肠易激综合征患者人格与社会心理因素的比较研究

肠易激综合征患者人格与社会心理因素的比较研究

一、肠易激综合征患者个性、社会心理因素对照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赵蒙蒙[1](2021)在《安肠止泻方治疗肝郁脾虚型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的临床疗效观察》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通过观察观察安肠止泻方治疗肝郁脾虚型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在治疗前后临床症状的变化情况,客观且真实地评价肝郁脾虚型IBS-D的有效性及安全性,为中医药治疗餐后不适综合征提供一定的临床依据,使得该病的治疗手段变得更加丰富。方法研究对象为2019年12月至2021年1月期间,于山西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脾胃病科门诊就诊的,符合入组标准的患者80例,将其随机分为40例对照组,40例治疗组。治疗组患者给予口服安肠止泻方(日1剂,早晚空腹分服温服),对照组患者给予口服痛泻宁颗粒(5g/次,Tid,饭前口服),治疗周期均为4周。治疗前后分别记录患者的中医证候、西医主要症状积分,并于治疗后整理数据,对其评分进行观察,并作出比较,本试验对数据进行分析处理时,应用SPSS22.0统计软件。结果最终纳入统计学分析的有治疗组37例,对照组38例,脱落5例。两组一般资料基线均衡可比。1.中医证候总体疗效比较: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后,得出治疗组优于对照组的结论,94.6%为治疗组总有效率,86.9%则为对照组数据。2.中医证候积分比较:组内比较两组中医证候总积分,均有P<0.05,表明两组对缓解肝郁脾虚型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综合征患者的中医证候表现都有效。进行组间比较,在腹痛即泻、泻后痛减,急躁易怒,两胁胀痛,纳呆方面,P<0.05,提示安肠止泻方组疗效优于痛泻宁颗粒组;在身倦乏力方面比较,P>0.05,提示两组疗效相当。3.西医主要症状积分比较:对两组数据进行组内及组间比较,均有P<0.05,表明就西医症状表现而言,两种治疗方案均可缓解该疾病的腹痛、腹泻症状,但治疗组疗效更好。4.安全性评价:两组患者在治疗前后,未出现明显不良反应。结论安肠止泻方治疗肝郁脾虚型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安全有效,可有效调节胃肠蠕动,缓解情绪,显着提高治愈率,丰富治疗手段,该方药值得临床推广。

李新枝[2](2021)在《择时三伏贴治疗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的临床疗效观察》文中提出研究目的通过临床试验观察“冬病夏治”穴位贴敷(以下简称三伏贴)对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的治疗是否有效,并进一步在时间因素上,探讨择巳时与非择巳时治疗在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的临床疗效上是否有差异。研究方法从2018.9.01-2019.7.01期间在湖北省中医院针灸科及脾胃科门诊就诊患者中,严格筛选招募到符合本研究的试验对象共61例,将符合本研究标准的试验对象通过软件将其随机分配到治疗组和对照组,分别为30例、31例,研究过程中,治疗组脱落1例,对照组脱落3例,最终完成统计分析的患者共57例,治疗组29例,对照组28例。统计两组试验对象在性别、年龄、病程、证型组成、2018年有无三伏贴的贴敷史、治疗前中医证候总积分六个方面的基本情况,经统计学分析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可以进行后续比较。治疗组分别于头伏、中伏、闰二伏的巳时始即9点前给患者进行三伏贴治疗(贴敷治疗期间需完整包含巳时),对照组则避开巳时(9点-11点)进行三伏贴治疗,两组贴敷穴位相同,时间均为3h/次,共贴敷3次。治疗期间,患者需记录相应数据,填写相应量表,如每日记录IBS-D发作时腹痛程度、6或7型粪便的次数,每2周对各项中医证候积分进行一次评价,研究人员分别在治疗前、治疗2周后、治疗4周后对患者记录的相关数据进行综合统计分析并评价相应疗效。疗效评价指标为:腹痛应答率、腹泻应答率、中医证候总积分。研究结果1.基线比较:从性别、病程、2018年有无三伏贴贴敷史、年龄、证型5个方面比较。性别、病程(是否小于等于3年)、2018年有无贴敷史三方面均予以卡方检验,得出P>0.05;证型比较,两组均分为三个证型,即肝郁脾虚证、脾虚湿盛证、脾肾阳虚证,予以卡方检验,得出P>0.05;年龄为计量资料,经检验得出两组数据均符合状态分布和方差齐性检验,予以独立样本t检验,得出P>0.05。2.治疗组在治疗2周后、4周后腹痛应答率分别为20.69%、72.41%;治疗组在治疗2周、4周后腹泻应答率分别为48.28%、79.31%;治疗组在治疗4周后中医证候总积分疗效评价中,治愈率、愈显率、总有效率分别为13.79%、41.38%、75.86%。3.对照组在治疗2周后、4周后腹痛应答率分别为14.29%、46.43%;对照组在治疗2周、4周后腹泻应答率分别为21.43%、50.00%;对照组在治疗4周后中医证候总积分疗效评价中,治愈率、愈显率、总有效率分别为7.14%、14.29%、53.57%。4.两组对比,治疗2周时,在腹泻应答率上,治疗组优于对照组,而在腹痛应答率上,两组并未检测出差异;治疗4周时,治疗组在腹痛应答率、腹泻应答率、中医总体证候疗效愈显率三个方面,疗效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但在中医证候总积分的痊愈率、总有效率上未检测出统计学差异。推测巳时三伏贴治疗可提高腹痛、腹泻疗效,增加中医证候总积分愈显率,加速缩短异常粪质腹泻天数。研究结论1.“冬病夏治”穴位贴敷治疗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有效;2.选择巳时进行三伏贴治疗本病,可以明显改善腹痛、腹泻症状,提高中医证候愈显率;3.与腹痛改善情况相比,择巳时行三伏贴治疗在缩短异常粪质腹泻天数方面,起效更快。

陈坚义[3](2021)在《针刀干预对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大鼠NGF/TRPV1表达水平及内脏高敏感性的影响》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通过研究针刀对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大鼠的一般情况及体征、腹泻指数、情绪状态,以及结肠组织TRPV1、NGF和脊髓背根神经节TRPV1、NGF等指标的影响。探讨针刀不仅能控制好腹泻型肠易激大鼠的腹泻症状,还能通过对其发病机制产生影响,从而改善其内脏高敏感性等。以此来证明针刀技术对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治疗的短时长效的优势,且通过两种选穴方案进行对比,也给出更多的临床思考,期待为针刀的临床提供些许依据。方法:选用40只SD大鼠,适应性喂养一周后,随机抽取10只(造模中大鼠较易死亡,最终每组剩6只)作为一组进行分组。记录所有大鼠在造模前的一般情况、精神状态及粪便情况。对除空白组(正常组)以外的三组进行慢性应激和急性应激相结合结合CAS方法制备D-IBS大鼠模型,参照文献方法:将大鼠暴露于七种不同的压力源:(1)缺水24小时,(2)食物剥夺24小时,(3)痛苦夹尾1分钟,(4)暴露于45℃环境5分钟,(5)在4℃水中游泳3分钟,(6)白天和夜晚倒置12小时/12小时,(7)水平振动(120转/分钟)45分钟.所有应激方案每7天随机应用,持续3周,其中连续2天无重复特定的压力源。在第28天,1周的休息之后是急性束缚应激,包裹肩部,上肢前肢和胸廓1小时。此造模方法采用相对温和的应激刺激结合外周致敏法同时使用,提高了造模的成功率。在实验的第7天、第14天、第21天、第28天对两个治疗组进行干预,正常组(n=6):正常饲养,不治疗,共4周;模型组(n=6):造模,不治疗,共4周;针刀一组(n=6):第一次治疗(第7天)定位于大鼠T10-L1及L4-S1双侧关节突关节囊,棘突间旁开0.1cm,横行剥离2-3刀;第二次治疗(第14天)定位于大鼠T10-L1及L4-S1左侧关节突关节囊,棘突间旁开0.1cm,用0.4mm×40mm规格针刀垂直进针,达坚韧处后行纵行疏通,横行剥离2-3刀;第三次治疗(第21天)定位于大鼠T10-L1及L4-S1右侧关节突关节囊,棘突间旁开0.1cm,用0.4mm×40mm规格针刀垂直进针,达坚韧处后行纵行疏通,横行剥离2-3刀。第四次治疗(第28天)定位于大鼠T10-L1及L4-S1右侧关节突关节囊,棘突间旁开0.1cm,用0.4mm×40mm规格针刀垂直进针,达坚韧处后行纵行疏通,横行剥离2-3刀。针刀二组(n=6):第一次治疗参照中国针灸学会实验针灸研究会制定的“实验动物针灸穴位图谱”,选取“足三里”穴和“大肠俞”穴(第4腰椎下,旁开5mm,取双侧),用0.4mm×40mm规格针刀垂直进针,到达深筋膜层后铲剥2次。治疗结束后压迫止血预防感染。在实验的第7天及第28天进行旷场试验,在实验的第28天进行腹泻指数所需一系列指标的收集和测定。在急性应激束缚完成后,将各组大鼠麻醉后,进行多聚甲醛固定,取下结肠和脊髓背根神经节组织放入4%多聚甲醛固定液中备用。用免疫荧光技术检测结肠和脊髓背根神经节中TRPV1、NGF的平均荧光强度。结果:(1)两个治疗组在干预后,相较于模型组,一般情况及腹泻指数明显低于模型组,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2)两个治疗组在干预后,相较于模型组情绪方面有明显改善(P<0.05)。(3)两个治疗组干预后,在情绪兴奋、腹泻指数、结肠组织中TRPV1和NGF的平均荧光强度并无显着差异(P>0.05)。(4)针刀一组在脊柱区选穴比针刀二组选用大肠俞和足三里二穴在脊髓背根神经节TRPV1和NGF的平均荧光强度的影响要高(P<0.05)。结论:在针刀治疗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的方向上,脊柱区选穴稍优于大肠俞和足三里选穴,但差异不甚明显,但的确能通过影响结肠和脊髓背根神经节中TRPV1和NGF,从而影响其发病机制,改善腹泻及内脏高敏感性等。

黄兆欣[4](2021)在《和术推拿治疗便秘型肠易激综合征(肝郁气滞证)的临床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观察和术推拿治疗便秘型肠易激综合征(肝郁气滞证)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符合纳入标准的便秘型肠易激综合征(肝郁气滞证)患者共60例,将其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0例。治疗组予和术推拿治疗,对照组予腹部推拿治疗。两组均每天治疗1次,1周6次为1个疗程,共2个疗程。通过比较两组治疗前与治疗后中医证候评分、肠易激综合征症状严重程度量表(IBS-SSS)评分,对两组的疗效进行评价。采用统计学软件SPSS23.0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1.两组在性别、年龄、病程上,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2.治疗前,两组患者中医证候评分、IBS-SSS评分,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3.中医证候评分:治疗后,两组中医证候评分较治疗前,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治疗组中医证候评分改善较对照组明显(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4.证候疗效:治疗后,治疗组临床治愈4例、显效10例、有效12例、无效4例,总有效率为86.67%;对照组临床治愈1例、显效6例、有效15例、无效8例,总有效率为73.33%。证候疗效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5.IBS-SSS评分:治疗后,两组患者IBS-SSS评分较治疗前,均有下降(P<0.0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治疗后,治疗组IBS-SSS评分改善程度较对照组明显(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和术推拿治疗IBS-C(肝郁气滞证),在改善患者临床症状、提高疗效、减轻病情严重程度上具有显着优势,值得推广。

苏燕婷[5](2021)在《健脾化湿汤治疗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脾虚湿盛证的临床疗效观察》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本课题旨在评估健脾化湿汤是否在治疗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IBS-D)脾虚湿盛证上存在优势,为推广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脾虚湿盛证)的临床应用中提供依据。方法:将符合纳入标准的脾虚湿盛型IBS-D患者病例62例,使用随机数字表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1例,治疗过程中治疗组脱落病例2例,对照组脱落1例。对照组:匹维溴铵片(得舒特)50mg,一天3次,每次1片,随三餐吞服,连服4周。治疗组予健脾化湿汤,每日1剂,与温水冲服,分早、晚饭后服用,治疗时间为4周。两组均为期4周的治疗,治疗前后分别对两组的中医症状积分、IBS症状严重程度积分(IBS-SSS)、IBS生活质量评分(IBS-QOL)、血浆5-HT和VIP水平以及不良反应观察,用药结束后1个月内对两组进行随访,通过比较其治疗前后的积分差异来评价健脾化湿汤对IBS-D脾虚湿盛证的临床疗效。结果:(1)总体疗效分析:治疗4周后治疗组痊愈7人,显效13人,有效6人,无效3人,总有效率为89.66%;对照组痊愈3人,显效8人,有效12人,无效7人,总有效率为76.67%,两组之间有统计学意义(P<0.05)。(2)单项症状积分:治疗4周后治疗组和对照组在主症(腹泻、腹痛、排便性状)及次症(疲乏困倦、畏食生冷、纳呆)较治疗前均得到明显改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后组间比较:治疗组与对照组在改善主症腹痛上无明显差异(P>0.05),余其它症状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5)。(3)IBS-SSS症状严重程度:治疗后各组内IBS-SSS积分比较P<0.01,说明各组内治疗前后IBS-SSS积分比较具有显着性差异;同时两组患者治疗后IBS-SSS积分比较P<0.05,表明在改善IBS-D病情严重程度方面治疗组优于对照组。(4)IBS-QOL生活质量积分:治疗后组内比较,两组均在改善社会关注和性行为方面与治疗前无明显差异(P>0.05),其余维度评分均优于治疗前(P<0.05),组间比较治疗组在情绪焦虑、躯体意向、健康担忧、饮食关注等四个维度上优于对照组(P<0.05),其中焦虑情绪、躯体意向尤为明显(P<0.01)。(5)血浆5-HT、VIP水平分析:疗程结束后,两组患者血浆5-HT、VIP水平均较前下降,且治疗组较对照组下调幅度大(P<0.05)。(6)复发率方面与安全性分析:治疗组受随访人数26中有4个人复发,复发率为15.38%,对照组受随访人数23人中复发人数10人,复发率为43.48%,治疗组复发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开始至疗程结束1个月内对各组在中医证候取得痊愈、显效、有效的患者进行随访未出现严重不良反应,对各项生命征及辅助检查未见明显异常。结论:健脾化湿汤具有益气健脾,化湿理气的功效,治疗脾虚湿盛型IBS-D疗效确切,其整体疗效上优于匹维溴铵片,可有效改善腹泻、排便性状、畏食生冷、疲乏困倦、纳呆等症状;可降低症状严重程度,降低血浆5-HT、VIP水平,提高生活质量,并且有较好的近期疗效,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宋雄[6](2021)在《丁艾脐贴丸联合加味资生颗粒治疗IBS-D的临床研究》文中指出目的:本研究以丁艾脐贴丸联合加味资生颗粒的运用,探讨其对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Diarrhea-predominant irritable bowel syndrome,IBS-D)患者的临床疗效、安全性,通过检测患者内脏敏感性、血清5羟色胺(5-HT)浓度,探讨其治疗的可能性机制,进一步丰富中医外治法联合内治法协同治疗IBS-D的临床理论,为临床诊疗工作提供依据。方法:将符合本次研究纳入标准的120例IBS-D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60例)和对照组(60例)。对照组患者予口服马来酸曲美汀布胶囊治疗,治疗组患者在对照组用药基础上加用丁艾脐贴丸外敷和加味资生颗粒内服治疗,两组治疗疗程同为8周。对比两组治疗前后的临床疗效、症状积分、病情严重程度(IBS-SSS)、内脏敏感指数(VSI)、肛管直肠感觉性指标(包括初始感觉阈值、排便感觉阈值、最大耐受量阈值)、血清5-HT浓度及安全性指标。结果:1.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病程在治疗前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疗效对比:治疗8周后,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0.00%,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1.67%,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3.症状总积分对比:治疗组和对照组在治疗前症状总积分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8周后,两组的症状总积分均较本组治疗前的积分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同时两组间对比,治疗组症状总积分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4.IBS-SSS积分对比:治疗组和对照组在治疗前IBS-SSS积分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8周后,两组的IBS-SSS积分均较本组治疗前的积分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同时两组间对比,治疗组IBS-SSS积分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5.VSI积分对比:治疗组和对照组在治疗前VSI积分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8周后,两组的VSI积分均较本组治疗前的积分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同时两组间对比,治疗组VSI积分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6.肛管直肠感觉性指标对比:治疗组和对照组在治疗前初始感觉阈值、排便感觉阈值、最大耐受量阈值对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8周后,两组的初始感觉阈值、排便感觉阈值、最大耐受量阈值均较本组治疗前的阈值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同时两组间对比,治疗组初始感觉阈值、排便感觉阈值、最大耐受量阈值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7.血清5-HT浓度对比:治疗组和对照组在治疗前血清5-HT浓度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8周后,两组的血清5-HT浓度均较本组治疗前的浓度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同时两组间对比,治疗组血清5-HT浓度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8.安全性对比:治疗组和对照组患者在治疗前后均未出现任何不良反应现象。结论:1.丁艾脐贴丸联合加味资生颗粒能显着改善IBS-D患者的临床症状和减轻病情严重程度,临床疗效佳,安全可靠。2.丁艾脐贴丸联合加味资生颗粒能够降低IBS-D患者的内脏高敏感性。

袁亚利[7](2021)在《基于数据挖掘对IBS-D(肝郁脾虚证)的用药规律及机制研究》文中认为目的:基于数据挖掘探讨中药复方治疗肝郁脾虚证IBS-D的用药规律,挖掘得出核心组方,并通过网络药理学进一步明确该核心组方治疗疾病的作用机制。方法:检索现有文献数据库中所有中药复方加减治疗肝郁脾虚证IBS-D的临床随机对照试验,搜集具有明显疗效的中药复方,将数据进行规范化处理后建立数据库并导入古今医案云平台,通过数据挖掘版块中的统计分析、关联规则分析、复杂网络分析等方法对纳入的方剂进行用药频数统计,并分析得出核心组方。利用中药系统药理学数据库及分析平台(TCMSP)分别找到核心组方中每一味中药的有效活性成分及对应的蛋白质靶点,通过蛋白质数据库(Uniprot)对所有靶点进行规范化处理,将所得靶点与从人类基因数据库(GeneCards)和在线人类孟德尔遗传数据库(OMIM)中检索所得的疾病基因靶点取交集,交集靶点通过STRING数据库进行PPI后得到蛋白相互作用关系最密切的靶点,利用所得靶点筛选找到药物治疗疾病发挥作用最核心的活性成分,通过Sytoscape软件对药物活性成分-疾病-靶点的相互作用进行可视化处理,通过关系网络中dgree值的大小,得出药物发挥作用最核心的活性成分以及药物作用于疾病最核心的靶点。并将STRING数据库导出的核心靶点导入Metascape平台进行GO富集分析和KEGG信号通路分析,得到目标基因靶点的主要作用途径。结果:①共检索得到122篇符合要求的文献,包含122首中药复方,132味中药。通过对药物使用频次分析,使用次数最多的前五位中药分别为:防风、陈皮、茯苓、白芍、柴胡。所有中药中平性使用频率最高,其次为温性、微寒及微温。药味以甘味为主,辛味、苦味、酸味、淡味次之。药物归经以脾经为主,其次为肺经、肝经、胃经。经数据挖掘得到的核心组方共包括7味中药,分别为柴胡、防风、陈皮、白芍、白术、茯苓、党参。②核心组方发挥关键作用的主要活性成分为槲皮素、山奈酚、木犀草素、汉黄芩素、川陈皮素及β-谷甾醇等。发挥作用的核心靶点主要为PTGS2、JUN、TNF、PTGS1、TP53、ESR1、AKT1等。参与调控的信号通路包括糖尿病并发症中的AGE-RAGE信号通路、IL-17信号通路、TNF信号通路、PI3K-Akt信号通路等。结论:1、在肝郁脾虚证IBS-D的治疗中,当重视祛风胜湿之防风的巨大作用,风邪可能与IBS-D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组方用药时当在疏肝健脾之品中酌加驱散风邪之药。2、治疗肝郁脾虚证IBS-D在组方用药时当以性平、味甘之品为主,酌加温性、微寒之药平调寒热,辛味、苦味之品行散燥湿,不应使用大寒大热之品。归经多以脾经为主,肺经、肝经、胃经次之。3、经数据挖掘,中医药复方治疗肝郁脾虚证IBS-D的核心组方为柴胡、防风、陈皮、白芍、白术、茯苓、党参。4、核心组方包含多种活性成分,可以对疾病的多个靶点进行调控,参与激活多条信号通路进而发挥治疗肝郁脾虚证IBS-D的疗效。5、核心组方治疗肝郁脾虚证IBS-D的作用机制可能与抑制肠道低度炎症、调节肠黏膜通透性、保护和修复肠黏膜屏障、调节胃肠动力、改善内脏高敏感性、调节肠道微生态、调节脑-肠轴紊乱以及调控精神心理因素等有关。

付江玉[8](2021)在《加减胃关煎治疗脾肾阳虚型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的临床疗效观察》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本研究通过运用加减胃关煎治疗脾肾阳虚型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IBS-D),并与西药枯草杆菌二联活菌肠溶胶囊进行对照分析,观察加减胃关煎在脾肾阳虚型IBS-D治疗中的临床疗效,探讨这种方案治疗IBS-D的可行性、有效性、安全性,为IBS-D的临床治疗和远期管理提供治疗经验。方法:本研究选取2019-12至2020-12间就诊于江西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脾胃肝胆门诊及住院部明确诊断为IBS-D的患者,中医辨证符合脾肾阳虚证,符合纳入标准共60例。按1:1比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试验期间因治疗组有2例脱落,最终两组共58例完成研究。治疗前统计年龄、性别、病程、生命体征、辅助检查等基本情况,填写临床研究观察表。两组在合理饮食、适度锻炼、规律生活的基础上,对照组给予西药枯草杆菌二联活菌肠溶胶囊口服;治疗组予加减胃关煎(熟地15g,炒白术15g,干姜10g,吴茱萸5g,炒扁豆12g,山药15g,炙甘草6g,没药5g,茯苓10g,猪苓10g,泽泻10g)口服,连续治疗4周,并在治疗后的2月内持续追踪随访。比较治疗前后的中医症状积分、IBS-SSS积分、IBS-QOL积分,试验期间记录相关一般资料、安全性指标及不良反应,并分析两组的疗效、安全性及复发情况。整理得到的数据采用SPSS23.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1.治疗组与对照组在治疗前与治疗后中医总证候积分(泄泻、腹部冷痛、腰膝酸软、食欲不振、神疲懒言、形寒肢冷)、IBS-SSS积分、IBS-QOL积分各方面比较均有P<0.05,表明两组在改善腹泻、缓解全身阳虚症状、降低病情严重程度以及提高生活质量方面都有一定作用。但在两组间治疗后进行比较时,P<0.05,明显治疗组表现更好。2.各中医证候积分对比:两组治疗前后中医主症(泄泻、腹部冷痛)、次症(腰膝酸软、食欲不振、神疲懒言、形寒肢冷)分值比较均有下降,且P<0.05,表明两组在改善中医主症、次症方面有明显作用。治疗后组间比较治疗主症积分差值结果P<0.05,表明尽管两组均有明显改善泄泻、腹部冷痛这两个中医主症的作用,但在改善程度效果上,治疗组优于对照组。治疗后组间比较治疗次症积分差值结果在食欲不振这一次症方面P>0.05,其余都为P<0.05,表明两组仅在神疲懒言、形寒肢冷、腰膝酸软这三个次症方面改善作用具有差异,治疗组优于对照组,在改善食欲不振症状方面两组疗效相当。3.中医证候疗效比较:对照组中医证候方面总有效率为43.33%,治疗组为89.28%,两组之间的总有效率比较,P<0.05,表明两组在中医疗效方面差异显着。4.IBS-QOL疗效比较:治疗组IBS-QOL总体有效率为92.86%,对照组为66.67%,两组之间的总有效率比较,P<0.05,表明两组在IBS-QOL总体疗效方面差异显着。5.复发率对比:两组在疗程结束的为时2月的随访追踪期间都偶有出现复发情况,治疗组复发率为9.09%,对照组复发率为44.44%,两组复发率比较有P<0.05,表明对照组远期疗效不如治疗组。6.治疗期间,两组均未出现不良反应,疗程结束后的安全性检查也未发现异常,由此说明,不论是治疗组(加减胃关煎),还是对照组(枯草杆菌二联活菌肠溶胶囊),其在临床治疗中都安全,无副反应。结论:加减胃关煎和枯草杆菌二联活菌肠溶胶囊这两种治疗方案都能够改善脾肾阳虚型IBS-D患者临床症状,但加减胃关煎治疗脾肾阳虚型IBS-D在缓解腹泻,改善中医主症、部分中医次症,降低病情严重程度以及提高生活质量等方面更具有明显优势,安全可靠,无不良反应,对于IBS-D的远期疗效也很可观,是值得应用借鉴的。

陈茜[9](2021)在《调神针刺联合隔药灸治疗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的临床研究》文中认为目的:观察调神针刺加隔“痛泻要方”药饼灸治疗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IBS-D)患者的整体疗效,为IBS-D的中医针灸调神论治提供思路。方法:选取符合研究标准病例90例,按随机数字表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45例;两组各脱失11例,有效病例68例,两组各34例。治疗组调神组穴针刺联合脐部隔药饼灸治疗,对照组马来酸曲美布汀片内服,1周为1疗程,共4疗程。统计分析两组治疗前后IBS-SSS评分、首次趋于正常粪便时间,各疗程各症状评分及汉密尔顿焦虑、抑郁、匹兹堡睡眠指数评分,评价其疗效。结果:(1)治疗4疗程后,两组患者IBS-SSS治疗后评分低于治疗前评分,治疗组评分低于对照组评分(P<0.05)。(2)治疗干预后,两组患者“首次趋于正常粪便所需时间(h)”治疗组所需时间短于对照组(P<0.05),趋于50h左右。(3)治疗后,症状总积分比较,治疗1、2、3、4疗程后,两组症状总评分均低于前一疗程评分(P<0.05);组间比较,1、2疗程两组总积分无显着差异(P>0.05),3、4疗程治疗组总积分低于对照组总积分(P<0.05)。(4)治疗1疗程后,治疗组次症评分低于治疗前(P<0.05);对照组腹痛腹胀评分低于治疗前(P<0.05)。两组间各症状积分比较,治疗组次症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对照组腹痛腹胀低于治疗组(P<0.05)。(5)治疗2疗程后,治疗组各症状评分与治疗1疗程比较,日排便积分、腹痛腹胀评分低于1疗程评分(P<0.05)。对照组各症状评分与1疗程比较,腹痛腹胀评分低于1疗程评分(P<0.05)。两组间各症状评分比较,治疗组日排便积分低于对照组(P<0.05)。(6)治疗3疗程后,治疗组各症状评分与治疗2疗程比较,粪便形状、腹痛腹胀评分低于2疗程(P<0.05)。对照组日排便积分、次症评分低于治疗2疗程(P<0.05)。两组间比较,治疗组粪便形状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7)治疗4疗程后,治疗组各项症状评分与3疗程比较,粪便形状评分低于治疗3疗程(P<0.05)。对照组各项症状评分与3疗程比较,粪便形状、腹痛腹胀评分低于3疗程(P<0.05)。两组间各症状比较,治疗组粪便形状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8)治疗结束后,两组汉密尔顿焦虑、抑郁、匹兹堡睡眠指数患者评分与治疗前比较,治疗后低于治疗前,治疗组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9)治疗4疗程后,治疗组有效率高于对照组,近期复发率低于对照组(P<0.05),且两组安全性良好。结论:调神针刺与脐部隔痛泻要方药饼灸与口服马来酸曲美布汀片对改善IBS-D患者症状均有疗效;针灸联合治疗在改善IBS-D患者IBS-SSS、首次趋于正常粪便形状时间、总症状积分、HAMA、HAMD、PSQI方面优于口服曲美布汀,即针灸整体疗效较好;两种治疗手段治疗初期在改善IBS-D患者日排便次数、粪便形状上差别不明显;口服曲美布汀在治疗早期在改善IBS-D患者腹痛腹胀方面有优势,治疗后期与针灸无显着差别。针刺联合隔药就有效率较口服曲美布汀高,近期复发率低,疗效优。调神针刺联合隔药灸可能通过多途径、多靶点起到调节作用。

孙滢滢[10](2021)在《参术益肠丸治疗肝郁脾虚型肠易激综合征的临床疗效观察》文中指出目的:观察参术益肠丸治疗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的有效性,并且观察中医辩证用药治疗肝郁脾虚型肠易激综合征是否优于西药组,客观评价参术益肠丸对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肝郁脾虚证型患者的临床疗效,为治疗肝郁脾虚型肠易激综合征患者提供新思路及新方法。方法:本研究中62例肝郁脾虚型的腹泻的肠易激综合征患者。采用随机数表的方法分组,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1例。对照组采用匹维溴铵+双歧杆菌治疗,治疗组采药参术益肠丸治疗。两组在病程、年龄和性别方面均无显着差异。其中脱落2例,现有治疗组30例,对照组30例;治疗组:参术益肠丸10丸/次(一次10丸,一日2次);对照组(西药联合用药组):匹维溴铵+双歧杆菌。两组疗程均为4周。记录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前后中医症状总积分及治疗总有效率,焦虑测评量表(SAS)及抑郁自评量表(SDS)前后积分,单项症状治疗前后总积分的数据。对上述各项量表进行统计学分析后,评估此方的临床疗效。记录治疗前后心电图(12导联)、血尿便三大常规、肝肾功能等指标及治疗过程中可能出现的不良反应,了解此方治疗的安全性。综合评价基于参术益肠丸的疗效及安全性。数据处理应用SPSS 24.0。结果:符合诊断、纳入、排出标准的受试者共有62例肝郁脾虚型IBS-D患者,在治疗及随访过程中有2例患者不服从医嘱停药而脱落。1)治疗前治疗组与对照组在性别、年龄、病程等方面无显着差异性(P>0.05)。2)中医治疗总有效率比较两组治疗4个疗程后,治疗组总有效率86.67%,对照组总有效率80.00%,两组比较(P<0.05),表明两组在治疗总效率方面,治疗组优于对照组;但治疗组痊愈和显效人数明显多于对照组。3)中医症候总积分比较治疗组与对照组治疗前积分无显着差异(P>0.05),治疗组与对照组治疗后中医症候总积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治疗前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治疗组治疗肝郁脾虚型IBS-D疗效确切(P<0.05);对照组治疗前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对照组治疗肝郁脾虚型IBS-D有一定的疗效(P<0.05);治疗后治疗组与对照组中医症候总积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表明参术益肠丸疗效优于匹维溴铵片+双歧杆菌三联活菌胶囊。4)单项积分比较两组治疗后腹痛、腹泻均较前有所好转,总体改善情况为治疗组>对照组,差异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5)。5)SAS、SDS量表两组治疗后评分值较治疗前均有下降(P<0.01),且服用参术益肠丸组下降更明显(P<0.01)。治疗组对腹泻型肠易激患者有一定的改善焦虑、抑郁的作用。6)不良反应本次研究中,未报告有不良反应,治疗前后血、尿、粪常规及肝肾功能均未见异常,心电图检查均大致正常。结论:本研究基于疏肝健脾,涩肠止泻法,采用参术益肠丸的临床疗效明显优于匹维溴铵片+双歧杆菌三联活菌胶囊。参术益肠丸能够有效改善患者的腹泻及腹痛情况;且能够改善一定程度的焦虑抑郁症状,亦说明中医辩证用药治疗肝郁脾虚型IBS-D疗效优于西药的联合用药,且较为安全、不良反应少,值得临床应用和推广。

二、肠易激综合征患者个性、社会心理因素对照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肠易激综合征患者个性、社会心理因素对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安肠止泻方治疗肝郁脾虚型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的临床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中英文缩写对照表
前言
临床研究
    1 临床资料
    2 研究方法
    3 观察指标
    4 疗效评价
    5 统计学处理
    6 研究结果
讨论
    1 西医研究现状
    2 中医研究现状
    3 立方依据
    4 处方来源
    5 组方配伍分析
    6 现代药理研究
    7 安肠止泻方可能作用机制
    8 问题与展望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A 附表
附录B 综述 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研究现状及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2)择时三伏贴治疗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的临床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中英文缩略词表
前言
临床研究
    1.研究资料
        1.1 一般资料
        1.2 诊断标准
        1.3 纳入标准
        1.4 排除标准
        1.5 剔除标准
        1.6 脱落或者终止标准
        1.7 特殊情况处理
    2.研究方法
        2.1 随机分组
        2.2 试验前准备
        2.3 治疗方法
        2.4 观察指标
        2.5 疗效评价标准
    3.数据分析
        3.1 统计学方法
        3.2 不良反应及脱落数据
        3.3 基线比较
        3.4 腹痛腹泻应答率比较
        3.5 中医证候疗效比较
        3.6 安全性评价
讨论
    1.西医对本病的认识
        1.1 流行病学研究
        1.2 机制研究
        1.3 诊疗方案
        1.4 预后
    2.祖国医学对本病的认识
        2.1 病名演变
        2.2 辨证
        2.3 中医诊疗共识
    3.本课题理研究思路来源支持
        3.1 三伏贴疗法
        3.2 择时理论
        3.3 穴位分析
        3.4 择方分析
        3.5 设计思路来源
    4.结果分析
    5.不足与展望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一 文献综述 中药穴位贴敷在消化系统疾病方面的运用
        参考文献
    附录二
    附录三
    附录四
    附录五
    附件六
致谢

(3)针刀干预对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大鼠NGF/TRPV1表达水平及内脏高敏感性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词表
前言
第一部分 、文献研究
    1 中医对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的认识
        1.1 中医对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病因的认识
        1.2 中医对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病机的认识
    2 现代医学对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的认识
        2.1 流行病学
        2.2 现代医学对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病因病机的认识
    3 现代医学诊断标准
    4 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的治疗方法
        4.1 现代医学治疗方法
        4.2 中医治疗方法
第二部分 实验研究
    1 实验材料
        1.1 实验动物
        1.2 实验主要试剂及仪器
    2 实验方法
        2.1 造模方法及分组
        2.2 治疗方法
        2.3 取材方法
        2.4 指标监测方法
        2.5 统计方法
    3 结果
        3.1 大鼠的一般情况观察结果
        3.2 大鼠不同时间点腹泻指数变化
        3.3 各组大鼠情绪心理变化
        3.4 各组大鼠结肠组织TRPV1平均荧光强度比较
        3.5 各组大鼠结肠组织NGF平均荧光强度比较
        3.6 各组大鼠脊髓背根神经节TRPV1平均荧光强度比较
        3.7 各组大鼠脊髓背根神经节NGF平均荧光强度比较
讨论
    1 选题依据
        1.1 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与内脏高敏感性
        1.2 针刀治疗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
    2 针刀选点依据
    3 小结
    4 创新性分析
    5 存在的问题和展望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综述 中医治疗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研究生期间的学习成果
致谢

(4)和术推拿治疗便秘型肠易激综合征(肝郁气滞证)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部分 文献研究
    1 中医学对便秘型肠易激综合征的认识
        1.1 病名溯源
        1.2 病因病机
        1.3 辨证分型
        1.4 中医治疗
    2 现代医学对便秘型肠易激综合征的认识
        2.1 流行病学研究
        2.2 发病机制
        2.3 治疗
    3 小结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1 临床资料
        1.1 病例选取
        1.2 诊断标准
    2 研究方法
        2.1 分组方法
        2.2 治疗方法
        2.3 观察指标
        2.4 疗效评定标准
        2.5 不良事件处理
        2.6 统计学处理
    3 研究结果
        3.1 基线比较
        3.2 临床结果比较
        3.3 安全性评价
第三部分 讨论
    1 肝郁气滞与IBS-C的发生紧密相关
    2 推拿治疗IBS-C的效应研究
    3 和术推拿概述
        3.1 命名
        3.2 渊源
    4 和术推拿治疗IBS-C(肝郁气滞证)的探讨
        4.1 开督脉
        4.2 疏肝胆
        4.3 运脾、通腑(重局部)
        4.4 通三焦
    5 结果分析
        5.1 一般资料比较
        5.2 中医症状评分比较
        5.3 证候疗效比较
        5.4 IBS-SSS评分比较
    6 本研究的意义
    7 不足与展望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英文缩略词
综述 中医治疗便秘型肠易激综合征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介和攻读学位期间获得的科研成果

(5)健脾化湿汤治疗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脾虚湿盛证的临床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部分 文献研究
    1 现代医学对IBS-D的认识
        1.1 现代医学对IBS-D病因的认识
        1.1.1 内脏超敏反应
        1.1.2 胃肠道运动障碍
        1.1.3 脑-肠轴功能失调
        1.1.4 肠道菌群失调
        1.1.5 肠道感染及免疫功能异常
        1.1.6 社会心理因素
        1.1.7 其他因素
    2 现代医学对IBS-D治疗的认识
        2.1 药物治疗
        2.1.1 解痉药
        2.1.2 止泻药
        2.1.3 抗生素
        2.1.4 益生菌
        2.1.5 精神类药物
        2.2 非药物治疗
        2.2.1 心理疗法
        2.2.2 饮食疗法
        2.2.3 运动疗法
    3 中医对IBS-D脾虚湿盛证的研究概况
        3.1 中医对IBS-D病名的认识
        3.2 脾虚湿盛型IBS-D病因病机
        3.3 从健脾化湿论治IBS-D
        3.3.1 内治法
        3.3.2 外治法
        3.3.3 中医内服外治联合治疗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1 临床资料
        1.1 病例来源
        1.2 诊断标准
        1.2.1 西医诊断标准
        1.2.2 中医诊断标准
        1.3 病例选择标本
        1.3.1 纳入标准
        1.3.2 排除标准
        1.3.3 终止标准
        1.3.4 脱落病例标准
        1.3.5 脱落病理处理
        1.3.6 剔除标准
    2 研究方案
        2.1 病例样本估算
        2.2 知情同意
        2.3 随机
        2.4 治疗方法
        2.4.1 对照组
        2.4.2 治疗组
        2.4.3 其他
        2.5 观察指标
        2.5.1 一般资料
        2.5.2 安全性指标
        2.5.3 疗效观察指标
        2.6 疗效判定标准
        2.6.1 中医证候疗效评定标准
        2.6.2 中医症状积分评定标准
        2.6.3 量表评价
        2.6.4 血浆胃肠激素检测
        2.7 复发率观察
        2.8 安全性观测
    3 统计方法
第三部分 研究结果
    1 一般资料
        1.1 性别比较分析
        1.2 年龄构成分析
        1.3 病程差异比较
        1.4 治疗前两组单项症状组间积分比较
        1.5 治疗前两组症状总积分变化比较
    2 临床疗效评定
        2.1 中医证候疗效差异比较分析
        2.2 中医单项症状积分比较
        2.3 IBS-SSS量表积分比较
        2.4 IBS-QOL量表评分比较
        2.5 两组治疗前后血浆5-HT水平比较
        2.6 两组治疗前后血浆VIP水平比较
        2.7 复发情况比较
    3 安全性比较分析
第四部分 讨论
    1 导师治疗IBS-D的学术思想
        1.1 调治百病,扶土为先
        1.2 湿邪为主要病理因素
    2 健脾化湿汤方药分析
        2.1 健脾化湿汤组成
        2.2 健脾化湿汤方药研究
    3 血浆5-HT、VIP与 IBS的关系
    4 IBS-D运用健脾化湿汤疗效分析
        4.1 总体疗效分析
        4.2 单项症状积分方面
        4.3 IBS-SSS症状严重程度方面
        4.4 IBS-QOL生活质量积分方面
        4.5 血浆5-HT、VIP水平分析
        4.6 复发率方面与安全性分析
    5 问题与展望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缩略词表
综述 中医药治疗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及攻读学位期间获得的科研成果

(6)丁艾脐贴丸联合加味资生颗粒治疗IBS-D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部分 文献研究
    1 西医对IBS-D的研究概况
        1.1 IBS-D的定义和流行病学
        1.2 IBS-D的病因与发病机制
        1.3 IBS-D的治疗
    2 中医对IBS-D的研究概况
        2.1 中医病名认识
        2.2 IBS-D的中医病因
        2.3 IBS-D的中医病机
        2.4 IBS-D中医诊断标准
        2.5 IBS-D的中医药治疗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1 病例来源
    2 诊断标准
        2.1 西医诊断标准
        2.2 中医症候诊断标准
        2.3 纳入标准
        2.4 排除标准
        2.5 剔除标准
        2.6 脱落标准
        2.7 中止标准
        2.8 脱落及中止病例处理
    3 研究方法
        3.1 分组方法
        3.2 治疗方法
        3.3 观察指标
    4 疗效判定标准
    5 统计学方法
    6 研究结果
        6.1 两组一般资料对比
        6.2 两组临床疗效对比
        6.3 两组中医症状总积分对比
        6.4 两组IBS-SSS积分对比
        6.5 两组VSI积分对比
        6.6 两组肛管直肠感觉性指标对比
        6.7 两组血清5-HT浓度对比
        6.8 安全性对比
第三部分 分析与讨论
    1 立题依据
    2 治法组方分析方解
        2.1 外治方
        2.2 内服方
    3 对照药物解析
    4 研究结果分析
        4.1 治疗前分析
        4.2 治疗后结果分析
    5 问题与展望
        5.1 不足之处
        5.2 未来展望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英文缩略词表
综述 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的中医药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及攻读学位期间获得的科研成果

(7)基于数据挖掘对IBS-D(肝郁脾虚证)的用药规律及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综述一 肠易激综合征的西医研究进展
        1 发病机制
        2 治疗进展
        3 思考与展望
        参考文献
    综述二 肠易激综合征的中医研究进展
        1 中医病因病机认识
        2 中医治疗
        3 思考与展望
        参考文献
前言
第二部分 基于数据挖掘对IBS-D (肝郁脾虚证)的用药规律研究
    一、研究目的
    二、资料与方法
        1 数据来源及检索策略
        2 文献选择标准
        3 原始资料数据库建立
        4 数据统计方法
    三、研究结果
        1 药物使用频次统计
        2 药物四气统计
        3 药物五味统计
        4 药物归经统计
        5 药物关联规则分析
        6 药物复杂网络分析
    四、讨论
    五、结论
第三部分 基于网络药理学的核心组方对IBS-D(肝郁脾虚证)的机制研究
    一、研究目的
    二、资料与方法
        1 核心组方主要化学成分及基因靶点预测
        2 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已知基因靶点预测
        3 药物活性成分-疾病-靶点网络的构建
        4 GO富集分析和KEGG信号通路分析
    三、结果
        1 药物主要化学成分及基因靶点预测
        2 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已知基因靶点预测
        3 药物活性成分-疾病-靶点网络构建
        4 GO富集分析
        5 KEGG信号通路分析
    四、讨论
    五、结论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在学期间研究成果

(8)加减胃关煎治疗脾肾阳虚型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的临床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中文摘要
abstract
注释表
引言
历史回顾
    1 西医对肠易激综合征的研究治疗进展
        1.1 流行病学
        1.2 病因与发病机制
        1.3 西医治疗
    2 中医对肠易激综合征的研究治疗进展
        2.1 病名
        2.2 病因病机
        2.3 辨证分型
        2.4 中医治疗
1 病例来源
2 诊断标准
    2.1 西医诊断标准
    2.2 中医诊断标准
    2.3 纳入标准
    2.4 排除标准
    2.5 剔除标准
    2.6 脱落标准
3 研究方法
    3.1 治疗方法
    3.2 观察指标
    3.3 疗效判定标准
    3.4 不良反应及安全性评价
    3.5 统计学处理
4 研究结果
    4.1 入选患者
    4.2 一般资料
    4.3 疗效比较
讨论
    1 现代医学对IBS-D的认识
    2 中医学对IBS-D的认识
    3 选题思想
        3.1 临床体会
        3.2 脾肾阳虚型IBS-D与本方的适配性
    4 选方意义
        4.1 方解
        4.2 胃关煎临床研究及单味药物药理分析
    5 本课题研究成果分析
        5.1 临床资料分析
        5.2 治疗4 周后中医证候评分分析
        5.3 治疗4 周后IBS-SSS量表评分结果分析
        5.4 治疗4 周后IBS-QOL量表评分结果分析
        5.5 中医证候疗效、IBS-QOL疗效、复发率及安全性分析
    6 课题创新点
    7 问题与展望
        7.1 本次研究缺点与不足
        7.2 展望未来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1:Bristol粪便形状分类表
    附录2:中医证候积分表
    附录3:肠易激综合征症状严重程度量表(IBS-SSS)
    附录4:肠易激综合征生活质量量表(IBS-QOL)
    附录5:加减胃关煎治疗脾肾阳虚型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的临床研究观察表
    附录6:知情同意书
    附录7:不良反应记录表
个人简介

(9)调神针刺联合隔药灸治疗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中英文缩略词
引言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1.1.1 病例来源
        1.1.2 病例选择与分组
    1.2 一般资料分析
        1.2.1 两组患者年龄比较
        1.2.2 两组患者病程比较
        1.2.3 两组患者治疗前IBS-SSS评分、症状积分比较
        1.2.4 治疗前两组各症状评分比较
        1.2.5 治疗前两组患者中焦虑、抑郁评分情况
        1.2.6 两组患者治疗前匹兹堡睡眠指数比较
2 研究方法
    2.1 诊断标准
    2.2 纳入标准及排除标准
    2.3 剔除、终止与脱落标准
    2.4 治疗方法
    2.5 观察指标及疗效评价
3 研究结果
    3.1 IBS-SSS评分
    3.2 首次趋于正常粪便时间
    3.3 症状积分
        3.3.1 治疗1 疗程两组症状总积分比较
        3.3.2 治疗1 疗程两组各症状评分比较
        3.3.3 治疗2 疗程两组症状总积分比较
        3.3.4 治疗2 疗程两组各症状评分比较
        3.3.5 治疗3 疗程两组症状总积分比较
        3.3.6 治疗3 疗程两组各症状评分比较
        3.3.7 治疗4 疗程两组症状总积分比较
        3.3.8 治疗4 疗程两组各症状评分比较
    3.4 治疗前后两组症状评分均数趋势
    3.5 汉密尔顿焦虑评分比较
    3.6 汉密尔顿抑郁评分比较
    3.7 两组患者治疗前匹兹堡睡眠指数(PSQI)比较
    3.8 两组患者疗程结束后有效率与随访复发率比较
    3.9 安全性评价
4 讨论
    4.1 现代医学对IBS的认识
    4.2 中医对IBS-D的认识及选穴
    4.3 脐隔药灸
    4.4 结果分析
        4.4.1 IBS-SSS评分
        4.4.2 首次趋于正常粪便时间
        4.4.3 治疗1、2、3、4 疗程各症状评分分析
        4.4.4 汉密尔顿焦虑、抑郁、匹兹堡睡眠指数评分结果分析
        4.4.5 有效率、复发率及安全性
    4.5 本课题的创新点
    4.6 问题与展望
5 结论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 IBS-D 的研究近况及针灸调神选穴分析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1 穴位归经定位,解剖层次
    附录2 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症状评分疗效标准
    附录3 4治疗知情同意书不良反应处理记录
附表
    附表1 IBS-SSS评分表
    附表2 排便日记表
    附表3 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A)
    附表4 HAMD抑郁评分表
    附表5 PSQI睡眠指数表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文章情况
攻读学位期间参加科研课题
附件
致谢

(10)参术益肠丸治疗肝郁脾虚型肠易激综合征的临床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词表
前言
第一部分 理论研究
    1 现代西医对肠易激综合征的认识
    2 中医对肠易激综合征的认识
    3 中医对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的论治
    4 现代中医对肠易激综合征的论治经验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1 临床资料及诊断标准
    2 研究方法
    3 疗效观察指标
    4 疗效判定标准
    5 不良反应
    6 统计学处理
    7 研究结果
    8 讨论
参考文献
综述 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的中药内治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附表
个人简介
致谢

四、肠易激综合征患者个性、社会心理因素对照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安肠止泻方治疗肝郁脾虚型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的临床疗效观察[D]. 赵蒙蒙. 山西中医药大学, 2021(09)
  • [2]择时三伏贴治疗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的临床疗效观察[D]. 李新枝. 湖北中医药大学, 2021(09)
  • [3]针刀干预对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大鼠NGF/TRPV1表达水平及内脏高敏感性的影响[D]. 陈坚义. 湖北中医药大学, 2021(09)
  • [4]和术推拿治疗便秘型肠易激综合征(肝郁气滞证)的临床研究[D]. 黄兆欣. 广西中医药大学, 2021(02)
  • [5]健脾化湿汤治疗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脾虚湿盛证的临床疗效观察[D]. 苏燕婷. 广西中医药大学, 2021(02)
  • [6]丁艾脐贴丸联合加味资生颗粒治疗IBS-D的临床研究[D]. 宋雄. 广西中医药大学, 2021(02)
  • [7]基于数据挖掘对IBS-D(肝郁脾虚证)的用药规律及机制研究[D]. 袁亚利.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1(08)
  • [8]加减胃关煎治疗脾肾阳虚型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的临床疗效观察[D]. 付江玉. 江西中医药大学, 2021(01)
  • [9]调神针刺联合隔药灸治疗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的临床研究[D]. 陈茜. 云南中医药大学, 2021(02)
  • [10]参术益肠丸治疗肝郁脾虚型肠易激综合征的临床疗效观察[D]. 孙滢滢. 安徽中医药大学, 2021(01)

标签:;  ;  ;  ;  ;  

肠易激综合征患者人格与社会心理因素的比较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