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新时代教师审美素质论略(论文文献综述)
陆樱樱[1](2021)在《高职院校美育课程体系构建的研究与实践》文中研究说明美育是高职教育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直接影响着高职人才的职业素养培养。在分析高职美育现状与问题的同时提出美育课程体系构建的定位研究和美育的创新教学模式,并通过平台实现美育的创新教学。
徐荣荣[2](2021)在《高校美育工作中音乐审美素质的培养》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培养学生的音乐审美素质是高校美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能让大学生从音乐中发现美,懂得美的真谛,有助于学生成为现代社会所需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通过介绍美育对当代大学生的重要性,以及培养大学生审美素质的基本原则,重点探究高校美育工作中音乐审美素质的培养策略。
张乐乐,陈恩伦[3](2021)在《新时代高校大学生评价体系建构:理念、原则、要素与框架》文中研究表明当前,高校大学生评价不同程度地存在着标准模糊、可度量性较差、可实现性较低、相关性弱化、时限性虚化等现实困境。鉴于此,新时代高校大学生评价体系的建构应持守以学生为中心、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评价育人和持续改进的理念,遵循SMART原则,明晰其明确性、可度量性、可实现性、相关性和时限性。由此,尝试性地提出了涵盖思想品德素质、学业文化素质、生理心理素质、知美审美素质、劳动技能素质的高校大学生评价体系的建构框架。
封承城[4](2021)在《初中合唱教学中学生音乐审美素养提升的实践研究》文中研究表明
任大路[5](2021)在《工匠精神融入山东省体育教育专业学生能力培养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工匠精神通常是指工匠卓越的专业技能,以及追求终极目标的态度和信念,是培养复合型人才核心能力的必要条件。其包括:尊重教师、重视教学的师道精神;一丝不苟的制造能力;精益求精的创新意识;知行合一的实践行为与精湛技艺的专业品质等。体育教育专业学生是教师队伍人才储备的重要组成部分,体育教育专业的学生能力是高校体育教育专业学生对待学科,对待事业,对待学生,对待自己所具备的专业素质的集中体现,包括学术能力、体育能力、道德素质、身心行为等方面。本研究采用的研究方法有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数理统计法和专家访谈法;以工匠精神融入山东省体育教育专业学生能力培养为主要研究对象。对工匠精神与学生能力的本质内涵以及如何提高我国高校体育教育专业学生能力、对高校体育学生整体素质的现状进行科学研究;实现培养高素质复合型体育人才的目标,为建设一支现代化高素质专业化的体育教师队伍注入新的研究视角。本研究回顾了“中国工匠精神”的内涵和历史渊源,深入分析“中国工匠精神”的基本内容,整合了体育领域后备师资队伍的培养方法;寻找工匠的精神和体育专业学生的教育建设的融合点;梳理了工匠精神与体育学科的交叉融合,涉及到工匠精神在体育学科中的应用、学生培养、教师专业发展等方面;从而为高校体育专业人才培养和体育师资队伍建设的理论研究提出了新的思路。研究结果表明:(1)在工匠精神融入体育教育专业学生能力培养过程中,选取了匠品、匠识、匠艺、匠知、匠道、匠心、匠德、匠行8个核心要素。将工匠精神融入高校体育教育专业学生能力培养研究主要在学科能力、体育素养、教育能力、身心品行四个具体方面实施。(2)对山东省高校体育专业学生的研究结果。体育学生能力的内容是指体育课堂教学、训练、锻炼、竞赛、科研、管理等方面的基本技能,是课程教学、体育技能、体育知识和道德心理价值观的综合表现。运用问卷调查法对山东省体育教育专业学生各项元素的具备程度进行调查,整体比例为:欠缺1/5,一般3/5,良好1/5。(3)此次研究在对于调查指标具体元素的选取上包括:学科能力,体育素养,教育能力,身心品行4个一级指标;规范科学、尚学求新的匠品;博学强闻、追求卓越的匠识等16个二级指标;学科教育认知等64个三级指标;此外根据问卷调查确定每个指标的重要程度;各指标重要程度系数Fi>4.0,并对其融合可行性进行分析。(4)学生能力形成机制主要包括:学习动机、课堂教学、课程设置、教育体系、培养目标等;并依据此内容制作调查问卷发放于体育学生、体育教师等调查具备情况及重要程度。(5)在工匠精神融入体育教育专业学生能力培养方面,所采用的实施措施主要包括:国家层面,追寻工匠精神的历史演进与时代发展;社会层面,从学生个体入手,探究将工匠精神融入学生能力培养过程中的具体理论实践方法。研究得出下列结论:(1)工匠精神融入体育专业学生能力培养的基础是工匠精神与体育专业学生能力的内在联系。在学科能力、体育素质、教育能力和身心行为四个具体方面,工匠精神有机地融入体育专业学生的能力培养过程中具有很高的可行性。(2)在学生能力各项指标元素调查中学生整体具备程度总体表现进行良好,培养学生能力都在一般水平之上。(3)在工匠精神有机融入到体育教育专业学生能力培养过程中各项指标的重要系数Fi>4.0,即在选取的64个指标元素中重要性程度较高,对于将工匠精神融入体育教育专业学生能力培养过程意义较大。(4)工匠精神对于融入当代体育教育专业体育教育专业学生能力培养中的具体困境主要包括:一是体育教育专业学生的自主意识相对薄弱;二是迫切需要完善体育专业课程的整合与整合路径;三是缺乏明确的精神文化标准。(5)对于工匠精神融入体育教育专业学生能力元素主要包括了8个主要元素以及三个方面的需要;并且要遵循工匠精神融入综合能力培养的原则,分析工匠精神在体育学生技能发展中的具体措施。(6)具体实践过程为:规范科学、尚学求新的匠品;博学强闻、追求卓越的匠识;体育素养:臻艺求学、野蛮体魄的匠艺;求知问真、文明精神的匠知;教育能力: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的匠心;有教无类、尚体重学的匠道;身心品行:明德爱国、忠守敬业的匠德;尊师重教、知行合一的匠行。
史壮壮[6](2021)在《美育视域下大学生体育课程学习样态影响因素模型构建》文中认为本研究围绕美育视域下大学生体育课程学习样态的影响因素进行探讨,对美育视域下大学生体育课程学习样态影响因素模型进行构建。主要研究内容有:第一,对美育视域下大学生体育课程学习样态进行内涵探析,并进行学习样态的呈现和特征分析,为学习样态影响因素的具体分析提供理论支撑;第二,运用扎根理论法对美育视域下大学生体育课程学习样态的影响因素进行初选,通过发放专家问卷对其进行优化;第三,通过编制与分发问卷,将回收数据整理后,运用SPSS21.0与AMOS软件对数据进行信效度分析;第四,建立美育视域下大学生体育课程学习样态影响因素的假设模型,运用结构方程模型(SEM)对假设模型进行验证并拟合,建立最终的影响因素结构模型;第五,根据实证研究中各个影响因素路径系数的分析结果,提出美育视域下大学生体育课程学习样态优化路径。本研究通过运用文献研究法、问卷调查法、专家访谈法、扎根理论法、数理统计法,对美育视域下大学生体育课程学习样态影响因素进行研究,得出主要结论如下:第一,通过归纳、整理前人研究成果,对美育视域下大学生体育课程学习样态进行解读和分析:“入境入神、历历可辨、乐在其中、明心会意”的学习样态与融合性、情景性、趣味性、体验性、创造性五种特征。第二,运用扎根理论法、特尔菲法提取了美育视域下大学生体育课程学习样态的影响因素,在此基础上构建了美育视域下大学生体育课程学习样态影响因素预试量表,并形成预试问卷进行发放,在对预试量表进行优化后得到了正式量表,利用正式量表获得的数据在AMOS软件中构建了SEM模型,最终获得美育视域下大学生体育课程学习样态影响因素模型。第三,经过影响因素模型的实证表明:学校体育美育保障、体育美育教学安排、教师美育素养、学生体育审美素质四个影响因素均对美育视域下大学生体育课程学习样态具有正向影响。其中,体育美育教学安排与学生体育审美素质对美育视域下大学生体育课程学习样态的影响程度很大,相比较而言,学校体育美育保障与教师美育素养对美育视域下大学生体育课程学习样态的影响程度较小。第四,以美育视域下大学生体育课程学习样态影响因素模型中学习样态与潜变量间的路径系数分析结果为基础,提出优化路径:创新载体,搭建体育与美育协调发展的育人平台;优化教学方法与评价,改善教学效果;提升教师的多模态交际能力与多元文化素养;培养学生对体育美的感知能力和鉴赏能力。
林艳萍[7](2021)在《统编小学语文教材中审美教育内容的析出与利用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审美教育(即美育)是陶冶情操的教育,也是温润心灵的教育,能够提升人的审美素养,潜移默化地影响人的情感、趣味、气质、胸襟,激励人的精神,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教育内容之一,对涵养学生美好心灵具有重要意义。小学语文教学活动是对小学生实施审美教育的重要阵地,而现行的统编小学语文教材中一篇篇文质兼美的选文则是小学语文课程实施审美教育的重要载体。语文教师实施审美教育,首先应挖掘析出语文学科中本身的美。对语文教材里的审美内容资源进行静态考察与分析,充分挖掘析出教材中本身的审美素材是实施语文阅读、口语交际、写作教学等审美动态教学实践过程的前提准备和重要基础。本研究主要采用文献研究法、文本分析法和统计分析法进行研究。首先,笔者从文献梳理入手,分别从国内外两方面对前辈们关于审美教育、语文审美教育研究情况进行了总结和分析,在此基础上明确语文审美教育的相关概念、特点、功能等基本问题。其次,以统编小学语文1-6年级共12册教材为研究对象,系统分析、梳理、统计了教材选文中蕴藏着的丰富审美教育内容。笔者从文体的视角深入挖掘、分析统编小学语文教材选文中的审美教育内容,通过文本分析法将不同文体的选文分类从审美内容的存在形态、呈现形式等方面详细梳理,主要析出描述了统编小学语文教材中的自然美、社会美、语言美、形象美、情感美、意境美等不同类型的审美教育内容。并总结分析出统编小学语文教材中审美教育内容的特点:一是审美内容承载于文体类别多样的选文中各显审美特质——诗歌文体主要呈现出富有韵律节奏美的语言美、各种意象组成的意境美等,散文文体则凸显出优美生动的语言美、强烈的抒情美,小说文体以刻画各种人物形象美为主,童话、神话文体则以梦幻唯美、神奇幻化的想象手法刻画主人公的形象,记叙文则是通过描写真人真事、表达真情实感凸显出社会生活的美感内容,说明文内蕴着求真求实的科学真知美、精确简明的语言美等;二是教材中的审美内容编排顺序符合小学生审美心理特点;三是教材审美教育的内容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明显,凸显出立德树人的特点等。再次,通过对析出内容的系统分析找出统编小学语文教材中蕴含的审美教育内容本身存在的欠缺、不足之处,厘清析出与利用审美教育内容的问题所在。如教材选文中的审美教育内容较为隐晦,不易被感知;重点突出强调语文要素的达成,对审美教育的目标相对模糊;教材中蕴藏的审美教育因素分布零散又交融并存,缺乏一定的系统性等。其主要原因在于教材内容呈现形式的局限、语文本体性教学潮流的回归导致审美等非本体性教学的淡化、审美教育内容类别本身的复杂、多元等。最后,通过对统编小学1-6年级12册教材中审美教育内容的析出描述,结合其特点、存在的缺欠与原因等,从四个方面对教材中审美教育内容的组织与运用提出相应的实施建议。一是要关注审美主体,提升师生自身的审美素养,包括提升教师的审美素质和强化学生的审美意识。二是语文审美教育应立足语文的学科特性,深深根植于语文的土壤之上实施审美教育,明确语文核心素养中的审美素养与《语文课程标准》中对审美教育的要求,加强语文审美教育的目标管理。三是要遵循语文教材中审美教育内容的特点,根据不同文体的审美特质提取教材审美教育因素,同时把握小学生的审美心理特点,促进教学过程的审美化,在此过程中坚持立德树人、以美化人。四是依托校本教学研究,构建系统化的语文审美教育实施保障机制。具体从教材中的审美教育内容如何组织、计划、评价等方面开展校本教学研究,形成一套行之有效的方案来保障语文教材中审美教育内容的资源得到充分析出与利用,实现语文审美教育的目的,促进学生审美能力的发展,进而推动学生的全面和谐发展。
赵红云[8](2021)在《地方高师院校通识类美育课程改革的困境与实践策略》文中研究指明地方高师院校肩负着育人和育师的双重任务,通识类美育课程在于引导学生求真、至善、和美,地方高师院校通识类美育课程改革工程系统而庞大。当前,地方高师院校通识类美育课程改革存在着学科美育与教师教育美育分离、审美理论与审美实践脱离、高师教育美育与基础教育美育隔离等问题,应通过构建三维一体的"大美育"课程体系,强化美育功能;加强美育师资队伍建设,提升美育能力;建立校内外互动互补的美育实施供给体系,丰富美育资源;整合一、二、三美育课堂,拓展美育路径。
邓雨璐[9](2021)在《重庆市初中生物教学中审美教育现状及对策研究》文中认为作为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美育在个人全面发展乃至社会稳定与发展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2020年,国务院颁发的文件表示:需要把美育纳入各级各类学校人才培养全过程,树立学科融合理念,争取在2035年基本形成全覆化、多样化、高质量的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化学校美育体系。而生物学科中蕴含着丰富的美学元素,且它与生活息息相关,能够激发学生兴趣,是实施审美教育的重要渠道。再加上初中阶段的学生审美心理发展水平逐渐成熟,是引导发展的良好时机。所以在初中生物中渗透审美教育的研究是值得开展的。经过文献阅读,笔者归纳发现:此前对在生物学科中渗透审美教育的论文并不多,对重庆市的研究更是没有,同时也从未对乡镇地区有所涉及,对研究策略的提及不够具体。因此,本文想通过研究,试图回答以下几个问题:(1)在初中生物教学中渗透审美教育的基础理论是什么?(2)当前重庆市(包括乡镇中学)初中生物教师的审美素养以及渗透审美教育的现状是什么?(3)如何更好地解决当前突出的问题?论文运用了文献研究法、问卷调查法、内容分析法、案例分析法开展研究。首先,论文围绕主题,对研究背景、核心概念、支撑研究的审美心理学理论做出归纳,并概述了生物学中的美学元素种类、在初中生物学科中渗透审美教育需要达成的审美目标以及渗透原则。而后,作者运用了问卷调查的研究方法对重庆市一线初中生物教师的审美素养及当前在教学中的渗透现状做出调查。根据问卷调查所凸显的问题,笔者以教的主体,教的内容,如何教为大体方向,从教师审美素质的提高、审美元素的全面挖掘、审美教学的落实三个方面提出解决策略。最后就策略从课堂教学和实践活动两条路线设计出在生物教学中渗透审美教育的案例,并做了实践分析。调查结果显示:(1)教师基本美学素养有一定缺失,同时学校对教师审美素养提高的关注度不够高;(2)教师无法对生物教材中的美学元素进行细致分类;(3)教师渗透意识可观,但渗透强度不足,且绝大部分教师表明主观原因比客观原因更影响自身在教学中的渗透情况;(4)各层次学校渗透质量均不佳,在培养学生创造美能力的方面,极大部分教师选择通过实践活动的方式,但更多的是集中在自然美的板块,对科学美的感受和呈现还有欠缺,且超过1/4比例的乡镇普通中学教师并未注意学生审美创造力的培养。根据这些情况,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方面做改善:(1)在提升教师素质方面,讲求以一带百的方式,先使美育综合课程教师专业化,然后带动生物学科代表教师发展,再以优秀代表带动全体生物教师发展,最后促使教师审美素养的运用,达到在运用中提高。整个过程中需要特别关注教师挖掘教材和地方审美元素能力的提高。(2)在审美元素挖掘方面,笔者以教材为基础,运用了内容分析法梳理出人教版初中生物教材中各部分的美学元素,并提出拓展地方(包括乡镇)的特色美学元素的建议。(3)在落实审美教学方面,笔者结合审美心理理论知识,从掌握在初中生物教学中渗透审美教育的方法以及抓住实践机会两个方面展开。在生物教学中渗透审美教育势在必行,期望当前研究能够达到抛转引玉的效果,为在重庆市生物教学中实施审美教育添砖加瓦。
朱晶婧,魏颖[10](2021)在《高校美育中学生音乐审美素质的提升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高校美育工作开展得如火如荼,其中提升高校学生音乐审美素质是重要环节。文章对高校美育工作进行梳理,阐述高校美育工作的内涵、特征与功能,总结高校美育工作对提升学生音乐审美素质的作用与效果,提出高校应加强校园音乐文化环境建设、构建高水平高音乐素养的美育教师队伍、丰富音乐审美教育内容等,为提升学生音乐审美素质、完善高校美育工作建设提供建议。
二、新时代教师审美素质论略(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新时代教师审美素质论略(论文提纲范文)
(1)高职院校美育课程体系构建的研究与实践(论文提纲范文)
一、高职院校中美育课程体系的现状和存在问题 |
(一)没有完善的美育课程体系 |
(二)授课方式单一 |
(三)教材不生动 |
二、高职院校美育课程体系构建的必要性 |
(一)时代的必要性 |
(二)人文素养的必要性 |
(三)职业素养的必要性 |
三、高职院校美育课程体系构建的途径 |
(一)高职院校美育课程体系构建原则 |
1.实用性与专业性相结合原则培养职业道德素养。 |
2.优秀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相结合原则培养文化自信素养。 |
3.高职院校美育目标分类。 |
(二)根据高职美育课程体系构建的原则和目标确立课程教学内容 |
四、创新美育教学模式 |
(一)从教材到教学模式的转化 |
(二)美育课程的重构 |
五、构建以课程为核心的审美化管理体系 |
(一)加强美育学习,提高教师的审美素质 |
(二)加强美育科研,培育稳定的美育专职和兼职教师队伍 |
(三)为美育课程提供物质条件保障 |
(四)美育课程资源平台保障 |
(五)美育质量评价 |
(2)高校美育工作中音乐审美素质的培养(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
1 美育对当代大学生的重要性 |
1.1 有利于完善个人修养 |
1.2 有利于调整心理状态 |
1.3 有利于汲取专业知识 |
2 培养大学生审美素质的基本原则 |
2.1 坚持超越性原则 |
2.2 坚持开放性原则 |
2.3 坚持情感性原则 |
3 高校美育工作中音乐审美素质的培养策略 |
3.1 营造优质的校园音乐环境 |
3.2 完善高校的音乐课程体系 |
3.3 建立健全美育保障机制 |
3.4 提升音乐教师的专业素养 |
4 结束语 |
(3)新时代高校大学生评价体系建构:理念、原则、要素与框架(论文提纲范文)
一、新时代高校大学生评价体系现状审视 |
二、新时代高校大学生评价体系的建构理念 |
(一)持守以学生为中心的理念 |
(二)秉持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理念 |
(三)恪守评价育人的理念 |
(四)遵循持续改进的理念 |
三、新时代高校大学生评价体系的建构原则 |
(一)明确性原则(Specific) |
(二)可度量性原则(Measurable) |
(三)可实现性原则(Attainable) |
(四)相关性原则(Relevant) |
(五)时限性原则(Time-bound) |
四、新时代高校大学生评价体系的建构要素 |
(一)思想品德素质评价 |
(二)学业文化素质评价 |
(三)生理心理素质评价 |
(四)知美审美素质评价 |
(五)劳动技能素质评价 |
五、新时代高校大学生评价体系的建构框架 |
(5)工匠精神融入山东省体育教育专业学生能力培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前言 |
1.1 选题依据 |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2 文献综述 |
2.1 工匠精神的内涵与价值认知 |
2.1.1 “工匠”的定义 |
2.1.2 工匠精神的概念内涵研究 |
2.1.3 工匠精神的时代价值研究 |
2.1.4 高校工匠精神融入到体育教育专业学生能力培养研究 |
2.2 高校体育教育专业学生研究综述 |
2.2.1 体育教育专业学生的概念研究 |
2.2.2 高校体育教育专业学生培养评价研究 |
2.2.3 体育教育专业复合型人才培养研究 |
2.3 高校体育教育专业学生能力的研究综述 |
2.3.1 高校体育教育专业学生能力概念内涵研究 |
2.3.2 高校体育教育专业学生的培养研究 |
2.3.3 高校体育教育专业学生能力评价研究 |
2.4 述评 |
3 研究对象与方法 |
3.1 研究对象 |
3.2 研究方法 |
3.2.1 文献资料法 |
3.2.2 问卷调查法 |
3.2.3 专家访谈法 |
3.2.4 数理统计法 |
4 研究结果与分析 |
4.1 山东省高校体育教育专业学生工匠精神与能力培养调查分析 |
4.1.1 山东省体育教育专业学生的培养方案分析 |
4.1.2 工匠精神与体育教育专业学生能力的现状调查分析 |
4.1.3 工匠精神融入体育教育专业学生能力元素重要程度调查分析 |
4.1.4 工匠精神与体育教育专业学生能力的形成机制分析 |
4.1.5 工匠精神与体育教育专业学生能力融合培养的可行性分析 |
4.2 工匠精神融入体育教育专业学生能力培养理论分析 |
4.2.1 工匠精神融入体育教育专业学生能力培养的理论基础 |
4.2.2 工匠精神融入体育教育专业学生能力培养的价值意蕴 |
4.2.3 工匠精神融入体育教育专业学生能力培养的现实困境分析 |
4.3 工匠精神融入山东省体育教育专业学生能力实践分析 |
4.3.1 工匠精神融入体育教育专业学生能力培养的现实需求 |
4.3.2 工匠精神融入体育教育专业学生能力培养的理论原则 |
4.3.3 工匠精神与体育教育专业学生能力培养的内在联系 |
4.3.4 工匠精神融入体育教育专业学生培养的内容与方法 |
4.4 工匠精神融入体育教育专业学生能力培养实践融合策略 |
4.4.1 传于“文”——文化传承 |
4.4.2 立于“气”——社会价值风气引领 |
4.4.3 形于“学”——学校教育实践 |
4.4.4 精于“教”——教学过程渗透 |
4.4.5 成于“人”——学生自我学习结果化 |
4.5 工匠精神融入体育教育专业学生能力培养的机制保障 |
4.5.1 政策保障,传承有据 |
4.5.2 制度建设,推行有力 |
4.5.3 价值导向,榜样引领 |
4.5.4 完善机制,评价科学 |
4.5.5 教育投入,言传身教 |
4.5.6 内化于心,外践于行 |
5 结论与建议 |
5.1 结论 |
5.2 建议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6)美育视域下大学生体育课程学习样态影响因素模型构建(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引言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研究目的与内容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内容 |
1.3 创新之处与技术路线 |
1.3.1 创新之处 |
1.3.2 技术路线 |
1.4 文献综述及相关概念 |
1.4.1 国内文献综述 |
1.4.2 国外文献综述 |
1.4.3 相关概念界定 |
2 研究对象与方法 |
2.1 研究对象 |
2.2 研究方法 |
2.2.1 文献研究法 |
2.2.2 专家访谈法 |
2.2.3 扎根理论法 |
2.2.4 特尔菲法 |
2.2.5 问卷调查法 |
2.2.6 数理统计法 |
3 美育视域下大学生体育课程学习样态理论解读 |
3.1 美育视域下大学生体育课程学习样态内涵探析 |
3.1.1 理论基础 |
3.1.2 实施依据 |
3.1.3 实施原则 |
3.2 美育视域下大学生体育课程学习样态呈现及特性分析 |
3.2.1 学习样态呈现 |
3.2.2 特性分析 |
4 美育视域下大学生体育课程学习样态影响因素提取 |
4.1 提取方法及设计 |
4.1.1 提取方法 |
4.1.2 设计步骤 |
4.2 影响因素初选 |
4.2.1 初选过程 |
4.2.2 初选结果与分析 |
4.3 影响因素优化 |
4.3.1 优化过程 |
4.3.2 优化结果与分析 |
5 美育视域下大学生体育课程学习样态影响因素量表的编制 |
5.1 预试量表设计与制定 |
5.1.1 预试量表的内容设计 |
5.1.2 预试测量题项的确定 |
5.2 预试量表测量优化 |
5.2.1 预试量表的测量优化 |
5.2.2 预试量表优化后的检验 |
5.3 正式量表的确定 |
5.3.1 正式量表的发放 |
5.3.2 信度分析 |
5.3.3 探索性因子分析 |
6 美育视域下大学生体育课程学习样态影响因素模型的构建 |
6.1 模型假设 |
6.2 模型拟合 |
6.2.1 模型违反估计检验 |
6.2.2 模型拟合度检验 |
6.2.3 模型路径分析 |
6.3 结果分析与优化路径 |
6.3.1 结果分析 |
6.3.2 优化路径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A 《美育视域下大学生体育课程学习样态影响因素模型构建》半结构式专家访谈提纲 |
附录 B 美育视域下大学生体育课程学习样态影响因素调查问卷(第一轮) |
附录 C 美育视域下大学生体育课程学习样态影响因素调查问卷(第二轮) |
附录 D 美育视域下大学生体育课程学习样态影响因素调查问卷(第三轮) |
附录 E 美育视域下大学生体育课程学习样态影响因素量表题项调查问卷 |
附录 F 美育视域下大学生体育课程学习样态影响因素预试调查问卷 |
附录 G 美育视域下大学生体育课程学习样态影响因素正式调查问卷 |
附录 H 样本各题目的独立样本T检验统计结果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
致谢 |
(7)统编小学语文教材中审美教育内容的析出与利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研究缘起 |
1.国家出台系列美育政策重视其重要作用 |
2.当前小学语文审美教育的现状并不乐观 |
3.审美教育与语文教育的融合是应然走向 |
(二)文献综述 |
1.国内研究现状 |
2.国外研究现状 |
3.对国内外研究现状的简要评价 |
(三)研究目的与意义 |
1.研究目的 |
2.研究意义 |
(四)研究思路与方法 |
1.研究思路 |
2.研究方法 |
(五)研究重点、难点及创新点 |
1.研究重点 |
2.研究难点 |
3.研究创新点 |
一、语文审美教育的理论概述 |
(一)相关概念界定 |
1.统编小学语文教材 |
2.审美教育 |
3.语文审美教育 |
4.审美教育内容 |
(二)语文审美教育的特征 |
1.形象性 |
2.情感性 |
3.愉悦性 |
(三)语文审美教育的功能 |
1.内在审美功能:提升学生审美能力 |
2.外在工具功能:推动学生全面发展 |
二、统编小学语文教材中审美教育内容的析出与分析 |
(一)统编小学语文教材中审美教育内容的整体文体概况 |
(二)统编小学语文教材中审美教育内容的具体析出与描述 |
1.文学美的析出与描述 |
2.文章美的析出与描述 |
(三)统编小学语文教材中审美教育内容的特点分析 |
1.文体丰富多样,不同文体凸显出不同的审美特质 |
2.顺序编排合理,契合小学生审美心理的特点 |
3.内容凸显立德树人,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
三、统编小学语文教材中审美教育内容析出利用存在的问题与辨析 |
(一)审美教育内容析出利用存在的问题 |
1.审美教育内容较为隐晦,缺乏直接感知性 |
2.突出强调语文要素,审美教育目标相对模糊 |
3.审美教育内容分布杂糅零散,缺乏系统性 |
(二)审美教育内容析出利用存在问题的原因辨析 |
1.教材呈现方式的局限导致审美教育内容缺乏直接感知性 |
2.本体性教学思潮声起造成审美非本体性教学内容淡化 |
3.审美内容类别的复杂多元致使分布零散且交融并存 |
四、统编小学语文教材中审美教育内容的组织与运用建议 |
(一)关注审美主体,增强师生自身的审美素养 |
1.提升教师的审美素养,加强审美感受能力 |
2.强化学生的审美意识,提高审美能动性 |
(二)立足语文学科特性,强化语文美育教学的目标管理 |
1.基于核心素养,把握语文美育教学方向 |
2.研习课程标准,明确语文美育课程目标 |
(三)遵循教材审美内容特点,灵活运用教材美育资源 |
1.根据不同文体审美特质,提取教材美育因子 |
2.把握学生审美心理特点,促进教学过程审美化 |
3.瞄准立德树人主风向标,培育学生审美能力 |
(四)依托校本教学研究,构建系统化实施保障机制 |
1.拟定研究主题,开展理论学习 |
2.观摩名师课例,走向专业评课 |
3.深钻语文教材,实施协同备课 |
4.借助集体智慧,完善评价体系 |
五、结语 |
注释 |
参考文献 |
(一)着作类 |
(二)期刊类 |
(三)学位论文类 |
(四)标准类 |
(五)其他类 |
附录 |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 |
致谢 |
(8)地方高师院校通识类美育课程改革的困境与实践策略(论文提纲范文)
一、关于地方高师院校通识类美育课程改革 |
(一)学校美育课程改革是一个“老”问题 |
(二)高校美育课程改革是一个“新”问题 |
(三)高师院校通识类美育课程改革是一个“大”问题 |
二、地方高师院校通识类美育课程改革的现实困境 |
(一)学科教育美育与教师教育美育分离 |
(二)审美教育教学理论与实践脱离 |
(三)高师教育美育与基础教育美育隔离 |
三、地方高师院校通识类美育课程改革的实践策略 |
(一)构建三维一体的“大美育”课程体系,强化美育功能 |
(二)加强美育师资队伍建设,提升美育能力 |
(三)建立校内外循环互补的美育实施供给体系,丰富美育资源 |
(四)统整一、二、三美育课堂,拓展美育路径 |
(9)重庆市初中生物教学中审美教育现状及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教育政策的支持 |
1.1.2 初中生身心发展情况的现状 |
1.1.3 生物学的学科优势 |
1.2 国内外美育研究进展 |
1.2.1 国外研究进展 |
1.2.2 国内研究进展 |
1.3 研究目的、意义、思路及方法 |
1.3.1 研究目的 |
1.3.2 研究意义 |
1.3.3 研究思路 |
1.3.4 研究方法 |
2 初中生物渗透审美教育的概述 |
2.1 基本概念界定 |
2.1.1 美的定义 |
2.1.2 审美教育的定义 |
2.1.3 初中生物学渗透审美教育的含义 |
2.2 审美教育开展的理论支撑 |
2.2.1 需要层次理论 |
2.2.2 审美心理理论 |
2.3 初中生物学科中美的存在形态 |
2.3.1 生物学中的自然美 |
2.3.2 生物学中的科学美 |
2.4 初中生物学审美教育目标 |
2.4.1 初级阶段——感知美 |
2.4.2 中级阶段——鉴赏美 |
2.4.3 高级阶段——创造美 |
2.5 初中生物审美教育的渗透原则 |
2.5.1 审美性和科学性相结合的原则 |
2.5.2 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原则 |
2.5.3 内容与形式相统一的原则 |
2.5.4 感性与理性相结合的原则 |
3 重庆市初中生物教学中审美教育的渗透现状 |
3.1 研究目的 |
3.2 研究方法 |
3.2.1 调查对象 |
3.2.2 问卷设计 |
3.2.3 问卷实施 |
3.3 结果与分析 |
3.3.1 教师的基本情况 |
3.3.2 教师的基础美学素养 |
3.3.3 渗透审美教育的兴趣与看法 |
3.3.4 渗透审教育的情况 |
3.3.5 差异性分析 |
3.4 小结 |
4 重庆市初中生物教学中审美教育的策略 |
4.1 摆脱瓶颈,切实提高生物教师的审美素质 |
4.2 立足教材,结合地方特点充分挖掘美学元素 |
4.2.1 全面挖掘教材中的美学元素 |
4.2.2 拓展地方环境中的美学元素资源 |
4.3 把握教学,优化渗透效果 |
4.3.1 落实初中生物审美教育的方法 |
4.3.2 抓住课内外实践的机会 |
5 初中生物教学中审美教育的案例设计与实践分析 |
5.1 课堂教学类案例设计与实践分析 |
5.1.1 教学案例一 |
5.2 课外实践活动类案例设计与实践分析 |
5.2.1 教学案例一 |
5.2.2 教学案例二 |
6 结论与反思 |
6.1 结论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一 调查问卷 |
附录二 学生作品展示 |
致谢 |
在校期间所发表的文章 |
(10)高校美育中学生音乐审美素质的提升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一、高校美育工作概述 |
(一)高校美育工作内涵 |
(二)高校美育工作特征 |
(三)高校美育工作功能 |
二、高校美育工作对提升学生音乐审美 素质的作用 |
(一)增强学生音乐审美认知 |
(二)提升学生音乐审美能力 |
(三)优化学生音乐审美体验 |
三、高校美育环境下提升学生音乐审美 素质的策略 |
(一)加强校园音乐文化环境建设 |
(二)构建高水平高音乐素养的美育教师队伍 |
(三)丰富音乐审美教育的内容 |
四、新时代教师审美素质论略(论文参考文献)
- [1]高职院校美育课程体系构建的研究与实践[J]. 陆樱樱. 才智, 2021(34)
- [2]高校美育工作中音乐审美素质的培养[J]. 徐荣荣. 江西电力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1
- [3]新时代高校大学生评价体系建构:理念、原则、要素与框架[J]. 张乐乐,陈恩伦. 现代教育管理, 2021(07)
- [4]初中合唱教学中学生音乐审美素养提升的实践研究[D]. 封承城. 西南大学, 2021
- [5]工匠精神融入山东省体育教育专业学生能力培养研究[D]. 任大路. 曲阜师范大学, 2021(02)
- [6]美育视域下大学生体育课程学习样态影响因素模型构建[D]. 史壮壮. 辽宁师范大学, 2021(09)
- [7]统编小学语文教材中审美教育内容的析出与利用研究[D]. 林艳萍. 广西师范大学, 2021(12)
- [8]地方高师院校通识类美育课程改革的困境与实践策略[J]. 赵红云. 歌海, 2021(03)
- [9]重庆市初中生物教学中审美教育现状及对策研究[D]. 邓雨璐. 西南大学, 2021(01)
- [10]高校美育中学生音乐审美素质的提升研究[J]. 朱晶婧,魏颖. 时代报告(奔流), 2021(03)
标签:体育教育专业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