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新颖的立意 幽默的语言(论文文献综述)
陈灿华[1](2021)在《聚焦语文要素,建构习作单元》文中提出统编教材非常重视习作教学,从三年级开始每册教科书都设有习作单元,同步推进听说读写能力的发展。习作单元一般设有六个板块:"单元导语"显示语文要素;"精读课文"学习表达方法;"交流平台"梳理总结方法;"初试身手"尝试运用写法;"习作例文"进一步感悟积累;"单元习作"呈现学习成果。这六个板块衔接紧密,构成了一个以培养习作能力为核心的完整的体例结构。聚焦语文要素,建构习作单元,有利于学生的习作水平。下面以四年级上册第五单元为例,谈谈笔者在教学实践中的一些做法。
斯永阳[2](2021)在《中职作文教学中创意方法的运用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素质教育目标的不断推进,中职教育在教育行业的地位越来越重要,其中,中职教育中的作文教学对学生来讲是不可或缺的。中职学校的学生大部分缺乏对写作的创新和思维的灵活运用。创意是写作的灵魂,为了激发学生写作的创意能力,教师在进行中职写作教学时应结合中职语文教学中的实际情况,运用创意写作的训练方法,帮助学生进行写作中的创意表述和新颖的写作立意。
赵冬旭[3](2021)在《中西比较视域下的丁西林剧作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丁西林身为物理教授,却凭借独树一帜的话剧作品赢得了知识分子读者/观众的普遍青睐,无疑是中国现代戏剧史上一个值得研究的个案。本文以丁西林剧作在英语世界的研究以及中西论者之间的对话为切入点,通过对史料的爬梳、中西文献的对比、文本的细读,重新定位丁西林剧作在中国早期话剧史中的具体坐标,考察中西文化对丁西林创作的影响,探究历史语境下丁西林的创作动机和策略、美学倾向、编剧技法和语言主张。通过对艺术形式的革新,他创作了具有现代特征和丰厚艺术价值的作品,为中国现代戏剧,尤其是早期话剧建立了全新的创作模式(pattern)。论文由六部分构成:绪言部分首先对研究对象丁西林予以简要介绍。在厘清国内外研究现状后,提出本文的核心问题:英语世界高度认可丁西林剧作的原因为何?丁西林剧作的哪些艺术特征具有创新意义,并如何起到了范本的作用?继而陈述本研究的理论与方法、意义与创新之处。第一章探讨英语世界对丁西林剧作的接受。自20世纪30年代至今,英语世界不断有人在介绍、翻译、研究、甚至搬演他的剧作。无论是专题论文还是戏剧史,大都强调作家通过采用文雅的语言,融合唯美主义与现实主义的喜剧形式,使作品拥有了独特而隽永的艺术价值。中外论者对丁西林剧作的评价有别,体现了美学观念和理论体系上的差异,从而为本文的研究提供了重要的启示:形式与语言也具有足以建构戏剧范式的重要性。第二章探讨丁西林在中西文化双重影响下的美学主张和戏剧策略,以及他在中国早期话剧史上的作用。对比中西戏剧史会发现,中国早期新剧转向以知识精英主导的“爱美剧”,和19世纪欧洲情节剧过渡到现实主义戏剧的历史如出一辙,这其中既有西学东渐的作用,又有戏剧发展、更迭的历史必然性。丁西林及其社团同人都是学贯中西的现代知识分子,作为业余爱好者进入新剧场域。他们再三申明审美愉快与艺术形式的重要性,是为了厘正前期新剧对高台教化的过分强调。因此他们另辟蹊径,提出了以知识分子为潜在观众/读者群的新剧策略,并在此框架下探索新的戏剧主题、形式与舞台实践。第三章探讨丁西林对西方编剧技法和喜剧精神的移植和改造。丁西林在编剧上融合了西方近现代戏剧的技巧和本土化的主题与素材,以吸引知识阶层观众/读者的兴趣。他以戏剧的暗示性和情境为关键突破点,并适当“留白”以调动观众/读者的能动性,从而建立起了一种以形式为重、内容居次的编剧模式。此外,他对乔装扮演技巧的反复运用,在一定程度上释放了人类的游戏天性和男性的欲望,这为“涕泪交零”的现代戏剧带来了一丝珍贵的愉悦。其喜剧传达出温和而折衷的精神,又和英国风俗喜剧的强烈讽刺精神有着很大不同。第四章探讨丁西林对语言结构和文体风格所做的革新与调和。他始终致力于探索一种整合了文言与白话、中英语法的白话文,它既比纯粹口语更书面文雅,又比传统文言文更加活泼且更加具有日常口语化特征。同时,他用意义丰裕、富于美感的语言构建多重的意义,增添了剧本本身的文学维度,也重现了修辞的价值。因此,其戏剧语言呈现出文学化的、跨文化的、现代性的特征,引领了风靡一时的“西林风”。处女作《一只马蜂》实际上可被视作作家对其白话文试验的一个讽喻,也是其“西林风”戏剧创作的开拓之作。最后,结语部分指出,通过对编剧技法与语言风格的不断钻研和探索,丁西林创作出了具有技巧性、游戏性、杂糅性和现代性的戏剧,为中国现代戏剧,尤其是早期话剧提供了新的创作范本与模式。在以高台教化的戏剧观为主流的时代,丁西林践行了与众不同的美学与戏剧理念,其作品是独立自足、精雕细琢的艺术,而非“主义”和“思想”的附庸。这构成了其剧作的内容狭窄化和受众局限性,但也造就了英语世界对他的高度肯定。如果说还有评论家困扰于如何从丁西林的剧作中发掘出深刻的社会立意,那么,本文希望能够证明它们在艺术形式上的革新,就已经蕴蓄了独特的美学价值,为中国戏剧现代化做出了重要贡献。
李旋[4](2020)在《新闻评论写作微课程设计研究》文中提出本文应用微课程理论,在高中开发新闻评论写作的微课程。近几年高考作文与时政紧密结合,因此高中生阅读时政、评论时政的能力越发重要。高中生时政评论写作能力不是某门单独课程能实现的,高中语文选修教材的某些内容与新闻评论写作相关,可以利用新闻评论写作的微课程提升高中生的新闻评论阅读能力,批判思维能力。本文研究的新闻评论写作微课程围绕提升写作能力来进行。在开发新闻评论写作微课程之前先进行高中语文课标分析,再进行教材分析,再进行学情分析,然后拟定课程开发的核心—能力点。建构的主要能力点有:立意能力、论证能力和表达能力。能力点确定后,再进行课程内容的开发。课程内容主要是近一两年的社会热点新闻事件。对于学生学习微课程后的学习表现,本课程还开发了评价标准。本研究的课程开发框架是先确立能力点,再开发课程内容和评价标准,然后呈现一个微课程的案例。本研究的不足是因为实习时间短,所开发的微课程未能在高中课堂中进行实施检验,在今后的工作中,将会把开发的微课程进行实施,再根据实施的结果修订。
刘奕婷[5](2020)在《窦桂梅语文教学案例分析》文中研究指明近年来,随着教育改革的发展,一批又一批的中小学名师备受关注。许多人尊崇名师教学,并把名师教学案例作为教学标本加以借鉴和学习。由于很多人对名师教学缺乏思辨和省察的眼光,不免造成盲目跟进,盲目鼓吹名师教学的弊端。本文主要讨论窦桂梅讲授《清平乐·村居》《晏子使楚》《皇帝的新装》三篇课文的三个教学案例,以窦桂梅语文课堂教学内容、语言特征、教学风格、视听材料的使用等方面的内容为主要分析研究的对象,对她教学中存在的文本解读错误、刻意强调主题教学、过度强化语文教学的“人文性”,以及教学方法的偏差等问题进行分析和讨论。本文以窦桂梅的语文教学案例为分析研究对象,讨论其语文教学的得失,提出一些粗浅的看法,以期有助于人们认识名师教学的不足之处与语文教学存在的一些问题,以期有助于改变不分是非一味叫好的风气。笔者也希望通过这一课题的研究,有助于笔者自身加深认识语文教学存在的问题,为今后从事语文教学工作做好准备。
孙倩瑶[6](2020)在《小学高年级作文书面评语的现状研究 ——以N市L小学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作文评语是学生获得写作反馈的来源,也是联系师生情感的桥梁。教师通过阅读学生的作文,可以了解学生的写作水平以及情感态度价值观等;学生通过教师的评语可以更全面地了解自己的写作情况,提高自己的写作能力;或是通过教师评语调整情感态度价值观,健康快乐地成长。从目前的研究来看,作文书面评语仍存在一些问题,教师的重视程度也有待提高。本研究通过文本分析法、问卷与访谈调查法,从作文书面评语的形式、内容和有效性等方面进行探究,以期以小见大,了解目前作文书面评语的现状,发现其中的问题,为作文书面评语的书写提出针对性的建议。研究发现L小学的高年级作文评语有一些值得学习借鉴的优点,例如眉批与总评相结合、评语详细具体、一次习作点出一个主要问题、激励性评语占主导、评语因人而异等。虽然有诸多优点,但也呈现出一些高年级作文评语的共性问题,例如评语文面不规范、教师反思作文评语较少、学生对作文评语的再反馈程度低、批评性评语使用不恰当、“评人”“评文”分离、教师批改作文所需时间长、教师参与作文评语的学习活动少等问题。这些问题急需引起每一位教育研究工作者的重视。因此本研究根据调查结果,对小学高年级作文书面评语中出现问题的成因进行了深入探究,并有针对性地提出了教师需要重视作文书面评语的文面规范性、加强对作文评语的反思意识、重视学生对作文评语的再反馈、合理使用批评性评语、“评人”“评文”相结合、学校减轻教师工作负担和积极开展关于作文评语的教学研究活动等对策,以期能为小学高年级作文书面评语的研究献出微薄之力。
郭辉[7](2020)在《内江市高中语文微写作教学现状与对策研究》文中提出“微写作”是符合时代发展潮流的新兴写作方式,也契合了培养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育人目标。将微写作纳入语文教学体系,对学生进行科学、系统地微写作训练,在当前的教学中很有必要。据调查所知,学生的微写作现状并不理想,存在“审题不准确、语言不凝练、主题不突出、层次不分明、逻辑不清晰”等问题;微写作教学也比较缺乏科学性和系统性,普遍存在“缺乏设计感、欠缺教学方法、训练不系统、缺少指导、写作内容比较单一、评价方式单一”等问题,微写作教学效果不太乐观。而且,部分学校甚至根本没有进行微写作教学。由于地域差异和缺乏教学实践,一些研究者提出的策略往往也比较空泛,缺乏针对性和实效性,并未密切结合微写作和微写作教学的特点。本文基于高中语文写作教学和微写作教学现状的分析和思考,以学习动机理论、生活教育理论、交际语境写作理论、多维互动写作教学理论为理论依据,以《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与学生发展需要为现实依据,综合采用文献研究法、案例分析法、问卷调查法和课堂观察法,以内江市的内江二中、内江六中、威远中学、隆昌一中、球溪中学、龙会中学为调查对象,探究了高中语文微写作教学现状及其影响因素。结合内江市的教育与学生特点,论文从教师、学生、学校三个角度进行思考,构建了教师主导课堂训练、学生自主课下训练和学校引导辅助训练三者相结合的微写作训练模式。针对教师主导课堂训练方式,笔者从微写作的命题方式、训练内容、训练方式、指导方式、评价方式等方面进行了教学策略阐述,并在教学实践中进行了效果检验和反思,以期对提升高中语文微写作教学效果产生积极影响,为教师和学生提供具体、高效、个性、多样的微写作教学实施策略与建议,并为相似地区的教学提供有价值的参考。本文包括绪论和正文四章。绪论部分主要阐述了选题缘由、研究目的和意义、研究的现状、研究内容与对象、研究思路和方法、研究的重难点等方面的内容。正文部分分为四章,第一章主要研究微写作的内涵特征和高中微写作教学的内涵特征、意义与依据;第二章深入调查和分析高中语文微写作教学现状及其影响因素,并从命题、训练、指导、评价四个方面对微写作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和学生在微写作中的情况进行了总结;第三章根据高中语文微写作教学现状及影响因素,构建出教师主导课堂训练、学生自主课下训练和学校引导辅助训练三者相结合的微写作训练模式,并对教师在各种训练形式中所发挥的作用和操作的方法进行了说明;第四章对所提的教学策略进行教学实践和反思,并提供一些教学案例。在结语部分,笔者对全文进行了梳理和总结。
黄昕燕[8](2020)在《网络语言对中学生写作的影响及应对策略探析》文中指出21世纪是电子信息的时代,网络的普及使人们越来越多地加入到网络交流中,网络语言也随之产生。网络语言形式多样,内容丰富,其中对中学生写作影响最大的主要是网上交流使用的网络词汇及网络新闻、网络文学等内容。从总体看,网络语言呈现出创新性、形象性、简洁性、诙谐性等特点。从使用群体角度看,网络语言是青少年亚文化的重要表现形式,其具有青少年亚文化的边缘性、颠覆性、批判性等特点。在研究网络语言对中学生写作影响过程中,将其放在网络时代背景与青少年亚文化背景之下,有助于我们在教学中更全面地对中学生进行引导。青少年作为我国网民的主体,由于自身年龄、性格特点及成长环境等原因,受网络语言影响较大。尤其是在语文学习和写作能力训练中,把控、引导学生网络语言的合理使用有重要作用。本文首先采用问卷调查法,了解到目前学生虽有一定的鉴别能力,但对网络语言认识不够全面,尤其是对网络语言在作文写作语言、思维中的潜在影响不能很好地认识,不能正确处理网络语言在作文中的使用范围等问题。同时,参考相关文献,本文进行进一步分类探究,明确了在写作中,学生的写作兴趣,写作思维,选材立意,语言表达等都会不同程度地受到网络语言的影响。这些影响,一定程度上激发了学生写作兴趣、促进了学生形象思维的发展,扩充了学生的写作题材内容,丰富了学生的个性化语言,但也对学生逻辑思维及语言表达、作文选材等方面造成负面影响。作为语文教学的重中之重,写作承担着训练学生语言和思维品质,提升综合水平及塑造人格的重要作用,对学生的未来影响深远。在明确了中学生规范作文的要求后,本文从教师、学校家长及社会三方面提出了具体建议。教师在教学中首先要全面认识网络语言,疏导学生心理。在具体实践中要重视书写、语法等基础,强化规范化写作。同时,在日常教学中合理使用、加强引导,丰富学生写作内容,弱化网络影响,变被动为主动。第三,教师还需加强学生审美能力,培养其文化自信。此外,学校及家长需要共同管理孩子的阅读渠道,社会也需利用相关法规及舆论引导等方法,加强网络监管,营造健康网络环境。总之,网络时代下学生的健康发展需要我们共同维护,网络语言对学生的不同影响需要我们共同引导规范。这不仅是中学生写作及语文教学中需要研究的重要问题,也是时下青少年亚文化及心理成长的重要课题。希望借助本文的写作能在未来的教学中帮助本人及教师们全面认识网络语言,明确网络语言对中学生写作的不同影响,在学生写作中能合理引导,有所借鉴。
李娟[9](2019)在《高中语文教学读写结合研究》文中认为阅读与写作是语文的核心素养,也是高中语文教学的重中之重。读写结合是提升学生的阅读与写作能力的重要途径,能更好地促进学生的终生发展。笔者通过问卷调查的方式了解到高中生的读写现状不尽如人意。究其根源,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忽略读写结合的策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缺少读写结合的意识与习惯;同时也缺少阅读与写作结合的系统教材。根据《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对阅读与写作的要求,笔者查阅大量的资料,结合平时的教学实践,针对学生目前阅读写作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以读促写、以写促读、读写结合的策略。阐释了读写结合遵循的原则,即发挥学生主体作用,强调知识系统性,注重写作实践性。就具体的实施而言,提升学生读写结合的意识,突出其主体地位。通过广泛阅读,培养学生思维广度;通过仔细精读,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度;通过搭建作文生成的平台,培养学生思维灵敏度。以读的序列形成写的序列,从阅读中获取系统知识、思想、情感并进而获得新的感悟,使之成为写作内驱力。体味文本构思,明确写作思路;丰富写作素材,力求信手拈来;汲取写作技巧,开拓写作视野;把握语言风格,提升表达能力。注重作文教学的实践,以一课一得为目标,通过读、悟、写、评、改多种活动,让学生在写作实践中提高自己的能力。总之从学生与教师两方面着力,建立阅读与写作的序列,在教学实践中循序渐进,螺旋上升。从教学的实际出发,对怎样引导学生高效阅读、安排好文章的谋篇布局、写好议论文的开头、打造议论文的精彩片段、结尾续写、空白补写等具体问题进行了详细的阐释,以期对语文教学有现实的促进作用。
孙欢[10](2019)在《宋初三诗话诗学理论批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六一诗话》《温公续诗话》《中山诗话》是宋代出现最早的三部诗话。《六一诗话》对诗话文体有开创之功,《温公续诗话》《中山诗话》亦有奠基之功。诗话以笔记体记录诗歌本事、诗人轶事、摘引品评佳句、谈讨诗法、订正讹误,开创了一种新的诗学批评文体。诗话以其富有弹性、自由灵活的体制,轻松的笔调,掀起宋代诗学批评的热潮,也成为诗学后世诗学批评的主要文体。在三部诗话的研究成果中,对诗话文体特点的阐释,诗话发展流变过程的纵向梳理,以及研究单篇的诗学思想的成果较多。只有少数文章着涉及三部诗话之间诗学理论批评思想的比较。因此对三诗话诗学理论批评进行较为全面的比较尚有较大的研究空间。本文采用文本细读法、比较法、归纳法、文献研究法,广泛搜集文献资料,对三部诗话的诗学理论观点进行比较,以揭示其论诗旨趣的异同。本文包括四章:第一章是对三部诗话关于诗歌内容方面观点的比较。从诗歌题材、立意、诗歌内容真实性三方面进行比较。三部诗话都摘引了写景抒情类题材的诗,现实社会生活类的题材三部诗话都予以了关注。欧阳修主张开拓新的诗歌题材,司马光和刘攽对诗歌题材的态度相对趋向保守。三人都重视诗歌立意,侧重点虽有异,但都体现宋代诗人对诗意的重视。诗歌内容真实的认识,欧阳修最为全面深入,刘攽、司马光只涉及部分。第二章是对三部诗话所追求的理想诗歌风格的比较。三人皆称赏“平淡”诗美,各有侧重。欧阳修侧重“古淡”、司马光侧重“平淡闲远”,刘攽侧重“清淡”从不同侧面透视了“平淡”的诗美理想。欧阳修倡导的诗歌风格比司马光和刘攽显得更为多样化。欧阳修重气格,提倡豪放雅健,体现了北宋诗文革新运动对雕饰秾艳、卑弱柔靡诗风的矫正。第三章是对三部诗话诗歌构思与艺术表现的比较。具体从构思、造语、表现手法,形式技巧着手加以对比。欧阳修、刘攽都认为诗歌创作应经历艰难的构思过程,反对率意为诗。构思要精、要巧妙。三人都重视诗歌语言锤炼,反对诗歌语言浅俗。欧阳修除了反对浅俗,也反对语言的生僻难晓。刘攽和司马光都反对剽窃前人诗句。诗歌赋、比、兴三种表现手法的运用,欧阳修欣赏“赋”法,司马光、刘攽重视“比、兴”。诗歌形式技巧方面从炼字、对偶、用典、用韵四个维度加以对比分析,体现了他们对诗歌技巧的重视和思考。第四章是对三部诗话的地位和影响的分析。分析三部诗话文本呈现的共性与个性。三诗话的共性在于“闲谈”为目的,以记事为主,文风幽默的特点。三诗话的个性体现在:《六一诗话》的史家意识强;《温公续诗话》擅长品评;《中山诗话》内容最芜杂,考证类条目增多。诗话创体意义在于创作了一种新的诗学批评文体,促进了诗学批评的繁荣发展。诗话发展史方面,后代诗话由三诗话确立的“记事”为主转向以“论辞”为主的方向发展,理论性增强,体制更加严密。欧阳修批评宋初三体,为宋诗发展指明方向。其中“以文为诗”,重诗意、重语言工巧、对技巧精工的重视,促使了宋诗自立。司马光、刘攽崇尚含蓄、典雅,站在其对立面体现传统的审美趣味。总之,欧阳修偏向宋诗风格,司马光、刘攽更偏向唐诗风格。三部诗话的诗学思想呈现不同的审美取向和价值追求,暗含了宗唐与宗宋的两种倾向,酝酿着中国诗学史一桩着名的公案——唐宋诗之争,影响了整个封建社会中后期的诗歌发展。三部诗话的诗学思想也有相近之处,体现出一定的承继关系,展现了宋诗发展过程中的一段标本。
二、新颖的立意 幽默的语言(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新颖的立意 幽默的语言(论文提纲范文)
(1)聚焦语文要素,建构习作单元(论文提纲范文)
一、研读单元首页,把握习作目标 |
二、品味精读课文,学习表达方法 |
三、借鉴习作例文,感悟积累经验 |
四、指导学生习作,呈现学习成果 |
(2)中职作文教学中创意方法的运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一、中职写作教学中现存的问题 |
二、中职教学中创意写作方法的运用 |
(一)在作文中进行创造性表达 |
(二)帮助学生在写作中构思新颖的立意 |
(三)实现作文结构与文体的创新 |
(3)中西比较视域下的丁西林剧作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研究对象与选题缘起 |
二、文献综述 |
三、研究内容与问题 |
四、研究理论与方法 |
五、研究意义与创新之处 |
第一章 丁西林剧作的内容与形式之争 |
一、英语世界的高度认可 |
二、文以载道的传统标准 |
三、形式技巧的重要意义 |
第二章 丁西林的美学主张与戏剧策略 |
一、早期新剧的发展与转折 |
二、知识精英的涉足与论争 |
(一) 吸纳中西与文理的学问 |
(二) 批判“教条主义”的戏剧观 |
(三) 提倡“使人愉快”的美学 |
三、关注受众的创作与实践 |
(一) 明确潜在的观众与读者 |
(二) 探索戏剧的主题与形式 |
(三) 试验小剧场的制度与舞台 |
第三章 丁西林对编剧技巧的移植 |
一、营造戏剧的暗示性 |
(一) 强调作家—观众的双向交流 |
(二) 编织“经济节约”的人物对话 |
(三) 留有空白与距离的戏剧结尾 |
二、发挥情境的重要性 |
(一) 建立对话与情境的关系 |
(二) 激发观众与情境的共鸣 |
三、重塑喜剧的精神 |
(一) 释放游戏的天性 |
(二) 表达男性的欲望 |
第四章 丁西林对戏剧语言的革新 |
一、对文白词汇与中西语法的杂糅 |
二、对匀称结构与多维意义的雕琢 |
三、《一只马蜂》:“西林风”的开拓之作 |
结论: 独辟蹊径的戏剧创作模式 |
附录一 丁西林年表 |
附录二 Oppression as a Situational Comedy:A Note on the Stagecraft of Ting Hsi-lin |
附录三 情境喜剧《压迫》:丁西林编剧艺术札记 |
参考文献 |
致谢 |
(4)新闻评论写作微课程设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研究缘起 |
(一)高考作文的命题特点 |
(二)新闻评论写作的价值 |
(三)《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的要求 |
二、研究综述 |
(一)新闻评论写作教学研究现状 |
(二)写作微课程研究现状 |
三、研究目的与意义 |
(一)为教师提供新的思路 |
(二)有助学生聚焦自身发展 |
四、研究方法 |
第一章 新闻评论写作微课程概述 |
第一节 概念界定 |
第二节 高中新闻评论写作微课程开发的意义 |
一、时事热点类作文教学现状分析 |
二、利用新闻评论写作微课程干预高考作文写作 |
第三节 新闻评论写作微课程设计的结构 |
一、新闻评论写作微课程的设计框架 |
二、新闻评论写作微课程目标设计 |
三、新闻评论写作微课程内容设计 |
四、新闻评论写作微课程的评价设计 |
第二章 新闻评论立意能力微课程设计 |
第一节 确立立意的步骤 |
一、阅读新闻,概括事件 |
二、厘清概念,加深认识 |
三、立足材料,确定角度 |
四、确立主题,拟定标题 |
五、整理思路,列出提纲 |
六、引述材料,提出观点 |
第二节 立意的基本架构 |
一、基本立意能力 |
二、多角度立意能力 |
三、拟写论点能力 |
第三节 基本立意能力微课程设计 |
一、基本立意能力微课程目标 |
二、基本立意能力微课程内容 |
三、基本立意能力微课程评价 |
四、基本立意能力微课程设计示例 |
第四节 多角度立意能力微课程设计 |
一、多角度立意能力微课程目标 |
二、多角度立意能力微课程内容 |
三、多角度立意能力微课程评价 |
四、多角度立意能力微课程设计示例 |
第五节 拟写论点微课程设计 |
一、拟写论点微课程目标设计 |
二、拟写论点微课程内容设计 |
三、拟写论点微课程评价设计 |
四、拟写论点微课程设计示例 |
第三章 新闻评论论证能力微课程设计 |
第一节 论证的基本能力 |
一、演绎论证能力 |
二、归纳论证能力 |
三、类比论证能力 |
第三节 新闻评论演绎论证能力微课程设计 |
一、新闻评论演绎论证能力微课程目标设计 |
二、新闻评论演绎论证能力微课程内容设计 |
三、新闻评论演绎论证能力微课程评价设计 |
四、新闻评论演绎论证能力微课程设计示例 |
第四节 新闻评论归纳论证能力微课程设计 |
一、新闻评论归纳论证能力微课程目标设计 |
二、新闻评论归纳论证能力微课程内容设计 |
三、新闻评论归纳论证能力微课程评价设计 |
四、新闻评论归纳论证能力微课程设计示例 |
第五节 新闻评论类比论证能力微课程设计 |
一、新闻评论类比论证能力微课程目标设计 |
二、新闻评论类比论证能力微课程内容设计 |
三、新闻评论类比论证能力微课程评价设计 |
四、新闻评论类比论证能力微课程设计示例 |
第四章 新闻评论表达能力微课程设计 |
第一节 表达能力的架构 |
一、拟题能力 |
二、结构设计能力 |
第二节 新闻评论拟题能力微课程设计 |
一、新闻评论拟题能力微课程目标设计 |
二、新闻评论拟题能力微课程内容设计 |
三、新闻评论拟题能力微课程评价设计 |
四、新闻评论拟题能力微课程设计示例 |
第三节 新闻评论结构设计能力微课程设计 |
一、新闻评论结构设计能力微课程目标设计 |
二、新闻评论结构设计能力微课程内容设计 |
三、新闻评论结构设计能力微课程评价设计 |
四、新闻评论结构设计能力微课程设计示例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5)窦桂梅语文教学案例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一、名师教学案例分析研究的价值和意义 |
(一)教学案例的特征 |
(二)名师教学案例分析研究的价值和意义 |
二、研究现状分析 |
三、窦桂梅教学案例分析研究的价值和意义 |
第一章 窦桂梅语文课堂教学案例分析 |
第一节 窦桂梅语文课堂教学内容分析——以《清平乐·村居》的教学为例 |
(一)关于《清平乐·村居》文本立意的解读 |
(二)解读过程中对人文性教学的强调 |
第二节 窦桂梅语文课堂教学语言特征分析——以《晏子使楚》《清平乐·村居》《秋天的怀念》等为例 |
(一)追求幽默感 |
(二)追求深邃性 |
(三)追求广博性 |
第三节 窦桂梅语文课堂教学风格分析——以《圆明园的毁灭》《清平乐·村居》《皇帝的新装》的教学为例 |
(一)突出人文性主题的教学方法 |
(二)富含情感的教学语言 |
第四节 窦桂梅语文课堂视听材料使用分析——以《清平乐·村居》的教学为例 |
(一)《清平乐·村居》视听材料的使用情况 |
(二)音频、视频等视听材料的过度使用弱化了学生对文本的理解 |
(三)过多使用视听教学材料可能意味着语文教师教学能力的缺失 |
第五节 窦桂梅语文课堂教学节奏控制分析——以《晏子使楚》的教学为例 |
(一)《晏子使楚》的课堂教学节奏 |
(二)合理的课堂节奏不等于分秒不差的课堂时间掌控 |
第二章 窦桂梅语文课堂教学的特点与缺点 |
第一节 窦桂梅语文课堂教学的特点 |
(一)迎合教改要求和时代潮流的教学理念和教学实践 |
(二)追求精巧的课堂设计 |
(三)文本解读别出心裁,追求立意的深刻和高远 |
(四)课堂教学追求“人文性” |
(五)注重营造活跃的课堂氛围 |
第二节 窦桂梅语文课堂教学的缺点与警示 |
(一)多样化的文本解读不等于可以随便解读 |
(二)不做无意义的互动 |
(三)语文老师不是班主任 |
(四)语文课堂不是教师表演的舞台 |
(五)教学理念与教学实际的距离不容忽视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6)小学高年级作文书面评语的现状研究 ——以N市L小学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一、绪论 |
(一)研究缘由 |
1.语文课程改革对作文评价的要求 |
2.小学高年级作文评语的重要性 |
3.个人经历与兴趣 |
(二)研究意义 |
1.理论意义 |
2.实践意义 |
(三)文献综述 |
1.文献检索 |
2.国内外研究综述 |
(四)相关概念界定 |
1.小学高年级 |
2.作文书面评语 |
3.作文书面评语的形式 |
4.作文书面评语的内容 |
5.作文书面评语的有效性 |
(五)研究方法 |
1.文本分析法 |
2.访谈法 |
3.问卷法 |
二、小学高年级作文书面评语的书写依据 |
(一)《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关于写作的要求 |
1.写作教学的目标与内容 |
2.写作评价的实施建议 |
(二)高年级语文教科书关于习作内容的有关要求 |
三、小学高年级作文书面评语的文本分析 |
(一)作文书面评语的形式 |
1.书写位置 |
2.评语字数 |
3.语言形式 |
4.文面规范 |
(二)作文书面评语的内容 |
1.文章角度 |
2.作者角度 |
四、小学高年级作文书面评语的调查分析 |
(一)小学高年级教师与学生对作文书面评语的观念态度 |
(二)小学高年级作文书面评语的有效性 |
1.喜爱程度 |
2.重视程度 |
3.再反馈情况 |
五、L小学高年级作文书面评语的主要特点分析 |
(一)L小学高年级作文书面评语的优点与启发 |
1.L小学高年级作文书面评语的优点 |
2.L小学高年级作文书面评语的启发 |
(二)L小学高年级作文书面评语存在的问题与原因 |
1.L小学高年级作文书面评语存在的问题 |
2.L小学高年级作文书面评语的问题原因分析 |
六、小学高年级作文书面评语的优化建议 |
(一)树立正确的思想观念 |
1.教师重视作文书面评语的文面规范性 |
2.教师加强作文评语反思意识 |
3.教师重视学生对作文评语的再反馈 |
(二)以人为本,发挥作文评语的人文价值 |
1.合理使用批评性评语 |
2.“评人”“评文”相结合 |
(三)提供有力的外在保障 |
1.减轻教师工作负担 |
2.学校积极开展关于作文评语的教学研究活动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一 :小学高年级作文书面评语调查问卷(学生问卷) |
附录二 :学生访谈提纲 |
附录三 :教师访谈提纲 |
致谢 |
(7)内江市高中语文微写作教学现状与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选题缘由 |
二、研究目的与意义 |
三、文献综述 |
四、研究对象与研究内容 |
五、研究思路与方法 |
六、研究重难点 |
第一章 高中语文微写作教学的内涵与依据 |
第一节 微写作的内涵与特征 |
一、微写作内涵与特征的探究 |
二、微写作内涵与特征的总结 |
第二节 微写作教学的内涵及特征 |
一、微写作教学的内涵 |
二、微写作教学的特征 |
第三节 高中语文微写作教学的实施意义与依据 |
一、高中语文微写作教学的实施意义 |
(一)助力学生自我成长 |
(二)促进教师素养提升 |
(三)丰富写作教学形式 |
二、高中语文微写作教学的实施依据 |
(一)理论依据 |
(二)现实依据 |
第二章 内江市高中语文微写作教学现状 |
第一节 内江市高中语文微写作教学现状调查 |
一、调查准备 |
二、调查实施 |
三、调查结果 |
第二节 高中语文微写作教学现状及影响因素分析 |
一、现状分析 |
二、影响高中语文微写作教学的因素 |
三、内江市微写作教学现状分析总结 |
第三章 高中语文微写作教学提升策略 |
第一节 教师主导课堂训练 |
一、实施作用 |
二、实施原则 |
(一)学生主体原则 |
(二)目标明确原则 |
(三)方法多样原则 |
(四)及时反馈原则 |
(五)课堂精微原则 |
三、实施策略 |
(一)命题多样化 |
(二)训练目标化 |
(三)指导具体化 |
(四)评价多元化 |
第二节 学生自主课下训练 |
一、实施作用 |
二、实施原则 |
(一)自主性原则 |
(二)文学性原则 |
(三)多样性原则 |
(四)评价性原则 |
三、实施策略 |
(一)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微写作自主训练 |
(二)以个人为单位进行微写作自主训练 |
第三节 学校引导辅助训练 |
一、利用各种活动,创设教学环境 |
二、利用课程规划,提供时间保证 |
三、利用学校设施,营造阅读氛围 |
第四章 高中语文微写作教学策略的实施与案例 |
第一节 高中语文微写作教学实践与案例 |
一、教师主导课堂微写作训练模式的实践 |
二、以小组为单位的微写作自主训练实践 |
三、以个人为单位的微写作自主训练实践 |
第二节 高中语文微写作教学策略实践反思 |
一、对教师主导课堂训练策略的反思 |
二、对学生自主课下训练策略的反思 |
三、对学校引导辅助训练策略的反思 |
四、对将网络引入微写作训练的反思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1 :高中语文微写作教学现状问卷调查表(学生版) |
附录2 :高中语文微写作教学现状问卷调查表(教师版) |
附录3 :高中语文微写作教学现状问卷教师访谈提纲 |
附录4 :学生微写作作品展示(文字) |
附录5 :学生微写作作品展示(图片) |
致谢 |
(8)网络语言对中学生写作的影响及应对策略探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第1章 网络语言 |
1.1 网络语言 |
1.2 对中学生写作影响较大的几种网络语言 |
1.2.1 网络词汇 |
1.2.2 网络新闻语言 |
1.2.3 网络文学语言 |
1.3 网络语言的总体特征 |
1.3.1 创新性 |
1.3.2 简洁性 |
1.3.3 形象性 |
1.3.4 诙谐性 |
1.4 青少年亚文化网络语言的特点 |
1.5 网络语言和传统文学性语言的区别 |
语体风格不同 |
逻辑性、规范性和稳定性的不同 |
审美性与娱乐性的区别 |
第2章 网络语言对中学生写作的影响调查 |
2.1 问卷调查统计 |
学生写作情况 |
学生对网络语言的接触与了解 |
学生使用网络语言的情境及动机 |
学生眼中的网络语言 |
2.2 网络语言对学生写作影响分类探究 |
2.2.1 网络语言对学生作文写作兴趣的影响 |
2.2.2 网络语言对学生作文写作思维的影响 |
2.2.3 网络语言对中学生写作立意和选材的影响 |
2.2.4 网络语言对学生作文写作语言的影响 |
第3章 应对策略探析 |
3.1 中学生规范作文的要求 |
3.2 语文教师的有效引导 |
3.2.1 全面认识,疏导学生心理 |
3.2.2 重视基础,强化规范写作 |
3.2.3 合理使用,变被动为主动 |
3.2.4 加强审美,培养文化自信 |
3.3 家校社会的共同努力 |
3.3.1 学校搭建平台,帮助教师成长 |
3.3.2 家校共同协作,营造阅读氛围 |
3.3.3 加强网络监管,营造健康网络环境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9)高中语文教学读写结合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写作缘起 |
(一)学生的读写能力有待提升 |
(二)高中读写结合的研究尚待完善 |
二、研究内容 |
(一)读写结合含义界定 |
(二)读与写结合有效的策略 |
三、研究思路与方法 |
(一)研究思路 |
(二)研究方法 |
四、文献综述 |
(一)古代大家对阅读与写作经验描述 |
(二)五四运动之后读写结合研究情况 |
(三)中外读写结合比较获研究 |
第一章 高中语文教学中读写关系、现状调查及分析 |
第一节 阅读与写作关系紧密 |
一、以读促写,阅读是写作的前提和契机 |
二、以写促读,写作是阅读的扩展和升华 |
三、阅读与写作有共同的价值取向 |
第二节 阅读与写作现状调查 |
一、高中学生阅读现状 |
二、写作教学的现状 |
三、高中读写结合的现状 |
第三节 高中阅读与写作难以结合的根源 |
一、缺少阅读与写作结合的系统教材 |
二、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缺少读写结合的意识与习惯 |
三、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忽略读写结合的技能和策略 |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高中语文教学中读写结合的理性思考 |
第一节 读写结合的依据 |
一、读写结合的历史传统 |
二、读写结合的理论依据 |
第二节 高中语文教学中读写结合的原则 |
一、读写结合教学发挥学生主体性 |
二、读写结合教学强调写作序列化 |
三、读写结合作文教学注重写作实践性 |
第三节 高中语文教学中读与写结合的意义 |
一、读写结合对于阅读教学的意义 |
二、读写结合对于作文教学的意义 |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高中语文教学中读写结合策略及其实施 |
第一节 提升读写结合的意识,突出学生主体性 |
一、广泛阅读,拓展学生思维的广度 |
二、仔细精读,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度 |
三、搭建作文生成的平台,培养学生思维灵敏度 |
第二节 建立序列,获取系统知识 |
一、体味文本构思,明确写作思路 |
二、丰富写作素材,力求信手拈来 |
三、汲取写作技巧,开拓写作视野 |
四、把握语言风格,提升表达能力 |
第三节 高中读写结合的案例研究 |
一、写好文章的开头 |
二、打造议论文的精彩片段 |
本章小结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一 高中生读写结合现状问卷调查表 |
附录二 读写教学成果 |
附录三 教案 |
读研期间科研情况统计 |
后记 |
(10)宋初三诗话诗学理论批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研究现状 |
二、研究意义 |
三、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
第一章 三诗话关于诗歌内容观点的比较 |
第一节 所引诗歌的题材 |
一、写景抒情类题材 |
二、现实社会生活类题材 |
第二节 诗歌的立意 |
一、对诗歌立意的重视 |
二、意新与意高的内在契合 |
三、读者贵在理解作者之“意” |
第三节 对诗歌内容真实的要求 |
一、诗歌内容的真实性 |
二、诗歌内容的合理性 |
第二章 三诗话中对理想诗歌风格的追求 |
第一节 平淡的诗美理想 |
一、平淡风格共同特征 |
二、对平淡诗美欣赏角度之殊 |
第二节 欧阳修提倡多种诗歌风格 |
一、主“气格” |
二、豪放雄健 |
第三章 诗歌构思与艺术表现 |
第一节 诗歌的构思 |
一、构思的艰难 |
二、要精心构思 |
三、构思要巧妙 |
第二节 诗歌语言的锤炼 |
一、语言浅俗与锻炼 |
二、对“语工”理解 |
三、抄袭剽窃前人诗句 |
第三节 诗歌的表现手法 |
一、“赋”法 |
二、“比、兴” |
第四节 诗歌形式技巧 |
一、炼字 |
二、对偶 |
三、用典 |
四、用韵 |
第四章 三部诗话的地位及影响 |
第一节 三部诗话呈现出的共性与个性 |
一、三诗话的共同特征 |
二、三诗话的个性色彩 |
第二节 三诗话的影响 |
一、创体意义 |
二、对诗话发展史的影响 |
三、对宋诗发展产生深远影响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研究生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四、新颖的立意 幽默的语言(论文参考文献)
- [1]聚焦语文要素,建构习作单元[J]. 陈灿华. 新作文, 2021(33)
- [2]中职作文教学中创意方法的运用研究[J]. 斯永阳. 新作文, 2021(33)
- [3]中西比较视域下的丁西林剧作研究[D]. 赵冬旭. 北京外国语大学, 2021(09)
- [4]新闻评论写作微课程设计研究[D]. 李旋. 闽南师范大学, 2020(01)
- [5]窦桂梅语文教学案例分析[D]. 刘奕婷. 闽南师范大学, 2020(01)
- [6]小学高年级作文书面评语的现状研究 ——以N市L小学为例[D]. 孙倩瑶. 南京师范大学, 2020(04)
- [7]内江市高中语文微写作教学现状与对策研究[D]. 郭辉. 西华师范大学, 2020(01)
- [8]网络语言对中学生写作的影响及应对策略探析[D]. 黄昕燕. 西南大学, 2020(01)
- [9]高中语文教学读写结合研究[D]. 李娟. 苏州大学, 2019(03)
- [10]宋初三诗话诗学理论批评研究[D]. 孙欢. 河南大学, 2019(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