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谈热水锅炉水冷壁管的更换与改进(论文文献综述)
徐青蓝[1](2020)在《超超临界锅炉流动与传热对异形区域水冷壁热应力的影响》文中研究指明超(超)临界垂直管圈水冷壁锅炉在实际运行时有发生水冷壁横向裂纹问题,特别是异形鳍片区域尤为严重,可能导致水冷壁管泄漏或爆管事故。本文研究中,以某660MW超超临界锅炉垂直管圈水冷壁为对象,建立了水动力计算模型和异形鳍片区域温度与热应力数值模型,计算分析了流动与传热对水冷壁异形鳍片区域热应力的影响。综合利用现有的电站锅炉水动力计算标准方法建立了计算对象的水动力计算模型,该模型可计算从炉膛分配器至顶棚出口集箱的所有管子的压力、流量、温度和焓值等参数。考虑了工质相变点不确定性和热负荷不均匀性,采用了相变点高度积分计算和炉膛分段热力计算。利用该模型对50%THA和30%VWO工况完成了计算,对比分析了管屏流量、相变点高度和金属壁温的分布和变化。结果表明,在这两个工况中,38m处墙式燃烧器区域水冷壁与相邻管屏之间有45℃~60℃差异。下炉膛的相变点位置与横向裂纹区域大部分重合,从50%THA工况变负荷运行至30%VWO工况时,相变点高度波动最大达3m,38m和51m处的水冷壁管向火侧顶点外壁温度最大变化达60℃。这样的温度变化容易产生交变热应力,致使横向裂纹的产生。目前有关异形鳍片区域热应力的分析还未见报道,考虑到该区域结构复杂,在本文的研究中建立了三维数值模型。模型中采用了Standard k-ε模型计算其温度场,对其中的固体域进行了单向流固耦合计算,求解热应力场。利用计算数据分析了该区域的温度和热应力分布特征,以及锅炉负荷变化和水冷壁尺寸的影响。分析表明,异形鳍片旁的管壁向火侧顶点的轴向拉应力和等效应力都大,锅炉变负荷运行易产生交变热应力,导致横向裂纹;异形鳍片中心为整个模型温度最高处,轴向应力和等效应力值较大,强度下降,容易损毁;异形鳍片与管壁交接处等效应力最大,材料失效时产生裂纹,可能向旁边轴向应力大的异形鳍片区域管壁向火侧延伸,加速横向裂纹的产生。本文研究可从设计和运行两方面为防治横向裂纹的产生和增强水冷壁系统安全性提供了理论依据。
何楠[2](2019)在《关于电站锅炉控制系统方面的检验》文中研究表明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对电力的需求与日俱增。电站锅炉作为火电厂三大主机设备之一,其重要性不言而喻。为了保障锅炉的安全运行,对锅炉进行定期检验责任重大。在检验中发现,一些企业片面的追求经济利益,全然不顾锅炉的运行情况。对本地区的电站锅炉进行认真细致的检验显得尤为重要。课题针对电站锅炉的三大控制系统——液位控制系统、汽温控制系统、燃烧控制系统的检验工作进行研究。针对不同电站锅炉使用的三大控制系统进行理论分析研究,了解了其运行原理,明确了其先进程度,结合国家对控制系统检验方面的规定,总结出在检验过程中的重点与难点分别是控制系统的投入运行状况与企业对控制系统的重视程度。将检验中发现的问题与锅炉运行情况相结合,得出温度控制系统运行不规范会导致主蒸汽管道金属材质劣化的结论。研究由三大控制系统运行不当导致的锅炉事故,得出只有对控制系统进行检验才能避免相应事故发生的结论。学习国内外先进的检验技术,将先进的检验方法运用到日常检验工作中。研究结果表明,针对电站锅炉三大控制系统进行检验很有必要,能够大大降低锅炉事故发生概率,延长锅炉使用寿命,减少企业经济损失;应用新的检验方法,能够降低检验风险,节约检验成本。研究结果可为其他地区的电站锅炉检验提供借鉴与参考。图29幅;表6个;参47篇。
沈倩[3](2018)在《超超临界锅炉垂直管圈水冷壁水动力特性对金属壁温的影响》文中认为随着超超临界机组容量的增大,锅炉在运行过程中暴露的问题也越来越多。因锅炉受热面水动力特性不良引起的水冷壁金属超温现象时有发生,长期的壁温波动还会使得水冷壁出现横向裂纹,导致水冷壁泄漏,严重危害锅炉的安全有效运行。锅炉蒸发区的水动力特性对炉膛水冷壁的安全性有重要影响,本文针对超超临界锅炉垂直管圈水冷壁的横向裂纹问题,重点研究水动力特性对金属壁温的影响。研究中以某660MW超超临界直流锅炉为对象,首先依据水冷壁系统结构特征,划分水冷壁流动网络,同时确定合适的水动力计算方法,建立超临界压力下单相流体阻力计算模型、炉膛热负荷计算模型以及金属壁温计算模型,编制了完整的计算程序。其中,热负荷模型是根据现场壁温测点数据,通过计算各管屏流量分配和热量分配得到的。然后,在验证热负荷模型正确性的基础上,着重对目前该锅炉下炉膛水冷壁在BMCR工况下的运行特征进行了分析,包括水冷壁管内流量分布、炉膛热负荷分布、水冷壁管出口温度分布和工质相变点高度分布以及这些分布与节流圈孔径大小的关系。其后,利用模型计算了下炉膛水冷壁在不同运行工况、进口流量、进口温度、进口压力条件下的金属壁温分布、金属壁温变化量、相变点高度分布以及相变点高度变化量等,确定这些因素变化对水冷壁管出口金属壁温和管内工质相变点高度的影响,并进一步分析了这些因素变化对横向裂纹产生的可能影响。结果表明,水冷壁管内工质在标高36m到51m之间发生相变,同时在各墙40号管到190号管之间的区域,水冷壁管金属壁温高且变化幅度大,容易发生横向裂纹,这与现场横向裂纹产生的位置基本一致。最后,针对水冷壁中间集箱附近的异形区域建立了数值计算模型,计算了局部金属温度分布,分析了变工况运行对金属温度分布的影响,确定了异形区域温度最高的位置以及温度梯度最大的位置,为后续分析横向裂纹提供了重要的依据。本文研究结果可以用于预测水冷壁横向裂纹容易产生的位置,也可以为节流圈的改造提供理论依据,对提高炉膛水冷壁运行的安全性具有重要意义。
茹艺兵[4](2017)在《常压锅炉供热效率提升的技术改进》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结合常压热水锅炉结构不合理,取暖期内经常发生水冷壁管爆管的问题,分析原因,提出改进措施,满足供暖需求。
敖翔[5](2017)在《超(超)临界锅炉螺旋式上升水冷壁的高温腐蚀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火力发电是我国目前最主要的发电形式,而大容量、高参数的超(超)临界机组是火力发电的主力军,其较高的蒸汽压力温度参数,对机组热效率和经济性有很大提升,同时超(超)临界的燃煤锅炉在运行过程中,炉内温度可达1600℃C以上,其水冷壁壁温比亚临界机组高得多,超(超)临界锅炉水冷壁频繁发生高温腐蚀现象,因此研究高温腐蚀产生的条件,对于避免由于高温腐蚀的原因造成安全事故至关重要。很多超(超)临界对冲燃烧锅炉燃烧器区域的水冷壁出现高温腐蚀,已成为锅炉安全运行的重大隐患。本文研究的两台机组如灵武1060WM超超临界锅炉和新乡660MW超临界锅炉在侧墙水冷壁均频繁发现高温腐蚀现象,且管壁减薄严重。在文章前文概述了超超临界机组的概念及发展情况,列举了发生高温腐蚀的超(超)临界机组的详情,详述了与锅炉水冷壁高温腐蚀的产生相关的机理以及影响因素和预防措施,随后对发生高温腐蚀的管壁进行分析并进行实验室试验以验证结论。超(超)临界锅炉水冷壁发生高温腐蚀区域的水冷壁采用螺旋盘绕膜式管圈,现场观察到受腐蚀的水冷壁管表面有一层未燃烧完全的煤灰覆盖,同时单个水冷壁管不同部位的腐蚀情况有较大差异,被煤灰覆盖的表面腐蚀最为严重,平均减薄3.6mm左右,圆弧形壁面被腐蚀成光滑平面,未被煤灰覆盖的壁面的腐蚀程度要轻许多,平均减薄2.4mm左右,通过对发生高温腐蚀的水冷壁管进行取样分析,采用目视、电镜(SEM)、能谱(EDS)以及X射线衍射分析(XRD)等方法进行检测分析,对成因进行分析,推断造成这种腐蚀现象的原因是未燃尽的煤灰在管壁上受热释放出S对管壁具有很大的腐蚀性,同时高温下硫造成氧化膜开裂,缝隙处有碳沉积,渗碳行为必定导致管材性能的降低。减轻高温腐蚀的措施是将锅炉靠近侧墙的燃烧器一次风煤粉浓度下调20%后使得侧墙附近O2体积分数基本上在2.0%以上,CO体积分数在1.5%以下,还原性气氛得到明显改善且未影响锅炉的热效率。
高增[6](2016)在《炉膛结构对大型往复炉排炉性能的影响》文中认为近年来,我国层燃炉设计制造能力迅速提高,往复炉的单机容量也在不断增大。大型往复炉运行净效率有明显提升,经济与环境效益明显。但目前我国对于层燃炉的理论研究仍基本停留在小型炉阶段,并且多是以链条炉为研究基础,对大型往复炉专门细致的理论研究较少。正是由于大型往复炉刚刚出现不久,理论与经验均不够丰富,因此我国实际运行的大型往复炉还有许多问题,存在很大的改进空间。炉膛空间作为烟气燃烧与换热的主要场所,其结构对于往复炉性能有明显影响。因此,提高改进我国往复炉膛在节约能源、保护环境、减少温室气体排放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以SHW98-1.6/150/90-H型往复炉为基础原型,利用Fluent平台进行炉膛内烟气流动与换热的数值模拟,研究炉膛结构对于大型往复炉性能的影响,以期使锅炉热效率更高、寿命更长、经济成本更低。研究时的数学模型及物理模型的参数条件等都依照实际调研所得的大型往复炉的实际运行情况所选取,具有真实性和普遍性。最终模拟的结果与国内外其他研究及锅炉实际运行情况可以相互印证,模拟炉膛各点温度与实际运行测量结果相差50℃以内,说明本文使用的数学模型、物理模型与研究方法均比较合理。首先本文对炉膛边界条件及炉内过程进行一定的简化假定,利用实际用户处调研的运行数据与模拟结果进行对比验证,然后反复调整假定继续模拟,如此反复直到模拟结果符合真实情况,保证后续研究的正确性。然后分别改变炉膛的各个结构,从模拟结果的炉内温度场、速度场、热流量、压力场等方面分析炉膛几何结构对锅炉运行过程产生的影响,进而确定炉膛结构对锅炉性能产生的影响规律。模拟研究结果表明:在炉排倾角为13°时,大型往复炉前拱倾角过大或过小,均不利前拱下的引燃,合理值应为38-50°;前拱突出块有利于增大炉膛容积,对提高锅炉引燃作用也有一定作用,但前拱突出块的尺寸也不宜过大,否则增加制造成本且降低烟气与水冷壁的换热效果;在拱区布置卫燃带十分必要,但不一定要布满拱区,燃烧旺盛温度较高的后拱区可以利用水冷壁降低烟气温度缓解结焦问题;降低后拱出口高度对提高锅炉引燃效果十分有利,还可以提高炉膛内的可燃气体燃烧,但后拱出口过矮会降低烟气在炉膛内的换热效果;适当降低后拱整体高度可以提高后拱下煤层的燃烧,但过低的后拱没有效果甚至可能发生焖火反而不利燃烧;人字后拱相比传统后拱引燃更有利,但提升的效果幅度不大,并且后拱的人字形本身对于增强主燃区和灰渣区煤的燃烧效果基本没有作用。最终,本文通过模拟结果给出了该功率型锅炉炉膛各结构的合理范围值,为今后大型往复炉的开发、设计与改造提供了依据与指导,为我国大型往复炉的深一步研究打好了基础,也为其他型锅炉研究提供了参考。
郭巍[7](2015)在《电厂煤粉锅炉水冷壁管爆管分析与防护措施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锅炉水冷壁管的使用条件通常比较恶劣,水冷壁管是否安全稳定的运行直接关系到整个电厂的安危,而因各种失效因素导致的停炉换管事故时有发生,严重影响了电厂的安稳运行及经济性。本文通过分析A电厂1#煤粉锅炉水冷壁管发生过的连续爆管泄漏事故的原因,结合电厂锅炉运行特点、工作环境及实际情况,对爆管泄漏的影响因素进行了全面分析,深入研究了水冷壁管失效机理,运用宏观检验、微观金相检验、化学成分分析等手段对防护措施进行研究。并从运行参数、管子结构和材料等方面给出解决方案,从预防手段、检测手段、维修手段等各个方面提出治理水冷壁管爆管的管理及技术措施,同时合理分析对水冷壁管进行超音速电弧喷涂高温远红外涂料方案的可行性,并在现场进行了实施。对实施涂层后的水冷壁管寿命进行了预测,并计算改造后对电厂产生的经济效益。本文取得了如下成果:(1)水冷壁爆管原因主要是高温腐蚀和冲刷磨损.(2)现场实施了超音速喷涂工艺制备了远红外涂层,具有良好的抵抗冲刷腐蚀和高温腐蚀能力.(3)喷涂涂层后电厂节能明显,爆管事故减少。
董茂林,陶革新[8](2014)在《导致转炉余热锅炉破损的操作原因分析》文中认为由于转炉汽化冷却系统具有冷却转炉煤气同时回收热量的突出优势,目前国内外转炉炼钢的煤气冷却系统已大部分采用汽化冷却系统。但国内的转炉汽化冷却系统在使用中还存在不少问题,主要表现为核心设备转炉余热锅炉寿命较短。造成转炉余热锅炉寿命较短有设计、制造原因,也有操作使用原因。文章对引起转炉余热锅炉破损的主要操作原因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防范和避免措施,若在操作中加以严格执行就能有效防止由于操作不当引起的转炉余热锅炉破损,从而延长设备的使用寿命。
刘昱杰[9](2014)在《电站锅炉典型失效机理与防护措施》文中研究表明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对发电量的需求日益剧增,推动了电力建设行业和发电设备制造业的迅猛发展。在电力行业中火力发电又占相当大的比例。电站锅炉是火力发电的重要组成部件。电站锅炉的结构、用材、焊接、运行等各个方面均比较复杂,一般来说,电站锅炉包括多个系统,如省煤器、水冷壁、过热器、再热器、锅炉范围内管道、承重支吊系统等。一方面,每个系统由于其工况不同,在长期运行过程中会出现不同的缺陷,对于这些缺陷,了解其形成原因,对于提高检验的针对性,十分必要。另一方面,对于不同的炉型、不同的燃烧方式、运行时间也不会一样的,即便在同一个系统里,不一样缺陷产生的概率也是不相同的。在这里我们对其中典型的锅炉水冷壁高温硫腐蚀失效分析、锅炉受热面管高温氧腐蚀进行分析。1.锅炉水冷壁高温硫腐蚀(外壁)由于近年我国煤价不断上涨,造成发电成本日益提高,发电企业很少用设计煤种,而所采购的煤种中含硫量较高,造成我国水冷壁高温硫腐蚀越来越严重。本文通过对水冷壁高温硫腐蚀发生的部位、产生原因进行分析,并提出处理措施。2.锅炉受热面管高温氧腐蚀(内壁)锅炉按结构可分为π型炉和塔型炉,由于成本控制大多数电厂采用π型炉。由于高温段管子内壁存在氧化皮,在负荷变化时管子与氧化皮膨胀系数不同,造成氧化皮脱落,从而造成管子短期过热现象发生爆管。本文通过对受热面管高温氧腐蚀发生的部位、产生原因进行分析,并提出处理措施。3.减温器失效减温器是蒸汽温度重要的调节方式之一。由于减温水与蒸汽有较大的温度差,为了避免减温水管处筒体壁的机械疲劳和热疲劳,减温水管进入减温器筒体处采用套管结构,同时为防止减温水直接作用在减温器筒体内壁上,喷水减温器均装有保护内衬管。本文通过对减温器发生的部位、产生原因分析,并提出处理措施。
谢礼志,叶红兵,张修安[10](2012)在《高压热水锅炉水冷壁管开裂原因及对策》文中指出一高压热水锅炉水冷壁管出现纵向开裂和径向变形,本文对锅炉水冷壁及割管进行了宏观检查、金相检测,以及使用数值模拟的方法分析了鳍片管的应力分布状况,得出了鳍片管焊接结构不合理、给水分配系统故障为管子开裂、变形原因的结论,并依此对改进措施提出了建议。
二、谈热水锅炉水冷壁管的更换与改进(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谈热水锅炉水冷壁管的更换与改进(论文提纲范文)
(1)超超临界锅炉流动与传热对异形区域水冷壁热应力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1.1 超(超)临界锅炉调峰运行时的水动力安全问题 |
1.1.2 垂直水冷壁异形鳍片区域横向裂纹问题 |
1.2 有关锅炉水动力特性和横向裂纹的研究现状 |
1.2.1 锅炉水动力特性研究现状 |
1.2.2 水冷壁横向裂纹研究现状 |
1.3 论文研究内容 |
第二章 超超临界锅炉水动力计算方法 |
2.1 超超临界660MW锅炉结构与特点 |
2.1.1 锅炉整体构造与水冷壁结构特征 |
2.1.2 水冷壁系统汽水流程 |
2.2 水动力计算方法总述 |
2.2.1 水动力计算总体算法 |
2.2.2 水动力计算步骤 |
2.3 炉膛热力计算 |
2.3.1 零维及一维炉膛热力计算模型 |
2.3.2 炉膛热力计算流程 |
2.4 相变点高度计算 |
2.4.1 饱和水相变点及饱和汽相变点高度计算模型 |
2.4.2 相变点高度计算流程 |
2.5 阻力计算 |
2.5.1 压降计算模型 |
2.5.2 折算阻力计算模型 |
2.5.3 阻力计算流程 |
2.6 流量压降分配计算 |
2.6.1 流量分配计算模型 |
2.6.2 压降分配计算模型 |
2.6.3 流量压降分配计算流程 |
2.7 金属壁温计算 |
2.7.1 金属壁温计算模型 |
2.7.2 金属壁温计算流程 |
2.8 水冷壁系统可靠性校验 |
2.8.1 水动力多值性校验 |
2.8.2 管间脉动校验 |
2.9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超超临界锅炉水动力计算与分析 |
3.1 水动力程序与计算工况参数 |
3.1.1 计算程序模块化设计 |
3.1.2 计算工况的初始参数 |
3.1.3 水动力计算的主要工作 |
3.1.4 水动力计算模型的正确性分析 |
3.2 变工况下水冷壁管屏计算结果分析 |
3.2.1 炉膛热负荷分布 |
3.2.2 管屏流量分配分析 |
3.2.3 饱和水相变点及饱和汽相变点高度分析 |
3.2.4 标高38m和51m的金属壁温分析 |
3.3 水冷壁系统可靠性分析 |
3.3.1 水动力多值性分析 |
3.3.2 管间脉动分析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异形鳍片区域温度及热应力数值计算 |
4.1 数值模型的建立 |
4.1.1 异形鳍片区域及其几何模型 |
4.1.2 温度场模型的建立 |
4.1.3 热应力场模型的建立 |
4.2 BMCR工况数值计算结果分析 |
4.2.1 温度场模拟结果分析 |
4.2.2 热应力场模拟结果分析 |
4.3 其它影响因素对异形鳍片区域温度及热应力分布的影响 |
4.3.1 锅炉变负荷运行的影响 |
4.3.2 直管焊接偏差的影响 |
4.3.3 弯管曲率半径的影响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
5.1 研究总结 |
5.2 工作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学术成果 |
(2)关于电站锅炉控制系统方面的检验(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发展动态 |
1.2.1 国外研究现状及发展动态 |
1.2.2 国内研究现状及发展动态 |
1.3 现存问题 |
1.4 本文研究内容 |
第2章 电站锅炉的检验与控制系统 |
2.1 概述 |
2.2 电站锅炉的检验 |
2.3 控制系统 |
2.4 本章小结 |
第3章 电站锅炉控制系统的应用及检验 |
3.1 液位控制系统的应用及检验 |
3.1.1 液位控制系统的应用 |
3.1.2 液位控制系统的检验 |
3.2 主汽温度控制系统的应用及检验 |
3.2.1 主汽温度控制系统的应用 |
3.2.2 主汽温度控制系统的检验 |
3.3 燃烧控制系统的应用及检验 |
3.3.1 燃烧控制系统的应用 |
3.3.2 燃烧控制系统的检验 |
3.4 本章小结 |
第4章 事故分析及案例 |
4.1 概述 |
4.2 液位控制系统事故分析及案例 |
4.3 汽温控制系统事故分析及案例 |
4.4 燃烧控制系统事故分析及案例 |
4.5 主燃料跳闸MFT的应用 |
4.5.1 唐山三友热电分公司 |
4.5.2 首钢京唐 |
4.6 本章小结 |
第5章 电站锅炉基于风险检验的安全综合评价 |
5.1 RBI的理论基础及实际应用 |
5.2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导师简介 |
企业导师简介 |
作者简介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3)超超临界锅炉垂直管圈水冷壁水动力特性对金属壁温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课题的背景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超超临界锅炉水冷壁形式 |
1.2.2 水动力特性研究现状 |
1.2.3 水冷壁横向裂纹研究现状 |
1.3 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
第二章 锅炉水动力计算方法 |
2.1 水冷壁系统组成及结构特征 |
2.1.1 汽水流程 |
2.1.2 炉膛燃烧方式 |
2.1.3 水冷壁形式 |
2.1.4 节流圈的布置 |
2.2 单相流体阻力计算模型 |
2.2.1 阻力压降计算方法 |
2.2.2 阻力压降计算流程 |
2.3 炉膛热负荷分布计算模型 |
2.3.1 沿炉膛高度方向的热负荷模型 |
2.3.2 沿炉膛宽度方向的热负荷模型 |
2.4 水冷壁管金属壁温计算 |
2.4.1 水冷壁管内换热系数的确定 |
2.4.2 金属壁温计算方法 |
2.4.3 金属壁温计算流程 |
2.5 水冷壁管内工质相变点高度的计算 |
2.6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水冷壁水动力计算结果及其特性分析 |
3.1 水动力计算程序 |
3.1.1 计算模块 |
3.1.2 计算流程 |
3.2 热负荷模型的正确性分析 |
3.2.1 建模工况的计算值与设计值对比 |
3.2.2 校核工况的计算值与测量值对比 |
3.3 下炉膛水冷壁运行特征分析 |
3.3.1 水冷壁管内流量分布 |
3.3.2 炉膛热负荷分布 |
3.3.3 水冷壁管出口温度分布 |
3.3.4 工质相变点高度分布 |
3.4 水冷壁管金属壁温特性及工质相变点高度特性分析 |
3.4.1 运行工况变化的影响 |
3.4.2 进口流量变化的影响 |
3.4.3 进口温度变化的影响 |
3.4.4 进口压力变化的影响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水冷壁管及鳍片金属温度数值模拟 |
4.1 数值计算模型 |
4.1.1 几何模型的建立 |
4.1.2 网格模型的划分 |
4.1.3 计算条件的设置 |
4.2 BMCR工况下金属温度分布 |
4.2.1 整体温度分布 |
4.2.2 正常区域温度分布 |
4.2.3 异形区域温度分布 |
4.3 变工况运行对金属温度分布的影响分析 |
4.3.1 正常区域温度变化 |
4.3.2 异形区域最高温度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
5.1 研究结论 |
5.2 工作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4)常压锅炉供热效率提升的技术改进(论文提纲范文)
一、存在问题分析 |
1. 锅炉结构不合理。 |
2. 水冷壁管爆管。 |
二、改进措施 |
1. 使锅炉本体的水实行强制循环。 |
2. 对锅炉后出烟口进行改造。 |
3. 将锅筒本体整体提高200mm。 |
4. 去除锅筒本体一侧的烟火门。 |
5. 将水冷壁管伸入锅炉锅筒内尺寸增大为50 mm。 |
三、经济效益 |
结语 |
(5)超(超)临界锅炉螺旋式上升水冷壁的高温腐蚀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引言 |
1.1.1 我国电力工业发展概况 |
1.1.2 超超临界的概念 |
1.1.3 超超临界机组的发展 |
1.1.4 本文的研究设备特点 |
1.2 选题背景 |
1.3 本文主要研究工作及意义 |
2 燃煤过程中水冷壁受热面高温腐蚀研究综述 |
2.1 锅炉水冷壁高温腐蚀机理 |
2.1.1 硫酸盐型高温腐蚀 |
2.1.2 煤灰腐蚀 |
2.1.3 硫化物型高温腐蚀 |
2.1.4 氯化物型高温腐蚀 |
2.1.5 还原性气氛引起的高温腐蚀 |
2.1.6 金属材料在碳气氛中的渗碳行为 |
2.1.7 总结 |
2.2 锅炉水冷壁高温腐蚀的影响因素及预防措施 |
2.2.1 燃煤特性方面 |
2.2.2 燃烧器方面 |
2.2.3 燃烧工况 |
2.2.4 水冷壁管管壁温度 |
2.2.5 运行因素影响 |
2.2.6 煤灰沉积对管壁高温腐蚀的影响 |
2.3 减轻高温腐蚀的措施 |
2.3.1 浓淡风燃烧技术 |
2.3.2 贴壁风技术 |
2.3.3 控制煤粉细度 |
2.3.4 控制给水品质 |
2.3.5 采用高温喷涂技术 |
2.3.6 材料方面 |
3 1060MW超超临界锅炉水冷壁受热面腐蚀分析 |
3.1 前言 |
3.2 实验部分 |
3.2.1 腐蚀取样的灵武电厂 |
3.2.2 燃煤参数 |
3.2.3 炉内气氛 |
3.2.4 实验设备 |
3.2.5 试验方法 |
3.3 灵武电厂水冷壁受热面腐蚀分析 |
3.3.1 现场调研 |
3.3.2 腐蚀管壁的SEM分析 |
3.3.3 腐蚀管壁的能谱分析 |
3.3.4 腐蚀物的XRD分析 |
3.4 本章小结 |
4 660MW超临界锅炉水冷壁受热面腐蚀分析 |
4.1 前言 |
4.2 实验部分 |
4.2.1 腐蚀取样的新乡电厂 |
4.2.2 燃煤参数 |
4.2.3 炉内气氛 |
4.2.4 实验设备 |
4.2.5 试验方法 |
4.3 新乡电厂水冷壁受热面腐蚀分析 |
4.3.1 现场调研 |
4.3.2 腐蚀管壁的SEM分析 |
4.3.3 腐蚀管壁的能谱分析 |
4.3.4 腐蚀物的XRD分析 |
4.4 本章小结 |
5 水冷壁高温腐蚀试验 |
5.1 试验目的及内容 |
5.1.1 研究目标 |
5.1.2 试验内容 |
5.2 试验台系统 |
5.2.1 主要实验设备 |
5.3 试验方法 |
5.4 实验结果与分析 |
5.4.1 试验结果 |
5.4.2 结果分析 |
5.5 对电厂进行腐蚀优化及结果 |
5.5.1 燃烧调整优化 |
5.5.2 优化结果 |
6 总结 |
6.1 全文总结 |
6.1.1 (超)超临界机组水冷壁腐蚀因素 |
6.1.2 1060MW超超临界机组水冷壁腐蚀因素 |
6.1.3 660MW超临界机组水冷壁腐蚀因素 |
6.1.4 对超超临界锅炉水冷壁高温腐蚀的优化及效果 |
6.2 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介 |
(6)炉膛结构对大型往复炉排炉性能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课题研究背景 |
1.1.1 我国能源概况 |
1.1.2 我国往复炉发展与应用现状 |
1.2 往复炉的研究现状 |
1.2.1 往复炉与链条炉 |
1.2.2 往复炉排的优缺点 |
1.3 炉排对炉膛的影响 |
1.4 研究内容、意义及创新点 |
1.4.1 研究的内容及创新 |
1.4.2 本文研究的意义 |
第2章 往复炉的数值计算建模 |
2.1 炉膛数值模拟研究现状 |
2.2 模拟往复炉的原型 |
2.3 炉膛数值建模 |
2.3.1 控制方程 |
2.3.2 假设 |
2.3.3 计算模型 |
2.3.4 网格划分及无关性验证 |
2.4 模拟结果吻合度分析 |
第3章 前拱结构的数值模拟 |
3.1 传统炉膛空间的设计 |
3.2 前拱对往复炉排燃烧特性的影响 |
3.2.1 前拱下的α 火焰 |
3.2.2 前拱的蓄热辐射引燃作用 |
3.3 前拱的倾角 |
3.3.1 前拱倾角对流场影响 |
3.3.2 前拱倾角对温度场影响 |
3.4 前拱的突出块 |
3.4.1 前拱突出块对流场的影响 |
3.4.2 前拱突出块对温度场的影响 |
3.5 本章结论小结 |
3.5.1 前拱倾角影响结论 |
3.5.2 前拱突出块影响结论 |
第4章 卫燃带的数值模拟 |
4.1 卫燃带介绍 |
4.2 卫燃带的必要性 |
4.3 卫燃带的长度 |
4.3.1 布置卫燃带的长度对炉内烟气的影响分析 |
4.3.2 布置卫燃带的长度对前拱的影响分析 |
4.3.3 布置卫燃带的长度对后拱的影响分析 |
4.3.4 布置卫燃带的长度对侧壁的影响 |
4.4 本章结论小结 |
第5章 后拱高度的数值模拟 |
5.1 后拱对往复炉排燃烧特性的影响 |
5.2 后拱高度 |
5.2.1 后拱出口高度对炉内流场的影响 |
5.2.2 后拱出口高度对炉内压力的影响 |
5.2.3 后拱出口高度对炉内温度的影响 |
5.3 人字形后拱 |
5.3.1 人字形后拱对炉内流场的影响 |
5.3.2 人字形后拱对炉内温度场的影响 |
5.4 本章结论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7)电厂煤粉锅炉水冷壁管爆管分析与防护措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水冷壁管介绍 |
1.1.1 水冷壁管分类 |
1.1.2 水冷壁管材料 |
1.1.3 水冷壁管作用 |
1.2 国内外电厂锅炉水冷壁的爆管情况 |
1.3 煤粉锅炉水冷壁管的失效模式 |
1.3.1 水冷壁向火侧的腐蚀 |
1.3.2 管壁外表面的冲刷磨损 |
1.3.3 短时过热 |
1.3.4 长时过热 |
1.3.5 酸碱腐蚀 |
1.4 水冷壁管的失效防护 |
第2章 A电厂水冷壁爆管原因分析 |
2.1 A电厂第一次水冷壁爆管事件 |
2.2 A电厂第二次水冷壁爆管事件 |
2.3 A电厂第三次水冷壁爆管事件 |
2.4 导致腐蚀的主导因素分析 |
2.4.1 设计因素 |
2.4.2 燃料成分因素 |
2.4.3 水冷壁管运行过程因素 |
2.5 小结 |
第3章 水冷壁爆管防护措施实施 |
3.1 A电厂水冷壁管防护措施实施 |
3.1.1 喷涂方法选择 |
3.1.2 防护涂层要求 |
3.2 本项目防护实施 |
3.2.1 实施过程 |
3.3 封孔处理做腐蚀试验 |
3.4 A电厂锅炉水冷壁其他防护措施 |
3.5 小结 |
第4章 A电厂水冷壁管防护措施实施效果分析 |
4.1 防护改造后水冷壁管的寿命分析 |
4.2 A电厂防护节能后经济性分析 |
4.2.1 水冷壁喷涂费用比较 |
4.2.2 水冷壁喷涂的经济性 |
4.3 小结 |
第5章 结论与展望 |
5.1 结论 |
5.2 展望 |
参考文献 |
(8)导致转炉余热锅炉破损的操作原因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导致转炉余热锅炉破损的操作原因分析 |
1. 1施工垃圾造成水冷壁管堵塞 |
1. 2 锅炉水质不达标 |
1. 3 汽包低压运行 |
1. 4 冷水启动 |
1. 5 钢水喷溅 |
2 结语 |
(9)电站锅炉典型失效机理与防护措施(论文提纲范文)
学位论文数据集 |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锅炉的发展历程 |
1.1.1 我国能源现状 |
1.1.2 我国电力工业的发展 |
1.1.3 超临界锅炉的发展现状 |
1.2 材料失效模式 |
1.3 电站锅炉缺陷 |
1.4 锅炉结构 |
1.5 锅炉典型缺陷 |
1.5.1 水冷壁高温硫腐蚀 |
1.5.2 锅炉受热面管高温氧腐蚀 |
1.5.3 锅炉减温器失效 |
1.6 论文选题的目的和意义 |
1.7 主要研究内容 |
第二章 锅炉水冷壁高温硫腐蚀失效与防护 |
2.1 某电厂锅炉卫燃带处水冷壁高温硫腐蚀失效分析 |
2.1.1 概况 |
2.1.2 水冷壁高温腐蚀情况 |
2.1.3 水冷壁高温腐蚀原因分析 |
2.1.4 所采取的应对措施和效果 |
2.1.5 相关建议 |
2.2 某电厂锅炉左右侧墙燃烧器区域水冷壁高温硫腐蚀失效分析 |
2.2.1 概况 |
2.2.2 水冷壁高温腐蚀历次检验情况 |
2.2.3 水冷壁高温腐蚀原因分析 |
2.2.4 所采取的应对措施和效果 |
2.3 某电厂锅炉水冷壁高温硫腐蚀失效分析 |
2.3.1 概况 |
2.3.2 水冷壁高温腐蚀历次泄露情况 |
2.3.3 水冷壁高温腐蚀原因分析 |
2.3.4 所采取的应对措施和效果 |
2.3.4.1 应对措施 |
2.3.4.2 效果 |
2.4 某电厂锅炉燃烧器水冷壁高温硫腐蚀失效分析 |
2.4.1 高温硫腐蚀概况 |
2.4.2 高温硫腐蚀发生部位 |
2.4.3 水冷壁高温腐蚀原因分析 |
2.4.4 所采取的应对措施 |
2.5 锅炉水冷壁喷涂工艺 |
2.5.1 喷涂材料 |
2.5.2 喷涂具体实施步骤 |
2.5.3 喷涂质量工艺标准 |
2.6 小结 |
第三章 锅炉受热面管高温氧腐蚀失效与防护 |
3.1 某电厂锅炉受热面氧化皮堵塞 |
3.1.1 概况 |
3.1.2 锅炉过热器再热器氧化皮检测情况 |
3.1.3 原因分析 |
3.1.3.1 力学性能测试 |
3.1.3.2 金相分析 |
3.1.3.3 晶粒度评级 |
3.1.3.4 扫描电子显微镜分析 |
3.1.3.5 氧化皮成分分析 |
3.1.3.6 氧化皮剥落分析 |
3.1.4 所采取的应对措施和效果 |
3.2 某电厂锅炉屏过氧化皮脱落堵塞爆管 |
3.2.1 概况 |
3.2.2 历次爆管情况 |
3.2.3 爆管原因分析 |
3.2.4 所采取的应对措施和效果 |
3.3 某电厂锅炉受热面奥氏体不锈钢管蒸汽侧氧化皮脱落与防治 |
3.3.1 概况 |
3.3.2 锅炉高温受热面氧化皮脱落的初期检查与脱落事故 |
3.3.2.1 2005年初次氧化皮检查 |
3.3.2.2 2006年检修后锅炉过热器部分高温受热面由于氧化皮脱落第一次泄漏 |
3.3.2.3 2007年锅炉高温受热面氧化皮脱落第二次泄漏 |
3.3.2.4 该电厂受热面管内氧化脱落管内堆积多时期的情况 |
3.3.3 奥氏体不锈钢在高温受条件下受热面内壁氧化皮产生、氧化皮剥落导致爆破事故的原因分析 |
3.4 某电厂锅炉奥氏体不锈钢高温氧化剥落引发爆管事故分析 |
3.4.1 概况 |
3.4.2 爆管情况 |
3.4.3 爆管原因分析 |
3.4.3.1 受热面材质分析 |
3.4.3.2 运行状况分析 |
3.4.4 所采取的应对措施和效果 |
3.4.5 防范措施 |
3.4.5.1 改进材质是解决氧化皮最根本的措施 |
3.4.5.2 氧化皮的剥离问题可通过以下经验进行改善 |
3.5 某电厂锅炉受热面内壁氧化皮脱落堵塞分析 |
3.5.1 概况 |
3.5.2 末级过热器爆管情况 |
3.5.2.1 末级过热器第一次爆管情况 |
3.5.2.2 末级过热器第二次爆管情况 |
3.5.3 爆管原因分析 |
3.5.4 所采取的应对措施和效果 |
3.6 某电厂锅炉高温过热器爆管分析 |
3.6.1 概况 |
3.6.2 锅炉高温过热器爆管情况 |
3.6.3 爆管原因分析 |
3.6.4 所采取的应对措施和效果 |
3.6.5 防范措施 |
3.7 小结 |
第四章 锅炉减温器失效与防护 |
4.1 某电厂锅炉减温器筒体开裂失效分析 |
4.1.1 概况 |
4.1.2 锅炉减温器开裂裂纹检测情况 |
4.1.3 锅炉减温器开裂原因分析 |
4.1.4 所采取的应对措施和效果 |
4.2 某电厂锅炉过热器、再热器减温器喷嘴开裂失效分析 |
4.2.1 概况 |
4.2.2 锅炉减温器喷嘴开裂检测情况 |
4.2.3 锅炉减温器喷嘴开裂原因分析 |
4.2.4 所采取的应对措施和效果 |
4.3 某电厂锅炉减温器开裂失效分析 |
4.3.1 概况 |
4.3.2 锅炉减温器喷嘴开裂检测情况 |
4.3.3 锅炉减温器开裂原因分析 |
4.3.4 所采取的应对措施和效果 |
4.4 小结 |
第五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 |
作者和导师简介 |
附件 |
四、谈热水锅炉水冷壁管的更换与改进(论文参考文献)
- [1]超超临界锅炉流动与传热对异形区域水冷壁热应力的影响[D]. 徐青蓝. 东南大学, 2020(01)
- [2]关于电站锅炉控制系统方面的检验[D]. 何楠. 华北理工大学, 2019(01)
- [3]超超临界锅炉垂直管圈水冷壁水动力特性对金属壁温的影响[D]. 沈倩. 东南大学, 2018(05)
- [4]常压锅炉供热效率提升的技术改进[J]. 茹艺兵. 中国新技术新产品, 2017(20)
- [5]超(超)临界锅炉螺旋式上升水冷壁的高温腐蚀研究[D]. 敖翔. 浙江大学, 2017(06)
- [6]炉膛结构对大型往复炉排炉性能的影响[D]. 高增. 哈尔滨工业大学, 2016(02)
- [7]电厂煤粉锅炉水冷壁管爆管分析与防护措施研究[D]. 郭巍. 华东理工大学, 2015(05)
- [8]导致转炉余热锅炉破损的操作原因分析[J]. 董茂林,陶革新. 冶金能源, 2014(06)
- [9]电站锅炉典型失效机理与防护措施[D]. 刘昱杰. 北京化工大学, 2014(06)
- [10]高压热水锅炉水冷壁管开裂原因及对策[J]. 谢礼志,叶红兵,张修安. 中国特种设备安全, 2012(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