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带着心中的航天梦(论文文献综述)
王妍[1](2021)在《用科技之眼探索浩瀚星空——记齐鲁最美教师、青岛理工大学教授赵正旭》文中研究指明封面人物赵正旭,青岛理工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英国皇家学会工艺院院士,教育部第四批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北京航天飞行控制中心特聘专家,中国人民解放军原总装备部某部车辆试验研究所特聘顾问专家,中国国防科技实验室专家库成员,中华全国归国华侨联合会特聘专家,联合国开发署高级技术顾问。先后主持承担了38项国家载人航天工程、探月工程和深空探测工程的实时三维可视化控制与指挥任务。参与中国天眼FAST(500米口径球面射电天文望远镜)数字化建设工程,
蔡文玲[2](2021)在《《人民日报》中国航天员媒介形象建构研究(1998-2019)》文中研究指明
李兆敏[3](2021)在《“课程思政”视域下面向高中美术生的数学教学设计研究 ——以“不等式”为例》文中认为“课程思政”要构建“三全”育人格局,即各类课程落实立德树人的任务要与思想政治课程同向同行,协同共育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合格接班人和可靠建设者,实现对新一代青年价值塑造、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其中数学课程责无旁贷。参加雄安新区支教时,发现高中美术生的教育存在专业知识和思想政治教育结合力度不够的现象,针对问题,采用文献分析法、问卷调查法,了解到当前美术生迷茫困惑状态明显、是非辨别能力薄弱、价值观念不成熟的特点突出,在美术生价值塑造黄金时段,探索将价值观教育寓于专业课教学中,实现全方位育人,已成为教育改革的重要研究课题。通过对美术生思想情况的调查,总结出美术生在人生规划、爱国表现、价值取向、思想特点、思政教育获得方式五个方面的表现,在此基础上确立“课程思政”切入点理论模型。切入点理论模型从辩证唯物主义观教育、爱国情怀教育、科学人文素养教育、创新思维教育和生态文明观教育五个维度的内容展开,并指导完成以“不等式”相关内容为例的教学设计、实践与评价。研究表明:在课程思政教学设计原则指导下,基于已有教学设计模型和优秀案例总结构建了课程思政数学教学设计的流程,包括课程思政切入点规划、教学要素分析、教学实施设计和教学评价设计四个环节。区别于传统教学设计模型,课程思政契入点模型贯穿于整个数学教学设计,目标设计增设了课程思政目标,效果评价规避了成绩衡量能力的片面性,从成绩、意识、观念、行动进行综合考量,通过实践与反思不断优化教学设计。实现课程思政在数学教学资源上的拓展,在教学评价上的突破,在实践中取得阶段性的研究成果。研究得到的教学策略,从语言、资源、价值、意识、能力五个层面进一步指导课程思政在其他数学内容的实践。语言层面强调契合新时代美术生的用语方式,资源包含课程内外思政元素和时代发展典型案例,价值层面注重于对学生三观的影响,实现塑智塑魂塑价值观的育人追求,意识着眼于国家人才发展需要的创新意识,并树立环保意识,能力层面把课程思政落实到提高学生综合能力。
陈迪芬[4](2021)在《高中实用类文本阅读教学价值研究及课例分析》文中指出实用类文本是语文教学中一个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人们在日常生活、工作与学习中接触到的实用类文本越来越多。实用类文本不管是在教学中还是社会发展的需要中其作用也越来越大;在新时期语文教育大变革中,实用类文本在国际阅读测评中的地位也在逐渐提升。鉴于此,我国在2017年版的《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中把“实用性阅读与交流”作为一个单独的学习任务群,在同年,我国新课标高考语文考试大纲也新增了“考察信息时代和高校人才选拔要求的快速阅读能力和信息筛选能力”这一重要内容,且在2017年新课标高考试卷中实用类文本也开始作为必考内容。信息时代和高校人才选拔所需要的快速阅读能力和信息筛选能力正是通过阅读实用类文本的教学来培养的能力。因此,我们当前的语文教育必须重视实用类文本的阅读教学。但是,在我国目前的语文教学中,长期存在着重“文学类文本”,轻“实用类文本”的现象。鉴于此类现状,笔者通过问卷调查、文献研究以及课堂观察等,基于“价值”的角度,分别从原生价值、教材价值以及教学价值三个方面分析了实用类文本的教育价值,并针对当前的实用类文本阅读教学的一系列现状,分别从实用类文本的教材选文、教师为教学应该做的准备以及阅读教学方法三个方面提出了一些策略。本文一共分为六部分,各个部分主要内容如下:第一部分绪论。介绍了本研究的缘起和意义,并对目前国内外对实用类文本的研究资料文献进行了分析概括。第二部分实用类文本的概念。主要是对实用类文本的含义和特性进行了阐述,并把实用类文本进行了分类以及区分了实用类文本和文学类文本的区别。第三部分实用类文本的教学现状。笔者用调查问卷以及课堂观察等方法分别从课程标准、语文教材、教师教学、学生学习以及高考考察五个方面分析了当前实用类文本的教学现状。第四部分实用类文本阅读教学的价值。主要从实用类文本的原生价值、实用类文本的教材价值以及实用类文本的教学价值三方面来阐述分析实用类文本的阅读教学价值。第五部分实用类文本教学价值在教学中的落实。在教育实习的基础上,笔者以《短新闻两篇》和《飞向太空的航程》这一新闻体裁的实用类文本为例,并采用群文阅读教学的方式,从教学内容以及教学设计上落实实用类文本的教学价值。第六部分针对当前高中语文实用类文本的教学现状提出针对性的教学策略。从当前的实用类文本的现状出发,分别在语文教材的选文种类、内容以及教学目标要求方面提出丰富实用类文本选文种类、明确教材中的教学目标要求和实用类文本的选文内容更加具有现代性的策略;在教师应该为实用类文本做好准备方面提出师范高校重视文章学课程以及语文教师转变教学观念的策略;在实用类文本的教学方面提出识体而教、读写结合的教学策略,希望能为一线实用类文本教学提供一些帮助。结语部分除了对本研究做了总结概述之外,还反省了本研究的不足之处。
丁倩[5](2020)在《精雕细琢,执念精品出版——《中国轨道号》编辑手记》文中提出1970年,"东方红一号"发射成功,开启中国航天时代;2020年,嫦娥揽月、北斗组网、天问奔火,开创中国航天大年。逐梦太空征程离不开航天人的不懈追求,而出版高质量发展之路也同样需要作家和出版人携手探索。安徽少年儿童出版社出版的科幻作家吴岩的长篇新作《中国轨道号》,就是将主题出版和科幻题材相融合的一次探索,旨在向中国进入航天时代50周年献礼,目前已入选国家"十三五"重点出版规划项目、2019年中国作家协会重点作品扶持项目和安徽省2019年重点出版物选题。
王明洪[6](2020)在《“三个梦想支撑我干了40多年航天”——中国科学院院士刘竹生的养生经》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中国载人航天工程"长征二号F"火箭系统总设计师、中国航天科技集团第一研究院研究员、火箭总体设计专家刘竹生如今已是81岁的高龄,但精神依然矍铄,且目光睿智、笑容谦和。刘老长期从事运载火箭的研制工作,曾荣获国家级特等奖、一等奖、何梁何利科学与技术进步奖等多种奖项。他说":少年时代嫦娥奔月的飞天梦、中学时代探索星空的航天梦、40年的铸箭强国梦,成为我心中永不泯灭的梦想,就是这三个梦想,支撑着我干了40多年航天。"刘老的长寿,和他性格坚韧、心态乐观、经常用脑及善于解压等有着一定的关系。
王明洪[7](2020)在《三个梦想支撑着我干了四十多年航天》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中国载人航天工程"长征二号F"火箭系统总设计师、中国航天科技集团第一研究院研究员、火箭总体设计专家刘竹生如今已是81岁的高龄,但精神依然矍铄,且目光睿智、笑容谦和。刘老长期从事运载火箭的研制工作,曾荣获国家级特等奖、一等奖、何梁何利科学与技术进步奖等多种奖项。他说:"少年时代嫦娥奔月的飞天梦、中学时代探索星空的航天梦、40年的铸箭强国梦,成为我心中一个永不泯灭的‘梦想’,就是这三个梦想,支撑着我干了四十多年航天。"刘老的长寿,和他性格坚韧、心态乐观、经常用脑及善于解压等有着一定的关系。
旷平昌[8](2020)在《椰海铸剑》文中研究说明2020年5月5日18时,长征五号B运载火箭在中国文昌航天发射场点火升空,华丽首秀、成功首飞。中华民族从陆地走向太空的历史,既不是古老的神话,也不是遥远的传说,而是用"人"字刻在人间天上的真实与壮美;托起民族飞天翅膀的,除了阳光和闪光灯照耀下的高高塔架,还有常年掩隐在海岛椰林的忠诚担当和智慧血汗。为推进我国航天事业可持续发展,满足新一代大推力运载火箭和新型航天器发射任务需求,2007年8月,在海南文昌建设我国新一代航天发射场,中国航天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开启了新的征程。
吴玉鑫[9](2020)在《新时代青年担当精神培育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一代青年有一代青年的使命,一代青年有一代青年的担当。当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已经迈入强起来的新时代,强国新时代的历史坐标向青年提出了自强不息与时代同频共振的要求,强国新时代的历史使命对青年发出了勇于担当与时代同向同行的呼唤。“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都需要青年以积极的担当姿态贡献自身的青春力量。“强国一代”的青年是否具有担当精神关系到国家的未来、民族的希望。同时,处于“拔节育穗”期青年的担当精神还与其一生的道德取向、价值定位息息相关,青年时期勇担重任、勇斗风险、勇闯难关,是其一生健康成长、价值实现的重要保障。但是,同强国新时代对青年提出的使命担当与价值实现的要求相比,当前,我国青年还存在“不懂担当”“不想担当”“不能担当”等诸多令人不甚满意的地方,这就需要各方顺应习近平总书记对青年担当精神进行培育的号召,探索相关的可行性路径,将其培育成具有强烈担当精神的新时代青年。本文立足强国新时代的历史背景,依托新时代的历史使命和青年自身的阶段性特征,在深入研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青年和担当精神论述的基础上,分五个章节对新时代青年担当精神及培育的相关问题展开考察和分析。第一章为新时代青年担当精神的概念解读及理论渊源,在厘清新时代青年担当精神相关概念基础上,从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中国共产党人关于责任、担当的思想以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探寻这一主题的理论渊源。第二章为青年担当精神的历史考察。这一章分别对五四运动时期、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改革开放到党的十八大之前以及新时代青年担当的内容进行历史地、具体地考察。第三章为新时代青年担当精神的基本内容及培育的必要性。首先界定了新时代青年担当精神的具体内容,包括信仰担当、忧患担当、创新担当、本领担当与实干担当;其次,分析了新时代青年担当精神培育的必要性,分别从新时代人才培养标准、新时代历史使命、青年价值实现三个方面进行探究。第四章采用实证研究的方式,调查研究新时代青年担当精神培育现状及出现问题的原因。首先,概述笔者编制的调查问卷及调查对象的基本情况;其次,依托调查问卷,分别对当前新时代青年担当精神的现状进行总体性研究与分类研究;再次,继续依托调查问卷对新时代青年担当精神培育现状进行研究,分析其中积极的表现以及存在的问题后,尝试探究出现问题的原因,具体来看,集中在世情、国情、舆情、教情以及青年自身五个方面。最后一章是本文的重点,全方位、多角度地从青年身心成长的实际情况、文化、教育、知行合一角度尝试提出新时代青年担当精神培育的可行性路径。首先,青年身心成长的实际情况角度,要根据“拔节育穗”之特点提高担当精神培育的针对性;其次,文化角度,依托“功成有我”之文化激发青年担当精神;再次,教育角度,优化“由近及远”之教育机制培育青年担当精神;最后,知行合一角度,着眼“学思践悟”之过程养成青年担当精神。
车志远[10](2020)在《新世纪文学中的“新工人”叙事研究(2000-2016)》文中研究表明“中国工人”是一个复数概念,其本身包含着中国经济社会构建与转型的特定指向:一类是东南沿海等外向型经济发展模式下产生的“新工人”,一类是作为“共和国长子”的老工业基地转型下的“老工人”。20世纪90年代,几千万的国企“老工人”下岗和数以亿计的“新工人”进城几乎是同时发生的,他们始终都内在于中国现代化进程中。多年来,文学研究者们往往用“底层文学”“打工文学”“农民工文学”等词语来命名“新工人”题材的文学创作,但这种称谓却失去了与“老工人”对照中应有的历史意识,消解了为“新工人”争取劳工权益、享受与城市居民平等待遇等方面的文化政治意味。如何通过文学实践来表现“新工人”的真实诉求、建构新型的社会文化、想象一个更加平等与公平的未来是本文的切入点和主题。无论是老工人,还是新工人,他们都始终内在于中国现代化进程之中。以一种历史意识来追溯梳理“新工人”的“前生今世”不仅具有“认识论”意义,更有“方法论”意义。一方面要从“启蒙话语”“革命话语”“底层话语”三个视角来发现这一群体是如何纳入“政治规划”与“文学想象”的,另一方面,更要看到这些复杂的形象是如何被呈现的。如果我们要从整体上观察新世纪文学,那么,曹征路《那儿》的发表及其讨论所带来的知识界和整个社会关注对象的转变则是一个不折不扣的标志性事件。从《那儿》到《问苍茫》勾连出“底层话语”与“左翼话语”,并以反思“纯文学”,恢复了“文学”与“现实”的关联,文学由“怎么写”转变为“写什么”与“为谁写”和“谁来写”的转变。在这种转变中,新世纪“新工人”书写逐渐成为一个重要写作趋向。在《那儿》之后,讲述“新工人”已经由“应不应该讲述”向“如何讲述新工人”转向。在讲述方式上,以人道主义情怀和社会批判为己任的现实主义重新介入转型期社会语境之中,现实主义成为讲述“新工人”的重要方式;在讲述主体上,一方面是从“代言者”以观看“他人”之痛方式聚焦“新工人”,另一方面文学创作主体不断下移,“新工人”也开始表达自身;在讲述空间上,讲述“新工人”离不开城乡关系书写,城与乡不仅是作为有关“新工人”空间想象的重要载体,同时也是百年来中国现代化的核心问题之一。另外本论文选取了“新工人”诗歌、“新工人”非虚构写作以及“新工人”影像表达作为切入点,来进一步探求其艺术形式的意义、局限及可能性,以期为新世纪文学增添新的文化想象与表现形式,最后我们既要能看到其意义和价值,也要看到其限度和可能,以期“新工人”书写能够为新世纪文学提供一个新的思考的基点。“新工人”书写不只是特定群体的文学形态,而是一种更具代表性的、回应现代危机的文学表达。对“新工人”的建构与想象既是一个尖锐的现实问题,同时也是有关“人的可能性问题”。在搜集整理分析文学作品的过程中,本文结合社会历史现状探索使用了文化研究等方法,并在行文中有所归纳。
二、带着心中的航天梦(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带着心中的航天梦(论文提纲范文)
(1)用科技之眼探索浩瀚星空——记齐鲁最美教师、青岛理工大学教授赵正旭(论文提纲范文)
不忘使命,许身航空探宇宙 |
匠心凝华,助圆飞天揽月梦 |
春风化雨,潜心从教育新人 |
(3)“课程思政”视域下面向高中美术生的数学教学设计研究 ——以“不等式”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选题背景 |
1.2 研究意义 |
1.3 研究问题 |
1.4 研究创新点 |
1.5 核心概念界定 |
1.6 论文框架 |
第二章 文献综述与理论基础 |
2.1 文献综述 |
2.2 理论基础 |
第三章 研究设计 |
3.1 研究假设 |
3.2 研究对象 |
3.3 研究方法 |
3.4 研究工具 |
3.5 研究思路 |
3.6 需要注意的问题 |
第四章 高中美术生思想状况调查结果与“课程思政”切入点模型 |
4.1 问卷调查实施 |
4.2 数据统计与分析 |
4.3 调查结果与“课程思政”切入点模型的关系 |
4.4 “课程思政”切入点模型 |
第五章 “课程思政”数学教学设计流程 |
5.1 “课程思政”数学教学设计原则 |
5.2 “课程思政”数学教学设计流程 |
5.3 等式性质与不等式性质示例1 |
5.4 基本不等式示例2 |
第六章 “课程思政”数学教学实践与评价 |
6.1 二次函数与一元二次方程、不等式第一课时案例1 |
6.2 二次函数与一元二次方程、不等式第二课时案例2 |
6.3 “课程思政”数学教学效果评价 |
第七章 研究结论、建议与展望 |
7.1 研究结论 |
7.2 研究建议 |
7.3 研究不足 |
7.4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4)高中实用类文本阅读教学价值研究及课例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研究缘起 |
二、研究意义 |
三、国内外研究现状 |
四、研究方法 |
第一章 实用类文本的概念 |
第一节 实用类文本的含义 |
第二节 实用类文本的分类 |
第三节 实用类文本与文学类文本的区别 |
第二章 高中实用类文本的教学现状 |
第一节 课程标准的现状 |
第二节 语文教材的现状 |
第三节 教师教学的现状 |
第四节 学生学习的现状 |
第五节 高考考查的现状 |
第三章 实用类文本的阅读教育价值 |
第一节 实用类文本的原生价值 |
第二节 实用类文本的教材价值 |
第三节 实用类文本的教学价值 |
第四章 实用类文本教学价值在教学中的落实 |
第一节 《短新闻两篇》与《飞向太空的航程》选文分析 |
第二节 新闻阅读教学内容、教学目标的确定 |
第三节 群文阅读教学设计示例 |
第四节 实用类文本的阅读教学价值在本节课中体现 |
第五章 实用类文本阅读教学策略 |
第一节 实用类文本教材选文的策略 |
第二节 实用类文本阅读教学教师应具备的素养 |
第三节 实用类文本阅读教学的策略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5)精雕细琢,执念精品出版——《中国轨道号》编辑手记(论文提纲范文)
约稿组稿:5个春夏秋冬的耐心等待 |
编辑加工:多少遍不厌其烦地匠心打磨 |
插画设计:多位第一读者的诚心雕琢 |
(6)“三个梦想支撑我干了40多年航天”——中国科学院院士刘竹生的养生经(论文提纲范文)
“只要善待它,它一定不会辜负你” |
“《红楼梦》是毛主席建议看的” |
“书是航天科技传承的工具” |
“压力大的时候,往大漠里一钻” |
“为了梦圆飞天,我把全家人都搭上了” |
(7)三个梦想支撑着我干了四十多年航天(论文提纲范文)
只要善待它,一定不会辜负你 |
书是航天科技传承的工具 |
压力大的时候,往大漠里一钻 |
为了梦圆飞天,我把全家人都搭上了 |
(8)椰海铸剑(论文提纲范文)
文昌第一次举起了火箭旗帜 |
航天热浪搅动着文昌的大街小巷 |
中国航天必能弯道超车 |
不浪漫就干不好航天 |
东风终究会压倒西风 |
汗水浸洒通天路,没让岁月成蹉跎 |
首次要有百倍信心,百次要有首次标准 |
航天已成为文昌的名片 |
(9)新时代青年担当精神培育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导论 |
一、研究背景及意义 |
(一) 研究背景 |
(二) 研究意义 |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
(一) 国内研究现状 |
(二) 国外研究现状 |
三、研究思路和方法 |
(一) 研究思路 |
(二) 研究方法 |
四、创新之处与不足 |
(一) 创新之处 |
(二) 不足之处 |
第一章 新时代青年担当精神的概念解读及理论渊源 |
一、新时代青年担当精神的概念解读 |
二、新时代青年担当精神的理论渊源 |
(一)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使命责任的思想 |
(二) 中国共产党人关于青年的责任思想 |
(三)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担当因素 |
第二章 新时代青年担当精神的历史考察 |
一、五四运动时期青年担当精神 |
(一) 担当爱国救亡的使命 |
(二) 担当文化启蒙的要求 |
(三) 担当追求真理的重任 |
二、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青年担当精神 |
(一) 担当推翻“三座大山”的使命 |
(二) 担当探索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重任 |
(三) 担当艰苦奋斗、不怕牺牲的作风要求 |
三、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青年担当精神 |
(一) 担当工农业生产的使命 |
(二) 担当提高科学文化水平的重任 |
(三) 担当理想信念建设的要求 |
四、改革开放到党的十八大以前青年担当精神 |
(一) 担当发展先进科技的使命 |
(二) 担当解放思想的重任 |
五、新时代青年担当精神 |
第三章 新时代青年担当精神的基本内容及培育的必要性 |
一、新时代青年担当精神的基本内容 |
(一) 信仰担当 |
(二) 忧患担当 |
(三) 创新担当 |
(四) 本领担当 |
(五) 实干担当 |
二、新时代青年担当精神培育的必要性 |
(一) 改革人才教育、培养模式的必要标准 |
(二) 呼唤青年完成新时代历史使命与重任的必然要求 |
(三) 激发青年在个人与社会的统一中实现人生价值的重要保障 |
第四章 新时代青年担当精神培育现状的实证研究 |
一、新时代青年担当精神培育调查问卷 |
(一) 调查问卷基本信息 |
(二) 调查对象情况介绍 |
二、新时代青年担当精神现状的调查分析 |
(一) 新时代青年担当精神现状的总体性分析 |
(二) 新时代青年担当精神现状的分类分析 |
三、新时代青年担当精神培育现状的调查分析 |
(一) 当前青年担当精神培育的积极表现 |
(二) 当前青年担当精神培育呈现的问题 |
四、新时代青年担当精神培育产生问题的原因分析 |
(一) 域外思潮的负面影响 |
(二) 极端个人主义的消解作用 |
(三) 社会舆论中失责案例的冲击 |
(四) 培育的系统性与合理性欠缺 |
(五) 青年自身内外化转化能力较弱 |
第五章 新时代青年担当精神培育的路径 |
一、根据“拔节育穗”之特点提高担当精神培育的针对性 |
(一) 通过加强挫折教育来解决青年思想过于单一化的情况 |
(二) 通过创设政治参与条件来发挥青年主体意识强烈的优势 |
(三) 通过改进担当教育方式来顺应青年思维敏捷活跃的特点 |
二、依托“功成有我”之文化激发青年担当精神 |
(一) 立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家国有我”的担当精神 |
(二) 挖掘红色文化“革命在我”的担当资源 |
(三) 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青年奉献的作用 |
三、优化“由近及远”之教育机制培育青年担当精神 |
(一) 重视朋辈、家庭的教育影响 |
(二) 发挥学校教育的主体地位 |
(三) 利用群团组织的管理功能 |
(四) 辅之以社会的教育作用 |
四、着眼“学思践悟”之过程养成青年担当精神 |
(一) 以青年本领的提升促成担当行为的养成 |
(二) 以实践培育的加强推进担当习惯的巩固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
(10)新世纪文学中的“新工人”叙事研究(2000-2016)(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新工人”:概念界定、建构与想象 |
(一)概念的界定:谁是“新工人”? |
(二)“新工人”文学的建构与想象 |
二、国内外研究状况 |
(一)国内研究状况 |
(二)国外研究状况 |
三、选题依据、写作路线与方法 |
(一)选题依据 |
(二)写作路线与方法 |
注释 |
第一章 历史与现实:“新工人”的“前生今世” |
一、有关“新工人”的“发现”与诸种“话语”构建 |
(一)启蒙话语:“人的文学”与“平民文学” |
(二)革命话语:“左翼文学”与“人民文学” |
(三)底层话语:“新左翼”文学与“新人民性”文学 |
二、现当代文学视野中的“乡下人”进城 |
(一)现代性危机与“乡下人”进城叙事 |
(二)“生产性城市”与“招工进城” |
(三)“现代化想象”与“乡下人”进城叙事 |
三、当代文学史中“工人”的书写 |
(一)英雄的创业者与工人阶级的主体性叙事 |
(二)“改革者”遭遇“现实冲击”的工人书写 |
(三)“无名的底层”与“看不见的主体” |
注释 |
第二章 发现与转向:《那儿》的讨论与新世纪文学书写新变 |
一、现实背景:《那儿》与转型期中国社会 |
二、作为“事件”的文学——有关《那儿》讨论以及知识界转变 |
三、作为方法的《那儿》:社会转型期文学的位置 |
四、从《那儿》到《问苍茫》:阶级想象、新左翼话语实践与反思 |
注释 |
第三章 表述与再现:我们如何讲述“新工人”? |
一、“新工人”书写与作为方法的现实主义 |
(一)从“落地”到“生根”——现实主义文学在中国的“正反合” |
(二)“主义”之后“新工人”现实书写的“返场” |
(三)困境与可能:“新工人”书写如何现实主义? |
二、从代言到立言:我们如何讲述“新工人”? |
(一)观看“他者”之痛——代言者如何讲述“新工人” |
(二)反观自身之维——“新工人”如何表达自身? |
三、城乡书写与“新工人”空间想象 |
(一)城市“他者”的生存苦难 |
(二)身份认同危机与精神漂泊 |
(三)另类想象与返乡叙事的可能 |
注释 |
第四章 形式与类型:“新工人”诗歌、非虚构与影像表达 |
一、“新工人诗歌”与新世纪诗学的新趋向 |
(一)诗歌风景——作为问题与方法的“新工人诗歌” |
(二)美学原则——“新工人”何以“诗歌”? |
(三)文化反思——以“我的诗篇”为例 |
二、“新工人”非虚构写作的意义与局限 |
(一)何以“非虚构”——新工人“非虚构”写作的意义 |
(二)何是“非虚构”——新工人“非虚构”写作出场与生成 |
(三)如何“非虚构”——新工人“非虚构”写作叙事策略 |
(四)反思“非虚构”——新工人“非虚构”写作局限及新的可能 |
三、影像如何表达转型期的“新工人”与“老工人”形象? |
(一)“静物”与“流动”——厂区“空间”叙事 |
(二)“间离”与“互文”——工厂经验的“时间”书写 |
(三)“断裂”与“融合”——如何看待“老工人”与“新工人”? |
注释 |
结语:反思与重构:“新工人”书写的意义、困境与可能 |
一、“新工人”书写的价值与意义 |
(一)社会意义与现实意义 |
(二)理论意义与文学意义 |
二、“新工人”书写的困境与可能 |
(一)题材热与“类型化”写作困境 |
(二)苦难叙事与“现实感”缺乏 |
(三)理论建设不足与批评话语窘困 |
(四)重构一种新的文学——“新工人”文学建构的可能 |
注释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所发表的论文 |
致谢 |
四、带着心中的航天梦(论文参考文献)
- [1]用科技之眼探索浩瀚星空——记齐鲁最美教师、青岛理工大学教授赵正旭[J]. 王妍. 山东教育, 2021(39)
- [2]《人民日报》中国航天员媒介形象建构研究(1998-2019)[D]. 蔡文玲. 南京师范大学, 2021
- [3]“课程思政”视域下面向高中美术生的数学教学设计研究 ——以“不等式”为例[D]. 李兆敏. 天津师范大学, 2021(09)
- [4]高中实用类文本阅读教学价值研究及课例分析[D]. 陈迪芬. 贵州师范大学, 2021(11)
- [5]精雕细琢,执念精品出版——《中国轨道号》编辑手记[J]. 丁倩. 中国出版, 2020(S1)
- [6]“三个梦想支撑我干了40多年航天”——中国科学院院士刘竹生的养生经[J]. 王明洪. 保健医苑, 2020(11)
- [7]三个梦想支撑着我干了四十多年航天[J]. 王明洪. 现代养生, 2020(19)
- [8]椰海铸剑[J]. 旷平昌. 神剑, 2020(05)
- [9]新时代青年担当精神培育研究[D]. 吴玉鑫. 山东大学, 2020(10)
- [10]新世纪文学中的“新工人”叙事研究(2000-2016)[D]. 车志远. 哈尔滨师范大学, 20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