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问渠哪得清如许 为有源头活水来——谈《今日谈》的群众性(论文文献综述)
李会敏[1](2020)在《浅析“今日谈”专栏小言论的文体属性》文中研究指明《人民日报》的"今日谈"是专门刊发专栏小言论的栏目,自1980年1月2日设立以来一直深受读者喜欢,具有极高的研究价值。文章随机选取了"今日谈"栏目刊发的635篇专栏小言论为重点研究对象,对"今日谈"专栏小言论的文体属性进行了分析。通过分析可知"今日谈"小言论属于微型新闻评论文,具有新闻性、引导性、微型性、群言性等特点。
孙冰[2](2019)在《人民日报《今日谈》专栏话语变迁研究(1980—2018)》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政治、经济、文化各方面都经历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新闻业也不例外。40多年来,新闻的传播理念、传播内容和传播方式日渐变革。虽然这种变革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但纵观其走势,可以清晰地辨析出历史的阶段性。《今日谈》专栏是沐浴着改革开放的春风创办的一个开放性、群言性的评论专栏,其创办的目的就是为了传民声、达民意,为公众搭建表达意见与诉求的平台。可以说《今日谈》栏目是时代的传话筒、历史的记载者。因此本文以人民日报《今日谈》栏目为研究对象,通过抽样方法选取了1980年至2018年39年间的456篇评论文章,对其文本作话语分析。同时,运用词频分析软件对抽取的《今日谈》文章样本进行词频数据统计。本文主要借鉴诺曼·费尔克拉夫和托伊恩·A.梵·迪克的话语理论,采取批评性话语分析的方法,对《今日谈》话语变迁进行研究。通过这个独特的学术视角,总结出以下研究成果:一是发现《今日谈》专栏的话语变迁规律,话语主题变迁轨迹为:政治—经济—民生—社会风气,其变化规律为逐渐平实;话语风格变迁轨迹为:疑问型—坚定型—求实型—鼓舞型,其变化规律为逐渐柔和。二是揭示《今日谈》专栏话语变迁的动因,发现不同时期党中央工作重心的转移、社会阶层分化背景下受众信息需求的多元化、媒介生态演进过程中报纸自身改革的需要都是推动其变迁的原因。三是由《今日谈》专栏看新闻话语与社会背景的关系,新闻话语不仅反映社会背景,而且对社会背景还有一定的塑造作用。
赵炜[3](2018)在《当代中国网络场域主流意识形态引领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关于科学技术对人类生活发展进步造成的巨大影响,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发出如此感慨:“中世纪的市民靠乡间小道需要几百年才能达到的联合,现代的无产者利用铁路只要几年就可以达到了。”(1)近20多年来,曾被称之为“信息高速公路”的互联网横空出世,凭借其更为迅捷的信息传递技术和庞杂的信息开放资源等特质席卷全球,既为现代政党和政府传播政治观点及意识形态、更好引领公众提供了便捷渠道,也带来了巨大的意识形态挑战。在由现代互联网交织构成的网络场域中,各种意识形态相互激荡博弈,你方未唱罢我便已登场,真是非议与流言齐飞,美化共粉饰一色。这种众声喧哗、竞领风骚的态势,必然影响公众对主流意识形态的态度——既有主流意识形态引领工作的热情支持者,也有对主流意识形态漠不关心者,更有少部分人成为主流意识形态的“专门黑”。有鉴于此,研究互联网这一特殊场域中主流意识形态引领的特征和规律,改进主流意识形态引领的方式和方法,提升主流意识形态引领的效果,已经成为当前意识形态工作不可回避的一个重大课题。我们要有信心、有智慧,不断探寻改善主流意识形态引领工作的有效途径,用主流意识形态的无限魅力“圈粉”,在网络场域凝聚建设祖国的磅礴伟力。论文共分为六部分:本课题的研究缘起、文献综述以及研究的思路和方法等;当代中国网络场域主流意识形态引领的理论分析;当代中国网络场域主流意识形态引领的时代价值;主流意识形态引领的古今中外经验借鉴;当代中国网络场域主流意识形态引领面临的问题与挑战;当代中国网络场域主流意识形态引领的实现路径。导言部分。首先阐发选题依据与研究意义,然后进行相关文献梳理和评析,并展望本课题研究所能取得的成果,最后简要介绍逻辑思路与研究方法。第一章,理论分析。先从分析引领、意识形态、主流意识形态引领等相关基本概念入手,然后渐次展开讨论,阐述主流意识形态引领的意义和结构、当代中国网络场域主流意识形态引领的内涵与特征等,进而勾勒本课题研究的概念范畴和理论框架。第二章,时代价值。从三个方面阐述网络场域主流意识形态引领的时代价值:是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要条件,不但有利于坚定人民的理想信念,而且能够促进人民团结;为党长期执政提供坚实的思想基础,凝聚党和人民的共识;巩固马克思主义在网络场域中的指导地位,牢牢占据意识形态建设的道义制高点。第三章,经验借鉴。首先梳理中国古代主流意识形态引领的历史经验,尤其着重总结封建时期的经验;然后,选取中国近现代史中最重要的政党——共产党和国民党,深入考察二者主流意识形态引领的经验教训;最后,把视线转移到国外,聚焦美国、苏联,以及“阿拉伯之春”运动国家,对其主流意识形态引领经验和教训加以述评。第四章,问题与挑战。主流意识形态自身建设滞后,是当代中国网络场域主流意识形态引领低效的重要原因;引领主体的素质不能适应网络场域的复杂态势,也会导致当代中国网络场域主流意识形态引领效果不佳;引领方式固化错位,实施策略缺乏系统规划,同样是当代中国网络场域主流意识形态引领工作的不足之处。第五章,实现路径,是本文的重点。首先阐明改善引领工作的总体要求,强调应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原则和科学分析、精准施策原则;然后,分别从提升主体素质、创新引领内容、丰富引领方式、完善引领机制等多方面,探寻改善当代中国网络场域主流意识形态引领工作的具体路径。
殷晓锐[4](2012)在《社会变迁与《人民日报》改版研究(1978-2012)》文中研究说明本文通过抽样调查法和文献资料法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对改革开放以来的《人民日报》改版进行研究,在时代变迁的视角下考察报纸改版的变化与趋向。文章主要从内容、形式、版面三个方面探讨《人民日报》的革新与变化。其一,在内容上,不断扩版增加信息量、遵循新闻规律提高新闻质量,报道题材更为贴近群众实际生活,焦点难点、网络热点等也成为报道的重要方面。其二,不断创新报道形式。文体更为多样,交叉融合的新文体成为报纸与新媒介形式竞争的特色;新闻语言更为通俗易懂、形象生动,一改往日僵硬面孔,呈现出清新活泼的文风;逐渐脱离“假大空”的陈述方式,而是注重在平时说理、交流互动中达成共识,注重刻画细节、突出有价值的新闻事实,采用多元化的叙事手段。其三,报纸版面形成了庄重大气的风格,版式设计更为精致,版面编排更具有现代化、国际化气息。《人民日报》作为党中央机关报,是我国新闻宣传工作中的核心媒体,在国家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生活中占有重要位置。在各个历史阶段,《人民日报》积极配合党和政府的工作重心、服务于改革稳定发展的大局,随着时代变迁不断革新内容形式和手段,发挥舆论引导与舆论监督的重任,为社会建设事业营造良好的社会舆论环境发挥了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在媒介格局剧烈变革的互联网时代,《人民日报》还将面临国内外的严峻挑战,时代在不断变迁,党的方针、政策和工作重点也在不断调整,《人民日报》还需与时俱进、不断革新,以适应变化的社会环境提出的新需求。
黄星星,程晓莉[5](2011)在《市场经济理念驱动下的新闻采访形态变迁》文中研究指明新闻采访作为意识形态形成的母体认知行为,其特征受到社会科学发展水平和政治经济体制的影响和制约。物质决定意识,在当今这样一个物质革新和意识革新风起云涌社会的转型浪潮中新闻采访形态也应势迁变。本文试着通过对我国计划经济体制"计划理念"下的新闻采访和市场经济体制"市场理念"下的新闻采访进行对比追踪,从形态学的角度即新闻采访形态的内容方面来重点探讨市场理念下新闻采访形态变迁的特征及发展趋势。
易杨[6](2010)在《1999年~2009年报纸新闻评论栏目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新时期的媒体竞争从以往的“独家新闻之争”逐渐演变成“独家新闻评论之争”的态势。大小报纸纷纷创办和革新新闻评论栏目,其中,一些有特色的报纸新闻评论栏目,在媒体竞争中维护了主流思想舆论阵地的地位,达到了更好的传播效果。本文梳理了报纸新闻评论栏目的产生背景和发展历程,在此基础上对1999年至2009年的国内报纸新闻评论栏目的现状和特点进行了综合与归纳。这十年来国内报纸新闻评论栏目呈现出“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景象,并具有了新的特点:实现栏目的品牌化;突出栏目新闻性;走向栏目平民化;转向专而精的栏目模式;推动异地舆论监督;融合网络评论栏目。1999、2001年和2003年中国记协评选出“中国新闻名专栏奖”,其中报纸新闻评论栏目占有的比例分别是58%、66%、42%。这些高质量的名栏目在特定受众中有广泛的认知度和赞誉度,体现了这十年中国内报纸新闻评论栏目的最高水平。所以本文首先对获奖的部分新闻评论栏目进行个案研究,有全国性报纸新闻评论栏目代表:《人民日报》的“人民论坛”和“今日谈”、《中国青年报》的“冰点时评”、《南方周末》的“方舟评论”;有地方性报新闻评论栏目代表:《湖北日报》的“三楚访谈”;有专业类的新闻评论栏目代表:《经济日报》的“每周经济观察”。这些栏目具有鲜明的个性,如“人民论坛”选题大,思想性强;“今日谈”的评论以小见大;“冰点时评”的评论尖锐。“方舟评论”彰显力度、厚度、广度;“三楚访谈”具有楚域楚味的个性;“每周经济观察”体现经济评论价值。然后,本文对获“中国新闻名专栏奖”的报纸新闻评论栏目进行共性研究,总结出成功经验:根据编辑方针,明确栏目的宗旨;锁定目标读者,找准栏目的定位;运用多种方法,起好栏目的名字;分析自身条件,形成栏目的风格;注重作品质量,提升栏目的品味;拓宽言论范围,保证栏目的稿源。但是国内报纸新闻评论栏目也存在着诸多不足,如没有塑造品牌栏目的意识;呈现同质化现象;片面追求时效性;出现泛娱乐化的倾向;缺乏舆论监督力度。针对这些问题,本文也给出了相关建议:创建并保持栏目品牌的竞争力;破解栏目同质化现象;树立栏目的策划意识;增强栏目的服务型功能;保持栏目的专业化;加强与网络评论栏目的互动。
陈利群[7](2007)在《从群众生活中汲取新闻评论题材》文中提出“三贴近”原则,不仅是新时期新闻工作者必须努力遵循的报道原则,同时也是我们做好新闻评论工作必须把握的行动指南和工作方法。新闻评论作为报纸宣传的旗帜,它的取材、选题始终离不开火热的生活,离不开人民群众的实践。只有深入生活、深入群众,从人民群众改革和建设的实
张璀,宁耕[8](2003)在《问渠哪得清如许 为有源头活水来——谈《今日谈》的群众性》文中认为 从1980年元月2日,《今日谈》栏目在人民日报头版问世起到今天,《今日谈》已经陪我们走过了20多个春秋。20多年来,《今日谈》以其“短、新、快、实”的特点一直历久不衰,深受广大人民群众的喜爱。作为一个资格很老的新闻评论栏目,《今日谈》成功最大的原因就在于它的群众性。
二、问渠哪得清如许 为有源头活水来——谈《今日谈》的群众性(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问渠哪得清如许 为有源头活水来——谈《今日谈》的群众性(论文提纲范文)
(1)浅析“今日谈”专栏小言论的文体属性(论文提纲范文)
一、内容的新闻性 |
二、目的的引导性 |
三、形式的微型性 |
四、主体的群言性 |
(2)人民日报《今日谈》专栏话语变迁研究(1980—2018)(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研究现状 |
1.2.1 改革开放以来《人民日报》的研究现状 |
1.2.2 《今日谈》栏目研究现状 |
1.2.3 话语分析的研究现状 |
1.3 研究方法与创新点 |
1.3.1 研究方法 |
1.3.2 创新点 |
1.4 本研究的理论基础 |
1.4.1 话语与话语分析 |
1.4.2 批评话语分析 |
1.4.3 费尔克拉夫与新闻话语分析 |
1.4.4 梵·迪克与新闻话语分析 |
第二章 《今日谈》专栏概述及样本选取 |
2.1 《今日谈》专栏概述 |
2.1.1 《今日谈》专栏创办的意义 |
2.1.2 《今日谈》专栏的特色 |
2.2 样本选择及分析方法 |
2.2.1 样本选择 |
2.2.2 分析方法 |
第三章 《今日谈》专栏各阶段话语特点 |
3.1 改革开放初期(1980—1992) |
3.1.1 话语主题——以“政治”为主 |
3.1.2 话语风格——疑问型 |
3.2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初建时期(1992—2003) |
3.2.1 话语主题——“经济”逐渐成为热点 |
3.2.2 话语风格——坚定型 |
3.3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完善时期(2003—2012) |
3.3.1 话语主题——“民生”成为关键词 |
3.3.2 话语风格——求实型 |
3.4 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的新时代(2012 年至今) |
3.4.1 话语主题——“社会风气”成为关键词 |
3.4.2 话语风格——鼓舞型 |
第四章 《今日谈》专栏话语变迁的规律及新闻话语与社会背景的关系 |
4.1 《今日谈》专栏话语变迁的规律 |
4.1.1 话语主题逐渐平实 |
4.1.2 话语风格逐渐柔和 |
4.2 《今日谈》专栏话语变迁的动因 |
4.2.1 不同时期党中央工作重心的转移 |
4.2.2 社会阶层分化背景下受众信息需求的多元化 |
4.2.3 媒介生态演进过程中报纸自身改革的需要 |
4.3 由《今日谈》专栏看新闻话语与社会背景的关系 |
4.3.1 新闻话语反映社会背景 |
4.3.2 新闻话语塑造社会背景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3)当代中国网络场域主流意识形态引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摘要 |
ABSTRACT |
导言 |
一、选题依据与研究意义 |
(一)选题依据 |
(二)研究意义 |
二、文献综述与研究展望 |
(一)文献综述 |
(二)研究展望 |
三、逻辑思路与研究方法 |
(一)逻辑思路 |
(二)研究方法 |
第一章 理论分析 |
第一节 意识形态引领 |
一、引领的内涵 |
二、意识形态引领的内涵 |
第二节 主流意识形态引领的内涵和意义 |
一、主流意识形态的界定 |
二、主流意识形态引领的内涵 |
三、主流意识形态引领的意义 |
第三节 主流意识形态引领的结构 |
一、主流意识形态引领主体和客体 |
二、主流意识形态引领内容 |
三、主流意识形态引领环境 |
四、主流意识形态引领方法 |
第四节 当代中国网络场域主流意识形态引领的内涵、结构和特征 |
一、当代中国网络场域的演化 |
二、当代中国网络场域主流意识形态引领的内涵和结构 |
三、当代中国网络场域主流意识形态引领的特征 |
第二章 时代价值 |
第一节 新时代坚持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要条件 |
一、有利于坚定理想信念 |
二、有利于促进人民团结 |
第二节 党长期执政的坚实思想基础 |
一、意识形态是政党生存发展的必要条件 |
二、新时代凝聚党和人民共识的需要 |
第三节 巩固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的需要 |
一、网络场域是意识形态传播的重要平台 |
二、网络场域是意识形态斗争的前沿阵地 |
三、牢牢占据意识形态建设的道义制高点 |
第三章 经验借鉴 |
第一节 中国古代主流意识形态引领的历史经验 |
一、中国古代主流意识形态引领概况 |
二、封建时期主流意识形态引领经验 |
第二节 中国近现代主流意识形态引领的经验教训 |
一、国民党 |
二、共产党 |
第三节 国外主流意识形态引领的深刻启示 |
一、成功经验——以美国为例 |
二、失败教训——以苏联、“阿拉伯之春”运动国家为例 |
第四章 问题与挑战 |
第一节 主流意识形态自身建设滞后于时代发展 |
一、理论内容解释力不足 |
二、表达方式吸引力不够 |
第二节 主体素质不能适应网络场域的复杂态势 |
一、良莠不齐的思想政治素质 |
二、教条肤浅的理论素质 |
三、简单落后的技能素质 |
第三节 引领方式僵化落后,实施策略缺乏系统规划 |
一、网络场域多元思潮交锋,应对迟滞低效 |
二、网民群体构成复杂多样,方式简单错位 |
三、引领工作趋于形式应付,手段固化老套 |
四、实施策略缺乏系统规划,合力难以形成 |
第五章 实现路径 |
第一节 总体要求 |
一、坚持四项基本原则 |
二、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原则 |
三、科学分析、精准施策原则 |
第二节 提升主体素质 |
一、思想政治素质要过硬 |
二、理论素质要完善 |
三、技能素质要扎实 |
第三节 创新引领内容 |
一、增强引领效果的基石 |
二、引领内容创新的要求 |
三、理论和形式同向发力 |
第四节 丰富引领方式 |
一、加强顶层设计,整合多种资源,壮大引领合力 |
二、广泛借鉴技巧,打造主流意识形态引领平台 |
三、巧抓主要矛盾,聚焦重点思潮、人群和平台 |
第五节 完善引领机制 |
一、监控研判机制 |
二、运行保障机制 |
三、利益诉求机制 |
四、协调沟通机制 |
五、评估调整机制 |
参考文献 |
后记 |
(4)社会变迁与《人民日报》改版研究(1978-2012)(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目录 |
绪论 |
第一节 问题的提出 |
第二节 概念界定与文献综述 |
一、概念界定 |
二、文献综述 |
三、理论框架 |
第三节 研究方法 |
一、抽样分析法 |
二、文献研究法 |
第一章 1978-1991《人民日报》改版研究 |
第一节 本阶段《人民日报》改版背景及进程 |
一、改革开放为传媒发展提供了社会基础 |
二、方针政策的调整为新闻改革提供了保障 |
三、相关探讨促使新闻改革不断深化 |
四、本阶段《人民日报》的改版进程 |
第二节 报道内容有所丰富 |
一、信息量增加 |
二、报道面逐步拓展 |
第三节 报道形式逐渐丰富 |
一、报道文体多样化 |
二、新闻语言艰难的蜕变 |
三、陈述方式尚为空泛 |
第四节 版面趋向庄重简洁 |
第二章 1992-2002《人民日报》改版研究 |
第一节 本阶段《人民日报》改版背景及进程 |
一、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使传媒发展获得新契机 |
二、传媒大众化浪潮的兴起对党报带来严峻挑战 |
三、坚持正面宣传为主的方针成为新闻工作的主要导向 |
四、本阶段《人民日报》改版进程 |
第二节 报道题材更注重贴近实际 |
一、注重服务性 |
二、注重趣味性 |
三、注重调查分析 |
四、新闻价值提炼有所不足 |
第三节 报道形式不断创新 |
一、报道文体新变化 |
二、新闻用语趋向简洁准确 |
三、陈述方式更为客观平衡 |
第四节 版面大方美观 |
第三章 2003-2012《人民日报》改版研究 |
第一节 本阶段《人民日报》改版背景及进程 |
一、社会转型为党报改革带来契机 |
二、相关政策为传媒发展提供保障 |
三、多元竞争为党报发展带来挑战 |
四、本阶段《人民日报》改版进程 |
第二节 报道题材不断拓展 |
一、增加国际新闻 |
二、增设新媒体版 |
三、突出民生题材 |
四、拓展评议话题 |
第三节 报道形式丰富灵活 |
一、交叉融合的新文体出现 |
二、新闻语言更富表现力 |
三、平等互动的陈述方式 |
第四节 版面清新大气 |
结语 |
第一节 社会变迁与传媒改革相互作用 |
一、社会变迁决定传媒的变革 |
二、传媒不断革新推动社会建设事业的发展 |
第二节 党报改革之路仍艰 |
一、舆论监督亟需加强 |
二、国际传播能力仍显不足 |
三、“三贴近”仍需“走转改” |
结束的话 |
参考文献 |
后记 |
(6)1999年~2009年报纸新闻评论栏目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插图索引 |
第1章 绪论 |
1.1 选题背景及选题意义 |
1.1.1 选题背景 |
1.1.2 选题意义 |
1.2 文献综述 |
1.2.1 国外文献综述 |
1.2.2 国内文献综述 |
1.3 研究思路和方法及研究内容 |
1.3.1 研究思路和方法 |
1.3.2 研究内容 |
第2章 报纸新闻评论栏目的发展 |
2.1 报纸新闻评论栏目的产生背景 |
2.2 报纸新闻评论栏目的发展历程 |
第3章 报纸新闻评论栏目的现状和特点 |
3.1 报纸新闻评论栏目的现状 |
3.2 报纸新闻评论栏目的特点 |
3.2.1 实现栏目品牌化 |
3.2.2 突出栏目新闻性 |
3.2.3 走向栏目平民化 |
3.2.4 转向专而精模式 |
3.2.5 推动异地舆论监督 |
3.2.6 融合报网评论栏目 |
第4章 部分报纸新闻评论栏目解读 |
4.1 "人民论坛" |
4.1.1 "人民论坛"的简述 |
4.1.2 "人民论坛"的特点 |
4.2 "今日谈" |
4.2.1 "今日谈"的简述 |
4.2.2 "今日谈"的特点 |
4.3 "冰点时评" |
4.3.1 "冰点时评"的简述 |
4.3.2 "冰点时评"的特点 |
4.4 "方舟评论" |
4.4.1 "方舟评论"的简述 |
4.4.2 "方舟评论"的特点 |
4.5 "三楚放谈" |
4.5.1 "三楚放谈"的简述 |
4.5.2 "三楚放谈"的特点 |
4.6 "每周经济观察" |
4.6.1 "每周经济观察"的简述 |
4.6.2 "每周经济观察"的特点 |
第5章 报纸新闻评论栏目的成功经验 |
5.1 根据编辑方针,明确栏目的宗旨 |
5.2 锁定目标读者,找准栏目的定位 |
5.3 运用多种方法,起好栏目的名字 |
5.4 分析自身条件,形成栏目的风格 |
5.5 注重作品质量,提升栏目的品味 |
5.6 拓宽言论范围,保证栏目的稿源 |
第6章 报纸新闻评论栏目的不足与建议 |
6.1 报纸新闻评论栏目存在的问题 |
6.1.1 没有塑造品牌栏目的意识 |
6.1.2 呈现同质化现象 |
6.1.3 片面追求时效性 |
6.1.4 出现泛娱乐化的倾向 |
6.1.5 缺乏舆论监督力度 |
6.2 对报纸新闻评论栏目的建议 |
6.2.1 创建并保持栏目品牌的竞争力 |
6.2.2 破解栏目同质化现象 |
6.2.3 树立栏目的策划意识 |
6.2.4 增强栏目的服务型功能 |
6.2.5 保持栏目的专业化 |
6.2.6 加强与网络评论栏目的互动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7)从群众生活中汲取新闻评论题材(论文提纲范文)
汲取群众生活中的评论题材 |
新闻评论取材的源泉 |
选题要把握的几个问题 |
1、敢于立言,敢讲真话。 |
2、就事论理,针对性强。 |
3、讲政治,头脑要冷静。 |
4、群众语言,讲究风格。 |
四、问渠哪得清如许 为有源头活水来——谈《今日谈》的群众性(论文参考文献)
- [1]浅析“今日谈”专栏小言论的文体属性[J]. 李会敏. 新闻传播, 2020(19)
- [2]人民日报《今日谈》专栏话语变迁研究(1980—2018)[D]. 孙冰. 河北大学, 2019(08)
- [3]当代中国网络场域主流意识形态引领研究[D]. 赵炜. 中共中央党校, 2018(02)
- [4]社会变迁与《人民日报》改版研究(1978-2012)[D]. 殷晓锐. 南京大学, 2012(10)
- [5]市场经济理念驱动下的新闻采访形态变迁[J]. 黄星星,程晓莉. 商业文化(上半月), 2011(03)
- [6]1999年~2009年报纸新闻评论栏目研究[D]. 易杨. 湖南大学, 2010(03)
- [7]从群众生活中汲取新闻评论题材[J]. 陈利群. 新闻战线, 2007(05)
- [8]问渠哪得清如许 为有源头活水来——谈《今日谈》的群众性[J]. 张璀,宁耕. 新闻与写作, 2003(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