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天然气与石油》2001年总目录(论文文献综述)
董金池,汪旭颖,蔡博峰,王金南,刘惠,杨璐,夏楚瑜,雷宇[1](2021)在《中国钢铁行业CO2减排技术及成本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钢铁行业是我国主要的能源消费及CO2排放行业,推动钢铁行业低碳绿色发展已成为实现我国碳达峰、碳中和的重要环节。为此,研究围绕能源结构调整、工艺结构优化、节能减排技术推广和CCUS技术应用4方面,通过设置基础情景、稳定发展情景和强化减排情景3类情景,利用边际减排成本曲线对我国钢铁行业34项减排技术的减排成本和减排潜力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在稳定发展情景下,我国钢铁行业平均减排成本为433元/tCO2,所有技术的总减排成本为2100亿元,总减排潜力为4.9亿t。在各项减排技术中,废铁-电弧炉炼钢具有较高的减排经济效益,其以较低的单位减排成本贡献了钢铁行业近50%的碳减排量。未来,我国应加快推进长流程炼钢向短流程炼钢的发展,推动钢铁行业生产工艺的结构性调整。
毛家义[2](2020)在《四川天然气管输定价机制的历史演进》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纵观四川天然气管输定价机制演进历程,可将其分为国家行业主管部门核定管输费、价格主管部门统一定价和实行综合门站价格3个阶段。以史为鉴,鉴古知今。通过对四川天然气管输定价机制演进历史的梳理和分析可以看出:政府管理体制调整改革直接决定天然气管输定价的职能部门;天然气管输将长期实行政府定价;开展定价成本监审已成为天然气管输定价必经程序。
张焱[3](2020)在《中国绿色能源产业发展研究 ——基于企业、民众和宏观三个层面的实证分析》文中指出能源是经济发展的动力,也是社会经济运行与人类生存与发展的基础,更是社会稳定与国家安全的重要物质保证。能源的短缺是社会动荡的开始,20世纪70年代和80年代接连爆发了两次石油危机,石油输出组织(简称“欧佩克”)因不满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的中东政策,对西方国家采取石油禁运的措施,这导致了石油的价格从几美元一桶迅速提高到30多美元一桶。进而导致缺油国家的工业生产成本大幅度上升,出现了因为石油短缺而导致经济衰退的现象。中国是少油国家,经济发展所需石油基本依靠国外进口,在石油主导权被中东以及西方国家掌控的背景下,中国的经济发展犹如悬着一把利剑。中国煤炭资源丰富,正是由于资源禀赋的限制,煤炭是中国主要的消费能源,但随着中国城镇化、工业化、现代化建设的不断深入,煤炭消耗对生态环境的影响也日益突出,二氧化碳排放总量已经跃居世界首位。在此背景下,中国政府高度重视经济增长与环境恶化的矛盾问题,并将该问题定位为中国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的根本问题。在经济发展、能源安全、气候变化和可持续发展的多重压力之下,中国发展绿色能源势在必行。本文以中国绿色能源为研究对象,主要内容由九个章节组成,每个章节具体内容如下:第一章:导论。介绍论文的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在此基础上概括了本文的研究内容并提出了研究框架,最后阐述了本文的研究方法、创新与不足。第二章:首先对绿色能源和产业政策两个关键词的内涵和概念进行了总结,并阐述了绿色能源与产业政策的关系。然后对本文的理论基础做了介绍,包括可持续发展理论、市场失灵理论、产业管制理论与产业组织理论。其次从四个方面进行了文献综述:一是绿色能源产业发展研究综述;二是绿色能源企业发展研究综述;三是民众对绿色能源支付意愿的研究;四是绿色能源消费与经济增长关系的研究综述。第三章:本章阐述了以水能、风能、太阳能和核能为代表的中国绿色能源产业发展的现状,梳理了中国近年来发布的所有与绿色能源产业相关的政策文本,然后从文本数量、颁发部门等方面对政策文本进行了统计,最后从财政政策、税收优惠政策、价格补贴政策三个方面对所有的政策进行了归类分析。第四章:本章对美国、德国、日本三个发达国家绿色能源产业发展现状以及支持绿色能源产业发展的产业政策进行了梳理。经过梳理与比较后发现,为推动绿色能源产业的发展,发达国家通常采用税收优惠、财政补贴、技术与研发激励等政策工具。最后阐述了国外绿色能源产业政策对我国的启示。第五章:本章首先从理论角度分析了中国绿色能源产业成长的动力机制,同时提出了促进绿色能源产业成长的动力因素。然后在此基础上,从政府导向和市场导向两个方面对绿色能源产业的成长路径进行了分析。第六章:本章首先在第五章的基础上阐述了绿色能源企业的成长路径,然后运用面板数据模型对影响绿色能源企业发展的因素进行了实证分析。第七章:本章通过“民众能源问题政策倾向调查”的数据研究发现,中国民众对绿色能源的支持度较高,对电价问题比较关心。大多数民众的社会责任感也比较强,为了保护环境,降低环境污染,宁愿多承担部分用电成本也支持可再生能源发电的发展。除此之外,本章通过实证还系统地研究了中国民众对绿色能源支付意愿的影响因素:人口统计学特征、教育水平及能源知识、环境意识。第八章:本文通过时间序列模型先来测定中国绿色能源消费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库兹涅茨曲线,对二者之间的发展趋势进行判断。然后加入城镇化、产业结构等因素通过构建ECM模型对我国绿色能源消费与经济增长之间的长期均衡关系做出进一步分析。第九章:本章首先对全文进行了概括总结,得出了五个结论。然后从完善绿色能源产业财税政策、改进绿色能源定价制度、加强绿色能源产业研发、强化政府与民众之间联系四个方面进行政策建议。本文得出以下结论:(1)中国绿色能源产业政策的特征是宏观规划类文本过多,微观执行类文本过少;税收优惠政策数量过少。(2)企业获得的财政补贴对企业效益的促进作用并不明显,企业投资、研发支持与劳动力投入对企业效益呈正向的影响关系。通过企业经营类别异质性分析发现,财政补贴对太阳能企业呈正向影响,而对风能企业影响作用不明显;企业融资对风能企业呈正向影响,而对太阳能企业影响作用不明显。(3)中国民众对绿色能源的支持度较高,对电价问题比较关心。大多数民众的社会责任感也比较强,为了保护环境,降低环境污染,宁愿多承担部分用电成本也支持可再生能源发电的发展。(4)人口统计学特征、教育水平及能源知识、环境意识等因素对民众支付意愿的影响随着能源类型的不同而产生了差异性。对于可再生能源来讲,女性支持的概率较高,而对于核能则男性支持概率更高;年龄对两种能源的影响作用一致,随着民众年龄的上升,民众支持绿色能源的概率是下降的;收入因素对于两种能源的影响结果也是一致的,随着收入的提高,民众对可再生能源和核能的支持概率都会上升;受教育程度与能源知识均对民众可再生能源的支付意愿有正向促进作用,但是受教育程度因素对核能支付意愿的影响并不显着;拥有环保意识会提高民众对可再生能源的支付意愿,而对于核能来说这一因素的影响并不显着。(5)绿色能源消费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呈向右上倾斜的“N”字型,且没有拐点,表明绿色能源消费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并不会像煤炭能源会出现“增长极限”的问题。加入城镇化水平、产业结构等因素进一步分析后得出绿色能源消费、经济增长、产业结构与城镇化水平之间存在长期均衡。绿色能源消费与经济增长之间呈现双向影响关系,即绿色能源的消费量会随着经济增长而不断提高,国家经济发展总量的扩大和发展质量的提升都会促进绿色能源的发展;绿色能源消费对经济增长具有正向影响作用,但在短期内影响力度较小,在长期内影响力度逐渐增大。本文创新点有三:(1)研究视角的创新。本文在宏观、企业微观与民众个体微观三个层面对绿色能源产业的发展进行了分析。(2)数据开发的创新。本文中民众对绿色能源支付意愿的个体微观数据是通过问卷调查的途径来获得的,这具有独一无二性。在对数据进行整理之后,首先针对民众对绿色能源政策的态度倾向、民众对绿色能源的偏好等问题进行了描述性统计,并形成了一个有关能源公共政策的调查报告。其次,使用probit计量模型,对影响民众对绿色能源支付意愿的因素进行实证分析。(3)对绿色能源与经济增长关系进行了创新性论证。本文通过时间序列模型对绿色能源消费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进行分析后得出,绿色能源消费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并不会像煤炭能源会出现“增长极限”的问题,绿色能源消费量的增加对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是可持续的。
向悦[4](2020)在《基于环境政策距离-目标法的生命周期评价加权因子集的构建及应用》文中认为生命周期评价(LCA)是一种非常有力的环境管理工具,其经过40多年的研究发展,形成了一套标准化的技术框架,包括目标和范围定义、清单分析、生命周期影响评价、结果解释四个部分。生命周期本土化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探索开发合适的LCIA方法以适用于特定的国家和地区。而LCIA中加权阶段加权因子的大小代表了环境目录的相对重要性,采用特定的加权方法,可以整合所有的环境目录及其评价结果,得到单一值用于代表总环境影响,有助于后续的决策分析。相较与常见的加权方法专家调查法和经济赋值法,基于政策的距离-目标法在一定程度上克服了加权阶段的主观性,能够得到更加适应特定研究目的的本地化加权因子集;能够代表我国这样的发展中国家广泛的公众意识,从而使LCA体系作为一种决策支持和分析工具能够进一步发挥其优势性。本文应用基于环境政策的距离-目标法(Distant-to-target,DTT),选取了全球变暖潜势等7项环境目录,构建了适用于中国背景下LCA研究的生命周期评价加权因子集,并对其进行了敏感性分析,同时对构建结果进行了补充和完善。基于LCA实际案例,通过与现有研究中其他加权因子集的对比分析,讨论了本研究构建的加权因子集的适用性和优势性。基于对我国现阶段资源环境政策的分析研究,提取政策目标并以2015年为基准年,2020、2030年为目标年,应用DTT方法,构建了一套加权因子集CWFs,其中相对重要性最高的环境目录为光化学臭氧合成潜势(16.7%、18.8%、21.8%),最低的环境目录为化石资源消耗潜势(12.0%、11.4%、9.4%)。CWFs与现有研究中其他加权因子集相比更加具有时效性。对构建的加权因子集CWFs进行敏感性分析发现对于GWP、ODP、AP、EP、POCP、FDP、HT环境目录,敏感度最高的贡献物质依次为CO2、HCFC-22、SO2、NOX、煤燃烧排放的CO、天然气、砷。基于敏感性分析结果,应用可替代性政策,对已构建加权因子集作了补充修正,补充的加权因子包括GWP(0.87,0.80)、ODP(1.55,1.09)、AP(1.01,1.35)、EP(1.10,1.19)、POCP(0.97,2.00)、FDP(1.13,2.41)。补充的加权因子更加适用于国际环境视角下的LCA研究。基于污水处理行业、工业、农业代表性案例的生命周期评价,对比分析了本文构建的3组加权因子集CWFs(2015-2020)、CWFs(2020-2030)、CWFs(2015-2030)与现有研究中的其他4组加权因子集Europe(2010-2020)、EDIP 2003、Gloria 2007、CWFs(2000-2005)在案例LCA研究中的结果差异并进行了相关讨论。对模拟污水厂LCA案例GWP环境目录,应用CWFs(2000-2005)比CWFs(2015-2020)环境影响高14.29%,应用Gloria 2007比CWFs(2015-2020)环境影响高出近20倍,说明应用政策距离-目标法构建加权因子能够较好地克服加权阶段的主观性。对于于农业玉米生产LCA案例EP环境目录,Europe(2010-2020)加权环境影响值比应用CWFs(2015-2020)低12.20%,CWFs(2000-2005)加权环境影响值比CWFs(2015-2020)低近15%,表明了对于同一基准区域、利用同样科学方法构建的加权因子集,时效性是造成结果差异的主要原因。
芮旭涛[5](2020)在《我国天然气交易市场价格形成机制与定价研究》文中认为伴随着我国经济规模的快速增长,天然气产业发展迅速。但与此同时,我国天然气市场配套定价、监管机制滞后,成为制约天然气产业进一步发展的瓶颈。为此,我国近年来深化能源体制改革,努力构建以市场为导向的天然气市场。从世界范围看,基于气与气竞争的天然气交易中心定价模式是世界天然气定价机制的发展趋势,同时也将成为我国天然气定价机制的改革方向。作为一系列改革措施中的重要成果,上海、重庆石油天然气交易中心的设立标志着我国初步构建了天然气交易市场的雏形,为形成中国乃至亚太地区的基准价格奠定了基础。但是目前天然气交易中心形成的价格还无法反应天然气的真实价值,要通过交易中心形成气与气竞争的市场化的基准价格任重道远。因此,借鉴国外成熟天然气市场的先进经验,对比国内现有天然气定价机制现状,明确了我国天然气市场的改革方向与实施路径,同时提出了建立市场化天然气交易市场需要具备的必要条件。基于市场化的天然气交易市场,构建了天然气交易市场价格形成机制体系,该体系包括供给侧保留价格定价机制、需求侧保留价格定价机制、基准价格形成机制。供给侧保留价格按照成本加成的原则确定。其中,根据“管住中间、放开两头”的总体改革思路,在供给侧产业链各环节中,管道运输是需要加强价格监管的环节,也是定价机制改革的重点环节。因此分别采用经营期评价法和服务成本法计算该环节定价机制改革前后的管输价格,多情景研究管道负荷率变动、全投资收益率变动、新建管道规模对管输价格乃至供给侧保留价格的影响,认为管输定价机制改革实现了对管输环节的有效价格监管,避免了管输企业获得超额收益,降低管输价格,同时降低了供给侧保留价格,将收益从管输环节让渡到下游市场。需求侧保留价格按照天然气价值评估的基本原理确定。针对传统天然气价值评估方法没有考虑政治、环境、经济等因素的影响,无法准确评估需求侧保留价格的问题,提出了广义天然气价值评估的概念,在计算各类用户的保留价格时,对天然气价值评估方法进行了改进,分别加入政策影响因子、环境影响因子和经济影响因子,提高了评估结果的准确性。在市场化条件的天然气交易市场,基准价格通过气与气的竞争定价形成。考虑到中国天然气市场的特殊性,引入合作博弈理论研究基准价格形成机制,以交易市场合作收益最大化为目标,对各市场参与主体进行收益分配,进而寻找市场基准价格。与此同时,构建了交易市场合作博弈模型,根据基准价格的形成过程,将模型拆分为三个子模型,即模型Ⅰ—收益优化模型、模型Ⅱ—Shapley值收益分配模型和模型Ⅲ—基准价格模型。结合中国天然气市场变革过程中面临的各类问题,以实现社会总效益最大化为目标,基于合作博弈模型对不同情况下交易市场基准价格的形成机制进行探讨。最后,以江苏省某地区为例,对市场化条件下的天然气交易市场价格形成机制进行案例研究,对我国天然气市场化改革中面临的各类问题进行了情景设计,通过多情景对比分析与敏感性分析,企业实施气源标签化更适合市场化条件下的中国天然气市场;加强对具有自然垄断属性的管输环节的监管,放开下游市场的价格管制,由市场通过博弈自主定价,有利于市场规模的不断扩大;国家有关部门积极有效采取各类政策措施,对鼓励发展的天然气用户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对不鼓励发展的天然气用户采取限制或禁止的政策措施,将有利于推动产业发展;放开价格监管有利于实现市场交易量和社会总收益的增加,同时使各市场参与主体获得更多的收益分配,激发各主体参与交易的积极性,提高市场活力。
安蕾[6](2020)在《中国1987-2017年度间动态投入产出表的编制及应用》文中研究说明当前我国经济面临的挑战与选择,是各级政府和大众普遍关心的问题。经济增长有三个基本的动力:劳动、资本和全要素生产率。虽然大规模投资、大量新增劳动力及效率的提高都对过去30年来我国经济保持高速增长做出了重要贡献,但2005年前后,这些支撑高速经济增长的因素带来的问题日益凸显,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成为贯穿宏观调控全过程的主线。国际上定量研究经济结构问题的主流方法是矩阵代数衍生出的投入产出分析方法,主要包括静态投入产出模型及动态投入产出模型两种。但目前研制出的动态投入产出模型主要是用于研究不同时期“生产性固定资产”与社会再生产之间的内在联系,关于“年度间动态投入产出模型”的研究极少。本文从年度间动态投入产出模型的构建理论出发,提出了“年度间动态投入产出表”编制的框架结构,并利用国家统计局公布的中国19872017年投入产出基本表及延长表,研制出涵盖31个年份、30个部门的“中国19872017年度间动态投入产出表(2002年=100)”,在表的编制方法上有所创新,并基于年度间动态投入产出表对我国宏观经济问题进行研究。完善了动态投入产出模型的基本理论,丰富了利用投入产出表研究经济问题的基本工具,并为相关问题的研究提供了大量的基础数据支持。本文所做的工作具体可分为以下几点:第一,推算出19872017年期间我国未编表年份的18张投入产出补充表。采用标准RAS法,借助R语言软件自动化编表过程,得到19872017年期间我国未编表年份缺失的18张投入产出“补充表”,与13张统一表式结构的“收集表”,共同构成覆盖国民经济30个产品部门的31张连续年份“同部门当年价投入产出序列表”,完善研究的基础数据。第二,研制连续年份“中国19872017年可比价投入产出序列表(2002年=100)”。采用目前常用的方法编制可比价投入产出表,部分年度、部分部门的增加值指标易出现负值。为此,本文在现有可比表编制方法的基础上做出改进:首先,基于国家现有统计数据,整理出“第I、II象限所用价格指数”及“第III象限所用价格指数”,构建“19872017年投入产出可比价格指数体系(2002年=100)”,并按照常用方法编制得到“初始可比表”;然后,借鉴RAS法的思想,提出采用“迭代法”调整“初始可比表”的具体步骤;最终,研制出较为符合经济实际且误差较小的连续年份、30部门的“中国19872017年可比价投入产出序列表(2002年=100)”。为后续年度间动态投入产出表的编制奠定基础,并为本文应用部分及相关研究提供大量数据支撑。第三,完善年度间动态投入产出表编制的理论框架,并研制出具有一定规模的“中国19872017年度间动态投入产出表(2002年=100)”。目前鲜有关于年度间动态投入产出模型的构建、表的编制方法等方面的理论研究。本文从年度表“前一年度的产品生产不能消耗后来年度生产产品”的基本性质出发,引入投资分配系数,内生化外生变量,并通过模型的运行,采取一定的方法将不同年度的静态投入产出模型“链接”起来,使过去的资本积累与经济发展的现在和将来联系在一起,考察一个时间序列上资本投入与扩大再生产的关系。不仅具有一定的理论价值,而且为后续动态的分析和研究国民经济活动提供了一个有力工具。“年度间动态投入产出表”的编制理论是本文研究的核心:(1)明确年度间动态投入产出表的链接变量,给出各象限具体分配基数的确定方法:首先,基于马克思社会再生产等理论,选取静态投入产出表中的“资本形成总额”指标作为链接年度间联系的经济变量;其次,研究链接变量与以后年份的具体联系,需根据其构成项目作为资本积累属性上的差异,确定链接变量在年度表中各象限的具体分配基数。本文剥离出“存货增加”中的生产性部分,与固定资本形成总额指标之和作为“生产性投资”(第I象限分配基数),不再用于年度表第II象限最终使用,只在第I象限中间使用之后年份中长期内的年度间、部门层面逐步进行分解,而存货增加指标余下的部分则作为“非生产性投资”(第II象限分配基数),在年度表最终使用后面年度短期内进行分解,分配未完额作为各期结余,放入年度表第II象限最终使用中设置的“生产性投资余额”、“存货增加余额”栏。(2)提出“新流量分解三步法”解决年度表第I象限上三角形分块矩阵的流量分解问题:第一步,采用“累计比较法”估计各年度分行业固定资本形成总额的投资时滞,并结合税法规定的固定资产使用年限及实际生产情况,综合确定分部门生产性投资在年度表中的分配年限;第二步,从资本的效能变化角度提出“二项分布折旧理论”,计算各部门生产性投资在各年度的投资分配系数、年分摊额,具有可操作性;第三步,采用结构法从实际使用角度将各年度生产性投资额在年度表的部门层面进行分解。(3)研制出“中国19872017年度间动态投入产出表(2002年=100)”。时间跨度较长,部门分类较多,目前尚无该方面的编制实例,编制方法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并为后续应用研究奠定数据基础。第四,利用前文研制的连续时间可比价投入产出序列表、年度间动态投入产出表数据,由浅入深开展应用研究。一方面,对过去30余年,我国国民经济从生产到最终使用这一完整的实物和价值运动过程中总量与结构演变情况、部门间关联特征及变动情况进行分析;另一方面,假定投资对经济增长具有滞后性、对产出的影响是相对长期的,试图把传统对经济增长的认识转变到本文的思路下,将年度间动态投入产出分析方法与计量经济分析方法相结合,构建面板生产函数模型,对各部门前期“累计投入”如何影响当期产出、变化趋势如何等问题进行研究,对基于年度间动态投入产出表开展的应用做了有益的尝试。相关成果为我国结构改革问题提供了理论及数据支持,研究发现:(1)近几年我国总量指标表现不佳,但随着产业转型升级、部门结构不断优化,未来可期。总体上,19872017年期间,总量指标呈现先增后减态势,19871990年、19962000年及近期三个时间段,各总量指标低于全期平均水平;产业上,研究期间我国经济规模的不断扩张主要依赖第二产业的生产活动,各项指标与总体呈现基本一致的变化趋势,但随着我国工业化进程的不断深入,第三产业异军突起,成为我国经济转型升级的新战场;产品部门上,近几年各产业内部结构不断优化,经济增长方式由资源依赖的粗放型产品部门向信息化带动的集约型产品部门演变。(2)基于投入产出表纵向反映生产的投入来源、需求消耗情况,行向反映产出的分配去向、供给使用情况的特点,对部门间关联特征及变动情况进行分析,结果显示:需求角度,随着我国行业分工的逐步细化,国民经济生产活动总的资本有机构成及服务化程度逐年上升,但各产品部门的中间消耗情况呈现不同的变化趋势:研究期间30个部门中有14个产品部门的中间投入占比上升,而大多数制造业、批发和零售、住宿和餐饮部门则出现单位产品的物耗下降,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这些部门生产技术水平的提高;大多数部门对自身的消耗呈现一定程度的上升趋势,且增加了对第三产业部门的直接消耗,但对第一产业产品的直接消耗在不断减少;下游终端类行业所需中间投入比重大、品种多,需求波及范围较广,相关部门如果符合国家产业升级方向,刺激其生产能力可以加速经济增长,可给予重点扶持。供给角度,一方面,研究期间我国总产出内中间使用合计所占比重呈上升趋势,各部门生产的产品只有少部分直接作为最终产品分配使用,绝大多数又进入其下游行业产品的生产过程,参与更高水平的生产;另一方面,中国经济增长内、外需“双轮驱动”的特征日益明显。最终消费总量与结构优化升级的速度都在不断加快,从传统实物消费为主,发展为实物与服务消费并重。且随着改革开放进程的不断深入,我国对外贸易结构也发生了巨大变化,出口由传统产品向附加价值较高、技术含量较高的高科技产品转型。另外,中上游能源、原材料部门及生产性服务业等部门单位最初投入对国民经济整体的供给推动能力普遍高于行业平均水平,但这类部门通常是国民经济的基础产业和短板,极易出现供给短缺和价格上涨的情况,提高此类部门的生产供应能力是实现经济持续稳定健康发展的重点;而对社会的供给推动作用不断减弱的几个部门,社会对其投入需求实际是在减少的,需要预防产能过剩等问题。(3)利用年度间动态投入产出表数据构建面板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模型,在“资本投入”指标的刻画方面与以往有所不同。区分资本存量的“财富属性”与“生产属性”,考虑各部门投资时滞,从年度表中整理各年使用的之前年份资本积累及当期提供的“生产性投资”数据,得到“生产性资本累计”作为“资本投入”的代理指标,构建我国19872017年产品部门生产函数模型。研究结果表明,随着产业结构的升级,资本投入在各部门中的配置也在不断优化,投资的重心由农业、低端产业向高端制造业、现代服务业转变。另外,我国国民经济生产过程中,各部门的效率系数既受产品部门层面个体影响,又随年份变化存在显着差异,而资本的产出弹性系数及劳动的产出弹性系数则受产品部门结构变化的影响显着。
田玉川[7](2020)在《内蒙古海拉尔地区煤层气开发先导性试验及技术经济评价》文中研究说明随着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进口原油比例逐年攀升,优质清洁能源缺口愈来愈大。为了促进社会经济快速发展和能源安全战略,建立稳定的清洁能源供给迫在眉睫。内蒙古地区煤层气资源丰富,如何客观评价煤层气资源赋存状况、开展煤层气富集区资源勘探和开发利用的综合评价,是促进煤层气勘探开发利用快速突破的关键问题。本文以内蒙古煤层气资源调查评价为基础,通过综合分析区域煤层气资源潜力及其赋存特征,优化煤层气地质选区评价技术体系,结合区域特点优选目标区域,开展煤层气开发利用先导性试验,在此基础上,通过海拉尔地区民用、发电、动力燃料和化工能源市场需求综合研究区域能源消费结构及其变化规律,并对煤层气勘探开发的前景进行了初步预测,针对影响煤层气行业发展的制约因素提出相应对策建议。取得了以下主要成果和认识:1.内蒙古地区煤层气资源丰富,主要分布于鄂尔多斯盆地(北缘)、二连盆地群和海拉尔盆地群,但整体勘查程度较低;其中海拉尔地区主要分布于牙克石—五九煤田、大西山煤田、呼伦湖凹陷和呼和湖凹陷。2.根据内蒙古地区煤炭及煤层气地质勘查成果,首次开展研究区低煤阶煤层气地质选区评价研究,优选出适用于海拉尔地区低煤阶煤层气选区评价技术体系,为内蒙古全区低煤阶煤层气选区评价标准技术体系的制定提供指导。3.通过优化地质选区评价技术体系,优选出内蒙古海拉尔地区牙克石—五九煤田作为煤层气开发利用先导性试验基地,研制出无固相环保型钻井液,并得到成功应用,为内蒙古地区低煤阶煤层气大规模勘探开发利用奠定基础。4.内蒙古海拉尔地区煤层气等清洁能源需求量逐年攀升,供应主要是以长距离运输为主,市场价格常年居高不下,煤层气勘探开发前景广阔。5.根据行业管理体制、政策支持力度和税收补贴等影响因素,研究提出煤层气示范区建设,为内蒙古东部地区实现分布式供气提有力支撑,为进一步推动绿色清洁能源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本文研究成果对促进内蒙古海拉尔地区乃至内蒙古全区开展低煤阶煤层气勘探开发利用,具有较强的现实指导意义。
张福[8](2020)在《2×50000m3液化天然气储罐及油品库区工程设计》文中研究指明目前我国天然气市场飞速发展,天然气消耗量日益增多,预计至2025年我国天然气年需求量将超过2000×105m3。巨大的天然气需求量导致传统的天然气气柜储存已经不能满足我国天然气的需求。天然气液化后,其体积可缩小到常温常压下天然气体积的1/600,以LNG的形式来储存天然气具有巨大的潜力与可行性。本研究针对华中地区进行LNG储罐的工艺设计以及油储库区的工艺设计。该库区包含2台五万方LNG储罐,14台3000 m3汽油储罐以及12台3000 m3柴油储罐,总吞吐量(周转量)达108.34 t/a。该工艺设计包括整体技术方案设计、设备选型、安全分析、投资估算及财务评价。其中工艺设计包括产品方案设计、工艺方案设计、设备选型设计及自动控制。通过HYSYS软件模拟验证了本设计流程的可行性。通过PHAST软件对池火热辐射距离和蒸汽云范围进行模拟,模拟结果显示本次设计的总图和LNG罐区平面布置方案合理。
汪敬人[9](2020)在《海岛综合能源微网配置及运行优化建模仿真》文中认为伴随着人类社会的飞速进步,全球面临着陆地能源枯竭和环境污染加剧的双重压力。随着分布式能源技术、冷热电联供技术、微电网技术以及物联网技术的逐步发展,多能协同的综合能源微网系统逐步成熟,为缓解能源危机提供了技术支撑。由于综合能源微网可以容纳多种能源接入,如何对综合能源微网系统进行更高效合理的配置和调度,是促进能源利用效率提高的关键。本文以海岛综合能源微网为研究对象,针对海岛综合能源微网的结构和能源设备工况特性,构建海岛综合能源微网模型,研究与该模型相适应的系统配置与运行优化问题。研究工作主要包括如下内容:(1)海岛综合能源微网系统架构及建模仿真:首先,分析海岛综合能源微网系统输入侧可利用能源与荷端输出侧的能源需求;然后,在明确供需端实际情况基础上,考虑海岛综合能源微网设备的多样性、子系统之间的耦合关系以及能量流动的复杂性,构建海岛综合能源微网框架结构;对该系统关键组成部分进行仿真建模。(2)基于多种群协作多目标进化优化的海岛综合能源微网配置优化:针对研究内容(1)中所构建海岛综合能源微网系统,以减轻环境污染、降低投资和运行成本、提高可再生能源渗透率为目标,构建了系统配置多目标优化模型;然后,针对模型强约束特性,提出了基于多种群协作的多目标进化优化算法以求解该模型;考虑不同可再生能源接入场景对模型进行求解,并通过AHPTOPSIS方法对微网配置方案进行评价分析,仿真结果验证了构建模型和求解方法的可行性。(3)基于粒子群进化优化的海岛综合能源运行优化:针对研究内容(2)获得的配置方案,进一步考虑系统运行优化。首先,以可再生能源出力、多能负荷变化日前预测值为基础,构建考虑运行成本、环境成本、弃能成本和储能成本的日前运行优化模型;模拟冬季、夏季和过渡季三个典型日负荷与可再生能源的预测曲线,采用自适应权重粒子群进化优化算法,依照相应的运行优化求解流程,求解优化模型;仿真实验结果证明所得配置优化方案的可行性。综上所述,本文从海岛综合能源微网建模、配置优化、运行优化三个方面研究海岛综合能源微网系统,层层递进,算例分析表明所提模型及方法可有效提高微网的综合效益。该论文有图69幅,表23张,参考文献103篇
Erum Rehman[10](2020)在《部门环境退化和环境可持续性 ——一种新的灰色方法》文中研究说明在过去的几十年中,全球变暖和空气污染被认为是主要的全球性问题,而二氧化碳排放,这个最大的环境污染被认为是主要由于人类活动而引起的。对环境污染的准确性估算是确定减少经济各部门排放的最佳策略的关键要素,因此,本文分为三个阶段。该研究的第一阶段旨在调查能源消耗、经济发展和人口增长对巴基斯坦的高二氧化碳排放部门(如交通、工业和家庭)的影响。基于2000年至2018年的数据,我们采用了新颖的灰色关联分析(GRA)模型来评估人均GDP、人口、能源消耗和CO2排放之间的联系。此外,使用Hurwicz方法分析了哪些因素对CO2排放的贡献更大。结果表明,二氧化碳排放量、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人口和能源消耗在所有部门之间都表现出很强的联系。鉴于人口是加剧巴基斯坦运输部门的空气污染的主要原因,在研究的第二阶段,进行了初步的尝试来估计和预测巴基斯坦的五个主要部门的温室气体排放量,这些主要部门包括能源、工业、农业、废物、土地利用变化和林业。数据取自1990年至2016年巴基斯坦气候数据库的官方网站。我们采用了先进的数学模型,即非均质离散灰色模型(NDGM)来预测按部门划分的温室气体排放量。此外,本研究是将合成相对增长率(SRGR)和合成倍增时间模型(SDTM)用于温室气体增长分析中。结果表明,直到2024年,工业、土地用途的变化和林业在增加温室气体排放方面的贡献更大,而农业和废物减少温室气体排放所需的时间相对较少在五个部门中。在1990年至2016年期间,所有五个部门的温室气体排放预测值均呈增长趋势。然而,结果表明,土地利用变化以及林业和工业部门更有可能成为未来温室气体排放增加的原因,其次是农业、能源和废物处理。土地利用变化和林业被发现在未来容易增加排放量,加倍时间模型表明减少温室气体的预期时间较短。在研究的第三阶段,我们主要运用新的灰色预测模型,即灰色均匀模型(EGM)、离散灰色模型(DGM)、非齐次离散灰色模型(NDGM)和优化离散灰色模型(ODGM)预测2017年至2025年亚洲和大洋洲地区可再生和不可再生能源生产和消费的增长趋势。使用平均绝对百分比误差(MAPE)来衡量所有四个灰色模型的性能。用于预测的数据是从国际能源机构(IEA)的官方网站上收集的1980年至2016年期间的结果。结果表明,作为不可再生能源的煤炭的消耗和生产比任何其他能源都高得多,并且描绘了到2025年的增长趋势。然而,石油产量多年来保持稳定,但消费水平高于其产量。此外,在NDGM灰色模型下的核能和其他可再生能源中,产量比其消耗量要高,NDGM显示出比其他灰色预测模型更好的性能。这项研究建议为政策和决策者提供有用的信息,以使环境更加可持续。这项研究为政策制定者,政府和决策者采取严肃措施减少环境污染并实现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有用的见解。
二、《天然气与石油》2001年总目录(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天然气与石油》2001年总目录(论文提纲范文)
(1)中国钢铁行业CO2减排技术及成本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0 引 言 |
1 中国钢铁产量及生产工艺概况 |
2 研究思路和方法 |
2.1 钢铁行业低碳减排路径 |
2.2 情景设置 |
2.3 参数设置 |
2.4 边际减排成本函数 |
3 研究结果 |
4 政策建议 |
5 结 论 |
(2)四川天然气管输定价机制的历史演进(论文提纲范文)
1 行业主管部门核定管输费阶段 |
1.1 按实际管输成本水平核定管输费 |
1.2 按输气里程核定管输费 |
1.3 按用户类别核定管输费 |
1.4 取消管输费优待政策 |
2 价格主管部门统一定价阶段 |
2.1 提高天然气管输价格 |
2.2 实行定价目录管理 |
2.3 按输气距离核定管输价格 |
2.4 调整管道运输价格 |
2.5 实行自产气和外购气综合价格 |
2.6 规范短距离管道运价 |
3 实行综合门站价格管理阶段 |
3.1 将管输价格并入综合门站价格 |
3.2 下放省内短途管道运输价格管理权限 |
3.3 按定价目录实行分级授权定价 |
3.4 成立省内短距离管道运营公司 |
3.5 按准许成本加合理收益核定管输价格 |
4 结论与认识 |
(3)中国绿色能源产业发展研究 ——基于企业、民众和宏观三个层面的实证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研究内容与框架 |
1.2.1 研究内容 |
1.2.2 研究框架 |
1.3 研究方法 |
1.4 论文创新与不足 |
1.4.1 主要创新点 |
1.4.2 不足之处 |
2 理论基础与文献综述 |
2.1 概念界定 |
2.1.1 绿色能源 |
2.1.2 产业政策 |
2.1.3 绿色能源与产业政策 |
2.2 理论基础 |
2.2.1 可持续发展理论 |
2.2.2 市场失灵理论 |
2.2.3 产业组织理论 |
2.2.4 产业规制理论 |
2.3 国内外相关文献综述 |
2.3.1 绿色能源产业发展研究综述 |
2.3.2 绿色能源企业发展的影响因素 |
2.3.3 民众对绿色能源支付意愿的研究 |
2.3.4 绿色能源消费与宏观经济增长关系研究综述 |
2.4 本章小结 |
3 中国绿色能源产业发展现状 |
3.1 中国绿色能源产业发展历程和现状 |
3.1.1 中国水能发电产业 |
3.1.2 中国核电产业 |
3.1.3 中国风电产业 |
3.1.4 中国光伏发电产业 |
3.2 中国绿色能源产业政策梳理 |
3.3 中国绿色能源产业政策分析 |
3.3.1 财政政策 |
3.3.2 税收优惠政策 |
3.3.3 电价补贴政策 |
3.4 中国绿色能源产业政策特征 |
3.5 本章小结 |
4 国外绿色能源产业发展借鉴 |
4.1 美国 |
4.1.1 美国绿色能源发展现状 |
4.1.2 美国发展绿色能源产业的相关政策 |
4.2 日本 |
4.2.1 日本绿色能源发展现状 |
4.2.2 日本发展绿色能源产业的相关政策 |
4.3 德国 |
4.3.1 德国绿色能源发展现状 |
4.3.2 德国发展绿色能源产业的相关政策 |
4.4 国外绿色能源产业发展对我们的启示 |
4.4.1 加强立法工作 |
4.4.2 重点运用税收优惠政策 |
4.4.3 加大技术研发力度 |
4.4.4 有效的财政补贴政策 |
4.5 本章小结 |
5 绿色能源产业成长动力机制与路径 |
5.1 相关概念 |
5.1.1 动力机制 |
5.1.2 绿色能源产业发展的动力机制 |
5.2 绿色能源产业成长与成长动力分析 |
5.2.1 产业成长与成长动力 |
5.2.2 产业生命周期理论 |
5.3 绿色能源产业成长的动力因素 |
5.3.1 绿色能源产业成长的内部动力 |
5.3.2 绿色能源产业成长的外部动力 |
5.4 绿色能源产业成长路径 |
5.4.1 政府政策的传递过程 |
5.4.2 政府导向绿色能源产业成长路径 |
5.4.3 市场导向绿色能源产业成长路径 |
5.4.4 政府导向与市场导向的协调 |
5.5 本章小结 |
6 中国绿色能源产业发展研究—基于企业层面 |
6.1 绿色能源企业成长分析框架 |
6.2 模型与数据 |
6.2.1 面板数据模型 |
6.2.2 变量定义 |
6.2.3 数据来源 |
6.3 实证结果分析 |
6.3.1 实证结果 |
6.3.2 结果分析 |
6.3.3 基于实证结果的评价 |
6.4 异质性分析 |
6.5 本章小结 |
7 中国绿色能源产业发展研究—基于民众层面 |
7.1 相关研究回顾 |
7.1.1 国外研究 |
7.1.2 国内研究 |
7.2 调查问卷设计、内容及框架 |
7.3 调查问卷基本问题数据整理与分析 |
7.4 问卷调查结果分析 |
7.4.1 基本情况 |
7.4.2 调查问题 |
7.5 中国民众对可再生能源态度影响因素实证研究 |
7.5.1 理论基础和假说 |
7.5.2 数据及变量描述 |
7.5.3 中国民众绿色能源态度影响因素分析 |
7.6 本章小结 |
8 中国绿色能源消费与经济增长关系预测 |
8.1 理论基础 |
8.1.1 经济增长理论 |
8.1.2 增长极限理论 |
8.1.3 峰值理论 |
8.1.4 环境库兹涅茨曲线理论 |
8.2 文献研究 |
8.3 绿色能源消费与经济增长库兹涅茨曲线的测定 |
8.3.1 指标的选取 |
8.3.2 模型的选择 |
8.3.3 实证分析 |
8.3.4 研究结论 |
8.4 绿色能源消费与经济增长等多因素长期均衡分析 |
8.4.1 数据来源及变量描述 |
8.4.2 模型分析 |
8.4.3 研究结论 |
8.5 本章小结 |
9 结论与政策建议 |
9.1 结论 |
9.2 政策建议 |
9.2.1 完善绿色能源产业财税政策 |
9.2.2 改进绿色能源定价制度 |
9.2.3 加强绿色能源产业研发 |
9.2.4 强化政府与民众之间的联系 |
9.3 本章小结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博士在读期间科研成果目录 |
(4)基于环境政策距离-目标法的生命周期评价加权因子集的构建及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课题研究背景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LCA在国内外的应用研究现状 |
1.2.2 LCA方法学的研究现状 |
1.2.3 LCIA加权方法的研究现状 |
1.3 研究目的及意义 |
1.4 主要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
第2章 研究方法及工具 |
2.1 生命周期影响评价(LCIA)方法框架 |
2.1.1 环境目录的选取 |
2.1.2 分类 |
2.1.3 特征化 |
2.1.4 标准化 |
2.1.5 加权 |
2.2 距离目标法 |
2.3 本研究选定的环境目标政策 |
2.4 LCI数据库及软件工具 |
2.4.1 LCA数据库 |
2.4.2 软件工具 |
第3章 基于距离目标法的LCA加权因子集构建 |
3.1 引言 |
3.2 各环境目录 LCA 加权因子的分析计算 |
3.2.1 全球变暖潜势(GWP)权重因子计算 |
3.2.2 臭氧消耗潜势(ODP)权重因子计算 |
3.2.3 酸化潜势(AP)权重因子计算 |
3.2.4 富营养化潜势(EP)权重因子计算 |
3.2.5 光化学臭氧生成潜势(POCP)权重因子计算 |
3.2.6 化石资源消耗(FDP)权重因子计算 |
3.2.7 人体毒性(HT)权重因子计算 |
3.3 不同加权因子集对比分析研究 |
3.4 本章小结 |
第4章 基于敏感性分析的加权因子修正 |
4.1 引言 |
4.2 已构建加权因子集敏感性分析 |
4.2.1 GWP加权因子敏感性分析 |
4.2.2 ODP加权因子敏感性分析 |
4.2.3 AP加权因子敏感性分析 |
4.2.4 FDP加权因子敏感性分析 |
4.2.5 POCP加权因子敏感性分析 |
4.2.6 EP加权因子敏感性分析 |
4.2.7 HT加权因子敏感性分析 |
4.3 主要贡献物质可替代性政策选择 |
4.4 基于可替代性政策的加权因子集修正 |
4.5 本章小结 |
第5章 不同加权因子集的案例应用对比研究 |
5.1 引言 |
5.2 各加权因子集介绍 |
5.3 不同加权因子集在污水处理案例LCA中的应用 |
5.3.1 模拟污水处理案例LCA |
5.3.2 不同加权因子集在污水处理案例中的应用对比分析 |
5.4 不同加权因子集在纯电动汽车LCA中的应用 |
5.4.1 纯电动汽车案例LCA |
5.4.2 不同加权因子集在纯电动汽车案例中的应用对比分析 |
5.5 不同加权因子集在玉米生产案例LCA中的应用 |
5.5.1 玉米生产案例LCA |
5.5.2 不同加权因子集在玉米生产案例中的应用对比分析 |
5.6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其它成果 |
致谢 |
(5)我国天然气交易市场价格形成机制与定价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创新点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1 国外天然气交易市场研究现状 |
1.3.2 国内天然气交易市场研究现状 |
1.3.3 国内外研究现状评述 |
1.4 研究内容、方法与技术路线 |
1.4.1 研究内容 |
1.4.2 研究方法 |
1.4.3 技术路线 |
第2章 相关理论综述 |
2.1 管输定价理论 |
2.1.1 经营期评价法 |
2.1.2 服务成本法 |
2.2 天然气价值评估理论 |
2.2.1 天然气市场价值的定义 |
2.2.2 可承受天然气价格的求解方法 |
2.3 合作博弈理论 |
2.3.1 合作博弈的概念 |
2.3.2 合作博弈的求解方法 |
2.3.3 合作博弈在油气领域的应用 |
第3章 国内外天然气价格形成机制及经验借鉴 |
3.1 国外天然气价格形成机制 |
3.1.1 美国天然气价格形成机制 |
3.1.2 英国天然气价格形成机制 |
3.2 国内天然气价格形成机制 |
3.2.1 我国天然气定价机制历史沿革 |
3.2.2 我国天然气定价机制现状 |
3.2.3 现行天然气定价机制的优势及局限性 |
3.3 我国天然气定价机制改革经验借鉴 |
3.3.1 对我国天然气定价机制改革的启示 |
3.3.2 我国天然气定价机制改革趋势分析 |
3.4 本章小结 |
第4章 我国市场化条件下的天然气交易市场及价格形成机制 |
4.1 市场化条件下的天然气交易市场 |
4.1.1 天然气交易中心发展现状 |
4.1.2 现有天然气交易中心的不足 |
4.1.3 构建市场化天然气交易市场的必要条件 |
4.2 天然气交易市场价格形成机制 |
4.2.1 市场供给侧保留价格形成机制 |
4.2.2 市场需求侧保留价格形成机制 |
4.2.3 市场基准价格形成机制 |
4.3 本章小结 |
第5章 管输定价机制改革下供给侧保留价格研究 |
5.1 管输定价机制改革对管输价格的影响 |
5.2 管输定价机制改革对供给侧保留价格的影响 |
5.3 本章小结 |
第6章 价值导向的需求侧保留价格研究 |
6.1 我国需求侧保留价格价值评估 |
6.2 传统天然气价值评估的局限性 |
6.3 广义天然气价值评估的基本原理与评价方法 |
6.3.1 广义天然气价值评估基本原理 |
6.3.2 广义天然气价值评估评价方法 |
6.4 本章小结 |
第7章 基于交易市场基准价格形成机制的多情景探讨 |
7.1 交易合同是否区分气源 |
7.1.1 交易合同不区分气源 |
7.1.2 交易合同区分气源 |
7.2 供给侧管输定价机制改革 |
7.3 需求侧广义天然气价值评估 |
7.4 市场化价格形成机制失灵 |
7.5 本章小结 |
第8章 市场化条件下天然气交易市场定价案例分析 |
8.1 案例设计 |
8.2 案例测算 |
8.3 结果分析与讨论 |
8.3.1 研究结果 |
8.3.2 敏感性分析 |
8.3.3 结果讨论 |
8.4 本章小结 |
第9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6)中国1987-2017年度间动态投入产出表的编制及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引言 |
第一节 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
一、选题背景 |
二、研究意义 |
第二节 国内外研究综述 |
一、静态投入产出分析 |
二、动态投入产出分析 |
三、总量与结构研究 |
第三节 研究内容及文章结构 |
一、研究内容 |
二、文章结构 |
第四节 创新之处 |
第二章 年度间动态投入产出模型的构建理论 |
第一节 静态价值型投入产出模型概述 |
一、价值型投入产出表 |
二、平衡关系 |
三、投入产出模型 |
第二节 可比价投入产出序列表的编制理论 |
一、同部门当年价投入产出序列表的编制方法 |
二、投入产出补充表的编制方法 |
三、可比价投入产出序列表的编制方法 |
第三节 年度间动态投入产出模型的构建方法 |
一、年度间动态投入产出表的基本概念 |
二、年度间动态投入产出表的编制方法 |
三、年度间动态投入产出模型的构建理论 |
第三章 中国1987~2017 年度间动态投入产出表的编制 |
第一节 中国1987~2017 年可比价投入产出序列表的编制 |
一、编制同部门当年价投入产出序列表 |
二、编制投入产出补充表 |
三、构建1987~2017 年投入产出可比价格指数体系 |
四、编制可比价投入产出序列表 |
第二节 中国1987~2017 年度间动态投入产出表的编制及模型的构建 |
一、第I、II象限分配基数的计算 |
二、第I象限流量的分解 |
三、第II、III象限的编制 |
四、年度间动态投入产出模型的构建 |
第三节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可比价投入产出表及年度间动态投入产出表的分析应用 |
第一节 1987~2017 年中国经济总量与结构变化分析 |
一、总产出构成及变化分析 |
二、增加值构成及变化分析 |
三、部门关联特征变化分析 |
四、最终使用构成及变化分析 |
第二节 1987~2017 年中国产品部门生产函数估计 |
一、理论基础 |
二、数据情况 |
三、模型选择及估计 |
第三节 本章小结 |
一、总量及结构变化情况 |
二、部门间关联变化情况 |
三、各部门投入产出关系 |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 A 中国1987~2017年30 部门可比价投入产出序列表 |
附录 B 中国1987~2017 年度间动态投入产出表 |
致谢 |
在读期间完成的研究成果 |
一、发表的学术论文 |
二、参加的研究项目 |
三、申请的专利或获奖情况 |
(7)内蒙古海拉尔地区煤层气开发先导性试验及技术经济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前言 |
1.1 研究背景与选题依据 |
1.1.1 研究背景 |
1.1.2 选题依据 |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3 研究现状与存在问题 |
1.3.1 国外研究现状 |
1.3.2 国内研究现状 |
1.3.3 内蒙古海拉尔地区研究现状 |
1.3.4 存在问题 |
1.4 研究内容 |
1.5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
1.5.1 研究方法 |
1.5.2 技术路线 |
1.5.3 主要工作量 |
1.6 创新点 |
第二章 内蒙古煤层气勘探开发利用现状与前景分析 |
2.1 内蒙古煤层气工业发展概况 |
2.1.1 煤层气的勘探开发历程 |
2.1.2 煤层气的开发利用 |
2.1.3 煤层气勘探开发前景展望 |
2.2 内蒙古煤层气勘探开发现状及评价 |
2.2.1 煤层气资源概况 |
2.2.2 煤层气重点区域简介 |
2.2.3 煤层气的勘探开发现状 |
2.3 内蒙古煤层气市场前景分析 |
2.3.1 煤层气市场简介 |
2.3.2 煤层气发电市场前景分析 |
2.3.3 煤层气动力燃料市场前景分析 |
2.3.4 煤层气化工市场前景分析 |
2.3.5 煤层气民用市场前景分析 |
2.4 小结 |
第三章 海拉尔地区煤层气开发利用先导性试验 |
3.1 煤层气地质综合选区评价 |
3.1.1 评价技术体系 |
3.1.2 地质选区评价 |
3.2 煤层气钻探技术体系先导性试验 |
3.2.1 煤层气钻探技术体系应用现状及存在问题 |
3.2.2 煤层气钻井液应用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
3.2.3 低污染环保型钻井液配方的研究配制 |
3.3 钻探验证 |
3.4 成果综合分析 |
3.4.1 气测异常特征 |
3.4.2 含气性特征 |
3.4.3 非储层段井径变化分析 |
3.4.4 环保性能分析 |
3.5 小结 |
第四章 海拉尔地区煤层气开发利用经济评价 |
4.1 煤层气勘探技术分析 |
4.1.1 概况 |
4.1.2 勘探技术分析的主要指标 |
4.1.3 勘探投入产出比例分析 |
4.1.4 勘探项目风险分析 |
4.2 煤层气开发经济分析 |
4.2.1 开发经济分析概述 |
4.2.2 不确定性与风险分析 |
4.2.3 勘探开发项目方案优选方法 |
4.3 煤层气利用项目的经济评价 |
4.3.1 民用项目 |
4.3.2 发电项目 |
4.3.3 动力燃料 |
4.3.4 CNG与LNG |
4.3.5 开发利用经济评价方案 |
4.3.6 化工项目 |
4.4 小结 |
第五章 海拉尔地区煤层气行业发展的问题与对策 |
5.1 问题 |
5.1.1 行业管理体制问题 |
5.1.2 政策支持建设问题 |
5.1.3 税收补贴政策问题 |
5.2 建议 |
5.2.1 改革行业管理体制 |
5.2.2 加快煤层气示范区建设 |
5.2.3 煤层气税收补贴政策 |
5.3 小结 |
第六章 结论 |
6.1 主要成果与认识 |
6.2 问题与展望 |
6.2.1 问题 |
6.2.2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8)2×50000m3液化天然气储罐及油品库区工程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概述 |
1.1 工程背景及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 产品方案及生产规模 |
1.3 节能措施 |
第二章 工艺设计 |
2.1 LNG工艺流程 |
2.2 油品工艺流程 |
2.3 公用工程 |
2.4 自动控制 |
第三章 设备选型及设备布置 |
3.1 储罐容量确定 |
3.2 LNG储罐选型 |
3.3 BOG压缩机选型 |
3.4 油品储罐选型 |
3.5 标准设备选型 |
3.6 设备布置 |
第四章 LNG储罐重大危害事件分析 |
4.1 LNG储罐由于破裂或低压输送管线破裂所导致的池火 |
4.2 LNG管线发生断裂所导致的天然气泄漏和扩散模拟 |
4.3 PHAST软件模拟结果与经验公式计算结果对比分析 |
第五章 经济性能分析 |
5.1 投资估算 |
5.2 财务评价 |
第六章 结论 |
附录1 BOG 深冷工艺物料平衡表(A 工况) |
附录2 BOG 深冷工艺物料平衡表(B 工况) |
附录3 BOG 深冷工艺物料平衡表(C 工况) |
附录4 BOG 深冷工艺物料平衡表(D 工况) |
附录5 常温内浮顶储罐管道和仪表流程图 |
附录6 LNG 储罐管道和仪表流程图 |
附录7 LNG 罐区装车管道和仪表流程图(一) |
附录8 LNG 罐区装车管道和仪表流程图(二) |
附录9 总平面布置图 |
附录10 项目投资现金流量表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期间的学术活动以及学术成果 |
(9)海岛综合能源微网配置及运行优化建模仿真(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变量注释表 |
1 绪论 |
1.1 研究动机 |
1.2 综合能源微网发展状况 |
1.3 综合能源微网系统配置和运行优化相关工作 |
1.4 本文研究内容和结构 |
1.5 本章小结 |
2 海岛综合能源微网系统架构及建模仿真 |
2.1 研究背景 |
2.2 海岛综合能源微网架构 |
2.3 供电设备模型 |
2.4 冷/热能处理设备模型 |
2.5 海水淡化机组模型 |
2.6 储能设备模型 |
2.7 本章小结 |
3 基于多种群协作多目标进化优化的海岛综合能源微网配置优化 |
3.1 研究背景 |
3.2 配置优化框架 |
3.3 海岛综合能源微网多目标优化配置模型构建 |
3.4 基于多种群协作进化的多目标配置优化 |
3.5 计及可再生能源的海岛综合能源微网优化配置算例分析 |
3.6 本章小结 |
4 基于粒子群进化优化的海岛综合能源运行优化 |
4.1 研究背景 |
4.2 海岛综合能源微网运行优化模型 |
4.3 基于粒子群算法的运行优化 |
4.4 海岛综合能源微网运行优化算例分析 |
4.5 本章小结 |
5 总结与展望 |
5.1 本文工作总结 |
5.2 未来研究工作 |
参考文献 |
附录1 海岛微电网仿真模型 |
作者简历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10)部门环境退化和环境可持续性 ——一种新的灰色方法(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简介 |
1.1 环境污染与气候变化 |
1.1.1 温室气体的历史视角 |
1.1.2 环境恶化 |
1.1.3 环境恶化的原因 |
1.1.4 环境退化后果 |
1.2 研究动机和意义 |
1.3 研究问题 |
1.4 研究目的 |
1.5 本研究的贡献 |
1.6 论文结构 |
第二章 综述 |
2.1 基于能耗的行业对CO_2 排放的贡献 |
2.2 环境退化经济增长与能源消耗 |
2.3 排放CO_2 的经济驱动因素 |
2.4 气候脆弱性和CO_2 排放 |
2.5 基于部门的温室气体排放 |
2.6 能源消耗和二氧化碳排放的未来趋势 |
第三章 CO_2 排放对环境可持续性的影响 |
3.1 引言 |
3.1.1 二氧化碳(CO_2)的统计概念和方法 |
3.1.2 人均二氧化碳排放量增长率的决定因素 |
3.1.3 人均二氧化碳排放量 |
3.1.4 人口增长 |
3.1.5 家庭部门 |
3.1.6 运输部门 |
3.1.7 巴基斯坦交通运输部门的碳排放概况 |
3.2 假设的发展 |
假设I:二氧化碳排放量和能源消耗 |
假设II:二氧化碳排放与经济发展 |
假设III:二氧化碳排放与人口增长 |
3.3 方法论 |
3.3.1 数据 |
3.3.2 灰色关联分析(GRA)模型 |
3.3.3 邓度的GRA模型 |
3.3.4 GIA模型的绝对度 |
3.3.5 GRA模型的度 |
3.3.6 绝对灰色关联度分析(ADGIA) |
3.3.7 零尺度点图像 |
3.3.8 灰色关联度分析(SSDGIA)模型的第二综合度 |
3.4 结果与讨论 |
3.4.1 Hurwicz标准 |
3.4.2 保守(Maximin)标准 |
3.5 小结 |
第四章 各部分之间GHGs的合并效应 |
4.1 引言 |
4.1.1 温室气体概述 |
4.1.2 温室效应 |
4.1.3 按行业分的温室气体排放量 |
4.1.4 能源部门 |
4.1.5 行业排放 |
4.1.6 农业 |
4.1.7 废物 |
4.1.8 土地利用变化与林业 |
4.2 假设的提出 |
4.3 方法论 |
4.3.1 数据 |
4.3.2 灰色预测模型 |
4.4 结果 |
4.5 小结 |
第五章 可再生能源和CO_2 排放的未来 |
5.1 介绍 |
5.1.1 可再生能源的定义 |
5.1.2 可再生能源的特征 |
5.1.3 可再生能源的优缺点 |
5.1.4 可再生能源的要素 |
5.2 方法 |
5.2.1 甚至灰色GM(1,1) |
5.2.2 GM灰色离散型(1,1) |
5.2.3 非均匀离散灰色模型(NDGM) |
5.2.4 优化离散灰色模型(ODGM) |
5.3 结果与讨论 |
5.4 小结 |
第六章 结论和政策建议 |
6.1 结论 |
6.2 政策建议 |
6.3 未来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在读期间科研成果目录 |
四、《天然气与石油》2001年总目录(论文参考文献)
- [1]中国钢铁行业CO2减排技术及成本研究[J]. 董金池,汪旭颖,蔡博峰,王金南,刘惠,杨璐,夏楚瑜,雷宇. 环境工程, 2021(10)
- [2]四川天然气管输定价机制的历史演进[J]. 毛家义. 城市燃气, 2020(06)
- [3]中国绿色能源产业发展研究 ——基于企业、民众和宏观三个层面的实证分析[D]. 张焱. 西南财经大学, 2020(02)
- [4]基于环境政策距离-目标法的生命周期评价加权因子集的构建及应用[D]. 向悦. 哈尔滨工业大学, 2020(01)
- [5]我国天然气交易市场价格形成机制与定价研究[D]. 芮旭涛. 中国石油大学(北京), 2020(02)
- [6]中国1987-2017年度间动态投入产出表的编制及应用[D]. 安蕾. 云南财经大学, 2020(07)
- [7]内蒙古海拉尔地区煤层气开发先导性试验及技术经济评价[D]. 田玉川.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2020(01)
- [8]2×50000m3液化天然气储罐及油品库区工程设计[D]. 张福. 合肥工业大学, 2020(02)
- [9]海岛综合能源微网配置及运行优化建模仿真[D]. 汪敬人. 中国矿业大学, 2020(03)
- [10]部门环境退化和环境可持续性 ——一种新的灰色方法[D]. Erum Rehman. 西南财经大学, 20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