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稻谷深加工及综合利用技术探讨(论文文献综述)
田双起,王新伟,娄海伟,牛永武[1](2021)在《粮食工程专业课程思政路径探索——以“粮食加工副产物综合利用”课程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课程思政要求将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知识、价值理念和精神追求等融入专业课程中,潜移默化地对各大院校本专科学生的思想意识、行为举止产生影响。该文以粮食工程专业"粮食加工副产物综合利用"课程为例,基于粮食工程专业特点,结合该专业本科生对粮食加工行业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了解,论述"粮食加工副产物综合利用"课程开展课程思政的必要性,并对课程思政的实现路径进行了初步探索和实践,以期为粮食工程专业的其他本科专业课程开展课程思政提供参考。
高忠坡,倪嘉波,李宁宁[2](2022)在《我国农作物秸秆资源量及利用问题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我国是世界农业大国,农作物秸秆资源丰富,但长期以来主要农作物秸秆资源的种类、数量及其变化情况不甚明了。为此,在梳理以往秸秆资源量测算及利用文献的基础上,结合我国2013-2019年水稻、玉米、小麦、豆类、薯类等5种主要粮食作物产量数据,科学确定秸秆籽粒折算系数,运用草谷比系数法测算主要粮食作物的秸秆资源量,为我国制定秸秆综合利用政策、规划提供借鉴和决策支持。同时,结合实际找出目前我国秸秆综合利用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解决对策。
宋孝进[3](2021)在《松原市粮食加工产业存在的问题及政府对策》文中认为为应对新冠肺炎疫情的冲击,我国出台“六保”政策。其中,“保粮食能源安全”具有战略性意义。“民以食为天”,在供求两端遭受公共卫生事件的影响下,粮食加工产业既连接了农业,又连接了工业和居民,是保证国家经济稳定、战略安全的重要的中间产业。吉林省松原市作为我国粮食重要生产地,粮食加工产业的发展对本地区乃至吉林省的粮食加工产业都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以松原市的粮食加工产业为研究对象,通过调查统计,掌握了松原市粮食加工产业的基本情况,分析了松原市粮食加工产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其成因,提出了政府促进粮食加工产业健康发展的对策,以期从产业链和供给侧出发,促进当地产业发展、保证国家“粮食安全”。总体而言,松原市粮食加工产业缺乏龙头企业、企业间分工不合理;产业布局散乱产品质量有待提高、品牌声誉有待提升。松原政府应当坚持技术进步、质量提升、产业融合、资金融通和服务提升的综合产业政策。
柴青宇[4](2021)在《黑龙江省农村产业融合发展水平评价及其路径选择研究》文中提出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业领域先后实行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土地经营权流转和免除农业税等政策,极大地激发了农民的积极性,解放了农村生产力,促使农产品产量迅速增长,农产品供给由长期短缺转变为总量平衡、丰年有余。但是,我国依然面对农业生产成本居高不下、农业资源环境持续恶化、农民收益与农业经济增长不同步等问题。为此,2015至2019年中央连续五年下发一号文件部署农村产业融合发展问题,在国家层面陆续推出18项农村产业融合发展配套支持政策,从人才、资金、土地、税收等多维度支持农村产业融合发展,以促进农村产业融合主体和新业态的多元化,使农民从产业链中分享更多收益。进一步提升农村产业融合水平是我国解决“三农”问题、促进产业兴旺、推动乡村振兴、实现农业现代化的进程中不可忽视的途径和手段。黑龙江省粮食产量连续10年稳居全国第一,年产量已突破750亿公斤,是名副其实的农业大省,但黑龙江省却一直未能成为农业强省。农产品加工增值率偏低、农业产业化水平不高、农民收入增长缓慢等难题一直困扰着黑龙江省农村经济的发展。为此,研究黑龙江省农村产业融合发展问题具有针对性和典型性。黑龙江省农村产业融合的发展模式、路径和历程可为我国其它地区农村产业融合提供有力的借鉴,对于促进农民增收、农业增效、实现乡村振兴战略具有重要意义。本文着重研究黑龙江省农村产业融合发展水平评价及路径选择问题,探析黑龙江省农村产业融合的理论支撑、融合模式、融合水平、障碍因素、发展路径、制度供给等一系列命题。首先,通过对产业融合核心概念的界定与辨析,以及对产业融合的基础、驱动力等相关理论的综析,构建出本文研究所需的理论参照系,并在理论层面上确定产业融合路径选择所涉及的相关要素。其次,本文从定性及定量两个视角对黑龙江省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程度进行测度与评价。根据对全省13个地市农村产业融合发展实践调查的结果,通过实际案例分析,研究黑龙江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的现存模式及主要问题。定量研究方面,本文采用层次分析方法,在明确农村产业融合测量指标体系构建原则的基础上,选取了 20个反映产业融合发展水平的度量指标,构建出农村产业融合测量指标体系,对黑龙江农村产业融合发展水平进行综合评价。再次,本文结合黑龙江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现状及水平,运用障碍分析模型测量出制约黑龙江省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的主要障碍因素,并厘清导致障碍出现的主要矛盾。然后明确黑龙江农村产业融合的发展思路、原则、目标,从理论层面锁定黑龙江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的路径选择。为使路径的可操作性更强,本文结合黑龙江省农村一、二、三产业发展的实际,从实际层面对路径进行具体的现实选择。最后,本文从农村产业融合的实现主体之一——政府的角度出发,从扩大农业对外开放合作领域、优化农村产业融合发展要素、加强农村产业融合基础设施建设和强化农村产业融合政府服务职能等宏观层面提出黑龙江省农村产业融合发展路径优化的制度创新。
俞建良,李燕丽,吉海瑞,崔喜贵[5](2020)在《以不宜存稻谷为原料生产食用酒精相关问题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以不宜存的水稻为原料,通过采用全流程质量跟踪管控和分级分选利用,经过严格的深加工处理,生产出产品质量完全合格的食用酒精和饲料,既可以有效控制不宜存水稻流入粮食加工市场,减少国家在此方面防控的费用,又可以有效提高不宜存水稻的价值。本文重点从食品安全国家标准和法律法规、不宜存稻谷的品质特点、工艺路线和关键技术以及副产品饲料应用等4个方面研究以不宜存稻谷为原料生产食用酒精和饲料的生产和管理方面的问题,为合理合规地使用不宜存稻谷提供一定借鉴。
邹晓红[6](2020)在《“稻虾共作”模式助力乡村振兴发展的研究 ——以湖北省潜江市为例》文中认为“稻虾共作”属于一种稻田综合种养模式,即在稻田中养殖两季小龙虾并种植一季中稻,在水稻种植期间小龙虾与水稻在稻田中同生共长。近年来,“稻虾共作”综合种养发展模式因为有较高的综合效益价值,而在全国范围内大力发展。湖北省潜江市“稻虾共作”模式发展最为迅速,面积较大,技术也较成熟,并逐渐形成“潜江模式”,已成为当地的优势特色产业。以此为例研究“稻虾共作”综合种养发展模式对当地乡村振兴的促进发展作用,为持续发展“稻虾共作”综合种养发展模式提供参考和建议,也能给其他地区乡村振兴的发展提供实践依据和借鉴。本文基于国家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以潜江市的“稻虾共作”模式发展状况为研究对象,采用理论分析与实证相结合的研究方法,通过实地走访调查、数据收集分析,梳理了该模式在潜江发展的历程及现状,效益及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及建议。从发展现状来看,“稻虾共作”模式目前在湖北省尤其是潜江市发展取得了良好的效益,突出表现为提质增效,提升了种粮积极性,促进绿色农业发展和生态循环,形成了规模经营和产业化格局。从扩大粮食种植面积、增加农民收入、保护生态环境和保障食品质量安全四个方面助力乡村振兴实践。但目前主要存在四个方面的问题:其一,“水产-水稻”发展不平衡;其二,养殖体系不完善,苗种供应矛盾日益突出;其三,科技和服务人才支撑尚显不足;其四,区域品牌优势发挥不明显。根据上述四方面的问题提出以下对策建议:第一,加大政策引导力度,适度控制规模;第二,加强科技攻关和研发,夯实科技基础;第三,大力培养专业人才,完善服务体系;第四,推动稻虾产业质量安全和加强品牌建设。最后以潜江市为例,提出了该模式的未来发展思路和相应的保障扶持政策。
侯绍靖[7](2020)在《全产业链视角下青浦区优质稻米产业化发展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上海市青浦区作为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之一,“绿色、优质和生态”是青浦区稻米产业的定位和发展方向。本文基于全产业链视角下,通过实地调查与研究,从水稻生产,加工,品牌建设及流通三个环节分析青浦区优质稻米产业化发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同时对青浦区现有产业化经营模式进行比较研究,尝试以构建新型优质稻米产业化经营模式促进优质稻米全产业链发展。在此基础之上,充分借鉴国内外优质稻米产业化发展经验,并结合青浦区的实际情况,因地制宜提出青浦区优质稻米产业化发展的建议和对策。本文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青浦区优质稻米产业化发展现状及问题分析。近些年来,青浦区优质稻米产业化发展在新品种培育,水稻机械化综合水平,稻谷加工能力,品牌建设等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青浦区优质稻米产业化发展依然面临着一些困境和挑战,如标准化生产体系不健全,绿色优质稻米少;稻米深加工能力弱,稻米产业链条不完整;稻米品牌众多,但影响力不高;优质稻米营销渠道单一,流通链条不健全等问题。(2)青浦区优质稻米产业化经营组织模式分析研究。产业化经营组织模式是产业化发展的重要依托。本文通过对青浦区现有稻米产业化组织模式的比较分析,发现均未实现真正意义上的“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组织模式。在对青浦区优质稻米生产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进行分析后,基于全产业链视角下,提出尝试构建以龙头企业为核心,各类经营主体充分参与的优质稻米产业化联合体,以促进优质稻米全产业链经营发展。(3)青浦区优质稻米产业化发展的对策和建议。针对青浦区优质稻米产业化发展所面临的困境和存在的问题,在前文借鉴国内外相关经验的基础之上,并结合青浦区的实际情况,从全产业链发展视角下对青浦区优质稻米产业化发展提出一些对策和建议。包括产前环节加强绿色监管,开展水稻投入品负面清单制度建设;产中环节强化优质稻米生产标准化,提高优质稻米质量;产后环节完善优质稻米产业流通体系,扩展品牌市场;全产业链经营模式方面组建区域优质稻米产业化联合体,增强企业市场竞争力等建议。
赵志浩,邓媛元,魏振承,刘光,李萍,唐小俊,张雁,周鹏飞,张名位[8](2020)在《大米适度加工和副产物综合利用现状及展望》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大米是我国居民的重要口粮之一,大米加工业是事关国计民生的重要产业。由于消费者对大米口感和外观的过度追求,我国大米加工业长期存在严重的过度加工现象,而且大米加工产生的大量副产物未能得到充分有效利用,这些已经成为制约我国大米加工业健康发展的产业瓶颈问题。过度加工造成稻米资源大量浪费、营养物质过分流失以及能耗增加,开展大米适度加工对于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提高居民膳食营养具有重要意义;加工副产物综合利用不足不仅造成资源浪费,还对生态环境产生一定威胁。提高加工副产物综合利用的程度和水平是延长大米加工产业链、提高稻米资源综合效益的有效途径。概述了大米加工行业现状、加工精度对大米营养和食用品质的影响、大米加工精度的检测和适度加工技术进展,分析了米糠、碎米和稻壳等加工副产物的综合利用现状,以期为促进大米适度加工和副产物的综合利用提供参考。
周鹏云[9](2020)在《稻米深加工及其副产品的综合利用》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综述了稻米深加工的产品以及加工过程中所产生的副产品,包括稻壳、米糠和碎米,以及各副产品的不同用途,旨在为进一步提高稻米资源的综合利用,增加稻米及其副产品的附加值,延长稻谷加工产业链,以期创造更多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吴舒[10](2020)在《贫困地区的脱贫攻坚、产业发展与营养安全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过去四十多年来,我国在扶贫领域取得了突出成绩。自党的十八大以来,脱贫攻坚就被纳入“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党中央、国务院以前所未有的力度推进,取得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继精准扶贫战略后,2017年党的十九大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为持续增强贫困地区自我发展能力提供保障;发展产业是实现脱贫的根本之策,是乡村振兴的重要基础。与此同时,随着农业生产走向集约化和市场化道路,我国粮食安全情况得到了明显改善,但是人口营养状况在我国形势依然比较严峻,特别是在贫困的农村地区。因此,本研究以贫困作为切入点,以深度贫困地区为例,围绕脱贫攻坚进展、产业发展和营养改善三个方面展开,探讨三者之间的关系及其内在影响机制,为助力深度贫困地区产业扶贫、人力资本提升和乡村全面振兴提供决策支持和依据。主要研究内容包括:第一,对深度贫困地区脱贫攻坚的现状进行评价分析;第二,从产业链视角,对深度贫困地区产业链发展的现状进行研究,把握当前供求体系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第三,从营养角度,以就地供菜项目作为切入点,研究农户参与供餐项目对营养安全、贫困的影响和作用机理;最后,综合贫困、产业和营养三个方面,研究农业生产多样性、市场发展与饮食多样化之间的关系及其内在影响机制。主要研究结论概括如下:第一,在深度贫困地区脱贫攻坚现状的分析中,以三年实施方案为基本准绳,通过数据对比,从总体减贫进展与成效、“两不愁三保障”情况、重点工程推进情况等方面对2019年深度贫困地区脱贫攻坚进展情况进行年度跟踪监测分析及三年进展情况评价。预计四川省深度贫困地区在脱贫人口脱贫和贫困县退出两方面能够如期完成2019年度计划目标。余下的贫困县、贫困村与贫困人口计划将在2020年如期实现摘帽、退出和脱贫;两不愁中的不愁吃、不愁穿,以及三保障中的基本医疗和义务教育都得到了全面实现和覆盖,饮水和三保障中的住房安全还在推进中。第二,对深度贫困地区产业链发展的现状及存在问题的研究,主要体现在六个方面:一是在生产条件方面,特殊的地形地貌和气候条件为农产品生长提供了独特的生态环境,这些地区多属干旱地区和高寒地区,自然条件恶劣、水资源短缺,也制约了产业现代化发展,资源禀赋与资源短缺共生;二是在优势产品方面,具有独特品质的特色农产品还远没有转化为优势产品;三是在农业生产主体方面,以散户为主,规模小而分散,加上种植管理方面也较为粗放,不利于形成规模化、标准化和集约化的生产基地;四是在市场渠道方面,以批发市场传统交易模式为主,在传统模式下,小农户在市场中处于弱势地位,销售渠道单一,而电子商务模式等新型模式尚处于起步阶段:五是在产业链长度方面,农产品多以初级产品形式出售,导致产业链条过短、产品附加值低,限制了利益分配的空间;六是在集群式发展方面,缺乏与产业发展相匹配的信息化、仓储、冷链物流等重点基础设施的建设支持。第三,对贫困地区农户参与供餐项目的影响和机理的研究,构建干预组农户的对照组,利用基线和终线两期数据,将干预组和对照组的关键变量进行比较分析,得到农户参与项目对贫困的影响。目前,项目完成了基线调研,可以发现两组样本在关键变量上不存在显着差异,具备平衡性的特征:在种植业方面,蔬菜的品种主要有大白菜、白萝卜和胡椒,样本中有63%的农户仅种植一季的蔬菜,农户大多也会种植一些稻谷和玉米,生产出来的农产品主要用来自食;在养殖业方面,农户会少量养殖一些牲畜,主要品种有鸡、生猪、鸭等;样本农户最主要的收入来源是净转移支付收入;97%的农户处在食物安全水平区域。从基线结果来看,项目实施过程中需要持续关注小农户供餐能力,即小农户生产的季节性、产品单一性如何匹配幼儿园消费的长期性和多样性。第四,对贫困地区农业生产多样性与饮食多样化的关系及传导路径的研究,利用2012年、2015年和2018年我国贫困农村地区三年面板数据,检验了农业生产多样性、市场发展对农户饮食多样化的影响,发现农业生产多样性显着正向影响农户饮食多样化程度,发展农业生产多样性可以促进农户饮食多样化;描述性分析结果显示,所调研农户的食物更多来自市场供给,而不是自产,实证结果也验证了市场发展显着正向影响农户饮食多样化程度,因此,发展饮食多样化不能仅依靠农业生产,市场发展也是影响饮食多样化的显着因素;鉴于在不同商业化程度下农业生产对营养的影响可能会呈现非线性变化趋势,运用门限回归模型,以农业商业化程度为门限变量,通过构建单一门限回归模型,发现农业生产多样性对饮食多样化存在基于农业商业化程度的门限效应,随着农业商业化程度提高,农业生产多样性对饮食多样化产生逐渐变大的促进作用。
二、稻谷深加工及综合利用技术探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稻谷深加工及综合利用技术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1)粮食工程专业课程思政路径探索——以“粮食加工副产物综合利用”课程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1“粮食加工副产物综合利用”课程教学现状 |
2 实施“粮食加工副产物综合利用”课程思政的必要性 |
2.1“粮食加工副产物综合利用”课程属性 |
2.2开展“粮食加工副产物综合利用”课程思政的意义 |
3 挖掘“粮食加工副产物综合利用”课程中蕴含的思政元素 |
4 结语 |
(2)我国农作物秸秆资源量及利用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
1 文献梳理 |
2 秸秆资源量测算 |
2.1 粮食产量情况 |
2.2 草谷比系数确定(RPR) |
2.3 秸秆资源量测算 |
3 我国秸秆综合利用中存在的问题 |
3.1 秸秆综合利用率低 |
3.2 秸秆综合利用成本高 |
3.3 秸秆收储运体系不健全 |
3.4 秸秆综合利用结构不合理 |
3.5 秸秆综合利用技术不成熟 |
4 解决措施 |
4.1 加大宣传,提高农民秸秆综合利用意识 |
4.2 制定秸秆综合利用规划,形成长效机制 |
4.3 加大财税补贴力度,降低利用成本 |
4.4 多方筹资,加大对秸秆综合开发的投入 |
4.5 加强秸秆利用技术研发,拓宽利用渠道 |
5 结论 |
(3)松原市粮食加工产业存在的问题及政府对策(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研究目的与意义 |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
三、研究思路和方法 |
四、研究的创新 |
第一章 粮食加工产业的概念界定及相关理论 |
第一节 粮食加工产业的概念界定 |
一、粮食的含义 |
二、粮食加工 |
三、粮食加工产业 |
第二节 粮食加工产业的相关理论 |
一、合约与交易费用理论 |
二、产业链理论 |
三、产业政策理论 |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松原市粮食加工产业现状及问题 |
第一节 松原粮食加工产业的发展背景 |
一、松原产业结构现状 |
二、松原政府财政状况 |
三、松原粮食加工产业发展条件 |
第二节 松原粮食加工产业基本情况 |
一、松原粮食加工产业现状 |
二、松原粮食加工产业政策 |
第三节 松原粮食加工产业存在的问题 |
一、原材料供给不稳定 |
二、产业链发展不完善 |
三、品牌租值积累不足 |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松原粮食加工产业现存问题成因分析 |
第一节 政府“三农”政策有待完善 |
一、惠农政策不落地 |
二、农业保险制度不健全 |
三、耕地保护政策执行不到位 |
第二节 政府产业政策科学性有待提高 |
一、培育龙头企业力度不足 |
二、产业园建设不理想 |
三、企业技术创新不足 |
第三节 政府服务方式有待完善 |
一、市场开拓力度不足 |
二、品牌效应不够显着 |
三、科研支持力度不强 |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促进松原粮食加工产业发展的政策建议 |
第一节 拓展“三农”政策新思路 |
一、推动惠农政策真下乡 |
二、完善和推广农业保险制度 |
三、贯彻落实耕地保护政策 |
第二节 制定高质量发展产业政策 |
一、培育壮大龙头企业 |
二、支持建立产业园区 |
三、鼓励生产技术创新 |
第三节 积极转变政府服务方式 |
一、建立健全质量检验监测制度 |
二、维护公开透明的品牌市场 |
三、完善人才吸引和保障政策 |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4)黑龙江省农村产业融合发展水平评价及其路径选择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目的和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目的 |
1.1.3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
1.2.1 农村产业融合的起源与发展 |
1.2.2 农村产业融合的驱动机制研究 |
1.2.3 农村产业融合的类型模式研究 |
1.2.4 农村产业融合的测度方法研究 |
1.2.5 农村产业融合的发展路径研究 |
1.2.6 研究述评 |
1.3 研究内容与方法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方法 |
1.3.3 技术路线 |
1.4 研究创新与不足 |
1.4.1 研究创新 |
1.4.2 研究不足 |
2 相关概念及理论基础 |
2.1 农村产业融合相关概念辨析 |
2.1.1 农村产业融合与农业现代化 |
2.1.2 农村产业融合与农业产业化 |
2.1.3 农村产业融合与农业产业融合 |
2.2 农村产业融合的内涵与特征 |
2.2.1 农村产业融合 |
2.2.2 农村产业融合模式 |
2.2.3 农村产业融合主体 |
2.2.4 农村产业融合水平 |
2.3 农村产业融合相关理论分析 |
2.3.1 分工理论 |
2.3.2 产业集群理论 |
2.3.3 交易成本理论 |
2.3.4 创新理论 |
2.3.5 农业多功能性理论 |
2.4 本章小结 |
3 黑龙江省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现状分析 |
3.1 黑龙江省农村产业融合支撑条件 |
3.1.1 自然资源条件 |
3.1.2 社会环境条件 |
3.2 黑龙江省农村产业融合基础概况 |
3.2.1 整体发展概况 |
3.2.2 第一产业发展概况 |
3.2.3 第二产业发展概况 |
3.2.4 第三产业发展概况 |
3.3 黑龙江省农村产业融合发展模式 |
3.3.1 农业产业链延伸型融合模式 |
3.3.2 农业多功能拓展型融合模式 |
3.3.3 产业集聚型融合模式 |
3.3.4 科技渗透型融合模式 |
3.3.5 产业循环型融合模式 |
3.4 黑龙江省农村产业融合主体发展现状 |
3.5 本章小结 |
4 黑龙江省农村产业融合发展水平测度 |
4.1 测度方法的选取与原则 |
4.1.1 测度方法的研判和选取 |
4.1.2 测度指标设置原则 |
4.2 测度指标体系的构建 |
4.2.1 测度指标的选择 |
4.2.2 测度指标的解释 |
4.2.3 测度模型的建立 |
4.3 黑龙江省农村产业融合发展水平实证分析与评价 |
4.3.1 指标权重的确定 |
4.3.2 数据来源 |
4.3.3 测度结果及评价 |
4.4 黑龙江省农村产业融合发展水平耦合协调度分析 |
4.4.1 耦合关系模型 |
4.4.2 耦合度及耦合协调度分析 |
4.5 本章小结 |
5 黑龙江省农村产业融合发展路径的实践障碍与战略选择 |
5.1 黑龙江省农村产业融合发展路径的障碍分析 |
5.1.1 障碍分析模型 |
5.1.2 障碍度分析 |
5.1.3 障碍因子分析 |
5.1.4 障碍因素现状分析 |
5.2 黑龙江省农村产业融合发展面临的矛盾 |
5.2.1 产业布局与农村产业融合之间的矛盾 |
5.2.2 土地利用模式与农村产业融合之间的矛盾 |
5.2.3 融资渠道与农村产业融合之间的矛盾 |
5.2.4 农村公共服务与农村产业融合之间的矛盾 |
5.3 黑龙江省农村产业融合发展路径的战略选择 |
5.3.1 黑龙江省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的思路、原则与目标 |
5.3.2 黑龙江省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的宏观路径选择 |
5.3.3 黑龙江省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的具体路径选择 |
5.4 本章小结 |
6 黑龙江省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的实现路径 |
6.1 农林牧渔业布局调整的路径选择 |
6.1.1 特色种植业产业带调整 |
6.1.2 畜牧养殖业布局调整 |
6.1.3 渔业产业布局调整 |
6.1.4 山特产品产业布局调整 |
6.2 农产品精深加工的路径选择 |
6.2.1 玉米精深加工 |
6.2.2 水稻精深加工 |
6.2.3 大豆精深加工 |
6.2.4 乳业精深加工 |
6.2.5 蔬菜精深加工 |
6.2.6 渔业精深加工 |
6.3 农林牧渔服务业的路径选择 |
6.3.1 培育多元化主体 |
6.3.2 加强生产主体市场信息服务 |
6.3.3 完善农业生产资料流通服务体系 |
6.3.4 构建农业生产技术综合服务体系 |
6.3.5 推进农业资源化利用服务体系 |
6.3.6 拓展农业机械社会化服务体系 |
6.4 休闲农业布局调整的路径选择 |
6.4.1 打造自然生态康养观光产业带 |
6.4.2 构建冰雪特色旅游产业体系 |
6.4.3 传承关东民俗和弘扬四大精神游 |
6.4.4 发挥沿边优势开展边境风情游 |
6.5 以信息技术渗透产业融合的路径选择 |
6.5.1 完善智慧农业信息监管系统 |
6.5.2 精准管理农业全产业链 |
6.5.3 创新农业金融保险服务 |
6.5.4 保护产业质量安全和知识产权 |
6.5.5 构建完整农业产业体系 |
6.6 以国家级试验区创新驱动产业融合的路径选择 |
6.6.1 以农产品加工贸易带动产业融合 |
6.6.2 扩大农业产业负面清单外贸易 |
6.6.3 创新涉农金融国际化服务产业 |
6.6.4 发展开放试验区农业总部经济 |
6.7 本章小结 |
7 黑龙江省农村产业融合发展路径优化的制度创新 |
7.1 继续扩大农业对外开放合作领域 |
7.1.1 探索设立农业自由贸易试验区 |
7.1.2 构建畅通便捷的农产品贸易通道 |
7.1.3 引导国际资本进入农产品加工贸易 |
7.2 优化农村产业融合发展资源要素 |
7.2.1 确保农村产业融合用地保障 |
7.2.2 加强财政税收政策支持 |
7.2.3 完善金融保险政策支持 |
7.2.4 强化科技与人才政策支持 |
7.3 完善农村产业融合基础设施建设 |
7.3.1 优化改造农田基础设施 |
7.3.2 搭建公共交通和信息网络 |
7.3.3 配套产业融合基本设施 |
7.3.4 综合改造提升乡村人居环境 |
7.4 强化农村产业融合政府服务职能 |
7.4.1 完善农村产业融合发展顶层设计 |
7.4.2 推动产业融合政策有效落实 |
7.4.3 加强农村产业融合示范园区建设 |
7.4.4 建立完善农村产业融合发展体系 |
7.5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致谢 |
东北林业大学博士学位论文修改情况确认表 |
(5)以不宜存稻谷为原料生产食用酒精相关问题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食品安全国家标准和法律法规解读 |
2不宜存稻谷的品质特点及对食用酒精生产的影响 |
2.1稻谷的结构和成分 |
2.2不宜存稻谷的成分特性及对食用酒精生产的影响 |
3加工工艺路线和关键技术 |
4饲料产品应用 |
5结论与展望 |
(6)“稻虾共作”模式助力乡村振兴发展的研究 ——以湖北省潜江市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意义 |
1.2.1 理论意义 |
1.2.2 实践意义 |
1.3 研究路线和方法 |
1.3.1 研究技术路线 |
1.3.2 研究方法 |
1.4 相关研究 |
1.4.1 小龙虾产业链相关研究 |
1.4.2 “稻虾共作”等小龙虾养殖模式相关研究 |
1.5 研究创新与不足 |
2 相关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 |
2.1 相关概念界定 |
2.1.1 “稻虾共作” |
2.1.2 乡村振兴 |
2.2 相关理论基础 |
2.2.1 农业产业化理论 |
2.2.2 产业集群理论 |
2.2.3 品牌化理论 |
2.2.4 可持续发展理论 |
2.2.5 两山理论 |
3 “稻虾共作”模式发展现状和助力乡村振兴路径分析 |
3.1 湖北省“稻虾共作”模式发展现状 |
3.2 潜江市“稻虾共作”模式发展现状 |
3.3 “稻虾共作”模式助力乡村振兴路径分析 |
3.3.1 “稻虾共作”模式扩大了粮食种植面积 |
3.3.2 “稻虾共作”模式增加了农民收入 |
3.3.3 “稻虾共作”模式保护了生态环境 |
3.3.4 “稻虾共作”模式提高了食品质量安全 |
4 “稻虾共作”模式发展存在的问题 |
4.1 “水产—水稻”发展不平衡 |
4.2 养殖体系不完善,苗种供应矛盾日益突出 |
4.3 科技与服务人才支撑尚显不足 |
4.4 区域品牌优势发挥不明显 |
5 “稻虾共作”模式发展对策 |
5.1 加大政策引导,适度控制规模 |
5.2 加强科技攻关与研发,夯实产业发展的科技基础 |
5.3 大力培养专业人才,完善服务体系 |
5.4 推动稻虾产业质量安全和加强品牌建设 |
5.5 未来发展思路 |
5.5.1 科学规划保证稻虾产业稳步健康发展 |
5.5.2 加强休闲农业发展和农业文化遗产保护 |
5.5.3 积极推动全产业链升级 |
6 结论与建议 |
6.1 结论 |
6.2 建议 |
致谢 |
参考文献 |
(7)全产业链视角下青浦区优质稻米产业化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
1.2.1 稻米产业化相关研究 |
1.2.2 稻米全产业链相关研究 |
1.3 优质稻米产业化发展案例研究 |
1.3.1 黑龙江优质稻米产业化发展经验——注重稻米质量和品牌建设 |
1.3.2 日本优质稻米产业化发展经验——稻米产业链的精细化管理 |
1.3.3 泰国优质稻米产业化发展经验——严格的稻米品类分级制度 |
1.3.4 国内外优质稻米产业化发展的借鉴作用 |
1.4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
1.4.1 研究内容 |
1.4.2 研究方法 |
1.4.3 技术路线 |
第二章 青浦区优质稻米产业化发展现状调查及存在问题分析 |
2.1 青浦区稻米产业化发展条件及定位 |
2.1.1 区位条件 |
2.1.2 青浦区稻米产业发展定位 |
2.1.3 农业资源禀赋优越 |
2.2 青浦区水稻生产发展概况 |
2.2.1 水稻种植面积和稻谷产量变化情况分析 |
2.2.2 水稻种植区域分布情况 |
2.2.3 水稻品种资源情况 |
2.2.4 农业机械化水平 |
2.2.5 优质稻米生产政策支持情况 |
2.2.6 青浦区优质稻米生产成本效益情况分析 |
2.3 青浦区生态种养模式发展概况-以“蛙稻米”生态种养模式为例 |
2.3.1 青浦区“蛙稻米”生态种养模式简介 |
2.3.2 青浦区“蛙稻米”生态种养模式区域分布 |
2.3.3 青浦区“蛙稻米”生态种养模式综合效益评价 |
2.4 青浦区优质稻米产业加工概况 |
2.4.1 青浦区优质稻米加工能力 |
2.4.2 青浦区优质稻米加工情况 |
2.5 青浦区优质稻米产业品牌建设及流通现状 |
2.5.1 优质稻米品牌创建现状 |
2.5.2 青浦区优质稻米产品流通现状 |
2.6 青浦区优质稻米产业化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
2.6.1 标准化生产体系不健全,绿色优质稻米少 |
2.6.2 深加工能力不足,优质稻米产业链条不完整 |
2.6.3 优质稻米品牌众多,但影响力不高 |
2.6.4 优质稻米营销渠道单一,流通链条不健全 |
2.7 青浦区优质稻米产业化发展问题成因分析 |
2.7.1 政策补贴缺乏针对性,驱动性不强 |
2.7.2 优质稻米产业化发展各类要素缺乏有效联合 |
第三章 全产业链视角下青浦区优质稻米产业化经营组织模式发展研究 |
3.1 青浦区现有稻米产业化经营组织模式分析 |
3.1.1 “企业+基地(农户)”一体化经营模式 |
3.1.2 “农民专业合作社+农户(家庭农场)”经营模式 |
3.2 青浦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存在的问题 |
3.2.1 家庭农场经营规模偏小,劳动力不足 |
3.2.2 家庭农场经营主体老龄化严重,整体素质偏低 |
3.2.3 农民专业合作社经营规模偏小,辐射带动作用不强 |
3.2.4 产业化龙头企业少,带动能力不足 |
3.3 青浦区优质稻米产业化联合体构建研究 |
3.3.1 “蛙稻米”全产业链架构 |
3.3.2 “蛙稻米”生态种养模式的经营模式评价 |
3.3.3 以龙头企业为核心的优质稻米产业联合体构建研究 |
第四章 全产业链视角下青浦区优质稻米产业化发展对策与建议 |
4.1 加强绿色监管,引导优质稻米生产 |
4.1.1 强化绿色监管,开展水稻投入品负面清单制度建设 |
4.1.2 建立优质稻米分类补贴标准,引导优质稻米生产 |
4.2 强化优质稻米生产标准化,提高优质稻米质量 |
4.2.1 构建标准化绿色生产体系,打造优质稻米生产基地 |
4.2.2 优化优质稻生产模式,促进稻米品质向高质量提升 |
4.2.3 提高稻米深加工水平,切实保障优质稻米品质 |
4.3 完善优质稻米产业流通体系,扩展品牌市场发展 |
4.3.1 建立品牌准入清单制度,提升稻米区域公用品牌使用价值 |
4.3.2 发挥区块链技术优势,提升稻米全产业链价值 |
4.4 组建区域优质稻米产业化联合体,增强企业市场竞争力 |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
5.1 结论 |
5.2 创新点 |
5.3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已发表或录用的论文 |
(8)大米适度加工和副产物综合利用现状及展望(论文提纲范文)
1 我国大米加工产业现状和发展方向 |
1.1 产业现状 |
1.2 发展方向 |
2 加工精度对大米营养、活性物质和食用品质的影响 |
2.1 对营养成分的影响 |
2.2 对活性物质的影响 |
2.3 对食用品质的影响 |
3 大米加工精度检测方法 |
3.1 基于留皮度 |
3.2 基于白度 |
3.3 基于碾减率 |
3.4 基于化学组成 |
4 大米适度加工技术 |
4.1 糙米低精度加工技术 |
4.2 适度加工大米品质提升技术 |
5 大米加工副产物的综合利用 |
5.1 米糠 |
5.2 碎米 |
5.3 稻壳 |
6 展望 |
(9)稻米深加工及其副产品的综合利用(论文提纲范文)
1 稻米深加工 |
1.1 GABA米 |
1.2 留胚米 |
1.3 发芽糙米 |
2 稻壳的综合利用 |
2.1 稻壳发电 |
2.2 稻壳用作饲料和制作板材 |
2.3 稻壳碳化 |
2.4 稻壳用作化工原料 |
3 米糠的综合利用 |
3.1 米糠榨油 |
3.2 提取米糠蛋白 |
3.3 提取植酸 |
3.4 提取肌醇 |
4 碎米的综合利用 |
4.1 碎米淀粉 |
4.2 米饮料 |
4.3 碎米提取蛋白 |
4.4 方便米粥和米线 |
4.5 人造米 |
(10)贫困地区的脱贫攻坚、产业发展与营养安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导论 |
1.1 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
1.2 研究内容与方法 |
1.3 研究思路 |
1.4 相关概念界定 |
第二章 深度贫困地区脱贫攻坚进展研究 |
2.1 问题分析 |
2.2 总体减贫进展与成效 |
2.3 “两不愁三保障”情况 |
2.4 重点工程推进情况 |
2.5 调研发现问题 |
2.6 亮点工作 |
2.7 小结 |
第三章 深度贫困地区产业链发展的现状及问题研究 |
3.1 问题分析 |
3.2 深度贫困地区扶贫产品产业链发展的现状及特点 |
3.3 深度贫困地区扶贫产品产业链发展中存在问题 |
3.4 推进深度贫困地区扶贫产品产业链发展的对策建议 |
3.5 小结 |
第四章 贫困地区农户参与营养供餐项目的影响和机理研究 |
4.1 全球学校营养供餐状况 |
4.2 项目逻辑框架 |
4.3 基线调研结果分析 |
4.4 小结 |
第五章 贫困地区农业生产多样性与饮食多样化的关系及传导路径研究 |
5.1 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
5.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5.3 相关概念界定 |
5.4 研究内容与框架 |
5.5 贫困地区农业生产多样性与饮食多样化关系的分析 |
5.6 贫困地区农业生产多样性对饮食多样化的门限效应分析 |
5.7 农业生产多样性与饮食多样化之间传导路径的分析 |
5.8 小结 |
第六章 研究结论与政策建议 |
6.1 主要研究结论 |
6.2 政策建议 |
参考文献 |
个人简介 |
四、稻谷深加工及综合利用技术探讨(论文参考文献)
- [1]粮食工程专业课程思政路径探索——以“粮食加工副产物综合利用”课程为例[J]. 田双起,王新伟,娄海伟,牛永武. 科教文汇(下旬刊), 2021(06)
- [2]我国农作物秸秆资源量及利用问题研究[J]. 高忠坡,倪嘉波,李宁宁. 农机化研究, 2022(04)
- [3]松原市粮食加工产业存在的问题及政府对策[D]. 宋孝进. 黑龙江大学, 2021(10)
- [4]黑龙江省农村产业融合发展水平评价及其路径选择研究[D]. 柴青宇. 东北林业大学, 2021(09)
- [5]以不宜存稻谷为原料生产食用酒精相关问题的研究[J]. 俞建良,李燕丽,吉海瑞,崔喜贵. 酿酒科技, 2020(12)
- [6]“稻虾共作”模式助力乡村振兴发展的研究 ——以湖北省潜江市为例[D]. 邹晓红. 广西大学, 2020(07)
- [7]全产业链视角下青浦区优质稻米产业化发展研究[D]. 侯绍靖. 上海交通大学, 2020
- [8]大米适度加工和副产物综合利用现状及展望[J]. 赵志浩,邓媛元,魏振承,刘光,李萍,唐小俊,张雁,周鹏飞,张名位. 广东农业科学, 2020(11)
- [9]稻米深加工及其副产品的综合利用[J]. 周鹏云. 粮食加工, 2020(05)
- [10]贫困地区的脱贫攻坚、产业发展与营养安全研究[D]. 吴舒. 中国农业科学院, 20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