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英语课堂活动性教学初探(论文文献综述)
罗永华[1](2021)在《深度学习高中英语课堂的内涵与构建》文中认为深度学习高中英语课堂基于人本主义教育思想、认知主义学习理论和外语教学理论,以培养具有中国情怀、国际视野和跨文化沟通能力的"全面发展的学生"为逻辑起点,是由课堂主体、教学信息、教学环境等围绕深度学习的发生、发展与达成而运行的有机整体。教师可遵循"育人性、整体性、活动性、生成性"原则,采取四大策略实现多维立体的深度学习高中英语课堂构建:即注重师生真实交流营造课堂的"温度";落实课堂育人目标提升课堂的"高度";贯通语言感知与认知奠定课堂的"厚度";联系语言语境与生活开拓课堂的"宽度"。
汪玲[2](2021)在《具身认知视域下初中语文词语教学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语言文字承担着交际和信息传递的重要责任,是人类文化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词语是语言的基本构成单位,承担了大部分的语义传递功能,对于语文课程教学意义重大。《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版)明确阐述了针对各学段的教学目标和内容,在初中语文词语教学方面也有相关表述,如“在通读课文的基础上,理清思路,理解、分析主要内容,体味和推敲重要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等,但通过梳理相关文献,发现初中阶段的词语教学实践难点较多,词语教学目标难以完成。具身认知理论作为第二代认知科学的代表逐渐受到研究者们的关注,它指出认知是身体、环境以及二者交互作用的结果。该理论认为,人类的语言表达在认知基础上逐渐概念化和范畴化,最终产生词汇。换言之,词汇的建构和认知带有“具身”和“隐喻”特性。具身认知理论视野下的词语特性为初中语文词语教学提供了新思路。论文由以下三部分组成:第一章,绪论部分。从初中语文词语教学的现状和具身认知研究在教学领域的发展两方面阐述了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分析国内外相关研究成果,阐述具身认知的理论基础并对相关概念作出明确界定,对研究目标与内容作了具体说明。第二至六章,正文部分。首先,分别从课程、教材、教学层面对初中语文词语教学相关情况进行概述,并通过学生问卷、教师访谈等方法调查初中语文词语教学现状,在此基础上分析其存在的问题和原因;其次,研究从理论关系与实践指导两方面阐述具身认知理论指导初中语文词语教学的立论依据;然后针对目前初中语文词语教学存在的问题,深入探讨具身认知视域下初中语文词语教学的特点及原则,并在此基础上探讨有效的教学策略;最后,研究以初中语文部编版教材七年级上册《秋天的怀念》为例,在具身认知理论指导下对其词语教学进行设计,并在L中学选择两个班级分别作为实验班和对照班实施教学,根据实际教学情况对具身认知理论指导下的初中语文词语教学设计以及效果进行分析,在此基础上对研究进行反思。第七章,结语部分。此部分对研究完成的主要工作进行梳理总结,指出研究的不足之处,并为后续研究提供了新的思考方向。
闫芳源[3](2021)在《小学数学生活化教学研究 ——以上海市黄浦区H小学为例》文中研究说明数学是一门与人类发展、社会进步息息相关的学科。小学数学中的知识多数都能从现实生活中找到原型,最终也能应用到生活中。小学生的认知特点又处在从形象思维到抽象逻辑思维的转变中。基于小学数学知识的特点与小学生的认知特点,数学生活化教学可以引发学生对数学的思考、加深学生的理解,同时也能使学生感受到小学数学知识的必要性。笔者首先系统的研读了数学生活化教学相关的期刊、论文、专着,梳理了国内外研究现状,对生活化教学和数学生活化教学两个概念进行界定,然后基于现实数学教育思想、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念、建构主义理论等方面分析其理论基础,最终确定以课堂观察法和访谈法展开研究。其中,课堂是依据观察量表来观察的,而观察量表的维度则是根据生活化教学的特征制定的;访谈法则是从教师对生活化教学的认知、运用、对学生学业评价三方面来具体展开的。研究发现,小学数学课堂在生活化教学方面存在各种问题:教师对数学生活化教学认识浅显;教学内容缺少生活元素;教学方法传统且单一;作业形式单调且多是重复的书面作业;教学评价唯成绩论等。基于上述问题,针对教师提出以下措施:提高教师对生活化教学的认识;创造性使用教材;教学过程凸显课标新思想;进一步转变传统的评价手段;深化教师群体合作与家校协作等。通过本研究,希望对一线教师以及师范生提供思路和建议。
岳定权[4](2020)在《意义的追寻:教师教材理解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教材是教学的起点与依据,教师的教材理解必然会影响到教学活动的开展。在从知识本位转向学生本位的教学转变过程中,伴随着诠释学的引入以及在课程与教学中的彰显,理解概念拥有了更为丰富的内涵,传统意义上的知识至上,直线式教材理解逐渐受到质疑,教材理解的认识和观念正在发生着转变。然而,中小学教师在接受新的教材理解观念的同时,却难以真正将其具体化、实践化。究其原因,缺乏一个在观念与操作之间的具有中层理论性质的合理性框架是其核心。因此,如何在新的教材理解观念下,从中观层面去回答教师应该如何理解教材,也就成为了一个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的迫切问题。理解是一个诠释学和心理学概念。在诠释学中,不同的诠释学观所追求的是不同意义的获得,而心理学则主要致力于符号的心理意义的建构。以诠释学和心理学为基础,社会学、政治学、宗教学、传播学等不同学科也逐渐形成自己的理解观。但总的看来,理解总是关乎意义,总是对意义的反复揭示与建构。同时,对教材本质的认识也随着教育观而发生变化。当教材的权威性被逐渐消解时,把教材理解为学材、文化载体、经验文本等观念纷繁而出,其所批判的是教材的知识中心主义和权威主义,所彰显的是教材作为一种教育性知识文本的育人价值。从理解与教材观出发,教师教材理解指的是中小学教师在特定的历史社会中,通过主客统一的逻辑与方式去揭示与建构教材的意义,以促进学生生命成长的基本过程,它需要生命教育的立场,采用主客观统一的思维方式,合理地去揭示与建构教材的意义。在这一价值诉求下,回答教师应该如何理解教材必然涉及到三个基本问题,即以何种理解理论来关照教师的教材理解?教师教材理解的过程是怎样的?教师教材理解的内容或维度有哪些?建构教师教材理解的理论基础是扬弃的结果。尽管所有的诠释学流派都在追求理解的合理性,但从教育视角来看,任何理解都需要建构客观知识与学生成长之间的连续谱系,以实现教育连续性和过程性。而能够达成这一目的的便是意义发生说。意义作为符号与人的生存处境的相遇,必然是人在自己的生存境遇中,通过与符号的对象性活动而形成的意义链条。这种意义链条具有发生学性质,它在客观性意义与主观性意义、群体性意义与个体性意义之间,通过诸如理性、想象、体验、规范等方式促使不同层次与不同主体的意义类型关联起来,共同实现着意义转化,使意义具有了完整的结构体系。作为理论基础的意义发生说可以较为充分地说明教师的教材理解如何实现学科知识与时代的育人价值的统一。在教师教材理解的过程中,理解的循环是实现意义发生的关键。从根本上说,教师的教材理解就是沿着意义发生的道路,促生育人价值生成的过程,而实现这一过程的基本机制便是理解的循环。从微观上看,教材理解的循环存在于教师个体与教材之间,它以教师的“前理解”为基础与条件,在与教材的交互过程中促生教师与教材意义的双向建构,并以“自我理解”结束并开启新的循环。从宏观上看,教材理解的循环是教师与社会、历史传统之间的循环,它在沟通社会与学校、传统与现代的过程中形成教育的主流价值观。实现教师教材理解循环的方式是复杂的,认识、体验、想象、规范等在独立发生作用的同时,却又相互交错在一起。从教师教材理解的内容上看,教材理解需要揭示与建构不同主体的意义。教材是一种复合主体支配下的文本,具有不同的主体意义,教师的教材理解需要关注这些主体的意义。第一,关注知识作者的意义,对教材进行知识性理解,揭示与建构出教材知识的事实、结构、思维方式和价值情感等意义。第二,关注教材编者的意义,对教材进行意识形态理解,渗透着国家和社会的主流思想价值体系,体现着国家与社会对人才培养规格的要求。第三,关注教师的意义,对教材进行专业性理解,教材暗含着对教师专业素养的要求,让教师在自己的教学生活与专业成长中实现“自我理解”。第四,关注学生的意义,对教材进行学习性理解,揭示教材所预设的学习观念和方式,并在教学情境中进行具体化与改造。教材中不同主体的意义具有一定的独立性,但又往往交叉在一起,它们共同构成了教材的意义体系,成为了教师教材理解的核心依据。由此,我们可以得知:教师的教材理解需要以意义发生说为基础,在教师个体与教材,教师与社会、历史传统之间通过理解的循环去解构和建构不同主体的意义。在这一过程中,教材不断被解构与建构,教师也不断实现自我理解。
陆圣德[5](2020)在《初中化学不同课型课堂教学有效互动的开启模式研究 ——新课、复习课和实验探究课》文中提出课堂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课堂教学的动态生成,依赖于课堂教学中实现真正有效的互动。教学中有效的互动使学生在获得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的同时,能养成良好的情感态度价值观,从而更好地实现教学目标的达成。然而,笔者在工作中发现,初中化学课堂教学缺乏提问意识,存在互动次数少、互动方式单调、互动对象有限、互动深度不够等问题。相关数据库也显示,关于初中化学课堂教学师生互动方式及其有效性研究的公开报道不多,尤其是课堂教学有效互动开启模式的相关研究更少。基于以上情况,本论文查阅、分析相关文献,在进一步了解当前课堂教学有效互动研究现状的基础上,对初中化学不同课型课堂教学有效互动的开启模式进行研究。论文以笔者任教学校全体初三学生为研究对象,通过问卷调查、课堂观摩以及教师访谈、交流等方式了解学生课堂学习、教师课堂教学的互动情况,再借助设计的观课量表,对不同课型进行反复地观课、评课、记录教学实践中的教学案例,分析、总结课堂教学有效互动的开启模式,并设计新课、复习课、实验探究课的有效互动开启模式反复用于教学实践。各模式分别为:新课——创设情境,聚焦问题→提问追问→“兵教兵”→学生评价→总结提升;复习课-模式1——回忆旧知→激发学生疑问→多个学生回答→学生点评→教师点评;复习课-模式2——讲评试卷→聚焦问题→追问原因→学生讲解→学生点评→学生总结→教师纠错;实验探究课——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设计并评价方案→学生实验→小组汇报交流→聚焦生成性问题→学生解释原因→学生评价→教师总结。实践研究过程中,纵向、横向比较学生的学业成绩,观察了解教师、学生的成长情况。研究结果表明,有效的课堂互动开启模式能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信心,营造和谐的课堂氛围和师生关系,增添教学的趣味性和生命力,从而提升学生的素质和学习成绩,促进教师专业成长和业务提升。多年的教学实践也表明,本研究造就了更高水平的教学科研队伍,促成了具有学校特色的初中化学课堂的有效互动教学体系的形成。
刘畅[6](2020)在《初中语文活动性写作教学策略研究 ——以统编版语文教材为例》文中认为写作教学一直是语文教学的是重中之重,但长期以来学生在写作时“假、大、空”的现象难以解决。随着统编版写作教材内容发生了变化,初中写作教学迎来了新的机遇与挑战,越来越多的教师把目光放在了活动性写作教学上,愈加重视写作主体内在的发展。本论文以六至九年级的统编版初中语文教材中的写作教学内容为研究对象,尝试将建构主义理论、活动理论等运用到写作教学中,引导学生在富有意义的任务驱动下的“做”中学习写作,摸索出可操作性强的具体活动性写作教学策略,使写作教学过程建立在学生自主活动的基础上。论文共分四章。绪论,阐述了选题的缘由和研究意义,分析了相关研究现状,介绍了研究方法和思路。第一章,阐述概念的界定、基本特征和理论依据。活动性写作概念是行文基础,详细阐述定义之后,进一步分析初中语文活动性写作教学的基本特征,总结归纳出具有实践性、互动性、情境性和及时性的特点,最后阐述活动性写作教学的理论依据,为构建初中语文活动性写作教学策略奠定坚实的理论基础。第二章,根据统编版写作教学的要求和学生的写作需求,尝试提出一些贴合当前初中活动性写作教学的具体程序和策略:确立教学目标、设计活动方案、组织体验活动、互动交流体验、合作评价修改,为活动性写作的实际教学提供具体操作方式的参考。第三章,开展活动性写作教学的实验研究,对比实验班和对照班的前测、后测所发生的变化,分析本论文提出的活动性写作策略对于学生写作能力的实际影响。此部分采用了四节完整的一线真实的教学示例,力求做到理论和实际相结合。第四章,总结并对未来教学提出展望。
牛宇慧[7](2020)在《抛锚式教学模式在初中“身边的化学物质”教学中的应用》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化学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教学开始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以及综合能力的培养,强调以学生为中心,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使其成为综合型人才。基于这些理念,如何提高初中化学的教学质量也成为了教育界关注的问题,而初中化学作为化学学习的入门阶段,要求通过一些方式使学生学会学习,注重对学生能力的培养,为化学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在初中化学中,“身边的化学物质”占有重要地位,其包含了中学化学的主要知识点,范围广、难度大、具有极强的代表性,学生在学习时存在较多困难。而建构主义理论指导下的抛锚式教学模式,强调把真实的问题引入课堂,使学生在真实的情境中体验问题、自主探究,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习知识,培养能力。本文将抛锚式教学模式引入到“身边的化学物质”的教学中,在结合初中化学学科特点并分析“身边的化学物质”内容的基础上,基于抛锚式教学模式的设计环节,对“身边的化学物质”进行抛锚式教学设计并实施,以解决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并在实习学校选择实验班与对照班进行教育实验,对两个班级学生的考试成绩进行综合分析,结合问卷调查和访谈结果,来研究抛锚式教学模式的运用效果。通过对实验结果的分析,得到如下结论:第一,将抛锚式教学模式应用到“身边的化学物质”教学中,有利于转变学生对于该部分内容的学习态度,使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得到提高。第二,抛锚式教学模式使学生的思维更加灵活,培养了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从而解决遇到的问题,进而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第三,抛锚式教学模式改善了学生的学习方法,使学生形成了一定的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的习惯。
王映兰[8](2020)在《盐城某所中职院校专门用途英语教学现状调查》文中研究指明Hutchison&Waters(1987)指出专门用途英语(English for Specific Purposes,简称ESP)是与某种特定学科和职业相关的英语教学,即根据学习者的特定目的和特定需求所进行的英语语言教学。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世界经济全球化的加速进程,社会对既懂英语又懂专业的复合型人才需求越来越多。ESP教学更加注重培养与学生未来职业相关的英语能力,将成为职业院校英语教学改革的方向。目前针对ESP教学的调研主要集中在本科院校和高职院校,针对中职院校的ESP教学现状的调研几乎没有。因此,对中职院校的ESP教学现状进行调研具有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本研究旨在调查:(1)中职生ESP学习的情况如何?(2)中职院校ESP教学的现状如何?本研究采用问卷和访谈相结合的方式,对盐城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四个专业三年级195名中职生和6名ESP教师进行研究。问卷调查了学生ESP学习的总体情况,课程设置,教材,课堂教学情况,教师和评价体系等多方面。访谈探析了教师对ESP教学的认识,以弥补调查问卷的不足。最后用Excel数据处理工具对数据进行分析。统计分析表明:首先,中职生普遍认为学习ESP课程很有必要,以后工作会用到与自己专业相关的英语知识;其次,中职生对ESP课程比较有兴趣,课上注意力集中。再次,中职生ESP的课堂参与度不高,大部分学生在课堂上会思考问题,但只有少部分人会主动回答问题。最后,中职生课后学习ESP的自主性较差,大部分学生在课后只是偶尔学习或者从不主动学习ESP。分析结果还表明目前中职院校的ESP教学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首先,课程设置不合理,缺乏科学性和系统性,总课时相对不足。其次,教材偏难,实用性不强,内容缺乏活动性和趣味性。再者,教学模式陈旧,大部分教师主要使用阅读和翻译相结合的教学方法,课堂缺乏丰富的教学活动,师生互动性不够,气氛不太活跃,且教学手段单一。另外,学校ESP师资力量薄弱。英语教师缺乏足够的专业知识,专业课教师英语能力又不足,且学校对ESP不够重视,针对ESP教师的培训很少。最后,教学评价不合理。评价主体单一,方法简单,内容狭隘。针对存在的问题,笔者提出了一些中职院校ESP教学的改进策略。首先,学校要优化ESP课程的设置。其次,学校要加强ESP教材的建设。再者,教师要变革传统教学方法,丰富教学手段。然后,学校要加强ESP师资队伍的建设。最后,学校要建立科学有效的评价体系。另外,本研究也存在一些不足:参与本次研究的学生和教师数量有限;问卷设计存在一些不足;调查数据的分析不够深入。未来可以对ESP教学进行进一步的研究,以期对中职院校的ESP教学情况有更客观更全面的了解。
曾野兰[9](2020)在《高中英语阅读课堂导入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以湘潭××中学为例》文中提出课堂导入是一堂新课开始之前的预热,是教学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虽说导入在一堂课中只用时3到5分钟,但却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可以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使学生在新旧知识之间建立起联系,增强学生在学习英语的过程中的自信心。本研究就高中英语阅读课堂导入展开调查,从中发现问题,并就所存在问题提出相应解决对策,以期提高高中阅读课堂导入的有效性。本研究以图示理论和情感过滤假说理论为基础,以湖南省湘潭市某中学为研究基地,以高二年级的四个自然班级共180名学生和四位英语教师作为调查对象,采用课堂观察法,问卷调查法和访谈法,调查目前高中英语阅读课堂导入存在的主要问题。课堂观察主要是以做笔记和录音的方式进行记录,问卷收集的数据通过百分比对其进行处理,之后对8名学生和4位教师进行半开放式访谈,本研究围绕以下三个问题展开:(1)高中英语阅读课堂中导入存在哪些问题?(2)存在问题的原因是什么?(3)如何解决高中英语阅读课中导入存在的问题?经过为期两个月的调查,对问卷调查、课堂观察和访谈进行了定量、定性分析,找出了目前高中英语阅读课堂中导入环节的问题,主要表现在:对导入活动的认识不够;导入的方式过于单一;导入活动的评价过于单调;在导入活动中学生主体地位没有很好的体现;导入内容不够丰富。本论文根据图示理论和情感过滤假说理论,提出的解决对策主要包括三个方面:设计思路、活动实施和活动评价。具体来说,在设计时,需要考虑导入活动的针对性、实用性和趣味性;在实施时,要突出以学生为中心以及遵循活动性原则;在评价中,评价方式要多元并坚持激励性原则。基于调查发现结果,针对问题提出相应解决对策,希望教师可以重视导入在高中英语阅读教学中的作用。同时,本研究期望广大英语教师能够反思自己在阅读教学中的导入设计,根据需要采用各种各样的导入方式,以此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为后续的阅读教学打下良好的基础。
王慧慧[10](2020)在《高中地理教材中活动性课文分析及应用研究 ——以人教版地理《必修1》为例》文中研究说明2019年我国出版了新版高中地理教科书,教材的呈现方式有了新的变化,其中设置了丰富多样的活动性课文,这也和《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2017年版)在教材编写建议中提出的设计多种课内外的学习活动、自主学习、探究学习栏目等相一致,而在课堂教学中如何良好应用活动性课文落实地理学科核心素养是地理教学中的难题之一,本文通过对人民教育出版社2019年出版的高中地理《必修1》教材中活动性课文的分析及教学应用进行研究,为高中地理一线教师在日常教学中开展活动性课文的教学提供参考和方法指导,促进新版高中地理教材中活动性课文在课堂中的高效运用,进一步丰富高中地理活动性课文的理论研究。在2017版课标的背景下,以人民教育出版社2019年出版的《高中地理必修第一册》为例。首先,通过阅读大量的文献资料,了解地理教材、活动性课文的概念,并梳理了中学地理活动性课文研究的相关文献,掌握中学地理教材中活动性课文分析、应用的相关理论和研究进展。其次,对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1》教材中“情境导入”、“活动”、“思考”、“案例”、“自学窗”、“问题研究”六个栏目分别进行阐述,并分析这六大栏目的内容、编排、特点及功能。最后,在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1》活动性课文分析的基础上,结合已有教学经验、通过相关理论基础的指导,尝试提出活动性课文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策略,并对活动性课文进行典型教学案例设计。通过人教版地理《必修1》活动性课文分析得出以下结论:1.人教版高中地理教材的呈现方式灵活多样,十分重视活动性课文的设计,通过丰富多样的栏目和内容呈现活动性课文,落实地理学科核心素养,这也符合新版地理课程标准的要求。2.活动性课文的设置使得教材内容不再死板,具有内容选择兼具传统文化和当下社会热点;符合中学生认知结构;与图互补、与叙述性课文互补的鲜明特征。3.活动性课文栏目总量丰富,共80个、但各章节分布并不均匀,类型多样但以“活动”栏目为主。4.活动性课文具有创设良好的学习情境、促进知识建构、优化课堂教学结构的功能。在分析的基础上,结合自身教学经验和相关理论指导,对人教版教材中六种不同类型活动性课文进行应用研究并提出不同的应用建议。研究发现、不同类型的活动性课文有不同的教法和用法,但总的来说,提高教师自身对课堂的调控能力,做好充分的课前准备,创设情境、把课堂“还”给学生,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是活动性课文课堂应用的关键。
二、英语课堂活动性教学初探(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英语课堂活动性教学初探(论文提纲范文)
(2)具身认知视域下初中语文词语教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
1.1.1 选题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研究综述 |
1.2.1 具身认知研究 |
1.2.2 初中语文词语教学研究 |
1.2.3 具身认知视域下语文词语教学研究 |
1.3 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 |
1.3.1 具身认知 |
1.3.2 教学活动 |
1.4 研究目标和内容 |
1.4.1 研究目标 |
1.4.2 研究内容 |
1.5 研究方法与实施方案 |
1.5.1 研究方法 |
1.5.2 实施方案 |
2 初中语文词语教学概述 |
2.1 课程层面:课程标准对初中语文词语教学目标的规定 |
2.1.1 教学目标的隐含性 |
2.1.2 教学目标的指导性 |
2.2 教材层面:初中语文教材中的词语教学内容编排特点 |
2.2.1 纵向:水平、难度 |
2.2.2 横向:位置、形式 |
2.3 教学层面:初中语文词语在语文教学中的地位和作用 |
2.3.1 内容:词语教学是语文教学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 |
2.3.2 学段:初中阶段的词语教学在语文课程中的作用 |
2.4 初中语文词语教学的现状及原因分析 |
2.4.1 现状调查 |
2.4.2 现状分析 |
2.4.3 原因分析 |
3 具身认知理论指导初中语文词语教学的立论依据 |
3.1 具身认知理论概述 |
3.1.1 哲学基础 |
3.1.2 心理学基础 |
3.1.3 具身认知理论的基本主张 |
3.2 具身认知理论指导初中语文词语教学的必要性 |
3.2.1 理论关系上的必然联系 |
3.2.2 实践指导上的积极意义 |
4 具身认知视域下初中语文词语教学分析 |
4.1 具身认知视域下的初中语文词语教学特点 |
4.1.1 在身心的共同参与中积累与建构 |
4.1.2 在真实的语言情境中梳理与整合 |
4.1.3 在主体的交互过程中运用与巩固 |
4.2 具身认知视域下的初中语文词语教学原则 |
4.2.1 具身性 |
4.2.2 情境性 |
4.2.3 活动性 |
4.2.4 交互性 |
4.2.5 生成性 |
5 具身认知视域下初中语文词语教学策略探讨 |
5.1 唤醒身体,为情境中的活动找准核心 |
5.1.1 强调身体参与,获得词语感性体验 |
5.1.2 基于身体联想,把握词语丰富内涵 |
5.2 创设情境,为身体参与活动提供条件 |
5.2.1 创设“实感”之境,切身感知词语 |
5.2.2 创设“实境”之境,置身体会词语 |
5.2.3 创设“离线”之境,想象理解词语 |
5.3 设计活动,为身体与情境的沟通搭桥 |
5.3.1 明确活动目标,注重词语教学生成性 |
5.3.2 组织活动过程,注重词语教学交互性 |
6 具身认知理论指导初中语文词语教学的案例分析 |
6.1 具身认知理论指导初中语文词语教学案例举要 |
6.1.1 《秋天的怀念》教学设计 |
6.1.2 《秋天的怀念》词语教学设计 |
6.1.3 《秋天的怀念》词语教学设计分析 |
6.2 具身认知理论指导初中语文词语教学效果分析 |
6.2.1 效果分析 |
6.2.2 个人反思 |
7 结语 |
7.1 完成的主要工作 |
7.2 研究的不足与反思 |
7.3 后续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3)小学数学生活化教学研究 ——以上海市黄浦区H小学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选题缘由 |
1.1.1 课程标准对数学教学的内在要求 |
1.1.2 教学实践改革的现实需求 |
1.2 研究意义 |
1.2.1 理论意义 |
1.2.2 实践意义 |
1.3 核心概念界定 |
1.3.1 生活化教学 |
1.3.2 数学生活化教学 |
1.4 文献综述 |
1.4.1 关于教育与生活的研究现状 |
1.4.2 关于数学与生活化的研究现状 |
1.4.3 关于小学数学生活化教学的研究现状 |
1.5 理论依据 |
1.5.1 现实数学教育思想 |
1.5.2 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念 |
1.5.3 建构主义理论 |
1.6 研究目的与研究内容 |
1.6.1 研究目的 |
1.6.2 研究内容 |
1.7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
1.7.1 研究思路 |
1.7.2 研究方法 |
第二章 数学课堂生活化教学的特征与观察量表的制定 |
2.1 开发过程 |
2.1.1 林良富对生活化的数学课堂教学特征的论述 |
2.1.2 数学教师对生活化教学的思考 |
2.1.3 其他学科教师对生活化教学的思考 |
2.2 数学课堂生活化教学的特征 |
2.3 观察量表维度的确定 |
第三章 小学数学生活化教学的现状调查 |
3.1 调查对象 |
3.2 调查方法 |
3.3 访谈结果 |
3.3.1 关于生活化教学的认知 |
3.3.2 关于生活化教学的运用 |
3.3.3 关于学生的学业评价 |
3.4 课堂观察结果 |
3.4.1 教师倾向于照搬书上情境或创设形式化的情境 |
3.4.2 教学氛围偏严肃、刻板 |
3.4.3 传统教学方法仍占上风 |
3.4.4 教学应用环节几乎与生活脱钩 |
3.4.5 部分教师不能处理好生活化与数学化的关系 |
第四章 生活化教学在课堂实施中存在的问题 |
4.1 教师对数学生活化教学认识浅显 |
4.2 教学内容缺少生活元素 |
4.3 教学方法传统且单一 |
4.4 作业形式单调且多是重复的书面作业 |
4.5 教学评价唯成绩论 |
第五章 小学数学生活化教学的实施对策 |
5.1 提高教师对生活化教学的认识 |
5.2 创造性使用教材 |
5.2.1 发挥榜样示范,留意生活中的数学 |
5.2.2 关注时事热点与地方文化 |
5.2.3 加工与改造素材 |
5.3 教学过程凸显课标新思想 |
5.3.1 根据教材内容创设生活情境 |
5.3.2 加强合作探究中的交流互动 |
5.3.3 在恰当时机使用生活化的教学语言 |
5.3.4 设计生活化的作业 |
5.4 进一步转变传统的评价手段 |
5.4.1 充分发挥过程性评价的作用 |
5.4.2 各方力量共同参与学业评价 |
5.5 深化教师群体合作与家校协作 |
5.5.1 集体备课、听课、评课做实做细 |
5.5.2 家校合作,融入生活化数学体验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一 |
附录二:教师访谈提纲 |
致谢 |
(4)意义的追寻:教师教材理解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一、导 论 |
(一)问题的提出 |
(二)文献综述 |
(三)研究目的与意义 |
(四)研究的思路与方法 |
二、教师教材理解的内涵与论题 |
(一)教材:作为一种教育知识文本 |
1.简要历史回顾 |
2.教材的内涵与特征 |
3.教材与相关概念辨析 |
(二)理解:对意义的持续揭示与建构 |
1.理解的内涵 |
2.理解与相关概念辨析 |
(三)教师教材理解的内涵分析 |
(四)教师教材理解的基本论题 |
三、教师教材理解的现状考察与理论反思 |
(一)教师教材理解的现状考察 |
1.考察设计 |
2.教师教材理解的现状 |
3.对教师教材理解现状的反思 |
(二)理解的合理性及其反思 |
1.保守诠释学及其理解合理性 |
2.中庸诠释学及其理解合理性 |
3.激进诠释学及其理解合理性 |
4.批判诠释学及其理解合理性 |
5.教材理解需要何种理解? |
四、教师教材理解的基础:意义发生说 |
(一)“意义发生说”的提出 |
1.教学论研究的人文进路 |
2.教学复杂性的要求 |
3.教师教学智慧的体现 |
(二)“意义发生说”的基础:意义的内涵与类型 |
1.意义的内涵 |
2.意义的类型划分 |
(三)“意义发生说”的内核:意义关联 |
1.理性关联 |
2.想象关联 |
3.体验关联 |
4.规范关联 |
(四)“意义发生说”与教师教材理解 |
五、教师教材理解的过程:意义的循环 |
(一)教材的意义结构 |
1.教材意义的层次结构 |
2.教材意义的主体结构 |
3.教材的意义体系 |
(二)教师教材理解的基本过程 |
1.“前理解” |
2.“理解” |
3.“自我理解” |
4.教师教材理解的过程框架 |
(三)教师教材理解的基本方式 |
1.教师教材理解方式的经验归纳 |
2.教师教材理解方式的实践话语 |
六、教师教材理解的维度:主体的意义 |
(一)教师教材理解的知识维度 |
1.教材的知识意蕴 |
2.教材知识的特点 |
3.教材知识的结构 |
4.教材知识的理解途径 |
(二)教材理解的意识形态维度 |
1.意识形态历史简顾 |
2.意识形态的内涵 |
3.教材的意识形态特征 |
4.教材意识形态的存在方式 |
5.教材意识形态的理解途径 |
(三)教师教材理解的专业维度 |
1.教材使用观:互融共生 |
2.教师教材理解与教师专业发展 |
3.教师教材理解对教师专业素养的要求 |
(四)教师教材理解的学习维度 |
1.何为学习? |
2.教材的学习性特征 |
3.教材中学习的存在方式 |
4.教材中学习理解的基本途径 |
余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教师教材理解访谈提纲 |
致谢 |
在校期间的科研成果 |
(5)初中化学不同课型课堂教学有效互动的开启模式研究 ——新课、复习课和实验探究课(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个人教学工作感悟 |
1.1.2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要求 |
1.2 课堂教学有效互动研究现状 |
1.3 研究内容 |
1.4 研究方法 |
2 相关概念与理论基础 |
2.1 课堂教学有效互动相关概念 |
2.1.1 互动 |
2.1.2 课堂教学有效互动 |
2.1.3 课堂教学有效互动的特点 |
2.1.4 课堂教学有效互动的形式 |
2.2 理论基础 |
2.2.1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
2.2.2 人本主义教学观 |
2.2.3 多元智能理论 |
3 初中化学课堂教学有效互动情况的调查与分析 |
3.1 学生课堂学习互动情况的问卷调查与分析 |
3.1.1 调查问卷的设计 |
3.1.2 调查问卷的实施 |
3.1.3 调查问卷的统计分析 |
3.2 教师教学课堂互动的访谈与结果分析 |
3.3 课堂观摩与反馈分析 |
3.4 总结 |
4 初中化学课堂教学有效互动开启模式的分析与研究 |
4.1 有效互动中提问式开启模式研究 |
4.1.1 提问时机 |
4.1.2 问在何时 |
4.2 有效互动其它开启模式研究 |
4.2.1 示范式开启 |
4.2.2 汇报式开启 |
4.2.3 讨论式开启 |
4.2.4 探究式开启 |
4.2.5 课后交流式 |
5 初中化学不同课型课堂教学有效互动模式的教学实践 |
5.1 研究方案设计 |
5.1.1 教学实践研究的目的 |
5.1.2 教学实践对象 |
5.1.3 教学实践时间 |
5.1.4 教学实践研究变量 |
5.1.5 教学实践的步骤 |
5.2 课堂教学有效互动开启模式在不同课型中的教学设计 |
5.2.1 课堂教学有效互动开启模式在新课教授中的教学设计 |
5.2.2 课堂教学有效互动开启模式在复习课教授中的教学设计 |
5.2.3 课堂教学有效互动开启模式在实验探究课教授中的教学设计 |
5.3 教学实施效果分析 |
5.3.1 学生成绩分析 |
5.3.2 学生素质成长分析 |
5.3.3 教师专业成长分析 |
5.3.4 整体综合分析 |
6 结论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在学期间所发表的文章 |
(6)初中语文活动性写作教学策略研究 ——以统编版语文教材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第一章 活动性写作教学的基本要素与理念特点 |
第一节 活动性写作教学的概念界定 |
一 “活动”的定义 |
二 活动教学的内涵 |
三 活动性写作教学的内涵 |
四 初中语文活动性写作教学的基本特征 |
第二节 初中语文活动性写作教学的理论依据 |
一 建构主义理论 |
二 活动理论 |
三 情境认知理念 |
第二章 统编版初中语文活动性写作教学实施策略 |
第一节 确立教学目标 |
一 六七年级低年段学生的活动性写作教学目标 |
二 八九年级高年段学生的活动性写作教学目标 |
第二节 设计活动方案 |
第三节 组织体验活动 |
第四节 互动交流体验 |
第五节 合作评价修改 |
第三章 统编版初中语文活动性写作教学的实验与结果分析 |
一 实验设计 |
二 实施过程 |
第一节 《我的好朋友》写作教学实验 |
第二节 《我的烦恼》写作教学实验 |
第三节 《难忘的那一刻》写作教学实验 |
第四节 《校园美景》写作教学实验 |
第五节 后测结果分析与总结 |
一 写作的兴趣更浓厚 |
二 写作的内容更丰富 |
三 作文审题更清晰 |
四 写作自信更强烈 |
第四章 总结与展望 |
第一节 研究总结 |
第二节 研究不足 |
第三节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7)抛锚式教学模式在初中“身边的化学物质”教学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问题的提出 |
1.2 研究意义 |
1.3 研究现状 |
1.3.1 国外研究现状 |
1.3.2 国内研究现状 |
1.4 研究内容 |
1.5 研究方法 |
2 相关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及教学分析 |
2.1 抛锚式教学 |
2.1.1 抛锚式教学的基本涵义 |
2.1.2 抛锚式教学的基本环节 |
2.1.3 抛锚式教学模式和情境教学模式 |
2.1.4 抛锚式教学模式与常规教学模式的对比 |
2.1.5 抛锚式教学模式的优势 |
2.2 本课题的理论基础 |
2.2.1 建构主义理论 |
2.2.2 最近发展区理论 |
2.3 “身边的化学物质”内容分析 |
3 运用抛锚式教学的实践研究 |
3.1 基于抛锚式教学模式的化学教学设计的构建 |
3.1.1 教学分析 |
3.1.2 抛锚式教学模式设计 |
3.2 基于抛锚式教学模式的初中化学教学设计 |
3.2.1 “水的净化”教学设计 |
3.2.2 “二氧化碳的性质”教学设计 |
3.2.3 “金属的化学性质”教学设计 |
4 实施抛锚式教学的实验分析 |
4.1 实验目的 |
4.2 实验对象 |
4.3 实验判断依据 |
4.4 实验数据分析 |
4.4.1 考试成绩结果与分析 |
4.4.2 问卷调查结果与分析 |
4.4.3 学生访谈与分析 |
5 研究结论与建议 |
5.1 研究结论 |
5.2 教学建议 |
参考文献 |
附录一 |
附录二 |
附录三 |
附录四 |
附录五 |
致谢 |
(8)盐城某所中职院校专门用途英语教学现状调查(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引言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
1.3 论文框架 |
第二章 文献综述 |
2.1 专门用途英语(ESP) |
2.1.1 ESP的产生 |
2.1.2 ESP的定义和特征 |
2.1.3 ESP的分类 |
2.1.4 需求分析 |
2.2 国内外研究综述 |
2.2.1 国外ESP教学研究 |
2.2.2 国外职业学校外语教学研究 |
2.2.3 国内ESP教学研究 |
2.2.4 国内中等职业学校英语教学研究 |
第三章 研究设计 |
3.1 研究问题 |
3.2 研究对象 |
3.3 研究工具 |
3.3.1 文献研究 |
3.3.2 问卷调查 |
3.3.3 访谈 |
3.4 数据收集 |
第四章 研究结果及讨论 |
4.1 学生基本情况 |
4.2 ESP学习情况 |
4.2.1 学习必要性 |
4.2.2 学习兴趣 |
4.2.3 学习目的 |
4.2.4 使用可能性 |
4.2.5 课堂参与 |
4.2.6 课堂注意力 |
4.2.7 学习自主性 |
4.3 ESP课程设置 |
4.4 ESP教材 |
4.4.1 教材难度 |
4.4.2 与专业相关性 |
4.4.3 教材类型 |
4.4.4 教材内容 |
4.5 ESP课堂教学 |
4.5.1 教学模式 |
4.5.2 教学重点 |
4.5.3 教学用语 |
4.5.4 与专业的结合 |
4.5.5 课堂活跃度 |
4.5.6 多媒体使用 |
4.5.7 课堂不足 |
4.5.8 课堂满意度 |
4.6 ESP教师 |
4.6.1 现有ESP教师 |
4.6.2 理想ESP教师 |
4.6.3 学生满意度 |
4.7 ESP教学评价 |
4.7.1 考试形式 |
4.7.2 学生看法 |
4.8 ESP教师访谈结果及分析 |
第五章 结论和启示 |
5.1 主要发现 |
5.2 对策与建议 |
5.3 研究不足 |
参考文献 |
附录一: 中职院校专门用途英语(ESP)教学现状调查问卷 |
附录二: ESP教师访谈提纲 |
附录三: 部分访谈数据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和研究成果 |
致谢 |
(9)高中英语阅读课堂导入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以湘潭××中学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引言 |
1.1 研究背景及问题的提出 |
1.1.1 新课标的要求 |
1.1.2 高中英语阅读教学的需要 |
1.1.3 阅读教学中导入环节改革的必要性 |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研究方法 |
1.4 文献综述 |
1.4.1 国外关于课堂导入的研究现状 |
1.4.2 国内关于课堂导入的研究现状 |
1.4.3 国内外关于课堂导入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
1.5 论文框架 |
第2章 核心概念及理论基础 |
2.1 导入的定义 |
2.2 理论基础 |
2.2.1 图式理论 |
2.2.2 情感过滤假说理论 |
第3章 研究方法及数据分析 |
3.1 研究对象 |
3.2 研究方法及过程 |
3.2.1 问卷调查法 |
3.2.2 课堂观察法 |
3.2.3 访谈 |
3.3 数据整合与分析 |
3.3.1 问卷调查数据整合与分析 |
3.3.2 课堂观察数据整合与分析 |
3.3.3 访谈数据整合与分析 |
第4章 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归因分析 |
4.1 高中阅读课堂导入存在的问题 |
4.1.1 忽视阅读课堂导入活动 |
4.1.2 阅读课堂导入方式过于单一 |
4.1.3 阅读课堂导入的评价比较单调 |
4.1.4 阅读课堂导入没有很好的体现以学生为中心 |
4.1.5 阅读课堂导入内容不丰富 |
4.2 高中英语阅读课堂导入存在问题的归因分析 |
4.2.1 应试教育带来的压力 |
4.2.2 学校对课堂导入活动重视不够 |
4.2.3 教师教学理论知识匮乏 |
4.2.4 学生自主性意识不强 |
第5章 高中英语阅读课堂导入问题解决对策 |
5.1 设计思路 |
5.1.1 针对性 |
5.1.2 实用性 |
5.1.3 趣味性 |
5.2 实施原则 |
5.2.1 突出以学生为中心 |
5.2.2 遵循活动性原则 |
5.3 活动评价 |
5.3.1 坚持激励性原则 |
5.3.2 评价方式多元化 |
第6章 总结 |
6.1 主要发现 |
6.2 研究的局限性及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A 高中英语阅读课堂导入活动调查(教师问卷) |
附录 B 高中英语阅读课堂导入活动研究调查(学生问卷) |
附录 C《高中英语阅读课堂导入调查研究》课堂观察表 |
附录 D 学生访谈提纲 |
附录 E 教师访谈提纲 |
附录 F 阅读课堂导入案例 |
致谢 |
(10)高中地理教材中活动性课文分析及应用研究 ——以人教版地理《必修1》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一、引言 |
(一)问题的提出 |
1.地理课程标准的要求 |
2.教材呈现方式的变化 |
3.教学实践的需要 |
(二)研究目的及意义 |
1.研究目的 |
2.研究意义 |
(三)研究内容 |
(四)文献综述 |
1.相关概念界定 |
2.国内外研究综述 |
(五)研究思路和方法 |
1.研究思路 |
2.研究方法 |
二、理论基础 |
(一)活动教学理论 |
(二)认知——发现理论 |
(三)行为主义教学理论 |
三、人教版地理《必修1》活动性课文分析 |
(一)人教版地理《必修1》活动性课文的类型 |
1.“情境导入”栏目 |
2.“案例”栏目 |
3.“自学窗”栏目 |
4.“读图思考”栏目 |
5.“活动”栏目 |
6.“问题研究”栏目 |
(二)人教版地理《必修1》活动性课文的编排 |
1.教材的体例结构 |
2.活动性课文各栏目数量编排 |
(三)人教版地理《必修1》活动性课文的基本特征 |
1.活动性课文的内容丰富多彩 |
2.活动性课文的栏目形式多样 |
3.活动性课文的活动形式灵活开放 |
(四)人教版地理《必修1》活动性课文的教学功能 |
1.培养地理学科核心素养 |
2.创设良好的学习情境 |
3.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
4.优化课堂教学结构 |
四、高中地理教材中活动性课文的应用 |
(一)“情境导入”栏目的应用 |
1.创设激疑情境导入新课 |
2.结合现代教学技术,使情境呈现方式多样化 |
(二)“案例”栏目的应用 |
1.在理论学习的基础上展示应用案例 |
2.情境导入案例 |
3.根据课标要求,把握案例应用难度 |
4.利用形象案例培养学生人地协调观 |
(三)“自学窗”栏目的应用 |
1.以学生自学为主,体现地理知识的趣味性 |
2.科普学科相关知识,加强学生职业生涯教育 |
(四)“读图思考”栏目的应用 |
1.强调地理学习中读图的重要性 |
2.注重地图基本知识,读图步骤、方法培养 |
3.明确思考问题与前后文的关联性 |
(五)“活动”栏目的应用 |
1.实践活动类“活动”栏目的应用 |
2.资料分析类“活动”栏目的应用 |
3.讨论类“活动”栏目的应用 |
(六)“问题研究”栏目的应用 |
五、结论及反思 |
(一)研究结论 |
(二)研究不足及反思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四、英语课堂活动性教学初探(论文参考文献)
- [1]深度学习高中英语课堂的内涵与构建[J]. 罗永华. 课程.教材.教法, 2021(06)
- [2]具身认知视域下初中语文词语教学研究[D]. 汪玲. 四川师范大学, 2021(12)
- [3]小学数学生活化教学研究 ——以上海市黄浦区H小学为例[D]. 闫芳源. 上海师范大学, 2021(07)
- [4]意义的追寻:教师教材理解研究[D]. 岳定权. 四川师范大学, 2020(02)
- [5]初中化学不同课型课堂教学有效互动的开启模式研究 ——新课、复习课和实验探究课[D]. 陆圣德. 西南大学, 2020(05)
- [6]初中语文活动性写作教学策略研究 ——以统编版语文教材为例[D]. 刘畅. 上海师范大学, 2020(03)
- [7]抛锚式教学模式在初中“身边的化学物质”教学中的应用[D]. 牛宇慧. 内蒙古师范大学, 2020(08)
- [8]盐城某所中职院校专门用途英语教学现状调查[D]. 王映兰. 云南师范大学, 2020(01)
- [9]高中英语阅读课堂导入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以湘潭××中学为例[D]. 曾野兰. 湖南科技大学, 2020(06)
- [10]高中地理教材中活动性课文分析及应用研究 ——以人教版地理《必修1》为例[D]. 王慧慧. 西北师范大学, 20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