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试论医疗保险费用控制中的责任约束(论文文献综述)
管淑慧[1](2021)在《国有企业内部审计职能定位与升级路径》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当前,许多国有企业都建立了包含内部审计的现代企业管理制度。但是国有企业的内部审计工作还存在一些问题。在国家相关政策下,国有企业的内部审计面临着升级的挑战。文章分析了当前国有企业内部审计职能定位与升级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国有企业应当改善内部审计形象、细化职能定位、注重内外部风险的管控、建立新型增值型内部审计体系,以切实提高国有企业的整体效益。
刘嘉楠[2](2021)在《药占比与医疗费用控制的关系及其调控政策研究》文中认为鉴于我国医疗费用尤其是药品费用长期不合理增长的现实,国务院办公厅于2015年6月发布了《关于城市公立医院综合改革试点的指导意见》(国办发[2015]38号),对试点城市公立医院药品收入占医疗总收入的比重(不包括中药饮片,下文简称“药占比”)做出明确要求,即力争在2017年将医院药品收入占比总体降到30%左右,以此达到提高临床合理用药水平、控制医疗费用不合理增长、降低患者用药经济负担的目的。自2012年起,原浙江省卫计委组织实施阳光用药工程,各县级卫生医院须按照要求上报每一季度药品收入占医疗机构收入的比例、门诊和住院病人均次医疗费用及药品费用等至少9项指标,并在医院官网或者别的官方渠道对外进行公示。基于数据可获得性,文章以浙江省公立医院为研究对象,分析在药占比管控政策实施后,患者均次医疗费用和药品费用的变化、药占比的变化情况和变动路径。在此基础上,通过构建双重差分模型实证分析药占比管控对医疗费用以及药品费用所带来的影响,探究药占比管制的作用机制与原理,从而全面、客观地评估政策实施效果,即判断药占比管制是否真正起到了控制药品费用尤其是医疗费用不合理增长的政策目标。最后,文章基于评估结果,同时结合其他地区医疗费用控制经验,进一步评价药占比和医疗费用控制的关系,并为我国未来医疗费用控制政策建言献策。首先,文章从内涵和测度角度出发,在明晰药占比定义的基础上,分析影响药占比的因素及其实现管控的基本手段,同时结合我国医疗费用控制公共政策目标,进一步构建药占比与医疗费用控制的理论模型,分析药占比与医疗费用控制的内在机理及联系,从理论层面研究药占比管控在医疗费用控制中的地位和作用。其次,在对比医疗费用和药品费用在药占比管控实施前后变化情况的前提下,采取双重差分模型对描述性统计结果进行实证研究,结果发现尽管政策实施后药占比呈现显着的下降趋势,但实证结果表明药占比管控对医疗费用和药品费用并未起到降低作用。在此基础上,利用结构变动度分析法对政策前后医疗费用结构进行剖析,证明了药占比的降低很大程度上来自于除药品费用外其他费用的上涨,药占比作为一个相对指标,对于医疗费用管控的影响有限,需要更为精细化的配套措施进行管理。接着,文章以美国和加拿大为例,在介绍其医疗费用控制方面的经验和做法的基础上,总结其管控措施的特点以及其中可以运用至我国的相关举措:改革医疗服务价格,进一步发挥医保支付方式在控费中的作用,真正将医药分开做到实处。最后,基于上文分析,文章从供需角度对我国当前医疗费用控制政策进行了梳理,并通过收集、整理、归纳我国中文数据库中有关医疗费用控制及其相关文献,构建政策选择策略工具包,为下一步规制改革的优先策略选择提供指引,同时,分政府部门、医保部门、医疗机构、患者和企业五个角度,就医疗费用控制政策提出相应的建议及措施。
张卓敏[3](2020)在《基于时间序列模型公费医疗住院费用测算及其管理策略优化研究 ——以广州市A区公费医疗为例》文中研究说明公费医疗制度在保障机关事业单位人员医疗健康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具有明显福利性质,是计划经济时代的最后堡垒。由于公费医疗制度不适应市场经济体制,高额的医疗费用给财政造成沉重的负担,而医疗满意度却达不到预期效果,不得不倒逼公费医疗制度进行改革。公费医疗住院费用较高、经费效果不明显、控费机制差、监管困难,亟待优化管理方式,是改革的核心所在。由于医疗服务信息不对称,公费医疗管理部门需借助科学管理工具才能判断医疗费使用的合理性。时间序列模型能够预测住院费用,为费用管理提供有效参考依据,从中剖析费用存在问题及原因,优化管理策略。本研究以广州市A区2015年-2018年公费医疗住院费用数据为基础,建立时间序列模型,对住院费用进行追踪研究,发现周期性变化规律,监测重点费用走向,将实际发生的住院费用与预测值进行比较分析,研究住院费用管理中存在的问题。研究结果显示,时间序列模型拟合度较好,对预测数据释度较强,可以作为参考的依据之一,为辖区内公费医疗住院费用的管理提供重点监管方向和监管依据。本研究认为,公费医疗住院费用管理存在管理制度落后、管理规定刻板、管理手段滞后、费用结算方式固化、缺乏有效全周期管理等问题,在对比国内外优秀管理经验的基础上,其管理策略优化研究应重点关注以下五方面,一是加强周期管理,提高公费医疗保障力度,二是建立分级诊疗机制,有效配置医疗资源,三是顺应医养结合发展,积极解决老年医疗需求,四是引入社会力量,提高综合管理效能,五是突破制度瓶颈,确保公费医疗改革平稳过渡。
陶思羽[4](2020)在《公立医院内部医保精细化管理模式研究》文中提出【目的】本研究的目的是在研判公立医院内部医保精细化管理形势环境和搭建其管理模式理论框架的基础上,围绕管理模式的关键组件分析公立医院内部医保管理运行现状,建立一套公立医院内部医保精细化管理模式评价模型,为选取典型案例研究进行效果检验提供依据;探究公立医院内部医保精细化管理模式对医保方、医院方、医务人员方、患方四类核心利益相关者的影响,实证评估公立医院内部开展精细化管理模式的成效;分析公立医院内部医保精细化管理模式建设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优化策略。【方法】1、文献计量分析法通过对国内外相关文献和灰色文献的共词分析、聚类分析和可视化分析等界定公立医院内部医保精细化管理模式内涵,搭建本研究理论分析平台和框架。2、实证研究法(1)典型案例研究法。根据文献研究、专家咨询和现场调研,选取28家来自灰色文献的医保精细化管理典型医院和17家来自广东省广州市、福建省三明市、湖北省武汉市、枝江市、荆门市和四川省南充市现场调研的开展医保精细化管理的公立医院,收集医院医保精细化管理实践的相关制度文件、精细化管理措施、医保运行数据、智能审核数据、患者费用、医保管理资源配置等资料进行案例研究。(2)问卷调查法。问卷调查75名医保科工作人员和1242名医务人员关于医保精细化管理模式感知、工作满意度等情况。(3)关键知情人访谈。通过文献研究、选题小组讨论、专家咨询等确定访谈提纲,访谈了来自17家公立医院的高层管理人员、医保科及相关职能科室的科主任和医保联络员共56人,内容涵盖医院医保精细化管理模式建设、对医保精细化管理的认识、管理成效、现存的问题及建议等。3、专家咨询法邀请对医院医保管理研究有丰富经验的学者、医保部门、卫生行政部门及医院领导共30人召开专家咨询会,对公立医院医保精细化管理模式相关因素进行筛选和采集评分数据。4、分析方法利用文献计量分析、内容分析法等构建研究理论框架,界定医院医保精细化管理模式内涵。基于扎根理论的多案例分析法、深度访谈、问卷调查和结果分析管理运行现状。基于多准则模糊评价法构建公立医院医保精细化管理模式评价模型,通过典型样本的纵向比较和典型样本与对照组的横向比较,论证公立医院医保精细化管理实施效果。【结果】1、界定了公立医院内部医保精细化管理模式的内涵是一种在精细化管理理念指导下建构起来,由符合新形势的医保管理职能定位、组织结构、医保管理流程、医保管理制度、医保管理工具组成的,具有稳定的内部结构和良好的运行机制的公立医院内部医保管理系统,以高标准、高效果和高质量的实现医保精细化管理目标;并构建了内涵关键管理要素和逻辑关系的管理模式理论框架。2、梳理了公立医院内部医保精细化管理的运行现状,发现全国各地已有公立医院开展了一定的医保精细化管理实践探索,其中各院在组织结构、流程改造、管理制度建设、精细化管理工具应用等方面的实践探索为本模型评价和模式优化等奠定基础。但是各自重点和方向不一,未建立起系统的院内医保精细化管理模式。3、构建了一套公立医院医保精细化管理模式评价模型,说明了对于公立医院内部医保精细化管理模式而言管理理念、管理目标和管理人员可以看做是动因因素(R1=0.963;R4=0.502;R2=0.418);组织构架、管理流程、管理制度、管理工具和运行机制可以看做是医院医保精细化管理模式的结果因素(R5=-0.823;R3=-0.532;R7=0.207;R8=0.198;R6=0.124);从因素的中心度来说,管理理论、管理目标和管理人员是医院医保精细化管理模式中的三个至关重要的因素(P4=24.039;P1=23.443;P2=22.619)。4、模型评价表明开展医保精细化管理,医院的医保基金风险发生概率和医保基金实际扣减金额从2015年1月到2019年7月的整体变化呈下降趋势,风险概率从30%下降至7%,医保基金实际扣减金额从2015年月度平均的186.71万元下降至2018年的77.11万元;医院DRGs组数从580组增长至689组,DRGs病组权重大于1的病例数持续上升、权重小于0.5的病例数下降,CMI值从0.83增长至0.99,时间消耗指数从1.1下降至0.94,费用消耗指数从1.05下降至0.87,低风险死亡率从0.31%下降至0.1%;院内的医保精细化管理对提高医务人员认识、满意度、行为规范有一定的积极影响(P<0.05);有利于提高患者收益水平和就医满意度(P<0.05)。【结论】1、公立医院内部医保精细化管理模式的内涵是公立医院内部医保精细化管理模式的内涵,是指一种在精细化管理理念指导下建构起来,由符合新形势的医保管理职能定位、组织结构、医保管理流程、医保管理制度、医保管理工具组成的,具有稳定的内部结构和良好的运行机制的公立医院内部医保管理系统,以高标准、高效果和高质量的实现医保精细化管理目标。2、公立医院医保管理面对复杂的新形势,院内医保管理需要明确作为医、保、患三方的沟通纽带,医保基金的守护者和医院发展的指挥棒的功能定位,建立精细化管理模式,才能更好的扬长避短、应对新形势的机遇与挑战。3、目前我国已有医院开展医保精细化管理实践探索,为建立起系统的院内医保精细化管理模式及测量评价奠定了基础。4、在构建的公立医院医保精细化管理模式评价工具及模式因素关系模型中,医保精细化管理理念、管理目标和管理人员可以看做是动因因素,其中管理理念因素对其他因素的影响最大,其次是管理人员、管理目标;组织构架、管理流程、管理制度、管理工具和运行机制可以看做是结果因素,其中管理流程因素受其他因素的影响最大,其次是组织架构、管理工具;从因素的中心度来说,管理理论、管理目标和管理人员是医院医保精细化管理模式中的三个至关重要的因素。5、医保精细化管理模式能促进医院医保基金风险防控,但目前在医保政策制度的灵活性和适应性方面还需要进一步加强;医保精细化管理模式能促进医院学科能力发展;医保精细化管理能进一步规范医生行为,但还需要进一步改革运行机制以赢得医生认可和提高满意度;医保精细化管理模式能进一步保障患者权益,减轻患者疾病经济负担。6、当前公立医院内部医保精细化管理模式的构建中还存在忽视精细化管理理念、模式设计的系统性不完整、管理策略与公立医院社会目标和内部发展目标不一致、组织构架和部门沟通协调需进一步优化、缺乏全流程精细化管理等问题。【创新与不足】1、创新之处研究视角的创新:本研究从管理模式构建和优化的角度出发,关注公立医院内部医保管理在形势复杂、机会与挑战并存的环境之下应满足实践需要和科学理论支持的管理模式发展。从精细化管理模式的关键组件的角度提出公立医院内部医保精细化管理模式优化策略。研究思路的创新:本文以精细化管理理论、激励相容理论、内部控制理论、利益相关者理论和现代组织理论等经典理论为依据,在内涵界定的基础上构建公立医院内部医保精细化管理模式理论框架,为开展实证研究提供理论依据,同时为研究内容和方法的确定提供了支撑。方法学的创新:本研究利用文献计量、文本分析法和质性研究法等分析专家咨询、关键知情人访谈结果,科学界定医保精细化管理模式内涵、搭建理论框架、总结运行现状和科学发现实践中的问题。利用定量和定性相结合的方法搭建评价模型和管理成效分析。应用性的创新:本研究梳理和分析了目前公立医院内部医保管理模式实践情况,构建了适应新形势的公立医院内部医保管理新模式,为我国公立医院构建内部医保精细化管理模式提供了指导。2、不足之处在实证数据的收集方面,受各地不同医保政策、支付方式、地方财政实际水平的影响,各院所执行的医保政策、面对的医保防控风险和配套的信息化水平、信息系统存在差异,导致部分医院的比较存在差异。在研究的资料内容方面,所进行的医保数据量化分析基于可识别的风险,有些隐藏于深处的“隐形”风险无法识别并纳入分析。作为本研究分析证据的问卷调查和现场访谈是一种主观感知和判断,数据的客观性可能存在一定局限。另外,受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疫情影响,本研究在公立医院实地调研的样本范围和现场调研内容受到影响,虽然研究已通过大数据进行规避,但希望待疫情结束后通过继续调研提高研究结果的代表性和全面性。
李宗明[5](2020)在《制度变迁视角下的公立医院和谐医患关系模式研究》文中提出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医疗改革不断深入,特别是1989年国务院发布《关于扩大医疗卫生服务有关问题的意见》,进一步明确了医疗市场化改革的方向,医疗服务市场化效率大大提升,而公立医院公益性减弱,导致社会资源配置不公平,公立医院医患关系日益紧张、医疗纠纷案件层出不穷、各种“医闹”和暴力伤医事件频繁上演的社会问题,引发了社会各界对医患关系的密切关注和深刻反思。2009年实行新医改以后,医患关系虽然有所缓解,但公立医院公益性减弱的状况并没改善,依然存在医患矛盾。我国当前多元复杂的医患矛盾,已成为各地政府深化医疗卫生体制改革、优化卫生资源配置和推动卫生事业科学发展非常棘手的社会难题,阻碍医疗卫生事业健康发展和经济社会繁荣稳定。基于此,在新时代背景下,继续研究医患关系制度模式不仅具有学术价值,而且具有较强的现实意义。本文以现有研究成果为基础,以制度经济学基本理论为分析框架,基于制度变迁理论视角分析我国公立医院医患关系模式的历史演进,利用公共选择理论和演化博弈论等经济学理论和方法,分析我国公立医院医患关系模式演进中的制度主体在医患关系制度模式选择中的行为特征和制度困境,从而提出破解制度困境的对策建议,最终目标是完善公立医院医患关系模式,促进医患关系更加和谐。本文的医患关系是指医患双方在医疗活动中所形成的特殊的契约关系和委托代理关系,是医患双方利益主体的利益博弈关系,以及在一定制度约束和社会道德约束下保持的一种医患风险分担关系;医患关系模式是指政府在构建和谐医患关系过程中的制度安排,用以规范医患双方医疗服务行为的一套管理制度、运行机制和法律规范体系。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实行社会主义公有制,社会管理制度统一由中央政府制定安排;在市场经济体制下,实行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在医疗市场化改革中,公立医院实行公司化运营,公益性减弱,虽然提升了医疗服务效率,但医疗资源配置却不公平,导致医患矛盾频发,给社会和谐稳定带来了安全隐患。在构建和谐的医患关系制度模式中,政府起决定性作用,应承担相应的制度责任、法律责任、财政责任和监管责任。建国以来,我国公立医院医患关系模式的历史演进大致可划分为三个时期,形成三类医患关系模式:(1)计划经济时期和谐稳定的医患关系模式。我国医疗卫生制度单一,医患关系制度安排稳定,公立医院公益性突出,全民医疗保障水平低下,医患之间不存在经济利益冲突,医患关系比较和谐稳定。由于计划经济体制缺乏效率,医疗资源和医疗保障资金浪费严重,国家财政负担沉重,医患关系制度模式改革提上了日程。(2)改革开放至新医改前矛盾冲突的医患关系模式。随着医疗市场化改革不断深入,公立医院实行公司化运营,医疗服务效率提升,但公立医院公益性减弱,医疗资源配置不均衡,患者医疗费用负担沉重,老百姓“看病难看病贵”问题逐渐突显,导致医患之间利益冲突加剧。中央政府在2009年又启动了新一轮的医患关系制度模式改革。(3)新医改以来多元复杂的医患关系模式。政府加大了对医疗卫生的投入,在注重医疗服务效率的同时注重社会公平,增加公立医院公益性,试图改善公立医院医患关系。中央政府鼓励地方政府积极探索,形成了如浙江宁波的“宁波解法”、福建三明的“三医联动”以及广东省第三方人民调解与医疗责任保险联合机制等,取得了一定成效,医患矛盾有所缓和,医疗服务质量有所提升。当前,在我国公立医院医患关系模式演进过程中,存在医疗市场化改革中的中央与地方政府“委托—代理”困境、公立医院医患关系模式制度主体(地方政府、医疗群体、患者群体)演化博弈“囚徒”困境和医患关系模式制度变迁中的“路径依赖”等制度困境。针对以上困境,制定了构建和谐医患关系模式制度变迁的优化路径:一是实行强制性制度变迁,克服“路径依赖”;二是建立医疗纠纷预防机制,妥善处理医疗纠纷;三是实行第三方医疗纠纷调解机制,合理化解医患矛盾;四是建立健全医疗责任保险机制,完善医疗服务体系;五是建立健全医疗法规制度,保障医患基本权益。本研究的创新之处:(1)研究视角具有创新性。本文基于制度变迁理论视角分析我国公立医院医患关系模式的制度变迁,丰富了医患关系模式的研究。(2)理论运用具有创新性。本文从制度经济学理论为分析框架,基于制度变迁理论视角分析我国公立医院医患关系制度模式的历史演进,用公共选择理论和演化博弈理论分析医患关系制度模式演进的困境及其原因,深化了医患关系制度模式的研究,丰富了制度经济学的研究内容,对经济学科具有一定的学术价值。通过对我国公立医院和谐医患关系模式的研究,其理论分析可为我国新时期构建和谐的医患关系模式提供理论依据,其政策建议可为政府制定和谐医患关系相关政策提供参考。
张勇[6](2019)在《社会医疗保险个人账户的功能与效果研究 ——以东莞市为例》文中提出统账结合的城镇职工医疗保障制度在初创时备受社会推崇,被认为是一项适合中国国情的制度创新,可以有效实现劳保医疗与公费医疗的平稳过渡。时至今日,社会与学术界对城镇职工医疗保障制度的讨论越来越剧烈,而讨论的关键点在于个人账户的初衷是否符合今天的发展形势、个人账户制度该如何进行改革。建立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个人账户的初衷是形成自我缴费责任意识,自我积累,自我约束,既满足门诊医疗费用的支付需要和应对人口老龄化的挑战,又达到控制医疗费用膨胀的目的。但实际的运行效果却偏离政策初衷,一方面是个人账户大量闲置,另一方面却是统筹基金面临“穿底”的风险。因此,有必要对医疗保险个人账户的政策功能进行理论和实证分析,以明确改革的方向。本文首先根据格鲁斯曼健康需求模型和安德森卫生服务利用行为模型,建立起医疗保险个人账户政策对参保人医疗需求和医疗费用影响的研究假设;其次,根据政策初衷,运用经济学理论和计量分析方法,探讨个人账户的约束功能和积累功能的机制设计和运行效果,讨论了影响功能发挥的制约因素和如何理性看待这两个功能,并基于功能优化提出改革的目标。基于对个人账户政策功能的反思,本研究的个人账户运行效果分析框架为:(1)政策目标评价。实证分析个人账户的积累闲置情况和对控制医疗费用的影响;(2)政策需求方评价。调查分析参保人对医疗保险个人账户政策改革和社区门诊保障政策的满意度。根据上述评价指标,本研究以广东省东莞市淡化医疗保险个人账户的政策为例,分析医疗保险个人账户政策的运行效果。采用的数据是2010年至2016年的东莞市职工医疗保险数据库的数据,以及东莞市参保职工的抽样调查问卷数据。首先,利用东莞职工医疗保险个人账户统计数据,分析职工医疗保险个人账户积累现状;建立东莞市职工医疗保险个人账户政策效果的FE计量模型,重点分析个人账户对医疗保险费用的约束效果。其次,通过问卷调查数据分析东莞市淡化个人账户,建立社区门诊统筹背景下的参保人就医行为和医疗负担;以及参保人对个人账户改革、对社区门诊统筹制度和对社区定点医疗机构的满意度。本文以东莞职工医疗保险个人账户的运行情况为例,分析结论为:一、东莞医疗保险个人账户资金结余逐年递增,积累率较高,淡化个人账户的改革未明显降低个人账户资金的积累量。二、东莞医疗保险个人账户改革,未明显发挥对医疗费用的约束作用。用固定效应模型分析个人账户对医疗费用的影响,结论为:(1)东莞的医疗保险个人账户政策对个人医疗费用支出、医疗保险基金支出、总医疗费用均无显着的约束作用:在模型中引入2013年个人账户改革的政策虚拟变量后,发现东莞的医疗保险个人账户改革也未能发挥控制医疗费用上涨的约束作用。三、东莞市参保人社区首诊率和分级诊疗率提高。在实行新的医疗保障政策后,新医疗保险制度的实行对于“无论大病小病都扎堆大医院”的现象起到了很大的缓解作用,参保人社区首诊、分级诊疗的医疗行为显着增加,住院意愿降低。四、参保人对个人账户制度改革和社区定点医疗机构满意度较高。调查结果显示,参保民众对医疗保险个人账户政策持肯定态度,参保民众对个人账户改革各项政策设计、政策执行和定点医疗机构的服务均认可度较高。五、医疗保险个人账户改革需要保障参保人的门诊医疗需求。从影响参保人满意度的因素分析结果看,影响参保人对个人账户改革满意度的因素主要包括:社区门诊统筹定点医疗机构的医疗条件和技术水平、定点医疗机构的服务态度、门诊医疗费用的实际报销比例、制度可报销的病种和药品范围限制,以及经办管理机构的工作能力和服务态度。可见,改革不单纯是是否取消个人账户的问题,更需要考虑的是如何更好地保障参保人的门诊医疗需求。基于以上研究结果,本研究认为现有的个人账户制度并未能达到原定的政策目标;东莞地区的改革,尽管在提高社区首诊和分级诊疗上发挥了一定的积极作用,参保人的门诊医疗负担明显减轻,对改革的满意度也较高,但是,改革并未改善个人账户的资金闲置,个人账户资金的使用效率依然较低,也未能发挥约束医疗费用膨胀的作用。需要以保障门诊就医需求为目的,改革医疗保险个人账户,建立新型的、统一的门诊保障制度。因为社会保障水平的刚性特征和政策依赖,使改革不可能断然取消个人账户,需由易及难的分步改革,减低改革的阻力。本文的创新点:一是基于医疗保险个人账户的政策功能,即积累和约束功能,对医疗保险个人账户的运行效果做了系统的理论分析和实证检验;二是在实证分析东莞个人账户的约束性效果时,引入政策改革的时间虚拟变量和工具变量,分析个人账户及其改革对医疗保险费用的影响;三是在研究数据方面,本研究使用了东莞市医疗保险面板数据和问卷调查数据,结合两种数据优点,系统评价该地区医疗保险个人账户政策效果。研究的不足之处是:一是医疗费用约束效果的实证分析中没有对患者的病情及严重程度进行控制。这对分析医疗费用的结果有一定影响,但在本文的比较分析中,不影响基本结论;二是受可获得数据限制,研究中没有对彻底取消个人账户的试点效果进行实证分析,而是基于经济学理论分析和个人账户存在的问题,提出逐步取消个人账户的理由。
聂淇竹[7](2019)在《成都市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支付方式改革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社会医疗保险制度是社会保障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有保护劳动者健康,促进生产进步和经济发展;互助共济,促进社会进步;维护社会安定的重要作用。我国基本建立了全面覆盖的医疗保险体系,医保覆盖率进一步提升。但是,我国医疗保险制度体系发展仍面临医疗费用持续上涨,基层医疗机构不健全、过度医疗等困境。“看病难”、“看病贵”给患者及其家庭造成了沉重的负担,严重影响了人民健康水平的提高。医疗费用的持续上涨,给医疗保险基金的收支平衡带来了巨大的压力,影响医保基金的可持续发展。合理配置医疗资源,抑制医疗费用过快增长,平衡医、患、保三者关系是国内外专家一直关注的问题,也是一个世界难题。众多国家或城市在结合自身情况的基础上积极进行有关控费的改革。实践表明医疗保险支付方式改革具有良好的控费效果。医疗保险支付方式是指医疗保险经办机构代表参保患者向为患者提供医疗服务的定点医疗机构支付费用的方式。不同的支付方式控费效果不同,预付制较后付制有更好的控费效果,有维护医保制度稳定发展,平衡医、患、保三方关系的作用。我国一直将支付方式改革作为医改的核心环节,积极探索,希望将医疗保险支付方式改革作为“新医改”的切入点。2011年人社部印发《关于进一步推进医疗保险付费方式改革的意见》,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总体部署,对医疗保险付费方式改革提出了更高的要求。2013年《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改革医疗保险支付方式,健全全民医保体系,全面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推进社会事业改革创新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2017年,国务院发布的《关于进一步深化基本医疗保险支付方式改革的指导意见》,提出按病种付费方式是未来支付方式改革的重点,并规定了进一步精细化、规范化病种分类。成都市也积极进行医疗保险支付方式改革,2011年5月1日起,全市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参保人员住院治疗规定的10个疾病实行按病种定额付费,开始按病种付费的探索。2013年起以“月度控制、季度考核、超支分担、结余激励”作为原则,在成都市范围内的所有定点医疗机构实行了总额控制。积极探索精神病按床日付费,按疾病诊断相关分组付费方式的推广试点工作。成都市的支付方式改革还在继续。其运行、控费效果如何?改革中还面临哪些困境?如何进一步优化成都市医疗保险支付方式,更好地发挥基本医疗保险的作用,进一步减轻患者的医疗负担,提高医保基金使用效率,平衡医、患、保三方关系将是本文研究的重点。本文具体分析了成都市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支付方式改革的背景、历程和效果。重点分析了影响恶性肿瘤患者住院费用的因素,医院对于控制医疗费用的作用,探究成都市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支付方式可能存在的问题。结合成都市实际情况并借鉴国际和国内的经验,提出了相应的建议。全文主要有六个部分的内容:第一章为绪论,通过介绍医疗保险制度的作用和医疗保险支付方式改革的意义说明本篇文章的选题背景和意义,文章研究的目的和内容,研究的思路、方法以及可能的创新和不足。通过文献综述说明国内外医疗保险支付方式改革的研究现状,阐明医疗费用不合理增长是国际难题,医疗保险支付方式改革对控费有较好的效果。第二章介绍核心概念,主要有医疗保险费用和费用控制的概念,对比介绍了主要的支付方式和其优缺点。主要的支付方式有按项目付费、总额预付、按床日付费、按病种(DRGs)付费等。说明现阶段我国医疗费用快速上涨是难题,分析医疗费用上涨背景下的控费措施,说明支付方式改革是有效的方法。第三章说明医疗费用的影响因素及支付方式的控费机理。通过收集成都市城乡居民2014-2016年住院医疗费用的明细数据,分析影响住院医疗费用的主要因素。由于目前成都市按病种付费未涉及恶性肿瘤,因此本文选取了成都市城乡居民恶性肿瘤患病人数第一位的肺恶性肿瘤,进行详细分析,说明病种分组需要考虑的因素以及影响费用的主要因素。分析医疗保险支付方式改革对医疗机构的作用,认为医疗机构在支付方式改革中是关键的环节。运用经济学的知识,说明不同的支付方式与医疗费用控制的关系。第四章是本文的重点,通过调查的方法,追踪介绍成都市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支付方式改革的历程和目前做的较好的部分。成都市2011年开始试点按病种付费,2013年起开展总额控制,在改革过程中,成都市建立了药品和医疗服务费用谈判机制,适时完善了考核机制,优化了医保监管系统。通过成都市的医保报销的具体数据,阐述支付方式改革以来,医疗费用的变化情况,认为支付方式改革有抑制医疗费用上涨、促使医疗服务运行效率更高、医疗行为更规范的作用。同时阐述成都市医疗保险支付方式改革存在的问题。成都市城乡居民总控超标,测算不尽科学。按病种付费覆盖病种较少,基层医疗机构不健全,医疗机构没有非常好的发挥自己的作用,支付方法改革的配套措施不完善。第五章总结国内外医疗保险支付方式改革的经验。详细说明了美国MsDRGs定价的过程,德国支付方式改革的历程和英国的“守门人”制度。国内部分对改革较早且具有代表性的上海市支付方式改革进行详细叙述,总结相关国家和城市的支付方式改革经验。第六章提出完善成都市医疗保险支付方式改革的建议。优化总额指标制定的流程,建议在衡量费用的基础上引入衡量服务数量、质量的其他的指标。配套考核机制应考虑病人流向问题。完善激励约束机制和监督机制,提高医院和医生的积极性,加强医院在改革中的作用。按病种付费方式要扩大试点范围,更新病种目录,加强精准定价。完善分级诊疗和双向转诊,加强医疗保险数据交流,发挥各主体的监督作用等配套措施。
王霄龙[8](2017)在《城镇基本医疗保险费用控制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腾飞,我国的社会医疗保障事业有了蓬勃的发展,但与此而来的却是我国基本医疗保险费用的快速上涨,严重阻碍了我过社会医疗保险事业的健康发展,也对我国社会医疗保险制度的可持续性和稳定性提出了挑战。我国基本医疗保险费用的上涨是受多方面的因素影响的,包括自然因素、主观因素还有制度层面的因素。因此首先要理顺医疗保险费用上涨的影响因素中哪些是客观不可逆的因素,而哪些是影响因素是可以克服和改进的。从医疗保险中存在的不合理费用出发,进行政策分析以及结合日益发达的信息技术手段对合理利用卫生资源、控制医疗保险费用不合理上涨有非常重要的实际意义。本文采用文献综合法、比较法和归纳演绎法,基于供需理论、利益相关者理论对费用控制对主体的影响进行分析,了解各个主体存在的利益诉求,结合国外医疗保险费用控制的经典案例和最新的控费实践经验,并将以“互联网+”为代表的信息技术概念引入到医疗保险费用控制领域,提出社会医疗保险费用合理化控制的建议。全文结构如下:第一章为引言。该部分简要阐述了本文的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梳理了目前国内外关于医疗保险费用控制的相关研究现状,并对本文研究的几个主体的概念进行了界定,以及相关理论基础,说明了本研究的研究方法、创新和不足之处。第二章为相关现状分析部分。第三章是对医疗保险费用控治对各个相关主体进行的影响分析,得出了医疗保险费用控制要从各个主体入手的观点。第四章为国外相关经验和前沿的研究。主要分析了加拿大、美国和日本三个国家的医疗保险费用控制的经验,每一部分都包含该国比较成功的费用控制手段和最新的政策动向。第五章为医疗保险费用合理化控制的对策部分,本章立足国情与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现状,并结合国外相关经验提出了对社会医疗保险费用合理化控制的政策建议,包括用“互联网十”的信息化控制来对社会医疗保险费用进行合理化控制。
高巍[9](2016)在《上海市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费用合理控制研究》文中认为社会医疗保险是当今国内社会保障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为广大群众的基本医疗服务发挥着无可替代的保障作用,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和关键。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作为社会医疗保险制度的一项重要内容,是为补偿劳动者因疾病风险而遭受经济损失之后给予一定经济补偿时建立的一项社会医疗保险制度,也是占社会医疗保险比重最大的一个险种。上海市实行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以来,在群众“就医难,就医贵”的问题上取得了显着的成效,但是由于上海市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建立较晚,体系仍然不完善,医疗保险费用的支出不断上涨,近10年上海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费用门诊住院费用增长了3倍,平均每年的门诊住院费用增长13%,超过了居民收入增长的幅度。如果不对上海市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费用加强控制,医疗保险基金将出现收不抵支的状况,这将会影响到上海市医疗保险基金的使用,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的持续发展将会受到威胁。因此,遏制上海市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费用的不合理增长势在必行,而如何通过制度的建立以及政策的完善有效合理地利用医疗资源更好的为人民服务也己经成为当下上海社会医疗保险体制改革中的焦点问题。本文以上海市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费用合理控制为研究对象,通过文献阅读和实证分析等方法,遵循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原则开展研究。从上海市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的实际情况出发,从医疗服务需求方和医疗服务供给方两方面建立影响上海市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费用支出因素的多元线性回归模型。根据模型的建立和分析,并结合国外典型的医疗保险费用控制的可借鉴经验,从医疗服务需求方(患者)、医疗服务供给方(医疗服务机构)、医疗保险经办机构、政府四方的立足点出发,针对上海市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费用的合理控制提出建设性建议,从而推进上海市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的顺利可持续运行。
张成杨[10](2016)在《参保人视角下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费用控制机制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医疗费用控制与健康权利维护并行不悖,医疗费用不断增长上行压力,对医疗基金的支付效能提出了挑战,医疗费用控制成为社会医疗保险制度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机制机理研究展现医疗费用控制相关主体利益联系和利益冲突,探究医疗费用控制机制的作用机制,有针对性地从根本上破除医疗费用控制机制运行障碍。对医疗费用控制的研究主要定位在疾病治疗领域,忽视疾病预防和疾病治疗二者之间的过程性和连续性,对疾病预防医疗费用控制效果的重视不足,忽略医疗费用产生额度的疾病患者就医选择的先导性影响因素。为此,文章选取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为对象,尝试从参保人视角统一疾病预防和疾病治疗两个过程,研究医疗费用控制机制问题。首先,回顾农村合作医疗史,比较不同合作医疗阶段医疗费用控制情况。通过医疗费用控制比较研究,立下医疗费用控制的参保人视角的立论基础,建立了“事前、事中、事后”三位一体的医疗费用控制分析框架。其次,依据医疗费用控制主体间关系,划分医疗费用控制不同类型。依据医疗费用费用控制内在机理,构建出五种医疗费用控制类型,分别是逐利约束型、角色定位控型、机构主导型、信息均衡型和利益协调型。再次,运用农村居民访谈资料,呈现出现实参保人视角下的医疗费用控制机制。分为疾病预防医疗费用控制机制和疾病治疗医疗费用控制机制,两种医疗费用控制机制分别面临疾病预防路径障碍和疾病治疗路径障碍。再者,进行医疗费用控制机制改进,构建医疗费用控制机制循环路径。以医疗服务需求结构调整和内容合理化为导向,提出疾病预防医疗费用控制循环路径和疾病治疗医疗费用控制循环路径的机制优化。最后,加强参保人、医疗机构和政府的能力建设,提出医疗费用控制对策建议。从均衡参保人、医疗机构和政府三者之间的差等地位入手,加强参保人自主性能力建设、医疗机构服务能力建设和政府基本公益性服务能力建设三个方面,提出医疗费用控制控制的可行性对策建议。
二、试论医疗保险费用控制中的责任约束(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试论医疗保险费用控制中的责任约束(论文提纲范文)
(1)国有企业内部审计职能定位与升级路径(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
1 国有企业内部审计职能定位与升级面临的挑战和难题 |
1.1 职能定位模糊,业务层级较低 |
1.2 内部审计的权威性不够,没有形成一致的认同度 |
1.3 内部审计的职能定位和升级将面临文化与认知的挑战 |
2 国有企业内部审计职能定位与升级路径分析 |
2.1 细化审计职能定位,构建增值型审计业务体系 |
2.2 塑造内部审计形象,使增值型审计身份得到认同 |
2.3 扩大风险控制范围,提高增值型审计的风险管控能力 |
3 结束语 |
(2)药占比与医疗费用控制的关系及其调控政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主要符号表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问题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理论依据 |
1.1.3 拟解决的问题 |
1.2 国内外相关工作研究进展 |
1.2.1 药占比管控政策传导路径与实施效果分析 |
1.2.2 我国医疗费用不合理增长及调控政策研究 |
1.2.3 发达国家医疗费用管控基本经验研究 |
1.3 本文主要内容与研究方法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方法 |
2 药占比与医疗费用控制的机理分析 |
2.1 药占比的概念与功能实现 |
2.1.1 药占比的内涵与测度 |
2.1.2 药占比的影响因素 |
2.1.3 药占比管控的基本手段 |
2.2 医疗费用控制的公共政策目标 |
2.3 药占比与医疗费用控制理论模型 |
2.3.1 “四方三体”医疗费用控制模型 |
2.3.2 医疗费用产生过程模型 |
2.3.3 药占比管控与医疗费用控制综合模型 |
2.4 本章小结 |
3 我国药占比管控与医疗费用控制关系研究 |
3.1 药占比管控与医疗费用数量变化关系分析 |
3.1.1 样本与数据来源 |
3.1.2 药占比管控与医疗费用数量变化的统计分析 |
3.1.3 药占比管控与医疗费用数量变化关系的回归分析 |
3.2 药占比管控与医疗费用结构变动的关系分析 |
3.2.1 研究方法 |
3.2.2 研究结果 |
3.3 药占比降低的途径分析 |
3.3.1 药占比降低的理论途径 |
3.3.2 基于数据分析的药占比降低途径 |
3.4 药占比在医疗费用控制中的地位分析 |
3.4.1 从需求角度看医疗费用控制 |
3.4.2 从供给角度看医疗费用控制 |
3.5 药占比管控在医疗费用控制中的局限性分析 |
3.6 本章小结 |
4 医疗费用控制政策实施国际经验 |
4.1 美国医疗费用控制及药品费用控制方法借鉴 |
4.1.1 管控型医疗保险 |
4.1.2 医疗救助计划中的药品费用控制 |
4.2 加拿大药品费用控制方法借鉴 |
4.2.1 全民医疗保险制度 |
4.2.2 医疗费用控制 |
4.2.3 药品费用控制 |
4.3 对我国的借鉴意义 |
5 我国医疗费用控制政策路径 |
5.1 医疗费用控制政府政策梳理 |
5.1.1 需方医疗费用控制政策 |
5.1.2 供方医疗费用控制政策 |
5.2 控费政策选择策略工具包构建 |
5.2.1 医疗费用控制文献分析整理 |
5.2.2 医疗费用控制政策策略工具包 |
5.3 医疗费用控制对策 |
5.3.1 政府部门 |
5.3.2 医保部门 |
5.3.3 医疗机构 |
5.3.4 患者 |
5.3.5 企业 |
5.4 本章小结 |
6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创新点 |
6.3 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科研项目及科研成果 |
致谢 |
作者简介 |
(3)基于时间序列模型公费医疗住院费用测算及其管理策略优化研究 ——以广州市A区公费医疗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研究综述 |
1.2.1 国内研究 |
1.2.1.1 公费医疗制度改革紧迫性 |
1.2.1.2 公费医疗研究缺少预测分析 |
1.2.1.3 医疗保险制度先进管理经验 |
1.2.1.4 费用预测分析在医疗保险制度中的运用 |
1.2.2 国外研究 |
1.2.2.1 国民保障及监管体系完整 |
1.2.2.2 费用预测分析在国民保障中的运用 |
1.3 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 |
1.3.1 研究思路 |
1.3.2 研究方法 |
第二章 论文的核心概念与理论基础 |
2.1 核心概念 |
2.1.1 公费医疗 |
2.1.2 记账费用 |
2.2 理论基础 |
2.2.1 时间序列理论 |
2.2.2 全生命周期理论 |
第三章 公费医疗住院费用构成及相关政策 |
3.1 住院费用基本情况 |
3.1.1 住院费用构成 |
3.1.2 住院费用增长迅速,财政负担日益加重 |
3.2 住院费用管理政策规定 |
3.2.1 公费医疗制度历史发展 |
3.2.2 住院费用管理规定变化 |
3.2.3 住院费用结算模式变化 |
第四章 基于时间序列模型公费医疗住院费用测算 |
4.1 季节因素分解 |
4.1.1 季节因素校正序列 |
4.1.2 季节因子影响 |
4.2 住院记账总费用测算 |
4.3 人均住院记账费用测算 |
4.4 住院记账费用构成分析 |
4.4.1 费用结构分析 |
4.4.2 疾病系统分布分析 |
4.4.3 住院天数分析 |
4.5 单病种费用测算 |
4.6 医院实例分析 |
4.6.1 费用总体情况 |
4.6.2 费用结构 |
4.6.3 年龄分布 |
第五章 公费医疗住院费用管理问题及原因分析 |
5.1 管理制度落后,改革成效低 |
5.2 管理规定刻板,经费使用效益差 |
5.3 管理手段滞后,与深化医改方向脱节 |
5.4 信息不对称,费用监管难度大 |
5.5 缺乏有效的全周期管理 |
5.6 费用结算方式固化,未能凸显各方管理成效 |
5.7 人口老龄化挑战大,无法有效配置医疗资源 |
第六章 国内外管理经验 |
6.1 强化政府主体责任,体现社会公平可及性 |
6.1.1 多层级管理体系运作 |
6.1.2 注重医疗资源配置 |
6.1.3 立法监管与协调引导 |
6.2 引入商业竞争机制,推动管理能力跨越式发展 |
6.3 重视个体参与度,提高医疗资源消耗成本 |
第七章 管理策略优化建议 |
7.1 注重周期管理,提高公费医疗保障力度 |
7.2 建立分级诊疗机制,有效配置医疗资源 |
7.3 顺应医养结合发展,积极解决老年医疗需求 |
7.4 引入社会力量,提高综合管理效能 |
7.5 突破制度瓶颈,确保公费医疗改革平稳过渡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附件 |
(4)公立医院内部医保精细化管理模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发展动态分析 |
1.2.1 医院医保管理研究的文献计量分析 |
1.2.2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动态分析 |
1.3 研究目标与内容 |
1.3.1 研究目标 |
1.3.2 研究假设 |
1.3.3 研究内容 |
1.4 资料来源与方法 |
1.4.1 资料来源 |
1.4.2 资料分析方法 |
1.4.3 质量控制方法 |
1.4.4 研究使用软件 |
1.5 研究逻辑框架 |
1.5.1 技术路线图 |
1.5.2 结构安排 |
2 公立医院内部医保精细化管理模式的理论框架构建 |
2.1 公立医院内部医保精细化管理的发展及环境判断 |
2.1.1 医院医保管理的发展 |
2.1.2 基于SWOT-PEST模型的公立医院医保精细化管理的形势判断 |
2.2 公立医院医保精细化管理活动中的利益相关者及激励相容问题 |
2.2.1 利益相关者分析 |
2.2.2 公立医院医保管理所面临的激励相容问题 |
2.3 公立医院医保精细化管理的相关理论基础 |
2.3.1 精细化管理理论 |
2.3.2 激励相容理论 |
2.3.3 内部控制理论 |
2.3.4 行为科学理论 |
2.3.5 现代组织理论 |
2.4 公立医院内部医保精细化管理模式的内涵界定 |
2.4.1 公立医院的概念 |
2.4.2 医保管理的概念 |
2.4.3 管理模式的内涵 |
2.4.4 精细化管理的内涵 |
2.4.5 公立医院内部医保精细化管理模式的内涵界定 |
2.5 公立医院内部医保精细化管理模式理论框架构建 |
2.6 本章小结 |
3 基于典型案例的公立医院内部医保精细化管理运行状况实证研究 |
3.1 资料来源与方法 |
3.1.1 资料来源 |
3.1.2 研究方法 |
3.2 样本医院分布及医院属性基本情况分析 |
3.2.1 样本医院分布及医院属性基本情况分析 |
3.2.2 样本医院属性基本情况分析 |
3.3 样本医院开展医保精细化管理的组织构架分析 |
3.3.1 管理层次与组织结构分析 |
3.3.2 部门划分及部门联动机制分析 |
3.3.3 职位设置与职权责划分分析 |
3.4 样本医院医保精细化管理流程改造分析 |
3.5 院内医保精细化管理制度建设及实施情况 |
3.6 样本医院开展医保精细化管理的管理工具分析 |
3.7 样本医院开展医保精细化管理的运行机制建设分析 |
3.8 公立医院内部主要医保管理者的管理理念及影响因素研究 |
3.8.1 研究对象的基本情况分析 |
3.8.2 主要医保管理者的医保管理理念及认知的定量分析 |
3.8.3 主要医院医保管理者医保精细化管理理念的质性分析 |
3.9 医院医保管理队伍服务能力分析 |
3.9.1 医保科人力资源配置基本情况分析 |
3.9.2 医保科办公基本设施配置情况分析 |
3.10 本章小结 |
4 基于多准则模糊评价方法的公立医院内部医保精细化管理模式的评价分析 |
4.1 评价指标与评价模型的构建原则与方法 |
4.1.1 评价指标的选择原则 |
4.1.2 评价模型的构建及实证方法 |
4.2 评价指标评价体系的构建 |
4.3 医院医保精细化管理评价模型构建——基于DEMATEL和 ANP方法 |
4.3.1 运用DEMATEL方法分析评价各指标相互影响关系 |
4.3.2 运用ANP方法分析各评价指标相对重要程度 |
4.4 评价对象——VIKOR方法评价 |
4.4.1 评价对象 |
4.4.2 评价结果 |
4.5 本章小结 |
5 公立医院内部医保精细化管理实施效果分析——对医保、医院、医生、患者的影响研究 |
5.1 医保角度——医院医保资金安全与使用风险识别与防控效果分析 |
5.1.1 基于FTA方法构建医院医保基金安全与使用风险识别 |
5.1.2 精细化管理模式对医保基金风险防控的实证分析 |
5.2 医院角度——基于DRGs的医院精细化管理效果评价的实证分析 |
5.2.1 基于DRGs的评价方法 |
5.2.2 评价结果 |
5.3 医生角度——基于倾向值匹配的医院医保精细化管理成效评估 |
5.3.1 资料来源与研究方法 |
5.3.2 结果 |
5.4 患者角度——患者医保受益变化及满意度分析 |
5.4.1 基于GAM的患者医保收益分析 |
5.4.2 开展精细化管理对患者满意度的影响分析 |
5.5 本章小结 |
6 公立医院内部医保精细化管理模式改进策略 |
6.1 目前公立医院内部医保精细化管理模式实践探索中存在的问题 |
6.1.1 缺乏精细化医院医保管理理念和目标管理 |
6.1.2 管理模式缺乏精细化的系统组织管理 |
6.1.3 支持管理模式的医保管理队伍非职业化、人员专业水平较弱 |
6.2 公立医院内部医保精细化管理模式改进策略 |
6.2.1 树立公立医院医保精细化管理理念与目标指导模式构建 |
6.2.2 优化公立医院内部医保精细化管理模式组织管理 |
6.2.3 加强稳定、高质量的医保管理人才队伍建设 |
7 主要结论与展望 |
7.1 研究结论 |
7.2 研究创新与特色 |
7.3 研究局限与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精细化管理背景下医院内部医保管理模式研究综述 |
参考文献 |
附录1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目录 |
附录2 公立医院医保科(室)工作人员情况调查表 |
附录3 医务人员人员基本建设和运行调查表 |
附录4 公立医院内部医保精细化管理质量评价体系相关指标关系矩阵表 |
附录5 公立医院主要医保管理者访谈提纲 |
附录6 MATLAB程序命令 |
附录7 公立医院医保精细化管理相关主要政策梳理表 |
(5)制度变迁视角下的公立医院和谐医患关系模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第一节 研究背景及意义 |
一、研究背景 |
(一)国内背景 |
(二)国际背景 |
二、研究意义 |
第二节 研究内容 |
一、研究对象 |
二、总体框架 |
三、重点难点 |
第三节 研究思路与方法 |
一、基本思路 |
二、研究方法 |
(一)比较综合法 |
(二)历史分析法 |
(三)归纳分析法 |
(四)博弈分析法 |
(五)调查访谈法 |
第二章 国内外文献研究概述 |
第一节 国外文献研究概述 |
一、医患关系模式相关理论研究 |
(一)帕森斯的“病人角色”理论 |
(二)萨斯—霍伦德的医患三模式 |
(三)弗莱德森的医患冲突理论 |
二、国外典型的医患关系模式 |
(一)美国“患者权利保护人”制度模式 |
(二)英国三级投诉和全科医疗制度模式 |
(三)德国医疗责任保险制度模式 |
(四)日本医疗纠纷预防及处理机制模式 |
第二节 国内文献研究概述 |
一、医患关系模式研究领域广泛 |
二、医患关系模式理论视角多样 |
(一)基于委托—代理理论的医患关系模式 |
(二)基于社会交换理论的医患关系模式 |
(三)基于社区卫生服务的朋友式医患关系模式 |
(四)基于家长主义和尊重自主的医患协商模式 |
第三节 文献评述与问题的提出 |
一、文献评述与小结 |
二、问题的提出 |
第三章 基本概念及理论基础 |
第一节 医患关系相关概念界定 |
一、医患关系的内涵 |
(一)社会学视角的医患关系 |
(二)伦理学视角的医患关系 |
(三)法学视角的医患关系 |
(四)经济学视角的医患关系 |
(五)医患关系的实质 |
二、医疗纠纷的概念 |
三、医患关系模式的内涵 |
(一)医患关系模式的概念 |
(二)和谐医患关系模式的内涵 |
第二节 相关理论基础 |
一、制度变迁理论 |
(一)制度变迁的内涵 |
(二)制度变迁的供给需求理论 |
(三)制度变迁的成本收益理论 |
(四)制度变迁的“路径依赖”理论 |
二、公共选择理论 |
(一)公共选择理论的基本观点 |
(二)公共选择理论的“有限理性”假设 |
(三)公共政策的制定过程 |
三、演化博弈理论 |
(一)博弈论的概念与分类 |
(二)博弈论的表示法 |
(三)演化博弈理论 |
第三节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构建和谐医患关系模式的政府责任 |
第一节 社会管理中的政府职能 |
一、政府的社会管理职能 |
(一)计划经济体制下的政府职能 |
(二)市场经济体制下的政府职能 |
二、政府在医疗服务市场的职能 |
(一)我国医疗服务市场的基本特征 |
(二)政府是公共物品的供给主体 |
(三)医疗服务市场的政府介入 |
第二节 构建和谐医患关系模式中的政府责任 |
一、制度责任 |
二、法律责任 |
三、财政责任 |
四、监管责任 |
第三节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我国公立医院医患关系模式的历史演进 |
第一节 计划经济时期的医患关系模式概况 |
一、计划经济体制下和谐稳定的医患关系模式 |
二、计划经济体制下医患关系模式典型特征 |
(一)实行社会主义公有制,医患关系制度稳定单一 |
(二)公立医院公益性突出,医患关系和谐稳定 |
三、计划经济后期医患关系模式制度变迁动因分析 |
第二节 改革开放至新医改前的医患关系模式概况 |
一、改革开放至新医改前矛盾冲突的医患关系模式 |
二、改革开放至新医改前医患关系模式形成原因 |
(一)推行医疗市场化改革,加速医患矛盾升级 |
(二)医疗服务体制商业化,公立医院公益性减弱 |
(三)医疗资源配置不平衡,医患关系矛盾冲突 |
三、新医改前医患关系模式的制度变迁动因分析 |
第三节 新医改以来的医患关系模式概况 |
一、新医改以来多元复杂的医患关系模式 |
二、新医改试点医患关系模式典型案例 |
(一)浙江省宁波市医疗纠纷“宁波解法” |
(二)福建省三明市医疗改革“三医联动” |
(三)广东省医疗纠纷人民调解与医疗责任保险结合机制 |
三、新医改以来医患关系模式存在的突出问题 |
(一)医患双方维权意识不断增强,医患矛盾有增无减 |
(二)医患关系呈现多元化,医患利益冲突复杂 |
(三)医患关系制度变迁“路径依赖”,医患关系改善甚微 |
第四节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我国当前公立医院医患关系模式演进中的制度困境 |
第一节 医疗市场化改革中的中央与地方政府“委托—代理”困境 |
一、中央与地方的委托—代理关系 |
二、中央与地方利益博弈中的道德风险 |
(一)制度制定的道德风险 |
(二)制度执行的道德风险 |
第二节 公立医院医患关系模式制度主体演化博弈“囚徒”困境 |
一、医患关系模式的制度主体 |
二、医患关系模式制度主体演化博弈分析 |
(一)演化博弈模型的基本要素构建 |
(二)三方利益主体的演化博弈行为分析 |
(三)三方利益主体演化博弈的结果分析 |
(四)和谐医患关系模式三方博弈决策行为 |
三、医患关系模式制度主体“囚徒”困境原因分析 |
(一)政府部门忽视创造医患合作收益 |
(二)医疗群体利用信息优势诱导需求 |
(三)患者群体期望收益难以实现 |
第三节 医患关系模式制度变迁中的“路径依赖” |
一、医患关系制度处于无效率停滞的“锁定”状态 |
二、医疗制度供给主体的“利益粘滞” |
第四节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构建我国公立医院和谐医患关系制度模式的对策建议 |
第一节 实行强制性制度变迁,克服“路径依赖” |
一、医患关系模式制度变迁路径优化原则 |
(一)坚持效率优先、兼顾公平原则 |
(二)坚持创新引领原则 |
(三)坚持政府权责统一原则 |
二、实行强制性制度变迁,实施统一制度安排 |
(一)实行强制性的医患关系制度变迁 |
(二)实施统一的医患关系制度安排 |
(三)制定科学的激励约束机制 |
三、克服制度变迁“路径依赖”,重视制度创新与兼容 |
(一)加快医患关系制度创新,克服“路径依赖” |
(二)健立健全医疗法律法规,重视医患关系制度兼容 |
第二节 建立医疗纠纷预防机制,妥善处理医疗纠纷 |
一、建立医疗纠纷预防机制,防范医患纠纷产生 |
(一)加强公立医院内部日常管理工作 |
(二)重塑社会信任机制,弘扬医疗职业道德 |
(三)加强医学知识宣传教育,引导患者转变就诊观念 |
二、建立医疗纠纷处理机制,妥善化解医患矛盾 |
(一)完善医患之间协商解决机制 |
(二)实事求是妥善处置医疗纠纷 |
三、建立医疗纠纷补救机制,减少医疗事故损失 |
(一)推行社会医疗互助体系建设 |
(二)建立患者心理援助体系 |
第三节 实行第三方医疗纠纷调解机制,合理化解医患矛盾 |
一、建立健全第三方医疗纠纷调解机制 |
二、我国医疗纠纷第三方调解机制典型案例 |
(一)宁波市医疗纠纷人民调解机制 |
(二)广东省医疗纠纷人民调解机制 |
三、加强人民调解配套制度建设,保障医疗纠纷有效处理 |
(一)设立医患纠纷合议庭 |
(二)构建医疗纠纷处理机制 |
(三)准确量刑公正司法 |
第四节 建立健全医疗责任保险机制,完善医疗服务体系 |
一、建立健全医疗责任保险机制 |
(一)建立医疗责任风险分担机制 |
(二)建立医疗损害保险制度 |
(三)建立健全医疗保障体系 |
二、我国医疗责任保险制度典型案例 |
(一)宁波市医疗责任保险理赔协商机制 |
(二)广东省医疗责任保险机制 |
三、加快完善医疗责任保险制度 |
(一)强制实行医疗责任保险 |
(二)完善现行医疗责任保险机制 |
第五节 建立健全医疗法规制度,保障医患基本权益 |
一、加强医疗法律保障,约束规范医疗行为 |
(一)制定统一的《医疗执业法》 |
(二)平等公正司法,加强医疗群体的保护 |
(三)强化医务人员法律意识和职业素养 |
二、建立健全患者权利保护法律法规 |
(一)厘清患者权利法律法规 |
(二)制定《患者权利保护法》 |
(三)坚持患者生命健康权利至上原则 |
第六节 本章小结 |
第八章 总结与展望 |
第一节 全文总结 |
第二节 主要创新点 |
第三节 研究局限性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指导教师对研究生学位论文的学术评语 |
答辩委员会决议书 |
致谢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附件 |
(6)社会医疗保险个人账户的功能与效果研究 ——以东莞市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导论 |
一、研究背景与意义 |
二、文献综述 |
三、研究思路、内容与方法 |
四、创新与不足 |
第一章 理论基础与分析框架 |
第一节 概念界定 |
一、医疗保险个人账户 |
二、医疗保险费用控制 |
三、政策评估 |
第二节 理论基础 |
一、激励机制设计理论 |
二、格鲁斯曼健康需求模型 |
三、安德森卫生服务利用行为模型 |
第三节 政策运行效果的分析框架 |
一、医疗保险个人账户政策效果的评价标准 |
二、医疗保险个人账户政策效果的分析框架 |
第二章 医疗保险个人账户政策的产生与发展 |
第一节 医疗保险个人账户的政策初衷 |
一、政策缘起 |
二、发展历程 |
三、功能定位 |
第二节 医疗保险个人账户的改革模式 |
一、改革的目标导向 |
二、改革思路解析 |
三、改革模式归纳 |
第三章 医疗保险个人账户政策功能的理论分析与运行状况 |
第一节 个人账户支付功能的理论分析 |
一、基于效用可衡量的福利经济学 |
二、个人账户政策支付功能的福利经济学分析 |
第二节 医疗保险个人账户积累与约束功能的理论分析 |
一、积累功能的预期效用模型 |
二、约束效用的费用分担理论模型 |
第三节 医疗保险个人账户积累与约束功能的运行状况 |
一、个人账户资金积累状况 |
二、资金积累的原因分析 |
三、医疗保险费用支出增长情况 |
四、医疗保险费用膨胀的原因分析 |
第四节 社会医疗保险个人账户改革的路径依赖 |
一、改革医疗保险个人账户的理论依据 |
二、社会医疗保险个人账户改革的路径依赖 |
第四章 医疗保险个人账户政策效果的目标评价—以东莞市为例 |
第一节 东莞市医疗保险制度与个人账户改革 |
一、东莞市“三保合一”的医疗保险制度整合历程 |
二、制度整合的影响因素 |
三、医疗保险个人账户改革的背景 |
四、政策改革的主要内容 |
五、医疗保险个人账户改革的特点 |
第二节 数据来源、样本信息 |
一、数据来源 |
二、样本信息 |
第三节 医疗保险个人账户的积累状况 |
一、指标说明 |
二、研究结果与分析 |
第四节 医疗保险个人账户的约束效果 |
一、医疗保险个人账户约束功能的评估方法 |
二、变量说明与模型设定 |
二、医疗保险个人账户对医疗保险费用的影响 |
三、医疗保险个人账户积累额对个人账户支出的影响 |
第五节 医疗保险个人账户积累与约束功能的实践反思 |
一、积累功能的反思 |
二、约束功能的反思 |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医疗保险个人账户政策及改革效果的需求评价——参保人政策满意度调查 |
第一节 调查对象与方法 |
一、调查设计 |
二、调查内容 |
三、抽样方法与样本分布 |
四、质量控制 |
五、资料的整理与统计分析方法 |
第二节 变量选取 |
一、因变量选取 |
二、自变量选取 |
三、变量定义表 |
第三节 就医行为和政策满意度的描述分析 |
一、参保人就医行为分析 |
二、参保人对个人账户改革的满意度 |
第四节 政策满意度的影响因素分析 |
一、影响医保个人账户改革满意度的单因素分析 |
二、影响医保个人账户改革满意度的Logistic分析 |
三、影响社区首诊满意度的因子分析 |
第五节 讨论 |
一、参保人就医行为状况 |
二、参保人对个人账户制度的认知情况 |
三、影响参保人满意度的因素分析 |
本章小结 |
结论与建议 |
一、研究结论 |
二、政策建议 |
三、研究有待深化之处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7)成都市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支付方式改革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文献综述 |
1.2.1 国外文献综述 |
1.2.2 国内文献综述 |
1.2.3 文献评述 |
1.3 研究目的和内容 |
1.3.1 研究目的 |
1.3.2 研究内容 |
1.4 研究思路与方法 |
1.4.1 研究思路 |
1.4.2 研究方法 |
1.5 可能的创新与不足 |
1.5.1 可能的创新之处 |
1.5.2 不足之处 |
2.医疗保险支付方式改革的理论基础 |
2.1 医疗费用控制相关理论 |
2.1.1 医疗费用的概念及现状 |
2.1.2 医疗费用控制的内涵 |
2.1.3 信息不对称理论和博弈论 |
2.2 主要支付方式及优缺点介绍 |
3.医疗费用影响因素及支付方式的控费机理分析 |
3.1 医疗费用影响因素分析 |
3.1.1 数据来源 |
3.1.2 肺恶性肿瘤患者住院医疗费用影响因素分析 |
3.1.3 不同医疗机构住院医疗费用分析 |
3.2 支付方式对医疗费用的影响 |
4.成都市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支付方式改革实践分析 |
4.1 成都市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支付方式改革历程 |
4.1.1 医疗保险制度的建立及现状 |
4.1.2 总额控制方式的推进 |
4.1.3 按项目付费方式的现状 |
4.1.4 按病种付费方式的进展 |
4.2 成都市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支付方式改革的经验总结 |
4.2.1 抑制医疗费用增长,合理利用医疗资源 |
4.2.2 建立药品和医疗服务费用谈判机制 |
4.2.3 建立考核机制和监管系统 |
4.3 成都市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支付方式改革中存在的问题 |
4.3.1 总控超标、测算不尽科学 |
4.3.2 医疗机构职能发挥有限 |
4.3.3 按病种付费的病种数量少,覆盖面窄 |
4.3.4 支付方式改革配套措施不完善 |
5.国内外医疗保险支付方式改革经验借鉴 |
5.1 国外支付方式改革情况 |
5.1.1 美国DRGs的定价过程 |
5.1.2 德国医疗保险支付方式改革 |
5.1.3 英国“守门人”制度 |
5.2 国内支付方式改革情况 |
5.3 国内外支付方式改革经验总结 |
6.完善成都市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支付方式改革的建议 |
6.1 优化总额控制方式 |
6.1.1 优化总额控制指标制定流程 |
6.1.2 考核机制应考虑实时病人流向问题 |
6.2 充分发挥医疗机构在支付方式改革中的作用 |
6.3 完善按病种付费方式 |
6.4 完善配套措施 |
6.4.1 医疗信息化的运用 |
6.4.2 发挥各主体的监督作用 |
6.4.3 加强分级诊疗和完善双向转诊 |
参考文献 |
后记 |
致谢 |
(8)城镇基本医疗保险费用控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引言 |
一、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
(一) 论文的研究背景 |
(二) 论文的研究意义 |
二、相关概念界定 |
(一) 医疗保险 |
(二) 医疗保险费用 |
(三) 医疗保险费用合理化控制 |
三、国内外文献综述 |
(一) 国外研究现状 |
(二) 国内研究现状 |
四、相关理论基础 |
(一) 需求与供给理论 |
(二) 利益相关者的概念 |
(三) 信息不对称理论 |
五、研究方法 |
六、创新之处 |
七、不足之处 |
(一) 数据不足 |
(二) 研究深度不够 |
(三) 研究水平有限 |
第二章 城镇基本医疗保险费用控制的现状分析 |
一、城镇基本医疗保险费用控制的现状分析 |
(一) 医疗保险的基金收支和参保情况分析 |
(二) 医疗保险费用过快上涨的原因 |
二、基本医疗保险费用信息化控制的探索 |
(一) 医疗卫生信息化中的医疗保险费用控制 |
(二) “互联网+”在费用控制的探索 |
第三章 医保控费对利益相关主体影响的分析 |
一、医疗保险费用控制对参保人的影响 |
二、医疗保险费用控制对医疗机构的影响 |
三、医疗保险费用控制对医生的影响 |
四、医疗保险费用控制对医疗保险经办机构的影响 |
第四章 国外医疗保险费用控制的经验 |
一、加拿大的医疗保险费用控制 |
二、美国的医疗保险费用控制 |
三、日本的医疗保险费用控制 |
第五章 城镇基本医疗保险费用的控制策略 |
一、定点医疗机构的费用控制策略 |
(一) 规范医生的诊疗行为和医疗机构收费行为 |
(二) 加强定点医疗机构之间的竞争 |
二、医疗服务需求方的费用控制策略 |
(一) 建立有效的奖惩政策 |
(二) 设定合理的医疗保险待遇标准 |
(三) 加强预防保健和健康教育 |
三、政府和经办机构的费用控制策略 |
(一) 完善医疗服务市场监管 |
(二) 设计合理支付计算体系 |
(三) 合理布局构建分级诊疗体系 |
(四) 多渠道理顺药品价格 |
四、打通关节的信息化控制策略 |
(一) 建立医疗服务评价体系 |
(二) 建立信息共享中心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 |
(9)上海市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费用合理控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2 研究综述 |
1.2.1 国外研究综述 |
1.2.2 国内研究综述 |
1.3 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 |
1.3.1 研究思路 |
1.3.2 研究方法 |
1.4 论文创新点 |
第2章 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费用合理控制及相关理论 |
2.1 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费用合理控制的含义 |
2.2 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费用合理控制的理论支撑 |
2.2.1 大数法则理论 |
2.2.2 医疗保险需求与供给理论 |
2.2.3 供方诱导需求理论 |
2.2.4 健康管理理论 |
第3章 上海市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费用增长影响因素实证分析 |
3.1 模型的构建和指标的选取 |
3.2 模型的基本假设和原理 |
3.3 上海市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费用需求方多元线性回归模型分析 |
3.3.1 需求方指标选取 |
3.3.2 需求方相关性分析 |
3.3.3 需求方多元线性回归分析 |
3.3.4 回归诊断 |
3.4 上海市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费用供给方多元线性回归模型分析 |
3.4.1 供给方指标选取 |
3.4.2 供给方相关性分析 |
3.4.3 供给方多元线性回归分析 |
3.4.4 回归诊断 |
3.5 本章结论 |
第4章 上海市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费用控制现状分析 |
4.1 上海市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发展历程简述 |
4.1.1 上海市人口和经济情况 |
4.1.2 上海市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发展情况 |
4.2 上海市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费用控制的主要措施及优势总结 |
4.2.1 整合资源,扩大参保覆盖面,制定合理医保支付标准 |
4.2.2 建立并优化以总额预算为主的付费方式 |
4.2.3 规范定点医疗机构的服务行为 |
4.2.4 强化医疗保险基金的监督检查 |
4.3 上海市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费用控制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
4.3.1 医院落实医保总额预算的内部管理尚存不足 |
4.3.2 支付方式中按病种付费未足够重视 |
4.3.3 分级诊疗制度不完善,患者集聚高级别医疗机构 |
4.3.4 医疗保险相关政策仍不够完善 |
第5章 国外社会医疗保险费用合理控制方式及经验借鉴 |
5.1 国外社会医疗保险费用控制方式 |
5.1.1 对医保费用的宏观合理控制 |
5.1.2 对医保费用的需方合理控制 |
5.1.3 对医保费用的供方合理控制 |
5.2 国外典型国家社会医疗保险费用合理控制经验借鉴 |
5.2.1 国外经验对于上海医保需求方合理控费的借鉴 |
5.2.2 国外经验对于上海医保供给方合理控费的借鉴 |
第6章 实现上海市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费用合理控制的对策 |
6.1 合理控费的原则 |
6.1.1 宏观与微观相结合的控制原则 |
6.1.2 需方与供方控制并举的原则 |
6.1.3 长期与重点控制兼容的原则 |
6.1.4 费用控制以科学发展为原则 |
6.2 针对医疗服务需求方的费用合理控制对策 |
6.2.1 科学设置医保起付标准和支付限额 |
6.2.2 建立科学合理的费用自负比例 |
6.2.3 引进需方的经济激励措施 |
6.2.4 制定合理的城镇医保报销范围 |
6.2.5 合并险种,扩大城保覆盖面,提高参保率 |
6.2.6 实行职工退休人员医保缴费参保政策 |
6.2.7 做好健康管理,提高职工保健意识 |
6.3 针对医疗服务供给方的费用合理控制对策 |
6.3.1 合理控制医疗卫生资源总量 |
6.3.2 引入市场竞争,进行结构绩效改革 |
6.3.3 控制住院病人医疗费用 |
6.3.4 增加基层非住院保健项目 |
6.3.5 限制大型贵重诊疗仪器设备的配备和使用 |
6.3.6 推动实施基本药物制度 |
6.4 医疗保险经办机构的合理控费对策 |
6.4.1 制定完善医保政策,做好医保征缴工作 |
6.4.2 深入研究医保基金支付方式多元化 |
6.4.3 建立并优化医保费用支出监控体系 |
6.4.4 医保经办尝试建立第三方社会中介机制 |
6.5 政府在医疗保险费用合理控制中的作用 |
6.5.1 推动分级诊疗,强化社区医院的“守门人”角色 |
6.5.2 继续深化医药体制改革 |
6.5.3 引入市场竞争,打破公立医院垄断 |
6.5.4 保障多层次就医需求 |
6.6 强化健康管理对职工医保的合理控费作用 |
第7章 研究总结与未来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10)参保人视角下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费用控制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第一节 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
一、选题背景 |
二、研究意义 |
第二节 理论基础与文献综述 |
一、理论基础 |
二、国内外文献综述 |
第三节 主要研究方法与研究内容 |
一、研究方法 |
二、研究内容 |
第四节 本文创新点与不足之处 |
一、本文的创新点 |
二、本文的不足之处 |
第二章 合作医疗史各阶段中的医疗费用控制 |
第一节 医疗制度与费用控制中政府、公民二维主体性 |
一、健康权利、医疗制度和费用控制三者间关系 |
二、医疗制度与费用控制的主体性参与保障 |
三、健康权的权利义务、保障机制与实现路径 |
第二节 合作医疗史中的政府、农民二维主体性阶段划分 |
一、合作医疗孕育萌发阶段(1955年以前) |
二、合作医疗制度发展繁荣阶段(1955年至1982年) |
三、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失控阶段(1983年至1989年) |
四、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探索重建阶段(1990年至2002年) |
五、新型农村合作医疗阶段(2003年至今) |
第三节 合作医疗各阶段医疗费用控制比较 |
一、合作医疗孕育萌发阶段中费用控制 |
二、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前期中的费用控制 |
三、农村合作医疗制度中后期中的费用控制 |
四、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失控展阶段中的费用控制 |
五、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探索重建中的费用控制 |
六、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阶段中的费用控制 |
第四节 合作医疗各阶段医疗费控制的一般性特征 |
一、医疗费用控制逻辑起点的同一性 |
二、医疗费用控制政府角色定位的基础性 |
三、医疗费用控制模式差异的同源性 |
四、医疗费用控制框架结构的一致性 |
五、医疗费用控制农民自主性的依赖性 |
第三章 社会医疗保险的运行机理与医疗费用控制 |
第一节 社会医疗保险制度的运行机理 |
一、社会医疗保险制度运行的基本机制 |
二、社会医疗保险制度运行的基础保障 |
第二节 社会医疗保险制度中的费用控制 |
一、社会医疗保险医疗费用费用控制的产生 |
二、社会医疗保险医疗费用控制中的主体行为 |
三、社会医疗保险医疗费用控制的内在机理 |
第三节 社会医疗保险医疗费用控制的类型 |
一、逐利约束控制型医疗费用控制 |
二、角色定位控制型医疗费用控制 |
三、机构主导控制型医疗费用控制 |
四、信息均衡控制型医疗费用控制 |
五、利益协调控制型医疗费用控制 |
第四章 参保人视角下新农合费用控制机制构建 |
第一节 疾病预防医疗费用控制机制 |
一、疾病预防未成常态 |
二、疾病预防结构缺陷 |
三、脆弱的疾病预防医疗费用控制结构 |
第二节 疾病治疗医疗费用控制机制 |
一、疾病治疗态度消极增加医疗费用预期支出 |
二、疾病治疗被动地位助长医疗供给非合理化 |
三、疾病治疗模式习惯约束医疗需求合理定位 |
四、疾病治疗利己决断的费控选择自主性残缺 |
五、脆弱的疾病治疗医疗费用控制结构 |
第五章 参保人视角医疗费用控制机制优化 |
第一节 疾病预防医疗费用控制的机制优化 |
一、疾病预防医疗费用控制的障碍突破 |
二、疾病预防医疗费用控制机制的循环路径 |
第二节 疾病治疗医疗费用控制的机制优化 |
一、疾病治疗医疗费用控制的障碍突破 |
二、疾病治疗医疗费用控制机制的循环路径 |
第六章 医疗费用有效控制的对策建议 |
第一节 政府基本公益性服务能力建设 |
一、加强农村公共卫生建设推进基础预防保健 |
二、优化医疗资源配置促进医疗服务供求合理化 |
三、疾病预防平台搭建构建疾病预防治疗联动机制 |
第二节 基层医疗机构服务能力建设 |
一、服务能力提升吸引疾病患者治疗选择 |
二、供给行为调整拉动医疗需求方向变动 |
三、医疗信息垄断破除获取患者吸引主动权 |
四、内部管理创新提升医疗机构信任信誉 |
第三节 参保人自主性选择能力建设 |
一、疾病预防参与自觉实现医疗需求内容调整 |
二、疾病治疗选择自主促进医疗需求合理定位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在读期间科研成果 |
四、试论医疗保险费用控制中的责任约束(论文参考文献)
- [1]国有企业内部审计职能定位与升级路径[J]. 管淑慧. 当代会计, 2021(09)
- [2]药占比与医疗费用控制的关系及其调控政策研究[D]. 刘嘉楠. 大连理工大学, 2021
- [3]基于时间序列模型公费医疗住院费用测算及其管理策略优化研究 ——以广州市A区公费医疗为例[D]. 张卓敏. 华南理工大学, 2020(02)
- [4]公立医院内部医保精细化管理模式研究[D]. 陶思羽. 华中科技大学, 2020(01)
- [5]制度变迁视角下的公立医院和谐医患关系模式研究[D]. 李宗明. 深圳大学, 2020(11)
- [6]社会医疗保险个人账户的功能与效果研究 ——以东莞市为例[D]. 张勇.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 2019(08)
- [7]成都市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支付方式改革研究[D]. 聂淇竹. 西南财经大学, 2019(07)
- [8]城镇基本医疗保险费用控制研究[D]. 王霄龙. 武汉大学, 2017(06)
- [9]上海市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费用合理控制研究[D]. 高巍. 上海师范大学, 2016(06)
- [10]参保人视角下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费用控制机制研究[D]. 张成杨. 安徽财经大学, 2016(06)
标签:医疗保险论文; 医患关系论文; 精细化管理论文; 美国医疗保险改革论文; 费用管理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