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浅谈西部大开发中的税收“软环境”建设(论文文献综述)
季永宝,吴辉航,刘潇,豆建民[1](2018)在《西部大开发政策影响企业生产率的财税效应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诸多文献对西部大开发政策实施效果进行了客观评价,但鲜有研究提出并解释西部大开发政策影响企业生产率的财税政策效应,以及财税政策如何影响企业而达到"落地"效果的微观机制。本文从区域经济增长的源泉——企业TFP的角度切入,将西部大开发政策影响企业TFP的作用机制总结为财政补贴效应和税收优惠效应,在此基础上,提出并解释了西部大开发政策边界线西部企业TFP反超之谜。使用1998~2007年工业企业数据,采用边界匹配的双重差分法进行实证检验,研究发现:西部大开发政策明显提升了政策边界线西部市(县)企业的TFP,平均提升西部市(县)企业的TFP达7%(12.2%);机制识别检验结果显示,财政补贴政策具有"补贴诅咒"效应,直接性财政补贴并不能增加企业TFP,而减税政策则对TFP提升具有显着作用;异质性检验结果表明,西部大开发政策吸引了更多的民企和外企,使得国企盈利能力下降;最后,通过各种方法进一步验证了文章结论的稳健性。本文认为加强西部大开发政策支持的重点在于减少企业税负,优化财政支持方式,以企业生产率提升为契机带动西部地区经济发展。
程广斌,张雅琴[2](2016)在《西部大开发战略实施以来相关问题研究综述:2000-2014》文中指出文章基于西部大开发战略实施十五年来各阶段不同研究主题,对我国西部大开发的奠定基础阶段前半期(2000-2004,战略背景与实施方略)、奠定基础阶段后半期(2005-2009,阶段性评价与调整思路)、加速发展阶段启动以来(2010-2014,绩效评价与调整建议)三个不同时期的相关研究进行了系统的梳理,并对研究现状进行了简要评述。
刘瑞明,赵仁杰[3](2015)在《西部大开发:增长驱动还是政策陷阱——基于PSM-DID方法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西部大开发是中国在改革开放后实施时间最长、影响范围最广的一项区域发展战略。客观评价其实施效果,不仅对于其本身的实施和完善具有重要意义,而且能够对其他区域发展战略产生借鉴作用。本文首次采用1994—2012年中国283个地级市面板数据,利用双重差分倾向得分匹配法(PSM-DID)研究了西部大开发对地区经济发展的影响。本文发现,西部大开发并未有效推动西部地区GDP及其人均GDP的快速增长。西部大开发过程中存在着"政策陷阱",在既有体制激励下,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都过度集中于固定资产投资和资源能源开发,却忽视了体制改革和软环境建设,造成人力资本挤出、产业结构调整滞后等不良后果,导致西部大开发的政策效应没有得到有效发挥。因此,未来西部大开发政策完善的重点在于加强软环境建设,重视人力资本积累,主动降低经济增长对资源开发的依赖度,为西部地区经济增长创造新的驱动力。
吴国才[4](2012)在《促进西部欠发达地区经济可持续发展的财政政策研究》文中认为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进入新世纪以来,由于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和《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2001—2010年)》的实施,西部欠发达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十分显着的成就。但是,西部欠发达地区与发达地区的经济发展差距仍然较大,西部欠发达地(?)发展任务仍然十分艰巨,分析研究促进西部欠发达地区经济加快发展的同时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对策,特别是分析研究促进西部欠发达地区在国家大规模支持基础设施建设基本结束以后实现较长时期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对策,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指导意义。本论文在总结分析国内外欠发达地区经济开发的理论和实践基础上,对我国西部欠发达地区经济发展所要经历的阶段进行了分析和预测,对促进我国西部欠发达地区经济可持续发展提出了一些新的思路和对策。根据国内外历史发展进程,由于时代环境条件的不同,重农抑商理论、重商主义理论、市场经济理论、计划经济理论都对经济发展产生过重大影响,都有一定程度的理论上的科学性和实践上的实用性,但也都有自己的时代局限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理论是被实践证明符合中国实际的关于中国发展的经济理论,是中国必须坚持和发展的经济发展理论。而发展经济学中的二元经济理论、工业化理论、平衡增长理论和非平衡增长理论等,都是专门针对发展中国家或欠发达地区经济进行研究的经济理论,其中带普遍性规律的结论可以为我国西部欠发达地区经济发展所借鉴。可持续发展的一般理论描述了合理利用资源实现永久持续发展的重要性和主要原则,对西部欠发达地区如何从一开始就走上可持续发展道路具有重要指导意义。从财政理论与政策的角度对西部欠发达地区实现可持续发展进行研究探讨还是一个有待深化的课题。美国西部大开发促进了当时生产力较为落后的西部地区较快地发展了生产力,实现了与东部较发达地区基本同步发展,使幅源辽阔的美国基本实现了地区均衡发展,地区间的经济发展差距非常小,是美国综合经济实力迅速提升的重大决策。其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促进技术创新和产业结构升级、用市场经济办法解决发展问题值得借鉴。俄罗斯西伯利亚开发是面积最大的欠发达地区开发。其尊重自然和社会经济规律,在欠发达地区建立科学城并注重对开发项目的科学规划和论证的做法,独具特色,值得借鉴。日本在对北海道开发中以《北海道开发法》等法律形式保障欠发达地区开发的持续性和科学性,以财政、金融等多渠道保障开发资金,以及注重开发重点发挥增长中心作用的做法值得借鉴。意大利以政府强力政策对南部进行持续的开发,使欠发达的南方从落后的农业社会进入了现代工业社会,但其未充分利用市场经济的方式推进欠发达地区开发以及未注重欠发达地区制度建设值得认真吸取教训。巴西为加大对欠发达地区开发力度,不仅通过迁都以在欠发达地区形成新的经济增长极,而且通过大量利用外资以弥补国内资金不足。这是具有特色可资借鉴的方面,但其过度举债且造成环境资源破坏的教训应予吸取。世界主要国家对欠发达地区开发的历史为我国西部欠发达地区经济可持续发展提供了许多经验与启示:加快欠发达地区的发展,促进地区之间基本均衡协调发展,是一个国家增强综合国力、实现繁荣稳定的重要因素;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是欠发达地区加速发展实现赶超的必要条件;加快科学技术发展和应用的步伐,推进产业不断进步和升级,是促进欠发达地区加速发展的有效手段;实施增长极战略,积极推进城镇化,是欠发达地区实现加快发展的必然选择;充分发挥各类资金资源在欠发达地区开发中的不同作用,是促进欠发达地区加速发展的有效手段;十分注重环境保护,走可持续发展道路,是欠发达地区开发中必须长期坚持的基本原则;十分注重人口素质提高和软环境建设,友达地区实现加速发展和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方面;欠发达地区社会稳定和对欠发达地区开发政策的的连续性是欠发达地区开发取得成效的重要保证。我国西部欠发达地区经过各个不同时期的开发,特别是经过二十一世纪以来的西部大开发,取得了显着成就,积累了许多成功经验。其中,加强西部欠发达地区外部开发力量的推动、适应科学技术发展进程大力促进先进产业的发展、充分发挥社会资金的力量促进西部欠发达地区内在发展能力的提高、加强制度机制建设以增强各类产业各类企业持续发展的内在动力和外在压力、加强教育科技文化等社会事业建设促进可持续发展能力的提高等都可以坚持和发扬。但西部欠发达地区目前的开发仍然存在投资拉动突出、消费拉动和出口拉动乏力,政府投资突出、社会投资和外商投资乏力、基础设施建设和资源性开发突出、新技术新产业开发乏力,物质资源开发突出、人力资源开发乏力等特点,仍然存在农村贫困面大、基础设施落后、生态环境脆弱、产业结构不合理、城镇化进程缓慢等很多困难和问题,这些困难和问题严重困扰着西部欠发达地区的发展,需要认真加以重视并逐步解决。西部欠发达地区开发从启动到成功应经过基础设施建设带动、特色产业形成发展、创新发展能力形成三个阶段,认识和把握每个阶段的不同特征和发展重点,可以更有针对性地做好工作,以便更有力地促进西部欠发达地区开发取得成功并保持可持续发展。西部欠发达地区的可持续发展需要融入全国整体发展,既需要全国整体发展的资金、物质、技术等方面的支持,又需要全国整体发展提供的市场容量支持,西部欠发达地区资源开发和生态保护以及社会稳定也可以促进全国整体的进一步发展。为实现西部欠发达地区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目标,需要对西部欠发达地区基础设施建设、自然资源开发、人力资源开发、城镇发展开发以及生态保护和建设的路径进行科学选择,以便用最少的投入实现最大化的发展。根据西部欠发达地区经济可持续发展的路径选择和现阶段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西部欠发达地区对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促进特色产业形成和发展、促进城镇化发展、促进各类产业科学技术进步、促进人力资源开发、加强资源和生态环境保护都有较强的政策需求。促进西部欠发达地区可持续发展的财政政策要着力于西部欠发达现状的迅速改变、着力于自我发展能力的增强、着力于长远发展战略的实施。根据国内经济形势、西部欠发达地区所处经济发展阶段、国际经济形势和周边国家经济形势,建议制定和执行促进西部欠发达地区特色产业发展壮大并不断优化升级的财政支持政策,包括制定促进特色工业发展壮大的财政支持政策,促进农业产业化发展的财政支持政策,促进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升级的财政支持政策,制定鼓励欠发达地区转变发展方式的财政政策。建议制定和执行促进西部欠发达地区技术进步的财政支持政策,如:从财政税收政策上支持和鼓励企业和产业向西部欠发达地区转移,从财政税收政策上支持和鼓励科技人才的培养和使用,发挥税收优惠对科技投入的导向作用,鼓励和引导企业成为技术进步的主体,建立西部欠发达地区科技发展基金,推动科技进步。建议制定和执行加大西部欠发达地区特别是西部重要生态屏障地区资源和环境保护的财政支持政策,加大对资源和环境保护的财政投入力度,尽早研究和开征环境保护税,建立生态补偿基金,实行鼓励生态移民的财政政策,使大面积的国土生态保护与合适点的工业化城镇化开发有机结合起来。建议制定和执行有利于欠发达地区增加地方财力的税收政策,加大财政转移支付力度和专项拨款力度。建议加大西部欠发达地区财政投融资改革力度,多渠道筹集发展资金,如,积极推动经营性基础设施项目产业化,允许和鼓励民间资本在西部欠发达地区进行投资,大力加强和完善财政投融资体制机制建设。
刘忠,牛文涛,廖冰玲[5](2012)在《我国“西部大开发战略”研究综述及反思》文中研究说明2000年开始实施的西部大开发战略,开启了我国区域平衡发展的新阶段。本文基于西部大开发战略推进的理论轨迹,对我国西部大开发的逻辑起点、角色定位、突破口、支撑体系以及模式选择等五个方面的相关研究进行了系统的梳理,并结合西部地区的实际进行了反思。文章最后对全文进行了总结,并对未来研究的重点和趋势进行了展望。
马玉祥[6](2009)在《西部开发促进法及其内容》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是党中央高瞻远瞩,审时度势,把握全局,提出的一项面向二十一世纪的战略决策,是造福中华民族子孙万代的一项战略部署。早在1999年6月江泽民同志就提出:"现在我们正处在世纪之交,应该向全党和全国人民明确提出,必须不失时机地加快中西部地区的发展,特别是抓紧研究西部地区大开发。"
马玉祥[7](2008)在《西部开发促进法及其内容》文中指出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是党中央高瞻远瞩,审时度势,把握全局,提出的一项面向二十一世纪的战略决策,是造福中华民族子孙万代的一项战略部署。早在1999年6月江泽民同志就提出:"现在我们正处在世纪之交,应该向全党和全国人民明确提出,必须不失时机地加快中西部地区的发展,特别是抓紧研究西部地区大开发。"
白永秀,李伟[8](2008)在《西部大开发专题研究》文中指出经过各级政府部门和广大干部群众近九年的艰苦努力,西部大开发已进入大规模开发建设阶段,在这一关键时刻,对西部大开发进行系统的理论研究,对于指导西部开发战略向纵深推进,进而为我国培育新的经济增长极,提升我国的国际地位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从西部大开发中几个有争议问题,西部大开发的由来及意义、特点、给西部地区带来的机遇、现状及问题,进一步推进西部大开发的基本思路及对策等方面对西部大开发进行了系统研究,为西部大开发的深入推荐提供了理论基础。
赵京[9](2006)在《西部经济发展中的政府作用 ——一个基于关键领域的政府经济职能分析框架》文中研究表明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高速增长,但同时东西部经济差距却日益扩大,对中国经济发展与社会稳定以及民族团结带来严峻挑战,从而引起了国内外的广泛关注。世纪之交,中央提出西部大开发战略,西部大开发战略实施6年来,虽然西部经济增长速度明显加快,但东西部区域经济差距不但没有缓解,反而进一步扩大。基于这种背景,探讨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如何在西部经济发展中正确处理政府和市场的关系,有效发挥政府职能,实现政府和市场的功能互补,运用政府干预来促进西部经济发展,不但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而且也具有巨大的现实意义。 本课题基于对经济发展中政府与市场功能两重性的认识,遵循历史唯物主义的根本方法,采用历史分析和逻辑分析相统一,理论研究和实证分析相结合,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综合运用等具体方法,探讨了经济发展和政府职能的一般关系,系统梳理了经济发展中政府职能的一般理论,并对欠发达地区经济发展中政府干预的支持性理论进行了简要回顾,对西部经济发展滞后的原因从政府职能视角进行现实剖析,认为政府与市场的双重失灵是西部经济发展滞后的原因;在政府和市场关系的逻辑框架内,运用趋同理论和新增长理论以及新制度经济学理论和可持续发展理论等对经济发展绩效的理论解释,并结合世界各国开发落后地区的国际经验,对我国西部经济发展中政府的关键经济职能给予界定,认为政府影响西部经济发展绩效的关键职能领域应该在于:促进西部市场化进展、参与西部人力资本形成、介入西部生态环境建设以及对西部经济发展的政策援助等方面;在此基础上,按照“市场不发育—政府替代、市场残缺—政府补充、市场失灵—政府矫正”的政府与市场关系逻辑,从理论和现实两个角度,对政府在西部经济发展中的各个关键职能领域的介入进行理论论证和现实分析,证明了在西部经济发展中,政府在四个关键职能领域内发挥重要职能具有理论与现实的合理性。最后,结合政府的职能属性,对西部经济发展中政府四个关键职能领域内的职能运行与职能实现进行分析,构建了一个基于关键职能领域的政府经济职能分析框架。 本课题的创新之处主要表现在:通过对西方政府职能演进的历史分析,论证了政府职能及其范围源于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从而为政府发挥职能促进西部经济发展建立逻辑起点;在现实的经济发展环境和条件约束下,首次将西部经济发展中政府职能的定位在:促进市场发育,维护生态安全,推动经济增长,制定适宜政策;从市场和政府功能两重性出发,在政府和市场的关系框架内,通过理论分析和经验分析,对政府促进西部经济发展的关键职能领域进行了界定;运用
李志强[10](2006)在《甘肃省项目引进工作中的若干法律问题研究(一)》文中提出实践证明,引进项目并做好项目建设工作是促进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路径。对于相比其他省份综合实力仍较落后的甘肃省而言,项目引进工作显得尤为重要。如何保证项目引进工作在法律的轨道上健康的开展一定程度上关系甘肃省的经济工作能否健康快速的发展。然而,对甘肃省的项目引进工作进行法律方面的系统理论的研究和实证方面的专门研究尚属空白。因此,本文通过大量的材料例证和理论分析,在认真调查研究,总结、分析、归纳甘肃省项目引进的现状及其中所存在的、具有普遍性的法律问题的基础上,运用法理学、经济法学、行政法学、环境资源法学、立法学、法律经济学等多学科的知识和原理,采用社会实证调查、社会统计分析、系统分析、历史考查以及案例分析的方法,有的放矢的提出解决或防范甘肃省项目建设中存在的法律问题的具体对策、原则和建议。以期指导与项目引进有关的单位做好项目建设中的法制工作,优化项目引进法律环境,指导与项目引进有关的单位和个人有效预防“项目陷阱”和项目工作中的违法犯罪现象,从而推进项目建设工作,将项目工作中因法律问题所产生的损失控制到最小,实现项目引进效益的最大化和最优化。
二、浅谈西部大开发中的税收“软环境”建设(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浅谈西部大开发中的税收“软环境”建设(论文提纲范文)
(1)西部大开发政策影响企业生产率的财税效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一、引言 |
二、西部大开发与企业生产率 |
(一) 西部大开发政策背景 |
(二) 西部大开发与企业TFP:机制分析 |
1. 财政补贴效应 |
2. 税收优惠效应 |
三、模型、数据与方法 |
(一) 识别策略与模型设定 |
(二) 数据说明与描述性统计 |
四、实证检验结果 |
(一) 西部大开发政策对企业TFP的初步检验 |
(二) 西部大开发政策对企业TFP影响的动态效应分解 |
(三) 西部大开发政策影响企业TFP的机制检验 |
(四) 西部大开发政策对不同所有制企业TFP的异质性分析 |
(五) 稳健性检验 |
五、结论与政策启示 |
(2)西部大开发战略实施以来相关问题研究综述:2000-2014(论文提纲范文)
一、奠定基础阶段前半期(2000-2004):战略背景与实施方略 |
(一)西部大开发的背景、必要性、意义 |
(二)西部大开发战略实施的路径、方略与政策安排 |
1. 关于政府、市场、企业在西部大开发中的角色定位。 |
2. 加快产业结构调整与城市化步伐是西部大开发的重要任务。 |
3.“三农”问题和金融支持问题也是这一时期学者们关注的主题内容。 |
二、奠定基础阶段后半期(2005-2009):阶段性评价与调整思路 |
(一)相关问题的进一步深化 |
(二)战略实施成效(绩效)的阶段性评价 |
(三)西部大开发相关政策效果的考量及调整思路 |
1. 金融支持政策方面。 |
2. 税收优惠政策方面。 |
三、加速发展阶段启动以来(2010-2014):绩效评价与调整建议 |
(一)开发第一阶段的整体绩效评价 |
(二)单项政策绩效评价 |
(三)经验总结、实践反思与政策调整建议 |
四、简要评述 |
(3)西部大开发:增长驱动还是政策陷阱——基于PSM-DID方法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一、问题提出 |
二、西部大开发的政策效果:一个理论框架 |
三、模型与估计方法 |
四、数据、变量与描述性统计 |
1. 西部大开发对地区经济增长的初步检验 |
2. 西部大开发诱发“政策陷阱”的机制检验 |
六、结论与政策启示 |
(4)促进西部欠发达地区经济可持续发展的财政政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导论 |
1.1 本文研究的背景、目的和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1.2 论文的理论基础和研究方法 |
1.2.1 理论基础 |
1.2.1.1 邓小平关于“两个大局”的思想 |
1.2.1.2 科学发展观 |
1.2.1.3 公共产品理论 |
1.2.1.4 梯度推进理论 |
1.2.1.5 增长极理论 |
1.2.1.6 大推动理论 |
1.2.1.7 投资乘数理论 |
1.2.2 研究方法 |
1.3 国内外研究文献综述 |
1.3.1 国外研究文献综述 |
1.3.1.1 关于欠发达原因 |
1.3.1.2 关于欠发达地区发展过程 |
1.3.1.3 关于欠发达地区发展模式 |
1.3.2 国内研究文献综述 |
1.3.2.1 关于西部城镇化建设 |
1.3.2.2 关于西部工业化和产业结构调整 |
1.3.2.3 关于西部地区统筹城乡发展问题 |
1.3.2.4 关于西部企业发展问题 |
1.3.3 国内外研究文献小结 |
1.4 相关概念 |
1.5 论文的主要内容、观点及创新与不足 |
1.5.1 论文主要内容、观点 |
1.5.2 论文的创新与不足 |
2 欠发达地区经济可持续发展理论考察分析 |
2.1 发展的一般理论 |
2.1.1 关于发展的理论变迁 |
2.1.2 关于发展理论的简要总结 |
2.2 欠发达地区经济发展理论 |
2.2.1 发展经济学的相关理论 |
2.2.2 关于欠发达地区经济发展理论的简要总结 |
2.3 欠发达地区经济可持续发展理论 |
2.3.1 可持续发展理论 |
2.3.2 欠发达地区经济可持续发展理论 |
2.4 欠发达地区经济可持续发展的财政政策理论 |
2.4.1 促进可持续发展的财政理论与政策 |
2.4.2 促进欠发达地区经济可持续发展的财政理论与政策 |
3 国外欠发达地区发展经验与启示 |
3.1 美国西部大开发 |
3.1.1 主要政策与成就 |
3.1.2 经验与启示 |
3.2 俄罗斯西伯利亚开发 |
3.2.1 主要政策与成就 |
3.2.2 经验与启示 |
3.3 日本北海道开发 |
3.3.1 主要政策与成就 |
3.3.2 经验与启示 |
3.4 意大利南部开发 |
3.4.1 主要政策与成就 |
3.4.2 经验与启示 |
3.5 西欠发达地区开发 |
3.5.1 主要政策与成就 |
3.5.2 经验与启示 |
3.6 综合分析与评价 |
4 我国西部欠发达地区发展历史、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
4.1 历史回顾 |
4.1.1 改革开放前 |
4.1.2 改革开放后至西部大开发前 |
4.1.3 新世纪十年 |
4.1.4 西部欠发达地区发展的经验与启示 |
4.2 西部欠发达地区发展的现状 |
4.2.1 济发展现状 |
4.2.2 基础设施建设现状 |
4.2.3 经济发展支撑力现状 |
4.2.4 社会事业发展现状 |
4.3 西部欠发达地区发展的特点 |
4.3.1 投资拉动突出,消费拉动和出口拉动乏力 |
4.3.2 政府投资突出,社会投资和外商投资乏力 |
4.3.3 基础设施建设和资源性开发突出,新技术新产业开发乏力 |
4.3.4 物质资源开发突出,人力资源开发乏力 |
4.4 西部欠发达地区发展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
4.4.1 经济发展差距逐渐拉大,农村贫困问题突出 |
4.4.2 基础设施建设仍然不能满足发展需要 |
4.4.3 生态脆弱和恶化的趋势没有得到完全遏制 |
4.4.4 产业结构未得到有效调整和优化 |
4.4.5 城镇化进程仍然缓慢 |
4.4.6 教育文化等社会事业有待进一步发展 |
5 可持续发展的阶段目标、路径选择和政策需求 |
5.1 西部欠发达地区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阶段目标设定 |
5.1.1 基础设施建设带动阶段 |
5.1.2 特色产业形成发展阶段 |
5.1.3 创新发展能力形成阶段 |
5.2 西部欠发达地区持续发展与全国整体发展的关系 |
5.2.1 西部需要全国的投资支持 |
5.2.2 西部需要全国的市场支持 |
5.2.3 全国需要西部的资源供应和生态保障 |
5.2.4 全国需要西部的市场需求和社会稳定 |
5.3 西部欠发达地区经济可持续发展的路径选择 |
5.3.1 基础设施建设路径选择 |
5.3.2 自然资源开发路径选择 |
5.3.3 人力资源开发路径选择 |
5.3.4 城镇发展开发路径选择 |
5.3.5 生态保护和建设路径选择 |
5.4 西部欠发达地区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政策需求 |
5.4.1 对加强基础设施建设的政策需求 |
5.4.2 对发展特色产业的政策需求 |
5.4.3 对发展城镇建设的政策需求 |
5.4.4 对促进技术进步的政策需求 |
5.4.5 对开发人力资源的政策需求 |
5.4.6 对生态环境保护的政策需求 |
6 促进西部欠发达地区经济可持续发展的财政政策考察和建议 |
6.1 可持续发展的政策背景 |
6.1.1 国家整体经济形势 |
6.1.2 欠发达地区所处的经济发展阶段 |
6.1.3 国际经济形势及周边国家经济形势 |
6.2 可持续发展的政策特点 |
6.2.1 着力于欠发达现状的改变 |
6.2.2 着力于自我发展能力的增强 |
6.2.3 着力于长远发展战略的实施 |
6.3 现阶段促进欠发达地区经济发展的财政政策考察 |
6.3.1 财政扶贫政策考察 |
6.3.2 西部大开发财税政策考察 |
6.3.3 转移支付政策考察 |
6.3.4 税收优惠政策考察 |
6.3.5 专项拨款政策考察 |
6.4 促进西部欠发达地区经济可持续发展的财政政策建议 |
6.4.1 制定和执行促进西部欠发达地区特色产业发展并不断优化升级的财政支持政策 |
6.4.2 制定和执行促进技术进步的财政支持政策 |
6.4.3 制定和执行加大西部欠发达地区资源和环境保护的财政支持政策 |
6.4.4 制定和执行促进西部欠发达地区城镇化建设的财政支持政策 |
6.4.5 加大中央对西部欠发达地区财政转移支付和专项拨款力度,提高税收分享比例 |
6.4.6 加大财政投融资改革力度,多渠道筹集发展资金 |
参考文献 |
博士研究生学习期间科研成果 |
后记 |
(5)我国“西部大开发战略”研究综述及反思(论文提纲范文)
一、西部大开发的逻辑起点:区域经济协调发展 |
(一) 西部大开发协调区域经济发展的途径 |
(二) 协调效果的评价 |
二、西部大开发的角色定位: 政府、市场与企业 |
(一) 政府、市场与企业:主体地位的归属 |
(二) 政府类型、职能与市场关系 |
三、西部大开发的突破口: |
(一) 三农问题 |
1.西部大开发对西部地区农业发展的影响、新环境下农业发展的途径。 |
2.农业之于西部大开发的基础性作用。 |
(二) 产业发展 |
1.产业结构调整。 |
2.产业结构定位。 |
3.产业转移与承接。 |
(三) 城市化 |
1.城市化在西部大开发中的地位。 |
2.城市化如何展开。 |
四、西部大开发的支撑体系: |
(一) 金融支持 |
1.金融支持主导性的争论。 |
2.金融支持不足。 |
3.金融支持的模式。 |
(二) 要素流动 |
五、西部大开发的模式选择:“生态”反思 |
(一) 西部大开发必须是“生态”开发、适度开发 |
(二) 西部大开发不是资源开发 |
(三) 西部大开发需要克服“短视”问题 |
六、结论与展望 |
(9)西部经济发展中的政府作用 ——一个基于关键领域的政府经济职能分析框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1 导论 |
1.1 问题的提出:关于经济发展中政府作用的相关讨论 |
1.2 课题价值:研究西部经济发展中政府职能的意义 |
1.3 文献综述:关于西部经济发展中政府职能的相关研究 |
1.4 本课题的研究思路与创新 |
1.5 研究范围、论文结构与研究方法 |
2 区域经济发展中政府职能的一般理论分析 |
2.1 经济发展中政府与市场的关系演进与范式之争 |
2.1.1 政府与市场的关系演进:政府职能的历史逻辑 |
2.1.2 范式之争:“守夜人”的政府职能范式与干预型政府职能范式 |
2.2 经济发展和政府职能:内涵界定与关系界说 |
2.2.1 经济发展的内涵及其拓展 |
2.2.2 政府职能的内涵分析 |
2.2.3 经济发展中的政府职能价值 |
2.3 关于经济发展中的政府职能的基本理论 |
2.3.1 自由主义的政府职能理论 |
2.3.2 干预主义的政府职能理论 |
2.3.3 第三种政府职能理论 |
2.4 区域经济协调发展中政府职能发挥的理论支持 |
3 西部经济发展中政府职能的现实分析 |
3.1 西部经济发展滞后的现状描述 |
3.2 西部经济发展滞后的政府职能视角分析 |
3.3 西部经济发展中政府职能的社会需求分析 |
4 西部经济发展中政府关键职能选择 |
4.1 西部经济发展中的政府职能范围 |
4.2 西部经济发展中政府关键职能领域选择 |
4.2.1 西部经济发展中政府关键职能界定的理论分析 |
4.2.2 西部经济发展中政府关键职能界定的国际经验借鉴 |
5 西部市场化进展中的政府职能分析 |
5.1 西部市场化进展中政府职能定位的理论分析 |
5.2 西部市场化进展中政府职能定位的现实分析 |
5.3 政府在推进西部市场化进程中的职能定位 |
5.3.1 政府参与西部市场发育发展的管理职能 |
5.3.2 政府参与西部市场发育发展的服务职能 |
5.4 西部市场化进展中政府职能的实现 |
6 西部人力资本形成中的政府职能分析 |
6.1 政府参与西部人力资本形成的理论分析 |
6.2 政府参与西部人力资本形成的现实分析 |
6.3 政府在西部人力资本形成中的职能定位 |
6.3.1 西部人力资本形成中政府的服务职能 |
6.3.2 西部人力资本形成中政府的管理职能 |
6.4 政府在西部人力资本形成中的职能实现 |
7 政府在西部生态环境建设中的职能分析 |
7.1 政府在西部生态环境建设职能发挥的理论基础 |
7.2 西部生态环境建设中政府职能发挥的现实依据 |
7.3 西部生态环境建设中的政府职能定位 |
7.3.1 西部生态环境建设中政府的服务职能 |
7.3.2 西部生态环境建设中政府的管理职能 |
7.4 西部生态环境建设中政府职能的实现 |
8 西部经济发展中政府的政策援助职能分析 |
8.1 西部经济发展中政府政策援助的理论基础 |
8.2 西部经济发展中政府政策援助的现实依据 |
8.3 西部经济发展中政府政策援助职能的运行分析 |
8.4 西部经济发展中政府政策援助职能的实现分析 |
本文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科研成果和所获奖励 |
(10)甘肃省项目引进工作中的若干法律问题研究(一)(论文提纲范文)
前言 |
第一章 项目及项目引进的涵义界定 |
一、项目的一般性概念、特征和分类 |
(一) 项目的一般性概念 |
(二) 项目的基本特征 |
(三) 项目的一般分类 |
二、本文所论项目的涵义及界定 |
(一) 定义及特点 |
(二) 项目的基本分类 |
(三) 项目资金及其分类 |
三、本文所论项目引进之界定 |
(一) 定义和特点 |
(二) 项目引进的主体 |
(三) 项目引进分类 |
(四) 项目引进程序 |
(五) 项目引进的功能和作用 |
第二章 甘肃省项目引进的现状分析 |
一、甘肃省经济社会发展状况概述 |
二、甘肃省项目引进工作及其成效 |
(一) 甘肃省政府项目引进建设工作总结 |
(二) 甘肃省地方各级政府项目引进建设工作总结 |
三、甘肃省项目引进中所存在的问题分析 |
(一) 甘肃省的项目引进法律环境有待进一步加强和优化 |
(二) 甘肃省的项目引进优惠政策存在着与现行法律法规相违背和相冲突的情形 |
(三) 政府和企业角色定位不清楚 |
(四) 项目引进过程中存在着政府官员借机大搞腐败的现象 |
(五) 甘肃省各地经济发展的不平衡越来越明显 |
(六) 项目引进合同法律问题严重 |
(七) “项目欺诈”和“项目陷阱”问题 |
(八) 正确出来好“内资”和“外资”的关系 |
(九) 政府在项目引进工作中缺乏诚信 |
(十) 在项目引进建设管理阶段存在的问题更为严重 |
第三章 甘肃省项目引进的法律环境及其优化 |
一、项目引进法律环境的具体概念 |
(一) 法律环境的涵义 |
(二) 项目引进法律环境的构成要素 |
(三) 项目引进法律环境的基本特征 |
二、甘肃省项目引进法律环境的缺陷分析 |
(一) 甘肃省硬环境方面的现状和缺陷 |
(二) 甘肃省软环境的现状和缺陷 |
三、优化甘肃省项目引进法律环境的对策建议 |
(一) 改善甘肃省项目引进硬环境的对策建议 |
(二) 改善甘肃省项目引进软环境的对策建议 |
第四章 甘肃省项目引进工作须遵循的法律原则 |
一、项目引进法律原则之涵义 |
(一) 法律原则的一般涵义和特征 |
(二) 项目引进法律原则的涵义和特征 |
二、甘肃省项目引进应当遵循的具体法律原则 |
(一) 市场规律原则 |
(二) 产业导向原则 |
(三) 政策的连续性和关联政策稳定性原则 |
(四) 依法办事原则 |
(五) 科学发展观原则 |
(六) 经济结构合理调整原则 |
(七) 可持续发展原则 |
第五章 甘肃省项目引进法律资源的有效供给 |
一、项目引进法律资源供给的法理阐述 |
(一) 法律资源的涵义 |
(二) 法律资源的评价构成要素 |
(三) 法律资源供给的原则 |
(四) 法律资源供给对项目引进之作用 |
二、国内外项目引进相关立法例及其借鉴 |
(一) 国外项目引进相关立法例 |
(二) 国内其他地方项目引进相关立法例 |
(三) 国内外项目引进相关立法借鉴启示 |
三、甘肃省项目引进相关立法及缺陷分析 |
(一) 甘肃省项目引进相关立法现状分析 |
(二) 甘肃省项目引进立法存在的主要问题 |
四、甘肃省项目进法律资源的有效供给对策及建议 |
(一) 项目引进的主体 |
(二) 项目引进的客体 |
(三) 项目引进的行为 |
(四) 项目引进的方向需合理规划 |
(五) 项目引进中的优惠措施与制度保障 |
(六) 项目引进过程中的救济措施 |
(七) 项目引进法律规范应列明惩罚与奖励条文 |
第六章 甘肃省项目引进中政府职能的法律定位 |
一、市场经济与政府职能定位 |
(一) 市场经济、政府的一般理论阐述 |
(二) 市场经济的缺陷需要政府的适当干预 |
二、市场经济与政府行政观念转变 |
(一) 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职能的越位和错位 |
(二) 政府职能的角色转化——由“全能政府”到“有限政府” |
三、项目引进中政府职能研究分析 |
(一) 项目引进中政府的重要作用 |
(二) 项目引进中政府职能的越位和错位 |
四、甘肃省项目引进中政府职能的理性定位 |
(一) 科学定位甘肃省政府经济职能,确立政府创新理念 |
(二) 甘肃省政府在项目引进或经济管理方面应具的职能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研究成果 |
致谢 |
四、浅谈西部大开发中的税收“软环境”建设(论文参考文献)
- [1]西部大开发政策影响企业生产率的财税效应研究[J]. 季永宝,吴辉航,刘潇,豆建民. 产业经济评论(山东大学), 2018(01)
- [2]西部大开发战略实施以来相关问题研究综述:2000-2014[J]. 程广斌,张雅琴. 新疆农垦经济, 2016(06)
- [3]西部大开发:增长驱动还是政策陷阱——基于PSM-DID方法的研究[J]. 刘瑞明,赵仁杰. 中国工业经济, 2015(06)
- [4]促进西部欠发达地区经济可持续发展的财政政策研究[D]. 吴国才. 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 2012(01)
- [5]我国“西部大开发战略”研究综述及反思[J]. 刘忠,牛文涛,廖冰玲. 经济学动态, 2012(06)
- [6]西部开发促进法及其内容[J]. 马玉祥. 民族法学评论, 2009(06)
- [7]西部开发促进法及其内容[A]. 马玉祥. 民族法学评论(第6卷·2008年), 2008
- [8]西部大开发专题研究[J]. 白永秀,李伟. 西北人文科学评论, 2008(00)
- [9]西部经济发展中的政府作用 ——一个基于关键领域的政府经济职能分析框架[D]. 赵京. 西北大学, 2006(11)
- [10]甘肃省项目引进工作中的若干法律问题研究(一)[D]. 李志强. 兰州大学, 2006(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