低收入群体住房保障中的政府责任研究[D]. 黄俊峰. 湖南师范大学, 2015(03)
- [2]民生热点:城市农民工住房问题研究综述[J]. 谭英俊,段瑞琼. 行政与法, 2013(10)
- [3]我国经济适用住房成本控制和价格预测的研究[D]. 雷雨.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10(12)
- [4]南宁市城镇弱势群体的廉租住房制度研究[D]. 黄瑞捷. 广西大学, 2008(01)
- [5]城市混合居住模式研究[D]. 张卓. 哈尔滨工业大学, 2008(11)
- [6]我国城镇住房保障制度研究[D]. 杜文. 四川大学, 2006(03)
- [7]建立廉租住房供应体系的另一种思路——实施租金货币化补贴[J]. 翁大伟,刘大海,杜文. 中外房地产导报, 200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