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大剂量氨甲喋呤对大鼠肠黏膜损伤及叶酸解救的对照观察(论文文献综述)
赵春梅[1](2013)在《活血杀胚消症法对早孕大鼠妊娠滋养细胞影响的实验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本研究用活血杀胚消症方(以活血杀胚消症法组方)作用于已造模的孕鼠,从滋养细胞形态和功能的角度探索中药的杀胚机制,间接为“活血杀胚消症法”保守治疗异位妊娠提供一个科学的依据。方法:将造模成功后的早孕大鼠随机分为四组:中药组(A组:活血杀胚消症方)、西药组(B组:甲氨蝶呤)、中西药结合组(C组:活血杀胚消症方+甲氨蝶呤)、空白组(D组),分别给以相应的药物,空白组代以等量生理盐水。给药期间每日观察动物体征并记录,每2日称重一次并记录结果。给药结束后将大鼠处死,取股动脉血、解剖孕鼠,取妊娠子宫,记录胚胎着床数及妊娠子宫最大径,采用酶联免疫法测血清β-HCG值,石蜡切片观察滋养细胞组织病理学改变,透射电镜检测观察滋养细胞超微结构变化。结果:1.对孕鼠体重的影响:中药组大鼠妊娠期体重呈直线上升趋势,体重增加量与空白组比较无差异(P>0.05)。中西药结合组大鼠妊娠期体重呈明显下降后复升趋势,体重增加量低于其他三组,统计学比较有显着性差异(P<0.01)。2.对胚胎着床数的影响:中药组与其他三组比较无差异(P>0.05)。对妊娠子宫的影响:据平均秩次由大到小排列依次为:空白组、中药组、西药组、中西药结合组,经统计学处理,其他三组分别与空白组比较有显着性差异(P<0.01)。3.对滋养细胞形态影响:中药组细胞间隙增大、排列紊乱,炎性细胞浸润,胚囊正常形态消失;透射电镜:细胞核内大量染色质,线粒体肿胀,部分线粒体嵴紊乱甚至消失。四组孕鼠中中西药结合组滋养细胞损坏最显着:细胞核异染色质增多、边集,呈团块状,胞浆致密,胞质内小空泡,细胞器减少。病理学评分:空白组、西药组、中药组、中西药结合组分别为:4.0、2.2、1.9、0.4,经统计学处理,其它三组分别与空白组比较有显着性差异(P<0.01),中西药结合组分别与西药组、中药组比较有显着性差异(P<0.01),中药组和西药组比较无差异(P>0.05)。4.血β-HCG水平变化:空白组、西药组、中药组、中西药结合组血清β-HCG均值(mIU/ml)分别为:16.6、9.08、8.55、3.86,中药组、西药组分别与空白组比较有差异(P<0.05),中药组和西药组比较无差异(P>0.05),中西药结合组分别与空白组、西药组、中药组比较有显着性差异(P<0.01)。结论:1.活血杀胚消症法作用机理可能是通过改变滋养细胞的超微结构,影响滋养细胞的数量、形态、分泌、合成等生理代谢功能,使血清β-HCG水平下降,并促使炎症细胞浸润,导致胚胎组织发育停滞并消亡,从而起到杀胚作用。2.活血杀胚消症中药与甲氨喋呤合用时胚胎及滋养细胞的损害较单用中药或西药更明显,间接提示能缩短杀胚所需时间;同时二者合用时孕鼠腹泻发生率低于西药组。
魏会平[2](2013)在《鞘内注射微量长春新碱血液肿瘤患儿16例5年随访分析》文中研究指明目的:分析鞘内注射微量长春新碱血液肿瘤患儿的临床表现、辅助检查、治疗经过、5年追踪随访情况。方法:收集2007年鞘内注射混入微量硫酸长春新碱的甲氨蝶呤出现神经损害症状的16例血液肿瘤患儿5年来的详细病案资料,结合门诊复诊、电话及信件追踪随访进行分析。结果:16例患儿鞘内注射微量长春新碱后均有腰骶神经根损害临床表现,首发症状为双下肢无力,进而出现行走困难,其中2例并有颈胸神经根损害临床表现;10例出现排尿和或排便障碍。16例均行脑脊液及颅脑脊髓MRI检查,其中3例脑脊液蛋白升高,2例脑白质呈现脱髓鞘改变;11例肌电图检查均提示神经源性损害,呈完全或部分去神经支配。经改善神经营养及促进神经机能恢复药物应用,配合积极的康复治疗,13例患儿肌力有Ⅰ~Ⅲ级的恢复;9例神经源性膀胱患儿中4例完全恢复正常,3例有不同程度好转。随访至2012年10月,6例患儿存活;10例死亡,其中9例死于原发病或其治疗过程中的合并症,包括6例复发,1例死于青霉素过敏性休克。结论:微量长春新碱鞘内注射即可致腰骶神经根受损,多次鞘内注射累积可致严重神经系统损害;早期激素及营养神经药物等联合应用配合积极的康复治疗对鞘内注射微量长春新碱产生的神经系统损害恢复有确定疗效;鞘内注射微量长春新碱血液肿瘤患儿原发病的复发率明显较高,5年EFS显着下降。
张敏[3](2012)在《芪药鸡金粥对5-FU化疗致胃肠黏膜屏障损伤大鼠肠道免疫的影响》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本研究旨在探讨药膳“芪药鸡金粥”对5-氟尿嘧啶(5-Fu)所致胃肠黏膜屏障损伤大鼠肠道免疫功能的调控作用,从而为化疗后胃肠道反应患者提供一种具有中医特色的饮食辅佐疗法,并为其在化疗患者饮食护理中的推广和应用提供实验支持。方法采用5-FU150mg/kg 一次性腹腔注射造模,复制5-Fu所致胃肠黏膜屏障损伤模型。健康Wistar大鼠48只按体重分层随机分成空白组(生理盐水组);模型组(5-Fu腹腔化疗模型组);药膳组(5-Fu+药膳灌胃组)。实验期间观察大鼠一般状况、体重、摄食和腹泻的动态变化。于化疗后第1d和7d,每组各取8只大鼠脱颈椎处死后取回肠和胃组织,测量并观察以下指标:(1)大鼠肠黏膜SlgA表达;(2)CD3+、CD4+、CD8+T淋巴细胞以及CD4+/CD8+比值的变化;(3)肠黏膜病理形态学;(4)胃黏膜病理形态学。利用SPSS 16.0统计软件对实验数据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1.大鼠一般状况评分化疗开始以后,模型组、药膳组的一般状况评分均显着高于化疗前水平及同期空白组评分(P<0.01)。模型组与药膳组相比,自化疗后第2日起,模型组评分要明显高于药膳组(P<0.05或P<0.01),且该趋势一直持续至实验结束。2.大鼠体重、摄食量、腹泻变化2.1体重:化疗开始后空白组大鼠体重呈进行性增加,各实验组大鼠体重均有所下降。药膳组体重于化疗后4d开始逐渐恢复至正常水平;模型组与药膳组相比,从化疗后第2日起至实验结束体重低于药膳组。2.2摄食量:化疗后1-3d,模型组和药膳组摄食量明显下降(P<0.01)。从化疗后4d至实验结束,模型组和药膳组大鼠摄食量逐渐增加。2.3腹泻率:化疗开始后,模型组、药膳组大鼠于5-Fu注射后24小时出现腹泻,72小时达到高峰,模型组的腹泻率均高于药膳组。3.肠黏膜免疫功能变化3.1 T淋巴细胞及其亚群的变化:化疗损伤后第1d,药膳组和模型组肠黏膜T淋巴细胞亚群及CD4+/CD8+比值较空白组均有显着改变(P<0.05或P<0.01),但药膳组CD3+T淋巴细胞和CD4+/CD8+比值较模型组明显增加(P<0.05或P<0.01)。至化疗后7d,药膳组肠黏膜CD3+和CD4+淋巴细胞表达与正常对照组差异不显着(P>0.05),且较模型组明显增加(P<0.05或P<0.01),CD8+淋巴细胞表达下降及CD4+/CD8+比值上升与模型组相比也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或P<0.01)。3.2肠黏膜SlgA表达变化:化疗后1d空白组SlgA表达较高,药膳组次之,模型组最低;化疗后7d,药膳组低于同时期空白组,但好于模型组。模型组SlgA的表达较化疗后1d表达呈继续下降趋势,仍明显低于空白组。4.大鼠肠黏膜病理变化病理可见肠绒毛变短变粗,互相融合,形态极不规则,并且存在绒毛断裂现象;上皮细胞大小不一,排列紊乱;回肠黏膜层及固有层厚度变薄,并见大量炎症细胞,小肠腺变短变细,成萎缩样变。5.胃黏膜病理形态学观察光镜下可见空白组大鼠胃黏膜基本正常,大鼠胃组织表面光滑,纹理清晰,无炎性反应及损伤。模型组大鼠胃黏膜有明显损伤,呈暗红色充血、水肿、大量散在出血点,整个黏膜层细胞有明显变性、坏死或脱落,固有膜有炎症反应。药膳组胃黏膜可见少量出血点及糜烂,镜下胃黏膜表面有少量炎性渗出物,黏膜浅层细胞有变性、坏死。结论药膳饮食不仅能够改善化疗大鼠胃肠道反应症状,同时有利于肠黏膜淋巴细胞的增生,预防SlgA表达下调,并可改善肠黏膜T淋巴细胞亚群的比例,从而改善化疗致胃肠黏膜损伤大鼠的肠道免疫功能。
陈治水,陈宁[4](2012)在《溃疡性结肠炎中西医结合研究新进展》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 colitis,UC)系原因不明的大肠黏膜的慢性炎症和溃疡性病变,临床以腹痛、腹泻、黏膜脓血便为特征。中医学属"泄泻"、"痢疾"、"便血"等范畴。UC属于炎症性肠病
张威[5](2012)在《八角枫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有效部位的筛选》文中认为类风湿性关节炎(RA)是一种自身免疫性疾病,其主要症状是慢性滑膜炎和关节软骨组织的侵蚀。在世界范围内,RA的发病率约为0.5%,至今尚无有效的药物和方法来治愈RA,因此研究治疗RA的药物具有积极的意义。八角枫为我国传统中药材,具有祛风除湿、舒筋通络、散瘀止痛等功效,民间一直用其治疗RA,虽具有良好的临床疗效,但其毒性较大。研究表明,八角枫的须根及根皮含生物碱及糖苷类化合物,其中,生物碱是引起八角枫毒性的主要原因。本研究拟提取并分离八角枫中生物碱及非碱性成分,利用大鼠佐剂性关节炎(AA)模型,分别考察八角枫中生物碱及非碱性成分对RA的治疗作用,以药效为指标,筛选出八角枫治疗RA的有效部位。研究结果表明:(1)八角枫总提物(EA)可提高热板小鼠的痛阈时间,减少醋酸引起的小鼠扭体次数并抑制二甲苯导致的小鼠耳廓肿胀,具有较好的抗炎、镇痛作用。(2)八角枫总碱(TA)、EA可明显抑制AA大鼠的关节肿胀、减小其关节评分指数,病理组织检查表明,TA、EA可抑制AA大鼠关节滑膜的增生,减少炎性细胞浸润,表明TA、EA对AA大鼠具有较好的疗效。(3)八角枫各组分连续灌胃8天后,分别检测血清谷丙转氨酶(ALT)、谷草转氨酶(AST)、总胆红素(TBIL)、碱性磷酸酶(ALP)等生化指标;肝脏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和过氧化反应产物丙二醛(MDA)的含量;并采用HE染色法,观察14天后八角枫各组分对大鼠肝脏组织的影响。结果显示:与正常组相比,TA组大鼠血清中ALT、AST明显升高,ALP和TBIL值虽有升高,但无统计学差异;肝组织中的SOD含量降低而MDA含量升高,但均无显着性差异;EA组的各项生化指标未见异常。病理学检查表明,连续给予TA后,大鼠肝组织出现淤血、水肿等病变,EA组的肝细胞出现轻微水肿。
吕剑光,宋伟,霍贵成[6](2011)在《牛初乳中IGF-I提取物对肠黏膜修复作用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研究牛初乳中胰岛素生长因子-I(IGF-I)对大鼠受损肠黏膜的修复作用。方法:应用氨甲喋呤制备大鼠小肠炎模型,实验设正常对照组,MTX模型对照组(20μg/kg),牛初乳IGF-I提取物修复组(75μg/kg),IGF-I修复组(75μg/kg)。后2组每天灌胃给药1次,给药时间从造模后第2d开始至实验结束,共5d。第6d检测大鼠血浆二氨氧化酶(DAO)活性、血浆D-乳酸水平,光镜下观察小肠组织病理形态学改变。结果:与对照组相比,模型组大鼠血浆DAO活性和血浆D-乳酸水平明显升高(P<0.05),小肠损伤程度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牛初乳中IGF-I提取物组和IGF-I组可降低血浆DAO活性及D-乳酸水平(P<0.05),减轻小肠损伤程度(P<0.05)。结论:牛初乳中IGF-I提取物能够明显减轻大鼠肠黏膜的损伤,同时可减轻炎细胞的浸润,对实验性大鼠的小肠炎具有修复作用。
吕剑光[7](2011)在《初乳胰岛素生长因子-Ⅰ提取物的细胞促长及对肠黏膜修复作用的研究》文中提出胃肠黏膜及上皮损伤在临床上常见,严重的黏膜损伤会引发全身性的病理、生理、及内脏功能紊乱。初乳中的胰岛素生长因子-Ⅰ(IGF-Ⅰ)是一种在分子结构上与胰岛素类似的活性蛋白多肽物质,在牛初乳中大量存在,是牛初乳中最重要的促生长因子。本实验主要通过初乳IGF-Ⅰ提取物对体外细胞以及损伤大鼠肠黏膜的作用来了解其对胃肠黏膜损伤的修复作用。本研究主要以牛初乳为原料,利用超滤、离子交换层析技术提取IGF-Ⅰ。通过体外、体内试验研究探讨初乳中IGF-Ⅰ提取物对肠黏膜修复。体外试验主要通过人体肠道细胞系CaCO-2的增殖实验来研究初乳中IGF-Ⅰ提取物;体内试验采用腹腔内注射MTX的方法制备SD大鼠小肠炎模型。实验设正常对照组,MTX模型对照组(20μg/kg),牛初乳IGF-Ⅰ提取物修复组(75μg/kg),IGF-Ⅰ修复组(75μg/kg)。制模当天开始,每日按剂量灌胃一次,正常对照组和模型组灌正理盐水。分别在第3d和第6d处死大鼠,采用分光光度法检测大鼠血浆二氨氧化酶(DAO)活性和血浆D-乳酸水平,光镜下观察小肠组织病理形态学改变。体外试验结果显示随着IGF-Ⅰ提取物浓度的增加,对细胞增殖的促进作用逐渐增强,达到并超过一定浓度(100ng/mL)时,增殖作用达到饱和;用100ng/mLIGF-Ⅰ提取物处理MTX模型组细胞,发现IGF-Ⅰ提取物能够显着刺激受损的CaCO-2细胞增殖(P<0.01)。体内试验结果显示,与对照组相比,在第3d时模型组大鼠血浆DAO活性和血浆D-乳酸水平明显升高(P<0.01),小肠损伤程度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牛初乳中IGF-Ⅰ提取物组和IGF-Ⅰ组可降低血浆DAO活性及D-乳酸水平(P<0.01),减轻小肠损伤程度(P<0.01);在第6d时,无论与第6d的MTX模型组还是与第3d的牛初乳IGF-Ⅰ提取物修复组及IGF-Ⅰ修复组DAO活性及D-乳酸水平都有明显的降低(P<0.01),小肠损伤程度也明显减轻(P<0.01)。本试验结果说明初乳中IGF-Ⅰ提取物对人体肠道细胞系CaCO-2有显着的促增殖作用,在超过100ng/mL时,作用趋向饱和,不抑制细胞增殖;初乳IGF-Ⅰ提取物对肠黏膜的通透性具有一定保护作用,可减轻炎细胞的浸润。通过该课题对IGF-Ⅰ与肠黏膜损伤修复及伤口愈合关系的研究,最终成果是开发能快速治疗肠黏膜损伤或伤口愈合的药物。
黄永坤,杨武,曹志琅,王艳丽,娄俊丽,姚萍[8](2011)在《正常和不同疾病儿童肠道细菌DNA含量的动态测量》文中研究指明目的了解正常和不同疾病儿童住院期间肠道细菌量的变化。方法收集正常儿童、足月儿、早产儿、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过敏性紫癜(HSP)和支气管肺炎患儿住院不同时间的粪便标本,提取标本中细菌DNA,用分子生物学专用分光光度仪测量所收集标本的细菌DNA-A260值(ng/μL)。结果粪便标本中细菌的DNA-A260值足月儿组生后第1、3和7天的分别为476.53±83.52、825.38±95.84和952.73±95.57。早产儿组生后第1、3和7天的分别为377.20±93.40、560.10±93.56和710.00±94.02。ALL患儿大剂量甲氨蝶呤(HDMTX)化疗前1天、化疗后第37、天和对照组儿童的分别为2436.3±768.61、496.5±577.1、1966.6±598.3和3479.3±870.5。HSP患儿治疗前1天、治疗后第3、7天和对照组儿童的分别为2225.9±616.1、1780.3±547.42、055.6±570.2和3605.9±1096.9。支气管肺炎患儿治疗后第1、3、7天和对照组分别为2353.17±868.71、1448.47±534.81、1905.97±703.52和3433.90±897.22。结论正常儿童粪便细菌DNA-A260值比ALL、HSP和支气管肺炎患儿高,足月儿比早产儿高。治疗患儿在治疗早期细菌的DNA-A260值减低明显,治疗后期有逐渐恢复至正常的趋势。结果提示不同疾病患儿在住院和治疗期间的肠道菌群有紊乱,其紊乱程度各有不同。
于明东[9](2009)在《还原叶酸载体(RFC)、二氢叶酸还原酶(DHFR)及谷胱甘肽巯基转移酶(GST-π)与骨肉瘤MTX化疗耐药机制的研究》文中指出目的:研究RFC(还原叶酸载体)、GST-π(谷胱甘肽S转移酶π)、DHFR(二氢叶酸还原酶)mRNA在人骨肉瘤U2-OS细胞系及人骨肉瘤耐药细胞系U2-OS/R1-R3中的表达差异,并探讨其在人骨肉瘤MTX化疗耐药中的意义。方法:采用冲击并逐步增加诱导药物浓度诱导的方法,诱导人骨肉瘤细胞系U2-OS,并建立耐MTX细胞系(U2-OS/R1-R3);MTT法检测各细胞株对氨甲喋呤(MTX),顺铂(DDP),阿霉素(ADM)及异环磷酰胺(IFO)的药物敏感性,计算半数抑制浓度(IC50)和耐药指数(RI);利用倒置显微镜观察细胞一般形态改变,绘制生长曲线,检测细胞生长能力;利用流式细胞仪检测各细胞株细胞周期分布;利用荧光定量PCR技术在mRNA水平检测RFC、GST-π、DHFR在U2-OS及(U2-OS/R1-R3)中的表达。结果:本试验成功建立三株人骨肉瘤耐药细胞系U2-OS/R1-R3,细胞生长曲线示耐药细胞株较原代细胞生长时间延长;流式细胞仪测细胞周期结果示耐药细胞株阻滞在G1期,MTT法示耐药细胞株U2-OS/R1-R3对MTX耐药指数分别为原代的49.19、60.13、63.3倍;荧光定量PCR结果显示人骨肉瘤耐药细胞系U2-OS/R1-R3中RFC mRNA的表达为原代U2-OS的0.7139、0.6258、0.4908倍(组间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5),RFC mRNA的表达随肿瘤耐药性的增加而降低;U2-OS/R1-R3 DHFR mRNA的表达为原代U2-OS的5.3145、12.8937、30.6501倍(组间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5),DHFR mRNA随肿瘤耐药性的增加而增加;U2-OS/R1-R3中GST-πmRNA的表达为原代U2-OS的1.9081、3.5420、4.8319倍(组间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5),GST-πmRNA的表达随肿瘤耐药性的增加而增加.结论:MTX耐药与DHFRmRNA表达增加有关,与RFCmRNA的表达降低有关,与GST-πmRNA的表达增加有关。本试验在基因水平探讨人骨肉瘤细胞MTX化疗耐药机制,DHFR、GST-π基因表达的增加及RFC基因表达的降低参与了人骨肉瘤细胞的MTX耐药,为临床探索骨肉瘤患者的MTX耐药机制提供了重要的依据,为临床筛选MTX化疗不敏感患者提供重要的依据。
李仲南[10](2008)在《双歧杆菌灌胃对5-Fu腹腔注射大鼠肠屏障功能的影响》文中研究表明目的:1.观察5-Fu腹腔注射对SD大鼠小肠结构及肠屏障功能的影响,比较一次性给药和分次连续给药方案对小肠粘膜的损伤作用;2.探讨长双歧杆菌对5-Fu引起的大鼠肠屏障功能损伤的保护作用及机制。方法:SD大鼠72只随机分为6组,每组12只。对照组(A)、小剂量5-Fu组(B)、小剂量5-Fu联合双歧杆菌组(C);对照组(D)、大剂量5-Fu组(E)、大剂量5-Fu联合双歧杆菌组(F)。B组、C组每天腹腔注射5-Fu 40mg/kg D1-5天,A组注射等比例生理盐水;C组每天予双歧杆菌溶解液1ml灌胃(含长双歧杆菌1×1010cfu/ml )D1-7天,A组、B组等容积生理盐水灌胃。E组、F组腹腔注射5-Fu 500mg/kg D1天,D组注射等容积生理盐水;F组每天予双歧杆菌溶解液1ml灌胃(含长双歧杆菌1×1010cfu/ml )D1-7天,D组、E组等容积生理盐水灌胃。实验中观察动物体重变化并对腹泻情况进行评分。于实验第四天和第八天处死每组各6只动物,活体取小肠组织观察肠粘膜病理学变化,采用免疫组化方法测定小肠粘膜occludin蛋白、sIgA、PCNA表达。结果:1.各实验组大鼠体重变化实验过程中对照组A对照组D体重进行性增加,增加量差别无统计学意义。实验第四天B组、C组、E组、F组体重明显下降,与对照组有显着性差异(P<0.05),C组体重下降小于另外三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第八天B组、C组、E组、F组大鼠体重进一步下降,F组体重下降明显少于其他三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各实验组大鼠腹泻情况实验第4天,E组腹泻程度最严重,C组好于B组,F组好于E组,B组好于E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F组C组之间无差别。实验第8天,B组腹泻程度最严重,C组好于B组,F组好于E组,E组好于B组,F组好于C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3.各实验组大鼠病理评分实验第4天,E组病理评分最差,C组好于B组,F组好于E组,B组好于E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F组C组之间无差别。实验第8天,B组病理评分最差,C组好于B组,F组好于E组,E组好于B组,F组好于C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4.各实验组大鼠PCNA、Occludin蛋白、sIgA表达情况B组、C组实验第4天occludin蛋白、sIgA表达下降,PCNA表达上升,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组occludin蛋白、sIgA、PCNA表达较B组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第8天occludin蛋白、sIgA表达进一步下降,PCNA表达下降, C组occludin蛋白、sIgA较B组高,PCNA表达较B组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E组、F组实验第4天occludin蛋白、sIgA表达下降,PCNA表达上升,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F组occludin蛋白、sIgA、PCNA表达较E组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第8天occludin蛋白、sIgA表达有所上升,但仍低于对照组,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CNA表达下降但仍高于对照组,E组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F组occludin蛋白、sIgA较E组高,PCNA表达较E组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B组与E组,C组与F组之间,实验第4天occludin蛋白、sIgA、PCNA表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实验第8天E组、F组occludin蛋白、sIgA、PCNA表达均高于B组、C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腹腔注射5-Fu能成功建立大鼠小肠黏膜损伤-修复模型,大鼠表现出腹泻次数和腹泻量的增加及相应的体重下降,小肠形态学改变表现为绒毛坏死,隐窝消失,肠屏障功能改变表现为机械屏障功能受损(肠黏膜Occludin蛋白表达减少)、肠免疫屏障受损(肠黏膜sIgA含量下降),同时肠上皮再生修复能力下降(PCNA含量下降)。5-Fu 500mg/kg一次性腹腔注射大鼠在停药1周后肠粘膜损伤可以逐步修复。大鼠5-Fu腹腔注射连续五天的给药方式较一次性给药方式所造成的肠粘膜损伤更为严重。2.长双歧杆菌灌胃能在一定程度上减轻5-Fu腹腔注射大鼠小肠粘膜结构的破坏,减轻腹泻症状,减轻体重丢失;能增加5-Fu腹腔注射大鼠小肠粘膜Occludin蛋白及sIgA表达;能增加化疗损伤期大鼠小肠粘膜的PCNA含量,促进肠上皮损伤的修复。
二、大剂量氨甲喋呤对大鼠肠黏膜损伤及叶酸解救的对照观察(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大剂量氨甲喋呤对大鼠肠黏膜损伤及叶酸解救的对照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1)活血杀胚消症法对早孕大鼠妊娠滋养细胞影响的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1 实验材料及方法 |
1.1 实验材料 |
1.1.1 实验动物 |
1.1.2 主要实验药物 |
1.1.3 主要实验仪器设备 |
1.1.4 主要实验试剂 |
1.2 实验方法 |
1.2.1 动物模型制备 |
1.2.2 分组与给药 |
1.2.3 样品收集及制备 |
1.2.4 指标检测及方法 |
1.3 统计学分析 |
2 实验结果 |
2.1 给药期间动物体征观察 |
2.2 活血杀胚消症法对妊娠期大鼠体重及妊娠期增重影响 |
2.3 妊娠子宫肉眼形态、平均胚胎着床数、妊娠子宫最大径的影响 |
2.4 孕鼠妊娠子宫滋养细胞病理学变化 |
2.5 采用ELISA法测血清β—HCG结果变化 |
3 讨论 |
3.1 动物模型的建立方法讨论 |
3.2 西药杀胚药物选择的讨论 |
3.3 活血杀胚消症方机理讨论 |
3.4 活血杀胚消症方与甲氨喋呤联合应用的优势讨论 |
3.5 实验结果讨论 |
3.5.1 实验动物给药期间日常生活状态观察结果讨论 |
3.5.2 四组孕鼠妊娠子宫大体标本观察结果讨论 |
3.5.3 四组孕鼠血清β-HCG值结果讨论 |
3.5.4 四组孕鼠妊娠滋养细胞病理学研究结果讨论 |
总结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一 缩略语表 |
附录二 综述 |
参考文献 |
附录三 图片 |
附录四 致谢 |
附录五 个人简历 |
(2)鞘内注射微量长春新碱血液肿瘤患儿16例5年随访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英文缩略词 |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临床资料 |
预后及随访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
参考文献 |
致谢 |
论文发表情况 |
(3)芪药鸡金粥对5-FU化疗致胃肠黏膜屏障损伤大鼠肠道免疫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前言 |
实验材料 |
1 实验条件 |
2 实验动物 |
3 药品与试剂 |
4 药膳制作 |
5 主要设备 |
实验方法 |
1 动物造模方法 |
2 实验动物灌胃 |
3 腹腔注射方法 |
4 实验动物分组 |
5 实验动物处理 |
6 实验标本采集 |
7 标本制备方法 |
8 指标检测方法 |
9 数据处理方法 |
10 技术路线 |
研究结果 |
1 药膳饮食对大鼠一般状况的影响 |
2 药膳饮食对大鼠体重及摄食的影响 |
3 药膳饮食对化疗损伤模型大鼠腹泻率的影响 |
4 药膳饮食对肠道免疫屏障的影响 |
5 药膳饮食对肠黏膜病理结构的影响 |
6 药膳饮食对胃黏膜病理结构的影响 |
分析与讨论 |
1 5-Fu引起胃肠黏膜屏障损伤的发病机制 |
2 芪药鸡金粥的立法组方及组方分析 |
3 芪药鸡金粥对5-Fu大鼠胃肠道不良反应的调护作用 |
4 芪药鸡金粥对5-Fu致胃肠黏膜屏障损伤大鼠免疫屏障的作用 |
5 芪药鸡金粥对5-Fu化疗大鼠胃肠黏膜病理结构的影响 |
6 实验结果对临床症状护理方面的启示 |
结论 |
局限性及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 |
文献综述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历 |
(4)溃疡性结肠炎中西医结合研究新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国内外发病情况 |
2 病因与发病机制进展 |
2.1 遗传因素 |
2.2 感染因素 |
2.3 免疫反应异常 |
2.4 UC癌变机制的研究 |
3 UC治疗进展 |
3.1 活动性UC的西医药治疗 |
3.1.1 氨基水杨酸类药物 |
3.1.2 皮质醇类固醇 |
3.1.3 免疫抑制剂 |
3.1.4 新型疗法 |
3.1.4. 1 抗黏附分子疗法 |
3.1.4. 2 抗TNF-α抗体药物 |
3.1.4. 3 白细胞洗脱疗法 |
3.1.4. 4 促生疗法 |
3.1.4. 5 针对肠道微循环疗法 |
3.2 重症UC的治疗 |
3.3 顽固性UC的治疗 |
3.4 中西医结合治疗 |
3.4.1 中西医结合治疗原则 |
3.4.2 中西医结治疗方法研究 |
3.4.3 中西医结合相关基础研究 |
4 评价与展望 |
(5)八角枫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有效部位的筛选(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致谢 |
第一章 绪论 |
1.1. RA 简介 |
1.1.1. 关节滑膜 B 细胞 |
1.1.2. T 细胞 |
1.1.3. 基质金属蛋白酶(MMPs) |
1.1.4. IL-1 |
1.1.5. TNF-a |
1.2. RA 的药物治疗 |
1.2.1. 国外治疗 RA 的进展 |
1.2.2. 国内中药治疗 RA 的研究进展 |
1.3. 八角枫中的化学成分 |
1.3.1. 挥发油类 |
1.3.2. 苷类 |
1.3.3. 生物碱类化合物 |
1.4. 八角枫的药理与毒理作用 |
1.4.1. 药理作用 |
1.4.2. 毒理作用 |
1.5. 八角枫的临床应用 |
1.5.1. 治疗 RA |
1.5.2. 其它关节类疾病 |
第二章 八角枫各组分的提取 |
2.1. 实验药品与试剂 |
2.2. 主要实验仪器 |
2.3. TA 提取条件的优化 |
2.3.1. 实验方案的确定 |
2.3.2. 实验结果的计算 |
2.3.3. 分析与讨论 |
2.4. 八角枫各组分的提取 |
2.4.1. EA 的提取 |
2.4.2. TA 的提取 |
2.4.3. 八角枫碱的提取 |
2.4.4. DA 组分的提取 |
2.5. TA 的理化检识 |
2.5.1. 试剂的配制 |
2.5.2. 生物碱的沉淀反应 |
2.5.3. 八角枫的薄层色谱鉴别 |
第三章 EA 抗炎、镇痛作用的初步研究 |
3.1. 实验药品与试剂 |
3.2. 主要实验仪器 |
3.3. EA 抗炎、镇痛作用的研究 |
3.3.1. 实验所需药品的配制 |
3.3.2. 预实验 |
3.3.3. 抗炎、镇痛实验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八角枫各组分对 RA 的治疗作用 |
4.1. 主要试剂及级别 |
4.2. 实验设备与型号 |
4.3. 八角枫各组分对 AA 大鼠的治疗作用 |
4.3.1. 分组与模型制备 |
4.3.2. 给药方法 |
4.3.3. 检测指标 |
4.3.4. 组织病理学检查 |
4.3.5. 统计学处理 |
4.4. 结果 |
4.4.1. 八角枫各组分对大鼠继发侧关节肿胀度的影响 |
4.4.2. 八角枫各组分对大鼠 AI 的影响 |
4.4.3. 八角枫各组分对 AA 大鼠踝关节组织病理形态学的影响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八角枫各组分对大鼠的肝脏毒性 |
5.1. 实验材料及仪器 |
5.1.1. 八角枫各组分供试品 |
5.1.2. 实验动物 |
5.1.3. 实验材料及级别 |
5.1.4. 设备与型号 |
5.2. 八角枫各组分对大鼠肝脏毒性的研究 |
5.2.1. 分组与给药方法 |
5.2.2. 灌胃期间中毒症状观察 |
5.2.3. 组织病理学检查 |
5.2.4. 大鼠血清生化指标检测 |
5.2.5. 大鼠肝脏系数测定 |
5.2.6. 大鼠肝组织中超氧化物歧化酶(SOD)、丙二醛(MDA)和总蛋白含量的检测 |
5.2.7. 统计学分析 |
5.2.8. 实验结果 |
5.3.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结论 |
6.1. EA 具有较好的抗炎、镇痛作用 |
6.2. EA 和 TA 对 RA 具有较好的疗效 |
6.3. EA 对大鼠肝脏的毒性较小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6)牛初乳中IGF-I提取物对肠黏膜修复作用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
1.1 材料与仪器 |
1.2 实验方法 |
1.2.1 牛初乳中IGF-I提取 |
1.2.2 模型建立 |
1.2.3 分组及评定 |
1.2.4 测定方法 |
1.2.4. 1 血浆二胺氧化酶 (diamine oxidase, DAO) 活性 |
1.2.4. 2 血浆中D-乳酸水平 |
1.2.4. 3 肠道组织病理学检查 |
1.2.5 数据分析 |
2 结果与分析 |
2.1 血浆DAO活性 |
2.2 血浆D-乳酸水平 |
2.3 肠黏膜组织形态学观察 |
3 讨论 |
(7)初乳胰岛素生长因子-Ⅰ提取物的细胞促长及对肠黏膜修复作用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1 引言 |
1.1 研究背景 |
1.1.1 立题背景 |
1.1.2 课题来源 |
1.2 牛初乳及其营养特征 |
1.2.1 牛初乳的主要功能性因子 |
1.2.2 牛初乳的营养特征 |
1.3 IGF-Ⅰ的临床应用 |
1.3.1 IGF-Ⅰ与糖尿病 |
1.3.2 IGF-Ⅰ与骨骼疾病 |
1.3.3 IGF-Ⅰ与分解代谢疾病 |
1.3.4 IGF-Ⅰ与癌症 |
1.3.5 IGF-Ⅰ的其它临床应用 |
1.4 胃肠黏膜损伤和修复研究进展 |
1.4.1 抗微生物肽 |
1.4.2 细胞因子 |
1.4.3 GhrelIn |
1.4.4 谷氨酰胺(glutaIne,Gln) |
1.5 IGF-Ⅰ 对胃肠道的作用 |
1.5.1 短肠综合症(short bowel syndrome,SBS) |
1.5.2 消化性胃肠溃疡 |
1.5.3 肠黏膜炎 |
1.5.4 炎症性肠病 |
1.6 MTX 诱导大鼠小肠炎模型 |
1.7 研究的内容和意义 |
2 材料与方法 |
2.1 IGF-Ⅰ的分离提取 |
2.1.1 试验材料 |
2.1.2 试验方法 |
2.2 牛初乳中IGF-Ⅰ提取物对人体肠道细胞的增殖作用 |
2.2.1 试验材料 |
2.2.2 试验方法 |
2.3 牛初乳IGF-Ⅰ提取物对大鼠肠黏膜的修复作用 |
2.3.1 试验材料 |
2.3.2 试验方法 |
2.4 统计分析 |
3 结果与分析 |
3.1 牛初乳中IGF-Ⅰ含量 |
3.1.1 牛初乳中蛋白质含量的测定 |
3.1.2 牛初乳中蛋白质含量的测定 |
3.2 牛初乳中IGF-Ⅰ提取物对细胞促长作用 |
3.2.1 CaCO-2 细胞形态学观察 |
3.2.2 牛初乳IGF-Ⅰ提取物对CaCO-2 细胞促长作用 |
3.3 牛初乳IGF-Ⅰ提取物对大鼠肠黏膜的修复作用 |
3.3.1 大鼠肠黏膜损伤模型 |
3.3.2 大鼠一般症状及大体观察 |
3.3.3 IGF-Ⅰ 提取物对MTX 诱导大鼠血浆DAO 含量的影响 |
3.3.4 IGF-Ⅰ 提取物对MTX 诱导大鼠血浆D-乳酸含量的影响 |
3.3.5 肠黏膜组织形态学观察 |
4 讨论 |
4.1 牛初乳IGF-Ⅰ提取 |
4.2 牛初乳IGF-Ⅰ提取物对人体肠道细胞的影响 |
4.2.1 人体肠道细胞的选择 |
4.2.2 初乳IGF-Ⅰ提取物对人体肠道细胞增殖的影响 |
4.2.3 初乳IGF-Ⅰ提取物对损伤人体肠道细胞增殖的影响 |
4.3 牛初乳IGF-Ⅰ提取物对大鼠肠黏膜炎的修复 |
4.3.1 肠黏膜炎发生机制 |
4.3.2 肠黏膜组织形态学观察 |
4.3.3 大鼠血浆DAO 含量 |
4.3.4 大鼠血浆D-乳酸含量 |
5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8)正常和不同疾病儿童肠道细菌DNA含量的动态测量(论文提纲范文)
1 对象与方法 |
1.1 疾病选择和标本收集 |
1.2 实验方法 |
1.2.1 实验仪器 |
1.2.2 主要试剂 |
1.2.3 实验步骤 |
1.2.3.1 提取粪便中的细菌DNA |
1.2.3.2 测量粪便中的细菌DNA量 |
1.3 统计学处理 |
2 结果 |
2.1 检测的早产儿和足月儿出生以后第1、4、7天的粪便标本中细菌DNA-A260值 (ng/μL) |
2.2 ALL HDMTX化疗组和对照组粪便标本中细菌DNA-A260值 (ng/μL) |
2.3 HSP住院治疗期间的粪便标本中细菌DNA-A260值 (ng/μL) |
2.4 支气管肺炎住院治疗期间的粪便标本中细菌DNA-A260值 (ng/μL) |
3 讨论 |
(9)还原叶酸载体(RFC)、二氢叶酸还原酶(DHFR)及谷胱甘肽巯基转移酶(GST-π)与骨肉瘤MTX化疗耐药机制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章 材料与方法 |
1.1 实验材料 |
1.1.1 细胞系及其培养所学的主要试剂 |
1.1.2 实验中的主要化学药品与试剂 |
1.1.3 实验中的主要仪器 |
1.2 实验方法 |
1.2.1 化疗药物的配置 |
1.2.2 细胞培养 |
1.2.3 细胞的冻存与复苏 |
1.2.4 耐药细胞系的诱导 |
1.2.5 倒置显微镜下细胞形态 |
1.2.6 细胞生长曲线的测定 |
1.2.7 细胞周期分布的测定 |
1.2.8 药敏实验 |
1.2.9 实时荧光定量PCR法检测U一205、UZ一05/R,、UZ一05/RZ、UZ一05 /R3细胞株中RFC、DHFR、GST一二基因mRNA的表达 |
1.3 统计学处理 |
第二章 结果 |
2.1 人骨肉瘤耐MTX细胞系U2-OS/(R_1-R_3)的建立 |
2.2 细胞形态的观察 |
2.3 人骨肉瘤耐MTX细胞株U2-OS/(R_1-R_3)多药耐药表型分析 |
2.4 生长曲线 |
2.5 细胞周期分析 |
2.6 目的基因RFC、DHFR、GST-π的mRNA的表达 |
第三章 讨论 |
3.1 骨肉瘤的化疗 |
3.2 MTX的药理作用 |
3.3 MTX耐药机制 |
3.4 还原叶酸载体 |
3.5 二氢叶酸还原酶 |
3.6 谷胱苷肽巯基转移酶 |
3.7 实时荧光定量PCR |
结论 |
附图 |
参考文献 |
综述 |
综述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10)双歧杆菌灌胃对5-Fu腹腔注射大鼠肠屏障功能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中英文缩略语对照 |
前言 |
1 材料和方法 |
1.1 实验材料 |
1.2 方法 |
1.3 实验技术路线图 |
1.4 观察指标 |
1.5 统计学处理 |
2 结果 |
1. 大鼠体重变化情况 |
2.大鼠腹泻情况及腹泻评分 |
3.大鼠小肠粘膜病理改变及病理评分 |
4.PCNA、Occludin 蛋白、sIgA 表达及含量 |
3 讨论 |
第一部分 5-Fu 腹腔注射对大鼠肠屏障功能的影响 |
第二部分 益生菌对 5-Fu 腹腔注射后大鼠肠屏障功能的影响 |
4 结论 |
5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文献综述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四、大剂量氨甲喋呤对大鼠肠黏膜损伤及叶酸解救的对照观察(论文参考文献)
- [1]活血杀胚消症法对早孕大鼠妊娠滋养细胞影响的实验研究[D]. 赵春梅. 贵阳中医学院, 2013(07)
- [2]鞘内注射微量长春新碱血液肿瘤患儿16例5年随访分析[D]. 魏会平. 广西医科大学, 2013(S1)
- [3]芪药鸡金粥对5-FU化疗致胃肠黏膜屏障损伤大鼠肠道免疫的影响[D]. 张敏. 福建中医药大学, 2012(12)
- [4]溃疡性结肠炎中西医结合研究新进展[J]. 陈治水,陈宁. 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 2012(04)
- [5]八角枫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有效部位的筛选[D]. 张威. 合肥工业大学, 2012(06)
- [6]牛初乳中IGF-I提取物对肠黏膜修复作用的研究[J]. 吕剑光,宋伟,霍贵成. 食品工业科技, 2011(10)
- [7]初乳胰岛素生长因子-Ⅰ提取物的细胞促长及对肠黏膜修复作用的研究[D]. 吕剑光. 东北农业大学, 2011(04)
- [8]正常和不同疾病儿童肠道细菌DNA含量的动态测量[J]. 黄永坤,杨武,曹志琅,王艳丽,娄俊丽,姚萍. 中国微生态学杂志, 2011(03)
- [9]还原叶酸载体(RFC)、二氢叶酸还原酶(DHFR)及谷胱甘肽巯基转移酶(GST-π)与骨肉瘤MTX化疗耐药机制的研究[D]. 于明东. 青岛大学, 2009(11)
- [10]双歧杆菌灌胃对5-Fu腹腔注射大鼠肠屏障功能的影响[D]. 李仲南. 上海交通大学, 2008(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