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F525连续采煤机锚杆机(论文文献综述)
葛世荣[1](2020)在《采煤机技术发展历程(四)——连续采煤机》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在采煤机发展过程中,以履带式掘进机为基础演变出一种横轴铣削滚筒的连续采煤机,成为机动性强、截割断面大的煤层切削机器。连续采煤机发源于井下采煤,陆续拓展出截齿滚筒、铲齿轮斗切削装载一体化挖掘机,被成功用于露天矿层掘采、海底矿脉开采、路面维修铣刨等领域。连续采煤机类似于履带行走机器人,具有自主导控机器人(Autonomous Guided Robot, AGR)的发展潜力,需要突破导航及场景感知技术及智能控制方法,以提高连续采煤机的自主运行能力。
张敬辉[2](2019)在《连续采矿机运输机设计与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运输机是连续采矿机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连续采矿机的承载能力和运输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本文介绍了连续采矿机的结构组成和设计要求,阐述了阻力、功率、生产能力、输送能力的计算方法。
王(王莹)[3](2008)在《基于改进KICA的故障检测方法在连续采煤机上的应用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连续采煤机是煤矿中的重要设备,如果连续采煤机因为发生故障而停机,会导致整个煤矿系统瘫痪。因此,对连续采煤机进行故障检测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提出了一种基于改进的核独立元分析(Kernel Independent Component Analysis,简称KICA)的故障检测方法,并针对连续采煤机截割部减速器进行故障检测。KICA结合了核主元分析(Kernel Principle Component Analysis,简称KPCA)和独立元分析(Independent Component Analysis,简称ICA)的优点,是在线故障检测的一种非线性方法。在KICA方法中,数据映射到特征空间后变得线性冗余;当引入核技巧时,输入空间线性相关的数据映射到特征空间会产生误差;另外,在KPCA训练过程中核矩阵大小是样本个数的平方,计算量较大。针对上述问题,本文提出了相似性分析的解决方法,对KICA进行了改进,即在使用KICA算法之前先在输入空间和特征空间对数据进行相似性分析,去除掉相似性较强的数据。此方法既降低了计算量,又减少了引入核技巧时带来的误差。利用改进的KICA我们能够从连续采煤机的数据中提取具有代表性的特征数据,根据其提取的特征数据计算故障检测统计量,能够更好的反映当时连续采煤机采煤过程的运行状况。本文采用Hotelling T2和平方预测误差(SPE)统计量进行故障检测,由于数据从输入空间映射到特征空间时,原始的SPE统计量计算公式不再适用,因而针对改进的KICA建立了一种新的SPE统计量计算公式。最后本文将此方法应用到了连续采煤机的截割部减速器故障检测当中,并通过Matlab进行了仿真研究,实验结果表明改进的KICA有效地捕获了变量中的非线性动态特征,并成功检测到故障的发生。
李晓豁[4](2007)在《我国发展连续采煤机的前景》文中研究表明连续采煤机作为一种综合机械化采掘设备,不仅能实现短壁机械化开采,而且还能进行巷道掘进,应用范围广泛,市场前景良好。文章介绍了连续采煤机的产生与发展以及在国内外的使用情况,指出了研发国产连续采煤机的重要意义、现有的研究工作基础,分析了研发连续采煤机的有利条件,并提出了在研发连续采煤机过程中应首先开展的工作和研究的内容。
张定堂[5](2007)在《连续采煤机动力学行为研究》文中认为本论文首先对连续采煤机的运动学及其受力进行了分析,找出了连续采煤机产生振动的振源以及产生振动的激励力。在连续采煤机结构基础上,对其受力进行合理的简化和假设,并建立了力学模型。用Lagrange方程建立了连续采煤机的运动微分方程,为了求解简便,采用变量替换的方法将二阶微分方程组转变为一阶微分方程组进行求解。以12CM18型连续采煤机作为载体,利用已建立的方程对其振动仿真,同时改变该机型的质量、刚度、运动参数及其载荷以观察振动变化情况,并且运用类似实验数据证明了模型的正确性。最后,以连续采煤机振动最小为目标对连续采煤机进行了优化设计。因而该模型对连续采煤机的设计,尤其是动态设计有一定的指导作用。
于信伟[6](2006)在《复杂煤层模拟及连续采煤机截割机构参数优化》文中研究指明短壁开采技术的发展和地下规则煤田数量的减少,使连续采煤机广泛地应用在现代化的矿井生产中。截割机构是连续采煤机的重要部件之一,截割时呈悬臂状态,工作状况恶劣,滚筒受力复杂,截割载荷变化大,容易引起机器较大的振动,降低了机器传动件和联接件的疲劳强度,影响了机器工作的可靠性和稳定性。本文首先通过对包裹体和夹石层的煤层特征及其在煤层中分布规律的研究,建立了包裹体分布规律的数学模型,在Matlab平台上实现对其各种分布形式的模拟。其次,在镐形截齿单齿受力分析的基础上,建立截割含有包裹体和夹石层煤层的随机载荷模型,模拟得到了截割机构在复杂煤层条件下的载荷变化规律。最后,以煤炭生产的综合经济效益为总目标函数,以连续采煤机的截割比能耗、生产效率、载荷波动和煤炭品质为分目标函数建立优化模型,以对上述四个目标函数影响显着的滚筒结构参数和运动参数为设计变量,并根据截割机构的工作条件和实践经验确定约束条件,采用生物进化思想,基于Matlab7.01中的GA工具箱对在不同截割阻抗下的滚筒结构参数和运动参数进行了优化设计,以保证煤炭生产企业获得最大经济利益。
松柏[7](2003)在《F525连续采煤机锚杆机》文中研究指明
R·希尔[8](1999)在《适用于所有开采的机器——连续采煤机》文中研究指明1概述今天,当不少矿山经营者在争论连续采煤机开采和长壁开采哪个效果更好时,几乎所有的长壁工作面都需要用连续采煤机来开拓。连续采煤机曾一度被认为是只适合于开采的机器,现在却发现,它不仅能用于房柱式开采,还可用于开拓长壁工作面。长壁工作面通常是用移动式巷...
吴则智[9](1992)在《美国的高产高效综采工作面介绍》文中提出吴则智同志90年8~10月随能源部、中国统配煤矿总公司代表团去美国进行了为期45天的考察活动.回国后写了“美国的高产高效综采工作面”考察报告.我们认为这份报告详尽的介绍和分析了美国煤炭生产和长壁综采技术发展概况、美国长壁综采工作面高产高效原因浅析、美国五个井工矿井概况和美国十个煤矿设备制造公司概况等内容.对目前国内若干设计院正在设计的高产、高效矿井有较大参考价值.
二、F525连续采煤机锚杆机(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F525连续采煤机锚杆机(论文提纲范文)
(1)采煤机技术发展历程(四)——连续采煤机(论文提纲范文)
1 连续采煤机发展历程 |
1.1 国外连续采煤机发展 |
1.1.1 久益公司的连采机 |
1.1.2 奥钢联公司的连采机 |
1.1.3 德国DBT公司的连采机 |
1.1.4 欧洲其他公司的连采机 |
1.1.5 美国其他公司的连采机 |
1.2 我国连采机发展 |
2 露天连续采矿机 |
2.1 轮斗采矿机的发展 |
2.1.1 国外轮斗采煤机的发展 |
2.1.2 我国轮斗采矿机的发展 |
2.2 露天连续采矿机的发展 |
2.2.1 国外露天连续采矿机的发展 |
2.2.2 我国露天连续采矿机的发展 |
3 连采机拓展应用 |
3.1 路面铣刨机 |
3.2 路面开沟机 |
3.3 海底开沟机 |
3.4 深海采矿机 |
3.5 月球采矿车 |
(1)挖掘式采矿方法。 |
(2)破碎式采矿方法。 |
(3)月球原位采选冶方法。 |
4 结语 |
(2)连续采矿机运输机设计与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运输机总体设计 |
1.1 运输机结构 |
1.2 运输机工作原理 |
1.3 运输设计要求 |
1.3.1 装载机构参数计算 |
1.3.2 运输机参数计算 |
2 影响连续采矿机快速掘进的主要因素 |
2.1 地质因素 |
2.2 操作员技能因素 |
3 结束语 |
(3)基于改进KICA的故障检测方法在连续采煤机上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课题的研究意义 |
1.2 连续采煤机在国内外的发展状况 |
1.3 故障诊断技术研究概述 |
1.4 连续采煤机故障诊断技术的发展现状 |
1.5 本文的主要工作 |
第二章 连续采煤机的故障分析 |
2.1 连续采煤机常见故障类型 |
2.2 截割机构减速器齿轮的故障分析 |
2.2.1 截割机构减速器齿轮的故障模式 |
2.2.2 齿轮的振动分析 |
2.2.3 齿轮振动信号的调制 |
2.2.4 齿轮故障振动模型 |
2.3 连续采煤机常用的故障诊断方法 |
2.3.1 温度监测诊断方法 |
2.3.2 铁谱分析监测诊断法 |
2.3.3 基于专家系统的连续采煤机故障诊断方法 |
2.3.4 基于人工神经网络的连续采煤机故障诊断方法 |
2.4 连续采煤机现有故障诊断方法的不足 |
2.5 小结 |
第三章 基于数据分析的故障检测方法 |
3.1 主元分析 |
3.1.1 主元分析算法 |
3.1.2 基于PCA的故障检测方法 |
3.2 独立元分析 |
3.2.1 ICA的基本原理 |
3.2.2 数据预处理 |
3.2.3 ICA的基本算法 |
3.2.4 基于ICA的故障检测方法 |
3.3 核主元分析 |
3.3.1 核主元分析算法 |
3.3.2 基于KPCA的故障检测方法 |
3.4 小结 |
第四章 基于改进的KICA的故障检测方法 |
4.1 KICA的基本原理 |
4.1.1 特征空间的ICA |
4.1.2 特征空间中数据的白化 |
4.1.3 利用修正ICA提取非线性独立元 |
4.2 对KICA的改进 |
4.2.1 进行相似性分析的原因 |
4.2.2 输入空间的相似性分析 |
4.2.3 特征空间中的相似性分析 |
4.3 改进的KICA在线故障检测策略 |
4.3.1 故障检测方法 |
4.3.2 故障检测步骤 |
4.4 小结 |
第五章 改进的KICA在连续采煤机中的应用 |
5.1 改进的KICA故障检测方法的训练过程 |
5.1.1 数据的预处理 |
5.1.2 相似性分析 |
5.1.3 模型参数的确定 |
5.2 在线故障检测 |
5.3 小结 |
第六章 连续采煤机故障监控软件设计 |
6.1 监控软件的硬件支持 |
6.2 上位机软件的整体设计 |
6.3 程序中的几个关键技术 |
6.3.1 通讯模块设计 |
6.3.2 数据库设计 |
6.3.3 故障检测的实现 |
6.4 系统的运行实例 |
6.5 小结 |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 |
7.1 总结 |
7.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 |
(4)我国发展连续采煤机的前景(论文提纲范文)
1 连续采煤机在国外的发展和使用状况 |
1.1 连续采煤机的产生与发展 |
1.2 连续采煤机在国外的使用情况 |
2 连续采煤机在我国的使用情况 |
3 研发国产连续采煤机的意义、工作基础与主要内容 |
4 结语 |
(5)连续采煤机动力学行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引言 |
1.1 综述 |
1.2 连续采煤机在国外的发展和使用情况 |
1.3 连续采煤机在我国的使用和应用前景 |
1.4 国内外的研究情况 |
1.5 连续采煤机动力学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1.6 连续采煤机动力学研究的内容 |
2 连续采煤机动力学研究基础 |
2.1 连续采煤机结构 |
2.2 连续采煤机运动分析 |
2.2.1 连续采煤机滚筒的运动过程 |
2.2.2 截割滚筒上截齿的运动轨迹建模 |
2.2.2.1 水平进给过程 |
2.2.2.2 滚筒的垂直摆动截割运动过程 |
2.2.2.3 后退平整过程 |
2.2.3 滚筒运动速度和加速度建模 |
2.2.4 截割滚筒运动模拟及分析 |
2.3 连续采煤机力学分析 |
2.3.1 截割滚筒的支反力 |
2.3.1.1 截割滚筒上单个截齿受力 |
2.3.1.2 截割滚筒截齿受力总和 |
2.3.2 摩擦力的确定 |
2.3.3 截割滚筒偏心质量的简化模型 |
3 连续采煤机动力学模型的建立 |
3.1 连续采煤机工况的简化和假设 |
3.2 连续采煤机的数学模型 |
3.2.1 模型的简化 |
3.2.2 系统的动能 T |
3.2.3 系统的势能 D |
3.2.4 系统的阻尼力虚功 U |
3.3 动力学方程的建立 |
3.4 微分方程的求解 |
4 连续采煤机振动的仿真、分析及验证 |
4.1 准备 |
4.1.1 研究对象的选择 |
4.1.2 扭振刚度和阻尼系数的确定 |
4.1.3 参数的确定 |
4.1.4 数据的转化 |
4.2 连续采煤机振动的仿真 |
4.2.1 特殊点的振动模拟 |
4.2.1.1 滚筒中心的振动模拟 |
4.2.1.2 截割臂的振动模拟 |
4.2.1.3 机体前端和后端的振动模拟 |
4.2.2 各个参数对连续采煤机振动的影响 |
4.2.2.1 刚度对截割滚筒振动的影响 |
4.2.2.2 质量对截割滚筒振动的影响 |
4.2.2.3 载荷对截割滚筒振动的影响 |
4.2.2.4 滚筒转速对截割滚筒振动的影响 |
4.3 连续采煤机振动的实验验证 |
4.4 小结 |
5 连续采煤机振动最小的优化设计 |
5.1 设计变量的选择 |
5.2 目标函数的确定 |
5.3 约束条件 |
5.4 优化方法 |
5.5 优化结果 |
结论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致谢 |
参考文献 |
(6)复杂煤层模拟及连续采煤机截割机构参数优化(论文提纲范文)
1 绪论 |
1.1 国内外连续采煤机的发展和使用状况 |
1.1.1 连续采煤机在国外的发展和使用 |
1.1.2 连续采煤机在我国的使用情况 |
1.2 课题研究的重要意义 |
1.3 研究的主要内容 |
2 包裹体在煤层中的分布及其模拟研究 |
2.1 煤岩中的包裹体及其对截割机构的影响 |
2.2 煤岩中包裹体的测定及其分布规律 |
2.2.1 包裹体的测定及评价方法 |
2.2.2 包裹体的分布规律 |
2.3 包裹体的模拟研究 |
2.3.1 复杂煤层模拟过程中的几点假设 |
2.3.2 包裹体各轴尺寸及重心的确定 |
2.3.2.1 长轴尺寸A_i 和B_i |
2.3.2.2 短轴尺寸C_i |
2.3.2.3 包裹体的重心坐标 |
2.3.3 模拟程序设计 |
2.3.4 模拟示例及结果分析 |
3 截割机构上随机载荷的模拟研究 |
3.1 单个截齿的力学模型 |
3.1.1 镐形齿破煤的机理 |
3.1.2 镐形截齿的力学模型 |
3.1.2.1 英国学者建立的截齿力学模型 |
3.1.2.2 前苏联学者建立的截齿力学模型 |
3.2 连续采煤机截割机构上的载荷 |
3.2.1 截割机构上的平均载荷 |
3.2.2 截割机构上的随机载荷 |
3.3 截割机构上随机载荷的模拟 |
3.3.1 程序模拟中的几点问题 |
3.3.1.1 纯煤层和岩石层的模拟 |
3.3.1.2 岩石夹层的模拟 |
3.3.1.3 包裹体的模拟 |
3.3.2 模拟程序的算法 |
3.4 随机载荷模拟示例及模拟结果验证 |
3.4.1 随机载荷模拟示例及分析 |
3.4.2 模拟结果验证 |
4 截割机构参数优化 |
4.1 截割机构优化模型的确定原则 |
4.1.1 截割机构主要参数对采煤机及煤炭品质的影响 |
4.1.2 模型确定原则 |
4.2 优化模型的建立 |
4.2.1 设计变量的选取 |
4.2.2 目标函数的建立 |
4.2.2.1 截割比能耗模型 |
4.2.2.2 载荷波动系数模型 |
4.2.2.3 煤炭品质模型 |
4.2.2.4 生产率模型 |
4.2.3 约束条件的确定 |
4.2.3.1 边界条件约束 |
4.2.3.2 生产条件约束 |
4.2.3.3 截割机构条件约束 |
4.2.4 优化模型 |
4.3 优化模型的求解方法 |
4.3.1 优化方法的选择 |
4.3.2 遗传算法简介 |
4.3.3 遗传算法的实现 |
4.4 截割机构参数优化模型的求解 |
4.4.1 基于 Matlab7.0/GA 工具箱对优化模型的求解 |
4.4.1.1 Matlab 中 GA 工具箱使用上的缺陷 |
4.4.1.2 使用 GA 工具箱时模型算法的改进 |
4.4.2 优化结果及分析 |
结论 |
攻读学位期间已发表学术论文 |
致谢 |
参考文献 |
四、F525连续采煤机锚杆机(论文参考文献)
- [1]采煤机技术发展历程(四)——连续采煤机[J]. 葛世荣. 中国煤炭, 2020(09)
- [2]连续采矿机运输机设计与研究[J]. 张敬辉. 中国金属通报, 2019(03)
- [3]基于改进KICA的故障检测方法在连续采煤机上的应用研究[D]. 王(王莹). 东北大学, 2008(03)
- [4]我国发展连续采煤机的前景[J]. 李晓豁. 矿山机械, 2007(12)
- [5]连续采煤机动力学行为研究[D]. 张定堂. 辽宁工程技术大学, 2007(04)
- [6]复杂煤层模拟及连续采煤机截割机构参数优化[D]. 于信伟. 辽宁工程技术大学, 2006(06)
- [7]F525连续采煤机锚杆机[J]. 松柏. 建井技术, 2003(06)
- [8]适用于所有开采的机器——连续采煤机[J]. R·希尔. 中国煤炭, 1999(07)
- [9]美国的高产高效综采工作面介绍[J]. 吴则智. 煤矿设计, 1992(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