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成人血脂调查结果分析

江苏省成人血脂调查结果分析

一、江苏省成年人血脂调查结果分析(论文文献综述)

洪忻,周楠,苏健,王巍巍,杨华凤,戚圣香,王琛琛,周海茸,李潮,叶青,秦真真,吴洁,周金意[1](2021)在《南京市居民不同血糖代谢分类与血脂异常的关联性》文中研究说明目的分析南京市成人居民不同血糖代谢与血脂异常的关联性。方法 2017年1月—2018年6月, 采用五阶段分层整群随机抽样方法, 开展南京市慢性病及其危险因素监测, 共调查了61 098例18岁及以上社区常住居民。调查内容包括问卷调查、身体测量和实验室检测。采用复杂加权和多水平模型探讨不同血糖代谢与血脂异常间关联。结果最终纳入 60 283例。正常血糖、糖尿病前期、糖尿病患者比例标化值分别为71.2%、17.9%和10.9%, 血脂异常的患病率、知晓率、治疗率、控制率标化值分别为29.8%、41.6%、28.9%、22.9%, 血脂异常合并糖尿病比例为52.9%。正常血糖组、糖尿病前期、糖尿病人群血脂异常标化患病率逐渐增高, 分别为24.0%、38.8%和52.9%(P<0.001)。多水平模型分析显示, 与血糖正常组相比, 糖尿病前期(OR=2.04, 95%CI:1.95~2.13)、糖尿病组(OR=3.87, 95%CI:3.66~4.10)罹患血脂异常的风险均呈上升趋势(均P<0.001)。随着血糖水平的增加, 正常血糖组、糖尿病前期、糖尿病人群的血脂异常知晓率(36.3%、42.8%和56.2%)、治疗率(23.7%、29.2%和43.7%)、控制率(20.4%、22.6%和30.1%)也逐渐增加(均P<0.001)。结论血脂异常和糖尿病是南京市居民两种主要慢性病, 两者间存在相关性。

从祥丰[2](2021)在《中国11省队列人群脑卒中及其亚型发病状况及影响因素研究》文中提出研究背景和目的脑卒中已成为全球第二大死亡原因。在我国,脑卒中已成为疾病负担最重的疾病。目前我国脑卒中现患人数1300万,约占全球脑卒中患者人数的五分之一。我国脑卒中防控形势依然严峻。有研究发现不同地区、性别等特征人群脑卒中发病及患病存在差异。因此,了解不同特征人群脑卒中发病状况,尽早识别脑卒中及其亚型影响因素是脑卒中防控的基础和关键。目前已有大量的研究证实,年龄、性别、血压水平等是影响脑卒中发生的影响因素。但仍存在一些影响因素,如高血压亚型、糖尿病前期、自评健康等,及影响因素间交互作用与脑卒中及其亚型发病的关系因研究证据不足需要深入分析。脑卒中风险预测模型,能够综合考虑多个影响因素,有效识别脑卒中高风险人群,帮助明确预防重点。但我国基于队列研究的脑卒中风险预测模型仍较少,需要更多队列研究加入。研究目的:(1)利用11省队列数据分析我国不同基线特征人群脑卒中及其亚型发病状况;(2)探索肥胖、糖尿病前期及糖尿病、高血压亚型、血脂异常、自评健康影响因素,以及糖尿病、高血压和血脂异常两两之间的交互作用与脑卒中及其亚型发病的关系;(3)建立适宜的脑卒中发病风险预测模型,用于高效识别脑卒中高风险人群,为建立具有我国特色的脑卒中防控模式提供关键技术。研究方法本研究使用中国成人主要慢性病风险评估体系研究(以下简称“慢病风险评估体系研究”)项目数据。该研究是一项前瞻性队列研究。基线数据来源于2010年中国慢性病及其危险因素监测项目(以下简称“2010年中国慢病监测项目”)。调查内容包括问卷调查、身体测量和实验室检测。慢病风险评估体系研究从2010年中国慢病监测项目中选取11个项目省60个监测点(农村监测点35个,城市监测点25个)共36195名非脑卒中患者构建随访队列。2016-2017年对该基线人群进行随访调查,调查内容包括家庭问卷和个人问卷。结局事件是首发脑卒中,脑卒中亚型包括缺血性脑卒中和出血性脑卒中。连续性资料描述使用x±s,采用t检验或方差分析进行组间差异比较。分类资料描述采用n(%),采用卡方检验或秩和检验进行组间差异比较。使用发病密度描述发病率,发病率置信区间估计使用泊松分布。率之间比较采用X2检验或Cochrane-Armitage方法。利用Cox 比例风险回归模型进行影响因素分析。敏感性分析时剔除死亡者和第1年内确诊的脑卒中患者,模型调整因素与多因素分析一致。亚组分析交互作用检验采用似然比检验,比较有无交互项模型间差异是否有统计学意义。影响因素间交互作用分析包括相乘交互作用和相加交互作用分析。采用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进行脑卒中发病风险预测模型拟合,本研究风险预测模型预测年限定为6年。根据未发生结局事件人群的风险预测概率值进行风险等级划分。利用AUC和Brier得分评价模型区分度和校准度。AUC>0.7,则模型区分度良好;Brier得分在0-0.25,则模型校准度良好。内部验证采用十折交叉验证。模型展示采用列线图。以上分析均在SAS9.4(SAS Institute Inc.)和R4.0.2(2020-06-22)软件中进行。双侧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研究结果1.研究对象基本情况2010年基线调查36195名研究对象,2016-2017年实际随访27436名研究对象。剔除基线癌症患者、基线腰围缺失者、随访结局缺失者、结局诊断日期错误者、基线BMI和腰围异常者,最终纳入27112名研究对象进入分析。其中死亡者576人(2.1%),男性12259人(45.2%),女性14853人(54.8%)。2.脑卒中及其亚型发病状况本研究共发生首次脑卒中事件1333例,其中缺血性脑卒中1128例,出血性脑卒中205例。总人群脑卒中发病率为7.78/1000人年,其中缺血性脑卒中为6.58/1000人年,出血性脑卒中为1.20/1000人年。男性脑卒中发病率为7.73/1000人年,其中缺血性脑卒中为6.36/1000人年,出血性脑卒中为1.37/1000人年。女性脑卒中发病率为7.82/1000人年,其中缺血性脑卒中为6.77/1000人年,出血性脑卒中为1.05/1000人年。男性和女性人群脑卒中及其亚型发病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60岁人群脑卒中及其亚型发病率最高;农村地区人群脑卒中及其亚型发病率高于城市地区;东部地区人群脑卒中和缺血性脑卒中发病率高于中部和西部地区(均P<0.05)。3.脑卒中及其亚型影响因素分析肥胖状态与脑卒中发病关系分析显示,分别采用BMI、腰围和腰围身高比三个指标评价肥胖状态,超重和肥胖(BMI<24kg/m2为参照)、中心性肥胖Ⅰ期和Ⅱ期(正常为参照)、腰围身高比在0.46~和≥0.50(<0.46为参照)人群脑卒中发病风险分别增加 17%(95%CI:3%-32%)和 21%(95%CI:3%-42%)、19%(95%CI:2%-38%)25%(95%CI:10%-42%)、18%(95%CI:-2%-42%)和 33%(95%CI:13%-57%),敏感性分析结果未发生变化。肥胖状态与缺血性脑卒中发病关系分析显示,三个指标评价的肥胖人群缺血性脑卒中发病风险均增加,敏感性分析和亚组分析结果未发生变化。肥胖状态与出血性脑卒中发病关系分析显示,未发现肥胖人群出血性脑卒中发病风险增加,敏感性分析和亚组分析结果未发生变化。高血压亚型与脑卒中发病关系分析显示,以血压正常组为参照,单纯收缩期高血压组、单纯舒张期高血压组、收缩期合并舒张期高血压组脑卒中发病风险分别增加 50%(95%CI:28%-75%)、45%(95%CI:6%-97%)和 125%(95%CI:97%-158%),敏感性分析仅显示单纯收缩期高血压组(43%,95%CI:22%-68%)和收缩期合并舒张期高血压组(119%,95%CI:91%-151%)脑卒中发病风险增加。高血压亚型与缺血性脑卒中发病关系分析显示,以血压正常为参照,仅发现单纯收缩期高血压组(39%,95%CI:17%-65%)和收缩期合并舒张期高血压组(108%,95%CI:80%-140%)发病风险增加,敏感性分析结果未发生变化。高血压亚型与出血性脑卒中发病关系分析显示,以血压正常组为参照,单纯收缩期高血压组(135%,95%CI:54%-257%)、单纯舒张期高血压组(223%,95%CI:72%-506%)及收缩期合并舒张期高血压组(281%,95%CI:166%-445%)发病风险均增加,敏感性分析结果未发生变化。亚组分析中仅发现年龄对高血压和缺血性脑卒中关系存在效应修饰作用(P交互<0.001)。糖尿病前期及糖尿病与脑卒中发病关系分析显示,以血糖正常组为参照,糖尿病前期组和糖尿病组脑卒中发病风险分别增加4%(95%CI:-10%-20%)和20%(95%CI:4%-40%),敏感性分析结果未发生变化。糖尿病前期及糖尿病与缺血性脑卒中发病关系分析显示,糖尿病前期组和糖尿病组发病风险分别增加6%(95%CI:-9%-23%)和24%(95%CI:6%-46%),敏感性分析结果未发生变化,亚组分析仅发现年龄(P交互=0.017)和性别(P交互=0.030)对糖尿病和缺血性脑卒中发病关系存在效应修饰作用。糖尿病前期及糖尿病与出血性脑卒中发病关系分析显示,糖尿病前期组和糖尿病组均未发现发病风险增加,敏感性分析和亚组分析结果未发生变化。血脂异常与脑卒中及其亚型发病关系分析显示,分别以总胆固醇正常组、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正常组为参照,高胆固醇血症组、高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血症组均未发现脑卒中及其亚型发病风险增加;以低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血症组为参照,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正常组未发现脑卒中及其亚型发病风险降低;仅发现甘油三脂在1.13~mmol/L组(以<1.13 mmol/L为参照)脑卒中和缺血性脑卒中发病风险分别增加20%(95%CI:6%-35%)和18%(95%CI:4%-35%),敏感性分析结果和亚组分析结果未发生变化。自评健康与脑卒中及其亚型发病关系分析显示,仅自评健康差组(自评健康非常好组为参照)脑卒中、缺血性脑卒中和出血性脑卒中发病风险增加,分别增加 61%(95%CI:17%-121%)、42%(95%CI:2%-97%)和 404%(95%CI:52%-1570%),敏感性分析结果均未发生变化,亚组分析仅发现年龄对自评健康和缺血性脑卒中发病关系存在效应修饰作用(P 交互=0.005)。糖尿病、高血压和血脂异常两两之间交互作用与脑卒中发病关系分析显示,糖尿病和高胆固醇血症存在相乘交互作用(P<0.05)和相加交互作用,RERI=1.39(95%CI:0.32-2.47),AP=0.52(95%CI:0.29-0.74),S=5.50(95%CI:1.36-22.36)。糖尿病、高血压和血脂异常两两之间交互作用与缺血性脑卒中发病关系分析显示,糖尿病和高胆固醇血症存在相乘交互作用(P<0.05)和相加交互作用,RERI=1.50(95%CI:0.30-2.69),AP=0.53(95%CI:0.29-0.76),S=5.22(95%CI:1.35-20.15)。糖尿病、高血压和血脂异常两两之间交互作用与出血性脑卒中发病关系分析未发现糖尿病、高血压和血脂异常两两之间存在相乘和相加交互作用。4.脑卒中发病风险预测模型的建立和验证采用Cox比例风险回归建立6年脑卒中发病风险预测模型,本研究拟合的风险预测模型为:ln[λ(t|Xi)/λ0(t)]=0.073492934*年龄+0.168407120*文化程度+0.007396615*收缩压+0.013696342*舒张压+0.150932388*糖尿病十0.006669641*腰围+0.432685727*自评健康差。6年脑卒中发病风险预测概率值:P=1-0.999947^exp(0.073492934*年龄+0.168407120*文化程度+0.007396615*收缩压十0.013696342*舒张压+0.150932388*糖尿病+0.006669641*腰围十0.432685727*自评健康差)。风险等级:低危风险:<1.5%,一般风险:1.5%-7.9%,中危风险:8%-17.9%,高危风险:>18%。采用十折交叉验证进行模型内部验证,区分度指标AUC和校准度指标Brier得分平均值分别是0.7415和0.0475。研究结论1.我国脑卒中发病率仍较高,以缺血性脑卒中为主。农村地区脑卒中发病率高于城市地区,男女之间发病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老年人群发病率高于青年人群,东部地区发病率高于中部和西部地区。应根据地区实际情况制定相应的脑卒中防控措施。2.肥胖人群脑卒中和缺血性脑卒中发病风险均增加。单纯收缩期高血压、收缩期合并舒张期高血压患者脑卒中和缺血性脑卒中发病风险均增加;单纯收缩期高血压、单纯舒张期高血压、收缩期合并舒张期高血压患者出血性脑卒中发病风险均增加。糖尿病患者脑卒中和缺血性脑卒中发病风险均增加。自评健康差者脑卒中、缺血性脑卒中和出血性脑卒中发病风险均增加。糖尿病和高胆固醇血症对脑卒中和缺血性脑卒中发病风险存在正向相加交互作用。3.建立6年脑卒中发病风险预测模型,模型具有良好的区分度和校准度,可作为脑卒中高危人群初筛工具。

韩晓宇[3](2021)在《云南省永胜县汉族居民高脂血症患病现况及影响因素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了解云南省丽江市永胜县汉族居民的高脂血症及临床分型的流行现状,探讨高脂血症患病的影响因素,为改善永胜县汉族居民血脂健康状况及相关地区高脂血症防治措施的制定提供科学的理论依据。[方法]本研究采用多阶段分层抽样,在云南省丽江市永胜县抽取30岁至79岁的汉族居民,共10538人进行电子问卷调查、体格检查及血糖、血脂检测。不同人口学特征高脂血症患病率比较采用χ2检验,单因素分析采用单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多因素分析采用单水平Logistic回归模型及两水平Logistic回归模型。[结果]1.云南省丽江市永胜县高脂血症患病率为32.76%(31.85%~33.67%),其临床分型高胆固醇血症患病率为5.58%(5.13%~6.03%)、高甘油三酯血症患病率为 18.69%(17.93%~19.45%)、混合型高脂血症患病率为 5.25%(4.82%~5.69%)、低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血症患病率为9.43%(8.86%~9.99%)。高脂血症患病率在性别(χ2=3.861,P=0.049)、年龄(χ2=161.206,P<0.001)、婚姻状态(χ2=11.314,P=0.010)、文化程度(χ2=38.479,P<0.001)、职业(χ2=76.816,P<0.001)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高胆固醇血症患病率在性别(χ2=19.863,P<0.001)、年龄(χ2=160.888,P<0.001)、婚姻状态(χ2=25.532,P<0.001)、文化程度(χ2=56.510,P<0.001)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农林牧渔劳动者与非农林牧渔劳动者的高胆固醇血症患病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010,P=0.919)。高甘油三酯血症患病率在性别(χ2=9.315,P=0.002)、年龄(χ44.818,P<0.001)、文化程度(χ2=12.886,P=0.012)、职业(χ2=43.091,P<0.001)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高甘油三酯血症患病率在婚姻状态分组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6.593,P=0.086)。混合型高脂血症患病率在性别(χ2=5.256,P=0.022)、年龄(χ2=112.971,P<0.001)、婚姻状态(;χ2=13.912,P=0.003)、文化程度(χ2=35.440,P<0.001)、职业(χ2=13.695,P<0.001)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低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血症患病率在性别(χ2=104.479,P<0.001)、文化程度(χ2=23.062,P<0.001)、职业(χ2=58.979,P<0.001)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不同年龄、婚姻状态的低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血症患病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高脂血症、高胆固醇血症、高甘油三酯血症、混合型高脂血症患病率在永北镇和顺州乡两地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低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血症患病率在永北镇和顺州乡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单水平Logistic回归模型和两水平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均显示出年龄、职业、家庭年收入、睡眠障碍、午睡习惯、打鼾频率、高血压、糖尿病、BMI、中心性肥胖是高脂血症患病的影响因素,文化程度、饮酒频率、饮茶频率在单水平Logistic回归模型中无统计学意义,纳入两水平Logistic回归模型中是高脂血症患病影响因素,体力活动、健康自评在单水平Logistic回归模型中是影响因素,纳入到两水平Logistic回归模型中无统计学意义。4.通过两水平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高龄是高脂血症患病的危险因素,与30~岁年龄组相比,40~岁(OR=1.293,95%CI:1.028~1.626)、50~岁(OR=1.733,95%CI:1.375~2.184)、60~岁(OR=1.619,95%CI:1.250~2.097)、70~79 岁(OR=1.557,95%CI:1.112~2.182)的高脂血症患病风险高。与未正规上过学相比,文化程度为小学者是高脂血症患病的保护因素(OR=0.872,95%CI:0.762~0.998)。与农林牧渔劳动者相比,工人(OR=1.802,95%CI:1.359~2.390)、家务(OR=1.235,95%CI:1.047~1.456)是高脂血症患病的危险因素。与家庭年收入<12000元的研究对象相比,家庭年收入为12000~19999元(OR=0.815,95%CI:0.678~0.980)、20000~59999 元(OR=0.780,95%CI:0.640~0.951)是高脂血症患病的保护因素。与从不或几乎不喝酒相比,每天喝是保护因素(OR=0.793,95%CI:0.647~0.972)。与不喝茶相比,每天饮茶是保护因素(OR=0.876,95%CI:0.779~0.986)。睡眠障碍是高脂血症患病的危险因素(OR=1.170,95%CI:1.046~1.308)。有午睡习惯是高脂血症患病的危险因素(OR=1.231,95%CI:1.097~1.382)。与无打鼾习惯者相比,经常打鼾是高脂血症患病的危险因素(OR=1.244,95%CI:1.084~1.426)。高血压(OR=1.300,95%CI:1.153~1.465)、糖尿病(OR=1.931,95%CI:1.628~2.290)、中心性肥胖(OR=1.998,95%CI:1.735~2.300)是高脂血症患病的危险因素。与BMI正常者相比,超重(OR=1.473,95%CI:1.279~1.696)、肥胖(OR=1.659,95%CI:1.286~2.140)是高脂血症患病的危险因素,偏瘦(OR=0.529,95%CI:0.412~0.678)是保护因素。[结论]1.云南省丽江市永胜县汉族居民高脂血症标化患病率低于2012年全国血脂异常水平,但患病情况仍不容乐观。2.云南省丽江市永胜县汉族居民中高脂血症的流行以高TG血症和低HDL-C血症两类临床分型为主。3.在村委会/街道水平上高脂血症患病情况存在聚集性,两水平Logistic回归模型比传统单水平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更具科学性,能够充分考虑数据的层次结构。4.两水平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结果显示,年龄、文化程度、职业、家庭年收入、饮酒频率、饮茶频率、睡眠障碍、午睡习惯、打鼾频率、高血压、糖尿病、BMI、中心性肥胖是高脂血症患病的影响因素。5.建议通过高脂血症高危人群识别,尽早发现高脂血症患者,鼓励高脂血症患者进行自我健康监测。加强当地居民血脂健康教育,提高对高脂血症危害的认识,支持居民定期进行血脂检测,鼓励高脂血症患者及时就医就诊。

刘琼[4](2021)在《湖南省2018年成人血脂异常流行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研究》文中认为目的了解湖南省2018年成人血脂异常流行特征及其知晓、治疗、控制情况和相关影响因素,为制定血脂异常的防控政策提供参考依据。方法本研究应用国家重大公共卫生服务项目-“中国成人慢性病与营养监测(2018)”湖南省数据。全国项目在设计上保证了省级代表性,采用多阶段分层整群随机抽样,对调查对象进行问卷调查、体格检查和实验室检测。本研究以项目中湖南省成人常住居民为研究对象,计算不同人口特征成人的血脂四项水平;以及血脂异常患病率、知晓率、治疗率和控制率,分析血脂异常患病率、知晓率、治疗率和控制率的影响因素。利用SAS 9.4软件进行分析,采用t检验或方差分析来比较不同特征人群的血脂四项水平,复杂抽样设计Rao-Scottχ2检验估计湖南省成人血脂异常患病率、知晓率、治疗率和控制率,复杂抽样设计的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影响因素。结果1.湖南省2018年成人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水平依次为5.03、2.00、3.01、1.33mmol/L。不同年龄组、民族、文化程度、婚姻状况、职业类别TC水平均有差异,不同年龄组、文化程度TG水平有差异,不同年龄组、民族、文化程度、婚姻状况和职业类别LDLC水平有差异,不同年龄、文化程度、职业类别HDL-C水平有差异,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2.血脂异常总患病率为40.76%,高TC血症、高TG血症、高LDL-C血症和低HDL-C血症患病率依次为9.52%、23.57%、8.90%、20.34%。湖南省成人血脂异常主要以高TG血症、低HDL-C血症为主。不同年龄组、文化程度和婚姻状况的成人高TC血症患病率有差异,不同性别、年龄组、城乡成人高TG血症患病率有差异,不同年龄组、城乡、文化程度和婚姻状况高LDL-C血症患病率有差异,不同性别、年龄组低HDL-C血症患病率有差异,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3.湖南省2018年成人血脂异常知晓率、治疗率和控制率分别为14.50%、6.91%、5.85%。不同年龄组、地区、民族、文化程度、婚姻状况、职业类别、畜肉摄入情况、睡眠情况、BMI水平、中心性肥胖、高血压和糖尿病居民血脂异常知晓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年龄组、地区、文化程度、婚姻状况、职业类别、畜肉摄入情况、BMI、中心性肥胖、高血压和糖尿病居民血脂异常治疗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年龄组、民族、婚姻状况、职业类别、蔬果摄入情况、睡眠情况、中心性肥胖、高血压居民血脂异常控制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4.基于复杂抽样设计的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结果表明,女性(OR=0.77,95%CI:0.63~0.93)、每天饮酒(OR=0.62,95%CI:0.42~0.91)是湖南省成人血脂异常患病的保护因素;每日吸烟(OR=1.87,95%CI:1.16~3.03)、戒烟(OR=1.57,95%CI:1.02~2.41)、睡眠不足7小时(OR=1.46,95%CI:1.23~1.73)、超重(OR=1.96,95%CI:1.6~2.4)、中心性肥胖(OR=1.56,95%CI:1.16~2.1)、高血压(OR=1.33,95%CI:1.1~1.61)、糖尿病(OR=2.44,95%CI:1.86~3.2)、高尿酸血症(OR=2.18,95%CI:1.74~2.72)是湖南省成人血脂异常患病的危险因素。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5.2018年湖南省成人血脂异常知晓率、治疗率和控制率的影响因素的Logistic分析结果表明,高年龄组(45~59岁组:OR=3.44,95%CI:1.59~7.45;60~岁组:OR=3.68,95%CI:1.28~10.65)、大专及以上文化程度(OR=2.82,95%CI:1.65~4.82)、职业(其他职业:OR=1.9,95%CI:1.37~2.62;离退休人员:OR=2.85,95%CI:1.78~4.55)睡眠小于7h(OR=1.43,95%CI:1.01~2.03)、超重和肥胖(超重:OR=1.72,95%CI:1.42~2.09;肥胖:OR=2.29,95%CI:1.62~3.24)、高血压(OR=1.82,95%CI:1.31~2.53)、糖尿病(OR=1.35,95%CI:1.05~1.74)均是血脂异常知晓率的促进因素,畜肉摄入过多(OR=0.99,95%CI:0.99~1)和其他民族(OR=0.51,95%CI:0.3~0.86)是血脂异常知晓率的制约因素;高年龄组(45~59岁组:OR=9.87,95%CI:1.67~58.31;60~岁组:OR=11.56,95%CI:1.58~84.46)、高文化程度(初中及高中:OR=1.36,95%CI:1.07~1.73;大专及以上:OR=3.04,95%CI:1.82~5.07;)、职业(其他职业组:OR=1.83,95%CI:1.2~2.78;离退休人员组:OR=2.57,95%CI:1.61~4.12)、高血压(OR=1.38,95%CI:1.03~1.85)、糖尿病(OR=1.47,95%CI:1.05~2.08)均为血脂异常治疗率的促进因素;高年龄组(30~44岁组:OR=5.03,95%CI:2.33~10.88;45~59岁组:OR=7.25,95%CI:2.73~19.27;60~岁组:OR=9.1,95%CI:3.52~23.51;)、职业(其他职业组:OR=2.36,95%CI:1.65~3.38;未就业组:OR=1.69,95%CI:1.11~2.57;离退休人员组:OR=2.38,95%CI:1.42~4.01;)、高血压(OR=1.71,95%CI:1.18~2.47)均为血脂异常控制率的促进因素,其他民族(OR=0.4,95%CI:0.23~0.69)是血脂异常控制率的制约因素。结论1.湖南省2018年成人血脂异常总患病率为40.76%,处于较高水平,且以高TG血症、低HDL-C血症为主。2.湖南省2018年成人血脂异常知晓率、治疗率和控制率为14.50%、6.91%、5.85%,均处于较低水平。3.女性、饮酒、每日吸烟、戒烟、睡眠不足7小时、超重、中心性肥胖、高血压、糖尿病、高尿酸血症是湖南省成人血脂异常患病的影响因素。4.年龄、民族、文化程度、职业、畜肉摄入情况、睡眠状况、超重和肥胖、高血压、糖尿病均为血脂异常知晓率的影响因素,年龄、文化程度、职业、高血压、糖尿病均为血脂异常治疗率的影响因素,年龄、民族、职业、高血压均为血脂异常控制率的影响因素。

刘琼[5](2021)在《中国成人身体活动与心血管疾病及全因死亡关系的前瞻性队列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背景和目的心血管疾病(Cardiovasculardisease,CVD)是我国居民死亡和疾病负担的首要原因。坚持健康的生活方式是CVD一级预防的根本措施,身体活动是生活方式的重要组成部分。根据代谢当量(Metabolicequivalent,MET)衡量清醒时的活动强度,可将身体活动划分为久坐行为(≤1.5 MET)、低强度身体活动(1.6-2.9 MET)、中等强度身体活动(3.0-5.9 MET)和高强度身体活动(≥6.0 MET)。国内外指南推荐成年人每周进行至少150分钟中等强度或至少75分钟高强度有氧身体活动,或相当量的两种强度活动的组合。既往前瞻性研究评估了中高强度身体活动达到指南推荐水平、中高强度身体活动长期变化和久坐行为与CVD风险的关联,但证据大多来自西方国家,由于西方国家居民的生活方式、CVD及其危险因素流行特征以及遗传背景与我国居民存在较大差异,研究结果不宜直接推广应用,而我国相关的研究证据仍然缺乏。此外,尚未有研究系统评价将久坐行为替换成不同强度的身体活动对CVD风险的降低程度,久坐行为与中高强度身体活动是否对CVD风险存在交互作用也尚无统一结论。本研究旨在利用我国大型前瞻性队列,探讨中高强度身体活动和久坐行为与CVD发病、死亡和全因死亡风险的剂量效应关系;评估中高强度身体活动达到指南推荐的水平以及中高强度身体活动的长期变化与CVD发病、死亡和全因死亡风险的关联;系统分析低、中、高强度身体活动替代久坐行为的心血管健康获益,以及中高强度身体活动与久坐行为的交互作用和联合作用。材料和方法本研究依托中国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风险预测(Prediction for Atherosclerotic Cardiovascular Disease Risk in China,China-PAR)研究中的三个亚队列开展,分别是中国心血管流行病学多中心协作研究(China Multi-Center Collaborative Study of Cardiovascular Epidemiology,ChinaMUCA)1998、中国心血管健康多中心合作研究(International Collaborative Study of Cardiovascular disease in Asia,InterASIA)和中国代谢综合征社区干预研究暨中国家庭健康研究(Community Intervention of Metabolic Syndrome in China&Chinese Family Health Study,CIMIC)。ChinaMUCA 1998、InterASIA 和 CIMIC 队列的基线调查分别于1998年、2000-2001年和 2007-2008 年开展,ChinaMUCA 1998 和 InterASIA 研究于 2007-2008 年开展了第一次随访调查,三个亚队列统一于2012-2015年再次开展随访调查。每次调查均通过面对面的调查问卷收集人口统计学特征、生活方式和疾病史等信息,并且进行了体格检查和生化指标检测。随访调查通过询问研究对象或者其亲属,以及采集住院病历和死亡证明等资料获取研究对象的发病和死亡信息。本研究的主要结局为CVD发病、死亡以及全因死亡。三个亚队列在基线及每次随访时均通过调查问卷获得身体活动信息,并且在2007-2008年调查期间首次收集了久坐行为信息。中高强度身体活动水平基于MET值和活动时间计算。本研究分别根据中高强度身体活动水平的四分位数(0、0.1-24.0、24.1-48.0和≥48.1 MET-小时/天)和久坐时间四分位数(<5、5-<8、8-<10和≥10小时/天)分组,采用根据队列来源分层的Cox比例风险模型,评估中高强度身体活动和久坐行为与CVD发病、死亡和全因死亡的关联;采用限制性立方样条函数(Restricted cubic spline,RCS)探讨中高强度身体活动水平和久坐时间与CVD发病、死亡以及全因死亡的剂量效应关系;根据指南推荐的中高强度身体活动下限(相当于10MET-小时/周)将研究对象分为身体活动达标组和未达标组,并将年龄作为Cox比例风险模型的时间尺度,计算两组的生存曲线下面积差值评估归因于身体活动达标的无病生存年和预期寿命获益;利用ChinaMUCA 1998和InterASIA亚队列获取研究对象中高强度身体活动长期变化情况,分析其与对CVD发病、死亡和全因死亡风险的关联;利用等时替换模型评估每1小时身体活动替换1小时的久坐行为对CVD发病、死亡以及全因死亡风险的效应;根据中高强度身体活动是否达标(<10和≥10MET-小时/周)和久坐时间四分位数(<5、5-<8、8-<10和≥10小时/天)进行联合分组,判断中高强度身体活动与久坐行为的交互作用和联合作用;根据基线特征分层,探讨不同亚组内,中高强度身体活动和久坐行为与CVD发病、死亡和全因死亡风险的关联。结果本研究在分析中高强度身体活动与结局的关系时,共纳入基线无CVD的研究对象100,554人,平均随访7.3年,期间新发CVD事件4692例,CVD死亡1915例,全因死亡5461例;分析久坐行为与结局的关系时,以2007-2008年调查作为基线,共纳入在2007-2008年调查时无CVD的研究对象93,110人,平均随访5.8年,观察到CVD发病3799例,CVD死亡1525例,全因死亡4235例。调整年龄、性别、地域、城乡、教育水平、CVD家族史、目前吸烟和饮酒状态后,中高强度身体活动水平与CVD发病、死亡和全因死亡风险呈负向关联(趋势性检验P值均<0.001),与中高强度身体活动水平最低四分位数组相比,最高四分位数组CVD发病、死亡和全因死亡的风险比(Hazard ratio,HR)和95%置信区间(Confidenceinterval,CI)分别为0.65(0.60-0.71)、0.56(0.48-0.65)和0.66(0.61-0.72)。多因素调整的RCS结果显示,中高强度身体活动水平与CVD发病风险呈线性关联(模型整体P值<0.001,非线性关联P值=0.357);与CVD死亡和全因死亡风险均呈非线性关联(CVD死亡:模型整体P值<0.001,非线性关联P值=0.040;全因死亡:模型整体P值<0.001,非线性关联P值<0.001),CVD死亡和全因死亡风险随着中高强度身体活动水平的增高而下降,当中高强度身体活动水平高于20 MET-小时/天时,风险下降速度减缓。与中高强度身体活动未达标者相比,达标者CVD发病、死亡和全因死亡风险的多因素调整HR(95%CI)依次为0.76(0.72-0.81)、0.67(0.61-0.74)和 0.73(0.68-0.77)。中高强度身体活动达标者 CVD 发病时间延后,预期寿命明显增加。例如,40岁的中高强度身体活动达标者与未达标者相比,CVD的发病时间延后1.17年,预期寿命增加1.48年。长期保持中高强度身体活动达标者的健康风险进一步降低,与长期不达标者相比,CVD发病、死亡和全因死亡的 HR(95%CI)分别为 0.61(0.46-0.81)、0.59(0.35-0.98)和 0.76(0.58-1.00)。亚组分析显示,中高强度身体活动与CVD发病的关联强度在女性中更强;与CVD死亡风险的关联在女性、血压正常和血脂正常者中更强;与全因死亡风险的关联强度在女性、老年人和糖尿病患者和CVD10年风险高的人群中更强。调整年龄、性别、地域、城乡、教育水平、CVD家族史、目前吸烟、饮酒状态和中高强度身体活动水平后,久坐时间与CVD发病、死亡和全因死亡风险增加相关(趋势性检验P值均<0.001)。与久坐时间<5小时/天组相比,久坐时间≥10小时/天组CVD发病、死亡和全因死亡风险的HR(95%CI)分别为1.51(1.34-1.70)、1.27(1.05-1.52)和1.16(1.04-1.29)。多因素调整的RCS结果显示,久坐时间与CVD发病、死亡和全因死亡风险均为非线性剂量效应关系(模型总体P值均<0.001;非线性关联P值分别为0.004、0.024和<0.001),且剂量效应曲线相似,当久坐时间达到5小时/天之后,CVD发病、死亡和全因死亡风险显着增加。对于久坐时间≥5小时/天者,将1小时的久坐行为替换为低、中、高强度的身体活动可以分别显着降低5%、6%和8%的CVD发病风险,6%、8%和11%的CVD死亡风险,和5%、7%和8%的全因死亡风险。亚组分析显示,久坐行为对CVD发病和全因死亡风险的关联强度在女性中更强;与CVD死亡风险的关联在高血压患者中未达到统计学显着性。采用中高强度身体活动水平和久坐时间联合分组分析发现,与久坐时间<5小时/天且中高强度身体活动达标者相比,久坐时间≥10小时/天且中高强度身体活动不达标者CVD发病、死亡和全因死亡的风险最高,HR(95%CI)分别为2.03(1.80-2.28)、2.08(1.72-2.51)和1.65(1.48-1.84)。未发现中高强度身体活动与久坐行为的交互作用,二者对CVD发病、死亡和全因死亡的交互作用P值分别为0.079、0.699 和 0.054。结论在我国一般人群中,中高强度身体活动水平和CVD发病、死亡和全因死亡风险呈负向关联。达到指南推荐的中高强度身体活动水平可以显着降低CVD和全因死亡风险,长期坚持指南推荐的中高强度身体活动水平,CVD风险降低幅度更大。无论是否达到指南推荐的中高强度身体活动水平,久坐行为均与CVD发病、死亡和全因死亡风险增加相关。对于久坐时间≥5小时/天者,将久坐行为替换为低强度身体活动即可以减少CVD和死亡风险,而代之以中高强度身体活动,风险降低幅度更大。本研究结果提示,应采取公共卫生措施促进我国成人中高强度身体活动达到并维持在指南推荐水平,同时还要限制久坐行为,可代之以任何强度的身体活动,本研究为“少坐多动”的预防策略提供了中国证据。

亢玉婷[6](2021)在《高血压、肥胖及温度变异相关心血管疾病归因风险研究》文中提出背景心血管疾病(Cardiovasculardisease,CVD)作为全球居民的首要死因,已成为影响全球居民健康和期望寿命的重要公共卫生问题。虽然既往有文献报道了我国高血压、肥胖相关CVD归因疾病负担,然而由于既往研究纳入地区和样本量有限、研究人群基本特征差异、危险因素定义不同等原因,使得研究结果缺乏可比性和代表性。更为重要的是,既往有国外研究表示归因于高血压、肥胖等危险因素的CVD负担存在种族和地理差异,然而在我国尚缺乏相关研究探讨高血压、肥胖归因疾病负担研究的地理差异。在全球气候变化背景下,温度变异作为气候变化重要指标,很少有人评估长期温度变异与CVD之间的健康效应及其归因风险,以及温度变异对高血压、肥胖相关CVD归因疾病负担的影响。目的评估我国分省高血压、肥胖相关CVD归因风险,探究长期温度变异与CVD之间的健康效应及其归因风险,评估温度变异对高血压、肥胖相关CVD归因疾病负担的影响。方法1.2012 年 10 月至 2016 年 12 月,中国高血压调查(China Hypertension Survey,CHS)采用分层多阶段随机抽样的方法,从我国31个省份选取了具有全国代表性的近50万名15岁及以上研究对象,本研究纳入325,552名35岁及以上研究对象用于评估高血压、身体质量指数(Bodymassindex,BMI)、腰围、年温度变异暴露水平;2.基于最新的CHS研究人群,从中抽取35岁及以上调查对象于2017-2019年对30,036人进行了随访,总随访率为87.65%。剔除3,709名5年内失访人群、2,330名之前有CVD病史人群、276名吸烟、教育等重要危险因素缺失人群,最终23,721名研究对象进入最终分析,通过使用该前瞻性队列研究,利用Cox比例风险模型,通过对年龄、性别等多种混杂因素进行调整后,对高血压、高BMI、腹型肥胖、年温度变异与CVD之间的风险比(Hazard ratio,HR)和95%置信区间(Confidentialintervals,CI)进行估计。其中,高血压定义为收缩压≥140mmHg或舒张压≥90mmHg或在区/县级以上医院被诊断为高血压或过去两周服用降压药;将超重和肥胖分别定义为BMI在24.0-28.0 Kg/m2和BMI≥28.0 Kg/m2;高BMI定义为BMI≥24 Kg/m2;腹型肥胖定义为男性腰围≥90 cm或女性腰围≥85 cm;长期温度变异定义为基线调查当年日平均气温的标准差,并将研究对象按照长期温度暴露水平三分位法分为三组(T1≤8.78℃,T2为8.78-10.07℃,T3≥10.07℃)进行分析。3.结合以上具有代表性的暴露水平数据和相对危险度,根据理论最小风险暴露水平的反事实场景,计算归因于高血压、高BMI、腹型肥胖及年温度变异的CVD人群归因百分比(Population attributable fraction,PAF),采用 bootstrap 方法计算PAF的95%CI。4.使用梯形规则计算因高血压、高BMI、腹型肥胖、年温度变异所减少的无病生存年。5.使用分层分析评估暴露于不同年温度变异下,对高血压、高BMI、腹型肥胖相关CVD归因疾病负担的影响。结果1.研究对象基本情况在CHS横断面研究中共纳入325,552名35岁及以上研究对象,其中52.85%为女性,平均年龄56.75±13.88岁。在前瞻性队列研究中共纳入23,721名35岁及以上研究对象,其中53.69%为女性,平均年龄56.15± 13.08岁,在平均随访4.62年期间,研究收集到836例CVD事件。2.高血压、肥胖、年温度变异与CVD及其亚型的关系在调整了多种混杂因素后,CVD发病率与高血压、肥胖、年温度变异存在显着关联强度,高血压、高BMI与CVD之间的HR(95%CI)分别为1.78(95%CI:1.53-2.08)与1.21(95%CI:1.05-1.40);对于年温度变异,与第一分位相比,暴露于第二和第三分位年温度变异的人群发生CVD的风险HR(95%CI)分别为 1.34(95%CI:1.13-1.59)和 1.72(95%CI:1.35-2.19);年温度变异作为连续型变量,年温度变异每升高1℃,CVD发病率会增加6%。3.高血压、肥胖、年温度变异人群归因百分比在我国35岁及以上人群中,高血压、高BMI、腹型肥胖、第二及第三分位年温度变异相关CVD归因人群百分比分别20.43%(95%CI:20.26%-20.63%)、9.65%(95%CI:9.69%-9.74%)、10.61%(95%CI:10.50%-10.70%)、7.41%(95%CI:7.35%-7.49%)和 16.95%(95%CI:16.84%-17.06%),高血压、腹型肥胖、年温度变异的CVD人群归因百分比最大;1、2、3级高血压相关 CVD 归因人群百分比分别为 13.01%(95%CI:12.92%-13.11%)、5.78%(95%CI:5.68%-5.88%)和 3.88%(95%CI:3.79%-4.00%);超重、肥胖相关CVD归因人群百分比分别为4.19%(95%CI:0.00%-4.25%)和 6.25%(95%CI:6.33%-6.41%),1级高血压的CVD人群归因百分比较大。本研究还发现以上危险因素归因百分比存在很大的省级差异,在省级层面,本研究中高血压相关CVD归因人群百分比最高为北京的27.39%,最低为湖南省的14.02%;高BMI相关CVD归因人群百分比最高为北京的12.79%,最低为广西的5.70%;腹型肥胖相关CVD归因人群百分比最高为北京的18.40%,最低为广西的3.38%。4.无病生存期损失年估计高血压、高BMI、腹型肥胖、高温度变异人群最多可以分别减少35-65岁人群2.51、0.43、0.55、2.11心血管病无病生存年。5.不同年温度变异暴露水平下对高血压、肥胖归因风险影响在全国水平上,除高血压外,暴露于更高的年温度变异,其归因于高BMI和腹型肥胖的CVD负担更高。暴露于低、高温度变异下,与高血压有关的CVD PAF分别为22.65%(95%CI:22.48%-22.82%)和 15.42%(95%CI:15.27%-15.56%);与高BMI有关的CVD PAF分别为 3.55%(95%CI:3.52%-3.57%)和13.84%(95%CI:13.76%-13.91%);与腹型肥胖有关的CVD PAF分别为9.86%(95%CI:9.76%-9.95%)和 10.45%(95%CI:10.37%-10.55%)。结论本研究结果显示,高血压、肥胖及长期暴露于年温度变异与CVD发病率增加存在显着正相关,且很大比例的CVD可以归因于高血压、腹型肥胖及年温度变异,高血压与肥胖相关的CVD的人群归因风险存在巨大省级差异,而暴露于不同年温度变异,高血压与肥胖相关的CVD的人群归因风险存在差异。本项研究有利于中高收入国家指导地方相关政策制定者,在各省结合当地气候特点,制定区域内有效的CVD一级预防策略,未来也需要进一步控制温室效应,做好户外极端温度预警和个人防护措施指导,减少气候变化相关健康损害。

张洁,何青芳,王立新,赵鸣,苏丹婷,陆凤,王浩,胡如英,钟节鸣[7](2020)在《浙江省成年人血脂异常知晓率、治疗率和控制率的影响因素分析》文中指出目的了解浙江省成年人血脂异常知晓率、知晓血脂异常患者治疗率、控制率及影响因素,为制订血脂异常综合防控措施提供依据。方法采用多阶段分层整群随机抽样方法,抽取浙江省≥18岁的常住居民为调查对象。采用自行设计的《家庭健康调查表》收集社会人口学信息、行为与生活方式、慢性病史及家族史等,测量身高、体重、腰围和血压,检测三酰甘油等生化指标。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血脂异常知晓率、知晓血脂异常患者治疗率和控制率的影响因素。结果共发放调查问卷19 113份,回收有效问卷17 437份,回收有效率为91.23%。血脂异常8 699例,血脂异常率为49.89%。血脂异常知晓率为11.28%,知晓血脂异常患者治疗率为17.64%,知晓血脂异常患者控制率为33.64%。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OR:2.349~2.657,95%CI:1.902~3.362)、初中/中专及以上文化程度(OR:1.453~1.635,95%CI:1.156~2.125)、慢性病家族史(OR=1.415,95%CI:1.202~1.667)、高血压史(OR=1.997,95%CI:1.676~2.379)、糖尿病史(OR=3.257,95%CI:2.674~3.967)、经常锻炼(OR=2.391,95%CI:2.025~2.824)、体质指数(OR:1.207~1.572,95%CI:1.006~2.040)和中心性肥胖(OR=1.407,95%CI:1.168~1.696)是血脂异常知晓的影响因素;居住地(OR=1.475,95%CI:1.042~2.087)、年龄(OR=2.452,95%CI:1.293~4.651)、性别(OR=1.601,95%CI:1.064~2.409)、糖尿病史(OR=1.740,95%CI:1.205~2.513)、吸烟(OR=0.552,95%CI:0.330~0.902)和中心性肥胖(OR=1.611,95%CI:1.142~2.272)是知晓血脂异常患者治疗的影响因素;性别(OR=0.686,95%CI:0.529~0.910)和中心性肥胖(OR=0.553,95%CI:0.421~0.725)是知晓血脂异常患者控制的影响因素。结论浙江省成年人血脂异常知晓率、知晓血脂异常患者治疗率和控制率均较低,应重点关注<45岁、居住在农村、无慢性病史人群的血脂异常情况。

张静娴,汪元元,田亭,谢玮,朱谦让,戴月[8](2020)在《江苏省成年人血脂异常与膳食模式的相关性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了解江苏省成年人血脂异常与膳食因素的关系。方法采用多阶段分层整群随机抽样法,于2014年在江苏省12个监测点抽取9 180名18岁以上常住成年居民,采用问卷调查收集研究对象的一般情况和膳食情况,取空腹静脉血测定血脂。运用因子分析法建立膳食模式,使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膳食模式和血脂异常的关系。结果江苏省城乡18岁及以上居民血脂异常总患病率为32.2%。从膳食模式的角度来看,本次研究表明江苏省居民膳食模式主要有四种类型,即动物模式、面食模式、咸菜蛋类模式、奶类模式。总胆固醇含量在面食模式中第四等分人群中最高;甘油三酯在动物模式第四等分、奶类模式第四等分最高,在奶类模式第一等分中最低;高密度脂蛋白在各模式以及各等分之间差异不显着。男性中,血脂异常率在面食模式和奶类模式四分位数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女性的四种膳食模式中血脂异常患病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调整年龄、城乡、经济收入、教育程度、以及体质指数后,男性面食模式的Q2、Q3分位表现出增加血脂异常的风险(Q2:OR=1.645, 95%CI:1.172~2.308;Q3:OR=1.606, 95%CI:1.151~2.240);女性咸菜蛋类模式的Q2分位有可能降低血脂异常的风险(OR=0.728, 95%CI:0.543~0.977),但是其奶类模式的Q4则会增加血脂异常的风险(OR=1.514, 95%CI:1.081~2.121)。结论江苏省成年人血脂异常水平较高,奶类模式与居民血脂异常呈正相关,面食模式与男性居民血脂异常呈现正相关,咸菜蛋类模式对女性居民血脂异常呈现负相关。

周慧赟[9](2020)在《四种不同诊断标准下的代谢综合征流行状况及其与碱性磷酸酶的关联性研究》文中指出研究背景与目的代谢综合征(Metabolic Syndrome,Met S)是一组包括肥胖、高血压、血脂异常、糖代谢异常等多种心血管疾病危险因素在内的临床症候群,到目前为止,全球关于Met S的诊断标准尚未完全统一,本研究采取这四种标准(CDS2013标准、JIS标准、IDF标准、ATPIII标准)对Met S的患病率进行调查,分析Met S的流行现状,并对这四种诊断标准的一致性进行比较,分析其适用性,为开展Met S的干预措施提供依据。考虑到肝酶在Met S发生中可能起的作用以及以往研究结果出现的矛盾,本研究对ALP与Met S发生风险之间的相关性进行探究。研究方法收集某医院体检中心健康体检者数据,包括体格检查和实验室检查数据。对这四种诊断标准的一致性比较采用Kappa检验。采用四分位数法将ALP指标分成四组,即Q1、Q2、Q3和Q4,以Q1为参照组,分别拟合未调整协变量和调整协变量后的二分类logisitc回归模型,分析ALP不同水平对代谢综合征及其各组分的影响。采用ROC曲线分析ALP对Met S的诊断价值,采用限制性立方样条分析ALP与代谢综合征的非线性关系。研究结果本研究共纳入调查对象1561人,平均年龄45.7±14.67岁。JIS标准下患病率最高,为26.6%,其次为ATP III标准(25.8%),接下来是IDF标准(20.3%)和CDS标准(19.3%)。以JIS标准和ATP III标准诊断的一致性最高。总人群中Met S组ALP水平为81.87±24.23mmol/L,非Met S组为74.09±22.48 mmol/L,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5.084,P<0.001)。Spearman相关分析示,ALP水平与代谢组分异常数目呈正相关,尤以女性人群中为甚(rs=0.360,P<0.001)。在总人群中,在未调整的模型中,以Q1为参照组,Q3和Q4组发生代谢综合征的风险分别是Q1的1.827倍和2.506倍。调整年龄、吸烟和饮酒等协变量后,ALP Q4组患代谢综合征风险是Q1组的1.903倍。当按性别分层分析后,以女性人群关联性为甚。在总人群中,ALP水平对代谢综合征诊断价值的ROC曲线下面积为0.607(95%CI:0.583-0.632),在女性人群中诊断价值更高,ROC曲线下面积为0.729(95%CI:0.692-0.763)。限制性立方样条分析显示ALP与代谢综合征之间的关系是非线性的。研究结论(1)四种诊断标准诊断代谢综合征的一致性较高。(2)血清ALP水平的升高与Met S的发病风险有关,尤其是在女性人群中。(3)血清ALP水平对代谢综合征具有诊断价值,尤其是在女性人群中。(4)血清ALP水平与代谢综合征之间的关系是非线性的。

徐晓慧[10](2020)在《中国居民高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归因死亡及其防控措施实施情况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定量测算中国人群高LDL-C归因死亡情况,并探索其分布特征。掌握典型地区血脂异常防控现状,为制定血脂异常干预策略提供依据和建议。方法本研究以定量和定性相结合,采用反事实分析法对高LDL-C归因死亡进行定量分析,采用深入访谈法对典型地区血脂异常防控措施进行定性访谈调查。基于2013年中国慢性病及其危险因素监测数据获取25岁以上人群LDL-C的暴露水平,基于2017年全国死因监测系统(DSPs)数据,经过垃圾编码分类和漏报调整,获取分省份、城乡各年龄组高LDL-C相关疾病(即缺血性心脏病、缺血性卒中)及全死因死亡水平。结合2017年全球疾病负担研究(GBD)给出的人群LDL-C理论最小风险暴露水平(TMREL)定义高LDL-C为血清LDL-C高于TMREL(在0.7~1.3mmol/L服从均匀分布),并获取高LDL-C与缺血性心脏病、缺血性卒中的相对危险度(RR)。采用“反事实理论”计算不同年龄组、性别和地区的人群归因分值(PAF)及其95%置信区间(95%CI)。基于各地区PAF及死亡数据、2017年死因监测地区平均人口数测算高LDL-C归因死亡率,并使用2010年全国人口普查标准人口计算标化归因死亡率,分析高LDL-C归因死亡在不同地区和人群间的差异。依据高LDL-C对缺血性心脏病死亡归因分值大小对31个省份排序,选择其值最大的省份采用深入访谈法进行调查,分别对该省级、市级、区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CDC)慢病科(所)工作人员5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和乡镇卫生院各2名公共卫生工作人员进行面对面访谈,对访谈内容进行关键词提取并用主题框架法进行分析。结果1.LDL-C暴露水平本研究共纳入170 296名25岁以上调查对象,2013年我国25岁以上人群LDL-C 的加权均值为 2.93 ± 0.87mmol/L,男性(2.94±0.87mmol/L)高于女性(2.93±0.87mmol/L),城市地区(2.99±0.88mmol/L)高于农村地区(2.87 ±0.85mmol/L),东部地区最高为3.06±0.89mmol/L,其次是西部地区(2.86 ±0.87mmol/L)和中部地区(2.83±0.84 mmol/L)(P<0.01)。广东省 LDL-C 均值最高(3.37mmol/L)、海南省次之(3.20mmol/L),辽宁省(3.17mmol/L)位居第3位,青海省最低(2.49mmol/L),甘肃、西藏等西部省份LDL-C均值较低。2.高LDL-C归因死亡分析结果(1)2017年我国人群总死亡中,有10.09%(95%CI:9.83%~10.35%)可归因于LDL-C升高,女性PAF高于男性,城市人群高于农村人群,中部人群死亡归因于高LDL-C的比例最高,为10.93%(95%CI:10.52%~11.35%),其次是东部(10.73%,95%CI:10.23%~11.23%)和西部(8.08%,95%CI:7.80%~8.35%)。前三位省份分别为吉林省(15.93%,95%CI:15.44%~16.40%)、黑龙江省(15.68%,95%CI:15.12%~16.20%)、辽宁省(15.34%,95%CI:14.84%~15.84%),最低的三个省份分别为西藏自治区(4.05%,95%CI:3.83%~4.26%)、浙江省(5.59%,95%CI:5.33%~5.85%)、青海省(5.63%,95%CI:5.38%~5.89%)。(2)可归因于高LDL-C的主要死因是缺血性心脏病和缺血性卒中,PAF分别为 40.62%(95%CI:39.63%~41.62%)和 19.32%(95%CI:18.74%~19.88%)。从不同人群高LDL-C对缺血性心脏病或缺血性卒中的PAF的比较来看,均为女性高于男性,城市高于农村,东部高于中部和西部。以高LDL-C对缺血性心脏病死亡的PAF来看,海南省PAF最高为48.49%(95%CI:47.11%~49.79%),其次是广东省(47.70%,95%CI:45.34%~50.41%)、辽宁省(45.75%,95%CI:44.32%~47.19%),青海省高LDL-C对缺血性心脏病PAF最低(33.55%,95%CI:32.11%~35.06%)。(3)2017年中国高LDL-C的归因死亡率为69.70/10万,男性、女性归因死亡率分别为72.14/10万和67.17/10万,男性标化归因死亡率(64.44/10万)高于女性(47.22/10万)。城市、农村地区高LDL-C归因死亡率分别为64.04/10万、72.86/10万。东、中、西部地区归因死亡率分别为67.57/10万、81.27/10万、59.40/10万。从标化率来看,农村高于城市,中部最高(65.88/10万),西部(54.36/10万)次之,东部最低(50.35/10万)。宁夏、黑龙江、新疆3个省的标化归因死亡率最高,分别为113.61/10万、103.48/10万、96.91/10万,上海、浙江、西藏标化归因死亡率最低,分别为21.09/10万、21.39/10万、25.04/10万。高LDL-C对缺血性心脏病、缺血性卒中归因死亡率分别为53.82/10万、15.98/10万,各组人群缺血性心脏病的归因死亡率均高于缺血性卒中的归因死亡率。3.对典型地区——海南省(高LDL-C对缺血性心脏病死亡PAF最高)访谈调查结果显示血脂异常防控措施实施有限:(1)访谈对象对血脂异常危害有一定认知,但对其防控重视程度不够;(2)目前当地制定了多份以健康促进为主的政策文件,但开展的血脂异常防控措施较少,主要融入高血压、糖尿病的管理中;(3)CDC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在防控血脂异常中发挥的作用主要有监测、健康教育等,由于血脂异常管理并未纳入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常规工作中未体现对血脂管理的要求;(4)目前的困难主要有:1)健康宣教效果不理想;2)血脂检测能力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或乡镇卫生院等基层机构较为薄弱,检测费用较高;3)医疗部门相互配合较差,经费支持不足,缺乏上下转诊机制;4)基层工作量大,人员配备不足,业务能力有限,能够为患者提供健康指导的基层医护人员较少;5)群众自我健康意识差,配合度低,缺乏对社区卫生服务人员的信任;6)政策、经费支持有待加强;7)“候鸟老人”在冬季迁徙到海南暂居时管理困难;8)医保对调脂药物报销覆盖范围较窄,部分社区卫生服务站无定点医保资格,调脂药物少,患者无法在社区经医保渠道报销血脂药物费用,服药依从性较差等。结论中国人群可归因于高LDL-C的死亡分别占缺血性心脏病、缺血性卒中、全死因死亡的40.62%、19.32%、10.09%,高LDL-C作为缺血性心脏病和缺血性卒中的重要危险因素是我国居民死亡的严重威胁。高LDL-C造成的死亡负担在不同地区和人群间有差异,应在不同地区采取有针对性的防控措施。海南省实施的血脂异常防控措施有限,基层防控工作面临经费不足、医保报销范围有限、群众配合度低等一系列困难。应引起重视并制定预防策略,做好心脑血管疾病的一级预防。

二、江苏省成年人血脂调查结果分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江苏省成年人血脂调查结果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2)中国11省队列人群脑卒中及其亚型发病状况及影响因素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中文摘要
ABSTRACT
一、前言
    1. 研究背景
    2. 研究目的
二、资料与方法
    1. 调查对象与方法
        1.1 样本量计算
        1.2 基线调查
        1.3 随访调查
    2. 结局事件及相关指标定义
        2.1 脑卒中结局事件的确定
        2.2 影响因素指标定义
    3. 数据库清洗与统计分析
        3.1 数据库清洗
        3.2 统计分析
    4. 质量控制
    5. 技术路线图
三、结果
    1. 研究对象特征
        1.1 研究对象基线特征
        1.2 随访人群与失访人群特征比较
    2. 脑卒中及其亚型发病状况分析
        2.1 不同性别脑卒中及其亚型发病状况
        2.2 不同年龄、不同地区脑卒中及其亚型发病状况
        2.3 不同文化程度脑卒中及其亚型发病状况
        2.4 不同BMI、腰围脑卒中及其亚型发病状况
        2.5 不同血压情况脑卒中及其亚型发病状况
        2.6 不同血糖情况脑卒中及其亚型发病状况
        2.7 不同血脂情况脑卒中及其亚型发病状况
        2.8 不同生活方式脑卒中及其亚型发病状况
    3. 脑卒中及其亚型发病影响因素分析
        3.1 肥胖状态与脑卒中及其亚型发病关系
        3.2 高血压亚型与脑卒中及其亚型发病关系
        3.3 糖尿病前期及糖尿病与脑卒中及其亚型发病关系
        3.4 血脂异常与脑卒中及其亚型发病关系
        3.5 自评健康与脑卒中及其亚型发病关系
        3.6 影响因素间交互作用与脑卒中及其亚型发病关系
    4. 脑卒中发病风险预测模型的建立及验证
        4.1 脑卒中发病风险预测模型的建立
        4.2 脑卒中发病风险预测模型内部验证
        4.3 脑卒中发病风险预测模型展示
四、讨论
五、创新性和局限性
六、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脑卒中及其亚型发病影响因素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3)云南省永胜县汉族居民高脂血症患病现况及影响因素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词表(以字母顺序排列)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1 概述
    2 高脂血症的国内外流行状况
    3 高脂血症影响因素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4 大型流调资料应用多水平模型的必要性
    5 本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材料与方法
    1 调查对象
    2 样本含量计算及抽样方法确定
    3 高脂血症诊断标准
    4 确定可能的影响因素
        4.1 设计调查问卷收集的影响因素
        4.2 体格检查需收集的影响因素
        4.3 实验室检测需收集的影响因素
    5 现场调查实施
        5.1 问卷调查
        5.2 体格检查收集指标
        5.3 血液采集及指标检测
    6 数据整理
    7 统计分析
        7.1 人群分布及空间分布描述采用的统计方法
        7.2 影响因素分析采用的统计方法
    8 质量控制
        8.1 调查员培训
        8.2 现场调查的质量控制
        8.3 资料整理分析阶段的质量控制
    9 伦理学问题
    10 主要技术路线
结果
    1 研究对象的基本特征
        1.1 人口学特征
        1.2 经济状况
        1.3 患病情况
    2 高脂血症及其临床分型的患病率
    3 高脂血症及其临床分型的流行特征
        3.1 人群分布
        3.1.1 高脂血症的人群分布特征
        3.1.2 高胆固醇血症的人群分布特征
        3.1.3 高甘油三酯血症的人群分布特征
        3.1.4 混合型高脂血症的人群分布特征
        3.1.5 低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血症的人群分布特征
        3.2 空间分布
        3.2.1 高脂血症的空间分布特征
        3.2.2 高胆固醇血症的空间分布特征
        3.2.3 高甘油三酯血症的空间分布特征
        3.2.4 混合型高脂血症的空间分布特征
        3.2.5 低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血症的空间分布特征
    4 高脂血症患病率影响因素的单因素分析
        4.1 人口经济学特征
        4.2 生活方式
        4.2.1 吸烟
        4.2.2 饮酒
        4.2.3 饮茶
        4.2.4 体力活动
        4.2.5 膳食情况
        4.2.6 睡眠
        4.3 健康状况
        4.4 心理状态
        4.5 社会支持
    5 高脂血症患病单水平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
        5.1 人口经济学特征
        5.2 生活方式
        5.3 健康状况
    6 高脂血症患病影响因素的多水平模型分析
        6.1 两水平空模型
        6.2 两水平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
        6.2.1 人口经济学特征
        6.2.2 生活方式
        6.2.3 健康情况
讨论
    1 高脂血症及其临床分型的流行特征
    2 高脂血症患病影响因素
        2.1 单水平与两水平Logistic回归模型结果比较
        2.2 两水平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影响因素分析
        2.2.1 生活方式
        2.2.2 健康状况
    3 多水平模型在高脂血症患病研究中的可行性
    4 高脂血症防治的对策与建议
        4.1 高危人群识别
        4.2 患者的自我健康监测
        4.3 多方协作共同防治高脂血症
    5 研究创新性与局限性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综述 高脂血症流行特征和影响因素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获得的学术成果
致谢

(4)湖南省2018年成人血脂异常流行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主要英文缩略语索引
第1章 前言
    1.1 研究背景
    1.2 国外血脂异常流行现状
    1.3 国内血脂异常流行现状
    1.4 血脂异常的危害
    1.5 血脂异常相关危险因素
    1.6 研究意义
第2章 研究对象和方法
    2.1 数据来源
    2.2 调查对象
    2.3 抽样方法与样本量
        2.3.1 样本量估计
        2.3.2 抽样方法
    2.4 研究内容和方法
        2.4.1 问卷调查
        2.4.2 身体测量
        2.4.3 实验室检测
    2.5 诊断标准及指标定义
        2.5.1 血脂异常相关定义
        2.5.2 血脂异常主要危险因素定义
        2.5.3 血脂异常主要影响因素赋值说明
    2.6 质量控制
        2.6.1 调查前期
        2.6.2 现场调查
        2.6.3 数据录入
        2.6.4 技术路线
    2.7 统计学方法
第3章 结果
    3.1 人口学特征情况
    3.2 血脂四项的患病率和平均水平
        3.2.1 不同特征人群血脂异常的患病比较
        3.2.2 不同特征人群总胆固醇水平比较
        3.2.3 不同特征人群甘油三酯水平比较
        3.2.4 不同特征人群低密度脂蛋白水平比较
        3.2.5 不同特征人群高密度脂蛋白水平比较
    3.3 湖南省2018 年血脂异常患病率的影响因素
        3.3.1 湖南省2018 年血脂异常患病率影响因素的单因素分析
        3.3.2 湖南省成人血脂异常患病率影响因素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
    3.4 湖南省2018 年血脂异常知晓率的影响因素
        3.4.1 湖南省2018 年血脂异常知晓率的影响因素的单因素分析
        3.4.2 湖南省成人血脂异常知晓率影响因素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
    3.5 湖南省2018 年血脂异常治疗率的影响因素
        3.5.1 湖南省2018 年血脂异常治疗率的影响因素的单因素分析
        3.5.2 湖南省成人血脂异常治疗率影响因素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
    3.6 湖南省2018 年血脂异常控制率的影响因素
        3.6.1 湖南省2018 年血脂异常控制率的影响因素的单因素分析
        3.6.2 湖南省成人血脂异常控制率影响因素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
第4章 讨论
    4.1 2018 年湖南省成人血脂四项水平
    4.2 2018 年湖南省成人血脂异常的患病率
    4.3 2018 年湖南省成人血脂异常的知晓率、治疗率和控制率
    4.4 2018 年湖南省成人血脂异常患病的影响因素
    4.5 2018 年湖南省成人血脂异常的知晓率、治疗率及控制率的影响因素
    4.6 本研究的局限性
    4.7 建议与举措
第5章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血脂异常影响因素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作者攻读学位期间的科研成果
致谢

(5)中国成人身体活动与心血管疾病及全因死亡关系的前瞻性队列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词表
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部分 中国成人中高强度身体活动与心血管疾病及全因死亡的关系
    1.1 背景与目的
    1.2 方法
    1.3 结果
    1.4 讨论
    1.5 结论
第二部分 中国成人久坐行为与心血管疾病及全因死亡的关系
    2.1 背景与目的
    2.2 方法
    2.3 结果
    2.4 讨论
    2.5 结论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 久坐行为与心血管健康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6)高血压、肥胖及温度变异相关心血管疾病归因风险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英文缩略词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1. 研究背景
    1.1 心血管疾病危害
    1.2 高血压相关心血管疾病归因风险研究
    1.3 肥胖相关心血管疾病归因风险研究
    1.4 高血压与肥胖相关归因风险地理差异
    1.5 长期温度变异与心血管疾病的健康效应及其归因风险研究
    1.6 温度变异对高血压、肥胖相关心血管疾病归因风险的影响
    1.7 研究目的与意义
2. 研究方法
    2.1 研究对象
    2.2 样本量及检验效能
    2.3 基线资料收集
    2.4 随访资料收集
    2.5 大气温度收集
    2.6 质量控制
    2.7 相关定义
    2.8 统计分析
        2.8.1 基本特征描述与比较
        2.8.2 评估高血压、肥胖、温度变异暴露水平
        2.8.3 计算高血压、肥胖、温度变异与心血管疾病的关系
        2.8.4 评估高血压、肥胖、温度变异人群归因百分比
        2.8.5 计算因高血压、肥胖及温度变异心血管无病生存期损失年
        2.8.6 计算温度变异对高血压、肥胖归因负担影响
3. 研究结果
    3.1 研究对象的基本特征
        3.1.1 横断面研究基本特征
        3.1.2 前瞻性研究基本特征
    3.2 不同危险因素与心血管疾病HR值
        3.2.1 高血压与心血管疾病HR值
        3.2.2 高血压不同分级与心血管疾病HR值
        3.2.3 BMI与心血管疾病HR值
        3.2.4 腹型肥胖与心血管疾病HR值
        3.2.5 年温度变异与心血管疾病HR值
    3.3 评估全国及省级不同危险因素相关心血管疾病的归因风险
        3.3.1 评估全国及省级高血压相关心血管疾病的归因风险
        3.3.2 评估全国及省级不同高血压分级相关心血管疾病的归因风险
        3.3.3 评估全国及省级BMI相关心血管疾病的归因风险
        3.3.4 评估全国及省级腹型肥胖相关心血管疾病的归因风险
        3.3.5 评估全国年温度变异对心血管疾病的归因风险
    3.4 评估不同危险因素无病生存期损失年
    3.5 暴露于不同年温度变异下全国及省级高血压及肥胖归因负担
4. 讨论
5. 优势和局限性
6. 结论
7. 参考文献
综述-环境温度及温度变异对心血管疾病的影响
    1. 心血管疾病
    2. 气候变化概述
    3. 短期温度暴露对心血管疾病的影响
        3.1 短期平均温度暴露对心血管疾病的影响
        3.2 短期温度变异对心血管疾病的影响
    4. 长期温度暴露对心血管疾病的影响
    5. 温度与心血管疾病关系可能的机制
    6. 公共卫生意义
    7. 总结
    8.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7)浙江省成年人血脂异常知晓率、治疗率和控制率的影响因素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于2010年7—11月采用多阶段分层整群
    1.2 方法
        1.2.1 样本量估算
        1.2.2 问卷调查
        1.2.3 体格检查
        1.2.4 实验室检测
    1.3 定义
    1.4 统计分析
2 结果
    2.1 血脂异常基本情况
    2.2 血脂异常知晓率、治疗率和控制率比较
    2.3 血脂异常知晓影响因素的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
    2.4 知晓血脂异常患者治疗影响因素的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
    2.5 知晓血脂异常患者控制影响因素的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
3 讨论

(8)江苏省成年人血脂异常与膳食模式的相关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1.2 方法
    1.3 诊断标准
    1.4 膳食模式建立
    1.5 统计学分析
2 结 果
    2.1 基本情况
    2.2 膳食模式
    2.3 膳食因素与血脂异常的关系
        2.3.1 不同食物模式第一和第四等分样本血脂水平分布
        2.3.2 膳食模式与血脂异常的logistics回归
3 讨 论
    3.1 江苏省居民血脂异常现状
    3.2 膳食因素与血脂异常

(9)四种不同诊断标准下的代谢综合征流行状况及其与碱性磷酸酶的关联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英文缩略词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1 前言
2 资料与方法
3 结果
4 讨论
5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个人简历
致谢
综述 基于中国人群的不同诊断标准下代谢综合征流行现状综述
    参考文献

(10)中国居民高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归因死亡及其防控措施实施情况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常用中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1 研究背景
    1.1 中国居民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及变化趋势
    1.2 LDL-C过高是心血管疾病的重要危险因素
    1.3 胆固醇归因疾病负担研究进展
    1.4 开展LDL-C归因死亡分析的必要性
2 研究意义及目的
    2.1 研究意义
    2.2 研究目的
3 数据来源
    3.1 定量研究数据来源
        3.1.1 中国人群LDL-C水平数据
        3.1.2 死亡及人口数据
        3.1.3 高LDL-C与相关疾病关联RR值及理论最小风险暴露水平
    3.2 定性研究数据来源
4 研究方法
    4.1 定量研究
        4.1.1 人群LDL-C水平估计
        4.1.2 人群死亡水平估计
        4.1.3 高LDL-C的PAF估算
        4.1.4 归因死亡率的计算
        4.1.5 统计方法
        4.1.6 质量控制
    4.2 定性研究
        4.2.1 访谈对象的确定
        4.2.2 访谈提纲的设计
        4.2.3 现场实施深入访谈
        4.2.4 资料收集、整理与分析
        4.2.5 质量控制
    4.3 技术路线
5 结果
    5.1 中国25岁以上人群LDL-C水平
    5.2 中国人群高LDL-C相关疾病死亡水平
    5.3 中国人群高LDL-C的PAF估算
        5.3.1 高LDL-C对总死亡的PAF
        5.3.2 高LDL-C对缺血性心脏病和缺血性卒中死亡的PAF
    5.4 高LDL-C归因死亡率
    5.5 海南省血脂异常防控措施实施情况
        5.5.1 政策文件回顾
        5.5.2 访谈对象对血脂异常危害认知有限
        5.5.3 目前辖区已开展的血脂相关防控措施较为局限
        5.5.4 访谈对象对血脂异常防控工作的展望
        5.5.5 开展血脂异常防控工作的困难与障碍
6 讨论
    6.1 全国及各地区LDL-C水平分布情况
    6.2 PAF的意义及地区分布
        6.2.1 估算高LDL-C死亡归因分值的意义
        6.2.2 PAF地区分布
        6.2.3 与其他血脂成分PAF的比较
    6.3 我国农村、中部地区、男性人群高LDL-C的标化归因死亡率较高
    6.4 海南省血脂异常防控措施实施有限
        6.4.1 政策文件实施情况有待评估
        6.4.2 医护人员血脂健康指导能力有待加强
        6.4.3 调脂药物可及性有待提高
        6.4.4 健康教育效果有待提升
    6.5 建议
    6.6 创新性与局限性
        6.6.1 创新性
        6.6.2 局限性
7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个人简历
致谢

四、江苏省成年人血脂调查结果分析(论文参考文献)

  • [1]南京市居民不同血糖代谢分类与血脂异常的关联性[J]. 洪忻,周楠,苏健,王巍巍,杨华凤,戚圣香,王琛琛,周海茸,李潮,叶青,秦真真,吴洁,周金意. 中华健康管理学杂志, 2021(06)
  • [2]中国11省队列人群脑卒中及其亚型发病状况及影响因素研究[D]. 从祥丰.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2021(02)
  • [3]云南省永胜县汉族居民高脂血症患病现况及影响因素研究[D]. 韩晓宇. 昆明医科大学, 2021
  • [4]湖南省2018年成人血脂异常流行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研究[D]. 刘琼. 南华大学, 2021
  • [5]中国成人身体活动与心血管疾病及全因死亡关系的前瞻性队列研究[D]. 刘琼. 北京协和医学院, 2021(02)
  • [6]高血压、肥胖及温度变异相关心血管疾病归因风险研究[D]. 亢玉婷. 北京协和医学院, 2021(02)
  • [7]浙江省成年人血脂异常知晓率、治疗率和控制率的影响因素分析[J]. 张洁,何青芳,王立新,赵鸣,苏丹婷,陆凤,王浩,胡如英,钟节鸣. 预防医学, 2020(12)
  • [8]江苏省成年人血脂异常与膳食模式的相关性研究[J]. 张静娴,汪元元,田亭,谢玮,朱谦让,戴月. 实用预防医学, 2020(10)
  • [9]四种不同诊断标准下的代谢综合征流行状况及其与碱性磷酸酶的关联性研究[D]. 周慧赟. 安徽医科大学, 2020(04)
  • [10]中国居民高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归因死亡及其防控措施实施情况研究[D]. 徐晓慧.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2020(03)

标签:;  ;  ;  ;  ;  

江苏省成人血脂调查结果分析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