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脑动静脉畸形的血管内治疗(论文文献综述)
凌海平,杭春华,那世杰,庄宗,刘涛,戴嵬,张庆荣[1](2022)在《胼胝体动静脉畸形的血管内治疗的疗效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探讨胼胝体动静脉畸形的临床、影像学特点及血管内治疗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12月至2020年12月接受血管内治疗的6例胼胝体动静脉畸形的临床资料。结果 6例均有脑室出血,伴蛛网膜下腔出血2例,伴胼胝体血肿3例。Spetzler-Martin分级Ⅰ级1例,Ⅱ级3例,Ⅲ级2例。1例仅由胼周动脉供血,5例合并存在胼周动脉及大脑后动脉分支供血;6例均向大脑内静脉的深部引流,其中1例合并存在上矢状窦引流。术后即刻造影显示大部分栓塞3例,完全栓塞3例。围手术期未发生颅内出血,1例出现拔管困难而体内留管,1例因脑积水行脑室-腹腔分流,2例术后出现短时记忆下降。DSA随访71~292 d,平均(178.3±76.15)d;1例畸形复发,行立体定向放疗;1例畸形团少量残留,复查造影显示畸形团无进展;其余4例畸形团均消失。出院后半年,6例改良Rankin量表评分0~1分。结论胼胝体动静脉畸形临床少见,但出血风险较高,因此需要积极干预。由于胼胝体的特殊解剖位置,血管内治疗具有良好的适应证。术前充分评估并选择合适的栓塞方案是一种非常安全和有效的治疗手段。
庄宗,那世杰,刘涛,凌海平,张玉华,鲁悦,杭春华,张庆荣[2](2021)在《液态栓塞剂治疗出血性周围型颅内动脉瘤临床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探讨液态栓塞剂治疗不同类型出血性周围型颅内动脉瘤的方法和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南京大学医学院附属鼓楼医院神经外科于2018年1月至2019年12月采用液态栓塞剂治疗的23例出血性周围型颅内动脉瘤的一般资料[年龄、性别和出血类型(单纯出血性周围型、烟雾病合并出血性周围型、脑血管畸形合并出血性周围型颅内动脉瘤)]及临床资料(包括动脉瘤分布、大小和治疗方式、结果以及随访时间、方式及随访结果),所有患者使用液态栓塞剂栓塞动脉瘤和(或)载瘤动脉,脑动静脉畸形合并周围型颅内动脉瘤患者同时部分或全部栓塞畸形团。术后3、6个月进行临床随访(门诊就诊或电话形式),并于术后6个月行DSA影像随访。采用改良Raymond-Roy(RR)分级评估动脉瘤DSA随访结果[治愈(RR分级Ⅰ级,动脉瘤完全不显影)、瘤颈残留(RR分级Ⅱ级,仅瘤颈显影)、栓塞不全(RR分级Ⅲ级,动脉瘤残留)]。动脉瘤复发为动脉瘤显影较术后即刻增多。临床预后采用改良Rankin量表(mRS)评估(mRS评分≤2分为预后良好,3~6分为预后不良,其中6分为死亡)。结果 23例患者中,单纯出血性周围型颅内动脉瘤5例,烟雾病合并出血性周围型颅内动脉瘤5例,脑动静脉畸形合并出血性周围型颅内动脉瘤13例(根据Redekop分型:Ⅰ型8例,Ⅱ型5例,其中Ⅱa型2例,Ⅱb型3例)。5例单纯出血性周围型颅内动脉瘤患者载瘤动脉和动脉瘤均成功闭塞,无新发神经功能障碍;5例烟雾病合并出血性周围型颅内动脉瘤患者中,1例超选失败,余4例栓塞顺利,术后有2例新发神经功能障碍,其中1例术前危重,术后家属放弃治疗后死亡,1例出现肢体偏瘫;13例脑动静脉畸形合并出血性周围型颅内动脉瘤,目标动脉瘤均顺利栓塞,其中动静脉畸形完全栓塞6例,不完全栓塞7例(其中栓塞后随访3例,栓塞后外科切除4例)。共3例(13.0%)发生手术相关并发症(1例Ⅰ型脑动静脉畸形合并出血性周围型颅内动脉瘤患者微导管超选过程中分支动脉出血,1例Ⅱb型脑动静脉畸形合并出血性周围型颅内动脉瘤患者术毕拔除栓塞微导管时动脉瘤出血,1例顶叶血管畸形患者术后因微导管拔管困难而留置血管内)。23例患者中,1例血管畸形合并出血性周围型颅内动脉瘤患者术后死亡,1例烟雾病合并出血性周围型颅内动脉瘤患者术后放弃治疗,1例血管畸形患者出院后2个月死亡,1例失访。临床随访19例,均无再出血,其中预后良好16例,预后不良3例。DSA随访15例,动脉瘤均未见复发。结论液态栓塞剂治疗出血性周围型颅内动脉瘤是一种有效的治疗方法,但不同类型动脉瘤的安全性不同。对单纯出血性周围型颅内动脉瘤,如载瘤动脉为非重要功能区的供血动脉,栓塞动脉瘤和载瘤动脉是安全的;对脑动静脉畸形合并出血性周围型颅内动脉瘤,尤其动脉瘤位于畸形团内者,栓塞同样可靠,且能同时部分或全部栓塞畸形团;对烟雾病合并出血性周围型颅内动脉瘤患者,应充分评估血管条件后谨慎选择。
李伟,戴嵬,杨咏波,张庆荣,那世杰,刘涛,陶涛,杭春华[3](2021)在《血管内联合显微外科手术治疗颅内动静脉畸形的临床疗效》文中提出目的观察血管内联合显微外科手术治疗颅内动静脉畸形(AVM)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8月至2020年11月南京大学医学院附属鼓楼医院神经外科采用血管内联合显微外科手术治疗的32例颅内AVM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9例采用同期联合手术,23例采用分期联合手术。观察患者的临床疗效和相关手术并发症。结果 32例患者均全切除畸形血管团,术中出血量为(378.1±179.1)ml(100~900 ml)。手术相关并发症包括:肢体偏瘫6例、视野缺损2例、术野少量出血1例、脑积水1例、颅内感染8例,经积极治疗后均得以控制。术后随访3~6个月,改良Rankin量表评分(mRS)0分者26例、1分者3例、2分者2例、3分者1例,预后良好(mRS为0~1分)率为90.6%(29/32)。影像学随访无一例AVM复发。结论血管内联合显微外科手术治疗颅内AVM有助于提高AVM的全切除率,减少术中出血,降低手术相关并发症的发生率。
汪洋[4](2021)在《低、中级别侧窦区硬脑膜动静脉瘘的静脉窦状态与栓塞术后长期结果的相关性研究》文中认为第一部分闭塞受累静脉窦治疗低、中级别侧窦区硬脑膜动静脉瘘的长期临床预后研究研究目的:阐明现实情况下血管内治疗术后受累侧静脉窦闭塞的低、中级别横、乙状窦硬脑膜动静脉瘘患者,对侧静脉窦通畅情况对于临床预后的影响。研究方法:回顾性分析1999年9月~2020年4月我们中心采用闭塞受累侧静脉窦治疗的低、中级别横、乙状窦硬脑膜动静脉瘘患者55例。根据对侧静脉窦通畅程度评分,分为对侧静脉窦狭窄闭塞组和通畅组。通过单因素分析对比分析两组患者临床资料和影像学资料。研究结果:1)共纳入55例低、中级别横、乙状窦硬脑膜动静脉瘘患者,其中男性40例,女性15例,平均年龄50.3岁。对侧静脉窦通畅组34例,狭窄、闭塞组21例,两组患者术前mRS评分无显着性差异(P>0.05)。2)38例(69.1%)患者获得至少一次大于3个月以上DSA随访,其中对侧静脉窦通畅组新发1例,狭窄、闭塞组复发10例,新发3例。在大于3个月以上的DSA随访瘘口愈合情况上,通畅组DAVF新发和复发概率显着低于狭窄闭塞组(P=0.0001)。3)53例(96.4%)患者有新近临床随访,平均57个月。与术前mRS评分相比,所有患者新近mRS3-6分减少62.5%,通畅组新近mRS3-6分以上减少80.0%,狭窄闭塞组mRS3-6分以上减少33.3%,通畅组显着优于狭窄闭塞组。研究结论:对于采用闭塞受累侧静脉窦的方法治疗的中低级别横、乙状窦硬脑膜动静脉瘘患者,对侧静脉窦通畅的,相较于对侧静脉窦狭窄或者闭塞的患者,在中远期影像学随访上发生DAVF的复发和新发的概率更低;从mRS3-6分减少率来看,术后临床恢复情况要好于对侧静脉窦发育不良、狭窄或闭塞组。第二部分低、中级别侧窦区硬脑膜动静脉瘘栓塞术后静脉窦通畅情况与临床预后的相关性研究研究目的:阐明现实情况下血管内治疗术后,双侧侧窦区通畅程度对于低、中级别侧窦区DAVF患者中远期临床预后的影响。研究方法:回顾性分析1999年9月~2020年4月我们中心治疗的低、中级别横、乙状窦硬脑膜动静脉瘘患者77例。根据瘘口栓塞术后双侧侧窦区通畅程度评分,0-4分为限制组,5-8分通畅组。通过单因素分析对比分析两组患者临床资料和影像学资料。研究结果:1)共纳入77例低、中级别横、乙状窦硬脑膜动静脉瘘患者,其中男性47例,女性30例,平均年龄51.3岁。通畅组34例,限制组21例,限制组术后即刻瘘口完全栓塞率78.7%,通畅组术后即刻瘘口完全栓塞率68.8%,两组无显着性差异(P>0.05),两组患者术前mRS评分有显着性差异(P<0.05),两组患者新近mRS评分有显着性差异(P<0.05)。2)55例(71.4%)患者获得至少一次大于3个月以上DSA随访,完全愈合为35(63.6%),稳定有 6 例(10.9%),复发 10 例(18.2%),新发 4 例(7.3%),其中通畅组复发0例,狭窄闭塞组复发10例,新发4例。在大于3个月以上的DSA随访瘘口愈合情况上,通畅组横、乙状窦硬脑膜动静脉瘘新发和复发概率显着低于限制组(P<0.05)。研究结论:我们中心治疗的低、中级别横、乙状窦硬脑膜动静脉瘘,绝大多数都能获得影像学完全治愈,中远期随访结果达到完全愈合占比较高,但存在新发和复发的可能性,术后侧窦区总体通畅程度较高时,则发生新发和复发的概率越低。第三部分静脉窦保护策略与低、中级别侧窦区硬脑膜动静脉瘘临床预后研究研究目的:分析在单个临床中心使用各种静脉窦保护策略治疗的患者的临床和影像学结果,并分析影响中期结果的因素。研究方法:回顾性分析1999年9月~2020年4月我们中心采用受累侧静脉窦保护策略治疗的低、中级别横、乙状窦硬脑膜动静脉瘘患者52例。单纯经动脉通路治疗28例、经静脉通路超选栓塞窦前静脉治疗5例,经静脉球囊保护静脉窦栓塞治疗19例,并对各组治疗和临床预后进行描述性分析。研究结果:1)共纳入52例低、中级别横、乙状窦硬脑膜动静脉瘘患者,其中男性28例,女性24例,平均年龄51.0岁。最后一次治疗术后瘘口即刻情况,达到瘘口完全闭塞的共37例(71.2%),其中,单纯经动脉入路组20例(71.4%,20/28),经静脉途径超选栓塞窦前静脉治疗组4例(80.0%,4/5),经静脉球囊保护静脉窦栓塞治疗组13例(68.4%,13/19)。2)术后受累侧静脉窦仍保有引流功能方面,单纯经动脉入路方案组12例(42.9%,12/28),经静脉途径超选栓塞窦前静脉治疗组4例(80.0%,4/5),经静脉球囊保护静脉窦栓塞治疗组11例(57.9%,11/19)。25例术后出现受累侧静脉闭塞的患者,术前受累侧静脉窦都存在狭窄。术前静脉窦狭窄的患者,术后静脉窦更容易闭塞(P<0.05)。3)术后并发症方面,总体并发症发生率为9.6%(5/52),其中永久性神经功能损害2例(3.8%)。4)有近期随访的50例(96.2%)患者中,相较于术前mRS评分,新近mRS3-6分减少75.0%。5)40例(76.9%)患者获得至少一次大于3个月以上DSA随访,完全愈合为27(67.5%),好转1例(2.5%),稳定有3例(7.5%),复发7例(17.5%),新发2例(5.0%),其中经动脉入路治疗组复发新发4例(23.5%,4/17),经静脉途径超选栓塞窦前静脉治疗组复发新发1例(25.0%,1/4),经静脉球囊保护静脉窦栓塞治疗组复发新发4例(21.1%,4/19)。所有新发和复发患者术后受累侧静脉窦为闭塞状态,即术后受累侧静脉窦闭塞,更容易发生硬脑膜动静脉瘘的新发和复发(P<0.05)。复发新发患者在不同治疗组间无显着性差异(P>0.05),故复发新发与治疗方式无关。研究结论:1)我们中心使用静脉窦保护策略治疗的低、中级别横、乙状窦硬脑膜动静脉瘘,绝大多数都能获得影像学完全治愈,中远期随访结果达到完全愈合占比较高。2)静脉窦球囊保护技术的治疗低、中级别横、乙状窦硬脑膜动静脉瘘,具有较好的保留静脉窦引流功能,同时能保证中远期随访时硬脑膜动静脉瘘较高的完全愈合率,在改善新近mRS评分的同时,保证较低的术后并发症概率。3)术前受累侧静脉窦狭窄,术后受累侧静脉窦有较高的概率发生闭塞。4)对于术后受累侧静脉窦闭塞的低、中级别横、乙状窦硬脑膜动静脉瘘,术后有较高的概率发生DAVF的新发和复发,复发和新发与治疗方式无关。
刘建武,刘满昌,陈志华,毛国华,祝新根,朱健明[5](2021)在《脉络膜前动脉远端动脉瘤伴脑动静脉畸形血管内治疗1例》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探讨脉络膜前动脉远端动脉瘤伴脑动静脉畸形的诊治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1例脉络膜前动脉远端动脉瘤伴脑动静脉畸形病人的临床资料,经导管ONYX胶同时栓塞动脉瘤及脑动静脉畸形。结果脉络膜前动脉远端动脉瘤及脑动静脉畸形完全栓塞;术后4个月复查,肌力基本恢复正常,动脉瘤及脑动静脉畸形无复发。结论脉络膜前动脉远端动脉瘤伴脑动静脉畸形临床不常见,主要发生于脉络丛段,造影评估后闭塞远端脉络丛段血管相对安全,可优先考虑血管内治疗。
尹晓亮,杨军[6](2020)在《开放手术和血管内治疗在脑血管神经外科领域的研究进展》文中提出脑血管神经外科是现代神经外科的重要组成部分,治疗的疾病包括颅内动脉瘤、脑和脊髓血管畸形、烟雾病、脑血管狭窄闭塞性疾病等。近年来微创化的开放手术和血管内治疗在各自领域均取得较大进展,一方面使得适于采取上述干预措施的脑血管疾病范围不断扩展;另一方面,两种治疗方式相互交叉、部分竞争,形成相互促进、互为补充的治疗体系。本文对上述进展进行综述,并探讨脑血管神经外科的发展趋势。
曾高,崔德秋,李静伟,支兴龙,杜建新[7](2020)在《儿童脑动静脉畸形复合手术应用探讨》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探讨复合手术在儿童脑动静脉畸形治疗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2015年12月至2019年12月经影像学(增强MRI、CTA、MRA或DSA)确诊的19例脑动静脉畸形患儿接受开颅手术联合血管内介入栓塞(复合手术)治疗,并于术中实时DSA确认畸形团切除范围,记录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和围手术期相关并发症;术后6个月采用改良Rankin量表(mRS)评价预后。结果19例患儿Spetzler-Martin分级Ⅰ级2例、Ⅱ级5例、Ⅲ级7例、Ⅳ级5例;致密度分型为致密型4例、中间型4例、弥散型11例。平均手术时间(307.21±115.64)min,术中出血量150(100,260)ml。术中实时DSA显示3例畸形团残留,继续手术切除,影像学治愈率达100%(19/19)。术后并发症包括命名性失语(1例)、肢体偏瘫(1例)、肺部感染(1例)和癫发作(1例)。平均住院时间(15.74±5.04)d,随访时间32(20,40)个月。预后良好率为84.21%(16/19),无再出血或复发病例。结论与单一手术治疗相比,复合手术治疗儿童脑动静脉畸形具有安全、有效且治愈率高等优点,尤其适用于Spetzler-Martin分级较高、位于功能区、结构复杂或弥散型脑动静脉畸形,既往接受过外科治疗的患儿亦为适应证范围。
ChineseSocietyofNeurology;ChineseStrokeSociety;NeurovascularInterventionGroupofChineseSocietyofNeurology[8](2019)在《中国蛛网膜下腔出血诊治指南2019》文中指出蛛网膜下腔出血是一种常见出血性脑血管疾病,不仅对中枢神经系统造成毁灭性打击,而且对其他多个器官产生严重影响。病因也多种多样,病理生理学复杂,临床症状轻重不一,病情进展快,并发症多,临床转归复杂,病死率高。自《中国蛛网膜下腔出血诊治指南2015》发布后,国内外一些高质量临床研究的结果陆续发布,为了以最新的循证医学证据指导我国蛛网膜下腔出血的规范性诊疗,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脑血管病学组及神经血管介入协作组,组织专家制订了《中国蛛网膜下腔出血诊治指南2019》。本指南对蛛网膜下腔出血病因学、诊治流程、动脉瘤与脑动静脉畸形治疗方式、相关并发症的防治等内容进行了更新与改写。
瞿小锋[9](2019)在《彩色血流编码成像技术在评估颈动脉及椎动脉支架植入前后血流动力学变化中的应用》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探讨利用彩色血流编码成像技术(CQ-DSA)评估颈动脉支架植入术(CAS)及椎动脉支架植入术(VAS)前后血流动力学变化的可行性及其与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结果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2月至2018年9月于我院接受血管内介入治疗的颈内动脉起始部狭窄患者16例,椎动脉起始部狭窄患者13例。将支架植入前后脑血管造影图像在工作站导出并利用CQ-DSA进行处理得到彩色血流编码图像。设置感兴趣点(POI):1)CAS患者于患侧的颈总动脉、颈内动脉C1段、大脑中动脉M1段、横窦分别设置POI;2)VAS患者于患侧椎动脉V2、V4段、基底动脉分别设置POI。从CAS及VAS的彩色编码图像中获取各POI获取血流动力学参数达峰时间(C-TTP、V-TTP)。将颈总动脉与椎动脉V2段设置为参照点,计算出CAS及VAS其余各POI的相对达峰时间(C-rTTP、V-rTTP)。收集颈动脉及椎动脉手术前后彩色多普勒超声结果中的血流动力学参数:1)CAS患者收集颈动脉狭窄段及颈内动脉C1段管腔正常处的收缩期峰值流速(C-PSV)、舒张末期流速(C-EDV);2)VAS患者收集椎动脉狭窄段及椎动脉V2段管腔正常处的收缩期峰值流速(V-PSV)、舒张末期流速(V-EDV)。并将两者的手术前后血流动力学参数变化情况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16例颈内动脉起始部狭窄及13例椎动脉起始部狭窄患者均成功完成动脉支架植入术,围手术期均未发生严重的不良事件。1)CAS:术后患侧颈内动脉C1段与大脑中动脉M1段的相对达峰时间(C-rTTP1、C-rTTP2)均较术前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1.53±1.43 VS 0.15±0.41 P<0.05;2.26±1.24 VS 0.82±0.67 P<0.05),术后同侧横窦的相对达峰时间(C-rTTP3)也较术前降低(11.12±5.76 VS 8.63±1.53),但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颈动脉彩色多普勒超声提示狭窄段收缩期峰值流速(C-PSA1)及舒张末期流速(C-EDV1)均较术前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414.4±153.4 VS 126.4±72.08,P<0.05;180.9±122.8 VS 44.44±28.97,P<0.05),狭窄远端收缩期峰值流速(C-PSA2)较术前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80.93±28.65 VS 118.6±36.12,P<0.05),舒张末期流速(C-EDV2)虽然较术前升高,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37.38±17.03 VS 45.02±15.37,P>0.05)。两种方式均提示CAS术后颈动脉血流动力学得到改善,Pearson相关性分析提示两者手术前后血流动力学参数变化为弱相关性。2)VAS:术后患侧椎动脉V4段与基底动脉的相对达峰时间(V-rTTP1、V-rTTP2)均较术前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1.76±0.47 VS 0.92±0.70,P<0.05;2.25±0.71 VS 1.36±0.77,P<0.05)。术后椎动脉彩色多普勒超声提示狭窄段收缩期峰值流速(V-PSA1)及舒张末期流速(V-EDV1)均较术前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97.5±97.02 VS 140.2±56.12,P<0.05;90.77±69.83 VS 34.54±16.53,P<0.05),狭窄远端收缩期峰值流速(V-PSA2)及舒张末期流速(V-EDV2)均较术前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39.46±15.27 VS 64.00±15.17,P<0.05;15.69±4.92 VS 22.15±7.27,P<0.05)。两种方式均提示VAS术后椎动脉血流动力学得到改善,但Pearson相关性分析提示两者手术前后血流动力学参数变化无相关性。结论:彩色血流编码成像技术能在不增加患者造影剂及射线摄入的情况下,即时评估颈动脉支架植入术及椎动脉支架植入术后血流动力的改善情况。
张贵松,张春芳,张建,张凌志,姚绍鑫[10](2019)在《自发性颅内出血的脑血管造影及血管内治疗效果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分析研究自发性颅内出血患者的脑血管造影和血管内治疗的方法与效果。方法选取2016年10月至2018年10月在我院进行治疗的自发性颅内出血患者共73例,对所有患者均进行脑血管造影诊断和血管内治疗,观察患者的造影检查情况以及临床治疗效果。结果 73例患者中诊断为脑动脉瘤的患者有21例(28.77%),诊断为脑动静脉畸形的患者有10例(13.70%),诊断为脑动静脉瘘的患者有4例(5.48%),诊断为海绵窦瘘和其他疾病的患者各有有6例(8.22%),诊断未见疾病异常的患者有26例(35.62%);同时21例脑动脉瘤患者的栓塞程度达到90%以上,10例脑动静脉畸形的患者中有8例达到完全栓塞效果,有2例达到不完全栓塞效果。结论脑血管造影对自发性颅内出血患者具有显着的临床诊断价值,其中脑动脉瘤和脑动静脉畸形为主要病因,并且采用血管内栓塞的方式具有良好的临床效果。
二、脑动静脉畸形的血管内治疗(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脑动静脉畸形的血管内治疗(论文提纲范文)
(1)胼胝体动静脉畸形的血管内治疗的疗效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1.1 研究对象 |
1.2 影像学评估 |
1.3 治疗方法 |
1.4 预后评估 |
2 结果 |
2.1 治疗结果 |
2.2 典型病例 |
3 讨论 |
(2)液态栓塞剂治疗出血性周围型颅内动脉瘤临床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对象与方法 |
1.1 对象 |
1.2 纳入与排除标准 |
1.3 影像学评估 |
1.4 治疗策略和手术方法 |
1.4.1 治疗策略: |
1.4.2 手术方法: |
1.5 预后及随访 |
1.5.1 手术栓塞程度: |
1.5.2 围手术期并发症: |
1.5.3 随访: |
2 结果 |
2.1 手术成功率及栓塞程度 |
2.2 并发症 |
2.3 随访 |
3 讨论 |
3.1 单纯出血性周围型颅内动脉瘤 |
3.2 烟雾病合并出血性周围型颅内动脉瘤 |
3.3 脑动静脉畸形合并出血性周围型颅内动脉瘤 |
(4)低、中级别侧窦区硬脑膜动静脉瘘的静脉窦状态与栓塞术后长期结果的相关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词表 |
前言 |
参考文献 |
第一部分 闭塞受累静脉窦治疗低、中级别侧窦区硬脑膜动静脉瘘的长期临床预后研究 |
一、研究背景 |
二、材料和方法 |
三、结果 |
四、讨论 |
五、结论 |
六、参考文献 |
七、附表 |
第二部分 低、中级别侧窦区硬脑膜动静脉瘘栓塞术后静脉窦通畅情况与临床预后的相关性研究 |
一、研究背景 |
二、材料和方法 |
三、结果 |
四、讨论 |
五、结论 |
六、参考文献 |
七、附表 |
第三部分 静脉窦保护策略与低、中级别侧窦区硬脑膜动静脉瘘临床预后研究 |
一、研究背景 |
二、材料和方法 |
三、结果 |
四、讨论 |
五、结论 |
六、参考文献 |
七、附表 |
综述: 横窦-乙状窦区硬脑膜动静脉瘘的治疗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5)脉络膜前动脉远端动脉瘤伴脑动静脉畸形血管内治疗1例(论文提纲范文)
1 病历摘要(图1) |
2 讨论 |
(6)开放手术和血管内治疗在脑血管神经外科领域的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一、开放手术 |
(一)锁孔入路夹闭颅内动脉瘤 |
(二)神经内镜动脉瘤夹闭手术 |
(三)复杂颅内动脉瘤和血管旁路移植 |
(四)脑血管畸形 |
1. 脑动静脉畸形(arteriovenous malformation,AVM): |
2. 海绵状血管瘤: |
(五)烟雾病 |
二、血管内神经外科 |
(7)儿童脑动静脉畸形复合手术应用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对象与方法 |
一、研究对象 |
1. 纳入标准 |
2. 排除标准 |
3. 一般资料 |
二、研究方法 |
1. 影像学检查 |
2. 手术方法 |
3. 抗癫治疗 |
4. 观察指标 |
结果 |
典型病例 |
讨论 |
(9)彩色血流编码成像技术在评估颈动脉及椎动脉支架植入前后血流动力学变化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资料与方法 |
1、临床资料 |
1.1 研究对象 |
1.2 纳入标准 |
2、血管内治疗 |
2.1 术前准备 |
2.2 手术过程 |
2.3 术后治疗 |
3、DSA图像处理及数据采集 |
4、彩色多普勒超声数据采集 |
5、统计数据的处理 |
结果 |
1、手术情况 |
2、手术前后各POI的TTP值及rTTP值的比较 |
2.1 CAS前后TTP值的比较 |
2.2 CAS前后rTTP值的比较 |
2.3 残余狭窄 |
2.4 VAS前后TTP值的比较 |
2.5 VAS前后rTTP值的比较 |
3、手术前后彩色多普勒超声相关数据的比较 |
3.1 CAS前后超声的血流动力学参数变化 |
3.2 VAS前后超声的血流动力学参数变化 |
4、Pearson相关性分析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典型病例 |
病例一 |
病例二 |
综述 |
参考文献 |
中英文缩略词表 |
攻读学位期间公开发表的论文 |
致谢 |
(10)自发性颅内出血的脑血管造影及血管内治疗效果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
1 资料与方法 |
1.1 一般资料 |
1.2 方法 |
1.2.1 脑血管造影方法 |
1.2.2 血管内治疗方法 |
1.3 观察指标 |
2 结果 |
2.1 患者的脑血管造影检查情况 |
2.2 患者血管内治疗的临床效果 |
3 讨论 |
四、脑动静脉畸形的血管内治疗(论文参考文献)
- [1]胼胝体动静脉畸形的血管内治疗的疗效分析[J]. 凌海平,杭春华,那世杰,庄宗,刘涛,戴嵬,张庆荣. 中国临床神经外科杂志, 2022(01)
- [2]液态栓塞剂治疗出血性周围型颅内动脉瘤临床分析[J]. 庄宗,那世杰,刘涛,凌海平,张玉华,鲁悦,杭春华,张庆荣. 中国脑血管病杂志, 2021(10)
- [3]血管内联合显微外科手术治疗颅内动静脉畸形的临床疗效[J]. 李伟,戴嵬,杨咏波,张庆荣,那世杰,刘涛,陶涛,杭春华. 中华神经外科杂志, 2021(06)
- [4]低、中级别侧窦区硬脑膜动静脉瘘的静脉窦状态与栓塞术后长期结果的相关性研究[D]. 汪洋. 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军医大学, 2021(02)
- [5]脉络膜前动脉远端动脉瘤伴脑动静脉畸形血管内治疗1例[J]. 刘建武,刘满昌,陈志华,毛国华,祝新根,朱健明. 中国微侵袭神经外科杂志, 2021(01)
- [6]开放手术和血管内治疗在脑血管神经外科领域的研究进展[J]. 尹晓亮,杨军. 中华脑血管病杂志(电子版), 2020(06)
- [7]儿童脑动静脉畸形复合手术应用探讨[J]. 曾高,崔德秋,李静伟,支兴龙,杜建新. 中国现代神经疾病杂志, 2020(04)
- [8]中国蛛网膜下腔出血诊治指南2019[J]. ChineseSocietyofNeurology;ChineseStrokeSociety;NeurovascularInterventionGroupofChineseSocietyofNeurology. 中华神经科杂志, 2019(12)
- [9]彩色血流编码成像技术在评估颈动脉及椎动脉支架植入前后血流动力学变化中的应用[D]. 瞿小锋. 苏州大学, 2019(04)
- [10]自发性颅内出血的脑血管造影及血管内治疗效果分析[J]. 张贵松,张春芳,张建,张凌志,姚绍鑫. 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 2019(39)