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节能案例研究49 THF三次谐波滤波器(论文文献综述)
李鹏飞[1](2020)在《基于PLC变风量控制地铁磁悬浮直膨式站厅厅空调节能研究》文中认为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地铁已经成为人们出行的重要交通工具之一,但是地铁环控系统的能耗巨大。地铁车站是一个客流集中且量大、设备多、全天运行时间长、环境舒适度低的复杂体系。车站能耗中,通风空调能耗最大约占地铁环控总能耗50%左右。目前国内传统地铁空调冷水机组,把冷冻水作为载冷剂输送到组合式空调箱(空调箱内无冷凝机组),冷冻水通过空调箱内的表冷器对湿热负荷进行处理,然后冷冻水再循环回冷水机组。该系统有冷水机组、冷却塔、循环水泵、组合式空调箱及各水循环管路组成。从地铁站内把热量输送到室外要经过5个循环,(第一个循环:室外大气与冷却塔内冷却水;第二个循环:经过换热的冷却水进入冷水机组;第三个循环:冷水机组制冷循环;第四个循环:经过制冷循环的冷冻水通过循环泵输送出去;第五个循环:冷冻水进入空调箱循环)、4次换热(第一次:冷却水与室外大气换热、第二次:冷却水与冷机冷凝器换热、第三次:冷冻水与蒸发器换热、第四次:冷冻水与室内空调箱表冷器换热)。因为该系统额外增加冷冻水的输送能耗,整机蒸发温度明显降低,增加地铁空调系统的能耗。因此,新型节能组合空调系统及控制策略应运而生。水冷直膨式空调系统,取消了“二次换热冷冻水循环”,进一步衍生组合式空调箱功能,把冷水机组作为组合式空调箱的一个功能段与组合式空调箱集成为一体机,提高制冷剂的蒸发温度,提升了整机能效。磁悬浮离心压缩机的成熟,使水冷直膨式空调箱的优势进一步拓展。磁悬浮离心压缩机优异的部分负荷能效比,击破了传统机组部分负荷能效比低下,和机组长期运行在部分负荷下能效低的痛点。磁悬浮直膨式站厅空调机组,是由磁悬浮离心压缩机、水冷直膨式空调系统及送风机等组成的,组合式空调机组。但多数机组采用定风量控制,未能让机组的部分负荷工况的节能性发挥出来。本文通过对磁悬浮直膨式站厅空调的迭代,从样机氟系统研发、电控系统研发、PLC代码编写、测试及通过行业测试标准。通过实测对机组建模,找出了四种控制策略,机组定冷量变风量策略(手动风量给定)、机组定风量变冷量策略(手动冷量给定)、机组先变冷量后变风量策略(冷量自动+风量自动)、机组先变风量后变冷量策略(风量自动+冷量自动)。并对四种控制策略经行分析,找出了先变风量后变冷量的控制策略优于其它三种。其节能效果达到53%。
吴林[2](2020)在《基于自抗扰控制的风力发电机变速变桨控制系统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风能对电网的渗透性越来越大,风力发电系统对电网频率和电压稳定性的影响也越来越显着。变桨距系统是一个受多种不确定性干扰的复杂非线性系统,是风力发电系统的关键组成部分。当风速超过额定切入风速时,改变桨距角来控制风电转换效率,从而从风中获取额定功率,保护风机不受损害。因此,从电网一体化的角度看,风力发电机组的功率控制技术也变得越来越重要。当风速高于变速变桨距风力涡轮机的额定速度时,改变桨距角,用来将输出功率和转子速度保持在其额定值。对于具有非线性和复杂结构的风力涡轮机系统,传统的变桨距控制器很难实现精确控制。本文提出了一种改进的基于自抗扰控制的变桨控制器。考虑到风力发电机组中机械部件的各种不确定性扰动和参数的变化,基于自抗扰控制(Active Disturbance Rejection Control,ADRC)设计了一个桨距控制器。结合跟踪微分器,使用扩展状态观测器(ESO)观察系统的状态和扰动。此外,为了补偿ADRC变桨控制器,通过根据扩展状态观测器和跟踪微分器之间的状态偏差来配置非线性结构来设计非线性状态误差反馈控制律。仿真结果表明,基于ADRC的变桨控制可以有效地估计系统状态和扰动。所提出的控制器具有良好的动态性能和较强的鲁棒性。本文首先介绍了风能在当代世界能源结构中的重要地位,风能转换系统的组成和类型以及控制策略。其次对风能获取,风轮机的工作原理以及风力发电机的结构和分类进行了阐述,接着对风机变桨控制系统中的不同功能模型进行数学分析,搭建仿真模型,然后设计基于ADRC控制的风力发电机变速变桨控制系统并进行仿真,最后通过实验平台对上述系统进行验证。
黄智达[3](2020)在《直流送端系统谐波振荡机理分析和应对措施研究》文中指出随着南方电网规模和容量的快速增长,西电东送战略的持续推进,电网规模不断扩大,大容量、远距离、跨省区多回交直流并列运行,2016年已实现云南电网与主网异步联网、2020年计划投产云贵电网互联直流工程,2021年计划投产昆柳龙多端直流工程,直流送受端电网特性日趋复杂。为解决南方电网直流送端系统谐波不稳定问题,需从原理上分析该问题发生的机理,总结相关的分析和评估方法,并进一步研究提出行之有效的抑制控制措施,辅助电网规划和运行决策。本文对直流送端系统谐波不稳定机理进行了研究。通过对国内外谐波不稳定案例进行详细总结介绍,进一步对谐波不稳定机理和谐波阻抗计算方法展开分析,并将直流送端系统强弱这一关键因素纳入其中。根据换流器调制原理及开关函数,提出两类考虑不同因素作用的谐波不稳定判据;基于奈奎斯特准则及阻抗传函提出一类谐波不稳定判据,并结合直流偏磁造成换流变铁芯饱和进而引发谐波不稳定的机理提出一类谐波不稳定判据。最后,在PSCAD/EMTDC仿真平台上建立CIGRE时域电磁仿真模型,对所提判据进行仿真验证,得出基于奈奎斯特准则及阻抗传函的两类谐波不稳定判据更适用于谐波判稳的结论。本文基于牛从直流近似工程模型进一步验证了所提结论的准确性和适用性,同时通过阐述谐波振荡的危害与分析直流送端系统谐波振荡抑制措施的机理,结合CIGRE模型的仿真结果验证了调整发电机开机方式、直流降压运行和投切交流滤波器可有效抑制送端系统谐波不稳定的发生。
任永旭[4](2020)在《某管件厂谐波治理及无功补偿方案设计》文中研究表明随着我国工业生产和人民生活对电能质量的依赖性日益增加,当前各类用电设备无论从数量上还是从种类上来说,都较过去有了明显的增多,这一方面促进了我国电网的发展,但同时也给电力系统的稳定运行造成巨大的压力。在当前电力系统所面临的各种挑战当中,功率因数降低和谐波污染是其中比较严重的问题。针对管件厂内由于负载的多样性及不稳定性,导致电网谐波含量大、三相不平衡、功率因数较低等问题。本文提出两种新型有源电力滤波器及控制方法,能够针对三相不平衡时的负载,对电网谐波及无功功率及时作出补偿,对管件厂建设规划运营带来了经济效益。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第三章提出一种基于自适应线性神经网络和变步长泄漏最小均方(ADALINE-VSSLLMS)的有源电力滤波器谐波抑制与无功补偿方法。该方法通过自动调整自适应线性神经网络的权值矢量以及变步长泄漏最小均方算法的变步长参数和泄漏系数来消除负载电流中的谐波。在迭代过程中,变步长泄漏最小均方算法可以实时确定最优收敛速度。首先,介绍了新型并联混合型有源电力滤波器的组成和算法的训练过程;然后,讨论了有源电力滤波器在不同负载下工作时,对算法精度的影响;最后,运用仿真验证本章提出的方法具有精度高、收敛速度快、抗干扰能力强等优点。2、第四章提出一种基于三相多电平逆变器的新型有源电力滤波器的谐波抑制与无功补偿方法,该方法的显着优势是可以减少单个谐波电流或一组特定的谐波电流,提高电网的电能质量。该方法采用多个同步旋转框架,利用d和q变量检测和控制单个或一组谐波。利用三维空间电压矢量调制(3D-SVPWM)变换器来产生补偿电流。有源电力滤波器采用多电平拓扑结构,可以用于各种次级传输和配电电压水平,提高电能质量的同时也提高了该方法的实用性。最后通过仿真验证本章提出的方法的真实性和有效性。
熊林云[5](2019)在《双馈风力发电机滑模控制与并网同步运行研究》文中指出风能作为一种重要的可再生能源,其对于解决未来的能源危机具有重要的战略作用。近年来,全球风力发电机(风机)装机容量正稳步增长;同时,各国也从战略、政策上逐步推进风能在商用、民用场合的推广。风能因其随机性、不确定性以及不稳定性,使得针对风能的捕捉过程极具挑战;同时,风机的并网运行也会对电网本身造成一定的影响,比如系统频率调节能力下降、惯性缺失、稳定性降低、电能质量下降等问题。针对双馈风能转换系统存在的诸多控制以及运行问题,提出了若干滑模控制方法用于控制双馈风机,并分析了双馈风机并网运行机理,并提出了双馈风机并网运行时参与系统频率调节的虚拟惯量分配方法以及综合惯量以及下垂系数优化方案。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分析了传统一阶滑模控制存在抖振现象的机理,发现抖振现象产生的主要原因是传统一阶滑模控制中控制输入含有不连续项,因而提出了一种改进型指数趋近率,其能够自适应地改变符号函数前的增益项,并能够在加快状态变量趋近速度的同时最大程度降低滑动模态上的抖振幅度;随后,将基于此改进型指数趋近率的滑模控制方法用于控制双馈风力发电机的输出有功及无功功率,其基于直接功率控制的控制方法,将输出有功及无功功率参考值与实际值之间的误差用于构造滑模面,并实现对输出功率的鲁棒控制。同时,通过Lyapunov函数法分析了受控系统的稳定性,并保证了受控系统的渐近稳定性。最后,通过四个仿真及实验算例验证了本方法的有效性以及对比传统一阶滑模控制的优越性。(2)提出了一种分数阶滑模控制方法用于双馈风机的直接功率控制,利用分数阶微积分将滑模面中的整数阶积分项替换为分数阶积分,并构造一种新型滑模面。此分数阶滑模面较传统滑模面的区别在于其需要通过Oustaloups递归逼近算法进行逼近,使得控制输入中最终不含有整数阶次的不连续函数,因而在原理上避免出现抖振现象。采用Lyapunov函数法进行稳定性分析,保证系统渐近稳定性。通过5个仿真以及实验算例验证了本方法的有效性及优越性。(3)提出了基于高阶滑模控制方法的双馈风机电网同步以及功率优化的系统控制方法。由于传统一阶滑模控制在原理上无法避免抖振现象,而分数阶滑模控制需要采用递归逼近算法逼近,二者都具有一定的缺陷。因而,有必要研究高阶滑模控制方法在双馈风机中的应用。其将原始控制输入的高阶导数项作为实际控制输入,因而在原理上避免了抖振现象的发生。首先采用高阶滑模控制方法控制双馈风机转子转速以及转子电流,并最优化双馈风机的功率提取;同时采用传统一阶滑模控制方法实现对双馈风机定子电压的网络同步。最后采用三组仿真算例验证了本方法的有效性。(4)提出了通过调节双馈风机的综合惯量以及下垂系数以优化风机群一次调频一致性。首先引进含大规模风机电力系统的二阶模型,并分析了其负荷-频率响应特性;随后分析了风机并网动态过程,提出了稳定裕度的概念并用于衡量风机承受系统频率跌落的能力;最后提出基于稳定裕度以及发电成本函数的风机一次调频最优化模型,其通过改变风机的综合惯量以及下垂系数用于降低风机发电成本,同时维持风机并网运行的稳定性。仿真算例验证了本方法的可行性。(5)提出了含大规模双馈风机电网中虚拟惯量的最优分配方案。通过分析双馈风力发电机的内部动态特性,提出了极限频率跌落以及稳定裕度的概念,并考虑全网风机稳定裕度一致性,提出稳定裕度一致性指标的最优化问题,并通过求解此最优化问题,较好地改善了含大规模双馈风机电力系统的频率稳定性。仿真算例验证了本方法的实用性以及可行性。
谷秀甜[6](2018)在《集成滤波绕组配电变压器电感计算方法及电磁特性分析》文中指出随着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稳步提高,非线性负荷的大量接入,使得供配电系统中的谐波污染问题非常严重。这就迫切需要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及方法对之进行抑制和治理。而对于城市预装置变电站、舰船等物理空间受限制的场合,将无源滤波器中的空心电抗器集成于配电变压器,即集成滤波绕组配电变压器方案,该方案既可以有效的抑制谐波,还能解决滤波器占用空间大的问题。本文先对供配电系统的谐波进行了调查分析。针对低压配电网谐波污染及受箱式变电站空间限制的问题,基于非正交解耦理论及实现方法,提出了一种集成滤波绕组配电变压器的方案。然后根据集成滤波绕组配电变压器的绕组结构布置,推导出了其电磁解耦的数学模型。最后分析了集成滤波绕组电感值的两种计算方法,并对集成滤波绕组的耦合度原理进行了分析。再根据集成滤波绕组配电变压器的物理尺寸及电气参数,建立了集成滤波绕组配电变压器的三维有限元仿真模型。通过有限元电磁场仿真软件计算了集成滤波绕组配电变压器的绕组电感矩阵和耦合系数矩阵。并通过工程样机对集成滤波绕组电感值、线性度及耦合度进行测试。对比仿真与实验结果,这些很小的磁耦合值及呈线性的电压-电流曲线验证了所提出的变压器集成滤波绕组具有理想的解耦性能及电感线性特性。最后搭建了传统型配电变压器及集成滤波绕组配电变压器的场路耦合仿真模型。对传统配电变压器在不投入和投入补偿电容器两种工况下的电磁特性做了分析。从仿真结果得出传统型配电变压器的谐波在投入电容器后未得到抑制,且没有改善变压器的磁场环境。然后对集成滤波绕组配电变压器在不投入滤波器及投入滤波器工况下的电磁特性做了分析。仿真结果表明集成滤波绕组与外部的电容器构成的滤波支路工作正常,并具有良好的滤波效果,且变压器内部电磁环境得到有效改善。最后分析了集成滤波绕组配电变压器应用在某一小区的10kV侧投运效果,现场投运效果验证了集成滤波绕组配电变压器理论的正确性及其良好的滤波性能。还对该箱式变电站及距其最近的某住户处进行噪声测定。噪声测定结果达到相关要求,有效解决了该住户因配电变压器夜晚运行噪音超标的困扰。
吴丹宁[7](2017)在《直流电弧炉建模及电能质量研究》文中指出钢铁是衡量一个国家经济基础状况的重要产业,我国的钢材需求量巨大,钢材冶炼工作需要得到全社会的重视。电弧炉相比于传统金属冶炼设备具有高度的自动化程度与高效的炼制能力,在当今钢铁炼制领域应用广泛。直流电弧炉相对于传统交流电弧炉设备而言具有发出的电弧更加稳定、电压电流波动更小等优点,在当今社会已经得到了越来越高的重视。随着我国工业化发展进程的不断推进,诸如电弧炉之类的高功率、非线性负荷使用的类型、数量以及使用频率都在急剧上升,由此带来的对于电网系统运行的压力也越来越大。此类设备大多具有很高的额定功率,使用周期较长且大多工作在高温高压的恶劣环境中。它们在运行过程中产生的谐波污染不仅会对自身设备安全稳定运行造成影响,对于电网系统运行状况也有很大害处。谐波会影响母线侧电压使之发生波动畸变等不良变化,这对于其他终端负载的正常运行会带来严重的影响。研究制定合理技术手段,抑制谐波以及其他扰动的产生已经是当今社会亟待解决的议题。本文以直流电弧炉为研究对象,首先阐述直流电弧炉设备的生产历史以及基本组成原理和工艺流程,阐述了非线性负荷运行过程中产生的谐波危害以及当今冶金工业中常用的谐波抑制技术手法。以直流电弧炉运行参数为依据,结合样条拟合方法构建直流电弧炉数学模型并在Simulink环境下完成功能模型搭建。之后研究了无源滤波器对于直流电弧炉数学模型运行的影响,使用不同类型的无源滤波器分别探讨此种滤波方式对直流电弧炉运行电压电流环境以及电力系统网络运行的改善程度的大小。然后从多维度探讨有源电力滤波器(APF)对于直流电弧炉模型谐波抑制的效果,根据其施行优点与不足,在最后提出了对于APF谐波抑制方案的改进。本文所有的模型搭建以及建模仿真均在Simulink平台下实现,经过仿真实验可以看出,不同类型的无源滤波器电路对于直流电弧炉数学模型运行特征有着不同的影响,APF法对于直流电弧炉模型谐波抑制也有利有弊,最后提出的改进方案能够克服传统方法的弊端,取得了较佳的效果。
牟方园[8](2017)在《民用建筑照明设计中节能技术的分析与应用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现代化建筑的功能也越来越丰富和人性化,但随之而来的是建筑能耗的持续增长。据统计,我国建筑能耗占全国总能耗的三分之一,且在全球建筑能耗中也已经位列第二,在这主张低碳节能的时代,建筑行业的可持续发展面临着非常严峻的考验。作为建筑能耗的重要组成部分,建筑照明系统向节能环保方向发展早已成为必然趋势,建筑照明节能技术的应用也成为建筑节能的重要手段。本文即针对这一趋势,对民用建筑照明节能技术加以研究,旨在从科学的角度推广节能措施,实现民用建筑照明系统的低碳环保。通过查阅大量国内外资料,研读相关规范,并对其内容加以理解、整合、分析、研究最终完成了这篇以民用建筑照明节能技术的分析和应用为主题的论文,其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以建筑照明基础理论为切入点,从最基本的概念、理论、算法的介绍和分析中探寻照明节能的可能性。具体内容如下:首先介绍了光度量体系、人的视觉特性和材料的光学特性;其次,分析照度计算方法,阐述照明质量、照明方式、电光源与灯具的基础理论;再次,介绍建筑照明配电的基础理论;其后对建筑电气照明系统电源种类进行分析;从建筑照明控制方式的研究出发引出节能效果优良的智能照明控制方式;最后提出了照明节能的经济技术分析方法,为后文的方案比较提供依据。2、在建筑照明设计基础理论之上结合实际,提出五大可行性较高的民用建筑照明节能技术措施:第一,选择高光效,寿命长且经济性好的电光源,高效率、高流明维持率、高流明利用率的灯具以及低电器损耗量的附件。第二,科学配置电光源与灯具以实现节能,例如提高减光系数和灯具利用系数,提高照明质量,选择恰当的灯具排布方式和照明方式以及使用照明仿真软件辅助设计。第三,照明配电的节能设计要提高电能质量,降低变压器有功损耗,提高照明线路功率因数,降低照明线路损耗以实现节能。第四,应用智能照明控制系统,结合实际采用恰当的节能控制策略减少耗电量。第五,充分利用天然光,将采光口、透光材料、导光管、光伏照明等与建筑结合实现节能。3、以实际工程为案例,将多种照明节能技术措施加以结合,提出符合规范,照明效果优良同时实现节能的方案,利用DIAlux对此方案进行仿真设计,并分析和论证其节能效果和经济性。
姚小宁[9](2015)在《工业供电系统低压侧谐波分析与治理策略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随着工业的发展,客户对产品质量要求越来越高,变频器、软启动器、UPS、整流器、逆变器等非线性负荷在热轧供电系统上大量增加,电网的谐波分量比重越来越大,给电网造成了谐波污染和增加了无功功率,严重影响供电质量,降低用电设备的运行效率,影响用电设备和通信设备正常工作,因此有效治理谐波带来的危害极为紧迫。本文针对迁钢公司热轧低压供电系统,进行了波形监测和数据分析,阐述了热轧负荷特点,由于热轧生产负载的运行特性,瞬时冲击负荷较大,并且长期处于空载状态,变压器功率因数长期低于0.6,变压器无功损耗较大,供电系统稳定性较弱。其次,对谐波的定义、危害及治理方法进行了深入详细的研究,对无源滤波器、有源滤波器以及混合滤波器的装置构成、控制原理和控制策略进行了详细对比分析,为提高迁钢公司热轧变频电机低压供电侧增设有源电力滤波器提供了理论基础,虽然无源滤波器的应用已非常成熟,但由于其局限性,只能对一定频率的谐波进行滤除,而且还可能会与电网发生谐振的隐患,随着谐波治理手段的发展,将被新型谐波滤除装置代替。本文系统的研究了低压供电系统的谐波治理的控制策略,设计了低压供电系统的谐波治理方案,采用无源滤波和有源滤波相结合的综合谐波治理方式来解决进线功率因数低、线路和变压器损耗大的问题。APF使用开关量元件,通过在谐波源的位置注入供电系统的电流是经过DSP数字信号处理和PWM脉宽调制技术,输出一个依据检测到的谐波量而产生一个幅值相等、相位相反的电流,共同合成之后,达到动态补偿谐波电流,此时的电源的总谐波为零,还可抑制闪变,补偿无功功率,控制器全数字化实现,由TMS320F2812的DSP数据存储和处理芯片+ EP1C6240C8采样分离芯片FPGA构成,在对控制电路的设计中,充分考虑了 DSP和FPGA的优点,最终实现了动态补偿,消除与系统发生谐振的情况,可同时对谐波和无功进行补偿。最终通过实际效果验证,数据真实采集对比分析,使供电设备的谐波电流、谐波电压、电压总谐波畸变率满足国家标准的相关规定。实现功率因数得到改善。
段宏博[10](2014)在《建筑物供配电系统谐波治理措施的工程研究》文中指出随着越来越多的变频设备和电力电子设备的大量应用,给用户的用电环境带来了越发严重的谐波污染。一方面是目前的生产生活对于非线性负载需求的日益增加,与此同时电力用户和各种用电设备对电能质量的要求越来越高,因此对与用户侧用电环境谐波的治理问题已成为热点关注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研究了电力系统谐波产生的危害,并对国内外相关标准进行了调研,同时对目前常用的无源滤波器和有源电力滤波器的分类、基本工作原理、优缺点等进行了分析。在公共建筑供配电系统中常用的谐波滤波装置的类型主要有:有源谐波滤波装置、无源谐波滤波装置和动态滤波补偿装置,本文分析比较了这几类谐波滤波装置的工作原理、主要技术参数、接线方式等,最终提出了谐波治理装置在不同业态的公共建筑中应用的推荐方案。本文阐述了公共建筑在设计阶段谐波电流的估算方法,并结合实际案例和实测数据,分析了谐波治理方案、谐波抑制设备的选型、安装部位等对治理效果的影响,并针对不同业态的公共建筑提出了最佳解决方案。合理地选择谐波治理措施,能够有效地抑制谐波骚扰源的危害,使谐波电流降低,满足国家的公用电网谐波标准,保证供配电系统的安全运行,提高电能质量,减少电能损失,延长电气设备的使用寿命,减少电路故障,符合国家和社会各界对节能减排的需求。本文通过理论研究、实例分析和工程测试,对治理方式、设备选择等问题都得到了相应结论,结果具有较好的工程应用前景,对公共建筑等用电环境的治理问题提供了很好的参考依据。
二、节能案例研究49 THF三次谐波滤波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节能案例研究49 THF三次谐波滤波器(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PLC变风量控制地铁磁悬浮直膨式站厅厅空调节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学位论文数据集 |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课题的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地铁站厅能耗现状 |
1.2.1 国内外地铁站能耗现状 |
1.3 磁悬浮离心机研究现状 |
1.3.1 磁悬浮离心机国内研究现状 |
1.3.2 磁悬浮离心机国外研究现状 |
1.4 方案背景技术简介 |
1.4.1 地铁磁悬浮直膨式站厅空调控制系统 |
1.4.2 可编程控制器(PLC)的现状与发展 |
1.4.3 人机界面(HMI)的现状与发展 |
1.5 本课题的主要研究内容 |
1.6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地铁站能耗现状 |
2.1 轨道交通环控系统能耗构成 |
2.2 轨道交通运行能耗影响因素 |
2.2.1 风机对能耗的影响 |
2.2.2 地铁车站冷源 |
2.2.3 照明对能耗的影响 |
2.3 轨道交通环控改善途径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地铁磁悬浮直膨式站厅空调 |
3.1 磁悬浮直膨式站厅空调简介 |
3.2 磁悬浮直膨式站厅空调原理 |
3.3 磁悬浮直膨式站厅空调的特点 |
3.4 磁悬浮直膨式站厅空调系统组成 |
3.4.1 磁悬浮离心压缩机 |
3.4.2 电子膨胀阀 |
3.4.3 蒸发器 |
3.4.4 冷凝器 |
3.4.5 送风机 |
3.4.6 磁悬浮直膨式站厅空调的结构 |
3.5 磁悬浮直膨式站厅空调的性能指标 |
3.6 本课题空调的配置 |
3.7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地铁磁悬浮直膨式站厅空调模型 |
4.1 空调试验 |
4.1.1 测试样机简介 |
4.1.2 试验方案 |
4.1.3 空调性能试验 |
4.1.4 试验步骤 |
4.1.5 试验数据处理数据记录 |
4.1.6 空调试验分析 |
4.1.6.1 供冷量分析 |
4.1.6.2 显热比分析 |
4.1.6.3 制冷性能分析 |
4.2 空调数值模型的建立 |
4.2.1 空调数值模型的建模方法 |
4.3 空调模型 |
4.3.1 空调总供冷量模型 |
4.3.2 空调显热供冷量模型 |
4.3.3 空调功耗模型 |
4.4 空调的约束条件设置 |
4.5 空调的控制方案 |
4.6 PLC控制系统选型 |
4.7 PLC控制系统软件设计 |
4.8 人机交互界面设计与实现 |
4.9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节能优化运行策略及节能效果分析 |
5.1 优化控制模式 |
5.2 节能优化运行策略及节能效果研究 |
5.2.1 定冷量变风量运行模式 |
5.2.2 定风量变冷量运行模式 |
5.2.3 先变冷量后变风量运行 |
5.2.4 先变风量后变冷量运行 |
5.2.5 节能效果分析 |
5.3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 |
作者及导师简介 |
北京化工大学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答辩委员会决议书 |
(2)基于自抗扰控制的风力发电机变速变桨控制系统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风力发电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风能转换系统 |
1.2.1 风能转换系统的组成 |
1.2.2 风能转换系统的类型 |
1.3 风机变桨控制策略 |
1.3.1 传统控制策略 |
1.3.2 ADRC的发展趋势 |
1.4 论文的主要内容及章节安排 |
第二章 风力发电系统基本原理 |
2.1 风能获取 |
2.1.1 贝茨极限 |
2.1.2 功率系数和功率曲线 |
2.2 风力机变桨原理 |
2.2.1 变桨控制器 |
2.2.2 变桨控制策略分析 |
2.3 变桨发电机 |
2.3.1 变桨发电机结构 |
2.3.2 变桨发电机分类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变桨控制系统建模分析 |
3.1 变桨控制系统组成 |
3.1.1 变桨机构设计 |
3.1.2 变桨系统架构 |
3.2 风力发电机系统模型 |
3.3 风力发电系统整体模型仿真及分析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基于自抗扰算法的变速变桨控制系统 |
4.1 变速变桨控制器 |
4.2 基于自抗扰算法的变桨距控制器设计 |
4.2.1 自抗扰控制理论基础 |
4.2.2 自抗扰变速变桨控制器的设计 |
4.2.3 系统稳定性验证 |
4.3 变速变桨控制系统仿真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实验设计及分析 |
5.1 变桨控制系统硬件设计 |
5.1.1 最小系统的实现 |
5.1.2 变桨距系统设计 |
5.2 实验设计及结果分析 |
5.2.1 实验平台 |
5.2.2 实验结果分析 |
5.3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6.1 总结 |
6.2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介 |
(3)直流送端系统谐波振荡机理分析和应对措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研究现状 |
1.2.1 谐波不稳定的国内外工程案例 |
1.2.2 谐波不稳定分析方法的研究现状 |
1.3 本文的主要工作及章节安排 |
第二章 谐波不稳定形成机理与影响因素分析 |
2.1 谐波不稳定的定义及相关概念 |
2.1.1 回路不稳定 |
2.1.2 谐波放大 |
2.1.3 谐波传递 |
2.2 谐波不稳定形成机理 |
2.2.1 交直流串并联互补谐振 |
2.2.2 换流变铁心饱和互补谐振 |
2.3 直流送端系统强弱对谐波不稳定的影响分析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基于换流器调制原理和奈奎斯特准则的谐波不稳定判据研究及改进 |
3.1 基于换流器调制原理及开关函数的谐波不稳定判据研究 |
3.1.1 开关函数理论 |
3.1.2 考虑送、受端因素影响的直流系统谐波不稳定判据研究 |
3.2 基于奈奎斯特准则及阻抗传函的谐波不稳定判据研究 |
3.2.1 谐波阻抗计算方法的对比分析 |
3.2.2 基于奈奎斯特准则的直流送端系统谐波不稳定判据研究 |
3.3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基于CIGRE标准模型及牛从直流近似工程模型的判据仿真验证 |
4.1 基于CIGRE标准模型的谐波不稳定判据仿真验证 |
4.1.1 基于CIGRE标准模型的仿真算例 |
4.1.2 谐波不稳定判据仿真验证及分析 |
4.2 替代直流线路的牛从直流近似工程仿真验证 |
4.2.1 近似工程模型说明及谐波不稳定算例 |
4.2.2 近似工程模型的阻抗-频率特性分析 |
4.2.3 换流变压器直流偏磁特性分析 |
4.2.4 谐波不稳定判据的仿真验证 |
4.3 替代直流线路与交流滤波器的牛从直流近似工程仿真验证 |
4.3.1 近似工程模型说明及谐波不稳定算例 |
4.3.2 近似工程模型的阻抗-频率特性分析 |
4.3.3 换流变压器直流偏磁特性分析 |
4.3.4 谐波不稳定判据的仿真验证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直流送端系统谐波不稳定的抑制措施 |
5.1 谐波不稳定的危害及常用抑制措施 |
5.1.1 谐波不稳定的危害 |
5.1.2 常用抑制措施 |
5.2 交流侧等值谐波阻抗及模型 |
5.3 工程实用抑制措施的原理 |
5.3.1 改变发电机开机台数 |
5.3.2 直流降压运行 |
5.3.3 投切交流滤波器 |
5.3.4 抑制措施实用性分析及建议 |
5.4 工程实用抑制措施的仿真验证 |
5.4.1 存在谐波不稳定风险的算例 |
5.4.2 改变发电机开机台数 |
5.4.3 直流降压运行 |
5.4.4 投切交流滤波器 |
5.4.5 切除不同类型交流滤波器的效果对比分析 |
5.5 本章小结 |
结论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附件 |
(4)某管件厂谐波治理及无功补偿方案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论文的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电力系统谐波问题现状 |
1.3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
2 谐波抑制及无功补偿的理论基础 |
2.1 谐波 |
2.1.1 谐波的产生 |
2.1.2 中频炉及其谐波产生原理 |
2.1.3 中频炉及其谐波实例分析 |
2.2 无功补偿 |
2.2.1 无功补偿原理 |
2.2.2 无功补偿谐波治理方法 |
2.2.3 无源LC滤波器的分类 |
2.2.4 串联电抗器电抗率的选择 |
2.3 本章小结 |
3 基于新型控制算法的有源电力滤波器谐波治理与无功补偿 |
3.1 引言 |
3.2 系统介绍 |
3.3 基于混合ADALINE-VSSLLMS的谐波治理和无功补偿方法 |
3.4 仿真分析 |
3.5 本章小结 |
4 基于3D-SVPWM的有源电力滤波器谐波治理与无功补偿 |
4.1 引言 |
4.2 基于d-q同步坐标系的谐波检测 |
4.3 控制方法 |
4.3.1 有源滤波器的控制 |
4.3.2 内部和外部系统的控制 |
4.3.3 无功功率的控制 |
4.4 三维空间矢量调制器 |
4.5 仿真结果 |
4.6 本章小结 |
5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 |
附录1 总设计及制造标准 |
附录2 其他相关标准 |
附录3 总设计及制造标准 |
(5)双馈风力发电机滑模控制与并网同步运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选题背景和意义 |
1.1.1 风力发电现状 |
1.1.2 常用风机类型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内外双馈风能转换系统研究 |
1.2.2 国内外滑模控制方法研究 |
1.2.3 国内外虚拟惯量研究 |
1.3 本文主要工作及创新点 |
第二章 基于快速指数趋近率的双馈风力发电机控制 |
2.1 引言 |
2.2 基于快速指数趋近率的滑模控制 |
2.2.1 抖振现象 |
2.2.2 基于快速指数趋近率的滑模控制 |
2.3 双馈风力发电机滑模控制 |
2.4 稳定性分析 |
2.5 仿真与试验 |
2.5.1 不平衡电网电压与阵风条件下性能评估 |
2.5.2 网侧故障条件下性能评估 |
2.5.3 变风速下性能评估 |
2.5.4 实验验证 |
2.6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基于分数阶滑模的双馈风力发电机控制 |
3.1 引言 |
3.2 分数阶滑模控制器 |
3.2.1 分数阶微积分 |
3.2.2 分数阶滑模控制 |
3.3 双馈风力发电机建模以及基于分数阶滑模控制的直接功率控制 |
3.4 稳定性分析 |
3.5 仿真分析 |
3.5.1 稳态性能以及参数选择 |
3.5.2 变风速条件下性能评估 |
3.5.3 网侧电压波动下性能测试 |
3.5.4 参数摄动以及网侧电压出现严重畸变下性能测试 |
3.5.5 实验验证 |
3.6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双馈风力发电机网络同步与功率优化 |
4.1 引言 |
4.2 功率优化控制 |
4.2.1 系统模型 |
4.2.2 基于高阶滑模控制的功率优化 |
4.2.3 角速度观测器 |
4.3 网络同步 |
4.4 仿真与结果 |
4.4.1 阶跃风速运行 |
4.4.2 变风速运行 |
4.4.3 参数扰动下的仿真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双馈风力发电机频率调节优化 |
5.1 引言 |
5.2 互联电力系统二阶模型 |
5.2.1 含风机大规模电力系统模型 |
5.2.2 二阶自动发电控制模型 |
5.3 基于自动发电控制的经济调度 |
5.4 考虑风机动态模型的风机功率注入优化 |
5.5 算例 |
5.5.1 降阶模型验证 |
5.5.2 性能验证 |
5.5.3 IEEE118 母线系统性能验证 |
5.6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大规模双馈风力发电并网下虚拟惯量规划 |
6.1 引言 |
6.2 双馈风力发电机虚拟惯量 |
6.3 同步稳定性 |
6.4 虚拟惯量分配 |
6.4.1 系统建模 |
6.4.2 最优虚拟惯量分配 |
6.5 算例 |
6.5.1 3 区域12 节点系统虚拟惯量分配 |
6.5.2 IEEE118 节点系统最优虚拟惯量分配 |
6.6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 |
7.1 研究结论和创新点 |
7.2 未来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成果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参与的科研项目 |
(6)集成滤波绕组配电变压器电感计算方法及电磁特性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课题研究的背景及意义 |
1.2 国内外电网谐波问题研究现状 |
1.3 配电网谐波抑制方法综述 |
1.4 本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 |
第2章 集成滤波绕组配电变压器理论 |
2.1 供配电系统的谐波测试分析 |
2.2 集成滤波绕组配电变压器方案研究 |
2.2.1 非正交解耦理论 |
2.2.2 变压器设计方案 |
2.3 变压器电磁解耦数学模型 |
2.4 集成滤波绕组电感值计算方法 |
2.4.1 工程设计方法 |
2.4.2 降阶电感矩阵法 |
2.5 集成滤波绕组耦合度基本原理分析 |
2.6 本章小结 |
第3章 集成滤波绕组配电变压器建模仿真及样机测试 |
3.1 .电磁场基本理论及有限元法分析 |
3.1.1 电磁场理论分析 |
3.1.2 有限元法分析 |
3.2 变压器模型的建立及仿真分析 |
3.2.1 集成滤波绕组的电感值仿真计算 |
3.2.2 绕组耦合度仿真计算 |
3.3 变压器工程样机测试分析 |
3.3.1 集成滤波绕组电感值测试 |
3.3.2 集成滤波绕组线性度测试 |
3.3.3 集成滤波绕组耦合度测试 |
3.4 本章小结 |
第4章 集成滤波绕组配电变压器场路耦合建模及电磁特性分析 |
4.1 变压器漏磁场分析 |
4.2 场路耦合分析法 |
4.3 传统型配电变压器场路耦合建模及仿真分析 |
4.3.1 场路耦合建模 |
4.3.2 电磁特性仿真结果分析 |
4.4 集成滤波绕组配电变压器场路耦合建模 |
4.5 集成滤波绕组配电变压器仿真与现场投运效果分析 |
4.5.1 电磁特性仿真结果分析 |
4.5.2 现场投运效果分析 |
4.6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A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主要学术成果 |
附录 B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参与的主要科研项目 |
致谢 |
(7)直流电弧炉建模及电能质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炼钢炉的数学模型 |
1.1.1 炼钢炉发展历史 |
1.1.2 电弧炉工作原理 |
1.1.3 交流电弧炉 |
1.1.4 直流电弧炉 |
1.2 冶金供电系统谐波抑制 |
1.2.1 电弧炉谐波影响 |
1.2.2 电弧炉谐波抑制方法 |
1.3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
第二章 直流电弧炉数学模型建立与仿真 |
2.1 直流电弧炉生产过程 |
2.1.1 直流电弧炉介绍 |
2.1.2 直流电弧炉新技术 |
2.1.3 直流电弧炉优点 |
2.2 供电系统 |
2.2.1 供电网络 |
2.2.2 直流电弧炉电路系统 |
2.3 直流电弧炉数学模型 |
2.3.1 描述方法 |
2.3.2 建模思路 |
2.3.3 直流电弧炉数学模型建立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直流电弧炉无源滤波器谐波抑制 |
3.1 Matlab Simulink简介 |
3.2 无源滤波器原理 |
3.3 无源滤波器谐波抑制研究 |
3.3.1 未加无源滤波器的模型仿真 |
3.3.2 安装简单LC无源滤波器模型仿真 |
3.3.3 增加11+13以及24次谐波滤波器模型仿真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直流电弧炉APF谐波抑制 |
4.1 APF原理 |
4.1.1 滞环电流控制器 |
4.1.2 Ip_Iq法 |
4.1.3 基于ip_iq法的滞环电流控制仿真模型 |
4.2 APF仿真 |
4.3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APF谐波抑制改进方案 |
5.1 Matlab有源滤模块分析 |
5.1.1 模块原理 |
5.1.2 模块仿真 |
5.2 双调谐滤波 |
5.2.1 双调谐滤波原理 |
5.2.2 双调谐滤波器设计方式 |
5.2.3 双调谐滤波器优点 |
5.2.4 双调谐滤波仿真 |
5.3 APF谐波抑制改进方案 |
5.4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8)民用建筑照明设计中节能技术的分析与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课题研究的背景及意义 |
1.2 国内外发展现状 |
1.2.1 国外照明节能发展现状 |
1.2.2 国内照明节能发展现状 |
1.3 本课题的主要内容和章节安排 |
第二章 建筑照明设计基础理论 |
2.1 建筑光学理论 |
2.1.1 光与光的度量 |
2.1.2 人的视觉特性 |
2.1.3 材料光学特性 |
2.2 建筑电气照明基本理论 |
2.2.1 照度计算 |
2.2.2 影响照明质量的因素 |
2.2.3 照明方式 |
2.2.4 光源与灯具 |
2.3 建筑照明配电 |
2.3.1 照明线路电压与负荷等级 |
2.3.2 照明线路供电方式与配电系统 |
2.3.3 导线截面选择 |
2.3.4 功率因数 |
2.4 建筑照明控制方式 |
2.4.1 照明控制方式 |
2.4.2 智能照明控制方式 |
2.5 建筑照明系统电源 |
2.5.1 照明系统电源种类 |
2.5.2 太阳能光伏照明 |
2.6 照明节能的政策机制与经济技术分析 |
2.6.1 照明节能设计相关机制 |
2.6.2 照明节能的经济技术分析 |
2.7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建筑照明节能措施 |
3.1 照明器具的合理选用 |
3.1.1 电光源的选用 |
3.1.2 灯具的选用 |
3.1.3 灯具附件的选用 |
3.2 光源与灯具的科学配置 |
3.2.1 利用照度计算原理合理配置光源 |
3.2.2 提高照明质量降低对照度的依赖 |
3.2.3 合理选择灯具排布方式和照明方式 |
3.2.4 利用专业仿真计算软件 |
3.3 照明配电与节能 |
3.3.1 提高电能质量 |
3.3.2 降低变压器有功损耗 |
3.3.3 提高照明线路功率因数 |
3.3.4 降低照明配电线路导体的电能损耗 |
3.4 智能照明控制系统的应用 |
3.4.1 智能照明控制系统 |
3.4.2 智能照明节能效果控制策略 |
3.4.3 智能照明控制系统设计原则和步骤 |
3.4.4 智能照明控制系统的节能效果 |
3.5 天然光在建筑上的应用 |
3.5.1 采光口 |
3.5.2 ETFE膜结构建筑 |
3.5.3 导光管系统在建筑的应用 |
3.5.4 光伏照明系统在建筑照明上的应用 |
3.5.5 导光管与光伏照明系统的结合 |
3.6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某地下车库太阳能照明系统节能设计分析 |
4.1 地下车库工程概况 |
4.1.1 建筑工程概况 |
4.1.2 电气设计数据 |
4.2 工程案例节能措施分析 |
4.2.1 合理选择电光源实现节能 |
4.2.2 光源及灯具的合理配置实现节能 |
4.2.3 利用智能照明控制系统设计实现节能 |
4.2.4 充分利用天然光实现节能 |
4.3 工程的节能和经济性分析 |
4.4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9)工业供电系统低压侧谐波分析与治理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课题来源 |
1.2 谐波研究的意义 |
1.3 谐波治理研究现状 |
1.4 本文的主要工作 |
第2章 谐波相关问题与治理方法概述 |
2.1 谐波的定义 |
2.2 谐波对电力系统的危害 |
2.2.1 对配电线路的影响 |
2.2.2 对供配电变压器的影响 |
2.2.3 对电力电容器的影响 |
2.2.4 对继电保护装置的影响 |
2.2.5 对电机等转动设备的影响 |
2.2.6 对测量仪器仪表的影响 |
2.2.7 干扰计算机和通信设备 |
2.2.8 对其它用户设备的影响 |
2.3 电力谐波畸变指标及国家标准 |
2.3.1 允许的电网电压畸变率 |
2.3.2 允许用户注入电网的谐波电流 |
2.4 改善功率因数 |
2.4.1 功率因数的计算 |
2.4.2 无功功率补偿方法 |
2.5 谐波治理方法概述 |
2.5.1 受端治理措施 |
2.5.2 主动治理措施 |
2.5.3 被动治理措施 |
2.6 本章小结 |
第3章 热轧低压侧供电系统的谐波分析 |
3.1 热轧低压侧供电系统运行状况 |
3.2 热轧低压侧供电运行谐波情况 |
3.3 热轧低压侧供电系统的负载及谐波特点 |
3.4 本章小结 |
第4章 热轧低压侧谐波治理策略 |
4.1 热轧低压侧电源质量实际数据检测 |
4.2 热轧低压侧谐波治理方案设计 |
4.2.1 热轧低压侧综合谐波治理方案 |
4.2.2 低压侧无源滤波技术应用及配置 |
4.2.3 低压侧有源滤波技术应用及配置 |
4.2.4 低压侧有源滤波器的逆变PWM主电路 |
4.2.5 低压侧控制方式及控制策略 |
4.3 本章小结 |
第5章 有源电力滤波器APF在热轧低压供电系统中的应用效果 |
5.1 有源电力滤波器APF应用方案设计 |
5.1.1 治理目标 |
5.1.2 系统设计及方案确定 |
5.2 APF投入运行后谐波治理效果及测试数据分析 |
5.3 本章小结 |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10)建筑物供配电系统谐波治理措施的工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目录 |
第1章 绪论 |
1.1 谐波的产生及危害 |
1.1.1 谐波的产生 |
1.1.2 谐波的危害 |
1.2 本文的研究内容 |
第2章 谐波的基础理论 |
2.1 谐波的基本理论 |
2.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2.2.1 国外相关规范的规定 |
2.2.2 国内相关规范的规定 |
第3章 供配电系统中谐波滤波装置的选择与安装 |
3.1 谐波治理方法 |
3.1.1 无源滤波器 |
3.1.2 有源滤波器 |
3.2 谐波的评估 |
3.2.1 谐波的计算 |
3.2.2 谐波的评估 |
3.3 谐波滤波装置的类型和工作原理 |
3.3.1 有源谐波滤波装置(单独并联型 APF) |
3.3.2 无源谐波滤波装置(PF) |
3.3.3 混合滤波补偿装置 |
3.4 谐波滤波装置的主要技术参数 |
3.4.1 谐波滤波装置的主要技术参数有: |
3.4.2 部分国内、外厂商有源滤波器主要性能指标 |
3.5 谐波滤波装置的选择 |
3.5.1 各类型谐波滤波装置的性能 |
3.5.2 有谐波滤波器的安装及接线 |
3.5.3 无源谐波滤波装置的安装及接线 |
3.5.4 混合滤波补偿系统的安装及接线 |
3.6 建筑物供配电系统谐波治理装置安装方案的选择 |
3.6.1 谐波滤波装置在电气系统中的安装位置 |
3.6.2 各类型建筑谐波治理安装方案的特点 |
3.6.3 谐波滤波装置的补偿容量选择 |
3.7 谐波治理的其他相关措施 |
3.8 本章小结 |
第4章 有源谐波滤波装置工程应用案例的研究 |
4.1 工程案例一:西市城购物中心 |
4.1.1 项目背景 |
4.1.2 谐波源的分析 |
4.1.3 治理方案 |
4.1.4 安装现场 |
4.1.5 实测数据 |
4.1.6 谐波治理效果评估 |
4.1.7 工程案例一总结 |
4.2 工程案例二:天津文化中心大剧院 |
4.2.1 项目背景 |
4.2.2 谐波源的分析 |
4.2.3 治理方案 |
4.2.4 实测数据及治理效果评估 |
4.2.5 工程案例二总结 |
4.3 工程案例三:山东省医学影像学研究所 |
4.3.1 项目背景 |
4.3.2 谐波源的分析 |
4.3.3 治理方案 |
4.3.4 实测数据及治理效果评估 |
4.3.5 工程案例三总结 |
4.4 本章小结 |
结论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四、节能案例研究49 THF三次谐波滤波器(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PLC变风量控制地铁磁悬浮直膨式站厅厅空调节能研究[D]. 李鹏飞. 北京化工大学, 2020(02)
- [2]基于自抗扰控制的风力发电机变速变桨控制系统研究[D]. 吴林.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 2020(01)
- [3]直流送端系统谐波振荡机理分析和应对措施研究[D]. 黄智达. 华南理工大学, 2020(02)
- [4]某管件厂谐波治理及无功补偿方案设计[D]. 任永旭. 辽宁石油化工大学, 2020(04)
- [5]双馈风力发电机滑模控制与并网同步运行研究[D]. 熊林云. 上海交通大学, 2019(06)
- [6]集成滤波绕组配电变压器电感计算方法及电磁特性分析[D]. 谷秀甜. 湖南大学, 2018(02)
- [7]直流电弧炉建模及电能质量研究[D]. 吴丹宁. 东南大学, 2017(12)
- [8]民用建筑照明设计中节能技术的分析与应用研究[D]. 牟方园. 长安大学, 2017(03)
- [9]工业供电系统低压侧谐波分析与治理策略研究[D]. 姚小宁. 东北大学, 2015(06)
- [10]建筑物供配电系统谐波治理措施的工程研究[D]. 段宏博. 北京建筑大学, 2014(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